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6: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政审计的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基本含义
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为了维护资产安全,防范财政风险,将全部财政资金作为审计的内容,把财政审计的核心放在财政管理上,以政府预算为纽带,统筹审计资源,整合审计计划,从各个层面整合审计信息的财政审计工作体系。财政审计大格局并非是简单地扩大财政审计的规模和数量,而是在扩宽审计广度的基础上,注重审计高度和深度的提升,着重从审计内容和审计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等层面上对原有的财政审计工作进行改进,实现财政审计工作的最终转变,从而促进财政审计的发展。
2.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财政审计覆盖的范围不够全面
首先,财政审计的纵向链条不够长,资金链条的两端往往被忽视。一般来说,财政资金的完整流程包括资金的筹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绩效评价等环节。受审计手段与资源的制约,财政审计范围难以覆盖到财政资金运行链条的每个环节,同时,目前的财政审计更多偏向于预算执行这一环节,对资金链条两端的预算编制以及财政决算的审计关注度还不够。
其次,财政审计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目前,财政审计的重点内容是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以揭示财政资金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但对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情况等方面却缺乏审计力度,影响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整体评价,难以对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导致提出的审计建议不够切实可行,从而大大降低了财政审计的效用性。
2.2财政审计方法滞后
第一,信息化手段应用的力度不够。目前,除海关等机构外,其他如社保、农业等财政审计领域尚未开发出通用的审计软件。此外,部门之间的数据接口也并未形成,财政联网审计与审计数据库的建设进度缓慢。
第二,缺乏标准的财政审计操作指南。目前,政府部门尚未出台标准的财政审计操作指南,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也未完全建立,财政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往往使用传统审计方式,依据审计经验开展工作,在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方面的控制力度不够,发现的问题也难以及时进行审计评价,直接影响了财政审计质量。
2.3法规体系与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财政审计法规体系不健全,财政管理中的众多改革都没有相应的审计依据,导致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法可依。同时,审计法规的版本并不统一,造成审计执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法规体系并不健全。另一方面,监督体制也不健全。财政审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目前内部监督受独立性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流于形式,而外部监督受点多、面广、法律意识薄弱等因素的限制而无法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财政审计工作出现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
3.新常态下深化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措施
3.1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制订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财政审计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相当大的扩展。在时间安排上,应增大审前调查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比重。在充分摸清情况的基础上,确立财政审计的重点,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应将整个审计任务按财政资金运动环节细分,既要有总方案更要有明细方案,各方案之间要力求做到互相对应,确保整个审计实施方案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2在信息资源的整合上,构筑审计信息平台
现今,被审计单位广泛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及审计机关广泛使用计算机审计系统的状况,为审计人员进行信息的搜索、传递、处理和反馈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信息的完备性、传导的流畅性,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项目管理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构筑审计信息平台,形成审计信息的共享机制,便于及时交换各种信息,更将有助于财政审计大格局项目的有效推行。
3.3加大审理复核力度
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质量控制大格局。负责审计质量把关的法规部门应创造性地开展现场审理复核工作,及时认真复核审计证据和工作底稿。一方面,财政审计大格局后,审计工作量比原先增多,需要复核的审计业务文书增加,现场复核不仅可以减轻复核人员以往审计后集中复核所形成的工作压力,也便于复核人员及时了解实际情况,把好质量关;另一方面,财政审计大格局后,审计内外环境的变化将带来新的审计风险点,风险不仅存在于财政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还可能存在于几个环节之间,为此,法规部门应与业务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新增的审计风险点。
3.4从体制上、制度上提出建议,达到审计成果的再利用
推进财政审计大格局,将进一步凸显财政审计的综合性和宏观性,这是其他任何单个审计项目所不能实现的。审计人员应提高洞察问题的敏锐性和选择重点的敏感性,善于从宏观上对财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归纳分析,透过现象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源,从体制、制度和机制等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3.5加强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的检查和反馈
为了突出财政审计大格局成效,审计机关应把对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的检查和反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审计阶段,能整改的问题要求被审计单位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酌情限期整改;在审计结束后,应定期进行审计回访,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以提高审计成效;在审计公告时,应将整改落实情况一并进行公告。
4.结语
近年来,审计相关部门提出了深化财政审计发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新要求。本文在对财政审计大格局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相关途径,以期促进财政审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立体审计 审计质量 发展方向 财政管理
一、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同级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财政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县级审计机关多年来一直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查处违纪问题、规范财政预算管理、促进财政管理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审计环境及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审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审计站位较低,创新意识较差,审计层次不高
目前,基层财政审计相当部分力量放在合规性审计上,审计内容主要以财政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主,涉及预算分配、效益审计的内容不多,“同级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审计人员宏观意识、专业水平、技术方法还难以完全适应财政体制改革时期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需要,不能有效对财政资金进行全方位监督
县级审计机关由于受编制、就业层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而且接受专业学习培训不足,参与重大审计项目的机会较少,与上级审计人员相比,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存在审计能力不足、审计手段单一的问题。
(三)审计难与审计处理难并存
财政同级审中,受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影响较大,审计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反财经法规问题,一般以经济处罚为主,不能严格按规定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不能足够重视,不能从根源上遏制违法违纪行为,屡审屡犯的现象严重。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
我省对省直管县财政决算审计,采用了由省审计厅财政审计中心组织领导,以各市级审计局为基础组成联合审计组,对省直管县财政决算进行交叉审计的组织方式。这种审计组织方式,解决了基层审计机关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升了县级财政审计层次,提高了审计质量,有效加强了财政审计监督。
(一)审计层次高
由省厅组织的审计组,级别高,地位超脱,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保证,地方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审计力度加大,审计质量显著提高。
(二)审计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配,形成更强大的战斗力
省、市级审计人员业务精湛、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基层审计人员对县级财政情况比较熟悉,也特别珍惜这种学习煅练的机会。通过审计人员上下结合,可以形成合力,既有利于审计任务的高效完成,又为基层审计机关培训锻炼了财政审计人才。
(三)审计处理力度大,对违法违纪行为处理相对到位
审计厅对直管县派出审计组,受地方行政干预程度小,对违法违纪问题处理能够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对问题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提高了审计的威信。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省审计厅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审计组织方式,也存在着各审计组之间协调沟通不足,审计质量高低有别。存在着依然重于财经法纪审计,而对于财政宏观管理政策方面审计内容较少的问题。
三、新形势下应进一步改进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研究财政审计立体化模式,全面提升省管县财政审计水平
我在参加省审计厅组织的省直管县财政决算审计时,已经有了立体审计的初步感觉,在参加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和全国社保资金审计工作和学习中,体会到立体审计应该是审计的发展方向。
立体审计组织方式的设想是:组织专门班子,形成财政审计研究、分析、指挥中心,统一审计规划,统一协调指挥调度各审计组工作。由省市县各级审计机关人员共同组成审计小组,按照统一审计目标、统一审计重点、统一审计思路、统一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上下互动、分工合作。
立体审计,对于充分整合审计资源,实行上下联动,提高审计质量是一种很好的组织方式。而各县财政财务软件的普遍使用和计算机审计水平的提高为立体审计提供了可能。
依托财政部门的“县级版”等数据系统和互联网信息系统,利用AO审计软件,建立起财政资金计算机审计的数据通道。建立实时提取省直管县财政信息资料的机制,集中统一组织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审计系统,形成省、市、县三级信息共享,为审计人员提供信息传递、搜索、反馈以及处理有利的条件,有效地推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实施。
由审计专家组,对财政审计进行研究,提高审计站位。按照“大财政”审计理念,财政审计工作应从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重点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到逐步增加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内容,合理评价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研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揭示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正确评价财政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建设。
关键词:基层审计机关;问题;对策
1基层审计机关工作概述
