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

时间:2023-08-18 17:16: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信息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利信息化建设

第1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一个国家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他可以为水利工程的建设采集大量的信息,让决策者更好的决策,让工程建设者更好的建设,让管理中进行有效的管理。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主要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运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水利信息进行统计计算研究的一项系统工程。

1、水利信息建设的目标

我国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时非常重视的,针对先进的水利工程的发展需要,依据中国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很多明确的目标,沿着这些目标,中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的发展。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水土监测和管理系统,要充分运用3S技术,构建完善的科学的水土信息化的监测系统,全面的一体化的对全国范围内的水土保持情况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其次,是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利用建立好的全国范围内的水资源和地理信息的数据库,构建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定位系统。第三,建立国家级的防洪救灾的指挥系统,做好监测预报工作、灾情勘测工作、天气预测工作、旱情汛情洪水预报工作等,建设好防洪调度系统,灾情处理系统。第四,建设全国范围的水利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五,将强建设完善的水利工程的政务监督和惩处系统。第六,要建立服务社会的全方位的服务系统。第七,做好水利工程的统筹规划。第八,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保证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第九,建设好农村乡镇的水利信息一体化。

2、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薄弱,力度不够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进行的,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水平较低,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就起步较晚,导致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很薄弱,我国在水利工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建设中,在80年,90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国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很多小型的地方的水利工程,迟迟得不到建设,仅仅依赖国家的大型水利工程队伍,工程的建设后的维护和管理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很发展技术含量要求很高的工程,但是有些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统筹规划,出现水利工程的重复建设和投资和现象,导致水利资源的浪费,地方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信息化得不到应用。

2.2 发展不平衡,资源不均匀

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没有进行资源的共同的开发利用,没有做到资源的共享。水利信息化建设不平衡首先体现在地区上的不平衡,工业水平高的地区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就快就好,而工业水平不发达甚至没有工业水平的地区发展就严重的落后,这是我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普遍问题。其次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专业水平上出现不平衡,由于我国在水利防洪救灾方面投入很多,所以水利防洪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而其他的部门的信息化专业水平发展就存在不足。我国对国家重点的发展对象,如经济开发区、直辖市等的投入很大,导致了很多地区的信息化发展跟不上这些地区的脚步,导致系统的不平衡。这些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整体信息化的建设的实现。另外,我国水利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共同开发和共享,由于我国地区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我国信息化资源应用受阻,服务对象不同,各个地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数据量级,各个地方的数据信息不统一,没有办法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延缓。

2.3 创新滞后,人才稀缺

目前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管理运行老套,人才稀缺的问题。水利信息化建设分为很多部门,这些部门不好好进行配合,各自为政,导致信息化建设资源和网络资源分散,严重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的协调发展。有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是科研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仍然是按照以前的程序进行运作,在报奖后,这些课题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就搁置一边,没有真正的运用到水利信息化建设上。另一方面,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很缺乏,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很多的技术人员都不是科班出身,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水利信息建设没有创新和新的管理模式。

3、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基础,加大力度

虽然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水平较低,导致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很薄弱,但是我国在水利工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建设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多成就,这就说明我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发挥好这些基础,进步不加强,建立专业的信息化队伍,让工程的维护和管理得到有效的保障。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管理统筹规划,避免水利工程的重复建设和投资现象,加强地方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地方水利信息化的应用。

3.2 平衡发展,资源共享

工业水平高的地区要帮助工业水平低的地区进行信息化建设,国家要为信息化专业水平低的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国家要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平衡重视投入。另外,要实现我国水利资源有效的共同开发和共享,消除这些差异性,克服地理环境的不同,统一各个地区的标准和数据量级,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3.3 加强创新,培养人才

水利信息化的各个系统部门好好进行配合,团结一致,实现共享,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和谐发展,要加强对科研性质的水利信息化的监督管理,做好完成后的应用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培养,聘用科班出身的人才,国家重点建设相关专业的教育,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进行创新。

4、结束语

水利工程利国利民,要想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必须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加大建设的力度,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平衡发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水利信息化的创新管理,培养专业化人才,实现真正水利信息化,让水利工程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第2篇

1.1强化信息化认识

虽然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是一些地区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仍在搞形象工程。部分地区甚至将水利信息化工作简单地理解成添置一个电脑办公室,构建信息网络的工作模式,这和水利信息化强调的原则存在巨大的差距,产生这一情况的最基本原因就是相关从业人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不足。

1.2构建信息基础数据库

建设覆盖全国范围的水利信息基础数据库主要工作就是构建信息化档案。因为大部分地区都轻视数据资料收集以及数据资料整理工作,导致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差,很多资料都没有实现数字化,依然停留在纸上、照片上,与信息化要求差距较大。而且这种传统媒介的信息保存方式使得数据库信息储存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采用人工录入等方式将资料传输到数据库当中,工作量较大。

1.3人才结构不合理

计算机技术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相比,属于后起的技术。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懂计算机技术的比较少,而计算机技术掌握比较全面的IT人才又不愿意到水利建设部门来工作,导致人才断档。

2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2.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我国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任务比较多,工作人员必须要深入地认识信息化建设对水利改革以及水利系统日后发展的作用,将水利信息当成战略性任务来完善。水利系统可以通过举行定期培训的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一线工作人员均持证上岗,可以通过网站、报刊以及各种媒介手段来普及水利信息化知识。对信息化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强化管理水利信息化,将其作为全国普及的系统性工程,结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来实现全面规划,统一相关标准,推动水利信息化更好发展。当前我国许多省份都在遵守《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条例,在该文件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当前各省份已有的资源来制定出适合自己省份的信息化实施目标以及实施策略,并且在详细拟定的过程当中,可以根据实际工作要求来拟定技术标准以及详细的规范,为网络化以及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坚决抵制低水平工程开发以及重复建设。相关单位必须要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建设问题,对其网络进行维护管理,各地区要建设转向机构,专人专制,保证水利工程可以正常运行。

2.2加大融资力度

因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属于科技含量比较高且资金投入比较大的工程类型,想要妥善地解决信息建设问题,首先就要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支撑。通过分项建设或者是分担投资模式的方式来完善项目融资,缓解大部分水利部门资金紧张的问题。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需要纳入到各级部门水利基本建设计划中,所有财政预算都需要有相应的科研项目或者是资金支撑,设定足够的年投入比例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相关问题。在新建项目或者是改造项目建设中,必须根据工程性质以及工程规模来明确所有施工环节需要的资金情况,在加强资金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资金。

