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18:1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业课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针对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其不足之处,介绍中职专业课课堂教学分层次教学法及其应用。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专业课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教师的讲授或提问,多数学生反应冷淡,甚至沉默不语,缺乏应有的应答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反应冷淡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的教学,造成教师教学情绪不高,缺少激情,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气和活力。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更感到学习索然无味,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通过和学生座谈了解情况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
从学习积极性来看,由于在初中学业上所遭受到的挫败感,这些学生心理上普遍感到自卑,对老师的教育教导易产生逆反心理,入学以后往往持混日子的态度而缺乏自觉进取精神;再从学习能力来说,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对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能够基本掌握,再加上这些学生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普遍比较低下。因此,对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学好专业课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二、教师方面
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整齐划一的教学进程,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力上存在的差距,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导致各个水平的学生都觉得学而无趣。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来安排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各取所需的一种教学策略。通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调节协调教学要求和目标,将教学要求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对低层水平学生应“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 对中层水平学生要“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 对高层水平学生最好是“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使各层次学生产生接受效应、共振效应,达到分层发展的目的,这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基本思路。分层次教学,从操作上看,教师的工作量几乎增加了一倍。
(一)充分备课是基础
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教材,科学处理教材,在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组织教学、备作业练习、备教学评价上狠下工夫,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知识起点。以教师之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以双边活动作桥梁,沟通教学渠道。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学生学习基础构成较为复杂的班级,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比例,把握合适的教学起点,不断改良和优化其学习品质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对象的分层
分层教学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班级学生的上课反应能力、操作能力、智力因素、接受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分层,至少把学生分为 ABC三个层面:C层面的学生学习主动,理解能力稍微强些。B层面和C层面与 A 层面的学生对比应有明显差异,即每层面各不相同,特征明显。教学的出发点应考虑A和B层面的学生要求,对C层面的学生提出掌握所授内容的最低要求,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所以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可以依据课本,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学生层次,举一反三,要求B层和C层学生分别掌握。即C层学生是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目的;B层学生是在保证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兴趣;而A层学生则是在基础知识较为熟练的基础上挖掘潜能。例如:教师在备课中,设计《循环结构设计》这一章节学生掌握的目标时,对于C层的学生只要求单循环结构;对于B层的学生要求稍微高一点,即两层或三层循环嵌套;而对A层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所有的循环嵌套。
(四)授课内容分层
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教师在讲解一个知识单元时,既有面向全体同学必须掌握的双基知识,又有兼顾好、差生的点拨提高和知识铺垫。瞄准不同层次学生来实施教学,用课堂提问和操作演示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因人设问、分层设题的办法进行。比如,教师在讲VB数组这一章节时,让C类学生回答一些一维数组的定义、命名及应用这类概念性提问,多做一些数组难度较小的操作练习;让B类的学生回答一些静态多维数组中需认真思索的问题,做一些静态多维数组或以下难度适中的阶梯性操作;让A类的学生多做一些动态多维数组等难度较大的综合性练习。这样才能够做到共同进步,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是提高考试成绩,提高合格率的有效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分层
因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所授内容要求不同。每学完一部分知识,老师都应把新学的知识迁移到习题和上机中。通过练习和实训,不同层次学生实现的目标不同,必须采取分层推进法,即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要求的练习和实训,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因而老师布置作业也分 A、B两类,A类是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巩固双基、培养能力、形成技能。B类是顾及好生延伸所学知识,提高知识的深度,灵活掌握双基知识。
总之,分层次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且,分层次教学还有利于创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公平民主的育人环境,有利建立协调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完整的人格,促进个性充分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主编: 李书华,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学校的各学科教学方法、观念、理念都在发生着显著变化。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部分的美术课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初中冀教版教材的使用可充分体现这一点。普高的美术欣赏课也在逐渐跟上。唯独高中专业课的课堂教学目前是一页空白。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高中美术专业课教学日益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珍视,教学质量也在逐年提高。但总的来说,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也面临空前未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本身的短缺,观念要领的迂腐与落伍……
高中专业美术课与别的课程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没有固定教材,没有固定的教学目标,完全是老师自己把握。凭借的是教师的业务素质以及对艺术的理解,还有以往的教学经验。三者应该是有机的结合,才能促使学生潜力得到高效的发掘。前两项是自己业务的基础,而教学经验则是自己多年来教学心得的总结。
多少年来,专业教师一直遵循的是“老师讲理论,学生做画,老师改画”这样一条多少年不变的路子。专业好点的教师,还能自己做范画,学生还能学到直观的方法。最劣的是有些教师夸夸其谈却根本不能做示范,没有实践的经验。这肯定是误了学生的前程。
二、教改的措施
我工作至今已整整七年。前三年由于自己刚刚工作,一是不敢妄动,再者是缺乏经验,所以也是平淡带过了一届专业生,并无新的收获。第四年开始,自己就在琢磨如何开展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下一届专业生的课程。一,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能迅速地解决问题,使学生专业成绩迅速提高。二绘画有没有像数学、物理这些理科那样有效的公式呢?
大家都知道在理科学习中,无论数学还是物理化学都有一定的公式,只有记住了那些公式才有可能把相应的题目做对。那么,美术当中难道就没有公式可言?也就是说发现了毛病应该用哪个公式解决呢?
