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6: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必修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文言文注释;教材;编者;教师;学生注释
作为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重要辅工具,最基本的功能是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除此之外,注释还能够起到介绍作者及背景、分析文史资料等功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解读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辅工具。注释作为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合理地使用才能彰显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文本的注释研究,探究对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的使用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厚其文化底蕴。
一、文言文注释的主要作用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人物背景注释人物背景注释注释选文出处、作者或文章的背景,主要是作者生平际遇、古诗文作品中的创作缘起、其他人物介绍,还包括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等。补充有关作者生平经历等资料,为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等解析文本方法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音义语法注释对文言文选篇中字词的读音与释义作解,一般注释的是课文殊的读音,如人名、地名等生僻的字音;还有注释词义或句义,主要侧重对词在原文中意思的解释,尤其是疑难字词,如通假字、古今字、语气词,还有对于词性、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的语法注释、修辞注释,为师生阅读理解扫清字词障碍。
(三)文化常识注释对古诗文中一些专有名词进行介绍,这些专有名词主要包括朝代年号、区域地名、天文时辰、典故出处、官职称谓、古代兵器等,多为文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常识,这些文化常识是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课文的必备资料。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注释问题
从中学语文的教科书来看,所节选的文章大多为流传千古的篇目,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厚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人生思考与感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注释从属于助读系统,它既能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还能连接古今,故注释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容小觑。但或许是文言文年代久远,编者没有充分考虑文言文自身的特点,意见不统一等原因,教材中注释也难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完善之处。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容易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当注未注当注未注是指对于那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或读错之处没有作注释,具体表现为字词不注释、译句不译字、多音字不注音等。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请以战喻”,教材的注释是“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但没有单独解释“喻”的意思,可课文的注释很容易让人误解为“比喻”的意思。其实,“喻”在此处是“明白”的意思,这句话完整的解释应该是“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方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教师此时还可以将“家喻户晓”“不言而喻”等成语相结合讲解,便能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但如果此时不仅有句子的注释,还有字词的注释,我们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和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的《赤壁赋》中有一句“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课文注释是“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而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对句中“曾”字没有单独注音。在教学中,教师对“曾”字有读“zēng”的,有读“céng”的,读音不同,解释自然会有分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注:曾,念“zēng”。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列子汤问》:“曾不若孀妻弱子。”念céng。①曾经。②通“层”,重叠。所以,句中的“曾”字应补充注音“zēng”,并最好附带注释: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以译为“连……都……”。
(二)注释的不准确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但部编版的初中教材已没有这首诗歌。人教版的课本对于诗中“草木长”的注释为“【草木长(zhǎng)】草木从生”,这里的“长”是生长的意思。但是我们这个完整的句子是“道狭草木长”,我们不难发现“长”与“狭”相对应,都是形容词,“道狭”与“草木长”是对比,所以此处的注音应为“cháng”。由于我国人数众多,地域广泛,在几千年的汉字使用发展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的复杂情况,主要表现为通假字、古今异词等。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在前者叫“古字”,在后者叫“今字”。①这是古今字,而通假字却又不同。凡词都有专为记录它而造的字,这就是本字。在古代文献上,书写时不写本字而写其他同音或近音字,叫做通假。②因注释用语不统一,老师和学生经常无法分清通假字和古今字。比如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反”字,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中有“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注释为“反,通‘返’”,这是通假字。而必修五《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的注释为“[反]返回,后作‘返’”,这里是古今字。还有必修二《离骚》中的“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课文注释为“反,返回”,这便看不出是古今字还是通假字。上述三个“反”字都是“返回”之义,但注释术语有差异,所以教材理应统一并规范注解。
三、文言文注释的优化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曾提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③理解词义是读懂诗歌、文章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是教师教学、学生预习的重要辅工具,但只有准确并规范的注释才能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所以,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克服教材中的注释问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编者首先,要会取舍。语文教材最大特点是教学性,它适用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故课本上的文言文注释和一般的古籍中所注有所差别,而对于那些具有争议的注解,教材应当选取学术界较为认可的注释。而且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为了照顾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需要,在语言表达上不会表述得太过深奥。其次,要统一意见。编者在给教材作注解时应多关注容易引起分歧、误解的字词,这样的字词句定要作注,并且需要统一注释内容和格式,否则会引起混乱,不便于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最后,全面了解中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教材编辑者在编辑教材的时候不可闭门造车,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材编辑者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可让中学一线教师来配合完成调查任务,确保不忽视学生文言知识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高途径
就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来说,不仅是弘扬国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但就高中文言文教学现阶段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手段单一导致课程索然无味等现状,严重阻碍着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措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一结论发挥的作用更是明显。就现阶段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几乎是谈“文”色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不起学习兴趣,由于文言文一些字词的古今差异,掌握起来也是颇费工夫。周而复始,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文言文课程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基于此种学习现状,要想有效优化语文文言文课堂,最主要的工作是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关注度,对课程内容知识具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才有可能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积极配合教师的步伐,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可以从文言文学习短期内作用的重要性出发,对学生进行“威逼”,众所周知,高考的语文科目中,文言文是作为单独考点对学生进行考查的,而且分数比重较高。从应试的角度讲,如果学生想要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么文言文部分是非抓不可;二,从文言文学习的长远作用来看,通过对文言文的相关学习,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一些优良品质,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养成。如从《赤壁赋》中可以学习到苏轼的豪迈,《游褒禅山记》中可以了解到志向的重要性。将短期激励与长期启发结合起来,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有效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为今后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已经习惯于包揽所有知识点的讲解,甚至记笔记的课堂习惯,教师都会进行提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也就相应的产生了学习惰性,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形成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一遇到具体的应用,脑袋里却一片空白。这样的教学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阶段语文科目的主要教学目标从原来的知识掌握型转向知识应用型,因此,相应的教学理念也应发生转变。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传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记住一些通假字的古今释义以及一些文言字词的理解,而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文言文理解方法,便于学生今后对文言文的自主学习,换言之,即授“渔”而非授“鱼”,教师应将自身从讲台上解放出来,尽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全权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需要重点理解和掌握一些字词,如卒、文、道等,当在文中遇到上诉字词时,建议教师不宜为了节省课程时间直接告诉学生相关释义,如果课程时间不够,那么可以让学生做好标记,在课后进行整理,作为当天的课后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慢慢习惯于自己去寻找答案,形成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形式
随着多媒体硬件的普及,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硬件丰富课程形式已经是普遍现象。多媒体的应用,不仅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视听,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提高相应的课程教学质量。文言文属于国学范畴,较语文课程的其他内容可能更为严谨,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内容稍显枯燥,一提到文言文教学,大多数学生脑海里出现的都是“之乎者也”的画面。因此,文言文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措施,除了让学生明白其重要性之外,还应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进行实质性的质量提升。如就《赤壁赋》这一章的学习,教学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除了进行日常的备课工作之外,还应通过互联网去收集一些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可以是记录片,甚至是某个电影片段也行。教师可以在播放多媒体之前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便会主动的参与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思考,这样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漫无目的的情况。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适当的开展情境教学以及诵读活动,从更多角度让学生了解到文言文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都是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到课程中,并且不断对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为高中课程教育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晓茜. 浅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 学周刊,2011.