基层财政审计机关财政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想从深层次的了解继承审计机关审计面临的问题,必须深刻了解财政审计执法的内涵。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是我国《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的职责,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指出进行审计监督,这种审计监督不是一般性质的监督,而是一种法定的执法监督形式。审计监督要求审计机关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支出真实有效,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违法行为的企业做出严肃的处理。继承审计机关的审计执法时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必须贯穿审计执法的各个环节,发挥经济监督职能的作用。财政审计又被成为财政审计执法,一般包括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本级政府各个部门单位的预算审计,财政审计执法的执法活动主要形式审计统治权、调查权和审计建议权等。基层审计工作是审计机关工作的关键组成部门,财政审计能够起到有效监督我国财政资金使用的情况的机制,可以有效的规避我国财政资金浪费情况的出现,从而更好的履行我国公共服务的职能。从目前我国基层审计机关财政机关实际的工作状况来看,我国继承审计机关财政审计面临许多问题,在积累的市场竞争中,政府的管理工作非常繁重,资金使用情况也更加复杂,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工作,从而为我国财政收支保驾护航。
2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面临的问题
2.1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技术水平比较低
虽然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基层审计部门的财政审计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已经难以满足我国现代基层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因为受到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基层审计机关在信息技术方面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基层审计工作人员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办公,工作效率非常地,再加上投入有限,基层审计机关的基础设施不能及时更新,计算机设备不能得到有效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层财政审计工作的发展。
2.2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思想观念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专注,但是因为一些基层审计机关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形式财政审计工作只是进行财政资金的合法审计,并没有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不能满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基层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够明朗,不能对政府的财政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单纯的依靠政府部门提出报告,不够真实有效,不能为政府改善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3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审计机关是基层政府的一个相关部门,受制于当地政府的限制,因此财政审计的范围也会受到相关限制,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不够全面,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实质上政府对一个地区的财政资金使用有着决定权利,为了保证地方的权益,基层审计机关工作可能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导致基层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工作流于表面,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全面反映基层财政审计工作真实发展状况,使得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得不到有效的扩展,影响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的全面发展。
2.4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水平比较低是影响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上,审计人员一般工作繁多,身兼数职,除了负责城镇的拆迁之外,还要承担工程检查的财政工作,不能全面的对审计工作进行探讨,不能完全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再加上许多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年龄偏大,不能跟上先进的审计观念,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够,不能满足新时期我国财政审计工作的需求。
3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的相关对策
3.1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更新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提高财政审计的职能作用,从而为基层政府的决定提供可靠的发展依据。基层审计机关必须进行创新,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多角度看待审计工作,坚持为人民的服务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的观念,对政府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为政府的工作进行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3.2扩展基层审计的审计范围
基层审计机关应该制定合理的财政审计工作计划,通过与上级部门的相互联动,提高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的独立性,基层审计机关应该关注税收收入,对转移性的收支和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计;在资金管理上,必须考虑到不同级别单位的资金使用,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对企业单位的资金效益进行有效分子,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各级部门职责的有效履行,规范各级部门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3.3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层财政审计的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基层审计机关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培养和培训审计工作人员,建立全面的基层审计队伍。加强基层审计工作人员后期培训,组织专业的审计培训课程,及时更新继承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理念,掌握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审计技术,提高基层财政审计的质量;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规范基层审计人员的业务行为,严格按照工作标准进行工作,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奖励,激发基层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结语
总之,基层审计机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基层审计机关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措施,更新审计理念,提高基层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从而加强财政审计在我国国家审计事业单位的作用,更好的为社会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曾芳.论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02):53-54.
1.突出对财政支出的审计
通过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管理重点必然要由财政收入转变为财政支出,因而,财政审计的研究重点必将转向财政公共支出。财政审计的开展必须围绕预算管理及其预算支出特点来进行,以确保财政支出合法合规性以及绩效性的实现。具体地,应突出财政支出管理审计、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成本审计和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等。
2.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实施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困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一是审查转移支付的形式的合规性,是否符合新型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是否遵循公共服务均衡化原则;二是审查一般性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依据是否科学可靠,审计公式化转移支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的数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三是审查审计项目设置的合法性,其中,着重审查补助地方支出的项目设置和补助办法是否经过了法定审批程序,财政部门有无擅自设立补助项目、制定补助办法等超越权限的行为;四是审查专项转移支付有无明确严格的依据和规范的分配方法,分配过程有无太过随意、透明度差,进而导致财政资金低效甚至无效运作等问题;五是要审计结算依据是否合规、真实。
3.实施财政风险审计
如若管理不善,各级财政也将会面临未来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入不敷出甚至引发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风险。因此,应将财政风险审计作为在新时期财政审计的重点内容,对财政风险水平进行评估,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其中应重点加强对政府各种隐性债务与或有债务的审计。一要认真审查地方政府各类债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二要从财务管理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和控制,应认真审查报表、账本、凭证等会计资料以及借款协议,把握地方政府的真实债务负担,发现债务管理问题;三要根据债务资金的流向,跟踪检查使用债务资金的项目和单位,为财政部门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单位和项目的管理提供依据。
(二)财政审计方法的创新
1.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审计和审计调查可以分别单独实施,也可以结合进行。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可以审计为主,辅之以审计调查,或者相反。如对教育经费的审计,在对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和部分重点高等院校教育经费进行审计的同时,只要对其他的院校作一些专题调查便可掌握问题的全貌。
2.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目前财税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给财政审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家审计机关应以此为契机,大力研究开发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审计(caaTS),使财政审计能够尽快适应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加强审计监督力度。为此,应该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定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具体操作准则、指南和操作法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一、不公平性: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的基本特征
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的不公平性(unequity)主要指政府财政活动的相关人获取相关会计信息的机会不平等。与不公平性相对应的概念是“公平”(equity)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机会平等。这里的“公平”概念不同于会计理论中的“公正”(justice)概念,前者是一种事前概念,后者是指实际结果的公平性,是一种事后概念。当然,这两个概念并非完全无关,增强机会的平等性可能会导致结果均等,但是,机会平等比结果均等更少具有平均主义色彩,从而可以刺激人们提高效率。在考察政府财政活动中饿会计信息配置问题时,政府部门的结果均等机制不仅消除了相关人搜集会计信息的动因,而且会破坏政府财政活动中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关系,因为,按照平均主义观念,风险承担者不可能获得额外风险溢酬。因此,机会平等可以使公平与效率更好地统一起来。
在政府财政活动中,当相关人对相关财政活动享有不同会计信息时,我们定义政府财政活动在会计信息配置上具有“机会不平等”的特征,即不公平性特征;反之,如果所有相关人都有同等机会享有相关政府财政活动的会计信息,则政府财政活动在会计信息配置上具有“机会平等”特征,即公平性特征,在这种状态下,相关人之间的风险预期报酬都是相等的。
我们知道,会计信息是资产定价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从本质上讲来源于资产的所有权。只有首先占有资产(包括公共占有和私人占有),才有可能对资产定价和考核,才会出现遵照所有者意愿的确认原则和计量属性表达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的出现导致资产定价的第一次分工,出现了对资产定价的企业定价制度。为什么会有企业呢?因为,企业能够发现市场定价制度无法直接发现的资产价格,并且能够以有效的方式节约考核和定价费用。企业的定价过程就是企业搜集、评价和提供有关资产信息的过程。如果市场能够直接对资产定价和考核,且没有任何成本,就不会有企业,市场就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ParatoOptimality),财务会计信息处于完全状态。“企业家”的出现改变了资产所有者的收益实现方式,进一步导致资产定价的分工和专业化。资产所有者将对企业交易的定价权让渡给“企业家”,代之以对“企业家”服务的考核,他们关心的不再是投入要素怎样获得报酬,而是通过谁获得报酬以及如何在委托结构中实现长期收益最大化。正是由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不对称,才使得资产所有者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会计制度,连续地对“企业家”考核,于是,企业中就出现了专门向资产所有者提供的、用于实现其长期收益最大化的财务会计信息。因此,财务会计信息实际上是企业向资产所有者提供的一种财务信息,是资产所有者对“企业家”连续考核的结果。“企业家”享有资产所有者让渡的资产定价权,并且负责生产和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如何提供、什么时候提供、提供多少财务会计信息等,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的理,这进一步加剧了会计信息配置的不公平状况。因此,只要资产所有权分布不均匀,只要企业组织存在,只要存在“企业家”与资产所有者在委托结构中的利益冲突,财务会计信息配置就一定具有不公平性特征。
