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

时间:2023-08-18 17:17: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学科学研究方法

第1篇

关键词 科学方法 思维方法 学科方法 科学素养

科学方法教育,作为科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具有联系生物现象与知识、知识与应用的重要作用,应在中学生物教育中受到重视。

老一辈教育家杨寅初先生(1937)在其教学论著中用一单元专门提出要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北师大陈皓兮教授(1987)的教学论著中写道:60年代以来,在各国生物教育中都突出地提出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中去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积累资料、进行推论,借以学会认识客观自然界的科学方法[1]。可见,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科学方法在学科学习的结构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将知识“变活”,将知识与实际产生联系。目前,已有生物教学研究者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出,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涉及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模拟法、量化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和综合法、类比法等[2]。

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在构建学生生命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本研究试图构建生物科学方法的分类理论,将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提出在中学进行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中学生物学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确立

1.生物学科学方法的内涵

方法,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应用的行为方式、程序及手段的总和。在科学研究中,是指借助于思维取得新信息、新成果的方式和手段[3]。科学学的奠基人贝尔纳说得好:“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障才能的发挥”[4]。科学方法,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是获取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3]。“与科学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5]。因此,在中学科学教育中,让学生获取科学方法比获取科学内容本身更为重要。

方法是一种途径,既能够创造知识也能够应用知识,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够使理解科学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对生物科学方法的学习不会自发进行,需要教师的教学指导。有研究者认为,科学研究方法必须基于特定理论进行观察、实践和测量,而科学方法包括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数据的采集,以及形成和检验假说。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总结,笔者将生物科学方法的内涵界定为:人们在认识和解决生命科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从而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

2.生物科学方法显化教育的内涵

尽管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意识到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解与感悟却参差不齐,原因在于生物科学方法教育一直处于隐性教育水平。有研究者对物理科学方法隐形教育总结出以下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显著[6]。

和隐性教育对应的是显化教育。所谓科学方法显化教育,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公开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学习科学方法,以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的目的[6]。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也应当从隐性走向显化。生物是门实验学科,意味着生物学的知识本身就是由实验、实践中得来,知识的运用也体现在实验中。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一是要体现出生物科学技能的必要性,二是通过思维方法的显化,使得隐性认知得以被剖析,让学生能够认识并有意识地培养相关的思维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像一个“科学家”那样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应用生物学知识。

3.中学生物科学方法的分类

笔者从历史观的角度纵向梳理了我国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翻阅从民国时期到当代的主要“生物课教学法”和“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将其中作者意图涉及的生物科学方法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其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学习生物学中习得正确的思维方法及研究方法。

尽管上述生物教学的论著中对生物科学方法都没有专门的叙述,但都提出了生物科学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且涉及了生物学研究方法、生物学思维方法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笔者按照生物学学科方法、生物学思维方法这两类基本科学方法,构建了中学生物科学方法分类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中学生物科学方法分类

(1)生物学思维方法

生物学思维方法是指生物学科研究方法中概括出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方法,如分析、归纳、综合、控制变量等方法。这些方法指导着学生在遇到生物问题时,能够正确找出原始问题,并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研究问题,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在中学生物教育中,用来进行理论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归纳、综合、假说演绎、类比推理、比较、抽象化、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等。但是由于思维是隐秘的,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会忽视以其作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2)生物学学科方法

生物学学科方法指在生物学中最常用的揭示生命现象的方法,它包括进行研究的流程,即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如生物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整个的过程;也包括在中学科学探究中所运用的最基本方法,如生物操作方法:显微镜操作、观察、解剖、染色、过滤、制作装片、同位素标记法、调查、标本制作、纯化、蒸馏、萃取等。它是整个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打好生物学基础的必备条件。由于其与生物学科有直接密切的联系,它也被称之为强认知方法。

(3)中学生物科学方法的内在联系

哲学中的科学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层层递进,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基础,而在生物科学方法的结构中,可以看到学科方法和思维方法之间有着直接的关联,它们并不存在层级的高低,思维伴随着学科的学习,学科方法的强化也锻炼了思维方法。从认知的角度看,在解决问题时,会同时应用到思维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但不论是生物学科方法还是生物思维方法,都应以中学生物学知识作为载体去强化和训练。

二、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内容的实施

1.中学生物学学科方法教育的实施

生物学学科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通过生物实验课、生物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和感受科学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例如,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涉及制作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对比的思维和操作,那么教师在实验课开始之前,就应当对学生明确提出要求,要求其正确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并将过程告知学生,接着提出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计划,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2.中学生物学思维方法教育的实施

思维方法通常是渗透在教学内容当中,需将其显化,使学生明确。比如,研究PH值对酶活性影响这一课时,通过控制其他因素只改变其中一种因素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这里就显得非常自然,而同时控制变量法又应用在很多其他知识的学习中,要注重在教学中对科学方法的总结和归纳。再如,分析和归纳是两种最常见的科学思维方法,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图表或者曲线时,如何正确地分析和归纳也应显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展望

