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

时间:2023-08-18 17:17: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教材特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

第1篇

关键词:白话文;文言文;教材

现当代散文起始于著名的,同文言散文相比,现当代散文充溢着强烈的时代特色,民族气息与生活气息浓郁,在一个多世纪的散文创作中,抒情、言志、写人、哲思等散文形式迅速发展,真实地反映了时代下民众的生活状态,散文作者习惯用内心的真实情感来打动读者。

一、现当代散文概述

随着白话文的产生,通过有志知识分子对白话文的不断推广与应用,作为学生学习知识与认知世界的教科书,白话课文的选择成为教材编辑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当代散文是白话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编辑者通过教材,让现当代白话文展示在高中学生面前,并且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相比起文言散文,白话散文清新的语言风格深受学生喜爱,白话散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

现当代散文的诸多特色让其成为传统语文课本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材在高中生的生活与学习中起着塑造思想的重要任务,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学生阅读语文课本中的现当代散文过程中,作者的个人风度跃然纸上。

文学界与教育界对现当代散文的文学样式有着不同的评论与阐述,现当代散文为现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特殊的作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影响下,不同版本的教材同时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中,就拿人教版的教材举例,分析现当代散文对高中语文教育作出的突出贡献。

二、《荷塘月色》简析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为例,作者朱自清先生时任清华大学教授,《荷塘月色》成功地描写了月色下的精致荷塘,朱自清先生在散文中成功地添加运用了自身的情感,通过比喻、通感、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让《荷塘月色》全文语言用词典雅,作者将荷花比喻为明珠,星星与美人,巧妙地雕琢出月下的荷塘晶莹剔透与纤尘不染的美好品质。

朱自清先生对于《荷塘月色》的描法独具匠心,文章的主题虽然着重于景物的描写,但文章因情而起,感情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让所有阅读过《荷塘月色》的作者,看到了朱自清先生蔓延到荷塘中的忧伤。

参考文献:

[1]黄薇.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现当代散文选文的比较研究[J].河南大学,2012.

第2篇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醉花阴》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科学合理的掌控课堂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等原因导致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活动过多,导致课堂主题偏离,课堂效果降低;又如,多媒体使用不当,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大行其道等,这都使得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堂失去了原有控制。我们课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师针对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时间的设计,针对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前进行答案等的准备,这就有助于教师合理把握课堂,完美的解答学生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2.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性

语文教师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方面。进行课堂设计,教师就是将自己在整堂课中的表现进行完整的预演,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等进行《醉花阴》资料的查询,以及根据专业理论知识等不断地对自己的课堂设计进行专业的修改,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并且,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设计呈现在所有教师面前,让所有教师以专业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课堂设计,然后提出宝贵的意见,这样就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醉花阴》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1.高中语文教材中《醉花阴》的教学目标的设置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们在进行《醉花阴》教学目标设置的时候既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应该通过诗词鉴赏,对于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当然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的时候,可以通过全局把握,进行课时的安排,这有助于我们可以整体把握《醉花阴》的节奏,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例如,《醉花阴》的目标设置,首先,要了解词人李清照以及她的前期词风;其次,要梳理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清新精美的词作特色;最后,把握词作的内容,细心体会《醉花阴》中的真善美。

2.高中语文教材中《醉花阴》的课堂导入的设置

新课改的推行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进行了改革,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的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进行课堂导入设计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多媒体、讲故事等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醉花阴》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宋词婉约与豪放两个风格的鉴赏,这有助于向学生展现一个宏观的宋词环境,为学生展现学习该词的一个切入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我们在进行课堂导入的时候,可以规定时间5分钟左右。

3.高中语文教材中《醉花阴》的课堂教学主体的设置

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部分,也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主体,占据的时间最长,完成的教学目标最多,因此这部分的设计我们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进行课堂教学。

4.高中语文教材中《醉花阴》的反思与评价的设置

反思与评价环节有助于学生重新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进行反思时,首先学生应该对于自己整堂课的注意力进行反思,然后对于整堂课的自己表现进行反思,最后是自己知识点的掌握进行反思;然后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以及目标。

第3篇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编者对单元主题目标达成途径的意见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体现出以专题组织教学单元的编写特点。教材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等22个专题。在苏教版必修教材的教学参考书中,教材编写者对每个专题的内涵进行了解说,在解说的过程中,对主题目标也进行了界定。如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对单元主题目标界定为:“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是如何借鉴历史,表述自己的人生见解,抒发感情的;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记录历史现场。”

另外教材编者还对达成单元主题的具体方式和主要路径,提出了具体建议。如必修二“历史的回声”专题教学目标为“1.了解把握历史、感悟历史的常见文本形式。2.通过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对古代史论和怀古词进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从史论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议论文如何处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4.了解文言实词活用的知识,并能够予以运用。5.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并且选择合适的文本,抒发自己的见解或感受。”

总观苏教版教材编者对单元主题教学目标的设定,体现了编者“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希望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研读活动,深入文本,达到领悟单元主题思想的目标。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对单元主题目标简单比附的现象

虽然教材编写者对单元主题目标的实现途径有较为详尽的指导,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普遍着对单元主题目标简单比附的现象。

