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6: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学相关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加之对审计学的内容感到抽象、空洞,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犹如纸上谈兵,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实物、录音、图片、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直观,并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操作性。审计学偏重于实践,但目前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讲解较多,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造成思维模式呆板与审计实务判断灵活性相背离。由于审计原始资料的隐密性,致使实践教学资料缺乏,对审计工作只停流在感性认识上。部分学校试图从案例教学入手,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仅依靠案例教学,还不足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实务接轨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工作底稿,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
为改变现行审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方案———三维整合审计教学模式,即从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三个层面,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1.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整合审计学课程内容,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力求精简与实用,注意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安排搭配,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1)审计学课程内容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方面。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审计实务中审查技术和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学到系统、实用的知识。例如,在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与审计基本理论中的函证法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函证审计方法与技术。(2)相关专业课程的结合,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综合,让学生从审计的角度将财务管理、统计和税法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3)对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在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4)将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其审查技巧作为补充。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审计中的主要风险领域进行错弊的归结,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的各种错弊表现形式,进行审计技巧的讲解和分析。适当补充财务报表主要项目的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审查技巧,从实战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审计课程的全方位整合。2.审计案例教学。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以审计案例的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即由理论讲述向审计案例的剖析与理论描述相结合转变。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审计相关知识。审计案例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形式包括三种:(1)审计实务案例。该种案例大多以审计的业务内容为主,具体的业务调整居多;(2)审计典型案例。以国内外典型审计案例为主,将审计理论融于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的讲授、分析与讨论,对审计知识进行深入剖析;(3)理论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结合审计理论讲解来分析案例,再进行审计案例的相关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开设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侧重点略有不同,《审计案例研究》的案例通常选取典型的审计案例或业务案例,分课堂教师引导案例、课堂学生讨论案例和课后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应在案例分析中提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案例或专题进行深入思考,拓宽思路,让学生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教师可让学生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审计模拟综合实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能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尽量避免知识的交叉和重复。
审计模拟实验的形式很多,可通过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校内模拟仿真实习、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基地培训等形式完成。(1)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针对理论教学的讲授内容,将审计知识分为若干个项目,准备审计专用的各种工作底稿和材料,与学生共同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可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个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理论教学中进行现金监盘审计时,可选择货币资金审计项目的专项资料,在工作室里与学生共同填写现金盘点表,完成现金审计的全部审计资料,提高学生对货币资金审计的能力。(2)校内模拟仿真实习。为突出直观教学,进行校内审计模拟仿真实习。以一家公司某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使用账、证、表等实务会计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工作岗位,进行情境操作,真实再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接受审计委托、制订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各小组在模拟实习中演示、说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等,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确定考核成绩。实习结束学生须提交审计报告和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3)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该实验需要在审计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审计软件会事先准备一套仿真模拟电算化会计核算资料,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其内容与手工模拟仿真实习基本相同。(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有业务需要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轮流深入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建议学校注册成立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教师可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周密安排、管理和指导。由于学生的实习审计的分工不同,实习成绩可通过知识应用能力、个人修养、动态的考核和实习报告等决定,其中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实习完成情况、审计小组会议表现情况等,分值占50%;个人修养包括出勤率、师生交流互动、精神面貌、言语方式、行为礼貌等,分值占30%;动态考核方式可通过口试、社会调查、论文、报告、设计规划等完成,分值占20%。
作者:倪明辉 曲艳梅 高尚 邢大为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关键词:审计学基础;案例教学;教学方法
本文分析了审计学基础课程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突出和保证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讲明白基础理论知识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完善审计学基础考核方式。
一、突出和保证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突出和保证审计学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审计课程教学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教学上既要考虑讲授审计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又要考虑讲授相关知识与必要的拓展知识。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下,不可能比较全面地讲授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中只能突出和保证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围绕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深化,对于较为简单的理论性知识可布置小论文,不用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对讲课内容非常熟悉,吃透教材,组织好教学进度和方法,正确把握深度与广度。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不能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对较高审计理论的掌握上,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能较好地调动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强化对审计事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选择合理恰当的审计案例
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应将教学的基本点放在培养其较好地掌握审计学基本知识,具备审计实务应用基本技能上。在课堂讲授过程当中,一方面注意适当介绍一些审计发展动向,或跟审计有关的电影、电视剧,引导学生关注审计领域现状,培养学生的审计情结;另一方面引入审计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剖案例,分析、判断问题,分析、归纳并总结出审计处理意见。例如,讲解完每章的理论知识后,把班级的学生分好组(每个组可以5到6人),各组讨论同一个案例,每位学生都分析并经小组讨论后在下节课上课之前上交各組的审计意见,由教师选评选出最优的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而且能比较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有效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2.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导与引导作用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教师要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使学生参与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其次,培养学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学生主动促使自身发展,是他们身心充分自由发展的开始。
三、完善审计学基础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审计学基础的传统考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成绩(创新、解决问题能力)+期末成绩”的形式。期末考试应是该门课程的总结性考试,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期末考试题可以出一到两个案例分析题或减少客观题的比例,从而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答题的习惯。
总之,将学到的审计理论知识运用到以后的实际工作当中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审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所以案例教学是本学科教学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结合案例教学的讲授促使学生将审计学基础的基本原理、原则的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地理解运用,可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芹秀.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论刊,2015(12).
[2]王宏伟.在审计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6).
