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课堂笔记

初中历史课堂笔记

时间:2023-08-18 17:16: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课堂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课堂笔记

第1篇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讲解历史知识,偶尔提问学生,拓展教学内容,达不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增长。只注重课本中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视为基本任务,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添加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增长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逐渐增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学校教董涛育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借助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使更多的课外资源与课堂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巩固知识架构,真正掌握历史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理解,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习资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整合,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生机活力。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重点。

其次,利用图示法直观地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查看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借助场景理解,理清历史进程,克服历史中时间的记忆困难。

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在边讲解、边演示、边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讲课与训练的同步融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重难点的记忆。

最后,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快速显示与大容量储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3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情境大都以教师描述或者学生想象进行营造,极易引发学生思维分散,使得教学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的直观展示、音视频的视听冲击,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间的距离。无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文献资料,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潜在价值,借助场景联想,强化知识记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教学信息都来自于丰富的画面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被强烈的画面感吸引,逐渐转变为认知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利用PPT展示地图上三国的分布,加深学生对于“魏蜀吴”的记忆,在史诗与《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历史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学目标不能保证全部完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历史教学的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是目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像,降低其抽象的表达,发现历史知识中的别样魅力。

七年级所接触的历史事件大都为古代史,年代比较久远,同时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健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点对点间的对比,在综合考虑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历史局面的社会进步。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无限期储存,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准确进行知识巩固。不仅如此,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插图还是历史简介都基本没有改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产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识积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历史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层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在介绍唐太宗所实施的具体措施中,教师可以多搜集当时的社会调查,从不同层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充分展现其政治清明的历史局面。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158.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主要环节 有效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教师的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一直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在为如何对学生进行高效和有效的教学做不断努力,近几年也出现了探索自主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种有效学习方式,当然,变化的不单单是教学模式,学生也发生变化,当今学生可以通过现代信息工具获取更多信息。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接触的事物也多。当代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的特点,如果当今课堂上教师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随着教学环境及教学的新要求做出改变,就很难在教育当今学生的道路上取得满意效果。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初中历史作为培养初中生爱国主义精神及良好思想品德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有积极作用,所以探索当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初中历史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顺应时代的步伐,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今学生具有个性十足,自主能力和与人沟通交往能力强等特点,要想对当今学生实施更好的教育,首先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和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被动地在课桌上一言不发地听着,写着教师让做的笔记,做着老师让做的作业,教师占据完全的主动,可是需要掌握知识的是学生,被动的学习真的有效吗?答案显而易见,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是指挥者和领导者,组织者这个角色更加适应当今学生,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教学主体,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及自主学习探究的环境,在课堂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中所涉及的知识。

二、使用多媒体进行导入,让课堂具有参与性、趣味性

长久以来,教师仅仅将教学导入看做是单纯的教学形式和环节,大多数进行传统的口头导入,但是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导入方法慢慢地让学生失去兴趣。导入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进行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够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使学生很快从下课的玩耍中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让师生互动学习。实践证明,多媒体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它能够将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以学生更加感兴趣和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大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使用图片进行导入,形象直观的图片可以帮助老师更加准确地进行导入,让学生通过视觉获取文字及老师口头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利用视频进行导入,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更快进入学习状态。视频中不仅包含大量教学信息,而且视频可以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多媒体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以往口头说教的导入模式,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堂学习兴趣,间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进而使得学术注意力集中,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质量

每个成功的教师对自己的教学都有一套自己的经验和套路,即教学方法。虽然每一种教学方法读能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单纯一种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状态,结合当前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结语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让学生成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愿望,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只有顺应时展,探究和发现适合当今学生高效学习的教育模式,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严保玲,田作海.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策略思考[J].教书育人,2011(16).

[2]金跃进.打造优质高效的历史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6).

[3]王海英.构建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之我见[J].新课程(教研),2011(8).

第3篇

现代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整合势在必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用挂图、课本插图等材料作直观演示,但它缺乏动感,视觉听觉效果不佳,难以活跃课堂氛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很明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进行可视教学,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通过视频演示,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眼耳的感官刺激,使学生不由自主沉浸于历史场景中,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乐于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

关键词:

初中历史;信息技术;有效提高

1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1.1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运用信息技术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学生的数量、教学内容、课时间都有一定的灵活性。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从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开始学习;天资较好的学生,可以只选程序巾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而无须顾及其他。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这只有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办到。

1.2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和课件中的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诱导、启发.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为他们创造性地充分发挥提供了空间,使教育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1.3从表面看信息技术似乎剥夺了学生举手发问的权利,而实际上,媒体教学程序中的中断功能,有利于学生重复学习某一章节,或转入程序的另一部分,并且做到了应用自如。上课时间与内容的自选,随时中断或重复教学内容,学生自己管理着学习进程,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而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学生独立学习。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可构成一个由学生控制的学习工具,学生可以得到某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再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采取的模式,然后重建自己的学习序列。这些序列的建立,可以使学生学到比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东西。信息量的扩大,以及对各种信息之间联系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信息内容互相渗透,在此基础上便会产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就是一种创造性。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

