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7: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典故整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探讨
诗歌在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通过精美简短的文字塑造作者隐晦的思想感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高中语文中,诗歌鉴赏一直都是学生的心头病,学生出于很多原因,对诗歌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困惑,导致了十分严重的现象。教师要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水平,让学生能够深刻的品读情感,赏析唯美,肯定诗歌的魅力之处。
一、抓住诗歌的诗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抓诗眼的教学训练。诗眼就是在诗歌中出现的最能代表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诗眼能够反映诗歌的灵魂,是诗歌最重要的代表。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寻找诗眼,首先要对文章的基本情境有一定的把握,能够体会作者隐含的思想;其次,要领会诗眼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因为诗眼的存在,诗歌变得更加动人;并且,要将诗眼和诗歌的主旨相结合,确定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或者词语,确定诗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加强意象的分析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不同于戏剧、散文、小说的形式,诗歌没有详细的描述,没有完成的情节,语言很高的概括度,作者的感情隐藏的很深。学生在学习中,最头疼的就是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对意象所代表的含义不能很好的理解,对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很大的难度。意象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作者隐藏的思想感情的代表,是学生和作者沟通的桥梁。学生只有正确的理解诗歌的含义,才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进行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的意象使用方法,徐志摩使用了四个意象,“金柳”“水草”“清潭”“星辉”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这四个意象为什么可以将当时的情境真实的表达出来?
教师进行诗歌意象的相关探索,就能够增加意象的通常含义,给学生做题降低了难度。在诗歌中,很多意象所要表达的含义基本相同。例如“水”“雨”“草”通常都是表现了作者的愁绪。“杨柳枝”通常都是表达作者的依依惜别的感情。“梅兰竹菊”通常都是代表着作者高尚的节操,不愿意随波逐流的意愿。
三、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作者创作诗歌的背景环境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想要品读作者的情感,就要明白作者的创作背景。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教师首先指引学生了解杜甫创作的背景,明确杜甫当时穷困潦倒,处在恶劣的环境中,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不明了,广大的天下寒士处在人生的迷茫期,既没有安稳的生活环境,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所以杜甫由此及彼,创作了这首诗歌,发出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再了解了杜甫的创作环境之后,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做到了品味作者情感的要求。
四、重视诗歌的注释解析
在进行诗歌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告诫学生一定要好好观看诗歌之后的注释解析。一般注释中都是作者当时创作诗歌的政治环境和作者当时创作诗歌的生存状况。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相关的注释,就能够整体把握诗歌的大致情感,不会出现了太大的偏差。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作者的生平事迹,能够和作者的其他诗歌进行联想,品味作者的写作风格。很多诗人的诗歌想要表达的感情是类似的,例如李白的诗歌总是清新豪爽,陶渊明的是个充满了田园气息,李清照、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辛弃疾的大气豪迈。领会作者的风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了解诗歌中出现的典故
很多诗人都会借助历史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典故的积累。学生了解典故的背景,就能够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作者在使用典故的时候,有时候就是使用典故本身的含义,有的作者在典故原来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含义,提高了理解的难度。例如杜牧在《遣怀》中的诗歌“楚腰纤细掌中轻”就是使用了典故。“掌中轻”出自《飞燕外传》,说的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赵飞燕身体轻盈,能够在人的手掌上舞蹈。杜牧借用这个典故说明了自己也曾经放浪形骸沉湎酒色。
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一定是受到了某种刺激,或者是升官发财的喜悦,或者是家破人亡的伤感,或者是国破被俘的无奈等。作者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是送别友人的伤感,或者是思念恋人的愁思。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程度,不要停留在表面的做题中,而是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特别感情。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降低领会作者感情的难度,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使用多媒体还原了诗歌的背景,让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诗歌改编成为剧本,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绎诗歌的真实故事,从而加深作者的理解。无论哪种形式,加强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具有重要意义。
七、总结
高中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要从作者的背景入手,给学生讲述诗歌出现的意象的含义,包括诗歌运用的典故、历史故事等,加强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学生要配合教师积极进行诗歌的学习,主动收集整理诗歌中经常出现意象的含义,提高诗歌的积累。学生要注重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情感认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丛文雁.对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几点想法[J].成功(教育版),2011(11):52-53.