2.3完善人才结构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集中了水利、信息产业以及各种新型产业的工程类型,科技含量比较高并且属于智力密集型工作,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广泛,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掌握情况、工作经验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必须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团队才能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目前我国水利系统人才队伍都是懂水利的人比较多,但是懂计算机的人比较少,这一现象也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并且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与没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工作人员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会影响工程施工的正常开展。想要从根本上完善当前水利部门用人机制,必须打破传统习惯,改变论资排辈的情况,提升信息化队伍建设质量,使队伍逐渐转变为年轻化、骨干化类型。信息化建设工作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信息化知识程度,将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能力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来对人员进行评判。可以通过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福利待遇的方式来吸纳高水平工作人员,改善办公环境,吸引IT行业的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2.4加快水利信息网络建设步伐

水利部门想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就必须要完善内部互联网建设,通过提升互联网建设质量的方式来促进部门更好更快的发展。水利部门需要构建全面覆盖我国各个地区的公共网络,在网络上构建出属于自己部门的信息资料库和信息化的专网,通过层层检验的方式保证其达标,全面实现全国辐射,保证公共网络连接的可行性,使信息可以共享。各地区的水利部门在完善水利信息专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标准统一,规范结构,便于公共网络接入,保证水利系统的内部信息资源可以做到共享,各界别水利网站之间也应该通过数据、语言以及视频等方式将内部的资料传输到网上,除了机密文件之外,所有的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来实现交换共享,借助水利网站这一平台来公开政务,让百姓可以近距离的和政府接触,促进政府与社会各界关系更加融洽,通过网络的方式来招标公告,将水利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公布于众,便于社会对其进行监督。

3结语

第3篇

摘 要:档案信息资源是一种原生的,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信息资源。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多年来对水利工程档案整理的实际情况,对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关 键 词: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理念

Abstract: Archive information resources is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elerate the digitization process of archival informatio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informatization. Combining with years of arrange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iles, the autho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il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 archive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the concept of archiv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水利工程档案管理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是设计、施工、监理、基建等活动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规模大、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要有序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必须转换档案管理模式及更新档案管理理念、加强档案基础工作。二、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特点1. 档案信息载体电子化目前,在水利工程中形成的各种文件的文本、表格、图形、图片、声像等都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档案介质正在从纸质向电磁介质转变。从存贮介质看,硬盘、软盘、光盘等系列存储设备具有容量大、占用空间小、便于修改等优点,为电子化档案的保存提供了有利存贮条件。现代的存贮设备不仅可以节省库房空间和档案装具,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将大大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工作效率。电子化档案将最终改变档案资料载体形式。2. 档案信息组织形式网络化

传统档案工作的信息组织大多是人工方式进行的,采取的是手工登记、编目、造册的方法,只能按类别、年份进行比较粗的分类。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模式、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利用方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档案现代化管理可以实现归档、编目、查询检索和借阅管理的自动化,便于档案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存储,有利于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3. 档案信息查询检索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把档案中的知识、技术、成果信息及时有效、合理、合法地开发利用,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传统管理方式下只能根据归档的分类方式,按类进行简单查询,检索条件简单,查询结果比较单一;实现数据库系统管理后,可以根据主题词、关键字进行全文检索,也可以将多种条件组合在一起进行复合条件的查询,让信息技术所包含的科技含量在水利行业中得到充分体现。三、 档案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1. 档案资料整编混乱由于每个历史时期档案的整理质量要求不同,整理的规格原则不统一,没有按一定的规律科学分类,形成整编、组卷的目的。以至于造成档案资料以齐全为目的,以案卷不丢失为原则,内容庞杂、档案资料繁多、分类不清楚等一系列情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卷不规范,编号方案、形式不统一。不同时期档案资料整编不同:档案资料整编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组成的 ;之后改为档案资料整编按施工前期—施工中期—施工后期组成;再之后更改为施工准备卷—施工进度卷——······——验收卷。(2)在文书档案中存在案卷标题不规范、问题标注含混不清、卷内无文件级检索目录、文件标题不全、责任者不明等现象,以致于部分内容未被案卷标题涵盖,有些文件就很难检索到,从而产生漏检,影响档案利用率。(3)组卷规则不规范、不统一,如有按时间组卷的,也有按职能部门管辖权限组卷的。(4)档案整编工作中对“卷”和“件”概念模糊,对一些文件之间没有互相联系的文件,没有取舍,统一编档入卷。既不方便利用(按“件”检索、借阅、复印等),又不利于档案的信息化处理。四、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几点建议1. 加强档案基础管理工作档案的基础性管理工作,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期准备。要对档案实体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首先,要做好档案实体的前期处理工作。首先,档号的编制要规范,要统一档号编制方案和档号形式,档号要能正确反映档案的分类和排列次序,以便于保管和查找。其次,档案著录要规范,尽量采用最精确的词语涵盖案卷的内容,使用同一个称谓、同一题名,以确保检索点的一致性和唯一性以保证检索点的准确性。2. 加快档案管理文档一体化的进程文档一体化管理是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要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就必须要求单位的文件、档案类目划分和设置要准确、文件转换格式要标准和规范,使各类文件管理系统都能和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紧密衔接起来。档案部门应改变传统档案工作模式,在单位网站的网页上建立电子文件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让本单位人员利用本单位的局域网站,足不出户就将电子文件全文自动上传到档案服务器归档,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五、结束语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电子文件有效安全运行和归档;必须统一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规范,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保管、利用等工作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参考文献:[1] 赵沈贵.档案信息管理和传统管理。档案学通讯,2006,

[2] 叶哗.信息时代档案管理浅析.云南档案,2008,

[3] 董立宏.档案信息化系统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熊宏斌.档案目录数据库的数据要求.档案学通讯,2005 [5]孟宪波.浅谈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学通讯,2006

第4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于“七五”期间起步,最先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随后才逐步引入了全方位的现代信息技术,至今已有20 年历史。从1979~19 80年开始,水文信息化开始一些信息源处理,水利信息化大规模开展主要还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之后。2001年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同年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定名为“金水工程”,2001年是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志性的一年。2002年“金水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期间要建设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到2003年 《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目前在电子政务、 防汛抗旱、水文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资源调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水利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趋明显、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日益深入的形势下,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四大水问题,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必须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众。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水利工作正在调整思路、锐意创新,积极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长期水利实践证明,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行政成本的需要

有效地利用政府内部和外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改进政府职能、实现资源共享和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信息化可以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水利行政机关连接在一起,真正实现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的共享,提高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率。

水利信息化还可以大大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由于行政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遍运用,大量以传统作业模式完成的行政工作,可以在一种全新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水利信息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包括节水型农业、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只有把水治好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只有实现水利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才能为实现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提供保障和支撑。

