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场景

时间:2023-08-18 17:1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场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场景

第1篇

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由硬件(智能家电、智能硬件、安防控制设备、家具等)、软件系统、云计算平台构成的一个家居生态圈,实现人远程控制设备、设备间互联互通、设备自我学习等功能,并通过收集、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生活服务,使家居生活安全、舒适、节能、高效、便捷。智能家居包括家居生活中多种产品,涵盖多个家居生活场景。

2016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1140亿元,2017年第二季度智能家居活跃用户规模达到4600万。随着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90后婚育潮的到来,智能家居将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

从智能家居发展阶段来看,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正处于市场启动阶段,尚未进入爆发期,智能家居产品渗透率较低。目前,智能家居领域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产品本身智能化程度低,多数产品是按既定的程序完成任务,在主动感知和解决用户需求、人机互动等方面达到的体验依然较初级,因此没有形成广泛的用户粘性,消费者对智能家居产品抱有观望态度。而相较于亚马逊的echo和GoogleHOME,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智能家居控制中心,仍处于以手机APP向智能音箱、智能电视、机器人等控制中心的过渡时期。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带来硬件背后的软件及服务能力、与智能硬件相匹配的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家居,有利于形成适配下一代硬件的真正的“智能化”及深入场景体验的个性化计算,语音及视觉等人机交互技术有助于提升与智能家居产品的交互体验。

“AI+智能家居”提升智能家居产品交互体验

语音交流更倾向于日常交流方式:通过人类的语言给机器下指令,从而完成自己的目的,而无需进行其他操作,这一过程将更为自然。同时语音交互在特定的场景中具有优势,比如远程操纵、在行车过程中等,能够实现在特定场景中解放双手的作用,在家居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语音识别成为主流的人机交互方式。

近年来,语音交互的核心环节取得重大突破,语音识别环节突破了单点能力,达到97%以上的中文语音识别准确率,从远场识别,到语音分析和语义理解技术都日趋成熟,多轮对话的实现等都有利于语音交互取代传统的触屏交互方式,整体的语音交互方案已被应用到智能家居领域中。

计算机视觉、手势识别等交互方式成为语音交互的辅助,echo在新推出的echoshow产品中已搭载屏幕,而智能电视除语音交互之外,通过计算机视觉分析视频内容,并对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下一步操作,包括短视频剪辑、边看边买等,比如Yi+搭载在天猫魔盒中的“瞄一下”功能。再比如在智能冰箱中,通过计算机视觉实现对冰箱内食品的分析,以及衍生出的用户健康管理和线上购物等功能,多种交互方式将统一在家居生活场景中,从而提供更为自然的交互体验。

另一方面伴随着智能家居平台的发展,通过“IFTTT”的场景布局,智能家居实现多种家居产品的联动,用户可以自定义多个使用场景,实现定制化、个性化。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使得个人身份识别、用户数据收集、产品联动在潜移默化中变成现实,未来家居生活场景中将提供千人千面,家庭成员的个性化服务。

“AI+智能家居”实现内容和服务的拓展

找到合适的语音入口是挖掘智能家居背后用户价值的关键。硬件本身具有入口价值,智能音箱,智能电视,家庭机器人等都有可能成为合适的入口。

传统的鼠标操作、触屏操作逐渐向语音交互这种更为自然的交互方式演进,语音交互的未来价值在于用户数据挖掘,以及背后内容、服务的打通,以语音作为入口的物联网时代将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智能音箱、服务机器人、智能电视等智能化产品成为现阶段搭载语音识别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载体,作为潜在的智能家居入口,智能音箱、服务机器人和智能电视等产品在提供原有的服务的同时,接入更多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并实现对其他智能家居产品的控制。这些产品为付费内容、第三方服务、电商等资源开拓了新的流量入口,用户多方数据被记录分析,厂商将服务嫁接到生活中不同的场景中,数据成为基础,服务更为人性化。

“AI+智能家居”的未来发展趋势

a.带来更好的智能化、更高体验的人机交互

从最早的WiFi联网控制到如今的指纹识别、语音识别,人机交互性能大大提升,智能家居产品正在由弱智能化向智能化发展。而智能家居产品受众也将从尝鲜者转向更为普通的用户,甚至包括老人和小孩。更智能化的技术应用、更复杂的用户结构和更广泛的用户覆盖等因素必将促使智能家居产品趋于简单实用。

智能化和人机交互体验的升级将大大扩宽智能家居应用场景,2016年,智能安防类产品落地,指纹锁、智能摄像头等产品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智能感知、深度学习等技术的提升,智能灯光、智能温控等产品也逐渐趋于成熟,2017年智能音箱成为爆款产品。当用户需求不断扩大,产品愈加丰富,智能家居将会渗透到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家居市场将迎来爆发,2019年,智能家居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950亿元。

b.智能音箱、智能电视、管家型机器人将继续抢占智能家居控制中心,智能家居趋于系统化

第2篇

AI最先商业化的项目,应数2011年初次亮相的IBM人工智能认知系统Watson。2016年,借助商务领域的积累切入具体应用,Watson的商业模式逐渐明朗,并为IBM的第四次转型贡献了亮丽业绩。

然而还不够快。受传统业务下滑拖累,IBM 2017年一季度营收继续下滑。

拖着铅球,Watson在与未来赛跑。

百年商业帝国的第四次转型

与眼下最热的围棋AI等通用人工智能不同,IBM的“人工智能”一开始便是为解决商业问题而生,其方向是商业领域的增强人工智能(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2007年8月,几个人工智能专家告诉IBM高级副总裁约翰?凯利,他们要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可与人互动的人工智能系统。2011年人工智能认知系统Watson初次亮相,就打败了美国问答游戏电视节目《危险边缘》的连胜纪录保持者和最高奖金得主。2014年,IBM专门组建Watson部门,并陆续投入数十亿美元。

2011年IBM百年之际,《经济学人》周刊曾撰文总结IBM三次重大转型:从机械制造到计算机制造、从大型机制造到包括个人电脑在内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从计算到服务。2016年初,IBM董事长兼CEO罗睿兰宣布IBM正式进入第四次转型,目标是成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云平台公司,“未来五年,我们所作的每一个决策,无论个人或专业机构,都将受到Watson的协助。”

2017年4月,“天工开物 人机同行”2017 IBM中国论坛在北京举行,IBM展示了其作为认知解决方案和云平台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突破性进展,及与中国本地伙伴在电子、能源、教育、汽车、医药、高性能材料及相关服务等行业或领域的合作成果:

神思电子采用IBM 的Watson Explorer,在金融和医疗行业锁定“智能客服”、“实体服务机器人”和“自助设备智能升级”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与杭州认知合作,应用IBM Watson肿瘤解决方案帮助中国医生获得循证型癌症诊疗的决策支持,从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隆基泰和与IBM共同合作,借助Watson平台构建综合能源云平台,为工业商业企业构建完整的客户能耗视图、用能预测及能效水平的分析和洞察能力打造智慧能源服务体系。

此外,IBM为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打造“儿童英语口语辨识及评价系统”帮助6-15岁学生学习英语,与禾嘉股份共同推出基于区块链的医药采购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在精细化工行业,默克正在利用IBM IoT技术打造全新智能物流与智能工厂,而一汽大众也将采纳IBM大数据、云计算、认知计算等技术打造佛山创新中心,建立智能工厂。

除了垂直行业,IBM“商业人工智能”也在为专业人士提供增强智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目前,Watson系统已进入法律、医疗、教育、金融,零售,服b设计等60多个职业领域示范人机协作,将专业人士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论坛上,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表示,“我们相信,企业大规模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期就在当下,并将为各行业和专业带来巨大的创新价值。”

拖着铅球赛跑

商业的残酷在于,仅凭方向正确,未必能赢得赛跑。除了亚马逊、微软、谷歌这样的外部竞争者,IBM对云计算和Watson孤注一掷,更大的压力来源于自身:新兴业务的增速能否超越传统业务下滑的速度。

4月19日,IBM2017年一季度财报,其“战略业务小组”(IBM重点发展的云计算、分析、社交、安全及移动产品)营收增长12%,至78亿美元。Watson所属的认知解决方案业务板块营收同比增长逾2%,达41亿美元;云计算业务营收增长33%至亿美元,净收入为23亿美元。

与战略业务表现亮丽形成对比的是,受传统硬件和软件业务增长停滞的拖累,IBM整体业绩依然继续在下滑:公司一季度营收同比下滑2.8%,降至181.6亿美元,低于预期的184亿美元。其公司营收连续20个季度下滑,并创下2002年一季度以来最低水平。

财报后,IBM股价下跌超过8美元,跌幅近5%。其大股东伯克希尔哈撒韦2016年报显示持有8120万股IBM,也就是说,如果巴菲特一季度没有减仓,将损失约6.5亿美元。

有趣的是,之前尽管和比尔?盖兹关系很好,巴菲特开始尝试购买科技股的时候,并没有买微软的股票,而是选择了IBM,几乎全程体验了一把IBM转型带来的缓慢复苏。

2015年,巴菲特入股IBM时正是其收入连年下滑之际,2016年初,IBM股价已跌至不足120美元。一年之后,2016年IBM财报显示,IBM云业务当年实现137亿美元营收,同比增长35%,占IBM全年总营收的17%;云业务年化营收达8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3%;计入“技术支持及云平台”项目的年毛利率达41.9%;以Watson为主的IBM认知解决方案营收达182亿美元,毛利率高达81.9%。2016年,IBM股价上涨了20%。

2014-2016年,IBM犹如传统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借助自身在商务领域的积累,在云服务和人工智能领域大力投资,切入具体应用,商业模式逐渐明朗。

并购与合作

IBM对云服务和Watson期许甚高,Watson的十年布局也逐渐步入收获季。随着医疗、物联网、金融、零售、时尚、教育等多个行业标志性样本的出现,Watson的商业版图正在扩张。

Watson成为全球医疗健康第一人工智能系统,其秘籍是不断吸收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并加以学习。为了“喂饱”Watson, IBM不断收购医疗健康领域的公司,两年间花费超40亿美元。除了加大并购,IBM为拓展商务版图同时也采用了更实际的方式:与垂直领域巨头合作,补充基础数据和垂直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

2016年10月,IBM宣布与通用汽车合作,Watson为其新版车机系统OnStar提供技术支持;与全球教育机构培生合作,Watson为其学生提供自然语言下的学习指导。今年3月19日,IBM认知商业战略在中国正式落地一年之际,万达网络科技集团与IBM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万达网络科技集团正式进军公有云业务领域,万达也将成为Watson在中国落地的重要基础设施。

从另一方面来看,万达选择IBM,很大程度上是由于IBM这部分业务的体量。IBM云业务在2016年实现137亿美元营收。亚马逊AWS 2016年营收122亿美元;微软未透露Azure云业务的实际营收,摩根大通分析师估算约26亿美元;谷歌也未披露云计算业务营收,外界估算在10亿美元左右。从总体营收规模来看,IBM云计算业务其实并不输于AWS、微软云和谷歌云。

第3篇

一、调研背景2014年11月亚马逊低调智能音箱Echo,内测半年后于2015年正式发售;当年销量为250万台,16年销量520万台,超越传统音箱领头羊Sonos ,成为在线音箱行业霸主,一度在细分的智能音箱市场占据了99%的市场份额。

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 受到市场强烈反响以后,google在2017年5月google home,苹果在2017 年WWDC 智能音箱HomePod,国内厂商京东和科大讯飞合作推出叮咚音箱……一时间国际互联网和硬件行业巨头纷纷加入战局,争夺语音交互流量入口,带动了AI落地的一轮热潮。

智能音箱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级硬件。2017年6月苹果home pod以来,下半年至今,每月都有一两家科技公司智能音箱新产品或二代、三代产品。

目前为止,国内科技巨头BAT、小米,老牌电器厂商联想、苏宁,语音技术企业科大讯飞、思必驰,硬件技术创业公司出门问问、若琪等都陆续通过自研或合作的方式入局。

二、技术厂商智能音箱的爆发离不开语音技术的支撑,掌握语音技术的有两类厂商。一是互联网巨头如Amzon、Google、BAT、苹果、微软等,二是专研语音交互技术的厂商如科大讯飞、思必驰等。

语音技术厂商通过自主研发软硬件产品,或对外输出技术,赋能传统智能音箱厂商、内容和互联网服务厂商,获取用户和数据,建立平台生态。

[仅代表笔者个人立场]

2.1 国外一线语音技术提供商1.Amzon Alexa

基本信息:Amzon Alexa是亚马逊的智能虚拟助理和开放平台,2010年启动研发,于2014年11月和Echo同时。Alexa 具备语音技术能力,并通过运行独立的程序,称为“技能”(Skills)来实现不同功能应用(类似手机里在操作系统上运行APP),支持音乐播放、语音购物、智能家控、智能通讯等一系列功能。

由于其先发优势与大量的落地产品,不论是从产品搭载数量和智能水平上,alexa都已远超其他技术厂商(CNET在CES2017的统计)。

开放情况:Alexa 2015年6月,亚马逊将Alexa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了 Alexa Skills Kit(ASK) 和Alexa Voice Service (AVS)两套开发工具包,让开发者能够更加容易开发Alexa的“技能”;并 设有了风险投资基金alexa found专门扶持语音交互领域的初创企业,以及大学生开发竞赛Alexa prize。