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功能增强,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信息配置的“天然”不平等性。会计信息主要由从事财政活动的“内部人”提供和控制,而制定政府财政政策但远离财政活动的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只能获得由“内部人”提供的会计信息,如何提供、什么时候提供、以及提供多少会计信息等,完全取决于“内部人”的理。这样,会计信息在政府财政活动的“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配置上有“天然”的不平等性。有人认为,只要政府部门愿意,它们可以搜集相关会计信息,所以,政府部门之间的会计信息差别不应该看作会计信息配置不平等(inequitable)。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每个相关者都会主动地搜集信息,直到信息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为止。R.Wilson(1975)证明,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报酬递增效应,即随着信息规模增加,单位信息的成本下降,而其价值保持不变,结果是信息的预期报酬递增,因此,一定会出现大规模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垄断行为。很明显,弱势相关人不可能公正地获取信息,而强势相关人总是能够经济地取得信息,并因此获取超额报酬。BaruchLev(1988)证明,假设投资规模大的投资者能够经济地获取信息,且这类信息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他们预期获得较高的超额报酬。由此可见,只要在政府财政活动中相关人在资源占有上是有差别的,会计信息配置总是不公平的,强势相关人总是能够经济地搜集并应用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超额收益。
总之,根据现有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天然”地具有不平等性,会计信息配置越不平等,政府支出效率就越低,政府活动的负外部效应就越强,政府的再分配功能会不断减弱,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不断下降,从而对整个市场形成负效应。实施政府财政审计就是为了减缓会计信息配置不公平性所导致的这种负效应。
二、帕累托改进: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目的
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不公平的基本原因是信息完备者拥有信息优势(theinformationaladvantage),按照会计准则定期公开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和实施政府财政审计,就是为了抵减信息完备者的信息优势。根据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目的并不是以信息完备者的损失为代价保护信息不完备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损失为零;相反,其基本目的应该是减少信息不完备者的理所导致的社会负效应,从而增进社会福利,这就是政府经济学中公共政策选择所遵循的“帕累托改进”原理。D.Friedman(1980)说:“在我们的社会中那种政府项目应该帮助贫困者的要求是合理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贫困者受益以其他人的牺牲为代价,而是说,通过帮助贫困者而使社会上每个人都更好,帮助贫困者并不仅仅是使贫困者幸福的一种途径,而是一种消除犯罪,……使我们城市更适宜住住的一种途径,等等,从财富的观点来看,从效用的观点来看,它是一种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的再分配”。
人们通常认为,在政府财政审计中应该保护弱势相关人,因为这些弱势相关人通常受到财政活动中“内部人”(insider)的摆布,他们不可能充分地享有相关信息。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很难检验的,S.Ross(1979)说:“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信息监管的公平收益是很难识别的,因为这种收益主要依赖于传统观点,即外部人受内部人支配,因而需要受到保护”。事实上,弱势相关人在信息享有权上的不平等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保护问题,它至少涉及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1)弱势相关人的权益保护是否可以以牺牲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2)强势相关人的理性反映是否会在社会上形成负效应。按照公开披露准则将会计信息从信息完备者身上转移到信息不完备者身上,并对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实施审计监督,有利于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说,在会使部分相关人更好的同时不会使有些相关人的福利变坏,因为这会增加政府财政活动的风险分担(risk-sharing)的机会,降低会计信息的非对称性。当然,政府财政审计在实际效果上可能导致“纯福利再分配”(purewelfareredistribution),即部分相关人的福利改进以其他人的牺牲为代价,这是政府财政审计在实践中的附带产品。必须强调的是,即使这种再分配情况出现,它也不能成为判断政府财政审计是否有效的依据,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不对称在社会上或市场中形成负效应的可能性,才是我们判断政府财政审计有效性的基本依据,因为,这种负效应对市场的破坏力远远地大于财富再分配所造成的后果,政府财政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支撑整个市场。
政府财政审计会降低会计信息供给效率,但是,如果不对会计信息实施审计监督,会进一步加剧会计信息配置的不公平性。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松散的、自我约束的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可以实现会计信息配置的公平性?Baruchlew(1988)认为,如果会计信息非对称性状态只在较小的范围中存在,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voluntaryrelease)可以消除信息的非对称性;如果在资本市场中广泛地存在会计信息非对称性状态,自愿披露无法消除信息的非对称性,因为,信息完备者从专有信息中获得的私人利得远远地大于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所造成的损失。按照S.A.Ross(1979)的信息披露原则,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只有在自身利益驱使下才会自愿地披露会计信息,私人动机只会使信息披露处于一种次优水平(suboptimallevel)。B.Lew和Penman(1987)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分析,他们认为,除非投资者知道管理者拥有所需要的信息,否则,管理者没有动机主动地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因此,依靠信息披露者自律并自动地披露会计信息,不可能实现会计信息配置的公平性。
三、公平导向的利益标准:政府财政审计标准的基本导向
会计信息供给具有非惟一性特征,即按照不同定价标准对同一资产定价,会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即相关性(relevence)、可计量性(measurability)和可靠性(reliability),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同时,在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他们的能力和偏好各不相同,拥有的信息也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会计信息披露涉及到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因此,合理地确定政府财政审计标准,是有效实施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前提。
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多样化特征的条件下,政府财政审计标准的选择导向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消除相关人在分享会计信息上的不公平性,以改进全体参与人的整体福利,因此,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标准应该是公平导向(equity-oriented)的利益标准,即政府财政审计应该有利于信息不完备者的利益,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信息完备者的利益。公平导向的利益标准是政府公共政策选择的基本标准,在政府财政审计中应用这一标准,可以降低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的非对称性,减缓会计信息配置不公平带来的负效应。
政府财政审计标准的选择导向涉及到对财务会计基本目标的认识。FASB(1976)说:“财务报告的主要作用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对评估未来投资风险和报酬有用的信息。”提出所谓“决策有用论”。FASB的“决策有用论”没有反映出会计信息配置的“天然”不平等特征,也没有反映出会计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特征,更没有反映出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它不能够成为政府财政审计标准选择导向的理论依据。事实上,“决策有用论”在理论上一直受到会计学家的质疑,BaruchLew(1988)认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带有很明显的投资者主观判断(judgment)和推断(speculation)色彩,对某一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对另一投资者决策可能是无关的,他总结出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不能够在撇开具体决策内容的条件下确定,在资本市场中并不存在着绝对的、对所有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他以财务报告公开披露中的盈余预测为例说明这一论断。管理者的盈余预测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它涉及到预测质量、管理者和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和公司经营秘密等,从“决策有用论”角度,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要对盈余预测监管,但是,从会计信息公平性的角度,这一问题是不难理解的,它至少说明(1)未来盈余预测的信息是不公平分布的,主要由公司内部人、银行、主要投资者知道这一信息;(2)某些投资者在决策中使用这一信息会形成超额报酬(excessreturns),这两点事实是对财务报表中盈余预测披露监管的基本依据。我国会计学家郭道杨教授在考察英美法系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后得出结论,“维护与保护市场经济下的所有者权益问题是会计法律制度建立的出发点,也是作为它的基本体系最终得以构建起来的落脚之点。”
政府财政审计中的公平导向利益标准是投资者权益保护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它要求政府审计部门在财政审计中把相关人者分为信息完备者和信息不完备者两大类,政府财政审计应该偏重于保护信息不完备者的权益,同时不以牺牲信息完备者的权益为代价。或许有人认为,信息完备者获取信息总是有成本的,他们应该利用这些信息获得超额补偿。根据投资决策的成本-收益分析,信息完备者的超额补偿要求是合理的,但是,公平导向的利益标准认为,任何信息都有直接或间接成本,不管信息的成本和来源如何,只要这些信息分布是非对称的,就一定会导致社会负效应。公平导向的利益标准主要是为减缓这种社会负效应而设计的,可以在总体上使市场的超额预期报酬逐渐变小,改进全体投资者的福利,并且不会抑制相关人搜集会计信息的动机。
四、结语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和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考察了政府财政审计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问题,得到如下结论:
1.在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天然”地具有不公平性特征,只有在帕累托最优的经济状态中,其不公平性特征才会消失。
2.在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越不平等,政府支出效率就越低,政府活动的负外部效应就越强,政府的再分配功能会不断减弱,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不断下降,从而对整个市场形成负效应。实施政府财政审计就是为了减缓会计信息配置不公平性所导致的这种负效应。
摘要:在当代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政财务审计有着重要地位,财政财务审计工作由财政审计与财务审计两部分组成,是在国家会计准则与相关规程下对一个企业公司内部的经济事物及行为进行审查这过程具有的公开性与完整性,能够降低经济犯罪的发生率与职务犯罪的发生率,同时对于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使企业单位财政状况良性运转也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财务工作;财政财务审计;管理分析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财政财务审计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现在财政财务审计工作所针对的不再是某一个单一部门,而是逐渐的应用到了不同阶层的财务工作当中。但目前我国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及不足之处,审计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专业人才的匮乏,都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财政财务工作的顺利展开。本文就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供大家探讨。
一、财政财务审计的工作内容及作用