经过两年的学习、摸索研究我得到一些初步的结果
第一, 通过学生经常、反复观看平时经常出现问题的作业,让学生知道自己画的毛病所在。他们在平时上课中能经常性的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这些问题并改之。
第二, 针对学生普遍的问题,我根据自己画画的心得,和几年来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针对问题一步到位解决问题的“公式”,并提炼成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来解读。学生根据自己的毛病可以顺利的找到顺口溜中所对应的解决办法。
例如,当学生感觉物体的体积弱时,学生清楚的知道加强交界线。它所对应的“公式”是-----“感觉物体体积弱,用色加强交界线”。
例如学生感觉画面的前后空间拉不开,学生可以顺利的找到-------“后暗前亮明度分,后冷前暖关系明”这样一句“公式”,问题也就迎难而解。
利用这些“公式”的前提是学生能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即使是学生自己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老师只要说一句“体积弱”,学生也能明白应该如何去改。经过多次的重复训练,学生会针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根据老师的“公式”来审查自己的画。同样能达到学生自我提高的目的。
“公式”法不仅适用于有一定基础的绘画者,对那些刚刚学画的初学者也同样有效。因为初学着更容易出这些错误。而老师根据这些“公式”可以使学生的问题迅速解决。
如初学者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构图没有空间感。老师只要用---“构图主体上沿占,横面定要大于竖”这个“公式”问题立刻得到解决。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三、教改的结果
经过学生们经常性的审美锻炼,或说画中毛病的自我审查,逐渐地学生经常性犯的错误减少了。画画的感觉大大提高了。主要原因是他们自我审查问题,并能迅速解决遇到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喜欢美术。而不是逐渐的对美术失去信心。这种自我审查并迅速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起到良好效果。
接下来的三年,我又带了一届职中美术生。其中80%的学生根本没有学过美术。(在刚入学时,当时王志宏校长和许主任也都亲自调查过)并且男生极少。到二年级根本就没有了男生。可是将来高考要画男生,这对这个班的学生来说太不利了。我开始用这套方法训练学生。由于学生确实没有基础,教起来老师很费劲儿。但是我并没有灰心,还是按照自己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让学生进步。两年半后学生高考成绩出来,两个艺术班成绩最高的专业分出在了我带的班里。虽然他们成绩在全省不算太好,但两个班相比这个班成绩的提高也应是理想的。因为普高班的学生,一是除了正常的专业课外,每天晚上、每个星期天都加课。而我带的班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经济条件不好。所以星期天没有再上课。二 是我们班没有男生而普高班不存在这种现象。三是普高班的学生是经过全省专业考试的好学生,有个学生中考分数超过了180分(这是我招来的学生)而我带的班都没有参加过中考的测试,或是没有过。水平很低。所以我说我带这个班成绩的提高属于较为理想的。只是基础太弱没有拿到全省更好的成绩。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高中美术专业课,也应该改变多少年不变的老传统;应探索一种适合学生发展、提高、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替代传统。我个人感觉“公式法”在实践中的运用行之有效。但是自己知道它的不完善、不成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自己希望能有条件继续把它做的更加成熟、完善。
最后付上一组专业课(水粉)中按绘画步骤总结出的“公式”,以顺口溜的形式展示如下:
构图主体上沿占
横面定要大于竖
迅速铺出大关系
不可小笔太罗嗦
后暗前亮明度分
后冷前暖关系明
注意整体色调统
局部冷暖要分明
感觉物体体积弱
用色加强交界线
投影不可无色相
关键词:大学化学;课堂教学;讨论法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68-02
教育肩负着为人类社会培养文明传承人的任务,教育理念与思想、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等,始终是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必须面对的议题。20世纪60年代,西方诸多教育家意识到学校教育存在着窒息学生的自由精神、阻碍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等弊端,纷纷撰文批评当时学校教育中过分遵从成年人、追求标准化的倾向,有人甚至提议取消义务教育[1,2]。这种思潮也影响了我国教育界的自我反省、以及社会对教育界的评价。2002年出现在上海松江、经历了被叫停—开张—又被叫停的“孟母堂”以及由它演化而来的一类私人教育机构就属于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力图挣脱义务教育束缚的个别和极端的例子。但是,学校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它已经培养出大批认真、有才干和创造性的毕业生。理性看待当前学校教育,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推行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才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最直接体现了教育事业所追求的本体价值,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节点和生长点,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利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和谐、新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实施教学,才能使学生享受到教育改革的果实。本文介绍了笔者在多年专业课教学中设计讨论教学模式的原则,希望与同行分享共勉。
一、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设计满足学生心理和客观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待教学过程,教学是否有成效的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怎么教,而在于学习者如何学。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教育心理学关注的三个重要因素[3]。教师不仅仅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行者,更应该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传统教学观念注重教法,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这种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讲授、讨论,还是启发、探究,知识的传递方向均是从教师到学生,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发展势必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制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教学应满足学生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将基础知识与国际前沿发展相结合、将学科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学科的实际意义和社会价值。大学专业课课堂的学生人数较少,为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笔者在无机合成化学课堂上采用讨论模式,课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查阅读相关资料;课中讲解重点内容,并设法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每节课设置10~15分钟的学生演讲环节,选择纳米科技、能源危机、环境保护、资源危机等无机合成领域的热门话题,给学生两周时间充分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在课堂上宣讲。宣讲中,无论是演讲人还是听众均表现出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少见的积极、热情和自信。
二、在了解学生思想和需求的前提下,以积极的态度陪伴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授课前的问卷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专业课程无兴趣、无规划。学业排名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同学位于年级排名的后五十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业上信心不足,甚至有学生处于什么都不做、整日浑浑噩噩的状态。作为学生的心灵导师,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学中表现出的情绪对学生的自我认识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对他们的信心和期待。课堂讨论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应扮演学生“同行者”和“分享者”的角色,协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再发现。在讨论中,要有目的地渗透情感教育。化学工作者在探索途径中的艰辛、取得突破后的喜悦,都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和热情[4]。
三、使讨论课题与讨论模式相适应,创造和谐有效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指学生认知自己、使学习过程得以实现的环境,有直接和间接情境之分。直接学习情境包括诸如教室内的通风、照明、噪声,更重要的是教师、班级、学校的态度、行为和情绪气氛等因素;而社会对教育和学校的评价则属于间接学习情境[2]。其中,教师的态度与行为、班级学习情绪属于可控制因素。为使学生主动学习,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情境至关重要[5]。教师如果能够觉察到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就可能创造出“专心和探索”的学习情境。而偏重于教材内容的教师往往会在无意中妨害“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讨论课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类型的学业问题,有与之相适应的讨论方法。具有单一答案的理论性强的问题,可以采用“教师引导、不断追问”的方式;而对于多答案问题,则适合发散的讨论模式。例如在学习经典的无机合成方法时,可采取“开窍反应”模式。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学生的思维方式类似于“头脑风暴法”,结果全班同学经过讨论后发现某种复合氧化物竟可以通过十几种方法合成。在讨论中创造和谐的学习情境。尽管学习任务本身具备纪律约束力,但是在讨论课的开始阶段还是有可能控制不住课堂。例如,在讨论稀土元素的开发与危机时,将班级拆成多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讨论后的汇报。将问题分解成“政府和监管部门能做什么?”“稀土开发企业能做什么?”等,分派到不同小组。15分钟讨论结束后,将各组得到的结论展示在黑板上。实践表明,这样的课堂讨论有序而平和,没有出现那种“满是谴责、剑拔弩张”的气氛。长期的实践结果表明,当所有学生都参加到课堂讨论中时,整个课堂会被一种自然产生的集体自律所控制,学生们也很享受地沉浸在这种同辈人的集体准则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型课堂的实践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和客观需要,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个人潜能,让很多曾经对专业学习感到迷茫的学生找到了专业立足点和发展点,是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H.C.Lindgren.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3]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4]许刚,丁丹平.高等教育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研究[J].科教文汇,2010,(9),6-7.
