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讲课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Discussed shallowly how to realize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Zhang Youyin
【Abstract】The language classroom valid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link which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nhances. How to let the student obtain the new knowledge within 45 points, makes the considerable progress, promotes the student full scale development, fundamentally promotes the student language accomplishment development. Does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how to realize the 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to carry on the inquisition.
【Key words】High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instruction; Validity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少的投入取得高的产出。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精通、整合、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媒体,是依据课程标准由专家编定的教学文本。现代教学观认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科知识和教材结构,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吃透教材的科学思想、文化底蕴,融合单元之间的知识,确定教学设计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有关资料。”教师应不受教材的束缚,以教材为蓝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重组、补充,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活化教学内容,实现现实生活资源与教材资源的结合,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语文的兴趣。
2 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落实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美国教育学家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以三维目标为依托,根据课文的人文思想,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让学生明确一堂课该学什么,该把握什么。
3 课堂充分准备,要有课堂的预见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一般认为,教师课前备课主要是“备教材”,吃透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但往往忽视了“备学生”这一环节。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学生,学生对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除了依据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外,更应该在备课的过程中有前瞻性,预测在课堂中学生可能提出问题或出现的情况,预设解决方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不可预见的问题时,要能随机应变,及时改变教学方法,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顺序,做到因材施教,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 加强课前预习,强化课后作业
学生学习过程是预习、上课、复习的过程。课前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预习,我们可以按照教材后面的思考题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将课文中生字词在课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答,把课文中难点和不易理解之处勾画出来,使学生带着思考、质疑上课。课后作业不一定每堂都要布置,依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布置课后作业,既要兼顾巩固旧知识获得新知,又要作业适量,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思考和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
5 教师激情、幽默,创设情境,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要有激情。美国著名教授查德•威伍有这样的一段话:“想要教好的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高效的课堂需要有激情。激情的课堂迭起,唤起学生的激情,驱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其次,课堂语言要幽默。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教学语言,生动、活泼、生动,增添教师讲课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能粘住学生,使学生保持兴奋的大脑,清除疲劳和紧张的现象。用风趣的幽默语言传达教学内容,让课堂氛围不再枯燥,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活力。最后,“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创设设疑、激思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问题中质疑、批判、探索、创造。借助多媒体教学,让教学内容“具象化”,让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有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
6 语文课堂教学重学法指导,让学生长足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语文课本学习,学生从中学习到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语文课本中还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中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气质,提升精神境界。学习语文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习语文的方法,指导学生生活实践。语文课堂不应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促使学生课外长期、自由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7 课后发展性教学评价,促使“教”与“学”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理解教育;分材自学稿;自学互帮板;反思集
“讲得精彩不如学得精彩,读得热闹不如读有章法,学得全面不如透点带面,形式合作不如实质合作,写得量多不如思写结合。”这是全国养成教育课题组专家杨乃林教授对理解课堂的评价要点。这一评价要点恰恰又是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理解课堂”是师生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在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的同时使各自的生命意义得到更好体现的过程。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又针对各自学科的特点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本文以语文学科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分材自学稿的编制与使用”“课堂上自学互帮板的充分使用”以及“课后反思集的整理与归纳”三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分材自学稿的编制与使用,将课前预习做得有声有色