1.财政审计。财政审计工作主要由: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财政收支审计三个方面组成。财预算审计是根据企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方针对其财务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配,审计部门对企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分配和管理等活动行为进行监督审查。财政决算审计是审计部门对企业单位的收支决算进行详细彻底的监督审查,杜绝造假和谎报的情况发生。财政收支审计是对审计的企业单位的财政收支等一切相关活动和账目来往行为及经济信息进行监督审查。2.财务审计。财务审计也称为会计报表审计是对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盈亏等方面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查。通过以报表的形式来展现企业单位的财务经营状况以及资金的流动等情况。3.促使财务工作良性运转。在企业单位的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财务和会计制度不够科学及完善的情况,导致了财务工作人员在职业素养及业务能力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难以做到很好的执行财务监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当处理不妥时就会出现无故消耗的情况发生,进而导致资金财产的损失,给财务审计工作带了负面的影响作用。
二、财务财政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缺乏。现如今,无论是民间审计或政府审计重点都在于,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查其是否具有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以此来避免职务犯罪情况的发生。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专业的审计人员的不足,导致了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工作效率,尤其针对于财务工作中,新问题、突发状况的不断出现,更显示了专业审计人员缺乏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伴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加快,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对于审计评价标准的科学化的要求要不断提高,同时应该着眼于对于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但由于目前现代化审计人才的缺乏,以上的提议无法得到很好贯彻落实。所以建立优秀专业的审计人员团队,是审计工作接下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2.审计人员意识不强。当前我国很多财政财务审计人员的对于工作的思想意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阶段。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对于所遇到的问题没有明确化,也很少有忧患意识,有的工作人员甚至认为财务财政审计工作会造成同事之间相互猜忌不和谐的情况,当怀有这种思想意识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会导致审计环节的疏漏和监督执行了的下降,甚至导致所接手的财务工作触犯法律法规,对企业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制度体系不完善。在目前很多企业单位中对于财政财务审计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得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同时也会导致审计行为无审计结果的情况发生,致使监管会计信息能力下降,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体制的不完善,也会给财政审计工作中审查范围与审查领域带来一定影响,达不到全面审查的目的,会导致出现财政资金或财政经费去向不明的情况发生,致使审查人员忽略疏漏而不对其进行审计。相较于受到重视的预算审计,许多部门对于财政收支审计以及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审计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所以完善财政财务审计的制度体系是未来,财务财政审计工作的一项重点。
三、针对财务财政审计工作中问题的相应解决措施
1.培养专业审计人员以及提高其素质。在人员的选择上,要考虑所选用的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工作经验等实际情况,对审计人员进行合理的编制以及规范的管理。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加快,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也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对于办公用品及相应设备进行换代更新,同时不断的优化工作方式。同时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定期组织学习先进的工作方式,并邀请相关的审计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审计人员进行指导,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断的提升自身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工作的开展,掌握熟悉自身的工作内同及业务范围,不以公谋私或为他们行方便,履行好自身的职责。2.建立合理完善的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对于财务会计制度的控制以及制定完善详细的体系,是财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要充分的保障财产信息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通过建立这种信息输入的信息保护机制,能够最大程度上的避免信息的泄露,以及个别单位部门出于某种目的进行数据信息造假等行为。同时体系制度的建立完善还能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通过最新审计工具的运用,可以达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使得后期审计流程简化,同时还能避免财务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经济犯罪。市场化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财务财政审计根据国家相关的会计规章制度和审计制度,来对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及行为进行监督审查,使得企业单位的职务犯罪率降低。通过这些措施使得经济稳步的发展增长,对于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综述可以看出,财务财政审计工作在保证企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及经济活动行为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上有着重要作用及意义。对于避免内部相关从业人员发生职务犯罪作用也是显而易见。因此加强财政财务审计工作对于现阶段平衡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江苏省扬州市审计局召开全局干部职工专题会议,认真传达贯彻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学习了刘家义审计长的重要讲话,并在全面总结2008年度审计工作的基础上,确定2009年六项审计工作重点。
一是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推进财政预算资金规范有效运转。从依法行政的高度,始终把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第一位的任务,围绕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坚持以财政收支真实性为基础,以强化预算约束分配机制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树立大财政审计理念,拓宽大财政审计思路,完善大财政审计体系,加大对财政预算资金、转移支付资金、部门预算外资金、政府非税收入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等情况的监督力度,促进有关部门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预算分配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加强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重大任务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保证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关注部门、单位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程度,关注政府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护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同时,有重点地积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站在宏观和全局的高度,紧紧抓住对大局具有影响和牵动作用的突出问题,以及深化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高度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结果,揭示和分析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和薄弱环节,从体制、制度等层面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推进政策制度完善,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力服务党委、政府对四川绵竹灾区的对口援建工作,开展对援建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关注项目工程质量、工期和建设效果,加强援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确保对口援建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密切关注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紧密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建立起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切实加强对农业、环保、社保、医疗、教育等关系民生的财政资金的监督,对审计中发现的截留挪用、损失浪费和跑冒滴漏等违纪违规问题,依法从严处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通过公告对这些财政资金的审计结果,实现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沟通渠道,达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的。
四是加大效益审计力度,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入更多的力量,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效益审计,在审计内容上以查处重大损失浪费为主,在审计目标上以推动完善制度、促进改革、加强管理为主。以企业审计作为效益审计的起始点和突破口,以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效益审计的意见》为依托,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审计。同时,效益审计要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在揭示查处损失浪费问题的同时,关注质量效益,关注节能降耗,关注环境保护,关注重大的资源生态破坏或毁损问题;在更多地采用专项审计调查方式的同时,选择最急需、最突出的项目或资金探索开展绩效评估,逐步建立完善绩效审计评估体系和方法,扩大效益审计范围,使效益审计涵盖审计工作全方位。
五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进一步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有效的审计组织方式,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结合起来。扩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积极推行县(区)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探索乡(镇)党委书记、村级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将监督关口前移,加大任中审计的比重,把领导干部的重大决策、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环境保护等内容纳入审计视野。在评价标准和审计方法等方面,与效益审计逐步得以结合。充分利用审计成果,促进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和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制度。实行审计情况通报制度,注重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制约和预防作用,更好地促进廉政建设。
六是切实加强政府投资审计,促进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突出抓好对基础设施投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建设项目和专项建设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前移监督关口,积极推行重大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帮助杜绝项目建设中的高估冒算、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行为,促进加强项目管理,保障投资效果。关注国家宏观投资政策落实和执行情况,在摸清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关注质量效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问题,促进减少损失浪费和节约资源。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推进预算改革,完善部门预算和政府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方法,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在保障机关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集中财力办大事,实行有保有压,有促有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为促进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二、编制原则
