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7: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思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96-02
1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课的依据
思维导图运用于历史课堂的理论依据 历史教学引入思维导图能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建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进行自主学习。依据格式塔理论,一般大众在审美观上形成一种统一的认知,即需要做到整体美和和谐美。简而言之,就是映入眼帘的物体形象必须首先是以一个较为完整、统一的事物形象出现,然后方可被分为若干部分得到进一步的认知。只有首先看到作为构图的统一整体,之后才能够发现构成图像本身的各个部分,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而认知心理学则这样认为追根溯源,知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概念和概念内涵之间构成的各种联系,只能通过这些促成的内部的复杂联系来一步一步地认识世界、探索未知。其中思维导图能够冲破知识分类的领域,以元认知的形式来应用到学习中,将传统的授受教学转化为自主探索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实需要――应对历史教学改革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自身的阅读技能,能够灵活选择学习方法来获取所需的历史信息资料;学会对历史事实进行全面分析和利用,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类比、归纳等认知活动的练习,积极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养成利用历史解决现实问题的素质。因此,从最终落脚点来看,历史教学并不是以让学生熟记那些发生的历史事实,而是应该借助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积累自身的历史素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归纳出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方向和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一名合格的高中生。高中阶段是锻炼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关键时刻,因此,怎样在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成为历史教师的重大任务。
符合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大趋势 21世纪初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深层挖掘内在的原因,在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过程中大量应用信息技术科学,是适应当今历史教学模式不断改革的大趋势,将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习中,更加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改革历史教学传统方式的必然选择。
历史复习课的特征 复习课作为一种巩固学生习得的知识的课程类型,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养成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课中,学生对教学内容很熟悉[1],在头脑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往往比较琐碎和散乱、不成系统,学生记忆起来较为困难。这些已经习得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化为历史学科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更加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希望通过复习课在最近的时间段内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来弥补缺漏。
2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近代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熟识事件中的人物及事情发生的背景、过程、意义及影响;②归纳总结旧民主主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以多种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②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逐步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和方法;③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培养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②思考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③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危机意识和强国的崇高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激励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制作思维导图的专业软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教师在展开新课之前,用思维导图工具制作一些优美、简洁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作品,并对作品作出评价,说出自己对作品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教师激起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激励他们制作历史知识的思维导图。
2)收集、整理信息。在处理信息的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回顾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时期的重要知识点、时间定位,有顺序地进行梳理,让学生知晓与历史事件相关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同时,教师给学生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网站地址链接,让学生在课下能够通过网络资源进一步充实历史信息和知识。
3)分小组讨论,协力制作思维导图。最终各个小组依据已经整理完善的历史信息,有序组织讨论和交流,探索制作出思维导图。教师需要给出些许提示,帮助学生对要学习的主题知识板块划分成两大部分进行绘制,为别为“近代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小组内人员分工负责不同的部分,再进行分工任务的交换。这样有利于思维的发散,补充遗漏的内容,使绘制的思维导图更加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支持者,为遇到技术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4)学生作品展示。教师提前申请360云盘,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将作品提交到云盘中教师指定的位置,其他学生和教师浏览各小组提交的作品。
5)总结评价。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每个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指出优缺点,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正。
3 结语
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应用思维导图,是贯彻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的重大体现,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但是,思维导图要在教学中运用得当,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1)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思维导图。因为只有教师习惯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才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全篇记笔记的方式,选择历史知识的关键信息进行记录,学会利用思维导图记下教学内容。
2)在引导学生个人单独完成思维导图绘制的时候,可以先从学生较为熟练的知识着手进行练习,降低难度;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做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引导者。
3)思维导图的制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勤加练习、反复应用,逐渐熟悉如何制作思维导图;教师需要善于应用思维导图来授课,经常为学生提供与重点历史知识相联系的思维导图示例,给学生一个标准参考,让学生有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分析思维;途径
一、引言
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势在必行。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能从当时、当地情况出发,从不同视角,多方面、客观地去思考,锻炼思维的周密性,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如高中现行的必修和选修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一)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
(二)运用丰富多样的教法促使学生思维活跃
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学生讲述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时候,由于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并不容易理解,我就借用“三言”中苏州施复夫妇织布发家的故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含义。又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如讲一战二战影响时,讲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联系语文课中《蒲公英》一课,讲失败时联系鲁迅的文章《药》,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指导阅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能够读懂课本,便能够对课本中的历史基础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所以,如何做到阅读到位,抓住历史知识的关键便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说在阅读时找出全文或者全段的关键句,甚至是关键词。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部分内容时,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重点,而“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积极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培养学生分析思维
其一,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中,“有人说,中国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一思考题,书中只是讲了些历史事实,没有较强的语言概括能力和一定的历史理论基础就不能答出来。我们便以此为突破口,将题目分解成几个方面,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回答:(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什么情况下?发展态势怎样?(2)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有什么特点?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于何时?情况如何?(4)如何看待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从这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依据史实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结论,他们的判断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其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
三、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思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教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贺明德.高中历史课有效性的探索——浅议新课改下的备课观[J].家教世界,2013(5)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
历史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呢?
