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信息化建议

企业信息化建议

时间:2023-08-18 17:1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信息化建议

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建设

0 引言

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其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基础作用更为突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提出与实施,给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挑战已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联合成立了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成立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民经济信息化按层次划分,分为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按经济行为主体划分,分为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由此看出,无论是怎样划分,企业信息化在其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作为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其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基础作用更为突出。

1 关于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外乎两个方向,第一是电子商务网站,是企业开向互联网的一扇窗户;其次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企业内部信息的组织管理者。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惊人的,似乎一夜之间,各行各业的许多企业都在互联网上建立起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有的以介绍产品为主,有的以提供技术支持为主,还有一些企业网站则开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组织企业的进货和销售。这些“窗户”让拥有它的企业能够及时的掌握行业动态、市场变化,而作出迅速的反应,以此占有市场先机。谁拥有互联网,谁就拥有了信息;谁拥有了信息,谁就能占据有利竞争地位,已经成为一条新的市场竞争规则。当然,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不可小视。它协助企业管理从简单的公文、技术资料到复杂的生产流程、成本核算,甚至辅助企业进行更高级的经营决策。上述信息化的成果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各个发展阶段,各种模式的信息化工具交替占据主导地位,但最终必然是被更新的、更完善的模式或技术所取代。今天的企业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也不例外,流行的同时也有它自身的不断裂变和发展。

1.1 定义 企业信息化是中国特有的说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但是通过分析各种有代表性的定义,可使我们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 特征

1.2.1 企业信息化离不开IT的支撑 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从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到产品进入顾客或消费者手中,以及相应的企业战略、计划、财务、物资、库存、营销等管理活动,始终伴随着大量信息的产生、收集、分析、存储和使用,借助于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M)、ERP Internet Intranet,企业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

1.2.2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企业连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很多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在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总部与分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或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处理、反馈以及利用其来进行决策,如何将这些分散的信息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企业信息化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有系统的观点,使建立起的各个系统之间要能够互相兼容,便于信息的迅速传递、汇总、查询、加工和使用,便于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企业信息化必须考虑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所引起的业务活动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及其管理模式提出的新的要求,企业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必须随之重组或再造,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由这样的企业信息化所集成出的竞争优势才是巨大的。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协调,都会影响企业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从而可能造成决策的失误、机会的丧失。

2 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2.1 政府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其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更好适应市场需要变化,加快技术进步,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要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各地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制定规划,研究政策,加强宣传,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持按照“政府推进、市场引导、企业主体、行业突破、区域展开”的方针,加大企业信息化工程实施力度,为加快推进全国企业特别国家重点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更加切实有力的宏观指导、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持。

2.2 改变传统思想观念 业信息化强调的不仅是计算机和计算机软件,而是更强调对人、对管理、对技术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第一位的因素,而企业领导层、决策层,又是其中主导性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般说来,相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非国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实施企业信息化似乎更有热情,有更大的天然认同感。这是因为,信息化首先是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促进了企业管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建立与供应商与客户的供应链;其次,信息化能有效增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同时,解决了困扰企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会计数据和其他基础数据失真,使其变得真实准确,堵塞了采购、生产、销售和各环节的管理漏洞;最后,精简了组织机构,再造业务流程,使组织管理扁平化,适应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市场需求。但即使如此,非国有的中小企业也应当重视人的观念改变、人的素质提高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工作。

2.3 技术引进循序渐进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但是,在我国现阶段,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也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瓶颈。因此,在有限资金的合理使用上,必须实事求是。首先,并不是一提企业信息化,就是马上把全部配套的硬件设备配齐,建立一套高级完备的系统。一段时间以来,企业的确存在着这一误区,有统计表明,许多中小企业在对硬件、软件、网络产品的投资比例不当,企业在信息化投资中,80%以上是硬件的投资。一方面使得资金投入相对较大,另一方面,软件产品、网络产品的不配套,也制约了硬件设备作用的发挥。应适时摆脱这种以完备的硬件设施为主的投资观念和投资方式,小投入、分批量、滚动式投资,建立实惠而实用的信息设施,在软件选择上也尽量量体裁衣,以适用为要求,并充分利用社会信息科技力量,也许是中小企业信息建设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高水娟.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2008年.

第2篇

企业信息化模式也就是企业采纳何种信息化软件系统以及如何采用,也指代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历程中选取的技术型态及管理模式的行进轨迹[12]。企业信息化模式包括传统信息化模式与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模式,前者包括购买模式、购买+开发模式、定制化设计模式、外包软件模式,后者包括应用服务提供商模式、云计算模式。企业可以选择以上的某一种适合企业的单一模式,也可以整合多种信息化模式,选择多种模式结合的复合模式。(1)购买模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采用的软件全部是从市场上采购的商品软件及基于其上的二次开发,并未进行独立研制。专业的商品软件供应商向企业提供商品化的通用软件,并且为客户企业派驻以咨询顾问为主体的项目小组,主导信息化项目的全程实施。(2)购买+开发模式。由企业内部团队为主导根据自身需求、条件,选择外部的合作资源完成信息化的具体实施。(3)定制化设计模式。充分调研并考虑企业业务情境及复杂需求意愿,除了成本会计等范式性模块,排除现成的商品软件简单上线之快餐式方案,为企业专门订做最为适宜的信息化软件平台。(4)信息化服务成套外包模式。在战略规划层面上,企业利用更为广泛的外部服务商的专有技术、人才要素及服务网络等,以高效替换并解放企业自身的员工,在企业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的基础环境下,提供企业层面的流程优化运作、业务支撑及系统维护等各类信息化实践服务。(5)应用服务提供商(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ASP)模式。规模较小企业借助网络租赁应用服务商服务器上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企业管理计算服务的一种管理信息化运作模式。该模式的实现环境是网络化的,无论服务交割还是客户享有。(6)云计算模式。在Internet环境下的高级运算制式,分解海量计算到分布式网络中,企业及数据中心以Internet为载体,信息化需求驱动企业适度调用云端个人电脑PC及存储资源[13-14]。

1.1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主要影响因素

提炼出影响信息化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见图2。(1)信息化需求。企业的信息化模式选择应以需求为先导,这要在企业内部从高层、中层到基层都达成共识,各层面都应提出清晰化需求,涉及各种业务的信息化需求、合理化建议、信息管理系统模块化使用需求等。以避免模式选择的混乱及盲目。(2)竞争因素、供应商能力及内部现实条件的联合作用。企业的竞争定位、绩效及其战略意图决定其信息化模式的抉择以及信息化水平。当信息化供应商能力缺乏,企业满意的信息化软件缺失,或者信息化外包商胜任力不足,企业只好独立开发所需的信息化产品。随着供应商能力增强,购买模式及外包通过外部力量解决信息化的模式,其便捷性及经济性更受青睐。企业信息化过程的每个重要时点的信息化模式都承载于当时企业的内部资源条件以及以往成功模式,不可盲目追新或好高骛远,否则会事倍功半[15]。总之,适宜的信息化模式必须全盘考虑外部竞争及供应商因素、内部现实条件动态选取,尽量在选定模式中达到内外匹配的理想效果,见图3。(3)生产类型。根据产品性质、生产工艺、批量和品种的差异,能划分出各种生产类型,其生产经营方式会影响信息化模式的选择,见表1.减少库存成本的生产方式对网络化运作的依赖性较高,并行工程符合其低成本运作的战术要求,因此成本下浮空间较大的外购、外包及网络时代信息化模式自然适宜于这类企业。大规模定制(MassCustomization,简称MC)为了满足海量个体客户的需求,对标准件实施个性化组装而产出定制化产品及服务,定制化设计模式也就受到MC企业的欢迎。(4)规模及治理结构。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治理结构不同,信息化软件体系的整合性、功效、落地复杂性也都有很大差别。通常,随着规模增大,信息量不断膨胀,业务流程及治理结构会更加复杂,对信息化软件的能效就提出更高要求,软件系统落地的复杂性也被非线性地加大[16]。因此,软件能支持的规模成为系统选型的重要因素,见表2。(5)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差别较大,信息化需求发生动态变化,模式也不能自始至终拘泥于单一类型[17]。初创期因业务的多变性、问题多发性及环境的模糊性,应选择投入较小的网络时代诸多模式或外购小型软件,信息化应用可尝试在若干单元或部门层面,从而规避信息通信技术高额投资的不确定性巨大风险;成长期就能考虑引入ERP等大中型成熟软件、定制设计或对通用软件实施二次开发,用以规范管理流程及行为,增强管理能力,提效降耗,维持并增强企业竞争力及业务垄断势力;当业务或市场出现衰退迹象时,企业被迫选择撤退战略,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信息化投资应更加谨慎或逐渐地适度缩减,此时ASP的租赁模式更为恰当,通过有节制的信息化服务租赁开支,改善进销存链条中薄弱节点的运作绩效,确保供应链关联部门层面的信息化应用效益,这一阶段尤其要追求满意的投资回报率[18]。(6)总体拥有成本(TotalCostofOwnership,简称TCO)分析。可用以下方法估计信息化软件的TCO:首先,粗略估算TCO;其次,确定成本归类标准;接着,从显性及隐性两个方面搜集成本信息;第四步,审核成本信息的真实性;第五步,对各种实际成本归入不同类型;第六步,检验数据效度;第七步,进行数理建模并分析成本;第八步,评价计算结果;最后,生成TCO报告,支持信息化项目决策,建立最低TCO的信息化实现模式。