(一)统筹安排的原则。坚持预算内外财力全部纳入综合预算,财政、管委会、总公司及有关部门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实行“总量控制,收支平衡”。按照先预算内、后预算外,先刚性支出后非刚性支出的资金安排顺序,进行预算内外统一调度使用。
(二)确保运转的原则。预算安排要在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大力压缩不必要的支出,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零基预算的原则。即取消基数,严格遵循工资福利支出按编制、商品和社会服务支出按定额、项目支出按工作职责的原则进行安排。
(四)规范程序的原则。综合预算的总体程序为部门编制、财政审核、开发区书记主任办公会议审定、开发区领导班子会议批准。综合预算经开发区领导班子会议批准后,除国家出台政策外,原则上不再追加。
(五)谁主办谁预算的原则。按照经费使用的主办权,实行谁用款谁预算,以增加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增加部门(单位)用款的预算意识。
三、会计年度
会计年度为阳历年度,即从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按照实际发生的时间,凡在2014年内发放的2012年度的各项考核奖金均列入2012年度预算。
四、编制范围
凡涉及到使用开发区财政性资金的开发区机关部门、园区、工业设计办、安置房建设办及派出所、学校等行政事业单位、全部按照要求,统一编制预算。
五、编制口径
(一)收入预算的编制。
纳入综合预算的部门(单位),对应于部门预算支出的所有收入,不管预算内外,不管经费渠道,一律全额反映。
收入预算主要包括经常性拨款(预算内、预算外)、项目拨款、资产收益(投资收益、房租、售房收入)、其它非税收入等。
1、财政经常性拨款(预算内、预算外):主要反映开发区税收、基金形成的财力及上级的人员经费、补助经费等的拨款。
2、项目拨款:反映上级补助的规定项目支出的拨款。
3、资产收益:为管委会、总公司全资或参股企业取得的回报,出售、出租房屋取得的收入,车位、广告位的经营收入、利息收入等。
4、其他非税收入:反映部门(单位)按规定取得的各类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利息收入等。
(二)支出预算的编制。
支出包括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办案经费支出。
1、基本支出。指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社会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按照各项政策规定填报,商品和社会服务支出按照核定的定额标准安排经费。
(1)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按政策规定和标准按实编制。
(2)商品和社会服务支出。指维持部门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基本支出经费。
商品和社会服务支出项目:包含办公费、招待费、印刷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培训费、维修费、其他等。
商品和社会服务支出定额标准:机关4500元/人年。
车辆费用:保留公车按30000元/辆年的标准进行编制。
2、项目支出。
(1)经常性工作经费:指部门为保证正常运转和履行职能每年所必须的具有特殊用途的项目,及部门依据自身职能为开发区全局主办的经常性项目,这部分项目根据支出绩效和部门职能的变化,有进有退,统筹安排。
(2)开发区确定和上级文件要求所确定的项目。不仅包括工程建设、拆迁安置、也包括经济、社会事业及党建工作中所确定的争先创优等重点项目。
六、编制办法和程序
(一)编制办法。
纳入综合预算的部门(单位),按照部门职能及资金来源及支配情况,采取细化和概化相结合的办法以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进行编制。
1、基本支出预算编制:
(1)凡工资奖金由开发区财政审计局统发的机关部门及单位、条线(不含园区),基本支出预算由开发区财政审计局统一编制。
(2)机关人员在园区、工业设计办兼职的,其基本支出预算由财政审计局统一编制。园区、工业设计办只需考虑另行发放部分。
(3)如部门有经管委会同意使用的聘用、借用人员的,部门应编制聘用、借用人员经费支出预算,部门经常发放加班费、奖励的,应编入预算。
(4)园区、工业设计办对本部门除机关兼职人员以外的全体人员经费支出编制预算。
(5)执法队经费预算由公用事业局编制。
2、项目预算及收入预算编制
部门根据本部门工作职能和承担的开发区工作任务对资金的支配需要出发编制项目支出预算。如部门(单位)有收入来源及上级补助的,应编制收入预算。原则上如该项目属经常性的,或可预测的都应编制预算,如项目涉及几个部门,由牵头部门负责提出预算。
(二)编制程序。
预算编制程序具体为“二上二下”:
1、“一上”:各部门(单位)组织所属条线、单位测算并编制部门(单位)预算草案,于11月15日之前将预算上报开发区财政审计局。
2、“一下”: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对部门(单位)预算审核后,报请开发区书记主任办公会议初审,于11月底前向部门(单位)下达预算建议数,部门(单位)据此修订本部门(单位)的预算草案。
3、“二上”:部门(单位)对预算草案进行重新平衡汇总后,形成正式的部门预算并于12月上旬上报开发区财政审计局。
4、“二下”:开发区财政审计局对各部门(单位)上报的预算进行汇总审核并报开发区书记主任办公会议审定,经开发区领导班子会议批准后,由开发区财政审计局下达到各部门(单位)。
七、编制要求
(一)高度重视,切实提高编制部门预算的认识。
实行综合预算,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需要,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各部门(单位)应从顺应改革要求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编制预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积极的姿态,正确理解,认真对待,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预算的编制工作。
(二)精心测算,注重提高编制部门预算的质量。
编制预算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编制的要求又高,预测性强,工作量大。因此,各部门(单位)应组织力量,对事业发展趋势、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认真筹划,在此基础上,按照要求进行严密测算,正确编制预算。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策略研究
国家分拨一笔资金给政府作为财政专项资金。这笔资金用于城市的建设、居民的保障,以及项目的成本投入等。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向来是专款专用,有明确的管理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考察模式十分严格,对使用去向的审计工作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事业保障专项资金就专门用于事业人员的工作保障,基础设施维修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设施保养维修。以上说明,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广泛,用途管理严格,审计工作有一定的要求。下面对加强审计策略方式进行分析。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行为规范
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注意对审计环节进行规范。设立审计目标,制定详细审计计划,按照审计计划循序渐进地从事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在进行财政审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整个审计流程公开、透明,严格按照程序执行。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合法性才能达到审计的初期目标,离最终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开阔性的思维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审计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规范。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探索,稳扎稳打,不断进行策略分析。进行财政审计时,最终目的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去向进行监管,对资金的流动性、高效性、效果性进行考察,保证专项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合理合法,专款专用。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设计的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使用原则。财政专项资金数量有限,所以专项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合理分配至关重要,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保证专项资金的公平使用是绩效审计的原则,绩效审计的效率决定了审计工作的进展情况。(2)结合目前的财政资金调配方式以及绩效审计状况建立工作体制。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应用,对调配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准确核算出所需资金数量。对于专项绩效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保证每笔资金的流向合理。(3)将专款专用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绩效设计工作中,保证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并达到预期效果。在使用时,贯彻严格管理、公平使用的管理方针。(4)使用范围。将建设项目进行等级评定,针对优质项目,调配专项财政资金进行建设。在审计的过程中对审计内容按等级划分,设计通过后将审计绩效划入考核范围。(5)审计工作的变通方式。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需要注意对审计工作的变通。工作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前提下,需要对工作环节进行完善、优化。
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资金绩效目标模糊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了解专项资金特点,是进行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政府专项资金审计部门与单位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模式,信息交流闭塞,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地区使用专项资金的操作程序不合理,对资金的使用范围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过程中对审计环节和审计目的的理解出现偏离。专项资金的使用是为了达到更高的建设目标和使用效果。在对资金的审计过程中,整个设计流程将审计工作重心放在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上,而忽略了对专项资金使用项目的审计要求。2、设计标准不统一执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对审计标准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设计模式的不规范容易造成管理漏洞,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运行。财政审计部门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有严格的审计要求和审计执行标准。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审计模式缺乏客观性和规范性,各项资金的指标没有进行恰当的管理,这就对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严重时造成审计结果出现偏差。3、审计评价指标不明确专项资金的审计需要明确设计指标,从而防止产生资金挪用现象。财政专项资金的最大特点就是专款专用。但一些地区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相关规定,存在违法挪用现象。这就造成专款得不到专用,影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四、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策略
1、建立统一的财政专项资金制度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建立统一的制度是十分必要的。财政审计部门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合理的沟通,用科学的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准确的审计考核,制定明确的资金调配模式和审计研究标准,保证审计过程中的审计绩效和审计工作质量。制定完善的审计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审计工作过程进行整理规划,研究分析审计数据,及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2、专项资金的审计数据调研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结果进行调研,可以有效地弥补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审计目标,设计程序以及评判标准,对审计的组织结构进行明确划分,合理把握审计力度。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使用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采用高效的资金使用方式,并对审计结果进行相关反馈。要对财政专项资金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评定。根据公众满意度考核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
五、结束语
政府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调配工作愈来愈重视,绩效审计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提高重视程度和工作水平,会对今后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起更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胡博 单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审计学会课题组,何小宝,徐荣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14,02:3-8.
