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流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商品销售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持续高于GDP增长率。然而,由流通方式落后引致的流通效率低下问题,目前已成为流通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已经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流通产业的当务之急。
继续推进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当前,我国的流通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此,应继续推进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为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包括:建立和完善反垄断制度,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为流通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企业兼并、联合法规,建立企业兼并和联合的制度规范,并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企业资产的重组和优化,妥善解决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债务与职工就业安置问题,加速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发展;完善市场竞争规则,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特别是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给予充分保护,以促进知识型流通企业的发展。
完善流通方式改革的发展规划。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多次制订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对指导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规划的侧重点主要放在流通体制的改革上,侧重于流通领域经济关系的调整,而对流通方式的改革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流通体制改革转移到流通方式改革上来。因此,应根据我国目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进一步完善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把流通方式的改革作为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
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向,应由商流设施转向物流设施,按照商品流通的流向和布局进行统一规划,由国家在商品流通枢纽建设大型物流中心,由地方政府在地区商品集散地兴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形成一个渠道畅通、布局合理的全国物流网络,以改善我国的物流状况,提高物流效率。物流设施建设除国家投资外,还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运作和管理。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另一个重点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除继续做好公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流通和商业的专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交易平台。
加强对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的扶持。现代流通方式是以现代流通技术为支撑的,其中信息化技术是现代流通技术的核心。因此,要实现我国流通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加快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建设具有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等特点,这使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望而却步。因此,国家应当加强对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的扶持力度。国家对信息化的支持手段有多种,除了税收、信贷等传统手段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商业化运作方式,如由国家出资兴办专门的机构,以租赁的方式向企业提供信息化设备和有关技术,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予技术指导。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投资的风险,帮助流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迅速走上信息化的道路。
加速商品流通专业人才的培养。流通方式的变革,不仅是流通技术的重大变革,也是经营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现代流通方式需要现代经营理念作指导,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去运作。因此,培养一批现代流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是实现流通方式转变的根本保障。国家应把加强应用型流通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我国流通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来抓,通过大力发展贸易经济(商业经济)教育,逐步改变我国流通业中了解现代流通方式、熟悉现代流通管理的人才短缺状况,为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目标是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设施并适应现代化发展。例如,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明确制定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1];国家大力投资于电力、通信线路,扩大电讯容量,加强对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设备、数字程控、远程通讯的投入等。同时,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增加效益。各种企业根据行业特色、具体运作状况,均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经贸委对2000年IT投入最大的100家重点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8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2].
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来看,国家和企业对信息化的投资建设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国家将信息化建设纳入社会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外部网络,构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也得到了发展,但仅处于简单的使用计算机阶段。第3阶段,部分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主动加大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一方面政府积极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致力于政府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政府,构建电子政府。第3阶段,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面临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逐步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自主投资及经营力度,信息化服务作为新型产业也应运产生了,同时,也吸引了民间风险资金的进入。
2、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生产经营特点,如工序复杂、动态性强、资料档案繁多、信息管理难度大等,建筑业应用信息化管理整合企业资源的整体水平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有关法律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取决于相关合同法律框架的制订[3],只有制订一系列规则和标准,使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企业信息化营造公平的交易平台,才能促使其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中。但是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缓慢,国内关于此类法律要么空白,要么简单,难以确保建筑业信息化运作的安全性、合法性。
(2)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促进作用认识不足;在技术、资金、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3)社会相关信息化服务机构不健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不论政府网站还是商业网站,大都以信息为主,缺少工具类网络软件,缺少信息互动;以企业管理诊断和重组为特长的咨询机构太少,软件市场的无序竞争问题也亟待解决。
(4)建筑企业未能充分利用Internet带来的便利,实现网上材料采购、招标,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电子商务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5)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单机操作,仅仅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没有形成网络,没有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和即时传递,效率较低。据有关资料,美国的PC机的深度使用率为38%,而中国只有6%[4].
(6)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有力推动者。但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3、政府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我国信息化建设经过20年的发展历程,政府作为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促进者及使用受益者,利用政策指导了行业的信息化发展,促进信息共享,投资建设公共设施基础,提供社会公益服务,大力发展电子政府等。
(1)尊重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条渠道调动和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之产生信息化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性。发展电子政府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带动政府部门的政务管理和运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去。一切以企业为中心,通过市场运作,循序渐进地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此带动全社会信息化建设。
(2)政府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开发的同时必须立法保障。一方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政府致力于建立高速信息公路,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银行、税收等金融管理体制、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等的联网信息化建设。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法律保障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激励企业投资信息化,从而促进信息化的提高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转变,推进政府职能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公共管理和市场监督的要求转变,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3)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扩大第三方(如信息化建设服务商)的投资力量。由于信息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对民间资金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应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一些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第三方来做,引入民间资金,发展信息产业。因此,国家应当出台相关的风险投资管理规定,开放民间资金市场,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总体投入。如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通过维持低廉资费扩大需求等手段,对信息产业单位给与一定的支持,政策性降低风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信息公司的收益。
4、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
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企业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即信息化建设在提高企业生产率、扩大收益的同时,若投资不善也可能使其陷入投资困境。为此,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对建筑企业而言,一个准备充分的、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战略应包括:
(1)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即使是非常成功的)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因为,每个企业所面对的问题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投资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决策层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和深度,确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
(2)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同时,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建立网上营销系统,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3)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便变得至关重要,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
(4)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过程,所以必须定期对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业务进行评价,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与过剩,及时调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才能实现优化企业的价值链,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的目标。
5、结束语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技术应用方面,如单机操作文档处理、数据计算,未能对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整体化管理控制。建筑业在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建设和应用的策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第三方信息公司的力量,深入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等,实现建筑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金达仁。我国企业信息化渐入佳境[OL].人民网,2003-05-14.