从2014年时的29余项技能,到如今近4w项技能,积极开放政策和不断优化的开发工具,使得Alexa拥有了远超其他技术厂商的海量技能。

应用范围:截止目前Amzon Alexa已陆续在全球38个国家开通(中国暂未开通),涵盖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日语等6种语言(暂不支持中文)。

除了搭载自家echo系列音箱产品外,Alexa也赋能sonos、联想、哈曼卡顿等音箱产品,amzon fire TV 等智能电视,amzon fire、华为mate9、HTC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华硕、惠普、联想等笔记本电脑和PC,智能冰箱、智能灯、智能开关等智能家居产品,智能耳机、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以及包含福特、宝马、雷克萨斯、丰田等品牌的智能汽车。

2.Google Assistant

基础信息: Google assistant是谷歌的虚拟助理,于2016年5月在谷歌开发者大会正式,支持语音交互,搭载在Google的智能手机和智能音箱中。

开放情况:2016年12月,Google推出开发者平台Actions on Google,2017年4月了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以便第三方开发者为Google assistant开发应用程序,并进一步扩展支持智能汽车和其他智能家居设备。Google assistant支持语音输入和视觉响应,可通过设备的相机识别物体并收集视觉信息。

应用范围:当前Google assistant已支持英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8种语言,预计2018年底将支持30多种语言,覆盖95%的Android手机(暂不支持中文)。

除了搭载自家Google home系列音箱和Pixel系列智能手机外,Google assistant还赋能索尼、诺基亚等智能手机,松下、LG、Sonos等品牌的智能电视、智能机顶盒、智能音箱产品,联想、爱可视等电脑及沃尔沃等智能汽车产品。

3.Microsoft Cortana

基础信息:Cortana是微软的虚拟智能助理,于2015年1月正式,逐步应用于搭载windows操作系统和Android/ios系统的移动设备。Cortana具备语音交互功能,并使用bing的搜索引擎信息回答问题,能够调用应用程序、查询天气、提供餐厅和景点推荐,控制智能家居。

开放情况:2017年的build开发者会议上,微软退出Cortana技能开发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为cortana开发技能。

应用范围:截止目前cortana支持包括中文(简/繁)、英语、德语、法语、日语在内的近10种语言。Cortana已集成到微软众多产品,如Edge浏览器、windows10、车机系统、Skype(微软的即时通讯服务),并赋能微软与harman kardon合作的智能音箱invoke等。

4.Apple siri

基础信息:Siri(Speech Interpretation and Recognition Interface)是苹果的虚拟助理。Siri 公司创建于2007年。

起初 Siri 只是 iOS 平台的一个应用程序,苹果在 2010 年 4 月收购了 Siri 公司并重新开发后,Siri 成为了苹果设备的内置软件,于2011年重新,并只允许在 iOS、macOS 中运行。

Siri支持语音交互,可以完成数据搜索、天气查询、设置闹钟等许多服务。

开放情况: 2016年6月苹果开发者大会上开放了Siri接口,在IOS开发平台中新增Sirikit,支持开发者调用Siri展示应用内容。Siri目前暂无独立的技能开发平台。

应用范围:截止目前Siri支持包括中文(简/繁)、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在内的20余种语言,并赋能苹果全线产品,如iPhone、iPad、iPod、Apple watch、mac等。

2.2 国内一线语音技术提供商1.科大讯飞

基本信息:科大讯飞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最大智能语音技术厂商,在智能语音技术领域有着长期的研究积累,并在中文语音合成、识别、评测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与中国官方关联密切,堪称“中文语音产业国家队”。

科大讯飞占有中文语音技术市场70%以上市场份额,语音合成产品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

开放情况:讯飞开放平台是全球首个提供移动互联网智能语音交互能力的讯飞开放平台,基于讯飞开放平台陆续推出讯飞输入法、灵犀语音助手、AI+教育、AI客服、AI医疗(语音电子病历、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智能助理等)、晓译翻译机、飞鱼智能车载系统、家庭场景的讯飞魔飞麦克风系统等是多宽人工智能产品。

应用范围:科大讯飞支持34种语言,包括中文各地方言,目前已赋能长虹、海信、康佳等国内大牌智能电视、GlassX、ZWatch等可穿戴设备,奥迪、宝马、奔驰、通用、福特、上汽、广汽、长安、吉利、长城、奇瑞等国内外智能汽车,智能音箱(京东叮咚音箱)、聊天机器人(小鱼在家)等智能硬件产品,窗帘、空调等智能家居产品,为包括滴滴打车、高德地图、QQ阅读等在内的超过60000个App提供智能语音交互服务,覆盖聊天通讯、工具、视频、新闻、导航等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2. 百度DuerOS·小度

基本信息:DuerOS是百度的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于2017年7月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正式。DuerOS具备影音娱乐、信息查询、生活服务、出行路况等10大类目共200多项能力,用户可在不同场景下实现指令控制、信息查询、知识应用、寻址导航、日常聊天、智能提醒和多种O2O生活服务;同时支持第三方开发者的能力接入。

开放情况:DuerOS开放平台包括智能设备开放平台和技能开放平台,分别适应不同类型的硬件厂商和为开发者。为方便“上手”,百度了针对个人、产品厂商、特殊厂商的DuerOS套件,并融合包括声智科技、先声互联、Intel、Rockchip等第三方解决方案,上线了技能商店APP“小度之家”。

应用范围:DuerOS支持普通话、英语、粤语、四川话等多种语言,已赋能智能音箱、电视、冰等大小家电与智能家居产品,智能手机、手表等随身设备,车机、智能后视镜等智能车载产品,累计搭载5 000万设备,日活超过1000万,有1600万DuerOS合作伙伴,落地80多家主控设备,积累了超过10000名DuerOS开发者,DuerOS累计回答问题数已达24亿。

3.小爱开放平台·小爱同学

基本信息:小爱开放平台(原水滴平台)于2017年5月对外开放语音能力与SDK,基于小米的硬件生态和海量数据,提供全球领先的语音识别、NLP等多项人工智能技术,为开发者提供一站式的人工智能服务。

应用范围:小爱开放平台能力已在小米电视、小米AI音箱、小米金服‘米小贝’等小米软、硬件产品中集成,为小米生态链中8500万台IoT连接设备赋能,虚拟助手小爱同学的日活跃用户也达1000万。

4.AliGenie语音开发者平台·天猫精灵

基本信息:AliGenie开放平台于2017年10月12日云栖大会,由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发起的,面向企业/机构/创业者/开发者,将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领域积累的技术以API或SDK等形式对外共享的在线平台,目前已经拥有涵盖影音娱乐、新闻资讯、购物外卖、家居控制、生活助手、儿童教育等的100多项技能。

应用范围: AliGenie开发者平台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精灵技能市场、硬件开放平台、行业解决方案, 全面赋能智能家居、制造、零售、酒店、航空等服务场景

5.腾讯云·小微

基本信息:腾讯云的智能服务系统和智能服务开放平台,帮助智能硬件厂商实现语音人机互动和音视频服务能力。微信AI团队自 2012 年起,就将语音输入、语音识别、语义分析技术等功能应用到微信中,腾讯云小微将微信的语音技术作为底层能力,故命名为“小微”,于2017年6月腾讯“云+未来”峰会上正式对外。

应用范围: 腾讯云小微包括硬件开放平台、Skill开放平台、服务机器人(智能客服)平台,结合腾讯社交关系链,覆盖家庭、车载、运动、酒店和儿童陪伴教育等众多场景。

6.思必驰·DUI开放平台

基本信息:思必驰2007年成立于英国剑桥,创始人均来自剑桥,2008年回国落户苏州,是国内少有的拥有人机对话技术,国际上极少数拥有自主产权、中英文综合语音技术的公司之一。思必驰于2017年9月正式DUI(Dialogue User Interface)开放平台,以任务式对话为核心,兼具闲聊与问答功能,打造人性化交互。作为一个全链路智能对话开放平台,DUI开放基于思必驰智能语音语言技术的对话功能,并提供GUI定制、版本管理、私有云部署等开发服务。

DUI具备青囊(服务与研发支撑)、天机(大数据)、紫微(丰富的第三方资源)、玲珑(终端解决方案与环境)四大系统。DUI平台对接丰富的第三方内容,内置国内最专业的语音语言技能商店,具备深度数据可视化、个性化自定义、零门槛操作,开发者通过DUI可实现全链路的高度定制,几乎可自定义每个模块。

应用范围: 平台已覆盖车载、家居、机器人、故事机、手机助手等多应用场景,提供智能车载、智能家居、智能机器人等解决方案,赋能天猫精灵X1、小米AI音箱小爱同学、联想智能音箱、小米板牙70迈智能后视镜等前沿智能产品。

2.3 国内二线、小创业语音技术提供商1.出门问问

出门问问是Google(谷歌)投资的一家中国人工智能公司,由硅谷华人科学家李志飞于 2012 年回国创立。拥有自主研发的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垂直搜索、基于视觉的ADAS和机器人SLAM等核心技术。代表性的软硬件产品包括智能手表Ticwatch、车载智能后视镜问问魔镜Ticmirror、智能音箱Tichome、出门问问语音助手APP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问问魔眼Ticeye。

2.猎户星空

猎户星空拥有全套远场语音技术,自研全链路的远场语音交互系统“猎户语音OS”,已赋能喜马拉雅“小雅”音箱,美的、海尔、博联、海尔优家、欧瑞博等品牌的智能家居产品。小米AI音箱、小米电视,也应用猎户星空的TTS(语音合成)技术以及ASR(语音识别)技术。猎户星空自己音箱小豹AI音箱,接入微信支付、银联支付、融合区块链技术。

2017年猎户星空还获得了世界公认人脸识别“世界杯”的微软百万名人识别竞赛识别百万名人子命题有限制类(只使用竞赛提供数据)的第一名。

2018年3月21日,猎户星空正式对外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人产品矩阵,在接待、售卖、儿童陪伴等多个场景落地。同时了猎户机器人平台Orion OS,集合了自研的多芯片系统,摄像机+视觉算法,麦克风阵列,猎户TTS,室内导航平台和七轴机械臂等,形成了完整的机器人技术链条。

Orion OS现与微软、搜狗、高通、英伟达和锤子科技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若琪Rokid

Rokid公司成立于2014年7月,隶属于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杭州, 北京和旧金山分别设有研发中心,致力于机器人领域研究,专注于远程定向拾音/语音语义识别、人脸/手势识别、音响和投影系统等核心技术。Rokid现有PEBBLE ? 月石智能音箱、AR眼镜Rokid Glass、智能机器人ALIEN·外星人等产品,Rokid智能家居机器人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获得CES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创新大奖。

4.聚熵智能·DeepBrain

DeepBrain 2012年成立于上海,致力于研发人工智能产品, 核心团队是来自于国内外名校的技术研究人才, 为超过100家厂商提供深度人机对话能力,并与三星、华为、联想、中兴达成深度合作。

DeepBrain在2014年了国内首款智能音箱——小智超级音箱,比 Echo 的推出还要早半年。其语义技能平台已进驻上千名开发者,开发了超过 1000 种以智能家居为主的语义技能。

5.搜狗语音

搜狗由搜狐公司创建于2004年8月3日,域名为Sogou.com,目的是增强搜狐网的搜索技能。2013年9月,腾讯注资搜狗,并将腾讯旗下的搜搜业务,输入法业务注入搜狗。

2017年11月,搜狗在纽交所上市,腾讯目前持有搜狗45.37%的股权; 搜狐持有搜狗股权比例为39.21%。

搜狗语音技术研究于2012年启动,并在2013年6月正式上线搜狗语音云开放平台,接入搜狗包括输入法、地图在内的全线产品,并推出搜狗语音助手,与Siri一样,搜狗语音助手在手机端上提供的交互体验并不能让用户产生足够的依赖性,产品的使用率并不高。

2016年8月搜狗了语音交互引擎「知音,2017年12月与四维图新、飞歌展开合作,推出飞歌智能车联网软硬件解决方案G8Ⅱ 后装智能车机,为2018年3月的小米电视 4A提供ASR语音识别能力,为会议平板厂商视源股份的首款智能语音平板 MAXHUB提供语音技术。

三、行业格局3.1 智能音箱市场格局销量与市场占有率对智能音箱产品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因为智能语音技术刚刚落地,极其依赖用户数据的喂养,越使用才能越智能。

根据笔者估算,截止2018年Q1,全球智能音箱市场保有量占比如下所示:

Amzon凭借其先发优势和形态丰富的产品,一骑绝尘,占领了71%的份额

Google以其完备的低-中-高产品矩阵和用户基础,抢夺12%的份额

天猫、小米分别凭借电商体系、智能家居生态与低价爆款策略占据6%、4%的份额

京东涉足智能音箱较早,品类丰富,也占据了3%的市场份额

apple的homepod在今年 2月9日才正式发售,且定价偏高,仍旧占据了1%

其他所有品牌占据3%。

3.2 全球智能音箱概览海外一线智能音箱品牌及产品销量:

国内一线智能音箱品牌及产品销量:

全球其他智能音箱品牌及产品销量:

3.3 全球主流智能音箱品牌3.3.1 Amzon Echo

作为智能音箱品类开创者,Amzon不断地优化音箱产品新能,持续创新。从场景和形态出发,陆续推出小巧低价的echo dot,带屏音箱echo show、闹钟音箱echo spot。既有促销爆款铺量,又有高端品类防守,具备了高、中、低三个档位完善的产品矩阵,各型号累计销量在3千万以上,是目前唯一销量破千万的智能音箱厂商,引领着全球智能音箱市场。

