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观经济学总效应

微观经济学总效应

时间:2023-08-18 17:1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观经济学总效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观经济学总效应

第1篇

一、绪论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则需要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高端培养。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采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分析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动态评价考试的效果,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急需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能满足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近五年,我校先后组织人员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十余家省内外高校、深圳中联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公司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和走访调查,邀请邵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以及部分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召开两次考试评价方案专家座谈会,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优化动态考试评价方式的改进途径,达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含了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仍主要采用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期末成绩70%,实质上是将期末卷面总分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分情况,评分结果过于静态和片面。然而,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若仍采取过往的静态评价方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上课,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和随时的认知变化,进行适当干预和互动,推动学生进步。Lantolf&Poehner认为,动态评价模式可分为干预式模式和互动式模式(2004)。动态评价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高等外语教育等领域研究硕果累累,彭湃,周兰兰(2016)发现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是研究最多的主题,其次是评价方法以及教育测量等主题,而且更多聚焦于微观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管理类教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实验教学中。张夏(2016)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达到经管类实验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对于微观会计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并不多。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对该课程过程性动态评价设计方案、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和应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建构

本经济学博士论文针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通过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运用按照预先准备的案例教学设计的干预式模式,同时课程设计和答辩的互动式模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三位评价的全方位评价,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课程学习档案记录的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该课程的每次课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评价,以及这门课的课程评价、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也记录着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干预和课程反思等。

(二)干预式模式———案例教学设计

干预式教学模式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一般操作程序是:“教师课前选编典型案例→学生自主解读案例→师生就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理论提升→学生交流推广”的思路展开研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教学全过程师生应该是全程参与的。案例教学的优点是一箭双雕的,不仅满足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但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课堂大纲共同决定的,需要将这三个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案例置于为教学目的服务作用,若应用不当,案例教学就会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三)互动式模式———课程设计和答辩

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强调学习是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有意图的安排和设计相关知识点,适度放开教学范围,唤起学习者的求真意识和追求知识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指导,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能力,拥有人文、科学和专业素质。

(四)全方位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干预式模式时,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在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在线测试的形式或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方式,了解该课程的运用情况和学习效果。运用互动式模式评价时候,适度给学生设置积分奖励,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2)学生互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一个班分成若干3人左右的小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主题开展的。以PPT或WORD的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答辩。在这些课前讨论和课堂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学生,更是合作伙伴。学生在伙伴式互动学习中内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进行打分。学生合作撰写课程论文或PPT答辩是打分的主要依据,学生在与其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各类专业知识的积累、专注相关知识,同时培养自己团队合作的精神。(3)学生自评。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制度建设、学习内容及课程收获等多个因素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能力和自学的意识。学生自评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师生的重视。(4)教师的三位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上,学校坚持“评教”、“评学”与“评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校每年公布评教结果,加强课程主讲教师的被评价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用

(一)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作者选取了本校会计学院17级会计1班和会计2班共计99人,运用了动态评价法作为动态评估的推行对象。17级会计3班和4班作为参照组,仍采取过往的考试评价方法。本校教师让实验班学生登记好课程学习档案的基础资料,并让学委统一汇总。在参照组仍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果表明,建立了课程学习档案组的班级学习效果更佳,师生互动效果更好。

(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强干预式模式

由于本校是武陵山片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质量以及学校品牌效应较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高校较低,学生理解力不强,干预式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不要设置的太复杂深奥,因此,在讲授第三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和应用这一节时,课前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通的“请客吃饭”案例教学,让干预式评价更接“地气”,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要求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衍生和拓展,上课时该小节的内容是由一名学生讲授,5名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明白了效用的不同计量方式和方法,若讲课学生讲的不够好,则要求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和解释。最后,教师对学生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分,明确学生的不足和优点,并将学生自评的部分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

(三)采用课程设计和答辩加强互动式模式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在讲授第二章供应和需求理论时,课前在社交平台上组织学生明白该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因为该章节比较特殊,属于学生过往已经学过的内容和知识,因此,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时,就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讲授第九章市场失灵的时候,该章节的内容从未讲过的陌生章节,有些学生由于理解力较差或个人原因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太明白,因此就会针对性的先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表现一般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感兴趣的微观经济学的专题,主动查阅资料和搜索信息撰写课程论文和进行答辩。答辩的时候,每个人就自己各自所作的工作和内容进行阐述,教师将根据答辩内容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评分准则现在调整为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课程设计40%,期末考试30%。

(四)扎实推进全过程评价,教学评价全覆盖

在学校质量监控处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建立学校督导、二级学院督导、教研室三级教学督查制度。会计学院建立了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各专业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教务秘书、学管秘书、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对教学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保证制度的顺利执行。会计学院对教案、教学文件、课程PPT、学生课程档案进行检查。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会计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作者讲授的微观经济学公布评教结果时,评教等级达到优秀,学生对动态评价方式反应较好。

【经济学博士论文参考文献】

[1]彭湃,周兰兰.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进展与热点追踪———对AEHE期刊2011-2015年发文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8):60-69.

第2篇

 

—、经济学实验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紧密相联的对现实经济现象作出合理性解释并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的学科。在一定假定条件下,其理论大多可以用现实经济活动去验证。经济学实验指用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环境,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它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经济学专业是理论和实践兼重的学科,需要在实践中去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学专业为例,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着力培养富有创新潜质,有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适应社会需要,有着宽厚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上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部门、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经济咨询机构、国际贸易部门等。用人单位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不仅须有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也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化的要求。而根据对近五年学生实习和就业所做跟踪调査得到的信息,和有效专业教学软件的实践教学缺少有关,学生不懂实务操作,因此在银行、证券、商务贸易公司等单位实习遇到较多困难。因此,经济系迫切需要建立独立的经济学综合实验室,不仅在宏微观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方面,同时在主要核心课的专业方面,如会计实务、财务管理、信贷管理、国际结算、证券投资、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量经济学等,通过实操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经济学本科教学过去是传统教学法,基本上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主要采取理论阐释、演绎和模型推导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对主要理论进行讲解后,借助于计算机模拟系统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来巩固课堂和教材知识。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会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经济行为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二、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与实验内容

 

经济学实验主要有验证型实验、模拟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大类。本科开设经济学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掌握经济学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经济类本科实验经济学教学应侧重验证型和模拟型实验。验证型实验是为验证已学的理论知识而设置的实验,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最后整理出实验报告。这一项实验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环节,主要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原理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经济学原理偏重于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而传统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且无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实验课,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关键知识,并结合现实案例,在系统的引导下让学生完成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从而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实验包括:

 

(一)验证类实验课。

 

1.微观经济学。市场供求均衡、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理论实验、边际效益理论、完全垄断市场实验等。

 

2.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市场货币流通实等实验。宏微观经济学每章内容都有一些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和理论,需要借助实验去理解。

 

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将经济学知识、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以及计量软件相结合,用计量软件进行计量建模和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计量经济理论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过程,序列自相关模拟实验等。

 

(二)模拟类实验课。

 

1.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主要通过传统营销管理的仿真模拟、商战体验、丰富的典型案例训练锻炼市场营销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在模拟市场营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营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营销实际问题。

 

2.商业银行实验。通过对模拟银行软件和相关银行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具体操作,使学生深人理解和掌握银行实务中所涉及的基本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中的关键要素,掌握最新的银行实务操作流程。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巩固和消化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各种银行、证券等业务流程和功能特征的进一步了解。

 

3.国际商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整个业务流程和做法基本掌握,从交易准备直至最后的核销退税,综合操作和成套设备贸易等,并能够以从事外贸业务人员的角色,包括进出口商及银行等角色去仿真地操作,对业务反馈作出正确的处理。

 

4.财务会计实验。通过模拟操作,主要有货币资金、应收应付账款、成本、负债核算、报表编制等,帮助学生理解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实验教学理念和多元化经济实验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理念。为适应现实的需要,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更新,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从以讲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习方向、与学习者双向互动、发现和解决学习疑难为主。在经济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指导者、辅导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沟通等学习环境要素,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类似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主要有协作法、参与式与互动教学、自主学习法、体验式教学、网上交流、专题讨论等,并通过实验反馈、调査问卷等形式分析这些方法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的影响。协作法就是实验过程中的各环节由实验团队的多名成员协作完成,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配合的能力。参与式与互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完成一项实验后,让学生自己介绍过程与经验,和同学、老师进行互动交流,相互间的讨论争辩,可以互相激发、相互学习,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专题讨论就是以专题主题为导向,设计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实验团队的活动适时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充分利用学校教务网络平台,将相关的经济学教学大纲、教案、习题、案例分析、参考文献等上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上答疑、讨论、测试系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讨论和向教师求教,实现超时空的教与学。

 

三、经济学实验教学课开设取得的效果和展望

 

近两年经济学实验课的开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们感受很深,评价颇高。在调査教学效果学生反馈中,摘录几段:“印象比较深的是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实验,即让学生进人消费者角色并根据消费者均衡作出决策,合理分配收人得到最大总效用。这个实验让我体会到在不同的消费偏好下,消费者决策是不相同的,但是总效用却可能相同。上机实验将平时所学理论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更好地理解了一些经济学原理。由于相对真实地进人了这些理论的角色方,我们对理论的接受度更髙了,这些有趣的实验也增加了我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不得不说,这次的上机实验十分令人难忘和受教。”“在试验中,我们对这些经济学理论有了直观的而且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观看十遍同一个微视频并在每一阶段给出看后的边际效应评分,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消费者边际效应递减的状况;在啤酒与电影票的分配试验中,我们体会到了‘经济人’的选择问题与个人喜好的差异。”“在这次试验中,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效用递减理论实验。平时在课本的学习中,我们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效用递减的实际效果,甚至不太能理解为什么效用水平会成为一个负值。通过这次试验中的视频观看,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即使是一个能够带来欢笑的视频,在许多次的重复之后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让人厌烦,这大概就是实际操作带来的更深层的理解吧。由此我们感受到,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的确为做上机实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而在实验中,我们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真正用处,更加能够与实践相联系起来。

 

通过做这些实验,我们对于从课本上获得的经济学的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更加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经济学问题,将经济学原理融入生活之中。”“虽说经济学不像工科课程那样要求非常多的实验操作,但在我看来,经济学实验算得上是课程内容的精华之一,因为平时所接受的各种经济变量与经济活动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记忆在脑中,若是对其没有足够的理解,就很难在现实世界应用,而经济学实验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以本次在经济学实验室所做的宏观经济学实验为例,我们进行了经济增长分析、市场货币流通等四项实验,每项实验均是以互动的形式完成,学生、老师和计算机三方互动协作,推动实验进展。想想平日脱离实验所做的各种练习,那都是在纸上通过计算完成的,而计算数据和经济变化过程都是题目所指定的,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算出某项结果,这样一来就少了自己动脑分析进行经济决策的过程。而在经济学实验中,我们有多方互动,这意味着我们不光巩固了如何进行经济运算,更锻炼了对于经济市场运转的把握能力。譬如老师那边供给货币,而我们作为银行,要留出存款准备金,之后发放贷款,再接收存款,这样的过程一轮轮进行,我们所能看到的不仅是某一项经济数据的结果,更亲自参与到其中的某一环节,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运作机制。”

 

目前已开设的经济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体验型实验。还可根据条件和需要适当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等。研究型实验层次是一种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利用此实验室平台,对少数拔尖学生强化基础,注重学-个性的发展,发挥其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各个级别的大学生竞赛。根据形势的需要,将开设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课程,从了解创业、培养创业能力、体验创业,到企业经营管理实训,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并通过大量实训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过程,训练创业过程中及创业后的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具备成功创业者的素质。同时,根据学校已有项目资源,将具体建设学校“冯如杯”、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中心。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创新基地的建设,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型思维。同时,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体化,形成整体的课程体系,通过实验教学补充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努力探索以科研带教学,紧跟学术前沿,利用科学研究成果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

 

总之,近几年来的经济学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经济学实验室是我们教学科研的技术支撑体系,它对学生巩固经济学基础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闵娜应用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当代经济,2007,5(下)

 

[2]涂晓今.论经济学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

第3篇

关键词:边际效益递减;DOTA;魔兽世界;游戏可玩性

中图分类号:TN949.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在大学生活中,80%的男同学都玩过游戏。而在这个数字中,有40%~60%的男生沉迷于玩游戏。除去大学课程的压力较小时间宽裕这个因素外,游戏的可玩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一基础的理论,我们可以用这一理论来分析一下游戏的可玩性。幸福感,便是在边际效益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元素――边际效益。边际效益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所附加的效益值。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即边际贡献递减,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在这个理论模型中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在玩一个游戏的过程中,某一款游戏作为一个个体,其可玩性总会在玩的过程中慢慢变少直至消失,即吃撑了包子。然后便会对某一款游戏失去兴趣。而在这个大学的生活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有些游戏直接陪伴了大家一个四年,甚至更久。是这个理论错误了吗?

