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学科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物科学;实践教学;创新平台;校企合作;管理体制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生物科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加强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让他们有效顺应时展需要,努力提高实践技能和人才培养质量。但目前实践教学存在不足,制约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效果提升,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二、生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根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创新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活动,不仅顺应时展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顺应教学工作需要。在整个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提高的前提下,很多学校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应该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从而顺应教学工作需要。第二,促进学科有效发展。生物科学的有效发展,离不开实践教学活动。为此,学校应该根据实践教学工作需要,注目整个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设置实践教学课程,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工作,为生物科学这门学科的有效发展注入生机和动力。第三,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毫无疑问,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健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增进校企合作,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并完善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进而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高。
三、生物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路径
虽然实践教学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但一些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教学管理不到位,校企合作没有落实,制约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有必要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措施。第一,搭建教学与科研创新平台。根据生物科学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以教学资源共享和科研活动顺利进行为目标,科学合理构建生物科学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要修订和完善实践教学大纲,考虑专业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需要,加大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所占的比例,最大限度发挥平台的优势,满足学生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需要,让学生接触最先进、最前沿的生物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知识应用技能,促进实践技能提高。第二,整合教学资源和仪器设备。优化整合生物科学的教学资源,合理安排仪器设备,强化实验室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要根据生物科学实践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既满足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活动的需要,还能为毕业论文设计,开展科研活动创造便利,推动实践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第三,创新理念并增进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增进与校外企业、科研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提供条件。例如,可以与动植物保护站、动植物研究所、生物制药企业等增进联系,为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提供保障。并且还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工作,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第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教学水平高的任课教师,为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准备师资力量。同时还要注重对任课教师的管理培训,构建完善的培训管理体制,采用进修、访问、观摩同事教学等活动形式,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技能和实践教学水平。可以邀请企业的优秀教师来学校讲学,为任课教师到企业参加训练创造条件,有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让他们更好适应实践教学需要,促进生物科学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第五,健全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针对实践教学工作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有效约束和规范实践教学活动。要明确管理目标,规范实践教学活动流程。同时在实验室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保证实践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考核,真实记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本情况,确保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实践过程中还要加强安全管理,推动实践活动有效开展下去,促进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是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并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思想观念,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设置,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从而有效规范和引导生物科学的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促进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让他们更好适应将来的工作和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立霞.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6(8):80-82,88.
[2]张琇,王薇.以科研促进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3):132-134.
[3]蔡琳,林丽.生物制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4(4):56-58.
素质教育历来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中一项最基本的内容,尤其是对生物学而言,更应该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够培养出能适应当代生命科学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①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前沿学科之一,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最活跃、最富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是生物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因此,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新时期的生物人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当代大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实施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生物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供方家借鉴。
1 当代大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生物相关专业的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生物科学技术基础知识扎实,对生物技术发展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具备良好的科技强国的信念。但是,他们对高新生物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实验技术了解较少,生物科学实验实践技能较差,对生物科学科研精神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不足。有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当前的一些生物热点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新的科学研究领域的认识不足。在理性上,有43%的学生是盲目的怀疑,或者是盲从专家和他人的观点,对事物较少有自己的看法;在探索求知精神上,“科学功利主义”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使得学生视本文由收集整理野狭窄、目光短浅;在实证精神上,有62%的学生缺乏实验实证精神,偏重抽象思维,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和价值眼光。②此外,许多高校只注重生物专业课的常规教学,很少举办专门的科研活动,且科学技能培养与锻炼的途径缺乏,这使得大学缺乏浓郁的科学素养氛围,学生较难形成一定的科学技能,由此科学实践能力也较差。
2 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的意义
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类及农林医药类本科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它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研究细胞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生活史和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学科,和分子生物学一起同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并广泛渗透到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等的研究中,和农业、医学、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是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同时,细胞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重要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着。随着生命科学自身和生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生命科学相关领域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建立与其专业层次、研究方向相符合的细胞生物学知识构架体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类及农林医药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的重要作用。然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应始终将其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之中。如何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3.1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融合
细胞生物学的知识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深奥、难于理解,教师可以试将抽象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有此联想起有趣的、熟悉的生活场景或事物,这不仅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动态化,使其容易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蛋白质的分选”时,引导学生由细胞社会联想到人类社会。细胞中的各种蛋白质发挥结构或功能作用的部位几乎遍布细胞的各种膜区和组分,只有当蛋白质各就各位并组装成结构和功能复合体,才能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这就好比在人类社会中,各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找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工作岗位才能发挥所长。总之,运用发散性思维,尽可能地将细胞生物学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配合以
多媒体辅助手段,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掌握。
3.2 侧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新颖性
细胞生物学发展极为迅速,随着科学家们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其内容处在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科的前沿和热点,讲述较先进的科学结论,跟踪国际上最新进展。此外,教师在注重教学的同时,宜以科研并举,以科研引导和促进教学;教学与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最新科研进展同步,使学生在正确掌握细胞生物学基础上学会解决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问题。如将教师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基础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结合教学内容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样既生动又贴切,学生又很熟悉,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亦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钻研精神。
3.3 增加细胞生物学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综合性实验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实验原理和方法步骤较为复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正确使用仪器设备,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准备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所需试剂,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实验进程,设计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由此可见,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然而目前许多高校由于实验条件和课时安排的限制,细胞生物学实验主要以基本操作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甚至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④因此,教师应根据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原则增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如我们精选了真核生物基因组的提取、纯化、鉴定、扩增、酶切、重组、转化、筛选的大实验,膜蛋白的分离与鉴定等综合设计型大实验,这些实验中的每个实验都构成了一个综合性整体,同时,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尽量做到由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每一次的综合设计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已学习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术,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正确的资料采集、整理、分析和归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组织各种“科学小组”,布置学科发展前沿的讨论,与全程科研训练对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 高校 学科优势 服务职能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理曾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极化需求,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衡水学院近年来明确办学目标,端正办学思路,结合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发展方向
地方院校的“地方”二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了地方院校的劣势,但它却是地方院校的优势所依。
(一)地方院校应坚持特色建设。