3.3.2京东叮咚

京东与科大讯飞联合成立的灵隆科技推出叮咚音箱,作为国内较早涉足智能音箱的厂商,从2015年5月开始,京东已经发售了一系列新品。整体产品线与Amzon相似,不断探索更多形态与场景,持续提供更多自定义功能,并以儿童教育音箱,切儿童早教市场。随着小米、阿里、百度的强势入局,京东也推出了高端带屏音箱叮咚PALY,低价叮咚mini2,抢夺国内市场。

3.3.3Google home

2016年5月,在Amzon几乎垄断智能音箱市场之时,Google入场搅局,推出Google home,凭借其优雅的设计、 背靠Google搜索引擎的智能问答和价格差异,曾一度占据了2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在2017年10月推出低价的Google home mini和高价的Google home max,不断支持更多新技能和场景:接入更多智能家居设备、支持500w个菜谱抢占厨房,支持语音购物等。

3.3.4小米小爱同学

小米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家居生态构建者,产品覆盖了耳机、移动电源、手环、插座、血压计、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运动相机、平衡车、电池、床头灯、电饭煲等智能家居设备。

小米于2016年底开始研发虚拟助手小爱同学,并在2017年9月正式了智能音箱小爱同学,除了强大的小米家居生态背景,小爱同学还因其机智的人设获得极高关注。2018年小米推出Q萌版小爱同学mini加入国内低价冲量大战。

3.3.5天猫精灵

阿里对新技术研发极为重视,在17年7月了天猫精灵x1,同时亮相的还有负责阿里消费级AI产品研发的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17年10月云栖大会正式宣布成立达摩院,网罗各个重点技术领域的专家人才,进行基础科学、AI芯片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研究。

18年3月推出天猫精灵M1曲奇,火眼支架,6月推出天猫精灵方糖,持续探索更多音箱形态,花式输出AI技术,包括图像识别、人脸识别、物体检测及情感反馈等能力。同时提高产品性价比,紧守音箱低价冲量的战场。依托阿里强大的电商网络,天猫精灵已成为国内销量最大的智能音箱品牌。

3.3.6百度小度

2017年2月百度全资收购渡鸦科技,11月了RavenH智能音箱,形状新奇色彩绚丽,带有可拆卸点阵触控板,对标高端音箱Sonos、Bose 和哈曼卡顿,售价1699。

18年初联合老牌音响制造商DOSS(德仕)推出DOSS智能音箱,3月、6月陆续推出国内首款智能视频音箱599元的小度在家、89元低价小度智能音箱,在京东和天猫发售,凭借极高的性价比,在国内音箱价格战中尚有一席。

3.3.7其他智能音箱产品

除了销量可见的主流智能音箱,国内外仍有不少智能音箱产品。如微软与哈曼卡顿联合推出的invoke,搭载了微软Cortana,Line与高通合作推出的Clova,以及国内中小创业团队的系列智能音箱,出门问问的Tichome、喜马拉雅的小雅音箱等等。随着智能音箱市场的逐步成熟,各类音箱或者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或者无声寂灭。

四、语音功能智能音箱除了提供核心内容资源消费功能,各品牌还深挖居家场景,开放平台,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能。智能音箱界独领的Amzon Echo已经具备了超过3w项技能,从技能增长梯度看,2016年开始爆发式增长,随着Echo销量的增加,至今仍在不断攀升。超过3w项技能加持的Amzon比它的一众追随者更像一个语音操作系统。

[数据源自Mary Meeker的2018互联网趋势报告]

如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app一样,海量的语音操作系统技能中,真正获得关注的还是少数,大量的技能成为僵尸技能,无人问津。因此其他智能音箱品牌,只要覆盖了高频、核心功能,提供更多资源、家控和创意功能,则无需畏惧Amzon恐怖的技能数量。

智能音箱产品功能趋同,主要分为内容技能、工具技能、互动娱乐三个大方向;功能面向核心场景及针对核心人群的核心功能趋向性逐渐显现。

用户关注度高的功能主要有音乐影视、生活助手、智能家居、游戏娱乐,其次是教育内容、趣玩搞笑、新闻,再其次是新闻、财经类功能;

工具技能用户口碑偏低,但有不可替代性;互动娱乐技能可替代性强,口碑和体验好的功能更受欢迎;内容技能评价均匀,重点在优质资源可得性。

五、用户体验摘录自ebay、Walmart、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的用户评论数据。

用户体验总结:

1)智能音箱产品整体受欢迎程度很高、用户接受度较高,评价矩阵皆为70~80%的5星好评;

2)用户对音箱产品唤醒、识别、解析等语音基础性能感知差异不大(可能由于个人拥有音箱品牌数量少于1个,对比不明显);对音质、内容资源丰富度、“聪明程度(智能感与趣味性)”等较为敏感。

3)老人、孩子对音箱的满意度、喜爱度是重要消费决策因素。

4)海外用户对音质要求更高,对音箱的使用场景区分更鲜明,倾向于为不同居所场景配备多个音箱产品,对是否自带电池等要求不多;国内用户音质要求和鉴别水平不足,期望自带电池便携便移动。

5)用户期望唤醒词自定义、内容资源更丰富、资源内容相互打通。

六、核心结论1)音箱销量:2017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3200w台,其中Amzon与Google以大约9:1的比例瓜分市场。Amzon 音箱销量量级已超2000w,铺货量和活跃设备数全球遥遥领先。

截止2018年4月底,国内厂商销量以天猫、小米为首,量级在200w左右,百度、腾讯及众创业公司量级均在10w之下。 具备生态闭环和技术平台的大厂商均有“高性价比铺量”的趋向,以低价占据迅速用户市场。

据Canalys分析公司保守预测,2018年全球音箱销量将增长到5630台,美国作为主战场销量将达3840台,中国作为第二大市场销量可达440万台。

第4篇

自2014年Facebook豪掷20亿美元收购Oculus以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便成了全球智能市场的新宠。谷歌、索尼等科技巨头先后推出了自己的VR产品,成了VR产业的先行者;国内的小米、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企业也相继进军VR领域。

VR作为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基于3D动态视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伴随大数据、新一代显示技术、可视计算、人机交互和数字感知等技术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热潮。在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VR――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所言,虚拟现实可能是一项颠覆性技术,是未来互联网的入口和交互环境。其已经成为支撑各技术发展的新的现实平台,可以推动许多行业实现升级换代式的发展。

新兴产业“一路高歌”

VR作为科技前沿领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均从政府层面支持虚拟现实产业发展,中国也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

虚拟现实技术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为我国VR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2016年8月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诸多前沿科技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强调要突破虚实融合渲染、真三维呈现、实时定位注册等一批关键技术,在工业、医疗、文化、娱乐等行业实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示范应用,培育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同时,《“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强调超前布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构筑新赛场先发主导优势。除此之外,《“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智能硬件产业创新发展专项行动(2016-2018年)》等扶持政策也陆续出台,均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VR产业的发展。

2014~2016年,VR处于市场培育期,对于一个新兴的产业来说,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很大程度可以从宏观上推动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VR初期发展阶段。据《2017中国VR产业投融资白皮书》预测,2017~2019年,随着广泛的产品应用出现,VR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行业对标准、相互兼容的应用、配件需求出现快速增长,VR消费级市场认知加深,VR企业级市场将逐步启动发展;预计到2020年左右,虚拟现实市场将进入相对成熟期,硬件解决方案趋合、平台系统开源化、大部分技术难题将有效得以解决、内容支撑全面、应用场景改进,产业链逐渐完善。

在政策的东风下,VR实现快速发展,同时也给投资人注入强大信心。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VR投资规模为21.8亿元,投资案例共60轮;2016年投资规模已达49.8亿元,投资案例178轮,投资规模增长128.4%,投资轮数增长196.7%。

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社交网络的下一步是虚拟现实”。从国外的谷哥、索尼、惠普、因特尔、苹果、Oculus等科技公司,到国内的乐视、华为、阿里巴巴、百度、HTC等科技公司都相应设计了VR的开发计划。据了解,2016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总规模为68.2亿元。2017年伴随着Oculus Rift、HTC Vive、索尼PS VR等多款产品的上市,VR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基于整体市场、产品成熟度及关键技术等指标的研判,赛迪顾问对虚拟现实发展预测倾向乐观,预计到2020年,市场进入相对成熟期,规模将达到918.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5.3%。

“下一步”走向应用

2016年12月,天后王菲“幻乐一场”演唱会刷爆了网络。与众不同的是,这一次演唱会还有VR直播。据微鲸VR?APP的直播页面显示,共有8.8万人在线观看。据了解,VR直播需要收取30元人民币的“门票”,其“门票”收入可达到264万元人民币。但是VR直播需要的设备要求和传输带宽比较高,以及可能产生的版权费分拆,这部分收入基本上是杯水车薪。微鲸在VR直播中尽量还原“现场气氛”,但是观众似乎并不买账。众所周知,VR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三大特点,然而屏幕分辨率低、颗粒感强烈、画面延迟和卡顿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微鲸VR直播在沉浸感的用户体验上还不尽如人意,叫好与唱衰并存。

有人说,VR在2016年上半年一片火热,下半年便是冬天,历经了戏剧般短暂的热潮。对于VR到底是不是一场泡沫,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对此表示要持保留意见。虽然目前VR的发展还未达到理想的状态,不论是设备、内容,还是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硬件设备标准不统一是隐藏在VR热潮之下的一大阻力;交互方式不完美,动作捕捉、眼球追踪等技术有待提高。作为一种新兴技术,VR的表达还有待完善,其“下一步”将走向应用。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硬件备受资本瞩目,包括硬件输出,比如VR眼镜、头盔、手柄、耳机等,以及输入端硬件,如动作捕捉和识别技术等。2016年,流向硬件端的资本明显减少,流向应用和内容制作端的资本有较大提高,包括游戏、视频、教育、直播等。目前单纯做硬件融资难度加大,能拿到融资的硬件商基本都是做“硬件+内容+平台+服务”的全生态型企业。资本在产业链环节做更全面的筛选,VR在进一步完善发展。

虚拟现实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硬件、软件、应用和服务等方面都是VR的自然表达形式。真正的VR创业者们,喜欢用“脑后插管”来描述最优秀的VR体验,它不仅可以满足娱乐消费领域的需求,其社交属性带来的爆炸性需求将使虚拟现实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技术,也将给医疗、教育、娱乐、旅游等诸多行业带来本质变化,虚拟现实的应用前景广阔。

第5篇

但热度终究会退却,真正回归产业、产品和用户需求时,我们除了那些科幻式的畅想和预测,还需要理解,基于现有的研究进展,人工智能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帮助我们解决哪些切实需求。比如说,我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搜索结果;手机上的语音助手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更加省力的人机交互方式;计算机能够读出、辨别图像中的内容等等。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也是可以改变全世界交流方式的工具——机器翻译。

1、语言和机器翻译的重要性

机器翻译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是在于语言对人类的重要性,《圣经·创世记》有个故事,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塔顶通天能传扬己名的巴别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科幻作家斯蒂芬森也在著名科幻小说《雪崩》中将语言称为人类大脑的最底层结构,对人类的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LeraBoroditsky认为我们使用的语言在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Alan Yu称之为“语言塑造世界观”。不同的语言带来了文化的多样,也对每个个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但世界上存在的多种语言给我们带来的不便也是显而易见,它影响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沟通交流。

语言是人类智能的体现,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基本能力。而人工智能长久以来的目标就是让机器完成那些以前只能靠人类自身才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在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如何让机器帮助人类进行语言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机器翻译的产生与发展

机器翻译一直被公认为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让机器理解语言,进而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不仅仅是几代科学家们孜孜追求的技术梦想,也寄托着普罗大众实现自由沟通交流的美好愿望。《星际迷航:企业号》里有这样的情景:星舰通讯指挥官佐藤星利用翻译器发明了linguacode矩阵,通过把翻译器集成到星舰人员佩戴的交流别针上或者植入耳朵里,说不同语言的人们就可以进行自由交流。这就是理想态的机器翻译。

机器翻译是人们最早设想的计算机应用领域之一,1949年由Weaver提出。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一直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紧密相随。从早期的词典匹配,到词典结合语言学专家知识的规则翻译,再到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机器翻译,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多语言信息的爆发式增长,机器翻译技术逐渐走出象牙塔,在近10年中开始为普通用户提供实时便捷的翻译服务。而近几年,许多科技巨头也公布了和机器翻译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机器翻译在近几年取得突破进展的原因在于两方面:

第一是深度学习(模拟神经网络)技术的出现,比如说百度此次的翻译系统,就是借助计算机模拟的海量神经元仿效人脑“理解语言,生成译文”,同时结合百度已有的统计机器翻译技术,使得机器翻译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基于深度学习的翻译系统的核心是一个拥有无数结点(神经元)的深度神经网络。一种语言的句子被向量化之后,在网络中层层传递,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表示形式,再经过多层复杂的传导运算,生成另一种语言的译文。科技巨头在机器翻译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他们在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等领域的布局和积累是分不开的。