[2] 吕晶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25:54.
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量中等成绩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由于高中课程的难度加大,不少学生很不适应,学习很吃力。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学习就是其中的困难之一。
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到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工作需要通盘考虑。我们高中现在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要求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搞好教学工作的衔接很重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这是因为不少初中时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尤其是一学期后即对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升入高中后,部分学生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和思维定势,过多地依赖教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看课文,记解释等。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考题围着高考转,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加上学生缺乏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考出来的分数当然不会很理想。在近教学过程中,切实感到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于高中阶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认真分析高一学生学习语文困难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对初、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很有必要。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对策
1.明确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不同要 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
2.语文教师要有整体观念初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
3.做好语文学习方法的衔接.古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决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其次,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学会积累式阅读,教师应积极地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使学生的知识面向深度、广度发展。同时,还以课文所负载的语文知识点和规律为依据,在《语文读本》《外国文学欣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欣赏》等课外读物中,有意识地选择同类型阅读材料,训练所学的语文技巧。
高中必修课体系安排,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三大版块,每一版块都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并确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古代诗文作品在全套教科书中的比例,约占45%,古代诗人的选目以传统经典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大了选材范围,新选了一些古代优秀作品”,如韩愈《师说》、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等。其次,在练习的安排上,设计了“研讨与练习,精读课文一般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至三道题。这些题目一般首先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突出学习重点,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然后是文章写法上的,或最具特色的或结构上的,帮助学生从结构上把握全文,学习写作方法;第三个主要是语言方面,如一些精彩语句的品味,文言文有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方面的练习,重在积累,帮助学生领悟语言魅力,掌握驾驭语言的能力;最后一个是开放性,拓展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这类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及时的鼓励,是调动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在起始阶段,将指导的重点放在预习、复习这两环节。
1.预习方面:
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用语,它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小学的一门重要科目。但在传统应试心理和学生认为语文不用学也能考好心态的左右之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弊病,也正因如此,高中语文改革一直备受教育界关注。新课标指出:课堂之上,师生应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和主体。它明确要求教师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不断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因此,互动式教学是大势所趋,是创新教学的必由之路。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交流氛围
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坚信“严师出高徒”,因此,对学生要求普遍较高。再加上农村学生思想比较保守,对教师一直存有畏惧心理,有时候见到教师甚至还会远远的避开,这些都在酝酿着尴尬的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所以,要想建立高中语文互动型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互动氛围。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所以应积极转变角色,从过去的“主宰”课堂变成现在的“导演”课堂,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大家都愿意、都喜欢参与进来的课堂学习氛围,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比如,在学习必修四第一单元《哈姆雷特》时,我让课代表组织学生分角色排演话剧,教师参与其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结果证实,这样不仅有助于平等师生关系的形成,还有助于民主自由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独立思考、口语交际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互动情景
高中生面临高考重压,课业负担相对较重,面对学习也是无奈地应付或者是强迫自己学习,这样或许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高考成绩,但对于个人在未来的成长发展以及对语文知识的吸收实质上都是存在阻碍作用的。另外,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无法将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所以,此时高中语文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中学习语文,借此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活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课文,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比如,在讲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时,我先让学生自主预习,熟悉课文背景和大意,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然后我在上课时再简单地对课文进行讲解,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改编并排演一个课本剧(依据原文背景改写故事情节),小组进行比拼,最后选出最佳表演奖和最佳改编奖。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古文的鉴赏能力。
三、创造条件,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
高中是学生个性高速成长的阶段,由于21世纪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时期,学生的成长经历和个性特征等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兴趣、学习方式和生活态度,诸多不同虽然给教师教学带去了不便,但换个角度去看,这也恰巧为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可以以学生的不同点,比如个性、兴趣等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小组,有了共同语言,合作完成课堂任务的效率相对而言也会更高一些。比如,在讲必修四第二单元李清照词两首中的《醉花阴》一课时,我给小组下发了“词朗诵”“词表演”和“词描绘”三个任务,让小组组长依据组员特长进行任务分工:善朗诵者诵读课文、善演绎者负责场景再现、善绘画者将词中字词间表达的意境用水彩或素描的方法描绘出来。这种学习方式看似将知识划分成了部分,其实不然,每一部分都要求学生全面分析和理解知识点,稍有迷糊则无法清晰阐述故事情节,这不仅使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将学生因为生在农村的自卑减弱,帮助他们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还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在小组合作之余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举多得。
四、充分发挥农村环境优势
农村高中有别于城市,它没有全面的教学设施,学生也相对缺乏开阔视野的机会,但农村有着它所特有的乡土情怀和自然风光。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农村教学优势,将学生从课堂中释放出来,带领他们走进自然,从自然中发掘教学资源。比如上写作课,写景时,让他们观察自然;写事时,带他们义务帮助老人;写议论文时,让他们就眼前所看到的真实场景展开论述……一切学科都不可能脱离实际,生活就是学习的最佳参考。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更有助于师生之间距离的缩短、真情实感的流露,互动教学目的也能够因此而达成。
总之,生本理念才是新时期教师所应该秉持的教学观念,互动式教学才是开放式教学及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高中生学习实际,不断丰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发展,实现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双丰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三要素:
一、制定科学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从多方面加以概括、归纳,按对内容的理解程度可将语文教学目标要求归纳为:(1)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字音、字形、成语、名句、文言虚实词等。这些内容都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往往是重点、难点。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以“巧记活背”取代死记硬背。(2)认识:往往是对本课重要内容的学习,明白一个道理,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人生观、世界观,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积极投入学习。(3)能力培养:结合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竞争、善于合作以及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如,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目标可以是这样的:(1)积累字词,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2)把握意象,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3)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正确评价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每个学生都看作是一个有意识、有价值、有趣味、有尊严、有问题、有希望的人,这是有效教学的逻辑起点。课堂教学如果没有链接学生的意义域,那么任何新方法、新招术都会给学生一种无意义感,教学就会表现出一种无力感。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材料导入式、故事导入式、热门话题导入式、疑问悬念式导入、图解式导入、复习导入式、音像导入式等。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可以采用分组合作式、独立自主式、师生合作式等。随着多媒体手段的逐渐普及和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有更多教学方式可以选择。如,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囚绿记》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下问题:(1)文章对于窗前的常春藤的称呼是怎样不断变化的?其中有何深意?(2)试分析作者“喜欢绿”的原因,以及“囚绿”“放绿”“怀绿”的心理原因。(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进行突出重点的深化训练,扩展学生思维,体现教育实效
过去,一直强调教师的教。现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应该注意学生学得如何,要能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教师想到的,也不一定是教师能够准确讲清楚的,绝不能认为这是做教师的耻辱,而是要认识到这恰好是教学的成果之一。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不是给现成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动脑,让学生讲出为什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是一种个体特质,包括追求真理的热情、怀疑的科学精神、探究分析的习惯、对未知的好奇、独立思考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特质,对学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素质教育最高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大力弘扬,然而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简而言之,教学方法重要,教学内容更重要。我认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把选取正确、合理的教学内容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一是重教学方法、轻教学内容、上“花课”;二是随意选取确定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全局性的考虑;三是虽然经过了认真思考,但教师不能确定自己选取的教学内容是否正确、合理。有时马上就要上课了,还听到一些老师讲“这一课到底讲什么呢?”很明显他们对自己备的教学内容心里没底。
因此,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语文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这一问题就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第一,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我们不能再单凭经验,而应认真学习透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特别要关注“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必修课程目标”“选修课程目标”。
第二,依据“高考考纲”。只要有高考,我们就要紧扣“考纲”确定教学内容,即使“考纲”还不是万分科学。
第三,依据对学生预习后,反馈的疑点、难点,作业批改情况等学情的了解。有必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预习反馈机制,尽快让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了解学生存在的疑点和难点,从而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第四,依据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文本有效理解,充分把握的程度。
教师要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独立分析,把握文本形成自己的看法,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可以经常和同事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借助《教师教学用书》以及其它资料,充分理解文本。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能透彻把握《离骚》一课的字词,他就很难选取恰当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这一课的字词;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明确《兰亭集序》各段的联系,理清此文的行文思路,就不可能选取正确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能抓住《 “木叶” 》一课的关键词(中心句、总领句、过渡句),关键词理清行文思路、筛选有效信息,就不可能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运用有效地阅读方法,快速地辨析“树叶”、“木叶”、“落叶”的意味的不同,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
总之,透彻理解文本是一个语文教师选取正确、合理的教学内容的前提。
第五,我们要依据营造学生喜欢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原则来选取教学内容。
一、关键词1:诵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通过朗读,学生方可体会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愤,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阔悲壮,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反之,如果对于诗歌一味地进行语言拆解,则会诗味大减,因此,对于文采斐然、意象斑斓、情感起伏、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是最适宜“朗诵欣赏”的。
笔者在诗歌课堂教学中,常以名家配乐朗诵作为新课的切入点,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而诗歌又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因此,在赏析诗歌之后,笔者常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以此将学生带人诗人的情感世界,使诗人的情感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以达到“感之于外,受之于内”。当然,进行诵读方法指导也很重要,如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诗眼”,把握诗歌的节奏等等。总之,读是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
二、关键词2: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以意境的渲染和营造来凸显其独特的美与魅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能对诗歌进行简单的拆解或是单纯的字词句的分析,而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诗文带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但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这确实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面对诗歌的意境展示,一方面可用文学性的语言给学生设置一个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以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走进诗歌;另一方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声与画的效果,以声传情,以形传意,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优化诗歌教学过程。如笔者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大部分同学对蜀道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更谈不上对“难”字的理解了,如果单纯靠教师的描述又过于单调与空洞。于是,笔者就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蜀道的介绍片,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蜀道的难行,也为鉴赏理解诗歌打下了基础。
三、关键词3:整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散落于“必修”与“选修”之中的,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歌学习体系,增补与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借此,既让学生对诗人、诗歌有更全面的理解,又为高三总复习做了一定铺垫。
首先,通过“增、补”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解。主要是以语文必修教材为核心,适当增补学生熟悉的或是配套辅助练习中的相关内容,对诗歌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加深学生对该类诗歌主要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如在学习了《诗经》之后,除了课本中的《氓》和《采薇》之外,笔者还补充了《蒹葭》、《木瓜》、《无衣》、《子衿》等诗,这些诗内容涉及婚恋、思乡、战争等各个层面,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块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和现实主义风格。
其次,进行专题教学与探究。知人论诗,以诗知人。笔者常以课文选诗为主,结合诗人生平、思想和个性特点,开设诗人教学专题,让学生对诗人的生活和创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先后开设了“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陆游”等诗人专题,让学生对诗人的生平与思想,创作内容与风格,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歌。如在“苏轼”专题学习中,以《念奴娇》和《定风波》做基础,又增加了《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等诗词,加上其散文《赤壁赋》,将这些作品放入词人一生的历史沉浮中去感悟、去品读,感受到时代留在诗人身上浓重的烙印,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一、联想式赏读活动
