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22: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完善的教学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实践教学;法律硕士
一引言
1995年4月召开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确立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制度,明确了法律硕士(非法学)学位是具体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职业性学位,是专业学位之一,其专业定位为培养面向立法、司法、律师、公证、审判、检察、监察及金融管理、金融、行政执法与监督等部门、行业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1]。法律硕士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非法学本科专业(或同等学历)背景学生提供新平台、新机遇、新选择,但2009年新增加了法律硕士(法学)方向,其招生对象则是本科专业为法学的学生,其目标是全面培养法律方面的实务型人才。
二北京工商大学法律硕士培养工作发展概况
北京工商大学于2009年取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是第八批新增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并本着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复合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和服务人才的目标不断加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建设。从2010年开始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共计招收法律硕士研究生321名,其中已经毕业202人,现在校生119人。几年来,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尤其是在法律硕士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法学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实践课程教学及模拟法庭教学方式改革、双导师培养机制的完善等特色教学活动方面。
(一)诊所法律教育概况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历来强调“以法条为准绳,以案例为素材”的实践教学模式,自2006年3月起,学院在本科生教学中就已经开展法律诊所教育项目,注意培养法学本科生准确、熟练运用法条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自2009年获批法硕学位点后,法律诊所课程先后被确定为我校法律硕士研究生的选修和必须课程,有效地延续了我院法科学生培养的传统特色和教学优势。目前,我院已经开设了刑事、民事、法律咨询等三个方向的诊所教育模式。其中刑事、民事方向的诊所教育主要通过校内课程学习与校外受理、咨询案件的方式展开。法律咨询方向则是通过与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合作,建立长期固定的法律诊所教育实践基地来进行,要求每一名法硕学生必须在实践基地连续值班两个星期以上,通过向立案当事人提供诉前咨询、引导、协助调解等方式来锻炼、检验和提高法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献身公益的意识。
(二)实践教学体系概况1.实务训练课我院严格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设置实务训练课程的科目,其课程在划分为法律职业规范与伦理、实践必修环节和实务实习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细分为法律文书、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谈判等具体课程。而在每一门课程中,又分别将内容划分为民事业务、刑事业务、行政业务、国际业务四个组成部分,分别由相关专业老师完成授课,达到了对实务训练课程门数多、分类细的要求。2.模拟法庭训练模拟法庭训练是我院法律硕士实践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内容上既包括学生自行开展的刑事、民事、行政、涉外案件的模拟庭审演练[2],也包括校外实践导师亲自主持的庭审演示和现场实操,其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既提高了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也最大程度地将拉近学生与司法实践之间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此外,为配合《模拟法庭》的课程教学,学院还购买了“北大法宝”、“北大法益”模拟审判系统,学生可以随时、多次通过网络系统选择不同的法律角色来进行虚拟办案。网络模拟审判系统的引进摆脱了传统教学方式在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授课人数和授课次数等方面的限制性,可以使学生反复尝试多种不同法律角色在法律案件中所拥有的权利、义务,以及所要遵循的不同办案流程和相关手续,无疑是线下模拟法庭课程的有效补充。3.与区域(行业)部门合作建设实习基地我院一直积极与各司法实践部门进行合作,先后建立了平谷区人民法院、丰台区人民法院、房山区人民法院、通州区人民法院、诵盈律师事务所等二十三个正式实践教学基地,并长期保持着良好、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生既有在不同法律业务领域之间的充分选择空间,也能够在任一实践基地获得足够的实习时间和真正的业务指导[3]。此外,我院还从各实践基地聘请了多名高水平的校外实践导师,通过开设讲座、合作授课、案例研讨、论文指导、竞赛培训等多种方式向法律硕士传授其宝贵的司法实践工作经验,极大地扩展在校学生的法律视野,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从事法律实践工作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书写作能力及较高的法律职业道德素养。
三当前我院在诊所法律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不足
(一)学生身份限制诊所教育的发展法律诊所的主要教学方式是通过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来锻炼、提高法学学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虽然根据我国《法律援助条款》中第八条的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但在校学生这一特殊身份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律诊所教学的实际效果。一方面,负责向群众提供法律援助的学生本身也仍然处于法律知识的学习阶段,其法律专业水平还未得到正式的官方认可。而法律问题又与人民群众的权利、义务息息相关,一旦由学生提供法律咨询、建议出现错误,将会造成重大的损失。另一方面,即便部分学生已经取得了司法职业资格,但根据学校的规定还无法从事正式的法律执业活动,因此其所能提供的法律援助方式也因此变得相对有限,无法使其各方面知识得到完整的锻炼。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衔接性不足提升实践能力是法律硕士培养的第一要务。我院法学实践教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与实践所需求的仍有所差距,如实务训练课基本上仍围绕着传统的民事法律实务、刑事法律实务、行政法律实务、国际法律实务四个组成部分展开,模拟法庭课程亦为传统的刑事、民事、行政、涉外案件的模拟庭审演练,而这些似乎已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拓展应用能力的需要。模拟与实践,正如演习与实战一样,必然存在着差距与不确定性,我们传统的模式教育与学生毕业就业后的社会实践衔接还是不够紧密,使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不能找到问题症结、“对症开方”[4]。又如理论学习的各类案例,我们或许在实践中碰到一样的能够轻松应对,但若遇到疑似或者复杂些的就把握不准重点和关键,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势必无从下手。
(三)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我院对于每一名法硕学生实习的硬性要求是必须在合作法院实践基地连续值班两个星期以上,或者到合作律师事务所实践基地实习连续两个月以上,通过实习了解法院或律师事务所的工作流程与工作环境。而法律硕士研究生实习的目的是要找到与未来职业相一致单位,在实习单位中学习实务知识、了解行业规则、积累工作经验,以便在毕业找工作时能更快地找到理想、合适工作并能快速地适应工作、融入工作[5]。然而,并不是所有法律硕士学生毕业后都想或者都可以进入法院、律师事务所工作,选择法院、律所实习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培养法律素养、拓宽法律视野,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多毕业生倾向于企业、检察院、公证处等其他单位就业的融入适应问题。可见,基地实习环节对学生日后就业走上工作岗位非常重要,实习要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否则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诊所法律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的支持工作与诊所的交流学生作为法律诊所的重点培养对象,在诊所的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和法律工作者双重身份的限制,难以得到案件当事人的信任,这样使得学生难以真正参加到实际案件中去。因此,我院将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支持,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充分做好诊所教学的课前准备,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充分了解当事人的情况,通过积极沟通取得当事人的信任,使其真正参与相关案件的处理,实现设立法律诊所的最初目的。此外,我院目前开设的法律诊所还相对封闭孤立,与外界沟通较少,因此在发展上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这方面应该进一步借鉴美国法律诊所的成功发展经验,不仅各个高校经常加强交流,而且诊所也注重于其他实务部门、司法机构的交流,共同探讨全方面的法律合作。因此未来我院法律诊所还要走出去,不仅要加强与其他法律部门的联系,也要加强与国外的法律诊所的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学习国外的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诊所。
[关键词] 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质量;建设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104-04
0 引言
蔬菜栽培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农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等专业的选修课程。与作物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观赏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相似,蔬菜栽培学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甘肃农业大学该门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落不到实处,只能在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或开展一些演示性、考察性实习,无法开展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的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众所周知,实践教学环节是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创新型特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之一[1,2];同时,大学生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效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3];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广先进技术的样板;另外,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又是提高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4,5]。面对新时期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如何更好地实现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如何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切实抓好实践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6]。为此,本文在总结蔬菜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本门课程实践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提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措施。以期为深化专业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方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供参考资料。
1 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及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蔬菜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欠科学。本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在经过多次修订以后,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开出率及效果,但总体来看目前的大纲还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如有些实验技术含量不高,与生产实践相去甚远,只有“验证性”而不具备“实战性”,几个关键实验甚至不能开出。如茄果类蔬菜的植株调整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在实验方案中涉及了,但由于没有开出的条件而被搁浅。
2)认识不足、管理落后。由于观念落后,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各级各层人员对实践教学均存在轻视情绪,使实践教学各环节脱节,多项实验的开展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3)没有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室条件差。实验室硬件设备的不足、陈旧及管理上的弊端使许多实验难以开展,加之没有有效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寸步难行。
4)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由于现有实践教学资金来源单一,仅仅依靠国家下拨经费,严重制约了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及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经费奇缺是各专业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5)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以上原因,使得当前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无法走出校门去实践,视野不广阔,所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教室里、黑板上和实验室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由于存在以上诸多问题,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相互交织,造成了目前实践教学难以实施的现状。因此,该门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实践教学建设的基本经验
2.1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试 验的开展