1.2多维度视角下的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

评判信息化模式往往考虑若干关键参数,如TCO、项目周期、柔性、延展性、维护及升级难度、运行风险、定制化程度、信息保密级别、信息化质量标准、适用的经营规模等[19],几种信息化模式各有优劣势、特点与适应对象[20],见表3.购买模式的优势是企业可以充分借鉴和利用系统中包含的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项目实施后效果明显,但仅适用于管理基础好、流程运作规范的企业;购买+开发模式的优势是既能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又能尽量保持企业特有的业务运作特色,企业变革较小,项目容易实施成功,但只适用于具有独特业务流程优势的企业或者流程复杂而不能在市场上找到满足需求的商品软件的企业;ASP模式的优势是投资少、实施迅速、见效快,适用于大部分企业,但对于具有一定信息化基础且信息化要求较高的中型企业,采用ASP模式有较大局限性。企业信息化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必须以动态变革的眼光审视其模式;行业环境、生产类型、规模、组织性质或生命周期阶段性异质的企业,其信息化目标及重点需求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复制别的企业的信息化的成功模式。另外,信息通信技术和管理实践的进步,也促使企业信息化模式更新换代。

1.3三方互动共赢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创新

选择适合企业特点的软件是企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软件商作为信息化供应商,其实战经验、开发水准、商誉、服务能力都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可能。只有得到实力强的信息化软件商的鼎力协助,企业信息化所需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基础、信息内容及服务才有保障,信息化工程的效用才能彰显出来。对于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化提供商不仅要重视为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化软硬件,还要重视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培训服务,方能比同行更懂得如何满足客户企业对信息化项目的全方位复杂需求[21]。致力于深度信息化的企业可结合定制开发模式与购买模式这两种主流模式的优点,重视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第三服务方的作用,形成一种全新的企业信息化复合模式———三方互动共赢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如图4。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及其衍生工具的突破性进步,信息化集成应用、系统实时运维等新兴的信息化咨询及诊断服务在市场上一枝独秀,管理咨询商成为企业信息化道路上的关键角色,它在改良内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活力、优化外部产业环境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化的良性发展渴求专业化的第三服务方,发挥其对企业与ASP进行组织及调和的作用,协助企业完成信息化可研分析、一揽子规划、招标评标、监理仲裁、价值评估、审核验收等一连串信息化项目作业,确保实现企业在项目投资上的预期收益,并提高企业信息化投资成功率[22]。

2相关对策建议

2.1政府支持

政策因素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通过宏观战略引导及持续财政投入加快建设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为企业信息化落地提供了完善的物质基础及健全的网络环境。而且,政府为信息通信技术研发及扩散制定的强力振兴政策及宽松法律法规会促进信息化在企业群中的广泛应用。3.1.1促进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良性成长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就是囊括人才、技术、信息、过程及实践等,实现组织信息与组织架构之间交互影响、彼此促进、有机联系的集合体,也指大量信息化运作实体机构相互影响并且共同发展的产业环境,包括上游通信制造商、软件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ASP、中游咨询公司、中介组织、外包商、下端客户企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等等。运营商与软件商将软件资源出租给ASP、集成商或外包商,ASP与集成商等企业又将租用的信息技术平台资源、软件资源与增值服务整合之后销售给客户企业,为企业上线信息化项目,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中的各类企业都要接受政府部门的管控,如图5所示。要想加快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单纯增加软件商、运营商和外包商数量、扶持弱小企业等方式还不够,政府主管部门需要整体思考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建设,出台相关措施,对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各个主体企业加强组织协调与政策支持,不仅对基础运营商、软件商、集成商,而且更要加强对中游集成商、ASP等增值服务企业以及下游中小型客户企业的引导与支持,保障企业信息化有效、平稳、快速发展[23]。在国内企业信息化实践中,以ASP为代表的增值服务企业这一环节明显薄弱。而这一薄弱环节又会影响整个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政府主管部门应采取政策倾斜,限制上游运营商、软件商跨界经营行为,有助于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各环节的均衡成长。除了扶持政策,政府还应尽可能放宽准入资质,拓宽信息化服务类企业的经营申请条件,允许更多的企业经营企业信息化服务业务,保证企业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各环节能够形成切实有效的竞争态势。3.1.2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倾斜目前中小企业数量在我国企业总数中占绝对优势,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全国企业总体信息化发展演化进程,然而,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融合方面的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量严重不足。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政府主导,惠及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扶政策及攻坚克难的务实举措,加强专属于中小型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包括优惠政策(除资金以外,还包括财政、税收、土地、人才、技术、招商等)、网络平台建设、宣传推广等,切实降低中小企业在参与信息化进程中的非必要开支,激励更多有胆识、有前途的中小型企业积极投身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中,通过政策杠杆使这些企业真正响应及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3.1.3扶持信息化起步晚、水平低的企业我国当前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从国家层面来看,要实现企业高度信息化的目标,不但要培育和支持信息化水平高、较早成功建设信息系统的一流优秀企业或行业领导者,更应该重视信息化起步晚、水平低的企业,着力引导它们向高级信息化应用阶段迈进,帮助它们扫清信息化创新障碍、克服困难,确保信息化应用的普遍化、均衡化。政府应选取部分优秀的信息化建设企业,构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交流渠道及平台,邀请知名咨询专家为落伍企业的信息化提供诊断指导,引领这些企业选择最优的信息化模式并走上信息化创新捷径,使其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从而切实缩小信息化应用的鸿沟。

2.2对企业的建议

坚持效益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实施应在经济、技术、整体规划和企业自身改革四个方面采取相应策略,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企业通过对自身信息化阶段的判断,有针对性地建设信息化,选择重点领域、内容及策略,重点关注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组建及运行、信息化培训及信息化建设计划三项重要工作。企业还务必紧抓信息化项目的过程管理。其一,重视中高层领导的支持;多渠道学习信息化知识与经验;重视信息资源管理的规范性建设。其二,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前的相关策略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策略。

3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

针对汽车维修行业来说,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在相应的技术手段或者是相应的技术方式的引导下,已然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针对不同的企业,也应该有相应的模式与方法,结合自身的企业特点采取不同的信息化管理形式,有效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利益,解决汽车维修企业本质的技术问题,才是真正的有效措施。

1.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涵盖的内容

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所涵盖的内容是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建立,基本形成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自身汽车维修企业的情况,有效建设能符合信息技术要求的各类型的业务和管理制度,补充和更新完善本企业的各类管理制度,促使整个企业经营模式更加有序发展。(2)针对自身汽车维修企业,建设两个基本管理数据库,基本包括本企业以经营和管理为中心的实际数据和基本关系,另一个是企业高层在经营管理中的决策信息数据库。(3)针对自身汽车维修企业的情况,建设相应的自动化以及信息管理系统,从整个汽车维修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信息中,提取每一项信息进行信息的处理,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为企业高层作出正确决策提供有效数据。(4)针对自身汽车维修企业,建设企业内部信息查询平台,可以根据内部网络实现企业内产信息的自动化办公与信息查询,有效提升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5)针对自身汽车维修企业接入互联网,通过互联海量的信息,补充和更新适合自身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信息资源。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企业经营信息,达到更多的宣传途径。