[5]石振保.创建高校和谐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88-89.
关键词:中职数控专业课 课堂效率 一体化教材 仿真软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96
通过对数控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不难发现 ,各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数控专业学生并没有真正达到国家提出的“道德优良、熟悉工艺、熟练编程、精通操作、善于维护”标准要求,从数量和质量上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要求。主要原因是由于数控专业课教学效率较低,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能力有限,需要长时间的实习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1 数控专业课程课堂效率较低的原因
1.1 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下
数控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有较强的教学设备作为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今的教学方法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CAD/CAM、编程模拟软件等教学工具的应用在数控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等到广泛推广。而很多学校由于经费有限,教学设备陈旧,设备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以上要求,使得教师上课成了纸上谈兵,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使得数控专业课程课堂效率较低。
1.2 理论与实践衔接时间长,内容脱节
目前的状况是教学理论过多,实训内容过少。从真正的生产过程来说,这门课程应该完全是一门实践类课程,相应的理论教学应该在实训的教学过程中进行适时补充。然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是,数控理论和实操教学被切分成了两个学科,有的中职类学校甚至是只学理论,抛开实操教学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悖于现代的生产制造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习数控课的效率低下。
1.3 课程设计和实训项目与当前行业发展结合不紧密
课程设计和实训项目真实感不强,与行业发展脱节,学生对整个生产流程不了解,到企业上岗后重新学习,这也是数控课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2 教学方法的改革初探
2.1 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
在数控专业的教学过程中,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配套教材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也是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撑的有力根基。理实一体化教材则要大胆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设计,以企业、市场、社会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将数控专业理论中的每个知识点分解到实践训练任务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技能训练,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编写过程中,要根据各校现有师资情况、设备与资金情况等,进行周密细致的研讨与策划,组织教师进行分工合作。各校还要将数控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进校本教材中,将“综合性”与“职业性”进行有机结合,突出其与实践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
课程设计和实训项目的内容一律采用合作企业的真实零件,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或是实训期间,可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到该零件的生产线进行实地参观,使学生了解该零件生产线的真实面貌,熟悉该零件的生产制作流程,以及了解生产线的管理等 。参观完毕业后,在学校的实训过程中,可以模仿企业中零件从进料到变成合格产品出厂的整个流程。这样,学生对零件的工艺、生产加工、生产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了全面的了解 ,提高了学生的生产意识,从而提高数控课的教学效率。
2.2 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仿真软件
在进入车间参加实际生产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了数控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很好地掌握了 CAD/CAM 技术。这些内容的教学应该充分地利用好多媒体设备和仿真软件,这样不仅能够在学习实操之间,将整个的加工生产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仿真软件不同于实际的生产过程,不会发生撞刀、飞件、断刀等生产事故,学习者可以在仿真软件上无所畏惧地学习和进行实操模拟。其实,数控编程和操作仿真软件有着较多的功能,学生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好仿真的话,能够使得以后的专业学习事半功倍。
运用“教、学、做”融一体的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操作时,理论教学后采用仿真软件模拟练习,熟练后直接到机床操作。这种理论教学、仿真软件模拟、实践操作在教学场地不断地循环进行。理论老师每天早上先统一给班级上一个小时的理论课,后分一半的学生下去实训,一半的学生学习利用仿真软件在机房练习,理论主讲老师每天都在二楼的机房和一楼实训工厂进行交叉的理论教学和实操指导 。
2.3 注重教学场地的设计与建设
所谓建立资源节约型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室,即在教室没备的配置上,要从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操作设备为出发点,本着经济、普及与共享的原则,在保证教学实训质量的前提下,适应控制专业教室设备购置的投入资金,既考虑机床的规格和配置,也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所需的机床数量,防止过度设置、设备闲置及表面工程等错误倾向。强调合理、经济、满足教学要求与企业需求。
2.4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与道具,增强教学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强教学趣味性,降低学习与操作的枯燥性。例如:可以借助挂图、投影、示教、幻灯片、视频等工具,并参照实物,对主要组成部件构造特点、作用及工作原理进行讲解说明,从而提高学习数控专业课的兴趣。
2.5 注重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学习任何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越大,求知欲和创造性就越大,学习效率也会越好。这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对于直观的刺激作用能够迅速做出反应,极大地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由课程学习中的直接经验逐步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与创造才能。
2.6 加强与企业的学习交流,增强教师实践能力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是计算机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课堂中的“教”与“学”需要一个很好的氛围和环境,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计算机课堂管理就是对计算机课堂中各因素进行有效地调整控制,采取适当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能自我控制并积极学习,促进计算机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我教计算机专业课已多年,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注重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因为计算机专业课有其特殊性,计算机专业课堂拥有高尖的硬件设备、丰富的网络世界,加之很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互动性,特别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引进,对计算机专业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与学生对课程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教学中学生缺勤和迟到的现象较为严重;②教师对课堂互动环节缺乏控制,课堂过于活跃,常处于无序与失控状态;③教学环境较差,设备的软硬件经常无法正常运作,导致课堂成为自由活动的场所;④教师对教学的准备不足,使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的时间较少;⑤对学生起点能力差异估计不足,统一进度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两极分化严重,参与教学活动的数量逐步较少。
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分析的结果是课程与教学出现了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想学、爱学,才能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真正认识和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必然关系,努力建设一个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远离学生实际似乎是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最主要的问题。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教学的总目标,而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目前经常提到的零起点问题也是制约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因素,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差,教学方法不得当等也是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的原因,教师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成长规律,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夯实和协调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学生才会对信息技术学习有兴趣,愿意学习,也就容易产生自律,而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规则等进行管理。
通过对计算机课堂现状管理的研究分析,我认为计算机课堂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确保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目标的实施
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课堂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目标: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争取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是指学生投入有价值学习的时间,不是分配给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时间。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所有的教学都应指向全体学生,计算机专业课程管理的目标就是要求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发展全体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在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中,学生的行为可以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课堂管理的任务,同时要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2、 确保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操作过程的实施