首先是因为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长期受到人文性和工具性争论的困扰,很多时候,没有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多习惯侧重于思想内容的解说,至于如何从文本语言形式中发现和领悟思想情感,往往缺少方法。不少语文教师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欠缺,讲课时从语言表面轻轻滑过之后,就把内容和思想抽出来,缺少对学生深入文本阅读行为的组织,使得阅读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异化为空洞的人文说教。

加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题组元形式,更使教师对具体文章的主题先入为主,这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常常选择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印证主题,缺乏对文本的进入探究。这种教学内容选择上的简单的比附行为,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应有的品格。

三、文本细读是达成单元主题目标的主要途径

要想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阅读学习中参与到文本内涵的解读中去,文本细读无疑是对语文阅读教学重内容轻形式的一个矫正。

文本细读即立足文本,从文本出发,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义和情感进行仔细的推敲,反复的品读,用心灵去感受和体味文本,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对文本蕴含深厚意蕴做出丰富的阐释,从而建构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文本开展交流与对话。文本细读的方法很多,下面举几个运用文本细读的阅读活动,让学生体悟主题内涵的教学案例。

1.推敲词句

词句是文章构成的基本单位,细读词语、沉入句子是走进文本,体悟主题的捷径。

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主题目标是在让学生体悟“故乡是一个人的根,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在教学《想北平》一文时,教者安排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推敲词句,撰写点评的方式细读文本,体悟作者对故乡北平的深厚情感。

2.对照比较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如果是改写本,我们可以拿它与原作对照;如果作者有修改,可以把修改前后的文稿加以对照;我们还可以把作品跟其他作家的同类作品比较。

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主题目标是“通过富于灵性的美的发现,是文学作品这块美的息壤,焕发出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教者将朱自清对月下荷塘的精彩描写,还原成“荷塘上都是叶子,叶子中间有花,有的开了,有的没开。”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从不同角度分析出原文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细腻的景物特点、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的深刻情蕴。

3.寻找“罅隙”

寻找缝隙,就是要找到作者故意留给你的破绽,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也可以发现作品跟生活、跟人之常情的矛盾。

必修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主题目标是“让叙述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进而真实和平环境”。在教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时,教者抓住环节描写、心理描写的“矛盾点”“可疑点”,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其中深意”,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感悟。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一个八年级的学生听到炮声却感觉宽慰、惬意,可见他认为战争是能毁灭丑恶、维护祖国的权利和荣誉的。可是他怎么能把德国的侵略战争看得如此光荣、神圣?依此可以体悟到,作品的深刻主题在于战争给无数民族带来灾难,它留下的阴影在人们身心两方面永难抹去。

第4篇

一、开展有效的文章仿写,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能力

文章仿写本身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目前还没有固定的仿写教学模式,而是教??根据个人教学经验,挑选合适的文章和话题,让学生展开有效的文章仿写,因此文章仿写的教学效果与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和文字敏感性有一定的关系。在进行文章仿写训练时,应当由针对性的选择仿写文章,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仿写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强调仿写过程中的借鉴和创新。一般来说,教师会选择教材中的文章让学生进行仿写,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文章本身的质量和美学造诣就很高。同时,文章仿写可以细分为整篇文章主题的仿写以及文章句式的仿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并且高中生本身就对模仿这件事情特别热衷,教师可以将优秀和具有个人特点的模仿文章挑选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进行赏析,明白同一个主题能够有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等内容。另外,教师挑选的仿写文章本身要具有较强的仿写性才行,这样学生才会拥有更多的创造空间。例如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10课《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文章的第二段“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一句,就具有很高的仿写价值,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该局势进行仿写,注重仿写的创新性,不拘泥于例句的仿写格式,肯定学生的优秀仿写作品。

二、精心设计教材中文章的留白,激发学生创作意识

任何文章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都会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这份想象就是文章的留白,教材中的文章本身的文学造诣和观赏性更高,因此也存在作者的留白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教材文章时,应当着重对文章留白的地方进行教授,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将作者留白的内容自行进行补充。教师可以针对教材的留白内容,设计文章续写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该篇文章的理解,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由于该文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本身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该文章留白的内容特别多,很适合用于留白填充和续写教学,教师可以从人物的描述着手,先要求学生对于“林冲”这一人物角色进行描写,不仅要描写“林冲”的外表,同时还要构化“林冲”的情感表达与内心思想。留白填充的形式是多变的,教师在进行留白填充和续写时,不能过于拘泥于形式,学生可以通过画画来描述“林冲”的角色形象,也可以通过记叙和书写文章来让“林冲”角色更加的丰富,甚至学生还可以对“林冲”这一角色进行现场演绎。通过这种留白填充训练,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对于教材文章的理解效果,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做好文章批注,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习惯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像数学和物理教学那样,具有较多的公式和概念,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更多的集中在对学生写作习惯和语感等内容的培养之上。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时,首先应当明确作文的性质,写作并不是长篇大论,除了完整的文章体系之外,简单句式的创作也应该归类于写作和表达。这也是上文所提到过的,教师可以设计优秀句式的仿写活动,而不是指进行整篇文章的仿写才叫做作文教学。其次,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创作和教学过程相结合,做到读写结合,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融入教学内容,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同时,教师在设计写作的主题时,应当更加的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学生具有良好的创作空间,能够有内容可写,不能过于追求作文的深远意境,避免出现“假”、“大”、“空”的写作模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习惯,并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主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和表达的欲望。