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水利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

遵循“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针,结合《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

规范信息化建设标准

标准化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标准化的有效运用可使建设资源得到 充分利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水利部2003年出版的《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 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 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在国家提出后续的水利信息化标准编制计划后,各级水利部门应进一步规范建设标准。

强化水利信息化的资源整合和共享

水利信息网络建设和水利基础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是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可为防汛抗旱、政务、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各种水利 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传输平台。经过2005年的重点建设。水利信息网络已成一定规模,并发 挥了效益,在今后的建设中必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建 成的水利信息网络,实现对各种水利信息资源快捷、有效、全面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实现 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将成为建设重点。在具体实施细则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工作需 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要坚决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 复建设。同时,要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的维护和管理,让建设好的信息化项目 效益最大化。

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

水利信息化行业是一项集水利、信息产业于一体的新型行业,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涉及 领域宽广,对实践经验要求高,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用人才。而在我国的水利系 统人才队伍中,存在着“懂水利多,懂计算机少”的现象。要改变现有的人才现状,突破传 统的用人机制,改变论资排辈的局面,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对信息化建设的一线人员要把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作为重要的考核 内容。要提高水利信息化一线员工的福利待遇,改善办公环境,吸引IT人才到水利行业就业 、创业,吸引一些专业信息化公司涤事水利信息化工作。同时,要会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水利信息化发展。

结语

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差距也大。水利行业还不是一个国内领先的 行业,水利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水利人前赴后继的不懈 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务实、创新,使水利信息化建设早日步入良性循环阶段,使水利行业真正成为一个自主运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目标,才能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 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邓波,蔡荣波.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必由之路―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谈水利信息化建设[J].信息化建设,2003,(5):12-15.

鄂竞平.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事业发展[J].中国水利,2003,11 (B刊):14~16.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第5篇

1.1应用基础水平低

随着近年水利信息化的进步,水利工程设计单位都进行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在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以前的网络建设仅限于眼前的应用,并没有顾及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水利设计信息化的作用十分有限。水利工程设计是十分专业的工作,仅在水利工程内部就分堤、闸、坝等分项以及岩土工程类、混凝土工程类、机械电气类等多个专业。以上专业的设计人员对信息化专业并不熟悉,因此影响了信息化融入水利工程设计的广度与深度。

1.2信息共享

1.2.1数据库缺乏共享通道,存在系统条块分割现象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及运管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即计算机网路系统。由于这些系统是分别针对特定的专业或项目建设的,相互之间没有必要的互联通道,因此无法交流沟通,造成不能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共享,从而使得系统条块出现明显的分割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各部门在技术利用、任务分配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分割界限,各部门、专业彼此孤立,经常存在信息之间的矛盾和重复现象。

1.2.2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存在信息壁垒

在目前的水利信息化系统中,未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更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导致在各单位及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垄断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收集到信息后往往独自占有,甚至信息提供方在提供完信息后都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单位的信息,形成信息壁垒。

1.2.3数据库信息内容不规范,形成严重的数字鸿沟

在目前的水利信息化系统中,数据库也是分别针对特定的专业或项目建设的,因此没有共同遵守的数据规范,造成不同数据库中的信息无法统一,数据库之间互相独立,信息无法共享。数据库的格式不统一,导致工作人员在进行信息检索时也无所适从,形成严重的数字鸿沟。1.3信息资源不充足正是因为前文所说的数据库无法共享、信息壁垒、数字鸿沟等现象,使得各种信息不能综合利用,导致在水利设计中可用的共享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水利设计信息化的需要。

二、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措施

2.1普及专业设计人员的信息化知识

水利信息化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渗透到水利设计及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水利设计单位,如果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还是按专业分配任务,信息化便无法真正融入水利工程之中,而成为简单的组合和叠加关系。要想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真正融入信息化,就必须在专业的设计人员中普及信息化知识,使他们对信息化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并能在水利工程设计中明确提出信息化需求,然后再由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深化和细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化融入到水利设计当中。

2.2强化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水利知识

作为水利设计单位的信息化专业人员,必须对各水利工程知识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深刻理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并能与其深度沟通,进而提出更深的要求并做出合适的方案,从而设计出真正融合信息化的现代水利工程。

2.3建设统一的资源共享平台

要实现水利设计信息化,就必须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信息共享依赖于统一的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系统,因此需要从全局出发,建立涵盖所有专业和部门的共享网络,在网络中设置分布式数据库,各类信息采用统一的格式进行存储和读取,建立真正的信息共享资源。硬件上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加强规范和制度建设,由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维护,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各设计部门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数据管理,保证信息可用性。

三、结语

水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管理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我们必须加强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利用水利工程信息化打造出高科技含量的水利工程,做到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分配,做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用户之间的社区结构,然后借助于其他的技术,来对同一社区的构成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因为有规律存在于人类行为中,那么就有着诸多的宏观特征体现于城市当中。在如今的数据挖掘中,对个性化以及社交化更加重视,将社交网络中用户的生活模式以及社交结构给提取出来,其中,生活模式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如行为、意图等,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城市规律研究工作的发展。四是异常事件检测:在城市计算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就是异常事件分析;在城市中,出现了一些异常事件,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甚至带来较为严重的损失,比如流感的出现、暴雨灾害等等。采用传统的检测手段,异常事件往往无法及时发现。而通过社交网络,则可以对信息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测。通过采集、分析社交网络中的相关数据,可以对异常事件进行实时监测,还可以对异常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然后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给应用过来。社交网络有着较强的实时性,因此,在异常事件检测中,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手段,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正常运行受到异常事件的影响程度。除了流感外,在自然灾害、以及交通事件等检测中,社交网络也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这是因为社交网络具备较强的实时性。通过研究社交网络的城市异常事件检测,可以促使城市正常运行不会在过大程度上受到异常事件的影响,避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异常事件的影响,提高了城市的智能化程度。