[2] 陈芳.浅论提高高中诗歌鉴赏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读与写(上,下旬),2014(16):85-86.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探究学习 深度 鉴赏诗词
古诗词赏析向来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让学生单纯记诵,也不能仅仅专注字面意思的理解,而应该深入下去,利用古诗词赏析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探究式学习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扩展知识面,提高鉴赏和理解能力,正如著名教育家周一贯先生所说的那样,利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研究中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发展能力,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替换类比,赏析词句
在鼓励学生展开诗词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字词理解和赏析结合在一起,运用替换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在理解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深层韵味,让他们的理解能更上一层楼。在替换类比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诗句中的某些字词进行替换,让学生区别替换后的语义差别,也可以让学生对比内容情感相近的整个诗词,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异。
以教授柳永的名词《雨霖铃》为例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整首词的意蕴,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名句,采用替换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在理解原词意味的同时用其他词汇来替代其中的某些词,并分析替换之后的词句在情感意蕴方面有什么不同。有学生提出该词讲述的是词人与佳人离别后的悲伤和思念之情,为了衬托情感,可以将“晓风残月”改成“凄风苦雨、冷风悲月”等词句。然而在进一步思考后学生发现原词中的“晓风残月”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晓”暗示作者经过了一整夜的思念,而“残”暗示了作者的心情,该句不甚悲切,但是和其他词句结合起来却有着优美凄清之感。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思考曾经学过什么同样体现思念愁苦的诗词,并让他们尝试将其与《雨霖铃》对比,感受其不同。如有学生提到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词句,并在类比之后发现柳永写“愁”写的是眼前实景,而李煜在《虞美人》中则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的是虚景。这样学生就对古诗词的创作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替换类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变得更为细腻,令他们对诗词中的经典词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更能让学生增添对古诗词鉴赏的兴趣。
二、白话描摹,赏析意境
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品味诗词意境,让学生感受古诗词“诗中有画”的韵味,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用白话来描摹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这有助于他们更为形象地赏析诗词,提高表达能力。
《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创作的千古名词,然而对于年轻的高中学生来说,很难真正和当时已经历经沧桑的李清照之间产生共鸣。在这种时候就需要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来描摹诗词意境,深度感受诗词。要注意的是这种白话描摹不是简单将古汉语翻译成白话文,而要让学生在描摹的过程中加想,对诗词中未尝明言的空白处进行补充。如有学生在描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词的时候,并没有单纯从字面来翻译解释,而是加入了自己的体会,描摹成“在身居异地、无人为伴的时候,感到心里十分孤独,在连年战乱中辗转难逃,不仅失去了心爱的古籍和文物,甚至还和丈夫分开,内心感到十分凄凉。”这样的描摹加入了学生的想象,是在理解《声声慢》创作背景,充分感受李清照创作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课外链接,赏析风格
探究性学习并不只是在课堂中进行,还可以延续到课外,可以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各种相关资料。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博览群书,更能让学生在尝试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风格有更深的了解,这能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广见闻。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词人,在教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可以采用课外链接的方法,让学生上网搜寻辛弃疾其他词作,同时尝试了解辛弃疾的抗金历程。让学生将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和他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这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其创作风格。在课外链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辛弃疾在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正打算为北伐做准备,但是当时的掌权者却不能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调离镇江,使得他的复国之梦再次破灭。在这种背景下辛弃疾运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等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忠心,同时也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这使得辛弃疾的词作体现出一定的感染力,展现出豪迈壮阔的风格和深深的爱国热情。
在课外探究之后,还必须回到课堂上,让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交流,这样才能让探究性学习更为深入,更加有效。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凡是通过师长讲述而传达的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知识,学生必须通过自主探究才能挖掘出活的、有用的知识。在高中诗词鉴赏课中,应避免过多“寻章摘句”,更应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可以适当地开展探究性学习,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们更为深入地鉴赏诗词,从中汲取有用的营养。
