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历史长效热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三轮复习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轮重基础,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历史理论的掌握;第二轮重整合,从通史角度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搞强化,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一般情况下,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混乱且没有条理的,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学生要想在考试中大显身手,这无疑是有难度的。因此二轮专题复习就显得特别重要。在高三历史教学的总体战略中,"专题复习"是提高整个高三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工程,是决定高考成败的关键环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二轮复习中多用心思,狠下功夫。
1.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依据,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巩固一轮复习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二轮复习的目标及要求
通过对教材知识的优化整合,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历史学科体系;通过规范化的训练,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历史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通过讲、练、评、纠等环节的落实,进而提高学生史料解读、知识迁移、语言表述、论证思辨等学科能力。
3.二轮复习的策略及建议
3.1认真学习研究《考试说明》,明确复习备考方向。(1)根据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2)对照近年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找出变化内容,明确具体考点。(3)研究典型例题,分析试题特点,找出变化趋势,准确领悟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命题规律。
3.2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合理的二轮复习模式。(1)总结以往二轮复习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以通史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二轮复习模式。(2)通过集体备课科学设置二轮课题,细化二轮复习方案。
3.3优化整合教学资源,重构学科知识体系。(1)以通史体例为主整合教学资源。通史复习要打破教材现有模块和单元的限制,以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按时序、分阶段设置新的教学单元,实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融合,揭示历史规律,总结历史阶段特征;要关注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重大历史事件,适时渗透高考长效热点和时政热点;要借助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深化和理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要避免三个模块知识的简单重组;避免对历史知识的过度拓展,加重学生负担;避免脱离教材,泛泛而谈;避免脱离学情,盲目拔高;避免主次不分,面面俱到。(2)合理设置特色专题,补充强化通史内容。特色专题主要包括:知识专题、题型与方法专题、热点专题等。专题的设置,范围宜小不宜大,内容宜实不宜空,数量宜精不宜滥,过程宜细不宜粗。
4.加强规范训练,掌握解题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科能力
(1)选题:根据二轮复习的需要,精心选取高考试题和各地最新模拟试题,进行针对性练习。(2)练习:利用二轮复习教学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等各种手段,进行限时、适度、规范化训练。(3)批改:通过展示、学生自批互批、教师面批和抽查等各种形式,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为讲评提供依据。提倡教师在批阅中,多使用激励性语言,鼓舞士气,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4)讲评: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进行针对性讲评,个性问题要单独辅导。教师不仅要讲评知识,更要指导审题方法,启迪解题思路,明确答题规范。(5)纠错:对学生所错试题,师生分别从各自角度出发,进行反思自纠,要纠知识的盲点、疑点、混点,纠分析的思路,纠答题的规范。
5.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
(1)着眼本校和所教班级学生实际,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2)高效课堂的打造,教师应明确每个教学单元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应通过课堂提问、演板、随堂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及时跟踪与反馈,对历史教学适时进行调整改进。既反对以讲代练,又反对以练代讲;既反对单靠教辅,又反对照本宣科;既反对教师包办代替,又反对学生放任自流。
6.分层教学,培优补差
1.试卷宏观结构特点
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政治试卷结构保持基本稳定,但又稳中有变、不断创新。从宏观上看,试卷覆盖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不涉及选修部分。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模块分值比重上基本维持在30∶30∶24∶16,但每年又有一定的浮动,2014年分值比重为30∶28∶24∶18,2015年比重为30∶26∶24∶20。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仍然比重较大,文化生活最近两年比重有上升的趋势,这与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有很大关系。因此,文化生活的复习不可掉以轻心。
2.试卷微观命题特点
(1)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近几年全国卷所考查的知识,均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主干知识或基础知识。知识考查覆盖面较广,近几年基本每年所考查的考点都在30个以上。偏爱思维量大、易错易混的知识,如经济生活中汇率的变化及其影响、价格变动对供求的影响、消费的反作用、财政的作用、宏观调控的原因及手段等。哲学中意识的能动作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真理的一元性与客观性、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联系及其特征、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否定观点等知识。个别知识会反复考查,甚至在同一试卷中考查多次。
高考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因此高考试题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全国卷政治试题特别注重对某一知识的纵深考查。如(2015全国卷1)第38题第1问“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经济知识,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合理性,并说明应该如何用好财政资金。”此题不是简单地考查财政的作用或财政政策,而是深入地考查扩大财政赤字的原因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财政赤字。
(2)选择题多为两两组合式
为了增加知识考查的覆盖面和保持适度的难易度,新课标全国卷选择题多为两两组合式。以新课标全国卷1为例,2012年两两组合式选择题10个、2013年为9个、2014年为10个、2015年为11个。组合式选择题同时也有助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等能力,这将是以后命题的大势所趋。
(3)问题设置更具开放性和探究性
全国卷高考政治试题问题设置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这类试题渗透探究性学习理念,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有助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同时答案的开放性也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5全国卷1)39题第3问“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请就如何记住乡愁提出两条建议。”(2015全国卷2)39题第3问“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
4.命题凸出能力立意,难度系数大,彰显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1)常规的热点、不常规的材料
全国卷不仅关注长效热点,如科技、创新等,也关注时下热点,甚至是炙手可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热点。不回避热点,甚至迎着热点而上。如(2015全国卷1)第38题背景材料是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39题是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记住乡愁》,并且设问中还涉及另一个热点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课本基础知识也是热点问题,且第20题和第39题中两次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是,背景材料信息提取难度较大。因为材料的阅读量大、句子冗长、信息隐蔽、干扰信息和有效信息混杂,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如两个主观题背景材料的文字量基本保持在650~1000字之间。以全国卷1为例,2015年文字量为664字,2014年为869字,2013年为933字,2012年为721字。大家再来看2013年全国卷2第38题第2问。(2013年全国卷2)38(2)“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许多现实问题受到广泛关泣。M省2010年对1460户被征地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调查显示,被征地农民户均失地2.1亩,99%的家庭得到各种形式的补偿,每户平均获得政府货币补偿76271元;与土地被征前相比,34%的家庭收入增加,户均增加7125元,37%的家庭年收入下降,户均减少10409元,其余家庭收入变化不明显;69%的农民拥有固定职业,31%的农民没有固定职业;在有固定职业的农民中,10%的农民是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的;70%的农民拥有医疗保险,17%的农民拥有养老保险,3%的农民拥有失业保险。
材料只是一些具体的调查数据,而未对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也就是被征地农民存在的问题未直接给出,需要学生通读材料,对材料数据进行二次加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果学生信息提取能力不够,答案也就无从下手。
(2)常规的材料、不常规的设问
材料看似非常熟悉,但是设问破题点隐蔽。如果对课本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扎实,不易切入、无从下手。如(2013年全国卷1)39题第2问“《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看似简单的设问,但问题指向“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对课本理论,增加了设问的思维含量。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整个思维过程:首先需要找破题点,本题的破题点应该是“争论”。第一步应该是:“争论”是什么(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第二步:为什么有“争论”(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三步:“争论”怎么样(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真理越辩越明,可以促进认识的发展);第四步:用认识论的哪些原理(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影响认识的因素)。
(3)常规的设问、不常规的答案
常规的设问,突破常规的答案。全国卷主观题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不是对课本知识简单记忆的再现,而是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再结合具体材料,灵活运用知识重新生成的。如(2015全国卷1)39题第1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乡愁反映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体现了当代人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和期盼;记住乡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
仔细分析参考答案你会发现,对应课本知识点应该是第四单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的关系”;第二单元“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民族性,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三单元“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但是需要对课本理论、具体材料进行高度融合和再次生成。
