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升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好初中历史的基础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先决条件,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单方面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就感到很枯燥,课堂教学质量就很低。我们对历史的学习主要是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大多情况下都是死记硬背,对知识缺少了解,他们在背的时候不知道思考,所以学习的效率不理想。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祖国的过去,以此来让学生们铭记历史,刻苦学习,报效祖国。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样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们兴趣的培养。
一般情况下,初中历史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近代史,另一类则是古代史,在学习古代史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一下即将要学的内容,熟悉一下所学的基础知识,并且联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历史阶段的涉猎。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们发言,看看学生们对这个历史阶段的认识,不管对这个历史阶段了解多少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中学王燕飞上课的气氛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厚,学生们的兴趣就会提高,课堂效率就会随着提高。讲到近代史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时间是讲我们国家一段屈辱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下,我们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是可以激发学生们内心情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抒发自己心中的愤怒和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这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科学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作用
把核心素养融入到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教学效率,还能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的夸奖学习好的学生,忽视学习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摆正自身态度,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尝试采用科学的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在面对学生们的错误或者是一次考试成绩很差的试卷时要保证持有鼓励的心态,不是批评学生,而是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们要有信心学好。初中生还是未成年人,心灵还是很脆弱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对学生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对自己的一切失去信心,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影响很大。相反,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或眼神都可以让他们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所以说一正一反还是相差很大的,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坚持鼓励的心态面对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们的课堂效率,才能让他们有学习历史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面对错误时,学生内心肯定也不好受,这个时候教师更不应该一味地批评学生,批评学生只会让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应该找出学生们出错的原因,然后帮助学生找出知识的缺陷,帮助他们填补知识的不足。这样鼓励的方式会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成效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前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对各种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教师在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做出相应改变。教师可以分开了解,就是每学到一个历史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调查。还可以进行总的调查,教师给学生们发一个问卷调查,对学生们进行一个大体的了解,教师把这些知识点进行记录,然后讲课的时候就要做出改变调整。
从根本上来说,大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分高低,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例如,在学习唐朝文化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唐朝诗人的了解肯定不同,教师在讲的时候就要注意,要根据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来讲,这样学生们才能得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他们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才会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随之提升。还有就是学生们对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兴趣可能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们这个特点分开教学,这样之后,学习的效率就会提升很多。
四、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师的讲解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史料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凉心动魄的事件,也变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的思维印象,让他们能够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历史内涵。为了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除了要多方面运用现有的资源,也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方面,我要求学生们多多接触教材以外的书籍,同时也鼓励学生多搜集资料,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在学生进行分析的时候,也是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的时候,我鼓励他们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交流探讨,自主创新,正确地认识并学习历史。
五、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要位置,不断完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历史知识的现状,我们就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和好奇心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思考问题,去想象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地参加课堂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然而然会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摘 要: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授非本专业的内容时,往往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这严重制约了教师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影响了学生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学;结合教学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专业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个人的体会,我觉得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核心素养:
一、专深――精深足量学通史
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从内容编排看,七年级以地理知识为主,八、九年级基本以历史为主。而在这短短的三个学期多一点的时间里,我们会接触到几百万年来的中外历史。内容的时空跨度非常大,导致许多的历史知识被孤立地呈现给学生。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有它的前因后果。如果不把他们加以联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会加大许多。因此,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师只有通读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不被教材所局限、所左右,才能尽可能地将真实的历史还原给学生。除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之外,许多史学大家所著的通史都是值得我们阅读学习的:(1)钱穆先生所著的被誉为最具传统文人色彩的通史――《国史大纲》;(2)先生所著的《中国史纲要》;(3)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国史通史》等。还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外国历史等,都是我们在教学之余应该加以阅读的。只有详细了解了各种历史知识之后,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旁征博引,把更丰富、更全面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广博――学科综合适多元
