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教与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师生关系教学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完成了拼音、识字、写字、造句等基本训练,并已开始练习写作,而到了初中阶段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也已具备,那么高中阶段还训练什么能力呢?高中是学生培养学习技能最为关键的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提高语文学习技能的方法是多读、多写,而学生在高中一学期阅读30 篇左右的课文是有限的,很难培养出什么语文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要在老师主导作用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要达到高中语文培训目标,就需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需要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辩证关系来设计、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去老师们是课堂主体,在课堂上多采用“讲授式”,老师备课,无外乎就是把要讲的知识一一列出来,这就是教案。后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的老师就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活动”,教案就成了“多余”,或者只是应付检查。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学记》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如意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应有的功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它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主导,学生认识的快速、高效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爱能使学生较好地完成认识主体的作用。
教学相长在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语文不只是门学科,一种工具训练课。她是一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启发学生思考,并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情感人格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人文教育。所以要发挥学生主体性,而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记忆。否则学生就会丧失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史学的魅力也会荡然无存。语文将是一种负担。而无法认识语文学科特有的魅力,仅仅把语文当成高考要考的一个科目,最终也很难考到理想的成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二、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语文阅读课堂特别需要创造氛围,调动兴趣,激发潜能,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入文本,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编织的情感网络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情感、品质。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教学是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所谓的互动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评估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交流、鉴赏、总结,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解疑释难。互动教学很讲究学生的讨论学习,就是平常所说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可以看出互动教学能够很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克服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只接受只是,做一只课堂知识的“接受容器”,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因此应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认真配合老师的要求。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去,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三、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有效进行教学评价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口语、书面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 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三部曲”
所谓高中语文学习“三部曲”,其实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三个过程,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三个过程相互关联,学习过程由浅入深,学习形式相互促进。
首先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合理地设置学习内容和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工作。比如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使用批注式的阅读方法,通过自己的阅读过程,做好难点和重点批注,便于课堂上向教师反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课文的学习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在预习中批注的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合理地分配各知识点教学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落实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的讲授过程中去。最后就是课后的巩固学习,这个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再学习和融合过程,是提高课堂教与学成效的重要的一环。
很多教师片面地重视课堂教学,对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没有统一协调的认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后常常会遗忘知识点。所以学生语文学习的“三部曲”是每个教师需要去重视的内容和过程,通过优化三个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其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提高高中语文教与学的成效。
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尝试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领悟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课上教师要进行精讲,结合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对诗中虚实相间的创作手法、轻盈柔和的语言特点等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就预习成果和学习成果进行回忆、融合与整理,对关键知识点进行重复记忆,这样学生才能经历一个完整、完善的知识积累过程,学习效率才能事半功倍。
二、 结合新媒体,优化学生语文学习体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语文课堂学习给人的印象是枯燥和无聊的,这也是很多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语文学习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课参与热情和参与度相对较低,无法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教师不妨试试新媒体教学模式。新媒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课本上的背景知识,与图像、视频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导入电影《赤壁》的经典片段,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下集中起来,文言文学习的枯燥感便会一扫而光,学习动机与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实践证明,利用新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新媒体教学的度,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的教学模式,失去了课堂书本教学的重要平台。
三、 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形成终身学习观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优势和机遇。首先带来的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互联网上找到很多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和材料,对于教师自身优化课案设计、丰富PPT的资料等有着重要的帮助。其次信息技术还为教师搭建了一个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平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各种教学网站或者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网站与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分享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探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
