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科学开题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专业开题报告课题: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21世纪,必须非常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发展个性、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是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生物科学将成为21世纪带头科学,进行生物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把探究学习与生物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是生物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
(一)有效实施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需要
1.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物教师习惯于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从事各种教学活动,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则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物新课程的新重点、新难点、新目标、新方式。目前,大多数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延续以往实验的操作程序,只是在部分环节上安排少量的讨论,大部分的探究实验都存在“表面化”“走过场”的现象。农村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比城市教师更多一些,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知识性教学量过大,教师的认识和能力不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和评价没有细化,实验条件不完善。学生学习中最困难的事情是交流表达、实验设计、实验结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不知如何是好等等。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已经有很多的尝试,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误区。该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教师陈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的过程。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题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的学习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对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是相通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是达成这一目标的载体和途径。采用探究式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是生物新课程的核心和亮点。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求知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探究性的活动,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规律进行。不仅拓宽学生的只是领域,而且促进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参与探究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发展个性,培养探究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显示出极为重要的作用,激励学生探索,提高综合素质。
生物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悟一些浅近的科学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会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这些直接经验的取得,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已有知识的累积才能获得。实践证明: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独立自主、不怕困难、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以及开拓进取、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在中学生物课上,成功的探究性学习在不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前提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智慧。学生在生物课的探究中不仅对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有深入的了解,生物课上的探究式学习就是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兴奋点被诱发,好奇心得到鼓励。探究过程有独立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既给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又在讨论中强调对他人观点的容忍态度,强调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根据事实进行批判的思考的态度。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真实自然和生命宝贵价值观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真实的与动植物接触,让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物的同时,也拉近了与生物的距离。这种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民主氛围,既重视知识获得又重视能力培养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3 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3.1 内容
(一)生物学科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品质培养的指导策略。
2.引导学生主动挖掘问题的探究价值
3.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4.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分层次训练学生的能力
5.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调查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三)分析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3.2 目标
(一) 通过对文献的研读,深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二) 通过调查和文献研究了解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三)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困难,通过文献研究讨论,得出相应对策。
3.3论文完成的方法
深入中学调查,真正的走近生物课堂,去体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真切的感受探究性学习给学生的生物学习带来的影响,并通过反馈给教师,找到合适的策略,从而有效恰当地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1. 调查访谈法:主要针对学生,其内容包括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当前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等进行问卷。对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探究学习中的问题。
2.课堂观察:课堂是研究教与学最合适的场所,通过对课堂中的相关要素的研究,从一线课堂实践中收集、整理和分析原始材料,发展、升华为有效的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3.文献研究:针对国内外探究性学习实施,以及相关教育理论做出分析、借鉴,不断调整落实,形成发展。
4 进度安排
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开题报告 20XX.2.25-20XX.3.22(II学期:第1-4周)
确定调查方案 20XX.3.25-20XX.4.5 (II学期:第5-6周)
完成调查过程、撰写毕业论文 20XX.4.8-20XX.5.17(II学期:第7-12周)
问题整改、论文评阅、答辩资格审查 20XX.5.20-20XX.5.24(II学期:第13周)
毕业论文答辩 20XX.5.27-20XX.6.1 (II学期:第14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试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传版社,2002.
