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

时间:2023-08-18 17:17: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重要考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历史重要考点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师 备课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在每节课之前都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把握该节课应当讲解的重要知识点,以及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意义

1.1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决定着其学习这门课程的效率,兴趣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关键,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找出提升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主动性,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教师备课的根本目的。

1.2旨在提高课堂讲课的效率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学习之初学生会对这门课程感到陌生。此时初中历史教师备课的目的在于整理每节课程的历史知识重点,想好教育学生的整体思路,在课堂上用最精练的话语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

1.3反思自身教学方式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内容,也应当反思自己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方式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我的不断总结和归纳,并且将新的方式方法做出规划,应用于下节课程的教学之中,找出真正能够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2初中历史教师提升备课能力的措施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闲暇之余,总结自己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此期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初中历史教师加强课前备课,提升教学的效率。如何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重点。

2.1结合课文、图例和注释,逐字逐句逐图进行研读

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清楚教材里面的内容,注意历史地图和相关的注释内容,将需要作为教学要求的地方勾画出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不需要做教学要求的,在课堂上可以直接简单的带过,减少教学中的弯路,同时也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此备课的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2.2对整体教材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最近几年以来,在中考历史试题上,出现很多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题目,并且要求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论述,该类题目极为考验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也加大了初中历史教师教育学生的难度。这种现象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充分考虑,利用怎样的办法才能够将知识灵活地传给学生?初步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历史教师借助教材参考资料重新对历史教材的每个章节内容进行研究,并且结合中考的考题考虑,对历史教材每个章节做出综合性质的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历史基础知识,在考题中能够灵活的进行运用;第二,总结、概括历史教材中每个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出一个简明的提纲,提供给学生进行参考。这两点都需要历史教师自己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去分析、总结。只有初中历史教师真正用心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总结,才能提高历史教师备课的效率,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备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

2.3备课时注意搜集课外教材

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初中历史教师,实际上对初中历史教学课本内容已经非常的熟悉,历史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如果只是温习课本内容,那实在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也没有提升。在初中历史教学课本之中的内容较为笼统,受课本的限制,很多历史事迹未曾列出来,如若历史教师能够查阅历史典籍,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再考虑通过怎样的方法将这些历史知识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去。看似讲解这些对于学生考试没有多大的作用,实际上通过这种方法很大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三国的时候,历史课本上只有短短的一章就带过,此时历史教师可以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片段进行讲解,相信很多学生都会对其感兴趣,学生为了接这段历史会主动通过网络、书籍主动地查找,这就是教师备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分清教学的主次,仍旧要以教学课本为主,历史相关资料作为辅助。

2.4改变传统备课的方式,提升备课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局限于温习当前课程所需要讲解的知识要点,思考利用怎样的方式顺利地讲解给学生,此种备课方式在课堂上所取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初中历史教师为提高自身备课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引入一些网络平台。如微信,当前微信在学生之中使用较广,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微信群或者公众号,在每节课之前,将自己备课所准备的资料通过微信平台传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概的了解下节课要讲解的知识要点,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一些历史问题,在上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短暂的讨论,引导学生向着备课的大纲前进,从而达到自身备课的能力的提升。

3结语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总结历史课程备课的经验,让自身教学的历史课程效率最大化,让自身在初中历史方面的备课能力得到广泛的提升。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来,发挥历史教师教育学生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洪生.初中历史教学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珠海市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81-84.

[2] 贾淑霞,李艳洁.初中历史校本教研探索――以呼和浩特市第二十八中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33-136.

[3] 李茜.基于胜任特征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模式初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04):56-58.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创新教育 创新型人才

在我国的初中历史课堂中,还沿袭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由于历史知识的特殊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古老的历史知识无法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探析,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被老师大量地占用,学生缺乏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新时期,需要不断加强对历史创新教育的思考,才能够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进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 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

当前的历史课堂中,大量的时间被教师所占用。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往往由教师根据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而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中,使得课堂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有的历史教材中提出可实践过程,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以考试作为前提,讲某些知识作为考点进行重点讲解,而另外的知识则一笔带过,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也使考试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到历史的学习中。

2. 教学手段滞后

在课堂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想要面面俱到,则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所有的知识都讲解的过于详细,学生根本没有消化和思考的时间。同时,有的教师由于不能掌握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要么采用极端的强化训练,要么采用全套的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精神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只会热衷于教师将要提出什么问题,自己又将如何回答得满意,这样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地学习到知识,只会造成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