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自我不断学习的过程。然而,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知识结构的不断扩充和更新,要求每一个教师具备终身教育的理念。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拓展自身的教学视野,切实有效地强化自身的教学认识和思维,转变传统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时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研究和分析适合当前语文教与学的重要形式与路径,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做出发展贡献。
四、 科学落实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
科学的考核和评价模式是检验学生高中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传统的语文学习评价往往片面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内容和依据。由于考核内容和依据具有偶然性、片面性的特征,往往会对在一两次考试中发挥失常的学生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同时这样的考核和评价的模式,也不具备全面发展的眼光。在考核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制定考核内容,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认识与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形式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科学地对一个学生进行整体的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自身学习态度,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学习是学生语文系统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很多学生语文学习的“终点”,在高等教育中语文已经作为一个选修的科目。高中语文学习面临着高考这个特殊的时期,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需要师生能够立足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标准和要求,结合高考语文的要求和内容,科学落实语文教与学的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成效。
当前,中学教学体制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在课程课时、教材选用、教与学等诸多方面均有待改革,而高中语文教改工作的开展更是缓慢,面临着教与学、学与考严重脱节的局面,拿不出切实可行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有力措施。本着一颗敬业敬职的心,下面我谈谈“学院式”教学的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院式”教学的理论依据。首先,从目前国家教委规定的学制看,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完成青少年语文双基能力的培养,而高中三年完全可以和现有的大学院校一样,都属于基本能力提高和术业专攻的阶段,从而演变为大学的初级阶段,即“准大学”或“准院校”的性质。其次,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育的成熟角度看,如今的青少年较过去的同龄人在生理、心理发育成熟的年龄上,平均提前2~3年。现在的高中生在生理、心理上的需求就相当于过去的大学生。他们有足够的自觉性,自我安排生活和学习,也有足够的耐性坐在教室里听课和思考,敏锐地判断和解决问题……这样不妨仿效“学院式”的课程课时安排,将45分钟/节变为50分钟/节,并且两节连着上。在同等工作量下变短课为长课,变零散为集中,以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再次,从高中的教与学角度看,“学院式”教学,教师花同等的精力而学生的收效却大大超过了传统式教学。显而易见,“学院式”教学的效率高。
选择教材编排类型要从实际出发。(1)选择恰当的教材为我所用。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若在选择教材类型上不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必将导致偏颇和盲目。为了同步于“学院式”的高中教学课时安排,教材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纵观建国后40多年的语文教学的变革和发展,教材体系主要有合编型(传统教本)和分编型(实验教本),笔者认为分编型更适合讲座。目前已经在试用的分编型教材有:《阅读》与《写作》,《语文》与《作文》,《阅读》与《表达》,《文言读本》、《现代文选读》、《文学读本》、《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读本》、《文化著作选读》与《写作》。此外,还可采纳《作文》分编型,如“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教材等。总之,跨入90年代以后,分编型实验教材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与系统性被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所看好,并有望成为正式课本。(2)可在教材之外,选好并补充与时代联系较紧的教学材料。我认为,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各盛市、地教委可组织人马,编采临时教材,以活跃语文课堂。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大胆地、适当地添补教材内容。学生对课外新知识的好奇心强于课内,好奇心便是驱动力,应顺着他们的好奇心,尽可能快地采编有吸引力又积极向上的临时教材,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焦点访谈”、“新闻评论”等都是极好的可采编成临时教材的素材。这样,课堂紧紧维系着时代与学生,让他们在完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同时,又知道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从而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感和不足。
改革师资编制,改善教与学的效率。语文科看似零散,实则是一门极系统化的学科。诸如语基、文言、现代文、文学作品、写作等等都是语文这一“整体”下的若干子系统。试想,若能让这若干的子系统个个过硬,那么“整体”也就过硬。再想,如何使它个个过硬呢?只有“承包”,也就是让每个教师承包下自己认为有把握的子系统,然后上大课(两小班合并或更多合并),即“学院式”的教学。如此做来,有以下几点好处显而易见:教师守业和敬业,因为“承包”就意味着责任;可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真正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易教出“专长”,学出“专长”,因为“讲座型”的教学,教师挖掘得深,学生学得也深。
变革的时代呼唤观念更新,呼唤教育者们大胆地投身当前的教改实践中。相信运用“学院式”教学的模式,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走出一片新天地。
一、先教后学的传统模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传统模式,也像别的学科一样,利弊共存,且弊端明显。
程翔(2004)认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增强了趣味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趣,有利于情境教学的开展”等优势。张廷凯(2012)则指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改变生产和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人们的交流、促进人类的文明和推进社会的前进,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丰富课堂内外教与学的信息量,使教学更贴切信息时代的节奏和特点,课堂教学的物理时空被突破,教师和学生的心理时空也在不断扩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与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具体有“1.突破教学难点……2.优化教学过程……3.强化教学反馈……”。这些正是人们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当然包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内)中的作用的普遍认识,正因为如此,正如张廷凯先生(2012)所言,“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促进有效教学,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但是,在传统的先教后学流程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也像别的学段、别的学科一样,作用有限,远没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在这种先教后学流程之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严格说来没有什么像样的成功模式可言,一定要概括的话,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教师“用课件”,也就是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就只是教师“用课件”而已。遍观这些年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实质上还只是纯粹教学手段的变更,即由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包打天下的状况变成利用多媒体手段(具体说来就是教师“用课件”)辅助教学而已,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学状况没能根本改观。也就是说,这仅仅是教学手段(或者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化,而教育理念以及根本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却很少有实质性变化。关于这一点,许多人都先后指出过。吴伟民、李婷、杨玉洁(2011)总结出了三大误区,即“课件使用不当(为使用课件而使用课件)”,“课件控制欠缺灵活(教师被课件控制,按照固定程序演示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同等看待”。