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古今异义

高中语文古今异义

时间:2023-08-18 17:1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古今异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古今异义

第1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词语解释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3.培养语感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后练习

一、指导课前预习

叶圣陶曾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他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语文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围绕练习内容专注地自学课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并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预习课文中的墓础知识。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练习一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第二题是辨析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辨析古今异义词、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的训练题也很常见。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关注这些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题,指导学生以这些练习题为知识要点,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自己完成练习题,并通过练习题去学习、理解课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必修二“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的“活动体验”一,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找出全文的感情基调、作者的感情变化、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笔者指导学生以该题为切人点,迅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在完成了练习题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很快就背诵了文章,真可谓是一题多用。

二、纳为课堂教学内容

课后练习是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的,在指导教师语文确定教学内容上有导向性作用。结合课后练习解读文本,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方法,确定教学内容等方面就有了强有力的依据。

必修五“真的猛士”《记念刘和珍君》的“问题探讨”,三道题分别从思想感情、作品内涵和语句含义的理解三个方面设题,通过不同形式和层次的题目,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探讨。由此可以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予以落实。

1.结合课后练习,可以确定以下几点为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概括 “真的猛士”“庸人”和“学者文人”的特点。

(3)学会分析含义深刻的语句。

2.结合课后练习,根据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基本过程。

(1)出示课题后,进行预习性检测提问:读了课文,你认为作者对刘和珍牺牲的感情是否矛盾?针对学生的回答,出示“问题探讨”一,让学生选择性回答,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同时,理解作者对烈士牺牲的悲哀和学者文人的愤怒,自然引入下一步教学环节。

(2)让学生找出写“真的猛士”“庸人”和“学者文人”的内容,通过对外貌和事件等内容的分析,明确人物形象特点从而揭示鲁迅对“庸人”的麻木和“学者文人”的的批判。

(3)根据“问题探讨”一二,进行含义深刻语句的分析,就是“问题探讨”三。这个环节可以结合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中“语句含义理解”这个考点进行教学。

作为每一位教师,我们要努力优化课堂结构,实践减负优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关键之一就是要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工作,紧扣文本,合理解读文本。认真研究课后练习,显然是一种重要和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学生的视野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要深广。但学生却不知从何处入手,甚至有的老师也不知从何处着手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与思考。高中语文教师可巧借课后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视野,延伸学生思维。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具有此种作用的题目一般集中在每一专题后的“积累与应用”中。

课后练习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时节选的文章还建议学生阅读全文。沈从文的《边城(节选)》,课后练习第四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边城》全文。《边城》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很高的作品,笔者敏锐地抓住这一练习题,鼓励学生阅读《边城》全文,去体会作者要在小说中表现的“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理解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课后练习可以延伸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有些内容无法直接在课文中体现出来,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是非常重要的,于是编者就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展现了出来。有时教材编者会在教材中设置比较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第3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在新课标中就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让学生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对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简单文言文的能力进行培养。但是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很好地总结和归纳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自学的能力不强,从而逐渐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就需要加强探讨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策略,改善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心理,“怕”和“烦”是不少学生面对文言文时的心理特点,尤其是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应局限于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将之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理解成: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消极心理的存在,更应研究其积极心理,并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充分挖掘学生固有的潜在的主动建构的力量,来减弱甚至消除消极心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保障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勤于整理,注重分类归纳

要善于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和词类的活用。掌握虚词的用法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在句式方面需重点掌握我们经常遇到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置句中的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位置句。要整理并掌握文言文人物传记中常用的一些词。还需整理和掌握表官职的、表人物个性的、表人物品德的、表科举考试的等。

三、精选习题,注重平时训练

在高一高二重点进行文言文的虽是课本教学,但也不能忽视平时的习题训练。教师一方面要善于精选一些独立的考查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翻译的题目,另一方面还可以定时从历年的各地高考试题和各种材料中精心选取一些在难度上适合高一高二同学的套题进行训练。到了高三,就更需要教师去精心选择和组合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的、贴近高考试题的题目,定时强化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训练。