通过对目前我国各大高中院校的语文作文教学进行调研,发现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文章批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和教材文章学习时,坐好文章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可以是对优秀词句的标注等。教师将学生的批注内容作为课堂的重要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展开阅读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升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效果。同时,学生能够通过通读自己的阅读批注,了解到初读文章时的理解和感悟,与多读之后的感受变化作对比,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同时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阅读语感。这样的批注式教学更加符合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写作与阅读习惯。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过程,应当结合语文教材、阅读教学等多个内容同步展开,能够围绕教材和课文学习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介绍了文章仿写、文章留白填充和续写、坐好文章阅读批注等多个作文教学方法,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完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至于究竟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应当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写作水平而定,需要教师巧妙的设计教学活动,进而实现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目标。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语文;采集;加工;现代化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的落后,语文学科的阅读与写作等板块内容的教学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学效率也就难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走进校园,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语文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最大程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

1.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即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处理诸如视频、音频、图像等不同类型的信息的技术。多媒体技术包括许多种类,其中比较关键性的技术有:多媒体通信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图片处理与加工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等。这些技术不需要高级语言编程,简单易用,是开发计算机教学课件的重要工具。

2.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一直有着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说,以阅读理解、诗词鉴赏、语言知识教学为主,并辅以写作、文化内容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它固有的好处,便于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但是教学效率却难以提高,原因之一在于教学过程缺乏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大多只是死记硬背,对于所学内容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另外,教学方式单一,大多只是依据读段,却缺乏视听方式的运用。

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具有直观性。教室通过展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可以将课文更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易于学生理解,同时利用视觉听觉刺激,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第二,具有省时性。通过展示PPT等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省板书时间,这样就客观地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并且能够重复利用。

第三,具有内容丰富性。多媒体课件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比如,针对诗词,有朗读音频,并配乐,优美动听;针对字词记忆,可以设计识记游戏;针对特定文章,如《孔乙己》,《红楼梦》中的特定篇章等,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应视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3.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意义

心理学调查实验表明:

(1)人类是通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来完成对信息的获取。

(2)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其中通过视觉获得知识的比率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

(3)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学生获得知识所能保持的记忆量是不同的。视听并用比单用视觉、听觉的效果更好。

(4)假如人认识同一信息,直接看实物比看图片所用的时间少,看图片比用语言描述所用的时间少。

这些心理学调查结果充分表明了,调动学生的五种感觉器官特别视觉和听觉,使视听并用,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人们对于直观图形、图像的理解要优于对文字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视听等多媒体手段,可以充分发挥语文这一学科的特色,将中国语言与文化更直观的呈现给理解力还未完全成熟的高中学生,更利于他们掌握与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高中语文中,不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优美篇章,如果将这些篇章配以精美图片加以朗读,不仅可以激发同学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还能充分减轻课业繁重的高中学生的压力,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二、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和加工

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图、文、声、像的并用,顺应了语文教学的需求,符合人类认知的特点。然而,媒体运用的成功与否,还要看其设计是否有效地运用教学理论,其素材的采集和加工是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媒体的特性。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来说,针对不同种类的素材,可以采用不同的采集方法,如:

1.文字素材

比如题目、答案、字词解释等,可以通过文字录入软件或扫描仪输入到计算机中,并按照一定的格式做成如Word、PPT等文件储存在计算机或硬盘中。

2.图片素材

获取图片的途径有多种,可以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后转入计算机中,可以从图形素材库中查找已有图片,对于已有的照片,可以通过扫描仪扫描到计算机中,此外,还可以利用电脑绘图软件,自己制作或者对已有图片进行加工修饰。

3.声音信息

可以将已有的朗读磁带转入到计算机中。此外,还可以通过录音直接录入计算机。

4.视频素材

视频的获取也有多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摄像机录后转入计算机,另一种是将已有的录像内容转入计算机,也可以截取电视、新闻中的一部分,此外,还可以在已有的数字视频数据中选取。

5.动画素材

可以通过查找已有动画,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动画素材。采集与加工多媒体素材的途径多种多样,要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同时,应注意素材与所教内容的关联性以及教育意义,不要搜集无用的或者无关联的、不健康的素材。

三、语文教材现代化问题

第6篇

《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中职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一书的开拓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该书是目前可以读到的第一本中职语文教育研究专著。

20世纪初,语文单独设科,成为我国现代教育中的母语教育课程。百余年来,各类语文教育研究专著的出版层出不穷,但据不完全了解,迄今为止还没有专门研究中职语文教育的著作出版。在国家教育规划中,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办学规模已与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而在现实中,处于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核心地位的中职语文课程与高中语文课程受社会关注的程度则有天壤之别。究其原因,除了职业教育后发展之外,主要是在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头脑中,中职语文非主流语文教育课程,出现问题完全可以参照高中语文操作。因此,多少年来,很少有专家以中职语文教育研究为己任。本书的出版填补了现代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这一空白,它的出版问世必将对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职语文教育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成为中职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起点。

第二,该书是现代语文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综合改革在中职语文研究领域中的一次全新尝试。