[2]安筱鹏,王厚芹。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3-02-26.
[关键词] 电子商务制约因素对策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一般来说是指利用电子信息网络等电子化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将传统的商务流程转化为电子流、信息流,简化了流通环节,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大大提高了商业运作效率。这种方法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消费者的降低成本的需求,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快信息交流以支持决策。
电子商务的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它必然会取代传统贸易形式而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新的贸易形式。从长远来看,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市场,具有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其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当然,与任何其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一样,电子商务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发挥巨大的潜力。它不可能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就解决自身所产生的全部问题,而尽善尽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电子商务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1.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我国互联网是近两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在逐步改善,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些较大的互联网络中心,如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网等,在公用电信网方面,传统窄带ISDN网,新型宽带多媒体网,智能业务网都已基本完成,但是由于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使得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仍然相差较远;因此要想促进电子商务的快迅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尽早解决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2.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
我国信息产业是在低水平上的快速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或软件,仍是由世界顶级的研究和发展机构IT厂商所拥有,产品的关键部件和软件开发的平台技术,基本上是由境外厂商或者是研发机构所提供,国内厂商多是完成组装、拼装或属地化的应用开发。行业垄断远未彻底打破。涉及到企业、行业及国民经济基本情况与运行状况的综合信息,在其开发利用与有效传输实现社会共享方面,以及规范管理与商务运作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大多数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许多企业把企业信息化片面地理解为添置电脑,上网信息,满足于“上网露一面”,出现了许多网页信息长期不变的企业网站。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有关官员曾明确表示,企业信息化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现阶段的重点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长远目标是积极稳妥地开展电子商务;其相应对策是“以企业信息化应对电子商务的挑战”。
3.金融体系支撑不足
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例如网上银行的存款有被盗取的可能,就是一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形式。电子支付,不但涉及国内跨行网上支付,更存在跨国网上支付问题,由于电子支付、网上银行都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如何监管这类业务缺乏经验,尤其对其所涉及的技术问题缺乏了解,无法制定规则。网上支付风险,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4.缺乏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环境
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为电子商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环境。但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的新型商业模式,在开放的互联网上如何安全地进行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网上数据传输的准确无误,并保证商业秘密的不被窃取破坏,对电子商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及途径逐渐成为主流,同时也对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出挑战。电子商务活动在互联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开始显现,域名抢注和商标侵权成为某些商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方式。网上大量无授权软件下载,使用未经授权的他人作品、链接他人网站、网页、网络原创作品下载和转载等侵权行为和纠纷大量存在。建立和完善包括电子商务立法在内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
5.社会化信用体系不健全
从电子商务登陆中国以来,诚信一直都是影响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信任的缺失已成为当今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网民对厂商信用的担忧近几年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信用体系尚不完善,消费者最担心的是支付后所获得的服务以及产品非网络购买时当初所想,商品质量问题使用户心理不安全。由于客户与电子商务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相关信息平台进行交流,双方减少或失去了面对面直接沟通的机会,这种虚拟性特征,使电子商务比之传统贸易存在更加严重的信用风险。
二、加快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有关建议
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电子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商务打好物质基础。(1)互联网的普及广泛应用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经济不发达地区,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发展互联网和交通,尽快建成宽带网,提高上网速度,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发达地区应重点抓紧建立功能强大的金融通信网络。(2)是要加快各类银行的发行和功能拓展,更新完善电子网络系统,增加金融电子设备。在设备上,可以通过购买、租赁等方法,选择并拥有诸如硬件设备、系统软件、网络通讯及银行前端等基础设施。(3)是应加强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建立集中统一的信息中心,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益和质量。(4)是由国家出面建设统一公认的CA认证中心,保证认证中心的中立和权威。
2.提高网上支付的安全性
如果具备有效的网上支付手段,电子商务就能随时随地实现。因此有必要做到以下四点:(1)要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安全防御能力。主要通过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能力和不断完善安全机制以加强网上银行的安全性,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检测各种网络入侵,审核安全记录,发现对网上银行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及时做出处理。(2)要大力提高应用软件的科技含量,敢于使用创新技术,特别是在在安全策略上,更应注重采用新技术,提高系统安全管理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系统安全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借鉴和汲取国际上先进经验,使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3)要特别加强管理机制的建立,加大执行力度,加强对内部员工的计算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4)银监会要严格市场准入、退出和市场运作机制。网上银行的设立或电子支付业务的开展,必须具备完善的风险识别鉴定、管理、风险弥补和处置方案、计划。监管当局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实施非现场检测,以不断适应金融监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健全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系
应参考国际《电子商务示范法》框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一部用以全面规范我国电子商务活动的示范法律,以解决电子商务发展所面临的法律法规问题。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包括电子合同的效力问题、电子支付及金融管理、税收与保险、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保护、电子证据与电子签名的法律认定、政府的强制性措施及审查机制、市场准入规则、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司法的国际管辖和国际协助等等。同时应制订相应的法律,用法律的手段严惩那些违反商业道德、恶意获取他人机密信息等犯罪行为。
4.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者的认识及组织。需要领导者下大决心,除了安排必要资金投入外,重要的是组织实施。提高企业信息化有如下两点建议:(1)制定规划,强化政策配合。 结合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阶段性,将重大技术开发与运用列为技术创新专项。要求将国家重点企业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发展的有关规划、计划中。在技术改造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和股票上市等方面。对信息化确有成效的企业,给予积极支持。(2)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广网络体系,逐步形成覆盖全国、面向企业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体系。发挥中介咨询机构的作用,依靠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区、创业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各方面的力量,培育一批有水平、有信誉、有知名度的市场化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机构,指导、帮助、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