第二是海量数据的积累,百度的人工智能专家曾把算法比作火箭的发动机,把数据比作火箭的燃料,这两者缺一不可。还是以百度举例,百度已有的统计翻译系统是用大量文本语料库的统计信息来训练概率模型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方法并不需要一个复杂的中间语言概念本体,不需要手工建立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法,也不需要人工标记的数据库。它所需要的只是数据——翻译实例,从这些翻译实例中可以学习得到翻译模型。就像百度副总裁王海峰所说,百度翻译在基于大数据的翻译模型、翻译知识获取、枢轴语言翻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倪光南院士也把大数据比作“第四种科学范式“,称其为”一个强大的工具”。而数据的积累是搜索巨头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成为了能够在机器翻译方面取得进展的必备条件。

3、机器翻译应用的重要意义

上文提到,对于人工智能,我们现在最为关心的是该项技术的应用场景,能够在哪些方面解决我们的切实需求。对于机器翻译来说,不管是它应用范围的广度,还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想象空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可以从这些科技公司的产品看到机器翻译在未来的广泛应用。百度副总裁王海峰在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年会互联网机器翻译论坛的演讲中表示,通过在理论、技术、应用上的创新和突破,百度机器翻译已经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通过免费开放API,该项技术成果支持了包括华为、金山等企业的超过7000个第三方应用。

不同语言造成信息交流的障碍。互联网的出现使世界变平,这更有利于信息的流动和共享,但再进一步来说,我们不只要获得信息,还要读懂这些信息,这就对不同语言间的信息交流产生了影响,提高了信息交流成本。而机器翻译的出现就帮我们所有人解决了这个难题,除了书面信息以外,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技术的结合可以为我们在语音通话时提供实时便捷的翻译。

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我们在出国旅游时,借助一个APP就能与当地人进行实时的无障碍沟通,通过拍照识别路牌和菜单;浏览国外网站也可以及时翻译成本国语言。从行业来讲,机器翻译的出现对互联网教育、旅游、金融、传媒和外贸等行业都能产生积极影响。

第6篇

微软智能云Azure与Office 365已经正式入华三周年了。

首次公布微软云服务业绩

日前,微软中国举办了“微软智能云与中国客户伙伴共赢三周年媒体沟通会”,会上,首次公布了微软云服务入华三年的成绩。

三年前,在中国,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智能云 Azure是第一个正式实现在华商用的国际公有云服务。

三年来,微软智能云Azure在中国推出超过60项云服务;在华解决方案合作伙伴数量超过1000家;企业客户数量超过8万家。

过去3年,由世纪互联运营的Office 365也有了不俗的市场表现:Office 365服务于120多万付费企业用户和超过2000万教育行业用户;以23%的市场份额位居中国SaaS级云应用市场排名第一;Office 365在华业务累计实现三位数的年平均增长;跨平台Office 移动端的下载数量已超过4500万次。

世纪互联已拥有超过400名经过微软培训和严格认证的全职技术人员,负责维护Azure和Office 365的日常运营。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智能云Azure和Office 365已经累计获得9项国内权威“可信云”认证。2016年,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智能云Azure,在中国的客户满意度为95%,高于微软智能云Azure在海外市场的表现。

“在过去三年中,由世纪互联运营的微软智能云服务增长强劲,其云计算规模已经扩展了一倍。”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Alain Crozier)表示,为满足客户迅速增长的业务需求,未来12个月,微软智能云Azure的云计算规模还将再提升一倍,除更好满足客户的强劲需求之外,也能够更高效地将Azure的功能与服务同步引入中国市场,为广大中国客户带来更具价值的国际品质云服务。

接下来,微软智能云服务如何保障一倍的增长呢?

以“云、大、物、智”为切入点,加速云平台创新

当前,席卷全球的数字化转型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微软智能云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平台和动力源,其自身也实现了远超预期的快速发展: Azure云服务已覆盖全球38个区域;有超过90%的世界“财富500强”企业采用微软智能云服务;增长强劲的企业级云计算业务,已经成橐领整个微软成功实现业务转型并取得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中国,从“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到“中国制造2025”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国市场为推动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最优越的政策环境。

微软亚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运营官、微软中国云计算与企业事业部 总经理申元庆表示,微软智能云,将以“云、大、物、智”为切入点,将继续加深与中国云计算产业和云生态系统的紧密联系,立足本土运营,发挥技术优势,致力于将微软智能云打造成一个安全可信、成熟高效,并能持续创造价值的创新平台,帮助更多的中国客户、合作伙伴和开发者,赢得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具体来说:

⒈云计算,巩固先发优势,稳步扩大规模。从云的角度来说,覆盖全球的超大规模、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合规、透明等维度全方位确保微软智能云在华的安全可信。微软智能云利用其独特的混合云部署能力,以及微软与本土运营合作伙伴世纪互联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让微软智能云将国际技术与本土运营完美融合,在中国市场实现了更多差异化竞争优势。

申元庆也表示,混合云是微软云服务的优势,因为“初创企业接受公有云程度比较高,传统企业接受公有云程度不太高。多年以来,微软一直致力于为企业用户创造一个统一的公有云和私有云环境,让Azure的技术可以部署到本地的Windows Server或者System Center(系统中心)。”

目前,微软正在加速推进混合云战略,计划2017年年中正式推出的Azure Stack,将支持企业用户在一些事先认证的本地服务器上安装虚拟版微软智能云Azure云服务,这将进一步加快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整合过程,推动微软智能云服务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⒉大数据,以平台服务获得数据洞察。从大数据的角度来说,微软智能云Azure更看重面向云计算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解决方案,就是通过打造一系列PaaS级数据服务,帮助用户简化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全面加速从数据到业务洞察再到智能决策的过程,让数据真正高效地服务于业务创新。

目前,Azure SQL数据仓库已在中国市场正式上线,它提供了一个完全托管、高度可缩放的云端数据仓库服务,能以千万亿字节的规模进行大规模的并行处理。Azure SQL 数据仓库的存储和计算服务可独立缩放,根据用户需要进行动态部署,在几分钟内就能完成计算能力的增加、收缩或者暂停操作,用户仅为查询性能付费,从而大大降低使用成本。此外,Azure SQL 数据仓库采用与SQL Server 和微软分析平台系统相同的数据库引擎,可灵活选择数据存储位置,实现云端、本地和不同设备的无缝衔接。

⒊物联网,智能化升级,防患于未然。从物联网的角度来说,微软已经推出了完整的云端物联网解决方案Azure IoT套件。在利用远程监控服务实时采集遥测设备数据的基础上,这项方案加入了R Server预测模型,能通过机器学习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研判,然后将模型预测的结果在监控仪表板上显示出来。所有有价值的数据洞察和预警信息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管理人员的眼前,让人们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实现防患于未然。

为了满足物联网设备的多样化技术需求,过去几个月,微软也陆续升级了Azure IoT 网关 SDK 和Azure IoT中心设备管理的新功能,并为Azure IoT套件远程监控方案加入设备管理功能。其中,Azure IoT 网关 SDK可以帮助各种新老设备连接到云,提升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安全性,并降低带宽成本;而Azure IoT 中心则提供了功能和可扩展模型,让设备和后端开发人员构建功能强大的设备管理解决方案,运用Azure超大规模云计算的能力,高效地组织、监控、查询和管理数以亿计的设备。

⒋人工智能,把云端智能带给每个人。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说,微软的目标是实现人工智能全民化(Democratizing AI)―― 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工具、平台和服务,予力全球每一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

运行在微软智能云Azure上的微软认知服务,是微软在人工智能领域20多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将覆盖视觉、语言、语音、搜索、知识五个主要应用场景的24项人工智能服务,集成为24个API接口开放出来,让开发者只需要几行代码,就能借助微软的人工智能平台,开发出自己的跨平台人工智能应用。

人脸识别、情绪识别、计算机视觉三个API在去年9月率先在中国提供了预览服务,目前已经有多家中国客户、开发者和合作伙伴将这些API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并且陆续开发出了成熟的产品。

坚持生态链共赢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市场营销及运营总经理康容表示:“微软在中国主要是依靠合作伙伴,因为合作伙伴比微软更了解本地用户,他们做的解决方案是微软做不了的。他们做了微软做不到的事情,而且扮演了最好的角色。微软将长期坚持生态链共赢。”

联想是微软智能云服务在中国的第一个合作伙伴,在采访中,联想集团总监、中国区云计算服务负责人尹川表示:“在进入中国的外资云厂商当中,微软是最成功的一个,这是因为微软是用中国的视角,做中国的业务。”

上海云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微软智能云的金牌合作伙伴,其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郝峻晟表示:“选择与微软合作,是因为微软的产品线是最全的,在软件应用和企业服务的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无论是商业智能、人工智能甚至混合现实领域,都有成熟的技术和相关产品供云角直接使用,提供给最终用户。此外,微软的云计算基于世界上最多的数据中心,为云角全球化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提供电子合同在线缔约及证据托管的深圳法大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加入了Office 365创新办公的行列,为用户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合同快速签署与存证服务。

法大大联合创始人兼COO林开辉表示:“安全、便捷、合规是法大大选择微软智能云的重要原因。微软智能云分别在用户身份、数据、网络、运维方面提供给用户金融别的安全保障。其中,在数据安全方面,更是以Azure的多份副本为依托,防止文件数据损毁丢失。也就是说,用户每通过法大大完成一份合同签署,即在云端有多个备份。”

第7篇

图为:城市场景 来源:wallhalla

腾讯的数字中国建设,落地到智慧城市方面也是建树颇丰。除了深耕深圳与广州等地区,云南、重庆、上海、青岛等省市也在腾讯的助力下相继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综合其目前整体智慧城市业务开展情况,雷锋网认为腾讯具体有3套逻辑:

一是数字广东公司所主导的“数字政务”实践,旨在消除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孤岛,连接更多城市信息;

二是腾讯云的超级大脑所代表的技术体系,在各个具体场景上构建人联网、物联网和智联网,让AI in All;

三是在微信、QQ、支付、位置数据等应用上连接民众、政府和企业,让民众真正感知到政府的努力和企业的贡献怎样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因此,想要了解腾讯的智慧城市的整体布局,除了对腾讯旗下的具体应用矩阵有所接触,还必须深刻解读“数字广东”与“超级大脑”两个关键体。

腾讯做智慧城市,天生优势在应用场景

目前,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腾讯拥有微信10.4亿用户、QQ 8.05亿用户、微信支付8亿用户、日均600亿次的全球定位请求。。

为了真正便捷民众生活,腾讯在技术和场景上形成了点线面的结合,其中,以各式各样的应用最为明显,也是目前腾讯整个“互联网+”战略的实践,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人工智能:涉及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主要有腾讯优图实验室、腾讯AI Lab、微信AI研究团队、音视频实验室、量子实验室以及机器人实验室等前沿技术团队。

·云计算:计算、存储、数据库、大数据、AI、数据处理、网络、CDN与加速、互联网中间件、安全、开发者工具等超过180项的产品与服务。

·服务升级:涉及查询服务、智能服务等,主要有微信智慧医院、腾讯微校、微信城市服务、微信公众号、小程序。

·生态:涉及投资合作,主要有众创空间、腾讯开放平台、微信开发者生态、腾讯产业共赢基金。

除了这些具体层面的一些应用,智慧城市的模型“可复制性”至关重要,而“数字广东”则为这种复制做出了宝贵的样本打造,提供了最切实的可能性。

解码“数字广东”:广东省政府“头号政务工程”

数字广东公司在腾讯整个数字中国战略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全名是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由腾讯、联通、电信和移动共同投资,于2017年10月正式成立。其主要业务集中在:

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承担方案设计;

省级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建设运维工作;

提供解决方案、系统管理、应用开发、数据融合、安全机制等专业化的技术服务。

据腾讯副总裁、数字广东首席执行官王景田告诉雷锋网,这个公司是专门为了配合广东省政府的“数字政府”改革成立的,目前拥有超过500名员工,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研发人员,其中包括来自腾讯和三大运营商的上百位常驻专家。

在业务开展上,数字广东相对独立,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却创造性地取得了不小的业绩:

·根基:在广东,省级政务云平台采用两地三中心模式,在广州、汕头两地建设三个机房,部署超过2000台服务器,共6万多核CPU,21000TB存储,建成后建设规模将为全国第一。

·政府上云:对广东省56个省直部门共1000多个系统以及21个地市政务信息系统进行迁移上云,迁移完成后上云系统数量全国第一。提供从底层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软件等各类服务超366种,服务能力全国第一。

·“粤省事”APP:2018年5月正式上线的“粤省事”移动民生服务平台,是广东“数字政府”首个改革建设成果,是全国首个集成民生服务微信小程序。

在推进数字政府的过程中,腾讯基本是以省为单位,或者是以市为单位推进——他们眼里,这是最有效的路径。此外,其构建的“1+N+M”的“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形成“全省一片云”的总体架构,包括:1 个省级政务云平台、N个特色行业云平台、M个地市级政务云平台。

图为:数字政府的总体架构

“我们选择数字广东整体推进,同步考虑一个地级城市做数字建设。既有省政府的建设规划内容,也会有地市的建设规划内容,两者是相结合的。”王景田如此谈到。

“数字广东”的打法是什么样的?方法论解析

数字广东依托腾讯“数字政府”工具箱理念,创新了“数字政府”的“3+3+3”建设模式,在他们看来,这个模式是一套非常系统的“数字政府”建设“方法论”:

“3大资源平台”:为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提供政务云平台、政务大数据中心、公共支撑平台三大基础资源平台;