1.在生物课程标准中显化生物科学方法

我国现行生物课程标准是以生物知识为核心进行教学组织的,但从教育目的看,学习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因此,以方法为核心、知识为框架的教学组织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材料,应明确生物科学方法的重要地位。在生物课程标准中将生物学科方法和生物思维方法显化在课程目标中,是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政策支持。

2.依据生物科学方法的逻辑组织教学

由于方法是现象与知识、知识与应用的联接,根据生物科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将其作为逻辑组织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建立学生科学方法知识体系。首先将中学生物中涉及到的科学方法进行罗列和总结,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教学,以知识的角度看科学方法,然后通过科学方法组织知识体系。

3.提升生物教师的生物科学方法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实施者,一切教育方法、教学策略的落脚点都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因此,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国教育正处于改革的深水期,教师队伍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和教育观念,才能跟得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及时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补充教师专业结构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知识,是中学生物实施科学方法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陈皓兮,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 孙文霞,沈光华.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生物学杂志,2006(12).

[3] 刘蔚华.方法大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4] 向洪.当代科学学辞典[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5] 涂艳国.论科学教育的基本要素[J].教育研究,1990(9).

[6] 李正福,李春密,邢.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显性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1(1).

[7] 杨寅初.中等学校生物学教学法[M].北京:正中书局,1937.

[8] 陈皓兮,叶佩珉.小学生物教学指导书(人教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9] 周美珍.生物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

[10] 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发展成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纵观中学教师和学生对生物的态度,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生物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前途不容乐观。由于近些年生物没有被列入中考范围,所以生物学科在我国初中教学中一直被定位为“小学科”,是教师眼中的“豆芽科”,是学生眼中的“副科”。应该如何改变生物教学现状呢?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好生物呢?核心问题就是:纠正教师和学生的错误观念,摆正生物学科的地位。

一、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

1.认识生物技术的重要性。提高生物技术发展水平,是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生物技术可以推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生物学已经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生物工程已成为21世纪的龙头产业,生物科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20世纪以来,生物科学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突破已经使生物学这门古老学科焕发了青春。随着它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作为药学、农学、环境等学科的基础,更为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材料与工程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展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生物科技成就,让学生认识生物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使学生改变对生物课程的态度,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打消生物是“小学科”的观念。

2.认识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性。初中生物课程是初中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生物思维的重要途径,对我国以后生物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前几年全国上下大兴素质教育,呼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中考不再考生物学科,只在初二下学期结业,使得生物学科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令人尴尬。许多学校生物专业的教师纷纷改行,生物学科成了“捎带”、“搭配”,以致教师和学生忽视了生物学习的重要性,致使生物学科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令人担忧。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生物学科的重要地位。

二、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认识到初中生物的重要性后,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为以后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1.依“纲”扣“本”,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规定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大体方向以及学习生物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及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大纲规定,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师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结论,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要得当。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思路明晰,训练步骤高效,这才是较完美的课堂教学。当今的生物学教学已经渐渐超越了限于知识传授的结论式模式,而转向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转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有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知识发生,亲历问题研究,总结相应知识,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优化获得未知知识和技术的学习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使学生在生物学习时自如运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深入地探索生物的奥妙。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 生物 教学 导入 方法

一、高中生物科特点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有生命特征的物体。通过学习生物,可以更好的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有利于扩展学生知识面,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学生掌握好高中生物对于以后的研究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高中生物科因为是将自然界万物的生命特征结合起来的高度结晶,因此,理论知识性比较强,知识比较抽象,这样就需要在授课时做好导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生物导入教学的原则

1、实验性需要很强

为了做好高中生物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需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通过一些实验,直接更直观的演示一些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生物现象,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导入教学如果只是简单的走走形式,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是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做好导入教学一定要重视导入教学的重要性,需要选择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方案,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有很强的兴趣性

导入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教学中选择一些有兴趣、学生很喜欢的一些智力娱乐活动,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为生物授课做好铺垫作用。

三、生物导学方法探究

1、结合学科特点,做好实验导学工作

生物学科是以自然界万物为研究对象,小到肉眼无法识别的微生物,大到比人类大数倍的庞然大物。以生命研究为对象,也就决定着在生物教学中需要做好实验工作,通过研究有生命特征的对象,才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容易的被学生掌握。在授课之前,可以先做实验,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比如说在传授“根对水的吸收”这一章节生物知识时,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看一个实验,直接将盐等物质放在黄瓜片上面,这样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有水分出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根对水分吸收现象的发生。对于淀粉遇碘变蓝实验,可以在课堂讲述原理之前,拿馒头与碘做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那这样上课就会提高质量。