经过调查得知,大学玩的游戏除了更新换代比较快的追求画面和兴奋的单机游戏外,两款游戏经久不衰,即dota和魔兽世界。

魔兽世界在长达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此款游戏已经有了一个拥有自己世界观贯穿其中的庞大故事背景、历史架构的魔幻世界。作为网游,能拥有如此完整的世界设定,主线故事,游戏发展的寥寥可数。游戏有不同的模式,可以玩家之间对战,也可以角色扮演。其中角色有12个种族,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领地及属性。每个种族内的英雄又分成不同的职业各司其职。在游戏的过程中,玩家还可以获得随机出现的各种装备。

Dota作为一款经典即时战略游戏,是Defense of the Ancients的简称,可以译作守护古树、守护遗迹、远古遗迹守卫。是指基于魔兽争霸3:冰封王座(由暴雪娱乐公司出品)的多人即时对战自定义地图,可支持10个人同时连线游戏。Dota以对立的两个小队展开对战,通常是5v5,游戏目的是守护自己的远古遗迹(近卫方的生命之树、天灾方的冰封王座),同时摧毁对方的远古遗迹。DotA是目前唯一被暴雪娱乐公司官方认可的魔兽争霸的RPG地图。

这两款游戏很好的避免了游戏可玩性的边际效益递减。为什么一直会去玩这个游戏,大学生给出了较多的理由。归结起来有几大项,列表如下:

这些因素把单独的游戏个体分为个各个独立的单元,使游戏的可玩性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每一局游戏,每用一个新角色,每一个新副本都是一个崭新的游戏。虽然在同一个大游戏的前提下,但是其都是独立的新游戏”――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张远超教授如是说。那么根据张教授的说法,在微观的时间跨度即每一次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把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模型由单一模型组合变形。

其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可玩性,其中的每一个周期是由每一局或者每一个副本等元素组成。在每一个微观时期中,都会有如此的模型。即每开一局新游戏会出现一个随机组合,而边际效益的增减是一个三角函数模型的变形。进而这个游戏每一个组成模式即每局游戏的边际效益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正值上。进而在微观时间跨度上,游戏的可玩性t的组成元素为每局的随即组合性c。假设每局的游戏时间为45分钟,那么整体的游戏可玩性时间t=45c。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精力才是限制的重要因素。这个影响过程仅仅局限于以天为单位的前提上,即每次连续在线玩的时间跨度。这不影响游戏在宏观的时间跨度上的可玩性。

而在宏观的大时间段上:可以把一个游戏分为四个阶段,即新手尝试期,成熟体验期,领导众人期和平淡延续期。每一个宏观阶段由很多单一局数或者副本的“新”游戏组成。每个单一的游戏的寿命是T,假设在平淡期的边际效益虽小但是保持在一个正值,其时间就是一个无限大的数A。就像京剧一样,虽然不再流行但是总是保持着一部分人对它的热爱。

进而,一个游戏的可玩性寿命时间就为了T+A,加入微观元素t=45c的话,则最终的游戏可玩性的公式即为T=4*45c+A=180c+A. 所以,其时间是一个比较大的数了。

综上所述,这两个游戏可以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得到众多大学生甚至更多人的追捧是有其原因的。

如何使大学生或者更多痴迷于游戏游戏的人摆脱游戏,从游戏方面解决是不行的。由于游戏本身的可玩性在边际效益递减上是不可解决的,只能由新游戏或者新的吸引点产生的替代作用才能摆脱对一个游戏的痴迷。所以,对游戏产生网瘾的解决方法来讲,应该从怎样转移注意力来说,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乃至社会文化的建设是一件可量化性较难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娱乐项目的优质化需要更多的文化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

再者,对于我国软实力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动漫、游戏这一重要组成部分来讲,怎样规避游戏可玩性的边际效益递减,是提高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一项重要的理论指导方向。

我国一些游戏除了收费不合理的因素,往往失去人群的因素便是其边际效益递减速率过快。怎样保持多样性的前提下突出自身的特色性,突破新瓶装老酒的模式是以后动漫游戏产业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方向。即除在游戏画面上提高自身技术之外,对人物的设置,贯穿整个游戏的世界观,每个人物的属性设置上要下功夫。怎么样突出自身的特点,把游戏与中国的特色文化结合在一起,现代文化扎根于五千年文化积淀,才是走出困境的一个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董长瑞.边际效益递减规律[J].微观经济学.

第4篇

关键词:会计影响;组织影响;社会影响;制度

一、引言

将会计置于不同的范畴领域会直接影响会计的目标定位、影响范围,以及会计学科的地位。置于组织范畴的会计,主要服务与影响组织及组织的交易对象;置于社会范畴的会计,则既服务于组织目标,又要服务于社会目标。随着会计应用的影响领域与边界的一再扩大,会计由微观组织走向宏观社会已成必然。一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路径依赖,会计被广泛接受为一种组织信息的加工技术和提供系统,一个反映组织经济活动的“快照”,是资本市场交易的依据。会计在宏观层面的影响研究较少,会计的影响也因此凸显出一定的外部性。如Arnold(2009)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很多人在国际顶尖会计期刊上探讨公允价值在资本市场的影响,但没人关注公允价值可能带来的宏观经济后果。AnthonyHopwood(1976)指出,虽然会计的应用主体属于组织层面,但是会计的影响早已突破组织的边界,应该将会计置于社会领域去研究与探索。郭道扬(1990)指出,会计由微观经济世界走向宏观经济世界这一重大变革,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Burchell等(2000)指出,会计不是一个技术现象而是一个社会现象,会计越来越活跃并明确地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工具,发挥着重要的宏观社会影响作用。《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和《CriticalPerspectivesonAccounting》相继于2010年、2011年征稿呼吁关注会计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加强会计在自然灾害治理及人道主义领域的影响研究。虽然近年来,会计研究开始关注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但是由于会计、组织与社会之间作用机理的理论薄弱,实证研究中时常呈现变量间影响路径太长、关系力度不够、论证说服力缺乏等弊病。因此,为了厘清会计、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探索会计影响的范畴和机理,本文借助信息、交易、制度与市场等制度经济学原理,从会计不完全性与交易效率、会计非中性与治理效应两个维度,演绎了会计对组织和社会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

二、会计、组织与社会的文献综述

关于会计、组织与社会间关系的研究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探讨组织与社会环境变迁对会计的影响,另一类是探讨会计如何影响组织与社会。组织、社会对会计影响的研究可归纳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会计的学习演变。如戚艳霞等(2010)就社会对政府财政收支透明度要求的提升,在环境动因分析和国际经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总路径。沈洪涛(2014)就我国环境战略下环境会计向生态会计的转变,提出了对内生态会计、对外生态会计和环境审计的新构思。《AccountingForum》2010~2011年第34~35卷专刊针对当前的环境危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了如何建立现实有效的环境会计、可持续性披露及社会责任报告。姜国华、饶品贵(2011)规范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借助于会计对微观组织行为的影响情况。Walker(2016)研究了如何从会计历史的角度发现会计对社会的影响,如何构建会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此外,我国于1985年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1998年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2006年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简称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这些会计制度、准则的修订与变革,从历史证据上展示了组织和社会对会计的影响。会计对组织的影响研究主要包括会计准则、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等对组织的影响。如会计准则对企业投资理念与行为的影响(顾水彬,2016),会计信息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Biddle等,2008;顾水彬,2013),会计核算对股利分配行为的影响(Gao等,2009),会计核算、会计信息对公司治理的影响(Lo,2003;Wang等,2010)等。会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可归纳为:会计通过交易费用影响宏观经济,以及会计的宏观社会治理功能。如Defond等(2010)、Chen等(2011)和Marquez-Ramos(2011)研究了会计准则变革与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发现实施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减少了国际会计信息的转换成本,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Crawley(2015)研究了公司层面的会计保守性是否会改变宏观经济度量指标和影响货币政策决策,发现会计保守性在宏观层面具有影响。Neu等(2010)研究发现,会计在世界银行南非艾滋病控制方面、在加拿大亚伯达省(Alberta)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以及在民主和平、国家腐败等问题上具有治理作用。综上所述,分析社会和组织环境变革对会计影响的研究较多,而反向探讨会计对组织和宏观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仅有少部分学者利用宏观数据或历史资料来研究会计的宏观影响。张先治、张晓东(2012)指出会计研究的边界需要进一步拓展,会计的作用和影响有待进一步开发与挖掘。此外,利用文档数据验证会计、组织与社会之间影响的研究居多,而全面构建和深入论证会计、组织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三、会计对组织与社会影响的基础——会计内涵的深层解析

探究会计内涵与本质是发现会计影响原动力和影响传递路径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展会计研究的基本条件。Hopwood(1976)指出:“尽管我们的欣赏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仍然对会计性质本身系统性的理解存在不足,而这个理解对于满足现实需求和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引导会计实践是非常必要的。”Dyckman和Zeff(2015)指出:“现在的年轻研究者对于会计的制度背景,甚至是会计,仅仅只形成了表面的大概了解,而这无法使其提出较为有意义和价值的研究假设。”

(一)会计具有语言特征所谓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它包括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要素。会计依照会计规范(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和借贷复式记账法原理(语法),借助于会计要素和账户设置(语汇),以文字和数字等表达形式(语音),通过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等技术环节,对组织与社会发生的交易进行实质萃取、真实刻画、科学归类和可视呈现,最终实现以一套共同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来表述不同经济实质的交易。约翰?A?克里斯滕森(2006)指出会计是使用估价语言和代数式来传递信息。会计不同于统计,它是对事实的一种表达,人们看到的并非交易发生的现场,而是业务或事件发生后经过会计语言编译的会计记录(洪剑峭、李志文,2004)。会计不同于直接的语言文字记录,它剔除了冗余的信息,直观呈现了交易实质,有效分类、归纳与汇总了异质易。Toms等(2015)指出会计同时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会计的语言特征体现出会计的技术性。

(二)会计具有不完全性所谓不完全性主要是指人们由于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所掌握的信息不可能无所不含。会计的不完全性源于会计制度(准则)、会计确认和计量以及自然语言等的不完全性。首先,会计制度(准则)具有不完全性。会计制度(准则)是会计工作的规范标准,是会计的起点与指引。会计制度(准则)制定者认知的有限性决定着交易的会计制度安排的有限性,即会计制度仅能对有限的交易提供制度安排。其次,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不完全性。诺斯(1992)认为作为交易对象的商品或服务都具有许多属性和价值特征。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仅能反映交易的金额,且多以合计数形式呈报,与交易相关的其他属性无法一并计量与呈报。此外,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标准缺乏弹性,部分交易无法满足会计确认要求或可靠计量原则,或者计量成本不经济(CostConstrain),而无法进行会计处理。最后,自然语言是会计的重要载体,自然语言本身存在不完全性,只能进行大致性的描述,这导致会计也呈现出不完全性。会计制度(准则)、会计确认与计量和语言表达的不完全性体现出会计技术上的不完全性。

(三)会计具有非中性会计的非中性源于会计是一个人造系统,会计应用的范式和遵循的规则存在非中性。范式是指公认的信念、标准、思想方法、条理化的规则(库恩,1980)。早期会计借鉴数学的范式旨在利用数字记录产品生产、消费和结存情况,是一种计算及记录的簿记技术(乔帕利,1494)。后来会计引入了古典经济学概念,套用经济学的范式,开始用于反映资本、利润,体现“投入产出”与“剩余”思想等(葛家澍,2008)。Marx(1861)认为会计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资本家最大化剩余价值的武器。Littleton(1953)指出,本质上会计不容置疑地带有经济学属性。此外,会计制度具有非中性。1940年Paton和Littleton指出会计准则应是“不带个人色彩和不偏不倚的”,然而现实中很难实现。因为不存在一种完全独立且公正的会计准则能够满足所有不同使用者的效用偏好,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受损,会计制度(准则)的制定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选择。Zeff(1978)指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具有影响”,而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又可能影响其他个人或团体的利益。Leuz(2008)指出会计准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规范,它是有意识地设计的结果。会计制度或准则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整个过程,在会计制度(准则)规范下生成的会计信息,并不是单纯的一些抽象数字的简单组合,不同的会计准则选择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诱导出不同的会计经济行为,从而影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选择和不同主体的利益(葛家澍,2008)。姜英兵(2010)指出会计实际上是作为“制度”,而不是纯粹的信息系统而存在的。会计的非中性体现出会计的社会性。