现代教育中,课程建设主要包括课程、教材、教法三个方面。教育领导部门牵头课程改革,提出改革意见,制定教学大纲;出版社负责教材改革,落实大纲精神,组织编写教材;各地教研机构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学好大纲,用好教材,实现课程既定目标。一般情况下,三方面人员“术业有专攻”,相互之间很难做到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更谈不上建立起紧密的内在联系。业内早有人士指出,科学建设语文课程一定要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三方面相互协调配合进行,但真正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的,目前还未曾听说。

本书作者为现代语文教育改革进行了这样的第一次尝试。基本做法是:课程改革,为了实现调整后的课程目标――“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开发研制与之相适应的主要教学内容;教材改革,为了全面落实并体现课程改革既定内容,设计构建中职语文新的教材编写体系;教法改革,根据课程改革和新的教材编写体系需要,结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构建适宜的教学模式。

第三,该书“突出职教特色”,对中职语文教育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全面探索。

作者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围绕“突出职教特色”,在课程、教材、教学三方面均提出了创新举措。

一是课程改革。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将课程目标调整为“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但是调整后的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并未落到实处,普遍还是照搬传统高中语文的课程理念。作者以开发研制新课程内容为目的,为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达思维习惯。继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调整后,课程内容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必然会对中职语文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产生实质影响,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中职语文教材建设水平,有利于广大教师探索新的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顺应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由教学语言转变为教学语言运用的大趋势。

第7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忽视点,但是这并不代表语文审美能力不重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以高考考试标准为教学目标,侧重学生逻辑能力和知识技巧训练,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让学生感受文字魅力,从课本中“看见”作者的当时写作的情景,体会到当时作者的心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有着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中国文学底蕴深厚,提高高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各个方面都得到锻炼,美的感受也能刺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触发学生心底的追求美得欲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高中语文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历史的知识,也能够通过文学教材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现状

中国学生从启蒙教育开始一直接受语文教育,至到高中教育为止,语文教育一直占领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能够让学生读懂文字含义,更能够让学生从文字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但是现在我国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高中语文教学大多采用灌输式,将文章段落分成几个小节,再分别讲授每小节的段落大意,语句含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时,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部分经历用于分析课文中语句和文法,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要思想一笔带过。造成这种教学现象是因为现在高考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策略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的美得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够感受文章的意境。例如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中《采薇》一文的学习,古文和白话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较少,在学习上更应该利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将简单的文言文用华丽的词藻翻译成白话文,让学生从简单的的文言文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采薇采薇,微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室,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为“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狁来厮杀。”将深涩难懂的文言文翻译成有趣的白话文,将当时少数民族侵犯国家,将士因为大战有家不能归,一年又一年的思乡之情,通过文字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展现在学生脑海中,对文章有了深刻的意识,既能学到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深入挖掘课本中蕴含的美的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的文学体裁多种多样,既有深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又有风趣幽默的白话文;既能学到我国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又能体会到优美抒情的古代诗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文学美得熏陶,引发审美想象力。以文学作品为例,古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螟》一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句诗句中表达出来的艺术美,重点突出“浣女”及“渔舟”。只有洗衣女子的归来竹林才会热闹,渔舟摇曳荷花才会动摇,而正因为竹子林得茂密,莲荷的稠密,才能让作者从静景和动景的结合中,描绘出一副绘声绘色,动静结合的美好情境。通过对字词的深入探究,与作者共鸣,发掘出文学作品的内在美。

3.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8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的冲击使许多学生失去自控,以致无法自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等早已抛之脑后,自私、任性、叛逆、脆弱等在无限伸展,令人不战而栗的阴影正笼罩着我们,令人胆战心惊的危机正噬着我们,我们的灵魂正在遭受侵蚀,正义、道德正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而无法伸张,学校教育正面临极大的困境。如何培养和教育青少年一代,使之成为国家的脊梁,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世界观的形成和知识的积累大多在高中阶段完成,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奠基工程。

我结合自己12年的语文教学体会,谈淡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电化教配直观新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可让学生感受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如教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有《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四首诗,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故居、橘子洲头、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图景,带领学生领略青年的革命豪情;教授《再别康桥》时,可以展示剑桥风景,讲解剑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为世界人民培养了众多学子,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学生体会徐志摩的母校别情及他与林徽因之间的爱恨情仇。

将课文中关键词句的理解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语文教材中揭示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悟点”,是入“道”之门。要找准“悟点”,十分重要的是把握教材的个性,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在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性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这样德育教育的点才能落实。

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等,利用这些故事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利用《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教育学生国难当头,牺牲小我、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荆轲刺秦王》着重叙述了荆轲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的故事,表现了荆轲、深沉、刚毅、慷慨、深谋远虑的性格特征,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荆轲不畏、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二、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科书中“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结合“阅读鉴赏”部分的课文,安排相关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二是在“梳理探究”的专题实践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口语交际练习;三是每册设计四个专门的口语交际单元,分别是朗诵、演讲、讨论、辩论和访谈。活动的设计强调具体情境,少讲理论知识,多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通过朗诵演讲活动,学生更热爱祖国语言,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说话能力。通过访谈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做好让祖国挑选的准备,并更热爱学习。