朱晓民(2012)指出的“多数课堂教学的课件数量与用时过多,课件主宰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重视教学过程的‘主体学习’环节,‘提升’与‘延伸’存在明显不足”的毛病,尽管是针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而说的,其实也十分符合高中语文课堂现状。这种被张廷凯(2012)称作“以课件为中心”的“教学偏向”,孙绍振(2013)有着更加形象的揭示,斥之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豪华包装”,孙氏还概括出这种“假繁荣”的“豪华包装”的三种类型,指出,“第一类,音像资料与课文完全游离,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把握,不但未起任何作用,成为空热闹,而且干扰了学生兴趣的焦点”;第二类“音像资料表面上与课文相关,但是,在内涵上却与课文矛盾”,因而“则更为严重一些。如果说第一类造成的干扰还是隐性地转移了学生兴奋点的话,这一类就是显性地遮蔽了”;第三类则“一味以感性的图画展示为务”,它“更复杂一些,因而有更难以觉察的歪曲性”,并毫不客气地指出,“沉溺于多媒体的豪华包装,不能不对文本解读造成遮蔽”。而吴康宁(2012)的分析与揭示更理性、更深刻,他把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分为四种类型,即“塞入”式、“加入”式、“嵌入”式以及“融入”式,而前三种类型基本上就是先教后学流程下学科教学(当然包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内)运用信息技术的常态,尤以前两种类型最为常见。吴先生(2012)指出,“塞入”式的目的基本上是“点缀”,“塞入教学的信息技术便成了‘无关教学的技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关系可以说只是一种陌生‘路人’的‘凑合’关系”,“此时的教学也就可称之为‘疏于技术的教学’”。这种“塞入”式教学类型在广大欠发达地区尤其农村地区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但为了论说的方便,只称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下同)中普遍存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应景”(即吴先生所说的“点缀”)课件甚至是直接下载的结果,把别人的东西直接拿来,不加任何修改,就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加入”式则“是想针对教学中的某些不足,进行必要‘弥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从前一种类型的‘点缀’变成了‘改善’”,尽管它“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有用的因素”,“不过,由于其作用仅限于对个别教学环节的改善,故其在教学中也只是处于‘边缘’的地位”,“从对教学的作用的角度来定性,‘加入’教学的信息技术便属于‘辅助教学的技术’”,“此时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的联系状态便可称之为‘若即若离’”。这种状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很普遍的。说句老实话,处于这种状态的教师其实是应归入“较有头脑”、“较认真”之列的。而“嵌入”类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完全不是为了点缀,也不再是为了局部性的弥补,而是为了全面‘提升’教学效果,使教学效果整体性地上一个台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教学中的‘边缘’变成教学中的‘要件’――用以改变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支撑教学的技术”了,“此时的教学便可称之为‘基于技术的教学’”。这种类型已是先教后学课堂中的最高境界了,而能呈现出这种境界的绝大部分只是大中城市尤其经济发达地区的高中语文课堂;能做到这种类型的虽说不是凤毛麟角,但实在也不是普遍现象,就是在大中城市,为数也并不太多。虽然如此,这种类型其实还有待提高。
二、先学后教的融合模式
丁念金(2014)认为,“教育的中心是学习。古代的教育是以学习为中心的,近代教育的主流转向以教为中心,当前教育又重新转向以学习为中心”,“优质学习是以学习为中心,并自觉地追求高质量的一种教育理念――实践”。陈佑清(2014)指出,“学习中心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其中,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引导学生能动、独立地学习。‘学习中心’课堂的特征是以学为本、少教多学和以学定教”。方展画(2014)也强调,“先学后教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但是目前许多的课堂包括高中语文课堂却还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先教后学的课堂。林良富(2012)通过大样本的调研,指出“‘重教太过’、‘重教轻学’的现状并未得到彻底改变”,他大声疾呼,“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改革传统意义上‘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课堂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课堂,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学教模式’,并最终导向学习者的理想家园”。
时代呼唤教学理念、教学流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内在要求,正是时代精神的高度体现。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用教育信息化资源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上,吴康宁(2012)指出的“融入”模式恰好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精神实质。吴先生(2012)指出,“融入”表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之中已达到了这么一种境界,即“相互调适、相辅相成、相互贡献,以至于亲密无间、最终成为一个整体”,所以,“融入”即“创构”,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而创构出全新的教学时空,这种教学时空“最大限度地联结学生的经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创造,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完整地感知尽可能完整的世界”,“此时信息技术便成为教学本身的一种‘关键’因素”,“在这种类型中,信息技术的性质便会出现一种根本性变化”,“它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了,因为它已经按照育人的要求自然地、无缝地乃至艺术地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已经无法再把它从整个教学时空中分离出来”,这时的信息技术可以称为“教学化了的技术”(或“教育化了的技术”)。而这正是人们苦苦追寻的最高境界,它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尤其省会都市中已有了先行者,取得了值得人们珍视、值得借鉴与推广的宝贵经验。
杨甲寅(2014)介绍了广州市番禺区的好做法,他们对“电子书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有益而成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四种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模式:“自主合作导学模式”、“读写互动展示模式”、“随机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正如杨先生所言,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变革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学习方式改变要以教的方式变革为前提,教的方式不变革,学的方式改变就无从谈起。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应当优化教学环境,促进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他们总结出的那四种电子书包应用模式,就是在先学后教教育理论指导下探索出来的“融合”(吴康宁2012)式高效模式,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具有“学习活动的目标都指向语文课程目标,学习活动的内容都是语文学科的内容,学习活动的策略都符合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学习活动的结果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科特色,值得各地借鉴与推广。胡慧莉(2014)具体介绍了利用电子书包开展文学写作活动的做法,胡培兴(2014)也介绍了微电影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而王湘英(2014)则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在Moodle平台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问题。这些在先学后教理论指导下的教与学模式的探索,都有很实在的借鉴意义,值得学习。
三、对我们进行课题探索与实践的启示
我们承担了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设计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之专项课题“教育信息化资源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在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当中,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积极借鉴他人的经验,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来。我们拟开展的“基于电子书包的自主互动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学’模式”,符合吴康宁(2012)“融入”式要求,只要坚持下去,是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的。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设计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2bxj002)之专项课题“教育信息化资源创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XDJK13ZX3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程翔.试论阅读教学与多媒体的整合[J].教育研究,2004,(8).
