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6: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人教版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课堂 以学定教
新课标要求高中历史在讲解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自主参与、接受、反思学习。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摆脱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们实际的能力基础和认知水准,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进行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将从指导学法、课外链接、重塑教材三方面入手,谈谈如何提升历史课堂有效性。
一、授之以渔,指导学法
由于传统观念和现实学习的影响,使得大家长期以来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将其看做副科,因此导致学生历史知识掌握单薄、学习意识不足。为此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历史老师要先采用一定的指导方法让学生们端正对历史学习的态度,然后用授之以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学习,有效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效率。
比如,我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内容时,先让学生们整体阅读大致了解这一单元的内容,学生们初步预习后我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本章内容,学生们回答说:“1487-1521年新航路开辟,其间1502年世界市场雏形出现,由此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是殖民早期殖民活动并进一步开阔了世界市场使欧洲经济发展加快,因此到18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蒸汽时代到来,到19世纪70年代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由此到来。”学生们自己发表意见后,我就各部分内容细致的为学生们进行了讲解,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影响以及各事件中的代表人物或代表国家。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们自己预习并口述大体内容的方法,使学生们在学习到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学习历史。同时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使学生接收记忆能力得以改善,有效提高了学生们的历史水平。
二、课外链接,拓展思维
高考对于高中生的历史知识素养要求很高,同时对于高中生而言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本内容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链接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还能有效的开发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
比如,我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从蒸汽机到互联网》这一课时时,为了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知识,我首先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查找资料或者通过网络收集从蒸汽机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期间科技发展的代表物。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阐述自己收集的信息表述自己对于这些变化的感受。学生们纷纷积极的发言: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开始,世界就在物质需求的推动下不停的进步,首先是电力取代蒸汽,其次是灯泡的发明,再到互联网和第一台计算机的发明等等都是为基于人类对于物质的追求。根据学生的这一认识,我引导学生从对人类社会必要性和对国家的影响思考现当今的经济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还能够掌握更多课本上潜在的知识,学会学习。
三、二次搭建,重塑教材
随着历史学习的开展,学生们对历史知识已经有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和学习,然而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也容易导致学生们混淆或遗忘部分内容。因此,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有效的二次搭建,从各角度看待事件、找寻事件间联系,构建知识框架,整体把握内容,实现重塑教材。
比如,我带领学生们回顾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章内容时,要求学生们回顾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各时期儒家代表思想及主张,学生们思考完后我让其中一个同学来概括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儒家的思想及主张者。学生回答说:“春秋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张仁义,秦末汉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北宋发展成为程朱理学,南宋提倡陆王心学,之后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的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使儒家思想变得活跃。”学生回答完自己的问题后,我就学生回答的列成了时间事件结构表,让学生们清晰了解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古代儒学的主要思想。
通过搭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知识更清晰明了,既可以使了解这段历史的学生记忆更清晰,也可以使不了解的学生对知识点清晰明了。同时二次搭建也使学生们更加了解课本内容,有效重塑了教材、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有效的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及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荣宏亮. 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J]. 新课程导学,2015(6).
[2] 陈绍唐. 优化教学设计,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基础教育研究,2015(12).