二、2016备考建议
1.狠抓双基,突出主干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国卷对知识要求、能力要求都较高,对知识考查更综合、更深入、更细致。因此,一轮复习要稳扎稳打,不仅要全、细,而且要突出主干知识。在对知识记忆的要求不放松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能力方面,基本能力的训练要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尤其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能力对学生终身和整个社会发展都有益。在平时的复习中可以尝试这样做:学生自己分析材料找出有效信息、自己总结答案或把答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答题规律。
2.强化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1)要精选试题
首先,选用高考真题,包括全国卷还有地方卷。研究全国卷高考真题,可以从历年真题中直接总结命题规律。地方高考真题也应该关注,因为全国卷也会借鉴地方卷,如全国卷的坐标题、图表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山东卷的做法。其次,选用一些优秀的模拟试卷。建议多选用近几年一直使用全国卷文综的省份的模拟题。
(2)规范训练
把规范答题的要求内化成答题习惯,同时总结答题技巧和解题方法。
(3)科学规范答题,即教材理论+材料
关于全国卷政治部分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很多人都觉得答案天马行空,甚至有一些从教材上完全找不到。其实不然,这些答案都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是课本理论、材料的高度融合和再次生成,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首先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把握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熟练度。知识之间宏观联系必须融会贯通,知识的微观深度把握必须到位。因此,这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有那些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才能达到。参考答案的设置,也正体现出高考的选拔性。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也要逐步提高他们的答题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把握好关键词,引导学生由答得多到答得精简,同时注意语言表达更具逻辑性。
作者简介:刘东霞,出生于1981年10月,毕业于山东大学,硕士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山东省淄博四中,多次执教市、区公开课、网络教研;多次在市教研会上做经验交流,获得市、区教研员和老师的一致好评。主要成绩:
2013年,执教《国家财政》获得淄博市优质课一等奖;
2013年,执教淄博市网络视频教研会《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
2013年,执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淄博市优质课二等奖;
2013年,执教《发展生产、满足消费》获得区优质课一等奖;
关键词: 2012年全国文综卷 学科思维能力 科学备考
2012年全国政治卷与2011年相比,试题结构稳定,题型未有多大变化,多侧重能力考查,这与新课标要求不谋而合,做到了新旧教材的很好衔接。我结合试题本身的特点和多年的复习备考感受及阅卷感受谈谈师生如何科学备考,教师如何成功做好引路人。
一
2012年全国文综卷的政治总分值是100分,选择题从24题到35题,共48分,大题52分(38题32分,9+10+13,39题第5问和第6问)。
24小题常规计算,涉及价值量、价值总量、总产量(使用价值数量),比我们平时练的题简单多了。复习中教师需多方搜集涉及各个知识点的新题,教师要将各类计算集中归纳总结练会,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25题涉及税种“营业税改增值税”问题,考查增值税的特点及意义,这既是常规考点又迎合了热点,但题很简单,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26题考查银行问题,设问新颖:银行为何收取贷款利息,那是因为银行作为融资机构提供一种资本这种生产要素而非其作用,很容易排除A、B、D。(自2011年考过财政作用后,作为备考知识点重点让学生复习了,而且多见于一些模拟题。)
27题考查消费者维权的途径和手段,背景材料乃现在人们常消费的计算机,要求同学们平时有顺序地记忆维权手段,只要理解记忆,就很容易选对。材料已经提到与经营者协商这一环节,后面就剩下按情节和顺序依次维权问题。平时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实际讲清维权途径,并要做到“授之以渔”,掌握知识的“精髓”,而不是生搬硬套。
28题以互联网问题为背景考察哲学联系知识点,有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的识别和正误判断。这也是常规知识点,只是背景材料变了而已。
29题以“人与河流”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为背景考查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实践的特征,只要掌握了实践决定认识中“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不颠倒二者关系,就能迅速找到关键词就做出准确判断。
30题以电梯因清洁工建议安装在楼梯外为背景考查创新,“源泉”和“必然”两个关键词足以让考生警醒。这也是平时我们常强调的。
31、32是以港澳“一国两制”实施后新变化为背景材料考查政治学国家制度中人大的权力和我国国家结构形式不变和特别行政区的特权,还有哲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2011未涉及,又是时事热点,还带有综合性、知识波及面广特点。)
33题背景材料是某市人大常委会议,涉及考查知识为人大和政府的关系,以及人大的权利的区分(究竟是决定还是任免)。(政治学国家制度范畴。)
34题政治学考查宗教问题,以新疆宗教活动场所数量及教职人员、举办宗教活动数量为背景材料。该背景是政治学常考知识点,以前多以为例,从背景来讲2011年非选择题出现了,不过考查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我们总结过,在三轮复习中都提到了。)做题时只要把握宗教本质变化与否就可排除A、B、C三项,直接选D。
35题以热点中国政府对欧盟、美国、日本进口相纸征收反倾销税为背景考查国际关系的形式及决定因素、当今时代的主题。做题时抓住“当今时代的主题”、“贸易冲突的实质”这些关键词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这里就有经济学和政治学的融合,经济学背景考查政治学知识点,或者是一种政治思维方式去做正确判断。)
以下为非选择题,38题依然为32分,三个问题,分值分别为9分、10分、13分,分别考查经济学和哲学及政治学知识点。背景为经济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数量的激增及权益的维护,以及企业用工荒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用工荒的原因,回答时要紧密结合材料,从中找出原因,还要结合现实;这类题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从哲学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入手并说明党和政府关注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该题属于简单题,问题很清楚,要求很明确,回答时只需将知识点准确阐述并与材料简单结合即可。这一点与2011年哲学知识点小切口重在知识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2011年考查认识论处理社会实践知识,2012年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同板块、不同知识点。这道题看似简单,但是在答题中对学生的答题能力要求是很高的,非常能区分不同层次学生,尤其是序号化、要点化、学科术语化或者简洁为知识点的阐述、知识与材料的衔接的这一能力要求体现的非常充分。
形式上有两问:从政治学角度考查一是党和政府为什么关注农民工问题,二是结合国家职能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这是迎合新课标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要求的。(学以致用)
39题为学科间综合,有6个问题,除第5、6小问为政治学科很明显,其余都需政、史、地三科知识和思维的融合才能完整回答。2011年的背景材料是地理和政治综合,2012年的背景材料为历史和政治综合。政治学科除结合历史材料考查主次矛盾原理及应用(分析说明),还考查经济学评析经济模式问题,该题型高考中第一次出现,平时见过但不怎么训练,要求回答其利弊,考查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正是考生缺乏的,再加上考生不会处理材料,即概括、总结及知识与材料的衔接能力不够,所以会拉开考生档次,这是一道好题。
二
整套试卷从难易程度上看:选择题较2011年相对简单,非选择题哲学部分简单明确,而经济学部分依然难度大,不易入手,政治学部分简单直观,整个分值分布也还与教材知识点是相吻合的,如哲学为16+20=36分,经济学16+19=35分,政治学16+13=29分;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政治试题总体结构和去年的大纲卷相比保持基本稳定,政治生活所占分值少于经济和哲学,题型也相对稳定,其中原因依据类5个(25、26、32题,38题第1问和第3问的第一小问)、体现类9个(28、29、30、31、33、34、35题,38题第2问,39题的第5问)、启示措施(手段)类1个(27题)、政策建议类1个(38题第3问)、评析类1个(39题第6问)计算题1个(24题),这就要求平时各类题型都练习到,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再者,背景材料很新颖,又是我们需关注的长效热点,如民生(农民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一国两制、国际关系(贸易冲突)、新疆宗教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高考题无论从选择还是大题都涉及很多知识点,加上哲学背景材料波及面广,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日常生活等,答案语言生活化,难以判断,唯独不变的是哲学知识点。
最后,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归宿,2012年的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多角度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要想很好地解答38、39题,考生必须调用经济、政治、哲学的相关知识并对问题进行科学的阐释,既需要学生牢固掌握主干知识,又要有学科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好的综合性。因此该试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做到了新旧课标及教材的衔接,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又稳中求新,有利于考查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发挥高校的选拔功能。
所有题都侧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但题型在变,材料在变,不变的是知识点和答题方法、思维模式,因此“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今后教与学时必须侧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和试题,原有的教学方法、思维模式都有待改进,否则将一败涂地,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第1版).
[3]蒋永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9.
[4]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3.
[5]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2010,(4).
一、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改革情况
(一)教育优先发展取得新进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目标任务。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举措按时到位,截至6月底,中央财政已下达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约340亿元;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范围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农村“普九”债务化解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近80%的随迁子女实现在公办学校就读。中央加大对重点地区校舍安全工程支持力度,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得到加强,寄宿学校条件继续改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措施及免学费政策正在落实。由于普通高考报名人数比上年减少65万(总数957万),预计全国高考录取率将由去年的62%上升至69%。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参保人数扩大到4.1亿人,重点向灵活就业人员覆盖;补助标准得到提高,各级财政逐步落实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每人每年120元补助标准;通过扩大门诊统筹、跨地区结算等,医保服务不断改进。农村儿童重大疾病纳入医保范围开展试点。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3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础上继续推进,基本药物价格较制度实施前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以县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继续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16个国家联系城市逐步启动,各省(区、市)也自主选择1―2个市开展试点。
