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17: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博弈论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电力市场逐渐繁荣和发展起来,电力建设项目增多。电力项目管理需要实现对电力工程成本、质量以及工期的管理,传统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很难实现对三大控制目标的有效平衡,很多情况下,电力企业为了保障电力项目质量,就要加大成本的投入,或是为了赶工期而忽视质量,这样不利于电力项目的建设。博弈论在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还会实现电力项目管理方法的创新。
1 国内外电力项目管理方法概述
(1)我国传统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我国电力项目管理大致上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建国初期的统包统管和外商包建模式,电力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建设单位往往投入较大的成本,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太低,电力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不高。其次是三方体制和指挥部模式,这一模式还是具有协调难度较大和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自1988年以来我国开始学习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电力建设市场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资本金制、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以及经济合同制逐渐应用到电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电力项目的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创新。
(2)国外电力项目管理方法。国外比较传统的电力项目管理模式是业主方进行项目管理。近年来,快速轨道方式以及阶段发包模式得到了快速的应用,该种管理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缩短工期,节省工程项目成本。BOT建造、运营以及移交管理模式是一种依靠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管理方式,代建制模式是依靠政府招标来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单位。电力项目管理模式不一而足,建设单位要根据工期、成本以及质量的问题,综合各种因素进行选择。
2 我国传统电力项目管理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电力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工程项目监理制度和招标承包制度逐渐引入了电力项目的建设市场,电力建设可以优先选择信誉较好的施工单位,这对提高电力项目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以及进行科学决策都是有利的。但是,该种电力项目管理方式中,电力项目承包商和业主之间是对抗关系,承包商中标的价格较低,承包商以及业主在履行合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索赔问题。
(1)合同订立的问题。由于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对抗关系,只有规范化和精细化电力项目承包合同,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才能有效的避免。由于电力项目的建设涉及到气候、地质和水文等很多不可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电力项目承包建设合同的条款越来越细,但是在电力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业主和承包商均将合同作为争夺利益的方式,在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问题甚至是诉讼。
(2)项目转包现象普遍。电力项目建设涉及的地区范围较广,很多电力项目建设的工期较长,电力项目建设过程中分包和转包的现象普遍。这也直接导致了不重视合同、体制和观念落后、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管理角色定位错误的问题,电力项目的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成本都很难控制。电力项目建设的损失较大。目前,我国虽然引进了工程招标投标制度,但是工程承包模式以及工程建设监理的模式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电力项目管理还存在众多的问题,现有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不能满足电力项目建设国家化的要求。
3 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新模式的提出
(1)博弈论概述。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始于19世纪,经济学家对金融寡头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44年《博弈论与经济学》一书系统的阐述了博弈论理论体系,博弈论不仅在数学领域、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还在经济、政治、生物进化等领域得到了重要的应用。博弈论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则是指通过承诺、协议和制裁而具有约束力。博弈是利益的分配,博弈论在电力项目管理中应用可以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近年来,相关专家都对博弈论在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质量、成本和工期项目管理对象进行了分析,并对施工行为和监理行为进行了分析。目前,博弈论在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虽然是还没有系统的论证体系,但是博弈论可以改变电力项目管理中业主和承包商的对抗关系,促进双方之间信息的充分交流,实现双方利益的共赢。博弈论在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项目管理参与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可以降低信息交易成本,实现利益的共赢。
(2)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的提出。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也需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参与方利益的共赢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电力项目施工人员如果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拿到当天的工资,那么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大大的提升,项目管理人员还需要对项目进行定期的评价,针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实现项目动态的管理与参与方信息的共享,进而实现项目参与各方利益的共赢。目前,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已经在一些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得到应用,项目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和进步。
4 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创新与实践
(1)团队的建设。随着社会用电量的增大,电力项目的建设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力工程建设市场逐渐繁荣。但是,目前无论是电力项目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都存在稳定性差、施工人员素质差以及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的问题,这不利于电力项目管理方法的创新和进步。因此,电力工程建设单位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只有提高了电力建设项目的效益,电力项目参与各方才能都获得收益。电力建设项目管理人员还要深入学习博弈论的内涵和意义,对质量、成本以及工期进行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管理的水平,提高管理的能力,减少成本的支出,拓展管理信息与专业技术的共享范围。
(2)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参与方只有加强信息交流,缩短信息交流的时间,电力项目的建设和发展才能得到新的进步。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更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传递,避免施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项目管理新方法已经逐渐应用到电力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信息交流的速度,项目参与方可以实现方便和灵活的信息交流,降低信息传递成本,有利于参与方针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协商,降低成本支出。
(3)合作机制的构建。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项目管理方法需要利益各方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合作的水平和程度取决于电力项目合作机制的运行状况。博弈论在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需要管理人员对质量、成本以及工期进行综合的考量,对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实现更加主动性、组织性、计划性以及结构性的合作机制的建设,强化项目建设各方的协作和合作,对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发挥项目管理人员在资源效用、技能以及经验方面的能力。此外,参与各方还要进行协商机制的建设,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实现信息一体化、透明化以及讨论的实时化,实现电力项目管理人员在职业经验和技术技能经验的共享。
(4)激励机制的构建。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施工人员是电力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因素。电力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激励机制,逐步创建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机制,可以对施工人员进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在充分考虑电力项目管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实现各种激励机制的结合,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5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总体用电量呈连年上升趋势,电力建设项目逐渐增多。质量、工期和成本一直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三大控制目标之一,电力项目的质量、成本和工期也是各方利益综合博弈的结果。很多情况下,电力企业为了保障电力项目质量,就要加大成本的投入,或是为了赶工期而忽视质量,这样不利于电力项目的建设。博弈论在电力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还会实现电力项目管理方法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索迹,祁春清.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1(11).
关键词 博弈论 体育领域 应用
一、博弈论概述
(一)博弈论的发展
博弈思想源远流长,虽然起始人们没有博弈的相关知识,但是博弈意识时刻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为根据现在博弈理论,我们就可以知道只要有选择,只要有竞争,就有博弈的存在。就有关文献记载的最早博弈思想的规范理论,可追溯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齐威王田忌赛马”等。
博弈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就目前而至已经自成体系,博弈论的理论体系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发展、专门研究、运用、4个阶段,其特征、代表作和人物见表1 。
表1博弈理论历程
阶段 时间 特征 代表人物
自然发展 二十世纪20-40年代 数学家―最佳策略―具体决策问题―研究方法用于军事领域 1944年诺依曼《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专门研究 二十世纪中期 经典理论被验证:囚徒困境和纳什均衡等 纳什均衡、塔克 囚徒困境
运用 二十世纪80年代 引起了经济学结的革命 威尔逊等
二十世纪90年代 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公共选择、犯罪学等领域应用广泛 1994年Nash、Selten、Harsanyi
(二)博弈论要素
要想构成一个博弈,一般情况下需要存在五个要素,并且其中前三个是必须具备的:博弈主体(又称博弈方,指博弈中的决策者)、博弈策略集合、博弈者的收益(博弈的结果,这是博弈的焦点,一切就围绕着这个努力)、博弈的过程(也就是博弈方选择的时间先后,同时进行抉择,或者抉择有先后或者重复等)、博弈的信息(对自己和对方的处境、条件的掌握情况),其中前三个是基本要素。
(三)博弈论分类
由于博弈分类的要依据不同,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博弈的分类。
1.按照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
当这个作为依据时,博弈有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之分。静态的博弈是指博弈参与者在同一个时间做出策略选择,不能知道对方的选择结果,或者即便时间不是同时但不知道对方的选择是什么,对自己的没有参考,也叫做静态博弈;动态博弈指参与人不是在同时做出选择,后者能知道前者的选择信息,并对自己的选择有很关键的影响,这样对自己有参考价值。
2.依据博弈主体之间掌握的对方的相关信息如何
此时的博弈种类就存在有完全信息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两种情况。完全信息指的是对对方的和博弈相关的信息有了完全掌握,同时呢,对方对自己的信息也是了如指掌,否则,就是不完全信息。
3.按照根据博弈结果的支付水平以此为切入点的话,博弈的种类就存在三种: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变和博弈。零和博弈也就是两方的得益之和为零,一方赢的等于一方输的值,两者所得的和总为零;常和博弈指博弈方共分一块蛋糕,你多我就少,你少我就多,总和是一定的;变和博弈则是除上述外的所有博弈。
二、博弈论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
博弈论理论从形成至今,已经获得了很多领域的成功,但最主要的成果集中于经济学领域,至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5次授予博弈论领域的经济学家,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进30年来共4次授予博弈论领域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多次频繁光顾博弈论领域,彰显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博弈论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国外博弈论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文献资料的调查与整理分析发现,国外已经有博弈论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应用的具体实例,在网球领域有人对1983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中克丽丝•艾弗特和马丁娜•纳芙拉蒂洛娃的比赛进行了博弈分析研究,用两位选手的底线击球线路和防守策略构建了博弈矩阵,演示了“零和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的求解方法,提出了“混合出招”的概念。并进一步构建了网球博弈的序贯行动模型,分析了“后动优势”的形成过程。
在博弈类型分类演示中,阿维纳什•迪克西特与苏珊•斯克丝用(美式)橄榄球总的单次对局构建了进攻与防守的博弈模型,系统的描述了离散型策略同时行动博弈的“博弈矩阵表(game table)”、“支付表(payoff table)”及“策略式(strategic form)”的相关概念。
但是博弈理论在国外运用最成功的体育项目是在足球的点球射门的博弈中,构建了射手与守门员的博弈模型和网球发球与接发球的博弈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的博弈行为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足球点球博弈模型与具体实践较为一致。
(二)国内博弈论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以博弈论为检索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仅人民大学图书馆共有博弈论著作354条记录,其中有关体育领域的著作一部,名为《体育博弈论》作者是李益群和谢亚龙二人,奠定了博弈论在体育科学领域研究的基石。系统的阐述了一般博弈论和体育博弈论现象的情况,提出了竞技体育博弈论是研究现代竞技体育竞争中如何去战胜对手、提高胜算、获取优胜的科学理论,并对体育博弈论的产生背景和科学基础进行了论证。提出体育博弈论现象、博弈系统、博弈制胜规律、博弈决策、博弈战略、博弈策略、博弈创新、博弈方法、博弈实践、博弈实战等等构成基本概念体系。并且进一步分析了竞技体育博弈系统的构成、特点和层次,规划了竞技体育博弈论研究的具体内容,为展开这项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体育领域的题名为博弈研究文献总数为213篇,集中在宏观领域内的研究有李益群与谢亚龙的《竞技体育博弈论初探》是博弈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开始的标志,其后的王成夫的《试论体育博弈论的理论基础》与罗智波等人的《论博弈论在体育比赛中的运用》两篇,前者主要从体育博弈论的基础入手,分别就博弈论,体育博弈研究主体、对象与内容及竞争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研究,文章的主要意图还是试图逐步构架和完善体育博弈理论体系。后者主要阐述博弈论在体育比赛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博弈论对体育研究的作用。文章指出:体育博弈,是人类最具理想意义的竞争,是在一定规则的限定下进行的,它贯穿于体育运动的始终。体育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进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更紧密的结合,促进了体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根据现代体育的发展, 体育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从时间和特征上进行了划分,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就为微观领域的体育博弈研究有:棋类博弈研究、竞赛表演、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兴奋剂监管、大型体育活动内部知识共享行为、篮球运动、象棋竞技与改革、高校运动队训练与管理、体育教学、足球运动、网球运动等领域。
三、结论
总结研究得出,通过把博弈论与体育博弈论的哲学思维模式应用在现代体育运动运动中,借助于体育运动运动实践中的真实、具体的博弈现象进行博弈分析,能够找出博弈的关键因素,根据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期达到用博弈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现代体育运动向着良性方向的发展。博弈论虽然可以作为体育运动的有力补充,也有相应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以期待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注释:
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0.