结合蔬菜栽培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对蔬菜栽培学实验实习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修正。减少了参观性、验证性实验和单一实验学时数,增加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习工作量。随着蔬菜栽培学课程总学时数由56学时增加到64学时,实验学时数也由12学时增加到了18学时。如把蔬菜种子形态学识别实验和常见蔬菜田间观察实验分别由原来的2学时和4学时减少为1学时和2学时;增加了蔬菜种子播前处理、苗床建造、播种育苗、苗期管理等系列实习的实验学时数,增加了茄果类蔬菜植株调整和保花保果技术实验学时数;补充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育苗技术”及“蔬菜轮作制度的设计”。新大纲内容更符合生产实际要求,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蔬菜栽培各个环节的基本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见表1)。
表1 蔬菜栽培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
阶段 教学项目 学时数 性质
蔬菜种子形态学识别 2 单一实验
改革前 常见蔬菜田间观察 4 单一实验
(总12学时)蔬菜种子播前处理及发芽实验 4 单一实验
蔬菜栽培技术 2 参观实习
蔬菜种子形态学识别 1 单一实验
常见蔬菜田间观察 2 单一实验
改革后 蔬菜种子播前处理及发芽实验 2 单一实验
(总18学时)蔬菜育苗床建设、播种育苗技术 4 综合性实验
茄果类蔬菜植株调整和保花保果技术 3 综合性实验
蔬菜轮作制度的设计 2 设计性实验
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育苗技术 4 综合性实验
2.2 建设多种模式实习基地,拓宽实践教学途径
1)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素质教育的理想园地[6]。甘肃农业大学位于兰州市市区,校园面积有限,因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对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遵循“走出去、请进来,密切与地区农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根据优势互补、共同收益”的教育原则[6],在学校的支持下,争取各地州市政府的支持,通过合同约束的形式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并对实习基地进行挂牌。如通过“实践教学+公司、实践教学+科研院所、实践教学+农户、实践教学+科研”等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蔬菜栽培各个环节的实习。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及设备资源优势为教学服务,从而满足课程现场教学、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与本门课程实践教学合作的公司有甘肃黄羊河集团公司、甘肃亚圣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甘绿脱水蔬菜股份有限公司和甘肃庆阳市新土地蔬菜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有甘肃省农科院蔬菜所、兰州市农科所及其他各市、州农科所等。如甘肃黄羊河集团公司拥有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实施灌溉施肥一体化),主要种植茄果类蔬菜、洋葱、结球甘蓝、莴苣等,从蔬菜育苗开始学生就可进入该公司实习。
2)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了要建立多样化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与校外实习基地相比,校内实习基地使用灵活、效率高,能节约经费。甘肃农业大学蔬菜栽培学课程在每年的第一学期(秋冬季)开设,此时正是露地蔬菜生产的末期,因此,不仅要建立校内实习基地,还要有相应配套设施,以便在秋冬季开展相关实习。在学校总体规划下,结合蔬菜栽培学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在校内建造了一座 1400m2 连栋现代温室,其中1/3面积分配给园艺专业,可用于开展蔬菜播种育苗及反季节蔬菜栽培等系列实验,如培养土的制作、苗床的建造、蔬菜播种育苗、蔬菜嫁接及常见蔬菜幼苗田间识别等实验。另外,2011年学校分配给蔬菜科学系校园实训区90m2,用于建设校内蔬菜标本区,主要种植观赏南瓜、羽衣甘蓝、豆类蔬菜、茄果类蔬菜等观赏价值较高的蔬菜。这个标本区由课程组副教授以下的人员组织学生种植与管理。校内规范化实习基地及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原来只能通过参观、演示来完成的实习可在温室内随时进行实施操作直至熟练掌握,使部分实验实现了从“眼观、耳听”向“实际动手”的转变,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及实际操作能力,优化了校园环境。
2.3 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近年来,甘肃省政府倡导实施“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双联”行动,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充分发挥所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充分实现“实践教学+农户”的实习模式。蔬菜产业目前是甘肃省第二大产业(仅次于粮食),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已超过620万亩,而且甘肃省是全国“西菜东调”的基地之一,已经形成了“河西走廊、中部沿黄灌区、陇东泾河流域、陇南渭河流域、徽成盆地”五大蔬菜生产基地。甘肃省蔬菜面积大、种类多,尤其是“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东南沿海地区、港澳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的夏秋蔬菜供应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为本课程实习及提高本专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在蔬菜科学系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分组、分片参与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的实践中。根据农户蔬菜种植面积的大小,2~3户种植户分配1~2名同学,2~3个自然村分配1位指导教师,对从蔬菜育苗到拉秧的整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通过该项活动,能深入了解蔬菜生产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进行科技扶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总体效益。本课程所交流、联系的区域主要是靖远县的北湾乡、大坝乡和平堡乡,山丹县的清泉镇、马营乡和老军乡等乡镇的种植户。
2.4 提高认识,加强交流衔接,增强实践教学的 流畅性
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者不配合势必造成整个实践教学的阻滞。因此,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基础上,要把各个环节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深厚的基础。这就要求各环节、各层次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密切配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搜集材料、协调各方面关系,使课程主讲教师、教学辅助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及设施管理人员深刻认识到各自的职责及责任,加强各个环节的衔接,增强实践教学的流畅性,使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蔬菜栽培学课程组现有教师6名,其中主讲教师2名(教授、副教授各1名)、讲师1名、助教1名、教学辅助人员1名、仪器设备管理员1名,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均比较合理。
2.5 积极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研究与应用能力
依照“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原则,要求和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6]。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把实践教学与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自由选择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般1位高级职称教师可以指导10~15名学生,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可指导5~10名学生。一个课题下可以分配2~3名学生,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例如,项目“蔬菜植物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可以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如不同灌水施肥条件下蔬菜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土壤肥水变化规律、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等,让学生参与选题、制定实验方案、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论文及最后提交答辩等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开拓了视野,了解了相关科研方向的发展前沿,同时锻炼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强化考核制度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是学校强化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前提和保障[7]。实践教学涉及面广、具有多重目标、过程纷繁复杂,其管理工作难度较理论教学大得多,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使实践教学环节朝着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8]。甘肃农业大学实践教学由教务处实践科统一管理,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监督实施,主讲教师负总责并制定实习方案,教学辅助人员及设备管理人员密切配合,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场地协调、人员安排、车辆安排等,从而形成了一套流畅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既要重视理论知识考试,更要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要适当提高实践能力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也应加大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蔬菜栽培学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实习成绩和试卷成绩组成。与改革前相比,把试卷成绩所占比例压缩了10%,而把实习成绩所占比例提高了10%。在实践能力考核中,对学生的实习态度、操作技能现场打分,最后结合所交实习报告给予综合成绩(见表2)。
表2 蔬菜栽培学课程考核办法
成绩组成 考核项目 比例(%) 考核办法
平时成绩 课堂出勤率、 15 出勤率20%、回答
回答问题和作业 问题40%、作业40%
实习成绩 实习态度、操作 实习态度30%、操作技
技能、实习报告 25 能30%、实习报告40%
期末考试 考卷测试 60 闭卷考试100%
3 实践教学创新的应用效果
1)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蔬菜生产、市场等,增强了感性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聘请科研院所、企业精英为学生做现场指导或做专题报告。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践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他们能积极主动与任课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及相关人士交流问题与学习心得,学习效果良好。
2)大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有利于就业。实习过程中,学生较长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农村甚至农户家中,克服了苦、脏、累及食宿等方面的许多困难,艰苦朴素,认真对待实习的每一环节,不但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而且在企业、科研院所等实习单位树立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多种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大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学到了许多实践技能,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与农户及实习单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与联系,为以后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打下了深厚基础。另外,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受到了企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的肯定,提高了就业率,近年来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
3)进行科技扶贫,增加了农民或企业收入。通过进入企业或农户实习,学生以生力军及技术人员的双重身份参与到蔬菜种子处理、播种育苗、苗期管理、定植、定植后肥水管理、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技术环节,起到了既是劳力又是技术员的作用。对企业及农户来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益。
4) 提高了教师素质及课程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普及-校、企、院合作”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实施中,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深厚的蔬菜栽培学基础知识及较强的实践技能,而且充实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水平,把握了蔬菜栽培学科发展前沿,真正做到了“教学推动科研,科研服务于教学”,全面提高了蔬菜栽培学教学水平和实践水平。
4 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配合和共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甘肃农业大学作为西部地区一所省属高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基本素质等各方面与发达地区均有差距。为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懂理论、会操作、能实践”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要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着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的位置上,积极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又是示范、推广先进技术的样板。因此,建设高效的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中之重。蔬菜栽培学课程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着眼于长远发展,紧紧围绕着服务于教学的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更好的为实践教学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钱春,刘君素,尹可林.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谈[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4(3):250-252.