当今社会日益多元化,体现在我们的教材中则是学科知识的日益多元化,初中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原来的地理、历史知识以及社会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必须广泛地猎取其他专业的知识。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多元化的教材。比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这课中,就需要用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在讲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这课时,在介绍南非的区域人文特色就需要相关的历史知识。再如,在讲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璀璨的科技与艺术》时,就同样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科技知识以及文学、宗教、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知识。这样,历史课才会变得生动、丰富、精彩。我们可以给学生分析王羲之《兰亭序》的书法特色,可以给学生分析顾恺之《洛神赋图》的艺术成就,也可以给学生分析云冈石窟大佛的艺术特点。学生也就会更加喜欢我们的课程。
《中庸・第二十章》就阐述了做学问应该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第一位就是“博学”。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除了要钻研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尽可能广泛地了解文学、科学、艺术等非专业知识,不断使自己的知识多层化、多元化。这样才能在平时的授课中使不同专业的知识相互支撑、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才能在教学中具有更广阔的胸襟和更长远的目光,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和学生的专业学科核心素养。
三、日新――与时俱进求发展
社会在不断进步、变化,考古也在不断推进,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作为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积极关心、了解历史与社会学术的发展。《历史教学》总编辑任世江先生曾经感叹现今的初中历史教师“由于考试等各种制度的束缚,使中学历史教师视课本为雷池,不敢越半步。久之成习,中学教师多数不关心学术发展”。这样会使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传授一些过时、失实的知识,不利于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了解、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比如,我们应该多关注考古的发展。在讲述我国原始人类遗址时,就可以介绍我国2016年的考古成就: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木制品。在讲述河姆渡遗址时也可以顺便介绍余杭良渚遗址近年发现的我国迄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这也是世界上目前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5000年,比大禹治水还要早。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师要传学生以学科核心素养之道、授学生以真实历史之业、解学生以人生成长之惑。就应该精深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广博地学习非专业的知识、时常了解W术的发展情况,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文素养;培养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的意义
1.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处于发展,人生阅历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经验还不完善,不能透过现象去发现历史事件和生活现象的本质内容,对事物的有效辨别能力不足。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和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和看待历史事件,用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历史问题,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用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形式良好的道德品质,既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也要学生以史为鉴,进行生活现象的辨别,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历史是一门人文气息很强的学科,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德育的良好发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关注,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具有专业素质和良好道德水平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更好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社会经验和抵制不良行为影响的能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1.结合课文内容,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初中历史教材是经过专家进行综合考证进行编排的,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人文素材,这就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进行加工和提炼,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了人文素质的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比如在教授“大一统的汉朝”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课前铺垫一下汉朝统一和形成的过程中的趣闻轶事,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主自豪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古代的历史文明所倾倒,让学生充满荣誉感。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汉武大帝对汉朝统一后政权的巩固以及发展有什么作用?西汉进入强盛时期的原因是什么?汉朝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何?等等,通过学生的学习,了解汉朝的强大,可以让学生充满自豪,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最后引导学生对汉朝后期的政治、经济进行分析,为何强大的汉朝最后也难逃崩溃的命运,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历史主要研究的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通过这些历史知识的研究,发现社会中的发展规律和现象,并对现在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可以说历史知识都是以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这就使得历史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久远,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很容易让学生难以理解历史知识,不能有效的掌握其中的规律,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采取适宜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知识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3.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营造人文气氛。历史知识虽然是已经发生事件的研究,但也可以突破书本的限制,结合课本内容开展一些历史课外活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历史知识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气息,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校报中开设历史人文素养栏目,参观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主题展等课外活动,观看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文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历史的人文气息,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导游——重走路”的课外活动,通过教材中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可以按照既定的路线让学生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徒步行走的艰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到的革命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毅力,切身的体会到的伟大意义。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时候的路线遗迹,比如遗址、彝海结盟纪念馆、泸定桥等,让学生参观,可以切身的感受革命的氛围,更加的了解的意义。课外活动是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课本上体会不到的内容,不断的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历史素材中感受到浓厚的人文素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发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环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杨建 单位:四川省南部县东坝中学