10月至12月,我有幸前往南京参加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知识结构调整培训班,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会计》、《审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学》等四门审计和会计专业基础课程,让我这个对审计“隔行如隔山”之人觉得受益良多。以下即是我在受到的众多教益中感受尤为深刻的几个地方,特在此进行回顾和梳理。
一是基础要深厚。进入特派办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审计专业相关知识,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进行充电,以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此次结构调整班即为面向不具备审计会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开设,主要是通过培训,让学员掌握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功,为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打下专业基础。在会计专业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从账户科目名称开始学起,直至对经济业务繁多的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在一点一滴中不断实现着基础知识的积累。会计知识面广量多,从分录到报表可谓系统连贯,如果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就会导致最后报表结果的失真。也只有将根基筑牢,才能在今后从事审计时从错综复杂的经济往来关系和大量的财会资料中迅速找到突破口,这才是真正的学有所获。此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审计入门的通道,但真正要做到对专业知识熟悉掌握还有待于今后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夯实基础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须终生不辍为之。
二是视野要开阔。此次培训还专门安排了审计法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计算机审计等专题知识讲座,由工作经验丰富的署业务司领导担任主讲,让我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在培训班的专题讲座课上,通过授课领导的讲授和分析,我清楚地感受到视野开阔的重要性。审计与会计关系密切,但要做好审计工作,仅有财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相应审计领域的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发展方向、难点热点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面对审计项目时从容应对,才能保证在审计时切实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方法多样,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将项目做精做深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运用要灵活。在学习审计学原理时,我充分体验了学以致用的必要性。课堂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来讲解审计基本知识,把一个个孤立的财会知识点与审计业务相联系,让我感受到将学习与实践融会贯通的重要。只有将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运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积累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并紧密联系审计业务工作进行分析,将微观、零碎的知识点用系统的方法加以构建整合,从而实现由点到面的提高。审计工作专业性强,内容复杂,业务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两个月的培训让我收获颇丰,它为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让我更加增添了前进的动力。只有不辍前行、勇于进取之人,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体悟此次培训班给予我的各种教益,深入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更用心、更扎实、更高效地将工作做好,力争成为一名不辱使命的审计人。
关键词:内部审计人员 后续教育 内容 方式 管理
后续教育,又叫“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的更新和补充,以拓展和提高其创造、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职业道德水平,完善其知识结构的教育。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五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后续教育制度”。这无疑将促进内审人员素质和内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
一、科学安排后续教育的内容
内审人员后续教育的内容,是内审人员进行的客体,是其丰富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的主要信息来源和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保证,其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在确定内审人员后续教育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内审人员的职业特性,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明确内审人员需要学习什么。其次要考虑内容的实用性,保证学有所用,学能以用。第三要考虑不同内审人员的和业务水平、工作经验、所在行业或单位的特点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阅历、不同行业的内审人员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后续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后续教育产生广泛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号召力,才能保证后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从总体上来讲,的后续教育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机知识的教育。目前在国际内部审计工作各个环节,已经普遍运用了计算机审计手段,并将一些审计软件、计算机测试技术运用到审计实务中。但在我国仍有很多内审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的,能利用审计软件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就更少了。因此,应加强对内审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和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和借助计算机审计软件来开展内审工作。通过培训,造就一批能运用计算机审计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使内审工作跟上步伐,以提高内审工作效率和质量。
2.审计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随着改革开放和内审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的不断成熟,对内审的要求越来越高。内审的作用从局限于监督与评价逐步向风险管理和促进单位发展转移,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不断创新。内审人员只有不断更新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并及时运用于内审实践,才能适应时展和内审要求的需要。
3.相关政策法规的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越发展,法制就越健全;而审计工作本身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业务工作。如果内审人员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不仅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质量,而且还会增加审计风险,内审工作地位的提高和内审作用的发挥。因此,内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的变化,切实保证依法开展审计工作。内审人员应熟悉掌握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审计法规、会计法规、税收法规、财政法规等。
4.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七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忠于职守,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保密。”内审协会也颁布了《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内审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不依法认真履行职责,不坚持原则,随意泄漏所知悉的资料,甚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内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后续教育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5.相关管理知识的教育。现代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侧重于促进加强管理、提高效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内审人员掌握现代管理的相关知识,也只有这样,内审工作才能够上台阶、上层次。内审人员应掌握的相关管理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知识、战略管理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
总之,后续教育的内容应突出两个字:“新”和“实”,必须内容新颖和实用,内审人员应做到自己缺什么就去学什么,学了什么就要能够在工作中用什么,充分保证后续教育的有效性。
二、灵活选择后续的方式
后续教育方式的选择是否灵活、合理,直接关系到后续教育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也直接到教育效果。选择教育方式,既要考虑其对内审工作本身的冲击,单位经费的保障程度,还要考虑内审人员的素质高低,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笔者认为,为保证后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除采用传统的集中统一培训上课这种模式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1.由内审协会或审计学会牵头举办研讨会,针对改革中的审计和实务,组织同行业和同学科中理论基础好、学术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内审骨干力量进行深入探讨,并将成熟的讨论结果采用合适的途径传播。
2.组织内审人员到内审工作有特色的地区或单位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也可出国考察,以不断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3.请有关专家学者到本行业或本地区举行报告会或专题讲座,介绍审计理论、审计实务或审计法规的最新动态和前景。
4.充分发挥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努力办好内审网站。
5.办好内审刊物,鼓励内审人员积极参与课题,撰写学术论文。
6.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各类资格。
一、自主学习,激发创新意识
职业高中财会教学的内容很多,包括《基础会计》、《统计基础》、《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经济法基础》、《审计基础》等等。如《基础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会计核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学生的志趣爱好、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和潜能的不同,分组让学生来当老师进行试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发现和总结学生在试讲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把握不准确的知识点。
这虽然只是创新的萌芽,但只要经常得到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逐渐激发出来。但也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来讲,教学进度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效果有待考察。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二、自主探究,训练创新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在会计教学中,在学生了解会计核算方法后,实施以应用为目的的专业模拟实例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会计模拟活动,进行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如第八章会计核算程序教学,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完成学习任务,5个人一小组,要注意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混合搭配,对不同的经济业务进行讨论,如何把现实发生的经济业务按不同要求填制到会计凭证登记到账簿中去,学生通过学习,遇到问题先在组内解决,组长负责,所有组员都要弄明白,这样既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也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每个人的力量,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学生这时候把课堂上学到的,分散的凌乱的知识,通过亲自参与,经过系统的全面的综合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还可以针对某些会计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对会计这一职业领域有了深入的了解,进而享受会计这一职业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自我调控,强化创新情感