[2]朱正伟,刘东燕,何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育,2007,(1):75-78.
[3]周苏玫,景延秋,贺德先.突出能力培养改革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1):115-117.
[4]邵兴国,王宏顺,王滨.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20-22.
[5]陈忻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5, (10):50-53.
[6]王广印,陈碧华,李新峥,等.蔬菜栽培学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127-130.
关键词: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创业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许多高校已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让大学生懂得创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然而,有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大学生创业时往往怀抱一股激情,但真正到了创业时期,面对各种接踵而至的问题却束手无策,最后创业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多,从大学生个人素质来看,主要是缺乏社会经验、学生创业能力还不高、对市场判断不准、管理经验不足等。因此加强创业教育的方法、体系的完善与更新,以弥补大学生个人创业素质的不足非常关键。
一、创业实践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从教学过程看,以基础理论为主的学科课程和实践训练为主的活动课程构成了现代学校课程的两大体系。在创业教育中,如果说学科课程(主要是以第一课堂为主)在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创业基础理论、操作创业理论、基本的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的话,那么创业实践环节则在学生综合运用所获取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发挥着主动性、创造性的作用,是在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知识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过程,更是固化创业观念与创业意识的过程。因为,创业素质中的创业意识(即创业品质)只有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磨练、形成和发展;创业素质中的创业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表现、形成、发挥和提高。创业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丰富着实践主体的知识、经验,提供了对知识信息进行迁移、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创业实践主体对某一问题、某一项目甚至某一专业形成网络化的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创业教育是一门务实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创业教育只停留在教室,进行纸上谈兵,那么创业教育同一些理论课程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构建完善的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创业型人才非常重要。
二、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当前创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现状
早在2002年,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就提出了“培养具有高技能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历经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台职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简称,下同)已有部分学院形成了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除了通过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加强学生的创业管理理论与基础知识外,台职院还构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
(一) 创业案例教学
笔者在讲授《创业管理》中,收集了大量的创业故事,分成“创业团队建设”、“创业机会”、“创业融资”、“创业销营”、“创业风险”、“创业企业成长”等类别,每一节开始先讲一个创业故事,然后讨论。在课堂中穿插创业案例。案例既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创业理论和有关管理学理论,发现、分析创业机会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也在案例中间接地吸取了别人创业的经验与教训。
(二) 利用各种社团组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创业实践活动
为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技能,锻炼创业能 力,台职院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创业实践,台职院把每年3月至5月定为“创业技能竞赛月”,每年9月至10月定为“学生创业技能学术节”,举办的创业活动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理念辩论赛、课外科技作品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商场实战大赛、模拟广交会、模拟商务谈判等。这些课外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
(三) 邀请专家、创业成功的校友或社会知名人士作创业报告
专家、成功创业人士有着十分强大的榜样激励作用,他们的经验对学生创业有借鉴作用。因此,台职院特别重视邀请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或校友来校作创业报告。校学工部、创业指导中心、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经常不定期地邀请台职院校友或社会知名的创业成功人士畅谈创业感受,如宝石集团老总阮小明等与同学们分享创业经验,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创业的热情和对《创业管理》课程的兴趣。
(四) 成立各种模拟企业或开展各种模拟创业活动
在台职院,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创业模拟组织,模拟公司、模拟银行、模拟商店等。如经济贸易系组建的模拟广交会等。
(五) 把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
在台职院明确提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办学思想后,学校就坚持启发式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敢创、敢冒”,在学分制方案中率先创立了科研学分和创业学分,对创业技能竞赛优秀者奖励学分。学生能够以开展创业活动来获得学分,拓宽了学生获得学分的渠道,对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强有很大的帮助。
(六) 课外创业访谈
每个学期都有“五一”、“十一”长假,笔者布置每个学生在课外访问一个创业者,访问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分析、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融资、开办手续、新产品营销等是如何开展的,以及如何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等。通过对创业者的访谈,学生可以加强对创业的间接体验,既可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理性。
(七) 创业计划书写作
每到期末,教师都要求学生自我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写创业计划书。创业团队的自我选择与组成,以及在创业计划写作过程中的酝酿、讨论、组织等,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发现创业机会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组织与人际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缺陷
(一)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还不完善
创业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它除了传授学生创业基本理论,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外,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要切实参与实践,使学生了解到创业的一般过程,使创业理论和创业意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但是台职院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实践基地,这不能不说是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遗憾。
(二)创业教育还只停留在课堂,没有开展现场教学
尽管台职院第二课堂的创业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教师在《创业管理》课程上基本上还是沿袭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实际上,大学校园内外创业实践教学资源丰富,走出教室或校门,依托这些资源,开展创业实践教学,非常方便。比如到学校附近的某个酒店、商铺,就小公司创业和经营情况开展现场教学,或用校车把学生带到台州的创业园区参观、调研等。这种现场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台职院的《创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安排相应现场教学。
(三)创业实践性教育资源还较单一,没有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台职院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资源主要还是依托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然而,只要留心,我们每个大学周边都有很多的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如大学旁边的各种书店、信息中心、软件和音像资料店、快递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服装店、洗衣店、快餐店等。这些单位可以作为大学生创业访谈的对象,也可以为我们开展现场教学提供条件。
(四)教师中具备创业实践经验的极少,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来看,《创业管理》课程理论知识较浅显,学生自己阅读基本都能理解。然而要达到理论的升华和强化创业意识,靠阅读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要进一步融会贯通创业理论和加强创业意识,就要靠教师的实践性教学了。然而目前,台职院的教师队伍中,教师本人有创业经历的极少,有在企业中工作经历的教师也很少。这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五)对学生创业,没有明确的政策扶持
尽管台职院把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中,但是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是否支持?如不支持,为什么? 如支持,应在学籍管理、课程选修、住宿安排、教师辅导等方面作哪些政策支持,学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在校大学生有时感到困惑,有创业的想法,但不知道学校会不会支持。
四、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一)营造校园创业气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第二课堂活动不要仅仅囿于校园内,还要走向社会,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创业计划大赛,开阔眼界。创业计划是指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制作的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报告。因此不要把创业计划大赛看作是一次创作活动,而要与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要培养学生推销自己的意识。学校在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计划大赛的同时,还可以联系企业,把一些好的创业计划书有偿转让。这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激发他们参与创业计划的热情,增强创业的自信心。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资源,大力开展现场教学
目前,台职院校内有很多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如校内超市,超市中的店铺、校内饭店、校门外的服装店、饮食店、打印店,电脑公司、咖啡厅、书店、杂货店、酒吧、体育用品商店等。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创业案例。如果走出教室,以某一个或几个创业企业为对象,开展现场教学,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分析创业机会、企业创建等,感性认识非常强。再加上这些公司、店铺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与经验的介绍,效果会比在教室里讲授好得多。这需要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有目的的选择校内外附近的一些公司、企业,以学校的名义同他们签订协议,作为开展《创业管理》现场实践教学基地。
(三)建设创业基地,提供学生创业实践机会
创业基地可选择在台州市高新区、创业园区或一些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创业园区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和创新性等特征,通过提供基本的商务服务、中介增值服务和资本运作服务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其园区的企业基本都是新创企业,对开展创业实践教学非常有利。据笔者对学生的访谈,多数学生认为:想创业,但苦于没有实际经验,不懂企业里面的实际运作,社会经验少。
(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提高教师本身的创业实践水平
