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备考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课堂;内外结合;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393-02
1 内外结合教学法的提出
作为一名身处教学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我常常担任多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对于我来说,由于所带班级较多,因而个人教学任务很重,但对于每一个班级的学生个人来说,历史课时间却相对较少,此外,学校、家长对毕业班历史教学成绩的要求也较高。在这种教师精力有限、学生上课时间较少的情况下,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自然而然就摆在了我的面前: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长期教学的实践中,我认识到一个问题: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课堂容量大,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固然很好,但限于个人电脑水平和时间精力、素材等方面的因素,觉得多媒体教学这条好的道路并不是适合我的一条好的坦途。
那么,对于电脑水平和时间精力有限的人来说,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经过长期的思考、探究和实践,我总结出一套自己认为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内外结合教学法。内外结合教学法,是指把课堂内的知识讲解与课堂外的学生自学探究结合起来。简言之:课堂外,学生对某一个课题进行探究;课堂上,学生协助老师进行教学;课后,由进行课题研究的同学进行辅导,对全班同学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提出评价报告。
2 内外结合教学法的过程
对于这个内外结合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我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根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将每个班级的学生,按三至五人一个小组的标准,分成若干个合适的小组,由小组内同学民主选定小组长。
然后,分别把各班的小组长召集起来,将本学期所学的各个课题内容,以自选或抽签的方式,安排给各个小组,告知小组长每个课题教学上课的大致时间,要求每个小组在这个时间之前,对自己所选取的课题内容进行全面的探究――包括课题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必要补充知识、小故事、前后知识的联系点等部分或全部,安排的内容和完成的时间整理成表格――《历史课题探究任务单》,贴在教室的墙上,公示给大家。
第三,课堂教学时,先由相关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课知识进行讲解,再由小组其他成员进行知识补充或穿插故事,时间大致在15至20分钟之间。之后,由老师对小组研究成果进行一两句话的评价,对本课知识进行补充性讲解和强调,重点对前后知识的联系进行揭示和说明。
第四,由小组长布置本课的作业,进行课外学习辅导,并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在必要时进行宏观调控。
第五,复习备考的时候,如果有学生对相关课题的知识产生了遗忘、疑问、混淆等,都可以对照公示在教室墙上的《历史课题探究任务单》,找相关小组的同学学习请教,也可以找老师进行个别辅导。
3 内外结合教学法的意义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还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上述内外结合教学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能充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大有裨益。
过去,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满堂灌,知识点面面俱到,自己一节课下来,感到很辛苦、疲惫,学生听呀记呀也感到很累。最后考试测评的时候,发现学生多数知识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初步印象,记的不牢,探究不深。运用内外结合教学法以后,由学生轮流充当老师,其他学生上课兴趣大增,对于“小老师”的发言和讲解也是饶有兴趣,“小老师”讲课二十分钟后,再转换教学形式,由教师引导学习。这样,单一沉闷的课堂模式就变得形式多样,比较活跃,效果显著。至于担当本节课课题研究的小组的成员,通过课外的探究学习和课内的讲解巩固,其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自然就不容置疑了。
内外结合教学法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探索性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普遍被看成是本次国家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现代学生观认为:学校的一切,都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对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其次,学生是独特完整的人。他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适时适当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再者,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或抗拒。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学生是责权主体,内外结合教学法就是要植入“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让学生自主参加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中,相互指导,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辅导,相互检测,相互提高。
4 内外结合教学法的效果及简单评价
一、工作目标
1、狠抓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使教学工作的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2、完善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之尽快成长起来。
3、初一、初二各科的统测,统招班合格率要达到100%,英语、数学优秀率要超出全镇所有参考班级最高率的16%(语文10%),非统招班两率要达全镇各初级中学重点班最低线;初三的合格率和优秀率要达到全镇所有参考班级的第一名。
4、初三升中考总分合格率、总分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五名,理想目标为前三名,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分流引导工作。
5、高一语、数、英、物、化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6、高二语、数、英市统考合格率保证目标为前六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优秀率保证目标为前八名,理想目标为前五名。
7、高一、高二会考科目合格率、优秀率要达到全市的平均线以上。
8、高三高考上省线人数要达到上级指定的保证目标。
二、工作措施
1、强化目标管理。各级组、科组根据学校教学的整体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及各学科实际情况制定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科任教师根据学校教学整体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按年级学科要求,按班级学生实际和教师本人特长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上述三种教学目标,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局部,最后落实到教师个体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人上,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
2、抓好备考工作。高考备考领导小组要加强班风、学风和教风的管理,要注意监控辅导对象的辅导过程和效果。其他各类考试科任要尽早确定培优辅差对象,定好培优辅差计划。各科要加强对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的辅导,在抓好单科优秀率和合格率的同时,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