参考文献:
[1]姚国庆.博弈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5-7.
[2]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51.
[3]李益群,谢亚龙.竞技体育博弈论初探[J].体育科学.1999.19(5):9-13.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一种使用严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利害冲突的理论。由于冲突、合作、竞争等行为是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现象,因此很多领域都能应用博弈论,例如军事领域、经济领域、政治外交,解决诸如战术攻防、国际纠纷、定价定产、兼并收购、投标拍卖甚至动物进化等问题。
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1944年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随后发展壮大为一门综合学科。1994年三位长期致力于博弈论研究实践的学者纳什、海萨尼、塞尔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博弈论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权威性的肯定。
2.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献[1][2]用浅白的语言叙述了博弈论的思想精髓和基本概念。文献[3][4]更注重理论上的分析和数学的严谨。概括起来,博弈论模型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描述
G={P,A,S,I,U}
P:为局中人,博弈的参与者,也称为“博弈方”,局中人是能够独立决策,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人或组织,局中人以最终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A:为各局中人的所有可能的策略或行动的集合。根据该集合是否有限还是无限,可分为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后者表现为连续对策,重复博弈和微分对策等。
S:博弈的进程,也是博弈进行的次序。局中人同时行动的一次性决策的博弈,成为静态博弈,如齐威王和田忌赛马;局中人行动有先后次序,称为动态博弈,如下棋。
I:博弈信息,能够影响最后博弈结局的所有局中人的情报,如效用函数,响应函数,策略空间等。打仗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信息在博弈中占重要的地位,博弈的赢得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的准确度与多寡。得益信息是博弈中的重要信息,如果博弈各方对各种局势下所有局中人的得益状况完全清楚,称之为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齐威王和田忌赛马,各种马的组合对阵的结果双方都不严而喻。反之为不完全信息博弈(gamewithincompleteinformation),例如投标拍卖,博弈各方均不清楚对方的估价。在动态博弈中还有一类信息:轮到行动的博弈方是否完全了解此前对方的行动。如果完全了解则称之为“具有完美信息”的博弈(gamewithperfectinformation),例如下棋,双方都清楚对方下过的着数。反之称为“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gamewithimperfectinformation)。由于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结果只能是概率期望,而不能象完美信息博弈那样有确定的结果。
U:为局中人获得利益,也是博弈各方追求的最终目标。根据各方得益的不同情况,分为零和博弈和变和博弈。零和博弈中各方利益之间是完全对立的。变和博弈有可能存在合作关系,争取双赢的局面。
还有另一类型博弈称为多人合作博弈,例如安理会投票表决,OPEC联合限产保价等问题。这类问题重点放在联盟利益的分配上,它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利益损失的共同分担问题。多人合作博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特征函数模型。以个可能的联盟为定义域,特征函数表示各个联盟的得益(N是局中人的数目),它的分配解必须符合一定的合理性和稳定性,它的解的概念也发展成多种多样,包括稳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解的多样性符合现实世界复杂多样的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或创造合适的解的概念是博弈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不管博弈各方是合作、竞争、威胁还是暂时让步,博弈论模型的求解目标就是使自身最终的利益最大化,这种解建立在对方也采取各自“最好策略”为前提,各方最终达到一个力量均衡,也就是说谁也无法通过偏离均衡点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博弈论求解的本质思想。
3、博弈论与电力市场
博弈论是研究市场经济的重要工具。电力作为特殊的商品,它的生产、运输、销售和消费也逐渐走向市场化。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的电力工业走向放松管制、引进竞争的进程中,遇到很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运用博弈论来分析解决其中一些问题是一个研究方向。用博弈论模拟电力市场,模拟的结果可能更加接近实际,为市场模式设计提供依据。另外,电厂或用电用户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可以用博弈论来分析市场,研究如何报价获利最大。
正确运用博弈论关键要针对电力市场的特点正确选择模型和解的概念。例如:力量相当的两个区域电网之间交换功率的情形比较适合用古诺模型和Nash谈判解方法;而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可能更适合用Stackleberg模型。还有局中人结盟问题:如何识别合作伙伴,结盟利益如何在联盟内分配。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输电作为一项服务,它的网损、固定资产投资如何在网络使用者之间分担。这些分配问题有不同的概念的解:稳定集,核心,核仁,Shapely值等,如何合理选择或创造最接近实际的解的概念也是面临的课题。
博弈的结果是依赖于拥有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披露政策是设计电力市场模式的一个方面。例如:电厂竞价上网,一个成功的报价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还有赖于他人如何报价。但是各方往往不清楚互相之间成本、报价等信息,因为这些信息都是各自的商业秘密。如何处理这种信息既不完全也不完美的博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反过来,博弈的实验结果也为电力市场披露怎样的信息提供依据。
博弈论和电力市场理论都是很年轻的科学,两者都有广阔的发展天地,两者的结合可以互相促进。
4、博弈论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
4.1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之间的交易
开放发电市场的进程中,拥有自备电厂的用户是一类特殊的市场参与者,它既是用电用户,也可以是电力的供应者。随着电力市场深入发展和工业的进步,自备电厂将成长为一支生力军。
文献[5]用博弈论来分析评价在分时定价的环境下拥有自备电厂的用户(NCP)对定价的影响作用。NCP既可以从公用电网购电,也可以自己发电来满足自身需求。为解决两者的冲突,作者提出了三种博弈模型:非合作Nash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和超博弈模型。作者构造了三个局中人:公用电网,普通用户,带自备电厂的用户(NCP),并且假设它们的需求函数、边际成本、收益函数等均是线性的,通过数字模拟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果:①NCP的加入促使公用电网降低出售给NCP的电价;②冲突还使普通用户得到更多益处。该文为解决自备电厂与公用电网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有用的分析思想。但是尚有三点可以进一步改进:①该文尚未考虑NCP将自己多余的自发电卖给公用电网的情况;②该文将公用电网和NCP置于平等的市场地位可能不符合实际市场,如果公用电网规模很大,NCP数目很多但规模小,考虑Stackerlberg模型更符合两者实际;③该文假设公用电网的目标函数是整个社会利益最大化,而并非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假设不符合电力市场需要解除管制的发展方向。
文献[6]部分解决了以上问题,它重点放在自备电厂和公用电网相互作用的方式的选择:公用电网回购NCP多余电力(buy-backsystem)或者公用电网收取NCP运转电力的过网费(wheelingcharges)。该文分析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各方的得益情况,得出了一些可能只有用博弈论才能得出的结论。
4.2区域间输电交易分析
互联网间短期电力交换是一种经济运行的手段。白晓民等在文献[7]中应用Nash博弈论来分析简单的两区域系统单时段交易分析,得出双方都可接受的交换功率和交易价格。在此基础上,文献[8]提出了一种两阶段迭代计算方法来处理外部交易计划与内部经济调度的协调。该文所用的博弈模型是二人非零和对策,采取合作型对策,应用Nash谈判公理作为仲裁程序,决策出双方都可接受的交换功率和交易价格。应该指出,白晓民等的分析是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也即博弈双方均对对方在各种情况下的得益了解非常清楚。如果缺少这方面的信息,又应该如何分析处理呢?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4.3转运市场中电网的固定成本分摊问题
运转市场中一个难题是网络输电服务定价,这个定价能够给网络使用者一个信号,以达到全网最优化;并且能够补偿网络的投资者,网损、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费用在网络使用者中合理分摊;同时能够正确激励网络增容。节点实时价格(nodalspotprice)制度可以解决网损和网络阻塞问题。但是文献[9]的作者认为节点实时价格制度不能完全回收输电系统的固定投资,为了解决双边贸易中输电系统固定成本公正分摊问题,作者提出了基于多人合作博弈模型,可以计算出逐条线路逐笔交易的分摊费用。文中使用“核仁”作为模型的解。该方法的优点:①使用“核仁”而不用Shapely值,因为“核仁”处于核心,分配值更加稳定和易于被各方接受;②提供了一种激励,减轻线路过载。
4.4基于Pool或PX模式的多边贸易市场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博弈具有行动策略随机性、信息隐蔽性,这些特点都给建模和计算造成困难,从而限制了实际应用。各种文献在处理这种不确定信息环境下的决策问题中,通常需要假设或者估计对方的信息,方法各有特色。
在文献[10]作者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市场参与者相对于市场规模都显得很小,市场影响力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优化报价决策不需要博弈的思想。文中作者认为电力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单个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是有影响力的,其模型本质上属于不完全信息的非合作博弈。例如:每个参与者只知道自己的成本信息,而不知道对方的成本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信息情况下,参与者如何投标(选择高价投标还是低价投标)才能使自己收益最大。该文通过转化的方式把不完全信息的博弈变为信息完全但不完美的动态博弈来求解。每个市场参与者均对自己的对手可能的出价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的可能性进行概率估计,形成一个概率意义上的期望收益矩阵,用Nash平衡点的概念求解矩阵,得到问题的解。
文献[11][12]作者提出了一种谈判模型。每一个局中人进行决策时,都同时执行以下两个步骤:①对可能的合作对象按照一定的指标进行优先排序;②按照谈判优先顺序,逐一进行讨价还价,谈判的规则与程序是预先设定好的。该文的特色是谈判对象的优先顺序表的形成。排序的准则基于该局中人A对关于他人的信息的了解程度。先分别对其他局中人的成本信息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概率估计。然后假设与某局中人B进行合作,互相交换共享所拥有的信息,联合成博弈的一方,剩下的局中人结合为博弈的另一方。这样的博弈模型的Nash平衡点是概率意义上的期望值,作为与B合作的优先指标。对每个局中人都进行一遍以上计算,得到了A的谈判对象优先顺序表。每个局中人都有自己的一张优先顺序表。最后按照预先设定的谈判规则与程序,各方同时进行合作谈判,谈判要解决如何合理分配或均衡比单干多出的利益。
该文关键的一点:正确掌握对方的成本、策略等信息。各方可能从每一次博弈的结果中得到有用的反馈信息,并用这种反馈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提高对他人了认识。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提到如何实现这样重要的学习过程。该文的模拟算法中的一个缺点:计算量随局中人的数目和每个局中人类型的数目的增长呈指数增长。
对于多边贸易模式的电力市场,文献[13]提出了多理论模型,解决贸易合作问题,文中的模型基于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模拟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确定自身成本等信息;②与对方互相交换信息,互相寻求合作伙伴;③按照预先设定的准则和协议进行联合分组,形成一个谈判对象优先顺序表,这个顺序表获得方法于[11][12]的方法不一样。作者采用公平性合作标准和Shapely值来确定这个顺序表;④按照优先顺序表进行双边谈判。作者认为这四个阶段可以反复迭代进行,直至没有人愿意改变合作格局为止或者达到预先设定的计算时间。作者在文中考虑了多种情况,但是模型仍偏于简单。
4.5用博弈论解释和实现算法
文献[14]用博弈论来解释拉格朗日松弛法法解决机组经济组合的算法。该文认为在电力市场的环境下,竞争各方均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旋转备用的约束变得软起来,PX(powerexchange)机构可能通过松弛这一约束进一步降低成本。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算法获取最优的旋转备用。
作者认为拉格朗日松弛法的拉格朗日乘子是有经济含义的,松弛旋转备用的乘子被看作是提供备用的价格信息,各时段的旋转备用根据这个信息不断在规定的高低两种备用水平之间调整(例如:为t时段负荷)。根据优化原理,如果拉格朗日函数存在鞍点,则鞍点是原问题的最优解。
鞍点的概念与博弈论中的Nash平衡点有非常相似之处,如以上公式所示。基于此想法,作者构造了两厂商博弈模型。其中一局中人P代表整个实际电网的利益,它控制的决策变量是p,u(p向量表示各机组分配的有功,u向量表示机组启停),目标是使整个系统成本最低。另一个局中人Q,是一个假想的发电商,它以价格向P销售备用容量和有功容量。双方就旋转备用交易进行讨价还价,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的交易量和交易价格。作者证明以上博弈过程的Nash平衡解就是拉格朗日函数的解。基于以上结论,作者设计了自适应的次梯度算法寻求平衡点,其中一个关键技术作者设计了厂商P对厂商Q备用容量报价的反应函数该函数将映射到备用容量的两种水平之间(例如:5%Dt-%Dt,Dtt时段负荷),形成一个随价格信息变动的备用容量。根据厂商Q是否了解厂商P的反应函数,模型可细分为两种:Nash模型(不了解对方反应函数)和Stackelberg模型(Q了解P的反应函数),作者认为后一种模型掌握的信息较多,因此收敛的速度和优化的效果梢好于前一种模型。
用博弈论来解释并且设计一些算法是一个新鲜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博弈论本身就是带有优化功能的一门严谨的数学,不过它更具有人的逻辑思维的色彩,融合了一些用别的方法难以表达的信息。
关键词:博弈论 公选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98-02
作为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课程之一,博弈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1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两位博弈论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Alvin E. Roth)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伊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之后,大学生对博弈论知识的需求高涨,高校亟需加强博弈论公选课建设。
1 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目标
通识教育理念的启蒙者之一,哈佛大学前校长劳威尔曾说过:“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什么事物都懂一点,但对个别事物懂得很多。”所以,博弈论公选课必须为广大本科生提供一个培养兴趣、扩大视野的平台。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目标力求符合“以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基本要求,并涵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目标:(1)使学生了解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内容,领会博弈论的核心思想,掌握博弈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明确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人或其他生命体的相互决策与行为结果的理论;(2)培养学生从博弈的视角应用基本方法认识现实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解释的能力;(3)培养学生以博弈的思想感知社会并进行科学、理性分析的素养。
