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

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

时间:2023-08-18 17:1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初中历史命题的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初中历史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升学应试的压力和历史知识本身的枯燥,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现状就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1.老师要按《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如何才能避免初中学生学习历史专业化、成人化,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习历史轻松愉快呢?这就需要在各课时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根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理念,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不轻易地提高或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决不扩大或缩小学生学习历史的范围。切实把握好“知道”、“了解”、“列举”、“简述”、“讲述”、“探讨”、“认识”、“说明”“评价”等要求的分寸。

2.老师要提高学生学好历史的思想觉悟

提高学生学好历史的思想觉悟,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动力之一。我们作为历史教师向学生说明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能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老师要巧用图片资料,让课堂活跃起来

初中历史教材,正文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内容,而课文中大部分资料则是供学生自学和阅读的内容。有的是与课文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简介;有的是含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历史故事;有的是名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如在《科技革命》教学时,利用资料:牛顿在少年时代就喜欢制作机械玩具、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子的中央,被人们成为“牛顿钟”。牛顿一生能取得巨大成就,与他的勤奋精神分不开。他经常通宵达旦的做实验,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通过这段资料,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我还利用学生熟悉的贝多芬“我要握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爱迪生的“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名人名言感染学生,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还激发了学习兴趣,让课堂活了起来。

4.老师要注重创建“综合化”的历史课堂

其一,加强学科内的知识体系与网络的构建。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单纯地考史实已不再是命题的重心,近些年各地中考命题改革已伸向史实的更深层次――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要求学生体系把握和整体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体系,即内在联系、网络结构。历史知识的“点、线、面、体”之间都存在极为丰富而密切的联系,因而只有引导学生全面建立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形成纵横交错的历史知识之树,彻底认识历史知识体系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整体联系和整体思维能力。关于知识体系的构建,我建议:一是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二是构建“分册教材知识体系”;三是构建“历史发展阶段知识体系”,如: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现代史、当代史等;四是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如中国对外关系史、三次科技革命史等等。

其二,注意与相关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渗透。在指导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做到“文史相通”、“哲史相融”、“史地结合”等等。如:中国历代文学与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教育资源;“商鞅变法”的成功蕴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原理;众多地理因素对历史现象的影响等等。

5.老师要创设思辨性的历史课堂

其一,要注重揭示历史本质的能力培养。“历史沉甸甸地放在人们的眼前,而历史教师则是站在这幅巨画卷前的解说员。这种解说不仅需要有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更需要有一种智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思考和启迪。”如何引导学生揭示历史本质呢?一是结合历史背景去分析,如: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战是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背景下爆发的,因而定性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二战是在德、意、日的法西斯侵略对世界人民构成严重威胁,世界人民联合起来进行反抗的背景下进行的,定性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是结合领导阶级的性质去分析,如:、、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三是结合具体措施去分析,如:决定商鞅变法性质的主要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因为这一内容是封建地租式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

其二,要大胆激励和指导学生的探究学习。新的教考改革特别关注学生探索精神、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环境,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知识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历史老师在各方面的努力之后也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此外,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因材施教,相信学生能和我们一起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试卷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彰显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人文性的特点,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试题保持了结构的稳定性,体现了命题者“求新、求活”的理念,同时对学生认真仔细审题、科学准确表达、严密灵活思考要求较高。试卷呈现以下特点:

一、试卷的基本情况

与2013年中考试卷相比较,试题内容比例有所调整。在题型、题量不变的前提下,内容有微调,具体为:中国史65分,其中中国古代史21分(2013年为18分),中国近代史22分(2013年为23分),中国现代史16分(2013年为17分),漳州历史6分(2012年为7分);世界史35分,其中古代史2分(2013年为4分),近代史15分(2013年为14分),现代史18分(2013年为17分)。