【参考文献】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古诗词兴趣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学生常会感到枯燥无味。传统教学主要由教师将作者的生活或者写作背景向学生介绍,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一知半解地读懂古诗词的大致内容。或者教师直接将古诗词的翻译抄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背诵。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了。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古诗词深刻的内涵,可使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我播放歌曲《雨霖铃》,同时视频展示歌词,也就是全词的内容。学生被优美的音乐深深陶醉,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就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从而急切地想要进入词的学习中,理解词的内涵,领悟词的情感,了解词人的生活背景、身世,总之,学生对词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很活跃。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古人生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有许多内容,被拍成了电影、电视片或者短剧,如果能够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那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如教学《短歌行》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曹操的认识,感悟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加深对词的理解,我用视频展播电视短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片段,让学生进行交流、诵读,从而让学生了解了曹操的文才武略,知道曹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个文学家。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配音朗诵,促进古诗词的理解
配音朗诵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配音朗诵往往有现成的录音,标准的朗诵,不仅让学生学会朗诵,更重要的是从朗诵中,感悟出古诗词的韵律美、音乐美、节奏美,也便于学生对整个古诗词的理解,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感情的朗诵,学会断词、断句的方法,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培养想象力,产生创新的思维。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我播放配乐诵读,要求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给生字词注音,同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接着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读,要求学生在模仿中,体会诗人朴素、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师生视野,学会鉴赏古诗词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浏览网络,经常浏览网络世界,拓宽教师的视野,学生也应该经常上网查阅资料,学会收集资料,自主获取知识。教师可以将自己在网络上收集到的有用的教学资源,告诉学生,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让学生少走弯路,使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网络自主学习,选择高效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然后归类整理,为将来更好地学习古诗词打下厚实的基础。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也使得课堂更加开放和灵活,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给予学生网络学习的机会,发挥信息技术的网络优势,互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在自学中,获得了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材料的积累,虽然主要靠学生自身长时间的努力,但语文教师的引导、指导却是不容忽略的,更需要高中三年语文教师长期、耐心而细心的指导培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每天接触的语文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丑,从大量的阅读中提炼、整理材料。
一、回归语文教材,把教材作为丰富的作文资料库
高中三年厚厚的六本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一“资源”,引导、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将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经典人物、经典事例,如霍金、荀子、贝多芬、海子等,还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等至理名言,再现于作文中,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
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正是学生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源头活水。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内容,尤其是考试大纲中要求背诵的优秀篇章,应及时督促学生反复背诵并经常复习,而一些大纲中没有要求背诵的优美语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事例、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理,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的时候便不至于“难为无米之炊”了。
二、回归生活,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假恶丑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在中学生平凡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美的东西,只是缺少注意,缺少发现罢了。语文教师应告诉学生,我们常常缺少的是用心灵去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只要你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就会从自己身边发现从前熟视无睹的平凡小事中的美:从一次打水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一个微笑体悟到社会的温馨,从别人的不拘小节里体会到宽容的魅力……其实,许多时常烦扰我们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体验,每天眼见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作文最需要的材料,朱自清正是从“日日走过的荷塘”中,发现了荷塘月色之美,从而写就了感动几代人的经典美文。
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感受的触须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瞬间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关心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关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最美教师”“最美医生”“最美警察”“最美司机”等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挖掘出最真实的体验,用最有真实感受的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
通过有意识的长期引导,学生就会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心去细腻地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三、博览群书,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作文素材