[2]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7-99
[3]占凤.探究性学习在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8-9
[4] 钟振芳.在生物教学中落实探究性学习[J].理论博览课改论坛,2012,10(24):23-25
[5]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标教师研修手册—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行登科.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途径[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1 (7):7-9
[7] 吴诗光.探究学习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天中学刊,2001,(10):14
[8] 李玲玲,袁均林,崔鸿.中学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适应性[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1):69-71
关键词: 生物科学 大学生科研素质 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开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培养大批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可见提高本科生的科研素质,使之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这就要求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塑造科研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较好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学科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国外高校的科研训练开始较早,如美国等。自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设“本科研究机会计划”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也陆续开始组织本科生科研训练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尤其是伯克利大学的科研训练方法新颖,成效显著,形成了著名的“伯克利模式”[1]。国内高校近年来也陆续开设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但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领域等多方面问题,在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过程中,应从多种途径入手,通过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等循序渐进,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我们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对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高校本科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不应完全以第二课堂形式的来完成,事实证明,课外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存在盲目、短期、不系统的弊端。应真正将科研引入课堂,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培养应该提前,贯穿到大学教学的整个环节中,这自然涉及课程教学中渗透科研素质培养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研水平,在授课过程中找到课程与科研之间的关联性,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同时抓住与课程学习有关的科研基础环节强化训练,突出和强化对科研基本功、学术规范的传授和培养。如结合历年来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内容,既传授了知识,又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
二、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
实践教学是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统中重要传统的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改进,每门课程的实验中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已达到30%以上,综合性实验全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提高了实验综合技能。设计性实验主要由学生设计试验方案,药品配制、材料培养、实验实施等主要由学生分组完成,并由教师评定等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植物生理学设置的植物抗性生理综合大实验、生态学的衡水湖生态调查、细胞生物学的核型分析大实验等,对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挑战性能力的培养,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做出总结,找出实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对实验提出改进建议,虽然提出的建议并不一定合理,但激发了学生挑战书本,体现自我的潜力。
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金,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条件。
教师的科研项目吸收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既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对学生而言更是难得的锻炼机会。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不仅能学会具体的实验方法,分析处理数据,而且能获得研究经验,及时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对已有知识进行积累和补充,开阔视野,对提高科研素质有明显的成效。近三年来,我系共计60余名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省部级、市厅级、院级课题达26项,学生独立或参与20余篇。
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课题,学校在资金、图书资料、实验场所、实验设备上给予支持,并配备项目指导老师。参与课题的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在考研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三年来我系学生考研热情逐步提高,考研率也节节攀升,考研率在30%以上。部分学生在省级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四、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创造良好学术氛围。
聘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学生举办学术报告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研素质培养方式。首先,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其次,能够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和科研兴趣,以活跃思想,提高能力[2]。本系的教师经常举办学术讲座,介绍最新科研进展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踊跃参与,潜移默化地受到科研意识的熏陶。教师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确立感兴趣的科研领域。
五、强化毕业论文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科研素质。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是检验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我系历来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环节,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从论文题目确定、论文开题、方案实施、论文写作、论文答辩各环节严格把关,严格按制度要求,做到了人均一题,并且必须为研究型内容,论文开题从最初的第7学期提前到了第6学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中来。通过毕业论文,学生经历查阅文献、方案论证、实验、数据分析、撰写论文、答辩等一个科研课题的完整过程,提高了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培养了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具备的良好素质,为继续深造和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素质包括与科研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并体现为结合在大学生身上的研究方法、研究习惯、研究态度,以及研究意识、心理素质等。使其个性品质得到锻炼,科研态度、工作作风、敬业精神、责任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培养与提高[3]。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多年来一直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较为科学的适合本专业的科研素质培养模式。但还需加大力度和广度,通过多途径、多手段、多层次、有步骤地采取措施,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探索更加高效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8.