2.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2.1. 有效支持,适应竞争

汽车维修企业可以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支持,整理制定出更适合本企业经营模式。优化在经营过程中更多的环节,创建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结合市场信息反馈,有效提高企业高层针对汽车维修行业作出强有力的决策,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2. 降低经营成本,获取更多信息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本质在于在降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运营费用。汽车维修企业通过信息化管理,获取到更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外部信息。甚至汽车维修企业可以根据信息化管理对所进行车车辆维修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还可以根据自身企业的需要,对库存进行信息化管理,合理的解决了配置配件库存量的问题,这些都是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有效地降低了管理成本的有效措施。

2.3. 掌握市场需要,提升汽车维修企业市场能力

利用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直接拉近了企业与客户的距离,有效地建立起从企业到供应商再到客户之间地关系网,可以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资源,把握汽车维修行业的市场消费能力,针对市场需求调整经营模式,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从而有效提升了汽车维修服务质量,从市场中脱颖而出。

2.4. 完善信息化管理数据,促进企业高层决策,提升企业综合素质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从传统管理到先进管理模式的一种转变,针对自身企业经营模式,制定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创新管理理念。通过信息化管理,获取到更多的有利企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更加及时的掌控市场需求。提高企业内部高层针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数据分析能力,为企业发展作出更为正确科学的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可以提高企业员的技术知识,通过信息化管理对汽车维修信息及市场信息的传播,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的综合素质。

3.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有效措施

(1)汽车维修企业需要安排相关技术人员针对对汽车维修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使用情况进行培训学习,可以参考更多先进企业或地区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模式,根据自身企业发展需要,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的实可行规划。(2)汽车维修企业计算机管理系统在选用和建设上,需要按照汽车维修行业的标准规范,公开召集相关维修企业进行系统招标,可以由企业代表与系统服务商签订协议。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前,需要对本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宣传和相关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培训,通过互联网接入,提升信息化管理人员计算机操作和网络知识应用,制定出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操作流程,从而为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安装启用打下良好的基础。(3)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在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满足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的各方面要求,执照各个管理部门的需求,有效地掌控企业经营的数据和信息,并且自动上传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专用服务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经营活动及时进行查询和监控。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建议报表网上统计机制,把统计报表进行汇总统计,提升企业行政管理。(4)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针对客户建立起车辆档案,有效提高自身企业形象, 为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打下基础,针对客户咨询做出迅速正确地反应。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可以对客户的信息进行跟踪,具体掌握客户及所维修车辆的每个细节, 及时对客户进行各类维修建议,有效体现出个性化服务的市场需求性。

4.结束语

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进行统筹、循序渐进地完善企业信息管理。面对汽车维修企业目前企业信息化管理不完善,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情形,更加需要企业及时对经营模式进行更新与补充。针对信息化管理系统操作的复杂性,汽车维修企业需要结合自身企业安排进行统一筹划,分步实施的方法,有计划实现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卫,何玉梅.汽车维修企业实施CRM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5(17).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 企业 信息化 发展

信息化一般指的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在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大化的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技术,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以推动社会经济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利用,来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工作的效率与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效益、A得市场。

1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遵循的原则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不只是局限于经营活动的某一环节,而是逐渐的拓展到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与管理环节中。根据分析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来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系统性原则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信息化建设必须正确规划和设计企业所需要的各应用子系统,确定各应用子系统之间的界限与衔接关系,避免无法有效支撑各业务规划目标的达成。

1.2 一致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总体发展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和执行信息规划时,必须根据企业的业务发展、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信息化建设和企业中长期发展建设保持一致的原则。

1.3 有效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建设要以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为目标,并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信息化实施效率。信息化建设要在对企业各职能部门业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信息化需求,并兼顾系统实施有效性与信息技术先进性的要求。

2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提升企业运营管理的效率。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与时代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下就总结几点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1 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1)企业要建设统一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对企业核心资源集约化管理,提升对市场应变能力,增强企业整体风险管控能力。在近年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企业重视,并多被应用与BI(商业智能)领域,并且云计算在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大数据的主要来源。因此,企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要建立超越“传统”数据源(如数据库,ERP/CRM等)的、具有全面数据源的大数据基础设施。企业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建立一个系统、规范、快捷的信息管理平台,覆盖企业大部分的管理层面,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实现对集团财务、人力资源、重要物资等核心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

(2)企业要通过信息集成建立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企业主体流程统一化、规范化、集成化。同时通过系统集成功能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减少手工传递信息环节,减少人工操作的随意性,提高企业管理和业务操作方面风险控制的能力。另外,还要有机整合现有各种应用系统,解决信息孤岛问题,解决原有突出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便于加强集团层面的数据分析。

2.2 强化信息化建设人员的专业水平

企业管理和发展的主体是全体员工,各部门人员必须不断的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的应对企业发展的需要。要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有较高的质量,就需要信息管理人员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

首先,企业要重视高能力、高素质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定期对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学习活动,并对培训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以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重视一个问题: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整合数据工具及系统将会是企业发展的必要趋势。因此,企业要重视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学习与运用,并将其应用在生经营过程中。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引进人才的优良机制,不断引进高技术素质的信息专业化人才,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活力。

2.3 统一规划管理企业信息资源

企业的信息资源是企业非常贵的资源,要发挥其应用价值,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提取、规划和开发。企业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这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要求之一。对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管理,不仅仅是简单地对日常各项业务数据进行集中的存储和管理,而且要对企业的决策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积累。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繁杂分散,只有在企业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收集、存储、加工和利用这些信息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将信息提取出来并管理运用,才能发挥企业信息资源的真正作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拥有完整的信息数据体系,以及各类报表统计和分析工具,围绕着企业管理的不同业务,对信息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智能分析,不仅能有效地支撑企业业务动态管理,也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与数据依据。

3 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及发展中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导致企业发展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市场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经营的重要作用,将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机制以及经营管理模式与信息化建设相融合入,利用数据对各业务流程提供决策、审批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华.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2]周琳.基于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创新研究[J].新课程(下),2011(04)

[3]周毅.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青岛海湾大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叶国牛1976-),男,广东省广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广州市白云出租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

第5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为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现代尤其重要,是推动我国电力企业发展及提升国民经济的必经之路。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为更好地完善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及早解决技术性与非技术性因素成为电力企业当前所研究的课题,以下是本文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出发为解决现存因素而作出的分析及提出的意见。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必然性

电力企业信息化是电力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率和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过程。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现已日趋成熟,被众多的电力企业所采用和接受,并在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是电力企业的变革,是新型技术的引入,是管理观念的创新,是人的思想的彻底改变,是提高电力企业竞争力和效率的根本保证。本文从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入手,分析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给电力企业环境带来的冲击,然后重点从电力企业管理变革方面,分析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给电力企业带来的变革。

由于在实际的电力信息化过程中,各行业的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行业不同电力企业的条件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对电力信息化的需求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别。电力企业对信息的需求量很大,这就使得在信息化时代进行信息改革更为迫切。要想提高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对其采取恰当的管理是关键。

二、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我国很多电力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上都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力企业领导对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认识存在误区

电力企业能否达到很高的发展层次很大程度上在于领导的管理和治理。而现如今很多电力企业的领导者对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把信息化理解为硬件设施中计算机的普及和推广,而没有认识到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远、复杂的项目,只是简单的将其理解为电脑的推广,最终导致电力企业与信息化的建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不能很快的制定出来,从而影响到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不利于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缺乏规划,没有明确的负责人

电力企业的领导认识不足是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即使是已经认识到公司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电力企业也未能制定明确的实施规划。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任重而道远”,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设立有明确的负责人,从而能够对信息化的建设做出统一的规划和安排,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建设的现状都较为混乱,没有明确的规划,不同的分公司甚至不同的部门实施的措施都是不一致的,长此以往,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便无从谈起。

(三)电力企业不能很好的整合自身有效信息资源

电力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便是自身的信息资源,最终的目的也是能够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将电力企业自身的资源更好的进行整合和管理,从而使得更多的人知道电力企业的存在,增进对电力企业的了解,从而能够扩大业务范围,提高电力企业的知名度,但是很多电力企业都没能对此渠道加以有效的利用,整理出来的资源根本不能通过信息化的宣传达到以上所述的各个目的,现状主要表现在电力企业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对电力企业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过程粗糙,信息老旧等方面,导致的最终结果便是严重的浪费了电力企业的信息资源。

(四)电力企业没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电力企业能够长久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电力企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能够很好的结合,达到一个较高的统一局面,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水平,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引进了更新的信息技术,购进了诸多新型技术设备,而没有进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和改进,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电力企业赖以发展生存的核心,但是老旧的管理模式不仅不能促进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还会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现状阻碍电力企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建立起有效的、与信息设备、技术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五)电力企业缺乏专门的信息管理人才