参考文献:
一、开放教学
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历史教学活动要体现人文性,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学生的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培养、引导学生具备科学思维品质和优秀的人文素养。要特别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为此,历史课改必须在传统历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其中,教学的开放性至关重要。
历史教学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既有理论、观念的开放,又有功能、评价的开放。这种开放的历史教学既给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了展示知识、智慧、才华和能力的广阔舞台,也给广大历史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广大历史教师也需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二、坚持以人文取向为核心
历史教育回归传统,要求历史教学要善于挖掘历史资料(包括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教材体系、学校图书馆、社区课程资源、影像资料、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网络资源等)中丰富浩大的人文资源。历史教育中的民族意识、开放意识、人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人与自然环境平衡与和谐的意识等,长期以来在历史课程设计中都没有给予格外的关注。历史中丰富的人文资源,需要历史教师去认真发掘和探索,这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三、重视培养价值观和态度
作为一名现代公民,要想在社会中过和谐、成功的生活,就必须知道所处社会公认的是何种价值观和态度。历史教育则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对此进行的必要的培养和训练,以期有助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
价值观和态度是公民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教育又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既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且还将其培养内容与公民应承担的义务联系起来。
四、注重教师与课程的统一
在新课程标准下,应该解放教师。教师应自主设计教学,并且在研究和分析教学过程时,适当地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从而更能帮助学生得出比较全面、客观的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丰富课程资源。
【关键词】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校本练习是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师自身的优势、学校的资源和特色,形成学校特色的练习,是近年来教学与课改的热点课题之一。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实践研究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而且对于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实践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能够在实践中帮助初中历史教师在面临新的教学形势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全新的、符合时展的教学观念来进行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使教师和学生对校本练习的设计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情况时,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升,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使其成为能够真正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帮助学生和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树立全新的练习观,使初中历史学习环境得到优化,让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发挥出桥梁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通过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统一走向多元,除了获得更加S富的知识外,在练习过程中还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和合作精神,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做到学以致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内容
(1)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功能进行优化。使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巩固和检查功能得到优化,在练习系统中有侧重的应用“三维”课程目标。
(2)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内容进行优化。使学生解答问题时有一定的思考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练习的答案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
(3)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容量进行优化。练习量、难度、完成时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可一刀切。
(4)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整合进行优化。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使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进初中历史校本练习中。
(5)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的评判进行优化。在评判过程中,将过程性和激励性有机结合,评判主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担任,研究校本练习在推行过程中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深度,从而去伪存精,使校本练习得以完善。
三、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二个月左右):广泛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课题研究思路,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及分工;论证和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论证实践方案,确定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申报工作;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仔细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等相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2)实施阶段(半年左右):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做好课题研究的开展;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召开专题研讨会,做好阶段小总结。
(3)实践阶段(一年左右):编印《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并试用,收集并记录《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初稿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通过修订,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第二稿。定期做好阶段性总结,撰写成研究论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方案,调整研究思路,并做好中期检测工作。
(4)总结阶段(三个月左右):整理好课题研究的相关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编写《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定稿;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汇报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县进修学校及有关专家汇报课题成果,接受专家评估。做好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推广工作。
2.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课题实施启动前,通过查找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借鉴成功的经验,及时了解和把握与本课题相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把研究的理论层次提升。
(2)调查研究法:课题实施启动初期,通过比较新课程标准,领悟新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目标,总结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行动研究法:在校本练习优化设计的实践中,要把课题研究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总结,不断找出问题,改进教学方法,精选校本练习资源,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教学效果的检测,不断修改和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4)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课题研究有关的阶段性小结,把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归纳、综述,及时肯定研究成果,修正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实施并推广研究成果。