教学是通过完整、科学、合理、严格的要求,逐渐内化为学生认知的需要和实际行动。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严格的科学体制下才能充分体现。职业高中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学习后进生缺乏认知需要,缺乏内在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没有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往往以违反课堂纪律而宣告自己的存在。他们存在一系列心理矛盾,自高而又自卑,坚毅而又脆弱,独立而又依附,进取而又自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爱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真诚的关心,耐心的疏导和热情的帮助,清除他们的对立情绪和对学习的困惑,同时要有一套合理的措施。正确把握严管与疏导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引导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皮革马力翁效应应表明教师积极地期待,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鼓励着,热情的加油着,教师能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次成功。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把学生的创新情感激发出来。
四、自我教育,培养创新想象
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调控的活动。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能力,就能自觉对学习进行调控,分析,并从中获得体验。老师要指导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使用信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者,这便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指向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不断询问自己是否理解,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从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人是如何成为学习者的。只有帮助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并不断的强调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创新想象才会逐渐丰富起来。
五、自我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应广泛收集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高质量的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案例的设计是进行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效果的高低,好的案例既能融会相关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高质量的审计学、经济法案例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目的性,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巩固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实践性,审计学、经济法案例的选取来源于实际,同时有不能拘泥于实际,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达到学以致用和指导会计实际工作的目的;三是针对性,广泛收集整理具体形象生动的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兴趣,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财会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全面深化学生所学的财会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还要精心准备,周密组织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审计学和经济法案例教学效果是通过周密组织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来实现的。从教学实践的一般规律来分析,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着其基本步骤、基本程序及内容。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应该与课堂教学同步,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加以引导。审计学、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基本步骤为:布置案例―提出要求―个人分析―分组讨论―分组实践―教师讲评―总结报告;审计学和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和内容主要有:课前教师精心的案例教学准备―课中学生热烈的分析讨论―课后学生实践和师生交流―最后的总结报告训练。
六、巧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模式
关键词:审计实务 现状 对策
一、审计实务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体系不科学
1.教学进程有待改进。审计实务教学的特点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会计、审计知识,还要掌握税法、公司法、财务管理等其他相关知识,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取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能删减更多课程的前提下,很多专业核心课程都集中在某个学期学习,比如审计实务与财务管理同时开设,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授课任务加重,教学效果不佳的后果。
2.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高职院校的审计实务教学往往以注册会计师审计理论知识为主导,注重理论传授,教学内容以介绍审计理论和方法为主,大量枯燥的理论学习使学生对审计工作存在片面理解,没有使学生得到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不灵活
审计实务教学难度很大,其特点是教材语言晦涩难懂、对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高,教师在授课中的主导作用很突出。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在审计实务课程中被认为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但是一些教师盲目地使用这些方法。比如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常出现的现象是,教师提供一则案例让学生分析,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分析直至得出答案。审计的案例分析应该是发散型的,没有标准答案,这样的案例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只能培养会做试题的学生,培养不出会做审计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又如在项目教学法中,由于需要以小组的名义分析问题,出现了学生不配合、不主动的场面,反而使教师运用新方法的激情被削弱,使得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流于形式。
(三)缺乏适合高职审计实务教学的教材
高职院校审计实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注册会计师考试专用教材。二是高职院校教师自行编写的版本各异的审计实务教材。前一种情况,教材过于厚重,内容过于复杂;后一种情况,教材内容组合过于随意,章节选用标准不一,知识内容过于抽象,难以培养审计判断和处理的能力。
(四)现有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审计教师参与审计活动的经历较少,缺乏审计经验,拥有审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即使有些授课老师以前有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短暂经验,但还是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制约了审计实务课程的整体效果,难以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虽然高职院校也采取了从会计师事务所等校外机构“请进来”的做法,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来学校授课,但是,由于兼职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自身工作相对繁忙,难以保证授课质量。
(五)审计实务课程实训建设滞后
相比较高职院校的相对成熟的会计电算化实训条件的建设,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审计实务实训建设明显滞后。无论是实训项目、实训教材,还是实训项目的指导老师,都非常欠缺。在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体系中,审计实务课程实训环节明显出现了坍塌,成为实训项目中的短项,不能有效支撑审计实务理论教学的需要,无法让学生在做中体会审计工作流程,使高职院校的“教、学、做”一体化的链条出现了断裂,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审计实务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审计实务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进程的安排要加强课程间的协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和全面。教学内容体系方面,以培养综合素质学生为目标,将理论教学和社会经济问题等结合起来,并通过审计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为学生提供一个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充分准备,教学方法灵活
审计实务教学难度大,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教师对晦涩的审计实务用语一定要做到领悟透彻,并且对其他会计相关专业的知识也要有足够的储备;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案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审计案例,鼓励学生尽量发散型思维,甚至是逆向思维来分析问题。对于审计实训,教师可以将班级划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交流合作完成工作。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审计教材的完善
在教学中教材是决定教学的重要因素,针对前述审计教材存在的问题,在审计教学中,应尽量选用实践操作性强的教材。如果可能,各高职院校可联合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并编制统一实用的审计教材。
(四)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审计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尽量让教师参加各种审计社团活动,增加同专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积累实践工作经验;尽可能提高课时报酬,聘请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兼职教师,以提高审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五)尽快完成审计学实训环节的配套建设
高职院校的审计教学团队,尽快完成审计实务实训项目的配套建设,从实训内容、实训项目、实训活动的指导老师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有效支撑审计理论知识的运用。可以通过跟软件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创建手工审计实训内容及购买审计实训软件,模拟真实的审计环境,加大审计实务技能的传授容量和密度,提高学生审计实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 凌.高职院校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教育,2013(5).
[2] 何伟威《.审计实务》课程中的案例实训教学方法探索之我见[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3] 梁士旗.高职院校审计学教学困境及应对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7).