四、社交网络数据分析的挑战

无数的人在互联网上产生了社交网络数据,这些数据比较的复杂,虽然有规律存在,但是无用数据以及重复数据也占据了较大的一部分,它们没有利用价值。因此,在这些丰富的社交网络数据中,将有价值的信息给提取出来,就是如今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一是对大规模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社交网络数据属于多源异构数据,它的产生源是不同的,并且包括着诸多类型的格式,如图像、文本和声音等;还有着诸多类型存在于社交网络数据中,如用户关系、移动轨迹、地理信息等。同时,社交网络中,包括了较大的数据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有诸多的实时数据产生,那么就增加了数据管理和处理的难度。二是对社交网络数据进行在线实时分析:通过应用智慧城市,如交通流信息等,实时性要求比较的高。因此,在分析社交网络数据时,虽然有着较大的数据量,但是要快速高效的进行数据分析,这样实时应用的要求才可以得到满足。三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交网络数据中将知识提取出来:社交网络数据的采集不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但是也没有较高的质量,那么就需要从海量的数据中将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给提取出来,将大数据的典型特征给找出来。同时,如果数据是单个方面的,那么发现的信息也是不全面,要想对更加全面更深层次的知识进行获取,就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努力。如如今开始利用实时云计算平台来获取处理海量社交网络数据,通过对实时云计算平台下的数据获取任务调度策略以及社交网络协议解析方法进行设计,使用社交网络协议,来对社交网络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解析。四是如何从社交网络中提取知识,来指导人们的决策: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从社交网络中,可以将城市生活各个角度的信息给提取出来,但是我们还需要深入的进行研究,以便将这些信息和数据给充分利用起来,对城市管理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将更加便捷和智能的城市生活提供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五、结语

第6篇

[关键词] 水利信息化;数字水利;监测

[中图分类号] G20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为人类进行发明创造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国水利信息产业是中国水利产业的基础,因此,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水利信息化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经济的交流,推动中国水利走向信息化、科技化,从而为人类提供便捷准确的水利信息服务,这是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宗旨和核心。

1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我国的水利行业一直受到国家的支持和重视,包括对水利信息的收集、整编和利用,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运营状况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首先,水利部门要向国家和相关行业及时而准确地监测随时都在发生变化的水利信息。最常见的是生态环境监测、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预报和水量水质信息等;其次,水利建设本身的顺利运营也离不开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最常见的就是气象、地质、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此,尽快完善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快速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现代化,带动水利工程事业的长远发展。以下是和水利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重点应用系统建设目标。

一是建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要以中国水利信息网络为载体,以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为主要手段,用来构建新型水利信息化监测系统,从而对不同流域的水土状况进行监测遥控,将随时搜集的信息加以科学处理;

二是努力构建水资源管理定位系统。发挥公用信息平台的巨大作用,来建设覆盖全国的水资源和地理信息数据库。

三是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立和完善信息监测预报系统、灾情勘察系统、天气遥感系统、汛情旱情系统、洪水预报系统、防洪调度系统、灾情评估系统、抗旱信息处理系统。

四是建立完善使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五是完善并建成全国水利政务监督和检查系统。

六是建成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全方位服务系统。

七是建设全国水利统筹规划管理系统。

八是基本上使国家的水质监测系统能够高效准确地运行,工程水利建设的水质达到合格要求,确保水利信息建设的质量,提出正确的应急备案,决定监测的最终结果。

九是建成全国农村水利信息一体化工程机制,以信息网络实现点到面的集体覆盖区域,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较为完善的电气电动、地理信息监测系统。

2 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

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正向着三维立体、多元化、安全性和共享的方向发展。

2.1 立体三维技术

立体三维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洪水的发生情况,及时地做好调度任务,更加直观地监测到洪涝的具体发生区域和面积的大小。尤其是GIS空间分析功能技术的发展,使网络软件技术更加成熟,能够监测评估洪水的发生过程和趋向,定位防洪方案的决策和实施步骤,对防洪调度来讲起着更加准确而有效的作用,使防洪调度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高速有效。

2.2 多元化

随着当今网络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向水利建设工程的不断渗透,水利信息的整理、入库和定位实施方式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3S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将为水资源监测评估、水环境保护监督、水利信息的政务机制、防汛减灾的预测、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大中型灌区的综合开发等提供多元化的可靠信息。例如GIS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地表的观测信息更加及时而准确。

2.3 安全性

安全性不高的网络环境将会导致安全性问题的出现,如网络负责人对内部网络和系统没有设定限制访问权和控制权,会尝尝遭到黑客的攻击,造成重要信息的泄露以及参数被修改等安全威胁,严重影响网络安全。

2.4 资源共享性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重要特征就是网络的共享性和多次利用性。在国际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水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便捷,会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坚持公网专网结合的原则,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国家信息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的数据资源,从而使水利信息专网变得更加完善,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水利信息的共享度,为水利行业的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保障。

3 结语

水利工程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洪涝灾害以及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日益突出和加剧,甚至已经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加速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则是当务之急,水利现代化建设,主要加快水利信息化的构建进程,把水利科技化作为重要的战略实施步骤,从而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度和灵活性,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的共享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概念;问题;对策

一、水利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能。水利信息化的特征主要是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应用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综合管理及水环境保护、治理等决策服务,提高水及水工程的科学管理水平。

二、水利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近些年来,水利部提出并开始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正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然而,相比构成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不晚,但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在一个时期相对不到位,缺乏紧迫感;二是水利信息化投入不足;三是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至今还没有形成覆盖全行业的信息网络;四是缺乏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五是规划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信息化的需要。

三、水利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水利系统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员工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部分单位还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2)水利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不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投融资渠道单一,专项经费是建设基金的主要来源,这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长期以来是靠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依赖国家水利投资搞信息化建设,省级和省级以下水利部门的信息建设经费一般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

(3)水利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薄弱。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依旧很薄弱。我国同信息化工程配套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都还没有形成规模,水利信息公共网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某些地区通信手段仍较落后,水利信息网建设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

(4)水利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缺乏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从目前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来看技术含量高的水利系统中,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一批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水利技术复杂,这部分技术人员短时期内难以掌握这些技术,这就导致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5)信息的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水利信息资源越来越多,但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致使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

四、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1)加大宣传,提高相关人员对的信息化的认识。水利现代化建设任务繁重,必须深刻认识水利信息化在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确实提高水利系统广大职工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可建立信息化宣传网站以普及水利信息化知识。

(2)加大资金的投入,全方位、多渠道的融资。解决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全国性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设施可以由国家承担,各地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

(3)加快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水利网站之间应具有数据、语音、视频的网上传输,非机密文件、资料的网上交换等功能,还应能够借助各级水利互联网站,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政府机关与社会各界的联系,通过互联网招标公告,公布水利政策法规及办事程序,便于社会监督。各地水利系统在水利信息化专网组建过程中,要做到统一标准,规范接口,以便和公网连接,实现水利系统内部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

(4)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改变现有的人才现状。突破传统的用人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年轻化、骨干化。水利信息化工程的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因此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5)加快信息化标准的制定,规范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水利信息化是一项覆盖全国的系统工程,应结合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与近期目标,全面规划、统一标准,推进我国的水利信息化。我国现已经颁布《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提出了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部信息办、部分流域机构、省市根据这一体系框架正在抓紧组织相关标准的编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在具体实施细则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要坚决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

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把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未来水利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速度,提高信息化水平。为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利现代化,我们必须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通过合理的机制,保障水利信息化投资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水利行业真正成为一个自主运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有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林一伍.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及其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0(4).