(三)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
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展顺利,西新工程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部直属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施顺利。三网融合相关工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动漫产业、网络游戏快速发展,演出市场持续火爆,前五个月的全国广播电视实际业务收入676.25亿元,同比增加33.39%。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多语种国际频道海外落地,国内媒体以投资并购等方式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上半年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额近5000万美元。
(四)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释放
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增长动力比较充足,旅游消费保持旺盛,旅游市场加快增长,企业经营效益明显好转。国内旅游人数10.9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055亿元,同比增长8.6%和20.6%;旅游入境人数65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5亿美元,同比增长5.5%和14.5%;旅游总收入7500亿元,增幅达19%。据有关机构监测,第一和第二季度旅游产业景气指数处于“较为景气”水平。
(五)玉树等灾区应急救援和社会事业恢复重建有序开展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高原病防控和心理援助等工作迅速跟进,确保了灾区无大疫情和社会稳定,中小学复学复课和高考顺利进行,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设施重建改造快速启动。
二、社会事业建设发展情况
在教育方面,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新疆“双语”幼儿园建设加快推进。“211工程”三期建设全面实施,“985工程”二期建设完成验收。
在医疗卫生方面,以基层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安排中央投资230多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重点中医院建设。
在文化方面,安排中央投资29.28亿元,稳步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农村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国家博物馆、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话剧院剧场工程等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此外,前四批扩大内需社会事业中央投资项目的总体建设进展顺利,大部分项目形象进度明显,不少项目已建成并发挥效益;截至6月底,已开工建设49505个项目,其中36213个项目完工,开工率和完工率分别达到96.57%和70.64%。
三、下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总体要求
下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加大宏观调控统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社会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增强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健全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绩效和服务经济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协调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要把握好以下工作重点:以统筹推进医改、教改等重大改革为契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制度建设,加快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稳定落实重大民生政策,加大新增投入和公共资源倾斜支持力度,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迫切问题,务求实效。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健全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动力,促进形成消费热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四、政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围绕2010年医改工作任务,切实提高执行力。一是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落实政府补助标准,加强重大疾病救助,80%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地区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二是在不少于6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完善招投标采购机制和补偿机制,推进绩效工资改革,调动基层积极性。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巩固和完善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长期对口协作关系;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压力的要求,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办医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继续加强全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推进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实现70%区县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6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治疗管理的目标。
(二)全面启动实施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
一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有关标准,扩大中西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覆盖面,使今年受益的寄宿生增加108万人;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随迁子女入学的地区,适度加大奖励性转移支付力度;抓紧制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相关规划。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特别是高级技工短缺问题,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本支撑。三是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大力度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增招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落实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政策措施。
(三)加快文化事业建设
加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抢救性文物保护工作,启动相关领域“十二五”时期专项规划编制。推动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确保今年已确定的172家试点院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研究制定广播电视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范围和水平。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继续推进文化“走出去”。
(四)加强社会事业投资项目实施管理
一要明确时间进度,及时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并下达投资,抓紧组织实施。二是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加强督促管理,全力抓好监督检查工作。三要按计划落实好配套投资,既要避免地方盲目扩大负债,也要防止把投资缺口转嫁到基层和群众身上。四是对建设用地不落实、前期工作明显滞后、不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和制度办事以及审计、稽查发现严重问题的,要采取调整投资和项目计划、区域限批、新增投资核减等措施。五要落实项目实施进展月报制度,加强数据情况分析和实地调研,及时提出实施情况报告并采取适当方式通告各地,强化督导效果。
(五)推动社会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推进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适时出台细化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落实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海南等地的旅游综合改革,抓紧研究促进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好红色旅游二期规划的编制工作。规范在职教育和培训。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落实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学风建设;人才培养
新升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新升本科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也相对不强,导致其人才培养质量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
一、学风建设的主要问题
新升本科院校在学风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动力。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明确的目标,尤其是新生对于如何安排大学学习生活比较迷茫,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致使逐渐迷失自我;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下降、精力分散;有的学生就是为了混一张文凭,缺乏追求真知的学习动力。
2、学习定位不准,学习效果不佳。有的学生把学习成绩看成是衡量学业的唯一标准,被各种考试和考证所固死,学习缺乏活力,第二课堂的活动从不或极少参加;有的学生为寻求锻炼,或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把精力放在做兼职上,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有的学生对自己在大学里的任务不明确,把自己的精力完全放在学生会或其他社团工作上,而把学习给落下了。
3、学习纪律不强,作风松散。学生中违纪现象屡见不鲜,组织纪律松散。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自晚习缺席现象严重;有的学生在正常的上课时间逃课睡觉,上网,逛街等;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听音乐,看小说杂志等;有的学生抄袭作业,考试时抱有侥幸心理,作弊现象时有发生。
4、学习氛围不浓,缺乏自主学习。有的学生只有临近考试才加紧学习来应付各种考试,出现了“全程松懈、期末紧张”的现象;有的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安排下学习,缺乏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有的学生仅在课堂内学习,课外时间不进图书馆、自习室;全校关于学习性的社团组织较少,学习氛围不浓。
二、影响新升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特殊原因
影响高校良好学风的形成存在着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为新升本科院校阻碍学风建设还有着其他特殊的因素。
1、升本前对学风建设的地位和认识不够。当前,新升本科院校普遍在建新校、上规模、增设备等方面抓得比较紧,而对学风建设等内涵建设方面抓得比较松,加上新升本科院校多数是由专科或高职院校合并升格而来,学校整体学风建设基础比较薄弱,不能适应本科办学的需要。
2、学生群体的参差不齐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新升本科院校都还处于本、专科办学的过渡期,存在本、专、中职多层次办学同时进行,不同层次的学风也不尽相同。另外,由于学生入学分数参差不齐,高考成绩相差几十分甚至百分以上,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同一节课中出现“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的现象,这些都给全校整体学风的提升带来阻碍。
3、部分教师自身素质和对教学工作研究不够。由于升本等原因,新升本科院校在近几年存在着新进教师比较集中的现象,如许多年轻教师昨天还是学生,今天就成了大学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严重缺乏;有的教师在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研究不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促进新升本科院校学风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学风建设要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提高学生对加强学风建设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认识理想与现实、立志成才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实现个人价值与报效祖国的统一,努力解决学生对自己期望和学习动机等影响学风建设的关键问题。