2、利用兴趣知识导入法

生物学科对于人类来讲是很重要很实际的一门学科,但是生物的复杂性及广泛性决定了生物学科有时也会枯燥无味,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利用兴趣知识导入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比如说可以利用谜语将生物学科的一些知识结合起来,对于脊椎动物来讲,可以利用谜语,“一把刀,顺水漂。有眼睛,没眉毛。”对于鸟类飞行动物,“日飞落树上,夜晚到庙堂。不要看我小,心肺肝肠全。”,讲植物时,“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这样可以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竞猜,可以提供小礼品,这样就能完全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对生物学科的好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科的用处,有利于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3、用实际阐述理论知识导入法

生物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将自然界中万物的实际特点聚集在一起,组成了生物学科这一理论知识课程,而为了更好的学习生物学科知识,需要将理论知识再实际化,通过实际将理论重新验证一编,将实际抽象出来,再整理成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更为了以后其他科学研究发展铺下了道路。对于DNA遗传基因来讲,很多学生感觉枯燥,太抽象了,没有实际意义,实际上,这对于此,可以以实际为出发点,举一个实例:“一个家庭中,女儿患有色弱遗传病,但是其兄没有患色弱遗传病,母亲也是正常的,那这个遗传基因是由母亲这边传来还是父亲那边呢”。色弱对于人类来说是很容易见到的,举出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通过这件事,学生还可以利用到其他相关事情上,比如说有的人皮肤是白色,有的人皮肤是黑色,这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呢?除此之外,对于免疫功能的介绍,可以通过实例,比如说教科书上有多少细菌,学生板凳上有上万个细菌,在学生感觉到很惊讶的同时,引出教课核心,为什么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还可以健康的生长,主要就是由于免疫功能的存在,如此一来,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疑问、惊叹到最后顺利掌握知识。

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 科学素养 培养策略

一、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是人才,而要评判人才质量的高低,主要看由其科学素养水平。所谓科学素养,具体包括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富有创造力的科学精神及科学思维方式,以及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学校教育则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已将培养人的科学素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而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作为重中之重。生物学科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自然科学,其众多的研究成果及科技不断影响着社会发展及人类,生物科学素养同样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学科中涵盖了大量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多样化的科学方法,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式,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素养培养条件。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当前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积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落实生物课程的目标,采取多样化的途径,不断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科学眼界,加强科学思维及方法训练,给予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熏陶,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一)夯实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知识体系包括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这是是支撑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生物基本知识、概念、原理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以往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对知识、概念、原理的进行讲解,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理解记忆,这种方式使学生难以真正去理解并掌握生物科学知识,也体会不到其中蕴含的生物科学思想,甚至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丧失学习的乐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生物基础知识概念原理的教学效果,从而夯实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初中生物学科中有许多抽象晦涩的知识概念,超出了初中学生的思维理解范围,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比喻对其进行解释,使抽象晦涩的概念显得形象具体,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内容与现实的生产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将生物科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概念,同时将生活中与生物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将被广泛应用的生物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等介绍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眼界,还可鼓励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理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从中体验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成就感,提高对生物知识及方法的理解及应用,不仅能够夯实学生的科学知识体系,而且有利于养成正确的生物科学价值观、科学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生物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其科学素养的重要路径。生物实验中各种有趣的实验现象,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亲历观察生物现象,探索生物本质,加以分析、归纳及总结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能加深对生物基础知识、概念及原理的理解及记忆,还获得丰富的生物实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物科学方法及思维,而且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实际需要形式多样的实验,包括观察实验、探究实验、模拟实验等,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物问题,指导学生操作具体实验,培养其实验操作方法及技能,鼓励学生开动思维去分析探索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及创造力。例如,组织学生观察蚂蚁群体的信息交流方式,探究细胞的吸水及失水、植物根吸水实验,探究并模拟种子萌芽所需环境条件,通过实验研究并分析胆汁在食物的消化中的作用,验证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原理等等,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即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及时记录、总结、整理, 在形式多样的实验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生物科学知识,体会到了科学思想及科学的精神,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养成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

科学素养的培养应贯彻于生物教学的全过程,因而教师应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全面渗透,时刻为学生营造出浓郁良好的科学氛围,根据课程、环境、教学情境等教学活动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强调科学的重要所在,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来诠释并解决生物现象,揭示自然科学的奥秘,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分析方法,不断总结生物科学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及应用,引导并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及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科学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求知、创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导入生物科学历史,给学生讲述生物科学家的成就及探索奋斗历程,分享科学研究的成果,分析科学家从发现问题,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境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科学素养。又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及知识去观察、讨论并交流,启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允许出现多种答案,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鹤.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教学现状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赵会景.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验证[D].河北师范大学,2012.