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最重要方法,也是作文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浓厚、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在广泛浏览一些精美的散文、小说、文学名著等的基础上,从中摘取许多精彩的语句、名言警句等,并对平时积累的素材,做到熟练背诵。这样学生在作文时才有东西可写,而且还能给作文增色不少。
四、引导学生留心各种社会信息,增强作文的时代感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学生如能及时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社会信息,便会及时真正把握时代的脉搏,在写作中就会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是多样、广泛的,应积极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去收集大量的社会信息,并且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取积极、有价值的信息,为我所用,去丰富、充实自己的作文内容,从而增强作文的时代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传授学法;训练维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渗透着传统文化,这是语文学科特点决定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展开多元对话,符合学生语文认知诉求,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具体操作设计时,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对传统文化信息展开搜集整合、优化处理,为学生学习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通过教法改进创新,传授丰富学法,拓宽教学训练维度,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多元交流,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认知构建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一、整合传统文化信息,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我们常说:“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文化信息极为丰富,教师在教材解读时,要关注传统文化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结,为学生展开有效学习创造条件。
(一)搜集相关信息。传统文化信息非常丰富,具有广泛性,包括历史故事、古诗文、民俗、民谣、乐曲、民族音乐、戏剧、曲艺、国画、谜语、酒令、传统节日、历法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信息极为丰富,教材文本与传统文化有诸多渊源,教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发动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展开信息搜集,如此,可以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有力支持。在发动学生进行信息搜集、整合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筛选意识,给出科学的梳理方式,提升传统文化的信息适配性,帮助学生形成传统文化信息构建意识。这样,才能对课堂教学带来正面效应。
(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大多具有一定传统文化认知基础,接轨学生的学习认知,可以有效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提升课堂教与学的和谐度。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此外,教师的生动讲述、案例列举、实物展示、问题设置、多媒体展示等,都可以为学生带来发动学习思维的机会。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为课堂注入新鲜动力,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诉求,确保传统文化学习维系在高品位之上。如《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作品,作品中包含丰富传统文化因素,授课时,笔者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然后让学生搜集课文中的传统文化信息。学生快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顺利找到了相关信息:“赏月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关于赏月的名句众多;课文中引用了《西洲曲》的句子,这也属于传统文化内容”“荷花、柳树、池塘、鸣蝉、月光、流水,这些物象都是古代文人墨客最为青睐的,以它们为描写对象的诗句数不胜数”……通过让学生搜集传统文化信息,点燃了学生学习热情,通过搜集整合,学生的学习渐入佳境。而学生在信息搜集过程中,也强化了学习认知。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传统文化是语文学习重要内容,教师要注意学法传授,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以提升学习品质。丰富教法,传授学法,体现新课改基本精神要求,具有较强针对性。
(一)优化引导方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众多,教师在教法创新方面要有个性精神,特别是面对传统文化渗透问题时,要在教法调整方面做出一些实践尝试,以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教师进行教材挖掘、引经据典、名句启动,发动学生进行课堂演绎,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功能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契机。特别是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能够将丰富的图片、视频、文字、动画等信息,以声、光、电的形式传递到学生面前,对学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热情。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认知有多重联系,在教学引导时,教师要有融合意识,接轨学生传统文化基础展开,其引导效果会更为显著。
(二)传授多种学法。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广泛接触,但其认知呈现差异性。教师在学法设计时,需要观照不同群体学生学力基础实际,对学法展开优化活动。课堂演绎、开展多种形式展示互动、读写结合、社会调查、信息整合、课堂讨论等,都属于学法范围,教师在具体指导时,不妨征询学生的参与意见,以提升其学法运用效果。传统文化具有强大渗透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也有较为深厚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处理传统文化信息时,不妨让学生利用自身学习经历,探索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其学习有效性。如《氓》这篇课文选自《诗经》,这首诗本身就是属于传统文化范围。为有效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笔者先让学生展示积累的《诗经》或者其他古诗名句。学生迅速给出名句集锦:“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这些诗经名句内涵,并快速接轨《氓》文本学习。通过让学生展示相关名句积累,进行课堂展示与课堂互动,不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还极大提升课堂学习起点。启动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思维,课堂学习进入到佳境之中。
