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招贴设计论文

招贴设计论文

时间:2022-08-20 23:5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招贴设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招贴设计论文

第1篇

【摘要】文章介绍了有关招贴设计的一些基础内容,并对招贴设计比赛“基尔周”的历届作品进行分析,对招贴设计中中国招贴设计的进程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招贴广告;设计;中国招贴设计;德国基尔周

招贴广告的英文名称是“POSTER”,意为张贴在大木柱或墙上、车辆上的印刷广告。在牛津英汉词典中,意指展示在公共场所的告示(placarddisplayedinpubicplace)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招贴的意思是贴在街头或公共场所以达到宣传目的的文字、图形。招贴兼有绘画和设计的特点,并有多种表现形式。现代设计师使招贴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使招贴具有了历史与艺术价值的收藏品。

现代招贴的产成对各国产生了一大批的优秀的设计师,其中朱尔斯·谢雷特设计的海报有强烈的视觉风格,得到了许多优秀设计师的认同,从而谢雷特有了“现代招贴之父”的美誉。现代招贴海报的设计,使许多设计师有了更加广阔的设计思想,并由此产生了许多的设计风格。1980年,法国产生了象征主义,象征主义的招贴中注入了理性与感性,强调了形象与色彩的象征性与隐语性,这种招贴中含有更广泛的人性的东西在里面,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心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里的东西。20世纪初,德国与奥地利等国开始流行表现主义,而表现主义还要分为抽象和具象。抽象招贴不像象征主义一样从表面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内容,抽象招贴可能采用夸张等表现手法,而具象招贴则一眼就能明白了其中的含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产生了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在欧美的设计界中,尤其是在招贴设计界中引起了重大的影响,构成主义更注重几何图形与色彩的使用,用抽象了的几何图形与强烈的色彩形成视觉冲击力。20世纪初,流行与法国的立体主义对招贴设计产生了广泛而深渊的影响,立体主义对自然物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从中提取了精粹的形并使入几何化,立体主义改变了传统的绘画方式,极大的丰富了招贴的视觉语言。20世纪初,意大利产生了未来主义,在招贴设计领域中,未来主义利用抽象元素在画面中的穿插、透叠、反复以及“线的力量”来表现作品中的运动感、速度感和力量感,这些设计师用其独特的风格形成了未来派的招贴设计风格。1924年,法国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超现实主义风格把现实观念和梦境幻觉以及本能潜意识等结合起来,不受逻辑和现实的制约,用非理性的联想来知道并表现原始的冲动和主观的意向,营造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形象和环境,以及达到超现实的境地,具有一定的象征和隐语。70年代初,建筑界产生了后现代主义,尔后迅速渗透到艺术界与设计领域并于80年代达到顶峰,进入90年代,“狭义后现代主义”(用历史装饰动机惊醒折中主义式的装饰)开始衰退,而“广义后现代主义”(对经典现代主义的批判)则仍在不断发展并一直延续至今,对当代设计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由西方的招贴进程我可以看出,招贴设计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进步的,那么亚洲的招贴设计又在世界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中国的招贴设计又是一个怎么样的发展过程呢?随着亚洲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的招贴设计在世界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巴黎国际广告招贴沙龙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南韩的参展作品令人刮目相看。亚洲的招贴设计中,日本的广告招贴设计具有民族风格,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时期,日本的设计界开始将西方现代设计的风格流派同日本传统的艺术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招贴风格。日本的招贴设计经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形成了较为典型的风格,并在世界招贴设计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日本虽然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但却能把眼光投向全世界,投向在工业革命中取得极大成就的西方。他们及时的从西方世界的图形设计上取得成功经验中吸取了养料,无论在设计意识上,还是在设计形式上(如文字的排列,构图的安排等诸多方面)都能使自己与世界性的节奏,合拍。正因为如此,才能使日本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性的时代潮流中独树一帜。

中国的招贴设计应该说是较早的,但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直到后来工业进步了才有所发展。中国最早的招贴出现于11世纪(宋朝),他是山东济南刘家工夫针铺的一张印刷广告。铜版四寸见方,内容是有关产品的质地和销售方法,画面图文结合,并通过雕刻铜版印刷工艺完成,他是至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印刷广告,比英国的印刷广告要早400年左右,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中国的印刷招贴如此早的诞生,却没有迅速的发展起来,可以说是一种悲哀,中国有着当时如此先进的技术却让西欧先发展起来,这其中给我一种重大的感触,要把自己的眼光放到全世界而不仅是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商业招贴在上海和香港地区较为流行,进入50年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作为大众传播主要媒介之一的招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70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中国招贴也进入了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中国设计家深入研究了20世纪以来的西方招贴设计的各种风格流派,并将其转换成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创造了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招贴。在50年代到60年代时期,波兰和前苏联的风格对中国招贴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设计家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创作了很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招贴,达到了较高的设计水平,在社会上产生可广泛的影响。而在现如今,中国的招贴设计与国际接轨。设计出一些在国际上都有较高声誉的作品,中国招贴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性进展,引起了国际(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09页)设计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从整个世界的宏观意识而言,东方与西方,各大洲,各地区都有着各自设计观念。设计风格上的相对同一性及相互间的特殊性。从局部的微观意识来看,受其民族文化的意识影响,各个国家又存在着各自见在设计观念与风格上的差异,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另一条线上,工业文明较发达的国家与民族有跨越了这一区域性的屏障,在保留自我意识的同时,找到了在时代想上的共同观念和语言,他就是当今国际图形设计发展的现实。要缩短消除我们与世界招贴设计的这条鸿沟,我们就必须把视野投向这个世界的设计大舞台,就应该紧紧的跟上时代的进程,把握住全球性图形设计的大动脉,只有这样,才能对当今设计方向有个超前的认识,才能以一种与当今时代吻合的节奏来找到一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路。

无论是从世界招贴设计的进程,还是中国招贴设计的进程看,招贴设计与工业革命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越发达,工业越进步,招贴设计就越向前进步。而世界是最卓越的设计师几乎都因为在招贴设计方面取得非凡的成就而闻名于世。招贴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最能体现出平面设计的形式特征,他具有视觉传达设计最主要的基本要素,他的设计理念、表现手段及技法较之其他广告媒介更具有典型性。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各种新的广告媒体,新的传播手段,新的制作技术以及新的理念不断涌现而招贴也由以前落后的手绘而进入电脑制作。我们正走向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关注现实,更寄希望于未来,相信招贴设计随着社会的进步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王雪青编著.国际设计传真.

[2]汤义勇编著.招贴设计.

第2篇

(一)中国传统色彩

中国传统美术色彩有五色,因此在招贴广告中,可以运用五色的象征性,如黄色带来的高贵,红色带来的祥瑞,黑白两色带来的简约典雅,以及五色相互之间的调和所获得的其他或冷色或暖色的色彩,通过强烈对比带来的绚丽视觉感等。这样可以通过色彩来赋予不同的广告招贴设计作品不同的含义,让欣赏者能够获得别样的心理体验和美观感受。除此之外,在作品中运用这些色彩的象征含义还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人民赋予色彩的含义和千百年来形成的色觉感受,是我们在广告招贴设计里面可以传达的中国文化气息。

(二)中国传统文字

中国传统文字对于线条的勾勒有着一定的艺术,不管是意形字还是音形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利用中国传统文字来设计广告招贴不失为一个创新点,这样也能够更加便利地传递中国文化。设计者可以通过对水墨、书法等中华艺术的理解来设计广告招贴,从而形成东方文化独具特色的表现风格。另外,在对字体质感和形态的把握上,可以在传统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创新,从而形成新的广告特色,既不失传统,也能跟紧时代的步伐。《家国梦圆》这件作品就是应用传统文字方面的一个完美诠释。

(三)中国传统文化图形

在文字出现之前,先民就用图形来记载所发生的事情。所以中国的图形艺术发源早,而且是不断地在发展。如古代五色龙的描绘,每种龙的刻画都有着不同的姿态,并且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有的龙刻画得威武,一般在皇宫大门前做成石雕,来守卫位高权重或者是有重要社会地位的人。中国传统图形一般在陶器、石壁以及成形的石雕图像上得以留存下来,都很容易搜索到。这些图形一般都是先民对大自然各事物千姿百态的叙述和描摹,里面传递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深厚感情。另外先民对动物形状的描述居多,从而衍生出寄托先民信仰和希望的神化之物的图像。将这些元素应用到广告招贴设计中,可以体现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

(四)中国传统表现手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法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状态。而表现手法的体现主要是在文字和图形两个方面。文字上,就是我们语文学习中常常可以接触到的一些语言的表达手法,这些表达手法能够增加语言表述的魅力,从而吸引顾客的注意。广告招贴一般是外面的户外广告,要吸引匆匆过路的行人的注意,就要在表现手法上面下功夫,不仅要在语言上散发独特的魅力,在图形上也要注意它的表现手法,要使招贴广告瞬间就能进入行人的视野,造成一种意料之外的感觉,并使读者吸收到广告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如图形的运用,可以使用替代的表现手法,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特殊组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奇特的图形,以这样一种怪诞的感觉来吸引行人的目光,达到广告招贴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于广告招贴设计的作用