关键词:新旧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选材;比较
内容选材是教科书编写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所以要从中选取既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又具有典型性,还要体现历史教科书教育功能的历史材料实属不易,人民教育出版社藏嵘先生曾说:“几乎所有编写过教科书的人都认为,历史教科书编写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选材。”①内容选材的不同体现着教科书编写的不同理念,也直接影响着教科书的质量。
我国于2001年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2003年4月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用以代替以往实行多年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每套共九本,目前,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岳麓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编写的,简称为: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
在本次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新版教材在内容选材上有一定的变化,因为历史是由一个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构成的。高中教科书在对繁多的能反映知识点的历史材料和历史人物进行选择时,即使是对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人物的描述,不同的编写者在不同编写思想的指导和个人主观想法的左右下,也会有描述角度、侧重点和详略程度的不同。这就体现在教科书的具体内容选材和呈现方式的差异上。因此,本文以人教版03版旧历史教科书和07版新历史教科书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为例,试分析比较二者在内容选材上的差异。
2003版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首先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的描述,教科书采用了大量的文字从政治、经济、阶级等方面交代了革命前英国国内的形势。如关于英国资产阶级兴起的经济根源,教科书用文字描述了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促发的海外贸易和掠夺及国内的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这样详细的文字讲述,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经济根源交代得很清楚。在描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兴起时,教科书选取了一首关于工人劳动的16世纪的英国民歌在文字后面做补充,以进一步体现当时的圈地运动导致农民与土地分离,农村阶级关系改变,英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过渡。在描述当时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宗教专制时,教科书紧接着用楷体文补充介绍了代表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的描述,其中选材和呈现方式如下表:
其次是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03版教科书在介绍议会斗争时,补充了一段楷体文简要介绍了英国议会的形成;在介绍英国内战时,教科书运用了两幅历史图片,分别是英国内战形势图和克伦威尔在纳西比战役中的图片。通过内战形势图,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当时英国内战的形势;接着,教材还用文字详细的介绍了护国主政治时期的克伦威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的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等人的具体做法,并附上了一张克伦威尔驱散议会的图片,在光荣革命方面,教科书介绍了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詹姆士二世,迎接威廉玛丽的过程,并附上了一张玛丽和威廉加冕典礼的场面图。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的描述,其中选材和呈现方式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3版教科书对于历史事件经过的描述比背景的介绍要重视。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的文字描述很详尽,并且选取了多幅历史图片加强对正文的介绍。形成一种重过程,轻原因、结果的高中历史教书的模式。
2007版历史教科书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知识点的处理,与2003版区别甚大。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新的内容:“责任内阁的形成”。具体在内容选材和呈现方式上,2007版教科书分为三目:光荣革命、议会权力的确立、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光荣革命这一目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在分析革命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时,只以两句话的文字概括,却只字未提圈地运动。在介绍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时,也仅仅以文字简单概括,未介绍统治者实行宗教专制的宗教背景。在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时也未详细介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具体行径。
2007版教科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过程的选材和呈现方式如下表:
第二子目议会权力的确立,这一子目是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和影响,在介绍《权利法案》的内容和影响时,教材进行了原始文献史料的补充,在学思之窗栏目选取了一段《权利法案》的原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权利法案》的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权力的变化。
2007版教科书与旧版相比还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在这个子目中,教科书详细介绍了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和发展,选取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沃尔波尔的图片,并且用楷体文补充介绍了英国党派的形成和演变,最后,在历史纵横栏目,补充介绍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材上的侧重点不一样。
首先,2003版教科书侧重于介绍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史实。07版教材则侧重于让学生探究历史问题。例如在介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时,03版教材还涉及介绍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及圈地运动。而07版教材对圈地运动只字未提。在介绍革命过程时,03版教材详尽介绍了议会斗争期、内战期、共和国期、护国主政治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和光荣革命。而07版教材只简单介绍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光荣革命,对克伦威尔的护国主政治时期只字未提。07版教材更注重的是让学生探究历史问题,如关于《权利法案》,07版教材给出了一段原始史料,并且针对史料提出了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而0 3版教材只是单纯总结性的介绍了一下法案的内容。
其次,2007版教材更侧重于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来取材。例如,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与03版教材相比07版教材更侧重介绍英国的议会权力和责任制内阁,着力于介绍英国政治制度的近现代化。
总的来说,2003版教科书和2007版教科书在内容选材上各有优劣,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相互借鉴。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策略 探究
研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发展的规律,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吸取经验,增长智慧,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人文素质。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本文在此就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进行讨论。