总之,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很多内容都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做有心人,善于利用语文教材,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训练,是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综合体现,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阅卷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德育教育。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奋发向上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想健康地发展。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镜子,要学生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看法全面的文章,作文教学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同时作文批改与讲评也很重要,需要语文教师好好探究,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广大天地。

四、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未成年人可塑造性、模仿性强,情绪化明显,容易爱屋及乌地“亲其师而信其道”,也容易“厌恶和尚,恨及袈裟”或“良莠不辨”盲目模仿,就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师其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最直观最富有教育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的特殊地位。因此,广大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胜于言教的意识,自觉以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教育应以“育人为本”,教师要善于、乐于与学生交朋友、谈知心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真正以高尚的情操教书育人。

第9篇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依据是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整套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本共五册,按照计划,教师将用1.25个学期完成必修课本的教学,即高一以及高二上学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必修课的任务是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使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1]基于这样的目标,苏教版必修课本具有如下特点。

一、应用与审美功能兼备的人文话题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每册书都包括四个专题,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2]学生通过每一个专题的学习,能够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有更加深入的领会和思考。同时,这些专题名称本身也富有人文意蕴,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必修一的四个专题分别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和“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最大特色在于富含人文意蕴,课本所创设的这种丰富的人文环境能够吸引学生徜徉于语文学习的天地,让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让他们感受思想的魅力。

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双重任务。[3]在安排专题时,教科书编者也很好地兼顾了应用与审美的功能。其中既有像“直面人生”、“心连广宇”这样具备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专题,也有如“科学之光”、“走进语言现场”、“语言,存在的家园”这样注重说明性和应用性的专题,体现出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注重人文性和注重实践性两种不同的倾向。

二、专题构建的多元对话平台

课本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4]与一般的文选型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同,如有的文选型教材是以单元来组织内容,像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编排体系,注重的是“单元合成,整体训练”。[5]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则以专题为导引,专题之下,又分为导语、学习板块和写作三个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写作”这一板块,又分成了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并且每一册都有一种写作观的指导。确立正确的写作观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每册的写作观分别如下:“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这些宝贵的写作经验为学生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并向他们提出了“辞意并重”的写作要求。

对话,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阅读课文,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也是与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如有些课文为小说、戏剧的文学样式)。必修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学习资源,专题下面又分为2至3个板块,板块之间打通了时空的阻碍,形成了古今中外畅通无阻的对话。如《必修五》中的第二个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讨论的话题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下面列了2个板块,分别是“如泣如诉”和“执子之手”。其中,《陈情表》、《项脊轩志》和《长亭送别》属于我国古代文学领域不同时期的作品,而《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则是英国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这四篇选文,都表达了歌颂人类亲情、爱情的主题。编写者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此专题中,写作指导部分是“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与前面选文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正好相同,即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读写结合的结构安排,既培养了“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又训练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即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均有所收获。

同时,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这主要体现在每一专题前有编者精心设计的导语,每一册课本之前还有一段“致同学”的话,每一专题和板块的名称,也闪烁着编写者的智慧,如“送怀千载”、“登高能赋”,充满着人文气韵,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话的一种形式。更明显地,在有些专题中,编者特意设置了“对话栏”,并在“对话栏”中对作品作了评点,如在《想北平》这篇课文中,编者在一开始时写到:“北京是老舍的故乡,是他文学创作中主要的描写对象。对于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老舍曾说过一段话:‘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上文引用的编者的评点是一种写作观的引领,这段话提出了“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样一个可供学生思考的命题。再如在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编者做了这样的点评:“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只是当写作者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时,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这里则是一种写作方法的引导,这段话告诉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凸显某一事物的特色。“对话栏”中不仅有编者的点评,同时学生也能在“对话栏”中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包括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从而与作品和编者展开对话,这样的对话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成。

三、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在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时,着重考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内容安排上,教科书编写者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体现出新的学习和教学理念,这与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教师主导作用是有区别的。这三种学习方式都以“探究”为核心,“文本研习”重在“研”字上,“研”是“钻研”、“研究”的意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和研究文本,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同时,教科书中也设计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供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角度,使他们从不同的侧面逐步深入文本,更好地培养他们“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如有的问题要求学生品味句子的丰富内涵;有的问题则着眼于文章的布局,要求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线索来安排材料的等等。“活动体验”强调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体验”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体验性的感受、触动心灵的场景能够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强调的活动的重要意义。一般说来,每个专题侧重一种学习方式的引导,有的专题则兼具两种学习方式,如《必修二》中的“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就兼具了“文本研习”与“活动体验”两种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的设置,意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在无疑处有疑”的精神。