(一)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会让广告招贴更有吸引力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人看来本就具有奇特和美观的特点。在广告招贴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会让广告招贴更具个性化,从而凸显每个广告内容的独特性,使得传达的信息更加完美地得到发挥和传递。它也能快速地吸引人们的眼球,让人们阅读和欣赏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更加容易取得人们的青睐,使得公司在各大广告招贴中脱颖而出,这样就为宣传公司文化精神和产品信息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和便利的平台。

(二)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更能够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广告招贴本就是面向社会和面向世界的,在广告招贴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就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现给社会和世界,让中国和世界的人民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中国人民更加拥有自信。现代广告招贴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也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水平,从而反映现代人对美和个性的追求,在内在精神层次上面也获得了很好的提升。

三、结语

第3篇

1.“断”与“续”

正如底面所分析的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一样,人们往往对容易感知的事物会感到乏味,甚至是失去兴趣,人们的视知觉对预期的图式出现在自己的视知觉内,往往不会引起太大的注意,要想突破这种模式,这就需要对招贴主题图形加以改变和简化,而图像自身的“断”和“分”就会打破这种视觉上的完整性,提出问号,吸引受众注意,提高记忆指数,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近几年来,在招贴设计中有许多运用了这种招贴主题图形的“残缺”技巧来设计作品。在第二届“靳埭强设计基金奖”中获得“未来设计师大奖”的招贴《圆》运用了这种图形的“断”,意的“续”来传达台湾这块宝地是中华名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招贴主题以一块玉镯为主题图形,以玉镯的一块小缺口来代表中华名族的一块宝地——台湾,而这块缺口成为了全招贴的视觉中心,他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从而引发我们最深刻的思考,引发我们国人对这一缺口更深刻的遗憾,引起更多的反思,从而烘托出了我们的爱国之情。正是因为主题图形的缺失,才能发现内在的意义指代,传达出招贴意的延续。形成不完美的残缺,目的在于突出焦点,打破单调乏味的画面,使受众在残缺带来的美感中牢记招贴传达的信息。

2.“替”与“新”

形成残缺美除了自身图形的缺失,招贴图形的同构替换也可以产生残缺美,在招贴图形同构替换中将一个物象的局部进行“偷梁换柱”式的移植,替换的部位在视觉效果上是残缺的,从而形成视觉焦点。缺失和替换使原本的信息中断,形成视觉焦点,并且造成心理的缺憾和阻碍,使阅读受阻,但视线很快又被新的替代物所吸引,形成新的视觉焦点、中心,引起受众的注意。观者在信息重组的新与旧、前与后中,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认识重组,构架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最终传达出招贴的诉求点。通过“看得见”,表达了“看不见”的招贴主题。透过“看不见”强化了“看得见”的诉求点,替换和被替换图形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找到他们共同的诉求点,来传达隐喻的含义。例如为了在招贴中更深层次的表达保护树木的诉求,招贴设计人员在被砍伐的树桩上嫁接了一只血淋淋的断裂的人类手指形态,用血淋漓的手指形象与被砍掉的树枝替换,也起到了一种警示的作用,借助形象外在的一种力量与影响,来表达破坏树木就相当人类自己的自杀,给人以深刻的反思,要珍爱树木,珍爱自然。但残缺并不是一味表现惨、悲和不堪入目,而是在破坏中寻找新的生命感与语义的过程,创造出新的意念。例如在袁由敏创作的《融合》中,招贴的主体图形也是运用长颈鹿的动物形象作为画面的外在主体轮廓,通过这层外皮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长颈鹿中指代的画面正是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著作不完整的《蒙娜丽莎》用两种图形的同构寻求一种幽默和新意,这种同构手法所造成的残缺,颠覆了人们头脑中惯有的视觉体验,从而传达“意”的新。

3.“完整”与“缺失”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有舍才有得”这要求我们不要追求一味的完美,有的时候舍弃也是一种睿智和胆量。做人是这个样子的,当然设计也是如同,招贴设计的大小尺寸都是固定好的,并不意味全部占满就是一种美,有的时候在旁边一角剪掉或折掉一角,在画面的构图上留有一定的空白,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构图的优势在于,在一个规定好尺寸的画布里,不拘泥于传统的构图规则,着眼于画框内外空间的有机联系,必要时根据主题的需要舍去多余的部分,而突出其他部分,从另一层面传达出舍去部分的内涵,这样说犹如古代人说的经营位置一说,通过划分排列位置重新整理画面元素,形成新的视觉焦点。而“形”的缺失,意在引导画框外想像空间的创造,借此达到形的“完整”。构图上的残缺的表现手法并不是随心所欲,毫无章法所言的,它应招贴主题内容所言,以所要表现的内容为前提进行运用的,这种形式必须为所要表达的内容服务,从内容出发探索形式,根据主题的需要减去多余的成分,着力表达你要传达的内容主旨,使得这种形式更吻合于主题的表现,以求得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4.结语

总之,一幅好的招贴设计势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注意,进而引发思考并传递信息,这就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需要一种与众不同的立意点,亦或者从他的对立面出发反常规的设计表现形式和效果。而“残缺”理念很好的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追求完整感受。将残缺美运用到招贴设计上,使得招贴设计的形式变的更加丰富多样,更好的让受众发现招贴内在的创作意图进而因其受众更深刻的思考共鸣。

作者:郑海珍 单位:河北大学

第4篇

一、创造条件,提供教师教学模式中的自主灵活性

招贴作为瞬息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要求能吸引目光来“暂缓”行人脚步,这就要打破人们的视觉惯例,要求视觉传达的异质点来传递信息,但这种创造性思维需要创意者具有丰富的信息累积以及大脑瞬间闪现的符号信息来共同促成。创造性思维的启发需要一定外界事物的刺激作用,也需要通过大量的信息搜集准备工作。现代高校教育体制政策相互的差异性,导致教学思路与模式以及培养人才目标的不同。专业类艺术院校如美术学院,大多不同于普通综合大学中的艺术专业“灌入式”教学,能在教学中相对给学生创造灵活自主的学习条件,学生在进行创意阶段对时间安排上有足够的自主灵活性,后期不论在信息搜集、草图、电脑制作创意方案等过程,均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风。通过实际教学收效可见,看似“放任自流”的自主学习模式,优于教条式45分钟一节课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实际作品观察可知,当下设计作品质量不高、文不对题的现象比较普遍,其中原因首要的是从事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缺乏时间上的自由,从周一到周五基本上半天专业半天文化课,甚至文化课理论课大于专业技能动手课,对于专业课程的阶段作业完成造成间接影响,拖交作业成为普遍现象;其次把艺术设计类学生等同于其他文科专业学生管理,缺乏专业特殊性对待,大量的专业理论以及文化课考试均要与学位证毕业证挂钩,专业成为鸡肋,学生普遍追求专业及格就好的心理,导致专业热情缺乏。著名画家学者陈丹青先生曾在《退步集》中也切身谈及这种情况,提出艺术创作过程应是一鼓作气的循序渐进过程。招贴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这个过程应是连续不断的思维演进,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进度,通过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

二、强化传统文化素养及文学修养功底

设计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需要审美观照和体验等方式为人们所接纳,其主要以符号化的媒介构成,通过视觉形式来传达某种信息诉求。招贴设计属于视觉传达设计范畴,主要以表象符号为主,以语言文字符号色彩元素为辅的设计领域,贡布里希在《视觉图像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中曾指出,图形的正确解读需受代码、文字说明和语境三个变量的支配,可见视觉符号的运用是与一定的概念规定性和具体的时间、场所等相关联的。然而语境是与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相关联的,如果一旦缺乏这种相互的联系,那么便会造成信息传播中的信息断码。罗兰•巴特在《显义与晦义》中也曾说,一个能指与一个所指构成了一个符号整体,它还可以借助隐喻的修辞手法形成一个新的能指与所指,从而构成第二重符号关系,还有可能会形成多层次的关系。

招贴设计用视觉形式传达信息的过程是符号系统的构建过程,在能指与所指之间转换中需要外延信息和内涵信息间的逻辑准确性把握。日常中招贴广告一般在通过图形符号说明信息的同时,往往需要一定文字信息或标题的限制,可以起到二级所指作用,言语越能接近图像描述性,则越不能增加图像的内涵性,文字一般则需要扩展图形符号的内涵性。比如在环保招贴设计中比较常见的用满是伤口流血的人的躯干、手等元素,间接的关联表现乱砍乱伐的信息诉求。德国平面设计家岗特•兰堡曾被赞誉为“跨越时空的视觉诗人”,其作品多简约而单纯,但其中却蕴含深刻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设计跨国性传播日益突出,多民族不同地域间的交流都可以当作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沟通和互动,只有不断增强文学功底,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底蕴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做到特色鲜明才能被人所注意。招贴设计创意思维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心传口授的策略,而需要通过在校教育以及在生活中不断感悟等多方面形成。平面设计如果要促进世界的可读性,那么就要把设计扩展到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去,通过诗意的隐喻将各种生活要素转化为一种可理解的“文本”,从而提高生活世界的可读性。