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烦琐的知识点系统化

初中历史不同于其他学习科目,历史学科涉及众多而烦琐的知识点。如,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等等,学生若是能对其进行系统化的记忆与理解,不仅可以切实提升历史学习效果,而且还能着重发展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认识及处理问题等各项综合能力,而这将对他们日后的学习、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个人认为,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音像、表格于一体,有利于以更加动态的方式反映具体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及意义,有利于确保学生对具体知识点形成系统、整体认识的同时,充分掌握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切实提升自身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幻灯片的强大功能,切实起到了发展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良好效果。

3有利于创设真实情景氛围

加强对学生的思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及情感品质的教育是初中历史“情感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重点所在。要想确保良好教学效果切实获得,真正帮助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及情感度,仅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的死板说教恐怕很难真正收获预期的理想效果。因为,初中生正处在较为叛逆的青春期,他们厌抵触强硬的价值观灌输方式,反而热衷于通过生动、形象的历情境更好地感知不同历史背后蕴含的道德情感。因此,作为初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开发资源,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造真实感较强的情景氛围,以此作为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径之一。于多媒体的感觉会麻木,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多媒体而丧失,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大、最佳的教学效果。

4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历史教学课件的制作要力求精致、实用、简便,忌“花”、“虚”、“繁难”。课件设计时,应注意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结合问题,声音文件不宜太多,应以音乐为主,注意音量的控制;视频文件也不宜太多,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图片文件应与文本文件相结合,色彩不宜太鲜艳,以免分散学生对文本文件的注意力,也不要太简单,太简单了会显得枯燥,吸引不了学生。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留足给学生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又要注意课件演示的时间控制问题,不要影响教学的进度。二是认清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仅仅是教学工具之一,不是每一门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用计算机。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忘记了教师自身的力量,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这些能够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任何脱离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教学过程不是由机器主宰的。多媒体教学。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将一节课的时间排的很满,内容的科学性也较高。但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他们对于多媒体的感觉会麻木,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多媒体而丧失,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大、最佳的教学效果。

5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初中历史课程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实践。初中历史教学应当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多多探索、大胆实践。相信,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重要性 存在问题 改进对策

一、引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到了重要阶段。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生掌握好历史这门学科,不管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作用。初中生只有学好历史,才能在生活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若干问题,严重影响历史学科自身功能的有效发挥。改进初中历史教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初中生学好历史的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明确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当代历史学家白寿彝说:“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从微观角度讲,可以开阔视野、增益智慧。从宏观角度讲,可以帮助人们在历史经验中得到有效借鉴,以此更好地认识现在,认清未来,为人们更好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是极其重要的。初中历史学科以人类活动为特定对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比起其他学科,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服务、为现实服务。初中生要明白,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历史事实,也是通过这些史实得出人生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学科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答案是不尽如人意。

1.教师对历史教学研究不足。

从目前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课堂教学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绝对的控制地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讲台下拼命地记笔记,如此一来,学生就成了历史知识的“接收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这种情况完全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将历史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布置一个话题就让学生自由讨论,这样的做法虽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会造成课堂混乱的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2.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学科都被当做“副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很多学校就不重视专业历史教师的配备,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他们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课程培训,对于一些历史知识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逼着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学生完全丧失了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3.教学手段还有待改进。

初中历史是一门文科课程,知识点较多,比较繁琐,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将历史知识统统传输给学生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一面黑板和一支粉笔就成了他们的“法器”。殊不知,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如果只顾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不会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提起历史,学生就会有毫无头绪。

四、如何改进初中历史教学

1.改变教育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背景下,三维目标虽然是统一的,但也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这一目标,教学将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如果没有“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将无法贯彻落实。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兼顾三维目标,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还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将它们看做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要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让学生讨论、合作三至五分钟。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要单独花费一些时间做贴标签式的讲授,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建构起正确的、清晰的、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

2.改革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如二战时的纪录片,这种直观式的方法可以极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为历史深深着迷。在学生看完纪录片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心中所想,谈谈对战争的感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活跃思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理解力和创造力。

3.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者持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教师都是初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所以教师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历史专业素养。一方面,历史教师要主动多读书,多做科研。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组织历史教师进行集中学习,让历史教师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只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才可能提高。

五、结语

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要重视历史学科,明白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学生要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发现乐趣。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初中历史教学才能收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海忠.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6.