四、具备开放性和弹性的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的课文或板块名称之前有“*”号,表示该课文或板块为选教或自读内容。对于那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地,对于那些有着更高理想追求的教师,也可以在选教或自读内容之外,选用其它文本进行教学,区分精讲与略讲,他主学习与自主学习。[6]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因教师的知识面和对学生要求的不同,为我所用,显示出教科书具有开放的弹性机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部分师生的负担。当然,对于教材的使用,具体到日常的教学,每个老师可能会有所不同。近年来,新课标强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给教科书的编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丰富充实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资源,具有重要的地位。[7]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首先,作为一套综合性很强的合编型语文教材,教材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并且按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原则来编写。编者在选文的安排上也进行了探索,突破了传统的单元组编方式,以专题安排学习内容,进行专题和板块式的学习,这种创新方式本身就生成了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其次,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都囊括其内,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有机地渗透于文章和专题的学习之中。第三,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积累与运用”这些部分中,编者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提供了许多引发学生比较思维的材料,这些问题与材料,能够指引学生在思考中寻找更加丰富的语文资源,如上网检索资源等。最后,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插图,特别是一些说明文,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中,共有四幅插图,像“荔枝果实各部分名称”这幅图,非常清晰地呈现出了荔枝的各部分结构,包括果梗、果蒂、果皮、种子等等,如果单从这些包含着专业术语的文字来理解荔枝各部分的结构,显然很难,而插图则为学生理解文字提供了便利。同时,每册课本之前都有相应的彩色插图,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和趣味。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套实验教材确实有不少创新之处,编写者希望通过创新教学内容的呈方式,加强整合,立体构建,给学生提供一个包含着“灵魂”、“情境”和“生长”的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以此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核心的课程目标。[8]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言文字的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性,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语言文字的学习注重积累,这套必修课本在编写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要符合母语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学完某些专题之后,课本中安排了“积累与应用”的环节。如《必修二》,学生在学完“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之后,“积累与运用”环节就要求学生背诵这一专题中的选文《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语言的积累,而应用则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告诉学生要学以致用。

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在扫除学生疑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一些陌生词语的注释,还是插图、图表的呈现,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构了一道桥梁,消除了因时空差异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困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014年实验版教科书在已有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每个专题变得更加严谨,新修订的课本也更加便于教学,这减轻了师生负担,是一种进步。当然,每一套教科书都有它有待改进的方面,关于教科书编制与使用的工作还值得更多的人去辛勤探索,不断使教材的编写更加合乎科学的规律。

注释: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4][8]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1-267.

[5][6]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78-364.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选修课教材 选修课开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42-01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最早的选修课是萌发于19世纪的德国柏林大学,而后传入到美国的大学,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选修课制度移植到美国的一些中学,这样便开始有了中学阶段的选修课。而我国开设选修课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施。而我们新课改的启动,就教材开发上,取得了一个重要的进步,那就是每个学校选用的教材是可以不同的。而选修课的设立,也就更大程度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就高中语文学科来说,选修教材的使用,其开课方式都对学校语文教学是一个很大的触动,也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益处,并且能够行之有效地推动学校的语文教学特色的培养。下面就高中语文教材的有效使用谈谈自己的浅见。

1.选修课开设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学生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语文必修课程关注学生基本的语文素质,追求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的一般发展奠定语文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发展,知识在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同时也不断地交叉、渗透、融合。知识的不断分化与整合使传统的学校课程很难反映人类知识的当代成就,滞后于知识的发展。语文必修课的数量与内容总是有限的,它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语文选修课则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一方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它扩展了学校课程的种类与范围,使学校课程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强化了学校课程与知识世界的动态联系。尤其现在学生在高中之后,如果不是学语文专业,或者是有机会上大学,其在高中确立下来的语文知识与技能就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全部基础,尤其在我国现代的教育中,国民的语文素养并不一定可比于原有水平,因此学生在高中确实应该更大程度的完成这门工具科目的学习。

1.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与爱好,并形成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个性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个体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人类智力多种多样,个体智力是一种多种能力的结合。在他看来,至少存在着九种智力元素:逻辑/数学、语言、音乐、空间、运动、交际、内省、自然、生存,不同个体智力元素的组合方式导致了个体智力类型的差异。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间的身心差异诸如兴趣爱好、性向特长越来越明显。在初中阶段开始分化,到高中更加明显。

文学作为个性化色彩强烈的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就是在学生时代培养出来其兴趣,并成为一种特长被发展起来。那么显然高中也正是人的思维渐渐定格的时期,同时也是最充满激情的时期,因此文学上的发展,基本可以在这个时期确定下影响其终身的基础。那么语文选修课程,往往可以给学生们在高中有一个指向性的蓝图,因此,很多的学生,应该在这样的一个学习阶段,为自己将来这方面才能的培养奠定自己的基础。

2.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的方式

2.1文学社团的建立,文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所学校总是聚集着一些文学青年,文学的热爱者,那么文学社团的建立,是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因为在一个群体里,彼此的影响,彼此的学习,很显然是可以促进学生逐步提高的。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兴趣,也让学生在文学的实践活动中很好的锻炼了自己。在一本校园刊物上作品的发表,就是学生文学成就感培养的初步,那些诗歌朗诵,戏剧表演,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等文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势必很好促进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锻炼的机会,这样的一个平台,正是锻炼人的舞台。课内的课程,课外的活动,语文的学习永远应该是大语文的概念,所以只有不断的在实践中才能够让学生得到成长,得到提升。

2.2文学专题讲座的举办,专业知识的提升

第11篇

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开发必要的农村语文教学资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就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和开辟语文课程资源的种种途径,使我们的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具有长久不息的生命力;同时,还有要做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心人,沟通课内外,寻得语文教学资源中的花蜜度与学生,让他们品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获得终身语文能力。