(一)教师先行学习,制作分材自学稿
新课程改革中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催化者、促进者、实践者、开发者。而教师要扮演好这些角色,首先就要做好一名学习者。比如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习教材,制定学习重、难点;把握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等等。总之,在教学活动中,不仅仅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把握新知,更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提前一周先行备课,制作分材自学稿。“分材自学稿”是教师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方案。在“分材自学稿”中,教师要把一节课中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的,即内容、方法、过程都预设进去,也就是把一节课中教师的隐性操作显性化,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分材自学稿的制作有特定的模式、固定的板块。每份自学稿都分为“学习目标、旧知链接、自学检测、新知探究、达标反馈、知者加速、网络构建、问题跟踪”部分。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予以说明。
1.学习目标
结合新课标要求与单元的教学目标,我制定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分别是:反复诵读全词,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重点);结合所表达的感情,分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难点)。像这样在分材自学稿的第一个环节就列出学习目标,在于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的放矢。
2.旧知链接
从题材上来说,这首词是一首送别类的诗词,所以旧知链接部分设置的题目是“试搜集之前学过的送别类诗词名篇佳句”。这样的设计既是对本节要用到的重要旧知的回顾,又为本节课学习新知作了铺垫。
3.自学检测
该环节是将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基础知识的细化,要求学生通过自读教材能够独立完成的知识网络,是对本节内容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像对作者柳永的相关简介以及结合课下注释梳理全词内容等题目都可以在这一环节出现。
4.新知探究
这一部分,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了两个题目:(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品读鉴赏);(2)再读全词,思考品味词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合作探究)。题目的设计突出“大板块、自主学、打开思维”的特征。
5.达标反馈
该环节侧重对课内知识的考查,一般以填空题、选择题等题型为主。这样既能检测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又能节约时间,方便快捷。
6.知者加速
这一环节是最能体现出分材自学稿特点的环节,也最能体现出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的要求。相对前面设置的题目,这一环节较难。一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好,课本内容的学习会让其觉得“吃不饱”。所以对这部分优等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困生就不强求做这类题目,即这一环节为选做题,学生可以视自己能力而定。
7.网络构建
此环节设置的内容主要是对新知识的主干进行建构。这首词设置的题目是“本词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对本课的难点加以巩固。对于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以填空、列表等形式进行引导性总结。
8.问题跟踪
在问题跟踪环节,学生可以自己记录本节课涉及的重要内容,直接罗列在分材自学稿上,也可以将典型题目写在反思集上。它既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握得更加准确与牢固,又体现了学生高水平的学习能力。
(二)学生结合分材自学稿自主学习
分材自学稿既是教师编写的一种系统的学习资料,又记载着每个学生的成长足迹。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学习观是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也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体系。但这种知识的建构又不是学生天马行空想出来的,而是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而分材自学稿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要点信息,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借助其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思考、自主建构。每次在学习新课的前一天,教师将分材自学稿发到学生手中。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至少将旧知链接及自学检测部分没有疑问的题目做完。对于有疑问的要在课本或自学稿上做出标记。这样一方面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更有针对性!同时,学生在课前进行扎实有效的预习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效果也就好得多!
对此,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1969年曾经做过一个有关“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保持率”的实验。实验表明:同样是在学习两周后,仅靠教师讲课而接受的知识还能记忆5%;如果是靠自己一般阅读,还能记忆10%;而如果在学习这一知识的过程中有声音、图片的辅助的话,还可以记住20%;如果自己对这一知识进行了演示实验,还可以记住30%……不管是实验数据,还是课堂教学实际,都明显地体现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优势。通过分材自学稿的引领,学生可以独立学习、合作互帮、师助探究,达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一开始分材自学稿只是学生学习的“学步车”,后来就慢慢过渡到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和导航仪。这样一来,教师先行备课编制自学稿,学生结合自学稿自主学习,一份分材自学稿就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抓手。
二、自学互帮板的充分使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高效
在学生结合分材自学稿进行了充分全面的预习后,环绕教室一周的围绕在黑色主黑板之下的挨近各学习小组的白色水笔书写板——自学互帮板,就成为展示他们预习成果的阵地!通过它,学生可以将预习的结果清晰地呈现在每一位同学和教师的面前。对于展示的学生自身而言,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培养其自信心;对于其他同学,可以通过展示的内容找到彼此间的差距,并提出疑问,发现新问题。教师可以借此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把握学情,从而更加顺利地推动课堂教学。自学互帮板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的好帮手,成为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
三、课后的反思整理与归纳,让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系统牢固
