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能力;作文能力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基础知识、积累运用、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几个方面着手。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整个语文教学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到高中,到高考,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关于基础知识的训练,从小学到高中呈现难度逐渐增强的趋势,因此各个阶段的要求也不一样。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仍然以字词为主,只是字词的难度要大很多,范围更广,主要还是以综合辨析为主,更注重字的音、形、义。在辨析方面,这方面的训练内容更加多元化,复杂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字、词的准确性。而基础知识的训练仍然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最不经意的细节之中,所以说,语文根基在于平时,应该是有道理的,教师应不放过每一个字词教学的细节,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掌握其特点。
基础知识同时也包括学生基本的能力,也就是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处理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只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涵盖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语法知识。从最基本的句法,比如,对于各种句子的处理,修辞手法的使用、句子成分的划分、词组的类别、运用等,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一边教学新的内容,一边在学习中强调学生引起注意,这样,可以慢慢积累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在复结的时候进行专项训练,予以强化,既可以巩固新学的内容,也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积累运用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积累的知识体系也达到了一个顶峰。首先从最基本的字词汇集,到各种词类的积累,从现代名篇段落或者全篇的记忆,到各类古典文学名家段落和短小经典篇目的背诵,这其间,在不断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力不断得到增强,字词句篇积累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多,在无形和有形的记忆背诵中,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视野不断扩大,对于文学的爱好也在逐步增强,同时文学对于学生内在的陶冶和熏陶作用也在不自觉地深入。
可以说,语文知识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背诵这方面记忆的多少,学生积累的知识越多,对语文的理解越能融会贯通,越容易受到不自觉的熏陶,从而在阅读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提高,相应地,写作的时候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妙笔添花。因此,学生积累程度的状况,决定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爱好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所以,教师有必要将这一教学环节紧紧地贯穿在教学中,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从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两个方面着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整个文章的布局谋篇上开始,包括主要内容的把握,重点词句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写作手法的指导等等,这一块内容的训练,既贯穿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也涉猎到课外大量的阅读篇章上,可以肯定地说,好的阅读能力和大量的阅读篇目是密不可分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还应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不自不觉中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训练。比如,可以让学生主动地阅读,独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能力就会得到不自觉的提高。而写作手法的指导,必要时,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只有在认识了某一种修辞手法时,才能甄别不同的修辞手法,以及在文章中所起的表达作用。
关于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仅只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还包括对常用的一些文言词汇的记忆、运用等。可以说,文言文的内容相对简单,但学生在对文本基本含义的理解上,除了教师必要的讲解,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其实是一个对常用文言词汇大量积累反复运用的过程。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词汇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独立去阅读文言文,能够独立翻译一些句子或者段落,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能力也才会随之提高。
四、作文能力
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为在这个时期,学生积累的字词、句段、写作手法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各种文体都能在学生手里运用得得心应手,对于最基本的写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让学生在这个时期突破这个高度,将作文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作文能力的训练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文体着手,每一种文体写作的关键因素,学生都能烂熟于心,都能运用自如,在这样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高水平。
在高中阶段的作文训练中,散文的训练可能相对有些难度,需要在写作时把握好一个“神”的问题。所以,教师在训练时,可以在这种文体上花费相对多的精力,让学生能基本运用这种文体来进行写作。当然,其他文体的训练也不可放松。
对于高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自身因素。这个因素主要包括了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因为他们语文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很多词语、典故不了解,甚至有些学生连初中阶段需要背诵的篇章都没有任何印象,语法的学习更是惨不忍睹。进入高中,学习完全要靠死记硬背,根本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成绩日趋下降也在情理之中。主观方面则是学习态度和习惯的问题。他们普遍存在的情况是不预习或不会预习、不记笔记或不会记笔记、不复习或者不会复习。这些直接造成他们应付学习,偷懒,学习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第二,教师的教育方式因素。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很多语文老师都是在古板的按照课本和教学要求和进度,机械化地传授知识,而忘记了语文是一门活跃的学科,需要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而且,语文作为语言学的科目,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课本上的那些内容根本不足以让学生学好语文。这些都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进行反思。
第三,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因素。高中语文课时紧、进度快,初中学习的那种状态不能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这就造成一些学生无法适应,造成学习的困难。
分析出了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一、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1.重视积累
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只有通过积累,才会让基础越来越扎实。语言的积累可以通过摘抄的方式进行,摘抄的内容包含了字词、语句、古诗词等。文化的积累需要多观察生活和多阅读。文化典故和生活习俗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节假日要多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走出去,接触社会,了解各地的民俗特征并记在心里。要多鼓励他们进图书馆,阅读相关的著作。只有通过这些才能积累相当多的知识,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习惯、端正态度
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果。语文学习其实是个有趣的过程,首先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然后指导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及时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灵活使用工具书、读书动脑又动笔、笔记重点不遗漏、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坚持写日记等。学习态度就不用多说了,每个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数,且有各自的方法。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的学习
1.由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方法