四、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普通练习相比,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能将教学与实践更加密切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更加广泛地接触社会热点、科技动态等实践内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普通的练习方法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了让学生多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也参与到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之中,在动态、开放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来建构知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
(2)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初中历史校本练习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要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开发校本练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更要深入的了解学生,特别是教师现有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科知识储备的丰富,教学能力的提升;对初中校本练习的开发效果说,这些因素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各种学习资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就使教师的资源开发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于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解决方法方案,教师要不断的进行反思,完善校本练习,在反思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3)有利于构建有效课堂,提高教学实效。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是基于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瓶颈,其目标是改变当前历史课堂教学僵硬化的教学方式,将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标。校本练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教师对教材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的优化重组与整合,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解读能力,从而开发出符合实际教学需求,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校本练习。
对初中历史校本练习开发的实践研究,是以学生为本,旨在构建符合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初中历史校本练习设计体系,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课内外、校内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联系和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成果,还可以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存在问题;教学效果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大潮中,怎样才可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备更深厚历史素养,是教师目前的主要职责之一。本文依据近几年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关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目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历史科目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阶段,历史学科常常被忽略。也就被学生甚至老师认为是一门“副科、小学科”,许多学校历史课时间所占课的时间比例往往很少,而且许多课程都被迫安排在学生精神状态比较低迷的下午。在这种被迫的安排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渐渐放松了对历史课程进行相关的课堂研究。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通常都是在课时的时间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剩下的时间就由学生自行分配。有的学生甚至把历史课当成是一种消遣的时间,把其他各科的学习资料都放到历史课上来做,更有甚者把历史课当成是一种休息的时间。长期这样就会渐渐消磨掉学生和教师的上课热情,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过分注重历史课的考试成绩,忽略对学生真实能力的考查
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对学生真实能力进行实在的考查,是目前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学习的一大弊端。尤其是教师,只会注意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课堂上所强调的重点是否背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越来越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进而造成学生只会把历史当成一门临时抱佛脚的学科,经常不听课,在即将考试的时候就把重点背好,考试一完,所有的历史知识就随着考试的结束而结束了。
二、如何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根本就在于教会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的实际意义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推进时今天,我们就要勇于摒弃旧有落后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转变教学模式,增加更多关于历史方面的趣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面可以采用下列几种办法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1.提高课堂上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能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学生的求知欲望成了一个关键的因素。在历史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尽量把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变成主动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一些国家的历史知识的时候,就先可以通过幻灯片让学生对该国家目前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解答,让学生对其感到好奇,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方式
摘要: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结出了累累硕果。
关键词:浅谈 提高 初中 历史 课堂 效益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心血和智慧,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实现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依托《课标》,优化教材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历史老师要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和导向,并将其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研读《课标》,我们能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落实了课程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也让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由“虚”到“实”从而可以避免教学目标笼统、模糊,教师在课堂上“盲人摸象”的弊端。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但初中历史教材的文本资源毕竟有限,除了借助多媒体等其他方式补充以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对教材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
二、注重学法,培养兴趣
历史学科是学生上了初中后新增的科目,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仅顺利地完成初中学业、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同时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尤其是在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背景下,很多学生过分的依赖教材,认为只要翻翻书本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的学生尽管对历史科目有兴趣,但是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学习效果。注重初中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与指导也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历史知识点都是以记忆为主,就得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比如说联想记忆,我们可以对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历史事件产生联想。归纳和比较是学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初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运用。
三、联系实际,增长智慧