2、以教风建设为龙头,促进教学相长。没有好的教风,就不会有好的学风。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要使学生学风有根本性好转,教师是关键。为进一步促进教风,应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对学生的课堂管理、课外辅导;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如支持和鼓励教师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有较大影响的教书育人专家,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推行学生评教制度,以促进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以班级建设为抓手,抓好班级学风建设。每个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才能促成整体良好学风的形成。班主任抓班风应从学生干部抓起,因为无论是上级精神的传达,还是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最终都要靠班、团干部,他们最了解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着哪些问题;他们也了解教师在教学方面有些什么问题,同学对老师有哪些意见。班主任还应提高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学风建设意识,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对学校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做好班风、学风建设。
4、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带动学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邀请成功人士、优秀学生以经验交流会、新老生座谈会、班会等形式介绍经验,同时加强人生观、学习观教育,组织优秀学风班级事迹展,使同学通过教育和学习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差距,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5、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搭建学风建设新平台。学生除在第一课堂(教室)受教育外,大部分时间是在第二课堂(课堂之外)。在学风建设中,应注重“两个课堂”齐抓共管,相互促进。以结合第一课堂教育为主线,推进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成才”为主题的辩论赛或班会,网页制作比赛,“学风建设”征文活动,“营造良好学风”文艺晚会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学风建设搭建新的平台,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结语
学风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甚至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对新升本科院校而言,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学风建设是新升本科院校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转变的重要举措,对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学风建设当作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来抓,并形成常抓不懈的长效机制,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供优质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少君.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4(5).
[2]程样国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2005(5).
[3]王文涛等.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4]杨晓东.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3(5).
第一,教师要赏识学生。
首先是要转变固有的对中职生的认识。在常人眼里中职学生多为双差生,无论是成绩还是品行都极坏,因此他们的作为一律被人们唾弃,称他们是中学生的异类,这样的观念过于片面,完全看不到学生的闪光点,造成师生关系不和,便不利于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持着正确的心态平等的对待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识差异,并且在教学态度上充分尊重学生,便能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充分信任老师,方能以任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爱好语文学科。比如说朗诵、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交谈环境要适宜,气氛要和谐)中,对他们表示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随之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作好心理准备。
第二,改变沉闷的教学模式。
1.启用各种教法,达到师生互动
教师备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再次,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大胆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2.活跃课堂,做到生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
(2)设计各种活动课,让学生在“竞争”中互动。可根据课文需要多设置些学生感兴趣又有助于能力培养的活动,比如:制作黑板报,请柬;收集整理名言警句、诗词等;或者是排演课本剧;对课文加以想象后的叙写改写,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赛,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起不同见解的争论等。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利用各种活动,如猜字谜,打歇后语,做游戏或实际操作等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的促进中职学生语文能里的发展。
(3)多样化评价。依据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学生之间开展班评、组评、互评等,学生相互评价中,常会有来自同伴赞赏的声音,他们会指出哪个同学发言最积极,谁提出的办法最妙等,为争取能在小组中有所发现或表现,这个欲望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3.调动自身储备,达到生本互动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课本剧表演是生本互动最突出的代表。比如某老师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指点学生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来。课下师生共同琢磨角色,排练内容,教师精心指导学生用心练习。在课上演出时,扮演角色的同学绘声绘色的生动表演,把全班同学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大家品头品足,议论赞叹,气氛异常活跃,即使不喜欢语文或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也参与到这活跃的气氛中来了。
第三,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有着双重的教学任务,在激发学习兴趣方面,许多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及日常交谈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文化课学习重要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耐心教育固然重要,但根据学校性质和专业特点,只要注意了解专业课的内容和特点,并发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彼此联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专业技术—点燃我们信念的灯》一课时,我们根据各班专业技术的特点,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了解本专业,调查本专业市场情况,进行职业体验,热爱本专业,设计一份自己的计划书,树立学习的信心。结果证明,这一系列活动,不但让学生对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掌握,而且直接感受到语文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价值。这样,对语文学习也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综上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浓厚的兴趣则是长效的兴奋剂,它是语文学习中最大的情绪力量,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能够培养起来,进而使学生由“要我学”的被动学习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河南商城县观庙高中 程启胜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今天,我们召开年度全市教育工作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次党代会、市委经济工作会、市纪委届二次全会和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年度工作,分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年工作,动员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凝心聚力,拼搏进取,努力开创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稍后,邹市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0年)》和“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我市教育事业走出困境、步入坦途、大获丰收的一年。一年来,全市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纵向全省争第一、横向全市争先进”的工作目标,自加压力,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实现了“十二五”教育发展的良好开局。我市教育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家奖励5项,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等省级奖励15项,全市综合考评一等奖等市级奖励40项;在市委市政府最近召开的全市总结表彰大会上,市教育局获得了16项荣誉,是获得表彰最多的市直部门之一。我市教育工作受到了各级主流媒体和省内外同仁的普遍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我市教育工作经验。回顾一年来工作,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和“两项行动计划”,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投资8.2亿元,改造项目学校447所,新建校舍面积69.8万平方米,已竣工面积达55万平方米。二是中小学“网络班班通”工程。全年完成投资6400万元,新增2454个教学班终端,全市80%以上学校实现了网络班班通。继区之后,县、县、县、县、区提前一年完成了建设任务。同时,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通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建设网络视频教学教研平台等措施,促进了信息技术普遍应用,我市信息技术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三是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标准化学校建设,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督导检查、进行现场观摩等措施,强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年内,全市共建成标准化学校117所。四是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完成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规划覆盖35个乡镇、118所农村学校,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五是普通高中提升工程。切实加强普通高中通用实验室建设,投资188万元为6所省市级示性高中建立了通用实验室,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六是教师培训工程。大力实施“国培计划”,广泛开展岗位培训、学历提高培训、新课程培训、地方教学业务培训等,全年共培训教师达3万人次。七是职教攻坚计划。启动了职教园区建设项目。积极申报国家和省职教攻坚建设项目,14所学校被纳入中央和省财政支持的职教建设项目,共争取上级资金4200万元。八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新建幼儿园33所,改扩建51所。同时,理顺了市城区学校办学体制,两区政府办学责任得到明确;投资1000万元,改扩建一批市城区中小学,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一是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实行师德师风督巡员制度,开展了师德师风先进校创建和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其中,县城关镇西李庄小学教师王格现、市油田十五中教师段惠民被评为第四届“河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王格现还被推荐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并当选首届“感动中原”年度教育人物。二是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完善了教师专业成长阶梯,筹建了第二届名师工作室,成功组织了第五次全市教师业务考试。目前,我市已累计培养国家级骨干教师48名、省市级名师149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03名、市级骨干教师2429名。三是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圆满完成了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招聘任务,为农村中小学充实优秀年轻教师521名。开展了第四届全市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竞赛,组织名师讲师团送培下乡,农村教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四是积极解决市直临时代课教师编制。配合市人社局公开考录市直和油田学校313名临时代课教师,长期困扰市直学校代课教师过多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五是切实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实施校长专业化发展工程,建立了优秀校长、名校长、杰出校长发展阶梯,首次评选出60名优秀校长、10名名校长。