《创业管理》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主讲教师自身没有创业经历,没有深切的创业体验,学生也就不能从教师身上获得创业的真实体验,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影响。目前,虽然并不能苛求每个教师一定有要创业经历,这在国外也很难做到。但学校可以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创业实践教学水平。台职院在企业界的校友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利用这些校友资源提高创业实践教学水平。一是提高教师本身的创业素质,与成功校友开办的企业合作,学校选派教师轮流到企业兼职工作3~6个月,加强教师的实践水平。二是聘请成功校友来做创业报告会或做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五)构建、完善学生创业政策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基本没有明确的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政策体系。我们一方面要支持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又没有相关政策,学生感到很困惑。因此,学校要尽快出台一套关于在校学生创业方面的完善的政策体系。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设立专项学生创业基金,对学生科技发明、自主创业给予专项资助,不断加大在人、财、物和政策上的支持和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在企业用地和技术引进等方面为高职学生放宽某些限制性的措施,要设立专项的高职学生创业基金,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可以走校企联合的模式,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宝忠.美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2]黄赐英.实践性课程: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张俊.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周边创业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一、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重要性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是大部分高等院校所重点发展的科目,也是很多高等院校所推崇的重要科目。对于此科目的建立一方面要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通过理论知识的夯实为想学生的实践提供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践教学为学生的实践指明方向,尤其实践教学更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不可替代,为学生未来工作生活提供借鉴。其次,我国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课程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极大的进步,教学和科研方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强化实践教学是对此专业应用性的补充。再者,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就需要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的和谐发展,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则是推动环境资源与经济得以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根基。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的优化,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也是社会驱动。
二、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策略
1.编写教材,为实践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教学辅助材料的支撑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是否顺利,教材的编写可谓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其需要全国各地高校综合各方面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编写教材,为实践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教学辅助材料的支撑。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在编写实践教材的时候,要注重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院校办学目的、专业开设目标入手来进行教材编写。其次,编写教材可以听取环境资源专业和经济学专业的教授以及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或者通过面对面会谈形式,策??具体可行的实践教学方案。再根据实践教学方案进行教材编写,从而让实践教学具有夯实的理论基础。最后,编写教材时也可以采纳学生相关的意见或者建议,充分显现出民意,这样才能够与学生的兴趣相契合,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
2.转变考核方式,推进校企结合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在我国部分高校的专业里是一个发展较晚的专业,对于此专业的考核,更多的沿用的是传统考核方式,这就让实践教学的目的难以达成,改革实践教学传统考核方式则成为推动实践教学前进的重要路径之一。实践教学的开展难以通过“一张试卷”来评定,其需要将学生日常项目的开展纳入到考核过程中来,将日常考核与试卷考核相结合,促进学生实践认知。此外,实践教学还应当注重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将学生在企业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一方面推进校企结合实践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了解企业需要,为学生未来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3.结合计算机模拟实训,加大模拟实训的内容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从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够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好的模拟环境,为学生在校园的实践开展提供条件。院校要加大计算机设备的投入,不断更新相关计算软件,为学生计算机应用提供基础。其次,教师要注重结合计算机技术类学生提供更加逼真真实的实践环境,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认识更多的环境资源,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资源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三,教师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模型制作过程中来,通过计算机模型的制作和调整让学生对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应用。
4.探索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效配合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实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效配合,才能够促使学生将实验内容与数据在实践予以更好应用。首先,实验教学的开展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通过让学生开展实验项目的方式促进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之中,发掘学生潜力,让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主体。通过实验项目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实验开展过程中积累实践所需要的技能。其次,实践教学的开展要融入到实验教学之中,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开展实践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基础上通过实验构建数据体系。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融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质量 监控体系 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65
《教育大辞典》把“教育质量”定义为“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效果的优劣程度。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目的规定受教育者的一般质量要求,是教育的根本性的质量要求,而学校的培养目标规定了受教育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定”。高校应树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质量观,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水平衡量标准,并且以可持续改进,长效的质量保证机制作为制度保障,使人才培养水平持续不断的提升。
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石。适合学校发展的监控体系才是最优的。
20世纪80年代,将质量管理学中的“质量保证”引入为高等教育领域,并且迅速得到世界各国教育人员的认可和推广。站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的高度来评价教学质量。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因此,一个较为完善的校内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应是在高等教育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过程和结果满足国家、社会和学生需求能力的特性、总体所处的水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形成科学的、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成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教学质量监控含义
传统教学质量是指学校教学结果达到的程度,注重点在出口处,教学活动结束之时,也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时,此时再进行质量管理已没有意义。教学活动不同于生产活动,只有通过教学活动的严格控制,最后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质量才能保障。
2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
不管是老学校还是新建的院校,基本都建有校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其基本的运作形式为:领导听课、督导(校、二级)听课、学生评教,掌握课堂教学情况;日常教学的检查制度,确保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对新进的教师和开新课的教师进行试讲,保证走上讲台的教师基本合格;质量评价中心代学校对各个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调控,等等,这些措施加强了教学管理,但以整个教学监控体系来讲,还存在着不足:
2.1 侧重教师忽视学生
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能力所能完全达到的,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学生学不会是老师的问题,但学生不学,则是环境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管理中,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管理是相分离的,考评的侧重点不同,经常出现矛盾,一些学生分不清自己的主业是什么。学生的学习风气要正,没有目标的学习,不可能实现有目标的教育。
2.2 侧重理论忽视实践
理论教学容易监督与评价,实践教学种类多,形式多,评价不好掌握。尤其是我们强调应用型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有,但效果不佳,一是实践设备的充足率不够,二是学生在实验中没有新鲜感,更谈不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成就感,实验对一些学生而言就是应付了事。这里有实验指导教师的责任,更有管理制度上的原因。
2.3 侧重教学计划忽视教学大纲
平时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督,更多的是形式,而对执行教学大纲的情况反映的很少,甚至没有。课堂上的内容、举例等是否与教学大纲内容一致,相匹配是十分重要的。这点学生无法掌握,反映也不明显,但作为督导应该反映,目前情况是督导检查也只是对课堂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涉及的内容不深。
2.4 侧重信息的搜集忽略信息的应用
督导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对教师没有太多的约束力。只看过程,没有真正将一票否决制度执行起来。监控系统的信息没有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甚至在有些环节就反映出的问题也无法落到实处,督导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2.5 侧重面上忽视内涵
作为教师,基本的课堂教学规范都能掌握,只是如何用心应用问题,课堂教学可以很丰富,但支撑课堂教学目的的力度有多大,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如何,没有考量;制度可以有,但贯彻落实的情况怎样,缺少具体的考评尺度,所有的监控只有落实到实处,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3 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领导重视质量
学校各级领导在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中起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领导口径一致,齐抓共管,真正把教学放在首位,真抓实干,效果会非常显著。质量监控的环节把握不好,学生出口的质量就无法保证,所以领导重视是抓好教学质量的前提。
3.2 全过程质量监控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具体落实,从课程体系建设到课程实施的效果,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从学生的课堂学习到学习风气形成,要从全方位的角度抓好学风的养成。要把学生的管理与教学管理形成紧密的联系,为提高质量的目标共同努力。
3.3 加大督导力量
校、系督导的力量必须加强,有了监督,才能促使日常教学工作规范,规范成为常态,管理的目的就达到了效果。在大家遵守规范没有成为自觉行动的情况下,监督作用必不可少。
3.4 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
教师的质量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教师的质量意识强,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对学生的管理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好的学风形成。如课堂上不该出现的现象都会在教师抓质量的前提下杜绝,整个学习状态会得到很好的提高。教师的劳动在得到尊重的情况下,自然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希望出现的教学相长的教学局面就会得到更大的推广,那么良性的教学循环会让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3.5 质量监控部门要敢担当
质量监控部门是一个容易得罪人的部门,如果不克服畏难情绪,有再好的监控体系也发挥不了作用。对于目前的学风不正,学好学坏都一样,教好教坏都一样的状态不改变,学校的教学质量就不可能提高,因此,应该表扬好的,批评不好的,要敢于说不,确实维护好制度的正常运转。
作者简介:孙淑华(1963-),女,辽宁宽甸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张凤梅,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结构 实践教学
一、现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其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这正是我们职业教育机构肩上的一大重任。但是现今的职业性学校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还存在着许多致命的问题,要想予以解决必须先认清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所占比例不足,文化课教师人数过多
技术人才的培养,应用技术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专业教师数量,专业教师应是一所职业教育学校的主力军,但在时下的中职院校专业教师所占比例却不尽如人意。
2.专业教师实地实践经验匮乏,不能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
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增,这就使专业学校对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有所加大。专业教师在多次培训中获益匪浅,自己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偏远中职学校,很多专业教师是“转行”过来的,应为形式的需要放弃了所学专业,投入到了专业教学中来,成了“非专业”的专业教师。这批教师受多方面的制约,跟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有很大的差距,使得所学内容根本无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3.教师储备体系不完善,激励措施不力,专业教师后续力量不足