第5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兴趣培养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得活泼,兴趣不衰,才可以让学生在兴趣中成长,在兴趣中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索、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有效提高其生物科学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引言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学业成绩一般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当前的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而言,由于生物学科通常不归入升学考试而遭到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一定程度的轻视,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就显得尤为迫切。

2.培养学生兴趣的途径

理想的生物教学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多收集有关生物科学成就及发展前景,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中存在的未知领域等知识,在第一堂生物课上作适当介绍,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人体器官因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重要方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了预防移植后出现的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肾”等,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模拟细胞膜结构研制成的“生物导弹”将会广泛应用于众多疑难病症的治疗。“导弹”的外衣是磷脂双分子层,“子弹头”是蛋白质,把“生物导弹”注射进人体血液后,“子弹头”就会发挥识别作用到达病变部位,“导弹”随之定向爆破,施放药物,杀死病毒或癌细胞。目前治疗乙肝、肝癌、结肠癌的“导弹”已研制成功,经手术和“生物导弹”治疗的肝癌病人寿命已延长五年以上。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关注生物学发展的动向,激励他们走进生物科学研究的行列,为生物科学的腾飞贡献力量。(2)通过直观教具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对一些抽象的、繁杂的知识点,教师应用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化繁为简、直观形象的教具能使用使学生易于掌握,从而降低难度,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条件时,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萝卜条在清水、盐水中浸泡后的硬度对比,便可充分说明当细胞所处外界环境溶液度大于细胞液时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又如在讲述心脏结构时,教师可运用心脏模型进行讲述,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3)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巩固学生兴趣。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不断发展深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设疑集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例如讲光合作用时,可围绕中心巧设问题串: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叶片有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为什么光合作用在生物界甚至整个自然界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问题串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思维,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4)联系实际,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例如学习了血压测量法、听心音等知识后,笔者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为学校师生测量血压、检测心跳等。学生群情振奋,很多学生边检测边向师生们介绍血压、心跳正常值,真像一个个小医生,每一个学生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兴奋的神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既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又让学生充满了成就感,充分调动了学生追求知识的积极性。(5)充分利用情感教学。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爱护学生,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对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初中学生,更能起到“爱屋及乌”之效。利用情感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获得学知识的乐趣和学生物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把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兴趣的萌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严加红.现代教育管理引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2]柳斌.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生物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戴汝潜.实用教学新法.北京大学出版,1999.

第6篇

关键词:素质生物课外活动学生能力培养

中国的教育已经由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是人们的共识,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在高中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呢?笔者认为应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开展大型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受益,提高自身素质,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们对本地境内野菜资源开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活动,以下就谈谈这方面素质教育的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前提,在这次调查活动中,观察能力主要表现在对野菜的识别,以及对野菜形态特征,生存环境的描述,但由于学生平时对植物形态解剖、植物分类的实践操作较少。因此,在开始时,学生对这次调查的自信心不大。为了解决学生这样的心理障碍,一方面,解释学生已学过植物的有关知识、具体理论基础,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野菜多少有所了解,具有实践经验,因而经过讲解很快就能领会,使他们建立了信心。另一方面,结合观察能力的心理结构基础,由注意――感知――解释的模式,加强了植物(特别是野菜)形态特征,如根型、花型、叶型、茎型、果型、种型、花序等方面知识的复习。我带学生在校园周围实地辨认有关野菜,指导学生科学地描述植物,从回收的调查记录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植物形态描述完成得比较好,同时还能观察到相同科目植物的比较,也对大自然中的生物、生态、环境、资源等综合性内容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自己根据认识规律,对原有的旧知识结构加以比较、归纳,从中获得新认识、新概念、新法则的一种能力。在开展这项调查活动中,老师没有给出任何参考资料,为了完成调查任务,掌握较多的野菜知识,学生就得在图书馆、书店、阅览室、网络等地方寻找。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自学过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方法,野菜的鉴别方法,开发利用,野菜菜式的制作,以及有关的生态、环境、地理、经济、中医学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他们从中学到许多在学科课堂上难以学得到的知识,自学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也是学生的一个不小的收获。

三、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的教学不单单是知识理论方面的教学,还要教给学生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因此,平时在教学中要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活动,首先,帮助学生在生活中选好符合实际的题目是关键。这次选野菜调查做题目,因为野菜没有像蔬菜那样受到农药等的污染,成为“绿色食品”,加上现时人们有追求返朴归真的时尚,野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钟爱,因而具有一定的开发前景;本地属平原地带,农田面积广,野菜资源较丰富;高中学生已学过植物分类知识,有调查的理论基础;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有一定的鉴别实践操作经验。第二,加强调查活动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的指导是调查活动成功的保证,从资料的查阅,器材的准备,详尽计划的制定,原始数据,资料的科学处理,调查总结报告的完成等环节,都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绝不能马虎。通过这些环节的指导,学生的生物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有很大进步。

四、生物学科综合理解能力的培养

平时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内容是偏重于理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所学内容的脱节,知识应用能力较差等问题尤为突出。在这次活动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面对大自然,身临其境,联想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通过比较,更加深地领会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之间的关系,生态与环境,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使得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综合理解能力有了提高,更加热爱自然,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五、科学的世界观的培养