一、小园香径多徘徊――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对教学资源有限的农村中学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从选文来看,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除二十几篇当代名家之作,其它全是古代经典选文,充分体现其选文的经典性,选修教材更堪称篇篇经典。而这些经时间和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之作是思想和文学的精华,无论是孔孟的智慧明达,贾谊王勃的才思悠远,东坡的旷达明澈,亦或是屈原的爱国热忱,苏武的民族气节,稼轩的幽愤激烈,都让人得到文学的浸染和性灵的熏陶,使人不禁读其文想见其为人。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在教材这片小园的幽香处多徘徊、多探幽,多方面深尺度挖掘教材。上课时可以教材为触发点,激发学生的语文敏感度,比如:可按教材特点把教材分成美文、美思和美哲等主题进行课堂教学。

美文,即紧扣文章的语言美进行课堂品赏。教材中,诗词语言凝练蕴藉、韵律华美,而写景散文无论在语言和意境方面都是诗词的另一种诠释。教学这些体裁的教材时,要多引领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美,做到美文美读、美品,并能由此而生抒写美文的情思。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在品味了诸多诗词之后就组织了一次作文教学,课题是《妙用诗词,巧铸佳文》。让学生通过掌握古诗文的化用的技巧,将诗词意境诉诸文字。其中一个学生随堂写作片段是这样的“月似霰,残星几点,愁莲落红后,是谁,在孤影横飞过,抬眼看缺月疏桐?看惯大江淘尽千古英雄,看淡世事冷暖,苏子,伴着自己的清风朗月,在小人当道的世界里寻觅着可以保鲜自己灵魂的寂寞沙洲……”语段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中“月照华林皆似霰”句和《长安秋望》中“残星几点雁横塞”“红衣落尽渚莲愁”句以及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诗词的化用,营造了优美清寒的意境,形象细腻地写出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内心世界,可谓是绝佳的写作片段。至于教材中写景状物的美文,教学时可利用农村学生对优美自然景观独有的亲近感引起学生对教材的心音共鸣,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融情自然,引发对其山川风物的审美和思考。

美思和美哲,即那些充满着哲理和呈现出高尚情操的文学经典。《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教材里智者的高屋建瓴,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不屈者的幽愤自强,民族英雄的慷慨悲歌,无不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在教学文本时,应把德育渗透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书香的熏陶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如《兰亭集序》中作者高旷的宇宙情怀,《游褒禅山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以及《小狗包弟》中巴金老人严于自剖的勇气和度量等等,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谈自己的领悟和深思,并诉诸成文字。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些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的技能。”而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充分发挥教材这一资源对学生思想情操陶冶和写作能力提升的作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从而形成学生终身的语文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充分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教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勤思考、勤动口、勤动手、勤搜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用自己的“勤”开创语文学习的新幽径。我在对学生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

1.教师要倡导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如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或举办辩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审视辩证能力,通过课前课后上阅读、网页浏览搜集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认知度,另外,可通过排话剧、诗歌朗诵、出黑板报和手抄报、班级征文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探究养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并由此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在兴趣和参与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2.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判断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光要看教师的讲解如何精彩,分析如何精辟,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意的教学形式,要投下思考之石,去荡开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有效地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时,就设问:“此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下荷塘的景色,你觉得他写得精妙吗?说说你的理由。”一石抛下,课堂顿生涟漪。许多学生都回答说很美,理由大多都说因为月下荷塘这一意境很美,另外还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很有想象力。我又抛下几个石头:“是不是只要用了比喻句,文章就会很美呢?这段中的比喻句设喻效果怎样?如果让你另写几个比喻句,你会怎样写?”几石落下,课堂开始涟漪迭起了:有学生说,荷本是很高洁的意象,把荷叶荷花比“的裙”和“刚出浴的美人”似乎“那个了点”(全班哄堂大笑),也有学生说,那一连串的比喻光,肯定他们对语言的品析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另写一段“荷塘月色”。当然很多学生依然觉得此段意境优美,教学时不可厚此薄彼,只有肯定学生对文章的多元解读,才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热情。

另外,教学时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教师在学生出错时简单说声“回答错了,请坐下”,可能会使学生倍觉尴尬,乍一看很美,仔细品味又觉得表现了似乎不够,缺了点什么似的。我马上抓住学生思维的闪甚至会打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若教师在在教学时能利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快速做出判断,调整教学思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课堂的延伸,就可将错误变成新的教学起点,继续引领学生作更深的学习探究。如我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让学生解释“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中的“而”字时,学生错答成“表转折,‘却’”。其他学生大呼“错了,是表示假设!”此学生随即便面露惭色。我当时就说“这个同学提醒了我们‘而’这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大家可以借他给我们的提醒回顾和总结一下我们所学过的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吗?”这样便不仅避免了学生的尴尬,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有不怕犯错的勇气,同时也变课堂的错误资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如一泓清澈的泉水,具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他山之石可攻玉――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既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那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最亲切最熟悉的课外资源就是农村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故乡是文学一个永恒的话题,通常也成为一个人灵魂永远的栖息地,在很多大家的作品中不断地被抒写。无论是鲁迅先生笔下先是清新美丽而后又荒凉萧瑟的“鲁镇”,亦或是沈从文故事中那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城”,还是戴望舒诗歌里那凄美幽深、朦胧静谧的“雨巷”,那些“故乡”最后都成为文学大师笔下某一个美丽而奇幻的梦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农村高中学生的视野里,乡村的简单景物:青山、碧水、远村、近树、雨中的石板桥、金光闪耀的油菜花、风里涌起的层层稻浪……不独仅仅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而更应成为他们文学审美心理中深深烙下的意境画,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