[2]黄廷林,李梅,王晓昌.再生水资源价值理论与价值模型的建立[J].中国给水排水,2002(12).

第8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建设;制定标准;人员培养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的国家。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建立起稳定安全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一直是所面临的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信息化为水利服务,将信息化有机的融入水利行业成为提升和发展整个行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实现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的重要课题。而所谓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率和效能。

1.水利信息化现状

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水利部提出并开始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正以飞快的速度迅猛发展。虽然起步早,并曾经一度领先;但是发展速度慢,已相对其他信息产业落后—我国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从“七五”期间就开始了,并曾经领先于其他信息行业,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主要表现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各种水利基础信息的遥感、遥测以及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处理。全国水利系统初步实现了从水情雨情信息的采集、传输、接收、处理、监视到联机洪水预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设“国家水文数据库”并取得了部分成果;水利部门办公自动化的建设也已经基本到位,开始实行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联机管理;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覆盖全国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也已投入了建设。

然而,相比构成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不晚,但发展缓慢,相对落后,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在一个时期相对不到位,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指挥和建设的机制,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全局建设的有序性。二是水利信息化投入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信息源开发严重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落后,至今还没有形成覆盖全行业的信息网络。涉及国计民生的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等重要领域,都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应用系统。三是全国性的水利公用信息平台还未建成。四是规划和管理水平不能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另外,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低水平重复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先行

要想解决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确立水利信息化的标准问题。只有建立了统一的标准,才能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有效地降低开发费用,为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保证,从而达到最终的资源共享,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当前,水利信息化越来越依赖电信应用,而且水利部门自己根据目前的业务类型想出了几种具有前途的应用形式,包括:第一是防汛通信车的需求;第二是短信应用;第三种应用是移动信息的采集;第四是决策和应急信息采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进行分析,完全依靠水利部门自己来制定标准并进行运作还十分困难,丌设备是一种容易迅速淘汰的设备,一个大坝的修建可以使用几十年,上百年,可是一套通信设备的使用也许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电信部门,大型盯厂家推出满足需要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灵活的扩展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经济性与合理性的水利信息化方案。所以建立完备的水利信息化行业的标准成为当务之急。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信息化工作的关键。水利信息系统庞大复杂、技术含量高,其建设、使用、维护维修、安全保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精通信息技术和掌握现代水利知识的技术人员。因而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信息化队伍的综合素质,如组织熟悉计算机应用的水利技术人员进行传感微电子技术、3S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字模拟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和进修深造。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实现水利信息化,人才是基础。要针对水利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把其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纳入干部职工的考核内容。对于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送出去进行强化培训,使其尽快成为骨干力量。要制定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同时,要会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开展联合攻关,借“脑”加快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跟踪国际先进水平、掌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悉水利信息化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水利信息化人才,为加速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服务。

4.增加投入促进水利信息化加速发展

2004年中国水利信息化行业总体投资规模为9.5亿。与历年相比,中央作为投资主体的格局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中央水利信息化投入(包括中央系统投入、中央向主要流域以及省份的信息化投入)占到全部水利信息化投入的90%以上。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限制了水利信息化投入的大规模增长,但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投入的稳定性。随着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硬件投资比例不断下降,软件和服务投资比例不断增加。2004年硬件投资比例为73.4%,2005年这一比例下降至57.6%;同时软件和服务的投资比例相应提升,分别由21.5%和5.1%上升至34.1%和8.3%。这意味着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已经从大规模粗放建设的阶段将集约型投入转变,未来几年水利信息化投入将更加重视投入的投资收益比以及自身对设备的消化能力。水利工程是传统的工程,面临着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工程质量和效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信息化建设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的立项、设计和资金安排中,要同时纳入信息化建设。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具有示范和推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水利其它领域的信息化。水利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政府投入是资金的主要来源。将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政专项预算和水利发展基金中去将更好的保证各地方对水利信息化的投入。与此同时针对这样的情况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加强与各IT厂商间的合作,在利用汀厂商的技术,设备的同时,充分利用大型IT企业雄厚的资金做为中央财政投入的补充成为可行。例如将各系统的开发与研究交于各IT企业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各水利信息化的生产任务,同时也充分利用了IT厂家的技术与资金,避免了水利行业对此投入的重复与浪费。

第9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现代化管理

水作为“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利管理在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利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越来越多,各种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致使我国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如果仍然按照过去的简单方法进行管理,水环境会很快恶化,水资源枯竭,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之基”。

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包括对水资源的科学认识,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对水生态的及时保护。要实现科学管理,就要对水资源以及用水各方面的需求充分了解,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还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合适的模型,才能做到合理分配、及时保护。

水资源科学管理的实现,完全依赖于水利的现代化管理,即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信息采集系统收集足够的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正确的处理方法。除了对水资源的管理,水利现代化管理还需要科学的管理机制,即在管理单位内部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信息管理流程有章可循,减少人为因素对信息处理及综合决策的影响。

二、水利信息化现状

2.1信息传输不流畅

信息化意识不强,没有统筹管理,导致水利管理单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没有一个能够共享资源的平台,导致领导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不流畅,互相之间缺乏了解,提供信息时互相之间不能衔接,从而在综合决策时不能全面的掌握信息,造成决策失误。

2.2管理方式不规范

水利管理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流程或规范,往往使各部门自成体系,即各部门甚至个人建立自己的资料档案,造成资料管理混乱。当单位在进行部门调整或人员调动时,稍有不慎便会导致一些原始资料或重要技术资料丢失。

三、加强现代化管理的措施

3.1建立新型水利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及时调整信息化建设方案

水利现代化管理离不开水利信息化建设,只有建成完善的信息化系统,才能为现代化管理提供基础支持。水利信息化建设涉及信息采集、信息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决策支持等多个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的协同,因此传统的电子技术简单的叠加已经满足不了水利信息化的需求。我们必须根据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对水利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建立更宏观、更前瞻的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阶段开始统筹管理,保证信息系统的良性发展。

水利现代化管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事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工程,应该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及时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调整,使其满足水利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另外,水利信息化又是一个前沿的阵地,只有信息化到位了,才能保证水利现代化管理,因此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要提前预测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在规划建设中不但要考虑符合国家相关行业标准,还要对新的业务应用进行充分预测,以此进行相关软硬件的规划、建设。