二、试卷的基本特点

1.面向全体,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考查初中三年七本教材的70个知识点,重点考查“双基”的核心内容,试题绝大多数都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历史主干知识及基本理论的理解及运用,如,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唐太宗、、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考点,考点分布与实际教学时数吻合,在各个能力层次的分布也合理。

2.体现三“性”一“关注”的特点

一是体现发展性,突出思维能力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历史素养、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命题的基本原则,这份试卷对学生能力要求从多方面进行考查,例,第28(4)题从三个不同角度概括出冷战的影响。二是体现时代性,凸显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注重考查学生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本试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如第29题【“申遗热”的思考】通过申遗来拉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热潮。对此,你认为怎么做更有利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等。三是体现开放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四是关注新课标,与时俱进。试卷命题符合新课标要求,对引导教师的教学实际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不断引导教师关注学科动向,提高学科素养。

3.考卷的主要亮点和创新点

一是注重图文(表)信息的转化。今年试卷注重图文并茂,重视历史地图、人物图像、事件图片、数据表格等图文(表)材料信息的直观生动的再现,通过创新试题形式,设计重视考查图文(表)信息转化的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识读提炼图文(表)信息得出结论的理解能力的提升,对初中历史教学重视发挥图表教学功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二是历史学科色彩浓厚。本份试卷学科性较强,在命题原则上更倾向关注学生历史素养,强调试卷浓厚的历史气息,强调用史实说话,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三是体现漳州地域特色。为引导教师、学生关注乡土历史,挖掘地方史资源,2014年中考仍然设定专门分值考查地方史知识,第1、2、29(1)题都属于漳州历史内容。例如,29(1)图6(下图)的建筑因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什么?

二、试卷的导向作用及教学建议

1.对“开卷考试”应试的引导

开卷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开卷考试,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认为是开卷考试平常不用花时间,到时抄书就行。

2.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引导,夯实基础

历年中考试卷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做到依“纲”据“本”。“纲”即《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考试说明》,“本”就是手中的课本。

3.对“落实三维目标”教学的引导

在平常教学中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不足,加强“双基”教学,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重视知识的整合和渗透,初步形成基本的历史学科素养。

4.对“漳州历史课程”教学的引导

教师的教学能从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使地方史与中国史、世界史有机地结合起来。

5.对“历史知识生活化”教学的引导

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政,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历史,反思历史,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新理念。

6.对于“现实热点”问题历史学科化教学的引导

一是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课本知识,还要注意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热点,重视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二是坚持关注热点,留意周年的意识,中考很多试题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都不同程度地隐性介入社会现实问题,故在复习备考中,要常怀“热点”意识,关注历史问题的现实切入点和现实问题的历史链接点。

7.对总复习教学的引导,即要研究复习方法,融会贯通

第3篇

一、根据学生认知,开展历史讨论

氛围奠定以后,开放式话题讨论还要注意其组织形式和讨论的目的性,否则课堂讨论有可能演变成电视剧情讲解。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备课阶段对学生和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如此方能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设置讨论课题。话题的设计不仅要能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启发他们提升能力,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索历史规律,分析历史现象。

1.创设新颖的角度提出问题角度不同,对学生的启发方向就不同,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设置新颖的命题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讨论与研究,从而得出新颖的观点和看法。例如,通常学习,我们都会让学生对《》逐条背诵,然后有板有眼地分析其对中日两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不但枯燥无味,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所以笔者就引导学生从当时大的历史背景出发,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设若您是当时的大清客卿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重,会对中日两国提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如此设置角度新颖,吸引学生进行了见解性的讨论和研究,事实证明新颖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话题多样性讨论题的类型也要不拘一格,可以是分析题、比较题、综述题、评价题等多种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多种问题回答方式和技能;在设置问题的形式上可以由传统的老师提出问题法,还可以尝试学生提出问题法。事实表明,学生讨论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致普遍较高,更能激发探究的积极性,讨论的效果更好。