3. 初中学生思想特点的影响

由于初中学生在心理上还处于发育阶段,因此他们的思维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单一性。针对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教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分地依赖教师,生硬地模仿教师对事物的分析和看法,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宽,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历史知识具有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其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将历史课堂看成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当看成是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不能因为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或者是应付考试,而使历史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也能避免历史在学生眼中变得越来越枯燥和乏味。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更加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地提高学习质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导入阶段的学习,通过历史故事或者诗词等导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地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提问的方法,在知识的衔接处、教材的难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自主地讨论,使他们逐渐产生对历史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往往不会被别人的结论所束缚,他们会对于已有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进行引导,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培养。当学生对于一个固有的结论存在质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索,这个结论是根据什么原理所推断出来的,这个结论中是否存在着不合理、不严谨的地方,是否还需要完善等。而讨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渐养成质疑的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是有着重要意义。

4.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对知识的记忆,这是新时期教学活动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的含义不是体现在教师如何教,而是体现在学生怎么学。可以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前提。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够不断运用学习的方法,来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中考 复习

一、明确复习目标,制订好复习计划

1.明确中考考试范围与考点。明确考试范围和考点,是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工作。初中历史中考内容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多方面内容。明确大范围后,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找出具体的知识点,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制订好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我们在开始全面复习之前必须制订好详细的复习计划,把每一堂复习课的内容都安排好,还要把复习计划告知所有的学生,让学生也心中有数。这样,每一堂复习课都很充实,做到有的放矢,忙而不乱,不至于对历史复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决胜中考的前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制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按时进行复习,集中精力,各个击破。这样,通过定时定量,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二、要明确复习对象,精心编选复习题

1.明确复习对象。明确复习对象,主要是因材施教,对学优生多鼓励,对中等生、后进生多帮助。初三总复习阶段,后进生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更是畏难不动,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教师应随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后进生的情况,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耐心,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精心编选复习题。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第二要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都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与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历史中考的试卷都由单选题、综合题两大题型构成。分数分布为单选题48%、综合题52%。一般说来,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教师至少要准备六套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两套,综合题两套。另外,教师还应做到每试必阅,每阅必详,每详必促其改之,从而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

三、要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一背到底,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满堂灌,搞包办代替,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层次,以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等,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运用,一般通过列举、材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来测试。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其次,总结学科的记忆原则和方法,让学生在复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对于讲述过程的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记忆、以地点为轴记忆、以发展层次为轴记忆、以事物情节为轴记忆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照记忆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用几种方法记忆,看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历史知识记忆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同类知识联想扩散,等等。

再次,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把握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等能力,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到复习中。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我要求学生把早期的几次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制作一个综合简表。先要求学生自己列出表中的比较项目(如时间、背景、领导阶级、简单过程、意义和影响等),再让学生根据简表思考,找出这几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如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相同结果、领导阶级、代表人物、重要战役、重要文件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一举两得。而且学生通过自己梳理知识,能把知识点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化粗为精,真正做到知识过关。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错别字;纠正

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部分明确

要求“学生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要熟悉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能正确写出。

历年的南京市《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都要求:考生所答的历史专有名词、历史人名、历史地名、朝代名称等,如出现错别字,皆以错误判定,不予给分;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也不予给分。但不少学生对正确书写问题仍然是不够重视,这就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而应将规范书写问题列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内容。

教师大都采用口头默写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随意性比较大,效果不理想。自上学期以来,笔者自己编制默写讲义,以新课标为依据,紧扣中考考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以填空题型为主,可以当作课前预习案,也可以当作课后默写讲义。由于难易适中,可行性强,因此学生从中不仅可以收获历史知识还可以收获学习的快乐。现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的讲义默写为例。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的诞生:(①)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②)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③)时,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武则天时,开创了(④)和(⑤);唐玄宗时,将(⑥)成为进士科主要的开始内容。

3.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⑦)多年,直到(⑧或⑨)才被废除。

比如②处“隋炀帝”中的“隋”“炀”,④处的“殿试”,⑤处“武举”中的“武”,⑥处“诗赋”中的“赋”,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字词。笔者不仅在幻灯片上展示这些字的正确写法,还让学生亲自到黑板上书写,结果真是“不写不知道,一写吓一跳”。

比如“武”

“试”的书写,很多学生多写一撇,“隋”多写个“走之旁”,“炀”写成“汤”或“肠”,令人啼笑皆非!