[2]张廷凯.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3]吴伟民,李婷,杨玉洁.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堂整合的再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6).
[4]朱晓民.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状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5).
[5]孙绍振.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J].语文建设,2013,(4).
[6]吴康宁.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四种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2,(2).
[7]丁念金,陈佑清,方展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探索课程改革深水区的问题――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专家精彩内容集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
[8]林良富.学教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9]杨甲寅.电子书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索[J].语文月刊,2014,(4).
[10]胡慧莉.利用电子书包开展文学写作活动初探[J].语文月刊,2014,(4).
[11]胡培兴.浅谈微电影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月刊,2014,(4).
[12]王湘英.Moodle平台下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优化的研究[J].语文月刊,2014,(4).
[13]张荣华,刘电芝.高效学习:学习策略的生成和掌握[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一、人文熏陶是职高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学生接触得最早且最感性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有大量的机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认同感上的熏陶。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其内容本身就与职业学校的专业课内容具有相似的性质,因此教学本文除了解决语文角度的工具性问题之外,还应当从艺术的角度去给学生施加一种影响(即熏陶作用):工艺也是一种美,这是一种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智慧的美。景泰蓝的制作者不一定有高文凭,但一定得有高水平。在景泰蓝的制作中,水平比文凭更重要!又如古文《师说》中有一句名言,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对于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而言,对此句应当进行怎样的解读呢?在笔者看来或许可以这样解读:在这个社会中,职业高中的学生可视作弟子,老师、社会上的其他人均可视作师。职业高中的学生不必妄自菲薄,正因为闻道有先后,只要自己用心攻读术业,将来未必不如师。在课堂上将这样的思路引向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此时如果语文老师的双师技能过关,能够以相对专业的语言与理解来描述不同专业学生所学之专业,则可以更大的吸引力吸引学生,从而给学生施加积极的人文熏陶。
二、人文熏陶是职高语文教学的必要因素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文化课的兴趣。而兴趣的一种重要来源,就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的人文熏陶。换言之,如果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一种显性或者隐性的人文熏陶,那就会给学生的学习打下兴趣的底子。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在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在人文熏陶方面是大有施展的时间与空间的。由于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一般没有考试压力,也就少了应试教育的许多束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由度更大。譬如《致橡树》一诗的教学,在职业高中教学的语境中就可以大胆进行拓展。这是舒婷的成名作,描述了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最为神秘,也最为珍贵的感情———爱。学生谈恋爱在职业高中内相当普遍,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地去观察这一现象,会发现存在于职业高中学生思维中的这个概念,其实并不为学生所理解,更多的时候他们的爱还只是基于一种生理的萌动,还只是基于对书籍或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爱的一种直白甚至是浅俗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感情需要而言是不够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语文教师,如果教学目的性过于明确,则往往收不到效果。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路,让他们自己去生成对爱的理解。正如舒婷自己所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的体验,感受鸟们、阳光、春雨的给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自己与自己的所爱,是花与蝶的关系,还是木与水的关系,还是一棵树与另一棵树的关系?橡树与木棉的并肩而立意味着什么?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本诗给我们带来的除了爱的思考之外,还有什么?