信息的建设与管理、新型技术的引进、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以及相应的最新管理制度的建立都需要有专门的信息管理人才来进行管理,但是截止到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很多电力企业的技术人员只能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却没有涉足管理学领域,因而不能将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很好的结合起来,最终导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官僚作风的处理

近年来,电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也带来了管理机构膨胀和管理流程复杂化的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现在电力企业中存在着冗员现象,官僚作风也非常盛行。要彻底改变这种官僚风气,电力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对“信息重组”和“组织重构”进行两面抓,使电力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精简和高效运作。这样一来,不仅简化了管理流程,也使电力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了。

(二)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

电力企业往往有着庞大的运作系统,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一个信息纵横交叉的信息网络。一直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机制制约,电力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部门与子系统之间的权职不分明的问题,使得电力企业内耗严重,损失惨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变电力企业的管理思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使部门之间的信息得到及时交流和利用,部门管理井然有序。

(三)更新管理者观念

电力企业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有一些传统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还秉承陈旧的管理模式,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无动于衷。管理者的这种老观念,不仅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一大毒害。要除掉这个毒害,就需要管理者更新自身观念,意识到电力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市场为导向,推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构建整体规划

有些电力企业缺乏整体目标和整体规划,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较为随意。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关系到电力企业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整体规划,就会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的情况,当前许多电力企业在信息建设过程中正是面临着这样一个棘手的状况。因此,要把整体规划作为电力企业信息建设的首要工作,指导信息化各个环节的工作。

结束语

本文首先讲述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再关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电力企业的创新管理的相互关系做了分析,最后关于未来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这是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个信息化改变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时代。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也是顺势而生。由于电力企业的特殊性,信息化管理比较复杂,对信息化需求量也很大,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逐步完善,为了提升电力企业竞争力,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在大浪搏击中获得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红举.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J].技术与市场,2011,8:379

第6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管理;信息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工作创新和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是以ERP为主展开的,利用ERP系统,能把先进的管理思想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带来一个企业的组织创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变革。

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几千家企业系统运用ERP,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国有股份企业和合资公司,很多企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单项计算机的应用,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率不高。虽然ERP实施成功率已提高到20%,但却都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居多,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我国企业的99%,却只有10%左右实施了信息化,而且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管理水平等原因,实施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中小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企业提高运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和降低运营成本的手段,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管理。信息化管理冲破了人们原有的观念,更新传统的管理方法。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目前企业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内部组织结构和运作程序上,都有许多不适应信息化的地方,管理的不规范,成为企业推进信息化的瓶颈。因此,企业信息化必须对传统管理进行变革,否则,信息化管理难以推进。目前,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推动下,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潮流。企业信息化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如何去搞,怎样搞好,并如何加快进程的问题。但现在有许多中小企业对此认识不足,企业领导思想犹豫,认为信息化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态度不很积极。有的企业认为企业当前效益好,不急于信息化;有的企业认为自己基础差,人才缺乏,无法信息化。有了这些认识,推进信息化就缺乏力度,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缺乏深度。因此,改变企业管理者的观念,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企业管理者要把实施信息化当作一个非常紧迫的事情,是关系到企业生死攸关的事情,只有实现管理信息化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信息化目标不明确

信息化通过规范企业管理,加速信息的传递,参与企业决策,进行协同合作,以达到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和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很多中小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替代手工劳动,提高信息输出的速度,而这些只是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的目标。如果按照这样的初级目标进行信息化,势必会造成企业资金和人力的严重浪费,而且会影响信息化的升级和发展。每个企业都要按照企业的经营战略需求确定信息化的目标。企业的信息化要有长远经营战略。另外在具体实施时,企业还缺乏明确量化的信息化应用目标,大多数企业做得不到位,都是一些宏观定性的目标,微观量化的可操作的目标比较少,比如企业管理基础问题、管理模式问题、企业库存问题、企业生产问题、企业市场问题、企业战略问题等,还有同指标反映企业管理状况的目标,都没有去作深度研究和分析,从而失去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可操作性的目标。

3.企业信息化仅限于会计信息化

现在有一些中小企业已认识到信息化的价值,纷纷购置电脑,购买一些电算化软件,就认为实施了企业信息化,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观点。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错误的观点,把办公自动化管理和会计信息化看作企业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信息化要求企业的信息系统的覆盖面遍及整个企业和与企业有往来的各个单位。

4.企业管理落后,创新力度不够

中小企业长期处于粗放的管理状态,无法适应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应用,比如ERP、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没有好的管理环境,无法在企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企业创新力度不够,无法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落后的管理水平,来适应和满足ERP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应用。企业即使目前暂时不进行信息化管理,也要通过创新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创新力度不够,还表现在企业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整个中国的大环境的问题,还没有形成足以使企业的领导下决心去改变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发展的大环境。

二、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活动重组和优化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企业进行集成化管理,实现企业内部、外部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际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转贴于

1.从会计信息化逐步升级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

据IT168的调查结果,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比率分别是:财务管理75%,办公自动化12%,协同管理12%,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高端应用普及程度较低。企业实施信息化需要有个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入。我国企业信息化走在前头的是会计电算化,所以许多企业都在会计领域率先实现电算化,企业可以在此基础上,以会计电算化为切入点,然后逐渐增加其他模块,不断进行信息化的扩展和升级,使会计电算化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部分,和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不断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2.选择适合企业的ERP软件

面对全球化竞争,应用ERP提升竞争力成为我国许多企业的共识。正处在发展阶段的大量中小企业,需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从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现在面临的是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应用阶段。ERP作为当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先进技术、系统,在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历史性角色。企业要选择适用的ERP软件,分析自己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不是越先进就越好,先进的东西不一定适合所有企业。对于规模不是很大的中小企业最好选择中等规模的国际化软件产品,这样不但从成本上有一个合理的投入,关键是实施难度相对小很多,软件对于企业人员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产品的功能相对比较全面,可以满足企业管理标准化和国际化的需求。另外企业选择的系统要有较好的扩展性,有友好的开放的技术平台,而且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与软件企业密切合作,有好的技术支持。

3.加强数据的准备工作

很多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和软件公司谈,购买软件就可以,而忽视基础数据的准备工作。有人用“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来形容数据的重要性。有许多企业在最初实施时不以为然,但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因为数据不全,数据不准确,只要有一个数据出问题,就会影响全局。企业要做好标准化和物料编码工作,这是实施信息化的一个基础工作,要结合国家标准和企业习惯进行编写,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

4.企业信息化可以由专家引路

信息化建设和实施,是一个风险很高的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不能“闭门造车”,要借助外脑来帮助企业做好这个项目。因此企业要引入管理咨询。企业在没有实施信息化系统之前,企业领导一般都心里没有底,没有实施过信息系统,不可能对整个信息系统有深刻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领导可以提出要求,至于如何做,怎样做,可以交给有经验专家或咨询顾问帮助考虑。在准备阶段,由专家协助企业做需求分析、信息化的管理方案、软件选型、计算机的配置、编码的指导、人力资金的投入计划等项工作。在实施阶段,要处理的问题更多,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企业行为,要和企业文化相结合,软件系统不是买来就能够使用的,从基础数据的建立开始,逐步推进系统的实施,处理异常情况,都有实际应用的问题,这时都需要有经验的专家指导,这样能够缩短实施的周期,少走弯路,以便系统的成功实施。

5.做好培训工作

要求企业对所有员工进行ERP等先进管理思想的培训,使所有员工都能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新理论,进而转化为生产力。针对不同系统的不同项目、不同人员组织培训是极其必要的。由于培训不足导致系统实施项目受阻、项目拖期、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经验教训比比皆是。培训要贯穿整个系统实施过程,每实施一步都要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同时要解决在实施过程中的“夹生饭”的问题,因为随着系统的实施,对系统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业务提出的新问题,都要通过培训来解决。培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了上课培训,开会讨论、分发学习资料组织阅读、带领企业有关人员到用户走访,了解其他企业的实施情况进行学习,都可以作为培训的形式,应根据企业的实际灵活进行。同时可以把培训纳入到部门考核当中,对于关键内容组织答卷考试、评分,人事部门记录在案,利用以上手段可以加强培训的效果。

6.实施信息化建设要量力而行

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和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有条件的,可以直接上ERP等管理信息系统,如有困难,也可以从解决财务管理、物资管理、销售管理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并不是高不可攀、神秘高深的事情,关键是因企制宜,对症下药。

总之,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应适应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及时走上信息化之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彭运芳.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7):58-61.