四、点拨学法,转变教法

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差主要是没有掌握好文言文的语言使用的规律。提高学生文言文自主阅读的能力,必须夯实文言文基础和灵活运用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如文言文中常见的15个虚词各自有哪些词性和用法,通假字的类型,古今义如何分辨,特殊句式的类型与特征的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技巧等等。如果学生对这些规律有所了解,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就知道如何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和推断。文言文阅读不只是能够会翻译,更需要在阅读中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我们要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就要让学生成为文言文阅读课堂的主人,通过互动,引导他们自主的阅读、发现与提升。如在《史记选读》中的《魏公子列传》学习时,学习重点是认识信陵君的“礼贤下士”的品质。我们可以对侯嬴这个人物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品质。课堂上可让学生自主阅读信陵君与侯嬴交往的内容,概括并梳理情节,提出问题来探讨。如“信陵君门客三千,难道他与每个人结交都像对侯嬴这样吗?”“信陵君知遇侯嬴,结果侯嬴死了,侯嬴可不可以不死呢?”“侯嬴为什么要在信陵君面前提出要‘北乡自刭’呢,文中为什么没有信陵君阻止或劝说的内容呢?”这些问题的理解,让我们感受到“士为知己者死”的可贵,也侧面表现出“礼贤下士”的价值;而结合司马迁的生平遭遇,我们也能深刻感受司马迁的郁积的愤懑之情。这样,学生能获得深层的自主阅读的能力。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当前教学现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让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09

高中语文是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在经历了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之后,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对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要求的提高,使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找不到正确学习高中语文阅读的方式,导致学生一看到语文阅读就愁眉苦脸。本文主要从平时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古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不同中,对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进行了分析,下面就来详细的讲述一下。

一、从平时的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分析

(一)从老师的教学方面来说

一是老师要注重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的传授。在平时的做题和考试中,学生所做的语文阅读的文章是不同,但是只要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答题技巧,就可以应对不同的阅读题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平常的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只是重视对语文阅读内容的教学,而忽略了对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的学习,导致学生遇到不同的阅读时,不知道从何下手,没有抓住文章的重点,答题时乱答一气,导致阅读的得分不高。例如,语文阅读中常有赏析句子的题目,赏析句子主要是从句子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在教学中,高中语文老师就首先从这两方面下手。文章的结构一个方面是看文章是否用了排比、顶真这样的手法,让句式显得十分整齐;第二个方面是看文章的句子是否长短错落有致。文章的内容主要是考是否用了比喻、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能够让句子显得更加生动。老师在教W生赏析句子的时候,把答题技巧交给学生,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是高中语文老师要降低学生对阅读的恐惧心理。现在很多高中学生是谈阅读“色”变,学生从内心就抵触语文阅读,一到语文阅读课,学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注意力不集中,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相反,在做阅读题时学生总是找不到答题的感觉,会导致会对阅读生出厌恶感,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可能会下降。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说

一是学生要多做练习题,多总结做题经验。语文老师在阅读课上讲的大多是理论性的东西,而具体的将老师讲的理论落实到题目上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做。学生通过做题可以将理论落实成实际的做题经验,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学生可以将老师讲的阅读知识渐渐的转化为自己的阅读技巧,语文阅读能力也就提高了。例如,语文阅读中对作者的写作主旨和写作意图的分析题目。高中语文老师会在课上给学生讲解这样的题目如何解答,并举一两个例子,让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印象。学生在课下就需要对这一类题目进行强化练习,将老师讲的技巧运用到答题中,在大量的练习中,总结一下自己的做题经验,在之后的练习和考试中,再回答这类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做好。

二是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学生在实际的阅读学习时会遇到一些难题,遇到难题时要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通过老师和同学对具体阅读不懂点的讲解,学生可以及时的解决自己在阅读上遇到的不懂的地方,久而久之,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就会慢慢的积累语文阅读的经验,语文阅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二、从古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不同中分析

(一)古文阅读

古文阅读顾名思义是让学生阅读古文,对古文进行理解,然后再进行答题。古文阅读的重点是对一些字、词和句子的理解,主要是古语与今语差别大的地方。古文的文章简洁,词语的意思多变,让拥有现代思维的高中学生来理解古文,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古文阅读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句子翻译,下面就从题型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古文阅读中的选择题是对个别字词的理解,像是通假字、古今异义、实词虚词等的方面。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像是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倒装句等句子结构的变化。经过漫长的历史之后,很多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学习古文的字词句时需要老师多给学生总结。例如,在学习古代词时。虽然有的词在古代的意思多,但是终究是有一定数量的,所以高中语文老师通过对一些词的总结,让学生记住,在答题中就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是古文阅读中对句子的翻译。古文阅读中的对古文句子的翻译是对古文阅读理解综合性的考察,对句子进行翻译时,一是要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找出变换的句子结构,二是要对个别字词进行理解,找到这个字在这个位置最合适的意思。学习古文句子翻译需要老师总结古文阅读的技巧和学生对进行练习,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对现代作者写的文章进行分析,相对于古文阅读来说,古文阅读只需要对古文的表面意思进行理解。现代文阅读不仅局限于对文章表面意思的理解,还要对文章的主旨内涵进行理解,进一步挖掘文章中更深层次的东西。下面就具体进行分析。