四、会计对组织与社会影响的机理

交易与制度构成了制度经济学的主体内容。交易经济学指出交易依赖于信息,会计信息是组织与市场中交易的重要基础。会计语言精准性和会计不完全性程度决定着组织与市场内交易的效率;会计的不完全性程度和会计的非中性引导着理性人的行为选择,会计制度代表激励与约束的环境,其对组织和社会具有治理功效。

(一)会计不完全性与交易效率:信息、组织与市场康芒斯将交易分为: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限额的交易。市场交易基本属于买卖的交易,依赖于价格机制;而组织内部交易属于管理的交易,依附于科层体制(Hierarchy)下的命令与服从关系。组织中,资源由权威和命令进行配置,而执行在多级的结构体系中完成,信息不完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成为影响组织内部交易效率的关键因素。张五常(2014)指出,交易中至少需要确定交易的两个方面信息:一是获取关于物品本身的知识或信息,二是获取有关交易方面的信息,前者旨在弥补信息的不完全性,后者旨在改善信息不对称。命令形成和执行环节需要借助会计对组织内部整体或部分的“快照”与会计对组织外部熵值的吸收和呈报,来准确和完全地认识决策对象。因此,会计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完全性程度决定着命令形成和执行环节的质量。戈登?塔洛克(2010)指出由于监管者在每一层都没有完善的控制,随着层级数目的增长,层级间的背离程度呈指数化增长。命令监督环节中各级委托人需要借助于会计对各级人的行为进行估价,通过及时调整支付报酬与行为间的松散程度来约束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改善组织内部交易的效率。直接对人的每一项投入和行为进行度量一般存在度量成本不经济和度量不可行的问题,对与人相关的阶段性经济业务的会计度量,可以实现对人行为的间接估价。威廉姆森指出,由于人拥有有限的信息和具有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加上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交易效率会受损。由此可见,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对各级人行为的估价有效性与反馈效率,直接影响着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效率。从管理的职能来看,会计服务于组织内部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激励等职能,并影响着这些职能的效率。市场是交易的场所,具有资本配置的职能。市场以价格为基础引导资源的流动,而有效的价格机制依赖于完善的交易信息。当前,资本市场是各国资本配置的重要市场,交易的主要商品是组织的产权,而组织定期公布的会计信息成为资本市场上交易者定价的依据。会计的语言特征决定着对交易对象进行反映的清晰与准确程度,会计的不完全性决定着对交易对象进行描绘的完整程度,两者共同影响着投资者对交易估价的准确性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此外,会计信息的“反映”程度对于投融资成本、交易的活跃性以及实体经济均具有深远的影响。统一会计制度(准则)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减少交易费用(如获取信息的成本、审核信息准确性的费用等),增强交易的确定性和交易合作各方的信心,活跃市场交易,促进经济增长。如随着IFRS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步实施,IFRS下的会计信息减少了不同国家会计信息的转换成本,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与交易各方的信心,推动了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增长。国家会计(国家账户)是以国家为会计主体,对国家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的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反映,它是在微观组织的基础上汇总形成的。宏观决策者可能认为他们在观察经济,其实他们观察的是会计数据,宏观社会治理者正是利用会计数据了解社会和治理社会。当前,会计信息汇聚成各项指数(如财务指数、公司治理指数、会计指数),通过利用微观个体组织会计数据的汇总,呈现出宏观总体的特征,帮助宏观决策者了解宏观情况与进行科学决策。罗宏等(2016)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具有很好的宏观预测价值。由于对整个社会经济体的描绘依赖于微观组织基础,因此,会计对微观组织的反映的准确程度和完整程度,也最终会影响宏观“快照”的质量和宏观决策的效果。综上所述,会计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对微观组织与宏观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影响的机理和路径如图1所示。

(二)会计非中性与治理效应:制度、组织与社会付磊(2012)认为治理功能是会计的本质功能。由于会计存在不完全性和非中性,当会计对一项交易的收益权利和支出义务在确认上存在不配比、有偏差或不完全(即存在外部性)时,行为主体会理性选择成本正外部性和收益负外部性的行为或交易,从而导致某一类行为或交易的供给过度或供给不足,产生会计的治理效果。另外,制度决定行为人的机会集和激励结构,影响行为人行为的收益和成本,理性的经济人都会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组合。当会计制度(准则)对上述外部性边界或结构进行调整时,理性经济人的利益结构或激励结构也随之调整,理性经济人会重新进行“租金”寻找与行为选择,形成会计对组织行为的动态治理效应。此外,组织是会计制度(准则)的执行与遵循主体,组织在构建激励契约、组织目标、组织环境和组织实践时,均会受到会计制度(准则)的影响(Sk?rb?k和Tryggestad,2010)。例如当会计制度(准则)引导“损益表”观时,组织需要构建基于成本控制的管理环境和实践;当会计制度(准则)引导“资产负债表”观时,组织需要构建基于价值增值的管理环境和实践。经济学家指出宏观总量是微观的一个推演与累积,宏观政策执行的效果依赖于终端微观组织和个体的有效落实。社会作为组织的一个集合,当会计对各单元组织产生一致的治理效应时,宏观上便会显现出显著的定向痕迹或趋势,产生会计的宏观社会治理效应。制度提供了一个引导和强化行为的信念系统(FriedlandandAlford,1991)。会计的宏微观治理效应不仅显性地表现为直观的经济利益诱导,还可表现为隐性的理念心智引导。卢现祥(2014)指出制度不仅影响人们的重要的行为,还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及追求的目标。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划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随着制度的执行、行为的反复强化,慢慢深入行为人的理念与习惯,逐渐演变成为非正式制度。组织内部管理与外部市场决策等均需要参照会计制度,随着对会计标准的反复执行与决策引导,会计制度的某些理念或模式融入与渗透至企业文化、人的思维习惯与日常行为中,影响人的心智与行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理念。而且,这种制度规范与信念、人的行为之间的选择关系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自增强效应。当前的会计借助于经济学的范式,用收入、成本和利润等概念引导着企业与个人相关行为追随经济目标,将社会构建成“经济体”,发挥着“构建”作用。综上所述,会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组织与社会产生治理作用,具体原理如图2所示。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要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厘清会计的内涵以及会计、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本文在指出会计研究与认识上宏微观割裂性的基础上,借助于对会计本质的诠释,从会计信息和交易效率、会计非中性和治理效应两方面构建了会计对组织与社会影响的传导机理,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会计对组织与社会影响的框架。此外,还得出以下启示:1.要丰富会计要素的内容,实现会计的全面反映。会计需要对组织的管理行为、关系、价值观以及社会上的相关内容等进行全面反映,而不应局限于可计量的经济业务;需要将大量外生内容或表外因素进行内生化与表内化处理,改善会计决策支持的全面性。Suzuki(2003)指出国家会计忽略了很多内容,如人口、全球变暖、性别、道德等,很多内容被认为是外生或表外内容,然而作者认为这些被忽略的外生或表外因素越来越重要,若缺乏这些因素,相关决策者会对数量化经济“反映”产生质疑,认为度量存在偏差,反映不全面。2.要重视会计的社会性,关注会计的社会治理职能。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指出会计不仅呈现技术性,还兼具社会性。会计制度设计时既要考虑规范会计行为的技术性,也要重视会计制度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在组织和社会治理中,除考虑常用的经济手段之外,会计手段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实践中,要善于利用会计对微观组织和宏观社会影响的传导机理,引导组织理念与社会理念以及治理社会问题。Killian(2016)研究发现社会会计对于公司具有合法性的约束,并引导公司重构与社会间的关系和责任。3.要注重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将微观与宏观融合起来认识和研究会计。斯蒂格利茨指出,21世纪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脱节后回归交合的时期,宏观经济学正在寻找微观基础,微观经济学也正从微观个体的行为影响着宏观总量。会计的应用主体属于组织领域,而会计的影响范畴涵盖组织与社会两个层面,因此需要将微观与宏观融合起来认识和研究会计。另外,政策制定部门应考虑将企业会计与国家会计的口径统一,避免统计、会计两条线,加深企业会计在国家会计中的应用,提升会计信息在发现宏观问题与制定政策中的决策参考地位。4.要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交叉的思想来看待与研究会计。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到现代社会的治理功能,从原先的国有资产监督到现在的社会信息系统,从以前的简单数据整理到现在的全面信息披露,会计除了在技术、内容与功能上体现出进步与发展,在应用范畴与影响范畴上也呈现日趋扩大的趋势,认识会计和研究会计的视角与眼光需要与时俱进。此外,会计学学科根基源于数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会计学应用和影响的范畴又与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存在交叉,鼓励多学科交叉开展会计研究和发展会计学学科。

参考文献:

ArnoldP..Globalfinancialcrisis:Thechallengetoaccountingresearch[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09(6).

Hopwood.Editorial[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1976(4).

郭道扬.走向宏观经济世界的现代会计(上)[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0(5).

BurchellS.,C.Clubb,HopwoodA.G..Accountinginitssocialcontext:TowardsanhistoryofvalueaddedintheUnitedKingdom[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00(4).

戚艳霞,张娟,赵建勇.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基于我国政府环境和国际经验借鉴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0(8).

沈洪涛,廖菁华.会计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J].会计研究,2014(7).

姜国华,饶品贵.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J].会计研究,2011(3).

StephenP.Walker.Revisitingtherolesofaccountinginsociety[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Society,2016(2).

顾水彬.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腥味的非预期影响研究[J].经济经纬,2016(3).

BiddleG.C.,G.Hilary,R.S.Verdi.Howdoesfinancialreportingqualityrelatetoinvestmentefficiency?[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8(2).

顾水彬.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0).

GaoF.,J.S.Wu,J.Zimmerman.UnintendedConsequencesofGrantingSmallFirmsExemptionsfromSecuritiesRegulation:EvidencefromtheSarbanes-OxleyAct[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9(2).

LoK..Economicconsequencesofregulatedchangesindisclosure:Thecaseofexecutivecompensation[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03(3).

WangH.,W.N.Davidson,X.Wang.TheSarbanes-OxleyActandCEOtenure,turnover,andriskaversion[J].TheQuarterly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2010(3).

DefondM.,etal..TheimpactofmandatoryIFRSadoptiononforeignmutualfundownership:Theroleofcomparability[J].JournalofAccountingandEconomics,2010(3).

CrawleyM.J..MacroeconomicConsequencesofAccounting:TheEffectofAccountingConservatismonMacroeconomicIndicatorsandtheMoneySupply[J].TheAccountingReview,2015(3).

NeuD.,etal..Thesignvalueofaccounting:IMFstructuraladjustmentprogramsandAfricanbankingreform[J].CriticalPerspectivesonAccounting,2010(5).