笔者教授的是初一历史,坚持每节课都安排听写或默写。经过积累笔者发现,错别字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一、注意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两大方面上。在课程内容上,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因此从课程内容上看,这轮历史课程改革使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距离拉大,有所脱节。在呈现方式上,旧课程初、高中都是严格地依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的弊病在于教学内容重复率高。新课程改革克服旧课程的弊病,高中历史课程采用模块与专题的方式呈现。但受所规定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历史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时间是串联历史的线索。时间的顺序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成一团难理的乱麻,“新课标”规定的“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课程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初中历史的学习基础关系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与高中历史的链接,防止学生感觉到高中历史知识混乱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

1.要引导学生质疑。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2.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积极鼓励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三、以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1.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学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面向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会焕发它的生命力。实际上,无论是关注“质”还是“量”,教与学就是围绕课改精神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实践与探索,就是通过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健全的思维方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方法内化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动力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

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有平等和谐、互动开放、体验感悟的基本理念。教师不能抑制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要树立发展本位的教材教育观,要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第6篇

摘 要:体验生活,感悟历史。人的生命长河中贵在生命的体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运用自如,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带来历史性的新思考?从体验教学与感悟演练,带学生走进全新的历史世界,感受不同的著名历史事件。

关键词:教材内容;学习兴趣;体验教学

一、丰富的教材内容,演练穿越那个时代

面对新课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给教学着实带来很多帮助,通过“演”字,让学生铭记于心。为了能够更好地打开思路大门,通过学生自主对演创建角色来的更有趣、更写实。有一节“秦王扫六合”的课文,最著名的诗人李白就曾创作出一首著名的《秦王扫六合》,简短明确地指出并评价秦始皇一生的功与过,我会让学生通过李白的诗对照白话文初步了解上课内容,其中,秦始皇消灭六国的故事我也会扩展讲解如:“挥师灭韩”“吞灭齐国”等著名的历史事件,他们事件的起因、过程、人物、结果又是怎样?换位思考将事件的主人翁换作是你,又会怎样做?这一点往往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阐述自我观点。我在备课中找出灭六国的著名人物和导火索,分别让学生对演再到自我总结出原因,学生不仅学会课本内容及知识要点,更加深刻地感悟六国失败原因,从而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比如荆轲刺秦王?他的起因是为何?结果如何?带着一系列问题,学生一步一步走近历史,历史是生活化的一面镜子,只有擦试朦胧的镜面才能看清历史原因对照自己的未来。

二、激发学习兴趣,开展历史的舞台

历史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只是作为一门副科,其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考值分数过低就是因为对历史不感兴趣。这也很正常,现在学生对于已成为事实的事情,都只是抱有顺其自然的态度。如何在历史课堂中激发学习探讨的兴趣?利用“开展”一词找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点,首先是发现,初中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每个学生想知道的不一样,但必须在课堂中接受同样东西,不论你是否对他感兴趣,请把“我可以尝试学习,并且会把他学习好”的心态放在我的课堂上,就像乔治・屈维廉说的一样:“历史并没有真正的科学价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别人。”对,就是教育别人,为什么中国在唐朝是鼎盛时期?据了解,中国辉煌的时代是宋朝,不论是军事还是经济都是佼佼者!清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导致中国推迟发展,等都是在教育我们你不学习,你不前进就会吃苦,就会落后以至于被社会所淘汰。当我一次一次给学生灌输历史事件导致中国怎样结果的内容时,我在潜移默化地观察他们对哪一点感兴趣,对哪些方面感兴趣。从听课的认真态度中我可以察觉,从渴望知道后面的答案我可以感觉。他们给我的信念是肯定的,因为从骨子里就有种不服输的精神,为什么当初中国闭关锁国?为什么割地赔款?各种的起因和结局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弱者。上课前罗列课文重点,解释难点,分析考点,其余的时间就是我走进学生中和他们一起探讨上面的几个问题,开展学习新思路。

三、课堂演练与体验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死记硬背、强行植入的时代已经过时,面对如此发达的科技信息时代,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有所改变和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我很注重体验教学,起初,我并没有如此想,偶尔听起同事们的闲谈而有一点想法。今天是明天的历史,后天是明天的未来。对于今天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是明天、后天的历史,因为这一天不会重来,历史就是如此,只是主人翁不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我们虽不能改变和引导历史,但我们可以学着“感同身受”学会体验历史。