三、人文熏陶是职高语文教学的精神纽带
如果说以上是从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角度来梳理人文熏陶的作用的话,那当把教与学放在一起来思考时,可以发现教与学之间的一条精神纽带就是人文熏陶。要知道,尽管人们强调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乃至于最早的文字发明的历史进程中,除了最初因记载需要而出现文字之外,后来的很多时候,语文的人文性都高于工具性。尤其是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论坛、博客,还是最多不超过一百四十字的微博,人们更多时候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种思想。而文以载道也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秉承的一种语文态度,其所载之道最具人文性。职业高中的学生需要人文吗?这是不言自明的问题。因为在专业课的学习中,由于教者视角与任务所限,他们提供人文熏陶的机会也许很多,但能够将机会变成现实的必定极少,因此职业高中的学生要想受到人文熏陶,最重要的场合只能是语文课堂。因此当我们从教与学两个角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时,同样也会发现人文熏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精神纽带之一。语文教学的一种至高境界是师生共同存在于文本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而这样的教学关系不是你说我听的关系,而是两者观点相互碰撞并能激发出智慧火花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我们发现的不是工具性的咬文嚼字,不是对文本进行切割的断章取义,而是基于对某一个文本的整体理解并升华观点后的碰撞。如果说上面谈及的《致橡树》还是一种惬意的人文互相欣赏的话,那对鲁迅先生作品的解读,对“阿Q是谁”这样的问题的思考,则是一种理性的心灵对话。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人文不会缺席!相反它会以一种强大的力量,让对话双方不断地聆听对方,叩问自己。总的来说,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人文熏陶,这应当成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作者:王向华 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但是,我以为,模式不是万能钥匙,以不变应万变,未必可行。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与学的主体千差万别,所以模式的运用应随不同课型,不同课文,不同课时而定。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以为,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主渠道,而作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师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具备两个能力:
一、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
教师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让他们承担起当家做主的责任,行使他们的权利。“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是不可小视的。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利,让智慧的火花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二、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强化两个能力。
1.新课标和新教材的透析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管理与运行的指南。而具体贯彻实施新课标精神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在编写体制、体例上,还是在文本结构、目标要求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了现代信息,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经验。这要求教师重视活动设计,灵活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探究与创造的氛围,扩展课堂学习的空间,自己只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造者等角色。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研究、剖析并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即通过研究,掌握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层面掌握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从教学、评价、编写教材等方面感知实施要求,从而使引导学生学习、探讨、研究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课标更融洽。同时,教师在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还要有处理教材和选择内容的能力。
2.吸引高中生学习注意力的能力。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就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学生的注意力是收到良好学习效果的基本前提。我认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出符合高中生学习欲望、心理、兴趣的精彩课堂。进入网络时代,高中生对于新知识、新能力的渴望,对于新课程、新课堂的追求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有一种从网络世界里汲取到更广泛、更深刻、更现代化、更生活化的知识来提升自己文化文学品位,增强自己适应时代,融入社会,推销自己,展现风采,张扬个性等诸多能力的心理冲动。他们讲究合作与独立互存,常常把语文教师当做导演、主持人、模特或者知识的领路人、学习项目的策划人与人才市场的经纪人,希望自己能够在教师的出谋划策下建构自己设计出来的知识和能力的框架,不断自我调整、补充、完善,踏踏实实地构筑坚实的素养大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去影响学生,大胆而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武器去鼓舞、影响学生,勇敢地摈弃“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遨游于浩瀚的知识海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牵引学生主动探索,大胆想象,积极创造。
三、抓住三个重点,强化学生能力。
1.抓诵读和诵读指导。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必须依赖于足够数量的诵读或背诵,而文化品位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养成,也是在多读的情感体验中逐渐形成和升华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诵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指导,引导学生划分节奏,把握轻重缓急,调控抑扬顿挫。在此基础上,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体的把握,通过诵读,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表达出自己对文本阅读体验的感受,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
2.抓合作。建立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弹性合作小组是我校教与学的特点。教师要精心选择值得合作探究的内容,把握适宜合作讨论的契机,设计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多角度展开讨论,切切实实地动起来。备课切记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
3.抓实践。教师要根据“课标”精神,长计划、短安排,从教材和课文内容出发,精心选择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并适当拓展延伸。既不轻视汉字书写、语言积累,又不冷落句子理解、修辞运用;既要求学生严格训练,反复实践,更注重言传身教;既强调学生的“练”,也注重教师的“训”(即指导、评价、监控)……只有这样,语文训练、语文实践才有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品质教学;教学分析
面临文化多元化的碰撞,教学已然要脱离重“术”轻人的应试化传授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学品质,凸显教与学的个性化,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全面培养目标,是当今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学品质”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试从“教学品质”这一角度出发,结合高中语文教学,进一步探讨“教学品质”对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地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个性化和多元化。
一、“品质教学”含义分析
品质教学是一个较新的提法,品质一说突出了对内涵的追求,即教学要表现出个性化、对话性以及创新性。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将知识教学内化为行为艺术,丰富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学生的深层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实现“育人”的个性化。这里的教学品质绝非等同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更倾向于对学生成绩的外在追求,多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而教学品质则相反,其以富于个性化、创新性以及审美性的教学精神更加注重学生内在素养的培育和挖掘,以期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良好品质。