3、初中毕业班,要正确处理好提高升中试成绩和为我校高中输送优秀人才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辅导好临界优生和临界合格生,提高总分优秀率和总分合格率,又要及早了解学生的报考意向,从关心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宣传我校高中重点班优势等着手,加强学生的爱校思想教育,做好初三年级的分流工作。
4、抓好教学进度。各年级在不影响课堂效率的前提下,要力争把教学进度适当提前,以求得本学期各类统考以及下学期高考、升中考、会考和市、镇统考备考工作的主动权。
5、落实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期中和期末教导处和科组联合进行两次教学工作检查,检查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检查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检查教师备课、辅导及作业批改等情况,检查教师教研工作情况,检查科组建设状况,检查各功能场室的管理状况等等。
6、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各科组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强化作业布置、批改、以及学生书写格式规范化的管理。本学期拟在各班开展一次作业展览活动,安排三次(第6、12、17周)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把学生的学习质量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7、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备课组活动要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8、开展教改专题研究。各科组的教研工作要继续以目标分层教学为重点,同时加强学法的指导,并围绕专题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掌握操作方法,参加有关教研活动。在研究过程中,各科组要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讨,不断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检查仍以目标分层教学为核心,全面检查、考核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对目标分层教学的应用。
9、加强学风建设。班主任不仅要认真抓好班风,通过良好的班风带动学风建设,还要配合科任,参与各科的教学管理。班主任要多组织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科任要结合教学实际多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10、培养青年教师。以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引路子等形式,按照《新教师教学达标规定》和《教师结对子制度》中的有关要求,导师和新教师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并分阶段对新教师进行考核,以帮助新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1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各备课组要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本学期各科组要针对优生抓好辅导的落实,举行1~2次学科竞赛,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素质。
12、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充实必要的器材、设备、报刊、图书和杂志等,进一步加大课本、辅导材料、练习资料等的订购和管理力度,科组长要切实负责,经常检查督促有关功能室的管理工作。
三、行事历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 9月3日——8日 开学典礼;稳定学生情绪;教师结对子会议;教师 制定工作计划
2、 9月9日——15日 毕业班教学经验交流会;市完中语.数.政.生.化科组 长会议;市语.数.政.生.化镇中心教研组长会议;市 政治课题组会;高中物理竞赛
3、 9月16日——22日 上学期期末考总结会议;完中物理科组长会;市各 科镇中心教研组长会;“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 发动工作
4、 9月23日——29日 班优秀作业展览;高中市各科中心教研组长会;市 数学课题实验评比;市教育科研课题工作会;市初 中、高中青年教师化学实验能力竞赛;完中计算机 科组长会;九月份文明班评比;参加镇中小学生文 艺汇演
5、 9月30日——6日 国庆节
6、 10月7日——13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新教师工作座谈会;市高中艺 术教育研讨会;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7、 10月14日——20日 教学常规检查;市初、高中美术公开课;高一地 理、物理研讨课;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政治高中课 题组实验研讨活动
8、 10月21日——27日 教研工作检查;市高中艺术课(音乐、美术)教学 调查;初中地理教学研讨;全国中学信息学奥赛; 高一化学研究课;初中化学公开课;粤(顺)港澳 语文单元教学研讨会;初、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 十月份文明班评比
9、 10月28日——11月3日 教师结对子阶段性总结;高二历史研讨课;高三物 理复习研讨课;政治科高考辅导讲座
周次 日期 工作内容
10、 11月4日——10日 新教材使用情况研讨;市音乐教学研讨课;市教研 室下乡视导;“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动;学校体 育运动会
11、 11月11日——17日 班学法指导工作调查;市高中化学新教材使用情况 调查;省中青年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高三 政治复习研讨课;初中计算机研讨课
12、 11月18日——24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研讨会;初中物理公开课;文学创作大赛 总结
13、 11月25日——12月1日 目标分层教学优质课评选;市中小学落实教学常规 工作调研;十一月份文明班评比,班主任工作调查
14、 12月2日——8日 班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之星评选;市中小学音乐 说课比赛;初中史地生教学情况调查;市中学生即 席作文竞赛;中学数学课题实验视导
15、 12月9日——15日 优秀论文评选,市中学生物说课比赛;市初中化学 单元目标引导探索实验研讨会;政治课题组实验工 作调查;高考备考视导;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16、 12月16日——22日 教学常规检查;市高中化学开展研究探索性学习情 况调查;市学科带头人、新秀、教学能手复评
17、 12月23日——29日 学习质量跟踪测试;市高三物理复习研讨课;数学 课题实验工作总结会;十二月份文明班评比
18、 12月30日——1月5日 期末复习经验交流会;市中小学各科论文评选
19、 1月6日——12日 教研工作检查;目标分层教学总结
20、 1月13日——19日 新教师期末复习督导
关键字: 历史复习课 夯实基础 复习效率
历史复习课不是新课,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对历史概念、现象和规律有最初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因此,它不能照搬新课的模式,否则就丧失了复习课的价值。复习课应通过学生以往知识的再现,发现其知识掌握的疏漏,查漏补缺,然后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本课甚至本单元进行总括和提高,进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复习课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展示的平台,是新课程理念得以彰显与实践的跳板。在多年的历史教学生涯中,我深有感悟:夯实基础,是构建高效复习课的真谛。
一、巧妙导入,走近学生
“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金钥匙,它的光环足以掌控整节课的精彩。纵观名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大都精心设计了课前导入。这些导入看似信手拈来,但仔细品味,实则独具匠心,无不透射出教育名家的教学智慧。巧妙的导入,对于高效的复习更是至关重要。
(一)走近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课堂复习任务的完成,是在学生密切配合下完成的,离开学生的配合,就谈不上课堂教学,因此,利用导语走近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平等交流。
(二)启发学生,激发表现欲望。