[4]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
(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考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凸显。各高校纷纷构建服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体系。南京审计学院自2014年进行书院制改革后,打破传统二级学院的模式,由书院承担所有学生的专业教育以外的教育,对资源进行整合。在此背景下,从对学生进行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内涵、影响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因素和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措施三方面进行阐述。
[
关键词] 南京审计学院;书院制;精细化;影响因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68-02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作者简介] 王辉(1984-),女,山东烟台人,南京审计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邱杨(1983-),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审计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就业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自主择业、市场决定人才流向的就业模式,加之高考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凸显。各高校纷纷构建服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体系。南京审计学院自2014年进行书院制改革后,打破传统二级学院的模式,由书院承担所有学生的专业教育以外的教育,对资源进行整合。在此背景下,将更有利于对学生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
一、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内涵
“精细化”是现代管理学范畴的概念,它强调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是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意识和理念,它要求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优。“精细化职业指导”是指将职业指导与人本管理相融合,汲取各自优势,形成一种人本主义的指导理念,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职业指导理论体系建设、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职业指导形式与服务对象细化等内容[1]。
二、当前影响精细化职业指导开展的因素
(一)职业指导规范
目前很多高校将职业指导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不同于其他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在职业指导课安排的形式上,没有固定的形式,有的以选修课的方式,有的以讲座的方式,没有一套完整的职业指导体系。在职业指导课讲授的内容上,基本是主讲教师按照当前的就业政策结合自身经验制作PPT 或在网上下载案例,随意性较大;在职业指导效果的评价上,也没有统一的考评标准。
(二)师资力量
大多数高校中负责职业指导的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专职进行职业指导的人员数量远远不够。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和辅导员承担。很多学校辅导员配置严重超过国家1:200的配置,同时辅导员还要被其他事务性工作所缠绕,很难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进行专门的职业指导。此外,负责职业指导的教师取得职业指导资格的人并不多,再加上工作年限的差异,造成了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使得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只能停留在表面。
(三)职业指导的形式和内容
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而课堂讲授的内容过于狭隘,目前,大多数高校模糊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概念,简单地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在实施过程中,重就业数量而轻就业质量,重就业推介而轻就业能力培养[2]。就内容而言仅限于知识层面,如就业政策、信息的采集、求职的技能技巧,等等,指导简单划一,不能有效地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职业兴趣与职业需求。学生择业面临着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3],而非集体号脉会诊。职业指导缺乏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评价很低,以至于学生不愿上就业指导课,上课睡觉、玩手机或干别的事,就业指导课往往成了学生的负担。
三、书院制背景下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措施
书院制不同于传统的二级学院制,它对学生的管理、学工队伍的管理相对集中。有利于整合各项资源,也没有科研的额外压力,可以致力于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因此更有利于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以南京审计学院为例,在书院制背景下做好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措施为以下几点。
(一)构建职业指导理论体系,进行规范化指导
书院对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进行集中管理,针对每个人的学科背景和取得的资格证书进行分类,成立专门的项目组,把职业指导纳入通识教育课的课程体系加以建设,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在借鉴国内外优秀做法的基础上,对职业指导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进行规范,用以指导职业指导实践活动。
(二)组建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队伍
建立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队伍是有效实施职业指导的前提条件。书院制背景下,辅导员集中在书院管理,有利于书院整合出具备职业指导资格的辅导员作为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负责职业指导理论研究、讲授职业指导课、组织职业指导实践活动、进行职业测评及职业质询。并积极组织职业指导资格的培训,培养更多的师资力量。另外职业指导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可以从“两课”教师、社会学、心理学的教师中进行聘请,也可以从校外开发更多的资源参与学校的职业指导。
(三)开展多元化的职业指导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过于传统的职业指导方式不被学生接纳,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上探索多元化的职业指导。书院在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上比二级学院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可以更好地开展职业指导的多元化探索。
1. 优化大学生职业指导课
优化职业指导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授课形式。打破传统的“你讲我听”的“填鸭式”授课模式。在职业指导课中,教师只是引导者的角色,把学生引领进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互动的模式让学生掌握职业指导的相关知识。例如组织模拟面试、组织简历大赛等。二是优化职业指导课内容。讲授时,减少PPT 上的直白讲述和枯燥说教式的教学,针对学生所关心的和感兴趣的内容来安排教学,如:邀请企业HR与学生直接对话来解决学生的面试技巧和简历制作;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增加例如公务员考试、银行考试的相关就业指导。
2. 组织与大学生职业兴趣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职业指导模式,学生积极性高,效果明显。如户外拓展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抵抗挫折压力的能力;与专业有关的比赛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模拟面试可以让他们掌握面试的技巧,等等[4]。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了高校职业指导的形式和内容,互动的形式也能让学生容易接受。
(四)开展全方位指导和全过程指导
精细化职业指导应以人为本,细化工作[5]。书院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全方位的指导,除了教授通用的部分外,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学生都有着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和就业爱好,每个人都有其适合的职业,因此职业指导中应注重个性化指导,做到全方位指导。
书院在实施精细化职业指导时,可以按照国家“全程化指导”的要求,将职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四年的过程中,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地进行职业指导:大一、大二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大三侧重就业政策,大四则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性格特征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循序渐进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做到全过程指导。
近年来,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显著。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对于大学毕业生的作用越发突出。南京审计学院在书院制改革后,发挥书院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的优势,正视影响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各类因素,在积极开拓就业市场的同时,建立完备的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绪庆.论如何构建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09.
[2] 乔钰,宋文敬.面向大学生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J].学理论,2013(15):291.
[3] 赖新华.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7(5):19.
[4] 张绪庆.论如何构建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11.