如果说课前的自主预习体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初步感知,那课堂上自学互帮板的展示加上教师的点拨就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不过,即使是这样,有些相对较难的内容还是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消化理解。这就涉及理解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反思。具体做法是:学生专门准备一个错题集,课后将课堂上那些遗留的问题以及考试中的漏洞进行搜集整理,归纳总结。这样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透彻、系统牢固。另外,对于专题复习中涉及的相关答题技巧、答题术语也都可以记录在反思集上,而且方便以后考试之前翻阅查看。可以说,每一本反思集都是学生自我纠错的载体,每一本反思集都汇聚了学生的辛勤付出,每一本反思集又都记录了学生的点滴进步。
高中语文教学在实施“理解教育”的过程中,从课前分材自学稿的编制与使用,到课堂上自学互帮板的展示,再到课后反思集的整理与归纳,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扎实有效。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与探索,理解教育的模式会更加完善,理解教育之花也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熊川武.理解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利用;5分钟;表达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于未来社会的主人——学——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已成为一种共识,而且更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所以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高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七条:“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表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第九条:“学会演讲,做到观点分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的发言,恰当的应对和辩驳。朗读文学作品,能精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然而,榆林十中的高中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整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普通话发音不准;口齿不清,语速不当;支离破碎,缺乏条理;词汇贫乏,表意不清;不能借助非语言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口语交际不主动、不大方;惯说脏话;盲目使用流行语;唯我独尊,不使用礼貌用语等方面。
针对上述症状,本人受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理论的启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对策。
1.确立5分钟口语表达训练意识,克服口语表达障碍
上高中以来,学生课业负担重,课时紧,经常集中的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可能性太小。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要探索一条既不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又可以持续的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途径。那么,我觉得每天课前5分钟的口语表达训练正符合这一要求。这一训练,既是对学生个体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是对学生群体口语表达意识的强化;既是一次对学生具体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又可以帮助学生掘开主动表达的堤坝;既可以让学生体验自我超越,表现自我的成就感,又可以为教师带来口语表达教学最鲜活的资料。对利用5分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认识,师生要达成共识。
高中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经常遇到的是胆怯、自卑、自傲等心理障碍。克服口语表达中的胆怯、自卑和自傲等心理障碍。根本在于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估价自己。同时,还要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进行有意识的口语表达实践。在实践中摆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位置,逐步形成健康的交际心理。同时,心理素质是可以训练的,如果训练方法得当,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克服紧张情绪、稳定心理的方法。心理训练的要领,在于找出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方法。比如,同陌生人、名人、异谈时出现紧张心理,可用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加以调控。可以作这样的暗示:大家都是人,有什么好紧张的。也许他(她)正想同我交谈而难以启齿呢。我做了充分准备,比他(她)有利,交谈一定能成功。这样一想,可以帮助克服紧张心理。
克服自卑、自傲心理的方法。一些教师、企业家、律师、演讲家在出去讲课,演讲或参加社交活动时,先对着大镜子修饰一下自己的容貌,然后自信地凝视着自己的形象大声说几遍:你今天一定成功!最后精神焕发地跨出家门。这种做法说来可笑。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自我肯定的潜意识会帮助你克服自卑与胆怯,增强信心。
如果在比赛中发现有强大对手,决不要盲目自卑:“我的普通话、风度都不及他,我多么无能呀!”而应该这样想:“他能这样决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许开始还不如我呢。”这种避开现实的差距,通过联想找出双方共同点的方法,人称暗示方法也叫联想求同法。
2.制定榆林十中高中生三年课前5分钟口语表达教学计划
现代社会,好学普通话是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第一步。在农村学生占多数的这个大环境中,普通话的提高又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所以对普通话的训练,应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而对于口语表达的训练可以在高中各个阶段有重点,有计划的进行。
高一阶段。高一是培养高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起点,学生来自各个学校,口语表达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学生入学后要进行摸底,依据摸底结果确定教学目标。本年段重点在于激发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去与人交流。不在于说好,而在于肯说。
前测:每名学生在事先不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为时三分钟的自我介绍,教师进行研究,同时可让学生评点改进。
第一轮:自我介绍
目的:使学生克服紧张心理,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内容:每名学生可事先准备好,但要脱稿面向全班同学做自我介绍,内容自定。学生间可进行评论,教师评论以鼓励为主,目的是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
形式:水平较低的同学能简单介绍即可;中等同学语言要流畅,中心明确;表达水平较高的学生在介绍是则要求有新意,讲求层次性,形式不拘一格,语言要生动。
第二轮:即席发言
目的:学生能较好地组织语言,部分学生要提高临场应对能力。
内容: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校园话题。
形式:教师与科代表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指定40道——50道题目,学生在课堂上抽签作即席发言。程度较低的学生由本人提出可提前一天抽题;中等学生可提前十分钟抽题,水平较高的学生当堂抽题。即席发言后,场下同学可就当天的话题向发言的同学提问,场上、场下进行交流。之后,教师讲评,以鼓励为主,但要指出存在的问题。
要求:学生对所讲论题有一定的认识,能围绕中心选材、组材。语言表达要有条理性,尽量生动,能和场下同学做适当交流。
高二阶段。高二在高一训练的基础上,要求进行口语交流时要有明确的说话目的,能很好地把说话内容表出来;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语言有形象性、层次性、逻辑性。本年段重点进行思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思维的训练。