(三)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再攀新高。一是学校德育工作全面加强。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主阵地作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养成教育等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尤其是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创作推广《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歌》,积极开展优秀童谣传唱活动和“我心中的美丽”绘画大赛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验收中,我市位居全省第一;去年3月,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二是“教研赛考评”长效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制定实施了《市教育局关于建立“教研赛考评”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使教师和校长专业发展、城乡教师对口帮扶、校本教研、教育教学成果评选等工作步入常态化、制度化、规化轨道。广泛开展中小学生文艺、科技、体育竞赛和中职生技能、“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提高了广大学生综合素质。三是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制定实施了《市教育局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见》,召开了全市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和《课改中国行》走进河南高效课堂途径与方法研讨会,进一步提升了我市课改工作水平,涌现出了一大批原创性课改成果。四是大力推进校本教研。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示校评选活动,实行校本教研示校包乡带校制度,大力推广县联片教研模式和县城乡联动教研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教研力量薄弱、教研资源缺乏等问题,形成了“联片教研、城乡联动、区域推进”的校本教研格局。扎实的教学教研工作为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攀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年,我市普通高考再创历史最好成绩。
(四)积极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一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年,全市共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资金6.1亿元,近58万名农村学生受益。建立完善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下达免杂费资金2448万元,10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二是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全市共落实助学金1657万元、免学费资金283万元,2.7万名中职学生受益。三是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为补充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市共发放国家助学金2313万元,1.5万名高中贫困生受益。同时,继续将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全市共安排4416名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力度,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保障了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
(五)切实加强教育和监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一年来,全市教育纪检监察工作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以解决教育热点问题为目标,在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一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体系,继续把落实“一个准则”和“两个规定”作为加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监管,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二是深化反腐倡廉教育。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签订了廉洁自律承诺书。同时,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学校工作,在全市开展领导干部讲廉政党课、廉政知识测试和“廉洁执教从我做起”研讨会,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氛围。三是深入开展行风评议活动。广泛开展网上民主评议科室和家长评议学校活动,完善了征求社会意见的方式和渠道,调查处理“一创双优”活动办、市纠风办等转办的群众反映问题52件,教育系统行风和效能建设进一步深化。四是加大对教育重点、热点工作监管力度。加大对招生考试、教育收费、工程建设、教师招考、职称评定等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处理力度,全市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13起、违规资金28.7万元,处理责任人17人,乱收费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深入推进党务、政务和校务公开,进一步加强了财务监督和教育干部离任审计,确保了各项教育工作顺利推进。
(六)妥善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一是深入开展“一创双优”活动。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一创双争”活动,坚持举办“教育大讲堂”,组织召开研讨会和党的知识竞赛,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更新,干部作风和工作作风明显转变。二是切实规办学行为。始终把解决好乱招生、乱办班等教育热点问题作为正行风、树形象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采取严格生源调查,统一招生时间,实行网上报名审批,严格控制班额等措施,进一步规了招生行为,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三是着力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加强各类教育考试综合治理和标准化考场建设,考风考纪得到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全面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排查整治活动,维护了学校安全稳定。认真做好教育工作,扎实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和稳控,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维护了教育系统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总之,过去的一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路子更加清晰,社会各方面支持教育、给力教育的环境明显优化,长期困扰我们的体制、人员、投入以及积案等疑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论是系统内部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还是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评价,我们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教育局向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所有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二元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城区学校班大人多,择校热,入学难,不堪重负,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办学条件差,生源流失,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二是一些学校债务负担过重,编制不足,学校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软件不软、硬件不硬的问题,办学条件已经成为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三是个别学校办学行为不规,乱招生、乱收费、乱补课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教育形象。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关于创新工作理念
当前我市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市正处在社会转型、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期望值空前提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务依然艰巨。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牢牢把握教育发展机遇、认真谋划好教育工作,对于巩固当前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好态势、好趋势、好气势,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务实发展、赶超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以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创新工作思路,树立“尊重规律,尊重民意,循序渐进,顺势而为”的理念,努力做到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所谓遵重规律,就是崇尚科学,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本质在于把握规律,运用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在当前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来不得半点三心二意,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必须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自觉将上级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尊重教育规律统一起来。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必须遵循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观念。按这条路子走下去,多年之后,就会有更多的学子在不同领域建功立业,反哺家乡,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筑起人才高地。