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做起来却比较难。其实语文学习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预习方法和复习方法,抽离有用信息的方法,古诗词欣赏的方法,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等。
2.拓宽课堂内容
因为语文教材只是那有限的几十篇文章,不足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达不到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所以语文老师有责任、有必要拓宽课堂内容。不要嫌麻烦、怕费事,教育是我们的职责,把学生教育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因此必须潜下心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容,搜集和整理出能够放到课堂上讲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并鼓励学生课下多阅读,多思考,不要被课堂限制,不要认为上好课就算完成了任务。不但教师自己要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本上那点儿东西,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还有着更宽广的天地需要他们去开拓。
拓宽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这里推荐两种方法:一是与教材相似或者相反内容或主题的材料可以加入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扩展阅读和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和记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二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第二课堂或者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堂、烈士陵园,比如举办“作文比赛”“辩论大赛”等,凡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都建议学生参与。
三、注意观察学生,帮助他们“过关”
从初中到高中是一个“关卡”,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并不是平坦的过渡,而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飞跃过程。不光是语文学科,其他学科也一样,甚至有些学科的飞跃落差要比语文大得多。有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顺利“过关”,而绝大多数学生却不能或者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过关”。因此,每一位高中教师都要清楚这一点,在接手新高中生的时候,就要提醒他们,告诉他们高中的学习与初中的不同之处,并给他们建议和应对措施。当然,这对大多数学生是适用的,而对某些学生可能不太管用,这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像治病不如预防一样,我们要善于观察这类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问题。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来说,要告诉学生,简单的背诵和记忆并不是高中语文的学习目的,高中语文更注重交流和写作的重要性,因此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基础上,在课外要多阅读,多交流,多动手写作。而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辅导,甚至不惜精力给他们“开小灶”。只有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懈努力,学生才能顺利通过这个“关卡”。
据调查显示,中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把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1】这说明,在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自身学习方法的原因,学习效益在受着明显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探索语文学习行为规律,优化语文学习行为管理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把语文学习行为提高到” 管理”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更系统,更全面。
(一)优化语文学习目标管理
长期目标管理
学习语文的长期目标应该与学生的终生发展相关。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基本要求。当然,学习语文的长期目标也可以是开发智力和挖掘潜能。学习语文的另一个长期目标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增进学生的精神追求。
中期目标管理
中期目标通常是指在未来3到5年内要实现的目标,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关键一环。例如,高中3年要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必须为此全力以赴。
短期目标管理
短期目标,可以设定在未来的1个学期或1个学年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实现一系列的短期目标才能保证顺利实现中期目标。例如,清华大学的高考成绩在我省平均要求636分,那么你的短期目标就是保证每学年的平均成绩都不低于636分。
最近目标管理
如果你不做完今天的课后作业,你就不能保证这学年的平均成绩达到636分。最近目标就是指那些能引导你实现短期目标的那些目标。这就是“各个击破”原则的精髓所在。
设定目标最忌的是拖延时间。如果你把每个目标分解成更小的目标,直到任务表上所列出的每个目标都能在30分钟或1小时内完成,这样你就已经找到对付拖延时间的好办法了。
(二)优化语文学习时间管理
很多时候,学生不知道怎样利用时间学习语文。有的坐半天什么都没学进去,有的整天在学,成绩却不见提高。他们都应该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方法----ABC分类法【2】
1.将语文知识按轻重缓急分为:A(最重要)、B(次重要)、C(一般重要)三类;
2.按优先原则安排语文知识学习顺序,粗略估计各项工作时间和占用百分比;
3.记录实际耗用的学习时间;
4.每天进行计划时间安排与耗用时间对比,分析时间运用效率;
5.重新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更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
选择最佳的学习时间学习语文
人在一天的不同时期,有四个学习学习的高效期。
第一个学习高效期:早上起床后,此时学习一些难记忆但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适宜,如生字生词、必背课文、诗词等。此时适宜大声念,会有利于记忆。
第二个学习高效期:上午8点至10点,人的精力充沛,大脑易兴奋,严谨而周密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和处理能力较强,此时是攻克难题的大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来做理解型的阅读题。
第三个学习高效期:下午6点至8点,也是用脑的最佳时刻,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当天学过的语文知识,加深印象,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也是整理笔记的黄金时机。
第四个学习高效期:入睡前一小时。利用这段时间来加深印象,特别对一些难于记忆的长篇背诵加以复习,则不易遗忘。
试试下面的建议,改变语文学习状态
1.每天一节语文课,要用双倍的时间来复习、思考、总结。 同学们习惯于制定计划,但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却忽略了思考、总结的重要性、必要性。在课堂上,学生个体对一节课所讲的语文知东西只能有个了解,真正要达到熟练的掌握程度,花时间是唯一的法宝。
2.用精力最好的时间来解决难度最大的语文问题。 要有禁“欲”精神,太多的学生喜欢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喜欢学的科目上,喜欢避难就易。却不知,解决了困难的知识点或不懂的知识点才算得上真正的进步。因此,要建立起根据需要来学习的学习理念,而不是简单的根据兴趣来学习。真正的学习需要是难点知识或不懂的语文知识。
3.避免长时间的学习一门科目或同一类知识。拿语文来说,很多同学总喜欢长时间学习或训练同一种类型的题型。要懂得适当的转换。一般情况下,不要连续3个小时学习或训练同一种类型的题型,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劳逸结合是学好语文的又一大法宝。
(三)优化高中语文知识(阶段性基础知识、可持续发展素质知识)管理
分清语文知识类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根据知识的时效性特点,这里把高中所要求管理的语文知识分为阶段性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素质知识。
这里要讲的阶段性基础知识指的是以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可分为语文积累和语文综合运用知识两部分。语文积累方面有八项基本考点。其中识记层面四个考点,一是拼音认读汉字,二是汉字的形音意,三是常用汉字的规范书写,四是准确默写新课标要求背诵的近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语文综合运用方面有三个考点,内容全部是从表达层面上进行要求,具体的形式分别是古诗词曲鉴赏、现代文阅读以及大小作文三个点上进行考查。
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知识则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能够迅速适应高信息化、知识化未来社会发展的人,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语文实践,建构起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知识。新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来介定这一层面的的知识。它不但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等。
那么,怎样管理好高中语文知识呢?首先,要加强阶段性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语文基础性知识,掌握必要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知识,多讲小技巧,在量(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上为质(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的飞跃奠定基础。其次,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勤记笔记的习惯,专注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另外,还要加强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借鉴与吸收民族的文化的精髓;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采收人类优秀的文化养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困生 转化策略