一、注重新课导入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说到历史,大家肯定首先想到一些历史小故事与历史典故,它们是历史理论知识的有效补充,是学生最喜欢的内容。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相关的故事或典故,抓住学生好奇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导入到新课教学中,此方法可以说是屡试屡赢。例如,教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时,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田径比赛中哪一个项目的距离最长”,学生通过考虑回答出了是“马拉松”。马拉松的起源与历史上的马拉松战役都和古希腊有关,于是我给学生讲述了“马拉松赛”与“马拉松战役”的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学生对希腊有了初步的了解,兴趣也被激发出来,对“古希腊为何能战胜强大的波斯帝国”、“希腊强大的原因”以及“现在的国家状况又如何”等疑问迫切需要了解,在学生的要求下顺利导入新课,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又如,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我列举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守株待兔”两个典故,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两个典故所反映的思想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派,由此导入新课。再如,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设问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后,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香港岛,随后,在列强逐步蚕食下,香港彻底脱离祖国的怀抱,直到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才再次回归祖国的怀抱,那么香港岛等同于香港吗?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客观事实与思维习惯发生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自发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积极思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自主学习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要多发挥引导指导作用,将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发生的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中心、内容、旗帜这些知识点给学生设计思考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入了解的实质和历史影响力。比如利用杜威之前说过的一句话为引:纵观世界牛津、哥伦比亚、哈佛、柏林、巴黎、剑桥等这些名牌大学的校长,绝对不缺乏在各个领域上有过卓越贡献的人,但是,以校长的身份通过领导大学而最终对一个时代、对一个民族起到转折的作用,除了之外绝对找不出第二个人。让学生分析杜威的评述,分析对的贡献。再比如,让学生对中“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一主张进行简要的分析,可以引用平生的趣闻秩事:曾经有一次在北大讲课时对白话文大加赞颂,但这时有一位同学起身抗议:“胡先生,您的意思是白话文没有一点缺点吗?”果断从容的回答道:“没有。”“同样一句话白话文字数多,在打电报的时候花钱多。”这位同学道,“呵呵,这可不一定,前段时间我收到几位朋友的邀请要我从政当官,我就是用白话文回复的电报表明我决定不去的,如果这位同学还有所怀疑,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究竟是用文言文回复省字还是白话文省字?”说道。几分钟后,与这位同学都出示了自己的回复语,这位学生语言简练,仅仅用了3句话,12个字就表明了意思,其回电这样写道:“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但当这位同学看到所写的之后,立刻心服口服,只见只用了2句话,5个字就表明了意思。这样写道:“干不了,谢谢。”“干不了”囊括了才疏学浅与恐难胜任的涵义,而一句“谢谢”既有拒绝之意又对朋友的举荐和厚爱表示感谢,这样一来,既精炼又通俗易懂。以历史故事为背景,让学生置身历史情境之中,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概念和史实线索具有积极地效果,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三、注重学科间的联系,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共性,也要关注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对学生的跨学科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知识点。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必修一所涉及的国体、政体、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必修二中所涉及的公司制、股份制、产权制、市场经济等知识,以及必修三中所涉及的思想文化等知识,都与政治理论、文学理论、自然学科、哲学等专业方面的知识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依靠一本教材很难驾驭所有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师展开合作交流,通过协商、集体备课等方式来实施跨学科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政治理论、地理知识、文学知识,不但有助于学生顺利理解某一知识点的疑问,也能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作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增强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方式实施教学,一堂课下来,教师所教学的知识非常有限;而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接收更多的信息量,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然,在历史课堂上应不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应由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来决定,有些课程适合使用多媒体,例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的《伟大的》,在传统教学中,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最少也要使用三到四节课才能完成,而现在只给一节课的时间,面对容量颇大的课程知识,教师的教学压力就随之加大。这时,多媒体就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了,教师可以提前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将相关图片和视频加入课件中,不但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形象性,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课堂氛围变的生动热烈。又如,在教学必修二中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相关图片和资料,从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予学生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推陈出新,在以往教学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和不足,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教育实践,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坚持新课改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改革进程,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发挥历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冯荣军.新课程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3] 刘综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新课程; 教材资源; 整合
说到新课程改革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新课程实行“一标多本”,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我们采用的是岳麓版)。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很兴奋激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磨练,对新教材我们老师真的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一、疑惑和困难
1.对于教材的困惑
四个版本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虽然整体知识结构差不多,但是我们从细节看,有许多知识点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是不是要把四个版本的知识点归纳全部给学生讲呢?这样一来,课时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也是超负荷的。
2.要求提高,资源不足
对教师来说,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就更加高了。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同时教师要借助教材的工具性,对其进行合理整合,发挥教材的应有的功效。
对学生来说,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比如因为缺乏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政治现象的成因这也是造成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3.现实和理想的落差
现实和理想的落差让教师困惑,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愚以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整合教材的尝试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课程教学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整合教材呢?