2 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情景、困难和问题
课程情景不仅是施展教学的外在环境,也蕴含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在动因。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教学情景,认清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的教学关注阶段论分析
富勒(Fuller,F.)的教学关注阶段论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1)任教前关注阶段;(2)早期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教学情景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早期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教学经验寥寥,主要关注自我表现和是否胜任教师角色。关注教学情景阶段的教师具有一定但不充足的教学经验,主要关注在当前的教学情景限制下如何正常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运用一些教学技能和手段。处于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素质与情感需要,希望通过教学更好地充实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价值实现和长期发展。
笔者目前正从早期关注生存阶段向关注教学情景阶段过渡,一方面存在关注自我表现、在乎教学评价的倾向;另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教学热情,愿意参与教学交流、尝试教学改革,因而需要尽快将关注点从角色胜任和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上。
2.2 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
博弈论公选课面对多个年级数十个业的学生,他们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认知平台和知识接受能力差异很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差别。
学生也有一些共性。学生目前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普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行尝试的勇气,具有自我评价和调整的主客观条件、不拘一格的活跃思想和富于追求的想象力。虽然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观察、分析、思考等方面的经验,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模仿、接近和趋向于教师的思想和观点的自然倾向。另外,尽管价值取向多元化,但社会现实使他们大都受到实用化和功利化影响。
2.3 课程内容特点分析
博弈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提炼个体最优决策问题后,利用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再运用数学工具对其进行研究,所以课程讲授与学习离不开数学工具和经济学基础,这对公选课的学生有较大难度。
不过,博弈论也另具特色优势。由于博弈论的应用范围已经涉及了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和一些自然科学,所以课程讲授有非常多的切入点,主题选取有广阔的时空范围。
3 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基于前述关于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特点的分析,特别是考虑到公选课的客观条件,博弈论教学改革应努力体现“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该对什么事务都懂一点”的通识选修课特点,重视课程教学的“优质性与趣味性”,为学生带去认知的契机和不断求知的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博弈论公选课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课程情景中的有利条件,摒弃各方面的不利因素。考虑到博弈论理论知识的结构、特点和方法特征,顾及到学生多元化的学习目的和需求,照顾到学生差异化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充分发挥博弈论“声名显赫”、应用广泛和素材丰富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主题选取上力求鲜明、思考空间大又易于接受,在内容选取上力求重点突出、少而精且密切联系实际,在体系安排上力求主次合理搭配、模块宜少不宜多、层次宜松不宜紧,在讲授上力求重思辨推理轻计算推理,尽量避免数学推导。
3.1 抓住学生共性,力求课程内容贴近现实
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愿强烈,在分析热点问题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认知共性。因而应抓住这一共性,迎合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实用化和功利化取向。西南五省大旱是2010年初举国关注的重大事件。鉴于此,笔者特意引导学生对大河流域的水储蓄问题进行了建模和博弈分析,分析时运用的劣势策略削去法正是当堂讲授的求解纳什均衡的主要方法。通过调整模型参数,笔者揭示了一个重要原理:改变博弈参与人的成本收益可以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学生普遍认为对西南五省大旱的建模分析是非常成功的,除了帮助他们掌握了劣势策略削去法和博弈理论的应用原理以外,还令他们读到了从新闻报道中无法直接读到的深层次内容,激发了他们长期学习的兴趣!
3.2 增强主题的典型性和知识模块的简洁性,避免课程容量受限的弊端
围绕经典问题选择主题有利于组织素材;“自成模块,减少关联”地安排知识模块有利于照顾学生间差异;少而精地选择课程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多角度地反复讲解有利于降低知识门槛。例如,笔者以多数学生熟知的“囚徒困境”作为第一主题;以试验性强、易于展开的“理性基础和有限理性”作为第二主题;以现实性突出的“重复动态博弈”作为第三主题。由于“囚徒困境”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密不可分,所以第一主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博弈问题的趣味性和深刻性,又能激发他们对该主题的进一步思考,使他们认识到“理性人假设”过于理想、超越现实,从而部分地为第二和第三主题做好铺垫。
3.3 重视案例,尤其重视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中广泛使用、成绩斐然的教学方法。在博弈论公选课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大理论贡献大都有高度精炼、趣味性强的案例可循。选取这些案例,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把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下面以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为例,详细说明如何应用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及其优点。
“公地悲剧”是非常重要的、有现实意义和启发意义的博弈案例,它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工作密切相关。笔者设计了两部分内容:(1)经典的“公地悲剧”;(2)奥斯特罗姆针对小水域事务做出的开创性研究。第(1)部分侧重于对经典问题的博弈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地悲剧”是个与人类福祉密切相关的充满现实意义的大问题。随后,既可以通过讨论私有化和政府管制这两种对策的得失,引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也可以进入第(2)部分,介绍奥斯特罗姆创建的公共治理理论,指出她为“公地悲剧”的解决找到了一条新路:介于私有化和政府管制之间的中间道路。接着启发学生:对大水域问题的研究至今几乎仍是空白,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此类问题。再者,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可不可以“中国化”?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创新的问题。奥斯特罗姆从近千个案例中创建公共治理理论,那么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好的公共治理机制吗?相比而言,如果只要求学生找一个适用公共治理理论的中国案例就会效果平平。
3.4 重视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等两方面。博弈论高度凝炼的案例和理性的推理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多名学生在学习了“金砖问题”后,主动拓展了问题背后的推理机制,自主学习了“黑帽红帽问题”;当学习了“蜈蚣博弈”和有限理性概念后,有学生自学掌握了有限理性“阶”的概念,并了解到大部分人具有二阶或三阶的有限理性。
博弈论公选课对培养创新能力也具有一定优势。创新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复杂能力,包含质疑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跳跃思维能力和学科交叉能力等五方面。这些方面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笔者认为,培养创新能力须从整体上把握,从多个层面潜移默化,不能割裂的进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重大贡献中肯定蕴含着重要的创新元素,所以必须把这些重大贡献呈现给学生;交叉学科和前沿学术成果中也肯定蕴含着创新元素,所以必须把这些学术成果充实到教学中,从而利用学生模仿、接近和趋向于“创新”的自然倾向,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4 结语
由于博弈论公选课在讲授时可以较多的联系时事,而且同学们也很喜欢这种方式,所以这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计划有一定出入。另外,前述学生差异性导致的问题也影响了教学计划的执行。笔者认为在这类结合时事多、应用性强的课程的教学计划设定中,要充分重视灵活性,适当增加机动性内容。
综上所见,虽然课程情景复杂,但是博弈论公选课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在教学实践中明确目标、认清问题、大胆谨慎地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不断积累改革经验,就能探索出符合博弈论公选课建设规律的教改之路。
参考文献
[1] 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裘松良.转型期高校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郭元婕.教师质量:美国教师的下一个重心[N].中国教育报,2007-03-12.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已有55位经济学家获得了此项殊荣。其中1994年以来已经有8位经济学家在有关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方面获得经济学最高荣誉奖。为什么数量如此之多呢?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促使经济学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而且,目前这场变革还在加速进行。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泰勒尔所说:“如同理性预期使宏观经济学发生了革命一样,博弈论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951年纳什和1953年的夏普里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但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却最为广泛成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达到或实现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但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将被另一观点所取代: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为。因此,现在当再翻开欧美名牌大学的微观经济学教材时,你会发现有近一半的内容已与八十年代末大不相同。博弈论在短短10余年对经济学产生的如此深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纳什、豪尔绍尼和泽尔滕三人,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的发展及应用中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决策均衡问题。1944年冯・诺伊曼与摩根斯坦恩合作出版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第一次系统地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中。到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发展到鼎盛期,非合作博弈也开始产生。1950年纳什在《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1年在《非合作博弈》明确提出了“纳什均衡”。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1965年泽尔滕首次将动态分析引入博弈论,提出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和相应的“逆向归纳法”。1967年豪尔绍尼把信息不完全性引入博弈分析,定义了“贝叶斯-纳什均衡”,构建了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基本理论。随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得到迅速发展,1991年弗得伯格和泰勒尔定义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将博弈思想引入微观经济学得到了一些相对独立、体系完整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信息经济学。它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理论中最活跃的领域。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是机制设计,即在给定的信息结构下,什么样的制度安排是最优的。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中,对这种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困难的,某些方面甚至是不可能的。正是博弈思想方法的应用,为这种经济现实的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由此,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并形成为一门适用性强、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和逻辑严谨的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可以说,信息经济学正是博弈论的延伸和具体运用。
将博弈分析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彻底改变了微观经济学的面貌。在瓦尔拉斯世界,厂商视一组市场价格决定自己的产量,消费者根据同一组市场价格做出消费选择;由于单个厂商或消费者的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些行为个体不必顾及别的厂商的成本函数或消费者的偏好结构即可做出自己的最优选择。在这一模型中,一组有目共睹的市场价格披露了行为个体需要的所有外部信息;这组价格自动地将经济调节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节约信息成本是完全竞争市场的一大优点。但是,在有别于(完全)价格体系的经济环境中,缺乏一组均衡价格作为信息载体,情况会怎样呢?正如前面所说,这依赖于具体问题中的博弈规则。在现实经济问题中,体现博弈规则的可能是某种市场交易法则,或是某种工资制度,也可能是规定了各契约人义务和分配利益的一份文字契约,等等。经济学家发现,某些情形下,虽然委托人不能直接了解人的私人信息,但是,他可以通过观察对方一些公开的行为,推断出这些私人信息――这即是示意性模型。在这类模型描述的特定环境中,虽然没有象瓦尔拉斯均衡价格那样直接的信息载体,经济个体却可以发掘某种间接的信息传送渠道。在缺乏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传递渠道的情形下,还可以通过改变博弈规则,构造信息成本最低的契约――显然,这涉及寻求最优(或次优)的制度安排。