何谓学困生,一般来说,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低于课程标准中听说读写的要求,并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学生,我们就称之为学困生。由于学困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学生也无法摆脱这种学习困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转化,争取让学困生摆脱困境。
一、学困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学困生的知识基础差
学困生平时不爱学习,因此一些语文固定词语和句子还有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导致在运用中无法使用。语文基础知识主要表现在字词、修辞、古代和近代的作家作品以及写作等等相关的知识。学困生对于这些有一定的掌握,但是掌握的还不是很牢固,比方说在字词这方面,不会读和不会写的字还有很多,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3500字。在写作方面,由于平时没有看课外书的习惯,导致在写作时,根本没有词语可以用,导致生搬硬造的现象频发。所以,有的学困生根本不写作业,即使偶尔写作业也是字迹模糊,错别字一大堆,平时考试成绩低于平均分。
学习知识基础差的学困生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学困生没有积累知识的意识。没有完全意识到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第二,语文教师没有正确地理解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一般过多地强调小组合作和讨论,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三,学困生缺乏学习的环境。基础知识的积累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的积累,很多家庭不注重营造读书氛围,没有让小孩养成从小读书的习惯。第四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语文这门学科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而且没有系统性,如果语文教师不总结,那么学困生根本不可能掌握这些知识。
(二)学困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
每一门的学科都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语文也不例外。学困生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分散,走神好动,听课效率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第一,学生没有运用正确学习方法的意识。很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生就是死记硬背,其实他们不知道人的记忆是有规律可循的,毕竟不同的记忆方法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记忆维持的时间更长。第二,语文教师没有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于学困生的关注较少。第三,家长对语文学科的不重视,很多家长都认为,语文是母语,已经有先天优势,不需要再过多的关注。
(三)学困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般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多因素的原因造成,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语文学习兴趣逐渐减少甚至丧失的学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学困生没有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没有必要,只是浪费时间,所以根本学习不到语文的精髓。第二,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成不变,枯燥无味,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有一些教师专业知识不牢固,学生会产生不信任的情绪。第三,家庭教育中不重视语文教育。过度地强调数理化。
二、针对高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的方法
(一)教师层面对学困生进行关注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照顾所有的学生,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要考虑教学的合理性。学生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长期积累的,不是一天形成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理,就会导致学困生面临的困境无法解决。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都是照抄照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例如,在优等生和学困生差异较大的班级,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师计划时,必须要进行分层教学,既兼顾优等生的提升,又照顾学困生的基础知识学习。
(二)帮助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首先,语文教师帮助学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语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语文教师向学困生灌输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主观上有这个意识,然后在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加有效率地学习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传授有用的教学方法。比如,学困生在背诵诗词时,一般都是死记硬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记忆的特点,指导学生分阶段地背诵,并且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进行及时复习,达到最佳的记忆状态。
其次,提高家长对语文学习的关注,特别是学困生的家长。很多高中学生的家长对于高中学生寄予很多的希望,造成学生很多的压力。家长一直有偏向于数理化的学科,对于语文不加重视。所以,学困生的学习环境就较差,因此,家长必须要给学困生精神上和生活上的照顾,才能让学困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动力,在学校更好地学习。
最后,增强学困生学习的意识。高中生已经基本上都接近成年的年纪,所以他们的思想已经成熟,已经有很多的想法并且拥有一定的责任感。所以必须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责任,树立一种“为自己学习”的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困生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高中生已经可以明辨是非,对于教师出现的一些错误,学生应该主动向教师反映,而不是不信任教师,影响自己的语文成绩,得不偿失。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语文素养,让学生信服,喜欢语文,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应该过难或者过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乐于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困难不是一两天造成的,而是长期学习不当的结果。针对学困生知识基础薄弱,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争取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舒适的环境下学习。同时,语文教师也必须要通过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来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26-01
阅读是学生有效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过程,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高效进行。本文首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希望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阅读作为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了高度重视。然而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障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首先就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学生投入努力与热情的过程,对阅读兴趣十分浓厚的学生,往往阅读能力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然而学生一旦对阅读不感兴趣,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为了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教师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依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虽然目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一些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力度不够,因此对学生阅读兴趣培养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