一定意义上而言,特色是一个专业或者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本。没有特色就谈不上优势,更谈不上竞争力。如果一个区域具有独特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文化传承等,这无疑是地方院校建设所拥有的“区位优势”,且这种“区位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不仅仅是地方院校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契合点,也是地方院校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特色专业是具有市场意识的概念,我们要把专业建设看作“产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出现在人才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产品” 。
衡水学院经过长期的科学论证,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定位: 培养“厚专业基础、宽专业口径、重实践能力、高专业素质、亮专业特色”的创新型的管理和科技人才,立足衡水,面向河北,辐射全国,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该专业于2010年6月成立学生科研小组,每组成员5-6人,并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捆绑式指导。这一举措为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品牌、特色必定要在课程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最终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紧密相关。
2010年8月,生物科学专业围绕“衡水湖湿地”这一区域优势,设置了一些体现专业特色的横向课程,如:《衡水湖鸟类资源学》、《水质监测和评价》、《衡水湖生物资源概论》和《湿地保护和利用》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使本校生物科学专业进一步彰显其特色,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实施品牌、特色战略,必须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一支体现地方高校理念、敬业奉献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目前,生物科学专业拥有44名专业教师,其中硕士研究生24人,占54.5%;博士研究生14人,占31.8%;副教授以上职称的23人,占52.2%;中青年教师38人,占86.4%。该专业以毕业于美国怀俄明大学,主要从事淡水生态学和湿地生态学研究的武大勇博士为学术带头人,成立了衡水湖湿地研究所,为深入研究衡水湖湿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与防治等问题夯实了基础。
三、践行服务职能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服务意识。
高校要改变以往“任务型、被动型”服务为“发展型、主动型”服务,不能将社会服务当做上级任务来完成,而应看成是学校和学科生存、教师和学生成长发展的必需任务,树立自觉服务、主动服务、务求实效的思想意识,确立高校和社会“双赢”的观念。
(二)发挥高校主体作用。
高校应主动谋划,制定蓝图,为师生服务社会提供信息、搭建桥梁。教师则应主动带领学生寻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创建应用知识、发展知识的人才培养平台,整合学科和师生力量服务社会。几年来,衡水学院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地方优势,最终将目标锁定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并于2009年6月,将生物科学专业作为本校第一批校级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拉开帷幕。
(三)打造科研团队。
作为高等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改变以往“一人一事”、“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科研模式,整合师生、学科、学院(系)乃至全校的力量,凝练研究方向,围绕一个区域、一个产品、一项技术、一个问题而打造不同科研团队。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结合实际情况基本确立了三个科研方向:衡水湖湿地保护、农业旱作研究以及发酵技术,以提升科研效率和水平,提高高校的服务质量。
(四)加强与企业合作。
高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双方可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互惠互利。高校科研获得成果后,应当想方设法转让专利。只有将其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才是科研的根本目的,才是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所在。2008年3月,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和衡水老白干集团九州啤酒厂合作研制的营养保健型啤酒——覆盆子啤酒,已经正式投放销售市场,成为衡水学院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之作。
四、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面临着很多挑战和机遇,因此,高校只有在社会服务甚至社会引领方面大有作为,主动为经济社会贡献智慧和人才支撑,方能在高校之林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施时迪.地方性综合性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4.
[2],时丽冉,白丽荣等.依托区位优势,打造高校特色专业[J].商情,2011.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教学方法;教学途径
生物科学史中的发现都是众多科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与周密的试验得到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是高中生理解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科学史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将生物知识学会,而且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了解生物知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取合理的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行生物课堂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以及生物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生物教学受到了教育教学领域的高度重视。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方式局限于"老师讲学生记"的教学形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违背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阻碍了生物教学的进步。生物科学史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它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生物教学内容,同时提高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了整个高中教育教育的发展。
二、高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方法与途径
1、坚持利用生物科学史教学的原则。首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要把握住教学的重点,生物科学史要适当引入,但是教学的重心还要放在生物知识的教学上;其次,要对生物科学史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筛选,选用的生物科学史部分要能够给学生多方面的教学;第三,高中生物老师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只45分钟,老师不能把课堂时间都用来满堂灌的教学,要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而且要对教学内容详略得当;第四,高中生物教师要选取合适的科学史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史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而且要与学生的高中生物课本内容紧密相连,不能把教学内容复杂化,影响实际的教学内容。
2、加强过程式教学。生物学知识是人类长时间研究与精心积累的知识,在各类知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通过对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物科学家进行生物知识研究的全过程,而且能够将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探究精神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而且在了解生物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生物探究的方法,明白生物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仅给学生传授了生物知识,而且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讲述生物学家的生平事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在适当的时候,有意地选取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讲述,把科学家的事迹适时的渗透到生物知识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科学家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学生以后的生活中不畏艰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入科学家事迹的讲述,势必会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在了解科研的基础上,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4、增加生物科学史的故事性教学。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讲授生物知识,枯燥的教学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甚至厌倦学习。因此,在生物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生物科学史不仅能够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进行"酶的作用"的教学时,首先给学生讲述科学家斯帕兰札尼的实验设计,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酶的作用的学习,而且还学会了科学家解决困难的方式方法。
5、增加学习生物知识的途径
高中生物知识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堂教学上,生物教师要给学生适当地提供一些其他的学习途径,比如随着网络的普及,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生物知识学习的网站,让学生利用对科学史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生物知识。生物科学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年代里,各种有益的科学史料数不胜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实现史料的完全呈现的,因此给学生提供其他的学习途径是非常有益的,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生物科学史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和各种学习方法。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物成绩,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当前,比较全面、受欢迎的网站比如http:///ebook/biology;http://cyborg.bokee.cpm/等。
总结:
生物科学史展示了生物学科发展的过程,呈现了各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它能够将生物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高中学生在对生物科学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将生物科学知识学会,而且还认识了生物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因此,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作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俞丽萍.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科学本质教育[J].生物学教学
[2]王锦红.浅谈科学史在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版)
关键词:生物教学;发展路径;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
生物科学这一门学科是融合了化学、物理、数学三大理科的一个重要学科,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也已经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其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
响。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生物教学工作,将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点,对其教学工作的要求,也将愈来愈高。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愈来愈快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却仍然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生物教学工作和生物教学理念的革新,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一个重要的课题了。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提出虽然给了生物教学工作一定的助推力,但在应试教育的长久影响下,生物教学工作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就必须重视起这一门学科。这不仅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更是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一个关键点。
二、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提高教师对课标的认知程度
课标在教师各项工作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对于生物专业来说,让生物教师更为清楚地认识课标更是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及路径的选择工作中的根本性举措。在培养生物教师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课标,对教学的方向进行深刻的解析,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效率。同时,还应添加一个专门提高教师对课标认知的教学项目,让教师对课标的认知程度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保证教学工作在正确化、规范化的教学方向下进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2.落实校本科研工作
校本科研工作是有效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生物教师的培养项目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生物学科是一门极具专业性的学科。生物学工作,对专业性的要求更是极高
的。校本科研的推行,是使生物教师从理论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部分学校在推行校本科研工作的时候,往往会让校本科研工作流于形式,甚至根本就不注重校本科研工作,对校本科研工作的开展进行干预,这就严重地影响了校本科研工作的进程。因此,校方在推行校本科研模式的时候,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科研工作条
例,给参与科研的教师一定的科研空间和科研时间,使校本科研工作有理有据,以便于校方对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的管理以及教师自身的科研事业的发展。同时,在科研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过程中,校方不应过多地干预科研项目。参与科研的教师在科研的过程中,也应该对自身的素质进行分析,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整理,同时根据地方实际,把生物学教学工作与自身的教学特点进行有机地结合,以提高教学效率、升华教学质量为目标,让教学工作更具系统性和整体性。
3.注重生物课堂的多元化转变
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体现在教师的生物教学过程中,也是生物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生物学术专题报告、生物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生物教学现场指导、现场讲座、专业指导、专家回访、专家调研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座谈)等,鼓励专业人员、生物教师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等,有针对性地转变生物教师的教学方法。
4.完善评价机制
一般而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往往来源于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政策和导向。因而,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结合新课程改革政策和当地相关教育改革进程,扩充生
物教师队伍,遵循生物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合理配置教师,把教师自评与他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建立生物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支持生物教师突破传统和常规的教学方式,并寻求获取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途径,最终成为创新型教育。
参考文献:
[1]武林芝.反思性教学下生物教师的专业发展[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2]肖尊安,张崇浩,方瑾.当前中学生物教师培训的特点和要求初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6).