“3大应用”:根据民生、营商、政务等相关业务场景,提供“粤省事”移动民生应用、广东政务服务网、协同办公平台三大应用;

“3大群体”:针对民众、企业、政府三大群体提供相应服务,从便利民生事项办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等多方面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王景田一直说这个模式让“数字广东”更容易分清在数字建设中的定位。如何理解呢?“数字广东”一方面希望实现“数字化助手” 这个目标,一方面会扮演连接器的角色,连接政府和民众、连接政府和企业,同时在技术工具箱内输出能力,打造方便快捷的产品,最后再寻求合作,形成整个的生态体系。

“政府无论大小、经济强弱,3+3+3都需要的,我们在复制的时候会根据体量不同来复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复制的难度其实不大,速度和效果都很好。”

图为:腾讯政务云技术架构

很明显的看到,“数字广东”非常强地依赖于政务云的建设。王景田告诉雷锋网,腾讯政务云建设主题思想是能够以政府需求为导向,抓住其核心诉求,全方位解决问题,将政务问题提到极致,这也是腾讯云政务系统建设当中秉承的一个基本思路。

2018年8月20日,腾讯与上海市政府达成协议,双方将合力推动智慧零售、智慧城市、政务云等项目落地,腾讯还宣布设立华东总部,加速“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借助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提升便民惠民服务能力。

看得出来,尽管智慧城市概念可能更大,但是数字政府、政务云可以成为智慧城市里边非常重要的建设内容,而这就是“数字广东”公司要去做的事情。

数字广东的经典案例解读——粤省事

2018年,数字广东落地哪些工作?王景田介绍说,有3点:

基础平台:政务云平台+大数据平台

标准支撑:统一标准+公共支撑

民生/企业服务:微信/网厅/公众号+协同办公

“粤省事”这款APP可能集结了数字广东过去一年的所有技术能力,因此成绩也是喜人的:截至2018年8月中旬,小程序注册用户338万,最高日访问量在1456万,公众号粉丝数累计78.8万,累计实名用户数193.7万,上线服务超过156项,累计查询办理量约2101万。

图为:“数字广东”粤省事APP界面

它有4个突出的作用:

·“实名+实人”身份认证:对接公安部互联网可信身份认证服务平台, 通过“实名+实人”或“实名+密码”进行身份认证核验单点登录。通过实名身份验证,统一管理电子证件。

·高频事项指尖办理:“粤省事”已上线驾驶证、行驶证、社保卡等十大证件,同时可办理社保缴纳、公积金查询和领取、电子税票服务、结婚登记预约、一键移车、交通违章处罚、出生证领取、居住证登记、灵活就业人员公积金自愿缴存等一系列高频民生服务事项。

·关爱弱势群体:“粤省事”面向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三类特殊群体提供“指尖办理”服务,其中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享受困难补贴、老年人养老金异地领取、劳动人事调解仲裁以及围绕居住证积分入户、外来子女享受教育等多项服务,线上办理实现根本性突破,解决了特殊群体最迫切需求的政务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将把更多与市民或企业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汇聚到该小程序,让企业或群众通过人脸识别、信息共享等新技术手段在手机上即可办成事,个体工商可以实现在线登记。

“粤省事”已经成为“数字广东”一张靓丽的名片,在步入到别的不同城市进程中,他们还会打造更多类似的便民产品。当然,切进政务领域的这一套打法很容易赢得更多的订单,但除此之外,腾讯的智慧城市布局还是需要更多的技术作为支撑,除了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最底层的技术,“超级大脑”或许是集大成者,可以理解为充当了整个智慧城市的指挥系统。

揭秘“超级大脑”:数字世界的操作系统和下一个十年的答案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在踏足云计算产业时,都喜欢给出“技术输出”的概念,腾讯云也不例外,并且希望在计算能力之外寻找差异化优势。

超级大脑的技术本质是一款能够连接云边端的“智能操作系统”,这其中既包括以计算机图象、语音识别、传感器为代表的感知技术,来感知整个物理世界,也包括NLP、语音助手相关技术帮助人与物理世界和计算机世界沟通的智能交互,也包括使用智能决策来辅助医疗诊断、升级智能制造等。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近期表示,在腾讯云是“AI in All”,与各行业紧密结合,主要有城市超级大脑、医疗超级大脑、工业超级大脑、零售超级大脑和金融超级大脑。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此前也指出,超级大脑可以看作是一个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的智能操作系统:

“腾讯推出超级大脑的初衷,正是希望助力企业和政府建立自己的超级大脑,并且在城市、工业、零售、金融、医疗等各行各业提供智慧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城市超级大脑”,针对不同城市的场景化、细分化需求,城市超级大脑覆盖了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政务、智慧园区等功能,比起单一的警务平台,城市大脑搭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服务,旨在实现解决便利性的量变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量变。

据了解,在深圳的警务试点中,城市超级大脑一年为市民节省办事时间428万小时,节省办事成本约1亿元;而宁波服装小镇的消防局依托城市超级大脑为1000家企业80000人守护平安,仅在2018春节期间就排除火灾风险79起,将灾难扼杀于萌芽阶段。

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城市的管理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城市超级大脑”的应用,无疑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然,超级大脑并非是腾讯云的一己之力,而是联合腾讯AI LAB、优图实验室、微信AI团队、机器人实验室、量子实验室等内部优势团队的前沿技术之力推出的产物。另一方面,腾讯云也将联合更多合作伙伴不断拓展超级大脑应用领域,让各行各业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超级大脑。按照腾讯官方的说法,超级大脑是一个不断进化的体系,将智能连接云、边、端与行业,推动所有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超级大脑的诞生,某种程度上说是腾讯内部技术体系融合的结晶。

不得不说的城市场景案例——腾讯觅影

在大大小小的场合,腾讯一众高管们为“腾讯觅影”站台不是一回两回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产品,以至于一提到智慧医疗,就会立刻将彼此联系?

腾讯觅影是腾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杰作,作为医疗超级大脑应用的一个侧面,但因为其在城市场景与居民生活中较为常见,本文暂将其算在智慧城市的范畴。它的原理是采用AI影像技术、NLP技术等提升医生诊断效率,降低漏诊率,借助这一平台,腾讯已和超过100家三甲医院合作,对食管癌、肺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进行筛查。

据了解,国家科技部已经明确依托腾讯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而自2017年8月推出以来,腾讯觅影已经构筑起两项核心能力:

AI医学影像分析:利用AI医学影像分析辅助医生筛查食管癌、肺结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结直肠肿瘤、乳腺癌等疾病;

AI辅诊:利用AI辅诊引擎辅助医生对700多种疾病风险进行识别和预测。

图为:腾讯觅影AI辅诊开放平台架构图

目前腾讯觅影正通过与三甲医院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医学实验室的形式,推进AI在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截止2018年7月,腾讯觅影已累计辅助医生阅读医学影像超1亿张,服务90余万患者,提示高风险病变13万例,有效辅助临床医生提升诊断准确率和效率。

目前,腾讯觅影团队由50多位博士以上学历人工智能科学家,400多位AI应用工程师以及数名医疗专家和产品经理组成。腾讯觅影拥有价值数亿的GPU计算集群,支撑着深度学习网络的快速迭代,单个检查超过500张图片,6s即可运算处理完成。

随着AI技术与城市场景不断深入结合,腾讯觅影所代表的未来的城市医疗大门正在打开。

智慧场景落地 150+城市广泛合作

在全国,腾讯的智慧城市正在进入哪些城市?

目前,腾讯智慧城市服务已全面覆盖了河南、海南、上海、重庆、云南、天津、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等超过35个省(市)地区,与150多个城市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合作领域涉及智慧城市、警务、交通、医疗、教育、出行、新零售、商圈等多个生活社交场景。

·广州:除了电子政务云平台建设,微信城市服务、微信小程序、人脸识别、位置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相继落地,电子就诊卡、微信医保支付、电子病历、医学人工智能等医疗创新服务服务民生。

·深圳:腾讯慧眼的实名核身能力让线下政务可以线上完成。深圳电子政务平台,在微信上打造出一站式民生警务深微平台,也实现了“数据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腿”。

·重庆:腾讯近期宣布了西南总部将落地重庆,这对于地处西南的山城来说是个产业大发展的机遇,毕竟腾讯的技术或者生态整合能力还是挺突出的。在重庆,腾讯还与武隆区共同打造全国首个区域级全域智慧旅游平台——“一部手机游武隆”。

·上海:2018年8月20日,腾讯与上海市政府达成协议,双方将合力推动智慧零售、智慧城市、政务云等项目落地,腾讯还宣布设立华东总部。。

·云南:从2016年底开始,腾讯就积极参与云南省"云上云"行动计划战略的实施,助力云南营造具有活力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围绕"互联网+警务"、"互联网+创业创新"、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展开一系列合作。

·黄石:2018年8月16日,湖北黄石市与腾讯公司签订《“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黄石市相关单位与腾讯相关部门和单位签订了“微信乘车码”、“智慧城市建设”、“引进智慧城市支撑项目”、“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智慧医院”等项目协议。

眼下,这个版图正在与其他巨头的硬碰硬中实现扩张。

中国智慧城市领先全球 但仍需理性对待

智慧城市如火如荼,腾讯会因此陷入急躁冒进的怪圈吗?目前来看,似乎不会。

“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知不一样,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梦想,实现时间需要10年。腾讯做智慧城市,一年能做到什么样,我们就跟用户说清楚,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会用一个比较稳妥、安全、实在的方式推进。”王景田如此谈到。

腾讯是如此,其他厂商理应也保有这种理性。

眼下,智慧城市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30%,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8.7万亿元,市场巨大,但在行进过程中容易忘记维护自己的口碑与声誉,或者忘记真正的找到属于自己的打法。

第8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虚拟现实;沉浸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70 ― 02

引言

虚拟现实,也被认为是一种浸入式多媒体,或者计算机模拟现实。它可以复制真实世界中的实时场景,可以实现与人的交互,这种人工现实能够真实模拟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在传统虚拟现实外语教学中,为创造高度仿真的虚拟现实情景,用户需要使用众多的电子设备(例如数据衣,数据手套,数据头盔和立体眼镜等),为应对由此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配备一台高性能电脑用于实时处理。由于设备众多,成本昂贵,这种解决方案也许适用于教学研究,但却并不适合面向学生大规模推广。

目前VR虚拟现实应用领域,主要还是聚焦于军事、医疗、视频、游戏、教育,建筑设计、工业应用等方面。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日渐成熟,相应内容开发者和用户数增加,可使用的VR应用内容必将逐步从娱乐,游戏等方向过渡到教育教学领域。

一、当前外语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念认为外语学习过程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即将书本中抽象化、去情景化的知识,由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然而语言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本身。因此,脱离具体应用场景,抽象化的学习外语知识,容易产生被动地学习材料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而且短期内识记的语言知识,由于学生无法在真实交流场合中应用获得切身的文化体验,学习的效率并不高,也无法转换为真正的语言能力。再者,外语学习者必须具有文化差异敏感性,这要求其对本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建立在深厚本国文化基础上的学习者,更容易培养文化差异感,因此,如何提高外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难点之一。

当前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的外语学习应用环境,其一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课堂环境下组成的外语学习环境,其二是课外组织的外语学习交流,例如外语角,网上论坛等。由于课堂交流时间有限,课外活动的参与者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外语交流无法获得指导等原因,并不是每个参与者都能得到足够锻炼,不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外语能力。而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的优势,可以改善当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

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外语教学领域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是外语教学活动中,经常被借鉴的理论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构建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需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情景、写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情景是最关键的外部因素。

在传统外语教学中,往往无法提供有意义,自然地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恰恰可以改善传统教学存在的缺陷,这也是计算机辅助语言虚拟环境学习(VE-CALL)采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原因。通过对真实交际场景的再现,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浸入式外国文化教学环境,具有交互性、临在感和立体性的特征,而这正是其他传统多媒体资源所无法提供的。VR虚拟技术的这种优势,也符合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在情景中学习,实现知识的自动获得;而且在语言学习的高级阶段,虚拟现实技术又可以提供真实地文化差异环境,帮助使用者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差异,将降低语言学习门槛,不出国门最有效地掌握一门外语。

三、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应用于外语教学

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媒体形态,能否打破不同语言之间的障碍呢?由于存在技术门槛,经济成本和学习成本,传统虚拟现实设备尚未大规模普及,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领域还处于尝试阶段。只有少数有经济实力组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有能力购买完整的教学虚拟现实解决方案,并基于此开发相应地配套教学资源,这极大的限制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应用。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头戴式虚拟现实眼镜价格下降,基于智能手机和VR显示眼镜的沉浸式外语教学解决方案,凭借着低成本,便携性和(部分或完全)沉浸式体验,有可能实现大规模推广。而这一解决方案中使用到的VR虚拟现实技术,现阶段较有前景的主要是沉浸式虚拟现实和增强型虚拟现实型两类。针对沉浸式虚拟VR设备,国内有暴风影音公司的暴风魔镜(结合智能手机即可体验),台湾HTC公司推出的HTC Vive显示头盔,国外有Ocular公司推出的Ocular Rift(需结合电脑使用)等;而增强型虚拟现实设备,主要有微软的HoloLens全息头盔(还未商业化),谷歌推出的Magic Leap等设备。