联想式赏读活动是高中语文活动课的一个重要开展方式,主要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开展的联想、想象教育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进行回顾,在学生思维培养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荷塘月色》一文,学习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看到的荷塘景色,想想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景、有什么相关的事等,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交流自己的故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之后,再指导学生对《荷塘月色》仔细赏读,去感受作者笔下描绘的荷塘月色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这样既能够引导学生对朱自清独树一帜的散文意趣进行深刻的感悟,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在思维方法、知识储备和认知感悟等方面是不同的,教师要允许个性化联想的存在,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推进和开展。
二、体验式趣读活动
体验式趣读是指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教材内容。体验式趣读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或者是情境再现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度。让学生根据文中情境分组扮演角色,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角色扮演的情境,让学生在营造的情境中感受林黛玉进贾府时那种激动难抑、小心谨慎的复杂情感。
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强化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减轻高中生学习的压力,有利于活动教学的开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过多干预学生的角色选择,学生的个体意愿是不同的,教师只要把握体验式趣读活动的方向即可,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
三、音式导读活动
音画式导读活动主要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和丰富,刺激学生的感官,提升学习效果。如大部分高中生都对流行歌曲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歌曲辅助教学。如在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围绕“漂泊的旅人”这一主题播放相关的流行歌曲,增加学生对这个主题的情感认知。
在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存在理解难、记忆难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文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如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教师可以先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者是让学生自己讲授自身知识结构中的相关人物、故事,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赤壁的壮丽景色、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对文章中的词句形成画面感,感受意境,提升学习效果。
四、品味式鉴读活动
品味式鉴读活动也是高中语文活动课开展的重要方法,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品鉴和赏读。鉴赏和甄别能力培养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是高中语文活动课开展的重要策略和方法之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典,很多文章中的词、句都是十分值得推敲的。如《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句:“庭有枇杷,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句简单的描写句子,但是却承载了作者深厚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句子、字词进行品味,并且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在进行课文品鉴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情感积淀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思维、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尊重学生的看法,但是同时也要对学生的错误观念进行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多角度、正确地开展个性化阅读和品鉴,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五、展示式仿写活动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提供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写作指导绝对不能急于求成。如在“写出人物鲜明的特征”这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优秀作品,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组织语言,充分发挥。
那么,与之相连接的大学课堂上的诗歌学习也应该因之求变。作为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学师资力量的源头的大学生自然承担了更多的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老师,当然责无旁贷。怎样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现状,更好地对几乎占据了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半壁江山的诗歌部分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达到学习与应用、体悟与传播的教学目标,成为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了解当今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情况就成为高校中文老师一项极为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备课内容。
一、高中语文教材版本的选用
山东17地市由于地域文化、教育理念、发展水平的不同,选择的高中语文教材版本也有差异,主要集中于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鲁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和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三个版本。比如济宁市、滨州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人教版,青岛市、日照市、淄博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鲁人版,聊城市、菏泽市、潍坊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苏教版。
虽然高中语文教材版本的不同导致各地区的古典诗歌教学内容也有所差异,但是重点的古典诗歌篇目重合率较高,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旅夜书怀》、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等,这些唐宋诗词中的名篇佳作都是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讲授的重点对象。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就篇目分配而言,必修教材中的诗歌篇目相对较少,但都十分经典,多是某一诗人、某样诗体、某类题材或某种风格意境的代表性作品,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除了必修教材中的诗歌,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有一本配套的古典诗词选修教材,以拓宽学生的诗歌视野。当然,由于时间紧张,内容较多,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这些诗歌,并不是全部精讲,而是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经典篇目进行选讲,剩下的则留给学生自学,以背诵、积累名句,增加诗歌知识含量为目的。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方法和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教师的教学要求,以及通过学习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和素养。“课程目标”一项明确表示,高中阶段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2.掌握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审视诗歌思想内容并进行评价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6.发展学生的审美力。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除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外,最主要的依据是高考对于古典诗歌的考察内容和方式。从2015年高考开始,山东的考生高考时开始统一使用全国卷,不再使用以前的山东卷。不过,不论是山东卷还是全国卷,对于古典诗歌的考察都以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这两种题型为主。名句默写内容80%来自于课本诗词,有时也会考察一些课外名句,比如2010年山东卷6分的名句默写5句来自课本原文,另外考了课外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歌鉴赏这一类型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诗歌思想情感、艺术技巧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常考的题目主要集中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技巧等方面。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和高考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基本是以应试为主,教学内容主要迎合高考命题形式。因此,从高一开始,教师在讲授中国古典诗歌的篇目时,就主要围绕高考中经常考到的知识点进行。比如,为了应对高考名句默写,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古典诗歌几乎全部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高中一、二年级尤其如此。此外,为应对高考中诗歌鉴赏的题目,老师在授课时较为注重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比如,在讲授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老师会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从而分析诗歌情感和诗歌的语言特色,而对于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只稍作解释,不进行太过深入的解读。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课过程中设立一些接近考点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练习答题方式。可见,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与初中相比,大同小异,也是以背诵、默写为主,只是略微增加了一些诗歌字句欣赏的内容。