1.宏观把握,细节入手
首先应对教材结构,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应对照课标,找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教学目标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其次,教师对教材整合后要留时间给学生消化,引导学生跨专题,跨单元,形成对历史的整体宏观把握。
2.依托教材,灵活整合
以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为例,必修3思想文化史,在必修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另外选修部分,我们选择的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几乎在每本书上都有涉及到古希腊的知识点。如果是高三复习,就可以把所有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讲解,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形成体系。
3.紧扣课标,合理取舍
在进行教材处理时,可分二步:(1)确定专题的主线,(2)根据课标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活动建议”,拟订各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方法初探,抛砖引玉
我们要求高效,有目的性的教学,对教材进行整合能有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把个人方法进行总结,以抛砖引玉。
1.以课标为中心提炼知识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课标: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那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就围绕他们的哲学观点让学生理解,尤其是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归纳总结并进行比较,加深他们的认识。
2.合理调整教材结构
在不违背课标改革精神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建构历史教学体系,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合理整合到一起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学生对内容理解也能比较透彻。
3.“纵”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模块教学,那对历史的“纵”向的整合必不可少。重新按照时间让学生自己整理历史,教师起辅助作用,这样既能帮学生复习,又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横”向的整合
新课程历史教材必修部分3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一个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必须把他们联系起来,让学生综合分析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特点。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高效课堂;有效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05-01
就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来说,不仅是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科目之一。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不仅是课程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从历史角度出发,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往往就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经过为主要的教学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作为历史之外的旁观者,对历史事件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一味的跟从教师的教学思路,对相关历史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之外,更多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历史人文素质的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史明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转变相应的教学理念,从历史的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将历史进行还原,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比如就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第三单元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在传统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省课时,通常会直接为学生进行相关的总结,让学生进行记录即可,但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就应通过这些活动课程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在展开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并同时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为自己一方的辩论提供有力的依据。在辩论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但要控制好秩序和时间,让学生在这种较为自由的学习空间中掌握并巩固相关历史知识点,学会站在现在的位置,从历史的角度去审视事件的来龙去脉,得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2.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课堂呈现方式
除了上文中讲到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之外,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构建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就历史课程本身而言,如果单从课程内容来看,有的历史事件与现在的时代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不到相应的学习热点,于是历史课程也就成为了学生眼中枯燥的代名词。针对这一现状,历史可侧很难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应充分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丰富立体的历史课堂。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不同的呈现。比如就八年级历史教材第一单元""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收集相关的资料或视频,开展正式的教学之前,可以播放一遍让学生进行观看。在播放之前,教师应准备2~3道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避免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毫无重点。