近年来一直处于理论前沿的经济机制设计研究,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一般说来,实际中的机制设计问题会同时涉及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但同时考虑这两个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经济学家选择分别处理它们。对逆向选择问题的研究显示,许多情况下即使设计最优的机制也只能达到次优的结果;但是,设计最优的机制一定可以通过一个使人吐露其真实信息的机制实现(显示原理)。另一方面,道德风险模型的一个主要结论是,在一个包含不确定性结果的契约中,对委托人最好的分配制度,一般需要委托人与人共同分担风险。机制设计研究框架已用来研究许多重要的实际问题,如制度选择与资源配置效率、公司组织设计和激励工资制度,等等。可以说,慎密的微观分析已渗透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复杂的经济系统中的每一部分――从市场的有效性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从现代企业制度的各种有关问题到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等等。信息经济学已经真正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
将博弈概念引入微观经济学使个体理性公理在经济学中的地位达到了极致。博弈论研究的对象是理性的个体。在完全信息博弈中,理性的参与人的战略空间和最终的支付结构被假定是公共知识。也就是说,每个参与人不仅要首先清理出自己和其他参与人所有可选的战略来,他还得知晓各种情况下自己最终的收益;并且,其他参与人知道他掌握了这些信息……博弈论要求,每个参与人的信念是共同知识;并且,在博弈进行过程中,参与人会根据对过去事件的观察,不断地以贝叶斯法则来修正自己的信念。若说假设参与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贝叶斯法则的思想行事还有相当的现实基础的话,参与人是否还能胜任贝叶斯公式的计算未免就太可疑了。
从博弈论来说,参与人对世界的状态有一个信念。模型越复杂,这种成本越高。在通常的模型中,参与人这种行为成本并没有计算在最终的支付函数中。在你参加一盘象棋比赛之前,你可以请象棋大师和电脑专家联合为你设计一套克敌制胜的软件;但如果赢得这场比赛带给你的收益不足以抵补你为此支付的费用,而你确实是一个效用最大化者,你绝对不会购买这套“最优”软件。除非寻找最优、次优、次次优等不同战略的不同成本也反映在支付函数中,理性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假设才可能走出内在矛盾。遗憾的是,在许多情况下,这往往是不可能的。因为参与人在选择某一特定战略之前无法得知其成本。尽管理性人假设与现实有相当的距离,但它仍不失为分析那些能够长期延续下去的经济行为的良好工具。1982年,尼尔森和温特构建了一种较为“真实”的产业进化模型。他们假设厂商并不按照经济学严格意义上的“理性”行事,而仅只是尽力保证其业绩不低于某个可接受的水平。这种复杂的动态模型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结果与借鉴于博弈论所作出的理论预测是一致的。不过,也正是从这种论点中我们知道,博弈模型所解释的,主要是人们较长期的均衡行为。对于象尼尔森和温特在他们模型中重点关心的经济进化过程中厂商的非均衡行为博弈论的解释力究竟怎样还不得而知。
80年代以后博弈论迅速地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其原因在于它建立起了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健全、逻辑合理和更加贴近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体系。博弈论不但强化了经济分析的深度,而且拓宽了经济分析的广度,从而不但使经济分析以更加符合现实的方式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使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从理论上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中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还很不成熟,也还很不完善,并且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它正处于一个转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能否健康发展,是关系到能否为经济改革提供正确理论指导的重大问题,而健康发展的关键又在于,能否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理论创新。从实践上看,博弈论突破了传统的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假定,更加强调经济决策者的个人理性,强调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分析,强调决策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等外部性,强调通过规则、机制和制度的设计和优化在个人理性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达到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一致,等等。博弈论还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独特和新颖的具有战略思维的思想方法。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适用于不确定性、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动态条件下的经济分析,以及强调规则、机制和制度的设计和优化的博弈论,在这时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博弈论与旅游学价格战对策
一、博弈论及旅游价格战的博弈模型
1.博弈论与旅游学。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GamesTheory),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近年来不仅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也为其他许许多多包含竞争现象的问题提供了精细的分析技巧。随着博弈论在各学科中的普遍应用,旅游学中的各分支学科也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了应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分析的探索。
2.旅游公司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价格竞争是行业重复建设、对行业总体市场容量过度乐观、企业数量发展过快的结果。近年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旅游的产业规模急剧膨胀,旅游公司数量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旅游人数的增长幅度,从而造成供求失衡。旅游公司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把降价作为争夺客源的主要手段。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在非合作博弈条件下,降价是企业的合理选则。现用博弈模型分析如下,假定在旅游市场有两家经营同类产品的旅游公司:A和B,还假设他们同时行动,并只有两种选择:降价和不降价。从而得到表1的旅游价格战博弈模型:
(R——对双方合作的奖励,P——对双方背叛的惩罚,S——给笨蛋的报酬,T——对背叛的诱惑)
运用画线法可求得该博弈的得益数组(420,420)所对应的策略组合(降价,降价)为本次博弈的纳什均衡。由于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虽然双方选择(不降价,不降价)要比降价好,但是参与博弈的双方都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每一方都不能保证对方会不降价而自己也采取不降价来共同分享利益,为防止对方降价而自己不降价给自己带来损失的情况发生,最终双方选择的是均采取降价的纳什均衡(420,420)。于是你降我也降,你再降我也再降,重复博弈的结果就是价格大战越来越激烈。这从博弈角度说明了价格竞争的必然性。
实践证明,即使公司能够签订都不降价的行业自律协议,也是无法有效避免降价竞争的发生。因为策略组合(不降价,不降价)不是纳什均衡,行业自律协议不具强制性约束力,即使在短期内能够维持在脆弱的自律平衡状态,机会主义或其他因素也会很快将此不稳定均衡状态破坏掉。这在博弈理论中已有严格的证明。二、应对旅游恶性价格竞争的对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在供需失衡的行业中,当供大于求时,价格竞争将更为激烈。然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对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以下对如何避免过度价格竞争做一探讨。
1.通过改变博弈模型的结构消除过度竞争。据前所述博弈模型,旅游公司之间的价格战博弈只要符合两个条件:1)T>R>P>S;2)R>(T+S)/2,各公司的最佳选择都是该博弈唯一最优的“纳什均衡”(降价,降价)。要避免出现旅游恶性价格战,可以通过改变博弈结构,使博弈方的收益值不再符合该博弈模型的两个条件。
一种方法是博弈双方主动改变博弈策略,将公司目标从“收入”调整为“利润”。以表1的旅游价格战博弈为基础,根据旅游业的特点,不妨假设选择“不降价”策略时,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是30%,选择降价策略时,旅游企业的利润率是20%,则得表2。
以利润为目标的旅游价格战博弈不再符合原博弈模型的两个条件,博弈的最终结果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唯一的(降价,降价)。其中纯策略纳什均衡通过划线法容易找到为两个,即(150,150)和(84,84)。目前博弈论界正在研究表2所示的(不降价,不降价)这样的最优纳什均衡出现的条件和机制,一旦找到,就可以为避免恶性的价格竞争提供一条途径。由于其中的研究颇为复杂,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种改变改变博弈结构的方法是旅游监管部门作为新的当事人参与博弈,也有可能会使旅游公司避免出现恶性价格战。但这需要旅游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对降价的公司给予足够大的惩罚才能奏效。
2.持续创新同样是旅游行业获得较高利润,避免过度竞争的有效途径。旅游企业可通过开发特色旅游新产品而避免产品雷同。比如近几年的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以高中学生为对象,在假期举行的高校游;以各种兴趣为对象的摄影游、徒步游、探险游等。
3.除此以外,政府还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硬化企业投资约束,从而消除产业过度进入,达到供求平衡,避免过度竞争。
总之,这些策略需要旅游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及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创新、调整和选择。
参考文献:
纳什均衡是现代博弈论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基础,许多理论研究和应用都是围绕这一基本理论展开或与此相关的。随着博弈论的发展和博弈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意识到这种理论和日常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博弈论可以揭示众多经济问题内在规律和根源,帮助人们分析经济关系,认识经济现象,评判经济效率,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无论对企业等实际经济部门的经营活动,还是对政府的管理和政策制度制定,博弈论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用博弈论解决现实经济中的决策问题,就必须解决博弈模型的理论抽象和架设与经济问题实际情况的差距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数模的思想抽象出问题中的得益矩阵。本文在博弈论的核心内容纳什均衡的基础上,介绍了纯战略纳什均衡和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相关理论,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污水排放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纳什均衡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运用――污水排放问题
博弈的分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参与人的多少,可将博弈分为二人博弈和多人博弈;根据参与人是否合作,可将博弈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根据博弈结果的不同,又可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与变和博弈。一般地,将不允许存在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称为“非合作博弈”,与此相对,允许存在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称为“合作博弈”。“纳什均衡”是非合作博弈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解概念。政府应该怎样治理污水排放是当今一个热点,也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可以运用经济学上的监督博弈来处理。
这个博弈的参与人包括政府和企业,政府的战略选择是检查或不检查,企业的战略选择是排污或不排污。假设A1是企业治理污水(不排污)所增加的生产成本,如果排污的话,则可以将A1据为所有;A2是政府检查所需成本;W是政府对企业排污所收取的罚款金额;G是企业排污所造成的污染而对社会利益的损害;假设W>A1,且W>A2+G,即政府对排污企业采取重罚措施。下表即为一个对应不同战略组合的得益矩阵。
在得益矩阵中,用p代表检查排污的概率,β代表企业排污的概率。给定p,政府检查(p=1)和不检查(p=0)的期望分别为:
E(1,β)=(W-A2-G)γ+(-A2)(1-β)=(W-G)β+A2
E(0,β)=-Bβ+0(1-β)=-Bβ
由E(1,β)=E(0,β),得β*=A2/W。可以采取两种举措:
采取重罚措施;即降低检查成本A2。另外,给定政府检查的概率θ,企业选择排污(β=1)和不排污(β=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1(p,1)=(A1-W)p+C1(1-p)=A1-W・p
E1(p,0)=0
由E1(P,1)=E(P,0)得P*=A1/G,即在现实经济中有许多企业和企业排污所取得的罚款金额W有关,对排污的惩罚越重,企业因排污所获得的生产成本越少,企业的排污概率就越小。
实际上,政府在治理企业排污的时候,应设法考虑收益权的收益问题。由于国民待遇的要求,不可能因企业性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罚款数量。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采用行政手段。
同时也要注意地方政府在治理污水中的角色。首先,地方政府的行为要受制于中央政府既定的制度。其次,地方政府亦可亲自组织创新或担当起制度创新的重任。最后,地方政府是制度的推行维护者,对违法排污者实施重罚。
三、主要结论和后续工作展望
一、抓住学生的共性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关注现实问题的意愿,对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尤其在理解焦点问题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认知共性。因而应牢牢抓住这一共性,迎合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实用化和功利化的特点,从当前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寻找承载博弈论知识的现实问题,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丰田汽车赔偿、西南五省大旱、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2008股市大跌等现实热点都搬上了讲台。下面,笔者就通过教学实例进行说明。
在讲授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谢林(Thomas C. Schelling)的博弈承诺及其可信性概念时,笔者以制定《反国家分裂法》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由于祖国统一问题是所有国人关心的国家大事,大学生也不例外,所以讲授过程非常顺利,以致学生在课后反馈中把这一案例列为讲授最成功的部分。接着,为了讲解如何应用可信承诺处理现实问题,笔者选择了电视连续剧《老大的幸福》第四集中的一个视频片段,进一步强化了知识点。实践证明,人物生动的形象在给课堂增添活跃气氛的同时,也很好地承载了传递知识的作用,以缩影的形式把可信承诺的概念和应用可信承诺策略的方法植入了学生的头脑中。最后,笔者以拆迁补偿合同签订中的一种可信承诺策略为例,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并请学生加以点评。由于拆迁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所以学生对点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样,通过抓住学生的认知共性,展示了可信承诺策略在焦点问题上能够将劣势变为优势的强大作用,成功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博弈承诺及其可信性概念。