关键词 生物 专业情感 调查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11 - 0066 - 04
1 引言
专业情感是描述对某一学科专业具有深刻而稳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积极的专业情感容易激活人的兴奋中心,消极的专业情感则会抑制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生物专业的专业情感则是生物专业学生对于自己选择此专业是否能满足自身心理上或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通过对生物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情感的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果,而且能使本专业在学院将来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等方面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2.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重庆长江师范学院生物专业的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2011级的学生人数为70名,2012级的学生人数为80名。
2.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1级的学生大多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12级的学生则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
参照布鲁姆和加涅制定的教育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并结合实际,主要从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是否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态度、专业欣赏度及个人价值观五个方面进行设计,共设计25个问题。共发放150份问卷,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3 结果及分析
3.1 对生物科学专业认同度的调查结果(表1)与分析
由表1可知:38.7%的毕业生认为当初选择本专业是因为爱好,其余毕业生基本是由于一时兴起或被调剂而选择了本专业。69.4%的毕业生喜欢本专业,其中有54.7%的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有信心。在毕业生是否会从重选择本专业就读的信念上有52%的毕业生选择会继续在本专业就读。而毕业生在是否会在本专业上继续深造的这个问题上有53.3%选择了不再继续深造,但还有28.7%的毕业生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没有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是:生物学专业竞争力大,就业压力大,使他们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失望,对本专业不喜欢或厌倦。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调剂入此专业,对所学专业不够了解,专业相关知识有所欠缺,导致专业认同度不够稳定。
3.2 对主动参与学习生物科学专业知识调查结果(图1)与分析
由图1可知:75%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12.3%的毕业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还有12.7%的毕业生是根据自己的心情决定学不学习,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基本没有。以上结果显示:毕业生学习态度整体倾向是积极的,但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较模糊,追求学习的功利价值倾向比较明显。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本专业学生受外在促发力影响过多,欠缺内发性学习动力,不能全面认识本专业的价值取向;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吸引力不够,实用价值差。
3.3 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图2)与分析
由图2可知:通过4年生物专业的学习,部分毕业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并没有逐渐提升,只有28.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有32%的毕业生觉得自己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还保持原样,还有21.3%的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任何感觉,不知道自己是否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兴趣,甚至有少部分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感到厌倦,但又不得不学,但毕业生对本专业最感兴趣的课程主要是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和本专业的社会实践课程。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希望教师注重学生兴趣,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去。
3.4 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欣赏度调查结果(表2)与分析
根据表2可知:有45.3%的毕业生认为我院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一优势比较明显;有24%的毕业生觉得我院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还有16%毕业生认为我院的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有30%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实验技能,认为只要把实验技能掌握好了本专业的内容就可以全部完成;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只有4%的人认为重要;有42%的毕业生认为实践教学技能最重要。其中有52%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实验主要是按照教师的演示或书本上的要求进行,有23.3%的毕业生觉得是按照教师提出问题和方法,然后学生去做,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觉得本专业的实验是自己设计自己做的。
3.5 对学习生物科学专业后个人价值的调查结果(表3)与分析
表3可知:被调查的毕业生都认为自己在本专业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东西,只是收获的东西不同而已:有33.3%的毕业生认为主要学到了新的生物知识;还有27.3%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生物,增加了对生活常识的了解;还有一部分认为自己学到了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等。有98%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毕业后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有2%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本专业后自己可能碌碌无为,不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28.7%的毕业生觉得在生物专业学习期间是平平淡淡的;有44.7%的毕业生觉得会铭记这段经历并将收获运用于以后的工作中;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段经历将影响他的一生。毕业生认为本专业主要培养了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但本专业对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又有很少的帮助,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觉得本专业也培养了他们其他方面的能力,只是比例占得少。另外,有些学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只要上了大学,将来就有了着落。
4 反思
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学习态度整体倾向是积极的,并能在学完本专业后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存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业认同度较低等。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与训练,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而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专业情感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学生“专业认同度低、学习兴趣淡、缺乏对专业一定的欣赏”等消极专业情感。教师应加强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情感培养,增加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丰富实践活动,让生物教材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此专业具有现实意义。
附录: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对生物专业情感的调查反思问卷。
专业认同度:
1. 对别人讲解生物学有关方面的知识( )
A. 非常感兴趣 B. 比较感兴趣
C. 一般 D. 不感兴趣
2. 对就读的生物科学专业的感受?( )
A. 非常喜欢 B. 比较喜欢
C. 不喜欢 D. 非常不喜欢
3. 对自己就读的本专业就业前景的信心如何?( )
A. 非常有信心 B. 比较有信心
C. 没自信 D. 非常不自信
4. 给你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是否还会选择生物科学专业就读?( )
A. 肯定会 B. 可能会
C. 不会 D. 肯定不会
5. 是否决定以后在本专业上继续深造?( )
A. 是 B. 否 C. 不清楚
专业知识是否主动参与学习:
6. 你对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是怎样的?( )
A. 积极主动参与
B. 得过且过,及格就行
C. 不确定,心情好就爱学习
D. 讨厌学习,不管能不能及格
7. 对于学好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你持哪方面的目的?( )
A. 能使我将来找到好的工作
B. 奉父母之命,不想父母失望
C. 可以暂时在学校混时间
D. 想学知识,想学技能,为以后继续深造
8. 当你遇到本专业学习上的困难时,你主要是怎么解决的?( )
A. 自己独立思考,找到解决方法
B. 请老师或同学帮助
C. 上网或图书馆找相关资料
D. 懒得思考,等待别人找答案
9. 你觉得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你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 )
A. 本专业的考核力度不足
B. 本专业理论知识学起来枯燥无味
C. 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或教学方法
D. 课程安排不合理,实用性差
E. 实验技能要求高,不易掌握
10. 你认为自己主要是通过哪种途径对生物专业的学科进行学习?( )
A. 通过本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
B. 通过阅读除教材以外的相关书籍等资料自己进行学习
C. 通过咨询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辅导学习
D. 通过培训班进行学习
专业的兴趣:
11. 经过大学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你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 )
A. 比以前更有兴趣
B. 和原来一样比较有兴趣
C. 无所谓,没有感觉
D. 感到很枯燥,是不得不学
12. 你对生物科学专业哪类课程最感兴趣?( )
A. 专业主修课程 B. 专业选修课程
C. 本专业实验课程 D. 本专业社会实践课程
13. 你认为能使你对生物学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 )
A. 因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内容容易掌握
B. 因为生物科学专业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
C. 因为生物科学专业实验多,实践机会多
D. 本专业的学习氛围良好
14. 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能影响你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学习兴趣?( )
A. 教师教学水平差,讲得枯燥无味
B. 课程安排不合理,种类多,实用性差
C. 教学条件差,实验设备缺乏
D. 本专业实验的教学模式
E. 专业的就业压力大
15. 你觉得满足以下哪些条件能引起你对生物科学专业学科的学习兴趣或动机?( )