1.信息资源基础满足不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通过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了解得知我国企业信息资源存在不统一、不一致的现象。我国一些企业没有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采集渠道,而且获得信息的来源渠道有限。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输渠道的畅通性,也加大了企业对获取信息加工处理的难度,最终影响到信息资源潜力的正常发挥。
2.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机遇方面而言,我国信息技术不仅有效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让我国企业拥有了展开竞争的环境与条件。这些尤其在我国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挑战方面而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也要求企业的技术和资本提高了要求,使信息技术成为各大企业相互竞争的新的壁垒。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
在企业组织的战略规划范畴中,应将信息化纳入其中。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善于将管理学的理论、方法等应用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中,还要求企业要凭借组织的历史文化和管理思维方式;同时,通过企业的战略管理、资源应用等手段来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1.努力改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国政府应发挥其作用,大力支持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并积极投入到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
2.加强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基础设施的好坏与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息息相关。但是,我国企业的网络设施却存在不少的问题,而且已经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着重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如: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开发等。
3.建立和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能有效保障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因此,我国政府应该针对社会中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建立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政府可以制定电子合同的有效规定、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法律法规。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电子交易主体能进行有效的市场交易。
4.建立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
人才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企业需要高素质人才。其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而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却是各大企业所缺失的。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对人才的专业培养,政府也应该加大对此的投入力度。
5.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服务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现状分析 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作为一种资源支撑并决定着企业发展战略,企业信息化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使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始于改革初期,80年代初,有关部门把计算机应用作为衡量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国有企业纷纷装备计算机,规划、建立各种信息系统。经过近20年的努力,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状况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该方案包括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计算机联网率、网络营销应用率等22项指标。笔者将这些指标进行归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1.1.1 企业计算机拥有和使用
计算机数量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520户国家重点企业、120户试点企业集团和地方重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每百人拥有计算机7台,管理人员达到了人均0.77台,许多企业管理人员达到人均1台的水平,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接入网络的计算机已占总数的68.4%。
1.1.2 企业网络建设情况
据调查,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大多数建立了内部网、外部网、企业门户网站。各类网络的覆盖率和业务应用范围加大,已支持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核心业务。大多数企业的网络接入方式都达到了一定的先进水平,带宽加大。77.7%的企业内部网主干带宽在100兆至1 000兆;76.4%的企业桌面带宽达到10兆至100兆;大多数企业外部网接入访问带宽在1兆以上。
由此可见,不论企业规模大小,目前企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但是这些设施到底发生了多大作用?调查表明,有71.8%的企业的计算机主要用于文字处理,其次为收发电子邮件,再次为上网获取信息。其中利用计算机同时开展上述几项工作的只占被调查企业的9.41%。国内第三方权威的市场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易的仅占11.11%,85%的企业对网站的应用局限于宣传推广企业形象和信息查询。
1.2 系统建设与应用
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管理也有待提高。
在对一些重点和骨干企业的调查中,只有36.5%的企业建立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28.8%的企业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系统,20%的建设了制造管理系统,12.5%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11.3%建设了供应链管理系统。另据调查,除财务(已建企业比例95.1%)、人力资源(71.1%)、OA(65.1%)系统外,其他相对复杂的高端应用系统全部实现和部分实现或已建立(基本建立)和阶段建立企业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下。在我国现有的1 000万中小企业中,能够采用简单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还不到5%。
另外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过程控制,不同的系统或模块由不同厂商分别提供、孤立建设和实施,导致大多数企业应用
系统处于/信息孤岛0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
1.3 效益成果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给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积极的变化。调查显示,通过信息化,77.5%的企业降低了成本(如采购成本、加班成本等),67%的企业缩短了生产周期和作业时间,64.6%的企业扩大了产品销售收入,66.3%的企业提高了流动资金周转率,36.7%的企业提高了按期交货能力。
1.4 发展格局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各行业及不同规模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极不平衡,沿海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好于其他地区。汽车行业、电子行业、贸易行业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较高;大型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快于中小型企业。据估计,截止2002年10月,我国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很多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计算机。
综上所述,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努力,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已初步具备,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初见成效。但整体而言,仍存在系统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国外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2 制约因素分析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其发展的不仅有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化需求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企业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供给外部因素的制约。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2.1 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较低
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内部动力。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信息化认知程度低。一方面表现为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很多企业没有进行信息成本核算,进行信息成本核算的企业只占17.82%;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受访企业有47.52%还没有建立计算机中心;大多数企业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认识模糊,将企业信息化简单理解为自动化或电子商务,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比较肤浅
2.2 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是对企业持续发展核心能力的投资。企业信息化的投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但目前很多企业在投资上仍旧遵循工业时代的模式,希望在短期内就能降低成本、获得效益。据重点企业的对调查,企业信息化累计投入占总资产的比重为0175%,与国外大企业一般8%至10%的比重相差甚远。
另外,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结构不合理,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管理、重网络轻资源等问题,不能保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维护更新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
2.3 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制约