[关键词] 审计逻辑起点审计理论结构框架设想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应在总结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完整、相互联系、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审计也不例外,它需要建立一个足以支撑(指导)审计实务、由各审计概念构建而成的理论框架。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是我们指导和评价现行审计实务的依据,正如安德森(R.J.Anderson)所说的“审计理论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合理的、首尾相应的概念结构以决定实现既定审计目标必需的审计程序。审计理论还提供一个评价与改善现行实务与程序的框架结构。”
一、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研究的内容及构成要素
理论是以客观事物或研究对象的系统化理性认识。理论的功能在于解释和指导实践。审计理论具备解释、评价、改进和预测四种功能。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时间或空间上排列与组合的具体形式。审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它由若干的组成要素组成,也有一个内在的结构即审计理论结构。在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起点的选择以及整合各要素,即排列组合形式最后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审计环境、审计本质、审计目的、审计目标、审计假设、审计概念、审计职能、审计准则、审计实务、审计技术及审计报告。理论界对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构建模式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
二、国内外现有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逻辑起点及模式的评价
逻辑起点是建立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结构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不仅是理论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而且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结构体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的逻辑起点会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因此,构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首先需要合理确立它的逻辑起点。
1.哲学基础起点论的审计理论框架。1961年美国罗伯特・莫茨和埃及侯赛因・A夏拉夫的《审计理论结构》(The Philosophy of Auditor)被称作审计理论研究的开山之作。他们在书中这样写道:只有从哲学基础出发才能推出审计假设,在审计假设的基础上又推出审计概念。他们以哲学为逻辑起点,提出了八项审计假设和五个基本审计概念(即证据、应有审计关注、公允表达、独立性、道德行为),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哲学基础假设概念规则实际应用,如图1所示。
图1 哲学起点论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莫茨和夏拉夫的最大贡献在于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审计理论研究,有力的批驳了“审计无理论”的论调,但将“哲学基础”作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逻辑起点,显得太普遍了,无法突出审计理论自身的特点,不具备审计理论基石的作用。
2.审计目标起点论的审计理论框架。1977年安德森在《外部审计》(The External Auditing )一书中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的六个要素构成,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审计目标公认审计准则审计概念审计假定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过程。安德森的最大贡献是,以目标为基点建立审计理论结构,并将目标的要求与作用延伸到实务即“审计过程”之中,形成了首尾相应的审计理论结构。但笔者认为,审计目标起点论的不妥之处在于审计目标是审计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它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环境的要求,但很大程度地受制于审计关系的存在,且倾向于实用主义,以此建立的审计理论体系难以揭示更高层次的审计理论,并且逻辑上也不够严密。
3.审计本质起点论的审计理论框架。20世纪80年代英国审计学家汤姆・李(Tom Lee)与戴维・费林特(David Flint)两人的观点基本相似,但与以上模式均有不同。汤姆・李于1984年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本质与目标假设概念。而弗林特于1988年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本质与目标假设概念标准。这两个模式的共同点在于均是以审计本质和目标作为出发点。
在我国,以蔡春教授为代表研究学者们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审计本质假设目标信息规范控制。闫金锷教授构建的审计理论模式:审计本质目标假设准则。
但是笔者认为,由于“审计本质”纯理论太强,因而造成按“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的构建的理论框架结构与实际相脱节,不能正确反映审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即基础的审计理论研究远远超越实践,而应用性审计理论研究又往往落后于审计实务。
此外,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审计逻辑起点论的看法还有很多,如审计环境起点论和审计目的起点论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等。
三、构建我国审计理论结构框架的新设想
通过对以上各起点论的评价,笔者认为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构建过程中,不能单纯的由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审计工作所处的审计环境(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科学技术等相关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无时无刻影响着审计理论结构框架中的其它因素,但它不是决定因素。
本文在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两者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审计本质和审计目的两个因素为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结构框架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对所构建的审计理论结构分析如下:
1.将审计的社会环境纳入审计结构图中,表时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并且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的双线图表明审计理论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之所以用“圆”的图形表示环境,说明在每一时刻上均保持相对平衡状态。审计环境主要指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其他相关知识。
2.审计本质是审计最本源的东西,它伴随审计的产生而产生,但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以不能单纯以此作为逻辑起点。
3.审计目的是社会需要审计做什么。它是外化于审计主体的产物,始终围绕审计本质而发展变化,但要受到审计环境的影响。它是一个动态的变量,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审计所担负的责任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
将审计本质与审计目的结合起来作为逻辑起点,符合辩证法中运动与静止相结合的观点,变化中蕴含着不变的东西,不变中又体现着变化,完全符合审计工作本身和不同时代对审计理论提出的要求。符合逻辑学与认识论。审计目的和审计本质是指导和制约审计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制定审计目标和审计准则、解释审计方法、技术和程序的依据,有助于排列其他系统组成要素。
4.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理想境地或状态,其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应审计环境的要求,同时受制于审计本质和审计目的,不能超越二者随意构造。
5.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它是联系审计目标和审计概念要素的桥梁。审计假设在于对审计运行的前提条件做出限定,这种限定决定于审计目的,因而审计目的制约着审计假设。
6.审计概念贯穿于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审计准则、程序与方法方面。如果没有一致认可的概念,就无法推动审计学科的发展交流,审计也就不成其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审计概念延伸出去,再联系审计职能和审计准则可以推衍出审计实务理论。
7.审计准则与审计技术。如果说目标是“应干什么”,技术则是“怎么干”,那么“干得怎么样”就需要审计准则来检验。
8.审计报告是审计行为的最终成果,出具审计报告意味着CPA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
一、计算机审计在政府投资中的应用现状
为了随意信息化的时代潮流,我国审计部门已经构建了一套由局域网、区域网和因特网相互独立的系统,各个网络在实际工作之中可以相互协调。而由于审计工作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审计软件的开发由此出现了一定的瓶颈,随着审计工作多年来汲取的经验,国家也规定了相关准则对各个系统的开发人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了规范,使得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也有了标准的工作原则,审计工作的不确定性也变得相对较低,相关软件的开发进程也得到加快。19世纪90年代,我国的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独立审计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等相关规章制度,初步建立起了政府等机关单位在日常工作中使用计算机审计的规范。2001年1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各个系统和工作人员在计算机审计中的义务进行了规定。同时,计算机审计的中级考试、“金审工程”、AO认证等项目的陆续开展,使得计算机审计工作在政府投资中项目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审计系统经过多年的完善和发展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二、政府投资审计中计算机审计制约因素
(一)基层工作人员对计算机审计的作用认识不够。部分政府基层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对计算机审计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对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积极性不足。部分政府基层审计部门工作人员仍认为计算机审计只是辅助审计,仍认为传统审计才是主流。这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对计算机审计取代传统审计做好准备,没有推进计算机审计取代传统审计的动力和信心。(二)计算机审计人才缺乏。计算机人才缺乏的有几个原因。一是计算机审计对人才的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计算机审计相对传统审计来讲更为复杂,需要将审计知识同计算机应用结合起来,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门类。但是我国真正具有这些复合型知识的人才是非常紧缺的。(三)审计的法规和准则不完善。计算机审计工作必须依法开展,但是我国法律在计算机审计这一块的规定还比较滞后。在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应用这块的法律法规还存在比较大的漏洞,甚至一些方面还处于几乎空白的状态。这一问题使得计算机审计工作无法按照规定的法律法规实行,为计算机审计的依法开展带来了很大问题。(四)审计软件的实用性不强。从市场上的运用的软件来看,计算机审计可以使用的软件种类已经十分丰富,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这些软件中的大部分存在着实际性操作不强,功能单一、广告泛滥等问题。开发的审计软件不在少数,然而被应用到一线操作中的审计软件并不多,并且被使用的软件其兼容性较差,使用起来体验较差、作用差强人意。
三、政府投资审计中计算机审计建设对策