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初中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一些学生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旧账,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古人云:“六经皆史”,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尽力发掘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历史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尽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学会了解过去,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伴随着历史的学习不断进步和成长。
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 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出示课前准备的能反映经济的全球化的实物素材,同学们各显神通,拿出了诺基亚手机、海尔DVD的遥控器等。有位同学则当堂脱下了运动鞋,原来是阿迪达斯牌的,同学们哈哈大笑,我借题发挥,给学生介绍了像海尔这样的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马上又接着介绍了几个外资企业给我国带来严重污染的案例,学生经过思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化就在身边,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也要尽力规避它的不利影响,我们青少年要发奋图强,为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富强做出贡献。可见,“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日常存在”促使他们观察思考,新掌握的生活常识让学生有收获成就。实践证明,一个好的历史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让看似枯燥的历史因为有了生活的气息而鲜活起来。
四、加强学习,提高素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历史教学;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
一、课程整合的涵义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这几年的学习,我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教学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但也体现了相对独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结构有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而现代的教学结构中除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外,多了一个“教学媒体”要素。四个要素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结构中四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概念,其本意是“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中,融入教学的过程中以及融入课堂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当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课程整合下的新型历史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产生,信息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构建了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课堂引导、教学活动中与社会实际、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改进了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历史教学效果,让教师在教学中更轻松,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愉快。在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过程中,更注重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作为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构建的积极参与者,要完成学习中的任务,达到学习目标,都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地、有意识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从而实现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作为整个历史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协调者和答疑者,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否得到最大的优化。在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下,学者们提出“以学为主 任务驱动”的历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指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教师在课前根据历史学科性质和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按大纲要求对教材进行处理分析,用问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连同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进入情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评价讨论。
三、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融合要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有机整合,不是简单地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简单的演示工具,而是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真正地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堂教学中有力手段。为了实现这种“融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来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其有机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程的信息化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作为新时代的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重新构建历史学习环境,实现"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种能力;历史教学;现状;培养
初中历史课程中有大量的年代与事件需要学生去记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学习情绪,这就需要老师重视学生多种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历史课程,自主的感受到历史知识的魅力及价值,从而沉醉于中外历史的海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熏陶,促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1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1过于喧宾夺主:素质教育推行以来,我国的教育确实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广大历史老师也在迎合此点,因而,较多老师采取多媒体授课方式,将课堂气氛营造的非常活跃,但确暴露出了其他的问题,即学生只对课堂气氛感兴趣,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却不足,这便是较多学生对历史事件不了解,不知道如何学习历史知识的问题所在,上述这些都表明历史老师的教学过于喧宾夺主。1.2学生过于依靠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开设历史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外国家发展的历史,从而更好的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但从我国的历史课程教学来看,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因而,大多数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纷纷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掌握历史的目的。但教学实践表明,此记忆方式只能让学生短时间记忆住知识,很难长时间记忆住历史事件。同时这样死记硬背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不懂得如何去理解与感悟历史,只会让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恶性学习循环中。