[2]王庆华,李顺兴.师范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方法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2,(2):137-140.
关键词:研究创新型实验;学生;实验教学
如何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如何通过这种类型、这种层次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此,我们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学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的“研究创新型实验”,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研究创新实验课”,并纳入实验教学体系。
一、以科研为载体设置“研究创新型实验”
探索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科学研究是设置“研究创新型实验”最大的平台。也是学生作“研究创新型实验”最好的课堂。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把实验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把科研内容和科研成果融入实验教学,设置了以科研项目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创新型实验”。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自己选择科研项目,自己进行项目研究,自己撰写研究论文或申请专利。科研过程就是一门极好的、高质量的“研究创新实验课”。
以科研为载体的“研究创新型实验”,其特点是创新型、设计型和综合型。因此,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自我设计能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实验。为实施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培养,为激励学生广泛参与,我们为学生开设了学分与非学分、必修与选修、课上与课下不同形式的“研究创新型实验”。每年以不同形式作“科研创新型实验”的学生多达百余人,深受学生欢迎。
二、开设不同形式的“研究创新型实验”
近几年来,主要开设了四种不同形式的“研究创新型实验”。
1、研究式实验教学
我们不断将科研内容和科研成果纳入实验课堂教学。“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ICP)基因的检测”、“少根根霉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PCR扩增”、“长春花愈伤组织诱导及吲哚生物碱的提取测定”、“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发酵及产物分离纯化”、“植物根茎维管组织过渡区的研究”、“微生物多糖黄原胶的摇瓶发酵和提取”等多项实验内容,皆是由科研内容和科研成果转化而来。“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制与开发应用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天津市重点基金项目。微生物发酵工程实验课,将其部分研究内容编制成“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发酵和产物分离纯化”研究项目,纳入课堂实验教学,学生边作发酵工程实验,边进行项目研究,形成研究式实验教学。黄原胶是一种新型发酵产品,曾荣获多项科研成果奖。微生物实验课,将其编制成“胞外多糖黄原胶的摇瓶发酵和提取”研究项目,供学生选作。学生在原来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查阅最新文献,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研究方法,对黄原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开放实验必修专题
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我们还专为生物科学和技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班的学生,开设了1学分的“开放实验必修专题”,作为“研究创新实验课”,列入教学计划。“开放实验必修专题”要求基地班学生,在第五期必须选择一名教授作导师,必须在导师的实验室独立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参加实验室组织的学术活动。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中,经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学生要撰写科研论文,导师要写评语,评定成绩。成绩合格者可获学分。“开放实验必修专题”,是专门为基地班开设的“研究创新型实验”必修课。
3、科研创新开放实验
早在1999年,就为学生设立了“科研创新开放实验”。具体做法是:生科院设立科研创新基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编制或选择研究项目。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并写开题报告。申请项目基金的学生,可向教授组成的立项评审组作开题报告,阐明研究项目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创新点。项目批准后可获得基金资助,在导师指导下,在开放实验室完成项目研究,向评审小组作结题验收报告。2006年,有50多名学生以“科研创新开放实验”的形式,作“研究创新型实验”。
4、创新科研“百项工程”
2002年,南开大学设立了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资助由学生主持立项的百项左右的科研创新项目。学生要跨年级、跨专业甚至可以跨院校组成科研团队,并确定研究项目。“百项工程”项目,由院系评审组推荐,学校专家组审批立项。学校批准立项后,学生科研团队要在导师指导下,按项目认定书的计划要求完成项目研究,研究结果要或申请专利,学生可根据研究成果申请学分。2006年,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组织学生申报“百项工程”项目51项,批准31项,获项目经费9万元,有70多名学生以“百项工程”的形式,作“研究创新型实验”。
三、育人效果和成果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以科研为载体,为学生开设4种不同形式的“研究创新型实验”。经过实践,取得显著的育人效果和成果,学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研究创新型实验课”的开设,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涌现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如,有一组等同学完成的“饮用水细菌学检查及紫外线杀菌”的研究项目,设计了六套紫外线杀菌系列装置,荣获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另一组同学完成的“工业废水中苯酚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研究项目,分离到高效降解苯酚的pD12细菌菌株。经生长、降解曲线的测定,16SrRNA基因测序和分析,苯酚羟基化酯大亚基基因同源性比较,对pD12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研究发现该菌株细胞固定化有良好的苯酚降解性能,为处理含酚废水奠定了应用基础,其研究论文在《环境科学学报》发表。
近几年来,共有500多名学生以不同形式参加了“研究创新型实验”,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学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近70篇,荣获全国、天津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金、银、铜奖4项,14项科研成果荣获南开大学“百项工程”优秀项目成果奖。学生们一致认为:以科研为载体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以科研创新项目带动“研究创新实验课”,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实验教学的一大特色。
四、认识和体会
在实验教学改革和探索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和传统的、“照方抓药”式的单纯验证性实验相比,“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一种具有创新功能的高层次实验。而开设多种形式的“研究创新型实验”则是一项涉及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实验内容和方式方法改革、实验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向学生开放、师资力量投入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我们的体会是:
1、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
在多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中,我们逐渐建立起以学生为本,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以科研为载体开设多种形式的“研究创新型实验”。