所谓尊重民意,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执政为民意识。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新形势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必须把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作为办好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家长的呼声、学生的诉求、教师的冷暖作为我们引领教育发展的风向标,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和社会关注;必须完善体制机制,规教育管理,促进教育公平,努力维护好学生和家长的根本利益;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激发教育发展活力,逐步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必须持续推进“一创双优”活动和创建“四型”机关和系统,创新观念,优化作风,进一步强化“机关围着基层转、学校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学生转”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路子走下去。教育是一个周期性长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加快教育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循序渐进,持续前行。思路太多是不成熟的表现,思路多变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思路不持续难以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有了正确的思路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往前推进。近年来,经过全市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我们探索出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健全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质量保障“两种机制”,把握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规办学行为和加强自身建设“三个切入点”,实现义务教育由全面普及到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由重普轻职到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由外延发展到内涵发展“三大跨越”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确定了实施“六大工程”、“两项行动计划”的工作重点;建立了“教研赛考评”工程长效工作机制;开展了家长评校、学生评教活动。这些差不多涵盖了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硬件和软件。实践证明,这些思路、措施和目标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符合实际,符合教育规律。因此,我们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沿着既定思路和目标一直走下去。各县区、各学校也要注重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只要实践证明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都要不折不挠、矢志不移地抓下去,并切实抓出成效。
所谓顺势而为,就是做决策、干事情要顺应时展,适应形势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同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社会、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我们要把教育工作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大背景下来审视,来谋划,守道待时。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顺应二三五奋斗目标,顺应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好形势,进一步理清教育发展思路,一方面坚定不移走内涵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下大力气抓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要牢牢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濮台扶贫开发区建设的机遇,加大跑项目、争资金的工作力度,上下同心,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强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我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三、关于年工作安排
年我市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贯彻落实市六次党代会精神和《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20年)》为主线,以持续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理顺体制、打好基础、突出均衡、提升质量、强化拉动”二十字方针,坚持教育内涵发展,准确把握“三个切入点”,强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学布局调整,持续推进“六大工程”和“两项行动计划”,持续实施“教研赛考评”工程,持续开展家长评校、学生评教活动,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三大跨越”。
今年的工作要点已经印发给大家,我就不再细讲,这里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六大工程”和“两项行动计划”,大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市委、市政府还要召开大规模、高规格的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动员大会,我们要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以持续推进“六大工程”和“两项行动计划”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各县(区)要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全力抓好标准化学校工程建设。要突出工作重点,集中财力办大事,要建立工作台帐,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人,做到人人有目标,层层抓落实。二要全力推进中小学“网络班班通”工程。今年,全市要完成“网络班班通”工程全部建设任务。下一步,要着力提升应用水平,依托教育网及学校电教终端,深化网络教研,努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三要稳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认真抓好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市直、市油田学校第二批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切实改善市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四要积极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进一步完善工程规划,做好工程建设前期准备,打好全面实施的基础。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先行先试,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让农村优秀年轻教师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安居乐业。五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提升工程。要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投入力度,提高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标准,化解债务负担,促进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逐步均衡。从今年开始,要启动高中标准化学校创建活动。六要深入实施教师培训工程。精心开展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及相关培训活动,要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完善“一线名师培训一线教师”的模式,提高培训实效。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竞赛和送培下乡、送教下乡等活动,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七要全力推进职教攻坚计划。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成职业教育园区规划审批,加快推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所有迁建学校的入园工作。进一步加快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区重点办好一所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公办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八要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工程、幼儿园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年内,全市要完成新建51所、改扩建89所幼儿园的任务。
(二)坚定不移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总抓手,以开展“家长满意的学校”和“学生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为载体,基教、师训、督导、监察等有关科室共同参与,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切实把这项工作做新、做细、做实,真正评出导向,评出活力,评出形象,进一步推进我市师德师风和教育行风建设。二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要继续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管理工作,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评制度,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要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合理调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建立教职工编制随缺随补、动态管理机制。三要大力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完善《市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实施方案》,今年,县、乡、校都要建立完善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评选首批教育教学专家和第三批市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成立第二批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动、辐射和引领作用。四要积极实施校长专业化成长工程。评选优秀校长、名校长和首批杰出校长,举办“校长论坛”。加强校长队伍管理,实施《市中小学校领导干部职务任期目标实施细则》,积极探索校长选拔、任用和管理新机制,切实提高校长队伍素质。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一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今年,要抓住党的“十”胜利召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契机,广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扎实做好市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学校建设工作,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应用与管理,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的育人功能。二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召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总结会和全市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今年秋季,按照国家、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全面启用“新课标”。要根据我市支柱产业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教学和管理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打造品牌学校,力争在全省有位次、在全国有影响。三要进一步完善“教研赛考评”长效工作机制。继续认真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建立教研赛考评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精神,将“教研赛考评”工程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措施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我市教育内涵发展。四要强化教育督导和督查工作。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县区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要加大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力度,继续开展市城区中小学校综合考评工作,完善考评方案和考评细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坚定不移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树立教育良好形象。教育不能腐败,学校应该是一片净土,教育工作者就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道德操守的传承人。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今年,要以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为统领,按照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要求,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努力建立拒腐防变的长效机制。要以落实《廉政准则》为重点,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廉情公示制度和公务接待报告制度,开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公开承诺活动,扎实做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我们要根据市纪委安排,认真排查岗位廉政风险点,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在职称评定、选人用人等问题上,我们要坚持跑与不跑一个样、干与不干不一样,重人品,重业绩,重公论,看德才,看状态,看后劲,公平公正,决不会让老实人、出力干活的人吃亏;在项目资金分配上,我们要坚持往薄弱学校倾斜,往贫困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公平。要贯彻落实市纪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继续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对各项公用经费、事业费、教育费附加使用情况进行常态化审计,发现问题立即查处,确保有限的财力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集中财力办大事。要厉行节约,勤俭办教育。今年,市委、市政府要求,行政性支出要大幅削减,就是为了挤出资金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教育系统要率先垂,身体力行,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管好用好,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坚决杜绝公款吃喝、公费旅游等不良行为。