学生通过参加课外调查活动,深刻地领会到自然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如在调查活动中,学生发现有许多五金电镀、家具厂污水的排放,没有处理好,使得周围的生物生长状况不好,种类变少,致使农田荒弃,周围环境较差,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经济的损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合理,否则,将会影响生态环境,也就直接影响到人类,后果是触目惊心的,同时在对野菜的鉴别,原始数据的积累,完成调查报告撰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科学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六、与学科有关的劳动技术能力的培养

有相当多的同学在调查活动过程中,通过有关资料的学习,并请教有经验的村民,学会了部分野菜的栽培、采集方法,并把自己采集到的野菜自制成菜式,或加工为简单成品,由于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心里特别高兴,有种成就感。

七、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

第7篇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情境;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然而,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其中很多的专业知识往往较为抽象晦涩,这就给学生的生物学习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突破生物学科的重难点,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开展生物教学工作,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所谓教学情境,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作用于学生主体,使得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并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一种客观的环境。教学情境既可以是真实的场景,也可以是通过一定手段模拟出来的虚拟的场景。以下就是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经常用到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

一、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学科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一门实用类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生物科学。可以说,生物学与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密切相关。了解了生物学科的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积极发挥这一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为什么牛奶最好不要空腹喝,蔬菜为什么要先洗后切,为什么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食用盐中都要加碘等等,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一旦被引入生物课堂,一方面会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变得更加平易近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在结合实际的过程中,也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学科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生物学科的目标。

二、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新颖的问题往往能够瞬间激起学生的思维的火花,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思考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我们也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时,就通过2003年爆发的SARS病毒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SARS病毒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侵入我们的身体,当时的人们主要采取哪些措施来消灭SARS病毒?而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就要了解SARS病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生物体,它具有哪些结构特征,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成活、繁殖。就这样,在层层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好奇,从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积极的探索与思考,为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即使已经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依然会对有趣的小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穿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利用故事的趣味性来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遗传的规律”时,就利用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情境:英国近代有一个著名的大文豪,他的名字叫肖伯纳,一位相貌美丽的女演员在读了肖伯纳的作品以后被肖伯纳的才华所吸引,于是这位女演员给肖伯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情书,在信中她写道:“您是如此的聪明,而我又拥有漂亮的外貌,如果我们将来结婚,生下的孩子像您一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那岂不是很好吗?”肖伯纳在收到了这封信以后,这样回信道:“倘若生下的孩子相貌像我而头脑像您,那岂不是太糟糕了吗?”故事讲到了这里,很多学生都发出了会心的一笑,于是学生开始借着这个故事进行了讨论,从而为接下来知识的讲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生物学科是一门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生物实验既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从事生物教学活动常用的教学手段。与理论知识的讲授方式相比,生物实验通过教师或者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验证或者探究相关的生物现象和规律,从而使得文字化的生物知识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利用实验的手段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选修部分的《发酵工程与食品生产》的内容时,就教给学生一些方法,让他们尝试着回家动手去做一些葡萄酒、豆腐乳等发酵食品。虽然最终学生自制的发酵食品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差强人意,但是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对于发酵、灭菌、微生物培养等知识有了一定深刻的理解,甚至很多学生在学习了本节内容之后,开始回家继续对发酵的时间、温度等进行实验研究,希望能够做出口感和味道更好的发酵食品,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做游戏、已有知识与经验等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我们都要秉持着这样两个原则,一是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二是要注意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教学情境的创设才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而这些目的也是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活动应该达到的理想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莉芳.高中生物情境教学初探[J].教书育人,2007年第S2期

[2]龚发兴.关注教学情境创设提升情境教学功效[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第8篇

生物能力素养是进行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学习生的基本能力之一,这其中一共包含四个方面,观察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践活动能力以及探究性学习能力。第一,观察你是学习生物的必要前提,也是获得生物方面知识的首要步骤,学会观察你才能够对实验、实践以及探究做好必要的准备。第二,生物学是对实验的要求很严格,因此,实验研究能力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基本能力。生物实验能研究能力包括①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②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③能够在实践中利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实践活动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应该具有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这其中包含着要灵活的运用书本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去,从而得出结论,更好的探究生物知识。最后,探究性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只有具有了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本质才能培养创新生物科学的精神。

国内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

国内生物科学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就目前来看,可以总结成以下两个方面去概述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概况:一方面,通过改革生物课程结构和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就是说,打破单一的必修课结构,形成必修课选修课以及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将基础和必备的理论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生物科学的创新能力。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必修课是为学生在解决问题、获取生物知识以及培养能力做好夯实基础;接着就是必修课向选修课转化,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实验操作的训练;辅修课可以看做是一个小型的课题研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能够进一步是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引领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不仅仅应该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也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生物学科教育领域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同样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提升,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和氛围,同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养成学习生物科学应具备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实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优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材的使用是培养好学生的必要前提之一,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新塑造教材观念,去除“唯书唯上”的错误观念,已经教学的要求,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的选取和重新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有用知识。