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13-02

"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历史有关的影音,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3.优化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益

在课堂上,同学们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好坏,实际上是影响课堂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优化学习行为的目的当让就是要提高学习效益和课堂效益。同学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对教师下节要上的内容能够提前预习,对自己会与不会的要了然于胸,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够有选择性的听讲,利用其余的时间做自己更该做的事情,这就变相延长了同学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二是优化记笔记的行为。记笔记是必要的,但记笔记不是抄笔记,不能够把老师授课的内容都抄下来,甚至不惜牺牲听课的质量也要拼命把笔记记下,这样的笔记只能算是老师的一个"秘书",而不是你课下学习工具。记住记笔记要坚持两个原则:听课消化第一,笔记第二;重点和听不懂的地方记一下,其余不必。

4.开展丰富活动进行体验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线。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缺乏趣味性,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大胆的抛开教材的束缚,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体验性的学习。

5.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现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图表量的增加。书中配有相当数量的图表,有历史地图、表格、历史、漫画等。图表是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直观教具,具有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功能。历史知识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这一特点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面带来很大的困难,而借助文中的图表去认识历史,引导学生神游历史的殿堂,去感受已往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学习历史的便捷途径。

6.利用中学历史巧记速记法激发学生兴趣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归纳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狠。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总而言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即使是一堂课也可以应用多媒体信息传递,活跃课堂气氛,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历史学:历史课有效教学的原动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亚夫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阅读教学

近年来教科书改革使课本内容更丰富,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地图等,使教科书阅读更进一步增大,并且对阅读的要求也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初中历史阅读教学不同于语文阅读教学,它侧重于对已阅读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历史阅读的重要性,我就历史课内的阅读教学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系统阅读

1、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课本知识结构。每学期上新课之前就要引导学生读目录,了解课本有多少个主题,每一主题有哪几课构成。从章节目录阅读到子目录,弄清主题,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找出问题的关键词句、段落。每一节历史课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主栏中的“大字”是学习主要内容,必须反复阅读,认真领会;“小字”是对大字内容的展开或补充,具体生动,也应该认真阅读。此外,教材中的图像,图表和地图,为“再现”历史提供了一些形象资料,应加以注意。辅栏中的读、看、写、记、想、说、议等方面要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优化学习过程。如世界历史九年级(上)第四学习主题古代文明的交融,由两课组成。这两课标题正是点明了古代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一是掠夺战争,二是和平友好交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2、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在讲授历史课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结果五大要素构成,要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把握这五要素,注意事件的主要内容或经过,注意事件的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经验教训、成败原因、评价等。要指导学生抓住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如讲授《英国的新生》,指导学生抓住英国新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把握革命的原因、革命的经过和革命的结果三大版块。再具体阅读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从革命经过中又认识到革命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二、方法多样,形式灵活

学生在阅读时容易胡子眉毛一把抓,阅读纷繁杂乱,毫无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循序渐进。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上升到乐读,真正享阅读于一生。我认为初中历史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指导阅读:

1、略读与速读:通读课文,大体感知教学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

2、精读与细读:体会和推敲主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引导深入解读课文,进行研究性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精读细读才能读通读透,否则就好比隔靴搔痒,徒劳无益。

3、默读与朗读:对简单的可以让学生默读。重要的段落可以让学生朗读。既可集体朗读,又可分角色朗读。对于难懂的词,不认识的字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两种读法相结合,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4、提问与讨论:在阅读之前,适当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景,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假如问题设计不当,就显得呆板、直白,索然无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更要让学生读出问题。教师提问之后又可将学生前后四人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适时、适度地参与,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习惯。

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主导者,要能动地有效点拨和开掘,要善于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读无定法”,“读贵有法”。在历史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以达到阅读的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A.让学生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法国思想家布韦认为“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初中学生不会作记号,有的是一字不勾画,有的是全书勾画。教师进行阅读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作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批注,本上写笔记。要求学生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备有作业本记一记板书,理清线索,抓住重点。

B.重视课前导语的阅读指导,合理安排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影响教学,也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来不及思考,阅读只能流于形式。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氛围;自主学习;思维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教学中,历史课堂一直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使得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着很多的优势。下面将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详细的分析。

1.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当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广博的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便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耳濡目染,自然收集到大量的历史知识,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吸收到更丰富的历史内容。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到有兴趣,才能推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学生将感觉到枯燥,甚至产生厌学心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经过了教师的点拨和讲解,但是效果远远不如看电视剧产生的效果好,在看过电视剧之后学生都能将当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记得一清二楚,而传统的教学却始终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位置,面对苍白的历史学生始终无法提起兴趣。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才能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动态的呈现方式,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l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大大压缩了空间和时间。多媒体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质的飞跃和提升。

3.容量大,能声情并茂,创设历史情境

以往教材编写更注意史学界公认的研究成果,常常是在每一课的题目中先下定论,再按定论讲述内容,至于这些定论的依据是什么,从何而来,如何得出,却没太多提及。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缺少了对已有知识的思考和辨析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编写则力求摒弃这一已有的做法,注重史料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制作精良的课件,不仅容量大,而且能融文字、声音、图像、影像为一体,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便于更好地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融入历史中,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客观地去感悟历史,探究、深化历史知识。