二、当下高中语文品质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调查研究,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教学品质的贯彻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热情度不高。对于升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高考是重要一战,决定了未来的发展。然而,伴随着越来越重的高考压力,他们虽然深刻体会到语文作为三大主科中的重要一门的意义,但真正以一个探究者、爱好者的心理来学习语文的却少之又少。尤其呈现出了年级越高,对语文的热情度越低的现象。第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运用技巧掌握不牢。在课堂中被灌输的理论知识常常难以消化理解,以至于无法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在阅读理解、文言文解读以及语言表达上会出现很多问题。同时,积压的问题愈多,学生浅尝辄止、迎难退缩的心理也就愈加明显。第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身不由己”。在高考时间紧迫的形势下,语文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几轮复习,势必会加快教学步伐,在实践中,难以做到每篇课文的教学都能深入文本,品质自然大打折扣。单一的灌输式讲解,即便偶尔穿插一些创新性思维,但明显作用不大,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也往往成为空口之谈,望尘莫及。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学习语文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缺少探究学习的精神,而教师则困于教学任务繁重的压力,脚步停留在“教学”而并没真正达到“育人”的阶段。丧失个性化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内在素养的提高自然显得力不从心。
三、对高中语文品质教学提升的策略分析
1.借助语文课堂的灵活授课,激发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努力发掘、积极感悟文本中的情感。语文课堂的导入争取做到新颖、独特,能快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突出课堂教学的独特性,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对个性化的追求为要。
2.形成对品质教学的正确认识
语文教育是品德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外在上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更应在内在修养提升上下足工夫。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教师应导正教学的态度,充分领悟并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学品质对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正确态度。专业上要基础扎实,阅读广泛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
3.增强教师多元化意识
语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承载了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面对多元化文化的碰撞,人教版高中语文改革不断凸显出对多元文化的重视。而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这样的目标,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而语文教材因其文本取材的局限性,使得教师要有多元化意识,善于运用各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略到多元文化内涵,以提升其独特的审美情操。
参考文献:
[1]周林,张庚灵,陈雨海.着力提升教师教学品质,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10(3).
【关键词】高中语文;互动式教学;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展变化的需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结合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将互动式教学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受到高考压力以及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无暇顾及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未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互动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为课堂中的互动奠定理论基础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熟悉教材,还要为在课堂上更好地互动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文中的别里科夫的死因是心理问题,教师在上这节课之前应该简单准备一些心理学的相关资料,可以用心理学来剖析一些故事情节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不但使学生学习了文章本身,也拓展了知识面,同时,还要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通过查字典等手段提前解读课本,增加对课文的熟悉度,以便更好得参与到互动教学中去。
2.加大师资力量建设力度,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融洽学校要重视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素质,建设出一股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实现互动式教学培养组织者。因此,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访问、调查、进修等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不失时机地创造互动情境,从而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
此外,教师还应该坚持平等、真诚、尊重的原则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学习,才能推动互动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学生是互动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视教师为朋友,积极地参与学习,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
3.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问式互动教学因简单容易操作而在课堂中最为常见,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该种教学方法时,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选择难易、深浅不同的问题进行提问;同时,还应注意问题的数量,既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深广度。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鲁迅的小说《祝福》一文时,教师可根据祥林嫂的死因按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提问,比如:1) 祥林嫂的死是因饥寒交迫而死?2)祥林嫂听信柳妈的说法去捐门槛,事后大家对她的态度却没有丝毫转变,最终使她绝望而死?3)祥林嫂作为当时社会上穷苦人民的典型,在承受着残酷的封建礼教和冷漠的批判声中,最终瓦解了生命意志而死?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先让学生思考祥林嫂的死因,然后有目的地进行提问,再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的深浅和全面性进行引导,这样不但使学生更深入得理解了课文主旨,也调动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4.以分组的方式进行互动教学,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分组式互动教学,即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将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内部或者各小组之间的互动完成学习的要求。比如,在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罗素的《我为何而生》时,高中语文教师可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再要求学生就“我为谁而生”这一主题进行讨论,先在每个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选择出代表在班级中进行阐述,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学习,不但让学生更多得了解了生命的意义,也使学生掌握了辩论技巧。
5.以比赛等课堂活动进行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高考压力较大,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比赛式的活动,可使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以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孔雀东南飞》为例,学生对古文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受词义难懂的影响,因而往往抱有抵触心理,也不易记住,教师可在讲完《孔雀东南飞》一文的梗概后,让学生自选角度和题目完成一项作业,写诗歌、散文、对联等均可,之后在课堂上进行才艺展示,同学们可对喜欢的作品进行建议,最终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由老师带到其他授课班级进行鉴赏学习。这样的互动不但改变了课堂的沉闷,锻炼了学生们写作创作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总而言之,面对实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法十分有效。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在深入、全面得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才能使教学过程完整统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应配合学校构建互动课堂,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培养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才共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于瑞华,李志刚.高中语文互动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