2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2.1联想能力:传统的历史教学,过于重视灌输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老师一般喜欢一边教学,一般告诉学生重难点,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标注与背诵,以便于拿到高分数。对于知识讲解方面并不重视,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面非常的窄。对此,在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进行合理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岳麓版的《百家争鸣》相关内容时,初步了解课本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学生们经过思考,有的会联想到现在的“以人为本”思想,有的学生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生活习俗等,并经过学生自主的查询资料,能帮助学生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再如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有些学生会联想到古代的图腾,从而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只要老师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引导,则能让学生从思维的怪圈中走出来,乐于主动去了解历史事件,保持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今后的学习中不再受到固定思维的局限。2.2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任何课程都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尤其是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较多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喜欢局限于一个点考虑问题,没有能力从历史的描述中掌握历史,这便凸显出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薄弱。因此,在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宏观看历史,多角度分析历史,让学生抓住历史时间的核心,这样学生才能轻松的学习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岳麓版的《开拓边疆与对外交流》相关内容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朝时期国家强盛,是一个大国,为什么到公元前119年要和西域建立友好关系呢?当学生提出此问题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系统的对张骞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的经济、思想等进行分析,当学生对两个阶段进行对比的分析之后,能发现汉朝与西域友好关系的建立,既能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为中央管理西域和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通过对资料的全面搜集、查询、对比与分析,能真正的从中得出疑问的答案,其逻辑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升。2.3实践能力:历史课程看似与当今社会关系较小,实则很多知识都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老师要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镜”的内涵,这样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之后,才会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从而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与物,提高学生利用历史知识进行实践的目的。还以岳麓版的《开拓边疆与对外交流》为例子,可以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小丽与小平是好朋友,两人一起上高中,小丽学习不怕困难,勇于挑战,顺利考上了大学,而小平正好与之相反,请问如何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此问题提出之后,大部分学生都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事件为分析视角,表明想要获得成功,则需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无畏的勇气与坚强的意志。
3总结
总之,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有大量教育的内容,正是培养学生联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要尽最大努力通过历史课程教学,让学生灵活的学习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忠海.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J].中外企业家.2013(26)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教学质量;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针对于初中学生这一生源群体而言,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教学环节中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良性的灌输。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的连贯性较大,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时间上的知识结构跨度较大。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而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进行相对来说就更具一层的难度性,教学质量上不去直接影响农村学生平等学习的机会。农村初中学校在地方教育部门得不到一定的重视,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相对薄弱等问题一直存在,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研究对象。初中历史课程在客观上理解,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固定的史实灌输,注重历史发展观的因果教育。拥有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案,在根源上对农村初中生的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研究。
一、初中农村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校方对历史教学课程不够重视,教育意义认知不高
由于农村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化,在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上与城镇相比较为薄弱。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对数学、英语等主干科目投入的关注较高,从何忽视了历史副科课程的学习。对历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认知度不高,历史学科过去不参与高中升学考试范围,现在在高考中占据的学分比例也相对较少。学校对主干课程的重视关注,导致老师在教学学科上产生教学倾向。校方在没有全面认知的前提下,对历史课程的教学条件,任课教师安排,教学器具配备等问题上的制定都缺乏正视性。农村历史教学过程中,学校一再缩减教学课节数量,导致老师在既定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无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讲解。进而导致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效率的下降,制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办学条件制约教学效率
目前我国乡村与城镇的贫富差距两级分化严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很多,在办学条件上跟不上新教学形式的发展需求。农村课程教学过程中,辅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的配备设施不齐全。由于历史课程教授的史实内容本身的久远性,导致学生无法对时代背景构成情结认知。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对史实资料、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在农村对辅助教具的缺乏现象,极大的影响了教学速度的进展。办学条件的滞后,导致学生无法对历史课程进行深度的理解和研究,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地方政府对于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在缺乏教育资金的前提下,学校无法对副科课程展开积极的教学投入。
(三)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内部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的影响,学校无法对历史课程进行大规模的教学投入。校方的不重视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态度,进而导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挑战。很多历史课程的教学老师都不是历史专业毕业的师范老师,在对任课教师的安排上不够严谨。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老师不愿意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导致农村的师资力量极度薄弱。很多历史任课教师在教学课节上相对很少,教学薪水挣得不多。一些老师选择兼职第二学科教师的职务,以此来谋求更多的教学酬劳。这样一来,教师就会减少对历史课程的精力投入,从耽误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的业务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相对城镇教师比较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薄弱很多。
(四)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设计上过于单一化
由于本文对前三点提及的农村初中发展现状因素的制约,导致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内容出现差错。教学方式和方法能否在历史课上正确的运用,对提高农村历史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由于农村初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导师老师的教学理念无法迎合新教改内容进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过于传统化引导。学生仍旧停留在背东西收知识的学习状态,老师进行硬性的理论灌输。文科学习的死记硬背理论内容的现象仍旧存在,导致教学形式无法迎合现代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历史教学开展的方法过于单一化,直接导致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上无法施展思维探索能力的培养。农村初中的传统历史教学方法中,过多注重老师主动灌输式知识渗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充足的空间对历史内容展开自我探索。
二、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策略研究
(一)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政策扶持