第一轮:评论
目的: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强化分析,评判是非的能力,语言力求准确、简练。
内容:名人名言、时尚观点、道德理念。
形式:由教师当堂出话题(话题可事先由科代表向学生征集,亦可由教师提出,经整理确定),一名学生主评,其他学生辅助,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允许有不同见解。
要求:学生在阐释观点时语言要规范,力求准确、简练;阐释角度力求新颖;能旁征博引;要有适当的体态语。
第二轮:合作创作
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
内容:可以是社会生活题材,也可以是校园话题,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体裁可以是小说,可以是纪实文学,也可以是戏曲。
形式:讲故事。学生合作创作。第一名学生在讲述结束时必须留下悬念,留待下一名学生续讲。由四名学生(前后两桌)组成一组,结束后由五人共同补充、修改成文。
要求:主题鲜明,积极向上,故事有连续性;讲述生动,有感人情节;思路新,有独到见解。
高三阶段。高三锻炼学生的考场作文能力
第一轮:口头作文
目的:培养学生的口头作文和考场作文快速构思的能力;
内容:可以是近十年高考作文或模拟考试作文话题。
形式:说思路。学生前五分钟抽题,5分钟构思,5分钟口述题目、结构、所用材料以及题记、开头、结尾的写法,然后由老师点评并介绍满分作文的构思。
要求:题目新颖,层次清晰,内容充实,题记有意味,开头、结尾精彩
第二轮:佳作欣赏
目的: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和流畅的表达
内容:中学生作文,字数800~1000。
关键词:语文教育;工具;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85-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一个重要概念――“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1]这就使得讲课不能成为一种简单的灌输,它应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融合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做到理中蕴情,因情达理。可见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接受知识有直接的作用。不仅如此,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2]由此我们可以把教学活动看做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把课文看做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信息载体。教师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不能只做传达信息的文件中转站,他必须从各种复杂而具有深意的文字符号中提炼出其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意义所在,把自己融入到那凝聚了作家情感和思维的文字中,完成一个由被感动了的读者到成为一个情不自禁的作者的转变。接着,去设置一个教学情境,在教学内容与其相符的前提下,把作家的情感予以充分张扬,带动学生完成一个由被动的读者到一个主动的作者的转变,从而唤醒他们与作家心灵的沟通和共鸣,完成“教育就是唤醒”的过程。
体制的缺陷使得当今的中学生人文精神底蕴存在着普遍缺失的现象。由于世界的多元化,使得他们并不是生活在单一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理想世界”“现实世界”中。“应试教育”的副产品――追求升学率,一直影响着学校教育,语文中知识技能这一工具性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推崇,很大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理想都变成了只是得高分。这就使很多中学生达不到自己的个性化的理想世界。不仅如此,现实世界的副产品――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生存法则中的时间观念和竞争意识都对中学生的思维造成很大冲击。他们因为没有耐心而抛弃很多经典作品,取而代之一些流行的歌舞明星以及以动漫为代表的精神舶来品。
随着“工具化”弊端的日益凸显,目前已经有诸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汉语大滑坡”、语文教育的“高耗低效”问题的严重性,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被重新抢救和发掘。归结起来,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大多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努力:首先,从教材入手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发掘其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将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与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有机的结合。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紧扣文章中体现出主旨的具体词句进行讨论分析。以点带面,使学生在感知文章内涵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关于这一点,笔者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这是初中语文的起始课,作者要表达的是自身对文学的感悟以及引领学生走入文学殿堂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自身对文章精心研读之后,创设各种可能的情境,诱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由于情感体验是学生道德情操形成的最佳途径,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可以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很好的引发出学生的思想火花,将抽象的道德宣传变为真实情感的熏陶。最后,从语文学习的外部条件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环境,改变教法。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并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自主学习,积极发现和质疑,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表达问题,给予他们真诚的鼓励和恰当的肯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积极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原有授课内容中融入新人新事,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提出疑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互动的教育,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语言上和精神上都需要得到贯彻和发展。当今社会的教育更是一种“终身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人文的教育。而单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它则更多呈现出人文性的特征。每个人的语言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积累的起始阶段,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尤为明显,那些正在牙牙学语、习文断字的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但随着积累的深入,人文精神的灌注就显得不可或缺了。如果把语文学科的学习比作一条流水线,那么“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条流水线上就需要有一个序列,使得语文教育这一整套工艺流程具有可操作性。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用渐进的方法向学生们的精神家园输入人文精神的养分,才能在他们学习语文的大树上浇灌出一颗颗甜美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1984.