2、阅读教学比较枯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将多种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趣味性的方法应用于教学之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而目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而是按部就班的就阅读内容对学生进行一一讲解,教师机械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通过教师详细讲解学生能够把握该篇文章的含义,也能够理解文章中涉及的基础知识,但是由于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思考,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不强,继而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3、不能通过实际的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打下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学生的阅读有很大的帮助,然而想要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次,需要学生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对积累的基础知识进行灵活应用,才能在掌握的基础知识的引导下更高效的进行阅读。然而目前高中学生的阅读量并不大,很多学生的阅读仅仅局限于课堂,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即使学生掌握再多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掌握再多的基础知识,也难以发挥作用。
4、不能将阅读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随着学生语文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阅读的内容也更加有深度,而文章本来就是生活的折射,学生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文章,才能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而目前高中学生对生活思考的较少,在阅读的过程中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含义的意识与能力也不强,这就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而难以及时、有效的理解文章的深意。
二、解决目前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
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首先分析问题的根源,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目前高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种解决策略。
1、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本人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会让学生阅读一些比较有趣的文章,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阅读难度大又比较枯燥的文章,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感觉到更多的快乐,自然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在这种快乐中得到了有效提升。阅读水平的提升与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在阅读比较有趣的文章时,自然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而当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比较枯燥的文章讲解时,就需要将一些有趣的情节与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在阅读一些社科类的文章时,由于牵涉到很多学生生活中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的名词,学生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枯燥。此时教师就可以穿插一些与作者相关的趣事,或者将生活与这些理论的应用相关的例子对学生进行说明,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多种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与技巧融入阅读教学之中,使阅读教学更加有吸引力。
3、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为了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多进行阅读,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阅读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例如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较好的阅读资料,扩展学生的阅读面。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虽然比较紧张,然而在课余时间也要花费一部分时间去阅读,去读一些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的文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经常性的阅读中得到不断提升。
【关键词】衔接差异性做法
笔者有多年的初高中的语文教学经历,发现不少初高中学生因为语文学习衔接不好而导致兴趣、成绩下滑的现象,其实是没有发现和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衔接特点及规律。因此,我们要先了解初高中语文学习有什么不同特点。
翻开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阅读能力方面,初高中语文学习目标就有以下的不同,如:
初中“文章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高中“文本内容”“文章思想,观点和感情”“语言效果”“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质疑”。
其实,仔细比较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从中可发现,高中语文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的深入和提高,因为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加上各学段的心理差异,如果忽视这一问题,不注意教学衔接与过渡,学生就会不适应,不习惯,缺乏信心、甚至厌学。这样,不仅不能提高语文教学,反而还可能影响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
一、初高中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差异
(1)思维能力:初中生开始有抽象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明显提高和发展;高中生抽象思维快速发展,能用假设理论进行思维,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创造性,辩证思维迅速发展,思维完整性基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更趋成熟而稳定。
(2)学习动机;初中生主动动机逐步明确,兴趣广泛,但缺乏稳定性;好奇心强。高中生内部动机占优势,长期动机占主导地位;学习动机的主动性较强,动机持久、深刻。
(3)从注意力上比较,高中学生在有意注意上可持续30—45分钟,学生基本养成“开始学习即能集中注意的好习惯”。而初中学生相对来说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些,上课不能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之中。
(4)观察力: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的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5)记忆力:高中生的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而初中生以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占主导。
(6)想象力:高中生比初中生来说,有意想象、创造性想象占主要优势,而想象更富于现实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更理性化,抽象化,发展日趋成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二、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有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和体会,再结合自己曾经对高中学生学习语文进行了问卷调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未能建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书写不够工整,文面不整洁,这种情况甚至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也很普遍。在高考阅卷这么短的时间内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阅卷能力,使作文意思表达无法传达到阅卷老师那里,造成作文明明可以是一类卷而可能成了二类卷。笔者参加过多次的高考阅卷工作,对此深有体会,同行教师也有同样感受。
(2)课堂听课效率不高,复习不及时。语文科目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它的“散”,有时候文章时空跳跃比较大,所以语文课堂如果没有时刻紧跟文章的思想感情走,或者听课没记好笔记,过后常常会忘得一干二净。那么可能这一块知识就成了空白,如果考试正好考到这一块知识点,那么学生只好“缴械投降”了。
(3)缺乏积累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意识。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运用能力,它注重的是“水滴石穿”、“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知识积累不足,将直接影响到高三及高考众多题型的解答。而不少高中生平时都不读看语文,考前才要抱着语文书读。所以,比如诗歌鉴赏题,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读都读不懂,更别说赏析了。
(4)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如口袋书、漫画书、肥皂剧、言情小说以及不规范用语(如粗制滥造的电视剧、报刊、书籍)等。这些低俗或者污浊的传媒因为抓住了高中生不够成熟的生理心理,长期影响甚至毒害了他们。使得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偏差,才会出现“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骑在自行车里笑”,“喜儿为什么不给黄世仁当小老婆呀,她怎么送到眼前的幸福都不要,她是不是脑残了”这样的论断。