1. 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教师自身水平也亟待提高 首先,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历史研究是学者们的工作,教育研究则是教委教育局的专职,而历史教师只是一个文化的消极传播者和普及者。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其次,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2. 历史学科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途径
第一,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
第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笔者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个方法可供参考: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
(3)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大脑左右半脑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互相配合,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很快发展。然而,目前的教育方法过多地注意对“左脑思维”即抽象思维、言语能力的讲究,而轻“右脑思维”即非言语思维,形象思维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因此,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将会起到极积的作用。
(4)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方式 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由于课堂外这一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课堂外可采取学术专题讲座;专题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方式进行。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教学; 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23-01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面临普遍的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较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学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历史思维问题,在历史课堂教育教学中,笔者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些措施。
1.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一定深度,除了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指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则是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
2.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讲练结合,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1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启发诱导其思考一些深刻的问题,并进行讲练结合。当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先自己列出本章节的提纲,然后找出阅读的重点句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思考。在自读课本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它一般是中心句,能够起到概括全段,提示中心内容的作用。还要注重阅读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进行分析。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某一段的段意或是某一章节的中心,通过提问、讨论、探究和修正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2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要能想、会想、多想,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面问题,如果得不到结果时,老师要及时诱导,促使其自己得出答案。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形成竞争机制,把表现的机会都留给学生,但是要把他们的思路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3.高中历史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3.1教师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讲练结合"是我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练习题,不仅要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练习题的设计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如选择题要能够考查学生的对比、筛选、判断等方面的能力,问答题的设计要能够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2教师要组织好课堂讨论。讨论是比较好的交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点拨,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3.3以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教师就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讲述的内容综合化、开放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我在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课时,讲到元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时,提出如下问题:琉球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学生答出是台湾后又问:针对近几年的台湾政局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思路从历史引入了现实,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学习历史能起到"鉴古观今,经世致用"的作用。又如我在讲"美苏争霸"时,讲完美苏争霸的原因、三个阶段及影响后,让学生举出"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发生的局部战争,并分析其原因。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局部战争之所以有升级的趋势,是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结果,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这样,通过引入开放性的内容,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能够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和实用能力;对策;学生发展
一、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们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中历史教学的地位较低,重视程度不足,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高中历史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很多的人认为历史课程的学习非常的简单,即使没有历史老师的讲授一样可以学得好。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为了考试,取得好的分数。在临近考试的时候,只要自己能够背一背,记一记,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一样可以取得好的成绩。历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教学理论化严重,学生不感兴趣;传统的讲授式理论课堂较多,缺乏充足的探究实践时间;学校领导重视不足、教师教书态度不严谨,敷衍了事较为严重;教学模式滞后,教学质量不容乐观等等。众多的问题当中,还是可以说明,高中历史的教育改革方向不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等都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找到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构建更多的实践和探究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和实用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高中历史教育的特性。
二、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和实用能力的方法
无论是基础教育改革还是高等教育改革都有一个思路和方向,那就是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课堂上给足学生一定的探究和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心。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来说,更应该如此,无论是出于基础教育的创新还是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优化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针对以上笔者剖析的问题,我们发现,要想提升高中历史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必须革新教育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观念等等。
(一)革新教育教学思维,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地位较为被动,师生之间很少交流,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必须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能够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想学什么或者如何学好和掌握相关的技能都可以及时的反馈给教师,掌握的效果和程度教师也可以及时的了解,对下一步的授课调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思维和实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首先在观念上就是让课堂实现回归,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和能力提升的主要阵地。
(二)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