一、语文教学的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尽人意,不仅仅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教师、学生、家长、现行的高考体制和教学改革都从某些方面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1.只认《考纲》不认《教纲》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针对教材提供的教学主线,教师的教授内容应该以教学大纲为准。但是,高中教学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区别就在于高中是为了高考,高考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往往不以教学大纲为准进行教学,而是以《考试大纲》为准进行教学。可以说,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几乎都是围绕《考试大纲》展开的。《考纲》考什么,教师教什么,重点考的内容无数次在重复,不考的干脆跳过。定期进行的教研活动也是以《考纲》为中心展开,分析考点、热点、考试动向,教师交流的主题也是怎样深入挖掘考纲内容。专家对《考纲》的分析,也是异常火爆。这种以《考试大纲》代替《教学大纲》的做法,严重影响并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2.参考资料反客为主
语文教师把复习资料的内容移植到教学之中,或补充、诠释教材,或取代教材,不是广泛深入地挖掘教材内涵,与文本对话,讲自己的剖析,而是津津乐道地讲资料,当资料编者的传声筒,唯资料是尊。考试不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命题,而是找资料搞剪辑组合。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推介和要求购资料、读资料、做资料上的题。教师和教研组常常用大量的精力去研究比较资料与高考的吻合度以便更好地选用。这种以资料取代教材的倾向严重限制了师生的教与学,严重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增效。教学资料是对教材局部的解读,况且编资料者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认知角度各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博大精深的教材,再好的资料也难以穷尽其意。资料的有限性与教材的无限性的矛盾很难化解。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教材为本,再辅以适当的资料,才能真正实现锦上添花的语文教学目标。
3.注重分数,忽视素质教育
以考试分值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标尺,并以高校录取分数线佐之,认为考试分值等于语文素质。于是,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聚焦在如何提高考试分值上,考试易得分的就重点讲,像诗歌鉴赏和写作得高分或低分可能性都不大的就略讲。写作文则把重点放在强调字迹工整,开头结尾尽力写好上,即唯分数是图。而学生则精心挑选易得高分点,如背范文,做资料上的模拟题以应试等,功夫不花在练内功强素质上,而花在如何巧妙应试之上以求立竿见影。这种以分值取代素质的倾向,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制约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适应时展,创新语文教育
1.切忌为了高考教学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育展开,教育的核心仍然是教书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高中语文教学虽然是为了高考取得好的成绩,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现代文、古诗词,通过对语文课本的研读,我们可以留下一个时代的记忆。所以说,高中的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回归教学大纲,也可以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相结合。在高一高二进行课本教学的时候以教学大纲为主,主要向学生讲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大部分高考重点还是来自课本,只有通过对课本的研读,才能慢慢掌握语文技巧。可以在教学的同时,慢慢将《考试大纲》渗透在教学中。从进入高三开始,再以《考试大纲》为主,冲刺高考,复习重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高一高二充分品读中国的经典文化,高三一鼓作气,冲刺高考。如果从高一就开始针对高考进行学习,学生会产生疲乏状态。
2.以教材为中心
任何形式的资料书和辅导书,其实都是以教材为中心编写的,只不过会在其他方面充实其内容,比如一首诗的延伸,可以介绍诗人所在的历史时代、生活背景和诗人的其他作品。那种以参考资料为中心的复习策略是有偏颇的。参考资料多而杂,有些内容是不涉及考试范围的,而且现在的复习资料五花八门,其实内容都是相互抄袭借鉴。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复习或者教师参考认准其中一本就可以,过多无益。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中,仍然是要以教材、教学大纲为中心。教材就是《教学大纲》的延伸和载体,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是培养语文素养、文学气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一些考试技巧,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一种语文精神。
3.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而教育是最好的手段,因为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所以说,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不能为了分数,为了考试,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就忽视了素质教育。当今社会,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名牌大学毕业,工作能力强的人当年高考不一定分数很高,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个人修养和素质都非常高。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行为素质并不为人称赞。在很多人仰望的所谓的“好孩子”,爱学习、成绩好的一类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缺少交际能力,不善于与人沟通,甚至不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这和目前的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有直接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不需要只会考试,死读书的人。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
(2)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1)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地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
(3)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1)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方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3-02
前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中学教育教学也进入改革快车道。作为各科基础教学的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灌输机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撑握语文知识,进而为学生利用掌握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理解和驾驭其他学科。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看出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也是教师魄力的表现。
一、转变高中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思维模式
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前提是,语文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自主创新性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语文老师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学生需求的敏感度。在教学过程中不搞“尽信书”的礼仪膜拜式教学,不搞好“唯吾独尊”式的灌输式教学,改变以往的教学习惯,对传统的教学有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勇于突破现有的教学成绩,敢于激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质,用信任和引导促进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现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传递一日千里,如果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还拘泥于封闭式教学,那么他将因脱离时代的发展轨道而被时代淘汰。现在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经非常普遍了,利用多媒体的三维立体动态画面对学生进行教导教学,收获将不是一点半点;另外博客教学也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利用博客教学推动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在当下新课程改革之际,有许多地区已经开始实行校本课程,这种由学生自己选择的课学学习将会全面爆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
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意识