(5)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尚待加强。高中语文知识需要在其他科目繁重的学习负担下见缝插针地利用好点滴时间进行有效的语文积累、储备知识,需要对搜集来的知识分门别类,需要养成较强自学能力,还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厚积薄发,但是许多学生常常是一大堆数理化作业等着完成,无暇顾及语文的听说读写。
三、平稳过渡好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
通过以上原因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做到:初中阶段,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力培养的学习习惯,如书写、朗读、阅读、摘抄、观察、练笔、积累等,扩大知识面。书读得多了,基础打好了,生活观察得更加仔细了,习惯养好了,才会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感悟比别人来得快,来得深刻;高中阶段,则应该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极大兴趣,注重吟咏,背诵,注重积累,勤查工具书,广泛阅读,勤记笔记,注意积累作文好素材,阅读时多思考文章的内涵,写作方法,作者思路。勤练笔,语文是门艺术,需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去品味、欣赏,推陈出新。学习中把它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表达和应用能力,这样学起语文来,就是一种享受,想学不好都难了。
参考文献
[1] 初高中衔接教学校本资料 .
关键词 语文 复习
一、高中语文的特点
1、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
2、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3、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4、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二、高中语文复习遵循的原则
在复习中必须强化如下六条原则:
1、依纲原则。
《考试说明》是语文高考的大纲,它所规定的37项能力要求就是高考的知识点、能力点。复习中,应时时牢记。
2、联系、比较性原则。
在复习中多联系多比较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鉴别能力的培养。要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善于上挂下联,拓展延伸。如:李白与杜甫,苏轼、辛弃疾与柳永、李清照诗词风格的比较;鲁迅杂文与小说的比较等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性原则。
复习中既要夯实基础,使基础知识达到熟练,又要注重理解和运用,这是学生提高能力的关键。要加强学生做题思路的指导,加强解题规律的总结,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4、全面系统性原则。
复习要全面、系统,在语文总复习这个庞大的工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定要全面,能力的培养要全面,按照《考试说明》要求,任何一个知识点、能力点都不要放过,要善于穿线连网,使知识达到系统化。
5、序列性、层次性原性。
在语文总复习中必须坚持序列性、层次性原则。语文知识的复习,要从语音到文字到句子……形成序列;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句到段到篇形成序列;写作也要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从记叙到说明到议论到应用,从命题到自命题等形成序列。这样,使知识的复习,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单一到全面,形成递进层次。
6、反馈矫正原则。
这一原则既适用于课堂练习、单元检测、综合训练、大型模拟测试,也适用于写作、阅读、文学鉴赏等单项训练。反馈、矫正能使学生及时改正错误,弥补不足,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三、高中语文的复习策略
1、紧扣教材,精读深思
高考命题是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依据的。去年高考语文四道大题,无一不是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因此,复习时切忌猜题押题,必须以课本为主要依据,做别精读深思。
精读,就是要透过课文的语言材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用字、词、句、篇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思维的方法。阅读时,要摸清作者的思路,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从中积累知识,加深理解,锻炼记忆,积累词汇,丰富语言,进而开拓思路。对精彩的范文,应多读几遍;第一遍得其概要;第二遍掌握其结构层次;第三遍体会哪些字、词、句用得准确、鲜明、生动,进一步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精读还须深思,这样才能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吸收语言精华,学到写作技巧。深思就是以“眼到、口到、心到”听字音、辨字形、明词义、析句子、理思路、揣摩表现手法。例如:用换词对比的方法体会课文运用词语的精当;反复吟诵一些含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句,以便精心领会;对全篇文章,要把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要这样写结合起来思考,从中探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规律。
【关键词】高中阶段作文教学创新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82-01
在高中阶段对作文教学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是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而教师是教学创新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创新的原则以及创新目的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完善,为创新教学打好基础。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对学生写作要求并不严格,学生很多时候都存在应付的心理,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学生为完成写作任务而东拼西凑的现象。目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1)教师对作文教学重视不足,批改方式有待创新。作文在语文高考中占据将近四分之一的成绩,但是部分教师认为作文一般很少能够拉开成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点就放在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阅读理解解题能力的提高上,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师在对学生写作的评价中没有真正用心阅读,只能发现学生表面上的错误,没有找到学生写作的优势。(2)学生缺乏阅读,在语言应用方面还存在欠缺。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存在“重理轻文”的观念,在他们眼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很多学生也是受家长的影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理科学习上,忽视了阅读的积累[1]。(3)学生和生活接触少,缺乏感悟。写作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但是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更多的精力都是在学习中,很少有机会接近自然、感受生活,这样一来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就会减少,写作也就缺乏灵性。
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创新分析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要实现创新必须先打好基础。首先是教师方面,素质教育背景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也要顺应这个目标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一些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要了解学科动态。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更应该为创新教学做好基础,首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学好文化知识,同时还应该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和素质能力,既要为写作打好情感基础,也要为写作铺好知识基础。
1.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常规
创新就是对原有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敢于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知识基础,在这个阶段进行创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比如:《窦娥冤》结尾处作者写出窦娥临刑前发下的誓愿“六月飞雪、血溅白练、三年大旱”,虽然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在后面的情节中一一应验[2]。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不要固守思想。比如说教师安排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教师在写作前应该告知学生写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真实的情感,教师希望看到最真实的你们,而不要总是将思想统一化。
教师敢于打破语文作文教学常规还要建立在教师一定的知识基础上,教师打破传统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先进的思想。教师要采取作文改革就要探讨落实素质教育的本质,敢于和传统教学模式做斗争。