[2]刘谦.对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进一步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5):14-18.

第7篇

(一)管理体系的理论方法

系统工程和管理学是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系指的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一组要素,而管理体系指的是建立管理目标和管理方针并达成这些目标的相关体系。管理体系理论方法指的是严格遵循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运作模式,采用文件化的管理方式。要求体系建立目标和方针,强调对体系进行不断改进,并通过管理评审、运行以及策划等一系列活动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目前,管理体系理论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管理体系理论方法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框架构建的基础。

(二)IT治理的思想

IT治理是过程与关系有机结合的一种机制,主要被应用于对企业进行控制和指导,通过使过程的风险和信息技术保持平衡来充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设置IT目标是IT治理过程的开始,在接下来的过程当中,企业一般通过对交付价值、管理资源以及IT活动管理风险进行控制来衡量IT活动的绩效情况,并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对IT活动进行合理有效地调整,从而进入另一个循环过程。这种循环与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运作模式基本相同,因而为两者的有机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策划技术

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策划技术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相似,均包括了四个方面,即分析管理体系要素、识别管理体系过程、设定管理体系目标以及分析体系控制主体。按照功能进行划分,IT组织的结构可以被划分为基础支持层、系统运作层以及战略指导层。基础支持层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资源和企业IT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系统运作层的主要职责是对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等进行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变化管理、能力中心、应用系统开发实施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等相关职能;战略指导层的主要职责是规划企业的IT策略,并对IT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进行定义。

第一,分析管理体系要素。从管理体系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要素主要可以划分为资源、活动、文档、过程、标准、程序、制度、职责、组织结构、文化以及问题等。

第二,识别管理体系过程。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过程的一般模型是“输入—处理—输出”,然后检查和衡量输出的结果。以三大管理体系的过程划分模式为依据,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四大过程,即改进和测量、IT项目的实施、资源管理以及制定管理职责。这四大过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按照一定顺序循环进行的。通过制定管理职责,使得相关人员的权限和职责得以明确,这样一来,不仅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承诺,同时也为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运行过程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在制定管理职责的这个过程当中,为资源管理这一过程提供了组织保障和资源保障,而资源管理则为IT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物资保障和人员保障等各种资源。在IT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和完成项目实施之后,通过IT治理能够对其进行测量与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有效地改进措施,从而形成的新的管理职责。通过持续不断地循环进行,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和运行进行不断改进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设定管理体系目标。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活动层、过程层以及体系层,与之相对应的体系目标的设定也同样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为活动目标、流程目标以及战略目标。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活动主要由具体的信息化项目所构成,因此可以将活动目标具体化,使其细化为项目目标。

第四,分析体系控制主体。业务运作层面的信息化监理部门、信息化运行部门、信息化体系管理部门、信息化项目主管以及战略指导层面的CIO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委员会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当中的控制主体。信息化监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企业IT治理与企业IT的持续改进;信息化运行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管理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日常运营;信息化体系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控制并实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化项目主管的主要职责是控制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过程和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工作。CIO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各项资源的合理使用进行监督控制,积极开展风险管理以及规划并制定企业的信息化策略。业务运作层面只接受CIO的安排和指导,直接由CIO负责。

三、结语

第8篇

一、概述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随着改革开发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进行着一个个信息化项目建设,如OA、MES、PDM、ERP、CRM等等。信息化项目建设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引起的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信息失范问题值得关注。

信息失范是指在信息管理有关的活动当中违背信息世界的公认规则,有违信息道德甚至是信息法律的行为。信息伦理是信息道德的底线,它和信息法律一起维系着信息世界的秩序。我们知道道德和法律同样起着社会准则的作用,但是道德的调节范围更广。本文将浅析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伦理问题。

二、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失范行为

信息伦理行为具体表现形式多样,根据Mason(1986)提出PAPA的四个维度,可以分为:信息隐私权(Privacy),即个人拥有隐私的权利及防止侵犯别人的隐私;信息准确性(Accuracy),即人们享有准确信息的权利及确保信息提供者有义务提供准确信息;信息产权(Property),即信息生产者享有对自己所生产和开发的信息产品的产权;信息资源存取(Accessibility),即人们享有获取所应该获取的信息的权利。对照这些维度,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信息隐私问题

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隐私是双向的。一方面,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商获得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系统测试;另一方面,企业获得开发商提供的信息化系统、设计方案、程序源码等等。此外,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数据如:员工信息、、往来单位信息等也涉及到了隐私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这些信息随时都面临着被泄露的危险,某些信息泄露可能不会触及法律,但是也会对一部分人或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失。

2.信息准确性问题

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最终效果不理想,或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修改程序和实施方案、项目延期等,原因会有很多,但是信息准确性差是众多原因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信息准确性差表现为:一方面信息化系统开发商为了承接项目会夸大他们系统功能的强大、技术先进、灵活配置等,无限制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客户在系统开发商调研过程中,提供的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或者想达到的预期目标不符等。

3.信息知识产权问题

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知识产权包括:一方面,开发商提供的信息化系统的源程序代码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和运作过程中,会产生和积累大量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环环相扣,纵横交错,其有效的配置可以实现企业生产与管理的监控。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使企业技术信息、商业信息、物流信息、资金流信息在信息化平台上暴露无遗,这些信息数据中蕴含着具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产权。

4.信息获取权问题

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意在提高企业信息资源利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企业的各种信息暴漏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用户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获取信息,但由于公司职员级别和工作性质不同,重要信息平台在对用户开放信息时,按照用户不同授予不同的信息获取权限。对于信息系统的管理员在授权时是否能够根据需要授给相应的人,用户在申请权限时能否能够做到仅申请自己需要的权限,这些都会关系到信息获取的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中信息伦理的构建

针对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信息失范问题,进行了学习和研究,提出以下四点针对性的措施。

1.有效降低信息泄密的发生

一是提升项目实施团队人员的保密意识,对信息化项目实施的团队成员进行保密教育,签订保密协议,借助法律手段来约束团队成员行为,提高其保密意识。二是提高新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对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和完善,尽量减少系统问题和漏洞,例如防火墙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加密技术等等,使得违规代价增加,从而增强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利用信息审查系统,对系统信息进行审查、过滤,屏蔽其中有违企业信息伦理规范的内容。

2.第三方介入确保得到准确信息

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对双方为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中提供的信息起到监督作用,便于双方得到准确的、有效地信息。避免了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准确或是理解不同,造成项目实施无限期拖延,使双方都投入更加巨大的成本的现象。

3.加强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

企业内部通过宣传板报、知识讲座、研讨会、广播等多种形式普及知识产权知识,使员工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涉及到法律问题等等,唤起员工个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自觉遵守信息法律和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防患于未然,防止信息失范行为的产生。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员

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来充实与丰富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内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严守机密;提高技能,专业服务。二是加强信息伦理建设,使信息化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并成为所有工作人员的基本行为准则。三是培养信息化专业人员,为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做好技术支持,做到有能力去运维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并做到最大限度的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中的信息安全。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

一、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2004年10月,已有IT应用的中小企业数量四百多万家,其中有20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IT应用系统,是中小企业IT市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从2004年开始,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便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从单机应用阶段或局域网应用阶段向更高层次的系统应用与整合方向发展,企业的个性化应用和电子商务正在得到快速推广。杨亚会、刘远忠(2005)对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信息化接触和探索;中小企业对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利用程度有很大提高;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初显成效,信息化已经或正在给企业带来积极影响。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巨大(约一千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地区分布广泛,行业分布跨度大,在IT应用方面水平相对较低,且应用层次差异比较大。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进入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处在信息共享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