依据系统论原理,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子系统,同系统内其他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需要企业与外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互动。就目前我国情况而言,信息产业基础薄弱,国内IT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除PC机、财务应用
软件之外,高端技术和产品仍然受控于国外企业。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3 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在企业信息化发展初期,更需要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步骤。发达国家虽然在具体做法上有所区别,但是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做出一系列重大的决策来加快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3.1 制定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企业信息化战略政策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日本都采取这种战略政策。英国政府确立了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了对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不同的企业化政策:对大型企业,由于大多数基本上能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政府主要是通过给其提供一个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环境来帮助发展信息化;对小型企业,政府通过直接提供咨询和帮助,专门开辟为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提供服务的专门网站,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等,使中小企业能很快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法国和日本资金支持的重点是中小企业。
3.2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及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
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供给与企业对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需求保持动态平衡是企业信息化演进的一条基本规律。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业上网水平低,网络信息资源还不够丰富,在信息的形式、内容、针对性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企业的多种需求,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要继续推动政府和企业上网,丰富政策信息和商务信息;促进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增加信息服务品种,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3.3完善相关法律和标准
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及管理方面应用的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尤其是基于互联网上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来保证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从实践来看,美国、日本及英国等国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极大的推进信息技术的扩散及企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李克明,郑忠祥. 企业信息化调查新鲜出炉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使用 问题 对策
一、企业信息技术使用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实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经营业务处理的企业并不是很多,只有相对较少部分的企业实现了利用高级信息技术来指导工作,大部分的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仅仅只是停留在了文字处理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尤其是在局域网的相关应用上也只是简单的停留在了信息共享方面,关于生产控制方面的使用是比较少的。我国企业在信息化水平上发展比较慢速,使得企业信息化水平和企业生产以及经营和发展严重滞后。并且企业在其信息化建设以及地域发展方面也表现出极其的不平衡,当前大部分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也只是停留在网上查询以及网上信息,在产品集成,尤其是供应链集成以及网上支付,还有分销渠道方面都没有运用到信息化技术。
二、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对企业管理缺乏研究。
很多企业在引进信息化技术之前并没有做出过多的企业考察,比如在企业类型方面没有做出很好的判断,对于不同的企业其矛盾点也是不同的。企业在计划以及成本,还有库存以及管理会计方面都有着比较明显的突出问题。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解决企业发展自身问题,这些都要依靠企业采用何种方式来运用信息技术。
(二)对信息技术使用基础缺少研究。
尤其表现在企业对其自身在管理方面的规范化处理上缺乏技巧,对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瓶颈问题没有做出正确的认识,并且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比较低的,无法真正实现贯彻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三)信息化目标不明确。
很多企业对于是否应该搞信息化以及如何搞信息化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态度,很多企业都是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还有很多企业对于实施信息化管理都没有指定相关的规范,也不了解如何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来解决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四)理解出现偏差。
大部分的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认识都不高,对于实现信息化技术管理都没有抱着太大的希望,认为实现信息化管理就等同于用技术改造,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处理也会受到不同行业性质的限制,因此,在使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三、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精心规划,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同步,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改善企业经营和管理,并且还需要拥有精确的基础数据以及更加高效的技术设备,因为只要当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行在这些数据以及技术平台上的时候,也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实际效果。
(二)重视实效分析,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
企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孤立,还应该建立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在运用信息化技术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充分实现信息共享,了解更多和自身企业有关的信息,更加重视实效分析,才能够真正实现信息化技术的高效运用。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重视人才培养。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参与感以及对整个信息化技术项目的重视程度成为了企业能够实现快速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关键点,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当中,企业还应该对相关使用员工进行专业的技术知识以及业务知识培训,有效实现系统之间的完美交接,并且还能够有效维护核心数据。
(四)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衡量经营的结果,实行科学管理,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企业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
四、小结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认真分析以及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使用以及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特点,并且制定出能够有效适应自身企业的使用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化策略以及信息化处理方案,把握住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以及全面提升企业的传统产业升级,发挥出信息化的技术优势,不断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倪玉华,陈海.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课系列,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信息技术概论[M].科学出版社,2012,8.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国际交流;国际合作