针对复习阶段和预测中考题型时,我会挑选可能考试的内容和重点,对他们分解剖析上课前我会布置学生明天上课的内容及要点,请提前做好上课预习工作,并写出对于此课文的见解和看法,更好利用的就是两个小组正方、反方的对辩摆出事实,阐述观点,最后在作出评价期间的我充当观众,听着他们的辩解时不时给他们纠偏误区。通过学生激烈的对辩,在浓厚的氛围下,更好地让大家学习到本文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每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换一个角度,得来的结果会不一样。感悟演练,两者的结合竟是这样完美,通过体验总结再到感悟这一场演练过程中,通过自己一点一点积累并搜索历史资料时,跟着自己清晰的思路,才会学好任何事情。

历史对我们的作用效果并不像外面所说的毫无作用,相反对我们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观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扶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纵观中国远近史,这一句金玉良言更是尤为重要。

第7篇

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说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每节历史课都要精心准备,要有血有肉,要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上课内容的充实性,以吸引学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增添相关视频及图片资料等来增填课堂的生动性等,来吸引学生,培养兴趣。

其次,语言关

作为授课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语言,讲一堂好的历史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素质,要使语言精练,有穿透性,力争做到几句话说出之后即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心理关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特点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把握各时期学生额心理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风格来适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学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组织课堂,也就是结构关

在传统教学中,先是教师讲,学生听,接着写一些相关笔记,这就压制了学生思想的发挥,也就体现不出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那么新课标写就要求我们构建一堂环节完整的课程,包括日下几个环节:

读: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在每讲一个知识点之前,要求学生能够有一个阅读的习惯,把握历史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也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有所感知。

讲:在学生读书的基础上,选个别同学讲述其中的主要内容,对学社讲述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加以纠正和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剖:分析中考的考点,做到教学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为考试做准备。

感: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对历史有所感悟和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史可以明智,从而培养学生的请改态度价值观,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思想健康,为国家的建设服务。

练:选择一些精题当堂训练,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下要多搜集题,多看题,多做题,选精题,学生少做题,做精题,以减少对学生的负担。

以上的教学符合感性―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过程,同时上面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

第五,情感观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情感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历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弥补显示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学生缺乏“情感”,最终页达到了以“情”致“动”的良好效果。

第8篇

一、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提高课堂复习有效性的新模式

1.导学案的制定

(1)教师要加强对近两年中考试题的分析研究,把准考点,理清知识点,找准关键点,寻找突破点,确定复习重点,指导教学。

(2)要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整合教材,归类知识,构建结构,引领方向,宏观把握,微观处理,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进一步体现知识结构与知识联系。

(3)要加强对学情的研究,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之前,就要清楚所带班级的学生基本情况如何,要让学生达到目标是什么,以及重点让学生掌握哪方面的知识等,尤其要注意针对班级中学生的薄弱环节选择复习重点,切不可不分轻重,平均使力。

2.导学案的设计

(1)复习目标:根据考纲制定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2)知识梳理:将每一课或每个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树状图,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答疑解惑: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

(4)活学活用:针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组题训练,练习要精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3.导学案的实施

(1)课前准备:课前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复习任务,对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以提高复习效率。

(2)及时反馈:要求课代表把学生课前对导学案完成的情况,特别是遇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及时反馈给教师。

(3)课堂复习:①知识归纳和识记的落实――学生回答,教师补充。②知识理解和认知方法的落实――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教师要注意通过评析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明确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和方法。

二、运用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阶段侧重”为核心,加强各个阶段导学案的设计

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节奏鲜明落实阶段计划,一轮复习,夯实基础;二轮复习,提升能力;三轮复习,靠拢中考。

2.教师运用导学案时,对内容要有所选择,要注意课堂复习的针对性

(1)知识的复习要针对考纲的要求,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要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讲解和训练。

(2)练习评析要做好错因分析,对每道题的讲评思路要进行设计,对正确率高的试题“点到为止”,对错误率高的试题则仔细剖析。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124-02

中考备考质量事关中考的成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复习中,加强师生互动,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复习质量。笔者已经连续第4年承担九年级历史教学任务,积累了一些指导学生进行中考备考的经验,在此与广大教师分享。