每年在上级教育部门招考时,很难招到职业学校所需的专业教师。学校只好从社会或自己学校毕业生中择优招聘补充。他们中有的实操经验丰富,却无法胜任理论教学;具有专业技能证书,却欠缺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另外,专业教师待遇跟普通教师一样,没有很好的激励措施,致使专业老师出现断层现象,专业教师后续力量不足。
(二)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1.实习场地、设备不健全
农村中职教育由于其地理环境的限制,加上投资力度小,实训实习条件很难保证,很多设备都是城镇同级别学校淘汰下来的东西,根本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
2.实践教学中的种种问题
农村职业学校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不力,实训教学的质量和知识的有效传达难以保证。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3.实践教学中的激励措施不完善
目前中职学校教师搞科研的动力,大多来自于职称、职务的升迁, 在实践教学中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激励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对老师的教学动机缺乏科学引导,调动不起老师的工作热情。
(三)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准;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专业设置针对性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带有普通教育模式的许多痕迹,没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实践教学以验证性为主,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其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创业情况。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办学特点无法显现。
(2)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相对滞后
①教育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对课堂教学较重视,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放任自流;对教师的理论素养较重视,而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视不够,“双师型”教师寥寥无几;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较重视,而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
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不适当。不重视社会各行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评价以及信息的收集和采纳,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多方面探索适合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对应策略
鉴于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中的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可以从学校、专业教师两方面入手,逐步对已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加以修订,加以完善,逐渐总结出适合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对应策略。
(一)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构建实践教学的理论要求
确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实现中职教育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制定对于中职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应标准,强化对中职教学质量的监控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最高标准就是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从根本上讲,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判断和检测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之间的符合程度。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对中职教学质量的监控。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成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参考依据。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学生激励机制,激发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内在动力
建立奖励制度,形成优秀教师、学生表彰机制。每学期对先进教师、优秀学生都要进行大力表彰,并通过多种途径介绍、展览其先进事迹。激发教师、学生的内在热情,激发驱使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内在动力
(四)制定可行性的实践教学方案,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做好教学效果及时反馈
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创设教师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促进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创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使教材“活”起来。告别以往“表演”式的教学现象,积极准备好每一节课,对每堂内容做好一份可行性的上课方案,抓住学生的心思,注意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予以分别对待。把实践知识系统地展现给学生,并及时关注学生,及时做好教学效果反馈,拿到第一手效果资料,分析并注记,为以后改善教学方式最好准备。
总之,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这条路上,我们一定要从教师、学生多方面去考虑问题,从而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中职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程体系;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课程体系是学校根据本校学生现状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课程。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学校实施教学理念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不经。同时,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教育注重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学校教育教学内容改革极为必要。研究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有利于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而且对学校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原则
首先,科学性原则。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要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为我国提供高素质综合人才;其次,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课程体系的优化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减少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出现重复与交叉现象,并站在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规划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注重科学性学科的整体性,加强对新知识的拓展和运用,提高课程知识的整体性;再次,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要求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将学科知识结构分为专业知识部分、文化知识部分、技术知识部分这三个层次,同时,在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原则;最后,拓宽性原则。拓宽性原则要求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学科基础知识,淡化专业倾向,在学习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并积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途径
2.1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因此,在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将教师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为此,学校应积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技术人才对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指导,提高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科学性。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完善教师饿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教室的教学质量。另外,学校应积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组织教师参加教师素质讲座,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进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2.2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因此,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应积极重视现代信技术的应用。为此,教师和学校的教研组应加强重视网络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积极完善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来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现实性和时代性,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且,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能有拓宽学生学习的途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3建立教学改革制度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课程建设规划。为此,学科负责人应根据本学科的学科内容和培养目标拟定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同时,学科负责人应积极制定学科的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及课程教师,搞好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规划的科学性;其次,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应积极设立教师主讲制度、学生导师制度、首席教师主讲制度。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鼓励教师竞争,引导教师创设课程品牌,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2.4完善激励制度
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要求学校积极完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应对在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中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扬,并予以资金奖励,提高教师参与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2.5重视科研工作
教学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与学术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虽然能够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在科研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之后,却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应以科研工作带动教学工作,将科研成果运用与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之中,积极创新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达到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目的。
小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受到学校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我国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发展时间较短,并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校教育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应积极遵守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拓宽性原则。为实现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内容、建立教学改革制度、完善激励制度、重视科研工作。课程体系整合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不仅有利于完善教学内容,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1]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综合水平,完善技能考核体系是必要的。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就中外中高职技能考核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完善对策,希望能为技能考核和中高职教育衔接发展提供指导。
一、中高职技能考核体系的比较分析
中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教学效果如何,都需要通过技能考核体系来评价和检验。尤其是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背景下,完善技能考核体系的作用更加凸显。发达国家的中高职教育起步早,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技能考核体系,对完善我国中高职技能考核体系也具有借鉴作用和指导价值,下面将对二者的技能考核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一)考核指标的比较分析