因此,采用智能手机作为硬件设备,配合优质3D音视频资源或者学习型应用软件,外加虚拟现实眼镜的替代解决方法,将会成为虚拟现实外语教学实现大规模普及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以GEAR VR为例,采用三星高端手机(例如Galaxy S6系列)配备Ocular Rift头盔作为虚拟现实的硬件解决方案;以其中的House of language应用为说明,它是一款语言学习类应用软件,在人工虚拟现实环境中通过与虚拟动画角色使用外语交互,学习者需要在众多的3D虚拟物品中寻找问题对应物品,以实现语言词汇的学习和应用。由于厂家的商业利益考量,目前此方案的应用范围还较小,但是对这种解决方案做相应推广分析,如果未来VR虚拟现实设备可以跟进智能手机快速发展和普及,其它厂家中低端智能手机将可以替代三星系列高端手机,而Google Cardboard可以替代较贵的Ocular Rift头盔,那么此替代解决方案将大大降低可用于虚拟现实教学设备的价格,扩大此虚拟现实解决方案的应用范围。目前学生群体中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如果类似暴风魔镜式或Cardboard式装置可大规模普及,意味着人手一套可以实现虚拟现实教育的装置,配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外语教学将快速发展不断展现新面貌。以下是基于此种替代解决方案,笔者设想的几个典型应用场景:

(一)沉浸式课堂教学应用场景

脱离实际情景的语言学习,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影响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由于无法感受具体场景,语言是孤立存在的,这将大大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而沉浸式的虚拟技术,可以逼真的提供外国的生活交际场景。

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将发生在外语教学课堂上,教师预先下载3D法国巴黎街景视频或者照片,学生带上虚拟现实头盔,不管是Ocular Rift还是暴风魔镜,学生将看到真实再现的历史建筑,附带相应地文本翻译;而这些文本是通过人工智能(类似Google神经网络)自动识别产生,而教师在课堂上的职责是提供辅助语音解释,词汇辨析和文化讲解等内容教学。

(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应用场景

负责具体授课和承担语言研究工作的教师是学校最重要和最稀缺的教学资源,由于社会整体教育资源有限,优秀教育资源稀缺,例如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高校之间,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保存优秀课堂教学视频,例如将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虚拟化,共享优秀教育资源;通过结合3D流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在线虚拟化远程教育,这将有助于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网络化学习效果。

从具体实现方式来说,虚拟现实技术目前发展迅速。廉价入门的Google Cardboard,售价在50美元左右,通过智能手机配合相应软件即可体验一定程度沉浸式虚拟现实。在视频资源获取方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众多公司都开始提供3D式摄像机和照相机,例如针对非专业用户的Vase摄像机和理光Theta S摄像机,售价在300~1000美元之间(已经属于消费级电子产品),可以拍摄全景3D图片和3D视频。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和相关设备价格逐步下降,使虚拟现实技术有更多机会进入课堂教学。

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场景,学校购置虚拟现实摄影机,拍摄优秀教学视频,也可以将现场场景实时提供给远程学习的用户,达到网络用户和现场教学同步,实现一对多实时教学(不论本地还是远程用户)。同时保存的教学视频,可提供学生作课后复习,又可以作为教学资产永久保存,协助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各个高校共享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问题。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用场景

如上所述,针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在营造的真实跨文化环境中,体验跨文化交际情景。学习者可以在真实文化场景中,对方语言和非语言特征,实时接收对方反馈信息,灵活调整自己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特征。将学习者被动地反应,转化为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行为。此外,与理解本土语言文化环境类似,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可以提供虚拟国外博物馆场景,虚拟国外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和艺术作品等场景,学习者置身其中,将真实体验蕴含其中的文化积淀。由此,可以杜绝死记硬背式学习方法,获取第一手交际经验。

以语言所在国饮食文化为例,通过抽象化语言和片段式影像,学生难以体会饮食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原因在于缺乏第一次亲身体验,没有实际参与饮食活动,单靠想象和文字叙述无法进行文化差异体验。设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在讲授法国餐饮文化时,配合虚拟现实的法式进餐场景,教师和学生同处于进餐者的视角。除了无法真实地进餐,学生可以看到法式餐饮对食物的考究及营养之外,还可以体会法国人对进餐时情调的追求。无论是餐具的使用、进餐顺序还是用餐的礼仪,“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气氛,就可以感受这个国家国民的整体个性”这种就餐气氛的传达恰恰可以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得以充分传达。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丰富的完成文化信息的传达,做到学生第一手体验,这也是其他教学手段暂时无法到达的。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虚拟现实具有的优势,表明在外语教学中采用VR技术,可以解决当前外语教学存在问题。类Gear VR式替代解决方案,可以降低当前虚拟现实教学设备成本,促进相应解决方案普及,达到学生人人可用的效果。另一方面,基于虚拟现实的解决方法,代表了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为外语教学方式革新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宽了传统的教学格局,为大学外语教学打造了新的实现平台和发展空间。顺应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虚拟现实外语教学学科化和本土化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完善。

〔参 考 文 献〕

〔1〕戴琨.浸入式虚拟文化学习环境中基于元认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4):90-95.

〔2〕戴琨.虚拟现实技术在大学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4):99-102.

〔3〕路亚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情景化外语教学环境〔J〕.甘肃高师学报.2012,(3):89-91.

〔4〕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0,(76):16-19.

第9篇

近日有媒体撰文展望了未来15年影响世界的主要五大技术:新型计算机架构、基因组学、纳米技术、储能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文章指出,随着这些技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人类未来将开始掌控物理世界。

未来社会,当然不只有物理世界,而是一个复杂的多系统融合的体系,包括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等。虽然无法提前描绘未来社会的全部样貌,但我们根据目前社会的现状以及各个系统特别是经济系统已经出现的部分趋势,可以对有限时间内的变革进行相对客观的预测,从而指导我们企业的发展战略。

趋势一:共享经济成为社会经济重要业态

目前正在兴起的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共享经济,呈现出百花齐放、多种模式并存的新格局,并且深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比如:共享出行的优步、滴滴出行,共享空间的Airbnb、优客工场,共享知识教育的知乎,共享物品的亿贝、淘宝等。据统计,2014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到150亿美元,而到2015年却飙升到8100亿美元。

从理论上讲,共享经济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过度投资、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从我国已有的实践看,滴滴出行类的公司确实能够把大量的闲置汽车资源重新配置,既满足了公众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可以预见,在之后的数十年,这种经济模式还会继续深化和拓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业态。

趋势二:虚拟与现实同步深化

2016年被打上“虚拟现实元年”的标签,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支持虚拟现实(VR)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这是“虚拟现实”首次出现在国家规划中,无疑为虚拟现实的火爆再添一把火。经过半年多紧锣密鼓的发展,从游戏到影视,从旅行到房地产,从教育到医疗,从建筑到国防,虚拟现实技术正逐渐走进各个领域、各类人群。

未来的五到十年将是虚拟现实巨大的发展机会。根据我们入驻企业的调研结果发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场景多样,消费级应用最贴近市场,其中游戏仍将是杀手级应用。此外,可以预测基于新一代GPU、显示、传感、交互技术等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延迟、晕眩感、屏幕的分辨率和刷新率等问题将进一步改善;移动类虚拟现实设备将成为消费级虚拟现实市场的主流形态,而对计算能力要求高、使用便捷性要求较低的设备将成为企业级市场的主流,目前来看,军事、房地产、工程和教育最有可能成为引领企业级虚拟现实市场的应用。

其实这些也只是虚拟现实改变人类生活的冰山一角,而且离虚拟现实技术的终极目标也很遥远。记得列宁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科学的宗旨就是提供宇宙的真实写真。”当虚拟现实技术真的把整个世界都克隆出来时,人类的生活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趋势三: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的重要助手

未来的机器人将更加聪明,分析速度更快、能力更强。这是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大数据积累的结果。

今年年初,谷歌的阿尔法狗以4:1战胜雄霸棋坛十多年的韩国职业九段李世石,不仅展现了当今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也进一步吸引了投资人的目光。包括高维资本、联创永宣、明势资本、真格基金等还有谷歌和微软等巨头都在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力度,大量资金的投入也必将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几乎所有的机器人都被应用于重工业,为保证安全其往往远离人类作业。而在如今的战场或工厂,机器人已经开始与人类并肩工作。可以想像,未来十到二十年,机器人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新一代机器人将采用纳米材料,重量更轻,也更为坚固;配置性能强大的神经学芯片,运行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能够以自然的方式与人类互动。

趋势四:新能源引领社会能源革命

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同时,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增加,能源生态问题日愈突出,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推进能源转型。

目前,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现有技术水平可开发资源分别超过24亿千瓦、45亿千瓦,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可开发规模更大;日本的火电也已经进入淘汰阶段,主要是核电;欧洲几大国,主要是发展方向是太阳能发电和核电。即使是处在技术探索的新能源汽车,其开发、运用的前景也相当可观,其中的佼佼者目前是美国的特斯拉。

可以预见,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效率的大幅提高,必然会引领能源领域的革命,彻底改变现有能源结构,解决人类的能源需求。

趋势五:医疗健康技术全面延长人类寿命

日前,因为染色体终端和老化遗传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Elizabeth Blackburn博士称,人类寿命最长将达到150岁,而且120岁将成为常态。

早在2005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已经完成,这意味着人体内约2.5万个基因的密码全部解开,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图谱。这为人类对疾病治疗和培育人造可替代器官创造了条件。

今年,针对肿瘤基因突变的测序技术也得到了突破性进展,医疗机构可以借此对肿瘤异质性变异基因的“根基因”进行精准的靶向灭杀,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治愈率。

同时,美国巴克老龄化问题研究所和华盛顿大学的专家耗时10年确定了大约238种疑似衰老基因,如果能限制这些基因的活跃度,会让酵母细胞的存活期限延长。从理论上讲,如果对200多个衰老基因进行“微调”,让它们变得不活跃,那么就可以让人类寿命延长几十年。

当所有有关寿命的技术或研究成果在未来的10到20年内达到临床广泛运用的程度,人类的健康将得到革命性的加强,人类的平均寿命达到百岁以上将不是梦想。

第10篇

最近几年,随着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对机器人产业的大量投入,机器人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行动上,机器人从过去的笨拙缓慢变得灵巧迅捷;在智力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深度学习和人工神经网络方面有很大突破;使用场景上,机器人不但可以承担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作,还可以走进家庭,扫地、浇水、做饭;从功能上,机器人不但可以替代手工操作,现在还在逐步替代脑力劳动。

机器拥有智能如今成为可能。曾经缺失的一环今天已经接上了,这一环就是大数据。大数据让机器具备了深度学习的能力、自主判断的能力,现在的智能设备已经具备柔性。机器替代人的事件正在全世界发生。

比如在工厂搬运的工位上,机器人已经可以对付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箱子,把它们搬运到应该去的货架,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在服务行业,一款自动制作美味汉堡的机器人,知道如何烤肉饼,如何把面包切片如何加番茄、生菜和奶酪,做好以后通过传送带把美味的汉堡送给顾客。

在农业,机器人也开始尝试替代人的复杂工作,如采摘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一种像八爪章鱼一样的机器人,用3D视觉形成整棵树的模型,确定每个果子的定位,这些信息被传送到机器人的8只手臂上,迅速采摘果子。

除了对简单手工操作的替代以外,机器人还替代复杂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如判断医学X光片的机器,准确率达到98%以上,已经超过了人的准确率。又比如说,网上广泛传播的硅谷视频机械狗、无人飞机,连遥控器都不需要,它们自己判断怎么跑、怎么飞,自我躲避障碍,无需人类操作,灵活得几乎和生命体一样。早已不同以前的工厂机器人,现在硅谷的智能机器灵活度、准确率、自主判断能力几乎与人类相似。

机器人会造成大量失业

COURSERA的创办人,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在近期的BIG TALK上就讲过,人们与其担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给人类带来毁灭,不如去担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给社会带来的大量失业和就业培训的压力。

吴恩达认为,美国用了200年把一个农业社会转变成现代社会,农业就业人口只有总就业人口的2 01-。因为用了200年,所以农民可以继续种地,不慌不忙地慢慢学习农业机械的使用和向其他产业转移。但是现在的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要快得多,人们没有200年的时间去做转变,甚至没有20年的时间去做转变,这个转变的时间很短。吴恩达举例,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已经成熟,在未来的几年里会被广泛使用,美国350万卡车司机马上面临失业。

去年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交流时,他也表现了对失业、新技能学习以及再就业培训的担忧。3D打印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可能在几年内迅速普及,制造业大量在生产线上做装配的蓝领劳动力面临失业的窘境。这已经不是预测,而是发展中的现实:富士康在“11跳”以后,痛定思痛,认为人不如机器人,只要解决了机器人的“柔性”问题,机器人就会比人好得多,所以富士康正在加大力度开发用于生产线上的机器人,一旦成熟,全国各地号称20万人的工厂最后能剩下几个“活人”?

不仅仅是蓝领工人受到冲击,很多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高技能的白领工作也将受到巨大冲击,如电脑可以替代大量的普通医生的工作,如看X光片,准确率比普通医生还高,那么这些普通医生去哪里就业?美国是判例法国家,要想打赢一个官司,要研究上百、上千个案例,所以要动用大量律师,收取上亿美元的律师费。现在已经有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替代律师的工作,看更多的案例,准备更有说服力的案件资料,成本是原来的1/10,质量更高。那么原来做整理资料工作的律师去哪里就业?MIT斯隆学院副院长黄亚生在一次我主持的论坛上透露,他用一个智能设备系统搜集100篇相关学术论文。过去,这件工作要好几个RA(研究助理)来做几个星期,用机器只要几分钟。如果如黄亚生所说,那些研究助理要去哪里工作?还有慕课MOOC的出现,50%的三流大学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些大学里的师资去哪里就业?