与此同时,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就一些较难的历史讨论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最后进行小组意见的汇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同时从某种程度来说,还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对象。因此,除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组织之外,教师还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初中教育体系的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月红;;"说书"--历史课堂的表达技巧[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04期
新版教材在热议中投入使用,我省今明两年已依据新教材进行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新生事物,人们有一个接受的过程,老同志与新版的磨合相对艰难一点,但新版教材既已经兄弟省份试用数年,加之“高考指挥棒”凌空而来,我们不妨转变思路,以一种学习、欣赏的心态看待新教材,下一番破旧立新的苦功夫,重建一个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气象。
人教版新历史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模块设计,我省选用的教材采用必修模块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大块;选修板采用“改革与革命”、“战争与和平”两个模块。模块设计的优点非常突出:线索清晰,知识集中,便于学生完整地把握一个历史概念或现象。我们不要老想到这种设计极像原来高三的二轮专题复习,一定要建立在学生有扎实的基础之上,我们要相信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主干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专题式布局可免去教学中前抓后挠之苦,当然我们也从原来的“阶段特征”的紧箍咒中解放了出来。
但是,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就是知识体系的构建,纵向体系已由现行教材勾画出来,我们可在教材子目录的基础上稍作调整,建立一个“基本史实发展——重点问题分析——相关历史概念之规律总结”的纵向体系;横向知识联系的工作就要由老师们在上课时帮助学生来架构了,譬如:在讲到“”一课时,有一个课后练习,问20世纪初中国有哪些主要思潮,按本节内容和教参提供的答案,只提到“民主与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就应当讲一讲还有经济史中的“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另外在进行重点问题的深度挖掘时,我们要打破模块界限,综合运用相关模块知识。
新版的第二个特点是知识的删补,相对旧版本而言,新版选修的“战争与和平”、“改革与革命”把一些重大事件讲得无比细致,彷佛在进行工艺品的打磨。在政治制度、民主法制、文化艺术等模块时又增加了一些世界史的内容,编者的用意在于知识求全,补齐“木桶上的短板”,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在处理传统教材一贯详细的政治、经济史时,新版采用了泛泛而述的方式。
教材的改编使老师们难以适应,如讲必修1,刚接触这本教材的老师首先是觉得讲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法制不能等闲视之,再是认为法、美、德民主制度很典型,又考虑到新版讲12课“与八国联军侵华”、14课“的崛起”等内容可拓展,于是总是在深挖,课程总也不能按进度完成。如果仔细想一想,有这个必要吗?编者的目的在于减负,考试依据新版教材命题就只能挖掘到一定的程度,挖掘过深要么就是对新版数个板块缺乏总体认知,担心知识没地方挂靠;要么就是在做无用功,讲了许多新版编者不愿过多涉及的内容。我们认为,应该严格按照课时安排,仔细研究新版教材总体知识框架,结合考试大纲及兄弟省份前些年的高考命题,把每一个知识点挂靠在具体的章节中,也要准确定位每一个知识的难度。
新版的第三突出特点是资料丰富,呈现形式有序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地图与实物图片、课后延伸等等。我们注意到新版虽然也有大小字、正文与补充读物之别,但不像老版教材那样有明显“补白、说明”的主从关系,有些章节中简直就没有差别,有些章节中的补充资料则显得无可无不可。
教师在备课阶段首先还是要文无遗漏,图无阙失一网打尽,想方设法把它们与正文内容进行挂靠,实在靠不上边,没有价值的,应该果断的舍弃,可用的有关联的,也要区别对待。如有些章节的序言内容可作原因用;有些小字内容要与相关正文知识并列为板书内容,如必修3水墨丹青中国画中历史纵横引用的“秦汉时期绘画”,就要与魏晋、明清等朝代成就同等列出;有些内容则只要指导学生稍作阅读,如对《红楼梦》的一段介绍。
新版的启用、完善应该会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以新版为依据进行的教学探讨与命题考试也会逐渐深入展开的,只要我们立足于现行教材,仔细钻研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以及历年高考试卷,不畏难,不抵触,孜孜以求,应该会很快适应并喜欢新版体现的崭新理念的。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 学科体系逻辑 学习心理逻辑 编写技巧逻辑
任何知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均是经由学习来发现、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创造,而整个基于所学知识的创造均是以理解为基础的重构。但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而考后就忘记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这显然与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尝试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的调整改革,或许是该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一、重视中学历史教材的学科体系逻辑
重视中学历史教材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中学历史教材在编写及使用过程中的优秀传统,就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中研究历史学的方法主要集中为两种,即历史的方法及逻辑的方法,其中历史的方法是借用史实实现历史的说明解释,优势是坚持着历史所具有的真实性及客观性,而劣势便是对历史发展规律较难做出解释说明;逻辑的方法是采用概念、模式及范畴实现历史的解释,优势就是历史的形成变迁可实现宏观上的把握,历史得以发展前进的内在原因可被挖掘,而劣势便是鲜活的历史被概念化、简单化及公式化,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体系构建的研究思路应该是两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利用。