一、以课本为本,狠抓双基

进入九年级下学期,一般来说,教师已基本授完全部的新课。此时,教师应开始着手全面复习。通常中考总复习会分为三轮:第一轮复习要重点梳理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侧重于专题复习,第三轮复习主要是进行模拟训练。这三轮复习中,重点应放在第一轮。因为,学生能系统地、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是开展第二、第三轮复习的基础。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要做到“以课本为本,狠抓双基”,使学生夯实基础,熟悉教材。教师应以课本为根本,以考试大纲为纲要,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工作。

笔者的具体做法是依靠课本,夯实基础。即依据课本,逐册、逐单元、逐课进行全面复习,对新课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和充实。目标是把每篇课文的知识点扎扎实实地还原给学生,为下一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教师用小问答题的形式,把每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展示给学生。(2)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的题目,研究教材文本,自主复习。(3)学生脱离课本,独立解答问答题,然后同桌彼此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最后进行反馈矫正,并指出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强化记忆。(4)教师向学生提供历年的中考相关题型,以此检测本节课知识点的落实情况,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这样组织第一轮历史中考复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做到了“依纲靠本”,又能结合中考题型进行训练,使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早体验中考,了解中考“考什么”“怎么考”,从而掌握答题的技巧。第一轮历史中考复习的特点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点复习求面、求广而暂不求深。

二、组织专题复习,形成知识网络

当学生初步把握了历史的发展脉胳,能熟练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着手组织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第二轮复习侧重于进行纵横比较,构建知识网络,深化思、讲、练。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掌握知识不系统,认识知识不完整”的情况,教师可以单元复习为主,侧重于细节和各个单元中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点、线、面相结合,做到点实、线清、面广。

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将古今中外的类似事件、相关事件联系起来,进行专题整合。专题复习又分小专题和大专题。小专题可以是一个单元的专题,也可以是几个单元的专题。以九年级上册为例,第二单元“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可将“资产阶级早期革命”作为一个小专题,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进行比较,理清彼此的联系,形成整体知识。而第二单元也可以与第四单元“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合为一个大专题“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巩固和扩大”。在这个大专题中,把一系列的事件“粘合”在一起,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法国大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这些事件体现了世界资产阶级从最初确立统治到巩固再到扩大,从而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这样复习,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线索,使表面上看起来相对零散的实则有联系的知识点在面上形成一个整体。

组织专题复习,需要教师狠下功夫。因为在组织复习时,教师必须打破教材的体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古今历史的联系等。设计专题时,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进行深入的比较和整理,最终构建知识网络,以便于学生学习,促使学生在复习中提高全面理解的能力。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进程,那么,第二轮复习就要做到从厚到薄。这样,才能将学生从繁杂的历史事件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轻松复习和记忆。

三、模拟应考,提升能力

专题复习以后,复习的侧重点就要转为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在第三轮复习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使学生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此阶段,教师可以多举行模拟考试,考试要突出重点和热点。每次举行模拟考试,教师都必须对试卷进行详细评讲。

笔者会收集各种资料,认真比较、筛选,最终形成一套比较贴近中考的模拟试题。模拟试题的分值、题型、题量、构成、难易程度、评分标准等与正式的中考试题相似,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感受中考,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调整。出模拟试题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仅靠教师个人会显得非常吃力,建议教师可以依靠教研组的力量,集中全校历史教师的力量,出好中考模拟题。此外,笔者会把每一册课本所涉及的考点按照单元顺序,设计成一道道的小问答题,每题3分,每题包含3个小知识点,在平时的复习课上用来考学生,其主要目的是巩固知识。这类题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所需时间不多,同时又能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回归课本,查漏补缺

经过三轮复习之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中考内容。但是,学生还是会忽略很多细节问题。例如,2013年的贵港市历史中考的非选择题的第17题第2问:1927年率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进行什么革命?后来,在的领导下,以井冈山根据地为基础,建立了什么根据地?不少学生在该题上失分了,因为该题所涉及的考点在课文中均是一句话带过,学生在复习时忽略了。所以,在中考前的半个月,笔者会要求学生重新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注意每节课中容易忽略的细节,加强记忆。

此外,教师在组织历史中考总复习时,还要注意加大情感投入,做到“关注学优生,关心中等生,关爱学困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做好“培优,促中转优”的工作。