二、设置主题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学习和探索的最高要求是创新,所以,我们设置的历史课题不但要有探索性,还要有创设性和开放性。如此方能有助于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在探索思考中引导学生勇于摆脱束缚、解放思想,从新颖的角度来探索和思考问题,然后博采众长,实现能力提高和成果创新。例如,笔者在教学近代史时,就打破常规教学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摆脱教材的解说来探索问题,诸如:“为何日本的明治维新能成功而中国的却失败了呢?”“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以什么为目的,其对现代化改革和发展有启发性意义吗?”……这样的论题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学生需自己搜集材料,再分析归纳,这样必然从新颖的角度得出创造性的答案。上文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经验对如何通过开放性讨论提升学生的历史探索能力进行的讨论与研究。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参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遵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情感,设计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和拔高性的话题讨论,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求知欲。

作者:杨晓蓉

第4篇

一、研读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初三历史复习,首先就应该弄明白中考考什么,怎么考。只有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历史复习中不走弯路,提高效率。为此,我们一定要深入研读考纲,明确规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其次,我们还要认真研究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进行试卷分析。可以说,中考历史试卷就是一个样本,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考试说明,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

二、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备好历史复习课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确定考点。教师一定要明确对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备考复习时间有限,所以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备好每节课。备课中,重点应根据前面对考试要求的分析,课标的认真研读,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复习课知识容量较大,经常要复习一个甚至两个单元的内容,所以更需要我们理出个头绪来,弄明白这节课究竟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提高哪些能力;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课堂复习才不至于盲目,才能提高效率。

3.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具体复习建议

1.按单元进行复习。历史涉及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大板块的内容。在对这些板块进行复习时,建议首先还是按教材中的先后顺序,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这样做,第一可以全面复习巩固学生以前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尤其对于以前知识掌握不是很好的同学,这样的复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第二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建立起时间概念,并从整体上掌握各板块历史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三许多单元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复习专题,所以单元复习的同时就是进行专题复习。

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主要应明确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主要历史事件、事件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体现出来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并且,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还要将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各板块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1)将同一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近代社会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复习时重点是注意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并通过对同种类型知识的比较,找出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感知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2)将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比较。可以是同种类型的,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西方跨入近代社会门槛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等。也可以是同一时间的,如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要变革等。通过比较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更好地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3)同一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如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美国历史上杰出总统及其事迹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日本明治维新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通过这种纵向联系比较,能够综合分析、认识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

3.历史复习课应做到“三讲三不讲”。由于初中历史复习内容多,课时少,很多历史教师总是抱怨每节复习课总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课堂效率低,课节安排紧张,这就要求我们复习课必须落实新课改精神,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力求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具体指: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做到了“三讲三不讲”,老师讲得时间少了,给学生支配的时间多了,就给了学生主动性,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加强双边活动,也容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4.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教师结合近几年来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习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但不要搞成题海战术。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能力得到培养。

第5篇

关键词:知识整合;历史;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

与以往的历史课程相比,高中历史新课程一个突出特征是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认为,在初中较为系统学习的基础上,高中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内容加以整合,体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线索性,这样既可以避免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重复,又可以变换认识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并使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史实结合起来。然而这样的体例淡化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全面性,即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不明确,同时全面性也比较差,往往会出现一个历史事件被割裂成若干块,或在同一个模块的几个专题中分别叙述它的几个侧面,甚至分在几个模块中来叙述。因此,新教材出现了跨度大,跳跃大、难度高,内容多等特点。如何在规定的课时里,既完成一个模块教学,又实现历史新课程标准目标成为新课程给历史教师带来的严峻挑战之一。教师可以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历史新课程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以克服教学中的困难,弥补新课程的不足。