若想保证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更好地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与操作规范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操作程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环节:设计课堂管理规则、提出课堂管理规则、实施课堂管理规则、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其中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指的是教师把教学活动的环境和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变成一系列可操作的程序和规则的过程;提出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设计制定规则的基础上,教师在开始教学之前向学生阐述课堂上须要遵守的各项规则,让学生知道遵守或者无视课堂规则的后果;实施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在课堂管理规则确立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严格按规则行动,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在规则的指导下,监控学生的行为,对不符合规则的行为要及时处理,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管理规则中,也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精心的教学准备是实施有效课堂管理的根本;反思、修改课堂管理规则指的是课堂管理规则在应用过程中,会显现出许多缺点和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课堂管理行为和课堂管理规则要及时进行反思,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同时,也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行为和规则的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
3、 确定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
为了实现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目标,在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计算机课堂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环境。影响系统功能实现的因素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环境的关系、学生和环境的关系。课堂管理就是协调教师、学生、环境的关系,以实现课堂管理目标。在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课堂纪律,即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行为的控制与约束。但是,计算机专业课堂的环境与传统课堂的环境比较,有其特殊性,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是在计算机房或网络教室进行,即计算机是课堂环境必不可少的设备,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学生要用计算机完成练习,但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玩游戏、上网和做其它与教学无关的事情,这对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课课堂管理除了实现传统课堂管理目标之外,更要重视协调好教师和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因此,课堂管理过程中要全面考虑课堂系统中的各要素功能及相互关系,综合协调,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方面。
若想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以课堂管理的规范性为前提。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虽然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是管理是在一定预期控制内的随机,不是盲目的随机,因此应该规范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操作过程。计算机专业课堂管理的规范性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则的设计语言表述要规范;规则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现实条件;规则的提出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规则的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则的设计执行;规则执行后一定要反思、修改、完善。适合课堂教学的课堂管理不是一蹴而就,需要设计 实践 修改
设计 实践……的反复过程,我们只有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规范操作,才能保证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计算机教学的课堂管理是由系列规则控制的外显行为,是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学生和环境进行调节、控制的行为,因此,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完成某个具体教学任务时,要求学生在多长时间范围内,完成哪些操作、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完成任务的奖惩规则是什么、在操作过程中不允许发生的行为是什么等,只有课堂管理规则可操作,才有利于教师管理,同时也才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执行。同时,计算机课堂管理规则对学生的要求也要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行为进行描述,才有利于教师的控制和协调。
关键词: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表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和局限
传统的专业课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主要看教师讲得如何。主要有这样的条款: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材掌握如何、教法是否运用灵活、教态是否自然、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板书是否工整等,这些都是从教师的角度的出发,看教师把教材教得如何,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这种课堂教学评价难于把握,评价多是印象分,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效率。主要有以下弊端和局限:
1、以“完成认知目标”的单一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把教师是否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更确切地说是这堂课的认知目标,作为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的确,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但如果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的课绝不能视为一节好课。
认知任务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认知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还包括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培养。学生的想法中也许蕴涵着创造性的火花,也许存在对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可是传统教学中教师不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怕完不成认知目标。
2、“环环紧扣”导致教学主体模糊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评价标准都是围绕教师活动进行,如教学目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课堂中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环环紧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
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压制的态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教学“贵在得法”无法体现在教师如何作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3、“小而全”评课标准限制师生的发挥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可以说十分完备,而且每一项指标几乎都有固定的要求,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进程安排合理”、“课堂提问精炼”、“多媒体运用恰当”、“板书设计合理美观”、“教态自然”、“语言流畅”等等。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公开课、观摩课中的不少环节就是为迎合评课标准而设计的。但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想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就必须围绕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其目的是使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教师被束缚在评价标准的条条框框下,其能动性、创造性受到制约,其主导作用必然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必然受到限制。
4、“职业素养”评价涉及甚少
专业理论课教学是让学生掌握不同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方法,为专业技能学习和踏上职业岗位服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的第一课堂。而在课堂评价标准中涉及甚少。
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职业素养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专业文化工作环境的布置、课前专业素材的准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习惯的培养,职业素养紧密融合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
二、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倡导的基本理念
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目的与终结。因此,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教学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
1、关注学生发展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
课堂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主要观察学生的六种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他们分别为: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
4、达到学以致用
专业课的评价更注重实用性、实效性。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的挂钩,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对接,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的培养与人文素养、为人处世教育相结合。体现不同专业的职业特性。
三、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的纬度
1、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
学生的学习状态。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精神饱满,有信心。同时在教学方式大胆创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而不是一味的“接受学习”。“接受”和“发现”相辅相成。该接受的知识采用“接受法”,该动手的地方动手,该讨论的地方讨论,该读书的地方读书,该练习的地方练习等。反对“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
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水平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显行为特征来评价课堂教学中学生群体的学习水平。①是否积极参与;②是否独立思考;③能否主动探索;④能否自由表达;⑤是否善于合作;⑥是否富于想象;⑦是否敢于否定;⑧是否兴趣浓厚。
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最终定位于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①知识目标---学会了吗?②能力目标---会学了吗?③情感目标---学有兴趣吗?