2.在教学中为学生写作创设情景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对高中语文作文进行创新,情景式教学模式绝对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中学学生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容易禁锢思想,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采用情景式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话说。比如:教师布置的题目是“倡导节约、减少浪费”,高中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很少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们更不了解一些贫困地区的生活,这让他们写作不能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播放一些山区学生生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切的感受生活的艰辛,引导学生根据幻灯片中的贫困和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呼吁学生减少浪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原来写作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自己的情感,让写作内容不再苍白。
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感受真实的世界,帮学生积累生活的经验,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3]。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一般都是寻找错误型的,即教师针对学生上交的作文大体审视找出错别字,并打上几句评语,学生写作水平全凭教师一句话。素质教育背景下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创新,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价中[4]。比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布置完题目后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写作,学生写作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读一遍自己写的作文,找出其中的错别字以及语句不通顺的地方,自己先进行第一遍的修改,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知识基础给自己的写作进行评价。其次,学生自己评价完毕后,教师统一收齐学生的作文,随机在班内发放让其他学生进行第二次修改,其他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端正态度、采取公平公正的思想进行评价。最后是教师在学生自身以及他人的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写作情况进行评价,要指出学生在写作中结构和情境表述方面的优势,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获得更大的进步。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途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最大限度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彩松.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0(15).
[2] 郑淑清.高中校园文学活动与作文教学的九点结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9).
1.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高中生来说,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语文是学生学习的根基阶段,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大纲要求的从“能借助工具理解内容,进一步发展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转变。高中阶段的文学作品学习,其最基础的目的就是借助文章的学习来积累文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和形式特点,了解世界文学的格局和主要发展流派。通过文章的阅读来培养学生文学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阅读世界文学作品,了解世界文学动态,从宏观上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积累基本的世界文学常识,为今后的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2.阅读是高中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
阅读是高中生获取外界信息、跨越历史的长河、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获得前进的力量的。
3.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得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蕴含着无穷的文字之美。学习语文更应该加大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制约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不适应新课标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高中文学作品教材的认识存在误区,没有真正将文学作品教学放在合理的定位上开展,对教材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教师面对教材的
更新,理念的革新,他们无法准确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目的和任务,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核心,也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教材,更不能轻松、准确地驾驭课堂,甚至无法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力较多的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较为重视,而对学生综合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关注较少,没有真正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课堂的重点。
2.高中学生对阅读学习兴趣索然。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阅读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和方法的陈旧,学生对阅读兴趣索然。课堂缺失探究和互动、课堂涣散无章、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学生感受不到文学作品学习的乐趣,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活力。当前教学实践中这些误区归根结底是由于割裂了文学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造成的,片面强调工具性或架空人文性,而造成了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中,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教师角色的改变,将课堂全都交给学生。教师过度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片面夸大作用,变“一言堂”为放羊式学习,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指导作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高中语文围绕高考运作,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成为应试教育的点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作品因为不是高考的必考点,因而得不到教学应有的重视,本应重点讲解的文学作品也变成了自读和课外阅读,教师不重视、学生没空学。课堂教学过程只重视过场而不讲究实效,没有真正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踪合素养。
三、提高高中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
1.更新师生的阅读理念,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阅读观关系到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教师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高中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被动学习的结果只会掌握部分字词而丢掉整片文言精华的“森林”。因此,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协调推进过程,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获得了阅读的能力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2.建立学生本位的阅读模型,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基础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刚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心理疏导,走出认识误区