一是现代文阅读中也有对文章表面意思进行理解的题目,像是寻找文章的时间线、对文章的个别句子进行理解。学生只需在阅读时对文章的表面意思理解好,就可以顺利的做好题目。

二是现代文阅读中对文章深层次方面的理解,像是对一语双关句子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回答这类题目时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好文章表面意思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思考。针对这类问题,老师在教学时需要着重启发学生的对文章思考,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联系生活实际,对文章进行思考。例如,语文老师在阅读课讲找文章主旨时,要启发学生去找关键的句子,像是每段的开头、结束段这样关键的位置。通过这些关键的句子再进一步去思考作者写作的意图就会更加容易,阅读水平就会更快的提高。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文言文考点在广东高考语文试题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重,而且文言文教学还承担着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精华的功能。然而,许多高中生对文言文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正确理解及掌握文言文知识,导致文言文教学效果低下的后果。那么,该如何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质量,帮助高中生啃下这块“硬骨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密切联系历史史实,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所收入的文言文大部分是先秦散文与诸子散文。而这些文言文跟当时时代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可以说这些文言文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然而均基本跟当时历史史实相吻合,并且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关联性很强,牵一能动十。比如,《阿房宫赋》《季氏将伐颛臾》《过秦论》《鸿门宴》等文言文作品跟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相吻合,一起构成了比较严密的前因后果的联系,假如高中语文教师仅是比较孤立地讲解课文中的内容,不重视跟当时历史史实相互联系起来,则会导致出现一些不良结果。这些不良结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难以激发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比较枯燥;第二、难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之间所存在的逻辑联系,进而影响到文言文作品的记忆效果;第三、难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文言文知识视野之深度及广度,文言文求知欲望很难得到激发。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多读些史书,多了解与掌握历史史实,在传授文言文作品的过程中细致生动地介绍清楚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样定能激发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注重指导,引导学生准确背诵课文

诵读是理解高中文言文的基础。笔者所讲的诵读并不是引导学生随意地朗读文言文作品,而是要体会作品中的真实感情。对于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学生一时半会是不能准确理解与把握的,需要学生在对文言文作品具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准确领悟。鉴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传授文言文作品过程中,先要让学生自己学习作品,即默读,在默读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从而初识作品的文意;接着是通过质疑与答疑,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从而深入、准确理解文言文作品中的句意。而诵读就是在完成上述几个步骤之后实施的。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作品作者的创作主旨及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感,进而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作品的良好语感。诵读做到位则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之语言感受力,进而收到功到自然成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背诵要努力忠实于文言文作品的原文,并力求准确诵读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

3.传授文言文字、词、句式应得法

在高中文言文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传授文言文字、词、句式比较死板,在课堂上上经常反复强调基本的语法现象,这样教条式的教法显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成效。其实,在高中文言文中文字的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的文言文字形与字音以外,要着重介绍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与“词类活用”等其他概念。

所谓通假字,即是借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外个字;这是文言文作品中经常遇到的用字现象,高中语文教师不必要向学生引经据典地分析这些通假字的形成及由来,不过强调通假字这个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是完全有必要的,因为通假字即使高考常考的知识点,也是正确理解、读懂文言文作品所必备的基本能力。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这些通假字进行列表归类,系统消化常见的通假字的基本用法。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句式也是高中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4.注重讲解文言文翻译技巧

如何准确翻译文言文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文言文翻译技巧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第一,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就是译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流畅。所谓“雅”就是泽文应该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第二,传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特征。第三,要教会学生认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这些技巧包含下面几个方面:一是留的技巧,即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浅易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和“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例句中的官职名和浅易惯用语不必翻译。二是补的技巧,即补充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以准确把握句意,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之)俱去”。三是换的技巧,即将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比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四是调的技巧,即将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给予调整,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时应调序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使之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相符合。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教学关键是要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应用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高中文言文不再成为学生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从而有效提高高中文言文的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备考策略 诵读 实词虚词 文言句式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a)-0002-01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改以来,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阅读仍然是训练的重点,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值一直在20分左右,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翻译题为主,仍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把握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规律,始终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高考中做到得心应手。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文言文学习及备考策略。