(一)政府审计基于信息化下的新理念。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越来越便捷,在政府审计过程中,应转变固有的消极等待的观念,积极迎接信息化的到来,适应信息化对于审计领域的转变,只有随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审计系统在信息化下的运行能力,才能使政府审计变得更加高效,让政府审计更好的适应财务信息化管理,我国的政府审计工作也会因此得到更好的保障。(二)构建信息化的审计系统。信息化潮流的到来,使得我国很多行业融入了信息高度流通的时代,为了适应行业的发展,更好的管理审计对象,我国应该多参考各国政府审计的经验,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条件下不断改进我国的政府审计系统,使其能更好的为审计业务以及行政管理作出帮助,让各审计单位以及各审计部门的信息资源能互通互联,另外还具有相当的安全性。为了构建适应信息化的审计系统,我国应该集中相关高尖人才开发相关系统软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作为支持,系统软件在实用的基础上还应该有相当的人性化设计,使得审计工作可以被完全覆盖,更能顺应未来时代的发展。(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对于审计工作的完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在硬件提升和改良的过程中,如果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没有提高,那么审计系统的整体水平也会因此而降低。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对自己行业法规了解的基础之上,还要了解相关知识使自己的工作不会受到限制和侵权,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使他们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操作知识,具有信息化意识和能力。在复杂多变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递瞬息万变,审计工作者要能适应多变的环境,在传统工作的基础上要多加训练相关拓展业务,使业务能力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有效提高相关审计技术。
四、总结
政府审计系统的建立和改善,是在顺应信息化潮流的基础之上,结合相关计算机技术知识,通过实践的探索和努力中来进行的,只有与信息化紧密结合,改善政府审计系统的工作效率,才能使审计部门的审计风险、审计能力得到提升,为国家审计工作作出有效的贡献。
作者:蔡德健 单位:文山州政府投资审计中心
参考文献:
[1]周芳.计算机审计下政府审计成本变化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04):59-60.
[2]周芳.计算机审计下政府审计成本变化及其管理对策[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8,(01):59-61.[2017-09-01].
[3]金志伟.受限汉语理解研究及其在社保审计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关键词】 优化; 能力; 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会计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经济的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会计本科高级人才输送的主要基地,其教学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要,然而,近几年却出现了大量的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会计人才,同时会计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这说明我国的会计本科教育和市场需求已经严重脱节。众多事实表明,会计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要么设计老套,几十年不变;要么课程太多、太杂、太乱,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许多学校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仅仅是盲目地增加了课程的门数或课时,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没有重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反而使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增多,学生厌烦,失去了对专业的兴趣。笔者认为,会计本科教学改革要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必须从课程教学的源头上进行考虑和探索,进行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优化改革。而检验是否优化的唯一标准就是市场满意度,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未来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及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许萍和曲晓辉(2005)对我国市场所需的高级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进行了调查研究,将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包括战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外语、价值管理、经济学、行为学、统计学、国际商务等;第二部分为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第三部分为职业价值,包括遵循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诚信、客观、保密、社会责任、终身学习能力、政策水平等。
阎达五(1998年)指出:21世纪的会计本科人才应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有不断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具有宽广的经济、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
孟焰,李玲(2007)通过业内人士调查指出,能适应新市场环境的会计人员应当是在掌握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解决异常问题的能力,并强调会计人员应重视自学进取的能力。只有善于接受和运用新知识,才能在知识不断更新的环境下更好地生存。
邵瑞庆,刘睿洁等(2008)从探讨会计人才素质的角度也提出了会计人才应具备三方面的要求:职业道德、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标准和要求,是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知识素质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会计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是指从事会计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
综上所述,总结前人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目前适应社会环境的会计本科人才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高尚的品德、宽厚的基础、较强的能力。其中,品德包括正直、诚实、仔细、严谨、勤奋、敬业几个方面,良好的品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先决条件;宽厚的基础是指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相关学科等知识;强能力是指建立在对会计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的系统深入学习和熟练掌握基础之上自然形成的运用、发挥知识的能力。知识是基础,能力是重点。
三、会计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一)优化会计本科课程体系原则: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创新性
科学性是指会计本科课程设计是经过市场调查的,满足市场需要的;与社会发展和新会计准则、会计法规要求一致,是经过论证和考察过的,不是盲目随意设计的。
合理性是要考虑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具体指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的比例合理;专业课和相关课程的挑选合理;课时分配合理。既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要兼顾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不能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或政治理论的学习,使整个课程体系相互协调形成相互统一的知识理论和实务框架。
层次性不仅是指专业课程,也指其他经济管理类及人文社科类课程的设计要有梯度、在安排上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各门学科各自为政。即使都是公共课程,也应选择对以后专业学习和思维判断、开阔视野有所帮助的;如果都是专业课程,也应该考虑先学习哪些课程、达到什么目的,后学哪些课程、达到什么效果,哪些课程是为哪些课程作铺垫的,在课程设计时这些都要有所考虑和安排。
创新性是指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体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体现最新信息和最新学科的要求。学科要具有前沿性,要能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
(二)优化会计本科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第一,重视思想品德,加强文科、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在课程设计比例上,增加非专业课程的比例,减少专业课的比例。许多学者提出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其他课程设置过少:过窄的专业教育会导致基础知识不宽,在处理各种现实复杂问题时经常被相关学科知识所困扰,形成片面的思维定势,导致人的某一方面能力的片面发展。可见,奠定牢固而宽泛的理论基础,可以使学生从专业课的情景中走出来,从经济学、管理学及其他学科的角度,更深更广地理解并运用本学科,改变其狭隘的思维定势,夯实全面基础。
第二,减少会计专业的划分。实现学生就业的多方向发展,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多元化需要。目前很多学校将会计专业设置了不同的方向如注册会计师方向、企业管理方向、涉外会计方向、电算化方向等,学生一进校门就归到不同方向组成的班级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的专业方向划分本身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由于划分专业方向过细、课程设置过窄,造成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就越单一,适应性差、后劲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层次高能力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和现代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议专业方向不必太多,最多可划分为会计方向、审计方向和公司理财三个方向即可,并且在大三上或下期时开始划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特长进行选择。
第三,体现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将会计课程设置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建立基本知识体系阶段和拓展知识体系阶段。逐步由低到高达到能力的提升,第一阶段为大学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上的会计本科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即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通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洞察力、基本操作能力。这一阶段课程,包括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配套实践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方向选修和非专业方向选修)。基本素质课程设置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技术,职业道德与责任,行为科学、人文社科等学科教育;会计专业基本理论课程为会计史、会计原理;专业主干课程为审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选修课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为主,其中基本素质课程占35%-40%,专业课程占35%-40%,方向选修课占5%左右,非方向选修课占5%左右,配套实践课程占20%左右。目的在于构建较为宽泛的知识结构基础上专业能力的培养,改变学生狭隘的思维模式。