以人教版第二册中的《短歌行》为例,老师在讲授这首诗歌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导入。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出这首诗歌或引出曹操这位诗人。2.了解创作背景。引出诗人后,老师会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曹操的其他作品,借此机会复习背诵已学诗歌。然后简要介绍曹操,并说明本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挥军南下攻打孙刘,想要统一全国。曹操虽有雄心壮志,但是担忧自己年事已高能力有限,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这一愿望,因此他希望贤才志士能够归附于他,辅佐他统一全国。有了这个大背景做支撑,学生会对《短歌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3.正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会有把握不准读音的字,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查字典,而一些没有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则凭自己的感觉读,因此,老师一般会领读一遍,或者播放录音,或者找学生读,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进行字词读音的纠正。4.学生自由朗读。通过自己的理解,揣度本首诗歌的思想感情。自由朗读结束后,如果时间允许,一般会找部分同学进行范读,然后老师做出相应的点评,并给出朗读建议,从而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语气和腔调来吟诵这首诗歌。5.学生对于诗歌的背景、节奏韵律也就把握得差不多了,但是对于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还是很模糊的。因此接下来就需要对每一句诗歌进行分析,包括它的意思,它的艺术手法,蕴含的典故,它所表达的感情等等,都需要一一分析。由于是名篇,因此里边的名句也尤为重要,需要重点解读,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6.背诵、默写。通过对全诗进行解读,学生基本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内涵,这样整首诗歌就讲授完毕,剩下的工作就是需要学生加强记忆。老师提问背诵,然后默写,保证大部分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为了能够利用高一高二的时间把所有新授课讲完,以备高三进行全面复习,山东大多数地区的高中语文课时安排的都很紧凑。像这首《短歌行》按大纲及教参要求,应该是需要两课时完成,但是多数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尽力压缩成一课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自由诵读和揣度体悟等环节用的时间很少或干脆去掉,多是教师直接将诗歌中的重点字句加以解释和分析,让学生强化记忆。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代诗歌时,虽然教学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各有特色,但因为有一致的教学目标和考试要求,彼此之间互通之处颇多,部分地趋于模式化。反观学生的接受及反应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老师预设的教学要求,在全面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诗。更多的学生则很难从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方面体会全诗,更多的是靠死记硬背,以应付老师、应对考试。
三、高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思路
总体而言,高中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教学这一块儿,思路大体一致。高一高二新授课阶段一般都会重点讲授课本上的诗歌篇目,也会利用练习册做一些拓展练习。相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高中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已有较大的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教学中会通过对诗歌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典型意象,比如月亮、柳树、莲花、竹子等,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字句赏析的方法,比如修辞手法、锻炼字句、意境用语等。这一时段主要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
高三诗歌模块复习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名篇进行系统梳理。比如,高中阶段的名句统一归纳,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诗歌题型,以及针对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等。这时候的诗歌教学不以课本为主,而是以做高考题为主,通过做题把握诗歌鉴赏题的出题动向和出题思路,对答题方式等也会作统一规范。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特色;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审美的、诗意的及充满情趣的”,为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诗意的教学方式、画意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就以具体课文为例,探索如何将诗意的教学、画意的阅读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一、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语文课堂中,对课文的陈述首先应创设诗意情境,然后将语文精神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理解、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如学习《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苏教版必修),该课文主要讲的是麦当劳因其快捷、低价而深受大众欢迎,但其中所赋予的意义与美国有本质的不同。该怎样讲才能使这篇议论文充满诗情画意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其中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麦当劳广告,画面中的美食很诱人,班里调皮的学生已开始舔嘴唇。然后,问大家喜不喜欢吃麦当劳,学生齐声说“喜欢”,再继续追问学生:“那你们喜欢吃里面哪一款美食呢?用诗的形式将这款美食描述出来,哪位学生写的好,放学就请哪位学生吃麦当劳。”班里每一位学生都绞尽脑汁想将自己写的诗念出来,真是妙趣横生,引得全班学生捧腹大笑,班里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教师又问学生:“大家通过中文宣传或者英文宣传了解过麦当劳吗?”“有谁知道麦当劳里有哪些中国文化表达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枯燥乏味的课堂激情瞬间被点燃,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自然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倡画意阅读,培养鉴赏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哈姆雷特”,高中语文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创建一个内容共创、时空共有、意义共生的课堂氛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和诗情。
对于文学经典的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文学真谛,增强鉴赏能力。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着重讲了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向读者展示了贾府的奢侈生活、豪华环境和森严礼法,重笔墨刻画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的性格特点,详细描绘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初次见面,为接下来小说情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该课文时,教师可这样设计:首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将林黛玉进府路线及人物关系制作成幻灯片,展示每一位人物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人物关系。在展示幻灯片过程中插入《枉凝眉》曲子,让学生在歌曲和画面中感受每一位人物的特点,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和诗意。其次,在了解文字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找出文中描写贾府环境的语句,并讨论这些句子的作用。最后,待整篇课文学完时,教师可发问:“那大家更喜欢小说中哪一位人物呢?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自由回答,畅所欲言。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通过营造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一起共享名著,使课堂散发出诗情画意来。
三、渲染语文课本,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课本是教师和学生必备的书本,如何对语文课本进行渲染,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可摒弃过去不能在课文上“胡乱涂画”的思想,改为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将自己的想法和注解记录在课文内容旁边,然后定期在班级里评比展览,让大家评一评谁的想法最有创意,适当给予鼓励。通过这种精神涂鸦,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教学中创新思维,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如:学习何为赋、何为比、何为兴时,教师可通过生动的例子分别予以说明,赋就是直抒胸臆,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比就是通过联想所引发的感触,如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兴就是自由发挥高兴、悲哀及伤心等情绪,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解读不像书本那样死板,能通过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专有名词,学生可将这些诗句分别记录在赋、兴、比的旁边,翻看课本时,就能够看到这些注解,方便理解。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应付考试,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要抓住语文特色,通过诗意的教学和画意的阅读,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红春.谈高中语文有效课堂途径[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12):120-122.