考核指标对教学具有引导作用,随着科技进步和工作内容的变化,发达国家在考核指标的设定上,将核心知识、技能与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结合,由学校制定考核指标,然后推行和实施。例如,美国职业教育考核指标包括:观察表现、书面考试、成绩档案、对记录文件评估。英国也根据职业教育考核工作需要,构建完善的考核指标,主要包括:交流能力、数字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能力、改进自身学习和行为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考核方式的比较分析
英国《知识经济中大学的未来》指出,应为学生从学徒制进入高级学徒制、及技师资格以及基础学位等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建立更为有力的晋升阶梯。在考核方式上,建立在学习的实际工作效果评定上,除了采用书面的纸笔测试之外,还要搜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判断学生各项操作是否符合标准。通常任课老师在实践教学场地观察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任课老师还可以在模拟教学情境中,对学生的技能和熟练程度进行测试;采用口头提问、笔试、多项选择等形式,考核学生对一般理论和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3]。美国推出“技术准备计划”,是美国致力于整合至少两年的中等教育和两年的中等后教育,使学生从事诸如工程技术、应用科学、农业等职业,最终把学生导向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的学位、证书,并通向高技能、高薪就业或继续教育。在考核方式上,将观察、口试、现场操作、面谈、学生自我评价、书面答卷结合起来。德国则将培训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结合,产生培训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三)考核管理的比较分析
加强考核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利于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和公开,更好指导中高职教学活动。发达国家一般由行业协会、企业、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开展考核管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纪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建议》指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应提供广泛的基础,使学生在教育体系中形成纵向和横向的衔接。澳大利亚《为了繁荣的澳大利亚技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路线图》指出,要更好地联系职业教育培训与高等教育部门,实现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课程无缝衔接。英国的国家资格委员会指导开发职业标准,规范、监督、检查证书机构,保证证书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美国也设立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加强指导、管理和监督,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行业技能标准和等级考核标准[4]。德国的各行业协会在职业资格制度中扮演主角,资格认证由雇员、雇主和学校共同执行,负责考务管理和考试安排,考核合格后为个人发放资格证书。
(四)质量保障的比较分析
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技能考核方面,非常注重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从标准制定、组织考核到考评人员管理等环节,都制定严格的制度和章程,从而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科学性与权威性。例如,英国制定《国家资格证书规则和指导》等指导性文件,对证书结构管理、考评程序、考评人员任职资格和培训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德国职业教育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并采用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方法,由命题考核专家组负责考核,统一命题、考试、阅卷和发证,确保职业资格证书质量。
二、中高职技能考核体系的不足
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教学取得较快发展,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现有的技能考核体系在规范教学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与国外中高职技能考核体系相比,技能考核工作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一)考核指标的不足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整个社会对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因而中高职技能考核体系也应该改进和完善。但目前很多学校忽视修订考核指标,未能结合中高职教育衔接需要,制定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导致考核工作落后于实际需要,对提升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二)考核方式的不足
目前,中高职课程考核方式相对落后,基本沿用传统考核模式,主要采用书面闭卷考核方式,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简单应用。尽管中高职教育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和考核,但对实践教学考核工作不重视,忽视认真记录和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5]。从整体上来说,理论考核仍然是中高?教育最主要的方式,考核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考核管理的不足
主要由学校教务部门和相关领导开展考核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根据规范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然而,具体工作中,对实践教学考核管理不到位,未能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导致实践考核存在随意性,难以有效掌握中高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
(四)质量保障的不足
中高职技能考核的监督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缺乏深入有效的管理,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对考核过程缺乏仔细检查和全面评价,对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分强调考核结果。
三、中高职技能考核体系的完善对策
完善中高职技能考核体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M一步推动中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也有利于中高职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高职”,而是建立共同的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考核,让教学与职业岗位对接,更好引导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考核工作的不足,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对策。
(一)考核指标的完善对策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更好指导课堂教学活动。指标体系构建应该涉及项目课程、教学环境、考核机构、校企合作、评价制度、档案管理等内容,涵盖中高职教学的每个环节,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同时还要注重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学习水平,并在考核中认真做好记录工作,确保记录真实有效。进而构建完善的指标体系,促进中高职考核工作顺利进行。
(二)考核方式的完善对策
完善中高职教育考核方式,提高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将理论、技能、操作考核三者结合起来,分别占40%、30%、30%的比重,并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有效规范和引导考核工作。中高职课程考核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每个课程安排2-3个“课题任务考核”,并涵盖教学目标中规定的所有成果。调查报告、论文、案例分析、产品制作等,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评价和考核,并给出相应的成绩[6]。此外,还要由企业开展考核工作,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由学校和企业在实践场所对学生进行考核,测试学生是否达到课程教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目标,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三)考核管理的完善对策
中高职学校应该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监督工作,由教务部门和相关领导对考核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考核的公正和公开进行。要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实践操作技能考核进行监督管理,保证考核工作顺利进行[7]。从而有效规范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为中高职教学工作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质量保障的完善对策
中高职学校可以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参照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对中高职院校考试大纲进行定期评估。从而确保中高职教学与职业技能紧密衔接,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也要构建客观、公正的认证规则,保证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让学生通过考核之后,能有效提升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以后从事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具体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56-01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正在蓬勃发展的专业,但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开设时间较短,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缺乏专长和特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所脱节,作为物流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如何将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校内外实践紧密衔接,培育出确实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专业化人才,已成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近年来,很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高校新兴热门专业,一些高校为了抢抓发展机遇,在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社会调研和论证,致使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尤其是实践环节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条件跟不上专业发展,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实践教学包括认知实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但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场地与师资不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不合理,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如校内实训环节中学生缺少参与机会;毕业顶岗实习多属“放羊式”,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自主实习,既没有统一组织,又无跟踪指导,实践教学效果差。
3.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物流管理实践实训项目,缺乏具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具体机制;在具体的实训项目中,学生实训前缺乏清晰明确、可操作性强的任务书,实训后的评价仅停留在形式上,甚至没有具体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缺乏系统的考评体系。
此外,实践教学保障不完备,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参差不齐,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无法满足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
综合上述,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并不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说实践教学质量水平不佳。为此,采取具体方法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下面就针对以上问题,对如何构建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实施方法
1.推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这就要求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不断推进和深化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增强综合能力应用训练。建立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物流各环节运作流程,从专业认知实习,到专业课程实训,再到课程综合设计,最后到毕业顶岗综合实训,形成由部分到综合、由浅入深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这样学生可以体验到真实的实践环境和工作流程,和企业零距离的接触。另外,学校每年从物流管理专业中选拔一些学生组建“顺丰班”,在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前提下,按照企业的要求单独制定教学计划,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企业岗前培训。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都在企业进行,毕业后企业安排学生就业。