A. 改变生物专业课程开设的时间及课时安排
B. 改变生物专业任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方法
C. 改变生物专业教学的教学环境及模式
D. 加强生物专业教学的实践应用
E. 加强生物专业的考核力度
专业欣赏度:
16. 你认为我院生物科学专业在学院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
A. 本专业考研率高,就业形势好
B. 教师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
C. 实践设备先进能够充分满足学生需求
D. 文化底蕴浓厚
17. 在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的学习中,你认为本专业的教师类型是哪种?( )
A. 生物学知识丰富,讲课条理清楚,概念明确
B. 将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
C. 能组织学生在讨论,调查与实验中学习知识
D. 以自我为中心,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18. 你认为生物专业哪部分学习内容最重要?( )
A. 本专业实验技能 B. 本专业理论知识
C. 实践教学技能 D. 选修内容
19. 你认为本专业的实验方式是哪种?( )
A. 按照教师的样子或书上的样子做
B. 教师提出问题,按照教师提供的方法自己做
C. 教师提供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做
D. 其他方式
20. 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对本专业进行了解?( )
A. 学校网站 B. 老师或朋友
C. 自己学习过程中了解 D. 社会实践进行了解
学习专业后的个人价值:
21. 你觉得生物科学专业培养了你哪方面的能力?( )
A. 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
B. 科研创新能力
C. 社会交际能力
D. 学生的就业能力
22. 通过四年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习与了解,你觉得收获了什么?( )
A. 增加了对生活常识的了解
B. 养成了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
C. 学到了新的生物知识
D. 交到了新的朋友
23. 你认为我院生物科学专业毕业生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
A. 科研创新精神
B. 专业的考研率以及就业形势
C. 师范生的素质与技能
D. 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
24. 你认为学习本专业后能为社会做什么贡献?( )
A. 能成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
B. 成为科学研究工作者
C. 实验员
D. 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作为
25. 你对大学生物专业的这段学习经历评价一下( )
A. 只是一段经历而已
C. 我会铭记这段经历并将收获体现在日后工作中
B. 它影响了我的一生
D. 平平淡淡毫无波澜
参考文献:
[1] 胡仔英.论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投入[J].河南教育,2006,7(2):111-115.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2]。它用详实的历史资料描述科学家们在生物学领域的创造与发现,以及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和研究方法。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生物科学史例证材料的应用,能够引导学生追寻生物科学成果的产生及生物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尝试理解其本质,明晰其研究方法,探寻其研究的路径。由于生物科学史即有丰富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又包含有科学精神等内容,因此,将生物科学史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就明显地呈现出来。
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专业性较强,其中就包含很多逻辑性强且较难理解的生物学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恰恰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的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涉及到这些知识点时,就要积极探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和手段。而恰当引用教材中出现的科学史料,不但能有效地建立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情境,而且还会在生物科学史事的叙事情境中自然顺畅的将学生引入到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即会被轻松吸引,也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的佳境,形成了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实施。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介绍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的故事,以此为线索,引出什么是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特点;在讲述条件反射时就向学生介绍巴普洛夫的实验过程:利用狗吃东西时会分泌唾液的现象,在每次喂食之前都发出铃声,将铃声和给狗喂食结合起来,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只要铃声一响,狗就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建立,进而揭示了什么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及条件反射形成的原理.由此可见,恰当的引人生物科学史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渴求与了解,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完成。
二、有助于理解生物学课堂教学内容,掌握重点和难点
生物科学史不但展示了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发现过程的史实,也揭示了生命本质的探究过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生物科学史作为教学材料,可以充分详实的引导出教学内容中生物学知识的演变、发生、发展过程,渗透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有益于切合认知规律。例如我们在讲授植物《光合作用》时,将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贯穿于课堂教学中,“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浑浊的空气;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500多次的实验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植物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到1785年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源自于水的结论,在1939年被科学家鲁宾和卡门使用氧同位素标记的实验所印证。”[6]这一史料的介绍,阐明了光合作用的过程(重点),明晰了光合作用的本质(重点与难点),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是遗传学的核心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过程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利用教学软件,让学生观察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过程,这样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既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提高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有利于培养自主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生物学的教学目标之一。而运用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例证进行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史实,其中蕴涵着独特的生物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3]。生物学家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的假说,这让学生对类比推理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这种科学方法存在局限性,也就是结论没有通过实验的验证。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如何证明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巧妙的引入了生物科学史中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及其实验研究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成立,并发展成为遗传学理论。摩尔根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学说,都以实验来检验正确与否。这样学生可以感悟科学发现与探究的过程、方法和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四、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育崇尚科学精神
科学素养是对科学知识、科研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的了解程度[4]。生物学课堂必须让学生摒弃被动学习的传统陋习,注重运用生物科学史中的具有严谨科学研究态度的例证,让学生了解科学成果产生的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独自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从生物科学史中可以看到,青霉素的发现是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求真务实态度的成果;孟德尔遗传规律是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潜心研究了八年,最终总结出的科学理论;由此看出科学史料的渗透,利于塑造科学素养,培育崇尚科学精神。
五、有利于培育理想信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生物科学史料见证了生物科学发展与进步的历程,展现了科学家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每一个科学成果的产生都是科学家们坚持信念、积极探索、无私奉献的结果。课堂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料,就是充分重视它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有效选择适合的材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真正了解科学家发现生物科学本质结论背后的顽强意志和信念[5],其始终如一的探索精神,勇于为生物科学毕生奋斗的高尚情操。“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的问世是孟德尔、摩尔根以坚韧顽强的意志,分别在豌豆杂交实验和果蝇性状的遗传试验中最终发现的三大遗传规律,这正是一种人生理想信念的体现。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想象,生物科学史料在教学中的恰当运用,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还学到了科学家们为生物科学奉献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思想品格,这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史的重要作用。将生物科学史准确运用的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完善学科体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在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燃起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培养了理想信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鹰.新课程中的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
[2]李月仙.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史教育的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2).