第10篇

一、研读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初三历史复习,首先就应该弄明白中考考什么,怎么考。只有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历史复习中不走弯路,提高效率。为此,我们一定要深入研读考纲,明确规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其次,我们还要认真研究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进行试卷分析。可以说,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备好历史复习课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确定考点。教师一定要明确对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备考复习时间有限,所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备好每节课。备课中,重点应根据前面对考试要求的分析,课标的认真研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复习课知识容量较大,经常要复习一个甚至两个单元的内容,所以更需要我们理出个头绪来,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能提高效率。

3.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具体复习建议

1.按单元进行复习。历史涉及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大板块的内容。在对这些板块进行复习时,建议首先还是按教材中的先后顺序,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这样做,第一可以全面复习巩固学生以前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尤其对于以前知识掌握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的复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第二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时间概念,并从整体上掌握各板块历史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三许多单元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复习专题,所以单元复习的同时就是进行专题复习。

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主要应明确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主要历史事件、事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体现出来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并且,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还要将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各板块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1)将同一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近代社会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复习时重点是注意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并通过对同种类型知识的比较,找出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感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2)将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比较。可以是同种类型的,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西方跨入近代社会门槛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等。也可以是同一时间的,如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变革等。通过比较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3)同一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如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美国历史上杰出总统及其事迹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通过这种纵向联系比较,能够综合分析、认识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

3.历史复习课应做到“三讲三不讲”。由于初中历史复习内容多,课时少,很多历史教师总是抱怨每节复习课总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课堂效率低,课节安排紧张,这就要求我们复习课必须落实新课改精神,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力求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具体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老师讲得时间少了,给学生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教师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习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第11篇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高考历史命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贴近生活,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开始考查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等。高考试题的新特点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造成了学生选择题得分偏低,主观题得分上不去的状况。长期的高三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培养,错误则可以通过讲评来纠正。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高三历史讲评课,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呢?笔者认为,习题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讲评的及时性、准备的充分性、分析的针对性上下功夫。

一、及时讲评,增强讲评的时效性

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教学,尤其是江苏省教育厅下达“五严规定”的背景下,我们明显感觉到课堂教学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由于高考复习任务重,课时紧,我们还是同时感受到用于课堂检测的时间明显不够,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尽可能挤出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和训练。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老师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教学效果。检测后,我们要注意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因为学生做题后,思维和心理都处于一个兴奋的状态,迫切希望知道哪些题做对了,哪些做错了,能得到多少分。此时,学生记得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个时候及时讲评,能让学生在老师讲评的过程中对照自己的答题思路,发现自己的思维误区,受到讲评的最佳效果。如果不及时讲评,事过境迁,学生的兴奋状态会被抑制,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从而影响到对本学科的兴趣;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头脑中的解题思路日趋模糊,已经不知道自己为什么

会做错了,讲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二、充分准备,增强讲评的针对性

新教材的编写更加注意版面的美观,更加注重贴近学生的思维过程,教材虽在生动性上下足了功夫,却在理论上阐述不够充分:初中历史开卷考试,学生是当副课学的,历史事实基本没有印象;高中历史是以专题为线索的,以熟悉历史具体事实为基础,以掌握历史分析的方法为目标,教材对知识点淡化处理,难度降低。但是,高考难度却对学生的能力实际作了理想化的估计,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为了适应高考,平时练习的难度势必不能降低过多,因此往往是学生学得轻松,但考得稀松。要解决好教与考、学与考的矛盾,教师必须上好习题讲评课,认真做好各项准备。

一是亲自做题。每道习题都要亲自做一遍,熟悉考点的分布和知识点的运用,列出学生可能感到生疏的知识点;二是做好统计。选择题统计好正答率,找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观题统计好思路出错率,找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三是做好错因分析。答题错误原因不外乎知识点不熟悉、审题不仔细、干肢关系理解错误、题型把握不准等原因,针对错误的具体原因,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四是要注意总结。不同的题目分属不同的类型,同类题目总可以找到某种共性,解题方法也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把这些共性找出来,有利于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三、重点突出,增强讲评的实效性

新课程的实施初衷之一,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但高中开设的各门课程内容都有所增加,所以课时很紧,习题课课时更是有限。因此,我们要注意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效率,提高讲评的针对性。习题讲评的目的,一是帮助学生克服答题的缺陷,二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习题讲评的过程中,要重视分析学生答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心理体验,从心理状态上分析学生的错因。所以,习题讲评最忌讳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在学生已经懂的问题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是浪费,也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疲劳,等到讲到重点的问题的时,学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习题学生一练再练,一讲再讲,但学生还是出现同样的错误的根本原因。