(二)改革实验教学观念,加强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

知识的学习只有从自己思维中得来的才是自己的知识,自己再学习过程中总结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知识。所以,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生物教学的活动中,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生物教学的结论中,我们要注重认知过程的学习和理解。实验的方法是生物教学中最为基础的方法之一,从实验中观察到某一种现象、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得出一个相关的概念。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不仅仅是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方法以及在整个实验中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重结论轻过程,而不是将实验的发现作为学习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此的机械式学习方法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的。因此,改革传统的学习观念势在必行,建立生物实验模式的学习观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发现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的研究能力,以及营造一个良好的生物实验环境。

作者:梁爽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生物 转变

作为全民族未来的一项伟大的事业,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培养出的人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的向我们走来,一个崭新的教材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将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适应新的教材体系,走进早已熟悉而今又陌生的生物课堂,是我们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

一、正确认识课程目标

《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物学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不是唯一目的,而是建立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形成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开发学生智慧相统一的过程。尤其要注重观察教师是否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包括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加工、利用能力,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能力和技巧,主动参与、与人合作、汲取不同意见作决策的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评价、处理和解决个人和社会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科学与技术、社会相互关联的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同时,新课程目标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这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对生物教育价值的追求。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从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看,纵向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横向是学习、探究和练习。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新课程生物教师及时作好角色的转变,担当引导和参谋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注重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也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学习内容也不再仅仅是教科书,这就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变化。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面对新课改,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杈威向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转变。从知识的传递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核心特征。

三、重新审视学生地位

此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主动、合作、探究”。其中探究性学习承载着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技能的发展、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精神的培养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等多重任务,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三位一体得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成为生物学学科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的先开始概念、规律学习的方式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重在“做”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与合作交流。通过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模拟体验、社会调查等活动,积极主动去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学生也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教学过程要成为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动脑筋思考的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经历“做”的过程才能深刻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重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探究的水平,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分类、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培养学生对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表达与交流、预测、推论和假说以及从事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注重教学方式变革

1.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概括为两点: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习常规,包括实验常规、听课常规、看书常规,作业常规;二是结合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指导学法,如把观察与思考的联系,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形成点、线,面、网结构化的学习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推理的方法:用辩证唯物观去认识问题的方法等。例如: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在一个知识点上通过发散、联想拓展相关内容。例如:个体发育如遗传的物质基础、细胞学基础、新陈代谢、调节、进化、生态因子之间的直接关联的知识可以统一在一个网络中;又如基因,是生物学科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几乎把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重难点知识都可以串起来。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第10篇

1.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新

大纲不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都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力求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育人功能。

(1)知识内容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并注意了同义务教育大纲的衔接。新大纲必修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内容;二是关于生命活动本质的内容;三是生物界的发展和生物与环境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揭示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知识,是对初中生物课知识的综合、概括和提高,是作为未来社会各类人才都必须的基础知识,突出了基础性的特点。

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很强的时代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分化与衰老”、“细胞的癌变”;选修部分的“免疫知识”、“生物固氮”、“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选修和必修部分都涉及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这些内容反映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带有很浓的时代气息。

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新大纲在内容选择上还十分重视知识内容的实用性。如必修部分的“细胞的癌变”、“植物激素的调节及其应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选修部分的“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细胞质遗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地球、生物圈与人”等。这些内容与生产、日常生活和自然实际密切相关。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认识生物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应用,获得有利于增强体质、加强自我保健的知识。

(2)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明确了观察、实验、思维、自学方面的能力,提出有“较强”的能力要求。比原大纲只提出“自学”、“观察”、“分析和解释”的“初步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在教学目标中进一步将科学素质培养目的具体化:在能力要求中提出了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要求“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要求“初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要求“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知识教育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主要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的要求。

在思想教育目标中增加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

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加强,还突出表现在增加了较多的实验、实习的数量和类型。原大纲高中必修部分只有5个实验、实习,新大纲增加到了24个。原大纲中的实验大多是观察实验,新大纲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等定性和定量实验。此外,还安排了“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等模拟实验,特别是增加了“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和观察”,“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项目。

实验数量的增加,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机会,实验类型的丰富可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因而有利于培养其科学素质。

(3)更加明确了思想教育要求。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只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两方面。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初步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观点,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等要求。大纲还把“提高身体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目标中提出要“促使生理和心理健康”,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这些要求一方面结合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素质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而且能够对于生物界、生物科学、大自然和生态以及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资源开发、人口控制、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有正确科学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在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具有创新和合作进取精神,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大纲还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要求。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及生物进化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等的方法和途径。

2.充分体现了“指导”的职能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学的依据、评估教学的依据和考试的依据。新大纲不仅明确了教学的知识点,而且提出了3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即“了解”、“理解”、“掌握”,