关键词:高中语文;早自习;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3-0106-04
就研究者了解,基本上每所高中都有早自习,一般为30~40分钟,基本上都是平分给语文和外语。语文设置早自习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通过早上的黄金背诵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背诵,从而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可以说,如果把这一黄金时间利用好了,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非常有益的。
而事实上,诸多的语文老师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宝贵时间,让学生在早自习中反复地读和背诵一学期所学的课文,甚至是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要求背诵的和不要求背诵的,都在早自习中得到了熟悉和巩固。按理分析,学生应该在这一时间充满激情的,学生应该是喜欢高亢、激越的读书声的,长时间的早自习之后,学生应该有很强的语感,对语文的兴趣应该浓厚起来。但就研究者调查发现,事实恰恰相反,现在高中语文早自习的现状是:
一、学生状态不佳
很多学生在早自习中的状态是疲惫,朗朗读书声背后是学生的机械重复,是做给老师看样子的,老师一走之后便趴着睡觉,或者聊天,或者做其他科的作业,而学生的背诵总是不过关,对语文的兴趣也在逐渐地流失。用学生的话来解释这种状况就是:没有新意,所以,没有兴趣。
二、老师不重视,安排随意
大部分语文教师对语文早自习都不上心,以为早自习可有可无,无非就是学生自己读读,背背而已。所以老师只是象征性地到堂,巡视一下便草草了事,对于早读内容更是做到了随便的境界。
大部分语文老师对学生在早自习中的表现,要么是不知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被学生长期欺骗,最后都不明白为什么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素质总是提不上一个新台阶,空余感叹;要么是知道了学生的状态,而只是简单、粗暴地对学生进行批评,然后一如既往地重复着以前的早自习模式,最后老师和学生在早自习这个宝贵的时间里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老师来了,学生们就哇哇地乱读一通,老师走了,学生们便各做各事,从此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研究者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是就诸多早自习形式的调查研究,是针对诸多语文老师的采访而提出来的。现在语文早自习模式即为“上课时老师到堂(或者迟几分钟到堂,或根本就不到堂),提出早自习需要背诵或熟悉的内容,然后围绕教室走一两圈,督促学生拿出书本,开始执行任务,等学生逐渐都读起来后,老师便可以离开,等待下课前两三分钟再到教室检查一遍学生的读书情况,或者不离开教室,就坐在讲台上不再说一句话,开始做自己的事情;而学生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下,机械地打开课本,或快或慢地读起那些基本上天天都要读的文章来,视老师情况而决定认真晨读与否”。
在这样的模式下,其效果可想而知。正是基于对这种现状的调查和了解,对学生语文兴趣、成绩、素质的忧虑,对学生早自习有效利用的思考,加上新课改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显得更有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显得更有价值,它应该成为新课改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比较关键的一环节。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我们的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研究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包括相对偏僻的地区)范围内拉开了帷幕。
首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其倡导的学习方式和要实现的目标看出新课改对语文的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有了更高的难度,这就要求必须将曾经随性的早自习有效地利用起来。
其次,新课改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宽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相结合为学习内容,加强语文实践,从而让学生有更丰富的语文素养和多角度发展的途径,增添生长活力,不将早自习充分有效利用,仅凭课堂时间难以实现知识面的拓展和延伸。
再次,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有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课程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不以学习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这样的评价要求教师注重教学过程,对高一至高三的整个教学有个系统安排,早自习也应如此,只有合理科学的早自习安排,多种早读方式的变幻运用,方能在高三的冲刺中做到胸有成竹。
另外,还有个让我们提出这样的课题研究的原因就是:研究的空缺。
我们通过一些报刊资料和网络搜寻,发现对语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比比皆是,而对早自习的有效利用却是一个空缺,从而让诸多老师在处理这一板块时处于茫然状态。
基于对现有的早自习情况的了解,对新课改要求的领悟,对一线教学的体会,研究者提出了“高中语文早自习有效利用”这样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能改变现有的语文早自习模式,改善学生和老师的关系,真正让老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这一宝贵时间,让这一时间成为学生和语文,学生和老师,老师和语文的有效时间,值得珍惜和回忆的时间。让语文新课改能从早自习开始,让语文教育呈现一个全新的面貌。
以下是研究者经过调查、研究和实践,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和要求的不同,而提出的一些早自习有效性利用的实施措施。
高一语文早自习的有效利用研究及实施措施:
就研究者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历来看,每一届高一学生在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就会对语文失去兴趣。因为高中语文考试和课本死的知识点扣接并不紧密。高中的语文考试主要是侧重于对对学生理解语言及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检测。所以,高中的语文课堂首先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而早自习更是被学生简单地理解为考试的5分(高考或平时的考试背诵题的分值)而做大量重复背诵的时间。对于记忆能力好的学生来说,早自习就更是休息的时间,因为他们早就在课堂上把该背诵的东西记住了。如果这种情况下,老师还不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早自习内容,不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引导作用的话,早自习从高一开始就丧失了它的意义,学生从高一就将对语文失去兴趣。
同时,研究者也知道,高一是真正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奠定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小学和初中知识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而高中将把其提升到欣赏阶段,由基本功从语文素养转化。
所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高一的语文早自习,对于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甚至是对学生一生的语文兴趣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要怎么制定早自习的内容,怎么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怎么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早自习呢?研究者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高一学生的调查研究(对高一学生发放了“你想要什么样的早自习”的调查表),经过和高一老师的分析、商量,研究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起:
1.从基础开始,巩固、强化基础。要求学生每天早上都要利用一定的时间来熟悉教本内的文章,正字音和字形,通过大声地读,培养语感,夯实基础。此过程可由科代表引领,一起读,也可自由读,然后同学互相考查,老师参与抽查,一定要落实。此阶段时间长短视教学内容的多少而论,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
2.传统拓展,加强积累,提升素质。所谓传统拓展,就是在每个早自习中补充一些传统的文学知识和文学文本,比如古诗词、简短的古散文、赋、小说等。此过程最好事先准备好,以打印稿的形式发给学生,而且应该有个系统性,时间顺序也好,文体顺序也可(可以作为“校本读本”),让学生对文学传统有个大致的认识,同时起到加强积累的作用,让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语言交流中运用起来,真正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如果是古诗词,最好要求学生当堂能背古散文等,要求学生能把一些重要的字词记住,把一些精彩的语句和观念记住。此阶段时间同样视提供的内容多少而定,一般在10~15分钟。
3.兴趣拓展,开阔眼界,提升情商。所谓兴趣拓展,是针对传统拓展这个概念提出来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供早自习的阅读素材,内容不限,只要是健康的即可,可以是杂志上的小文章,可以是网络上的各种版本……此举在于鼓励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多读,多分享。此过程最好由学生轮流来做,一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能督促学生去阅读。学生传达完毕,还需要阐释分享理由,同学也可根据其提供的文本和分享理由来打分、评判,半期或者期末可以评选最佳推手,真正提高学生的鉴别、鉴赏能力。此阶段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内。
以上三个环节完成后,如果时间还有剩余的话,可让学生自由安排,教师也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安排学生预习或复习,或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
高二语文早自习的具体措施:
1.完成语文必修(3~4)册课文的预习,要求对字词进行梳理,对内容有整体把握,上课检查预习情况。
2.对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必须在早自习做明确的要求,并及时检查,采用自批互批、组长批的方式,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果。
3.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地的雄鹰才能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所以早读除必修之外,安排选修内容,并在高二阶段注重诗歌鉴赏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指定诗歌,指定学生选取作讲,这样早自习更有活力。
附:扩充材料。
诗经中《蒹葭》、《离黍》、《关睢》楚辞中的名句,汉乐府《上邪》,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张籍《酬朱庆馀》,骆宾王《咏蝉》,王勃《别薛华》《再别薛华》《山中》,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送魏大从军》,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留别王维》,王昌龄《从军行其一》《闺怨》,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塞上听吹迪》《除夜作》王之涣《宴词》,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山房春事二首》,韩愈《答张十一》《题木居土二道》,韦应物《登楼寄王卿》《春雪》《寒食寄京师诸弟》,无稹《滁州西涧》《重赠乐天》《行宫》,李贺《苏小小墓》《重别梦得》。
文言:涉列120个实词中一些,18个虚词。
现代文:选取一些散文精萃和小小说。
高三的学习时间很紧张,语文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比较繁琐,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把握好早自习的四十分钟,合理有效地利用早自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之前所积累的知识是零散的,因此,高三早自习的任务便是梳理知识点,夯实基础,积累作文素材等。任务如此繁重,如何合理有效利用?经过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最终确定的是分段式早自习模式。
1.温故知新阶段。近年来,高考主张“回归教材”,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温习以往学过的课文,当然,这种温习不是对以往讲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如温习小说,我们就让学生讲高中阶段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外国小说进行归类,首先是熟读小说,了解小说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师以前讲授新课所授予的方法来探讨,明确阅读各类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在学生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对每一类文体,我们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再次走进教材,获得新的知识,该阶段安排的时间为23分钟。
2.积累词语,夯实“语基”阶段。几乎每次考试,学生在前四道基础题上丢分都比较严重,尤其是语音、字形和成语,这些基础知识仅凭一朝一夕的强化是不够的,必须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我们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早自习积累这些基础知识。当然,记了东西或许过一段时间又忘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学生要在早自习中动手,将那些记了多次也总是记不牢的、容易混淆的知识记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时时去翻看,每个早自习都去巩固,这样就达到了将厚书读薄的目的了,该阶段时间安排为5分钟。
3.作文素材积累阶段。进入高三,我们给学生印发了较多的作文素材,但从交上来的作文习作来看,多数学生并没有将这些鲜活的素材运用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在早自习中,让学生统一阅读某个作文素材,然后针对该素材讲出自己的感悟,最后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更好地利用我们的作文资料,将手中的“死”的文字变活,该阶段时间安排为8分钟。
4.练字默写阶段。高中1~6册要求背诵的篇目很多,高三要求将这些篇目让学生逐一背诵,并落实,也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早自习这个时间,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背诵任务,否则将受到惩罚。当然,默写书写一定要规范、工整,若字迹潦草,将驳回作业本并誊抄原文两遍。有了这些约束,学生的书写也会有很大的进步,该阶段时间安排为4分钟。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早自习模式,经过我们不同年级教师的实践,发现这样的早自习对学生而言是极其实用的,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我们希望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把早自习有效利用的研究做得更为完善,让学生真正得益于早自习。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老王》;课文内容;课下注释及课后练习;课文所在单元;比较
前 言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也收录了《老王》一文。笔者有了几许疑惑:为什么要收录两次《老王》呢?学生能从高中的《老王》课堂中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呢?初、高中教师上《老王》会有不同吗?