一、模块内专题之间的知识整合。

模块内专题之间的知识现在人教版教材的再版已进行了整合。例如必修1按照课程标准,本模块的九个专题依次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在第一版编写顺序是先中国史后世界史,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专题的先后顺序做了调整。后来人教版教材也做了调整,即第一单元编写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接着第二单元为“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这样编写教材的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将古代的东西方的政治制度放在比较之中,形成“民主”与“专制”的鲜明对照。接下来为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种世界先进的政治制度一旦确立,在某种程度上,就给继承了专制传统的东方带来了灾难,中国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于是,第四单元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对教材进行这样的整合后,优点非常明显:将中国的历史置于世界之中,进行比较性教学,加强教学效果的同时,凸显历史的整体感。更加有利于实现新课程目标。这样既能时刻了解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学生感觉或自豪或屈辱或责任;体现历史的磅礴气势,唤醒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激发学生强烈的历史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历史视野也会变得更加开阔,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深刻得多。

二、专题内部课时之间知识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明显感到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显得很是紧张,因而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就忽略或省略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指导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从人教版的教材来看,内容增加了许多。如果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面面俱到的教学已很难在规定的课时里完成一个模块教学。那么教师有必要依据课标,对某些专题内部课时之间的内容进行合并式整合,从形式上看,是两课时的内容合成一课时,但绝非简单的合并和删减。例如:必修1第九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三课时内容。但我将第二课时“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第三课时“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整合成一节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设计成两个子目: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同一个概念――多极化趋势在同一节课内完成,使概念十分清晰,不宜混淆(以往分两课时学习时往往有不少学生误以为多极化趋势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的)。

三、同一课时教材内容的知识整合。

在教学过程中对同一课时教材内容的知识整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课标不做要求的,内容比较简单的或不利于教学整体设计的教材内容就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阅读。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的东欧巨变、《宋明理学》中的三教合一。

2、学生不好理解的,又是课标要求的内容,教师就要增设背景或材料或活动,辅助学生学习,如《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教材内容只有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观点罗列,理论性太强,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而人文主义的内涵和意义又是课标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先根据学生对希腊神话的兴趣设计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了解了古希腊神的特点:即有着人的生活、、人性的优点、人性的缺点。从而使神人性化,由此导出人文主义的概念和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再利用《苏格拉底之死》的油画: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苏格拉底用这种平静而又悲壮的死亡,诠释了他对道德的理解,从而获得了后世永恒的尊崇。通过这个故事导出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就是美德”的命题,帮助学生通俗解读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3、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讲述次序重新安排,从而更利于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在讲述《新航路的开辟》时,首先带领学生学习新航路开辟的经过,然后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进行分析。我在听课时感觉到这种整合很有必要,因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学生很感兴趣,而且通过阅读就可掌握,难度不大。了解了过程之后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其背景的探究。这样的整合也符合学生的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更容易达成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必修模块之间的整合。

历史新课程设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必修模块,然而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在教学中,将其生硬地分开是不可能的;倘若每一模块的教学,都涉及其他两个模块,未免又有些重复。故只有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三个模块的有关知识的整合,既节约了时间,又便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比如我们学习必修I模块中“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这一专题时,就要学会从必修II模块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熟悉感知其建立的经济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这三个历史事件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热情;从必修III模块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和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中熟悉感知其建立的思想文化背景: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7课:启蒙运动,第四单元:近代科学。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科技革命几个方面,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武器。

五、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整合。

历史选修模块我们选修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两大模块,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各模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相互参照,统筹兼顾。历史选修模块是对历史必修模块内容的深化,其内容比必修模块全面和细致,具有更深的理论高度。因而我们学习选修模块时注重与必修模块的整合,一方面可以温故知新,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这两种模块的教学内容。我们通过认真阅读与研究可以找到很多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对应关系: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梭伦改革”对应必修I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对应必修II“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与必修I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应,“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马克思”“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者――列宁”与必修I的“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应等等。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很有必要将其有关内容进行整合。

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有益的知识整合。总之,通过整合可以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通过整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更好地把握历史,从而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书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3、张梁《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有效整合能力》、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