第二个阶段为会计专业拓展知识体系阶段。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相关领域学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探讨,也可划分专业方向,根据个人发展方向和兴趣进行选择学习。注重学生应用、分析、判断、应变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主要是针对大三下、大四学生的要求。这一阶段的课程为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学生除学习必修的专业课程外,还可更多地选择非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如会计方向可设置高级会计、国际会计准则、财税法规专题、会计制度设计;审计方向可设置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案例研究;公司理财方向课设置国际财务管理、企业风险管理、国际金融、税收筹划等课程。课程比例为基本素质课程占25%-30%,专业课程占25%-30%,方向选修课占10%左右,非方向选修课占10%左右,配套实践、实践课程占30%。这一阶段明显增加了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其中必修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课程难度较大,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密切联系性,门数不会像第一阶段的课程那么多,因而可适当减少所占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以选修课的选择来补充知识结构的不足,通过实践课程的训练来提升、拓展能力,以加强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训。第一阶段能力测试可主要通过试卷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第二阶段能力测试可以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命题论文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提升进行检验。
第四,在实践课的设计上,可安排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分别与两个阶段的学习配套,单项实践可以安排在一、二年级每门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1至2周的实践,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包括审计)中对做账、记账、登账、成本核算基本处理程序、审计实施程序和方法的要求,熟悉各种凭证,各个会计岗位的职责和操作流程,即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要求。综合实践是在基本专业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的大约2-4周的集中实践,安排在大三下、大四完成,实践内容可以整个企业完整的经营周期为背景,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如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的完善、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审计案例分析等,也可进行专题讨论。综合实践所运用的知识面较宽,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可以起到提升能力、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是否扎实的作用。实践课程的这两种实践与会计理论课程的两个培养层次相匹配,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陷,反过来又会促进理论课程的自主学习,再实践,再学习,形成良性循环的过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对每门实践课的内容,要求,主要训练、提高学生哪几方面的能力,通过什么方式来达到什么目的一定要明确下来,统一要求,对实践课的内容资料要由专业课教师集体筛选,教研室主任严格审查,把关,年级越高,实践课的要求就应越高。
第五,注意对课程进行整合、精简。如基础会计、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有较多重复的内容,可以整合为会计学。基础审计、审计学、独立审计可以整合为审计学等,对内容少、重点不突出的或内容重复的可以精简,如行业会计,不必作为必修课开设。相信学生在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自学这些课程,又可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到图书馆查资料或看参考书,扩大知识面和视野,反过来促进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深入地学习。
通过以上优化会计本科课程体系的措施,既为学生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又使学生有自我发展、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索,使教和学有机结合,产生互动,培养出具有高品德、厚基础、强能力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数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会计研究,1998,(9).
[2] 邵瑞庆,刘睿洁,等.我国会计人才素质培养的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08,(10).
[3] 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基于我国高校的实践调查数据[J].会计研究,2007,(3).
【关键词】审计 复合型人才 培养
一、前言
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其在不同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审计工作的工作量以及工作难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给进行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提出新的挑战。由于工作对审计人员要求的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将极大影响其进行审计工作的成果。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使其自身能够符合工作的要求,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极为重要,为此首先需要了解复合型审计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
二、复合型人才需具备素质
首先必须具备的是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拥有综合技能,在多个方面拥有详实的知识,例如在管理及金融方面拥有知识才能在审计工作中拥有全面的思维以及综合思考能力,这在审计项目中能够进行多方面的管理以及规范流程能力,这是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基础。其次是其需要拥有学习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充实自身,这样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外界需求,这将大大增强其综合竞争能力。在不断的学习中还需具备创新能力,只有拥有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优势。拥有不断创新的思维能够更好地跟随时代的要求,优化审计流程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作为审计人员,拥有沟通能力并能够与团队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在诱惑面前进行好审计工作,发挥审计人员的价值。
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人才的培养不只是进行理论的教学,还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中对其进行理论教学,使其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掌握知识。对其开展讲座与多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为其打开知识及思维视野。其次作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学习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审计专业中,其还需要掌握管理、法律方面的知识。拥有多领域的知识才能为其成为复合型人才打下知识基础,这需要培训部门为审计人员进行更多领域的培训,也需要审计人员自身进行多方面的学习。
四、基本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业务学习
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以后的工作能力,管理部门应将学习作为长期培训计划,加强审计人员的学习强度。将职工的培训计划规范化,为其提供系统化的学习计划,使其掌握的不仅是审计专业的知识,保证学习涉及方面广,使其拥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以及足够广阔的相关知识。其次制定科学化的学习计划,加强学习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实时掌握审计人员的学习情况,对不同学习状况的成员进行不同的引导,以发挥其学习潜力。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为学员提供多种学生方式,借以提高培训效率。最后加强学员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工作的能力,培训学习的知识需要与其工作相关,为其转化知识提供便捷。最后为其提供长期学习的机会,使得职工在工作中也能进行不断的学习,使其不断地进行自我发展,为成为复合型人才提供条件。
(二)加强意识培训
审计人员意识培训包括其服务意识的培训以及竞争意识的培训。首先是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的建立,作为复合型审计人才,其服务意识的建立能够为其进行财务工作提供促进作用,其将影响其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进而影响财务工作在整体工作间的关系。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指标中,提高审计人员的服务意识将直接影响财务部门的工作绩效。其次是竞争意识的建立,作为复合型人才其必定符合当前竞争强烈的外界环境的需求,加强财务部门内审计人员的竞争意识,使整个部门出于可控的良性竞争当中,使得每个人员能够自动进行学习而增强其竞争力,同时审计人员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加强其综合能力,这正是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有效的竞争不仅能够使得员工积极向上,还能使得整个部门处于快速发展当中。在日常表彰当中加入激励机制,对靠前员工进行物质或者精神奖励,将极大加强审计人员的竞争意识。
(三)重点人才培养
在培训期间对学员进行考核,通过多方面的考核甄选出其中潜力较大的人才,将其作为重点人才进行培养。其外,财务部门在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同时,加强对其的培养计划,由于高校毕业生拥有更好地可塑性以及更高的热情,加大对其培养投入,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为其安排资格较老的职员进行指导,加快其从毕业生到职工的转换。同时由于高校毕业生拥有较广的知识面,其有着成为复合型人才的优势且其也是复合型人才的首选,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局限其发展,为其多方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多为年轻职工提供机会不仅有利于其发展,对于整个部门人员更替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
五、结语
作为新时代复合型审计人才,其的出现本身就是符合时代的需要,为此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就极为重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对审计工作发展也有促进作用。而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耐心,长期的培训才能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学到的知识,从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作为审计人员,需要不断进行深入学习,提升自己综合能力,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审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叶婷.专业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有效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3.