作者:陈旭辉 舒晶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第5篇

一、作品创意

“魅力郑州”系列公益招贴,基于郑州本土元素进行大胆的形式解构。选择郑州代表性建筑作为核心描绘对象,搭配与画面相协调的文字设计,力求达到简约直观的视觉效果,进而从根本上避免繁琐无用的多余装饰。正如日本知名设计师田中一光提到的“设计的作用在于寻找功能和社会间的接点,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本次作品的创意构思中,着重强调公益为主的信息传递,以及观众的整体视觉感受。通过精简的画面布局风格营造一种清晰明确的视觉氛围。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摒弃目前国内公益招贴较为常见的环保、美德、健康等主题,避免社会大众对这类主题招贴作品产生审美疲劳和厌倦感。在构图上,规避传统的影像拼接模式,只保留图形外部框架结构,其余部分均使用单色填充,构图整体简洁大方,视觉效果直观又不失艺术美感。主题描绘对象共选择了三个,分别为二七纪念塔、中原福塔以及河南省博物院。在本系列三副作品的主题内容表现上分别提取了这三个建筑物的独特之处,其中二七纪念塔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的一次”,代表郑州这片土地所秉承的光荣革命传统。中原福塔则代表一种现代化的都市时尚气息,表现郑州在中原沃土上的稳步发展。而河南博物院则将中原丰富的历史文化装进了现代的都市建筑之中,展现出郑州浑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在与时俱进的融入进现代社会当中,时刻提醒着人们以史为鉴,开拓创新。该创意将实际建筑转述为新的概念符号,在推广公益信息的同时又推动了地域文化的传播。

二、设计思路

海报招贴的设计理念应是力求在整体画面及布局上和谐统一,构成元素上力求精炼而不多余,表达主题上力求新颖而不脱离主题。其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创意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图形作为各招贴中的基本元素之一,体现着设计的本质内涵和表现技能,并发挥着触及设计灵魂的根本性作用。本次作品的设计思路以图形创意为切入点,利用图形语言表现主题。在图形语言的表现上,其中图形创意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图形创意功底是否深厚,将直接影响视觉传达设计水平的高低。而图形创意的核心,是如何运用图形语言恰到好处的向广大观众传达设计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既要使观众一目了然、心领神会,同时还能享受艺术的美感,从而产生共鸣。在本次图形语言的选择上,忠实于客观物象的原本形态,将客观物象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和简化,突出和夸张其本质特征,采用简明扼要的线条语言概括建筑外轮廓造型,以最简洁有效的元素来表现富有深刻内涵的主题。这一创意图形的采用,首先不会影响作品所要传递的主题,观众通过对画面中图形的捕捉可以清晰的辨识出对象的信息。其次,又兼具美感和文化内涵,能够较好的与观者产生情感和心灵上的交流。也正是通过对生活材料的重新认识和发现,才能够拿来运用到招贴设计中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化招贴的图形语言,拉近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使得两者之间变得越来越融合。好的图形创意并不应该是简单的追求形式美感,而是应该更深一层的去体现作品的内涵以及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思路。创意越单纯,越贴近人们周遭的实际生活,就越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同时,这也要求设计者们拥有化平淡为神奇的创造力和洞察力,能够不断发现事物的全新涵义并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

三、艺术语言

平面设计的内涵往往通过设计作品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设计者的设计思维也需要艺术语言来向外界传递,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手法来实现。在这种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这种手段和手法所构成的艺术语言就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传统的艺术语言大概有:色彩、图形、文字等种类,每一种艺术语言都是设计师精心打造的审美意象。色彩是招贴设计中最容易映入眼帘的形象,具有独立审美特质。在该作品的创作中,着力强调色彩语言的刻画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在色彩的使用和布局上采用了分离前景和背景的着色手段,前景主要指标题、文字、图形、图片等主题元素。在这些元素之中多采用纯色填充,突出视觉感染力。背景则是指由单色、过渡色构成大面积的背景画面。烘托出画面整体的色彩氛围。协调均匀的前景和背景颜色搭配是保证画面美感的关键。在细节上,围绕文字所在区域适量的使用对比色,以增强视觉冲击力,突出文字内容。同时恰当的控制对比色的面积范围,避免了画面产生一种由于大面积对比色的使用所带来的视觉疲劳和浮躁感。在三张系列作品的色彩搭配选择上,分别赋予了红加黄、黄加蓝、蓝加红的颜色组合,由于三原色本身较难调和,所以这三种颜色组合往往在设计中较少使用,同时,这样的颜色搭配往往代表着设计作品的理念较为单纯。作为色相环中最基本的三个色彩,它们虽然本身无法被调和,但其他的多种颜色却可以由它们的调和而产生,那么在三原色的使用上,可以辅以对比色手法以烘托效果。也由于三原色本身纯度较高,色彩对比强烈,将它们统一进一个视觉系统中无疑将大大提升画面的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与此同时,在该作品中也精心打造描绘建筑的形体语言。在描绘对象本身影像外形的基础上,使用抽象线条语言表现建筑元素的外形结构,使视觉效果充满新鲜感和趣味性但又不失传递信息的功能。观众通过观赏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产生了更大的联想空间。除主题描绘对象以外,背景装饰陪衬元素也以单纯的几何形体为主,既迎合了主体元素的表现特点,又简单明了的烘托了整个画面韵律感。由此可见,公益招贴艺术语言的简洁精炼不仅会带给观众具有美感的视觉享受,也能以快速、准确的方式,清晰、明确的传达信息和表现主题。公益招贴中的简约美在于图形、文字、色彩等方面相互协调,突出设计者所要传达的造型艺术和文化内涵。一幅优秀的公益招贴设计由图形、文字、色彩等视觉语言构成。所以,公益招贴的简约美要求文字简明扼要、图形简练突出、颜色简洁鲜明。简练突出、个性化的图形更容易抓住广大受众的眼球,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使图形更意味深长,内涵充满延展性;简洁鲜明的色彩更容易突出画面中的图形,渲染画面的意境美和形象美。从这三方面来准确阐述公益招贴设计中的艺术语言,凸显设计的主题和展现设计者的个性。如果一个公益招贴广告通过简练视觉语言,无法准确表述内容所具的内涵,这便无法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这样的招贴设计是毫无意义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公益招贴广告创作中需通过简洁的视觉语言而又不失完整准确的表达涵义。

四、结语

公益招贴在信息传播方式极为丰富的今天,在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方面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公益招贴领域的文化倾向进行有效把握,有助于更好的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本次作品的创作在构思之初围绕公益招贴的选题上,曾经尝试选择多种创意思路,但最终以代表性文化为出发点,选择了把描绘对象锁定在地标性建筑上,以此来向外界宣传地方文化特色。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把握作品主题明确、内容新鲜、装饰适当以及整体协调等主要方面。致力于提升作品的设计感和视觉效果。尽可能的展示设计理念所诠释的核心内容并细致刻画作品整体的感官感受,通过多种艺术语言途径展示出作品应有的整体性与美感。通过本次创作,可以明显看出目前国内主流招贴领域对设计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在逐渐提高,招贴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在这种招贴设计的发展环境下,要求设计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发觉更好的创意,才能使整个招贴领域的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周睿雅 单位:郑州大学美术学院

第6篇

电子商务是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的购物方式,使用户不用面对面的坐在一起洽谈,就能实现交易,方便性不言而喻。它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1)交互性。电子商务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的模式,客户现在可以通过聊天工具进行谈价,浏览很多大型的电子超市,可以说几分钟能够逛几家门店,快速便捷,是传统商业模式无法比拟的。

2)全球性的竞争。现在的电子商务网站已经逐步全球化,国外的商品能够引进来,国内的商品也能够走出去。如某世界知名品牌的奶粉,网络上的销售价格很低,因为传统门店的税费相当高,且销售额受到一定的冲击是很正常的。不过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很多传统门店卖家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开展电子商务,实现了双赢的效果。国家也出台很多优惠政策来帮助商户,鼓励进行创业,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

3)专业化。电子商业水准越来越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了,不论售前咨询还是售后服务,还是维修等后续工作都形成了专业的模式。

二、招贴设计在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艺术

1)品牌的塑造。在当今通讯发达的时代,企业或者商品要想在取得好的消费业绩,必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传统的品牌形象设计方法,我们仍然可以拿过来来运用。如聚美优品,它主要从事化妆品的销售,在打造女性护肤品方面定位准确,重视网络销售的优势,世界品牌的进驻为在质量方面提供了保障,是用户不再担心买到赝品。同时加强各类媒体的强势选择,网页设计精美,每周不定期推出优惠的海报,让消费者流连忘返,优秀的商务网站能够准确的传达商品信息、品牌信息和商业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因此聚美优品整体形象的策划,是它迈向成功的基础。还有有些政府现在逐渐重视电商的发展,引导商户进驻电子商城,还有大别山特产网,以经营特色农产品为主,虽然如今还属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空间很大,不仅给当地政府带来好的税收,还解决了一系列的就业问题。

2)色彩的应用和版式的编排。电子商务网页设计应该注重色彩的合理搭配,以促销为目的,要站在消费者角度去思考,还要结合实地环境和商家需求,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配置色彩。色彩的应用方面首先考虑色彩的情感,提高作品的被关注度。如红色代表喜庆、兴奋,绿色代表希望、健康,黄色代表激情、奢华,蓝色代表冷静、忧郁。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色彩情感,因此在设计中应该注意认知的区别,如运动性的海报可以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药品的海报应采用蓝色和绿色方面的色彩来进行搭配等。其次还要考虑色彩设计的技巧:

①利用色彩对比和调和来突出广告语的主题形象;

②加强色彩层次,黑白灰形成强烈的对比,暗部色彩细分,灰部色彩分为深灰、中灰、浅灰,当然还包括白色。

③氛围营造,不同的主题使用不同的色彩,如春节等节日,可以采用节日色彩来表达喜庆,尤其是大面积的使用这类套色。电子商务网页设计在排版上严格按照网页设计的标准,形象鲜明,字体标准,这里要注意的是招贴设计中版式设计。常见的版式设计有:

①主要标题型,其他素材为辅助元素;

②图片和文字型,以这两个方面为主题,但多以图形为主,因为图形较文字更能吸引别人的注意;

③表格型,主要用来详细标注真实的信息,没有任何夸大的成分;

④曲线和倾斜型,起到强调的作用,同时一般用于轻松、委婉的主题;

⑤综合型,不受这几类版式的影响,比较自由的一种形式。版式设计的好坏决定着招贴设计的成败,好的版式设计能够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同时还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在内容上要有所区别,如信息陈述上不应该出现杂乱随意的排版,在商品宣传上可以使用活泼的排版,不能一概而论。

3)文字的艺术。在广告文案方面,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语中的,直触消费者的内心,引起共鸣。如只选对的,不选贵的(雕牌洗衣粉),农夫山泉,有点甜(农夫山泉)。单独的字体设计也可以形成招贴合计,字体设计和图形设计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

三、未来展望

第7篇

关键词:正负形;共生;曲线;保护海洋

1 选题背景

海报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画面的构成在第一时间内吸引人们的目光。海报的发展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目前主要分为公益海报和商业海报。图形创意在公益海报中的表现尤为常见,正负形海报是其中的一种,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正负形是图形的边线共用,图底反转。平面正负形是一种艺术图案,它可以给人以幻觉,使人产生两种感觉,这就是平面正负形的魅力。正形与负形是靠彼此界定的,同时又相互作用。一般的意义上,正形是积极向前的,而负形则是消极后退的,形成正负形的因素有很多,它依赖于对图形的具体表现与欣赏心理习惯。在2016年“世界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期间,以“创意海洋”为主题,用正负形的手法创作《孕育》海报告诫人们保护海洋的重要性,为我国未来的海洋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2 正负形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当下国内学者及设计师对图形创意中正负形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海报设计中应用的优势进行探析越来越多。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胡艳霞写了《福田繁雄海报的视错觉图形表现语言探析》,在论文中就福田繁雄海报中视错觉图形表现语言的运用这一章中描述了正负图形的运用与表现,平面设计中的正负图形是由原来的图底关系转变而来。解析了1915年的代表作品“鲁宾之杯”,是图底视错觉表现语言的经典之作。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图形与基底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之间的关系。” 对福田繁雄的早期海报设计进行解析。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牛彦然写了《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在论文中各类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这一章中描述正负形同构,写了正负形的含义,对福田繁雄1975 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海报和《UCC咖啡馆》海报进行说明,得出正负形共生正是利用了人们视觉心理上的不确定性,观众是通过转变视觉中心所看到的不同形态,具有动感。由于正负形是正形和负形共同使用同一条外轮廓线,最大限度将画面利用,其结构非常简洁紧凑,会被广泛地应用在平面设计中。山东艺术学院艺术实践与创作处王立章写了《论图形创意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在论文中得出了正负形在招贴中的应用,赋予了招贴一种情绪,一种无形的巨大能量,使招贴常常富有深层寓意,达到一语双关,深化了平面招贴中图形和招贴的主题之间产生的共鸣。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王婷婷写了《正负形在海报中的优势探析》,在论文中提出我们欣赏过海报在宣传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和正负形这种幽默的表现形式,正负形和海报相结合更是设计师不竭的源泉,这样的设计作品,表现力极强。同时正负形在标志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各个设计领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这些论文的例子总结正负形让海报设计充满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张力,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正负形海报。

3 研究正负形海报设计的意义

第一,研究过程中选择了总结多篇论文对正负形在海报设计中运用的观点,来论证研究和创作正负形海报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对鲁宾《阴阳花瓶》、德雷维斯《安托尼和克雷欧佩特拉》、福田繁雄《京王百货宣传海报》进行全新的说明,为后续的正负形海报创作提供一些参考和论证。

第三,对“创意海洋”主题进行海报创作,呈现给人们污染环境后的画面,呼吁大家要好好保护我们的海洋,为我国未来的海洋和海报文化做出贡献。

4 正负形海报设计案例分析

鲁宾的《阴阳花瓶》最早表现正负形原理。我们在画面里看到的空间是人还是杯子,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注意力停留在图形还是背景上,或者是对画面的整体看还是局部看。画面里杯子的部分是白色,如果把视觉集中在黑色负形上,两边黑色部分是相对的两张脸,而白色则为“底”,成为空“间”,图与底随时可以转换,都是图形。鲁宾《阴阳花瓶》对平面视觉设计领域研究正负形和正负形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京王百货宣传海报》是福田繁雄于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公司设计的宣传海报,在海报中福田就开始利用“图”、“底”间的互生互存的关系来探究视错觉原理。作品中巧妙利用黑白、正负形成男女的腿,上下重复并置,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与白色“底”上黑色男性西装裤腿,用这些具象的元素,使它们共用轮廓线,图与底视觉进行换位,共生共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简洁而有趣的效果。这幅作品带给观者丰富的视觉体验,增加了海报设计的互动性与感染力。

德雷维斯基・雷克斯创作的爱情剧《安托尼和克雷欧佩特拉》海报中,我被大师那种巧用正负形艺术手法所触动。在女性与蛇之间采用正负形,一线两用,将基督文化中蛇与女性的关系表现得非常的巧妙,当我们把视觉放在白色的女性体态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柔美的女性形象,当我们停留在红色线条时,一条蛇在画面中缓缓游走,红色的分割线是人体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正负形的互相借用,能使画面产生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得出结论,正负形海报能增加海报设计的互动性与感染力。作品里的图形都共用轮廓线,所有共用轮廓线都是曲线。曲线的基本属性是柔和,具有变化性、虚幻性、流动性和丰富性。在正负形海报中运用曲线可以变化出多种可能的图形,将正负图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5 《孕育》海报设计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面临海洋环境的严重污染,海洋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局面,根据自己的特长,以“创意海洋”为主题对《孕育》海报进行创作。

海洋不仅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也孕育了人类文明。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21世纪实现可续发展的唯一资源。海洋孕育了我们,水是生命之源。以正负形的手法表现画面,第一张白色的为婴儿,黑色为海马图1;第二张白色的为妈妈的身体,黑色为海螺图2。画面里的黑白巧妙相融,寓意海洋与人类共生共存。正负形视觉冲击力强,不需要设计者费力思考添加装饰以烘托主题。所以画面采用黑白两色,添加了一些石油胡乱飞溅的效果,表现海洋的石油污染。污染了海洋,同时也污染了自己,作品中正形相互映衬,含义清晰,简洁明了,主题鲜明。

6 结语

通过总结别人的论文对正负形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论证,学习经典的正负形海报创作手法,耐心的观察,细心的感悟,对《孕育》海报进行创作。经历了以上的各个阶段,对正负形海报的设计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创作正负形海报的时候切记采用曲线,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变化性、虚幻性、流动性和丰富性的作品,将正负图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胡艳霞.福田繁雄海报的视错觉图形表现语言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 牛彦然.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3] 王立章.论图形创意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艺术学院艺术.

[4] 朱琪颖.海报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招贴设计 中国画 民间美术 传承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招贴设计概念的产生虽然源于西方,但其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中国特定的历史人文元素紧密相连,招贴设计的核心在于传达特定的理念和文化气息,然而随着中国的全球一体化进程,这种气息被现代商业属性所掩盖,甚至被大多数设计师忽略。本文通过研究现代招贴设计对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中中国画和民间美术的传承,希望能为招贴设计构建中的传统文化气息的延续提供一些意见。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2]王序.《靳埭强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第9篇

提及波兰这个国家在艺术设计上的成就,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波兰的招贴设计作品。波兰的招贴设计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波兰是一个有着独特的民族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孕育出了独特的波兰招贴设计。从表现上的隐喻到政治上的讽刺,再到与现代艺术的紧密结合,波兰的招贴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文章对波兰的历史背景、文化土壤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出影响并造就了独特的波兰招贴设计的一些因素。

关键词:

招贴设计隐喻现代艺术

一、波兰特殊的地理环境

波兰的发展历史非常坎坷,有着多次被侵略的经历。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外国完成的,由于波兰国内战争频发,他被困在法国无法回国,所以写了很多作品献给祖国。他的作品委婉、哀愁,表达着一种忧郁、悲情的美。波兰是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波兰政治稳定,宗教自由,是欧洲移民的天堂,形成了包容几十个民族共同发展的千年传统,既具有自由、独立、追求自己的政治自尊和文化的精神,又具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在文化风俗上与西欧十分接近。然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波兰遭到多次瓜分和侵占,所以波兰人民对于民主和自由一直有着深刻的憧憬与渴望。一般来说,一些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经过多年战争和侵略后所剩不多,但是波兰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在饱受磨难后,依然留存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在平面设计领域。1939年9月,“二战”开始,波兰是欧洲最早的受害国。战争开始时,德军利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随后苏联也从东边进攻波兰,在两个大国的夹击下,波兰这个国家很快丧失了独立和。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很快占领了波兰,在波兰的犹太民族被驱逐到了位于华沙的犹太人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丧生。“二战”后,波兰经济崩溃,城市满目疮痍,文化艺术几乎全部毁灭在这场战争之中,但波兰的招贴设计却在战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二、波兰特殊的文化背景

1.政府成立教育机构华沙美术学院和克拉科夫美术学院是波兰当时两所最著名的艺术学院,波兰的艺术教育和设计教育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所学院,它们培养出了一批新一代为无产阶级服务的设计师。当时波兰的很多国家项目都有来自这两所学院的教师、毕业生参加,而平面设计是当时波兰进行国家宣传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战争时期,国家的需要使大批设计师和艺术家从克拉科夫聚集到波兰首都华沙,华沙也由此变成了当时波兰的设计中心。很多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华沙构建了一个能够发挥自己艺术魅力的平台,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华沙美术学院的齐格蒙特•卡明斯基教授对学生的绘画技能要求很高,并且在教学中着重增强学生对立体空间的概念认知和想象力,以提高学生的建筑专业水准。1926年,齐格蒙特•卡明斯基在华沙美术学院的建筑系建立功能设计实验室,重点培养一批专业的招贴设计人才。当时建筑专业的师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也开始创作招贴。波兰的招贴设计界也因此被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由于受到本专业的影响,建筑专业师生的招贴设计作品像建筑设计作品一样谨慎、理性,十分注重画面的构图,非常讲究对象的逻辑组合和对细节精益求精的处理。由于建筑和大众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而当时建筑受到大众的重视,所以当时建筑专业师生的招贴设计作品十分受欢迎并被充分重视。从现在存世的一些波兰招贴设计作品可以看出当时的作品风格:风趣幽默、简约优雅。克拉科夫美术学院在招贴设计、实用艺术领域起步较早,又与欧洲其他国家接轨,所以波兰的招贴设计发展很快。当时俄国的构成主义和包豪斯的设计风格正在大行其道,所以克拉科夫美术学院的艺术家和师生受到这两种风格的影响并经常借鉴其手法。1923年,耶日•盖尔巴德、塔德乌什•格罗诺夫斯基和杨•穆卡尔斯基成立了招贴工作室,他们在作品中融入了装饰艺术的风格和现代设计的原则。著名的洗衣粉广告《自备拉迪翁》,就是他们工作室所创作的,在街头非常能吸引人的注意力,是招贴史上的重要作品。

2.政府对招贴设计发展的推动在20世纪30年代,波兰电报行的广告招贴工作室占领了市场,政府社会事务部也经常用招贴进行官方宣传,如介绍健康和劳保的计划等。政府的需求使一大批招贴设计师的作品走上街头,逐渐为人们所知。当时的招贴作品大都风格质朴,构图灵动,色彩典雅,意味深长,但有时也会呈现出轻松活泼的情调和享乐主义特色。招贴设计师借用超现实主义风格和蒙太奇的手法,在作品中展示了时代的特征,也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民族感情和民族传统,并且在作品上按要求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单位。在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主题是“现代世界艺术与技术”)上,波兰实用书画刻印艺术荣获多个奖项。1939年,在纽约世界展览会上,充满活力的波兰招贴作品再次得到了认可。在“二战”时期,一些艺术家利用招贴作品影射了战争的残酷。因政府的需求,大量征兵题材的政治招贴遍布波兰的街头巷尾。招贴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风格也与时俱进,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招贴设计中除运用手绘外,其他技法也逐渐丰富,如摄影、胶印和蒙太奇手法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波兰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和东欧集团。新的政府开始组建宣传机构,通过艺术手段宣传新的社会秩序,强调工农联盟,提倡忠诚和永恒友谊,要求重建波兰文艺。在这种新的环境背景下,波兰的设计依然保持与其他欧洲国家设计同步发展,在波兰设计师的作品中出现了表现主义和抽象变形等元素。西方现代派一直强烈影响着波兰招贴的风格,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波兰部分老艺术家选择了现实主义的道路。波兰在1948年的维也纳国际招贴展中再度取得优异成绩。在这之后,苏联的社会现实主义对波兰招贴设计风格的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在这一语境下,波兰招贴设计开始追求“民族的形式和社会主义的内容”,形式主义和颓废风格等开始受到谴责,波兰艺术由此回到了模仿和叙事的传统,并试图图解历史过程和其他意识形态教义。

三、独特的表现手法

1.现代艺术的影响“二战”前,像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当时波兰的设计师也曾经借用构成主义风格派的创作手法进行海报创作,但在“二战”后这种趋势不复存在。但是将元素进行分解组合并且强调理性规律的立体主义构架模式是国家主义无法规避的,所以在波兰的招贴设计中,画面中的元素被打散再被重构成新的形象这一手法几乎无处不在。波兰的招贴设计从一开始的二维空间到现在的多维空间,大多归功于立体主义的影响。波兰的招贴设计正是因为具有立体主义的革命性理念和表现语言,所以才超越了一般意义的平面设计,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体系。20世纪60、70年代,招贴设计的发展在波兰达到了。匈牙利十月事件使波兰驻扎了大量的苏军,引起了波兰民众的惶恐和不满。所以,这个时期的波兰招贴开始出现了超现实主义中最有特点的隐喻手法。由于国家的审查制度,设计师不能直接在招贴设计作品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借助隐喻手法,才可以自由地传达想要传达的信息,这也是政治变化给当时设计界带来的影响。简•列尼卡的招贴设计表现出超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作品画面中充满了曲折的图形,形式、内容模糊不清。1965年,简•列尼卡为戏剧《沃采克》设计的招贴,正是运用了这种超现实的手法。画面中没有一条直线,密密麻麻的曲线构成了一个人的形状,在画面的中间是一张嘴。这种招贴风格在当时广受欢迎。简•列尼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自己的潜意识置于抽象的几何图形之间并表现出来,从而揭示了人类隐藏的内心世界。他在招贴画面中对于色彩元素和几何图形的抽象运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风格。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单纯的抽象线条就可以将情绪的张力推向极致。

2.波兰艺术海报的创作手法与技术表现波兰的招贴设计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并且融入了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具有独有的特征。因此,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写实绘画的表现,有装置艺术的表现,还有版画、漫画等表现,向着多元化发展。在材料的选择上,波兰的招贴设计进行了各种尝试,如摄影中的暗房特技、波普艺术中的照片拼贴、丝网印刷工艺等。在表现思路上,波兰的招贴设计呈现了独特的哲理性、象征性和隐喻性特征。在招贴类别上,它更是多彩多姿,包括政治招贴、戏剧招贴、电影招贴等多个方面。结语波兰的招贴设计独具风格和魅力,有着突出的艺术气质和水准。波兰的招贴设计是在国家要求和艺术家个人观念之间达到高度和谐的招贴设计典型代表,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广受瞩目。在设计风格上,波兰的招贴设计也消除了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对立,是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完美融合的典范,是平面设计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989年,波兰的团结工会掌握了波兰的政治权力,波兰几乎在一夜之间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巨变对招贴设计这门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波兰政府不再提供经费给招贴艺术,电影制片人也因为资金匮乏逐渐放弃了在招贴上的投入,整个招贴市场萎靡不振,连之前在街道上张贴的小型艺术海报也逐渐减少,被一些大规模印刷的、粗劣且没有个性的进口海报替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波兰曾经的民族特色、独树一帜的视觉艺术传统悄然发生改变。但是在20世纪招贴设计的发展中,波兰民众已经形成了对这种视觉艺术的欣赏习惯和喜爱,招贴文化渗透到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街头林立的海报柱,还是博物馆前悬挂的大幅招贴,从学校里琳琅满目的海报墙,到歌剧院前时时更新的宣传海报,它是一种传统,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了这个国家的社会和生活,更映射出了这个国家的艺术和文化精神,虽然政权改变了,但是波兰的招贴设计依然在发展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邹加勉.海报百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潘耀昌,陈淑君.波兰招贴艺术.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

[3]孟刚.现代艺术对社会主义波兰艺术海报设计的影响.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10篇

关键词:招贴设计;3D成像;创意思路;表现方式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招贴设计是当下各个行业都有涉及的一个大领域,户外广告牌、宣传海报、企业形象宣传招贴等都离不开招贴设计的应用。招贴设计的关键――创意思维与视觉表现,这些都是招贴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根据这样的设计基础,加上创意表现,就能使其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20世纪90年代开始,3D成像技术就被运用于许多领域,如军事、医疗、模型制作等。直至2009年电影《阿凡达》的热映,3D成像技术才真正为社会大众所熟知,3D成像技术一跃成为受众眼中的焦点并不断发光发热。据美国消费电子协会及南加利福利亚大学娱乐及技术中心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于3D立体视频的关注度正在日趋增长。调查结果显示,将近41%的观众都有观看3D电影的经历,在这41%的观众中有40%的观众承认,相比于2D平面电影,他们更倾向于观看3D立体电影,另外,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必须佩戴专用眼镜来观看3D图像不会影响他们购买3D产品。3D成像技术的产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3D电视、3D电影等已逐步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捧这个时展背景下的新兴产业。