三、拓展教学训练维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传统文化具有极强渗透性,教师在训练设计时,要有激发意识,要用训练形式的多样性和训练宽度的多向性,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巩固学生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如能善用传统文化作为训练载体,可以成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丰富训练方式。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教师在训练方式选择时,需要结合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学习习惯,以提升训练有效性。如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展开课堂辩论、讲述生活经历、列举典故案例、展示个性认知、仿写扩写、课堂演绎等,都是可以选择的训练方式。与此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系统的构建,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全面搜集文化信息材料,展开自觉学习、自觉归总,从而获得丰富学习启迪,为全面构建传统文化认知体系创造良好条件。另外,传统文化对社会的渗透更是无处不在,教师可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之中,通过多种社会调查等形式,对传统文化展开实践性学习,这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具有极强针对性。
关键词: 学习方式 高中诗词教学 教学实践 备课设计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诗词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关注和培养个性的过程。
“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而不是盲目被动、机械应付;积极参与,而不是冷面旁观。关于词,无论你采用哪种方式施教,最终都要让学生能够背诵,并通过分析鉴赏进入词的境界。有以下几种学习方式可供学生采用。
1.从词的章法入手。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为全词奠定了一种豪壮的感情基调。二是利用过片(即下片的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是从上文的歌颂英雄转移到对好大喜功者的讥讽,为下文书写词人的“激愤”做了铺垫。三是利用结尾总括全词,如《定风波》就是用最后一句话“也无风雨也无晴”概括了词人宠辱偕忘、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2.详细分析词中关键性的语句。对词中典型的意象,能够直接表达作者情绪的词语句子进行讲解、鉴赏,拓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补充词意的空白,把握词中营造的艺术境界。
3.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经历。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赏析文章。好的鉴赏文章可以帮助学生开阔思路,无形中可以学会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对学生赏析能力的提高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践行新课改理念,在学习“宋词”单元时,鉴于诗词内容、风格比较相似的特点,我首先向学生明确了“宋词”这个单元的基本要求:
1.介绍有关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一般知识,如词牌、词的题目等;还可以讲一讲宋词可以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和宋词在不同时期的面貌。
2.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习欣赏宋词。提出四个层面的学习要求:一是文体知识层面,要求大家掌握“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进一步研究这两派词主要运用哪些意象,抒发什么情感,语言风格是什么。二是词的意象、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的层面。三是词的结构,以过片句为主,有的以景过渡,有的以情理过渡,有的追忆史实、以事过渡,有的直接运用典故过渡。四是高考考查的角度,设题方式、学生的答题流程与思路,术语、句式运用。
然后,让学生选择学习伙伴,形成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词,自主设计学习内容、环节、问题。在小组内分配学习任务,然后查阅资料,研讨、交流,经过充分准备,然后推举一两名同学公开展示,可以是一个环节,也可以是一节课,内容可以是一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但在交流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伙伴之间有人划分诗词的节奏,有人声情并茂地范读,有人准备朗诵录音带,有的集体读,有的寻找写作背景,有的分析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有的借鉴别人的评论赏析诗词的艺术境界,课堂展示中有的同学口述,有的写出了关键词,有的准备了课件,还有当堂背诵的环节,等等,都有侧重点,没有按照老师指令划一的要求,面面俱到地学习,反而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单项交流的方式,生与生、生与师通过多项互动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感悟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又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和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宋词”单元教学中,有的学生解释词的意象的含义、文化内涵,比如与“送别”有关的意象,与“闺愁”有关的意象如“瑞脑”、“黄花”、“梧桐”、“细雨”等;有的学生整理挖掘了诗词中的典故,原意是什么,这首诗词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有的学生找来赏析文章,帮助大家理解、赏析词的艺术境界,真正达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有的学生赏析了诗词中的名句,并从诗词的“语言”角度如炼字、炼句方面对高考考查的要求及方式等方面举例加以解说。虽然他们对诗词感情的把握、艺术境界的体味、理解的深度,答题的规范程度、方法运用的熟练程度有差异,但是至少都明确了诗词的意象、意境如何把握,怎么结合作家经历、遭遇理解诗词的含义,把握诗词的情感,从而了解“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了解基本的背诵方法、鉴赏要领。在个人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忆、背诵、理解、揣摩体味,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通过听取他人的方法,互教互学,从中得到知识补充,丰富自己的经验,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学习活动“新闻会”“争当小老师”“说文解字”“百家讲坛”
一、现状及原因浅析
一提文言文学习,许多学生就高呼难学,不少老师也慨叹难教。虽然课堂上老师如临大敌,严阵以待,生怕有点滴遗漏,但大多数学生却如坠雾中,茫然以对,难燃尚古激情,即使有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侧耳聆听奋笔疾书,生怕有一丝放过,但到头来一考试,却是失望大于希望,灰心又胜信心。
结合一些专家、老师对这种现象的深刻剖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教学内容偏颇,草率对待文言知识的落实,文言文课上成了现代文阅读精讲课;二是一些老师仍单纯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以至于最后又成了“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教学效果也局限于老师倒出“一桶水”,学生最多得到“一碗水”;三是文言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单调使得学生没了兴趣,失了动机。
二、对策浅探
因此,文言文教学现状要改观,文言文教学要改革,而且势在必行!那么,又该如何改革呢?