2、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
教师的角色把握。传统的“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监督者、课堂的指令者。“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倡导教师的角色是学习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
学习环境的营造。专业课程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互助,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的环境,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引导启发,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的学习氛围。
教育技术的运用。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学习过程”的设计、管理的技术以及评价的技术。“学习资源”开发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运用到计算机、网络、实训设施、技能作品等媒体技术,合理利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四、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设计
综合课堂教学评价的纬度和课程的三维目标,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效果与达成四个方面设计量表。其中过程与方法中又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观察评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专业课程强调发现学习、过程中生成,所以设计评价量表时四个方面的分值权重有所侧重“过程和方法”。
下表为现阶段试用的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表
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表
(10) (1)教师引导适当;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对学生评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关注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互助;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5
(2)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兴趣、态度、意志等情感因素得到发展;提升参与教学的深度;学生学习有序,愉快、和谐。 5
效果
与
达成
(20) (1)反馈检测合适,并及时评价、矫正。 5
(2)阶段小结形式多样,形成继续学习的台阶。 5
(3)思维状态: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被激活。 5
(4)目标达成:目标是否达成。 5
评价
意见
评价等
注:满分100分。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詹姆斯.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郭熙汉.教学评价与测量[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科研;机械工程;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6-0029-02
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985高校和211高校中更是如此。但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也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高校通过教学工作来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其根本任务,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高校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高校教师既要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又要进行科学研究,还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相互提高。[1][2]高校只有重视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3][4][5],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办学的特色、强势和品牌性。[6][7][8]有关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及科研对教学的作用,国内外学者、教师都做了很多研究,如文献[1]、[2]、[3]对高校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做了论述,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文献[4]论述的是科学研究在促进本科教学中的作用;文献[5]强调科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以上文献中都没有涉及科学研究在机械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群中的应用。可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本文就是从这方面入手,探索科研在机械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群中的应用。
一、我校教学与科研现状
我校是一所地方性、综合性院校,是一所以工为主,专业涵盖工、管、理、医、经、文、法、艺术、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近4700亩,面向全国27个省(区、市)招生,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留学生共25000余人。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国际教育,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水平和特色。为建设成为国内先进、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过多强调科研
多年来,我校对本科教育口头重视多,实际行动少;教师教学考核强调数量,缺少质量。由于过多强调科研等显性数据指标,如高水平论文、高级别研究项目、高科研经费等,对大学定位存在误解,以及扩招等一系列因素,本科教育特别是本科生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处于相对弱势甚至是边缘化的地位。然而,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其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都很重视。尽管这些大学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研究成果,但最让这些大学感到自豪并最终确立他们高水平地位的关键因素,依然是他们响当当的本科教育质量。时至今日,这些大学仍然在不断地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科研与教学缺失
由于学校一味强调科研,教师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中,但研究成果出来以后,只有小部分应用于生产实际或教学,大部分研究成果只能躺在成果库里睡觉。教育教学改革呼唤着科研,但在学校科研中,教师科研与教学缺失的现象却并不少见,具体表现为:教师在研究中充当着资料的提供者、失语的研究者和被动的参与者,而不是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造成教师研究与教学脱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教师对高校科研实质的理解不到位 ,以及学校对科研的评价方法不科学。
二、机械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
我校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机械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并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能从事现代机械工程领域内的机械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专业主要课程中有制图及计算机绘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与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气液压控制、数控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置设计、机械CAD/CAM,这些都是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课程在三类课程中具体所占的学分为公共课学分占37.0,学科基础课学分占85.5,专业课学分占15.5。
机械工程专业是我校办学最早的几个专业之一,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多年来,学校一直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凭借多年沉淀的教学资源优势,不断加快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力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我们教师所做的科研,绝大多数与这些课程有关。如果能把教师的科研应用到这些课程中,无疑能对教学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具体实践应用
为探索科研在机械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群中的应用研究,我们做了如下具体实践。
(一)项目调研
机械工程专业是传统的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体系中,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学科基A课和专业课等,其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的比重较大,课程门数较多。由于教师所做的科研较多,有些科研与这些课程群有关,有些则比这些课程群超前许多,再加上由于机械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长,有些课程内容较陈旧,因此,我们首先要进行调研,看看兄弟院校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
(二)科研项目、内容的整理
由于大多数科研骨干历年来所做的项目较多,这些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科技开发项目、柳州市科技开发项目、教育厅科研项目和校级科研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等。在这些项目中,有些项目所研究的内容、研究成果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关,有些项目比较前沿,这些项目对本科生来说有些超前,这样前者可以直接应用到本科教学中去,后者则要储备起来。因此,要对这些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梳理,找出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关的内容,为后续工作做好准备。
(三)科研项目、内容与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课程群相结合
根据前面梳理出来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我们结合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特点,以某一门课的某一章节为切入点,删减一些陈旧的内容,增加一些学科前沿知识,并将其作为一个案例或一个章节来处理。比如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桂科能05112001-7B)《信息与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钢圈系列产品虚拟设计开发平台》的科研成果,就可以与机械工程专业课机械CAD/CAM相结合,把研究内容《钢圈参数化设计系统》结合到课程的第五章――机械CAD/CAM建模技术中去,作为一个案例来讲授,这大大丰富了课程内容。
(四)相关学科基础课、专业课教案、课件的修改与融合
找到结合点后,就要对原来的教案和课件进行修改补充:有些陈旧的内容该删减的删减,新的内容该补充的补充,要相互融合;有些内容较简单可直接修改,有些内容较多较复杂,要采取各种手段满足教学要求,比如将科研内容编制成软件。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基于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公差与配合应用技术系统的开发研究》就是以软件形式编制出来后,融合到机械工程专业课机械CAD/CAM第三章――设计/制造数据的处理技术中去,作为一个例子,这既补充了教材的热荩又能使学生接触到前沿知识。
(五)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
把结合科研成果做好的教案、课件和软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受益。应根据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对这些教案、课件和软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提高。条件成熟时,还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对相应的教材进行修订,使科研成果进入教材。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具体实践,我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机械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群中,使学生能学到机械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这既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冬梅,卜长,郭树东.试论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6):119-122.