一、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的意义
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就是依据财政支出决算功能分类科目表,将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有机结合,对支出科目下的所有专项资金的预算决算、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资金绩效以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审计。
(一)有利于对政府受托经济责任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审计就是评价、确认和证明受托经营管理者是否履行了其所负的经济责任,对其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监督政府的受托经济责任,主要是政府以及所属部门的职能活动,如履行组织国家经济活动、管理社会责任等的履行情况。政府的职能活动在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得到具体明确。支出功能分类的类、款、项科目主要根据政府职能,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设置,说明政府在“做什么”。 类级科目反映政府主要职能,如教育、节能环保等;款级科目反映政府履行某项职能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等;项级科目反映这些活动下的具体事项,如普通教育下的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由于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是政府具体职能的经济表现形式,对某一类、某一款或某一项的科目资金进行审计,能够直接反映政府某项具体职能的履行情况,从而实现对政府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
(二)有利于提高财政审计能力,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作用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内生的一个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是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的审计,涵盖了预算分配、决算编报、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资金绩效、政策执行等多个方面,审计对象不仅仅是财政部门,还包括财政资金涉及的具体业务主管部门、具体使用人,从而能够有效约束和监督公共财力的分配权和各个部门的行为职权,维护法制秩序,预防腐败。由于一款科目下往往涵盖多个专项资金,因此从科目的角度对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能够完整的、全面的揭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能够系统的、宏观的分析科目资金所对应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剖析原因、提出建议,服务政府决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的民主化程度 公共财政的本质是社会公众的财政,财政民主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特征,公众能够参与财政决策、监督财政收支行为。实现财政民主化的基础就是要及时全面准确的披露财政信息。按照我国现行的财政信息公开相关法规,主动向社会公开的财政信息主要是预算、决算表,以及收入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编列到款的科目,这与公共财政、“阳光财政”、“透明财政”有较大距离。由于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是对资金的全过程跟踪,逐级确认科目资金在中央、地方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涵盖财政资金的拨付、流转和使用情况。合理运用审计公告制度,可以将科目资金使用的最末梢完整的呈现在公众面前,使群众能够参与到财政的决策和监督之中。
二、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实践情况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审计署对中央财政本级和转移支付给18个省的三个款级支出科目资金进行了审计,并于2013年6月了审计结果公告,这是开展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审计的首次实践。
(一)审计的主要特点 (1)审计的支出科目的社会高度关注度高。审计的三个支出科目资金分别是节能环保类下的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三个款级科目资金,这三个款级科目下共有30多项财政专项资金,有涉及群众日常生活的空调、热水器等节能家电补贴资金,北方采暖区供热改造资金;有涉及工业生产的节能技术改造资金,淘汰落后产能资金;还有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资金。这些专项资金与人民群众生活,社会工业生产息息相关,关注度高,同时也是政府运用财政补贴、奖励等经济手段调节市场、引导节能环保发展,履行政府节能环保职能的主要方式。
(2)审计抽查的项目多,资金覆盖面广,有效的监督政府节能环保履职情况。2011年和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共安排本级和转移支付给18个省三款科目资金共计818.83亿元,涉及8328个项目,审计延伸项目共计5044个,涉及资金621.09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资金总额的60.57%,75.85%。审计工作通过详实的数据、具有说服力的抽查数量和覆盖中央、省、市、县、项目单位五级的抽查面,实现对政府节能环保履职情况的有效监督,对财政资金引导、促进节能环保政策的效益和效果做出了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审计结果公开透明,给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审计结果公告将348个存在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的项目单位全部公开,改变过去审计结果公告中简单举例、点名等不透明的公告方式。在审计结果公告长达34页的附表中,详细列出单位名称、承担项目的内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问题金额、整改情况等内容。审计公告引起社会公众对节能环保中的部分专项资金的效果和作用展开讨论,如节能家电补贴政策在帮助行业度过难关、树立消费者对节能家电的购买意识后,该项资金的政策效益逐渐减小,并带来了保护落后技术产品,诱发家电企业骗补等负面效果。政府在2013年5月底停止了部分节能产品补贴项目,这一举措得到广泛的认可。
(二)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审计署组织的这次科目资金审计是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三款科目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拨付、管理使用、项目建设以及决算真实完整五个方面内容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强调从资金政策设计、规划制定、项目实施等方面,分级次、分部门、分环节发现每款资金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
(1)审计的主要内容。一是预算安排,包括三款科目资金投入的总量、专项资金种类、支出结构和方向、增减变动情况,专项资金的设置依据、分配标准、分配程序以及绩效情况;财政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三款科目资金预算安排、预算下达、预算调整、预算编制情况。重点分析专项资金设置的科学性,揭示分配制度不配套、不完善,资金分配不合理、不合规等问题。二是资金拨付,包括三款科目资金的下达、结余、结转情况,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拨付使用的范围等。重点揭示滞拨、截留、改变资金用途,影响资金效益等问题。三是管理使用,包括使用三款科目资金的项目单位的申报、获批、资金配套和管理使用等情况,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审核、批复、验收等情况。重点审查申报的真实性、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性,揭示违规审批、骗取资金、挤占挪用、重复申报等问题。四是项目建设与政策目标,包括三款科目资金项目建设的数量、类别、资金以及财政资金的拉动效应,检查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重点揭示项目未按期开工、建设迟缓、建成后未达标等问题。五是决算真实完整,包括核实三款科目资金涉及报表的编制是否合规,确认的收支数字是否真实,报表编制是否完整,预算调整是否合法等。
(2)审计的主要作法。一是采取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联合审计方式。审计署设立专门的科目资金领导小组,组织审计署相关业务司、驻部委的派出局、驻地方的特派办实施联合审计,各部门密切配合,实现对三款科目资金从中央、省、市、县、项目单位的全过程审计。二是采取统一目标、方案、标准开展审计工作。科目资金审计的审计组遍布三款科目资金涉及的中央各部门,以及全国18个省,但各审计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方案、审计调查报表、审计调查的内容范围和数据指标都是统一的,科目资金领导小组制作了三款科目资金的审计操作指南,确保参审人员实施审计、汇总结果、问题处理等方面的统一性。三是采取计算机审计技术。在三款科目资金预算管理、资金拨付审计环节,将财政部门预算执行管理数据与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锁定财政资金停留在中央、还是在省、市或县,通过计算每个地区的资金规模和项目个数,统计每个项目获取的财政资金补助种类,提高审计效率。在节能汽车、节能家电推广补贴资金审计中,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的产品推广电子数据库,通过与相关外部数据进行关联和比对,运用计算机审查套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 (1)审计抽查工作量大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本次科目资金审计的现场审计工作约4个月,延伸审计项目5044个,月均延伸1261个项目,每个特派办平均延伸280个。每个特派办投入约30人,但科目资金涉及的项目点多、面广、相距甚远,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2)审计人员缺乏节能环保领域专业知识。本次科目资金审计涉及大量节能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如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涉及到节能量的计算,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涉及到的光伏知识,这些知识是审计人员所不具备的。审计人员在缺乏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难以对项目的政策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确认,难以精细化的评价专项资金的政策目标效果。