二、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SAP、ORACLE等国际巨头厂商宣布全面进入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中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依然不高,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据统计,欧美几乎100%的企业装备有部门级的信息系统,超过6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而协同商务模式的应用也不是一件新鲜事;我国虽有60%的企业已经装备有部门级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但只有不到3.8%的企业装备有以ERP为核心的企业级信息系统,至于涉及协同商务模式的信息化应用还处于一个萌芽的阶段,其应用率还不到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绝大多数仍停留在部门级的手工模拟应用上,与企业管理变革要求相差甚远。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落后的理念阻滞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的理念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与水平,落后的理念必然阻滞和妨碍企业信息化的执行。部分中小企业家对于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足,甚至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拥有电脑、建立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或企业网站就进入了信息化。同时,他们也缺乏现代化管理意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上“重硬轻软”,即重技术和设备、轻管理和企业变革,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许多企业对于基础网络设施的投入比重较大,而对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投入明显不足,制约了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来说,更新理念,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实质与意义,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看到,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它不仅涉及大量资源投入和技术变革,而且还涉及到企业业务与管理流程改善、组织结构调整、管理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2.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融资难度大,自有发展资金极为有限。然而,企业投入信息化系统需要大量资金,中小企业收入有限,现金流紧张,信息化支出主要依赖于内部积累资金,使得资金的使用往往捉襟见肘。一些中小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实际上,企业信息化的各类系统会随着企业发展而调整升级,因而不断需要后续资金的投入,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也将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人力、物力和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支持。因此,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是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化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投入力度与大型企业相比有很大差距,在全国1 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较高级应用的企业所占的比例还不足10%。周建梅(2005)调查研究表明,64%的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在10万以下,近20%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障碍,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到整个信息化建设投资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却相对落后。杨亚会、刘远忠(2005)研究显示,资金短缺是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制约因素。

3.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展信息化,需要既懂企业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企业缺乏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中小企业受企业实力如资金、激励制度、管理水平等制约,人才缺乏现象更为严重。除了一些新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之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IT部门,或IT部门力量薄弱,信息技术人才水平不高或人员不够,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这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大障碍。周建梅(2005)调查研究表明中小企业行业分布广泛,而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绝大多数聚集于IT类企业,业务需求和技术支持之间的沟通困境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杨亚会、刘远忠(2005)对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的研究表明,广东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表现为绝对不足和相对不足两种情况。首先,市场上信息化人才总量有限,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供给的绝对量不足。其次,就市场上有限的信息化人才而言,其工资要求较高,而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每个产品上所分摊的人力成本相对较高,这样产品就失去了价格竞争力,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接受这一点,这就造成了所谓“小庙容不下大和尚”的相对不足。目前大量中小企业所雇佣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相对有限,很难适应和承担企业信息化所赋予的重任。

4. 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管理成为瓶颈。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使用信息技术,它涉及企业的业务与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企业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应用的前提是管理的制度规范和程序化。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大多具有明显的相机而动的行为特征。如果对其流程、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会发现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小企业家不愿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藉口。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基础性管理系统,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方法陈旧,个别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状态,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制度改革、管理创新协调推进不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5. 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缺乏。2000年以前,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提供商主要来自国外,国内开发商的产品品牌不突出。一方面,这些国外产品价格十分昂贵;另一方面,国外软件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认识不充分,盲目选择与大企业类似的模板,而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订做一套系统,这必然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可供选择的合适的信息化产品十分缺乏。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大环境下,我国信息化需求快速增长,为国内软件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就目前市场上的信息系统产品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信息系统难以符合中小企业的个性需求。中小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营方式各异,而当前的信息系统产品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同一企业规模设计的,这往往与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难以相符。第二,信息系统软件市场价格偏高,且对企业管理基础环境要求严格,超出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基础环境,从而制约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第三,缺乏专业服务伙伴提供完善的服务。当前大多数信息化专业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以我为主”的理念上,中小企业的个性化服务得不到满足,而且缺乏信息化管理的专业咨询机构,不利于信息系统的推广与维护。

6.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宏观发展环境不完善。一是缺乏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相关标准与规范。虽然网络的发展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经济秩序不规范,有形市场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认为还不是投入信息化的最佳时机,网上营销缺乏配套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和支付系统,企业间网上销售、采购、财务结算等业务往来困难。所以只有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建立良好的制度规范,才能有效促进中小企业尽快实施信息化建设。

二是缺乏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和法律保障体系,电子商务总体发展落后。尽管我国在200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首次赋予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并明确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市场准入制度。但是,一部篇幅有限的电子签名法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电子商务法律问题,它还需要其他电子商务法律的配合,以形成我国系统的电子商务法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签名法的出台只是我国电子商务法制建设的一个开始。由于受网络安全、网上支付、社会信用及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企业的电子商务尚处在信息、收集、交流的阶段,订单与合同的正式签订、支付及物流配送等活动基本上还在网下完成。虽然企业普遍重视电子商务,但多数企业缺乏清晰的战略规划。

三是尚没有行业性的或统一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不能准确评估地区、行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能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统一规划和标准,造成信息无法流畅传递和共享。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也没有形成。

总之,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公共支撑环(下转第57页)境滞后于应用系统建设与开发,大企业(或关键环节的价值链)的带动效果不明显,中小企业从事信息化的外部激励因素不足,使得企业信息化积极性不高。

三、 结语与对策

在当前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企业经济效率已从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转向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不能再照搬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管理理念,信息化之路是未来企业发展不可阻挡的战略趋势,企业借助于信息化历程不仅有利于组织学习,而且还能通过管理与信息的互动、管理潜能的挖掘、知识学习等促进组织转型。

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依然还面临着诸多不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推广的问题,如理念落后、管理基础差、资金与人才缺乏、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缺乏、宏观发展环境不完善等。当前形势下,需要通过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多方互动和努力,不断完善与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从而有效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首先,政府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规范、立法以及支持与投入上加大力度,以改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环境,为市场发展与提升构建广阔的空间和政策及法律保障。其次,要鼓励并推动我国信息化产品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鼓励国内科技企业发展适应于本土中小企业需求且能面向国际竞争的信息化产品。最后,要提高信息化认识,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基础建设与人才培训,从而改善企业信息化推行的微观基础环境。

参考文献

1.周建梅.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通信企业管理,2005,(12).

2.杨亚会,刘远忠.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经济师,2005,(12).

3.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及IT应用趋势报告.

4.卫东.中小企业信息化经验启示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中国国家企业网.企业信息化优秀案例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胡延平,高红冰.第二次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第10篇

1.1 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使管理更加直接

信息化本身的过程就可以使信息从传递到决策的过程更加便捷,大大缩短了反馈的时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信息化使得资源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决策层与基层之间连接更为紧密。

1.2 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变

在当今这个时代,现代的消费方式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消费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家上网购物,传统的零售业离不开供、销、存等各个环节,而当今的消费时代,可将这一切环节都应用于网络,它减少了销售过程中的风险,也使得各个环节更加畅通无阻,同时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派生其他新型的销售手段,让顾客能从多个角度对产品进行全面的了解,更有利于商家实现他们的销售行为。

1.3 企业开展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利于它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行情,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做出符合市场规律的相应的举措,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收集竞争对手信息、行业信息、产品信息,这些都是有利于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获胜的重要资源。每个企业都渴望自身快速发展,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信息化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它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社会形式。

2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2.1 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企业的信息化可以优化企业供应链和产业链,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水平,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它能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竞争。

2.2 信息化可以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

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企业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程序,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很容易会被市场竞争淘汰。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我们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企业的信息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是促使管理制度形成的必要保证。

2.3 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推进企业信息化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有利地位,根据市场形势,企业可以完成产品的个性化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融入全球的经济格局;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实现企业的扁平化管理,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可以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这样做不仅降低了能耗和库存积压,还能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在能源上降低能源的使用率,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2.4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信息化能更有效地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国民经济信息化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只有将企业信息化搞好了,才能有效保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实现。

3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整体规划,规划应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二是从企业外部看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应与整个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相一致。在企业外部应构建一个通过公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间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经营运作效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纽带,把政务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连接起来。

3.2 未能充分认清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自身业务运作之间的关系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看不难发现,在以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迷信洋货,系统功能求大求全,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大相径庭,以至于实施后成效甚微。

3.3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针对性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缺乏大量熟悉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特色的软件公司协助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有些企业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套用,方案论证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需求分析,实施过程中又缺乏量身定制的二次开发能力,使得所建造的信息化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效果不理想。

3.4 没有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企业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同步

在建立计算机网络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同时,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源的规划和建设要先行一步,我们要把基础信息建设摆在首位。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我们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只有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企业各种信息资源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企业信息资源的规划、收集、整理必须与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步进行。

4 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1 选准企业信息化突破口

从企业信息化突破口的选择原则上讲,信息化应该自下而上、由里而外,因为这样数据才能取自于源头,真实、有效。

从企业生产经营瓶颈突破。根据木桶理论原理,信息化建设选择企业管理最薄弱环节、最需要解决的环节作为突破口,可以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上升。

从企业独有优势入手。每个企业在市场上生存,能够适应竞争,一定有它独有的优势。从企业独有的优势入手,可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见效快,也为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整个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4.2 员工培训应在信息化实施前