[2] 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
社,2010.
[关键词]文言文复习;感悟教学;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6-0023-04
[作者简介]顾海学(1981―),男,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文言文复习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复习明显地陷入了困境: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教学重言轻文,课堂模式重知轻情,学生只有认知上的需求,毫无情绪上的表达,课堂气氛沉闷,了无生机。那么,文言文复习的课堂能否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气氛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呢?为此,笔者反复思考课堂症结,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在《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高考文言文复习中,笔者采用的感悟教学法,使课堂充满了久违的生机。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昂、表达积极、笑声不断。原来,文言文复习的课堂也能充满趣味。
一、感悟引领生趣
笔者发现,当下的文言文复习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花时间不见成效,花精力不见提高。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受高考的桎梏及文言文复习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教师在文言文复习的时候,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和文言翻译方面。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串讲课文,梳理字词。这种应试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意义的“填鸭式”没有本质的区别,忽视了文本的内涵价值和美学意义,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求知需求。而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致命现象就是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逐渐消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就是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在高考考点的压迫下,能否找到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既能让文言文复习的课堂充满趣味,又能让学生在趣味中获得应试技巧呢?《语文课程标准》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分别对文言文的考查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本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浅易”是教学和高考要求高中生掌握文言文程度。在经历高一、高二的文言文学习后,学生已经具备了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如果高三的文言文复习再按照串讲的方式教学,学生很难有求知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话说。文言文复习从何处生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答案是从阅读后的感悟。对《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的复习,笔者整节课始终围绕一个问题:“通过阅读此文,你获得了什么感悟?”这一问激起千层浪,问出了学生的青春智慧,问出了课堂的生机盎然,更问出了久违的快乐氛围。学生在“感悟”问题的引领下,畅所欲言:“我觉得夫妻之间应该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家庭。”“我觉得应该像谢氏一样做个好妻子。”“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要有一个贤内助。”“我觉得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好女人更难,做一个懂得关心国事的女人难上加难。”……智慧的火花,激情的表达,热烈的交流,层层推进,针锋相对,笑语不断,多么幸福的课堂。利用感悟教学,不仅检验了学生对文本掌握的程度,更重要的是生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了文言文的学习原来也是有趣味的。
二、古今贯通激趣
学生认为,对文言文复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言文复习往往立足于文本疏通层面,只关注文言知识和句子翻译,没有兴奋点;另一方面是文言文的内容远离生活,没有亲切感。因为时代的差距,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典章制度、社会形态都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的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语词含义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语言距离。但教师在复习文言文时,经常忽视这个问题,照本宣科,以古论古,完全脱离了当下学生的思维习惯、认知水平及情绪特点,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古文理解的难度。其实,在人类发展的文明进程中,虽然时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人的本性、情感、一些生活方式都与当下是一致的。立足于这一点,师生可以找到打通古今的凭借;再有,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重在人物、事件、情感的鉴赏。因此,在文言文复习中,教师可以借鉴诗歌中“借古讽今”的手法,立足文本中古代的人、事、情、理,反思当今的人、事、情、理,理解文本内涵,洞察时代变化。同时,更应该让学生立足于当今的人、事、情、理反观古代看古代的人、事、情、理,摒除丑恶现象,弘扬传统美德。感悟教学法的应用,很好地打通古今,引导学生以现代的思维、观念讨论传统文化精神。《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主要讲梅圣俞和妻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学生可以从妻子谢氏的身份、持家、相夫、爱国和丈夫梅圣俞为官清贫、亡妻之痛、忏悔之情等内容的角度找到与当下生活的契合点和矛盾点,引发自己的思考,畅谈人生的感悟。比如从妻子谢氏的出身可以联系到当下“白富美”,但她并没有去找一位“高富帅”;从妻子的持家内容可以立足古代,表达对妻子美德的赞美,也可以立足当下,女子更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也可以从夫妻深厚情谊的角度反观现实生活中这样能同甘共苦、相敬如宾的夫妻形象已经寥寥无几了。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学生妙悟横生,妙语连珠。如“做个文章里这么好的女人太难了,我觉得社会太现实,生活总会为柴米油盐之类所累,应该不会活得那么容易,所以找个有经济基础的男人还是很重要的。”“我们在关注物质生活时,也应该关注“型男”的品质内涵。”“我觉得谢氏的品质值得肯定,但当今的女子更应撑起半边天,不应只是勤于治家,更应在事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感悟教学,引导学生以古谈古,以古观今,以今论古,这样不仅分析了文本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起到了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三、因势利导增趣