第5篇

关键词:反倾销;自由贸易;消费者剩余;希克斯补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194-06

由于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各国经济遭受不同程度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阻力增大,贸易摩擦频发,中国深受其害,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尤具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典型的贸易摩擦形式反倾销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中美贸易摩擦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文献综述

雅各布·瓦伊纳(Jacob Viner,1923原版,2003中译版)较早研究倾销问题,他把倾销定义为“全国性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认为倾销一般是垄断,为处理存货、发展新市场、消除竞争、获得规模效益等,往往损害进口国相关产业发展,所以1904年加拿大颁行第一部反倾销法,之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反倾销(AD)动机很多,最初由经济损害引发,为了打击不公平贸易行为;而当今世界经济中反倾销盛行,反倾销法被滥用,战略保护、实施报复、政治原因等引发了多起反倾销案(Prusa & Skeath(2002)、Prusa(2005)、Feinberg & Reynolds(2006))。Prusa(2005)指出一个世纪前,倾销是国家重视的问题,而现在反倾销是更大问题,这非常值得深思。

各国反倾销行为将影响世界贸易形势。如果各国采取报复性反倾销能力强且报复威胁可信,各国将减少反倾销行为,Blonigen & Bown(2003)认为这种国家间反倾销报复的威胁减少反倾销行为的机制可能使所有国家陷入“冷战”局面。如果出口较少、对方采取报复性反倾销威胁不可信,那么可能出现反倾销等各种保护措施盛行局面。Bown(2004)提出国家即使不能实施反倾销报复,也倾向于采取其他保护措施来报复对其实施反倾销的国家。Prusa(2005)由于申请反倾销保护的产业出口往往并不多,他们不会害怕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反倾销措施,寻求反倾销保护的成本不高,所以会出现反倾销盛行的场景,直至威胁到欧美大国利益才会促使修正AD规则。

就中美贸易摩擦而言,沈国兵(2007)认为美国从中国进口增加是美国发起反倾销的主要决定因素,谢建国等(2011)研究表明中国对美实施报复性反倾销影响美国对华的倾销裁定,中国报复能力越强则美国做出肯定性裁决的概率越低,克鲁格曼等(2011)认为中国由于快速出口增长和社会主义属性(被美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成为遭遇反倾销较多的国家。反倾销必将影响发起国的经济福利,Gallaway等(1999)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测算美国反倾销、反补贴税法造成的福利损失,估计1993年整体经济净福利损失达到40亿美元,高于当年美国其他进口限制计划(除多纤维协定)。Prusa(2001)研究表明反倾销往往引起其他未被保护产业效仿,很容易被滥用,征收反倾销税平均造成进口额下降30%~50%,即使没有征税,反倾销行为也会导致贸易扭曲。

自由贸易符合经典的国际贸易原理,贸易是一种互惠的间接生产方式,还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平均生产率(Amiti & Konings(2007)、Bustos(2011)),对贸易双方整体而言反倾销是最差选择,贸易自由化才是理性选择。

二、微观层面分析

从微观层面进行一般性分析,通过个人效用函数推导出需求函数和支出函数,然后分析进口、征收反倾销税引起的价格变动对单个消费者效用、支出的影响,以及对单个生产者利润的影响。借鉴产权理论,这里需要界定进口商品在国内“低价消费权”或“高价出售权”,然后通过市场机制协调自由进口和征收反倾销税引起的利益分配问题。现代社会宣扬“尊重人权、自由竞争”,所以消费者有权利在低价格水平获得满足,自由进口、促进竞争是符合民众利益的。当国内厂商和政府对进口状态不满,征收反倾销税以减少进口量,受益企业和政府应对由此造成的消费者利益损失做出补偿。若补偿后企业和政府的净收益为正,则征收反倾销税是有利可图的。

(一)消费者决策及受价格变动影响

1.两种需求函数及价格效应

首先考察单个消费者i的消费决策,可从两个角度确定最佳消费组合:既定收入水平的效用最大化、既定效用水平的支出最小化。根据微观经济学原理,这两种属于对偶问题,得出的均衡结果是一致的(平新乔,2001)。

选用Cobb-Douglass效用函数:Ui(x)=xα

1ixβ

2i.(x1i、x2i >0),假定消费者选择商品1和所有其他商品的消费量,分别用X1i、X2i表示。消费者决策可表示为:

max Ui(x)=xα

1i·xβ

2i

s.t. p1x1i+p2x2i?yi 或mix p1x1i+p2x2i

s.t. xα

1i·xβ

2i?ui

运用拉格朗日法则求解,可得消费者i的两种需求函数:

(1) x*

1i(p,yi)=

x*

2i(p,yi)=

(2) xh

1i(p,ui)=

α-1·

α-1·ui

xh

2i(p,ui)=

α·

α·ui

(1)为马歇尔需求函数,表明商品消费量与收入水平正相关,与商品自身价格负相关,而与其他商品价格无关。联系效用函数,在商品价格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可以提高效用水平;但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上涨将使效用水平降低。值得注意的是需求价格弹性为-1,① 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上涨1%,将使得需求量下降1%,对该商品的支出份额不变;② 考虑到效用需求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考察商品价格上涨1%,将使得效用水平降低α个百分点。③

(2)为希克斯需求函数,需求量与所有商品价格相关。消费者为实现一定的效用水平,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时,会减少这种商品的消费,同时增加其他商品的消费。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1价格上涨1%,将使其需求量下降(1-α)%,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增加α%。④ 在希克斯需求函数基础上,可得到支出函数:

e(p,u)p1xh

1+p2xh

2=

α·

1-α·u

据此可以计算价格变化时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希克斯补偿:⑤ 在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条件下,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若要达到原效用水平则需增加支出;随着价格持续上升,为维持原效用水平支出将越来越多,但边际支出在逐渐下降。原因可能在于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所发挥的作用在逐渐增强,消费者大幅度削减涨价商品的消费量。从支出价格弹性可知,商品价格每上涨1%,就要多花费原来支出的α%才能维持原来的效用水平不变。

2.分析自由进口和征税引起价格变动后的消费者效用、支出变化及征税补偿

(1)如果自由进口使得国内商品1价格水平下降比例为d,那么在消费者收入不变、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该商品的马歇尔需求将增加,效用水平上升

α-1;在维持消费者原有效用水平情况下,该商品的希克斯需求将增加[(1-d)α-1-1],节省开支[1-(1-d)α]。

(2)如果对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进口成本增加、进口量下降,假定使商品1价格上涨比例为g,那么在消费者收入不变、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该商品的马歇尔需求将减少,效用水平下降1-

α;在维持消费者原有效用水平情况下,该商品的希克斯需求将减少[(1+g)α-1-1],增加开支[(1+g)α-1]。

(3)以自由进口时消费者效用水平为基准,若企业或政府对征税引起的涨价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则对单个消费者的补偿额度(CV)应为:

CV=Δe=e(p1,u)-e(p0,u)=[(1+g)α-1]e(p0,u)

假定:p1=(p1

1,p1

2)=((1+g)p0

1,p0

2),p0=(p0

1,p0

2)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商品1价格上涨1%,支出份额占总支出的1%,那么应补偿原来支出额的0.01%,才能使消费者满足原效用水平。显然,征税引起的价格上涨比例越大,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支出份额越高,则补偿比例也越高。

另一种是斯勒茨基补偿,是为维持原消费计划不变所进行的补偿,当价格上涨时,斯勒茨基补偿通常会超过希克斯补偿。

3.对所有消费者的影响

假定国内所有消费者具有相似的偏好,同样的支出安排,面临相同的市场价格和供给,总效用、总支出分别为个人效用、个人支出的简单加总,以上分析对其他消费者同样适用,所以可将上述分析结果推广至所有消费者的情形:

(1)马歇尔需求情况下,对商品1的总需求与总收入水平正相关,与商品价格负相关;对商品1的支出份额保持不变为α,若商品价格上涨比例为g,则总需求将减少,总效用下降1-

α。

(2)如果是希克斯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1价格上涨比例为g,将使其需求量下降[(1+g)α-1-1],就要增加开支[(1+g)α-1]才能维持原来的效用水平不变。

(3)若企业或政府对征税引起的涨价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则补偿额度为原来总支出、涨价比例(g)、支出份额(α)的函数,是原来总支出的[(1+g)α-1]倍;原来总支出水平越高,价格上涨比例越大,对该商品的支出份额越高,为维持原效用水平所需的补偿比例也越高。

(4)根据希克斯需求函数,价格上涨后消费者剩余损失为原来总支出的[(1+g)α-1]倍,恰好等于希克斯补偿;根据马歇尔需求函数,涨价造成的消费者剩余损失为原来总支出的[αln(1+g)]倍。

(二)生产者决策及受价格变动影响

微观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解释了理性的生产者总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按照MR=MC原则确定最佳产量、价格以及最优要素组合。

考虑简单供给函数,q=mp-n(m,n,q>0,p>>0),价格变动对厂商产量的影响:设=θ,?=·=>1,则===?θ>θ,供给量变动与价格变动方向一致,但幅度更大。假设规模报酬不变,要素组合及其价格不变,那么生产成本与产量正相关,不妨设成本函数为C=cq(c>0),利润函数为:

π=pq-cq=(p-c)(mp-n)=mp2-(n+cm)p+cn=m(p-)2-

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厂商决策均衡点在MR=P=c=MC,只能获得零利润,正利润仅出现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当p>>c>0,厂商才会有产出并盈利,利润随着价格上升而快速增长。

(1)出口商决策:价格歧视。不完全竞争厂商可能在完全隔离的差别需求弹性市场上制定歧视价格,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需求弹性取决于商品质量、替代性、社会偏好、收入水平等因素。差别定价均衡条件为:MR1= MC1,MR2=MC2 (如图1所示)。由于MR=p(1-),?=·?1|>1,MC1=MC2,有P2

(2)进口竞争者决策:寡头情况。假定中国某商品的出口企业是同质的,具有相同的边际成本,价格、产量决策完全相同,因此不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类似的,将美国同类商品的生产企业也看做一个整体,这样美国市场上该商品供给结构类似双寡头情况。中国生产集团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制定的价格策略是既定的,在产品同质、无生产能力约束条件下,若美国生产集团制定的价格较低,则美国集团将会占据整个市场;若更高,则会失去整个市场;若相等,则会分割市场,因此市场份额取决于相对价格水平。此外,差异化产品之间不完全替代,进口品低价销售对本土产品市场份额影响小于完全替代的同质产品情况。假定差异很大的两国资源禀赋及要素价格不变、且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倾向于制定较低出口价格,且从长期看,对美国同行形成定价约束及竞争压力。美国集团一旦认识到这种利润威胁,积极向美国政府寻求贸易保护,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从而抬高美国市场价格,刺激美国企业扩大生产,增加收益。

征收反倾销税影响范围极广,不仅中国出口企业受损,还会影响到美国消费者、同类和相关产品生产者以及政府部门,下面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

三、宏观层面分析:局部均衡AD-AS图形分析

图形分析法是研究反倾销问题常用方法之一,简单、直观,本部分首先进行基本分析,将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加以对比,然后又对自由进口和征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口及征收反倾销税造成的经济影响;接着讨论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对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最后讨论反倾销税率的影响。为了分析方便,本部分考察美国单一进口品市场的局部均衡情况,假定需求缺口完全从中国进口,美国官方征收反倾销税后国内价格将回归正常水平。

1.基本分析

由图2可知,自给自足状态的国内价格和产量分别为P0、Q0。一旦市场放开,引进大量廉价品,本地市场价格必然大大降低,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假定分别用P1、D1表示;国内企业由于没有利润不愿意多生产或者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消费需求,假定供给量为S1;需求缺口和进口量相等,即D1-S1= T1。进口造成的价格下降使生产者收入减少,生产者剩余损失为图中梯形P0P1AE面积;而消费者从中获益,消费者剩余增加部分为图中梯形P0P1BE面积,相互抵减后总的福利增加可用图中阴影三角形EAB面积表示。如果对受损的生产者进行补偿,那么自由进口促使帕累托改进。

大量进口造成的极低的国内价格水平诱使企业和政府认为出口商以不正当竞争手段向国内倾销,损害了产业利益,威胁到产业发展,那么政府将按倾销差价征收反倾销税以弥补产业损失。由下页图3可知,假定征税后市场价格恰好回升到正常水平P2(仍低于封闭国内市场出清时的价格P0),此时国内需求受到抑制减少为D2,国内供给则有所扩大变为S2,因征税进口量降低至T2=D2-S2。征税也将引起各市场主体的福利水平变化,分别为:消费者福利受损,对应图中(a+b+c+d)部分面积;生产者受益,a部分面积可表示生产者剩余增加值;政府得益与否还要取决于征税成本,c部分面积仅表示政府的征税收入。假定社会总福利为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收益的简单加总,并假定征税成本为零,则图中阴影部分(b+d)的面积代表总福利损失。

2.价格弹性效应

当供给价格弹性较小时,即总供给曲线更陡,厂商可能受到生产能力约束,价格上涨时产量增长幅度较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损失与上述标准情况相同,而生产者剩余增加值更小,需求缺口更大,如果完全从国外进口,则政府征税收入增多,在无征税费用时,此时总福利损失小于标准情况。

当需求价格弹性较小时,即总需求曲线更陡,消费者对价格上涨反应程度较小。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消费者剩余损失更大,生产者剩余不变,需求缺口更大,若完全从国外进口,则政府征税收入增多,在无征税费用时,此时总福利损失也小于标准情况。

假定倾销税率既定,且政府征税无成本,国内的需求缺口仍完全从倾销国进口,那么价格弹性将增强或减弱各经济变量在征税前后的变动量,但不会改变变动方向,具体的影响关系可归纳如下:

3.反倾销税率影响

反倾销税率与美国官方设定的正常价格水平一致。如果设定较高的正常价格,征收较高反倾销税后回到正常价格水平,此时,需求量更低,消费者福利损失更大;而国内产量增幅较大,生产者获益更多;由于进口被大大压缩,政府的税收收入未必会随着税率提高而增多,还要考虑进口下降比例和税率增加比例的对比关系。总之,总社会福利损失将更大。

四、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及结论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两大经济体,互为对方的重要贸易伙伴。自2001年中国入世后,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迅速,2012年将接近5 000亿美元,① 1—11月美方贸易逆差为2 003亿美元,同比增长8.3%。中国为美国的首要进口来源地、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与这种密切贸易关系相伴的是各种贸易摩擦,尤以频发的反倾销调查和征收反倾销税最为引人关注。中国商务部的资料显示,在过去五年多时间里,美国针对中国发起近30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经济危机后调查更加频繁。