一、电子商务概述以及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电子商务专题报告的定义,电子商务就是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销售和流通等商务活动,它不仅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机的商务活动,基于因特网的、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的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全新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并已成为推动新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对国际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方式改变;(2)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营销模式改变;(3)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管理方式改变;(4)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监管方式发生变化;(5)电子商务对我国现行税收产生影响。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技术的落后体现在硬件上,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落后。网络维护技术的落后同时导致网络稳定性比较差、上网速度慢、通讯中断时有发生等,给电子商务的实现造成困难。同时,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完善和物流技术的欠缺,国内的电子商务运营商在自有的物流配送网络的建设上还蜚声常落后。(2)法律和法规的严重滞后。《电子签名法》与传统法律冲突,该法是我国将信息领域纳入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一步。随后公司法、票据法、证券法、拍卖法也颁布了新的版本,但这些法律和电子签名法存在不相衔接的地方,在具体实施中甚至出现冲突。电子签名法的顺利实施的确还需要一个过程,还有待于大量配套规章和司法解释的补充完善。同时,电子商务中的知识产权还应加大保护力度。域名权和超链接侵权问题也是当今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并没有具体的立法来规制域名权,发生纠纷往往采用《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来调解,或者使用商标法或者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规制,没有一定的法律强制执行的效力。(3)国际交流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各国习惯、生活方式、风俗及法律等方面不一样,造成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冲突。例如,中国人忌讳4这个数字,美国人下班及假日后绝不谈论工作等等。所以,我们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了解一些可能在电子商务中形成不利因素的知识。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国际上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先进经验和通行做法,促进我国信息化和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
三、我国发展国际电子商务的对策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在一国的应用与发展有赖于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基础。目前,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的80%发生在美国,美国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以其资金、技术的高投入和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的。企业是推行电子商务的重要主体,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保证。但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在企业经营机制及领导、员工思想观念上,还没有真正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没有良好的效益和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因做基础,必然造成企业信息化意识淡薄,缺乏发展电子商务的积极性。统计资料表明,在1万~5万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只有10%的企业初步实现信息化或运用信息手段比较好;大约有70%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正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而20%的企业只有少量计算机,并且仅用于财务和文字处理工作,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程度则更低。(2)加强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政策、税收等建设,加大投入,为外贸电子商务竞争力提升提供支持。二是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合作,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三是融入全球网上支付体系,提高跨国资金流通效率,研究各银行网上支付系统的兼容性与协调性,确立并执行跨行、跨国网上支付综合解决方案。(3)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电子商务打破了时空界限,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面对电子商务带来的诸如关税与税收、统一商业代码、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新问题,各国加强了对话与合作。我们可以吸收学习国外发展成熟的相关经验,逐步发展壮大我国企业电子商务。如针对我国通信基础设施薄弱,安全技术不够完善,可利用国外的电子商务技术及设施,发展国际业务。事实上,这些对话活动不但直接影响着电子商务条件下新贸易规则的制定,决定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加强了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各国电子商务的国际性。
参考文献
[1]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分类号】:F270.7
一、前言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以及增强自身竞争力的过程中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那么企业在市场活动中只有充分依靠各种从外部获取并加以分析后的信息,才能不断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一些基本的市场信息、政治信息、金融信息等都会对企业调整战略、作出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一定要做好企业信息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市场形势,增强自身竞争力,促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二、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实施信息化建设人才
改革开放初,企业蓬勃发展,很多企业是家族企业,绝大多数员工没有经过培养、选拔、聘用、考核而进入企业的,管理凭经验,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管理理念滞后,对市场的动态把不准。所以一方面现代的管理人才,特别是近年来,急需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不容易进入一些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很多企业薪酬低,待遇差,也不容易留住适用的信息化建设人才,人才的不足,制约了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即使购置一些相关设备,也未能进行实质性的运用,当然也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2、缺乏信息化实施经验
信息化项目实施是一项很庞大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本身又包含着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而管理理论的发展又很快,给人一种追不上的感觉。因此,企业信息化,没有多少成熟的信息化项目实施经验可以借鉴,多数企业在选型时,对自身需求没有做深入分析,没考虑使用软件来解决企业的瓶颈问题,导致企业在实际应用时受到限制。一些企业不认真学习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仅以购买多少软件系统,安装了多少软件系统,来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的企业把信息化当作赶潮流,博宣传,显示功绩,不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盲目照搬其他企业做法,结果资金是投入了,但未取得相应的效果。
3、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仍有部分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建设紧迫感不强,甚至一些企业仅懂得一些皮毛,认为工厂办公室里有两台电脑,能上网,就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于现状,另外,不少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遇到种种的阻力,资金投入时,会招致许多流言,信息化管理和体制创新,会招致利益受损部分管理人员抵制,有些职工可能对于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带来的新技术、新操作方式不习惯,而对信息化建设产生畏惧。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遇到问题的原因
1、企业推广仍有较大阻力
信息化实施是这些企业管理与发展重要的变革。为此,企业管理班子思想要统一,认识要一致,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因为很多企业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等缺陷,常面临资金困扰。所以信息化实施初期有投入,后续资金投入往往不足,间接导致了初期投入的浪费。当然,建设一个完善实用的信息系统不仅要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还是要有充足的资金作支撑。此外还有不少企业盲目地开展信息化,不能准确地把握自身需求,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另外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必然引发企业全面、彻底的改革,很多企业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照章办事、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求稳怕乱、不愿担风险的思想,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将无法向前推进。
2、信息化实施过程的政府扶持不到位
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目前政府提供的发展环境还有不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方面。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未能与时俱进,制订完善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
②地方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欠缺;
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④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权威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政府也未成立相关资信评估和项目评估机构。
四、解决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1、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实施一个信息化系统,涉及公司内外多部门、多人员,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这就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因此,要加大对信息化的宣传,实施信息化系统后,可以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市场的响应速度等,使企业的领导对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加强企业信息化,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从而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管理、营运成本。
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完善相关配套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优化配置。简单的说,就是要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最大程度的符合企业实际所需。所以在设计和开发信息系统软件的过程中,应当将企业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不断加大信息系统与企业实际情况之间的磨合力度,使之能够协调发展。