对于历史课程教学来说,不同于语文、英语等课程的教学,高中历史的教学不是说让学生记忆住学科的内容,死记硬背不是这门学科的目的,学习目标更多的是突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做到以史为鉴,了解历史常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从课堂导入、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学总结到课后练习,都要转变以往的固定思维,更多的突出思维和实用性和有效性。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课程的优化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突出三维目标中的能力培养,在教学模式上更加的多元化,尽量紧扣教材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授课,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授课的地方也不一定都是课堂,也可以是历史教育基地,电影院等,实现有效的针对性教学,这样肯定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学生具备学以致用的观念
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必须让学生动起来,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实可以这样理解。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是有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就目前的教育改革探究来说,更多的优质课堂教学倾向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的参考更多的考虑也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实用能力,必须让学生也具备这样的思想,在他们面前不断的倡导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开展的自主研究和探究,教师要给与鼓励,并且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可以结合课程教学或者自我兴趣,针对历史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和实践。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要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少一些枯燥的理论讲授和机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思维和实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君.试论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华章,2013(14)
一、创新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现状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教育,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手段比较落后、僵化,导致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思维方式一元化、封闭式。传统的历史教学只注重课本历史知识的传授,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学生学习历史只是“死记硬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成长的学生,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表现力、创造力,更不可能具备打破旧观念、旧原理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这迫切要求历史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
二、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在被知识技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愈来愈高,这也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时,应该更注重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运用独特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思维创造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多种因素,如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等。而创造性思维正是将这些因素同时结合在一起,促进其他因素的有效发展。其次,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来提高大脑的协调能力,充分开发自身潜能。最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就是以新为主题,既需要新的想法,也需要独特见解,而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此类人才。
三、创新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宽学生视野
发散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寻找事物的多种构成因素、多种可能性、事物发展的多种原因(条件)和多种结果,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设想、方法和方案。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
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主要任务,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例如:设计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设置拥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历史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因果关系,事情的发生与发展也都是由多个原因促成的,所以教师在设置讨论历史问题时,更要大胆提出假设,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考方案的改革,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注重情感的体验,学习的感悟。因此,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多采用一些新材料、新情境,培养学生养成“问题在材料,答案要结合教材和材料概括归纳,答案不是唯一”的思维模式。坚持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善用逆向思维,提升学生能力
逆向思维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从相反的方面更加深入地去对问题进行探索,通过一些经典权威的对立面找到突破口,敢于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想要运用逆向思维,教师能否解放思想,敢于打破常规思维定式是关键。换位思考就是逆向思维的一种,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正反两方面的特征全部或部分换位后进行思考,从而发现现象的不同之处。学生敢于动脑,敢于向教学内容挑战,敢于通过逆向思维提出问题,这样的创新想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激发横向思维,纵横感悟历史
横向思维是通过借鉴、联想、类比,把其他领域中的知识、信息、方法、材料和自己头脑中的问题或课题联系起来,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设想和方案。人类各民族的历史既有发展的共性,但也有各自的差异,在教学中要多进行纵横比较,深化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认识,体会、感悟历史。
(四)课堂内外知识互为补充,以强化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主要有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方式,要让两种方式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地放在了课堂上,就不能全面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利用课堂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许多优点,学生可以灵活安排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空间,扩展了创新思维的培养空间,如结合历史教材和本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举行一些专题讲座,例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之后,可以以“十年来有何新发展”为题目举办专题讲座。虽然创新思维训练的重点还是放在课堂上,但是课堂外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要把课堂内和课堂外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
一、指导学生合理阅读
学习书本知识主要靠阅读,而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知识面广、理论性强。中外历史错综复杂,因此,阅读历史课本不同于看小说,必须有一套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才能读深读透。首先是学前粗读。粗读的内容首先是阅读教科书的目录和引言。当学生新学期拿到新发的历史教科书时,首先要阅读目录。目录其实是教科书内容的高度概括。每一章:节的内容编者都是围绕目录这个中心而编写的。目录目录是全书的缩影和提纲,是读书的向导,是教材最基本的框架。读目录有开宗明义的作用。读目录有利新课的学习,把握章节结构;有利于迅速准确地查阅课文内容;有利于复习、掌握全书轮廓和线索。目录揭示了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进程。因此,要重视目录的阅读、思考和掌握。还有学习每章之前,学生要学会粗读每章之前方框内的引言。高中历史课本每——章开头在框内部有一段引言,主要介绍本章的基本内容和国际、国内形势,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的知识。其次是课前通读。课前通读也就是预习。预习时我们要学会新旧知识的比较,比较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抓住其深化部分的内容,把所学的新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通过通读,要学会比较高中历史教科书与初中历史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比如说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延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思维和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往更深层次思考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既要继承衔接初中历史教材的史话教学,激趣导学的教学理念,更要补充完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又提高完善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例如,在教学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时,就可以从赋税制度的改革与人身依附关系、与减轻人民负担的关系,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人与耕地、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现实意义。实际上,这一历史知识点可以涵盖“现实热点”问题中的“三农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国家免征农业税与个人收入所得税改革问题”、“水土流失与环境保护问题”等等。如此一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培养。