4.节省书写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中,由于条件限制,历史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凭一张嘴,一根粉笔和一幅挂图,对课本知识进行演示,受时间、个人的书写水平,黑板的书写空间等方面的制约,教师的教学受到很大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耗在了板书上面,上复习课时,这方面的缺陷尤其明显。课堂上学习效率无法提高,“向课堂要质量”往往只能成为教师们的美好愿望。随着多媒体引入教学,教师们除能摆脱课堂书写的疲惫外,由于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重复制作,不断改进,使板书结构更为合理,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随意性大的缺陷,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多媒体

1.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景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情景式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把静态的历史教学过程动态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具体来说,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情景,在演示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所演示的历史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学到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二战时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进入东北时的壮观景象,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从而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和社会教学的真实感。

2.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协作探索型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还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协作探索型的教学。具体来说,可以根据新教程标准中要教学的历史知识,事先设定一些研究任务,并把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协作去完成这些研究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研究创新的精神,并要求学生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来对研究任务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归纳反思理解学到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教授关于美国霸权政策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收集有关美国霸权政策的影音资料,通过观看这些影音资料来分析美国制定霸权政策的原因,然后通过PPT的形式向大家汇报,并让大家对汇报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从而达到开展协作探索教学的目的。

3.运用多媒体技术建立课后交流平台。随着MSN,BLOG等网络交流工具的普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已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以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多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不仅可以通过这些工具知道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还可以运用这些工具布置研究任务,了解学生的在历史学习中的兴趣点,给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从而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例如,笔者在BLOG上学生的留言中了解到,许多学生对中国古代史中三国两晋南北朝那段历史尤为感兴趣,而促使他们感兴趣的原因是近来播放的电影《赤壁》,因此笔者在教授相关课程时,就先播放了一段《赤壁》的电影,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再开展教学,使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而做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也不能够只从是否应用了多媒体出发,而应当看到多媒体的使用是否起到了帮助完成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到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地位和作用,我们才不会本末倒置,才可能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遭遇尴尬 原因分析

历史学科不是工具学科,而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社会学科。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是纯粹知识与能力的教育。为此我国现行高中历史学科将课改的核心目标界定为: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关专家将历史教育应凸显的价值观做了如下具体概括,即独立与自由的观念、平等与仁爱的观念、忧乐天下的观念、民族精神和世界主义的观念等。由此看来,历史学科具有育人功能。但是我国高中教学现状显示,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高中历史教学普遍遭遇尴尬。要想在课堂上将“学史明智”、“鉴往知来”的功能贯彻始终,就必须全面剖析历史教学遭遇尴尬的症结,从根本上改变高中历史教学的窘况,重新确定历史学科在高中课程教学中应有的地位。

一、初中生不适应高中的教学,高中教学遭遇衔接之尴尬。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往往远离了历史课程标准,忽视了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实践中重视理科而忽略文科尤其是忽略历史学科的情况比较普遍,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名副其实的“副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不少制约瓶颈,主要包括:第一,师资缺乏。很多农村学校(也包括一些城区学校)由于“科班”出生的专业历史教师严重不足,其他学科的教师轮流补缺,历史课成了大家都能胜任的“公共课程”。我有几位同学,初中毕业后有幸成为一位民办教师,后来通过自修有的成为专业的外语教师、有的成为专业的语文教师。由于初中史地实行会考和中考制,英语、语文学科教师富余,他们又被迫“赶鸭子上架”,成为现学现卖的初中历史教师、地理教师。据他们介绍,类似于他们这种半路“转行”的初中历史教师不在少数,他们最大的困惑就是自身专业素养不高,无法把握现今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最大的渴望就是接受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第二,课时不足。由于是“副科”,在设置课程时,历史学科的课时显然有限,再加上统考、中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学校、学生在语数外等“主科”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较多,所以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往往完成不了。第三,教法简单。由于师资、课时、考试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在三年的教学实际中只是走过场,敷衍对待原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责任感和高尚情操的主阵地(或者说失去了历史课堂这一塑造公民素养的主阵地)。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只教法单一,甚至连起码的知识也没传授到位,很多课堂变成了教师帮学生在课本上划重点、让学生死背书的课堂。因而,初中历史教学非但未真正起到为高中打基础的作用,反而扼杀了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第四,评价不够。会考、中考命题,重知识轻能力,甚至在许多地方出现中考历史学科开卷考试。评价体系欠完善,考试要求低,直接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如此现状,不仅谈不上对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而且如何读材料、如何做笔记、如何解习题、如何温故知新、如何史论结合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技法和习惯也未教给学生,更为严重的是学生连最起码的学习能力,诸如识记能力、再认再现能力的发展都无从谈起,因而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虽然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与课标南辕北辙。在此前提下,高中历史教学想要达到课程目标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主科”与“副科”的习惯划分,高中历史遭遇地位之尴尬。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上初中教学惯性的牵引,到了高中学段,仍有不少学校、学生和家长把历史学科视作“副科”。在新课程背景下,违背素质教育理念和课改精髓提早进行文理分科的学校不在少数,我省大多数学校在高二年级开学实行文理分科,少数学校甚至在高一年级就已经文理分科了,不少学生高中阶段只上过一个学期的历史课(有的还不到),而且越是高考升学率较高的学校文理分科的工作做得越早。文理分科受国家每年高考招生计划的左右,报考文科的学生相对理科少。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名校升学率的影响,分科时受学校某些暗示,报读文科的学生成绩相对低,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选择理科。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高中学生能够系统学习历史这门课程的人少之又少,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且响亮的一句口号,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时代赋予其新的内涵。我国高校现行科目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显示,文科生在高校可供选择的专业限于法学、中文、政治、历史、英语、工商管理、营销等在外行看来“毫无实际用处”的专业,毕业出来除了报考国家公务员,更多的是进入教师行业之类的“清水衙门”,所以高校文科生就业渠道较窄。理科生在专业的选择上范围要大得多,而且像机械、电气、建筑、化工、食品等专业的毕业生无论进国企、私企、事业单位,都是令人艳羡的职业。上述现象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中阶段学生、家长的分科选择,既然文科成了弱势学科,历史就更是成为大家心目中实实在在的“副科”了,望子成龙的家长、志存高远的学生自然就很少问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中历史遭遇如此尴尬的学科地位,历史教师即使有“通天本领”,也不能确保历史课堂教学不“失守”。