1 注重诵读,培养语感

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和现代文相比,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养成好的诵读习惯,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诵读为核心,同时加强理解,经典篇目要熟读成诵。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由此可见诵读的益处。在平时学习中,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仔细体会,辨明语义,从而掌握词语的用法及重要的语法现象,进而理清层次,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2 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并善于在阅读训练中熟练地运用。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积累实词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积累一定量的古今异义词,以从容应考。2、一词多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并归纳整理其他常见义项,在阅读训练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3、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本来有一个基本固定的词类,只是在某个语言环境里,临时具备了另一个词的语法功能,但它们在意义上有密切的关系。常见的有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②名词活用作状语。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④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4、常见文言虚词。掌握虚词的用法是个难点。《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以”“而”“其”“之一乎”等虚词是多年来考察的重点。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更难掌握,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并结合课好归纳整理。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时,要把虚词放入文中,结合句义和前后词性去推测其意义和用法。同时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分类汇编。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

3 了解文言句式,把握翻译方法

文言文实词虚词考察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句子的翻译,在试卷中一般是10分,而这道题也常常是考生失分较多的地方。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还要要符合现代语法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常见的一些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和省略句式。1、判断句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常常有字面标志,如“…者…也”翻译的时候可以翻译出判断动词“是”,如《游褒禅山记》中“令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可以翻译成:“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是慧褒的弟子在他的坟旁盖的屋舍。”2、被动句在前后句子关系上,有被动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指出来,常见的标志有“于”“见”“见…于…”“为…所…”等,如《伶官传序》中“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可译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食物困扰”。3、倒装语句,调序。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句子的某一成分提前或后置了,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旬、介词结构后置旬、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如《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调整它的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即: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4、省略句中省略成分,补足。这主要针对文言文中的省略句而言。翻译时除对译外,还要补足省略的词语,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翻译时应补充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即:如果舍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5、专有名词,挪移。专有名词指文章中的人名、地名、国家名、官名等,这些词语不必翻译,直接挪移就成。6、注意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如“至莫夜月明”中“莫”通“暮”“晚上”的意思,做句子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这些特殊的文言现象。

做文言文翻译题时,把句子放入原文,借助上下文,揣摩文意,同时要注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和文言特殊句式,即抓住采分点。如2012年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为有司所纠:被动句。纠:检举。亮:通“谅”,谅解。黜:贬斥。句意为:后来周颞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4 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第7篇

冯长美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精华中的精华。但由于时代久远,文言文教学中受到文字、读音、文意(义)、句式、修辞、官名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言”,而忽视了“文”的解读,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高中文言文教学已经深深陷入文言文就是翻译的“泥潭”。从而,出现了“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的不正常现象,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而语文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成了照本宣科的代名词,造成语文一直在各学科中处于尴尬地位。

作为青年教师,我一直想摆脱文言文教学不能进行改革的尴尬局面,为此,两年前,我默默开始了文言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下面,请允许我以《赤壁之战》为例,进行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关系处理的解读。

首先,导入学习,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只有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备课时,我们为学生精心准备了视频资料《腾飞说三国》第23集。也就是说,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利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播放视频,以更加直观的艺术让学生去感受文本情节,并在腾飞的讲解中对文本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有的老师给学生播放《刘备摔子》进行娱乐,吸引学生。在这一环节,重在“文”的感知,“披文入情”。

其次,自主学习,学生自行解决文本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据此,我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能够熟练翻译文本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在文本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如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等。在这一环节,学生侧重于完成“言”,而非“文”。

再次,应用学习,巩固落实上一环节“言”的学习内容。导入学习部分给学生补充有关《资治通鉴》内容和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以及赤壁之战的背景介绍,开始接触“文”。自主学习部分重在文本基础知识的落实,将在上一环节中学习和整理的内容彻底落实到学案上,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另外,我还利用网络将历年来高考中出现的有关本课的考点一一列举出来,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最后,合作学习,探究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以及赤壁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会用历史观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科学的观点审视作品,准确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基于这一目标,我精心备课,悉心组织。一方面,要让学生有热情去投入学习;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文本中具鲜明个性的鲜活人物。于是,我让学生聆听杨洪基老师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感受三国时代的壮烈与豪迈!在此情景之下,让学生再次诵读文本,分角色朗读。由于前几节课的层层铺垫,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进行阅读。不言而喻,学生在分析其形象时就比较到位,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观点。