丰富多样的教法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如,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优化教学,还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历史故事、古诗等创设教学情境。问题的有效设计是情境创设的关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挖掘,从而更加实效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美苏争锋》时以古巴导弹危机为突破口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三、重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要保证讨论获得成功,不仅教师需要掌握讨论的管理和指导技能,也需要发展学生对讨论质量的意识。当讨论出现停顿的时候,教师要有耐心,如果每次停顿都由教师来打破,学生会形成对教师的依赖。成功讨论的标准不仅教师应当知道,也应该让学生明了。一场较重要的讨论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回顾和反思,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行为不利于讨论的进行。让学生意识到每位同学都对讨论质量负有责任,学生才能在讨论中得到持续发展,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一、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和兴趣对学生学习有着良好的激励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喜欢历史,热爱历史,才会对历史有持久的热情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用历史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思维,使之更加活跃。历史可以给人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因为历史是前人的失败和成功的体现。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获得成功,这正是历史的社会价值。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践,选择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历史感和现实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历史离我们遥远,而是和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历史思维方式去评析社会热点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分析历史现象。比如,在学习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同学们了解到苏联为了防止德国的再次入侵,对东部的开发开始重视起来,并且把一些重工业都迁移到了东部,为作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就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联系我国的国情,联系大西北的开发和建设对西部开发的战略意义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开拓和发展,提高分析能力。其次,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同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拓展一些历史故事、古诗,或者开展一些活动等,这些都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有趣,同时多媒体的大容量特点可以使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二、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使学生学会阅读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找到内容的重点,并在阅读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规律,如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掌握重点词语,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概况能力和复述能力,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展示。其次,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内容都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遇到问题多质疑,多想,以开拓他们的思维,使其养成勤于动脑的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并发现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可以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首先,课堂讨论。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使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挥,智力得到开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开展激烈的讨论。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知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培养了从多种角度去认识问题的思维能力。其次,通过练习提高能力。学生通过历史练习训练可以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使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教师设计的练习题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可以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以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分析和概况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外,学生对教材内容和旧知识进行归纳和梳理也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整理,可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也可以训练思维能力。总之,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历史教师要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总结教学经验,钻研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作者:王晓乐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高中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高中历史 教育教学 应用
一、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概述
在目前高中历史教育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会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主要有讲述教学法、图示教学法、谈话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但是随着教学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教学内容的深入,单纯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创新的实践,问题教学法已经成为目前高中历史教育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主要是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并听取老师的讲解,老师要在课堂过程中通过讲解和启发的方式,逐个回答课前设计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课堂内容,能够更深层的理解教学过程,从而建立起高中历史的学习思维,最终对高中历史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帮助。所以,老师要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合理利用问题教学法,发挥其积极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成绩。
二、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中问题设计的技巧探讨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要想利用好问题教学法并发挥最大的效益,就要在问题设计的时候注意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和设计技巧,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实践中来看,问题的设计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内容
在高中历史教育中,问题教学法应紧紧围绕着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和方向性,才能做到问题设计有的放矢。因此,我们在讨论问题设计的技巧时,紧扣教学内容是关键。
(二)问题设计要注重启发性
高中历史教育的问题教学法,最终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历史的思路,保证历史成绩有效提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就要注重启发性,保证学生能够受到正确启发。
(三)问题设计要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思维习惯
在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问题设计不能凭空捏造,而要联系教学实际,并且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问题教学法取得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使问题设计贴近教学贴近学生。
三、做好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中的引导和评价的重要性
要想在高中历史教育中使问题教学法取得积极的作用和成绩,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老师能够熟练的应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所以,我们要加强问题教学法的引导工作,利用开展问题教学法的机会,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问题教学法的积极影响。从目前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的开展情况来看,做好引导工作十分关键。因此,我们要对问题教学法的引导工作有正确的认识。
目前对于高中历史教育问题教学法的开展情况和结果,要进行合理的验收和评价,具体的评价办法是通过教学成绩和学生的实际反馈作为依据。对问题教学法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标志着我们对高中历史教育的足够重视。只有通过正常的教学评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开展问题教学法的评价工作,保证问题教学法作用的发挥,最终达到取得预期教学目标的目的。由此可见,我们要对问题教学法的引导和评价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高中历史教育采用问题教学法取得的积极效果
目前在高中历史教育中,问题教学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的积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教学法直接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成绩