我们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在信息化过程中,具体的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便于未来的计算机理论学习;第二,员工还要有一定的应用基础,不能对计算机应用一无所知,在实际工作中要能跟得上企业的进度。

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将员工培训放在信息化实现。

4.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重组应互相推进

成熟的软件代表着一种先进或标准流程,必然与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这就涉及到业务流程重组问题。是先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还是先实施信息化,一直是困扰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难点问题。建议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选择先进行局部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局部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循序渐进地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即企业在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管理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出发,一方面着手对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基础工作进行整合与提升,使之适应先进管理软件的要求,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工作;另一方面,对软件所要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对一时难以达到的部分管理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修改某些难适用的部分,使之能与企业的现状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不把引入的软硬件看作是“死”的东西,而是作为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具,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所在。

4.4 软件的选择至关重要

企业信息化建设对软件的选择不只是选择产品,更重要的是选择未来长久的合作伙伴。软件选择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选择商誉卓著、经营绩效良好、经验丰富的公司。②选择的产品既能满足企业长期发展成长的需求,又满足未来多样化的需求,质量要稳定,维护要容易。③选择的公司拥有完整的售后服务机制,可提供满足自己需求的服务。④选择的公司拥有广大的满意客户群,最好有其同行案例客户。⑤尽量选择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上线的方案。⑥在各方面的条件都一致的,选择成本较低廉的解决方案。

5 企业信息化成功之路

5.1 企业内外部环境要求企业必须信息化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所面临的信息化环境可概括为:外逼、内需、信息化意识逐步增强、客观条件基本具备。外逼内需都客观地要求企业重塑自己的神经系统,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5.2 冷静面对企业信息化的常见问题

企业领导受外逼、内需所迫,心急求成,全力支持信息化。领导为信息化批了钱,给了人,信息部门喜出望外,粗粗调研,匆忙规划,急速上马,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营销系统、外部网站等等,硬软件一同采购开发,想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信息化水平是常见问题之一。面对众多的ERP厂商,多数管理咨询商与ERP厂商明分暗绑,前咨后卖。对企业提出的模糊需求一概应允,先签单后对付。企业失去自我,迷失方向,生搬硬套。把自己本来既能走又能跑的脚硬塞在那好看不好穿的鞋子里是常见问题之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本身在信息化方面失败过,今天又看到别的企业失败的残局,就缩手缩脚,错失良机是问题之三。

第11篇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摘 要:纵观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制约着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极大浪费。辽宁省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小企业要实现良性发展,我们必须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予以认真解决。本文从当前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相应的改善对策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能够对加快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有所裨益。

关键词 :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079-03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飞速展给各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促进着各行业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然之路。

一、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概述

作为东北经济大省,辽宁省的中小企业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能否实现。从十六大提出信息化发展指导至今的十多年间,辽宁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纵观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如,仍有不少的企业对于信息化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企业的整体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企业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适应性较差;企业信息化成本较高;缺乏完善的信息化服务软件;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缺少健全的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等等,这些突出的问题在制约着企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极大浪费。辽宁省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中小企业要实现良性发展,我们必须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重视并予以认真解决。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企业对于信息化概念仍缺乏清晰认识

所谓信息化,指的是借助计算机等智能化工具来培养和发展具备较高信息化能力的新兴生产力,并使之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运用智能化工具的信息化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处理,以及信息的再生利用等等。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提高信息的运用和处理,而目前辽宁省不少中小企业对信息化的概念仍然停留在引进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这一层面上,总体认识深度还不够,最终导致了企业在进行信息化改革时难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导致企业经营活动受限

经过几年的发展,辽宁省中小企业的计算机普及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大多数的企业都仅仅是配备了计算机并装配了一些基本的办公软件,有的企业甚至还没有实现外部互联网和企业内部局域网的搭建,这不仅使得企业内部的信息难以畅通流动,各级管理人员也基本上依靠电话短信等方式来进行沟通。由于信息比较闭塞,不仅导致了管理人员“各管一摊”的问题出现,还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浪费。此外,由于网络应用化水平限制,也给企业在运用网络信息和资源方面带来了困难,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

(三)企业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适用性较差

企业进行信息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效率,进而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益得到提升。信息化的过程不仅需要对企业基础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进行规范化,还要对企业的管理流程和制度方面进行重组。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以及企业原有管理流程的限制,使得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对信息化这一新概念也接受缓慢,甚至不愿意改变原先的工作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改革。可以说,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习惯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中小企业要实现信息化发展,必须要对企业中落后的管理观念、业务流程,以及组织结构进行根本的改革。

(四)企业信息化成本较高,缺乏技术型管理人才

中小型企业一般具有生命周期短、抵押资产少、信贷风险大、资信度差、融资渠道少,融资困难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改革中,投入的建设资金和先进技术十分有限,用于引进高级的技术型人才的资金投入则更少。然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大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需要依靠IT厂商提供基本的硬件设施,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后期的软件、网站的开发、升级和更新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中小企业不仅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还承担着难以预料到的风险,种种因素的制约成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障碍,使得许多资金能力有限的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望而却步。

此外,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得企业经营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而当前辽宁省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存在的紧要问题之一就是缺乏复合型人才的支撑,特别是对于既掌握IT技术又熟悉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的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缺口。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用人机制缺乏吸引力,所能提供的待遇也十分有限,一方面导致了企业很难引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企业难以通过自身发展来留住优秀人才,导致了人才的二次流失,尤其是企业内部一些骨干型人才的流失,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缺乏定制化的服务软件,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市场上的大多数企业管理软件都是通用型的软件,系统功能和模块组成大体相同,很少有软件商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推出专业化的配套软件。有些软件商虽然针对企业进行了修改和定制,但价格昂贵,远远超出了中小企业的成本承受能力。同时,由于相关的软件开发人才匮乏,软件商在企业管理管理软件方面的开发能力也受到了很大限制,这两方面的因素最终导致了软件服务与企业发展的不协调。

此外,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千差万别,而目前,市场上仍没有完全适合中小企业的差异化解决方案和个性化产品,使得大多数针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往往仅停留在了宣传阶段,难以得到企业主的认可和接受。同时,目前市场上针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仍然不完善,如有些企业主即使购买了解决方案,但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仍缺乏及时的培训和指导,久而久之,导致了企业对信息化产生失去使用连续性,甚至对软件服务上失去信任,最终导致了中小企业失去了信息化发展的信心。

三、推进辽宁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思考

(一)各级政府应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推动力度

各级政府应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不断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高重视,为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出台切实有效地鼓励和扶持政策。

1.各级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向全省范围内的中小企业积极地宣传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要广泛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省份和国外企业在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革创新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多项适合本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针对性扶持政策,使企业真正得到帮助。

2.各级政府应在财税和金融资本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倾斜度,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并为之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切实减轻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压力,使辽宁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改革更为便利和畅通。

3.各级政府应大力资助或成立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免费的、初级的信息服务,使企业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信息服务,从而使企业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并对信息化的优势有初步的了解和认可。对于经济实力较差、资金流转较困难的企业,政府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予以适当的减免和协助,以帮助企业逐步提高自身信息化的应用程度。

(二)提高企业对信息化的认知,转变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

信息化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进行全球化发展、开展跨领域合作的必由之路。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和服务这一层面,而是逐步扩展和提升到了信息化应用的层次,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程度更是成为了衡量该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前文所述,当前省内不少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改革中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如对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够重视,仅仅认为装配几台电脑,开通企业网站,财务管理实现电脑办公等等就是实现了信息化发展,这些片面的认识严重阻碍着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因此,中小企业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改成含义和思路,要以信息为核心,以信息化相关的软、硬件设施为媒介载体,将信息化技术引用于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的整个过程,广泛搜集企业各个运营环节的数据,运用大数据理论进行科学分析,从而使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

此外,企业要认识到信息化发展并不是仅仅使用电脑进行办公这一简单机械的工作,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从而使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得到改进和革新。所以,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改变以往陈旧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以及不合理的管理流程等,使企业在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中提升产品质量、技术能力,以及管理水平。

(三)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多方受益的良性发展局面

能否对有限资源进行科学地利用,是衡量一个企业运转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有限专业人才资源、信息技术资源,政府应牵头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参与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以使各个中小企业都能得到合理的资源使用。