习题讲评课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那些该详讲,那些该略讲,没有固定的模式,要看学生的具体答题情况。一般地说,对学生普遍出现的疑难问题或典型错误要进行重点讲评,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找出克服错误的办法。当然,我们也不能奢望通过一次讲评解决所有的问题,一次讲评集中解决一到两个思维问题就足够了。

同时,讲评试卷不能希望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学生因基础知识造成的错误,可以在讲评时注意区分不同的历史事实;对于知识性理解错误,可以在讲评时重新矫正,找出思维误区。讲评试卷时还不能就事论事,应把试题放到知识体系中去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总之,要通过试卷的讲评,让学生逐步积累解题方法,增强灵活应变的能力。

四、试题讲评的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中心

第12篇

关键词:情境材料; 激疑; 选择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44-002

一、背景分析

时下,情境材料的使用已经成为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从实际的教学中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

1.情境材料的功能单一

多数教师在情境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仅停留在选择事实或史料来印证教学中的观点,而忽视了情境材料的其它多种用途或功能。

2.使用情境材料的教学流程过时

主要表现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或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最常见的教学流程如下图:

然而这种看似完美的线型设计,学生失去了通过阅读材料,自主生成问题的机会,从而扼杀了学生问题意识的萌发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笔者认为,合理的教学流程应该如下:

2.情境材料的内容选择不当

某些课堂上,教师选择的情境材料存在着情境形式化、假问题、缺乏真情、“猜谜式”情境、甚至完全是“电灌”情境,面对这样的情境材料,学生不仅不会产生问题,形成问题意识,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因此,做好对情境材料的精挑细选就成了首要的工作,只有一个贴切的情境材料,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有助于学生问题能力的养成。

因此,选择贴切的能激发学生疑问的情境材料,适时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开发思维,是一项富有长远教育意义的工作。

二、概念界定

1.教学情境材料

从广义上说,教学情境材料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本文所指的是狭义上的情境材料,它是由教学的具体环境和教学内容、师生情绪和情感等所构成的教学氛围,其中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内容,是“材”和“情”的融合。

2.情境材料常见的类型

通过实物创设的实物情境;通过图像创设的图像情境;通过活动创设的活动情境;通过语言创设的语言情境;通过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的文本情境;通过“背景”创设的情境以及通过问题创设的情境。

3.激疑情境材料

是指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进行自主思考、生成问题的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材料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三、激疑情境材料选择时应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在激疑情境材料的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创新性原则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设计能力,首先需要老师摒弃一些陈旧的过时的教育观念,突破某些传统教学行为的束缚;同时,学生往往关注的是表面,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去发掘深层次的内涵,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

3.差异性原则

我们所面对的一个个学生都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个体,他们不论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要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不用一把尺子对所有学生进行问题设计能力的评价,做到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学情。

四、激疑情境材料的选择策略

1.以真实的情境材料促使学生生成疑问

教学情境具有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其真实性乃是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基础和保证,而其实践性乃是真实性的最重要内容。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呈现的材料要最大限度地选取那些真实的情境材料。真实的材料,学生才会在认识上接纳,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围绕材料设计问题的积极性。

案例1:《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的教学片断:在学习古希腊的政治文明、科技文明后,投影呈现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文明成果,包括《掷铁饼者》《维纳斯》《受刑的马西亚斯》等作品。

师:这些雕塑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看到这些真实的雕塑作品,相信大家都会有很多的感想,现在请大家认识观察、揣摩这些作品,把你心中的想法、疑惑以问题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一方面仔细观察图片,一方面又陷入对问题的思考中。

生1:图片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文明成就?

生2:维纳斯的胳膊为什么是断的?它是怎么断的?

生3:古希腊人创作这些雕塑的目的是什么?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并没有用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直接让学生来作答,而是让学生在观察后自己根据内心的疑惑来设计问题,也使得课堂的教学思路因学生的问题而变化着。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美的熏陶,而且也激发了他们对问题设计的兴趣。

许多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时感到困难,其根源常常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经验脱离了学习内容赖以从中获得意义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以可接受的情境材料促使学生生成疑问

初中生在认知发展上处于既懂事又不完全清楚的状态中,各种认知过程都在发展而又发展得不完善。就思维品质而言,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总体上已经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处于经验型阶段。这一思维认知特点就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应该是具体的,决不能是抽象的,材料是可以被认识的,决不能是令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

2.1选择可认知的情境材料。在课堂教学时,教学内容仅局限于书本,较少融合鲜活、丰富的生活素材,这样就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从而也容易使学生失去体验的情境和乐趣,而且在认知上给学生人为设置了障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那些鲜活的、学生可以感知的情境材料引入到教学中,从而在这些可认知的情境材料的刺激下产生疑问。

案例2:七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复习课教学片断:在理清我国气候类型和特点后,呈现2011年初北方干旱的视频材料及抗旱图片。学生在对干旱形成感性认识后,要求学生围绕复习要点,结合这些可认识的情境材料,设计相关的问题。

生1: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2: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在哪里?