3、加强规划,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上,网络连接可以采用虚拟网络的方式,这样可以节省了大量的硬件成本,在建设内部局域网时,可以使用优良的兼容性及友好的界面的系统,本身的访问权限控制要能够达到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要求。在开发ASP程序时,在功能及界面的设计上应该十分简练,排除了冗余的操作。这样,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的速度及稳定性,即使在网络忙期,仍能及时传输订单信息。在界面设计上,尽量采用点击输入、选择输入等方式,同时给出细致的说明及全面的向导,这些可以大大方便员工的使用。在功能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了经营的灵活性。
4、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信息化人才保障
目前政府应在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做好规划,注意运用各类媒体,宣传、引导,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政府应做好前期投资,规范市场化运作,政府要设立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中心,建立网络化服务平台,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运用典型示范方法,把开展企业信息化取得成功的典型个案加以宣传推广,为更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树立榜样。
政府部门对人才队伍的培养也不能放任自由,特别是针对信息化的建设方面人才的引进、培训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企业在人才的引进上政府要提供政策上的优惠,同时可在各个市县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有效实用的培训,各通信企业也应设立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培训技术人员等服务,切实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排忧解难。
结束语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同时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才能有效解决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建铭.企业标准化管理与信息化建设[J].机电技术,2012(02):10
本文作者:张爱芳作者单位:洛阳高级技工学校
当今世界交流日益密切,整个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落”,电子商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快解决,积极的拿出好的对策来解决,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服务。
推进电子商务中政府应采取的对策。政府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和市场经济的服务者有着强大的资源优势,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1)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引导作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制定“十一五”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框架》,确定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以及实施对策。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总体框架和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确定地区总体发展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以使我国电子商务在政府的宏观规划和引导下稳步推进。2)营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自1985年以来主特制定了一系列调整国际电子商务的法律文件。我国应积极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3)加强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的研究和标准的制订。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高层次的安全技术研究队伍,集中力量尽快解决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问题,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等,并且要随着计算机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网络交易的安全可靠性。4)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金融网络化步伐,完善网上支付系统。现在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城市宽带网、智能业务网和多媒体通信网的建设;二是加快“三网合一”建设步伐,让网络用户有更多的上网选择;三是加快建设互联网络,主要是进一步加快骨干网建设,加快建立中国互联网络交换中心。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完善商业支付系统,提高银行电子支付水平,建立一个安全、可靠、方便、快捷遍及全社会的个人信用卡和电子支付系统,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开办网络银行业务,提供各种形式的在线服务。
推进电子商务中企业应采取的对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主角,其利益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企业应该积极配合政府,主动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相关设施,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良性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1)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电子商务。一是增强企业决策者的信息化意识,建立以企业信息主管(CIO)为核心的信息工作体系,研究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方案;二是在发展完善企业内联网(Intranet)、外联网(Extranet)、国际互联网(Internet)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整合,按照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需求,实现基础管理的信息化。2)企业应制定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营销策略。从我国已经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经营状态看,客户驱动理念和网络营销策略都较为缺乏,使电子商务成效不佳。因此,企业应积极研究和探索电子商务的发展和运作规律,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创新营销模式,制定新的营销策略。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始不是很早并且发展速度相对迟缓。不管是在数据的传送速度还是在成本费用上及交易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监管等方面,我国目前的网络通讯设施都不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提并论,这些差距的存在使得我国很难适应当今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为了使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赶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我国必须要对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的投入,必须分配更多的精力尽快建立起一个高速多功能的安全信息网络平台,尽可能地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网络平台。可采取的方法有:加紧对我国的支柱网络建设,加快对我国城乡宽带网络的建设、加强智能业务网络和多媒体等通讯网络的建设,加快我国计算机网、电视网及电话网的三网集成的一体化进程。
(二)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
在国际贸易的众多参加主体中,企业占有最核心地位,企业也是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最重要的支柱力量。而保证企业能够快速高效的进行电子商务的条件就是必须依靠企业具备的高端的信息化水平。我国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其他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比起来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状况使得中国企业很难全方位的展开电子商务运用活动。所以我以为,为了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加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势在必行。具体策略包括企业应建立起高效运作的电子信息化工作系统,研究创制企业信息化具体适用规划及技术策划方案。企业应尽早建立企业全方位信息管理系统和内部网络信息系统,并及时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整理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同时企业要要注重企业外部网络的建设活动,这样就可以对企业外部资源进行最大化的有效利用。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用户资源管理等各方面的加强密切企业与供应商以及其与销售商的联系来确保企业对市场变化能够做到及时了解并及时作出反应。
(三)运用切实可行的电子商务运营方式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能够将贸易中所需要的订单、发货凭据、许可证等口常往来的必须的贸易信息用国际标准化的文件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传递。这就避免了传统的纸质文件频发的高重复率、多错漏、地效率而高成本的弊病。同时利用网络广告来代替传统的广告媒介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广告成本;通过视频会议买卖双方也可以在互联网上直接进行沟通交流以及商品促销等活动;电子邮件和连接因特网的电话的使用和以前的一些传统工具比如国际长途的使用相比较而言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及交易费用。但是在贸易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可供模仿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一些成功的电子商务案例都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起来的,并不具有普遍通用性。因此,每一个企业在发展电子商务的时候都要根据本企业具体所处的市场环境、客户关系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案。企业资源、产品的创新等要素也可以灵活的选择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方式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管理创新及对传统企业战略转型有重要的理论要义和实践意义。
(四)建立推行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
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将所有产品划分为“软”产品和“硬”产品两大类。对于那些“软”产品而言卖方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在线传输形式传送到买方的手中,比如一些电子出版物、软件等信息商品的销售。但是对于“硬”产品而言却不可能通过此种方法去实现货物的销售活动。