高中语文课丰富多彩,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在这一任务实施的过程中,结束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演讲模式,学生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就需要教师能够在整个教与学上达成共识并共同确立奋斗目标,因为在教学初始阶段学生都进行了参与,自我认同感和被重视的感觉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自主学习状态,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这种学习氛围维持下去,并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提供强有力后盾。整个过程的实施不是无计划的,是教师在编排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精心设计,将学生的具体情况都在考虑进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时效性,也能达到教师在整个自主教学中的理想效果。
三、坚持鼓励教学,提高学生自我认可能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高中学生叛逆未过,自我意识强烈,渴望得到认可与认同,如果此时批评多于表扬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弃科”放弃这一科的学习。高中语文教学深度相对初中有所提高,所以常与学生沟通是必要的,如高一入学的第一节课我问学生:“如果将语文分为几个大块蛋糕的话,你认为哪一大块蛋糕最难啃呢?”好多学生都回答说“作文”,我激励学生“学了这一课之后,你们会认为作文中最好的一块蛋糕,不信你们和我一起来试试。”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完成这一课的学习。语文学习需要思维与感性的结合,所以当学到有精彩的部分,需要学生共同参与,如果学生能用自已独特的思维将这一部分解读出来,将当即对其进行认可与表扬,并赞同性的鼓励“你最棒”、“你真棒”,使学生在大家的认可中提升自我认可能力。
四、努力营造民主教学氛围
我国的传统教学沿袭了师为尊者为大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因此产生了恐惧与老师沟通的心理,从而遏制了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为师者应该尽全力为学生创造相关的学习环境,制造民主学习气氛,鼓励中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经常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根据语文学习特点,结合高中生特点,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环境,比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演讲比赛,用游戏方式或表演形式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欢乐中对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五、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转变教学模式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转变教学思想,利用现代高科技的电子技术,例如多媒体或博客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创新思维,在激发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自我能力的认知,通过帮助学生对自我认知能力的重新塑造,让学生在一个欢乐的轻松的氛围内进行语文学习。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摸索出适合时展的先进的教学模式,为现代不断发展的社会提供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创先.关于中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探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
关键词:高中语文;趣味性教学;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学习有着足够的兴趣,那么他就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所要完成的工作之一,而实现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也离不开此项工作。现阶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趣味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引入趣味性教学的元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语文教学开展趣味性教学也能够很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一、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为学生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开展,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要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且要在学习、生活中都要建立这种理念。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准备促进课堂轻松教学的教学素材。高中生的心理还不是十分成熟,其对新鲜生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往往会表现出十足的求知欲。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选取教学素材的时候,可以选取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素材,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展多元化朗读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环节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是学生情感倾诉和表达的主要途径。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尤其要注意“读”环节的科学性,这样能够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在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讲解,往往没有在学生“读”的能力上投入足够的精力,这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文章,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增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多朗读这部分文章,并采取分组或游戏等形式,使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设置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础教学技能,教师通过设置有效的情感氛围,采取特定的信息表达手段,利用某一事物的特征及与事物相关的特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这种设置教学情境的手段,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学内容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充分融入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去,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得以强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对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情境设置之中,采取多媒体的形式可以说是大多数教师都认可的一种引入教学情境的方法。这种形式相比与其他形式的教学情境引入方法而言,也确实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该形式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相关特点,全方位地对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比较准确的表达,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师的相关授课之中,教与学也能够得到双向的提升。
四、优化教学语言,注意教学风格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称为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风格能够直接对教学质量和效率造成影响。加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也是加强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性的一种方式。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语言风格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语文学科的艺术性和文学性都是非常强的,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实现趣味性教学一直都是教育行业从业者重点关注的话题。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需要经过教师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探究,从而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准确实施。
五、结语
趣味性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能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教师也要提倡,并且应用这种教学手段,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趣味性教学,加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自身水平进行提升,尽可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对各个学科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翟磊.趣味化是高中语文优质课的重要标志[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11):30-31.
[2]刘红.新时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趣味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J].南北桥,2016(2):30.
[3]俞光序.高中语文课堂趣味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5(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