并且在附录中对3个层次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说明。同样,大纲在学生实验、实习方面也提出了“初步学会”、“学会”2个层次的要求,对这2个层次的涵义作了明确的界定。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大纲的4个依据作用。尤其是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教学评估及考试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教学质量。 大纲首次对“考试、考查、教学评估”以及“教学设备”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必修课的考试,第一学期由学校进行;第二学期属会考性质的水平考试,要求学生能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选修课的考试由各校安排,一般每学期一次。大纲对生物实验考查也提出了要求。大纲还对教学评估提出了要求,提出了教学评估的目的,明确了课堂教学评估及实验教学评估的主要项目。课堂教学评估包括: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方法、手段;教学效果。实验教学评估项目包括:目的要求;教材用具;实验操作;实验效果;实验开设率等。大纲在“教学设备”中提出,要“配备各项有关实验设备,使之达到国家教委制订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规定的要求”,要保证按质按量完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观察、实验、探究、实习、演示等教学活动。

此外,大纲还对生物教师、实验员及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合理和科学地管理、使用现有设备上提出了要求。

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其“指导”职能,有利于保证教学的到位,保证实验、实习的质量,对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3.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

大纲作为一种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有其统一的要求。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要求,是通过教学必须达到的,大纲规定的课时安排必须执行,大纲规定的基本教学内容范围及深度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这是大纲的统一性。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特别是对各知识点和学生实验、实习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统一要求,减少了教师教学中的随意性。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学校间差异较大,从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来看,在保证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新大纲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对知识点的叙述较为概括,如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原大纲中列出了“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现象、应激性、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新大纲只列“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再列出特征的具体内容。又如,染色体变异,原大纲中列出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概念,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等细目,新大纲只列出“染色体变异”,对具体的内容不作过细、过死的规定。新大纲的灵活性还表现在有些知识内容和学生实验、实习项目是作为选讲、选做列出的。如“基因的连锁和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的碳代谢类型简介”、“生物固氮过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都是选讲内容;“影响酶活性的实验”、“ATP的生理作用”、“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脖、“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实验、实习项目都列作选做。

此外,大纲还安排了10课时的地方教材和机动时间。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因地制宜,联系本地区的生物种类和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要认真完成生物课乡土教材的教学任务。”乡土教材的教学要求,为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教学内容创造了条件。

贯彻新大纲精神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大纲的颁布,为开创我国高中生物教学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要贯彻新大纲的精神,实施大纲的教学要求,还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认真学习新大纲,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

如前所述,新大纲与原大纲无论在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知识内容选择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精神,才能使大纲的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落到实处。

2.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新大纲增加了不少原大纲中所没有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大多反映现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教师若不加强学习,更新、扩展自己的知识,就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3.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

新大纲从素质教育和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接班人出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要求,要达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使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面向少数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化,从重智育向知、情、意、行协调发展转化,从重知识、理论向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和技能、能力并重转化。

4.积极创造条件,开好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新大纲增加了许多实验和实习的内容,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但是开设实验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在原有5个实验、实习的基础上增加到24个,学校的实验设备难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应尽早根据新大纲的要求,配备实验设备;教师应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创造条件,开齐上好实验,否则就难以落实大纲的教学要求。

5.尽快恢复生物高考,提高生物学科的地位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01-01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三个课程理念。也就是说在课程设计上要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要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为目的。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将教材的普遍性知识与学生各自的实际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建构一些既具有知识普遍性又具有生活特殊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如开展探究性学习与活动性学习。

一、新型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1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进行的是被动式的学习,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的转变是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2 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科本就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索性学习是指导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和既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相对于传统教学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教学是接受是教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始降低,学习兴趣开始下降。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满足感,一种成就感。

3 课堂教学的发展性需要。“教学与发展”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那么,发展究竟指什么?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的走向: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的发展性教学。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促使教师成长的需要。新理念、新课程、新课堂,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学内容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关注自我发展。理想的课堂是: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二、新课堂的教学方式

课堂是什么?课堂不是教师单独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探究知识的场所;不应是教师行为模式化动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新课程的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是不彻底的。因此,在新课程下的课堂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情景。依据教材特点,采取适宜的教学模式创设情镜,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产生情感的共鸣、认同,在融洽的情镜中,教师循循善诱,激活学生想像,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及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出问题,从社会关注的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等方面切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讲到《眼与视觉》时,可以这样导入:在我们班里。有一些同学的眼睛近视了,也有的同学是远视,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讲到《病毒》一节时,可联想非典、禽流感等。由于这些与我们密切相关,从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2 体验探索。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实践探索的过程。而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的发展。现代课堂应该是一个学生体验探索世界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我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大多数是分小组来完成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另外,在进行探究活动时要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发现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3 展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应该成为提升学生个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舞台。学生学习的创新,在课堂中应体现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发现、去探索。

第12篇

【关键词】生物;数学模型;种类;价值;应用

生命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高中生物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充分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生物新课程引入数学模型的意义