[3]陈曦.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研究[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4(9).
[4]赖小琴.民族地区科学素养调查的现状与前景[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5]韩小春.论生物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6(25).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高师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92-04
2007年5月,国家在部属师范大学推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通过定向培养大批优秀师资,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首届免费师范生已走上工作岗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学生是否能迅速适应环境、顺利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的人才需求间的差异等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着最为迫切和现实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就业状况等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提出了相应改进的策略,以期为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高师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和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重要方面的主力军,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已是大势所趋,而高等师范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也势在必行。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为基础教育培养的高水平师资力量是高师院校的“产品”,高校既是产品生产的主力,也是教育研究的主体,又是培养的主要场所,成为师范生培养、教育、研究三位一体的重要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是培养合格师范毕业生的必由之道。
1.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高师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科研素养,是高师院校培养高素质教师的有效途径。
2.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大力推进高师院校技术成果的转化。据调查,国外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为60~80%左右,而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8%,师范院校更低。高师院校既是高层次师范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教育人才汇聚的战略高地,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高师院校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可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目标导向,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选题,为成果转化提供平台,从而推进高师院校技术成果全面高效的转化。
3.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提高高师院校教师的教学实力。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可增强高校科研工作者与产业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合作,极大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教师将实践经验和高新技术、创新思想、新理念等带回到课堂中,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同时,能促使学校教师转变单纯以教学为主的观念,强化科研意识,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培养师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有能力去开展教学方法及教育问题的研究。
4.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师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高等教育具有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师院校通过产、学、研结合与教育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发展,加强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加快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促使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范生,从而充分体现高师院校在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
综上,将产、学、研合作教育进一步落实到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是科学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高师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客观需要。探索高师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推进产、学、研结合,对于高师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意义重大。
二、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展现状
1.人才培养模式。该校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学校优秀教师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为造就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对师范生实施“2+2”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按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后两年按学科专业方向进行专业培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构成。对生物科学专业而言,在大一、大二期间除了开设动物学、植物学等专业课程外,广泛开设英语、数学、大学语文、大学物理学等课程,基础知识面广。大三除了开设遗传学、微生物学等生物专业课程外,大量开设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教育专业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大四进行半年的教学实习和半年的毕业设计。
2.与中小学结合状况。实施免费教育的师范生是应国家各个地方学校对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需求而生的,带有一定的定向培养性质,将国家六所教育部直属院校与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或教育机构的需求相联系。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创建了多个教学实践基地,通过顶岗实习、支教、教学实习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在缓解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同时,又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3.国家政策支持状况。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高校,实施“两免一补”师范生免费政策,就业政策则是入校就签订了协议书,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必须从事十年以上的中小学教育工作,每位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都有编有岗。工作可进行双向选择,在自己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情况下国家根据地方需求对其进行分配,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都得到了保障。
4.参与科研状况。①对中学教育的研究。学校开设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技能》等专业教育课程,使学生能从理论上了解和认识中学教育。为期半年的实习是免费师范生深入认识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听课、写教案、说课、讲课、班主任见习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情况,并通过对实习地区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提升发现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②对生物科学的研究。除了常规的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还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挑战杯、勤工助学科研项目、大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博士本科生“手拉手”等培养师范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科研水平。③读研模式。免费师范生毕业时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但可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免费师范生根据在校及工作期间的表现而获得报考资格,以课程教学及教育学研究为主。
三、对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针对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成效,进行了问卷调查。向生物科学专业2007级、2008级师范生共发放了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以此为依据分析了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并结合访谈内容做了相应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不确定。在被问及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否是目前的职业理想时,调查结果显示,18.6%的学生表示还不确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否是自己的职业理想。如果免费师范生本身没有确定教师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自身没有为将来的职业努力提升自己能力的信念,那么国家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就显得很空泛无力,没有经济压力,没有较大的奖惩措施,工作有分配,这将严重导致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不确定,一方面是由于报考前对免费师范生政策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师范生的从教信念不够坚定。
2.教学技能需要加强。38.4%的学生对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不满意,觉得还不能达到社会需求的水平。学生反映,学校在大三才开设教学技能类课程,并且师范生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课堂进行理论学习,所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锻炼教学技能的机会非常少。教学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于生物专业首届免费师范生大四的教学实习状况的调查显示,近20%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学校教学环境条件不能为学生提供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的机会;上讲台讲课机会少,难以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实习学校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实习的机会;实习教师指导仍需加强等。
3.科研素质有待提高。调查中,64.3%的学生对于自己的科研素质是否能达到社会对生物教师的要求这一问题持不确定或否定态度。作为未来的生物学教师,要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首先得具备创新精神和一定的科研素养。而我国对本科生的科研素质的培养普遍欠缺,又不能报考生物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使得大多数师范生对自己的科研素质不自信。很多师范生表示,相对研究生而言,本科生在科研素养方面严重缺乏竞争力。
4.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不够。调查中,很多学生表示学校注重理论学习,学生深入接触课堂和科研的机会很少,缺少实践,以至于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设立了双导师制,即安排大学本学院的专业老师和中小学教学名师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提供帮助。这一制度的设立其实是可以增加学生深入接触课堂和科研的机会的,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的学生认为导师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科学和科研方面的帮助,10%的表示在必要时导师有一定的帮助,而其它近86%的同学都表示和导师间很少联系,几乎没有帮助,这大概是由于中国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够主动以及师范生学习动力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成效的相应策略
根据对生物科学专业免费师范生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现有培养模式的不足及相应原因的分析,以产、学、研合作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养成效的相应策略:
1.增进师范生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高校应增进师范生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如邀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校长来校举办教育系列讲座,入校后就陆续安排师范生到中小学课堂听课等,让师范生较早地获得近距离接触中小学课堂、与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促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观点。一方面可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制订自身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可促进师范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2.组织师范生支教。国家和学校采取相关鼓励措施,组织在校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教学观念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使师范生通过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树立终生从教的理念,增强师范生的学习动力。
3.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教学实习基地。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提升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随着近年来实习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学校条件有限,导致实习环节出现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力等问题。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教学实习基地,改善和缓解实习指导教师指导不力、实习教学环境差、实习队伍专业分布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可让免费师范生获得较多的实践机会,更好地体验到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以保障师范生实习见习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4.增进高校教育专家与中小学的交流合作。增强教育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间的交流,为教学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提供一个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的平台,可促进中小学基础教育研究工作的展开,并及时地将高校教育方面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教育工作研究者可将教学一线新的教学观念反馈给师范生,促进师范生的发展。
5.切实落实导师制度,积极引导师范生从事科学研究。由于免费师范生定向教师职业,并且本科毕业后只能攻读教育硕士,与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相比,其科研素养训练方面相对缺乏。但作为新世纪的生物学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仍是很有必要的。落实导师制度,带领免费师范生进行开放性试验、创业大赛或导师自己的科研课题,在本科阶段就将其引入科学研究行列,可锻炼其科研能力,提升其科研素养。这对于扩大科研队伍,增强学校科研实力,促进高师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6.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通过共建技术中心、共办高科技实体、研究和商务中心、电子门户网站、共同研究开发课题等。高师院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为企业做培训,同时将课堂引进到工厂、科研院所,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一来,即可让学生逐步掌握生物科研工作的步骤和基本方法,从解决生产经营的问题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又可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研究的认识,获得更多与科技前沿专家的交流机会,使学生大开眼界,以激发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7.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课题支持和成果奖励,充分调动本校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创新欲望与创新意识,促进团队建设,鼓励发明创造和成果转化。为产、学、研的各个环节提供便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手脑并用,切实的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当然,对高师院校的免费师范生开展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在国家、企业、学校的共同努力合作下,给予必要的法律、政策、经济的支持,通过产、学、研结合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师范人才的道路才能走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帅燕,杜学元.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师范院校的战略环境分析[J].科技信息,2008,(24):518-519.
[2]孟琦.地方师范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3):127-129.
[3]程晓农.产学研合作是实现高效功能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8):22-24.
[4]Liney Manjarre's-Henr'quez,Andre's Carrio'n-Garc'a.“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Academic Research On Scientific Performance:Synergy or Substitution?”Res High Educ2009,50:795-811.
[5]许恩平.高师院校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9):213-214.
[6]金祝年.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J].教育与职业出版社,2007,(18):70-71.
[7]卫小慧,瞿.免费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现状调查与思考――以西南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47-150.
[8]梁剑莹.刍议师范院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J].教育科学,2010,3(2):140-141.
关键词 :生物学;原则;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高三生物学复习备考,是以生物教材、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依据,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梳理,使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形成较熟练的生物学思想、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构建生物学科内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能力;通过适当的习题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技巧。我认为在此期间教师应注意把握如下几个原则:
一、注重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原则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因此,生物复习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一) 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虽然在高考中强调了对能力的考查,但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物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这个目标分为三条:⑴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谓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就是不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⑵定量描述生物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生物问题,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⑶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常这一条内容课本中是没有的,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
(二)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生物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生物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或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获取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常被各类科研文章采用,要读懂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
能力。学生在阅读生物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生物意义,以及有关生物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
(四) 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生物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必须懂得生物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本目标的试题有的需要生物、化学、生物其中一个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回答,有的需动用生物、化学、物理三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尤其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试题,因为现实问题常常是综合的。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生态农业、基因工程、沙尘暴、食人鱼等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水稻基因组的测定、克隆人 、艾滋病与吸毒等,并且学会将这些情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解答的技巧和方法。
二、构建知识网络与围绕主干知识相结合复习的原则
在生物学的复习过程中,生物学科的教师要避免这样一个复习的误区:在生物学的复习过程中仅仅把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再引导学生复习一遍。因此,高三生物学的复习,不仅要求生物教师引导学生着眼于基础知识的复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的知识网络,围绕学科的主干知识进行有效地复习。
(一) 构建生物学学科知识体系。
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能力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1)化学元素化合物(包括生物大分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环境保护;(2)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生物的多样性。(3)生殖有性生殖减数分裂DNA复制准确复制遗传(发生差错变异)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知识主线,有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实现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基础。
(二) 围绕主干知识进行复习。
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是近几年高考的考点,突出考查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有利于引导教学回归教材,把时间、精力有所倾斜。在考查中,也反映了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等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体系状况。从生物学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方面去考查,这种试题导向更有利于引导高三生物复习教学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把握。
在生物学的复习过程中,生物学科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生物学的主干知识进行复习。如生物体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真核生物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联系和区别、生物体遗传的物质基础与遗传规律的关系、生物的进化与生态系统的联系、人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联系、人体的免疫与机体的代谢调节、生物体的生殖与细胞增殖、分化的联系、基因与基因工程、细胞与细胞工程、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与发酵工程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主干知识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科最基本的思维品质。
三、专题复习与模拟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二轮复习中,复习专题的选择、习题的精选、解题技巧的培养是这轮复习的重点。专题复习的进行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章节之间、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之间重要知识点的综合,这种知识点的综合体系要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地分析解决学科内综合问题的能力。而适当精选的模拟试题的训练,有利于强化与提升这种综合能力。