3.2建立健全水利现代化管理机制

水利部党组2001年即提出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但是在水利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两者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在现代化过程中,每一个部门都要加强信息化的意识,根据自己部门的特点,积极提出信息化的需求,进而加快水利信息化速度,提高水利现代化水平。

在水利现代化管理机制上,要做到“统筹规划,责任分担,信息共享,共同发展”。

在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就是其它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都汇总到信息化管理部门,由信息化管理部门统一进行规划、建设,保证信息化建设纵向的一致性和横向的统一性,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益。

水利管理部门的分支机构,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其信息化要求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要求这些分支机构承担起自身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的责任,并与上级信息化管理部门及时交流,做到信息化系统既能满足本机构的需求,又符合系统的统一规划。

做到了统筹规划和责任分担,信息系统便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使水利信息化与水利现代化相互交融,共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逐步完善现代化水利管理体系,使之与时俱进,才能使水利工程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并促进经济和生态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均. 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36)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 水利信息化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71-01

水利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同时也是信息十分密集的行业。信息系统具体来讲是从业人员与设备共同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资源与信息资源,实现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处理,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要做好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从而更快更好的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

1、信息系统在水利信息化中的现状

在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办公自动化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组织机构不断改革的条件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对提水利信息花工程建设的办公质量和效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提高综合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始于“七五”期间,至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信息管理系统在水利信息化中的应用仍存在不少问题。就此问题总结如下:

1.1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相对滞后。

水利工作的三大任务是防治洪涝灾害,解决干旱缺水和治理改善保护水环境。随着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突出,需要开发的水利信息资源越来越多,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水利信息化的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加上系统的维护管理经费渠道始终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致使目前我们在事业上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为水利事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及信息化的质量还不能适应水利现代化的需要。

1.2水利行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比较落后

我们可以看到水利行业的干部和职工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是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有一部分人员对信息化工作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机制,水利信息化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水利事业及从业人员应该更进一步的对水利信息化具有统一的规划认识和树立更明确的发展目标。

2、信息系统应用在水利信息化工程中现状分析

水利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是要处理海量信息的,具体到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来说主要表现对于各类的档案文件,业务系统的数据信息等海量的数据信息的处理过程。一、水利信息化工程数据及时性要求高,用于三防监测的信息需要及时的更新,保证分析和决策的依据都是及时和有效的信息。二、信息类型多样,除了办公的文档,业务系统的数据,还有各种图片、工程CAD图等等。三、具体应用于信息化水利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包括如下内容:

(1)领导和个人办公平台,包括电子邮件、公告板、讨论区、日程安排、待办事宜、通讯录、即时通讯、公共信息库(如法律法规、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航班信息、乘车时刻……)等;

(2)公文管理,包括收文管理、发文管理和公文档案管理等;

(3)日常业务管理,包括办公用品管理、车辆管理、会议管理、值班管理等;

(4)档案管理,包括工程档案、公文档案、图书资料的管理等。

另外,根据水利信息化工程线路比较长,分布分散的特点,还应提供视频会议功能,各个水利事业单位之间既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进行方便的沟通,又可以降低会议成本。除此之外,鉴于Internet在日常办公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管理信息系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该与Internet留有平滑的接口。

3.构建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3.1共享资源的要求

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过程中由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各方往来产生的文件繁多,以及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源和各方下达或上报的信息复杂多样,如何共享这些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方便查找利用,就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3.2管理决策实效性的要求

系统能够实时汇总、分析当前发生的各种信息,自动进行计算并按设定好的格式输出报表,便于完成统计数据上报和计划下达工作。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迅速作出反应,及时进行决策,对资源、进度、质量安全措施等进行调整,提高工程管理及工作效率。成功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应有利于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绩效。

3.3管理决策科学性的要求

科学的决策建立在有效的数据基础上,通过对水利信息化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准确搜集、加工、整理,把握工程全局,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计划和采承措施,科学地作出决策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实现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流程化管理过度。

4.信息管理系统在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使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目前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基本上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在水利信息化体系中应保证对信息化总体管理系统、水利应用管理、应用支撑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高层管理等几个主要方面功能的实现。目前信息管理系统在水利信息化过程中的实际应用特点罗列如下: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使得水利事业单位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并与Internet相连,形成了完善的信息流转通路;

(2) 经过多年的不泄努力,建立了许多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应用,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信息资源,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人员,整个工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3) 以Microsoft Office、工程考核系统、邮件收发系统等为代表办公软件的完善,使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公文的流转得以顺利实现,同时多媒体、数字签名等技术的应用,又使电子公文能得到普遍认可;

(4)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之际,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极大地调动了从业人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手段和更快捷平台。

综上,为了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对已建信息化项目实施有效的管理,目前要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工作的宣传,提高各级领导和技术人员的信息系统管理意识;加强信息系统管理知识的普及;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过程中重视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发挥专家在水利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尽早使水利信息化建设走上规范的轨道。

5.结语

在水利信息化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引入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理念,推动系统化办公,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努力提高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更要逐步提高个人办公的效率和管理工作的水平。还要随时关注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以全面覆盖水利局日常的工作范围,并结合我国国情,不断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进行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才能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取得良好成绩,推动水利局的信息化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建武,陈永华等.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第11篇

关键词:水利档案;档案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1、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十分必要,除了能够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保障档案能够更好的为组织运行服务之外,其还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首先,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为组织的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重要的科学保障。通常而言,档案存档入库就成为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通过对档案不断进行信息化开发则可以使这种相对静止的档案重新激活,并且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档案中所拥有的信息输入到相应的数据库当中,进而开发出这些信息当中所存在的巨大价值,形成价值的增值。

其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世界正在依靠信息化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跳出传统的工业化路径,进入到更为便捷的快速发展车道之中。信息技术是重要的财富与资源,已经收到了各行各业的重点关注。因此,档案事业要想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当中。

档案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建设滞后,社会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影响组织可持续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组织档案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现在信息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资源和财富,档案管理部门是组织的信息中心,在信息社会中,档案管理也成为组织发展支柱工作。

2、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2.1、以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为中心的原则

在档案信息资源中除去部分关系到国家利益和安全以及个人隐私的档案文件材料以外,大部分是可以开放和利用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各种系统和软件的开发,要围绕开放和利用来设计、展开。

2.2、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的原则

由于受档案实体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影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规范也变得比较复杂且较难统一,再加上系统内档案信息化起步以后,未能及时研究统一标准和规范,给档案信息的传输、接收和整编带来了较大困难。