三、教师急功近利的行动,高中教学遭遇过程之尴尬。

历史教育所承载的使命在于,培养思想、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培育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格,这些才是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终极体现。

然而在现今的课堂上,历史教学的实际是教师有意无意地把历史知识完全等同于一堆毫无生气的“老古董”。就“历史”机械地说历史、让学生死记历史,已成为不少老师的教学任务,信奉“背多分”的老师大有人在。历史是什么?它不应只是史实、史论、史观这些表象的死“知识”,更应是“暗淡了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更应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和生命”,随着时空的变幻、岁月的风蚀,带走的只是躯体,留下的却是涤荡心灵、升华灵魂的不朽精神。正因如此,历史知识的深层都内隐着固有的“精、气、神”,拥有着内在的生命脉动。可现实却是,这些活的面孔和灵魂一旦编进了教材里,就变成了死的知识。所以历史教师的价值与使命应该是把这些本应灵动而充满生气的知识激活之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很好地捕捉到、认识到和感受到这些知识的内在生命力,从而在他们身上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和转化。

高中历史课堂之所以呈现出上述令人扼腕的“悲剧”,现行高考指挥棒是根本原因。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除了急功近利,还是急功近利,普通高中教育已陷入泥潭不能自拔。教师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就天天与应试知识、应试技能打交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指导自己的学生掌握应试的知识和技能。把每位学生打磨成“五金标准件”,把每位学生训练成应付各级各类考试的“机器人”,这对处在应试教育环境中的所有高中历史教师来讲是唯一选择,而且高考成绩的排名更是与教师的经济利益挂钩,还有哪位教师敢“离经叛道”、“为天下先”呢?

纵然有一些历史教师从做一名好教师的动机出发,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获得一些能使他们终身受用的东西,譬如学习的能力与方法、良好的思维品质、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如何处事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健全人格、爱国主义、国际意识等。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一旦有了应试的大环境,有了高考这根指挥棒,有了高考成果奖这一利益的驱动,大家就只能随大流,只能用最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拼命地记、拼命地练,还用一套又一套高考(会考)仿真试题反复强化。老师们也就只能在课堂教学到底是“学以致考”还是“学以致用”的问题上“纠结”,因为高考的分数,既是学生升学的依据,又是学校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标尺”。明知这样的教学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却又不得已而为之。长此以往,老教师习以为常,青年教师也从前辈手中顺利接过了应试教育的“接力棒”。

中学教师追求功利的无奈之举,迫使本应生气勃勃、活力四射的历史课堂变得干瘪、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何而来?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

四、现有评价模式的单一,高中教学遭遇评判之尴尬

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人对教育的价值判断。现有的历史教学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往往淡化甚至忽略历史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过程评价内容局限于平日的课堂提问、小测验、单元测试的分数记录,而且这些评定的分数并不纳入终端评价,只起过程性的奖惩作用,终端评价也仅以高考成绩作为统一的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

因此,现行历史教学评价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其一是重甄别轻发展,即用静态的评价观筛选学生,而没有用动态的评价观促进学生发展。其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即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于强调以历史知识表征为主的学业成绩,过于强调对历史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的评价重视不够。其三是重知识轻情感,即过分重视学习中的智力因素,忽视学习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重视历史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生活体验和经历;重视局部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其四是重共性轻个性,即评价过于强调同一化,用相同的标准、固定的答案衡量个性各异的学生。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稿导学;操作方法