(一) 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专题的选择有两个方面可作考虑,一是学科内跨章节的专题,如植物生命活动与调节专题,涉及必修教材细胞学、植物生理与调节及选修教材第三章植物细胞工程。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理顺在第一轮复习中零散的知识点,建立起完整的关于植物学知识的体系,有利于学生解决高考出现的综合题;二是根据某一知识点,将与之相关的跨章节知识归纳在一起,如蛋白质专题、生物能量专题、生物育种专题、实验设计与分析专题等。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某一具体过程的综合分析能力十分有效。我在复习中只提供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共分六个专题,涉及三本教材的各章节知识点,按细胞与细胞工程、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及C3、C4植物、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免疫、微生物代谢与发酵工程、生命的延续(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体系,要求学生结合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回归课本,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知识点间的联系,课堂上不再具体讲解各知识点,如细胞工程、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等,而是注重分析各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对于一些重要的综合专题,如生物育种专题、蛋白质专题等,可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进行讲解,每专题计划用二课时完成。
(二) 精选模拟习题、强化解题能力。
在第二轮复习中,习题的选择对于学生得分能力的提高十分关键。模拟题选练时,不要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外来资料和试题,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做练习题要重质量而不是数量。也就是做一题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通过做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找出差距。在习题课的安排上,按照不同的题型进行分类,有计划地集中选择某一类型的试题集中分析讲解,如信息题、图表、数据、曲线题、实验题等,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题型,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如有效信息的提取、曲线升幅度、斜率变化特点、曲线拐点的含义等;习题课还要解决学生审题不仔细的毛病,特别对试卷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题,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答题,要注意题中信息的变化(如2004年上海高考题38题纵坐标不是常见的细胞核的DNA含量,而是每条染色体DNA的含量)。
(三) 重视评讲、规范答题。
针对高考理综试题特点,教师有必要进行习题的精选、重编试题,应将试卷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选择出来,安排学生练习,并指导学生就审题、分析、解答三个过程逐一过关。在每个专题复习中,选择历年高考题中综合性强、易答错的试题,集中分析评讲;针对学生答题不规范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解答高考题,根据高考题所给的标准答案,学生分析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之间差异,自己漏答、错答的原因;师生共同评价高考题答案的准确性、规范性,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的答题得分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生物学复习过程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必需以教材为本,不脱离教材,在极为关键的第一轮复习中,步步夯实教材基础知识是关键,不迷信课本以外的东西。必须紧扣考纲、明确考点、把握目标。重视生物学核心知识,既包括经典的、在生物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知识,例如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生物细胞呼吸的原理、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又包括体现现代生物学进展的新知识,例如细胞生物膜系统、干细胞、PCR技术、基因工程等知识;还包括解释和解决工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优生等生活实际问题所需要运用到的各种生物学知识,例如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等知识。生物学科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因此,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如滥用抗生素问题,食品安全问题,AIDS研究,禽流感,假药事件等;要引入生命科学发展史和学科前沿知识,凸显生物学科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激发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生物学备考过程中要在学习生物高考大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的培养,在选择题目时,立意于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又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教法,消除了以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来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以题海战术来泯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传统复习方法,只有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生物课程 学科素养 科学探究能力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以来,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农大附中位于南昌主要风景区梅岭的脚下,位于美丽的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这里物种丰富多样,学生的实践学习资源丰富,同时,江西农业大学有林学院和农学院,其师生都是专家,方便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这样良好的外部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行动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主、合作,乐学、会学,使生物学课堂真正充满生命活力,并为初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一点帮助。
二、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它反映了学生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是一个艰巨而意义深远的任务。
三、生物学科素养对学生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型、创新型时代。只有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只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创新,才能不被知识经济时代淘汰。具备生物学科素养的人才能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见,从小对孩子进行生物学科素养培养意义深远。
1.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对原来知识技能基础上的超越。创新能力的高低,与人的知识积累密不可分。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创新也是海市蜃楼。一个人的生物学科素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举足轻重。中学生如果以一定的生物知识为根基,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他们就有可能产生超越自我的冲动。因此,在生物学科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忽视生物学科素养在创新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2.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学校教育是受条件制约的,人的一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科的学科素养,能为今后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赢得主动,为实现终身教育保驾护航。
3.生物学科素养关系到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和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当他们参与社会活动时,就能够采取适当的个人行为。
四、提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培育生物学科素养,可使学生具备对生命现象及生命本质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一旦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将受益终身。因此,生物学科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生物课堂为主阵地扎实、稳步推进。
1、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作为教学的第一生产力,他们在具体到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法方法,都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具有较高科学素养,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素质。作为生物教师,如果不看百家之言,吸收更多养分,给自己不断充电,就不能将最新的生物科研成果带到课堂;如果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及学科素养。这样的教师怎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学生呢?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教师要主动参加学习,利用好图书馆、互联网、校园网等信息渠道,提高自身学科素养。
2、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生物教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中学生物教学是为学生未来的生物研究打下基础。新课程标准也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有了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才可以有探究的实践活动。探究意识离不开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科和地域优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历生物生活的机会,让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与美丽的大自然相联。学校可以考虑在校园内建立适宜的生物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和丰富的生物信息,还可以在郊外深入乡村的地方选择实验田,为学生实践探究搭建平台。
3、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自然科学。在实际实验中,教师可直接演示实验,让学生重复;也可讲解实验过程、要领,让学生亲自去做。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实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最能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是让学生根据某一原理设计实验步骤,增强生物学实验研究技能,生物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提升。
【结束语】提高生物学科素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点点滴滴做起,有目的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熟悉生物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教学是一门艺术,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积极的姿态、切实的行动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才能真正,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杨莉.浅谈生物学科素养的形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近几年来,依托“生物科学探究基地”,笔者积极探索促进学科教学变革的实践,实现了课程基地、课题研究、学科教学的联动统整,生物学科教学形态、课堂样态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1 系统梳理了学科教学突出问题,以实验教学的转型为“突破口”
1.1 实验教学的不给力,制约了生物学学科教学功能的整体提升
生物学核心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验特别是探究性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往往只开设高考明确要求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基础性学生实验,对于探究性实验活动(包括各种调查、参观、实习活动),往往因为设施不完善、活动周期长、场地不充裕、过程掌控难等原因,开设不足或探究性缺失,使得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趣味性大打折扣。
1.2 课程资源的不充分,减弱了生物学核心概念学习的体验性和直观性