下面,笔者将从课文内容、课下注释及课后练习和课文所在单元进行分析比较。
一、课文内容
首先分析的是两文中的内容(文字部分)是否一致,内容上是否存在递进承接的关系?笔者发现两篇《老王》存在11处不同,原因可能跟选文的出处有关。根据课文下方注释,人教版《老王》选自《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苏教版则选自《杨绛散文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原本选文出处不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出版社和出版年份都一样,唯独书名稍有不同,就有点蹊跷了。经查证,浙江文艺出版社在1994年出版了《杨绛散文》,且两篇在教材中出现的《老王》与原文均有出入。
出现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将《老王》的原文进行了删改。但苏教版中注明的“《老王》选自《杨绛散文集》”明显是编写者的错误,有必要进行修正。
两文最大的不同是写作时间。苏教版有注明而人教版无。笔者以为标注写作时间是有必要的,写作时间有利于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而《老王》的写作背景“”是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的关键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因此建议人教版教材编选者能够将写作时间编入教材。
二、课下注释及课后练习
对比两文注释,数量上,人教版比苏教版多五个,且注释得更细致;内容上,人教版侧重于对词语意思的解释,苏教版对作者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另外,人教版对杨绛的丈夫钱钟书作了介绍。故人教版比较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课外知识的拓展。
比较完注释之后,再比较一下两篇《老王》的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老王》的课后练习题:
1.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该题前两个问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文章细节的把握程度,最后一问考察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体会程度。
2.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第一组: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第二组: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第三组: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这是一组比较课文用词的练习题,通过字词替换让学生体会作者杨绛在用词方面的独到之处,考察的是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3.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这题考察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还包含对老王情感的体悟能力。
苏教版《老王》的课后练习题:
1.在《老王》中,作者写老王:“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根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作品中还有类似的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些描写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关系。
这题考察学生对“描写”这一表达方式的掌握程度,学生不仅要找到文中所运用的描写方法,还要说出其作用。
2.格斯拉是鞋匠,老王是人力车夫,按世俗的观念,都属于“底层”人物,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两篇作品是把人物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描写的,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老王》一文结尾写“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格斯拉和老王是不是“不幸者”?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题考察学生对以“老王”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人物的认识和关爱,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相比之下,人教版更注重课文本身,落实到文章的字词上,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苏教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如此看来,两文被选入语文教材的用意是不同的。人教版更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老王》来提高语文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体现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苏教版则是让学生感受到老王高尚的品质,进而受到感染,体现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三、课文所在单元(专题)
人教版《老王》所在的单元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单元的课文还有《阿长与》、《背影》、《台阶》以及《信客》,都是描写人物的记叙文。在单元开始之初写道:这个单元就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显然,这是在语文的人文性方面提出的要求,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的要求是:“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在教师用书中对单元教学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求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以及“要了解叙述、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和功能,要注意体会描写的作用,揣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描写能力。”还有“要着重让学生明白,用什么语言要看写什么人、什么事。要总结五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让学生领会,使用语言要在朴素自然的基础上,吸收融进典雅的书面语,这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正道。”
在阐述教学目标的三个地方,均提到了人物描写,只有一处提到了感受“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教版《老王》所在的单元非常强调在人物塑造时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学生不仅要能说出描写的作用,还要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自身的描写能力。显然,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点是主要的,而对弱者的关爱,对“爱”的感悟显得次要了些。凸显了语文工具性的这一面,也印证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语文学科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苏教版《老王》一文位于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的第二板块“底层的光芒”,同一板块的课文还有《品质》。在专题之初,教材的编选者写道:“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助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凡人也和伟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远发光。”以及“伟大的人格往往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表现的对象,不同的文学体裁都用各自独特的手法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要深入地了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历史人物何以能感动当时而又永远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我认为主要是两点内容:第一,学会关注凡人,学习他们高尚的品格;第二,要深入了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即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结合时代背景能够更好地学习文章。
而《语文教学参考书必修三》第70页写到: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习,了解人和时代的关系,了解不同阶层的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不同人格追求;学会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研习,了解不同文体、不同风格在表现共同主题时候的不同表达方式。
所以,在《老王》的教学中,“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是重点所在,这也是区分初中《老王》教学的本质所在,让学生从社会大环境入手,去体会杨绛与老王之间的故事;让学生清楚在“”的大背景下老王的行为,进一步理解老王发自内心的善良、忠厚和老实;让学生感悟作者杨绛先生在文中所流露出的对于老王无限的愧怍之情也需要时代背景的提示。这样看来,苏教版编者将写作时间标注出来是极其必要的。
总 结
在比较了人教版和苏教版《老王》的课文内容、课下注释及课后练习、所在单元(专题)后,我认为《老王》两次入选教材并非巧合,恰恰是编者的良苦用心。抛开选文在所用字词上的几处不同,人教版《老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学习作者杨绛在人物描写上的独到之处,同时能够感受到老王身上的高贵品质;而苏教版《老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对“”这一时代背景的理解和掌握来进一步感悟老王的忠厚、善良、老实,来发掘作者杨绛身上闪烁着的善良之光,从而能够更好地体会“愧怍”一词的深层含义。
所以,我认为虽然这两篇《老王》的出现方式很特别,但他们的出现是一脉相承的,不存在重合或者是冲突的地方。中学语文教师只要理解了教材编选者的意图,就能很好地把握住教学重点和难点,两篇《老王》就能上出不一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开发中心.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9, 64-69,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