二、改善我国网上支付状况的对策
在电子支付市场中,企业与企业间越来越多的采用互联网络来进行商品服务及信息的交互传输,能否快速有效的取得和传递信息成为了关键因素,企业作为贸易中最重要的角色,往往在选择贸易平台的时候会特别注重资金的安全保障,付款是不是方便快捷、交易成果是否客观有效。如何加强安全建设来消除客户对电子支付安全所持的怀疑将是中国电子商务支付产业能否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加强计算机的安全技术
关于以前所概述介绍的在进行网上交易会出现的种种危险性风险,还有因为这个而出现的安全方面的需要,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相关领域以及很多与此相关的企业都提供了很多相应的应对办法,这些办法基本上可以满足了人们在因特网上开展交易活动的低级安全需要。在不计其数解决方法中,涉及的主要安全技术有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安全认证系统、安全电子交易协议和其他相关的网络安全技术等等。
(二)建立科学的电子商务安全控制体系
提要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认清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本质,分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借鉴经验等方面提出策略,对于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释义
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企业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的需要,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化技术和产品,获得与加工企业内外的信息资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发、管理等各个子系统,进行有机的“链接”与整合,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与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实现提高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过程。信息化促进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经营、开发市场和创新管理的“程式”进行结构优化,合理配置企业人力、生产与市场资源,加速企业管理信息的纵横向传递、接受、加工与处理,将通过多项途径获得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保密”式储存,准确、高效的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长远意义,它充分凸现了企业管理集团的高度集中、信息畅通、科学管理、快速发展的综合性特征。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升级的重要“平台”。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与质量越高,企业管理的效能越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越高;企业物质资本地位则相对下降,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
二、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企业内部主要问题。第一,管理信息化意识亟待加强。随着企业改制,所有权的变革,往往很多企业法人对管理信息化建设抱着“怀疑”与“等待”的态度,片面地认识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是追“时尚”,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最多只能是起到节省时间、节约劳动成本的功效。因此,企业往往注重领导个体的主观思维与实践经验,轻视新型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应用。缺乏从企业可持续发展出发,进行系统规划与设计;对信息技术人才不够重视;企业整体信息技术使用水平较低;企业还没有形成整体性的科学管理系统。第二,现代企业内部信息化运作处于初始状态。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认为配备足够的电子计算机并联网就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了,因此企业就可以顺利地建立信息化资源,并获得所需要的行业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销售信息以及竞争对手信息等,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误区。重视企业信息化硬件投入与建设是必备的条件,但是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化运作机制是关键。很多企业对解决好企业内部信息交互、物流重组、部门协作、信息规划、资源信息等方面的工作处于初始状态。
(二)现代企业外部主要问题。第一,国内在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总体还处在落后的阶段上。各级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降低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成本和难度、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还处在明显的滞后状态,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营造良好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服务环境。第二,企业网上信息互流、阅览、储存的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软件开发应用、硬件维护控制、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系统操作、文档资料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措施还不健全。第三,应用网络安全技术还不普及,如数据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安全网关(防火墙)技术等应用。第四,信息化法制建设速度缓慢,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企业信息、政府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待规范。
三、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
(一)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加强对现代企业中信息化高级管理人才和骨干力量的培养,把信息人才的培养当作一种新的企业投资,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企业信息人才应具有多方向的企业管理领域、广阔的社会视野、敏感的市场感知能力、果断的分析判断能力。要重视与提高企业信息技术人才在企业的地位,重视提高员工的信息知识素质和发掘员工的信息技术能力。企业应通过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竞赛、信息技术人才交流、信息技术人才资格认证等途径,切实加强信息人力资源管理。
(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机制。现代企业必须把管理信息化建立在管理创新和机制转变的基础上。改变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简单地应用计算机替代手工劳动,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去的传统观念。企业应通过建立管理信息制度、管理信息与质量管理相结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制定信息技术人才创新激励政策、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等途径,促进企业管理以创新求得跨越式的快速发展。
(三)借鉴国外和国内现代成功企业经验。现代企业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的成功方法和经验。企业可以通过“借鉴模式重建结构部分试点反馈总结全面实施”的系统程序,有选择地运用国内外大型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研究成果。现代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先进信息管理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加以改造与运用,形成企业自身的信息管理特色。
本报告依据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500多家企业的采集数据,利用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国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2012年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分析。
综合分析
2012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61.95,2011年为59.07,增长2.88。其中,2012年基础环境指数为64.87,2011年为58.36,增长6.51;2012年工业应用指数为57.34,2011年为56.13,增长1.21;2012年应用效益指数为68.27,2011年为65.65,增长2.62。基础环境类指数增长最快。(见表1)。
从各省的数据来看,2012年各省两化融合指数(见图1)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江西、河北、浙江、广西、广东指数增长最快,超过全国平均增速的省份还有北京、四川、湖南、上海、、江苏、山西、贵州、辽宁、新疆。
基础环境方面,重庆、山西、四川、广东、河北增长最快(见图2)。
工业应用方面,江西、河北、浙江、广西、增长最快(见图3)。
应用效益方面,四川、广西、上海、浙江、河南增长最快(见图4)。
发展指数方面,江西、河北、浙江、广西、广东增长最快(见图5)。
从以上数据可以总结出2012年我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是2012年全国及各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010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52.73,2011年为59.07,2012年为61.95。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6.34点,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2.88点,2012年的增长幅度比2011年有所降低,这是因为2012年数据采集的样本量扩大,扩大的样本大多为中小企业,其两化融合水平相对大型企业来说比较低。
二是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升的政策驱动因素比较明显。三类指标中,增加量较多的为基础环境指数,基础环境指数增加了6.51。这是因为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了宽带提速计划,各级政府加大宽带建设投入,使我国固定宽带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均有所提高。2011-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两化融合深度行”、两化融合成果展、以两化融合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工作,许多省份也出台了相应的两化融合促进政策,一些省份还设立了两化融合专项引导资金,这些政策对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起到了显著作用。即使在工业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困难和资金紧张的环境下,企业信息化应用仍然以较快速度普及,应用效益也有所体现。
三是东中西部两化融合发展不平衡。东部11个省的两化融合平均指数是73.52,西部是51.25,中部是62.08。东部基础环境指数是76.16,西部是55.50,中部是63.38;东部工业应用指数是62.76,西部是48.92,中部是62.49;东部应用效益指数是92.42,西部是51.66,中部是59.96(见表2)。
基础环境分析