摒弃历史教材中的成人化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并非是取消历史学科的学科体系,而学科体系是指采用理论方法将该学科内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科学组织衔接,最终形成完整完善的线索结构。历史学科体系能够是简明的,也可为复杂的,这并非是进行非成人化与成人化、非专业化与专业化划分的标准,作为连续性及时间性较强的历史学科,即便教材所反映出的学科体系被打破也应当重点突出主线。中学历史教材是无法摆脱历史学科体系,来实现教材逻辑体系自身构建的,原有的中学历史教材是依据五个阶段论来实施学科体系的构建,而在新课改之后教材的制定者并不是摒弃学科体系,只是就原有的体系进行适当的打破重组,就生搬硬套的采用三个阶段论进行中国古代史的解释予以质疑,使得历史学科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二、强化中学历史教材的学习心理逻辑
在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方面所需要强化的学生的学习心理逻辑,具体是指学生就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由少增多、由浅及深的发展衍化规律。教材编写中能否照顾到受众的心理逻辑及发展规律,将主要由教材性质所决定,传统的将教材视作学生的学习资源、编写重点放置在知识完整性及科学性上显然已经不足。就中学历史教材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普遍具有着历史知识点选取宜粗不宜细、能力目标宜细不宜粗的现象,更加凸显出学生的认知逻辑与学科逻辑之间的矛盾。
历史学科显著的时间性及连续性,强调着教材的编写只能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构建主义学习理念认为,越是古老的事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距的距离就会越遥远,感知、理解及掌握的难度就会越大,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制定的研究人员及历史学科体系的组建人员,在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制及课程标准的制定中要同时凸显出两条线索,即历史演变发展的线索;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心理及能力的演变线索,将其看作为中学历史教材中所并存的两种逻辑结构,历史的发展演变逻辑结构如果是被体现于历史学科体系中,而学习历史的心理及能力演变逻辑就该被彰显于能力训练的各个层次上。
三、突出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技巧逻辑
历史学科的体系逻辑与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能力逻辑在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中的共生并存,使得要想实现两种逻辑结构作用的和谐发挥,历史教材的编写成为至关重要的内容,这会涉及历史教材另外的逻辑结构,即编写技巧逻辑结构。历史教材编写逻辑是指历史教材的编写者在进行整本教材编制中所采用的编写思路及方法,其中包含着教材体例结构、教材文字系统的逻辑结构、教材图片的系统逻辑结构、教材练习系统的逻辑结构四个主要方面。
就从教材体例结构的表面看来,教材体例结构也只是历史教材所有涉及的内容的具体组织形式,但在实际上,教材体例结构可充分的体现教材编撰者就教材叙述逻辑中所进行的整体上的把握。就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华东师大版、北师大版的中学历史教材,均采选择着“单元-课-附录”的体例结构,打破了以课为单元实施教材内容体例组织的传统形式,教材内容被划分成多个单元,使得教师更容易从整体上实现教材内容的把握,而阶段性的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教材文字系统的逻辑结构,主要是指教材内每课的内容均应该是逻辑严密且结构完整的文章;历史教材图片系统的逻辑结构的逻辑性是较为重要的方面,表现为中学历史教材内的图片在风格上应当是统一的,各图片内容之间要存在相互间的呼应关系;历史教材练习系统的逻辑结构是指练习题的编写中要有全盘综合的考量,每堂课之后的练习题不可单纯的局限于本课堂的内容,要将其作为整个历史习题练习系统的重要部分进行编写安排。
总结
在对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的基础上,以期相关的探讨结论可为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及使用提供更多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新课程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当前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无疑对落实课程理念提供了新平台,注入了新活力。在这种教学模式 下,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课上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研讨,释疑解惑,达成知识的内化。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倡导基于现代 教育技术下多元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团队协作、思维碰撞,并着力于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建构和内化 实践。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有助于学生学习力的提高。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在高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着眼“学习力”的课堂变革——教学模式的适宜选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自有其规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使用都要考虑其适用的对象,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要对教材体系、课程目标、学生基础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新课标提出了两个能级要求, 即“了解(史实)”和“认识(影响)”。笔者在教学中将“了解”这一较低的学习层次放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将“认识”层面的要求置于课堂互动的情境中反 复交流、纠错、改善直至运用,这与翻转课堂自学接受、协作探究、互动深化的教学主旨是吻合的。同时,本课教材体系中存在一处缺陷:关于冷战后“一超”对多 极化趋势的影响以及各“极”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制约的关系语焉不详,在叙述各个政治力量发展上史实笼统简单,缺乏生动的细节。历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其 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缺陷既给教学带来困惑,但又给予教师和学生“主体介入”的广阔空间,为教师个性化地处理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丰 富学生课堂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在主体参与、质疑求索中促进自身“学习力”的生成提供了更多契机。