美国对华反倾销案涉及多个行业,改革开放初期以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业为主,近年来扩展至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去年开始集中对太阳能电池板所属的新能源产业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对华反倾销案件数在逐年增多,做出肯定性裁决的比例一直较高,中国早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反倾销调查的最大涉案国。② 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中国制造的产品性价比较高所以畅销全球,这难免会使美国同行和政府部门怀疑存在倾销。在裁决倾销行为时,美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往往选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数据代替中国数据,势必会将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正常出口误判为倾销从而征收反倾销税,这对中国企业是不公平的,同样也会造成商品自由流动和国际竞争机制的扭曲,也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福利,将不利于全球贸易和整体福利改善。

除了第三部分分析的损失外,实际上由于一些原因,福利损失往往更大:企业游说政府对进口品征税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不应忽略;征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诸如市场调查成本、测算费用、人工费用等;征税造成商品多样性降低,价格水平上升会助推国内总物价水平上涨、降低实际收入水平,这也将增加实际损失;经济连锁反应和中国伺机报复,以及征税保护阻碍社会生产率提高等,加上这些成本,征收反倾销税对美国所造成的损失被低估,而倾销损失则被夸大。

综上分析,美国对华商品征收反倾销税的行为缺乏经济学依据。采取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政策,会使国内消费者福利受损,某些寻求贸易保护的企业受益,所谓“促进公平竞争”,只是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借口。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商品凭借比较优势对外出口,有利于进口国的福利改进。而美国官方忽视了可竞争的国际市场,认为中国商品占据美国市场将损害产业利益的担心是多余的,贸易保护只会两败俱伤。国际经济史上,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更替,对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影响也不断变化,但从长远来看,美国最优的贸易政策就是自由贸易,中国也是如此,自由贸易是国内自由竞争的国际延伸。

①中国商务部网站数据。

②1980年以前(1955—1979),美国发起反倾销调查223起,最大涉案国家为日本,对日反倾销调查约占总案例数的25%,其次还有加拿大、法国、德国等。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且开放程度很低,中美贸易量很小,遭受反倾销调查也较少,主要有1978年聚氯乙烯薄片和薄膜反倾销案。数据来源USITC网站的Import Injury Investigations Cases Statistics(FY 1980—2008)。

参考文献:

[1] 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8版[M].黄卫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沈国兵.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J].世界经济,2007,(11):11-23.

[4] 谢建国,周婷婷.报复性反倾销与美国对华倾销裁定[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46-53.

[5] 雅各布·瓦伊纳.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M].沈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74.

[6] Thomas J.Prusa & Susan Skeath (2002).The economic and strategic motives for antidumping filings.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Vol.

138,No.3,pp.389-413.

[7] Thomas J.Prusa (2005),Anti-dumping:A Growing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Trade.The World Economy,Vol.28,Issue 5,pp.683-700.

[8] Robert M.Feinberg & Kara M.Reynolds (2006).The Spread of Anti-dumping Regimes and the Role of Retaliation in Filing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72,No.4,pp.887-890.

[9] Blonigen,Bruce A.& Chad P.Bown (2003).Antidumping and Retaliation Threa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60,pp.249-273.

[10] Chad P.Bown (2004).Trade disput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 under the GATT:an empirical assess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62,Issue 2,pp.263-294.

[11] Michael P.Gallaway,Bruce A.Blonigen,Joseph E.Flynn (1999).Welfare costs of the U.S.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y law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49,Issue 2,pp.211-244.

[12] Mary Amiti & Jozef Konings (2007).Trade liberalization,intermediate inputs,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Indonesi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7,No.5,pp.1611-1638.

[13] Paula Bustos (2011).?Trade Liberalization,Exports,and Technology Upgrading:?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MERCOSUR?on Argentinian

Firm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1,No.1,pp.304-340.

Economic Effects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USA Anti-China-Dumping

ZHOU Cong-hui

(Business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第6篇

关键词: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激励;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040-03

根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力的企业的一种权益资本,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不对称信息。风险投资市场上的不对称信息的表现之一就是逆向选择,即熟悉自身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业企业家为了能获得风险投资,通常会对商业计划进行包装,隐藏甚至歪曲相关重要信息,从而影响风险投资家的投资决策。逆向选择的存在导致高科技企业融资困难,限制了高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又使得风险投资资本滞留,降低了风险投资基金的收益率。如果风险投资家有办法在投资前诱使创业企业家揭示某些真实的信息,并通过在签约时附加一些限制性的激励条款,迫使创业企业家获得资金后选择风险投资家所希望的行为,则风险投资市场的帕累托改进是可以实现的。

一、逆向选择的发生机理

模型假设如下:

A2:项目投资额为K,投资净收益为R。风险投资家无法直接观察到R,而只能观察到项目的总利润θ+R。资本市场的无风险利率为δ,且R?叟K(1+δ),即投资回报符合资产增值要求。

A3:风险投资市场上只有一个垄断风险资本供给的风险投资家,但有多个创业企业家,每个创业企业家只有一个需要融资的项目。

将该博弈写成信号博弈模型的形式,博弈顺序如下:

(3)风险投资家接收到创业企业家发送的信号β,但无法辨别创业企业家是属于高能力类型还是低能力类型,选择投资或不投资。

(4)若风险投资家接受该份额,则其收益为β(θ=R),创业企业家得到(1-β)(θ+R),否则风险投资家得到资金的机会成本K(1+δ),而创业企业家得到其保留收入θ。

三、小结

逆向选择效应的存在使风险投资家无法鉴别创业企业家的能力类型,从而使得高能力类型的创业企业家被挤出市场,而只留下低能力类型的创业企业家,这是一种效率的损失。如果同时投资于低能力类型创业企业家的项目,为了使高能力类型的创业企业家提供符合风险投资家要求的项目收益率,风险投资家必须支付给高能力类型的创业企业家额外的信息租金。通过设计一个可行可实施的激励契约风险投资市场上的帕累托改进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法]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I――委托模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 覃家琦.论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企业融资[J].经济评论,2003,(5).

[5] Amit R, Brander J, Zott C. Why do venture capital firms exit? Theory and Canadian evid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13:441-466.

[6] Trester,J,J.(1998),Venture Capital Contracting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P.675-

699

Contrary Choice and Encouraging the Entrepreneur

ZHANG Yue-biao

(Zhejiang Shaoxing Yuexiu Foreign Language Profession Colleg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Contrary choice of front of investment is the risk investment is on the market the dissymmetry information problem of one of the important performances, its existence can't make the risk investment house discriminate start a business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in home which is a high ability type, which is a mentally retarded dint type.The risk invests the contrary of the marketchoice effect make the high ability type start a business the entrepreneur drive extrude the market, but leave the mentally retarded dint type to start a business the entrepreneur only, this is a kind of loss of efficiency.For reducing the contrary to choose as to it's the loss that bring,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performances of the risk capital of exaltation, risk investment the house can pass to design a can go operable encourage the contract to carry out the Paleiyuo of the risk investment market tired give the improvement.

第7篇

关键词:品牌分布;品牌丰裕度;品牌总价值;品牌多样性;人均GDP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8-0073-05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etween the rand Distri u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GU Li-han1,2, WANG Xing-yuan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2. School of usiness,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271021)

A stract: In this paper, taking rand a undance, rand value and rand diversity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rand distri ution, regarding GDP per capita as dependant varia le, we uild a regression model to discover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etween rand distri u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rand value and rand diversity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regional GDP per capit and rand a undance is weak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regional GDP per capita.

Key words: rand distri ution; rand a undance; rand value; rand diversity; GDP per capita

1概述

随着人们实践水平的提升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因素被纳入经济增长的模型当中,从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到技术、制度。在品牌无处不在的今天,品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现有的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品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一是产品品牌角度,刘华军将品牌纳入微观经济学模型,认为品牌从需求方面解释了消费者选择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并将分工、制度和品牌结合起来,构造了“分工—制度—品牌模型”[1];李强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式下将企业家生产性活动分解,并把品牌资本纳入代表性企业家生产函数中来探讨最优经济增长问题,试图解释发达经济体与落后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差异[2]。第二是区域品牌角度,涂山峰和曹休宁从区域品牌的视角探讨了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3];陈方方和丛凤侠研究了地域品牌的经济效应,提出了地域品牌形成的机制和建设思路[4];王兆峰认为品牌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标志,分析了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即品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品牌的成长[5];谢弦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分析了区域品牌战略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6];[JP2]罗云华和李昊泽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给出了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7]。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得到了学者们的一致认可。然而,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品牌到底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多大贡献?不同区域经济总量的差别能用品牌分布来解释吗?这些问题对品牌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世界品牌大会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数据为研究样本,结合中国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旨在求得品牌分布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相关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2上榜品牌分布状况分析

2.1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上榜品牌地区分布

中国共有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自治区、青海省和澳门特别行政区2004~2011年均无品牌上榜,因此在地区分布统计中仅有31个省。将100均匀地分为10个档次,用以表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榜品牌个数。从表1可以看出,上榜品牌在91~100之间的省每年最多只有1个,81~90之间的省除2006年外也只有1个,2005年后上榜品牌在71~80之间的没有,61~70和51~60两个档次每年均空白。这意味着93.55%的省上榜品牌在50个以下,其中上榜品牌在10个以下的省每年不低于20个,占总数的64.52%,上榜品牌分布的地区不平衡由此可见(见表1)。

第8篇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9000字民法论文。

赞成市场化还是反对市场化的论辩,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论辩的是什么问题:是反对经济学的抽象理论,例如哈耶克与弗里德曼的某些理论见解,不承认某些经验事实,还是反对在具体情况下的某些法律和政策?这是两种不同的问题,前一个问题,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优点,计划经济在逻辑上和事实上的不可能性,通过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奥地利派经济学的阐发,在中国经济学者当中,除了少数的左派经济学家外几乎是达成了共识。但是在今天,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势,一些主流经济学家的判断显然是和大多数民众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这些人被舆论痛斥,被认为为少数既得利益者的不正当行为进行了辩护。中国经济学家们在几年之内,就由改革的先锋变得很不合时宜,甚至被认为是特权阶级的代言人。

我们有必要区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政策,经济学理论的正确与否,是逻辑或事实问题,是理论科学的领域;经济政策,必须进行价值判断,针对的具体的情况,这是实践科学的领域,实践科学的美德是审慎。休谟早就指出,事实不能推论出价值来,经济政策的制订,需要运用经济学理论的成果,但是从经济学理论不能推导出政策结论来。中国国内的经济学家,很少有人像杨小凯,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令人尊敬的成就,但却热中于提供各种各样的经济政策,在这么做的时候,且似乎忘记了本学科的限度,失去了在实践领域应有的审慎,他们的有些政策推理,不要说政治法律人士,就是一般常识健全的公众,也感觉荒谬。

以科斯定理的运用为例。科斯定理说的是,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可以把对产权(是权利束的含义,包括所有权,也可以是使用权、通行权、排污权之类)争执的双方或多方视为一个局部系统,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产权的配置不影响资源的使用,此一局部系统各方的收入总和不发生变化;如果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产权的初始配置影响资源的利用,不同的产权安排下,此局部系统各方的收入总和是不同的。科斯定理是微观经济理论的特例,也能够获得某些经验事实的支持,因为提出问题角度的巧妙,科斯定理对人们理解产权问题有很大的启发。如果我们由科斯定理获得结论:既然初始权利配置不影响收入总和,所以可以任意配置;或者政策有义务进行使得局部收入总和最大化的配置,那么就太荒唐了,科斯的理论和这些政策结论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似乎科斯本人也不这么认为,他反而说,在本文中,正如经济学家通常所做的那样来分析限于比较由市场衡量的生产价值。但在解决经济问题的不同社会安排间进行选择,当然应在比此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并应考虑这些安排在各方面的总效应。正如弗兰克H奈特常常强调的,福利经济学的问题最终必然归结为美学和伦理学问题。

曾经有这样的案例,河流一边的土地被河水突然撕走而加予河流彼岸,为了确定这块土地的所有权,法律家们尽最大的努力来思考,但他们不会这么考虑问题:土地自行产出一些野果,主人自己食用不进行交易,所以土地所有权归谁完全是无谓的问题;土地是种麦子的,要分配给种田能手这样可以产量更高[2].对法律家来说,种田能手的事实,经常和法律是没有关系的。