为此,建议省政府建立一个全省范围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在这个服务平台中,建设信息化知识宣传、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指导,以及信息化建设项目等模块,使企业在平台中能够得到有效地学习,并及时获得最新的政策信息。同时,还应鼓励软硬件服务商加入到信息化服务体系中,并给予其一定的政策帮扶,使其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软硬件开发力度,使开发出的软、硬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行业。此外,要加强企业与软硬件服务商、科研院所、高校间的互动交流,将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软件服务商的先进技术,以及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人才优势进行有机统一,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找到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科学途径,还将给软件服务商改善服务、提升技术带来动力,同时也将使人才实现更有效地流动。

(四)开展校企合作,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培养

辽宁作为教育大省,省内不仅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各类科研院所,还拥有门类齐全、数量庞大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然而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水平不同,使得这些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各门类技术人才在省内处于分散存在的局面,并且存在东、西部分布不均的现象,由此导致了辽宁省东、西部的企业在信息化发展和人才质量等方面不均衡,甚至产生差距悬殊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发挥牵头作用,引导辽宁东部企业和高等院校与辽西地区的企业和院校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合作,促进资源的平衡配置和使用,使各地区的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都得到发展。为此,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搭建院校交流平台。鼓励沈阳、大连等地的优秀高校与其他市区的高校建立教学交流关系,一方面派出优秀教师到各地的院校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及时传递企业信息化领域的前沿咨询;另一方面要积极的接收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到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并将学习到先进的思想和专业技能带回去,有效促进各地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2.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因此,企业应主动的与高校建立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一方面要与高校建立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提供场所,使学生们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企业应派优秀的管理人员到高校中进行讲学,使学生们了解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当前需求和前沿发展技术,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方向和目标,从而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不仅满足了企业需求,还将有效地提高高校的就业率。

3.建立企业互助发展联盟。对于已经实现了信息化发展的(中小)企业,要鼓励他们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建立互助联盟,借助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系统将已经拥有的资源、渠道等进行推广和分享,形成一个信息资源共享体,实现共同发展。这样,不仅有助于各企业资源的流动和共享,还将使各自企业的业务得到有效地拓展,实现多赢。

四、结束语

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正在崛起,中小企业应抓住信息化的发展契机,不断进行大胆的探索,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不断实现产品创新和技术革新,最终使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使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持续提升,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对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亚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及改善[J],中国科技信息.2014(02).

[2] 马晓君,郭晓琳.辽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及政策建议[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02).

[3] 张代军.辽宁、浙江两省中小企业融资比较与启示[J].辽东学 院学报,2010(03).

[4] 党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3(13).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加强科学管理、推动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由此,信息化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日趋突出。为了促进管理创新,有效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设计开发与本企业管理业务密切结合的应用系统成为企业信息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含义

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建立企业内部信息网络, 通过将各项管理工作计算机化、网络化实现改进工作流程、改变工作方式、协调与客户的关系等目标, 以期达到提高工作效率、辅助领导决策的目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是针对信息化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并结合信息化特点开发的管理方法,对信息化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计划、跟踪、控制,保证项目本身和项目的结果达到预期目标。

二、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内容

项目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以成功地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项目管理的思想最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现的,它的出现引起了管理界的特别注意。随着计算机和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项目管理产生了一次更大的飞跃,使项目的计划和决策、实施和跟踪可以实现快速、动态的实时管理。项目管理涉及众多的知识领域,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收尾。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特点,决定了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制定合理的项目目标和执行计划、明确的项目范围,不断规避项目风险、全程保障项目质量。项目是一项有起始和终止时间的一次性任务,它是不可逆的行为,项目的成功涉及到范围、成本、进度和质量等多项指标,项目管理就是要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去保证在成本预算控制之内,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具有一定质量水平的、项目规定的工作。它有别于我们日常的行政管理,也不同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但在国内一些国有企业,由于项目管理者大多出自于行政官员,较少具备项目管理的思想,而是采用一些常规的行政管理手段,这样的管理缺乏效率,也不科学,很难做到预算不超支、进度不拖后和质量有保证。对于项目建设,只有树立严谨的项目管理思想,正确应用项目管理技术,科学论证项目进度、成本预算,保证项目质量,规避可能的项目风险,才能有效地保证项目建设的成功实现。

三、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混淆了技术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普及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成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标志。但是,受对信息技术了解程度的制约,部分用户不知道哪些目标计算机能够实现,而哪些目标计算机不能实现,在没有理顺管理关系的前提下,企图通过信息化技术化解管理上的矛盾。基于这种想法提出的项目需求,由于流程不清晰、任务不明确,往往使管理上的矛盾更加突出。

(二)项目需求目标不明确

用户往往对信息技术了解不是很多,但是为了迎合当前信息化建设的热潮而提出项目需求,但这种需求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需要项目开发人员协助其整理思路,与其耐心沟通。

(三)信息化项目目标量化重视不足

信息化项目有明确的目标,但目标的量化工作容易被忽视,造成任务边界也较为模糊。对于信息系统特别是产品需定制开发的信息系统,在许多情况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一开始只有指导性的目标,如提高工作效率、业务流程优化等,没有具体量化工作效率提高多少,以前的工作需要多少人力成本、多少时间成本,上系统后期望多少降低人力成本多少、节约多少时间成本;以前的业务流程有怎样的弊端,上系统后的业务流程有哪些优势,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由于企业内部对信息系统不熟悉、对上系统后的预期目标提出有困难,而企业外部软件供应商以签单为首要目标,不愿意投入精力在帮助企业量化目标上,因此企业本身对进行目标的量化分析有困难,由此造成这些量化的指标在项目目标定义阶段被主观和客观地忽视。

(四)知识结构老化

企业的项目开发人员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对系统内核、开发工具没有更深入的研究学习,会导致开发的项目技术含量低,难以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做好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建议

企业项目管理的根本就是要掌握好项目目标、进度和成本的平衡点,虽然现在可以利用很多项目管理软件辅助项目团队控制信息化项目中的各种活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信息化项目还牵扯到许多复杂的因素。企业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涉及到单位的管理、技术、人员等各方面,影响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其设计、开发、实施都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笔直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一批合格的综合性人才

信息化项目是知识密集型项目,项目组成员的构成、责任心、能力和稳定性对信息化项目的质量以及是否成功有决定性的影响。项目经理应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能有效地选择项目组成员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任务;能运用激励、考核等手段将责任、业绩、效率和奖励捆绑在一起,实施对项目组成员的目标管理;能提前做好有关人员力量的均衡搭配,尽量不要因为人员变动而影响项目进展;能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确保项目团队的整体效能。信息化项目需要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融合其它系统功能,这就要求项目经理要站在更高层面系统地思考问题。

(二)制定切合实际的项目目标和实施计划。

项目的目标要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也要符合IT技术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制定了脱离实际的项目目标,也就意味着项目无法尽快见效。信息系统代替不了工作制度和规范,更代替不了人的劳动,不能认为上了信息系统,就能对所有的工作起到彻底的改变作用。项目的实施计划任务单元要尽量小,并且具有可执行性,项目计划要明确到参与项目建设各方的具体责任和在每个阶段要开展的工作。项目计划公布之前要充分了解参与项目建设各方的人员投入,征求参与项目建设各方的意见,确保列入计划的人员有效可用。

(三)加强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风险防范

在项目开发的进程中,影响进度计划的风险有很多,有的是很明显的风险,有的则是潜在的风险。最常见的进度计划风险包括:功能蔓延、质量不定、计划过于乐观、设计欠佳、技术能力达不到、开发人员与客户之间发生摩擦等等。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风险会出现在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四个领域。我们必须明确项目的风险并分析它们的可能性和量级,排出风险的优先级,然后对它们进行控制。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方法,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采取激励机制,提高开发效率

激励是决定工作表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多数关于生产率的研究表明,激励对生产率的影响比任何其他因素都大。对于开发人员,应从以下几方面提供激励机制:明确工作目标,使之具有成就感;授予权力,能够让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性和特长;提供培训机会,既为开发人员创造了发展机遇,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关心开发人员,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之安心享受工作的乐趣。

(五)建立完善可行的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

通过制度来合理界定项目成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在项目的启动阶段,项目干系人要了解项目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项目启动会的形式,明确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强调项目成员在各阶段要参与的工作。

总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尤其是信息系统的使用部门充分重视和支持,是项目成功的必要环节和重要保证。随着当前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更好提高综合竞争力,必需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因为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要保障这些项目建设的成功实现,必须进行严格高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游静.信息化项目管理方法研究[J].重庆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