对于语文学习,许多人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学习语文不像数理化以及外语那样,平时稍微积累一些就够了。只要坚持多看书,能够写出几篇好文章,语文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语文也不像数理化以及英语学习那样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语文学得再好,考试成绩也不会悬殊太大。于是,许多学生会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以至于到了高中以后,仍然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学了那么多年语文,无论什么样的考试都能够应付得了,即便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难度稍大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也不见得比我强。毕竟,大家基本没有太大差距,没有谁很优秀。其实,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许多学生到了高中以后,语文成绩悬殊越来越大。所以,对于刚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我们务必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晓之以理,旁征博引,让他们尽快从原有的错误认识误区走出来,切实转变思想认识,了解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学好语文,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方法引导,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的做事方法是必要的。高中阶段,学生要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多方面能力、发展潜能等,所有这些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学生要学课本知识,要进行必要的文本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个性地发展。《新课标》也要求学生要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要求能够“了解、理解、应用”相关知识,重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但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则是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目标、知识点要求、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有差异。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背诵一些基础知识以及名篇是必要的,但是,这只是一个初步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很重要,但更需要课外的加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他们加大课外阅读量,帮助他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闲书的习惯。根据新课标要求选取合适的书目,有效阅读,学会如何接受和处理信息。同时,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要能够善于思考,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精于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在思考中进取,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语文学习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积淀生活、品味生活和表达生活,让他们亲身感受世界、感受自然、感受人生,让他们发现美、品味美和表现美,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要做到这些,不仅是工在课堂,更要重视课外,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要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与积极性,自我感悟、消化、掌握和提升,学好语文,提升各自的语文素养。
三、学法指导,重视语文语法教学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淡化语法教学的提法,有人错误理解为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了。其实,高中语文需要用语法知识的地方很多,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初中阶段没有学习的,即使学过老师也没做太多要求的,这也就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薄弱环节。体现在实际运用中,他们对语法掌握的是云里雾里,考试时错误连连,笑话连篇。特别是有关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学生必须掌握,否则,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就会大打折扣,很难有太大的突破。高考试卷,文言文的知识考查会占有二十多分,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学生没有必要的语法知识,何谈取得这二十多分。所以,在学生刚入高中校门的时候,我们就要重视对他们进行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师生在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视,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好语法知识的教学工作,帮助学生对语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同时,要求学会使用工具书,参照有关讲解、注释,对字形、词语、标点、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积极构建起各自的语文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切实学好语法知识,特别要把初中阶段忽略的语法知识学好,顺利地进行语文教学。
高一阶段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时期,也是他们能否迅速进入高中学习状态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对接。帮助他们树立能够学好高中语文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初高中语文教学 衔接与过渡 举措和目标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是指初中与高中两个学段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相互连接。在新课标背景下能否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将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效果:一方面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影响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笔者曾有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近十年一直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高一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高中语文难学,以致不少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死记硬背,机械做题,不求效率;另一种是灰心丧气,漠视语文,敷衍应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教师没能做好初高中这两个学段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基于此,笔者有意在这方面初步做了一点探索,以期方家指正。
实践证明,要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工作,首先要求教师在深谙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能充分认识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联系和区别,同时能在起始课上及时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规律。
1.教学内容增多了,语言学习投入的时间相对减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提高听课的质量,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听课方法,在课外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改进复习方法来消化、巩固知识,提高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
2.语文学习的要求提高了。初中语文教育就是熟练掌握通用现代汉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育则侧重于文学鉴赏和更高级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
变化之一,教学内容加深了。从教材看,初中学的是一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高中学的是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从教学要求看,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了。如议论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三要“能把握文章阐述的观点,了解论证方法,领会语言的严密性”,而到高中则要求“能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
变化之二,语言应用的要求提高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要扩大识字量和词汇量”,“积累和掌握常用词语”;到高中则要求:“能够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这样对把握词语的要求更精细了,而且对词语的理解从“知其然”发展到“知其所以然”。
变化之三,学习的载体更加模糊。教材是教与学的载体。难度加深、要求提高,但涉及这些学习内容的基础知识在高中教材中不再出现。那么学生应该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就显得模糊不清。因此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措施和方法,就很难适应了。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加强了、能力的发展要求更高了。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
在高中语文起始课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如下几点规律:
1.知识层次的衔接规律。语文知识本身是有系统序列的,语文教学的进程也是循序渐进逐步加深的。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在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从每册教材到每个单元再到每篇课文都有详细的重点说明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练习设计也较全面具体,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高中教材的课文不仅长,而且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题相对少多了,它是在初中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体现了语文知识和其它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2.思维能力的衔接规律。根据初中生年龄的特点,初中语文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培养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而高中语文却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从知识的识记理解到分析综合和运用,这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又一关键。