[2] 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教学科研比翼双飞[N].人民日报,2005-12-01(04).
[3] 韩俊峰,冯德芬.浅谈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关系[J].广西高校研究,2000(1):91-92.
[4] 王铁行.科研促进本科教学之浅议[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30-31.
[5] 符杨,胡荣.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初探[J].第四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教育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0(9):34-36.
[6] 陆根书,顾丽娜,刘蕾.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证分析[J].教学研究,2005(4):286-290.
论文摘要:通过对皖西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亲身感受,指出其中的不足,同时提观点和整改意见。
1引言
公共体育课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为了进一步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要求推行选项制。但就目前的状况看,安徽省很多高等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本文仅从皖西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整改意见。希望文中的观点和意见能为其他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提供点滴的参考依据。
2皖西学院公共体育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调查结果
皖西学院现有三个校区:本部、东校区和北校区。因本部的在校生及相关的教学投人约占整个学院的4 /5,所以在调查时仅以本部的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作为依据0通过对皖西学院本部公共体育课课程表、体育系专业课课程表的调查,以及对体育教学场地与器材的数量、种类和开设公共体育课或体育专业课的班级和人数、在校学生人数及担任公共体育课教师人数的统计,得出以下结果:
2.1.1皖西学院本部共有96个班级开设公共体育课,其中自然班40个,选项课班56人,班级平均人数约为40人。
2.1.2本部96个班级的公共体育课课时段全部集中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其中5.6节课课时段每天平均为10个班级,7,8节课课时段每天平均为9. 4个班级。即每天下午两个时段均有近10个班级上公共体育课,每个课时段上课总人数约为400人。
2.1.3皖西学院本部担任公共体育课的教师总人数为32人,其中只有8人在某日下午只有一次公共体育课(不排除这8人当日下午也有体育系的专业课),其他人只要下午有公共体育课,全部是两次课(4课时)连堂。
2.1.4皖西学院本部的体育教学场地现在篮球场12个,排球场6个,足球场1个,乒乓球室1个。根据体育系的专业课课程表统计,在每天下午的两个课时段中,体育系的专业课或训练队平均要占用两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或半个足球场及相关的体育器材,剩下的场地和器材供公共体育课教学使用。
2.1.5按平均每个教学班40人计算,下午每个课时段将有400人在剩余的体育场地上课;除去一个室内教学的乒乓球班,平均每个球场至少拥有30人。
2.1.6皖西学院本部现有在校学生8000余人。除去体育课堂上的学生,如每20人中有1人要在7,8节课时段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大约有近400人将在这个时段出现在体育场地上;另外,还有教职工及校外体育爱好者。
2.2存在不足
2.2.1皖西学院本部现有体育场地与器材无法满足公共体育课课堂教学的需要,无法保证学生的课堂活动空间和运动量,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2.2皖西学院本部现有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时间段几乎完全制约了本部其他近8000名学生、教职工及校外体育爱好者在7,8节课时段的体育活动,严重影响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2.2.3体育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每天下午有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几乎全部是连堂上课,疲劳作战势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2.2.4公共体育课在7,8节课时段(特别是秋学期)的学生,甚至是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如饥饿、天色、气温等),很难集中精力上课,而且时常着凉,易生病,严重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
2.2.5体育教学场地上人数太多,相互干扰较大,课堂教学难以组织,器材、衣物等也易丢失,课堂师生常与课外活动的学生闹矛盾,严重影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
2.2.6某一课时段的授课班级过于集中,一但遇到雨、雪天,很难找到空余教室上理论课,造成停课班级太多,影响极坏。
2.3原因分析
2.3.1老生(二年级学生)的公共体育课实行选项制。每个选项班级的学生涉及到几个系多个专业,很难找到共同的空堂时间,课时段只能安排在下午;新生(一年级学生)的自然班上课时间段也安排在下午。课时段过于集中,这必须会导致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紧张,教师难以配备。
2.3.2皖西学院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数量、种类确实有限,不能满足公共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和专业面太窄,不能满足公共体育课选项课程设置的需要。
2.4建议解决方法
2.4.1取消老生的公共体育课选项制度。根据皖西学院(特别是本部)现有的状况分析,实行公共体育课选项制的时机还不太成熟。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1)师资力量不足。皖西学院现有专业体育教师30余人。这些人不仅担负着本部的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体育系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还有东校区和北校区的公共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对于一个在校学生已突破万人的院校,很显然,体育教师数量尚有欠缺。(2)体育场地与器材数量和种类有限。皖西学院本部的体育教学设施除上述场地外,就剩风雨操场里面的3个篮球场了,其它体育项目的场地设施一样没有;另外,体育器材的数量和品种也有限,这不仅影响了公共体育课的课堂教学和校园的课外体育活动,而且阻碍了公共体育课选项制的开展。(3)选择的内容太窄。由于受体育教师的专业面和体育场地器材的种类所限制,皖西学院公共体育课现有的选修科目,男生为篮球、足球、排球、武术、乒乓球;女生为篮球、排球、武术、乒乓球、健美操,且每个项目均未设提高班。拿本科生为例,公共体育课修4个学期,每学期固定修一项和每学期选修一项几乎没有区别,所以实行选项制实际意义不大。(4)选课造成的麻烦太多。由于种种原因,公共体育课的选项给学校带来很多麻烦。选来选取就是那几门课,选课程序又不科学,很多学生只能重选课,有的学生选不上课,有的学生甚至是不选课;同时,因为课时段太集中,各个系排课也难,教师的配备也很难,教务处也没办法。公共体育课每学期至少是前两周上不起来课,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2.4.2实行自然班上课或两至三个自然班合并再男女生分班上课。很多调查结果表明,实行自然班,即男女生合班上课有许多优点。事实上,我院的04级新生就是行了自然班上课,许多高等院校在实行公共体育课选项制或俱乐部制时也实行男女生合班上课。当然也可实行男女生分班上,即两至三个同一课时段自然班合并再男女生分开上课。虽说有点麻烦,但操作起来比目前的选课要方便的多,更有现实意义。
2.4.3拓宽课时段。公共体育课教学可以放在每天不同的课时段,有条件的课程甚至可以放在晚上。据了解,有的高校中午也有上体育课的。皖西学院目前各个系的公共体育课课时段由教务处定,这不太合理,应由各个系根据的情况自己排,然后由教务处集中,体育系根据自然班配教师,或合并同课时段班级再分班配教师。课时段的拓宽,无形中缓解了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不足的问题。
2.4.4改善办学条件。皖西学院应通过扩建体育场地,添购体育器材,增加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种类,引进和培训紧缺专业的体育教师来解决上述困难。学院目前正处准备迎评阶段,上述问题的解决正在筹备之中,随着皖西学院的发展壮大,各方面的情况一定会有好转。
[关键词] 公开课;专业课;信息与计算科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1-0045-02
0 引言