高一学生在初中九年级已学习和了解冷战 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基本史实;同时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对“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冷战”等历史概念初步掌握;并且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已能初步阅读、整理 相关文献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较为合理的解读,因此在本课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的观看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但是,由于学生初中 阶段对历史学习不重视,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背记,对历史问题缺乏辩证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平台,激发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愿,改进学习方法,拓展历史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力的逐步提升。由此,本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一次适宜的选择。
二、搭建提升“学习力”的平台——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
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对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按照课前自学、课堂内化、课后升华的基本步骤,精心准备微课视频、制作学习任务单、预 设学生问题、设计课堂活动。教师不仅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更要注重教学设计的深度和效度,用扎实的专业知识、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思维能力、娴熟 的学习引导技巧来应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和课堂探究活动中的“意外”,最终达成学生知识、技能与学习力的同步增长。
1.课前先学:激发学习动力
“课前先学”提供给学生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看、感受、思考、探究去自主体验知识获取、内省体察乃至心灵感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使之成为学生内在的意识和习惯,从而促进学习力的提升。
(1)拍摄微课视频,引导自学。学习应该是主动、自觉、积极的,一个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可以促使学生内驱式学习动力的形成。微视频 的吸引力一方面来自于主讲者能否合理系统地建构知识体系,能否准确透彻地分析知识结构,能否深刻而有启发地讲解知识内涵;另一方面来自于视频的内容应“精 炼”以此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和理解核心知识,篇幅应“短小”从而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形式应“有趣”即视频画面清晰自然、内容呈现形式多 样、语言表述准确生动。本课播放了两段微视频(东欧剧变与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每段视频大约7 min,视频内容以文字资料、影视片断、历史图片等多种形式予以呈现。
此外,从提升学习力的角度出发,在微课视频的设计中还考虑到:一 是视频的教学内容必须精细设计。课程知识合理细化,做到点面结合,既要涵盖所有课程知识,又要把核心知识讲明、讲透;课程过程知能结合,既要实施知识的传 授,又要予以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二是视频中要预留给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如本课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后都有适当的停顿,给学生进行思维参与的时 间,同时提供视频的副本,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思考正在解说的内容。
(2)设计学习任务单,提高实效。学习任务单配合微课视频,借助任务 驱动,一方面针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惰性,给予规范督促;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此外,靠近学 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练习和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能够完成,从而丰富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也有利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养 成。本课的任务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书本和观看微课视频,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基 本史实,进而把握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趋势,并提高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视频观看和史料阅读,走进“科索沃战争的历史现场”, 感受冷战后世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从而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并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形成“论从史出”的基本意识;通过课堂探究学 习的开展,表达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趋势的认识,分析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辩证地看待冷战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学会与他人合作,积极借鉴合 理见解。
[设计意图:学生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对学习才有指向性的思考和探究。学习目标的撰写不同于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它 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知道用什么资源来学习,应完成怎样的自学任务,将开展怎样的课堂研讨,并且在本课的学习中自己应掌握怎样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以 促进学习力的提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目标不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
学习方法建议:观看微视频,结合教材,掌握基础知识;记录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反馈;课堂研讨,合作交流,实现知识内化,提升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文字阐述简明扼要,要求指向明确,适合学生参照实践。]
自主学习任务:知识建构和课前练习(略);问题导学。
通过微课1的学习,你如何认识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