笔者认为,首要任务是要把准时代脉搏,学习并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打个比方说,学生就是学习活动的发动机,而老师应该做电子起动器。换言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离开这一核心,更不能放弃。
其次,要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内部动机,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日常的文言文教学活动中要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知识和能力,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等多重矛盾组合,既要把知识夯实,又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再者,新的时代,新的社会对需要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取心和团队精神,良好的组织和沟通能力,创造性,终身学习能力……这些新的要求也促使教育要改变原来培养传统知识型人才的教育方向,要知识和能力共举、创新与个性并重。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让学生积累知识,而且更能训练能力,提高修养,张扬个性便成为语文教师的上上之选。
回顾十余年教学生涯,笔者思量以下几种活动颇有成效,今作简述,请大方之家予以指导。
(一)“新闻会”
借鉴新闻发言人在新闻会对某些事件作出表述,回答记者们的提问这种形式,策划“文言文翻译新闻会”这一小活动。简言之,就是让同学们课前做好准备,然后指名或推荐一名或者若干名同学做新闻发言人,接受其他同学(记者)的提问,解决难点后由“新闻发言人”指定同学作翻译进行交替传译(讲话者讲几句后,让口译员翻译,交替进行)完成某些文段翻译。
首先,召开小型“新闻会”,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4-6人,每小组推选1人为“新闻发言人”,接受其他“记者”提问。在此环节“新闻发言人”不概述文章大意,不指定同学作翻译,(目的是节省课堂时间,避免环节设置重复,增强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其次,由老师指名或由同学推荐一名或若干名“新闻发言人”,到讲桌前主持全班新学文言文的“新闻会”,“新闻发言人”先概述文章大意,然后,接受各个小组推选的记者提问。(在此环节要注意的是每个小组限推一名记者,所提问题应该是本小组没有达成共识的,或虽有答案却感觉不满意的。)
再次,在解决了文中难点词句后,新闻发言人随机指定一名同学作为翻译进行交替传译,二人合作翻译课文的重点文段,让全体同学对全文形成系统而又有重点的认识。这种活动方式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相比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原因在于“新闻发言人”的挑选具有随机性,每个同学为了避免在选到自己时“卡壳”丢面子,必然要最大努力了解课文,主动解决自己的难点。这就真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这种活动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之间容易沟通,容易引起共鸣,气氛活跃、和谐。
当然,这种学习方式也存在一些“隐患”,因此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课前预习要全面而有深度。
2.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做“甩手掌柜”。
3.“新闻发言人”的回答不能随意,不能“离题万里。”
(二)“争做小老师”
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寻觅文言人津梁”单元时,为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我们教研组集体备课时选取了几篇课文,把参考书和相关资料交与学生,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学生自己讲课。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们给各个学习小组评出等级并设最佳小组奖。这样能激起同学们的好胜心,他们可以很快转变角色,小组成员同心协力,积极合作,搜集资料,解决疑难,从课文内容的备课到教学流程的设计再到课后作业的布置设计,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思考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团队精神、协作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课堂上,小老师虽有些紧张拘束但却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一旦课上出现突发问题,其他小组成员积极补充,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却绝不混乱。课后,老师就某些不足再给予一定的补充和指导,学生们都表示这样的课堂收获挺大。
这种教学活动方式使学生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积累还是对内容的把握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心态下进行的,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其它没有预料到的效果,比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不再单纯地关注故事情节,而学会从其它角度,比如语言、结构、人物形象、表达技巧等方面鉴赏古典文学作品,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文解字”
这种活动就是在某一个时间段中(一个月或两周),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文言文学习需要积累的文言词语,让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字,然后以这个字为原点,呈三个梯级向外辐射,第一梯级为所选字的每个义项,第二梯级为某个义项的某个典型例句,第三梯级为同这个典型例句有关联的文学典故、名人轶事,成语俗语等。
每个同学经过自己搜索资料加以整理后便可在每周的活动课或自习课上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