二、增强主题的典型性和知识模块的简洁性
以经典博弈问题为主题有利于组织素材、选择教学内容,简洁地安排知识模块、弱化知识的层次性有利于照顾各类学生在知识面、综合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少而精地选择课程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多角度地反复讲解有利于降低知识门槛,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主题选择上,笔者以多数学生熟知的“囚徒困境”作为第一主题,以试验性强、易于展开的“理性基础和有限理性”作为第二主题,以现实性突出的“重复动态博弈”作为第三主题。由于“囚徒困境”与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密不可分,所以第一主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博弈问题的趣味性和深刻性,又能激发他们对该主题的进一步思考,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理性人假设”所具有的超越现实、过于理想的特性,从而部分地为第二和第三主题做好铺垫。另外,有大量关于“囚徒困境”和理性问题的课外资料易于获得,这为学生在课程初期进行兴趣驱动的导读创造了条件。
在知识模块设置上,笔者采取“自成模块、减少关联”的策略。例如:针对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对称”主题,我们选择以二手车市场为核心,构建包含药品市场、电脑市场和就业市场等典型主题的知识模块。一方面,这些市场为学生所熟知,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这些市场中包含着非常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因而通过对市场现象的自然描述完全可以弱化学生对经济学市场知识的依赖。为了弱化知识的层次性,突出重点内容,笔者舍弃了理论体系中的某些知识模块,如“海萨尼转换”“斯宾塞信号传递模型”和“斯蒂格利茨信息甄别模型”。
三、重视案例应用,尤其应重视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关的案例
博弈论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它“声名显赫”,并且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系密切。许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曾涉足博弈论领域,在博弈论的建立和发展中直接或间接作出过贡献。“名声在外”为博弈论的诡计公选课的开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课程的讲授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
纳什是博弈理论发展的划时代人物,纳什均衡是博弈论的核心概念,两者都是公选课中必须包含的内容。为此,笔者设计以下三个环节:(1)借助“囚徒困境”和“情侣博弈”讲授纳什均衡及其不唯一性;(2)播放电影《美丽心灵》,并进行讨论和点评;(3)布置以纳什为主题的案例设计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演讲。
第一部分是讲解的重点,讲好纳什均衡意味养博弈论课程成功了一半。第二部分可以把人格培养和素质教育有效融合起来,《美丽心灵》不仅能让人体会到学生心灵中因爱而生的温暖,还能给出人生原本就是一场博弈的警示,体现出“大人物小故事”的精髓。纵然纳什这样的天才也有无法摆脱的困境,何况他人?所以,在人生的博弈中,既要承认能力的差异,又要找寻属于自己的色彩。同时还应看到,纵然如纳什般为顽疾所缠都可以逐渐康复,何况其他挫折?所以,要以积极、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终身学习而不轻言放弃。第三部分是对学生的启发环节。该环节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要通过为其提供上台演讲、展示成果的机会,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在设计案例时自学了有名的“智猪博弈”和“恋爱博弈”等经典模型,巩固了纳什均衡概念,还有学生甚至对纳什曾经设计过的一种“六连棋”博弈游戏进行了分析。
四、重视学科交叉,尤其应重视学科交叉视阈下的学术前沿成果
博弈论己逐渐成为一门为诸多学科提供思维方法和分析技巧的学问,可以说,所有与生命有关的学科都蕴藏着博弈论的应用空间。在公选课中,应重视从学科交叉的视角供给知识,广泛培养各专业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例如:笔者选择生物演化理论和博弈论交叉所产生的演化博弈论作为知识模块,以人类社会的同性恋演化作为典型主题,挑选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案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演化博弈论的开创性著作《演化与博弈论》一书中,作者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 Mavnard Smith)用精妙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和丰富有趣的案例把博弈论的思想融入到生物演化中,推动了对“动物为什么如此”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动物群体行为演变的动力学机制。笔者首先以“哺乳动物一雄多雌”案例作为引导,简单介绍演化博弈论在性选择和性别比问题上的研究视角以及逻辑结构,然后立刻引出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有关性的问题――同性恋演化主题下的性问题: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男男同性恋的存在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这是因为同性恋相比于异性恋而言成功繁殖后代的可能性太小,那么为什么同性恋的基因没有被淘汰?显然,这一问题接近现实热点,对学生极具诱惑力,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学术延伸性。为了讲解同性恋基因延续的演化博弈机制,笔者借助2010年2月24日美国心理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关于萨摩亚岛上男男同性恋的最新研究成果,利用最前沿的学术案例详细分析了“亲族选择”假说下的演化博弈机制。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加深了他们对博弈论的理解,顺利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五、重视开放性,尤其应重视教学信息交流反馈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让有兴趣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知识上的感悟和能力上的提升,并逐步脱颖而出。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突出教学的亮点,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学实践中,笔者让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课堂心得”,并要求他们同答以下三个问题:(1)这次课对你影响最深或最成功的是哪部分?(2)最失败或可有可无的又是哪部分?(3)对本次课你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这三个问题一方而可以督促学生对课堂内容加以回顾、梳理,另一方而又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事实上,在交流和反馈中,许多学生都针对课程的内容、进程和教师的教学习惯、技能等提出中肯的批评和建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这些批评和建议包括讲课的速度有点偏快、思考时间较少、有些理论过于深奥、希望针对时事展开分析、希望多些互动、理论是需要加强的等,当绝大多数学生赞成“少一点数学知识”并希望“讲得详细点”时,笔者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列出了几本偏重数学工具的参考书,让那些“吃不饱”的学生自学。
教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只要教师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总结、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在缺少合适的教材这一问题上,笔者设想,可以采取灵活性较强的活页方式(如当前许多大学英语教材中都有活页内容)改变这一现状。活页方式既可以突出主题的典型性,又可以涵盖即时事件,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教材活页的积累还能为课程建设尤其是优质博弈论公选课教材的编著奠定基础。
只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加以分析、总结,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顺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逐渐把博弈论的诡计公选课建设好。
参考文献:
[1]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人学出版社,2008.
[2]裘松良.转型期高校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胡剑锋.高校经管类教育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学出版社,2011.
[4]潘月明,郭秀芝.人学英语口语公选课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高等教育学刊,2009(2).
[5]川浦徐进.本科博弈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运用[J].江南人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6]叶国荣,等.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 (3).
1944 年冯・诺伊曼(Neumann)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作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标志着博弈理论的正式提出。博弈论又称对策论(GameTheory),是在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的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
一场博弈主要由以下五个因素构成:一是博弈的参与者,又叫博弈方或局中人,是指博弈中能独立决策,选择最大化效用并承担结果的参加者。二是博弈的策略,在博弈中由参与者做出的策略选择,直接、实用地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采取的应对方法。三是收益,是参加者选择策略并加以实施后的结果, 是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高低的体现。四是博弈的次序,博弈双方在策略选择和行动中的顺序。在博弈中,即使同样的博弈方、同样的策略,博弈顺序的不同也会对博弈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五是博弈的均衡,指所有参与者的最优战略组合。一般而言,一个博弈至少应该具备前三个要素。
博弈论起发于数学领域,盛行于经济领域,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较大发展,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博弈论领域的经济学家已经三次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该理论已经对经济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博弈论研究的日益深入和理论框架的不断完善,经济学家和管理者们逐渐把这一理论引入到经济、政治、外交、军事、教育等领域中。在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过程中,如何借鉴和运用博弈论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提高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的效度,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引入博弈论的必要性
(一)博弈论可以满足高校辅导员队伍 管理方式创新的迫切需求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素质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高校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的作用也愈加重要。而近些年来辅导员队伍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工作任务重、薪酬待遇较差、人员积极性不高、职业发展困扰较多等都极大地影响着这支队伍的稳定性,给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而能根据环境变换而做出应对策略的博弈管理可以满足高校寻求辅导员队伍管理的新方式的迫切需求。
(二)博弈论可以丰富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理念
随着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全社会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正不断提高,党和国家注重从各个层面对辅导员进行激励,以期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保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视角开展了对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研究。从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研究的现状来看,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工作制度、措施、环境以及辅导员需要等因素研究辅导员激励,把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挖掘其工作潜能,作为辅导员激励问题研究的主要出发点。这些激励机制的形成与应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中的问题。但是随着环境和辅导员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需要更多更丰富的先进理论来作为指导。博弈论作为近些年来在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受到大家重视的科学理论,可以极大的丰富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理念。
(三)博弈论与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存在契合
在目标上,博弈论的假定前提是“理性的经济人”,博弈的参与者都要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在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中,学校和辅导员作为博弈的双方,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重复博弈。而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因为职务晋升、工作分配等问题的存在,也势必会产生智猪博弈。但若满足或构建一定的条件,学校与辅导员,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的合作共赢依然是有可能的。而这点则与博弈论有着契合之处。
综上所述,把博弈论引入到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中,不仅是新形势下满足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寻求创新方式的迫切需求,而且为解决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这为消除传统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和解决其内在矛盾提供了有效途径,是提高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效度的必然选择。
二、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中的博弈关系分析