综合以上论述,我得出一个结论,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想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强大内心力量,就必须真正走近那个时代,走近作者,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沟通。所以我们要围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努力探索和实践“新课标”。譬如学习《离骚》《屈原列传》,就要学习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宁赴长流而葬身鱼腹”也不“与世推移”的高洁品质;学习《游褒禅山记》,就要学习王安石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执着求真和“深思而慎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廉颇与蔺相如》,就要学习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深明大义、“怒发上冲冠”的智勇兼备以及廉颇的“负荆请罪”的知错善改的优秀品质。

这一切,都源于教师观念的更新。在精心设计导语,合理创设情境,加以必要的音乐机视频资料辅助教师高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传统文化的传承水到渠成!再次强调,“言”是基础,“文”是必然!我想,只有我们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创新教学,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学生的潜能才能不断地被发掘!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历城五中。

第8篇

关键词:高三语文 有效性 探究学习

语文作为高考的首考科目,对考生整体实力的发挥具有极大影响,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但高三阶段的语文教学现状却颇为尴尬,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提升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很难做到立竿见影,而在高三紧张的学习气氛下,学生难以做到长期地认真巩固语文知识基础,丧失了自主探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实质提升。就此,笔者认为,在高三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一个“导”字,即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催生其语文学习欲望,指导其科学投放精力,积极备考应考。

一、激励学生自我完善,提高备考应考

在现行班级授课制度下,教师应做到以生为本,利用学生联系教材、拓展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所应了解的知识、技能,在保证统一进度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备考。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对高考考纲做宏观的掌握,对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文、现代文阅读等三大块的52个考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思、悟,教师可结合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扩展训练,以苏教版必修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为例,教师可在继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常用词知识及文言文语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如“臣愿奉璧西入秦”中的“奉”通“捧”,“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是名词作动词。其他如现代文阅读也是如此,教师就是要以教材教

学为突破口,鼓励学生主动纠错,查漏补缺,进而达到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语文成绩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阅读技巧,积极指导课外阅读

随着高三综合复习、专题复习的逐次展开,师生往往将精力投入讲练评中,无意识地忽略了文章阅读。而阅读理解在高考中的分值比重极其重要,直接决定了学生成绩的优劣。如何以较少的阅读训练时间获取明显的效益,这是高三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培养学生全新的阅读价值观念,使其认识到阅读活动是丰富提升自身人文精神的过程,自主阅读、博览精读有助于形成与作者情感活动的共鸣,进而感受到语言的奥妙与精髓。具体而言,教师可利用以下做法刺激提升学生的阅读热情:一是注重浏览、速读、精读等基本阅读技巧的教授,并选用教材内的典型文章如科普文《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等进行示例;二是教材与课外阅读并重,安排学生适当阅读部分文体不同的1000~2000字内的文章进行阅读;三是古诗文阅读除熟读背诵课本内选文外,还应结合《史记》中世家、列传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巩固练习。

三、引导学生课外练笔,积极落实写作训练

写作训练是高中语文教学板块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落实课程标准确定的作文训练之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形式的课外练笔,包括周记、随感、片段练习等。在具体写作内容上尤其应凸显社会现实、周边事物,鼓励学生大胆地在文章写作中抒发真情实感,并以此为基础,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借鉴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如《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写法进行创新写作或仿写,并在作文评改中都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不断感悟、总结,并以两周或一月为单位抽出课时供学生交流写作心得,实现共同提高。

正所谓教无定法,教无常法。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有效的学习与复习,将“学习”转化为“求知”,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动出击者,使高三语文教学在分秒必争的教学氛围内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汪保忠.接受理论与当代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5.

