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会议归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借微课过渡,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目前初中历史教材课改之后,每个单元就是按照章节形式出现的,但是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内容相当繁多,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感觉凌乱,不容易掌握。每一课的重难点加在一起很多,让学生都精准地掌握,有很大的难度。笔者创造性地使用微课,制作出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审视自己在那个环节存疑,然后笔者设计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最终帮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人教版八奶奶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的变化——交通之变》一课时的重点是:在交通、通信、文化生活等方面出现的新鲜事物和对中国近代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难点是: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通过谈话:假期你到过哪些地方去旅游?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里进行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是怎么样联系的?师生交流导入新课后。笔者制作一个微课,并配套相应的信息资源包,直接切入法“快速浏览全文,课本从哪几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在这个微视频里,笔者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组1观看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找出自己哪里没有弄清楚;组2出示屏幕助学资料,结合课本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撰写百字小论文。组3观看情景剧,研究近代社会习俗变化,找出5个。通过图示与资料的应用,让吃不透这一内容的学生,得以再次充电,重难点通过微课得到较好的突破。
二、用微课传授方法,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在教育理念中一直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住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才可以在历史知识海洋中,以不变应万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传输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给学生方法试着自己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起唯物史观,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要实现教学目标,光凭课堂上的讲练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微课的辅助作用。通过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并多次演练。如笔者制作了三个微课:“历史选择题型——原因类”“如何回答历史问题——根本原因”“如何准确解答材料解析题”。在这三个微课中,我通过典型题,引导学生分析,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微课的辅助指导,学生对选择题或材料分析题,大部分都掌握了昨天方法,告别以前的猜测、空白现象。
三、通过微课专题,实现复习聚沙成塔之效
初中历史微课是一项短小而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利用微课来讲解专题知识点,可以起到“聚沙成塔”之效。学生通过微课的引导下学习,对历史知识实现举一反三、连点成线、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中考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初中历史微课在阶段复习、专题复习中,更能体现出其短时高效的特点,强化理解归纳所学,并可以实现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地反复观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九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复习时,创新使用了微课教学方法: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希特勒得寸进尺,很快便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从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二战的爆发与扩大。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交战双方:轴心国(德、意、日)与反法西斯联盟(英、美、苏、中);1941年6月,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标志二战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着二战扩大到全世界规模。3.反法西斯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重要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灭亡进程;攻克柏林,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标志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4.二战中的两大重要国际会议: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把二战的主要进程、时间线索、主要战役等内容系统高效传递给学生。
总之,通过简单的微课技术,融合了清晰的表达,加上充实的内容的微课运用在历史教学的教学与复习过程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
[2]魏爱玲,党军红.浅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高考(综合版).2015(03).
[3]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4(09).
关键词:创新教学;改进方法;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78-0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教师,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会出现很多矛盾,面对如此不利于学生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学科教学要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开展探究活动,初中的课堂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课堂改革还处在研究试验阶段,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掌握历史知识,并通过具体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当属用多媒体创设。多媒体教学以其逼真的画面、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如,在《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课中,讲到荷兰的时候,即使教师用再生动的语言也无法替代《大国崛起》中的一段描述,因为它不仅有充满激情的解说,同时还有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和动画,即刻让学生体会到“海上马车夫”荷兰当之无愧。学生还会议论纷纷:曾经的荷兰为何如此强大?后来为何又被英法等国赶超呢?
多媒体的直观性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现实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就事论事。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那些历史离他们毕竟太遥远了,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信息,其中就有很多他们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我们如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历史就会津津有味、趣味盎然,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思维更积极,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例如,在讲“辽的行政管理制度”时,由于游牧、农耕两种生产、生活方式并存,他们既实行部族制,又实行州县制,他们也搞了“一国两制”,这样学生趣味盎然。
三、优化课堂训练和讲评,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课堂检测是检验一堂课有效性的重要内容,但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教师要认识历史课堂训练的作用,它不仅是为了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应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基本史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做少量的课堂小练习,同时,教师还要优化讲解意识和技术,力求对所做练习讲得精当、讲得明白、讲得精彩。由于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脱离实际、机械死板背课文内容,做作业抄课本、课堂答问念课本等等。学生不能用已知说明未知,不能以史为鉴,一见到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针对这种情况,设计的练习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尽量采用新颖的、贴近生活的材料,以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比如我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时,用美国出兵伊拉克这一事件带出美国的宣战权属于哪个机构?军队的总司令是谁?如果需要紧急调动民兵进行增援,这项权力又应该属于哪个机构?为什么宪法要如此规定等几个问题,既巩固了当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近几年的相关高考题,从而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又能通过做题让学生知道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引入“课本剧”,让学生自己主持历史课的教学进程
“课本剧”从改编、排练到演出,实际就是一次艺术实践。学生在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历史人物和历史脉络。为了把课本剧演好,学生不得不去寻找大量的史料,研究各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动作习惯,编写台词等。教师则在旁边进行指导与点拨。经过积累、体会、揣摩,这无形之中就使他们获得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此外,他们感到,以前是看别人表演,而今也要成为一名演员上台表演,所以各个都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排练当中。在排练过程中,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要说上、做上几遍,甚至几十遍,使他们深切地体会到,看似容易的事情却非易事,从而也培养了他们吃苦、坚韧的性格。