(五)坚定不移地解决好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要切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安全问题必须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近几年,我们在安全上虽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必须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工作,落实好各项安全制度和防措施,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和处置机制。切实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校车制度,积极贯彻实施《校车安全条例》。要严格落实《河南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和《市规办学行为六条禁令》,进一步规办学行为。要加大督查力度,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坚决杜绝乱办班、乱招生、乱收费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要进一步加强考风考纪治理,加强涉考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标准化考场建设,确保各类考试安全、考风考纪不出问题,维护好招生考试的公平公正。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形象;唤醒;学生自主成长;课题检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30-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任务,要求“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围绕这一核心任务,五年来,我们着力开展“唤醒: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证研究”,立足学校实际,为改造普通高中学校教育形象做出了尝试与努力:探索以“唤醒学生自主成长”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改造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唤醒能力;广泛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强化跨文化教育背景,唤醒学生人生规划意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全面、自由、和C的发展。
一、理论求解:唤醒学生自主成长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
“新基础教育”研究提出,学校教育的价值在于“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本”[1]。借鉴这一思想,我们提出“唤醒学生自主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并以此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意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基本含义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强调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改革,应当立足于创造条件为学生个体发展服务,以利于为整个社会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2.学生个体发展应该是自觉、自主的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告诉我们,人是世界上唯一能主动追求发展的存在物,人活动的终极指向就在于发展。人的发展是对自身本质的不断展开和充分占有,是人的主体地位与价值的不断确证,因此,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应该是自由自觉的。人作为一种发展的存在,在与社会的关系中,并不是完全听命于社会关系摆布的被动生存物,而是一种能够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追求不断超越的主体性的存在。当社会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时,人就会在实践中改变自己的生活、生存条件,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
因此,学生的发展也应该是自觉、自主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应注重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体验和自我激励的能力、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其核心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越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强,就越能充分发挥主体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增强自主教育能力;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责任也就越大,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从而实现的发展水平也越高。
3.唤醒学生自主成长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一方面要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学生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规范,另一方面应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加速个体个性发展的作用。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以来,普通高中学校追求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这一核心目标,做了许多探索。
正是在这样一个重启教育改革的关键期,我们实施课题“唤醒: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证研究”,可以说适逢其时。这是我们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创新行动。课题研究中,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进一步领会把握政策导向,我们不断完善研究方案,确立了“唤醒学生自主成长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核心”这一行动纲领,强调学校教育要遵循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激活师生的生命活力,唤醒学生自主成长,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创新发展。我们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三个转变”为着力点,即: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思维,陶冶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特别强调把教学重心从以知识传授为本转移到以培养学生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本,使课堂成为师生积极互动、灵动生成的发展过程。
二、基本预设:勾勒普通高中学校发展的新形态
从学校层面来说,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强化育人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此,学校的探索、创新和变革必须循序渐进完成价值转型、重心转型、结构转型、实践转型和发展动力转型,实现向现代型学校的转变。[2]在这一整体思路指导下,课题“唤醒: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证研究”侧重从教师唤醒能力建设、学校教育活动育人、课堂教学唤醒学生求知欲等方面进行改造和重建,力图初步勾勒普通高中学校发展的新形态,丰富学校教育的生命成长内涵和文化意蕴。
1.基于育人导向界定课题的核心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无疑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次价值纠偏。
坚持育人导向,促进学生主动成长,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本身具有道德自我完善的向往、智能发展的追求、人生价值实现和展示的需要等情感意识,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强有力地激发这些情感意识。
本课题就是基于这一理论假设,提出核心概念:唤醒。“唤醒”就是指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道德“耻感”、求知欲望、爱的情感以及审美意识等情感意识的有效激发。“唤醒”一方面是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主体意识”的认定和强化,另一方面也是清醒地看到现实教育中还普遍存在着对于学生德性的成熟、求知欲望的保持以及人生规划的高尚追求造成严重遮蔽的现象。因此,教育强调“唤醒”是要重新唤起学生潜在的生命活力,核心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开发。
更进一步说,教育本质上是“唤醒”,而不是“塑造”。具体来说,“唤醒”包含两个维度:目标维度和工具维度,即“唤醒什么”和“怎样唤醒”。作为目标维度,被充分唤醒以后的学生,应该呈现为学生自身拥有的优良素质获得充分唤醒的状态:言行优雅高尚,人格健全,个性健康,求知欲旺盛,洋溢生命情感,并且具有明晰合理的人生规划。作为工具维度,是在全面了解学生天性,充分尊重发展个性的前提下,探索发挥文化教育功能、努力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有机融合东西文明精华、合理构建教育模式等“唤醒”的途径与方式。
这两个维度都集中指向“学生自主成长”,“学生自主成长”是指把学生作为生命成长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质疑、探索、实践、创造等方法来实现生命成长目恕W灾鞒沙ひ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能够对自我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进而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耐挫力不断提高,形成自觉地为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实现人生各种健康品质而努力的态势。“唤醒”与“学生自主成长”从目标维度上说是同一的,从工具维度上说是互为因果的,是途径、方法与目的、结果的关系。
总之,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激发师生内在性灵,使师生共同获得一种生命的唤醒,进而进行以生命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人格建构,这是一种全面的、立体的教育追求。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文化的发展,教育将不断实现对人性的全面唤醒,实现生命自由自觉的建构。教育过程成为一个永无终结的生命生成与建构过程,学校教育活动便具有了无限深广的内在意蕴与价值。
2.基于批判性反思确立课题研究基本立场
中国传统教育尽管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但总体上是外铄的,不是以个体为本位,而是以群体为本位。近代接受西方科学教育后,由于缺少西方社会文化传统中以个性主义为基础的唤醒性教育背景,而逐步强化了教育的塑造性。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功利性诉求更加强化了教育的塑造性。应试教育体系下以升学指标相颉颃的普通高中,某些学校甚至是所谓的名牌学校,竟将学校变成了名利场:能考高分的学生、能给学校带来资源的学生备受青睐,大部分普通学子则受冷落乃至忽略。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一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更多地选择所谓高强度、高难度、大密度“魔鬼训练法”,更多地采取标准化、流程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却忽视了教育中应有的情感涵育,忽视了作为成长主体的学生潜在质素的激发,导致了学生日益严重的厌学情绪和憎校心理,学校、家长及教师、学生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一些学生思想、心理出现障碍,普遍较为脆弱,缺乏耐挫力和勇敢等品质;一些学生缺少诚信,缺少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一些学生缺少做人的基本常识,过分关注自我,有严重自私、自恋、自大的缺点。学生能力发展片面,解题能力、应试能力虽强,但其他方面的能力弱化,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由于人生规划教育缺失,很多学生毕业升入大学后存在“目标缺失”现象。从学校层面来说,办学模式趋同化,普通高中“千校一面”,校际竞争激烈甚至恶劣,教育生态恶化。