2.3、抓住重点、阶段性推进的原则

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起步、试运行、成熟、全面应用的发展阶段。现阶段的工作任务应为档案信息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育以及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等。

2.4、以基础工作带动数据库建设的原则

档案信息化特别是信息库的建立要依靠基础工作一点一滴地建立起来。夯实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数据库,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3、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

系统内部偏重于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监测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支持和服务全局的综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推进力度不强,减弱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全局工作的功能。

3.2、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支持

在开发一些专业应用软件时,没有同步建设综合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未形成统筹安排、全面协调、整体推进的局面,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不够明确,尚未确定数据的统一格式和标准。

3.3、数据库建设不够完善

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正处于由文件向信息化的过渡阶段,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过程,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3.4、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现代档案管理技能

在水利系统办公自动化普及过程中,计算机应用仅限于目录级检索,未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尚未完全掌握电子档案归档管理、室藏档案数字化、网络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4、强化水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水利工程档案是在水利建设和水利科学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应当归档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也是水利建设成果的历史记录,它将为今后的水利建设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水利档案信息化就是把这些原始资料通过现代电子技术进行收集立卷、整理编目、著录标引,检索利用,价值鉴定,档案统计,加工整编,库房管理,字迹恢复,安全管理,系统维护等,使其成为整个水利建设和水利发展的决策依据之一。这样,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4.1、推动“档案信息系统”计划

档案管理部门应健全档案管理信息化作业,制订“档案信息系统”中程计划,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使现行档案、回溯档案均能建置完整性的电子目录,汇整公布档案目录,同时开放档案目录查询单一窗口;另将已征集的各类档案予以数字化及建立虚拟档案馆,运用虚拟实境及信息技术,真实呈现实体建构,还原档案发生的时间与场景,建立档案信息系统,提供线上申请应用,结合E-POST电子付费平台,建立电子档案储存安全防伪认证体系,确保信息化作业安全。

4.2、制订“档案数字服务”计划

由于社会化速度加快,原生性电子档案比例及数字化档案应用需求不断攀升,逐渐突显出电子档案在未来档案事业发展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方式、格式与安全,也成为档案管理机构面临的艰难议题,对于电子档案的数据庞大性,在未来应不受软硬件的更迭,仍可顺利的阅读其内容,并确保该内容的完整与真实。如何协助在信息科技日新月异、软硬件换频繁的困境,已成档案管理机构责无旁贷的议题。同时为结合对档案知识的需求,确定档案核心价值,吸引并鼓励全体员工参与档案相关活动,扩大应用服务范围,提供优质服务环境及内容,应制定“档案数字服务计划”。

4.3、国家应制定信息化相关的法规命令

为了统一作业标准,档案管理机构应特别制定档案电子储存管理实施办法、档案管理信息化作业要点、电子档案管理作业要点等信息化相关法规,用以规范纸本档案及电子档案管理的系统功能、与档案交换格式、档案目录的汇送格式与规定、电子档案储存规格及网络安全等相关事项。

4.4、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

办理档案管理信息化作业,应依档案管理机构及相关主管机关的规定,使用档案管理主管部门规划建置的档案管理系统或依档案管理信息化作业要点的规定自行建置档案管理系统,并配合规定定期转出相关档案目录电子档,以期适应档案目录汇送公布及提供申请应用的需要,最终提升档案管理作业效率。同时,档案管理部门也应规划建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验证制度,协助信息业界开发设计正确完备的档管系统,机关得以检选优质厂商,使政府与业界双赢。

4.5、建构整合文书及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这是档案的前端,因此将档案管理与管理系统结合是档案管理作业最简便的方式,也是系统整合的必然方向。档案管理机构应于档案管理信息化作业要点中定义档案栏位转换格式表。另外,也需大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和保密意识。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必须靠人来实施,也只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才能推动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对在岗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当出现新的操作软件时,及时开展培训课程,让工作人员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必须提高保密意识。对于所安装的软件和下载的文件等要多加注意,防止病毒入侵,维护档案系统的安全稳定。

总之,水利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实现需要多学科、多专业配合,多部门合作,多环节配套,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一个全新课题。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新技术;水利信息化;一体化应用;物联感知;水务云;智慧水务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新技术,不断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成熟,高新技术与水利行业的融合逐步深入,新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重塑水利信息化发展模式,促使水利信息化发生新的变革。济宁市地跨黄、淮两大流域,北部黄河、大汶河、东平湖纵横交错,东部山区水库众多,湖东河道源短流急,西部黄泛平原河流峰低量大,中部南四湖承接着4省8地市34个县区31700km2的来水,入湖河流有53条,防洪任务十分艰巨。济宁市境内水利工程众多,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93条,其中大中型河道8条,堤防长1718km;有各类水库251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为5.81亿m3;有大中型闸坝42座,塘坝1184座,固定机电排灌设施2300余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虽然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但各工程建成时间跨度大,防洪级别不统一,在数据监测、水情传递、信息共享等信息化防洪能力方面仍有较大的缺陷,无法适应现阶段对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智能感知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防洪工作的开展,而打破这一困局的根本方法,就是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以水利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网络安全保障为支撑,以水利数字化为核心,以水利信息化应用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水利建设到水利工程+IT的转型,提高信息化综合防洪能力。

1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优势

济宁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山东省率先完成了市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利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东部山区的泗水县、曲阜市、邹城市等县(市)构建了中小河流山洪灾害视频监控系统和山区小水库信息化监测平台,各县区也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了河长制管理平台,初步建立起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市级水利信息化系统。

1.1信息采集体系初具规模

依托河长制、湖长制,中小河流水文监测,山洪灾害监控及小水库信息化监测建设等重点项目,现已建成雨水情水文站400处、墒情站11处、水土保持监测站3处及780处视频监测点,全市11条主要河道、556条中小河道、1000余段堤防、248座湖库、104座水闸、2300处灌排设施及相关建筑的信息化采集工作已初步完成。

1.2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19年,济宁市大数据管理局成立了大数据中心,对水利信息进行了统一托管,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提升了信息利用深度,为各业务部门统一提供基础软硬件设备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济宁市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建成了覆盖市、县两级水务部门的带宽为10M的水利业务内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骨干网的互联互通,保障了视频会议、综合办公和业务信息的即时传输。

1.3信息数据资源不断丰富

通过水利数据中心和各级业务系统的建设,济宁市水利信息数据资源不断丰富,可以为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监控、河长(湖长)制、水利移民安置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和应急管理、指挥调度等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实现了依托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上传历史数据和数据共享交换。