2.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学校应当在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挂职锻炼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出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严格制定实践教学考核标准;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提出修改意见,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行业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3.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监督体系。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确保教学体系按预定方式运行,必须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实效的评价监督体系。应主要由学院专业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和企业的相关专家组成,形成定期地由学生自评、企业指导老师评价、学校指导老师评价的评价体系。同时要注重事前与事中的监控与评价。既要对实践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督导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又要通过学生的职业技能状况、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反馈,研究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充分发挥评价监控作用,保证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有效执行,促使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建立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也非常重要。一是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脱产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逐步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培养专业教师指导生产性实训和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二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动员专业教师深入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调查,把企业的工作实景和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总的来讲,我国高校如何构建与物流管理岗位人才需求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能顺利的实施,是关系到能否为社会培养大批有用物流人才的关键。在具体构建实施中,要推行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监督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最终促进物流人才的持续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73-02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是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环节,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因此,本文试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多层次探讨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职业院校没有与时俱进,准确认识职业教育理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导致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实践课程教学课时较少,不利于实践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课程知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极少,课堂氛围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影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某些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构建的实训基地流于形式,该专业实践教学效率低下。学校没有加大在实训教学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力度,实训设备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满足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客观要求,智能化仪器使用较少,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利用率低下不注重实践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频繁出现故障问题,缩短了其使用寿命,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途径
(一)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效果
在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之前,学校要全方位分析社会企业客观需求,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跟踪调查应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各方面就业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完善专业课程标准,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结合自身各方面情况如特色专业建设情况,采用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现。
在深化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学校要优化调整已设置的专业课程,客观分析当下建筑行业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该专业职业基础课程,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构造、建筑材料等课程为主;优化调整职业岗位课程,以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技术等为主;职业拓展课程要以施工M织组织、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法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为主。应根据当下建筑行业相关岗位客观要求,深化改革课程内容,促使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提高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和设计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现场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图片教学法,以建筑施工现场具体情况为切入点,进行针对性地演练,逐渐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积累丰富的建筑工程施工经验,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效果做好铺垫。
(二)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和完善,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1.注重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必须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即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训基地,比如,校内实习工厂、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验中心为例,学校要进一步细化该类实训中心,比如,建筑施工仿真实训室、建筑模型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在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校内实训基地占据核心位置,而校外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并完善了校内专业教学。学校要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完善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多样化的实训基地,比如,建筑工程设备实训中心、综合实训中心,定期维护保养设备设施,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2.加大实训基地管理力度
学校要安排专业人员有效管理实训基地,优化完善已有的管理模式,将实训管理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实训监控体系等相融合,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构建全新的实训基地管理体系,促使实训基地与专业群,实训项目与具体专业课程相融合。实训室要实现内外共享,具有其开放性,更好地发挥其多样化作用,促使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建设、管理、使用”各环节有机融合,紧密相连,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生实践学习。以此,有效改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质量。
3.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要根据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各个方面情况,完善已有的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顺利实现各方面资源共享,借助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环境。专业学生可以采用申请、网络预约的形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顺利进入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完成教师布置的实训任务,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利用率。学校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控实训基地等,在校园网中开展具体特色的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构建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借助网络,随时下载实验作业、递交实验报告等,可以将编制好的实验项目、专业课程设计项目等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在校园网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专业实践学习的机会,而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批阅学生实验报告等,便于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专业学习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三)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为基点,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客观展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果,提高各方面资源利用率,比如,教学和培训、行业企业标准,优化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具体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具体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完善。在建筑工程技g专业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专业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提高他们的建筑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学校要注重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要多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学习,更好地了解建筑企业在专业人才方面的客观要求,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提高自身综合水平,成为新时期社会市场所需的“双师型”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要多让建筑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中讲课,并担任实训教师,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优化调整教师整体结构,确保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对其进行针对性指导,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整体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学校要从不同角度入手深化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善相关的实训设施设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相关的资源库,构建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教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此,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改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堂教学现状,顺利建设特色专业,不断增强院校核心竞争力,走上长远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韩守杰,王玉雅,丁爱霞,苗飞,张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7)
[2]胡兴福,孟小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体系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3]付丽文,聂立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8)
[4]邱丽辉,汪耀武.基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0)
[5]王强,于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的探索[J].才智,2013(25)
[6]柏翠云,赵宏旭.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21)
【基金项目】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12)
关键词:茶文化元素;大学英语教学;应用机制;文化传播;价值研究