由于生物学核心教学内容分布在各个模块和不同章节中,有的教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有的只是介绍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有的直接呈现科学结论,使得许多高中生物学核心教学内容,特别是一些抽象的难点知识没有相应的探究性活动与之相配套,缺少相应的硬件资源和课程资源作支撑,因此未能实现核心教学内容的实验教学全覆盖。
1.3 基地定位的不恰当,影响了课程基地建设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统整
目前课程基地层面鲜有具体和系统的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和有序推进缺少可借鉴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于如何把课程基地建设与学校课程改革、教学变革进行有机整合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总结,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自我创新,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
2 初步形成了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与整体推进策略,成为撬动学科教学变革的“新支点”
2.1 课程基地建设以“架构新型探究平台,促进学习方式转型”为核心理念,突出了以实验探究为载体的新型教学环境的创设
立足学校实际,整合优势资源,支撑特色发展。建构“5―4―3”模型,即创建了由4个科学探究活动为中心和1个资源与学习拓展中心组成的综合体,开发4个核心课程模块――满足所有学生学习,3个校本选修课程模块――满足少数特长学生的发展,以课程基地的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融通科研、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以此模型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生活”这本富藏无与伦比财富的教科书。
聚焦课堂教学,推进教学变革,引领教学转型。我校课程基地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体验式教学,强调体验对学习的作用,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参与中体验,在实操中理解,在探究中创造,使教师了解“学”在何处,方能确定“教”往何方。
为建设体验化、实验化、生活化的课程基地,从设施环境、科研环境、实践环境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了新型的学科教学环境。① 设施环境:建有细胞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工程技术等4个科学探究活动中心和1个资源与学习拓展中心。② 科研环境:与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与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主任和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周哲敏教授等,不仅以合作单位负责人给予辅导人员和设施环境的全力支持,而且将各自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中学生可开展的研究课题与学生分享。③ 实践环境:为满足学生种植实践需要,在校园沿河走廊开辟了作物栽培实践园,学生得以亲手种植豌豆、小麦、玉米等植物,?_展经典杂交实验,体验孟德尔等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历程。
同时,为满足学生调查、实习需要,在近在咫尺的金城湾公园和长广溪湿地设有“生物多样性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实地体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特征,考察区域内常见的生态工程项目。为密切科研、生产、生活的联系,学校还在无锡市农业委员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定期组织师生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园、特种动物养殖基地等,直面生物科技的日新月异,真切感受生命科学的无限魅力。
2.2 以生物学科为依托,完成了以实验为载体的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学习的模块重构,积极创新知识呈现形式,全力聚焦教学方式变革,着力解决学科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把国家课程中的核心教学内容提炼出来,结合校情,构建了“细胞生理与培养”“育种机理与栽培”“生态构建与修复”“微生物培养与发酵”4个富有特色的校本核心课程模块,强化了核心概念的学习;将核心教学内容作适当拓展,开发了3个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校本选修课程模块,实现了整体与部分、必修与选修的统一;再结合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项目、无锡太湖水综合治理等项目,开发了适合中学生参与的、有一定科研含量的综合性探究项目,让部分特长学生参与,以培养高品质的生物创新人才。
3 以课程建构为统领,以科学探究为载体,凸显了学科教学形态尤其是实验教学样态的“创新点”
3.1 基地资源支撑,实验教学凸显创新
突出科学本质的生物学教学,决定了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我校生物学科教师基于课程基地这个平台,在实验材料的优选、实验原理的拓展、实验方案的优化、实验教学方法的革新、实验教学功能的回归、实验教学评价的突破等方面进行了多层次深入的开发研究,对教材实验进行了50多处实践创新,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实验教学的特色。
3.2 特色课程引领,学科教学转型革新
基于国家课程的实施,构建了如上所述的4个富有特色的核心课程模块,强化了核心概念的学习;开发了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3个校本选修课程模块,分别设有各自相应的系列活动。活动设计中分别针对必修班学生、选修班学生、科技创新班学生、学生会生物社团、研究性学习小组、生物科技夏令营学生等,设计不同实验和探究活动,设定分类教学目标,把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综合性科学探究项目放在不同学生群体中予以实施,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样化,形成了我校以国家课程为核心的多样化校本课程教学体系,实现了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全覆盖。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创新了知识呈现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实现了重点、难点知识的实验化、直观化教学,化解了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学科情感、学科精神、学科志向,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快速提升,实现了育人模式的转型。
3.3 丰富活动开发,师生发展成果日新
科学探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为学生创设了真实、优质、先进、生动的学习环境和科研氛围。学校开发实施了细胞生理与培养、作物栽培与实践、微生物培养与发酵、生物技术与实践、专题辩论与课题汇报、分子生物学实验、植物组织培养以及综合性科学探究创新项目系列活动。除了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安排的实验课和研究性学习外,每学期都开设了“生物科学博览与实践”活动课程,每年在高一、高二年级组建生物学课题研究小组、每年暑假都举办“生物科技夏令营活动”,还和学生会合作组建学生会生物科研类学生社团,推动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实施。
开展的每一项活动均以实践为特色,以创新为目标,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研素养,集思广益、攻克难题的创新意识,分工有序、群策群力的团队合作意识。这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培养的优秀品质和科研素养,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丰富的活动使教师的教学科研与课堂教学、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积极改革,勇于创新,如在教学形式上除了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外,教师们大力开发适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比如把翻转课堂模式成功引入实验教学,对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效果特别明显。教学微视频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验细节指导等环节,大力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形成了以实验为特色的生物学科教学体系。
3.4 深层教研推进,辐射示范引领出新
对学生来说,科学素养的基本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和个人生
活中。新课标中关于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为: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科学态度是指学生对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技术科学精神所抱有的好奇心、自信心、实事求是的科研工作作风以及善于合作交流的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等。科学的世界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并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科学作为一个产生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多数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世界上还有许多事物不能用科学方法来验证等。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是可以受益终生的,让学生们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并且科学探索是重过程胜于结果的过程,其过程主要的步骤和技能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作出预期、搜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
3.生命科学知识和技能。高中阶段,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等生物学的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观点,使学生对生物学的核心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并掌握观察、动手、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撰写报告、设计实验等方面的技能。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过程就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一个系统的科学化的整合和具体运用过程,通过这一途径对于有效实现三维目标具有现实的推动作用。生物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连,通过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当中体验到科学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行为来对待周围的事物,用科学的思维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一切并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时,自身的科学素质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目的呢?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方法
1.借助生物学史和经典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重要意义。生物课程标准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例如,课程标准突出了人和生物圈的关系,让学生会健康地生活,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农业、医药、环境等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2.在观察、实验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如果你指望学生们最终能在新的情况下运用所学知识严密审慎地思考问题、分析情况,把某些科学上的想法公诸于人,能进行逻辑论证,能与他人共同工作,他们就必须有机会在多种多样的情况下亲自进行诸如此类的实践。这是美国2016计划中的一个教育原则。
生物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实验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以及学生亲身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科学真理追求的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实验教学策略的改进,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讲清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思想和每一步骤的作用和意义,并让学生学会如何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鼓励他们积极地对其进行假设和猜想,提高他们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至于他们能真正透彻地了解每一个实验,并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科学方法。同时教师也要适当增加些探究性实验,减少对学生的限制,激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进行尝试。因此,实验过程中教师既要积极引导,严格要求,又不能对学生限制过重,剥夺他们的发挥和创造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从中学到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倡导探究性学习,可以把现实世界带入教师,融入学生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可以鼓励学生在多个领域里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为全面评价学生提供实践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生物课程的特点;符合学习规律。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