问题教学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对高中历史教学成绩产生了积极影响,使高中历史教学成绩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实现了高中历史的教育目标,为高中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二)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
问题教学法除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之外,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具备了历史思维,对历史的学习很有帮助,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
(三)问题教学法推动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发展
通过采用问题教学法,高中历史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整体性和实效性更加突出,使高中历史教育朝着注重成绩和实效性的方向发展,为高中历史教育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华洪珍.论情景模拟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与角色定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探索
要想保证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就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明确正确的教学理念、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并对新课程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从根本上满足阶段性教学活动提出的种种要求,保证让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将其看成传授历史概念以及历史知识的一项活动,所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大都比较陈旧,导致学生难以对历史学习产生较高的兴趣。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历史教师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把创新教学方法看得更加重要。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教师首先要从转变自身观念做起,了解并掌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发展脉络,从更高的层次驾驭历史教材。在对自我角色进行定位时,从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汇总创设一种和谐、宽松以及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积极开放的教学环境。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改和科研能力,并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历史知识大胆进行质疑,使用全新的视野来对历史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进一步带动高中学生参与到各项研究活动中,从而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够得以活跃,不断提升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选择问题式的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在对课堂提问进行设计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而保证相关问题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产生启发性的思维,保证高中生能够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高中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搭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保证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实现整个历史学科所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要能够营造出一种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问题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的教学条件,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一代明君康熙”进行评价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其统治时期属于历史重要的变革阶段,但是,他所实施的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无法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从而导致整个中国较为落后。教师对于这种评价需要鼓励其他学生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课堂讨论的开展来营造出一种民主厚重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也要主动创设出各种历史问题情境。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很多历史事件的概括性都比较强,因为高中历史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对于很多事件的掌握都是通过单纯的记忆,难以把握住历史本质。高中历史教师通过不同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种种束缚,学会用发展和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
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高中历史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和使用时,可以通过野史引入、强化研究以及突出知识来对教学活动进行开展。高中历史涉及到很多史实,教师若一味地进行照本宣科,则会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加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性。在实际历史教学,教师若能够把野史、历史知识以及演义充分结合。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把课堂朝着故事化发展,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思维知识。很多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难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所以,教师需要重点教授更多的历史教学方法,从而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更多的历史规律、理清阶段性的历史结构,形成更好的历史思维。针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进一步帮助高中历史学生明确阶段性的研究方向、查找更多的历史资料,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从而不点提升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精神。
历史学科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具体性和过去心,历史事件难以重演,不能在实验室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演。所以,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能够中运用更多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把过去的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人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让高中生对历史情境进行感知、不断陶冶自我情操,保证其思维能够活跃。例如通过辅的历史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学方式达到听、视、触等不同的效果,对于学生的想象、观察、推理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推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历史教学作为较为系统的工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原则进行充分利用的同时,进一步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高中学生在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的同时,保证他们养成更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赵海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03:127
[2]张燕.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2,28:39-40
[3]刘长华,李会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5-6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127-03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是历史教学界的一个老话题,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一方面是学生基于学习方法层面的转变,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升华,基于知识方面的结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提升。
一、研究初高中历史课标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
高中与初中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者的联系与差异如下:
1.课程理念的联系与差异。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形成对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可见,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的理念,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和要求。