另外,农村丰富的生活画卷也在向学生打开,如大到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的民族节日,小到地方特色节日,如以李白为文化精魂的诗歌节,以园艺为特色的桃花节,以商品交易为目的的乡镇展销会等,这些素材均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与学生内在的情感体悟融会起来,不独成为写作的素材,也成为他们对乡土审美意识的一部分。

然而,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农村学生也不可与世隔绝,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世界,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怀。一旦学生懂得主动地去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指点时事,针砭时弊。他们就不独拥有了审视世界的思维和眼光,也无意中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边缘,开阔了语文思维的空间。这恰恰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要求。

当然,如若语文教学资源是一片大海,作为一名经验不足的乡村语文教师,我目前所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可能只是一条清清泉流。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作为一名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实现自我的突破和完善,才能有更清晰的眼光去发现和利用更多的语文资源,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美妙天地,正如那渺小但孜孜不倦的蜜蜂,辛苦觅得花蜜只为学子的甘甜……因为,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参考书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王荣生 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

第12篇

在全国范围内、省范围内使用材,通过高考来实现对成绩的检验。而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也逐渐从高中语文中脱离出来,更加重视中职语文的职业性特点,强调中职语文工具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更加注重语文对学生就业的服务。因此,中职语文不止要完成高中语文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完成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学生专业服务的任务。对不同专业来说,使用统一的语文教材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编写校本教材成为许多学校探讨的话题。

难度适中原则学生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能力等是影响教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学生普遍认为教材内容较难的前提下,首要考虑教学难度的问题。因而,在编写校本教材时,要考虑到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否则,再好的教材也无法发挥其教育的功能。首先,教材编写者需对学生语文能力进行全面考核,了解本校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前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以制订合理的实施方案;其次,要明确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不能一味迎合学生,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应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基础;再次,要根据所在学校语文的课时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教学的最大成效[4]。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校本教材在选文上既要保证选取一定数量的古代经典作品,也要注重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当代优秀作品,体现教材的时代性。这自然与统编教材一样,必须处理经典名文与时文、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文学作品与应用文之间的比例关系。“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选文事实上就是在为学生树立榜样。首先,在具体选择中,必须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保证作品经典性的同时,针对护理专业的发展需求,紧跟时代步伐,选取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文章。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一看到古文就无精打采,但并不能因此而缩小古文的比例。选择合适的古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其次,在选择时文时,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可以通过明星效应选择一些能给予学生正能量的明星的案例。专业性与知识性结合,为职业服务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重要课程,“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材内容在保持原有知识的同时,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殊性,为学生就业和专业发展服务。

适当增加医药文本阅读在教学内容选取尤其是选读课文中,适当增加医药专业文本阅读,既符合中职卫校语文阅读的实用性要求,又能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加强对医药专业文本的阅读训练,可以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护理专业的热情,做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医学文化知识的熏陶,最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可以直接从医药专业课程材料中摘取部分章节作为阅读教学文本;也可以从医学杂志或报纸中选取一些精美的时文作为阅读文本;也可以利用网络,在一些医学网站上挑选合适的专业性文章作为阅读文本等。精心设计专业场景下的口语训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相当的要求,十分重视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符合未来岗位职业要求。在目前的《中职语文》教材中,也突出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包括即兴发言、即席演讲、应聘、复述、辩论等,涵盖了学生生活和日常交际的方方面面。但由于本教材涵盖的专业非常广泛,因此,应注重选材的共性。要体现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工具性特点,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显然这一点还不够。为突出护理专业特色,语文实践活动要与护理人员的工作场景密切结合,体现专业倾向性,使学生能马上用到所学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综合素质。如口语交际的交谈技巧,口语训练在学校的护理模拟实验室进行,构建一个真实的护患沟通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护患双方,从各自角度去分析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医院环境中掌握交流技巧,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具体应用。

突出地域特点和学校优势校本教材的生命力在于“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实施因切合学校特色,成为中职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亦应如此。因此,地域优势和学校优势是语文校本教材开发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地域特点,是指学校生存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学校优势是指学校办学设施、专业设置、教师素质、学生个性、专业发展需要等。首先,要了解本地区护理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地区医护行业发展不同,对护理专业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编写校本教材前,要对本地区护理行业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了解目前本地区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标准,以方便更好地取材。其次,作为教材的第一使用者、语文教学的实施者———语文教师要对本校的优势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材料和各种教材的质量有深刻的认识。第三,学生是校本教材开发的中心,教材的编写、课程的改革、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身心得到均衡发展,满足学生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教材编写系统、选文,还是教材内容的阅读指导和课堂教学,都应立足于这个中心点,服务于这个中心。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起步较晚,这主要与人们对基础课程的认识有关。从一门可有可无的人文基础课程转变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应用课程,语文课程的地位逐步得到提升。总之,中职护理专业语文校本教材编写必须体现教材的适应性,满足护理专业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服务、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服务。

作者:常宇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