初中学生大多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因此,在上课之前,授课教师应该用导语巧加引导,学生就能极速强化角色,意会教师导语中的提示,多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专注于课堂学习,以备在教师需要他们回答时凸显出来。这样就需要教师课前导入具有启发性,来激发学生的潜在表现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充分地张扬出来,达到高效的复习效果。比如我们备课组在复习“伟大的”时,就把现实带进导语启发学生。“每年的9月18日沈阳的上空、12月13日南京的上空都会响起警报,你知道它们在纪念什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我们惨遭哪些耻辱?
总之,课前导入是复习课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前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节复习课的成败。因此,只要应用好课前导入,就能使复习课教学更加顺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释读课标走近目标
(一)直击中考要求,实施实践性复习。
复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中考是指挥棒。所以,首先就应该直击中考的基本要求,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对所有这些胸有成竹,才能在历史复习中打胜仗。为此,我们要研读《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指南》,它明确规定了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可以说是有关考试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认真学习考试指导思想之后,下一步还需要认真研究各地中考历史试卷,进行试卷分析。简单地说,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中考究竟考什么、怎么考。我们应综观每年各地中考试题,挖掘出试题共有特点,以有利于指导历史复习。
灵活性:表述方式灵活,情境创设巧妙,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开放性:给学生以广泛的思维空间,答案灵活,不求唯一,注重学以致用。
综合性:注重同类知识的归类比较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构建。考察学生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及文字表达等多层次能力。侧重历史与现实相联系。通过精心巧设的问题,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凸现了历史服务于现实的思想。
总之,对中考历史试卷的有效分析,对历史教学很有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深挖教材,将历史知识教深教透,有些内容不仅仅要讲清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研究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掌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即所谓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对考试意图和方向的研究把握是历史学科高效复习的前提。
(二)紧扣内容标准,探究层次复习。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历史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对原有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所以,备好历史复习课是构建高效复习课堂的前提。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紧扣内容标准。
1.紧扣内容标准,就能明确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尤其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历史课程标准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学重点是探究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多种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多多付出。又如我们备课组在备复习课“伟大的”时,是这样研读内容标准的:(1)简述了解“一次会议”(七大)、“两大战役”(台儿庄和)、“三个”(九一八、西安、七七);(2)理解探究两关系:中日关系和国共两党关系,也即两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3)学以致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规范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效果。历史复习没有额外的时间,所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备好每节课。备课时,我们要立足于对考试要求的实践性解析,内容标准的灵活性研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复习课知识含量大,经常要复习一个或者两个单元的内容,所以更需要我们规范教学目标,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等。只有这样,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可能高效。
三、夯实基础,走进教材
(一)梳理基础知识,整体构建体系。
要做好总结,就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对历史基本事实的掌握,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将无从评价历史人物、无从联系历史事件,解答一切历史问题都成了难题。
在历史复习中,夯实基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历史知识线索的理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知识结构,突出知识联系,引领复习方向。学生不仅能又浏览一遍教材,深化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还能启用发散思维、对比思维、联想思维等,打破章节界限,上融下合,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点线面结合联成“网”,把握历史事物的彼此横向、纵向联系及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运动的轨迹,更能培养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结合有效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设计教学案时以填充形式为最佳选择;纵横联系要注重专题的归纳。激励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多能获得新颖独特的创造性复习成果,实现“复习课的主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多维精讲精练,综合提升能力。
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善用“启发性原则”,同步处理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未知、难理解的问题,教师点拨归纳并总结其规律、方法。“一个理想的教师,就应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邀请学生跨上这座桥,并在帮助学生过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这桥拆毁,鼓励学生铸造他们自己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正是充当了桥梁的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此外,在复习时还应备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四、走出教材,走近中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近年的中考试题逐步呈现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中考历史的新变化、新趋势,以及当前历史教学发展的新潮流,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好中考题型。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遵循课程标准,以教材为依据”,而夯实基础是构建高效历史复习课堂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