第9篇

文言文让许多高中学生头疼,一看是文言文,就退避三舍;一看是文言文,就感觉无处着手。其实,我们在教授学生文言文时,首先打消学生的难学顾虑,让学生感觉文言文并不难,原来就是一些实词和虚词,实词的许多意思我们现在还在用,而虚词就根据具体语境来推测,文言文中的句式无非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等,并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躲着文言文了。下面结合高考和平时的教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重点进行浅析。

纵观历年高考,全国卷II中文言文阅读占考试内容一大块,分值一般是19分,无论题型如何变化,从考查的内容上看,总离不开“言”与“文”这两个方面,所谓“言”,是指文言文的词汇知识、特殊句式和习惯用法等,所谓“文”,则是指对涉及文段内容的诸要素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在“言”中,须重点掌握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拓展延伸归纳,并让学生掌握。

一、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对于文言实词,很多学生感觉学习时非常吃力,觉得无规律可循,其实不然。

首先,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高中阶段,考纲要求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其本义是重点记忆的。掌握了本义,再由本义延伸出引申义或比喻义,这样就能比较快捷地掌握词语的含义,以简驭繁,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这类古今异义词并不多,可以归纳记忆,还可以根据词语本身的含义与上下文的文意来推断出与现代汉语的异同,如“妻子”,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指妻子和儿子,是两个人,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男子的配偶,是一个人。

第三,正确理解通假字。所谓“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或音近字的字代替或假借某个字的现象,比如:“涂有饿菜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涂”通“途”,意为道路,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可随意通假。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归纳。

二、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主要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等。学生应结合教材熟记这些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有助于在高考中正确解答试题。

首先,看该虚词的词性。词性不同,用法肯定不同,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而”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在“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而”表目的,可不译。

其次,可根据虚词的不同位置。判断该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往往处在不同位置上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如“因宾客至蔺相如谢罪”中的介词“因”,表示方式、手段,译为“经由、通过”,而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中介词“因”是表原因,译为“因为”。

第三,可以利用以前所学。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注重课本注释,系统性积累,熟悉语境,灵活记忆,这样可以轻松地解答试题了,面对文言虚词,有7种常见的推断方法:①句意分析法。②上下文推断法。③代入筛选法。④结构推断法。⑤成语联想法。⑥标志确认法。⑦句例推断法。

三、掌握文言句式和语法。

在解决了以上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还要正确理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就是指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常见的有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和文言固定结构,而这些最好能够记住一些例句,以便在解读时对照分析。有助于翻译文言语义,是翻译部分必考之一,也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

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被动句。①用“为”或“为……所……”表被动;②用“被”表被动;③用“见”或“见……于……”表被动;④用“于”或“受……于……”表被动。判断句。①用“者……也”表示判断;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③用“者”表判断;④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⑤…,….“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词。例:时人莫之许也,古之人不余欺也,②疑问代词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③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例:“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④用“之”“是”作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例:唯利是图,何罪之有?状语后置句。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后置。例: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劝学》②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后置。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③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的后置。例:具告以事。《项羽本纪》定语后置句。①用“之”使定语后置。例:四海之大,有几个与欠? 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用“者”的后置。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第10篇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的处理,新课程教材安排较以前的教材变化很大,每期有两本书,分必修一和必修二,从教材的容量上看要比老教材多得多,那么如何给学生上完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高中语文教材,我觉得一定要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作出适合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的处理。对于教材中的课文,你只要把它当做课堂教学所要用的文本就可以了,既然是教学所需的文本,那么就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出调整安排。

下面以高一语文上期为例,它包含必修一和必修二两本书共八个单元。我认为,高一学生文言文的功底相对较弱,因此教材中的文言文单元就应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具体在文言文单元教学的时候应有所侧重,那些涉及文言知识相对较多的文章要详讲,而涉及文言知识较少的就可以略讲。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把《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作为文言重点篇目,讲解的时候按照相关的文言知识,如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逐一落实。其他的如必修一中的现代新诗单元则采用诗歌鉴赏的方法讲解,教会学生抓意象并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在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到熟练背诵。必修一第三单元是现代文单元,这一单元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散文所描写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和事。我在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同时看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如何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个单元,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以三篇文章为文本,把它按照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出题形式改编成现代文阅读题,从而既让学生熟悉了解了课文,又训练了学生的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必修一第四单元是新闻单元,本单元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要介绍新闻的基本要素,并着重结合高考语言运用题,落实如何给新闻拟标题,拟新闻导语,概写一句话新闻等。

通过对教材的合理处理,我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了,学生都能感觉到学习语文很实在,不空洞了,而且与过去相比时间上也较为宽裕,一学期教学内容虽多但并不感到紧张。

在教法上,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新形式。自主学习就是把简单的、能通过自学解决的问题先让学生完成,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在交流时进行合作共学。合作学习通常针对的是导学问题里有一点难度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的,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各组汇报交流、补充和教师的讲授进行。探究学习是为解决在上一个环节中较难理解的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通过利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来逐步探究和解决。