3.学习方法的衔接规律。对初中语文教学,首先还是扎扎实实教好本学科的课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那么,学生只要认真听课做笔记,课后认真复习并完成有关练习就可以了。而高中语文则强调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就应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逐渐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广泛阅读,拓宽知识面,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做好上面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接下来需要教师在常规课中“对症下药”,不断地落实以下各项举措和目标,扎扎实实搞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和过渡工作:
第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学生刚进高一,教师就要给学生讲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明白在阅读、写作、说话及基础知识方面的具体目标。明确了具体要求,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点滴知识的积累,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二,培养习惯,打好基础。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良好的习惯包括:课要集中精力地听,字要规规矩矩地写,文章要仔仔细细地读,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做。学生必须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才行。所以,我们高一的语文教学要以课本为依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学生“学会学习”打好基础。
第三,讲究方法,循序渐进。进入高一,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多。仅必修课本第一册,与初中相比,篇幅就明显加长。另外,高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教师可抓住重点篇目仔细讲,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做到能举一反三。
第四,巧用初中课本,铺路搭桥。高中语文课本的有些知识,看似难点,但只要教师巧妙运用初中语文课本,铺路搭桥,学生就会轻松掌握。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预习时就有不少学生问“何厌之有?”如何翻译,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例子“学而不厌”、“何陋之有?”让学生理解,结果学生一看就轻松解决。
第五,激发兴趣,调动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中我们可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新颖活泼的开场白,提问激疑,小组间竞赛,课文比较欣赏,模仿课文片段即兴写作等等,力争调动学生多方感官,使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文言文教学确实收效甚微,老师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一味采用填鸭式和复制式教学方式,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有效性极低。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诗词和文章所占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并且高考题目中关于文言文的试题分值也非常高,这就要求对高中文言文,我们必须给予重视,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多诵读文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对于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文言文正确的朗诵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感受语言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学会正确朗诵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加强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事项,如字正腔圆、停顿有张、语速适中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摇头晃脑等。不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有很多误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地进行朗读,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文言文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中描绘的事件和人物有清晰认识,这样才能有感情地诵读。读文言文,有滋有味,就会激发学生好奇心,自然提高对文言文的热爱。其实,通过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学到其中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要义,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文言文阅读水平会越来越高,学习越来越有信心,自然有利于文言文教学。
二、与时俱进,使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文言文教学
随着科技进步和网路技术发展,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优势,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如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人物的关系,这样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教学。
三、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学习任何知识,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凡是对文言文有兴趣的同学一般成绩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态度端正,而学习兴趣较淡或者没有学习兴趣的同学,一般在课堂上都会消极怠工,提不起学习劲头。从这个角度分析,要想在新课标下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千方百计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做到兴趣盎然。对于文言文原著来说,读写起来很枯燥,并且难度系数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观察影视作品,如《聊斋》、《西游记》、《三国演义》、《于丹论语讲座》等,先用这些影视作品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兴趣激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精心导入、巧妙设疑,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美等。拿巧妙设疑来说,高中生好奇心较重,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
四、创新教学模式,恢复学生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认为开展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和处理文言文相关试题的能力,往往忽略文言基础知识学习,这是教学误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通过知识消化和吸收解决相关问题。由于学情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灵活丰富,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变化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展相关问题探究,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至于“探究案”内容,学生可以带着疑问积极主动地请教老师,或者从课堂其他学习小组的展示成果中得到启发。如《鸿门宴》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可以分别让三个小组按照故事情节“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三部分整理,然后就文言句式或词类活用分别请优秀生点评和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学习小组,然后由优胜小组针对文言基础知识,合理利用配套练习册,命一套30分值的检测题目,当堂检测或下一堂课检测。通过小组之间激烈的竞争,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探究意识得到激发,寓教于乐,学习效率自然会有所提高。
五、重视积累,及时反思
文言文在高中阶段涉及的篇幅总量上算是不多的,在有限的文章中个个堪称经典,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无论是学习内容,文章中的词汇应用、思想表达、实虚词使用、作者代表,还是其他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都有所涉猎,这些知识如果学生掌握了就必然会促进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文言文学习重在积累,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整理笔记和梳理知识的习惯,对于一些重点文言文知识、处理方法、具有代表性的词汇用法、表达方式都要做好规整,并且在学习中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做到举一反三,这些都会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素养和文言文学习能力。能力提高还有赖于迁移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
参考文献:
[1]董文汇.浅议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考试与评价,2S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