1.1数学模型是指用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学符号构成的等式或不等式,或用图表、图像、框图、数理逻辑等来描述系统的特征及其内部联系或与外界联系的模型。它是真实系统的一种抽象。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生物课程中应用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生物科学与数学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1.2数学方法的介入,使我们对自然规律有了更多的认识,数学模型在生物学中越来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通过建立可以表述生命系统发展状况等的数学系统,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学关系描述生命现象,再运用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等方法达到对生命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

1.3数学模型的运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生物学实际问题,深入理解生物学上的基本概念,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2、几种常见数学模型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集合图形

首先,集合思想多运用于解决遗传问题的分类处理,例如某个体有两种基因型,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分别处理然后再叠加;再如计算后代两种遗传病的患病概率时也可以用集合思想加以解决。

例: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品种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比例

A.1/8 B.1/16 C.3/16 D..3/8

解题要点:先算出F2代中抗倒伏的概率为1/4,抗病的概率为3/4,然后利用集合思想计算,如图。得出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比例是二者的交集:1/4*3/4=3/16。

其次,集合思想还可以用于表示具有包含关系的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许多生物学概念不好理解、记忆,但巧妙借用集合图形,形像直观,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生存斗争、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体液、细胞内液、内环境等等。

例:在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中可用包含关系集合形式理清细胞中各种元素的从属关系,理解生物学概念,如图。

利用集合解题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是生物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数学学科中训练形成的识图能力和方法迁移到生物学科,积极主动地把数学工具运用到生命科学的解决过程中,强化学科联系、学科渗透的能力。

2.2排列组合与概率

排列组合与概率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之一,也是解决多个生物学难点的有效工具,与排列组合和概率思想相结合的生物学问题极多,如:(1) 利用概率论中的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解决遗传概率计算(2)利用排列组合思想理解核酸的多样性,密码子数与碱基数的关系,减数分裂过程中自由组合种类数,蛋白质的多样性等问题。

例:用20个不同的字母分别代表20种氨基酸,由10个氨基酸组成的长链,有多少条互不相同的长链?尝试说出蛋白质种类众多的原因。

解题要点:我们把1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看成有10个位置,由于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有20种,则第一个位置有20种选择,以此类推,每一个位置都有20种选择,那么就可以有2010种不同的长链。利用排列组合建模把生物学问题数学化,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同时在科学探究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2.3数形结合

生物图形与数学曲线相结合是新课程比较常见的一种题型。它能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与综合能力。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考查学生用数学图形来表述生物学知识,体现思维逻辑的严密性。数学识图能力是解决曲线题、图表题的关键,许多解题信息需要经过图文转换才能获得。因此图形解读非常重要,曲线本质上是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对这类图形的解读重在明确横纵坐标,识别特殊点的含义,分析曲线的走向。

例:(1)图一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 ,该过程发生于细胞分裂的 期,图一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 。(2)图三中的甲位于图一的 段,位于图二中的 段。(3)就图三乙分析可知,该细胞含有 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 ,该细胞处于 分裂后期,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 。

解题要点(1)明标:区别图一与图二的纵坐标。(2)识点:图一A点上升的原因是复制,C点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单体分离移向两极。图二C点下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单体分离并分别进入到两个子细胞中。(3)析线:图一BC段可表示一条染色体含两个DNA时期,即有丝分裂前、中期,减I前、中、后期,减II前、中期,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末期,减II后、末期。图二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中、后期,这样就不难得出甲图位于图一的DE段,位于图二的BC段。图一和图二的曲线图形虽相同,但坐标不同,所处时期就可能不同。按以上三步解题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数形结合能体现高中新课程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曲线、图表、图解等方式表达内容和意义的能力,并能用准确的生物学语言进行描述;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用曲线、图表、图解等多种方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能力。

2.4函数知识

函数思想是数学学科的核心思想,许多数学问题都是函数问题,许多生物学问题也都渗透着函数思想。如:(1)用函数的极值求解食物链各营养级所能得到的能量最大值问题(2)用函数的单调性可以判断某个生物学变量的变化趋势问题(3)用不等式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问题。

例:在一定的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值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为值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A.a=b+c B.a>b+c C.a

解题要点:结合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得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的形式散失,消费者和分解者并不能完全得到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应用不等式,将生物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将抽象转化为形象,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5生态系统的数学模型

高中生物新课程在生物与环境部分与数学模型结合比较紧密,如:(1) 建立数学模型估算种群数量(标志重捕法)问题(2)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问题(3) 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种群数量的增长(J型增长与S型增长)问题。

例: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问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图解后,学生结合已有数学知识就很容易得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Nn=2n, 其中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数。还可要求学生描出多个数值的点用连线法,画出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将抽象的生物学问题转化为直观的数学问题,就可把生物学现像或规律用数学语言(公式和曲线图)表达出来,教学中将生物学科理论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能有效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生物课程教学中应用数学模型需要注意的问题

3.1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数学学科中训练形成的识图能力和方法迁移到生物学科,积极主动地把数学工具运用到生物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