生3:造成我国北方多干旱的原因有哪些?

生4:面对北方多干旱问题,我们有哪些应对措施?

……

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2.2选择可操作的情境材料。初中生表现欲强,喜欢动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投其所好并因势利导地进行情境材料的选择,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进行操作的情境材料,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操作过程培养其综合能力。

案例3:执教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我的家在哪里》这节课时,我把课堂带到了校园,将学生带到校园里分成四个大组,每组一张8K纸和若干张16K纸,布置了相关任务:各组分工合作,画出学校平面图。学生一听到这个任务,问题便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的来了。“纸这么小,怎么画得下?”“我们又没有工具,怎么量?”“这个房子怎么画?要一模一样的画下来?”“操场画在纸上哪个地方呢?”……面对着这些问题,有的开始求助老师,有的开始翻阅资料和教材,开始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探索。

通过这样的情境材料,不仅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落实了相关知识点,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自然的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种能力都得到了初步的培养。

3.选择新颖的情境材料促使学生生成疑问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他们的头脑中充满着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因此教师在材料选择时要十分注重材料的时效性,才能达到顺应并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反之,如果教师所选择的材料陈旧,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给接下来的问题设计造成心理上的阻碍。因此,新颖的材料能帮助学生进行问题设计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案例4:2011年的国际大事中,利比亚动乱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在九年级的一堂七年级上册内容的复习课中,我给学生出示了利比亚骚乱的图片,之后又多媒体呈现了利比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图,让学生围绕九年级中考的考纲,以利比亚的图片材料为依托进行问题设计。学生当时设计的问题有:(1)利比亚属于哪一个大洲?(2)利比亚的气候类型是什么?(3)在1:25000000的世界政区图上量得北京距离黎波里的图上距离是40厘米,那么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等等。

从历年的中考卷来看,虽然从考查的内容来看都是书本上的知识点,但材料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时政热点。在中考复习时,引用当年度的时事热点材料,让学生结合中考考点进行设计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时政大事,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选择有针对性的情境材料促使学生生成问题

教师选择教学的材料应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样的情境材料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案例5:教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一课内容时,正值桔子丰收时,于是在课堂上首先呈现了展示图片一:南方又大又红让人垂涎欲滴的橘。我问“大家喜欢吃橘子吗?”“喜欢。”我又出示图片二:北方又小又涩干瘪的枳,问:“这样的橘子你爱吃吗?”“不喜欢。”连连摇头的同学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盯着这组鲜明的对比疑惑自然就产生了,当时学生就问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是什么原因让桔子长的不一样呢?”“是不是土质不好?”“是不是缺水?”……于是,这一系列的问题便像连珠炮似的在课堂上炸开了。伴随着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本课的教学目标也顺利的达成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选取什么样的材料,也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目的是以材料和方法为凭借,让学生顺利地到达教学目标的彼岸。只有选取有针对性的、紧扣教学目标的材料,才能真正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五、实践后的反思

1.情境材料的激疑作用只是冰山一角

教学情境材料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和功能非常强大,激疑也只是其中一个作用,作为历史与社会课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理应发挥着更大的功效。万不可只把情境创设当作点缀,为创设情境而创设,大大削减了情境材料所蕴含的丰富的效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若要让情境材料的作用和功效能“百花齐放”,还需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

2.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堂始终是教学的主阵地,短短的45分钟内,怎么才能一步一步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怎样才能逐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若是循规蹈矩,那一切都将只是空谈;若要破茧成蝶,教师就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的为自己注入活水,那样才能让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零件都能发挥其作用。本文中情境材料的选择正是如此。

学生需要激发,教学需要生机。面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保持对课堂的热爱,责任在教师。教师需要不断投入到实践研究中,让自己的教学实践充满生机,才能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1

[2]吴松年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历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