通过微课2的学习,你认为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走向是单极化还是多极化?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建构和课前练习,培养学生自觉建构知识框架体系的习惯和自我纠错反思的学习品质。问题导学中抛出几个颇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拓展思维力度,又为此后课堂研讨的开展做了准备。]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是学习者需要具备的一种重要学习能力。教师要利用好“课前自学”的优势,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质疑的能力。要 求学生在看完微视频后,对学习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教师通过反馈单(如表1所示)的调查,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出评估,同时了解学生已知的、未知的、 想知的问题,据此进行合理的课堂活动设计。
2.课堂互动:拓展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中的课堂互动是让学生将课前自主探索中获得的知识、感悟与困惑在课堂“场域”中与别人交流、分享、深入,最终在质疑问难、知识相遇、思维碰撞的 互动中有效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这一过程也是利用团队协作帮助个体改进学习效率和效果,获得“知识—能力—思维—实践”的转化过程,实现学 习力的开发和提升。
(1)创设探究情境,保持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 的过程。”[3]因此,在翻转课堂下要达成课堂互动讨论的有效和深入,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资源既要与微视频内容相互补充,又要有利于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推动 课堂探究学习的开展。在本环节依据所搜集到的学生问题和困惑的指向,以世纪之交的科索沃战争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现场”,丰富感性体验,在情境中 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对科索沃战争的了解和分析,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冷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体会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和影响。这种历史情 境的创设比课堂中干巴巴地讨论几个疑难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总结规律,把握实质,并形成“论从史出”的基本理念。
(2)设计探究问题,引发思维拓展。“真正的学习活动就在于把握和领悟知识本身的意义,并能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的能量——智慧。”[4]学习要有“力”就 在于转识成智,实现这一飞跃关键在于思维的矛盾运动。历史教学要善于运用多元材料和问题的设计,将学生置于认知冲突的情境中进行思维的训练和拓展。活动 中,依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整合所搜集到的学生问题,拓展课程资源,设计了四组探究问题,试举两例如下:
探究1: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材料:(1)关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科索沃战争爆发时的电视讲话;(2)关于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动用的军事力量及南联盟损失情况。
问题:(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战争的理由是什么?(2)美国发动战争真的是为了维护“人权”和“人道”吗,你怎样评价这个借口?(3)美国的这种做法会对世界形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旨在从歧义处设问,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设置(1)、(2)两问,旨在阐释“人权”“人道”这些当今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的本 质含义;并且从美国发动战争的动机和结果两个角度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观点,认识冷战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真正意图。
探究2:冷战后欧洲仅甘于追随美国吗?
材料:(1)关于科索沃战争时期美国对欧洲盟国的依赖;(2)关于战后欧洲军事力量独立的主张;(3)关于欧洲联盟的“东扩”。
问题:(1)分析科索沃战争中美欧之间的关系,指出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有怎样的阻力?(2)欧洲在冷战结束后是如何不断推进内部合作、增强自身实力的?(3)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通常认为战后欧洲与美国利益趋同,政治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的认识,提供多元材料,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辩证地看待美欧关系,拓展思维能力,认识历史的复杂性。
(3)规范探究程序,引领有效学习。课堂研讨需要学生高度参与,只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才会生成激发学习力的课堂。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感受科 索沃战争中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分析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为主题开展活动,探究过程大致分为:明确探究程序和基本方法;提供探究材料,小组自主 选择探究内容;教师示范探究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教师、学习者和同伴共同参与成果的评估;教师对探究活动总结。
基于提升学生学习力的考虑,笔者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对以下方面较为注重。一是注意探究方法的指导,循序渐进培养探究意识。在活动开展前对学生有探究程序 的规范,明确任务和要求。过程中从笔者的榜样示范,到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再到学生自主协作,有意识地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纳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二是优化反 馈评价的方式。教师评价要具体实际,标准明确,不能笼统用个“好”字,要讲清楚“好在哪”。要特别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学生不仅需要评价学习成 果,也要总结学习过程,从中发现学习力的生长点;同时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意愿和信心。
3.课后延伸:升华情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