(二)研究目的

21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设计领域,由于受众的喜爱,3D成像技术正在不断地被应用。招贴设计因制作简单、价格低廉、效果尚佳等特点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宣传手段,普遍被应用于各种场合。但是,招贴设计也存在着诸如表现方式缺乏多样性等问题,所以本文试图将3D成像技术应用于传统招贴设计,达到高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招贴展示的目的,以期给受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在本次招贴设计中,选用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脸谱、皮影、木偶及人形剪纸,希望能够挖掘及传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设计共四张海报,每幅都是独立的个体,但相互之间又因中国传统文化而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3D成像技术的运用,优化了海报内容的表现形式,希望通过简约的格调来向受众传递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

二、3D成像招贴设计的思路

(一)创意构思

在明确了招贴设计的设计要求、掌握了3D成像技术的特点以及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本次设计的思路便大致形成,内容如下:

首先是定位。设计基础中提到设计应符合风格的统一性、强化视觉冲击、增强民族个性与尊重民族风俗、可实施性、符合审美规律、严格管理等原则。考虑到传统元素主题的招贴设计作品不在少数,缺乏新意。本次设计便确定结合3D成像技术在电影中的视觉效果,通过Photoshop等系列绘图软件的操作,将3D成像技术应用在招贴设计的表现中,以此达到比传统招贴设计更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同时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同时为传承及发扬中华名族传统文化,展现中华名族传统文化“刚柔并济,博大精深”的特点,本次设计将选择四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然确定了素材的选择方向,接下来就是敲定素材。因为采用的是3D成像技术,所以在选择素材时尽量选择主体明显的元素,方便后期设计的视觉表达,这里采用的是脸谱、皮影、木偶及人形剪纸。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物,符合本次招贴设计的选材范畴,在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做到以个体的形式单独存在,同时它们之间又是以人物形态相互联系的,所以最终选择了这四个元素。

其次是推敲。因为本次设计采用的是3D成像技术所以对视觉冲击的效果相比传统招贴应更需要注意。对比浅色背景与深色背景的视觉传达效果,最终我选择了深色背景为主色调,将其与敲定的素材进行融合,以此来凸显主体物。接着设想对比不同的排版。因为招贴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宣传,所以它的排版必须以主体物为首。将色彩、图形、文字、造型等的结合做到合理,以体现出设计的多样性使其在设计中能够脱颖而出,这些都是需要进行不断设想对比的。然后选取经过反复推敲对比后最可取的方案。在色彩的对比上深色能够更好的做到抓住受众的眼球;除此之外,我还对主体的方案选择上进行了推敲,从一组形象到单一的主体形象,比起一组人物形象的排版,单一的形象更为突出,更能吸引注意力;另外,在色彩的安排上也尽量做到和谐、统一。

最后是将其与文案结合,完成统一。在本次设计中采用的文案没有多余的字眼,只是简单将主体物进行解释说明,以此达到向受众直接宣扬传统文化的目的。其吸睛效果弱于主体物,却又是招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受众在接收主体物信息的时候能够对它有更直观的了解。

(二)3D成像招贴设计的表现方式

此次设计是平面系列招贴,共四张,它们每个都以个体形式单独存在,然而相互之间又是以人物形态这条线索联系的。本次招贴的目的在于宣扬及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它在表现上应做到突出主题、简约大方。本次设计主要采用了直接展示法、突出特征法和以小见大法。

直接展示法是大部分设计都会运用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以直观的将设计的主体物展示在受众眼前。在传统招贴设计中都是将某产品或主题直接如实地展示在广告版面上,以此来渲染产品或主题。而在结合3D成像技术的背景下,本次设计在表现手法上也应该有适当的改进,在运用直接展示法的时候在主体物的选择上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一元素,比起一组元素这更容易引起受众注意。

如在本次设计中,我将设计的主体物――脸谱、皮影、木偶及人形剪纸都直接向受众传播表达,比起传统招贴的全面性表达更加直观,并在色调的选择上更加具有冲击力。

以剪纸文化和脸谱文化的设计为例分析。剪纸文化是一种镂空艺术,也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本次设计的过程中,与传统招贴设计的思路一样,文案的造型设计上也采用了镂空的表现方式,直接向受众表达剪纸的主题思想。主体选择的是升平公主的剪纸形象,以此来彰显中华剪纸文化的复杂性。为了更好的结合3D成像技术,已达到更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在设计时采用深色背景,并在对主体物的修饰上进行相应的色彩处理,使其即与主色调相融合,又能够跳出画面吸引受众眼球。在画面中也直接用中国传统的logo呼应本次设计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题。

脸谱文化可以延伸至京剧文化、粤剧文化、川剧文化等多种艺术文化,脸谱是它们共同的表现方法之一,所以由本次脸谱的设计可以彰显出中华戏曲文化的多样性。画面中直接展示了选择的脸谱素材,直观的突出了脸谱文化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结合3D成像技术,已达到更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在设计时采用深色背景,并在对主体物的修饰上进行相应的色彩处理,使其即与主色调相融合,又能够跳出画面吸引受众眼球。在画面中也直接用中国传统的logo呼应本次设计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题。

突出特征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性,将其与众不同的地方鲜明地表现出来。在传统招贴设计中首先需要突出招贴主体物的主要特征,将其进行处理修饰,使受众对主体物产生兴趣。就本次设计而言,纵观整组作品,主体物都只有一个,没有多余复杂的附属品,且对主体物的排版就做到了焦点集中,放置在了画面的中心位置;而对主体物的大小设定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篇幅,这也是为了呼应主体突出的特点。在运用3D成像技术的时候,为了使主体物更加突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的修改与对比,最终将招贴的背景设置为深色,因为相比于浅色背景深色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并且能够更好的将主体凸显出来。

以皮影招贴为例,本次结合3D成像技术的招贴设计选取的是单一的皮影人物形象。众所周知皮影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间广为流传,皮影人物又是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结合了皮影的特点,为皮影人物增加了幕布背景,与单一的皮影人物结合起来就可以更直接的展示出皮影戏的演出方式,以此来凸出皮影的主题。与文案的结合也更加明确的向受众突出皮影文化。为了更好的结合3D成像技术,已达到更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在设计时采用深色背景,并在对主体物的修饰上进行相应的色彩处理,使其即与主色调相融合,又能够跳出画面吸引受众眼球。在画面中也直接用中国传统的logo呼应本次设计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题。

以小见大法是指通过小题材、小事件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手法。以传统招贴的角度来说,在本组招贴设计中,选择的元素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单一的个体延伸至传统文化的大范围,以此向受众宣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深受众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而本次结合3D成像技术的招贴设计相比于传统招贴设计,画面的要求上需要有更强的冲击力、主体物需要更加突出、排版需要更加简洁明了。

中国的木偶文化历史悠久,在汉朝就已有相关记载。以木偶文化来彰显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也以此来告诉受众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展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技艺的传承。在进行木偶文化的招贴设计时,选择的木偶素材与文案素材在色调上进行了呼应,这里选用的是单一的木偶素材占据招贴视觉中心大部分面积,以此直观的向受众展现木偶文化。为了更好的结合3D成像技术,已达到更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在设计时采用深色背景,并在对主体物的修饰上进行相应的色彩处理,使其即与主色调相融合,又能够跳出画面吸引受众眼球。在画面中也直接用中国传统的logo呼应本次设计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题。

而如何进行设计使其独具创意,又如何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的运用来使其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这些问题都是在本次招贴设计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在这次设计过程中我首先完成了一套以浅色为背景的招贴设计初稿,以传统招贴设计的角度来看,初稿在大方向上并没有非常违和的地方,然而,在我对初稿进行3D成像技术的处理后发现浅色背景并不能够做到视觉上更好的冲击,并将主体更好的凸显出来;而且主体物的多少也是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以皮影元素为例,在选择皮影素材的时候,我初稿选择的是一组皮影戏人物,但是在进行3D成像技术的处理后,一组人物却显得愈发杂乱无章。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设计,秉着克服困难的原则,我将初稿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与排版。针对浅色背景招贴在进行3D成像技术处理后无法更好的将主体元素凸显出来的问题,我重新选择了深色的招贴背景,在色彩的对比上深色能够更好的做到抓住受众的眼球;除此之外,我还对主体的方案选择上进行了更改,从一组形象改变成单一的主体形象,比起一组人物形象的排版,单一的形象更为突出,更能吸引注意力;另外,在色彩的安排上也尽量做到和谐、统一。最后要说的是对本次招贴设计的完成稿的欣赏,像观看3D电影一样,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经过3D成像技术处理后的招贴效果,所以我为本次招贴设计配备了专业的3D立体观影眼镜,以方便受众观看招贴效果。