在科斯的例子中,如果无偿没收农民的土地交由铁路公司,那么两家的总产值不变,甚至会更高,因为这样节省了双方拥有权利情况下的交易成本,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是可行的权利安排。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来苏格拉底式地反驳上面的总产值极大化标准。例如,德沃金在《法律帝国》一书中一个的例子。假定一个贫穷的病人需要药品,因此愿意卖掉他所喜爱的一本书换取5美圆的药费,他的富裕邻居愿意付11美圆获得这本书,使这位穷人既失去了书又得不到药品,那么社会就更富。这么做甚至超过穷人和富人之间做成交易而得到的收益,因为强制性的转让节省了那种协商所需的交易代价。[3]这些例子中的规范判断,因为事实的设定,本身就有巨大的论证力量,是无法进一步论证的,因为任何论证都不可能比它们本身更有力量。就好象,我手中拿了一支香烟,除了出示这个香烟,并且说这是一支香烟外,试图用别的理论论证这是一支香烟外都更没有力量,也显得荒谬。

可是,我们的一些经济学家却在进行这样一些类似上述的荒谬政策推理,好像说,三个人共同经营一个企业利润是300,但一个人经营600,那么让一个人独占经营,其余滚蛋;甚至说,依靠经济学发展了一个关于投票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证明民主投票的结果在某些条件下甚至不能达到理性的最低要求,是个鼓吹民主的政治家,他被人谋杀了,因此在案中的判决中,谋杀者要因此得到宽恕。如此等等。

经济学理论与法律推理的问题也见于美国1905年的洛克纳诉纽约州案 [4].在工人斗争的压力下,纽约州议会于1897年制定法律禁止雇主雇用面包房工人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和每周超过60小时,为此引发诉讼。在该案中,最高法院以五比四票,废除了该纽约州法。佩卡姆(Rufus .W. Peckham)大法官,在代表最高法院作出裁决时指出,该州法严重干预了美国宪法修正案第14条正当程序条款所维护的契约自由。对此,霍姆斯和哈伦大法官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异议。哈伦认为,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立法机构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在面包房里长时间地工作可能危害工人的健康。霍姆斯大法官批评多数意见是将赫伯特斯宾塞先生的社会静力学输入第十四修正案中,宪法并没有制定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他认为,正如立法机构所表明的那样, 除非可以说,一个有理性和公正的人必然承认,所提出的法规会违背我国人民和我国法律传统所理解的基本原则这些多数意见才能站得住脚。很可能,赫伯特?? 斯宾塞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事实,如竞争的后果,如进化论等,但是从 人竞天择理论推论出具体环境下的法律判断,一样是很武断的。霍姆斯在上案中表达的司法哲学更正确。

眼下对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质疑,对我来说,这不是经济学本身的问题,我们不能轻易抛弃经济学积累的理论成果,也不必猜测为是经济学家的良心问题。不必在辩论中对他人进行道德批判,并且上升到良心的高度,将一切问题全部化约成道德本身就不是真正争论的态度。因为动机善良的人未必坚持真理,动机坏的人也未必袒护错误,所以只能是从公开的言辞本身进行讨论。张维迎等人作为非常出色的经济学家,追求理论的纯洁性是没有问题的,其信奉的经济理论本身也是成立的、没有问题的,但经济学理论无论如何代替不了具体的判断,从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到具体的政策判断这一逻辑上中断的飞跃,他们可能没有感觉,因此出现了种种似是而非、不合常理的推理。我批评了一些经济学家,是要人们在市场还是反市场?上更加理性,在装备理论理性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实践理性,不是要鼓吹人们诉诸激情。我们要克制激情,尤其是警惕一些鼓噪,没有事实根据和理论论证的鼓噪,来影响我们在目前极为迫切的问题上做出决定。这些鼓噪中的政策观点,不是上文我们说的审慎的实践推理,甚至是根据本身就有问题的一些抽象理论(不是我说的经济学理论)以比上文说的经济学家甚至更不审慎的精神获得的。

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了9000字民法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详情请点击法学论文。

第9篇

关键词:高储蓄率;成因;人口年龄结构;预防性动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02

一、引言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国民储蓄率一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居民储蓄率仍处于上升趋势。2005年全球平均储蓄率为19.7%,我国储蓄率则高达51%。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储蓄率居高不下呢,本文将对已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梳理。

二、高储蓄率成因的解释

目前,对于导致我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学术界除了讨论高经济增长率、高人口增长率两个重要因素外,也对人均收入因素、人口年龄结构、收入分配差距、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政策冲击等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讨论。

(一)经济增长速度。王弟海、龚六堂(2007)认为2000年以前,我国经济学家普遍从实证角度研究储蓄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缺乏理论基础。因此他们从微观经济学基础出发,在一个持续增长的经济中,建立离散的Ramsey模型推导出长期储蓄率和消费率的一般公式。通过代入中国和美国等国的经济变量数据进行模型合理性的验证,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高经济增长率。因为高经济增长率导致高投资回报率然后提升了居民当期相对消费成本,最终导致了高储蓄率。汪伟(2008)考虑到我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环境,利用1952-2006年省级动态面板样本数据,通过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率、投资率和储蓄率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率对储蓄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反向因果关系不成立。

(二)人均收入因素。考虑到宏观数据在研究居民储蓄行为上的缺陷,国内经济学家开始用微观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殷兴山、孙景德和张超群(2007)对1978年以来我国居民高储蓄率成因进行研究时,采用了宁波市400户家庭数据。他们的创新之处在于在分析出居民储蓄率不断上升主要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了量化比例。统计结果表明:不确定性因子、制度因子与收入因子中,收入因子是居民总储蓄率上升的主要推动力。杭斌、郭香俊(2009)认为,国内学者从收入不确定性及流动性约束角度研究高储蓄率现象时,未将习惯形成作为影响因素考虑进来,他们的研究认为,收入不确定性是我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现象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三)收入分配因素。一些经济学家从中国总储蓄结构特征出发,运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资金流量表进行了分析。李扬、殷剑峰(2007),翁媛媛、饶文军、高汝熹(2010),徐忠、张雪春、丁志杰、唐天(2010)等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储蓄率变化的原因分部门做了实证检验。他们一致认为,造成我国高储蓄率的两个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储蓄的不断增加。汪伟、郭新强(2011)认为,目标性储蓄可能是连接储蓄率与收人不平等之间一个重要的理论渠道,收入不平等和居民的目标性储蓄很可能是造成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他们的理论模型得到了两个重要结论:(1)假定时间偏好、消费习惯一致的情况下,由于收入不平等的强化效果对目标消费的影响,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的储蓄率低;(2)随着消费习惯的增强和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剧,社会经济中的总储蓄率会上升。

(四)人口年龄结构。袁志刚、宋铮(2000)认为在养老保险制度中,养老金收入由收入、未来劳动力的数量以及代际转移比例等因素决定。他们构建了一个两期叠代模型,该模型能够反映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环境的重要特征。他们的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会激励居民增加储蓄,中国高储蓄率一个主要推动力可能是人口老龄化。郑长德(2007),钟水映、李魁(2009)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运用中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对各地区人口转变及抚养负担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均认为少儿抚养比下降会导致居民储蓄率的上升,老年抚养负担对储蓄率的影响则不尽相同。目前,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是否存在影响,影响有多大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命题。

(五)预防性储蓄动机。消费者一般会为预防风险而进行预防性储蓄,由此会减少消费而增加储蓄。龙志和、周浩明(2000)使用1991-1998年分地区面板数据(收入、消费、物价),运用工具变量和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确实会为了平滑收入波动而增加储蓄,但他只是对预防性动机本身进行估计,预防性动机对我国城镇居民的影响并没有进行分析。施建淮、朱海婷(2004)则使用消费者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以1999-2003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数据为样本进行计量分析。结论表明:预防性储蓄动机可能对居民储蓄行为起重要作用,但实际的预防性动机可能没有预期那么强,可能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平均导致储蓄在各部门间比例结构失衡。宋振学、臧旭恒(2007)提出了分段递增的边际效用函数假说,该假说从内部原因探索了消费者的预防性储蓄行为。但是,由于预防性储蓄理论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理论,因此它亟需经济学家们继续深入研究。

(六)宏观经济政策。何立新、封进、佐藤宏(2008)采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1999年、2002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包含个人、就业状况、职业特征和等信息),基于生命周期模型分析了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①对居民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因为养老金财富的变化具有外生性,可以使企业员工养老金财富发生变化,于是它可以作为政策因素来分析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他们研究认为:养老金财富对于家庭储蓄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但不同家庭这种替代效应有明显差异。

注释:

①1995-1997年,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在历经了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从单一的现收现付制转向个人账户与现收现付相结合的模式,最终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宋振学,臧旭恒.边际效用分段递增的效用函数与预防性储蓄行为[J].消费经济,2007,1:3-6.

[2]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12:1-16.

[3]何立新,封进,佐藤宏.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8,10:117-130.

[4]汪伟.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基于中国1952-2006年的数据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8,02:105-125.

[5]杭斌,郭香俊.基于习惯形成的预防性储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9,03:38-43.

[6]汪伟,郭新强.收入不平等与中国高储蓄率:基于目标性消费视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09:7-25+52.

[7]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0,11:33-38+79.

[8]朱春燕,臧旭恒.预防性储蓄理论——储蓄(消费)函数的新进展[J].经济研究,2001,01:84-92.

[9]殷兴山,孙景德,张超群.制度变迁、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与居民储蓄率——基于宁波案例的因子分析[J].金融研究,2007,09:102-112.

[10]李扬,殷剑峰.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7,06:14-26.

[11]翁媛媛,高汝熹,饶文军.中国高储蓄率部门特征、成因及对策[J].经济学家,2010,03:41-49.

[12]徐忠,张雪春,丁志杰,唐天.公共财政与中国国民收入的高储蓄倾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0,06:93-107+222.

[13]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11:24-32+79.

[14]郑长德.中国各地区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06:1-4+11.

[15]钟水映,李魁.劳动力抚养负担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01:42-51+111.

第10篇

关键词:城市供水系统 一体化产权结构 决策模型 纵向并购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158-02

前言

城市供水系统一体化产权结构的管理模式是将原水生产(初级水产品)部门、自来水厂和供水管网连成一体,统一管理。该模式的实现需要对原有各利益主体的产权作明确的界定,尤其是明确城市供水系统中的国家产权,防止国家产权的流失,而后在新的模式中,各产权主体要就利益分配达成一致,这种城市供水系统产权结构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因减少中间交易环节,减少了交易费用;(2)因集中管理减少了管理费用;(3)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由规模效应产生更大的效益;(4)因统一管理减少了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有利于政府目标的实现。

但政府的另一个目标――控制垄断在该模式中不能实现[1]。

一、城市供水系统一体化产权结构决策模型

在城市供水系统一体化产权组合模式下,如果按市场机制供水,那么一体化供水企业作为垄断企业制定市场价格和供水量,可建立如下数学模型。设市场水需求函数为D=D(p),企业的成本函数为c(ξ),ξ为企业生产的水量,那么企业将按如下最优化模型制定水价:

max[D(p)・p-c(D(p))](1)

即企业制定的水价p*满足下式:

(p-c')D'(p)+D(p)=0 (2)

企业对市场的供水量为:ξ*=D(p*)

供水系统一体化产权模式使供水企业形成垄断地位,采用最高限价[2]对其进行管理是政府常用的管制手段之一。在最高限价下,供水企业会选择供水量最优化自己的利润,设政府限价为p,那么供水企业选择供水量的决策模型如下:

■(p・ξ-c(ξ)) (3)

企业的供水量ξ应满足:c'(ξ)=p

即在边际成本等于政府限价的水平上提供供水量[3]。而对政府限价p,根据需求函数,市场需水量为ξ*=D(p)。

由于政府限价pξ。这表明:供水垄断市场中如果实行最高限价,并且不给供水企业补贴,企业提供的水量一定小于市场的需求量,导致供水短缺。

二、纵向并购数学模型

要实现城市供水系统纵向一体化的产权结构,必然会发生供水企业之间的纵向并购,这里给出一个纵向并购的数学模型。

原水企业与水厂可以看成一种纵向关系,原水企业提供的原水是中间产品,并且原水企业居于垄断地位。下面通过数学模型证明即使一体化后企业的单位成本不变,由于交易成本的节约,这两者实现一体化企业比未实行一体化企业更有利润。

如果原水企业和水厂不是一体化企业,那么他们是一种交易关系,假设原水企业的单位成本为c,原水企业对水厂收取的价格为pu(一般地pu>c),假设水厂的单位成本为c0,如果需求函数为D=D(p),假设总交易成本为b,那么,水厂则按如下模型选择供水销售价格(假设供水能满足市场需求)[4]:

■(p-pu-c0)D(p) (4)

设以上最优决策模型的最优解为pl,假设原水企业也知道需求函数,因此,原水企业知道水厂会选择pl作为供水价格,显然pl是pu的函数,原水企业会按如下最优化模型确定对水厂的价格:

设p*u为以上最优化模型的最优解,那么原水企业与水厂获取的总利润为:

(p*u-c)D(pl(p*u))+(pl(p*u)-p*u-c0)D(pl(p*u))-b

如果原水与水厂为一体化企业,那么由于一体化后使交易内部化,因此b=0,那么,这个一体化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作出价格选择,他按如下最优决策模型作出选择:

■(p-c-c0)D(p)(6)

设以上最优决策模型的最优解为p*,那么一体化后的最优利润为:

(p*-c-c0)D(p*)

下面要证明:

(p*-c-c0)D(p*)>(p*u-c)D(pl(p*u))+(pl(p*u)-p*u-c0)D(pl(p*u))-b

对于一般的需求函数,由于pl(pu)及其导数很难有显示形式,这里假设需求函数为某种特殊形式给出证明:

设需求函数为D(p)=1-p,那么当原水企业与水厂未实现一体化时,对原水企业的给定价格pu,水厂按最优决策模型(式(4))确定的供水市场价格为:pl=■,市场供水量为■,水厂利润为■-■,原水企业按最优化决策模型(式(5))选择对水厂价格为:p*u=■,原水企业的利润为■-■,那么原水企业和水厂的总利润为■+■-b=■-b。

如果原水企业与水厂为一体化企业,按最优化决策模型(式(6))确定市场供水价格为p*=■,这时的利润为■。

由于■>■,因此有

(p*-c-c0)D(p*)=■

(p*u-c)D(p(p*u))+(pe(p*u)-p*u-c0)D(pe(p*u))-b=■(1-c-c0)2-b

■>■(1-c-c0)2-b

即分离的原水企业和水厂的总利润小于并购后的一体化企业的总利润。

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当水厂只有一个时,原水企业与水厂有并购组成一体化企业的欲望(不考虑并购引起的谈判成本和实现成本),因为形成一体化企业使原来的交易成本在企业内部化中消失[5],还能增加总利润。以深圳市盐田片区的供水为例,该片区供水由盐田港供水有限公司和盐田自来水有限公司负责,盐田港水厂由于没有自己的水库,需要购买原水,其水价比盐田水厂要高许多,虽然盐田港水厂的设计供水能力较高,但由于水价较高,实际供水量远比设计供水能力低,所占市场份额较小,许多用水户有两只水表,但只在盐田水厂不能及时供水的情况下,才用盐田港水厂的水,如果盐田港供水有限公司能够通过纵向一体化消除在源水成本方面的差别,则盐田自来水有限公司将失去水价低的优势,那么该片区的供水将形成库诺特寡头竞争,盐田港供水有限公司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加利润。

对水厂有多个的情况下,这种欲望应该更为强烈,因为多个水厂将引起水厂间的竞争,竞争将使水厂的总利润下降,因此一体化原水企业与多个水厂相比会产生更大的利润。但实际上,当有多个水厂时,这种一体化难以实现,其主要原因是多个水厂的并购必须进行多边谈判,并购的谈判成本和实现成本增大,以至无法并购。

设p*u为以上最优化模型的最优解,那么原水企业与水厂获取的总利润为:

(p*u-c)D(pl(p*u))+(pl(p*u)-p*u-c0)D(pl(p*u))-b

如果原水与水厂为一体化企业,那么由于一体化后使交易内部化,因此b=0,那么,这个一体化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作出价格选择,他按如下最优决策模型作出选择:

■(p-c-c0)D(p)(6)

设以上最优决策模型的最优解为p*,那么一体化后的最优利润为:

(p*-c-c0)D(p*)

下面要证明:

(p*-c-c0)D(p*)>(p*u-c)D(pl(p*u))+(pl(p*u)-p*u-c0)D(pl(p*u))-b

对于一般的需求函数,由于pl(pu)及其导数很难有显示形式,这里假设需求函数为某种特殊形式给出证明:

设需求函数为D(p)=1-p,那么当原水企业与水厂未实现一体化时,对原水企业的给定价格pu,水厂按最优决策模型(式(4))确定的供水市场价格为:pl=■,市场供水量为■,水厂利润为■-■,原水企业按最优化决策模型(式(5))选择对水厂价格为:p*u=■,原水企业的利润为■-■,那么原水企业和水厂的总利润为■+■-b=■-b。

如果原水企业与水厂为一体化企业,按最优化决策模型(式(6))确定市场供水价格为p*=■,这时的利润为■。

由于■>■,因此有

(p*-c-c0)D(p*)=■

(p*u-c)D(p(p*u))+(pe(p*u)-p*u-c0)D(pe(p*u))-b=■(1-c-c0)2-b

■>■(1-c-c0)2-b

即分离的原水企业和水厂的总利润小于并购后的一体化企业的总利润。

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当水厂只有一个时,原水企业与水厂有并购组成一体化企业的欲望(不考虑并购引起的谈判成本和实现成本),因为形成一体化企业使原来的交易成本在企业内部化中消失[5],还能增加总利润。以深圳市盐田片区的供水为例,该片区供水由盐田港供水有限公司和盐田自来水有限公司负责,盐田港水厂由于没有自己的水库,需要购买原水,其水价比盐田水厂要高许多,虽然盐田港水厂的设计供水能力较高,但由于水价较高,实际供水量远比设计供水能力低,所占市场份额较小,许多用水户有两只水表,但只在盐田水厂不能及时供水的情况下,才用盐田港水厂的水,如果盐田港供水有限公司能够通过纵向一体化消除在源水成本方面的差别,则盐田自来水有限公司将失去水价低的优势,那么该片区的供水将形成库诺特寡头竞争,盐田港供水有限公司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加利润。

对水厂有多个的情况下,这种欲望应该更为强烈,因为多个水厂将引起水厂间的竞争,竞争将使水厂的总利润下降,因此一体化原水企业与多个水厂相比会产生更大的利润。但实际上,当有多个水厂时,这种一体化难以实现,其主要原因是多个水厂的并购必须进行多边谈判,并购的谈判成本和实现成本增大,以至无法并购。

设p*u为以上最优化模型的最优解,那么原水企业与水厂获取的总利润为:

(p*u-c)D(pl(p*u))+(pl(p*u)-p*u-c0)D(pl(p*u))-b

如果原水与水厂为一体化企业,那么由于一体化后使交易内部化,因此b=0,那么,这个一体化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作出价格选择,他按如下最优决策模型作出选择:

■(p-c-c0)D(p)(6)

设以上最优决策模型的最优解为p*,那么一体化后的最优利润为:

(p*-c-c0)D(p*)

下面要证明:

(p*-c-c0)D(p*)>(p*u-c)D(pl(p*u))+(pl(p*u)-p*u-c0)D(pl(p*u))-b

对于一般的需求函数,由于pl(pu)及其导数很难有显示形式,这里假设需求函数为某种特殊形式给出证明:

设需求函数为D(p)=1-p,那么当原水企业与水厂未实现一体化时,对原水企业的给定价格pu,水厂按最优决策模型(式(4))确定的供水市场价格为:pl=■,市场供水量为■,水厂利润为■-■,原水企业按最优化决策模型(式(5))选择对水厂价格为:p*u=■,原水企业的利润为■-■,那么原水企业和水厂的总利润为■+■-b=■-b。

如果原水企业与水厂为一体化企业,按最优化决策模型(式(6))确定市场供水价格为p*=■,这时的利润为■。

由于■>■,因此有

(p*-c-c0)D(p*)=■

(p*u-c)D(p(p*u))+(pe(p*u)-p*u-c0)D(pe(p*u))-b=■(1-c-c0)2-b

■>■(1-c-c0)2-b

即分离的原水企业和水厂的总利润小于并购后的一体化企业的总利润。

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当水厂只有一个时,原水企业与水厂有并购组成一体化企业的欲望(不考虑并购引起的谈判成本和实现成本),因为形成一体化企业使原来的交易成本在企业内部化中消失[5],还能增加总利润。以深圳市盐田片区的供水为例,该片区供水由盐田港供水有限公司和盐田自来水有限公司负责,盐田港水厂由于没有自己的水库,需要购买原水,其水价比盐田水厂要高许多,虽然盐田港水厂的设计供水能力较高,但由于水价较高,实际供水量远比设计供水能力低,所占市场份额较小,许多用水户有两只水表,但只在盐田水厂不能及时供水的情况下,才用盐田港水厂的水,如果盐田港供水有限公司能够通过纵向一体化消除在源水成本方面的差别,则盐田自来水有限公司将失去水价低的优势,那么该片区的供水将形成库诺特寡头竞争,盐田港供水有限公司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增加利润。

对水厂有多个的情况下,这种欲望应该更为强烈,因为多个水厂将引起水厂间的竞争,竞争将使水厂的总利润下降,因此一体化原水企业与多个水厂相比会产生更大的利润。但实际上,当有多个水厂时,这种一体化难以实现,其主要原因是多个水厂的并购必须进行多边谈判,并购的谈判成本和实现成本增大,以至无法并购。

参考文献:

[1]门建辉.自然垄断行业:政府管制与放松管制[J].经济评论,1999,(1):54-56.

[2]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96-301.

[3]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01-314.

[4]Martin J.Osborne,Ariel Rubinstein,A course in game theory[M].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London,England,1995:

第11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社会福利理论,分析了生产商再制造行为对社会、消费者和生产商自身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再制造 消费者福利 社会福利 生产者福利

从经济学角度对再制造的研究分为三个方向:

其一,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研究再制造的社会经济意义。Ferrer 与Ayres(2000)分析了再制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且证明了再制造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尤建新等(2005)综合运用循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等经济理论阐述了闭环供应链的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内涵。

其二,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研究再制造的成本收益。Ayres et al.(1997)评估了再制造的赢利性,并指出了其中对盈利有巨大影响的几个问题;Geyer,Wassenhove与Atasu(2007)从废旧产品回收、处理的成本,再制造的成本节约等角度分析了再制造。

其三,从中观经济学角度研究再制造在某个行业的赢利性。G.Ferrer(1997)分析了个人电脑行业再制造的赢利性; Glenn E.Maples et al(2005)研究了再制造技术在石油行业的应用;Quariguasi Frota et al(2009)以电子行业为例,从行业角度分析了再制造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从上述文献可看出,还没有研究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对再制造展开讨论。已有研究只是从某一侧面来看再制造,而且侧重点在于再制造的盈利性。因此,本文主要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并以再制造成本为研究基点,分析生产商从事再制造对生产行业、消费者与社会的影响。

模型描述

本文主要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社会福利的理论模型。为便于运用该模型分析生产商再制造行为,首先给出必要的假设条件:其一,本文只讨论既从事新产品生产,又从事再制造的生产商(OEM)(以下简称生产商)(Savaskan et al.,2004)。其二,再制造产品与新产品在同一市场销售,消费者对再制造品与新产品没有心理差别,两种产品在市场上售价相同(Savaskan et al.,2004)。其三,本文假设再制造所需要的废旧产品没有限制(Atasu与wassenhove,2008),原因是再制造商废旧产品的回收源并不是单一的,比如Bosch除了回收自己公司的废旧产品,也将回收范围扩大到市场上的其他产品(Valenta 2004)。其四,从事再制造后的生产商供给曲线的斜率要小于没有再制造时供给曲线的斜率。Savaskan(2004)假设的生产商既生产新产品又生产再制造产品,其生产成本为c=cm(1-τ)+crτ,由此可得cr<c<cm,cr为单位再制造成本,cn为单位新产品生产成本,τ为再制造产品在生产商供应产品中所占的比例。在经济学中,由短期供给曲线的推导可知,产品生产成本的大小对应着供给曲线斜率的大小。因此,c对应的供给曲线斜率要小于cn对应的供给曲线的斜率(如图1)。

基于以上假设,本文给出了社会福利理论模型。就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来说,社会福利的主要衡量指标是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究其本质,消费者剩余是指顾客在购买过程中从市场上得到的收益;生产者剩余则是指生产商在出售过程中得到的收益。前者可以定义为:消费者剩余=顾客的评价-顾客的实际支付;后者可以定义为:生产者剩余=生产商得到的收入-生产商的实际成本。