同声传译机也是人工智能家族里的成员,随着自然语言的处理技术和声音过滤识别技术的发展,可能在5-10年内出原型,翻译人员就会失业。那么各个大学就会争相裁撤外语学院。

如果“互联网+”造成的失业还“遮遮掩掩”,人工智能造成的失业一定是“明目张胆、排山倒海”。我大胆预计,未来10年,我国至少有50%的就业人员会因为机器换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失去原来的职业,需要再就业培训后重新找工作。中国劳动年龄人口8-9亿(16-60岁),这就意味着4-5亿多人口将失去工作,经过培训后再就业。如果我们不重视新技术超前培训,大力培养创客,大量投资再就业教育,失业量会进一步增加,那个时候我们会很麻烦。

有一个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机器人替代人,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效率,同时也提升了人类整体福利,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赞同的一方认为,由于人类整体福利提升,只要政府保证失业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公平对待,人们就会自娱自乐,社会也会非常安定;但是反对的一方认为,机器人替代了人,人失去了工作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追求进步的机会。靠福利其实是非常不体面的。最重要的是,当人们看到社会上毕竟还有2%的人生活极度富足,羡慕和嫉妒会让他们掀起一次次理由毫不充分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从而使社会动荡不安。

机器换人已是大趋势

对于失业、动荡、分配、福利等社会问题,自然由政治家和社会学家考虑,企业家似乎不应该过多思索这些问题。当前,机器换人已经是一个大趋势,势不可挡。国际机器人联盟有一张图比较了9个国家机器人的使用密度,日本排第一,万名制造业员工机器人拥有量达到了1400多台,而中国密度最小,万名制造业员工机器人数量只有100台,相当于日本的1/10不到,甚至不如马来西亚。但是同时,中国机器人的购买量是全球最大的,相当于日本的2.5倍,而且增速还在加速。中国的大公司纷纷大量采购先进的机器人,拥抱工业4.O,海尔、TCL都在尝试建立自己的无人工厂。一些中小企业,产品多品种,小批量,也在尝试使用模拟学习的柔性机器人。机器人的不知疲劳,不会受伤,没有情绪,不拿薪水,不组织工会的好处,已经对产业界广泛认知,但是其高昂的价格,严密的维护要求,也把很多企业挡在门外。

机器人革命的最重要推动力之一,可能就是“云机器人”,要想实现功能提高,价格降低,云机器人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方面。在云之前,机器人不但硬件要强大,软件也要强大,而且由于传递速率偏慢,机器人与数据中心的沟通并不容易。如今,随着物联网和5G技术的发展,把大部分计算和数据放在一个大型数据中心,单个机器人力求简单,与大型数据中心保持连接。一台机器人学到了一些东西,可以马上经过云端让其他机器人获得,这种机器智能学习也只能在云端实现,软件升级也基于云端实现,省去了很多麻烦。由于有了云端技术,你买来的机器人会越来越聪明,可以学会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直到它的手的硬件不能适合,再进行硬件的更换。

前边我们谈论了太多的机器人在生产中的应用,机器人还可能大量地用于服务业或者家庭,英国MOLEY公司制作的机器人厨师,可以做出很好的饭菜,售价大约10万人民币,对予一些炫酷家庭来说很有吸引力。还会有大量的机器人被做成玩具和表演道具,如今,孩子们已经不再喜欢不能动的毛毛狗,而是能做很多事的机器狗。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机器人技术迎来了春天,有人开始就机器人的智能一旦超过了人以后,对人类的影响开展了想象丰富的研究,但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会对整个人类带来什么根本性影响,我们还要拭目以待。2005年,美国有一本奇书出版,《奇点临近:当人类超越生物学》(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Humans Transcend Biology)。作者是多才多艺的库兹威尔,在与计算机技术相关非常多的领域中都有建树。库兹威尔预计2045年,计算机的智力会超过人类,而那个时点就是“奇点”。马丁福特(《机器人时代》的作者)认为,如果计算机的智力接近人类,依靠摩尔定律的进步,超过人类也会变得非常容易。

我们无法预测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以后会是什么样子,虽然科幻小说和电影已经把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毕竟我们没有亲身体会那个时代的特色。有一点可以肯定,技术进步最初总是让人惊奇不已,然后人类很快就“笑纳”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再然后就开始抱怨技术进步太慢,没有到达理想效果。15年前,我们用的软盘,已经可以存储640000字节,放入2本书的内容没有问题,如今,我们的电脑已经可以存储一个T(―万亿字节),可以塞一个图书馆,但是摄影发烧友还是抱怨装不了多少视频,而需要云存储的那些公司,就更看不起这么一点存储量,他们需要P级,或者E级的存储量。所以,再厉害的科技搞出来,人类还是不满意。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结果也应该如此,我们今天见到了一些很强的机器人,但是在人们短暂惊奇之后,又开始挑三拣四。

不管怎么说,现在是人工智能行业的春天。投资人到处寻找人工智能项目,谷歌、脸书、亚马逊等都对人工智能怜爱有加,以前从未有这样财大气粗的企业将人工智能放在业务模式的绝对核心地位,也从未有过人工智能研究在如此强大的企业之间被几乎定位成了竞争的焦点。

2015年3月中国的两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提案是李彦宏的建立“中国大脑”提案,而对这个提案马上大加肯定的是来自军方的代表。谷歌的机器驮驴刚出来,山东大学就展示了863项目的中国版机器驮驴,也有用脚踹的场景,尽管看上去比波士顿公司的笨拙一些。

如今,在中国的那几个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中心,如广东的东莞、顺德,长三角的苏锡常和温州等,各个企业都在大谈机器换人的问题,有媒体和业内人士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机器换人的可能性,实际案例,以及产业发展情况等。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机器换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几年用工难,工人工资上涨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中国制造的产品结构和利润率没有太多长进。这就使得企业要不把工厂搬家到工资更低的欠发达国家,如孟加拉,要不就得想办法找到少用工人的办法,随着机器人技术这些年的进步,机器换人成为一种趋势。

二,地方政府正在有组织地进行机器换人的工作;以东莞为例,主要是政府定计划,专项资金支持,金融服务支撑,就近发展机器人产业等办法。其中2015年确定的专项基金就达到2亿元。

三,中国的机器人设计和制造业被资金追捧,但是技术上与美日德还有差距,国内的机器人制造厂基本在系统集成等食物链的下游,而美日德基本控制了减速机和控制系统、基础关键零部件等。

第11篇

自2011年至2015年,TMT行业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核心品种,但这个行业的不确定性和短周期特征,使得其投资逻辑已发生变化,过去的投资逻辑很难再产生超额收益。

201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突破30亿人,增长趋于平稳。同时,全球人口增长放缓老龄化趋势加剧,重点市场转为中国和印度等亚洲新兴国家。新一代年轻人在泛娱乐化与科技领域呈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可穿戴设备、VR与AR领域持续升温。智能手机增量放缓,其中发货量增长仅有10%,二手智能手机市场亟待开发。在这样的趋势下,TMT行业快速增长机会持续减少,整体趋于平稳,而以技术为驱动力的创新领域将会迎来大量新的机会。

视线收回国内,长久以来,TMT行业是新三板中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行业。这个地位充分说明了以互联网等媒体为基础将高科技公司和电信业等行业连接起来的新兴TMT行业是最具商业前景的行业之一。受人口基数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国外与国内TMT行业发展重点有所区别。那么,该如何寻找新三板TMT行业里潜藏的投资机会呢?

科技:IT技术以滴水穿石之势加速社会发展

科技板块涵义非常广,具体到TMT行业,我们认为应以IT技术为主。短期来看,革命性的IT技术暂时不会到来,基于现有技术、各种技术的广泛融合和深度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主流,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主导力量。长期来看,IT技术未来可想象空间巨大。

1、大数据

“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这句话精确地描绘了大数据的技术前景。随着数据存储成本的降低,计算能力不断发展,对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逐渐成熟以及云计算模式的出现,大数据技术越来越成熟。目前,在政府决策、交通、物流、金融、广告、电信、医疗、娱乐和农业等领域都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解决问题。

2、云计算

云计算作为新的IT基础设施,正在成为IT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据Gartner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云计算市场从2009年的586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152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8%。其中,2013年美国占据全球云服务市场50%以上的份额,中国占4%。我国云计算市场空间从2008年的72.7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333.6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60%。

3、认知技术

认知技术的成熟是计算机实现人工智能的必经阶段。目前已在国外广泛应用的认知技术包括:机器学习(研究如何打造可以根据经验自动改善的计算机程序、,自然语言处理(该技术使得电脑可以像人一样处理文本,例如归纳原文大意甚至生成通顺、风格自然和语法正确的文本、和语音识别(自动和准确地转录人类语言的能力、。德勤预计,到2020年前100家公司中将有约95%的公司会把一种或多种认知技术融入进其产品或服务中。认知技术植入软件的趋势会继续保持,预计在2020年达到普及。

4、区块链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即:实现点对点交易,减少第三方信用中间的存在价值,降低交易成本。分布式账本可以理解为分布式计算防伪机制,通过计算竞争保证记账的可靠性,把可靠的记账复制存储在每一个终端上,从而每一个终端都可以独立验证记账的真伪。麦肯锡提出,区块链将再造金融行业的游戏规则,并强有力地影响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与结算、票据与供应链金融、证券交易与发行、客户增信与反欺诈等五大应用场景。

媒体:未来不止是信息传播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和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提下,我们处在一个分享时代和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要求更多的信息,更精准的信息,更快速、更方便地获取信息,这种来自需求端的变化为传媒产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提供了市场前提。

1、“去中心化”是大势所趋

在互联网社会里,人们有着难以置信的共享意愿,加之技术的进步为信息传播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因此,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就是无数个分散的个人和小团体,大众不再仅仅被动地、单向地接受传统媒体所“喂食”的新闻,而是同时也可以主动成为新闻的传播者。

2、不分空间、时间的互动社交

新媒体之所以越来越被年轻一代接受和喜爱是因为用户很享受“主人翁”的感觉,各种良好的互动体验不一而足。新媒体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把用户当成上帝,用户在新媒体实现分享、互动、社群等需求,而新媒体通过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实现了口碑传播。

3、新媒体改变并引导用户习惯

艾瑞调研数据显示,新媒体正在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体形态。60.8%的新媒体用户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近三个月中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用户日益养成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以及表达诉求的习惯,同时58.9%的用户将手机新闻客户端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42.6%的用户将电视新闻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

通信:电信的本质在于网络

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去电信化”、“迭代思维”、“用户体验”、“物联网”等各种战略思潮使得电信行业处在一个摇摆不定的状态,电信业的转型是一定的,但是转型的方向哪个才是正确的?

1、4G是拐点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2年,在三大运营商的转型探索期,中国电信业务总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增速下滑了7.4个百分点,从17.4%下滑至10.7%。而情况却在2014年发生了变化,中国电信业务总量增速开始攀升,并且幅度很大,从2014年的16.1%急速升至27.5%。究其背后原因,是4G牌照的发放使得4G网络覆盖快速扩大、资费价格大幅度下降、终端品类急速丰富。

2、网络质量是生命线

网络质量的提升不仅带来了业务结构的改变,更是明确了电信运营商的发展方向。三家基础运营商把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移动继续巩固4G领先优势,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为了尽快缩小差距,除了采取资源聚焦战略之外,通过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进行基站资源共享,开创中国运营商竞合的新模式。

3、管道的故事

畅通的管道是我们当下经济体的生命线。而电信行业的本质就在于网络质量,不断打造网络的高速公路,才是未来社会对于电信行业的基本要求。随着4G进入规模商用阶段,面向2020年及未来的5G已成为全球研发热点。

新三板的投资价值

1、数据是第一生产力

新三板已形成大数据专门版块。以国际经验来看,根据彭博的研究报告,大数据产业分为六大区块,包括数据源类、基础设施类、分析类、应用类、跨基础设施类和开源项目类。在新三板的大数据产业链条上,除了缺少跨平台基础架构的厂商和有影响力的大数据开源项目,其他四大区块皆已具备。绝大部分企业以售卖大数据分析和服务为主,主要针对B端;针对C端的大数据服务也有,主要体现在精准广告领域。

大数据公司的投资价值需从两个维度分析,一是数据源获取能力:购买方式获得数据源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毕竟有成本,最好通过公司之间的股权合作模式获取数据源;数据源的抓取技术达到什么程度,数据抓取技术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是考量的主要因素。二是算法的理解运用,即分析挖掘能力是关键。例如,同样是针对金融领域的大数据公司,其采用的大数据算法是判断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以IP为中心的泛娱乐时代

泛娱乐是新兴的文创业态。该业态以IP为基础,实现多元化IP运营,IP被改编成游戏、影视、动漫、话剧、衍生品等形式,从而打造IP价值实现、价值衍生的新商业模式。在这个变现的过程中,由专业的公司深度介入IP开发制作过程,从而保证IP价值在各产业领域的最大化。2015年泛娱乐细分行业的数据显示出该行业不可估量的市场空间:2015全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271.4亿元,电视剧市场规模达到152亿元,网络剧市场规模为110亿元,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1325亿元,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约380亿元。