关键词 会计舞弊 法务会计 专业知识
中图分类号:D918.95 文献标识码:A
法务会计是一个边缘性的学科,法务会计是把法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和会计学方面的一些知识运用技巧巧妙的结合到一起,更好的服务社会。伴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中的账务舞弊的问题日益严重,而且舞弊的手法从某种程度来说也越来越多样化,涉及到的知识也越来越广泛,通常都涉及到会计和法律等多个方面。
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凸显会计的重要性,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法律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主要是以不真实的会计报表为表现形式的会计舞弊越来越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早时期,企业的会计做账相对来说简单轻松很多,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规避会计舞弊方面的知识结构,但是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财务方面的账务也越来越繁重,所以会计舞弊在企业中的表现就越来越多样化,仅仅靠着审计会计来查清楚企业的账目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所以说法务会计就派上了用场。
法务会计人员要查清企业的账目,就一定要具备相对应的技能,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阻止企业财务上的舞弊技巧,这不仅包括会计审计还需要有企业经营的知识和法律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技能,我们才可以更好的调查,分析,报告,并且对于会计舞弊方面提供相应的证据。
在我国,法务会计具有双重性,法务会计既可以诉讼证据的书面证据被有关机构采纳,也可以在法庭上作为鉴定结论被采用。前面主要是法务会计在会计的审计报告中获得的和会计舞弊有关的财务数据分析材料,后面的主要是说法务会计出具的司法鉴定报告。对于财务上的舞弊来说,由于现在企业发展的越来越复杂,如果我们单纯的将财务报表和会计资料作为书证,那么它的证明力远远不够,而且如果是让司法人员用会计专业的知识来调查企业中的财务问题也显然是不现实的一种做法,最后我们只能采用法务会计人员最后在法庭上面出具的财务鉴定报告。同时,司法鉴定报告要为法庭采纳,在我们国家我们还要求提供司法鉴定报告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就是要通过司法部组织的司法鉴定人资格考试然后取得相应的司法鉴定人资格证书。这样我们才可以把会计舞弊的过程披露出来,让会计舞弊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会计舞弊的披露之后,会计的欺诈行为也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在发现阶段采集,分散会计舞弊相关的信息,应该有一定的证明力,最后,根据法务会计出具的报告具有权威性,可以作为鉴定结论和专家的证词是法院使用的。因此,法务会计证据应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法务会计,不管对真实和虚假的内容描述,只要是客观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参与其中,并证明事实的联系。会计舞弊的证据必须是相关的,以证明是否存在会计舞弊的证据。法务会计的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形式,形成过程和确定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也就是说,遵守司法会计证据的法定程序,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取得的证据。我国法务会计人才需要收集证据,严格按照三大诉讼法的要求。
在法庭上,法务会计的证据就可以明确被用来证明企业的财务舞弊事实,这是有法务会计本来就是为法庭服务的本质决定的,它应该提供一种正确的依据,来为法庭服务。也就是说法务会计在接受了当事人的委托之后,就必须取得各管和有关联的证据来证明会计舞弊这样一种行为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同时,它也可以被用来作为信息披露管理上的会计欺诈和捏造事实强词夺理,如实陈述的有利工具。法务会计人员发现欺诈舞弊审计,欺诈,得出相关结论并提交给法庭的证据,使会计造假的人认罪,他的罪行如实陈述。它也为会计舞弊相关利益者主张其权利提供依据。在涉及的证券诉讼会计舞弊,广大投资者遭受会计欺诈造成的损害可以提供足够的证据来主张自己的权利,在这些证据中,法务会计证据是一种重要的证据。
司法会计证据具有更大的效应,使会计信息舞弊审计识别最终可以实现,才能真正体现司法会计法律威慑。法务会计财务报告是法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对法务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将体现证明实力的强弱。因此,在法务会计报告中,其内容应该很容易理解,尽量减少使用会计,审计和其他专业的语言,法规和法律法规可能引用的详细,以便使法官能够理解,有助于自由心证的形成。
总之,对法务会计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问题的研究,将是未来对法务会计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必将极大地推动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作者:卢孟秋,贵州民族大学经济法专业研究生硕士;朱浩壬;贵州民族大学法律硕士)
参考文献:
[1]吴晓鹏,冯欣荣.职务舞弊:来自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的报告[J].中国审计,2003,(24):12-15.
[2]刘桂良,瞿友喜.现代审计学[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