辅导员在高校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较容易因为学校管理者恰当的激励措施而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进而影响他们的工作表现与积极性。高校在实际管理中,可以遵循博弈规则来研究激励管理,使得所采取的激励措施符合管理实践的需要。
1.学校与辅导员
站在博弈论的观点考虑,高校作为博弈的一方,希望能够以最少的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工资)获得最大的产出(辅导员受到激励后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带来的工作成效),这是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博弈的另一方―――辅导员,希望以最少的付出(付出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换取最大的回报(高额的工资、成绩的取得、精神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这是其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所以,投入与回报是这一博弈中的两个关键所在。处于长期重复博弈中的两个对策者―――高校与辅导员,想要获得个人利益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选择适当的合作策略是必要的。而这种合作的关系,正是博弈论的一种―――重复博弈。
2.辅导员与辅导员
在高校中,除了学校与辅导员的重复博弈外,基于辅导员彼此之间的角色定位不同,做事能力、人际关系等因素的不同,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也客观存在着博弈关系。如,不同职位的辅导员之间,就存在着不平等的博弈―――在同一团队中的辅导员由于工作态度与能力不同而出现的“搭便车”式(智猪博弈)的不均衡的博弈关系―――这种强势与弱势的不平衡,往往造成辅导员队伍中的弱势方(小猪)采取坐享其成的等待型的最佳策略,而强势方(大猪)的辅导员则往往疲于做事,这样最终不利于辅导员的均衡发展;另外,不是同一团队的辅导员之间也有可能存在着不均衡的关系―――人际关系好的辅导员往往可以得到领导和同事更多的庇护及赏识,而人际关系不好的辅导员往往会因此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更加消极的对待工作。
三、博弈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的有效路径
通过以上对学校与辅导员、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得知,对高校辅导员的激励对策和措施不能依赖传统的激励机制,而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切合这一群体特点的因素,,在满足个体需求时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同时需耍调动其他方面的各耍素形成合力,构建并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提高其工作的有效性。
(一)以物质激励为基础,建立透明、合理的薪酬制度,
物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辅导员的低收入与其工作的高付出不成正比,这成为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根据博弈论原理改革高校薪酬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级别,充分体现出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与激励功能。
一方面高校应提高辅导员的整体工资水平,满足他们追求“合理利益的最大化”,使他们能安心于本职工作。同时,高校还应突出薪酬制度的透明与合理性,这样有利于辅导员明确行为与后果, 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维持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性,促进辅导员之间积极竞争关系的发展。
(二)以精神激励为突破口,满足辅导员的情感需求
情感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方式。高校在进行物质激励的同时,也要发挥精神奖励的重要性,给予辅导员更多的人文关怀。随着当前学生工作环境的复杂多变,学生特点的多样化,社会对辅导员要求的提高,导致辅导员面临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持续加大,工作积极性下降。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积极加强与辅导员的情感交流,工作中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使辅导员能够更加舒心的开展工作。
(三)以公平、合作、共赢为目标,完善与改进辅导员考核办法
对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准确与公正,也是影响辅导员激励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一定要多渠道、全方位进行评定和测量,同时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高校应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坚持“公平公正、论功行赏”的竞争原则,对于考核优秀的辅导员给予奖励,通过颁发荣誉证书、发放一定数额的奖金、给予进修机会等特别奖励,使其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对于考核较差的辅导员给予适当的惩罚,激发他们工作的责任感。这样既可以维持学校与辅导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双方共赢),又保持了辅导员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多劳多得)。
(四)以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完善培养机制
近些年来由辅导员在工作中成就感普遍偏低,职业受挫感较易产生,自认为职业前景黯淡等原因所带来的职业倦怠成为影响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另一重要因素。鉴于此,高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帮助辅导员落实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确立职业发展目标。一方面完善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巩固和完善现有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管理能力,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辅导员的流动机制,拓宽辅导员的发展道路,支持有能力的辅导员转任道行政、教师和科研等岗位。
关键词:儒家伦理;博弈论;“和”;“生”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2)05—0019—08
一、博弈论需要面对的伦理追问
当前,作為一种分析现实社会关系的工具,博弈论(game theory)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凡是我们试图对竞争与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时,似乎都无法绕开博弈论。“博弈论是对相互依赖的理性选择所做的系统研究。当个人的选择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时,它可以被用来解释、预测和评估在这种情况下的人类行為。”“相互依赖”这个词组命中了博弈论的核心,也足以解释為什么它在出现之后便能引起现代社会的广泛兴趣。现代社会显然是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社会,任何个体的“独立”选择都只是相对的,都无以真正独立于他所置身的环境而不受他者影响,因此个体就不得不在进行选择之前权衡他者可能发生的选择。相互依赖的既定事实使得所有个体选择的结果相互制约,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进行策略性选择,使得风险和损耗等尽可能小,而安全指数和收益等尽可能大?现代博弈论的研究大多围绕此问题而展开,当这些研究进入到从博弈关系中寻求合作前景时,就进入了伦理学的视阈。
关于两种结果的描述生动地呈现了博弈论所倚赖的伦理思路。
第一种博弈结果被命名為“零和博弈”,意思是:输的一方收益為零(即被另一方所彻底击败或吞并),赢的一方收益為正。“零和”产生于对抗性竞争,是现代博弈论所力图规避的损伤性结果。关于这一点,博弈论的研究者们常常用我们耳熟能详的“囚徒困境”模型进行论证。“囚徒困境”的初始形式是一次性“囚徒困境”,在这个实验场景中,警方需要足够证据对两名疑犯进行判决,他们被分开囚禁和审讯,并被给予三种选择:(1)若一方选择坦白,并且愿意作证指控另一方,而对方拒绝坦白,那么坦白的一方将即刻获得释放,而拒绝坦白的一方将入狱10年;(2)若二人同时选择了坦白,并且作证指控对方,则二人各入狱5年;(3)若二人都拒绝坦白,由于证据不足,两人将被拘禁1年。如果两名囚徒有完全理性,则应当在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第三种选择,这是在信息完备的旁观者一眼就可以看出的最优选择。然而,在一次性囚徒博弈情境之中,基于自利的权衡后,囚徒常常会做出背叛的选择。默尼根等学者们都力图用“囚徒”模型来说明:脱离合作的利己行為不但损害了对方,也使得自身的损耗加大。
另一种博弈结果则被称為“非零和博弈”或者“正和博弈”,也就是日常语言中的“双赢”或“共赢”,意思是各方得到的收益都為正。关于这一点最常见的是多次“囚徒”博弈分析。初始的一次性“囚徒困境”演示了被假定為纯粹利己的人在突发性利益冲突中进行选择所注定的败局。由于现实生活中的选择主体之间存在的是长期关系,那么就需要进行重复博弈分析。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在重复博弈情境研究基础上给出了“囚徒困境”的悖论,他发现:在重复的博弈当中,一次性“囚徒”选择不能也不会被允许重演,因為“囚徒”们将吸取教训而选择合作。具体说来,这种“囚徒”合作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基于下面原因:在长久的竞争关系中,并无一种有效隔离手段可以持久隔绝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各方必然领悟到只有打破“囚徒”背叛,才能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获得双边收益最优。因此,一种在竞争又相依的命运中发展起来的合作型关系必然要成為主导型关系。显然,正和博弈是彼此妥协和互惠互利的竞争合作所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呈现了博弈论基于现代竞争社会相互依赖的事实而归纳出的帕累托效率。
在现代博弈论从“零和”到“正和”的分析中,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影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為两项特征:第一,博弈论预设了选择的各方都具有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这种人性预设既被利己主义推崇,也為功利主义所承认。第二,趋利避害的选择将产生对利益最大化的普遍期望,“双赢”(也就是“正和”)是基于最大福利计算的功利选择的必然结果。
尽管基于“囚徒困境”模型之类的博弈分析似乎从利益分布上给出了充足理由来昭示合作型竞争给人们带来的美好前景,但从“合作”这个状态所涉足的伦理学角度来说,博弈论分析及其导出的“双赢”(“正和”)结果至少还需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的严格追问。
第一个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趋利避害的人性假设是否足以承载所有人的共同选择?如果这个基本假设是不成立的,那么当博弈论被应用于分析社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时,其合理性就不得不受到质疑。以“囚徒困境”中的两个囚徒為例,我们有什么理由假设他们之间仅仅是一种彼此漠不关心的关系?即使这种关系成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假设所有利害冲突者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如同两个囚徒这样,既没有一丝情感的维系,又没有半点道德和良心在其中发声?泰勒和庞德斯通等人都质疑过:将纯粹利己主义作為人性的假设基础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弗兰克则试图赋予人性一种或者多种“更高尚的动机”。
第二个问题:基于“囚徒困境”的博弈分析启示着竞争社会走“双赢”道路,从分析过程到结果展示似乎都很完美,但我们何以理所当然地认為竞争者之间一定存在博弈关系?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一样指向人性。不过,第一个问题是在问博弈关系存在时行為选择的人性基础,而这个问题要问的是博弈关系本身是否存在。这里不妨顺着人性分析的思路继续往前发问:由于人们的思维习惯不可能脱离社会联系的历史和事实,那么,如果人性的朝向更多地偏于和谐一致而不是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是自然产生的合作关系,还是基于功利计算而选择的合作关系?
第三个问题:假定竞争社会的基本关系是博弈关系,我们又何以证明合作的选择不会因為情境而发生变化?换言之,合作的发生很可能仅仅依附于某人决策时所处的情境,而决非出自至上道德理性约束的内在动机。那么,在长久竞争关系中,如何确保合作将成為完全共同理性的结果,而不会因為某个特殊情境而改变?譬如,当“我”完全有实力掌控某个市场时,有什么理由即刻说服“我”放弃激动人心的征服欲和霸占欲而选择与他人分享市场?
第四个问题:即使我们能够证明博弈关系存在,那么博弈分析要的终局性结果就是“双赢”的利益分配格局吗?这里以最具有竞争特性的商业活动為例。商业自古就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事实存在,但它存在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让流通产生的财富在利益竞争者之间得到相安无事的分配。商业起源于“农有余粟”,以“通四方之物”的流通作用而使整个社会供需达到平稳,商人及其经营机构不过是因承担“通材鬻货”的流通作用而得到报偿。说到底,商业最终不是指向商人之间的利益分配,而是社会全体生活的繁荣发展。换句话说,商业竞争不是為了“双赢”,也不仅仅是為了“双赢”所导向的商家之“生”(即商家的生存和发展),而是整个社会当中所有群体的“共生”。因此,為了这个“共生”的目的,往往不能单以“双赢”的博弈规则来决定商业竞争格局及利益分配,而需要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来决定何种类型的商业布局应被优先选择。
二、博弈论可以在何种伦理学意向下改良
博弈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中的一个核心工具,常常被称為“社会科学的数学”。作為一个应用工具,它原本并不需要面对道德诘难。并且,单纯从它在论证过程中所呈现的逻辑理路而言,博弈论推导“双赢”型合作的思维路径并没有太大问题。不仅如此,“囚徒博弈”之类的分析方法还可以作為相当有效的工具用于日常社会生活,比如说在面临几种方案选择时就可以凭借这种分析方法找出最优决策。但是,当这种模式被运用来分析现实的社会关系时,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伦理学的考察范围,不得不与“善”、“正当”、“幸福”等伦理基础词语发生密切的关系。上面论及的几个伦理追问,就是博弈论深受近现代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时难以克服的掣肘。换言之,这种掣肘归根到底不是博弈论本身的掣肘,而是当它作為分析现实社会关系的模型和方法為自己的论证思路设置人性假定时,跟从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所必然要发生的掣肘。
作為一种分析现实社会关系工具的博弈论如果想要寻求改良之途,它就不得不跨出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来进行系统反思,尤有必要进入到对上述两种伦理思想批判最有力的道义或美德伦理中,以寻找资源来补其不足。当博弈论需要如此来完成对自身的改良时,它或许可以重点考虑借助于儒家的“和”伦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儒家伦理十分关注现实人事,因此,在论“和”时,儒家并没有仅仅停留于生硬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例证类比等方法进行逻辑解说,比较详尽生动地讨论了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合作当中竞争性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关于这一点,后文还将进一步地详细论述。尽管儒家对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具体论证方法与博弈论有所不同,但这种将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的理性考量方式与博弈论的思考路径颇為趋同,因此,双方的接轨就并非难事了。
其次,儒家伦理有其独特的德性解说方式。儒家伦理是一种与西方道义论既有相似性又风格迥异的德性传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的德性思路使得它和道义论一样可以承担对博弈论的深刻批判任务,可以对人性及以人性為基础的社会行為进行审慎洞察与分析;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尽管它与道义论一样重视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但又绝不将这种道德认知能力寄望于康德式的道德理想以及这一道德理想指引下的先验式建构主义,这使得它更容易获得基于现实考虑的支持,而现代社会受到热切关注的博弈论显然是一种基于现实考虑的理性论证方式。