对教育现状进行批判性反思,针对高中学生中存在“诚信缺失、情感冷漠、美丑不分、求知欲衰竭”的现象,“唤醒”课题研究旨在让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重新体味到优雅的魅力、爱心的甜蜜、被尊重的愉悦、求知的快乐,让学生重新获得这些源于生命成长过程中本真需要的满足和更深层次的学校生活的充实,也力图由此找到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特色之路。
我们认为:认识世界、理解社会、提升气质、追求知识、认识自我、乐于展示、追求卓越是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活的元动力;“塑造”型教育因为具有明显的外铄色彩,容易引发处于青春期学生的本能反弹,功利化的诱引虽说可能收到一定效果,但是缺乏长效激发能力,并易导致学校教育本质的异化;而“唤醒”型教育则诉诸学生主体的成长需要,学生的内驱力一旦被强烈唤醒,将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激情,也有助于营造充满健康活力的校园精神风貌。从目标维度说,“唤醒”就是让学生领悟“意义”――学生在品德、情感、审美、求知欲和人生发展目标等方面的收获,激活学生积极的自我规划、自我发展意识,自觉进行自我成长规范、调控,使学生在接受三年高中教育过程中,获得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成长为一个志趣高雅、性情通达、才智清明、人格强健的时代新人。
另一方面,从工具维度说,“唤醒”课题研究致力于合理构建“唤醒”教育模式。核心是要培育一支具备唤醒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唤醒学生,依靠教师,依靠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教育意识的觉醒,依靠教师唤醒教育价值观、发展观,形成明晰的专业发展规划,自觉从“唤醒教育”的视角观照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实现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唤醒意识”、社会的“唤醒”资源、科学的“唤醒”技能以及有效的“唤醒”课程都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造,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本课题研究涉及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
3.基于学校实际扎实开展实证研究
我校是一所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外语特色学校。2000年,由东吴外国语高等师范学校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创办,办学理念比较先进,教育观念相对其他普通高中比较端正,没有历史包袱;学校坐落在苏州国际教育园和石湖风景区,文化资源丰富;学校管理严格规范,办学之初取得跨越式发展,受到各方面高度评价。2006年学校晋升为省四星级普通高中,2007年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同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外语教研工作示范学校”,外语特色建设不断跃升新的台阶。
依托学校良好的办学基础,我们进行“唤醒”课题研究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外语特色比较鲜明,长期浸润于更注重学生个体主动发展、健康发展的氛围,有比较适宜的文化空间。我们希望在课题实施中,通过头脑风暴式的文献研究和读书活动,进一步改造教师的教育观;通过行动研究,开展唤醒型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唤醒能力,真正做到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个各具个性的人来对待,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通过调查、案例等实证研究,总结班级文化创新、学校德育活动创新等经验,形成唤醒型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高中办学有效策略。
三、多样化发展内涵: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几年来,学校课题组与全体师生围绕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突出唤醒教育的生命性、意义性、立体性、过程性,基本实现了预设的各项目标,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
1.学生自主成长、全面发展
自主成长是一个过程,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外部环境激发下,其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激发个体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调动个体自我发展的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求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过程。我们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将“唤醒”理念融于德育活动,探索“德、心、美”一体化德育实践模式。构建与学生生命成长、心理发展、思想成熟轨迹相谐和的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定期开展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实施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情感教育、国情教育、责任教育、法制教育,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的“德育―心育”实施系统,唤醒学生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塑造自我、在日常管理中完善自我、在自我追求中得到和谐发展的主体意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独立健全人格。
全面发展是从个体教育入手,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把知、情、意、行o密结合起来;全面发展以健康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全面发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旋律,确立“自尊、自律、自立、自治”的基本途径,通过自我修炼、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达到全面发展。我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规范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成立心理社团,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观摩心理影片,排演心理剧,每月出版一期心理健康小报,每周一期心理广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体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具有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情感,从而获得人格的完善、生命的成长。针对热点问题,举行规范使用手机“石湖论剑”杯辩论赛、爱心义卖捐助、“阳光花季,远离阴霾――唤醒女生的自我保护”宣传活动,持续开展“每周一星”升国旗仪式、“澎湃青春”校园篮球赛、“致敬青春”毕业典礼,各种活动唤醒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形成特色鲜明的德育活动体系,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校园生活充满勃勃生机。心理的健康、品德的成长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几年来,不仅高考成绩优秀,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更引人注目,每年均有大批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教师素质提升,唤醒有力
我们着力于唤醒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唤醒能力提升开展“唤醒”课题研究。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学校倡导人性化管理,真诚为教师服务,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将吴文化尊师重教传统与教师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提升教师文化品位。注重学习型组织建设,结合绩效考核发放教学成果奖,建立学校学术委员会,实行骨干教师津贴制度,组织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培养工程”、“书香”校园活动、教学反思活动等,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常年聘请多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开阔教师视野,培育教师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强化国际意识。
在此基础上聚焦课堂,加强教学研究,深化实施有效教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全体教师自觉开展“唤醒型课堂”实践研究,把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作为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文化意识、生命感、价值观进行全面唤醒的过程,使课堂成为一种与学生的生活与生命形态具备内在同构性的文化存在、文化建构活动。着重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提倡科学与人文整合的新课程,彰显科学文化的内在魅力;着力打造“人文课程情境化、科学课程问题化、实践课程活动化”教学模式,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唤醒性课堂教学评比;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确保减负同时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构建提升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教师团队呈现出和谐、正气、乐观的精神风貌,教师队伍稳定而充满活力,培育了敬业爱生、实干奉献、和谐进取的团队精神,形成了“严谨严格”的教风。
3.学校内涵发展,特色鲜明
我们对人文教育高度重视。学校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是“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内涵发展不断丰富。
在外语特色基础上,学校特别重视科技教育,通过了苏州市科技教育课程基地验收,正积极申报省级科技教育课程基地;艺体方面,学校更是成绩骄人,省少年女子足球队已驻校训练、学习多年,学校是吴中区首批足球特色学校、苏州市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优秀学校。
五年来,学校以省规划重点课题“唤醒:学生自主成长的实证研究”为龙头,带动一大批市、区级课题研究和教师微型课题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强化了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五年的研究历程也使我们清醒地看到很多不足:受现有高考升学评价体系的制约,还难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自身理论素养欠缺,也没能与相关学校和研究团体建立起长期指导关系,使课题研究缺少更丰厚新鲜的理论滋养。
我深知,高中学校教育既要为高校输送人才,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要使学生具备规划人生的意识、终身学习的潜质、立身创业的能力、面向未来的生活能力;学校应该在办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健康的氛围,更好地构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平台,在普适性基础上追求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突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不断探索多样化办学途径,不断强化办学特色,丰富发展内涵。我们对课题的认识还非常肤浅,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期待着在下一个五年、下一个课题中取得更大突破,力争在改造普通高中学校教育形象的探索中做出我们的贡献。为此,我们已经申报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课堂教学变革适切性研究”。
参考文献:
[1][2]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32. 238.
Discussion on Conversion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Image
CHEN Bi-chao
(Jiangsu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Suzhou 21510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