下面我以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其教法要求。

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利用文言工具书,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较简单的文言基础知识。对学生自学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问题的提出可以通过学案导学,也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教师分类整理,这样既可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困惑的顺利解决,从而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甄别,选出那些有深度,更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更有的放矢,才更能增强课堂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思维反复碰撞才能折射出创造的火花,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说,这是教师形成教学特色的重要一环。

学生合作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把自主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我把学生在自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分组落实,以知识竞答的形式,由一组同学提出问题,再由同学作答,其他学生作补充。这样既解决了课文中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小组讨论不能单纯追求课堂的热闹,往往课堂表面的热闹并不能掩饰教学内容的单薄,讨论要注意实效性。

探究释疑: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了解学情,明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然后启发引导,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总结方法,使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就文言知识,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涉及词类活用,就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课中所有活用的知识点。涉及一词多义,就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相关例句加以归纳整理。同时在文章的内容分析上,可引导学生对烛之武这一人物进行分析,从烛之武的果敢、言辩、爱国等方面加以落实。也可以此材料为例引导学生话题作文的写作训练。当然,老师也可就这篇文章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讨论探究,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11篇

【摘 要】文言文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作用要靠广大师生甚至是全社会去践行,没有创新,文言文也将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沙子,不会成为大放异彩的珍珠。所以,教学中的创新改写应该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值得借鉴的一个方法。当然,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其他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还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几点探索

语文学科以其内涵的丰富性、知识的多元性、较强的实践性深得学生的喜爱。但同时语文学科中的古文部分却成为大多数学生的“拦路虎”,并被很多学生戏称为“鸡肋”。一方面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门近几年来不断加强对古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呢?作为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却为古文教学伤透了脑筋,古文课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讲台上费劲口舌大讲特讲时,坐在下面的同学有的是一脸茫然,有的是不知所云,有的如坐针毡、更有甚者是昏昏欲睡。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在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F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以上是笔者在长期语文学科特别是古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使教师乐教古文、学生爱学古文,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学古文这块“绊脚石”成为学生学业成功的“奠基石”。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自主学习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占重要部分的古代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的根基。文言文教学面对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如何发挥语文课堂的优势,发挥课堂传承的作用,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是每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由于高中的教学课程庞大而繁杂,学生在面对枯燥又稍微晦涩的文言文课文时,更是一个头两个大,有的甚至一说到文言文就会产生一种厌烦、抵触心理。究其原因,一是文言文与他们隔得太远了,理解起来有难度;二是无法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太过空化。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就得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而要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教师就得通过联系史实和相关背景,通过历史故事扩充学生见闻,从而增强他们的求知欲。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作品,大多出自先秦和诸子时期。当然由于许多文学作品都与它所作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作品虽具文学性,但也不会违背历史事实,如高中课本中所选的《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等文言文作品,在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历史背景与故事发展之后,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形成学习自主性。

二、注重知识的积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在概略介绍时代背景以后,让学生在好奇心及兴趣的驱使下进行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问题,理解文章大意,接着,教师可以对文章提出一些较深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句意和文章大意。通过这样进行长期的阅读积累与练习,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语感与技巧,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培养日积月累的好习惯来学好文言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过程中对字词句式的讲解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基本语法规则和知识重难点及考点。要对其进行着重讲解,并要让学生对其清楚明了甚至内化成一种概念。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教师还需要反复着重强调词类活用、词类引伸、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概念。

而相对应的“活”,是指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立足教材教学大纲,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积累掌握请况,使课堂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跟内化。

四、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也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翻译文言文时,它的基本原则必须得了然于心,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译文简明、优美、生动。只有在遵循这个基本原则下,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最后,翻译文言文中重点字词句的技巧,可归纳为四法:(1)补充法:补充句中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2)保留法: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进行保留。(3)替换法:把文言文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孰与争锋”可译成“谁与争锋”。(4)调整法: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翻译出来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五、课外延伸阅读及积累

在古代的诗、词、曲、赋中,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言文作品很多,但由于教学大纲的规定,能被教材选用的只能是其中之九牛一毛。通过对教材上文言文作品的阅读赏析,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而课外阅读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文,积累文学知识。

做好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又责任重大的任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当然,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得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突破,各抒己见,并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指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