如图1所示,如果生产商不从事再制造,供给函数为p=a+bq(a>0,b>0);如果生产商从事再制造,供给函数为p=a1+b1q(a1>0,b1>0)。基于总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可知供给函数在纵轴上的截距大小表示生产商对生产规模的选择。a或a1向下移动表示供给曲线向右平移,这意味着生产商愿意以更大的生产规模从事产品生产。b和b1表示生产商对市场价格的敏感度。如图1所示,本文假设生产商不仅从事再制造,同时生产商也扩大了他的生产规模;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c-dq(c>0,d>0)。d表示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

当供给曲线斜率为b的情况时,消费者剩余CS表示为需求曲线以下、价格水平线以上的三角形面积SACD,即,,为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TE=qpe,为消费者实际支付的金额生产者剩余为价格水平以下,供给曲线以上的三角形面积SABC,即;当供给曲线斜率为b1的情况下,消费者剩余所对应的三角形面积为SDEF,即,生产者剩余所对应的三角形面积为SEFG,即。

生产商再制造行为的影响分析

(一)生产商再制造行为的社会影响分析

命题1 :从消除生产负外部性的效果看,生产商再制造行为可以降低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从而有效消除生产的负外部性。

经济行为的外部性问题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是一种一方施加另一方并不情愿的成本或者效益的行为,或者说是一种其影响无法完全地体现在价格和市场交易之上的行为。生产的负外部性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浪费,而保护环境与资源正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如图2中所示。MC为生产商的边际成本,MEC为生产商生产产品所带来的边际外部成本,因此该生产商的边际社会成本为MSC=MC+MEC。当产品的市场价格为p0时,在不考虑生产商所造成的外部性的情况下,其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平为q1;但从生产商造成的社会边际成本来看,最优的产出水平应为q2。从图2上可以看出q1>q2,显然生产商生产了太多的产品。当生产商从事再制造之后,由于生产成本的降低,MC移到了MC'位置,MEC移到了MEC',相应地MSC'=MC'+MEC',可以明显看出生产商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生产商的边际成本与生产所带来的边际外部成本的降低而降低。

命题2:征税可以消除生产的负外部性,但从对社会福利和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来看,生产商从事再制造要优于征税。

征税的效果是否理想取决于许多因素,比如政府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以使得税收与相关的外部性正好一致,等等。征税不当则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低效率运行。如图3所示,当政府通过征税控制生产商的生产时,带来了社会福利的损失。征税之前,消费者福利为SDEPe,社会福利为SDEPe与SIEPe的面积之和;征税后,政府税收总额为PsPdE'G,其中PePdE'F为消费者负担,PsPeFG为生产者负担,两者只是将自己的这部分剩余通过税收转移给政府,剩余总量并未减少。但由于征税导致均衡数量从qe减为q'e,使社会福利从IDE减为DE'GI,GE'E就是无谓的福利损失。

与税收会造成社会福利损失鲜明对应的是,生产商从事再制造不仅不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反而会有效地增加社会福利和消费者福利。如图3所示,为了便于比较,假设供给曲线从S偏移到S''的过程中,它的截距没有发生变化。从图中可以很明显看出,生产商从事再制造所引起的供给曲线斜率的向右偏移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福利,社会福利从SDEI增加到SDHI,消费者福利从SDPeE增加到SDPsH。

命题3:生产商越愿意从事再制造,对消费者和社会越有利;生产商越不愿意从事再制造,对消费者和社会就越不利。

从消费者福利和社会福利角度看,在消费者需求一定的情况下(见图4),当生产商供给曲线斜率由b1偏移到b2时(b1<b2),从事再制造的生产商的生产意愿提高,此时消费者福利和社会福利是增加的,消费者福利从SAEF增加到SAHI,社会福利从SACD增加到SAIK,这意味着从事再制造的生产商生产意愿的提高对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有利。

(二)生产商再制造行为的盈利性分析

命题4:当时,SEFG>SABC,生产商从事再制造对自身有利;当时,SEFG>SABC,生产商从事再制造对自身不利。

证明:在生产商不从事再制造的情况下,生产商剩余为SACD,即,经过计算可得;在生产商从事再制造的情况下,生产商剩余为SEFG,即,经过计算得;通过比较SEFG与SABC,可得命题4。

分析命题4可得,虽然生产商从事再制造能够增加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福利,但从再制造赢利性角度看,再制造并不一定是生产商的最优选择。生产商从事再制造是否盈利,取决于供给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即取决于生产商对生产规模的选择。当时,意味着生产商在该生产规模下从事再制造会盈利;当,则意味着生产商在该生产规模下从事再制造将不利。后者实际是生产商外部效应影响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属于Vp<Cp<Vs情形。Vp表示生产商自身的收益,Vs表示由生产商产生的社会收益,而Cp表示生产商的成本(高鸿业,2004)。该式表示:生产商从事再制造对社会有利,但他的生产成本要高于自身所获利益,此时生产商也不会从事再制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保证生产商从事再制造并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就需要政府对生产商给予补贴,以弥补生产商因为从事再制造带来的损失。

结论

再制造对于社会和消费者是有益的。对于生产商来说,从短时期看,生产商如果要从事再制造,需要满足一定的生产条件与市场条件;从长期看,由于生产商可以自由进出市场,达到市场出清,因此在长期内不管生产商是否从事再制造,再制造对整个生产行业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尤建新等.闭环供应链的经济学解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

2.Glenn E.Maples et al.Parts remanufacturing in the oilfield industry[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05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学 术语 翻译策略 教科书

一、引言

1.经济学术语的概念界定。随着世界不断向前发展,关于经济学的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就当前来看,大多数国家普遍对经济学的理解主要是基于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48年在《经济学》一书中所给的定义,即经济学是一种用来研究人和社会选择的科学,并在将来把商品分配给各类成员的一种科学。根据该定义,我们发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进行利用,同时研究分配和消费的科学。

2. 经济学术语的主要特点。 经济学术语除有专业性、单义性这些术语通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专名命名。经济学首先是源自于西方,然后从西方引入我国的,所以大多数经济学的教科书采用的仍然是西方经济学教材汉译本。而中国的大多数译本仍然是以西方作品中国化为根本的发展途径,所以作品大多数是改编而成的。考虑到很多经济学概念都是通过西方学者提出的,所以相关术语在进行翻译时,很可能就是直接使用提出者的名字进行命名。

(2)对义性。词语的对义性主要是指词语的意义的互相矛盾、互相对立,也就是在词语的表达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在经济学中,经常会使用一组矛盾、对立的事物或对立的行为来表达相应的经济关系,所以术语往往是成对出现的。比如:law of demand(需求定理)与law of supply(供给定理)、explicit cost(显性成本)与implicit cost(隐性成本)、loses of exporting countries(出口国损失)与loses of importing countries(进口国损失),这些术语意思都相反或相对。

(3)系列性。一个新词进入经济学术语之后,发生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些列与该中心词相关的词。如marginal(边际)一产生,带出了一系列经济学术语,Marginal benefit(边际利益)、marginal changes(边际变动)、marginal cost curve(边际成本曲线)、marginal product(边际产量)。

二、不规范现象归类分析

1.字面翻译。经济学术语不同于普通的词语的翻译,它们总是经济学领域中的许多概念的称谓。译者在翻译时,如果不考虑到词语的真正含义,而是根据词典的表面意思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就会出现错译。如lump-sum tax,曼昆中译本译为“定额税”,萨缪尔斯中译本译为“一次性总付税收”。 income distribution,曼昆中译本译为“收入分配”、而萨缪尔斯中译本译为“收入分布”。而具体地,可以根据文本来定,例如下面的实例:

Suppose the government imposes a tax of $4,000 on everyone. That is, everyone owes the same amount, regardless of earnings or any actions that a person might take. Such a tax is called a lump-sum tax.

可以翻译成:假如政府向每个人征收4 000美元税。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收入多少,也无论每个人将要采取怎样的行为,每个人都要交纳等量的税。所以把这种税称为定额税(lump-sum tax)。

2.选词不严谨。术语和概念唇齿相依,在科学研究中很多术语都是由概念而来,反过来术语又用在传播科学。有时,译者理解原文意思,但在选择译词时,没有斟酌词语的细微差别,从而导致译名不准确。如:rent control, 分别翻译成“租金控制”与“租金管制”;medicaid分别翻译成“医疗援助”与“医疗补助”。

3.语言欠简练。翻译科学术语,不仅要从科学概念体系出发,又要采用精炼的语言来描述,达到简单明了的目的。术语翻译时,要对语言进行锤炼,从而保证术语译名简洁。然而在经典教科书汉译本中还是会出现不简洁现象。

三、经济学术语汉译名不规范的原因

1.译者缺乏术语意识。术语意识是以对术语的性质与功能的认识而形成的严谨、科学地对待本专业术语,小心慎重地对待其他专业术语的自觉性。如果术语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作用而不够了解,就很难可能会对术语产生一种严谨甚至敬畏的科学态度,而取而代之的是草率、随意。具备术语意识,才有可能去遵守术语翻译的相关规范,再依据术语定名规则翻译。

2.译者缺乏经济学知识。每一次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就要定义一个新术语来表达这一概念,经济学是一门有较强的专业性的学科,如果只是知道语言知识,而缺乏经济学知识,往往很难准确地进行翻译。例如:business cycle有些经济学教科书译成“商业循环”,这是根据普通词语字面意思来翻译的,在微观经济学著作中显然是不准确的。在经济学中,business cycle应该译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的波动,而不是指商业活动的循环进行,要准确翻译该词,就要全面了解经济学的概念。

3.译者缺乏严谨态度。经济学家考虑到教科书的特殊性,通常会通过例子、定义、图标等各种方式来说明术语的含义。译者翻译时,结合上下文通常可以理解术语含义,但在选择词义时,没有区分词语的细微差别,而造成选词不当的问题。

四、经济学术语的汉译有效性策略

1.专名命名法。经济学中很多术语的译名直接以概念创造者的名字命名。在翻译时,笔者也直接使用经济学家姓名作为术语译名的一部分。举例如下:

Pigouvian subsidy 庇古补贴

1a. A Pigouvian subsidy is a payment designed to encourage activities that yield external benefits. (Krugman 2010)

1b. 庇古补贴是用来鼓励产出外部效益行为的支付补偿。

分析:庇古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词典中收录的以庇古命名的术语分别有“庇古税”、“庇古均衡”、“庇古效应”。在翻译此新术语时,也以该经济学家名字命名,翻译成“庇古行为”。

2.习惯表达法。术语翻译过程中,词语表达尽量选择符合交际语言习惯的词。举例如下:

depository bank 储蓄银行

2a. The Glass-Steagall Act of 1933 separated banks into two categories, commercial banks, depository banks that accepted deposits and were covered by deposit insurance. (Krugman 2010)

2b.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银行分成两类: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储蓄银行接收存款,并购买储蓄保险。

分析:翻译成“存款银行”,意思也清楚,但不符合日常语言表达习惯,所以译成储蓄银行。

3.逆序翻译法。中文与英文尽管在语序上有所不同,中文通常将修饰语置于中心词前面。而英文,当修饰语较长时,就会把一部分修饰语变成介词短语、不定式置于中心词后面。就算英语修饰语全部前置,有时还要对其进行重新排列,符合中文的习惯。

4.类比借用法。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新概念通常使用日常词语表达,且部分词语在其它的领域还有类似的意义。这时,可以采用类比借用的方法来命名,由此得出的术语易于传播,且不失专业性的特点。

5.信息补偿法。“翻译是指在接受语再现原语信息并实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所以翻译主要作用就是传递信息,实现源语功能。术语翻译的信息补偿是指术语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识的运用某些译语手段或符合译语规范或规约的其他语言手段补偿损失信息,将信息的损失最小化。在简短的术语中,尽量地把术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举例如下:

the arc method 弧段正切法

3a. The Arc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Slope An arc of a curve is some piece or segment of that curve. For example, panel (a) of Figure 2A-4 shows an arc consisting of the segment of the curve between points A and B. To calculate the slope along a nonlinear curve using the arc method, you draw a straight line between the two end-points of the arc. The slope of that straight line is a measure of the average slope of the curve between those two end-points.

3b. 弧段正切法测斜率 弧段就是曲线上一部分或一段。比如:图2A-4中(a)板块显示的弧段是由曲线A点与B点之间的部分组成。沿着曲线使用弧段正切法测量斜率,可以在弧段的端点画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是就是两端点之间曲线的平均斜率。

五、结束语

关于经济类术语的翻译,我们仅仅要掌握好翻译的通用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对储备大量的经济学术语和尽可能地学习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只有了解了经济学知识以后,我们才能够根据自身已有的英文知识,翻译出更加精准的译文,从而达到不仅准确,而且流畅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少爽.翻译专业学生术语能力培养:经验、现状与建议[J]. 外语界.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