2、必须充分利用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发展迅速。每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科研经费近千万元,仪器设备先进。科研优势为学生选择科研创新项目提供了宽厚的科研平台。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优秀人才在内的多名教授,或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年轻博士,纷纷被学生聘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作科研创新项目。雄厚的人才优势为提高“研究创新型实验”的质量和水平,起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农药学科 产、学、研结合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广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不是研究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培养出能够在社会生产中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实用人才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所在。
我校农药学科近两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很多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只是学习专业课,很少到实验室,导致在做论文过程中年级之间的衔接不够,教师带起来比较费劲;有的学生三年下来英语学得很好,而专业知识则不够扎实,毕业论文质量一般,找工作时总觉得和实际应用相差较远。怎样加强管理,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和论文质量,是农药学科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一、调整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状态
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必修课、学位课,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在第一学年只要把理论课学好就行了,导致年级之间的科研交流不够,当进入到研究阶段时才发现很多基础性手段和方法得从头学起,然而这时的学习远没有从师兄师姐实践过程中学习来得快捷和容易。很多遇到的问题、犯过的错误都在重复,浪费时间,影响论文进度,最终影响论文质量。
农药学科招的研究生包括来自植物保护、生命科学、制药工程、药学等专业的学生,优势特点各不相同,动手能力也参差不齐。根据这几年出现的问题来看,让新招研究生一入学就进入实验室工作非常有必要,早进实验室益处很多。新生进实验室时,正是高年级学生科研工作最紧张的时刻。进实验室后,可以为自己将来要开展的课题作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为开题做好准备;同时可以参与导师和高年级同学的课题,较快地熟悉农药学的专业研究方法,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另外,三年级开学就要评优秀研究生,而优秀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有发表的科研论文。如果不及早开展研究工作,而想在评优之前发表出论文说是天方夜谭。所以,研究生导师必须鼓励和要求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
二、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由于研究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很少涉及自己专业以外的学科,而利用学术活动促进专业素质提高则是一个很必要的途径。农药学科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的主要方式为研究生学术论坛和专家讲座。在学术论坛中,研究生围绕自己的课题或者相关领域新的研究进展,给同学和老师做学术报告。这就对研究生的学术和科研提出了较高要求,促使研究生的学术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同时研究生学术活动对整个校园的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专家讲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导师轮流讲座,内容和学科相关;二是请其他学科专家进行讲座,把不同学科内容展现在研究生面前,帮助研究生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拓宽研究生的知识范围,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促使研究生感受学术的熏陶与人格的陶冶,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它是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中国正处于突出强调科技创新能力的产业转型期,迫切需要大量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具备独立观察、发现和思考的能力,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工程技术工作的人才,承担起为国家培养大量科技创新人才的任务。通过参加在校内举办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各种学术观点相互激发,产生出新的创造性思
维。高水平前沿学术活动广泛地获取信息,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三、坚持“产、学、研”结合是改革的理性选择
目前就业形势虽然很严峻,但是社会仍然需要大量能深入到一线实践中的高级科研人员。农药学学科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和生产实践结合非常紧密。而科研、实践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则是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一定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农药人才的必由之路。
在“产、学、研”培养模式中,农药学科研究生可以把自己的课题和农药企业的产品开发联系起来。研究生可以农药企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科研和技术中最前沿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例如:新型农药剂型的研制开发,环保型农药的研制,高效低毒农药的研制,仿制专利保护到期的产品等。研究生作为准工作人员,提前进入企业和社会,熟悉工作流程,适应工厂化生产,既能解决工厂的难题,积累工作经验,大大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工作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又能增强个体人力资本的积累,为成就一流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他们通过产、学、研的培养模式获取未来竞争的优势,提高自身价值,为将来谋求更理想的职业、实现个人发展奠定坚
实基础。
四、组建一支高水平研究型师资队伍
一支本身在教学互长中不断进步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师资队伍对于研究生培养也很重要。研究生不是导师一个人培养出来的,而是在一个和谐的科研队伍中培养出来的。和谐的外部氛围不仅能推动有潜力、有愿望的学生成为
合格的科研人才,而且能培养研究的团队精神,对于学生将来融入社会大有裨益。
五、采取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
在努力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督和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例如,在毕业论文中评选优秀的硕士论文。硕士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从中可以看出研究生在硕士工作期间的努力程度。可通过评选优秀硕士论文,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可通过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根据刊物级别和质量给予物质奖励,对申请专利给予资金资助。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激励研究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使研究生适应时展的需要。
六、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经验
现在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时代,可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如加拿大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就鼓励研究生选一些学位课、专业课以外的课程,特别是新兴领域(如信息科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内的课程,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对于农药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不应仅限于农药学科的研究与学习,它涉及有机合成、制剂加工、生物技术研究等领域。因此,选修一些其它领域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面对全球竞争中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针对农药学科的特点,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对加强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及时评估和筛选课程,以灵活多样的学习和训练方式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加强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合作,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贵宝,范文辉等.利用学术活动促进研究生素质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