2.课程目标的联系与差异。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课程兼顾了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高中则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高中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更强调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在积累历史知识的同时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习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首位。但在初中,主要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态度和一定的国际意识;高中则强调了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3.课程内容的联系与差异。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都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初中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高中课程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这样,避免了初中和高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更有利于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但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专题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二、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因此研究学生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前提。
1.研究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古人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一学生刚从初中走过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状况怎样?基础如何?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对这一主体的历史学习情况必须有所了解,否则,衔接就无从下手。同时,高中新课程历史内容多、涉及面广、跳跃性大、课时有限,老师往往感叹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果我们了解学生在初中所学、所知,那么,高中历史教学则可在“心中有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教学详略得当,从容调控。
2.研究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差异。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而研究表明高一年级就是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高中历史新课程恰恰注重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处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的过程中,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大部分学生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
总之,教师是否对刚进入高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等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决定初高中历史教学能否顺利实现衔接的关键。
三、采取正确的对策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中心环节
要顺利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要求教师必须采取正确对策: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够感悟历史所带给他们的丰富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摘 要: 随着国家对高中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投入逐渐加大,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进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直观形象、色彩鲜明、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生动逼真的电教媒体,能够把抽象化的历史概念、繁琐的历史时间、不容易理解的材料题及抽象的论述题等形象展示出来,有效弥补传统手段的不足,对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氛围、培养高中生的注意力、引导高中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及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多媒体教学 学习兴趣 自主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计算机、网络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电脑和网络作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在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逐渐加大,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引进了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直观形象、色彩鲜明、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生动逼真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把抽象化的概念、繁琐的历史时间、不容易理解的材料题、抽象的论述题等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手段的不足,对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氛围、培养高中生的注意力、引导高中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及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具有深刻的积极意义。多媒体教学对于转变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教学模式和高中生的学习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这样说,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不仅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活力,而且为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那么,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强化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呢?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在使用多媒体开展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谈谈对这方面的理解,希望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
一、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引导高中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新课程之所以重视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是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高中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原动力。要让高中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主动地吸收各种知识,强化能力,必须激发高中生的兴趣。在激发高中生的兴趣方面,教师有很多方式方法,其中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在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了一个可供教师使用的重要教学手段。多媒体作为多个元素的集合,它把声、光、电等元素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有机融合,对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独到优势。教师通过将多媒体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高中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高中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高中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有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参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立即变得异常丰富,形成立体的信息表现,呈现给高中生,能够有效引起高中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再加上高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对一些新奇的事情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产生兴趣的源头。高中历史教师要利用高中生这种好奇心重的心理,把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合理编排,让多媒体教学设备从多个方面、立体地呈现教学内容,引起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行动学习动机。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降低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教给高中生知识,而且培养高中生的能力。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历史思维是高中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为高中生提供思维锻炼的机会,开发高中生的创新潜能。由于年龄特点,高中生偏重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就比较困难。开发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这是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多媒体教学没有普及的时候,对于一些抽象性的知识只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表现,这样高中生听起来就比较困难,表现得难以理解。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于历史中的一些抽象内容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形象化呈现,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降低了难度,易于高中生理解,较好地培养了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抽象变直观,帮助高中生进行自主探索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作为高中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在高中生的学习行为养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培养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有效引导高中生进行自主探索。高中生对知识的探索往往是分阶段的,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生的探索特点,设置相应的引导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现,通过多媒体有效地、分层次地展现,就能够有效引导高中生逐步深入探索,最终获得知识和强化能力。不仅如此,多媒体把抽象的内容转变为直观内容,通过更形象化的呈现,易于高中生的理解和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