第三,儒家论“和”,将“和”的根本意向定位于“生生”,亦即社会竞争者之间的“双生”或“共生”,这就与博弈论所追求的“双赢”或“共赢”产生了一个关联和比较。从伦理学角度来说,无论是“双生”或“共生”,还是“双赢”或“共赢”,都是应当追求的。但是,显然前者比后者要更為根本,更為基础和更不可动摇,如斯宾诺莎所说:“道德的根本是努力维护人的生命,而人的幸福源自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因此,当我们将博弈论置于儒家“和”伦理意向下进行改良时,“生生”就使得博弈论获得了比“双赢”更為基本和宽泛的逻辑目标。
三、儒家“和”伦理的描述图式
《说文解字》说:“儒者,柔也。”温润的精神气质决定了儒家在面对竞争时尚和,即推崇以“和”的原则消解矛盾。“和”在儒家叙事中被描述為“利贞”之相,所展现的是一个有伦理的、吉祥完满的社会形态。西周的史伯首倡“和”,提出了“和实生物”思想。正是这个“生”字高度概括了儒家“和”伦理的基本精神。儒家论“和”,没有止步于社会伦理现象的和睦吉祥,而是指向更深层、更本原的伦理意义:“生生”,即各竞争主体在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相应、相辅、相生,并由此而引致社会整体充盈润泽地向前生成和发展。所以《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能够达到“中和”,天地便能安安稳稳地各当其位,而万物也能繁茂地生长发育。
儒家伦理精神从“和”到“生”,走的是宇宙伦理图示的描述路径。
儒家首先从“和”的自然生成性开始讲起。与西方哲学思路将元素和质料等视為宇宙本原不同,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文化传统将宇宙的根本生成要素概述為阴阳二气,认為阴阳二气虽然相互对立,但也相互包含,阴阳和合而万物生。《周易》指出:“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意指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交织而形成一种醇和之境,从而使得万物生发。荀子也说:“天地合而万物生”,“万物各得其和而生”。董仲舒则说:“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至宋明理学,儒家宇宙伦理学说逐渐发展到几近臻境,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论及阴阳相和而生万物:“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张载则称阴阳中和之气為“太和”,也就是“和之至”,并认為“太和”能产生出各具特色的人与事物,即“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王夫之在张载的基础上进行论说,认為“太和”是阴阳二气的始和,而所谓“和实生物”,就是指阴阳二气相互充实、相互交孕,从而生成万物。
儒家宇宙伦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天人合一,将宇宙自然的规律与人事纲常连為一体。于是,“和”的自然生成性也就悄然过渡至社会人事结构中的生成性。天、地、人三者常常被儒家相携而谈,当三方都呈现出和谐景象时,世界也就呈现出完满的生成之态。王夫之就直接将人的仁义、天的阴阳、地的刚柔一同视為“太和”的产物,他认為:“一物而三才:阴阳,气也,而谓之天;刚柔,质也,而谓之地;仁义,德也,而谓之人。才以成乎用者也。一物者,太和氤氲合同之体,含德而化光,其在气则為阴阳,在质则為刚柔,在生人之心,载其神理以善用,则為仁义,皆太极所有之才也。”既然人事与天道本為一理,那么“和”就不仅仅是在宇宙自然中使得万物生,而是在社会伦理生活中也同样具有生成性了。
“和”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其生成性的呢?关于这一点,儒家以“不同”来进行逻辑解说。在儒家描述的“和”之完满境域中,决不存在咄咄相逼的尖锐对抗,但同时又决不会泯灭个体的差异性。并且,恰恰正是由于各类个体具有独特鲜明的风格,彼此争奇斗艳、交相辉映、相辅相生,才成就了竞争境域中的勃勃生机。
在清楚认识“不同”所具有的生成力量之前,先需要辨明“和”与“同”。关于这两个概念,儒家进行了严格区分。《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婴就通过味道和声乐的比喻陈说了二者歧异:“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酽、梅。以烹鱼肉。箪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泻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声亦如味……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正是由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不同”,既构成了“和”的前提,也构成了“和”极力保有的一个实质性内容。“和”以“不同”為实质性逻辑起点,从形式目的角度而言,是為了自然社会和人事社会的竞争主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丰盈态势;从更长远和更深层的角度而言,则是要致力于通过保有“不同”,即保有个体的差异而获得整体的生成与发展。
“不同”内含的生成性即為“和实生物”的关键所指:“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正是由于不同者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汲取和相互转化,才成就了万物的生长繁茂。若完全消除事物之间的对立而以“同”代之,即以完全的一致性代替差异性,那么世界将失去向前发展的动力。这种基于“不同”的“和实生物”辩证思想被儒家融会贯通,并赋之以道德特征,便形成了“和”伦理的重要思维理路:“和”是异质性、差别性、多样性的统一,异质元素汇于一体,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和生成,进而使得整体充盈丰满、生生不息。关于“和”中所蕴涵的对立和斗争之意,张载是这样说的:“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就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在最完美的“和”之中,必然包含着“浮沉、升降、动静”的矛盾与对立,也包含着“氤氲、相荡、胜负、屈伸”的差异与斗争。正是通过内部的矛盾、对立、差异、斗争,事物才得以变化和发展,才成就了整体的、动态的、永不止息的“生生”之“和”。
四、儒家“和”伦理对博弈论的补足性改良
儒家“和”伦理的描述图示从根本上意向相竞相争的各主体之“生生”,在此种“生生”意向下,既能获得现代博弈论分析所要的“双赢”效果,又与博弈论的“双赢”思路大异其趣,并且為后者突破其功利主义掣肘提供了大有裨益的参考,使其能够获得一条补足性的改良之途。為了更直观明晰地察看这种补足性改良何以发生,这里就前面所论及的博弈论需要面对的几个伦理追问依次进行分析。
(一)对人性更為真实和丰满的考虑
博弈论对人性趋利避害的基本假设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于人类整个丰富生动的情感与理性体系而言,它就显得过于冷酷与苍凉,也过于狭隘了些。泰勒就反复地疑惑和追问:如此凄苦的人性逻辑是否可以成為群体共同生活的有益指南?由于博弈论已经进入了伦理学的视阈,因此,无论对博弈论的反对者还是支持者而言,这都是一个必须做出严肃回答的问题。一些学者已经在试图修补博弈论的这种人性分析缺陷。在弗兰克的“高尚动机”当中,就在探寻用德性主义的某些核心思想来弥合博弈论在人性逻辑上的功利主义困窘。这是一种相当有益的尝试。正是基于这种尝试的提示和对这种提示的进一步细致探讨,这里力图用儒家“和”伦理来补足博弈论在人性分析处的基础性缺陷。
儒家“和”伦理赋予了人性一种具有深刻洞见的道德认知能力。这一能力产生于人对“太和”的体悟,它的最终定位是伦理学中最為基础和不可抛离的点:“生生”,即世界生成性的永不止息。由于它关注的是永恒生成而不是阶段幸福,就使人的思想意识中拥有了超越短期功利的挚诚。它并不排拒利益,只要利益没有成為超越道德的优先考虑,它就认可利益的获得。同时,由于它的逻辑起点并非利益,从起始发生处便不受到利益辖制和摆布。这种既承认利益又超越利益的思维理路,将人性置于真实丰满的考虑之中。与博弈论单纯计算利害得失的人性逻辑相比较,它无疑為后者提供了一种更為审慎完全的参考思路。因此,博弈论在面对人性质问时,不妨将人性起点定位于“生生”追求,而不是趋利避害假设。
(二)达成非功利合作和非情境合作
一旦博弈论参照儒家“和”伦理的思路而将“生生”追求定為逻辑论证的人性起点,博弈论所需要面对的接下来两个伦理追问几乎都迎刃而解了。
现代博弈论将竞争社会的合作视為经过理性权衡计算的最优抉择,这就产生了前面所提到的第二个问题:相互竞争的主体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不经过功利计算的、先天的合作倾向吗?应该是能的,至少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否则就无以解释亚当·斯密的“道德人”,也无以解释日常生活中道德直觉的发生了。儒家“和”伦理就有利于促成这类道德直觉的习惯性生成。在儒家论“和”的宇宙伦理图式中,“和”的生成意义以几乎不言自明的理由而毫无困难地说服了人们的理性:显然,“生”是天地万物正常运行的存在性基础,离开此处,任何伦理道德规范都将沦為空乏的说教。正是由于抓住了“生”这一最不容置疑的伦理起点,儒家“和”伦理要比功利主义等伦理学说更易于获得人类竞争社会中的普遍敬意与支持。这种普遍认同将使得社会合作逐渐成為一种道德习惯,最终成為社会各主体的一种道德直觉,也就是成為主体做出行為判断时毋庸置疑的本能性反应。显然,这便形成了一种依附于道德习惯与道德直觉的非功利合作。
基于同样的理由,博弈论所面临的第三个关于情境影响的伦理问题也将被消解。儒家“和”伦理的思路使得社会各主体的道德习惯和道德直觉形成后,情境对道德意识的削弱能力便大大降低了。关于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商人的行為给出了明证。譬如近代儒商中声誉最盛的晋商,他们就创立了一种“相与”模式。山西巨商乔家和渠家某年面临在关东市场全线崩塌的风险,实力与他们一直旗鼓相当竞争的曹家本可借此而置乔、渠于死地,但曹家当家人毅然解囊相助,帮助乔、渠渡过了难关。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下的商业领域并不鲜见。正是基于儒家伦理的长期濡染,很多传统中国商人在可以彻底击垮竞争对手时,常常会心甘情愿放弃成就自己霸业的机会,反其道而行之地选择了扶持对手重新崛起。这就使得儒家的“和”超越于博弈论而具备了强烈的社会伦理意蕴。
这里要附带提及的是:非功利合作与非情境合作所产生的实际收益可能比基于功利与情境分析的“双赢”更大。这是因為:当人们关注的是竞争对手的“生”时,很自然就会囊括了关于“赢”的关注在内,于是“双赢”收益就成為基于道德直觉的合作选择的衍生结果,而绝非预设前提。①由于“共生”是长期的动态描述,因此它衍生的“双赢”就是诸多阶段性“双赢”的累积。与儒家“和”伦理从“共生”衍生“双赢”的长期动态描述不同,现代博弈论却常常是从可以预测到的有限时间段内的策略分析人手,这样可以达到阶段性的“双赢”,却并不保证可以获得下一个或者很多个阶段的长久“双赢”。
(三)产生优越于集体意识的共生意识
对博弈论所需要面对的第四个伦理问题的分析实际上相当于在分析“共生”与“双赢”何者更具有优越性。
博弈论显然已经注意到集体理性在现代竞争社会中对于个体理性的优越性。当它对竞争者之间“相互依赖”及“正和”效应进行强调时,尤其是当它通过“纳什均衡”的描述强调个体利己策略在社会交互行為系统中的软弱,并考虑一种经由“正和”效应而呈现的帕累托最优时,它已经在展示一种认真严肃的集体意识。这一意识的浮现使得博弈论虽然始于利己人性分析,却终于朝向了一条与利己主义截然不同的道路。集体意识将使得各竞争主体把对竞争对手的敌意隐忍不发,并基于功利效果分析而相互退让甚至互施援手,从而产生出一种“正和”的乐观局面。因此,集体意识相对于纯粹利己意识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对于一个需要永久性向前生成和发展的伦理社会而言,单有这种集体意识还远远不够。
一、博弈论及管理博弈论
1.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科学。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博弈论也就是对策论。人们之间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的例子很多,几乎所有我们生活中的例子都是这样的。体育中也存在着博弈,比如在申办奥运会时面对不同的竞争对手采取的不同对策,在运动队管理中对不同的管理对象和不同的管理目标采取的不同的方法。
博弈可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当人们的行为存在相互影响作用时,当事人之间如果能够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这种博弈就称为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如果不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即没有哪一方能强制对方遵守协议,每方只能选择自己的最优行动,这种行为称为非合作博弈(nonooperative game)。合作博弈又分为双人合作博弈和多人合作博弈。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博弈论综合运用数学、逻辑学等学科方法全面而完整地分析研究决策过程,为人们就具有博弈性质的问题如何做出合理的决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2.管理博弈论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其中就包含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一个组织内部的效率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努力水平。因此,激励与约束就成了管理的核心职能。在企业中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如何创造出使员工感到上下级平等的环境,如何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这都是一个组织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考虑如何运用管理激励与约束手段的问题。从社会现实来看,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污染问题,体育比赛中的黑哨问题,运动员的违规问题等等都是管理激励与约束措施不当造成的。建立有效的管理与约束机制已经成为现代管理实践的迫切需要。管理博弈论就是一门关于激励与约束机制体系设计的新学科,它是博弈论在管理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支,管理博弈论进行定量化、模型化研究的基本数学基础就是博弈论。
管理激励与约束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需要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压力约束,纠偏约束。
二、管理博弈论在运动队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运动队的管理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积极性,运动员的管理是运动队的核心问题。组建各级运动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对运动队的管理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归纳为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只有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为运动队取得优异的成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运动队是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教练员和运动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博弈,如何权衡各方面的相关因素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就需要管理层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充分运用管理博弈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权衡利弊,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目前运动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运用管理激励的方式实现运动队管理目标
(1)需要激励
马斯洛的递进五层次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以层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其激发动机的作用也随之消失,这时候上一级较高层次的需要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在一个运动队中,对同一个运动员来说,不同时期的需要层次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火箭队用560万美元优先取得了“小巨人”姚明下一年度的合约,对姚明来说他现在的需要就是场上主力位置,谋取高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火箭队的管理层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满足他的需求,他才能继续为该队效力,反之,他就会另找主家。然而当初他在上海东方时的愿望仅仅是能够到NBA去打球。针对这些不同阶段的运动员的不同需要,在进行运动队管理的时候都应充分进行考虑,并且拿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症下药,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最大限度地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