在我们的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是主要形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培养的只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做题技巧。“导学稿导学”是新课改后出现的新的教学方式。该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于教师有效备课精心设计,致力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有效结合。新的时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个性又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四大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明确指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美国学者贺拉斯说过:“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他有力地鞭挞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当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择校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初中学校生源的质量相对下降,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村初中学校的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困难,就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我认为“导学稿导学”的教学模式对我们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比较适用的。

一、“导学稿导学”实施的意义

通过“导学稿导学”这一方法,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可以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导学稿导学”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提高释疑、课后巩固复习、分成布置作业、多元评价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教师则借助“导学稿导学”这一方法,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评价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导学稿导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互动、对话,培养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使用“导学稿导学”的优势

优势一,培养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了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我在“导学稿”的末尾处插一个和学习内容相关的历史小故事,使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历史对总结历史经验、开阔视野,对学习各门社会科学及今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极为“有用”的。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现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历史舞台上种种引人入胜的话剧,引导学生去逐步揭开许多千古之谜,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是极为“有趣”的,逐步养成对历史学科的感情。通过多元评价积极引导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增长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技能,使他们感到学习历史确实“有得”。只要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历史“有用”、“有趣”、“有得”,就会迸发巨大的力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

优势二,引导初中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多练”的学习习惯。学习历史,一要提倡“多读”,要广泛涉猎各种历史读物,观看历史影视戏剧,扩大知识面。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我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有三万六千多册),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文史方面的书籍,开展了读书沙龙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二要“多思”,凡是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没有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大?等等。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历史要领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很有帮助。当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提倡学生相互议论,以便集思广益。三要“多练”,只有做到课课练才能真正落实。

优势三,督促初中学生“自学、自得、自进”。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导学稿导学”,严格要求学生“自学”,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必须让学生自己独立去解决,并使他们获得成功。如:导学稿的基础知识填写部分。不这样做,就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求学生“自得”,对那些独立获得新知识感到困难的学生,应教学生以方法,使他们自己求得新知识。如:在学习每一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先明确本课课标要求,再构建知识框架,自主完成导学稿填写,解决探究问题等。再次,要求学生“自进”,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增长才干,求得进步。

三、初中历史“导学稿导学”的实践操作说明

怎样运用“导学稿导学”教学呢?其具体实践操作方法如下:

1、引导自学。自学关键是教师必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整个深层次教学的成败也在此一举。要充分了解学情,学生有能力自学,教师就可淡化知识的讲授,否则仍不脱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窠臼。在“学”与“导”的关系上,主要靠学生学,但关键又在教师“导”。“导”既要指向,即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学,又要激趣,即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课文的兴趣。如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青铜器的图片,再以人类在各个时期使用的工具为切入口复习旧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带着兴趣学习,快乐中掌握知识。

2、适时解疑。由于学生智力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督促。关于自学方法的介绍也要逐步深入。对于初中学生要求能正确地阅读课文,能划出重要年代、地名、人名、事件,基本上能讲得出重大历史现象的或历史事件的过程及评价。特别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自学中提出问题。作为教师我很容易就把握了学生的思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加以指点,使其扫除思考障碍;或者直接解疑,这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并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一课时,学生提出:“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会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属于分析理解型的问题,不能一下给出答案。我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3、教师精讲。这一环节最大特点是“精”。内容要精,语言也要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教材的知识结构。为了节省时间,我通常将知识结构预先写在幻灯片上向学生演示讲解。不是讲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讲教材内容的“框架”。一段时期后,在课后打出幻灯,让学生自己对照结构优化其自学笔记。在精讲过程中发现有独创性的学生自学笔记及时展示,予以表扬,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因初中生知识和能力水平所限,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内容都是我要精讲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背景,性质、影响的分析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政治主张的剖析等等都是我在讲授中引以重视的。在讲课中我力求语言精练、点到为止,让学生独立感悟。

4、反复演练。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一节课的成败关键是在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这部分必须紧扣一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巧设疑问。以《动荡的中东地区》为例,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简述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②思考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原因?③如何推进中东和平进程?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练习使学生了解了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知道了中东地区在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认识到中东问题的复杂性。通过分析中东战争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冲突与战争最终受害的是广大人民,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树立和平观念,认识到“生命与和平”的可贵。

“导学稿导学”这一教学方式实践性比较强。通过“以练促学”“以学定教”必然生成“导学型”的课堂教学机制,“导学”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习”,说明课堂的关注点是学生的学习状况。“以练促学”就是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这里的“练”贯穿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练”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以练促学”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的是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他们相对自由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

参考文献:

[1]历史学习方略/张静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2]历史教学课例分析/齐渝华,石蔷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何成刚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第10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131-02

初中历史是一门信息量很大的学科,包含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所以往往一本死板单薄的教科书是根本不够的。而在初中历史课堂有效融入多媒体技术,可以高效、便捷地积聚起大量信息以及历史资料,很大程度上开阔学生和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