当前华南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很多学生是被调剂到本专业,在初期存在对本学科不了解、不感兴趣等消极因素。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专业课教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该校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pen Courseware)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MIT 已经实现将2000 多门课程搬上网。这些课程的访问量每月平均达到100 万次,所翻译的课件平均每月的访问量超过50 万次。在美国已经有20 多所大学加入这个行列[1]。鉴于国外公开课的巨大影响,有理由和动力汲取国外网上公开课的特色,结合农业高校的特色,构建符合学生期望的有吸引力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
国外名校公开课的主讲人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传道授业,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巧妙调动学生的思维,并不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经过充分思考后得出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最有价值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讨论、实际运用等,学生参与程度较高[2]。国内很多课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仅仅把教材的内容从印刷页面挪到了投影,缺乏更深层次的探讨,学生思想没有经历思辨的过程,当然也就不会受到太多的触动。故再先进的教学技术也只是实现目标的工具之一,使用技术的原则应该是“合适”而不是“求新”[3]。
有学者分析了国外公开课的特点后,主要把它们分为讲授型教学模式和混合型教学模式两种, 并根据样本得出理工类为讲授型教学模式,人文类为混合型教学模式的观点[4]。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大纲安排了较多数学类课程,而计算机类的核心课程相比计算机专业则精简了很大一部分,导致学生在学习环节跳过了很多具有一定前后衔接关系的课程,容易出现知识断层。因此有必要根据所授学科及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1 分析
由于笔者讲授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故主要对公开课中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有所涉猎,包括麻省理工学院Charles Leiserson和Erik Demaine教授主讲的《算法导论》,哈佛大学David J.Malan教授主讲的《构建动态网站》,主要讲述如何利用PHP技术和Linux平台构建动态网站,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通过大量实例讲解,比较有激情;斯坦福大学Mehran Sahami教授主讲的《编程方法》介绍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Kim Goodwin,Steven Dow等多位教授讲授的《人机交互探讨》,较深入的阐述了人机交互中的研究,Alan Cannistraro 和 Josh Shaffer教授主讲了《IPhone 开发教程》、Andrew Ng教授主讲了《机器学习课程》、Julie Zelenski讲授了《抽象编程》、V.A讲授了《用网页技术开发手机应用》。国内关于公开课的网站主要有网易公开课和腾讯公开课。
通过观摩上述公开课程整体教学过程,再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教学情况,笔者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如下六点。
1)大部分授课教师较为幽默健谈,能够有效地带动课堂气氛。总体而言,虽然上述属于工程技术类的计算机课程比文史哲类的公开课气氛要平淡一些,但仍然具有很好的课堂气氛,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主讲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即兴发挥幽默感以调节气氛;并通过提问、讨论等常规手段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今后可以从加强课堂提问、讨论等环节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并在讲授过程中提高幽默感以活跃课堂气氛。
2)大部分公开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在课堂上结合得较紧密,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理论外,还会在电脑上将相关的操作演示一遍,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反观中国大陆专业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一般与实践教学分开,即课堂教学主要讲授理论,而实验课程主要讲述操作性的内容。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方便教学,但也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分裂,学生往往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的结合起来。解决办法是教师上课时自己携带笔记本电脑,事先将实践内容所需要的环境在电脑上配置好,这样上课就可以直接通过运行配置好的软件进行操作介绍,而在讲台自带的台式电脑上很难实现运行环境的预先配置。
3)每一门公开课课程均有较多的参考资料。与之相比,国内课堂专业课教学普遍只有一本参考书,虽然在经济上能给大学生减负,但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则有所欠缺,笔者针对这个问题,依据所上的课程性质,分别给出不同的处理方法:(1)让学生查找相关论文,尤其是一些算法的应用论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应用所讲授的算法;(2)让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的编程资料,尤其是一些实用的算法编程经验;(3)到图书馆借阅相关领域的系列图书,通过上述办法弥补参考书的不足。
4)某些公开课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不一定很大,学生听起来不会很累,但是课后必须花大量时间实际操作或查找资料。这点国内恰恰相反,教师课堂上连续灌输知识,学生听得很累且接受起来有难度,但是课后学生又太闲,往往到考试前一段时间才会去复习。为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难点,而将一些简单的课后习题及实践作业布置给学生,由他们课后查找资料解决。
5)大部分公开课课堂或课后的问题具有较高的主观性,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解答过程中需要学生查找相当多的参考资料并结合实际。与之相反,国内教师布置的作业一般都有标准答案,甚至参考书附带的习题参考答案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很多学生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而是直接照抄已有答案。为此,可以将待布置的课后作业、实验题目或者课程设计题目,稍稍作改动或者是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大纲特点自行设计,从而令学生没法照抄已有答案,也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6)公开课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工具将各种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除了幻灯片外,国外教师使用黑板也很频繁。而国内教学尤其是计算机课程则大部分时间都依赖于幻灯片教学,较少使用黑板书写内容,但实际上教学工具的使用原则是合适和简单,用恰当的教学工具表达多变的课程内涵有助于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知识;可将简朴的黑板板书和丰富的幻灯片乃至学生间的分组讨论等方法交替使用,避免学生“审美疲劳”。
2 结束语
当前农业院校的新兴学科教学存在若干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及学生的变化。为了跟上形势的发展,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借鉴当前流行的国外名校公开课的优秀之处,并应用在2012上半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数据挖掘专业课教学上。分析比较教学过程中间及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信息反馈、教学评价等数据,发现上述方案确实能够较有效地促进教学气氛及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茗怡.你“淘课”了吗?网络风靡世界名校公开课[J].上海企业,2011,(2):91-92.