(3)对资金预算分配环节决策者的追责难度大。本次科目资金审计涉及的专项资金,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来分类,均属于特殊利益支出,这些支出所提供的效益被一部分特定的部门、公司享有。由于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高,拥有财政决策权的管理者在预算决策过程容易出现根据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做出决策的情况,导致人情经费、权利寻租的发生。三款科目资金审计中揭示了专项资金存在的虚报冒领问题,但查证问题表象背后的决策程序、利益关系时,面临取证等诸多困难,削弱了审计监督对预算分配决策人的追责力度。
三、结论
当前国家审计以支出功能类科目资金作为切入点,对相关科目进行审计,是我国国家职能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国家公共财政建设,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职责的内在需要。为更好的开展科目资金审计,还需加强研究分析、创新审计组织模式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科目资金审计的基础性研究分析 加强对财政支出项目的分析,明确该科目对应的政府职能,分析科目支出的增减变化和预算决算,科目对应专项资金的种类和特点,专项资金存在的财政风险因素等,为科目资金具体审计科目的确定提供科学参考。加强财政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研究,创建审计部门与财政管理部门在财政管理数据的互联和互通,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研究每款科目相关财政资金预算分配的决策过程,研究财政绩效指标体系等等。
(二)提升对科目资金审计查出问题的研究分析水平 科目资金审计的内容和范围相对于某一项专项资金审计而言,更加系统和全面,审计发现的问题呈现多样性,有地区性的问题、有部门性的问题、有项目自身性问题。审计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中,要重点分析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查找问题成因。但单个专项资金的问题提升到整款科目资金的功能层面,探寻政策缺陷,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工作服务宏观决策的作用。
(三)创新科目资金审计的组织模式 在审计的时间上,向前“延长”,审计机关在当年预算执行审计之前确定需要开展审计的支出科目,提前开展科目资金审计。在审计组织上,在集中审计署审计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省、市、县审计机关的力量,将部分项目交由地方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的统一要求开展就地审计。在专业知识上,审计人员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聘期相关行业和技术的专家,取得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一、进一步规范度假区财政财务管理
(一)严格预算,规范执行
度假区各预算单位日常经费的预算与追加,严格按管委会《国家旅游度假区预算编制办法》相关精神执行,对于会议(重大活动)经费、出国(境)经费、公务接待活动经费等管理按照市区委办公室关于贯彻《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措施》严肃财经纪律的通知,结合度假区实际情况规定如下:
1、会议(重大活动)经费的管理
(1)度假区各级召开的会议(重大活动)必须符合上级有关文件的规定。
(2)以度假区名义召开的会议(重大活动),办会单位根据预计的参会人数、会期、费用明细编制预算,报班子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会议(重大活动)结束,办会单位提供详细参会人数、正式会期、开支的具体项目及单价等资料,由财政审计局与原预算核对后,按度假区规定的资金审批程序,经相关领导审批后支付。
(3)各管理处、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和村(社区)需举办会议(重大活动),先由举办单位按预计的参会人数、会期、费用等编制详细预算,说明经费支出渠道,报班子会议讨论通过后举行。会议(重大活动)结束后,根据实际参会人数、会期、开支的具体项目及单价等资料作附件,在原预算范围内原预算支出渠道予以支付,超出原预算总额的,需说明原因,重新报班子会议讨论通过后支付。
2、出国(境)经费的管理
(1)度假区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村(社区)干部因公出国(境),若跟随区级以上部门组团出国(境)的,由组团单位发出书面通知并附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出国(境)任务批件,经费由原渠道,按经批准的出国(境)天数、线路和经费预算按实支付。
(2)度假区、各管理处、直属事业单位和村(社区)因公需自行组团出国(境)的,由组团单位,根据任务需要,提出拟出国(境)人员、天数、线路和经费预算等并注明经费开支渠道,报班子会议讨论通过后,按规定程序办理出国(境)手续。任务完成后,根据班子会议讨论通过的出国(境)人员、天数、线路和经费预算,按批准的开支渠道,经核对后分别列支,超出原经费预算的,需说明原因,重新报班子会议讨论通过后按实列支。
3、公务接待活动经费的管理
(1)度假区各直属事业单位、村(社区)应按照必须、合理、厉行节约的原则,从简安排各项支出。
(2)各管理处、各部门工作经费的规模不得超出年初度假区核定的标准。
4、其他相关规定
(1)上述会议(重大活动)经费、出国(境)经费和公务接待活动经费中,凡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及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的费用不予列支。
(2)擅自扩大公务接待范围,将非公务活动纳入接待范围的费用不予列支。
(3)凡以会议、调研、考察、检查和培训等名义变相旅游的费用不予列支。
(4)度假区所属的项目公司、融资类平台公司按照上述规定执行;经营性事业单位及企业,根据业务的需要参照执行。
(二)严格审批程序,规范财政财务基础管理工作
1、度假区各类财政性资金以及其他行政事业法人登记单位账户资金的使用审批,严格按度假区《关于进一步规范度假区财政财务管理的办法》中的规定程序以及2012年3月7日度假区班子〔2012〕6号会议纪要中财务经费支出审批管理具体操作办法相关精神执行。
2、针对财政财务基础管理方面提出如下要求:
(1)票据内容严格按财务制度执行,对于不符开支范围或开票要求不符合规定的不予支付。
(2)各类工程项目资金,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实施方案、合同协议及竣工结算报告等的规定和完成进度付款。工程建设类资金的支出须做到:
A、无合同或协议的不予支付;
B、超出合同或协议支付比例的不予支付;
C、项目结束未经审计的不予付清。
(3)其他重大事项,未经班子会议集体讨论通过的不予支付。
二、进一步加强度假区公有资产管理
度假区资产管理部门、各管理处、各社区、各直属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度假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度假区公有资产管理的办法》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公有资产收益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办法执行。
财政预算不仅关系到国家活动的范围和方向,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财政预算监督工作做好了,某种意义上说,就抓住了人大监督工作的“牛鼻子”。
一直以来,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贯彻实施监督法、监督条例以及浙江省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在创新监督方式、拓展监督范围、增强监督实效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做好新时期人大财政审查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建立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体系为目标,以强化支出预算和政策审查为重点,以创新人大财政审查监督方式为抓手,提高审查监督实效,切实为全省人民管好政府“钱袋子”,正成为新时期浙江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财政审查监督的目标和方向。
蹄疾步稳,探索建立全口径预决算体系
2014年1月16日,是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的日子。细心的人大代表们已注意到,包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在内的“四本预算”,在此次人代会上将首次全部提交大会审查。
党的十要求,“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就是要将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并予以审查监督。然而,从实际操作来看,并非那么简单。
“当前,由于全口径预算的概念、范围、结构等在法律上尚未有准确定义,我们认为首要任务是要统一思想、厘清概念、明确要求。”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邀请专家学者座谈讨论,对全省101个市、县(区)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他们提出,政府全口径预算的界定至少应包括3层含义:
“政府”是指广义的概念,除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外,还应包括党的机关、群团组织以及一切“吃财政饭”的机构和组织;
凡是利用国家权力、国家资源、国家信用依法取得的收入都要纳入预算,凡是履行政府职责义务的支出、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形式的支出都应纳入预算;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以及经中央批准的地方发债收入须纳入预算外,地方其他政府性债务也必须纳入预算。
为此,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对推进全省政府全口径预算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第一是完整性,在以前省人代会审查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之外,2014年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共4本预算全部提交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探索独立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计划,纳入预算管理。
第二是规范性,按照修订后的预算法要求,逐步厘清各项预算收入和支出的勾稽关系,各项预算之间建立规范、明确、透明的资金往来渠道,规范细化各本预算格式文本。
第三是绩效性,在现有选择两个部门预算提交省人代会重点审查基础上,2015年启动编制部门预算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并提交省人代会审查工作,逐步拓展部门预算审查的对象和范围。
第四是广泛性,要求省内各市、县人大按照中央要求和省统一部署,明确对本级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工作要求。在本届内通过全省各级人大和政府共同努力,逐步建立健全我省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体系。
三措并举,深化预决算监督工作重点
如果说“四本预算”提交省人代会审查,标志着全口径预决算在浙江省级层面的初步实现,那么,加强对部门预算的审查监督、对专项资金的审查监督、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查监督,正成为浙江省人大深化预决算审查监督的3项重点内容。
2012年1月13日下午,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预算专题审查会举行。来自各代表团的24名代表,专题审查省商务厅、省文化厅的2012年部门预算草案。