想要真正意义上促进农村教学水平的提高,必须首先从根源解决辅助教学内容的重要影响元素。加大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对教学资金和教具设施问题良性处理。提高农村的办学条件,对农村历史任课教师进行定期的教学经验交流培训工作。地方政府的相对重视必然会提起农村学校对历史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对于任课教师的安排和要求上认真对待。严格要求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注重现代教育模式的观念渗透工作。对农村初中学校给予充足的教育经费拨款,让学生在历史课程内容的学习上更好的理解。地方政府要加强历史课程学习作用的意识认知,针对新教改的培养目标对初中学校进行严格要求。积极支持历史课程在初中教学中的教育地位,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注重对学生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引导
兴趣是教学过程中最好的引导老师,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历史课程的故事性质较强,对人物生动形象的塑造空间范围宽泛。注重对历史事件学习之前的课堂导入环节,结合历史事件与现代生活方面的联系进行课前引导。与现代实际生活实践相联系可以充分调动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历史实践的整个发展过程有兴趣的去研究了解。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具丰富课堂知识涉及内容,通过对相关史实资料的展示促使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极强的画面感。有助于农村学生在较窄的视野面内,了解更多的历史课程教学涉及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才能让学生自愿的参与到历史教学环境中来,从而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进一步引导工作。
(三)丰富历史课堂教学的引导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农村学生的视野范围相对较小,无法对现代生活中很多社会环境有全面的认知机会。对于书本的学习过于理论化,实践能力得不到良性的施展空间。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探索历史课程内容的引导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授《》这一历史内容时,多对学生进行史实提问。的真正导火线是什么?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变化?除了书本上介绍的内容,你还知道哪些与有联系的事件或是人物?通过创新性问题的提问,让学生们自行搜索资料,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更好的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让学生在农村相对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创新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注重丰富农村初中历史的教学形式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技巧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教学形式的丰富化、多元化越加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宗旨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充分的运用到农村历史课程中去。在可能的条件下,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历史博物馆进行历史文物参观,把课堂搬到博物馆中进行真实感极强的教学形式渗透。学校积极举办“了解历史,振我中华”的演讲比赛,在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了解历史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在价值观赏做出积极地认知引导。老师可以布置给同学们课后作业,自行历史所学内容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话剧的编排。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深入到历史人物和事件当中去,更加深刻的掌握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各个教育机制的协调配合。在根源上找到致使农村教学水平滞后的因素所在,及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老师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地丰富和创新,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教育引导农村初中的学生,对农村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最大化。根据农村初中的实际教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做出科学性的方法调整,以此来促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2012.
关键词 教学氛围 求知欲 兴趣 竞争意识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的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等必须发生深刻的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必须改进,以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效教学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准确理解教学目标,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目标是初中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也是判断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实效。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历史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全面合理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空间不是真空场所,它充满着无形的但又是最敏感的人为因素。和谐的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宽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关心爱护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独特见解,并加以表扬,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
三、依托《新课标》教材,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原始教材进行优化与整合。众所周知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作为课程资源的历史教材也在不断地适应时代,适应实际,散发出新的光芒。历史新教材色彩鲜艳,图文并茂,是教学的一线资源。教师也要灵活的利用教材文本提供的其他信息,充分利用导入框、动脑筋、插图、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教材文本呈现的内容,达到呈现知识、突出重点的目的。历史除了具有生动、趣味的特点外,还具有容量大、难以记忆的特点。因此培养学生兴趣很重要。如果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能掌握学习历史学科的科学方法,是很难学好、学透历史的。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老师可以插入故事教学,调节学生情绪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在授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课堂气氛顿时就会活跃起来。如讲《吴越争霸》时,我插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
四、设计课堂作业,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要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要过硬。初中阶段历史老师一般都应该具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据我所知,由于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不被重视,在某些学校,也有一些历史课的教学由其他课目的老师兼任,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品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学科具有时间性的特点,所以对历史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做实验;而初中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准确的语言,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作业是巩固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常规的历史作业往往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注重趣味性、多样性。
五、有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注重情感交流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要把学生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和情呈现给他们,课堂教学不能单纯认为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如七年级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笔者以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导入,在音乐的烘托下,展现给学生的是一片广阔的草原,洁白的马群,在草原上奔驰,不禁使人想起,历史上蒙古草原发生着震天撼地的那场故事。这样的引入,使学生对学习感到自然,顺理成章。另外本节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文天祥抗元史实的传授,注重对学生爱国情感的教育。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力所能及,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