比如有一次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居、举、具”三个字。有一个同学选择了“举”,经过搜集整理,他向同学作出了大致这样的展示:举,一是举起、抬起的意思,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是举起的引申义,可以理解为举出,例如成语“举一反三”,然后,他又给同学们列举了几个类似的词语,如“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三是推荐、推举,例如“举孝廉”,并且他给大家讲述了自汉代汉武帝以后这种培养和选拔官吏的方法;四是攻下、占领,从这个义项出发他举了“戌卒叫,函吉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例句,并且带领大家一同吟诵起了杜牧的《阿房宫赋》;五是“全”的意思,例如“举国欢庆”。这种活动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来讲更具故事性、趣味性,学生在整理积累时不感到枯燥,不感到单调,他们愿意主动去做,无形之中学习的效果也就增强了。
(四)“百家讲坛”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绝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对文言语言知识的积累上,而是在提高我们语文素养的同时,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而这无疑要建立在觅得学习文言文的津梁的基础之上――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仿照百家讲坛,举办小型的讲座无疑是一种益处多多的活动方式。
为了能更紧密地联系课内所学知识,拓宽视野,提升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笔者特意对学生作出了如下的要求:
1.讲坛以讲学过的作品中的人物为主。
2.为了使内容更丰富翔实,建议大量参阅课外资料。
3.要注意分析鉴赏对人物形象塑造有重要作用的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以及个性化的语言,真正做到仔细理会,讲出心得。
4.要对个别运用精当的词语反复揣摩,以体会古人炼字之妙。
5.在仔细理会的基础上要充满感情地品读、吟诵,开设讲坛时读原文词句要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读出人物形象应该具备的神采和气韵。
此活动一经开展,便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欢迎,开讲坛者丰富了知识,展示了风采,听讲座者增广了见闻,并且如同听书看戏,兴趣盎然。虽然有些分析不够老到,有些观点稍显稚嫩,但这种活动却真正把知识和趣味糅合在了一起,让个性和共鸣碰撞出了火花,使得曾让同学们“不敢说爱你”的文言文带给了他们赏心悦目的欢乐。
综上所述,开展多种活动,改革文言文教学方式,应当成为新时期文言文教学的潮流。因为它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
我们期待着学生们的一句:“文言文,有趣!”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必修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考诗歌;得分低;原因;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诗歌是我国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等诗人的著作。诗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现阶段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子在很多地区仍然存在,尤其是对于一些高考大省来说,提出一些应对高考的策略及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而诗歌是现在高考内容之一,学习诗歌是对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追求,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能力,能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笔者本文着重从对诗歌鉴赏的现状特点来分析,总结方法策略,对考生提供一些帮助。
中学阶段的诗歌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知识掌握的阶段,我们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说,主要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高考诗歌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必然造成考生在得分上的差距,既然有差距的存在,必然要针对差距来深入的研究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以主观题出现的形式是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那么还有哪些其它的原因呢?找到问题的原因,我们是不是也要进行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呢?基于种种问题,我们来一个个进行解答。
一、分析考生诗歌得分低、分值差距大的原因
针对高考考生在诗歌鉴赏专题得分低、分值差距大进行原因分析,我们要力求做到全面、具体,不仅要从主观上进行分析,同时也要从客观方面来进行说明。
1、主观原因
主观上从考生自身来分析得分低、分值差距大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其一是有的学生不喜欢学习诗歌,或者认为诗歌是没有必要学习的,尤其是古典诗歌里面的古体诗,学生认为是老去的东西,不符合时代的潮流,现在的生活还学习这样古老的东西是不实用的,他们从根本上就丧失了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现在大多数学生积累古典诗词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应付高考的需要,很少有人说是喜欢就去抄写一些诗歌、做一些笔记;另一方面针对答题时学生主观上的思维不清晰,表达不明确等,针对此方面的学习上从结果来看肯定是不会得高分的。
在理解欣赏诗歌的时候,有的同学只根据自己熟悉的某个诗人的流派特点、创作风格、语言特色、个人经历,而不顾实际情况去理解该作者的作品,比如看到作者的名字就会把他的代表风格拿出来(苏轼――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有时看到写“秋”的就认为是悲凉的心境,有时却是大相径庭的,比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虽然是写秋天,但没有悲秋的意味,所以说主观上的不仔细也是一个原因。在回答主观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刻意过分的套用模式,从诗句中体会不到的情感,切忌不要从模式中搬出来,写出了多余的情感或者升华了作者的情感都是不合适的。