[2]吕金鹤,王健.国外名校系统性建设视频公开课启示[J].中国教育网络,2012,(4):58-59.
关键词:汉语言;课程设置;对比研究
一、学校及汉语言专业基本情况
中国的三所大学(简称C1、C2、C3)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浙江。三所学校都是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2009年中国大学排名中全部位列前三十名。其中C1的“汉语文化学院”是在其原“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方面,C1已经有了近40年的经验。C2的对外汉语学院由原来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原国际中国文化学院和原对外汉语远程教学中心组建而成,是一所既培养中国学生,又培养外国留学生;既有课堂教学,又有网上教学;既是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又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学基地的二级学院,并成为全国最大的HSK考点之一。C3的国际教育学院是该校专门负责招收和管理外国留学生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教学机构。C3从1979年起开始恢复对外招生,迄今已有两万余名外国留学生完成学业。
美国的三所大学(简称A1、A2、A3)全部位于2009年全美大学本科教育排名前五十名,汉语言专业分别隶属于三校的东亚语言文学系、东亚语言文化研究系、亚洲语言文化系。
二、课程设置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设置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都有自己一套独立的课程设置。” 因此在总体层面上归纳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主要有:1语言课。语言课就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门独立的课程。前者按课型又可细化分为综合课、专项技能课、专门目标课。2翻译课。其实翻译课也是一种语言课,但它的基本教学内容是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对译,有自己独立的系统,主要目的是培养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所以又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课。3其他课程。其他课程包括语言知识课、文学课、其他文化知识课和有关的理论课。跟语言课和翻译课不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的知识而不是语言本身,教学方法都是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技能的训练。
中国三所高校的汉语言专业专业课课程设置情况是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必修课数目远远大于选修课数目,必修课中语言知识课占了大半壁江山,其他课程数量不相上下,选修课可选范围较窄。
美国三所高校的汉语言专业专业课课程设置情况是必修课少,选修课多;选修课数目远远大于必修课数目,必修课与选修课中各类课程设置没有数量上的悬殊差异,选修课可选范围较广。
三、比较与分析
比较中美各三所高校的汉语言专业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中美六所高校汉语言专业专业课都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二大板块。六所高校在课程设置和理念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差异。虽然中美六校的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基本类似,但是我们不难发现美三所高校的汉语言专业专业课开设的课程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相反更适合学生主体性及个性的发展,课程更具有个性适应性。相比之下,中国三所高校的汉语言专业专业课的课程缺少了对个体学习者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调整个课程体系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这是因为在中国,国家对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有着统一的规格和要求,《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就是这种统一的体现,该大纲宏观指导着各学校的课程设置。同时《水平与等级大纲》也影响着各学校的课程设置,否则HSK指导这门课就不一定是必修课了。这些也体现了中美两国在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上的差异。
(2)选课差异。美国三所高校的汉语言专业专业课的课程非常广泛,但是必修科目不多,只是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方面的几门课程。而选修课程较多,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很大。课程上,更重视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的设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增强对本专业的研究兴趣。这是基于美国历来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的。中国三所高校的汉语言专业专业课必修科目很多,选修科目较少,这样确保了学生所选的课程不会偏离本专业方向,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自主意识。另外,课程设置专业化较强,容易使学生知识面不够宽广。
(3)课程设置理念。美三所高校的汉语言专业专业课课程设置的理念是:强调学生个体学习和自我管理,培养有教养的人并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强调学生自主、自由选择,重视个人需要,强调主动学习。课程的内容较广泛,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各方面得到训练,而非把学生培养成生存工具。中国三所高校的的理念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汉语能力,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一定的专业理论和基本的人文知识。造就熟悉中国国情文化背景的应用汉语人才。
通过对以上六所高校的汉语言专业专业课课程设置的对比,可以看出美国三所高校的汉语言专业专业课课程设置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对于改进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专业课课程设置具有参考价值。大到怎样把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汉语的特殊性结合起来设置课程,怎样充分发挥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的优势来设置课程,怎样协调语言课程和文化类课程的关系,小至到底应不应该单独开始汉字课程等等,都是我们应该深思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
[2] 李泉(2006):《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北京.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二、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