五、利用“野史”
一般来说学生时代接收到的历史文化大多属于正史,诸如某年某月某日,哪里爆发了一场战役,但至于这场战役的来龙去脉我们却知之甚少,这也就间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没有了具体的概念,没有深切的体会。而“野史”虽然很多时候与实际的事实稍有偏颇,但却能吸引众人的注意力。这就像电视里那些茶馆里说书的人,他们口口相传的历史让人听得流连忘返,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也记住了很多历史。所以,教师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可适当加入“野史”元素,让学生寓乐于学,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再去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那段历史,拓宽自己的历史面。
六、课堂小结条理化
关键字: 历史复习课 夯实基础 复习效率
历史复习课不是新课,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对历史概念、现象和规律有最初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因此,它不能照搬新课的模式,否则就丧失了复习课的价值。复习课应通过学生以往知识的再现,发现其知识掌握的疏漏,查漏补缺,然后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本课甚至本单元进行总括和提高,进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复习课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展示的平台,是新课程理念得以彰显与实践的跳板。在多年的历史教学生涯中,我深有感悟:夯实基础,是构建高效复习课的真谛。
一、巧妙导入,走近学生
“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就像一把金钥匙,它的光环足以掌控整节课的精彩。纵观名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大都精心设计了课前导入。这些导入看似信手拈来,但仔细品味,实则独具匠心,无不透射出教育名家的教学智慧。巧妙的导入,对于高效的复习更是至关重要。
(一)走近学生,融洽师生关系。
课堂复习任务的完成,是在学生密切配合下完成的,离开学生的配合,就谈不上课堂教学,因此,利用导语走近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平等交流。
(二)启发学生,激发表现欲望。
初中学生大多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因此,在上课之前,授课教师应该用导语巧加引导,学生就能极速强化角色,意会教师导语中的提示,多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专注于课堂学习,以备在教师需要他们回答时凸显出来。这样就需要教师课前导入具有启发性,来激发学生的潜在表现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充分地张扬出来,达到高效的复习效果。比如我们备课组在复习“伟大的”时,就把现实带进导语启发学生。“每年的9月18日沈阳的上空、12月13日南京的上空都会响起警报,你知道它们在纪念什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中我们惨遭哪些耻辱?
总之,课前导入是复习课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前导入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节复习课的成败。因此,只要应用好课前导入,就能使复习课教学更加顺利,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释读课标走近目标
(一)直击中考要求,实施实践性复习。
复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从某种意义上理解:中考是指挥棒。所以,首先就应该直击中考的基本要求,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对所有这些胸有成竹,才能在历史复习中打胜仗。为此,我们要研读《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指南》,它明确规定了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可以说是有关考试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认真学习考试指导思想之后,下一步还需要认真研究各地中考历史试卷,进行试卷分析。简单地说,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中考究竟考什么、怎么考。我们应综观每年各地中考试题,挖掘出试题共有特点,以有利于指导历史复习。
灵活性:表述方式灵活,情境创设巧妙,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开放性:给学生以广泛的思维空间,答案灵活,不求唯一,注重学以致用。
综合性:注重同类知识的归类比较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构建。考察学生多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及文字表达等多层次能力。侧重历史与现实相联系。通过精心巧设的问题,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凸现了历史服务于现实的思想。
总之,对中考历史试卷的有效分析,对历史教学很有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深挖教材,将历史知识教深教透,有些内容不仅仅要讲清是什么,还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研究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掌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即所谓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对考试意图和方向的研究把握是历史学科高效复习的前提。
(二)紧扣内容标准,探究层次复习。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历史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对原有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提高。所以,备好历史复习课是构建高效复习课堂的前提。在备课时,我们首先要紧扣内容标准。
1.紧扣内容标准,就能明确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尤其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历史课程标准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学重点是探究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多种历史方法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多多付出。又如我们备课组在备复习课“伟大的”时,是这样研读内容标准的:(1)简述了解“一次会议”(七大)、“两大战役”(台儿庄和)、“三个”(九一八、西安、七七);(2)理解探究两关系:中日关系和国共两党关系,也即两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3)学以致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规范教学目标,预设教学效果。历史复习没有额外的时间,所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备好每节课。备课时,我们要立足于对考试要求的实践性解析,内容标准的灵活性研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复习课知识含量大,经常要复习一个或者两个单元的内容,所以更需要我们规范教学目标,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等。只有这样,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可能高效。
三、夯实基础,走进教材
(一)梳理基础知识,整体构建体系。
要做好总结,就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对历史基本事实的掌握,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将无从评价历史人物、无从联系历史事件,解答一切历史问题都成了难题。
在历史复习中,夯实基础,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历史知识线索的理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知识结构,突出知识联系,引领复习方向。学生不仅能又浏览一遍教材,深化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还能启用发散思维、对比思维、联想思维等,打破章节界限,上融下合,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点线面结合联成“网”,把握历史事物的彼此横向、纵向联系及其变化规律和发展运动的轨迹,更能培养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结合有效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设计教学案时以填充形式为最佳选择;纵横联系要注重专题的归纳。激励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突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多能获得新颖独特的创造性复习成果,实现“复习课的主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多维精讲精练,综合提升能力。
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善用“启发性原则”,同步处理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未知、难理解的问题,教师点拨归纳并总结其规律、方法。“一个理想的教师,就应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邀请学生跨上这座桥,并在帮助学生过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这桥拆毁,鼓励学生铸造他们自己的桥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正是充当了桥梁的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此外,在复习时还应备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四、走出教材,走近中考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近年的中考试题逐步呈现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中考历史的新变化、新趋势,以及当前历史教学发展的新潮流,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好中考题型。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遵循课程标准,以教材为依据”,而夯实基础是构建高效历史复习课堂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