三、总结

这组基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招贴设计需要从宣扬传承传统文化和新兴产业3D成像技术的发展来看。

首先单就这次招贴设计的元素选择来说,之所以使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意在向受众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美绝伦,并以此达到将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下去的目的。在选择元素的时候将以人为本加入考虑,所以拟定的都是以人物形象为主的中华元素,在处理上也尽量做到尊重其本身价值。

其次本次课题迎合21世纪科技发展的大背景,在对招贴的设计过程中,除了扎实的设计功底之外还融入了21世纪深受追捧的3D成像技术,这对招贴设计中元素的细节要求就更高,尤其是色彩及排版这两方面的配合要能够适合后期制作3D成像效果。在3D成像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3D电视、3D电影等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如果将3D成像技术运用在招贴中,它的传播效果及表达形式都是基于传统的一大创新,一大突破,一大挑战,受众接触的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平面作品,而是身临其境,也是切身感受。

当然在3D成像技术与招贴相结合的技术及可实施性上也存在着质疑和困难。就本次设计而言,在对主体物的选择和表现手法上都存在相应的难度,如何与传统招贴区分开来,如何在结合了3D成像技术后更好的将主体物凸显出来,进行处理后受众不能免去使用3D立体眼镜观看的繁琐等都是本次研究中出现的难点。但是就当下3D电视以及电影的普及率来看,只要在投放银屏上进行相应技术处理,就可以免去受众必须要使用3D立体眼镜才能观看的繁琐。另外现在很多企业正在研究裸眼3D技术,这也为本次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当然,这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及发现。

这次课题的研究让我对视觉盛宴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更对自己的世界观及价值观都有相应的影响。并且这也告诉我一个道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跟紧时展的步伐才能与时代共同进步。

四、结语

以进行3D成像技术的处理为例,与传统招贴一样,招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宣传;但又与传统招贴不同,经过3D成像技术处理的招贴,在视觉冲击的要求上需要远远高于传统招贴:对主体物的突出强调需要高于文字叙述,利用主体物视觉的冲击效果直接击入受众心里。要知道越是简洁的招贴,它的主题就越突出,这也就更好的呼应了招贴的目的:为了更好的宣传。

【参考文献】

[1]程彦平.招贴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军,胡易容.世界经典招贴设计[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何辉,朱和平.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与设计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4]朱琪颖.海报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第11篇

[关键词]2008年 IFLA大会 Web 2.0问题解读

[分类号]G250.7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信息服务领域,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时、随地、随心”获取信息的理念正成为数字图书馆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的最高境界。从目前发展趋势看,IFLA正日益注重“作为图书馆,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更清晰可见地展示许多良好的价值观作为图书馆的代表,并付诸行动”的理念,开始愈来愈多地关注在Web 2.0条件下数字图书馆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问题。

笔者借赴2008年IFLA大会宣读专业论文之际,考察了本次大会对于Web 2.0问题研究的情况,收集了本次大会对于Web 2.0问题研究的资料,以下对其主要内容作一解读。

1 强调web 2.0环境中的最佳知识管理

在2008年IFLA大会“图书馆与Web 2.0分会场”卫星会议上,与会代表重点围绕“知识管理――Web2.0环境中的最佳实践与学习”主题,讨论在Web 2.0环境下如何注重知识管理的创建、储存、共享和再使用等理论问题,希望在开放获取的环境下,重新组织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使Web 2.0技术畅通无阻地延伸到图书馆系统内,对网络“微内容”进行导航资源整合及共享,最终在资源统一描述的基础上,通过Web 2.0开放平台对现行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学科特性、出版物类型、首字母等进行统一导航、控制,为用户提供一个可自定义的知识管理服务系统。

自由招贴论文方面,中国作者顾立平的招贴论文《利用社会软件管理用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空间――web 2.0环境下图书馆的新服务》介绍了数字图书馆员应用市场营销的研究方法对重点用户群体进行战略调研的情况,强调数字图书馆员与用户共享社会软件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尤其关注使用2.0工具的嵌入式数字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服务的嵌入式2.0用户两个实际问题。而加拿大Emily Gusba的招贴论文《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学生视角下的信息查找:传统环境下和web 2.0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利用与感知有用性的比较研究》,同样也描述了数字图书馆利用Web2.0传播信息的新动向,指出在改善工作流程、在联合目录中反映本馆馆藏、拓展合作单位、加强工作的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可以应用Web 2.0理念进行图书馆最佳知识的管理。

IFLA会议强调Web 2.0环境中的最佳知识管理,探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特有现象,这也符合互联网“长尾”文化传播创新的理念,数字图书馆完全能够在更加宽泛的知识管理氛围内拓展服务,摆脱信息服务的“门户”役使,进而推动人类更精确地参与信息管理活动。

2 倡导Web 2.0环境中的书目控制共享

本次大会,世界代表在专设的2008―2009年“图书馆与Web 2.0讨论群组”上,围绕“共享书目数据的再利用与图书馆产品自由权限”问题进行了研讨,具体内容涉及到提倡数字图书馆应当得到所有的免费书目数据,所有的用户应当支持数字图书馆Web 2.0服务,数字图书馆界在Web 2.0的应用与研究基础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理念和实践成果等问题。讨论会上,Stephen Abram、Karen Calhoun、Sally McCallum和Patrick Peiffer 4位专家讲解了Web 2.0对于数字图书馆的渗透、融合、共享等理念,其中,Sally McCallum提出的建议极具学术内涵:①信息用户期望无缝连接元数据和内容,不论其来源于互联网何处;②在交换数据的过程中,信息产业必须引领数据共享模式的价值取向;③互联网所有的数据共享可以进一步探讨“微内容”的数据格式。

同样,在IFLA编目组的讨论中,主持人向大家展示了一份开放知识基金会(ONF)工作组的请愿书,强调所有书目数据应该是免费共享控制,用户的Web2.0互动服务参与将推动书目元数据的全面免费使用。论文方面,法国Philippe Canti6and和Anne―e61ine lam―botte的合作论文《建立一个国家书目的2.0系统,以方便与用户进行合作》,则谈到法国国家书目和Web2.0的同盟关系。另外,代表们还讨论了书目数据共享的成本、所有权、格式和互操作性等一系列概念性标准、框架和方法,其中“编目著录记录的规范要求”、“国际标准著录描述”、数字对象元数据报道等分类和标引领域的新发展值得关注。

倡导书目控制的共享,实质就是以Web 2.0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优化定位,充分发挥用户积极参与信息互动的“扩张力量”,通过用户“自组织”的结合来进行信息资源有序化控制共享。在这方面,IFLA书目控制组向与会者介绍了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基于WordPress的OPAC格式,该格式能把每条书目记录自动转为一个博客页面,具有动态的博客转换功能,进而随时对书目记录发表评论。当然,也有部分专家推荐使用亚马逊式的元数据格式,认为这种格式的元数据表达,除了图书馆常用的题名元素之外,还包括获取途径、版权信息、销量信息、流通量、获奖评论、标识符号、作者信息、博客关注、用户标签等信息元素,具有更广泛的“链接”属性,也值得推荐。

3 探讨Web 2.0环境中的馆员职业取向

IFLA探讨全体用户参与信息自由传播、快速流通的同时,意识到Web 2.0的应用会迅速提高数字图书馆用户的“智商”,也深知数字图书馆个性化链接服务就是满足用户作为一种“主体”直接参与到“自组织”的定位,而参与这种定位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利用者,必将是属于“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本次大会有一些论文对相关问题有所关注。

来自加拿大Corinne Laverty的论文《图书馆员创造维基应用来掌管现实》,重点论述了数字图书馆为促进深层次信息服务应当运用各类Web 2.0工作方式来完成的理念,尤其希望同行们应用Wiki学习工具来促进知识和理念的表达。同样,来自新加坡Wun Han Chow的论文《运用博客、维基和电子邮件为一线图书馆员建立实时交互式学习的平台》,重点叙述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专家在线”在线交互式平台的电子邮件服务、博客和Wiki功能,这些功能服务根据不同的课题和学科设定讨论群,并随时跟踪其发展。另外,还有一些论文提及到要在馆际互借工作中辅以一个完整的Web 2.0指导思想,以帮助数字图书馆员强化现

有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习新的工作技巧,提升他们对Web 2.0新兴服务和技术的了解程度。

显而易见,IFLA会议重视数字图书馆员Web 2.0职业取向的研究,开始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审视数字图书馆员参与互联网“微内容”生成和传播的角色定位,以保证数字图书馆产生新的服务融合内容的同时,产生新一代数字图书馆员。代表们相信,数字图书馆员未来的服务价值和职业价值,一定会在IFLA倡导打破知识垄断、实现平等自由和知识共享的环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

4 寻找Web 2.0环境中的服务融合模式

2008年IFLA各专业组上宣读的Web 2.0问题研究论文,有许多是服务应用的实例,这些个案经验的总结,注重Web 2.0技术的实施,意识到Web 2.0理念的引领,在探索如何在现有的管理系统基础上引进Web2.0技术,开发出适合用户特点的信息互动平台,从而形成数字图书馆员与用户相互认同、相互依存的服务模式,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来自加拿大Corinne Laverty的论文《信息素质设计模式:图书馆员对于维基形式服务的学习》,重点评估了e-Learning的Wiki教学系统。来自英国BobGlass的论文《使用Web 2.0技术为新兴LIS专业开发社区意识》,则通过近五年来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图书馆以Web 2.0为基础的战略实施,总结了以加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发展作为这类“社区”的经验。