1 多媒体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

近年来,通过将多媒体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证明,有效地融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结合多媒体,这对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甚至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往往都是比较单调死板的,其采用的都是黑板加粉笔的形式,这个过程靠的主要是教师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使课堂气氛十分沉闷,课堂效率十分低下等,更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很多学生便会丧失对历史这门学科的学习信心与热情。此外,大多的书本具有滞后性,不能准确地诠释最新的教学信息,而多媒体与该门学科的结合则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二者结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极强,可以将情境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运用文字、声音或者图像可以将风云变幻的历史形象地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学习主动性,同时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种授课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感官认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信息量。

1.2 改变传统学习模式

如今的教育体系正在逐步走向现代化、信息化,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单一地依靠教师的讲解与点播,而是由教师被动地引导向自发主动探究进行转换,多媒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以往的中学生一般都是利用教材、参考资料、练习册以及笔记来学习历史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显著,存在许多缺点,比如:学习封闭化,所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或者资料;学习文字式,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主观地认为历史学习是很枯燥、乏味的;学习被动化,机械记忆,无法提高分析和应用能力,这样便会与历史教育的主旨相背离。

例如,在中华民族的这一单元,除了课上的讲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收集整合相关的新闻报道;通过彼此合作的方式,制作幻灯片、视频等内容,给学生一堂最直观的爱国主义课程。笔者相信,这样的授课方式,增加记忆时间,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便可以将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起研究学习的同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3 改变传统教研模式

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是唯一的一门科学。浩如烟海的史书,博大精深的史迹,群星璀璨的史家,在这包罗万象的历史学中融入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研模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传统教研模式很狭隘,缺乏现代化技术含量。融入多媒体及信息技术,教师便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以最便捷快速的方式经由互联网获取信息,再经过筛选、整合、归纳,在教学中结合实际,通过幻灯片等方式教授学生历史知识。这种教研模式从根本上进行了革新,改变了使用教材教参备课的老方法,在网上获取的信息也为科研提供了最新的资料,为科研组、教师充实了资料库,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教育平台。

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进入革新状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每一位历史教师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作为其中的一员,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加强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随时关注其发展动态,并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广大同仁共同分享。笔者坚信定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 多媒体与初中历史的结合方式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将多媒体与初中历史结合的有效方法。

2.1 结合图像,渐入情境

历史,究其根本,就是随着时间推移发展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为学生讲述故事的时候,如果能够与图像结合,可以将原本抽象的历史情境重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运用图像,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体会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可以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形象化,更易于学生的接受、理解与认知。在结合图像再现历史情境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启发、指点,来引导学生认知,使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进而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重现的历史场景,渐入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源,当讲解某段历史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到网上搜索相关历史背景图片,在讲课时制作成幻灯片,进行连续播放。搜索的图片需要结合历史讲解主题,比如讲解文化主题的,可以下载该时期的瓷器、书简、人物故事等图片进行播放,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入境,提升历史课堂效率。

2.2 结合视频,再现历史

历史的学习并不只是一味的史实堆积,而是应该通过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让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进行学习。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多媒体教学,通过对大量珍贵的历史瞬间的录像重现,或是历史题材的优秀影片的放映,可以将原本与学生存在很大距离感的历史人物鲜活地带入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多种感官结合并用,如同身临其境,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更好地接受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这是历史课件最常见的用法。

比如在讲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的时候,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对重要战役进行剪切;在讲汉朝历史的时候,可以将《汉武大帝》的部分视频搬上课堂,通过视频让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再结合课本,对这一段历史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此段历史的来龙去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真正做到以史为镜,知兴替荣辱。

2.3 结合音乐,融入情感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音乐融入其中。适当音乐的融入,可以把图像与文字、把声音与影像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让原本死板的教学模式以这种图文并茂、视听相携的形式完美地表现出来,让原本平面化的知识变得更加立体,让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里学习理论知识,让原本单一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彩化。

历史背景音乐,一般都结合图片、视频进行播放。大多数情况下,与图片视频结合,背景音乐应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讲解悲壮的历史时,需要使用高亢激昂的背景音乐衬托历史背景人物的丰功伟绩;在畅怀历史的时候,需要使用低沉悲悯的背景音乐加以熏陶。通过背景音乐的熏染,可以让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其学习、了解历史的激情,从思想上产生对历史的共鸣,继而达到提升历史教学水平的效果。

3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将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元素有机地融入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可以使教学方式、学习模式以及教研模式推陈出新,可以使课堂变得流光溢彩,使知识演奏动人的交响,更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提供宽广的平台,让莘莘学子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挥洒汗水,播种希望,放飞梦想,远航。

参考文献

[1]史学忠.探索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途径[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2]李红.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激发与培养[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笔记

历史中考已实行开卷考试,课堂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多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课堂笔记的记法也与传统的方法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记笔记的速度和准确度,更有利于学生在中考时查阅而提高考试速度和做题的准确度,规范做好课堂笔记就显得致关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初中生做好历史课堂笔记呢?