“今年的部门预算草案与以往相比,有很大进步。”省十一届人大代表虞文萍已经第4次参加部门预算审查会。她认为,2012年的预算编制说明更为详细,增加了与往年项目支出的数据对比。
部门预算审查会已成为浙江省人大深化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的重要抓手。2012年1月,共有69个部门预算提交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比2007年20个部门预算上会审议有了大幅提高。
“目前预算审查大都是关注收支平衡、资金规模、安排方向等,从实践来看,许多部门预算并没有完全按照零基预算编制,不能很好地体现新形势下的预算管理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要求。我们坚持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把加强部门预算审查监督作为重点,作为人大服务和推进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贯彻落实的重要任务。”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截至2014年8月,已对15个部门预算草案上会审查。
在一般性预算之外,大量的财政资金安排是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种类繁多、相互交叉、管理多头、存量较大。为破解这一难题,2009年省人大常委会还专题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科技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报告。这是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首次把财政专项资金列入专项审议监督议题。
自此以降,加强专项资金审查监督成为常抓不懈的一个重点工作。十二届人大以来,每年选择一类涉及面较广的专项资金列入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全面摸清相关专项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各方面情况,提出审议意见,加强专项资金的清理、规范和整合,更好地发挥专项资金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2013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对水利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的监督;2014年还将对涉农专项资金开展监督。
“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从规模、结构、安全性来看,整体上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同时,常委会组成人员也指出,当前我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地方存在系统性债务风险隐患。”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问题,是近年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2010年9月28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政府陈敏尔常务副省长所作的《关于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并提出具体审议意见。
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的摸底,对其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这在省级人大中尚属首次。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审议意见,制定了《政府融资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监管,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防控。
“我们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持续关注、跟踪监督,要求加强对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按照计划,2014年下半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开展专题监督,听取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的汇报。
创新方式,声声询问促政府“阳光理财”
2011年9月29日上午8时30分,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举行专题询问会,围绕2010年浙江省财政决算和审计工作报告,向省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询问。
“我省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正在进行,能否详细说明公开的程序、范围和细化程度?”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胡虎林向省财政厅厅长钱巨炎提问。
“财政预算会在政府官方网站或借助媒体向百姓公开,除一份详细的报告外,还会附上款级科目、收支项目两份表格,并进行说明。目前,省级预算和48个部门的预算都已在网站上公开。”钱巨炎答道。
两个多小时时间里,13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财政资金的投向和管理、地方性债务和土地出让金管理、财政预决算公开等问题频频发问,省财政、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作了认真回答。
专题询问这个新的监督形式,不仅成为我省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一大创新。
会后,浙江省人大财经委起草了专题询问的审议意见,经主任会议通过后交省人民政府研究处理。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时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明先后作出批示,对这次专题询问的成功予以高度肯定。
建立财政政策和重大资金变动向人大报告制度;基本形成预算监督处预审、专家评审和财经委初审的会前“三审”工作机制;邀请相关专门委员会参加财政审查监督,重视发挥专委会优势,从专业的角度评价财政资金安排、使用和管理的规范性、合理性――几年来,通过建章立制,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创新做法逐步固定下来。
为解决代表反映的“看不懂”、“审不上”等问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还通过代表履职平台及时为代表提供财政审查监督方面的资料;与财政部门合编《政府全口径预决算100问》一书,在人代会上印送代表;进一步修改、细化和提升《浙江财政预算读本》,并制作了光盘,为代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预算报告的主要内容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2013年,浙江省人大财经咨询专家库成立。借助“外脑”, 在2014年人代会前,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提前一周将4本政府预算和两个重点部门预算草案送交14位专家,邀请他们进行为期2天的详细评审。
此外,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还密切与审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年初提前将人大财政审查监督重点、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反馈给审计部门,建议列入审计部门当年工作计划。
“通过这些形式,我们对相关问题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有利于找准监督重点,提高监督实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久久为功,切实履行“为民理财”庄严承诺
在加强人大财政审查监督工作中,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与人民群众要求人大看紧、看好政府“钱袋子”的愿望相比,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目前省级层面虽已将4本预算草案提交人代会审查,做到了形式上的完整,但各类预决算草案编制的完整性还有所欠缺。比如,目前已上报人代会审查的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仅有一般预算收支和基金预算收支的内容,尚未按照规定全面细化反映上年结余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补助下级支出、上缴上级支出、调入资金等项目内容。
“从现状来看,预决算草案的细化程度还不够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的同志坦言,政府项目支出预算按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的各项职能活动,显示的是政府的钱“干了什么”,起到些什么作用,如果不能细化到“项”和“目”,很难判断政府的钱花得是否合理。
同时,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设也较为滞后。如从2005年开始,人代会预算报告由听取审查改为书面审查,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代表对预算审查的关注度,不利于增强人大代表、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预算审查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审查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此外,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力量仍较为薄弱。“人大代表是预算审查监督的重要力量,但从目前人大代表的构成看,具备预算审查监督专业知识的代表占比还不高,人代会上也没有成立专门的预算审查小组,日常对人大代表预算审查监督的培训也不够系统。”
人大看紧政府“钱袋子”的背后,是对每一位纳税人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做好新时期人大财政审查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预算工作)委员会不懈努力,做好人大财政审查监督工作。
进一步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提升各类预算的完整性及统筹性。深化和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保基金预算等4本预算,进一步明确各类预算的功能定位,从横向完整性和纵向细化性两个方面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使预算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独立编制政府性债务计划,有效防范政府财政风险。下一步,应尽快把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从现行的政府公共预算中分离出来,独立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计划,报人代会或人大常委会审查。
加强对预算执行和决算的审查监督。在加强预算审查的基础上,加大对预算执行和决算的监督,实现对财政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监督。人大预算监督职能部门要及时关注预算执行的动态过程,重点对专项资金的实施进度、使用规范性以及使用绩效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