新三板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泛娱乐业态,其中不乏重量级公司。以IP授权为核心,新三板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图书、影视、动漫、手游、网游、衍生品等多领域、跨平台的商业运营公司。

3、虚拟现实许你一个真实的未来

用户愿意为“体验”买单,商业价值向“客户体验”创造者转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升级,加之80后、90后逐渐变成消费主力,当丰衣足食的目标实现后,整个社会对于精神层面有了更多消费需求。虚拟现实产业正好迎合新兴消费群体这一需求,满足年轻人对娱乐、文化体验的升级。随着技术的进步,硬件制造的成本逐渐下降,商业价值会发生转移,逐渐从低差异化的硬件向软件、内容、服务为主的“客户体验”创造者转移。从全社会的产业视角看,虚拟现实属于“客户体验”产业;从虚拟现实自身的产业链视角来说,负责内容生态的企业更有可能获得更高毛利。

新三板VR产业以B端为主,C端为辅。目前,VR已经拥有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产业链的核心是主机制造商(例如头戴式设备、一体机等、,上游包括配件、元器件制造商和内容、应用提供商,下游通过2B和2C两种方式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新三板的VR企业主要分布在行业中游和下游。B端厂商的服务集中在行业应用方面。例如,虚拟软件系统研发、虚拟场馆展示、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工具,虚拟互动体验设备制造等,广泛应用于军工、医疗、教育、旅游、房产、电影等行业。B端是VR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已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C端追求的娱乐属性注定未来具有较大增长空间的还是C端。针对C端娱乐需求的虚拟现实内容开发将是未来VR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环节。未来VR产业迎来多种商业变现模式。从这个行业前景来看,新三板的VR企业将来若想有大发展还需力争参与巨头构建的VR大生态中,目前的阶段尚需观察。

4、“智能+”开启新时代

技术、资本双轮驱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在计算智能愈发成熟的基础上,我们正处在感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间窗口,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智能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已经有了长足进展。未来,人类将大踏步地朝认知智能的方向奔跑,让机器拥有思考能力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据VentureScanner统计,2015全球人工智能公司共获得近12亿美元的投资,这个数字放在过去20年全年投资总额来看,已经超过了其中17年全年投资总额。Gartner在其研究报告中预计,到2020年,与“智能机器”技术相关的产品市场会达到300亿美金,而与智能机器有关的服务可能是技术市场5到10倍的规模。在未来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人工智能将是众多智能产业技术和应用发展的突破点。

新三板人工智能公司“以质取胜”。专注人工智能的新三板挂牌公司虽然不多,但相关技术齐备,商业化运用顺畅。新三板“人工智能”投资未来会成为一个生态。未来,一个公司包揽人工智能产业链每一环节的工作是不现实的,更大的可能是由众多专注细分领域的公司聚合在一起,通过协作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在个行业的应用。

5、站在物联网的风口上

物联网产业前景广阔。随着国家政策扶持,行业标准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的物联网行业处在大爆发的前夜。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了6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6%,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ICInsights预计,到2018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36亿美元,2013年至2018年复合成长率将达21%,2019年新增的物联网设备接入量将从2015年的16.91亿台增长到30.54亿台。

第12篇

2016年天猫双11全球购物狂欢节1207亿元的销售额、17.5万笔/秒的交易峰值、12万笔/秒的支付峰值,是未来5年消费场景的实战性预演,背后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技术力量的支持。数据驱动经济增长。从计量的角度看,PB是大数据的临界点。根据IDC《数字宇宙报告》,到2020年人类拥有的数据量以ZB(1ZB=1,048,576PB)计量。预计,随着IoT的应用普及和在线化,人类将迎来“数据核爆”。数据将如同农业时代的土地、资源、劳动力,工业时代的技术、资本一样,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技术驱动发展范式持续创新。传统工业时代形成了包括科技研发模式、标准化流水线、批零体系、物质资源消耗等在内的发展范式,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消费者成为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产业模式的变革围绕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展开。在线常态化。

截至2016年,全球网民达32亿,智能手机用户达25亿,在线用户将逐步拓展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到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民达7.1亿,渗透率已经超过50%,日均上网达3.8小时。网络购物、支付宝、滴滴打车等已经成为路边小贩卖菜,偏远农村地区大妈购物,上班族出行的新常态,在线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存在。

1.0vs2.0

数字经济1.0的核心是IT化,互联网刚刚开始发育。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在传统的行业和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属于IT技术的安装期。通过推广应用IT技术,大大提升了原有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成长起了以IT设备制造和相应软件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互联网开始兴起并得到初步应用,但是没有能在全社会形成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这个阶段持续到21世纪10年代。近年来,基于数字技术、以互联网平台为重要载体的数字经济发展开始兴起,我们称之为2.0时代。数字经济2.0的核心是DT化,即万物在线互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数据成为驱动商业模式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数字经济2.0架构在“云网端”新基础设施之上,生长出互联网平台这一全新的经济组织,并带来了商业模式、组织模式、就业模式的革命性变化。对比1995年和2016年两个时代的主要互联网科技公司,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技术水平、业务方向、组织架构都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

三大特征

架构在新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之上的数字经济2.0,具有平台化、数据化、普惠化三大特征。

平台化——平台是数字经济2.0的基础。依托“云网端”新基础设施,互联网平台创造了全新的商业环境。信息流不再被工业经济供应链体系中巨头所阻隔,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距离大大缩短,沟通成本大大降低,直接支撑了大规模协作的形成。信息的透明使得企业信用不需要和规模挂钩,各种类型、各种行业的中小企业通过接入平台获得了直接服务消费者的机会。在物种上,成熟的数字经济2.0平台上的物种极为丰富。以阿里巴巴为例,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基础、标准的服务,大量个性化的商业服务,则由生态系统内各种各样的服务商所提供。目前,服务市场已聚集数万家服务商及服务者,为千万淘宝及天猫卖家提供服务,年交易规模数十亿,提供了包括店铺装修、图片拍摄、流量推广、商品管理、订单管理、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外包等相关服务与工具几十万个。借助数字经济2.0平台能够实现超大规模的协作。在大淘宝的零售平台上,大淘宝平台+4亿消费者+约1000万在线商家,共同构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分工/协作体系。这种超大规模的用户数,是工业时代的公司无法比拟的。

数据化——新兴的数字经济2.0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度数据化。工业时代的公司,以IT技术为核心实现数字化,数据的流动以及在线化范围有限,数据应用场景主要局限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小的生态圈之中。数字经济2.0时代,数据的流动与共享,推动着商业流程跨越企业边界,编织全新的生态网络与价值网络。正如埃森哲首席科学家齐韶先生所言:“云计算模糊了企业内部IT与外部IT的界线……公司间传统的数据与程序相隔离的状态将有望被打破,随之将出现新的商业生态和价值网络……未来五年,公司间的业务流程可能会高速增长,这反过来将有助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公司IT系统一旦穿过防火墙,就非常容易与其它公司的IT系统实现信息交流与交换,从而越过公司界线执行业务流程。”

普惠化——在数字经济2.0环境中,“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特点,实现了普惠科技、普惠金融和普惠贸易。在科技领域,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按需服务业务形态使得个人及各类企业可以用很低成本就轻松获得所需要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而不再需要购买昂贵的软硬件产品和网络设备,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根据阿里研究院测算,云计算的使用可以使企业使用IT的成本降低70%,创新效率提升3倍。在金融领域,以互联网信用为基础的新型信用评分模型,对于普惠金融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大数据统计概率计算,可以使得不同风险的个体得到精准的风险评估,从而能够匹配差异化的金融信贷服务,让更多的个体享受到适合其各自风险特质的金融信贷服务。据网商银行业务团队的计算,假设不良总金额保持不变,如有新型信用评分模型的支撑,那么可授信的客户数量将大幅提升。可授信的企业类客户数量将增长360%,为原有数量的4.6倍;可授信的个人类客户数量将增长1600%,为原有数量的17倍。

在全球贸易领域,数字经济2.0为全球带来了普惠贸易的全新局面。普惠贸易意味着各类贸易主体都能参与全球贸易并从中获利,贸易秩序也将更加公平公正。普惠贸易包括以下几个特点:弱势群体能够参与国际贸易;贸易流程更加方便透明;国际贸易信息对称;全球消费者能方便购买来自全球任意地点的商品;贸易中的参与主体,如消费者、小企业,都能从中获益。跨境电商快速发展、eWTP理念得到积极认可,正是普惠贸易快速发展的例证。

未来的样子

过去20年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这轮技术自身的积累与进步。而未来十年,这轮技术则向零售、制造、教育、医疗、文化等行业深入渗透。与此同时,各种新技术将层出不穷,量子计算、区块链与生物科技等将在未来获得突破性进展。伴随技术进步,经济组织也将进一步演化,数字经济2.0时代的平台经济体将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阶段,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角,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

想象一:自由连接体

在网络的连接下,数字经济将为社会创造上亿的就业机会,成为促进民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亿万个体将成为数字经济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个自由连接体,未来社会就业将出现六个趋势:

“平台+个人”的“平台式就业”将成为基本的就业景观。

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式就业”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就业方式。

U盘式就业、分时就业、斜杠职业等“灵活就业”将极大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基于网络、跨越地理距离的“分布式就业”将越来越普遍。

基于数字技术的产业、商业和经济模式快速创新、快速演化、快速迭代,大量高度细分、快速演化的新职业将大量涌现。

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将获得更加公平、更加可贵的就业机会。

预计未来十年到二十年:

未来十年,数字经济将创造更多的岗位和就业机会,人类将更多地倾向于成为芭蕾舞演员、专职音乐家、数学家、运动员、服装设计师、瑜伽大师、小说作者等等,成为给机器人安排任务的“主人”,人类和机器之间将形成一种共生共存关系。

未来二十年,八小时工作制将被打破,50%劳动力将通过网络实现自我雇佣和自由就业,灵活就业成为未来人们的重要就业形态。

未来二十年,在制造业领域60%、服务业领域30%的重复、枯燥、繁重劳动,以及大量的家庭服务将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力大军,形成人类特定时期的技术性失业。

想象二:人人经济

在网络的连接下,每一个个体都有权力、有机会成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活跃主体。每一个个体的创新、创业、创意、创造能力将得到极大释放,人人设计、人人制造、人人销售、人人消费、人人贸易、人人银行、人人物流等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将逐步涌现,催生人类经济活动的新范式,形成人人经济的新景象。

预计未来十年:

经济和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越制造业规模,贡献全球25%的经济总量。

众创众设将成为企业与用户改进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的重要创新方式,用户和消费者通过网络参与研发设计,成为企业聚集智慧,提升研发设计能力的新渠道。

4D打印将成为满足个人化、快捷需求的重要制造模式。

自然人经营权、消费权、资源获得权,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人类的重要权力。人人都有利用互联网开设网店、开网约车、售卖自家农产品、交换个人闲置物品等的权力;人人都拥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权力;人人都享有通过自己的信用、无需担保平等地获得贷款等金融普惠服务的权力。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将成为数字经济服务业发展的新形态。每一个个体在获得金融普惠服务、快捷高效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有权利和义务为经济社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物流快递等服务并从中获得收益和报酬。

想象三:平台经济体

技术的创新将伴随经济组织的变革,“共享平台+企业/个人”的经济组织方式在未来20年将获得突破性进展。当小企业或个体接入到“平台经济体”,他们将变得强大起来,能像大企业一样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创作并在全球分享、交易。个体只要有一块屋顶就能做太阳能的生意;有一辆车就可以做网约车;通过手机甚至联网的眼镜就能买卖全球。

想象四:万物在线与数据核爆

移动互联网如同一个强大吸引力的黑洞,将世界万物连接在一起。到2016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将突破3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26。人的在线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物的在线化也正在迅猛发展。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构建了互联互通的网络,人与机器自由穿梭在边界日益模糊的虚拟与现实之间,共同编织着生动的实时在线世界。数据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真正成为核心生产要素,通过在线数据、迭代算法、实时计算匹配供需,进行市场资源配置。

预计未来十年:

超过万亿传感器将接入移动互联网,超过10%的衣服、鞋、眼镜等都能接入移动互联网,首款植入人体式手机也将上市。

无人驾驶汽车将占美国汽车保有量的10%,人们将乐于使用汽车共享计划而非使用私家车,全球范围内使用汽车共享服务的行驶里程将超过私家车。

超过10%的人拥有人工智能私人助理,帮助我们买菜、饮食搭配、健康建议、安排行程、补充知识等。

自然人机交互成为主流,人类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身体动作甚至思考意识与机器进行交流。

全球的数据量将超过230ZB,以数据计算为基础的零人工干预的经济模式也将迅猛增加,将超过经济总量的10%。

计算量将代替耗电量成为衡量经济活跃度的重要指标。

想象五:再造经济学理论

数字经济是以交易和账户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交易效率远远超过生产效率,不同于以生产为中心的工业经济体系。从生产到消费,从柜台到平台,从IT到DT,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学带来三大冲击:一是诸如市场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边际成本理论、博弈论、就业理论、产权理论、竞争理论等一些具体领域;二是资源稀缺性、理性人等基本假设;三是方法论。

预计未来十年:

经济学研究者将更深入地参与到数字经济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数字经济的核心概念,研究数字经济的核心问题,创造性地构建起数字经济的理论体系或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