2、客观原因
客观上从教材编写及其他客观方面分析考生得分低、分值差距大的原因:一是我们得高中课本语文是以单元为特点进习编制的,诗歌的模块一般会是一两个单元左右,诗歌部分在我国中小学课本中所占的比重偏少。诗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学语文的教材当中是可以适当的增加的,因为中学生在这一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培养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有利时期,学习我国的古典文化对于后来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自我陶冶是很有帮助的。二是因为诗歌鉴赏题目考查的形式是主观题的形式,学生由于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的程度不同,难免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在得分上有差距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那就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以及评价方式有缺陷。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不得当,适应不了现代的学习内容,这也是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低下的一个表现。在现代社会,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借助新科技,使多媒体设备能够自如地在诗歌的课堂上行驶。
二、如何开展日常诗歌的学习工作
高考考生由于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在日常的学习当中也会自己去组织一些要点来应对高考,加之教师在辅导学生高考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片面化的倾向,这势必会给考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无时无刻不对高三的学子进行知识、技能、方法的恶补,面对这些误区,提出针对性的意见,针对于诗歌这一专题来说,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是当务之急。学好诗歌首先必须要做好以下的几项工作:
1、重视课本,以课本为切入点,学会从教材的典型诗句中进行迁移高考试题中的表现手法考题设置,考试一般不会脱离我们平时所学到的知识点,所以不用死记硬背,整理几首诗好好研究下,将课文上的诗句设计成题,让学生练习,以练习促复习,是不错的做法。另外,由于近几年连续出题的情形多针对于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学生复习起来难免会比较重视这两点,相对来说会产生片面化的结果,要建立全面的复习机制。
2、要扩大诗歌的阅读范围扩大诗歌的阅读范围就要平日里多读一些诗歌,体会到音律美、节奏美,了解一些作者的人生经历,多读一些人物传记之类的,以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平常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了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诗人的诗歌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诗歌都有所了解,才会在高考诗词鉴赏中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3、多举办和诗歌有关的活动平时多搞一些类似诗歌朗诵,诗歌比赛之类的活动来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应设法带领学生进入古典诗歌的情境。
4、学习诗歌与学习文言文相结合,诗歌鉴赏题与名句默写题相结合以上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要努力学习。尤其是古诗词默写部分和诗歌鉴赏部分是对学生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的考查。
三、针对考题本身应把握的内容
1、题目从高考诗歌的题目上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些信息来,诗歌的标题,就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一般都是作者精心拟定的,它不仅能反映出文章的主旨,有的 还能揭示诗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内容等,是解读诗词最佳切入点。
2、作者对于一些了解的作者考生可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朝代当时的世况和人生经历境遇来分析。所以“知人论世”是鉴赏古诗词一个重要的方法。
3、注释古典诗词鉴赏试题中,命题人有时会给出一定的注释。这些注释,或交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典故等等,考生高考所考的诗歌一般都是考生平时没有了解过的,有的甚至连作者都不了解,所以当考题本身有注释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把握,这些注释一般都是些有意的提示,是理解诗意的捷径所在。
4、诗眼诗眼,就是诗中的关键词,关键字,所以要找到最传神的最好的那一个。以《登高》为例,这首诗的诗眼是悲秋,但其中有很多的词也比较关键,像“独登台”的“独”、“百年多病”的“病”,有的学生可能会拿不准,我们可以深推“独”其实是“悲”的原因,作者由于孤独产生的悲,“悲”是更高层意义上的,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词,形成特定的景来抒发特定的情。
5、意象一首诗歌少不了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而诗歌的感情一般都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我们都了解《登高》的意象主要有“风”、“ 天”、“ 猿”、“ 渚”、“ 沙”、“ 鸟”、“ 落木”、“ 长江”,通过这些意象,再加上修饰他们的词急、高、V、清、白、飞回、萧萧下、滚滚来,组成前四句,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