感悟教学法重在品味文本的内涵价值和美学特征,它起到了理解文本,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作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讨论热情,但这样的课堂也容易失控,教师应做到有的放矢,张弛有度,避免一发不可收拾。控制这一现象的有效方法就是将其和高考知识点有机结合。应付高考,是教学中不可逃避的问题。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应试的技能,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感悟中机智地引出考点,突出考点,解决考点。要解决文言文考点,必须关注两个核心:读和境。“读”强调的是读通、读懂文本,“境”强调的是文本的语境、情境。这是解决高考考点不可或缺的两个核心。感悟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的读后感悟,在分析感悟依据时又巧妙地回归到文本的语境和情境。在学生分析感悟依据时,教师应果断引出文本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翻译等内容,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氛围中积累知识,化解考点。在《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的复习中,当学生感悟“我觉得应该像谢氏一样做个好妻子”的依据“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时,笔者趁势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强调了成为一名好妻子必须具备哪些标准?”借此训练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时,因势利导,明确提问:“你觉得这段文字在字词句的理解上哪些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治”“精”“旨”“肃”“严”“庳陋”“容止”等实词的含义和“而”“以”两个虚词的含义。借此,学生在感悟的情趣中轻松地掌握了重要实词和重要虚词,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并解决了考题一的内容。当学生感悟“我觉得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好女人更难,做一个懂得关心国事的女人难上加难。”的依据“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时,笔者又顺势引出“这里所说的‘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正好是第三题C选项的内容,我们比较一下,是否等同?”的问题,借此培养学生在分析内容概括题时,懂得立足文本、寻找依据的解题能力。当学生感悟“我认为找一个爱自己的丈夫是很重要的。”的依据“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时,笔者提出“这句话是高考时要求我们翻译的句子,根据你的理解,能把这句话的翻译写出来吗?你可以请两个同伴陪你一起写。”让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中,回归文本语境,感悟翻译的要求和技巧。借学生板演的情况,讲解句式特点、翻译要点。感悟教学中的因势利导,很好地将品味文本和积累知识有机结合,不仅没有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和热情,在感悟中,学生抓住感悟内容,立足语境,无形中解决了考题,积累了文言知识,提高了解题技能,明白了解题思路。学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必然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知情交融扬趣
高三的课堂,理应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纠正学生重练轻读的错误思想,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技术能力。而当下的高三课堂,受困于高考的压力,惜秒如金,教师传达大量知识,舍弃学生思考时间,放弃学生读书时间,更不可能奢侈地留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重知轻情”“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念无奈地充斥着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应改变错误观念,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把“寓教于趣”作为永恒坚持的教育追求,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处理好知与情的有机结合。“知情交融教学模式就是期望通过创设一定的‘人――环境’教学条件,使学生的认知与情绪活动在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协调统一、良性循环,产生知情互促的和谐心理状态,从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感悟和掌握。”从《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感悟教学法吻合“知情交融教学模式”理念,它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中,饶有兴趣地感悟文本内涵,在积极表达讨论的气氛中积累文言知识,感悟文言文阅读的思路,掌握文言文考点的解题技巧。知情互促,和谐循环。因此,教师应摆脱高考指挥棒的禁锢,拥有创新的勇气和恒心,坚持以感悟教学法为根本,做到知情的有机交融,积极营造充满和谐、充满情趣的文言文复习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扬起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风帆,让他们在智慧的火花碰撞中积累知识,积淀素养,塑造人格,陶冶情操。
高三文言文复习的课堂,不应只把目光停留于高考的考点之下,更应着力于营造充满趣味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中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在快乐中提升素养,陶冶情操。其实,只要教者改变一下教学理念,转化一下教育思维,把知情交融,把学习的主体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点燃,文言文复习也是能充满趣味,充满生命活力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