1.4信息应用系统成果丰硕

水旱灾害防御信息系统累计采集90个表单类型、约80万条数据,已有2个数据接口接入省级共享交换平台,政务信息资源200余项,开放88项共享服务共2496条数据,与生态环境等13个部门对接,获得共享数据业务库3项;市县两级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整合了水质、水文、视频等各类涉河湖数据,标绘了117条河流、248个湖库及3000余处河(湖)长责任段,为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管理体系的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保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二期、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山洪灾害防治系统、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系统等项目也初步形成了覆盖县级以上水务部门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体系,实现了对全市河道外许可水量92%以上和全市总用水量50%以上的取用水量在线监测,5万亩以上灌区渠首取水在线监测,1万亩至5万亩灌区渠首取水在线监测和规范计量,对供水人口20万以上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实现水质在线监测全覆盖,基本满足了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支撑需要。

2存在的问题

虽然济宁市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然存在着阻碍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2.1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不深

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决策等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的运用,都要求必须加强水利业务系统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深度融合,在以往实施过程中,许多项目处于单独立项的状态,各业务应用系统缺乏宏观规划,建设目标单一,系统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水利业务融合程度不深,业务协同不够,水利综合决策指挥能力薄弱,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难以充分发挥。

2.2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

水文、水资源等感知监控体系较好的业务,也只针对重点流域或重点设施进行了监测,山洪沟治理、水土保持等业务监测多采用传统监测技术,监测的要素不够丰富,河湖水系、地形地貌、水利工程、历史数据等基础数据仍停留在纸质化、碎片化的状态,没有建立系统全面的数字化数据库;加之站网密度不足、监测频次低且以单点采集为主,手段单一、被动,无法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和感知全貌,数据的连续性、精度和稳定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感知体系不完善造成了基础数据的不完整,不能满足业务应用的需求。

2.3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够

由于水利业务分散建设和局部应用,开发的系统往往为单一部门服务,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造成了基础设施资源、数据资源、系统资源的分散;对互联网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统一平台和同一用户(一个平台、一个账号)建设力度不大,外部共享受到了制约,虽然接入了防汛需要的部分气象数据、测绘部门的基础地理数据、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数据等,但是环保、交通、自然资源、住建、工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数据还不能做到真正共享,极大地制约了水利信息化资源的高效利用。

2.4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水利信息安全防护总体水平不高,水利信息化系统核心设备和软件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应用技术落后,安全风险高,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缺乏完善的防护手段,信息安全体系无法满足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2.5信息管理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尚未理顺,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分管机制,存在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明晰的情况,尤其市县两级职责不明的现象较为普遍,管理力度不够,运行机制不活,维护制度不全,导致信息化管理上下级不贯通、信息化资源同一级不共享,大大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管理的效能;缺乏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体系,导致无法吸纳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水利信息化、智慧化工作,县级信息化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各成体系,资源重复浪费,软件开发平台互不衔接,标准不一,导致数据库内容相互矛盾,极大地阻滞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3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3.1建立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提升水利业务融合与协同能力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水利管理深度融合,整合现有水利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统一门户、统一用户、统一服务的信息化技术系统,对现有业务系统实行“先上云,逐步升级”的策略,对新建业务系统按照微服务架构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完成新旧融合,建设以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工程监管、水政务协同和水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实现水利业务与信息化技术的全面融合与协同。

3.1.1提升水灾害防御服务水平

积极运用分布式洪水预报、区域干旱预测等水利专业模型,开展旱情监测分析,强化水情旱情预警和工程联合调度,提高洪水预报和水灾害防御管理服务能力;推广逐网格高时空分辨率的精细化洪水模拟、旱情预警评估与影响预评估等新技术,拓展包括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闸坝等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联合调度,提升旱情监测预警、水量调度及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洪水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水平。

3.1.2提升水资源保障管理能力

加强专业水利水文模型、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基于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相结合的水资源立体监测体系和水资源动态调配模型,实现全市重点河网水系的智能调度,提高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撑能力;构建全市统一的节水信息化管理平台,支撑节水行动实施和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等工作;推广水源地水量水质分析与安全预警、农村供水安全预警等模型,增强城乡供水安全分析评价和预警能力,全面提升城乡供水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城乡供水安全监管提供支撑。

3.1.3提升水生态保护监管水平

围绕河长制、湖长制,水域岸线管理,河道采砂监管,水土保持监测监督治理等重点需求,在全市河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等基础上,运用高分遥感数据解译分析、图像智能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河湖治理和水土保持的精准监管能力。

3.1.4提升水利工程监管能力

采用空间遥感、倾斜摄影、BIM等技术,加快推进全市大中型水库、灌溉工程、重点河湖流域工程数字化和相关标准化管理应用系统建设进程,开发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对工程建设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更新,并选取部分工程与三维地图相结合,探索直观便捷的信息管理服务,提升工程运行管理能力。

3.1.5提升水利政务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在内部政务协同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进一步优化现有系统,创建智慧政务平台;在对外公共服务方面,运用移动互联网、虚拟/增强现实、互联网+、用户行为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个性化水信息服务、动态水指数服务、水智能问答服务和一站式水政务服务体系,为不同用户和社会公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数字化水利服务。

3.2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感知体系

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物联网感知体系,推广应用遥感和无人机技术,实现对河流水系、水利工程和管理活动的全面感知,将重要河流湖泊水文监测覆盖率和水库水雨情自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将大中型水库安全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在此基础上采集卫星遥感数据、导航及无人机监测数据、视频解析数据等大量数字化基础数据,并通过物联网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将分级分类后的数据信息在水利物联网平台上进行汇聚,从而实现对河流湖泊、地形地貌和水利工程的全感知,充分发挥感知体系和基础数据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3.3建设完善济宁水务云系统

依托济宁市政务云提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基础资源,以“一湖三”的建设模式,建设和完善济宁水务云系统:“一湖”是指济宁水利大数据湖,主要是建设统一的水利数据资源体系和水利数据仓库,并构建数据监测体系、数据质量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完善数据监测、质量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和共享交换机制,实现关键水利数据的全汇聚,保障数据有效更新和充分共享;“三”是指技术、AI和业务,主要提供业务支撑、服务支持、决策辅助的应用支撑能力,同时探索建设水利模型库、算法库以及人工智能在水利业务决策上的支撑应用,对下实现云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对上支撑全市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实现对重点水利业务应用的全支撑,促进水利信息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3.4建设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

在济宁市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纲要框架下,围绕智慧水务发展需要,建设覆盖综合感知、分析处理、智能应用全过程的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实现水利信息的全面安全管理和全流程闭环运营,全面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感知和应急处置能力。

3.5构建完善智慧水务信息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