从2012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础环境类评估结果看:
全国两化融合基础环境指数由2011年的58.36提高到了2012年的64.87。其中,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指标增长最快,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指标增长最慢(见表3)。
上海、广东、福建、江苏、北京、浙江、辽宁的基础环境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较完善,当地对两化融合财政支持力度较大;青海、贵州、宁夏、云南、的基础环境最差,固定宽带普及率和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度较低,当地对于两化融合财政支持力度较小。
2012年大部分省份两化融合发展基础环境指数比2011年有5分以上的上升幅度,反映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的基础环境明显改善,这主要得益于当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较高,对两化融合财政支持力度较大,企业比较重视信息化建设。
各省份两化融合发展的基础环境呈现出“东好西差”的特点。其中,基础环境最好的省份均为东部省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宽带网络基础设施覆盖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地居民移动信息化应用水平和互联网的渗透率较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量较多,政府对两化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大,企业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基础环境处于中等水平的省份均为中、西部省份。基础环境最差的省份全部为西部省份,主要原因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小,两化融合政策环境亟待优化。
城(省)域网出口带宽 2012年,在城(省)域网出口带宽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3.42。
2011年,在城(省)域网出口带宽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0.57 。
固定宽带普及率 2012年,在固定宽带普及率方面,全国的平均水平为66.24。
2011年,在固定宽带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9.73 。
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 2012年,在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4.29。
2011年,在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0.57。
移动电话普及率 2012年,在移动电话普及率方面,全国的平均水平为60.45。
2011年,在移动电话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5.77。
互联网普及率 2012年,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全国的平均水平为58.69。
2011年,在互联网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4.89。
两化融合专项引导资金 2012年和2011年,设立两化融合专项引导资金的省份分别有24个、21个,同有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天津、重庆、陕西、甘肃、贵州、新疆,其中东部省份8个,中部省份6个,西部省份7个。2012年增加了北京、天津、山西。
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 2012年,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93.56,各省情况如图6所示。
2011年,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数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6.84。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4.72,各省情况如图7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信息化专项规划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0.59。
工业应用分析
从2012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业应用类指标情况的结果看:
全国两化融合工业应用指数由2011年的56.13提高到了2012年的57.34。其中,上海、广西、江西、江苏、湖北、湖南、山东的工业应用位居全国前列,企业的ERP、MES、PLM、SCM和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水平比较高,多个业务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开始走向综合集成和产业链协同;青海、甘肃、贵州、云南、海南、的工业应用最差,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普遍处于单项应用阶段,有的企业甚至尚未开始应用信息技术。
2012年大部分省份的工业应用指数比2011年有5分以上的上升幅度,反映了区域两化融合工业应用水平明显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当地政府积极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以“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为内涵的“两化”深度融合“百千万”工程,明显激发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使得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高。
各省份工业应用呈现出“重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普遍较好”的特点。上海、广西、江西、江苏、湖北、湖南、山东等重工业基础较好的省份,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突破资源、环境等条件的约束,因此,这些省份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对较好。青海、甘肃、贵州、云南、海南、等省份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这些省份的工业基础普遍薄弱,采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推进步伐较缓慢,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差。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普及率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8.13,各省情况如图8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ERP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7.05。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MES普及率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MES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7.33,各省情况如图9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MES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5.8。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PLM普及率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PLM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49.50,各省情况如图10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PLM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5.57。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SCM普及率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SCM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5.63,各省情况如图11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SCM普及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6.08。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采购环节电子商务应用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采购环节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3.05,各省情况如图12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采购环节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9.89。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销售环节电子商务应用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销售环节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9.61,各省情况如图13所示。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销售环节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62.97。
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 2012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47.02。
2011年,在重点行业典型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47.97 。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 2012年,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方面,全国的平均水平为59.58,各省情况如图14所示。
2011年,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55.25。
应用效益分析
从2012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应用效益类指标情况的结果看:
全国两化融合应用效益指数由2011年的65.65提高到了2012年的68.27。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的应用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其他省份,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达,以两化融合推进工业节能减排的力度较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低。山西、云南、宁夏、甘肃、青海、的应用效益最差,信息产业规模小,工业研发水平低,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专利量偏少。
2012年大部分省份的两化融合发展应用效益指数比2011年有10分以上的上升幅度,反映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的应用效益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得益于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当地政府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节能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