这次大会上笔者也向IFLA政府信息与官方出版物组提交了《政府信息资源RSS获取:中国自由职业者的数字化个人档案》论文,具体通过研究中国自由职业者利用RSS服务的个案情况,寻找通过简单的标题定制、链接定制接受政府信息与官方出版物(包括数字图书馆)在内的最新资料“Beta”推送、自定义网站推送、文献集合推送等服务形成个人档案,以完成个人信息空间集合扩展至更宽泛的空间共享,最终促进数字化个人档案空间的形成。

大量Web 2.0服务论文表明,数字图书馆正超越信息本体的“文献”属性,通过Web 2.0的“链接用户”行为不断地补充“赛博空间”服务功能。下一阶段,IF-LA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寻找一个在专业定制或者自动分析基础上的简单且动态的图书馆“Beta”服务体系,从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自组织”服务,使人们更加丰富和快捷的获取信息。

5 整合Web 2.0环境中的技术封装趋势

时至今日,由于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广泛性和分散性,技术整合较之其他互联网服务仍有“惯性”的专业滞后现象存在,总体而言,数字图书馆的Web 2.0应用落后于其他互联网信息创新行业。由于技术封装的技术性较强,本次IFLA会议只有两篇论文有所涉及。塞尔维亚VesnaVuksan的论文《处于十字路口的图书馆与技术》专门介绍了贝尔格莱德市图书馆利用Web2.0程序和技术的情况。数字图书馆为了达到信息共享用户互动的目的,大量地开展博客形式的技术应用。而来自澳大利亚Roxanne missingham的论文《澳大利亚议会利用网络2.0的梦想与现实》重点探讨在澳大利亚国会议员和议会图书馆服务中实施Wiki推广的情况,目标在于形成多方位的澳大利亚图书馆虚拟空间实施以及个性化体验。

从本次会议的论文来看,未来IFLA技术封装整合还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通过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Web 2.0服务功能来完成封装则是基本思路,让“用户在特定的桌面工具条的个性定制服务中,通过其按纽和检索框链接到各种资源的服务接口,如电子书籍、学术期刊、会议论坛、专家学者等的URLS进行组织集成,定制个性资源门户,提供某一或某批专业化服务网页”。

6 实施Web 2.0环境中的战略发展计划

近年来,IFLA在宣传与推广Web 2.0方面做了大量的推动工作。2007年IFLA大会收录Web2.0相关研究论文已达8篇,而2008年IFIA大会主题是“图书馆无国界――实现全球航行”,本身就具有强烈的Web 2.0内涵实质。在战略发展计划方面,IFLA参考咨询服务组在2008-2009年战略计划中提出,要继续促进以获得和发展可持续用户为中心的参考信息服务,强调提供基于Web的全球专业论坛,以通过Web 2.0信息服务达到全方面信息共享。2008年,IFLA图书馆管理组也在战略计划中强调,全球图书馆协会计划工作重点是建立一个Wiki作为一种收集更多信息,协调协会间的信息共享,Wiki将允许每个协会创造和保持自己的条目。

战略计划表明,IFLA正集中力量对Web 2.0研究进行宏观上的推进:IFLA会议关注Web 2.0理论,强调以开放获取为本质,突出数字图书馆“自组织”的信息配置功能,寻找数字图书馆自身Web 2.0话语体系,尽力做到与传统图书馆结合起来,树立更广泛的用户“信息权利”和“用户权利”观念;②IFLA会议参与Web 2.0实践,意在汇集一个各种数字资源的整合和“统一跨库”搜索利用路径,提供数字图书馆员、用户写入文本的平台,强调要适应需求决定服务、服务决定资源开发、需求决定图书馆未来走向,在提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形成可行的“自组织”组装流程,以揭示更多微内容信息,发挥强大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力量。

7 结语

第12篇

论文摘要:图形创意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图形创意过程中,如何才能牢牢抓住观者的眼球是图形作品成功传递信息的关键。本文所探讨的视错觉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以“新奇”“独特”著称,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独具特色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能给图形创意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带来重要的价值。 

 

常言道“眼见为实”。然而,有些情况下,眼睛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欺骗性”。这种欺骗性其实是人的视觉错觉在作怪。人们通常把与物体的形状和色彩有关的错觉称为视错觉。具体而言,视错觉是一种人类所共有的特殊的视觉感受,是在外界刺激物的作用下,知觉判断的视觉经验或思维推理与所观察到的事物特征之间产生了视觉误差。而对于这种特殊的视觉现象早就被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发现并将其作为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艺术手段,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皆取得了奇妙而富有震撼力的视觉效果。人们在欣赏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时,往往会由外在的视觉引力,迅速转为一种内心的主动探索,这就是视错觉的魅力。这点与图形创意所寻求的“打眼入心”的传播效果不谋而合。正如国际著名的视觉大师福田繁雄所说:“我的作品,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作品的创作核心,都是围绕着以视觉感官的问题为前提来进行思考。”由此可见,它对今天的图形创意课程教学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一、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层面 

创造性思维是学习图形创意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关键因素。它是学生今后进行设计与创作所必备的能力之一。长期以来,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沿用习惯的思维模式,从固有的图形形式本身出发进行思考与表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潜能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开辟独特的设计蹊径,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对这门课保持长久的新鲜感。 

视错觉艺术以其生动有趣的视觉语言和自身极大的视觉刺激性,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视觉方式,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将这一视觉原理引入到图形创作中,让学生懂得图形创意的表现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外在形象表现。另外,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潜力几乎是无穷无尽的,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如何来挖掘这些潜力。就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而言,关键就在于善于变换不同的视角,产生新的发现。这种不断变换视角来观察世界的方法是培养创意思维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扩展创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对图形创意设计来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图形创意教学中,要引导给学生只有破除思维枷锁,改变创作视角,才能创造出不同寻常、引人注目的视觉形象。 

二、从图形本身的视觉传播效应层面 

视错觉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现象,将其用于图形创意中不仅能够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视觉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吸引观者的视线,使作品更具生命活力和独特的存在价值。 

人的视觉过程是视觉生理活动与相应心理经验联系起来互相起作用的,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完全是一种积极探索。“它是有高度选择性的,不仅对那些能够吸引它的事物进行选择,而且对看到的任何一种事物进行选择。”因此,我们在观看一个物象时,并不是把视点平均投向画面的每一部分,而是“有选择性的”集中于某一点。这种集中来自主观选择时的兴趣。由此可见,具有刺激性和趣味性的视错觉艺术,正是以其主动出击的视觉形式,为它们成为视觉选择的重点提供了机会,从而增强了观者视觉生理和心理的刺激程度,同时也为在纷繁芜杂的图片信息海洋中实现快速有效地传播创造了前提和条件。例如福田繁雄在1975年京王百货举行个展的宣传海报,巧妙地利用图底反转的错觉原理令作品中图形的视觉效果妙趣横生,产生了奇特的心理效应。这种将现实与幻想、主观和客观有机地统一,以营造视觉冲突,深化传达内涵的图形形象,自然会在众多平淡的图形作品中出奇制胜,最终体现出视错觉图形魔术般的视觉魅力和传播效应。 

三、从图形空间设计观的突破层面 

空间是设计领域的永恒课题,人类在最初描绘物象时,就有了在二维平面上反映三维立体物象的意识。而在现代绘画和视觉传达设计中,有些画家和设计家却抛弃了古人留下的透视方面的遗产,又回到当初对透视没有正确看法的迷惘状态,进而形成了多维空间的构形方法。 

视错觉图形作为一种多维空间形式的典型代表,打破了空间维度的界限,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将有限转化成无限,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混维空间形态。这种混维空间的设计观念给图形创意带来了更多的启发与灵感。欧洲“视觉诗人”派的代表人物——招贴设计大师冈特•兰堡曾经尝试使用空间视错觉手法进行创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福田繁雄相似,兰堡的艺术观也是视觉功能至上。戏剧表演《hamle tmaschine》招贴中,悬空一本书,书的封面上有一只手,而这只手又同时拿着这本书,亦真亦幻,整个作品传达了知识本身的力量是无穷的深刻内涵。当我们在观看时,视角会不断地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之间转换,进而看到一种真实空间中不可能存在的非现实状态的空间结构,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奇妙感,产生视觉悖论,从而构成一个趣味无穷的幻觉图形世界。对此,在教学中通过大量此类优秀图形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体会与理解这种全新的空间设计观念所带来的视觉震撼,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创意思路。 

结语 

总之,图形创意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能够将其与今后的专业设计很好地进行衔接。因此,在讲授内容的同时,更要注意上升到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引导层面,使学生懂得从人的视觉与心理角度出发去创造新奇而丰富的视觉图形世界,从而加深对图形语言创作观念与表达方式的理解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 

 版社,1983. 

[2]王松.谈视觉创意大师福田繁雄的设计,新疆教育学院 

 学报[j].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