一、做笔记的必要性

笔记本的有三个作用:一是做预习记录,以明确听课的目的性;二是在课堂上用来记下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解题技巧,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或知识要点;三是用于课后总结,用它来对听课内容进行分条理性的课后整理,为的是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为今后的复习留下一份完整大资料。

做课堂笔记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技巧。笔记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弥补记忆缺陷的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笔记是一份永恒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一堂课下来,即使再聪明仔细的学生,最多也只能记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大部分细节很快就会淡忘,特别是那些资料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图表、数字、公式等﹚更容易被遗忘。为了充分消化和理解,记录听课内容非常重要。

二、指导初中生做好历史课堂笔记的策略

1、明确做笔记的宗旨

做笔记的宗旨,就是进行知识转移。因此,做笔记要以大脑为主帅,思维为中心,理解为标准,重点为获取,变老师和书本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该让自己怎样去做笔记。

2、把握做笔记的时机

做笔记的前提,就是不能影响听讲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做笔记时把握好时机。做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是老师板书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补记。

3、注意做笔记方法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做出简单回答。课堂笔记,最详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简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一言以蔽之:做笔记的方法是:课前预习有重点的记,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抓紧时间迅速记,不懂问题特殊记。

4、老师在念笔记时,语速要适中

由于历史老师任课班级多,每班的周课时少,而教学任务又重、工作量大,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在黑板上板书每一个笔记,多数时候是老师口头念,学生自己写,这就要求老师在口述时语速不宜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学生跟不上,势必会造成学生笔记的字迹潦草,甚至无法完整地记好;过慢,无法保证完成教学计划按时完成。同时老师在口述笔记时,要不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以调整语速,把学生写不来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

5、历史笔记中的圈、点、勾、划技巧

圈、点、勾、划更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笔记方法。“圈”就是圈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点”就是将课文中的重点历史图(包括历史人物图、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等)作上符号;“勾”和“划”就是把基础知识用直线或波浪线进行勾画,(学生可按自己的习惯使用符号)在进行勾画时只需要学生划出主干部分,修饰成分可去掉。

6、注意笔记内容

记笔记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像“速记员”一样,一切都记;二是像看电影一样,一切都不记。笔记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内容:一是老师讲的重点、要点、难点与疑点;二是基本理论和公式的解释、说明、推导与结论;三是基本观点、论据、论证及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事实、实例;四是老师对某些新问题的新见解及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方法和技巧等。

7、课后要及时补充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迫,老师所讲的一些内容当时可能漏记。下课后,应尽快抽时间去补充。对课堂上所记的混乱部分,最好重新整理、归纳,这也是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

8、定期整理笔记,可以升华为单元归纳、主题归类等。

第12篇

在二次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制造“高分机器”的死板教学,被动学习,而是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历史知识传授的同时,从历史教学的规律出发,正确的、有创造性的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才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受益终身。

以下,笔者就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从而受益终身。在日常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总结中,笔者以为阅读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历史科目是隶属于文科系列,教材中概念少,讲述历史事实的课文多,再加上图画说明、注释等,这些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会充分利用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的教学为例,如果学生没有正确阅读课文,就很难对课文中的重要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做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可能会忽略而过,视而不见。所以,在教学之前,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地观看和阅读“形势示意图”,让学生搞清楚在这次的战争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和清军的反击方向。通过指导学生有效地观看地图,从而真正认识到中日双方的战争形势以及清军全军覆没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加深认识。

此外,对于学生的阅读,教师不可放任自流,而应加强指导,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的效果才会显著,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做好笔记,提高知识梳理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中的重要一项,笔记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并且对于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也有着相应的作用。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不用做笔记,老师讲的知识点书上都有,画出来就好了。但是每到阶段复习或者总复习的时候就会感觉,书上的要点太多,零零散散,记起来太费劲,耗时耗力还低效,这都是因为课上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重点和难点做好笔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条理清晰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在此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此外,为了保证学生的笔记质量,在学生整理笔记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笔记一旦做好了,学生在复习时就能一目了然,明白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零零散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不仅能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指导学生融会贯通,拓展学生知识领域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多个方向和角度交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惟,读写讲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地成长。自古文史相通,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并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的形式进行记录和传颂。历史学科包含了文学、哲学、法学、美学、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历史学科广泛兼容性的特点,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地进行多元分析和教学。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地利用历史学科的广泛兼容性,将它与其他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学会融会贯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任何科目都是一样,我们学习它,就是为了让它为我们所用,历史也不例外。“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历史包含了前人的一切得失成败,我们学习它,不仅要正确认识它,还要注重总结和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与当今社会生活结合,让历史作为现实的借鉴、参谋、指导,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同时,教师应当注意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用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实用功能,摆脱“历史无用”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