(2)目标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佛罗姆认为,一种激励因素(或目标)的激励作用的大小受它的期望概率和效价两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激发力量=效价×期望概率。期望公式的理论说明:①确立目标要适宜。在运动队的管理中必须针对运动队运动员本人的训练水平,确立与运动员或运动队本身相符合的目标,不管运动员的本身训练水平如何,盲目为运动队设立夺取奥运会金牌、世界冠军之类的崇高目标,显然也不可能激发出强大的行为力量。相反如果目标过小同样不可能产生较大动力。②处理好成绩与奖励的关系。现代社会是经济社会,当运动员取得一定的成绩,达到一定的目标时,就希望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才觉得自身的价值得到了体现。③运用期望值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不同层次的运动员,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对自己的期望势必不同,一些运动员期望值过高,盲目乐观,一旦实现不了目标就会有失败感;一些运动员对自己的期望值过低,放松不努力,不认真训练,这都需要管理层认真分析,并为运动员设立适合的目标。
(3)榜样激励
优秀的运动队是由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组成的,特别是那些取得了辉煌成绩的老运动员,对运动队、对这个项目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的言行对年轻运动员来讲,有时比教练员的说教能起到的作用更大,所以他们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运动队管理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2.运用管理约束的机制强制性地实现运动队管理目标
(1)压力约束
按照管理目标方向对被管理者施以约束(如设置竞争环境)的直接作用是对人形成一种外部压力,可使人产生某种顾虑和紧张,从而产生一种避惩和控制力量。适度的压力会转化为人们努力工作的动力,但压力过大又会令人产生不安的情绪。在运动队管理中要求管理者在对运动员实施压力约束时,结合他们的训练水平,确定适合的目标,施加适当的压力,偏执地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等等不科学的想法是错误的。
(2)纠偏约束
纠偏约束可以用来约束运动员某些偏离运动队具体规则的行为,使运动员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在备战世青赛期间,由于私自外出饮酒,来自江苏的胡雪峰、杨力及来自新疆的木拉提三员国青小将遭受重罚。为整肃纪律,男篮国青做出了将这三名队员调整出队的决定。国青队对这三名小将进行的处罚,就是管理约束机制中纠偏约束在篮球运动队管理中的运用,在运动队管理中,运用纠偏约束可以有效地规范运动员的违规行为。
3.建立合适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运动队的管理
管理激励与约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必须以明确目标为导向,合理的设置目标体系,进一步进行分析,并形成决策。在运动队管理中,主要的激励与约束的构成,由于被管理者不同时期的需求不同,管理者拥有的激励与约束资源也不同,因此在不同的时期管理激励与约束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必须用纳什均衡对各个相关因素进行组合和分析,及时调整管理的方法。例如,对于国家篮球队来说,他的总体目标是参加各级比赛,但是在每一阶段他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子目标A可能是亚运会,子目标B可能是四国邀请赛等等,那么我们在运用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时候就应该针对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调整管理方法。整体的设计模式如图。
三、结语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归化;异化;博弈
[作者简介]徐建国,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教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与日俱增,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一种表达,作为传承文化的一个载体,肩负着重任――架构起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艺术形式,电影语言应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而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第一形象和识别标志,其中文译名,更应同时兼具整齐匀称、雅俗共赏、精练生动、形神兼备、老少皆宜等特征,既要反映影片的主要内容和暗示影片的类别,还要简洁明朗、别出心裁,符合观众的文化欣赏和期待心理,能够在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在观众心目中留下难忘的印象,做到先声夺人,从而很好地为影片进行广告宣传。
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中文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影片名的翻译要做到以约求丰,生动活泼,绝非一朝一夕的成果,而是如严复先生所言“一名之立,旬月踯躅”,需要译者细斟慢酌地加以寻章摘句,尽可能使译名达到原名的效果,并准确传达英文电影中所蕴含、潜存的异域文化气息,力求做到形似,神也似。针对片名翻译中涉及到的文化因素,笔者认为在翻译时应合理运用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二、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世界上存在许多民族,不同民族活动的多样性和观念的多元性使其文化内容和形式出现了多样性,这便是文化差异的渊源。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正如爱森斯坦在《狄更斯、格里菲斯和我们》一文中的见解:“格里菲斯也好,我们的电影也好,其独特性都不是从自己身上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有它过去的深厚的文化渊源。”可以说,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重综合归纳,对于语言,重暗示,主张慎言、戒言,即孔子所说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描写力求细微曲折,惟恐描写不周。
中国人文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的差别常常反映在电影的命名上,因此,电影片名翻译中出现的严重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因此,准确了解、把握中、西方影片的命名定位情况,就显得格外重要。总体说来,中国影片在命名上正如中国传统国画一样,追求高远、宁静、空灵、太虚之境,偏好于具有象征性的或富有诗意的文题。而西方影片更热衷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调人性的独立、人格的完整,力图表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所以,许多影片都直接以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命名。
电影片名的翻译表面上处理的是单个的字、词或短语,实际上却是不同文化之间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行为,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字结构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跨文化的翻译中难免会产生“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况,既难以通过译文将某种语言所要蕴含的信息传达给另一种语言的读者,但又必须准确做到这一点。在这种“举步维艰、难以抉择”的关键时刻,“异化”(foreignization或alien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或adaptation)就成为解决这一困惑和难堪的选择。
三、归化与异化――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
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 凭借Translator's Invensibility将解构主义的研究风气引入到翻译界,率先集中而深刻地探讨了归化与异化这两个概念,并激化了两者之间超语言层次的矛盾,奠定了它们难以调和的理论基调。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归化,相对“异化”,翻译上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即以源文化为归宿(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异化,相对“归化”,指在翻译上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在文化平等的前提下,异化翻译过程中应以译入语观众的需求――“洋味”为轴心,尽量保持原文的特点,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归化翻译则应以译入语观众的需求――文化认同感为轴心,要求译文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尽量向目的语的语文规范、文化习俗和读者接近,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例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异化翻译是《滑铁卢桥》,而归化翻译则是《魂断蓝桥》,这被认为是实施归化法最为精妙的电影译名之一;《Gone with the wind》异化翻译是《飘》,归化翻译就是《乱世佳人》;《Home alone》,异化翻译是《一个人在家》,归化翻译就是《小鬼当家》;还有许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自归化与异化问世以来,就一直是学者争论、辩解的关节所在,目前翻译界在承认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基础上,又展开了哪一个是主流之争。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和各民族之间克服了解的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日趋明显,文化的异质色彩似乎正在逐渐淡化。另一方面,“文化多元化”和“反文化同化”的呼声此起彼伏,各民族要求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意识也日趋高涨。作为语言、文化交流桥梁的翻译,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仍然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继续发展。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去重新认识和把握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呢?这就是笔者接下来要盛情引入的博弈论。
四、翻译过程中的博弈关系
(一)“博弈论”的基本涵义
“博弈”一词的英文单词是Game,意为诸如下棋、打牌、划拳等游戏中的对策、游戏。现代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 “对策论”或“游戏理论”。博弈论用数学分析的方法研究理性博弈者因其意向、通过策略互动产生非意向结果的策略方法,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实际上是当事人面对一定的信息量寻求最佳行动和最优策略的问题,即博弈论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并寻求最佳。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理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冲突与一致具有普遍性,因此,几乎所有的决策问题都可以认为是博弈。
(二)翻译的博弈特点
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一种探索性的、单个进行的、尝试和犯错误的语言游戏(郭建中,2000),译者是“游戏者”。游戏包括一套固定的“规则”(如语言规则,翻译理论和原则,翻译技巧,文化折射等),但又鼓励个人的创造性和技能(Gorlee,1994)。结果的不确定性是这种游戏的另一个特点,译者在游戏过程中既要必须明白其中的符号学模式受规则支配,同时他们又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则。这样,翻译就变成了一种具有知识性、创造性、抽象性、决策性,千变万化的博弈活动。
(三)翻译的博弈模式
在翻译中得以应用的典型博弈模式有“囚徒困境”(the Prisoner's Dilemma)、“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王斌,2004 )和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翻译中为了顾及两种文化之间的共同利益:增进交流和理解,繁荣自己的文化,译者通常应该采取“囚徒困境”中的“优势策略”,即这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在囚徒困境中,背叛(归化)使得合作成为非常劣势的策略,其结果成为一种非合作均衡,即“纳什均衡”。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论的角度看,异化翻译是具有翻译优势的,而归化不是最佳的博弈策略。但是,在特定文化交际中过度异化,也会与翻译的交际目的“南辕北辙”。博弈论中的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高质量译文),无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如何,按照博弈论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如果多位译者(源语和目的语的)参与或合作翻译,如果这些翻译中有一种能使双方文化都能接受的话,无论归化也好,异化也好,对读者来说,都是最理想的,最有益的。它也体现出博弈论中的“帕累托最优”原则。
五、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博弈
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博弈活动,异化和归化被看作翻译博弈中的博弈规则,博弈论介入翻译决策的过程,正体现了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既然翻译可看作是一种博弈,它同样遵循均衡原则,寻求最佳、最优的解决。任何矛盾均有主次之分,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也如此。这种主次关系从博弈论上说都是动态的,无休止地争论孰主孰次、孰轻孰重就博弈论看来是毫无意义的。
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无论是绝对化的归化,还是绝对化的异化,在博弈论看来都是不能到达均衡和最优的博弈,甚至还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翻译结果。归化和异化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两个对立面,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博弈论还揭示出翻译归化和异化的最优来自于译者间的合作,归化和异化总是在一次次尝试、背叛、合作中交替进行着,善意的、宽容的、强硬的、简单明了的交流和翻译最终会赢得读者的认可。
在实际的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保留原语文化特色也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不完全被读者所理解或接受,尤其是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民俗、谚语、比喻、双关语、历史人物或事件、专用名词、神话典故、特殊典籍制度等。译文如果顾及读者的接受习惯,原文特定的内涵要受损失;保持原文风貌,有时又与对方的思维或观念相冲突。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应该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结合观众的实际需要,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既不能过于异化,让观众不知所云,又不能过于归化,造成原名语言和文化特色的丧失。
另外,电影片名翻译时翻译时应充分认识语言、文化差异,正确把握观众的接受能力,确定归化和异化的策略。异化翻译就是充分相信观众的审美、接受能力,让观众直面异域文化;而归化翻译的要旨在于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传达出影片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译者应尽量地保持与原导演、编剧同样的创作心态,并能够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对原片名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从而翻译出既与原编剧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又为译语观众所接受的好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