英语教学是语言学科教学,其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和不同,尤其是英语教学体系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更能诠释英语学科的特点。因此,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就需要从英语学科的基础特点出发,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从而实现整个英语教学的优化创新。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价值元素,可以看到将其应用到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汇总,必然能够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1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是当前整个大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实现了具体创新与优化,但是在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其中也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而这些问题也已成为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价值的重要障碍。具体而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理念缺乏系统化创新与完善。事实上,现阶段很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计划等等,都未能从学生培养的时代性要求出发进行融入与完善,因此,无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还是学生参与英语课堂的积极性,都大受影响,从而影响了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推进。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元素内容融入到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其次,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内容缺乏体系化的文化元素。具体来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其使用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果。但是就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现状看,其在选用教学内容时,更多选择的是与考试相匹配的内容,缺乏英语文化属性的有效融入,特别是未能从学生人文理念培养要求入手,从而限制了大学英语课堂的推进效果。结合我国传统茶文化体系的价值优势和内涵分析,不难看到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资源要素融入到教学活动,其必然能够丰富整个教学活动的文化理念,从而提升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品质内涵。最后,在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多项元素的综合融入,尤其是在当前教育信息技术成熟应用的今天,学生更喜欢老师使用互联网多媒体这一方式来讲述教学内容。不仅如此,当前多元文化机制发展更为成熟,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传统文化应用有着重要应用需求。因此在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融入多样元素。而从当前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状况看,其教学理念较为片面、教学过程缺乏有效更新,同时也未能融入多样化教学资源,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认知
文化是语言教学体系中的核心理念,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机制,同时更要注重诠释其中所具有的内涵。当然,通过融入必要的文化元素,既是教学机制创新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学生培养价值最大化的根本与关键。结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现阶段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时,未能将学生全面培养的要求与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质性要求相结合,从而大大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价值。从整个大学英语课堂的实施要求看,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融入其中,特别是选择一些与大学英语课堂要求相吻合的文化素材,在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品质提升和内涵优化。当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机制需要创新与提升,通过创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理念和应用策略,从而实现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所以,从内涵上看,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满足文化理念融入和教学创新等相关要求,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大学课堂英语教学活动亟待优化和创新,这既是提升教学价值的基础要求,同时更重要的是这实际上也是教学理念优化应用的必然选择,通过选择合适的要素内容,从而实现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开展的基础要求在于文化内涵融入,结合语言与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想要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需要从文化元素内容融入出发,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从而在丰富英语课堂元素的同时,提升整个大学英语课堂的品质内涵,实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当然,在文化元素的融入过程中,必须注重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要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相匹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开展的关键要求在于教学机制创新,教学机制需要创新与完善,这是优化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案的基础与关键,在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教学方案、教学机制和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及时更新与完善。创新教学机制,不仅是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整个时展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的必然抉择。创新教学活动,实际上也是从当前学生综合培养要求出发的具体要求。
3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和传承价值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元素,其在长期而体系化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诸多内涵和价值元素,特别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传承过程中,其逐渐与我国各项文化元素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源机制。而从整个茶文化体系的价值要素,可以看到其中有很多能够被应用于当前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资源内涵。可以说,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大学教学体系中,其能够在丰富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素材的同时,为学生学学英语融入完善的体系化元素。结合茶文化体系理念的具体内涵,不难看到茶文化理念能够被应用到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当然,在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大学英语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能够实现整个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的最佳效果。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要让学生认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文化理念内涵诠释入手,通过文化引领,从而提升整个茶文化体系理念的最佳应用效果。在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今天,认知茶文化体系理念的价值理念,极为必要,同时,人文理念也是学生扎实学习的基础和核心。从现阶段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不难看出不仅我国形成了体系化的茶文化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西方各国也形成了相关文化元素,而认知中西方茶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语言体系与文化机制之间的关联,从而为我们开展好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提供重要帮助。
4茶文化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从文化元素导入这一基础要求出发。其应用前提是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完善。结合现阶段多元文化体系发展日益成熟这一客观背景,在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注重结合多元文化这一时代背景,通过选择各种形式的文化要素,从而满足教学活动中的文化要素需求。而想要应用最佳效果,其关键是要注重完善文化元素应用与教学活动的整体融合,进而发挥文化元素的应用价值。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内涵,而茶文化体系更是整个文化体系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想要有效应用传统茶文化元素,就必须将具体的文化元素与整个教学活动相融入,从本质上营造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文化元素更多是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要素,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就必须与整个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综合培养的整体要求出发,通过革新教学体系,从而重塑英语课堂教学机制。教学创新,首先在于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要与时展相结合,教学活动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式的展现方式,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从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出发,从而塑造教学机制的基础体系。要充分发挥我国茶文化体系的价值优势,诠释当前学生培养的价值诉求。其次,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具体的教学体系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进行优化和完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对实施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改造和优化。最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创新,整体是教学机制的重塑,通过应用综合要素,特别是融入当前学生培养的综合要求,结合教学体系的整个改革和优化,从而满足整个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重塑教学机制,是从科学角度认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开展要求的必然举措。
5结语
关键词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国家职业标准
1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概念
1.1专业课程体系的相关概念
专业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一个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能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够使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得到一定提升。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含:课程观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开展方式等。
1.2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概念
国家职业标准是指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部门以职业种类为基础,根据职业的具体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所提出的规范性要求。国家职业标准属于工作标准范畴之内,主要由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以及比重表四部分组成。所要求的内容包括责任、权利、范围、质量、程序、效果、方法以及考核办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依据,是衡量劳动者从业资格和能力的重要尺度。
2专业课程设计原则
2.1可行性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学生今后的就业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各个专业都在不断探究如何合理进行准也课程体系设计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高。一般来说,各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都谨遵可行性原则,依次通过设置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拓展课程体系由浅入深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日后就业竞争力。
2.2标准性
现阶段一些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开始重视标准性这一原则,强调课程、考核标准化和课程内容的实用化。在标准性原则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仅可以使课程更具有规范性,而且还可以使一些违反标准的问题更突显出来及时加以改正、修订,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一定保障。
2.3借鉴性
相对于国内高等教育来说,国外高等教育起步更早,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校现阶段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诸如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英国的“能力本位”模式、加拿大的“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都是非常成功的。这些模式充分将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进行统一并实现了融合,充分体现出了系统化和多种能力观,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亟待加强的。对此,我国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当遵循借鉴性原则,积极吸取国外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成功经验,进而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4可控性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的典型就是ISO9000质量体系,该体系充分体现出了可控性原则。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教学过程控制、质量记录并提出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检查督促教学质量整改的落实情况的管理观念,间接为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进度目标的完成提供重要依据。
3通信营销专业课程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专业标准缺失
通信营销专业课程在进行划分过程中至今在国家层面上没有一套统一的划分标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造成培养目标过于相似,缺乏针对性。通信营销专业的范围很广,就业岗位有很多种,如果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企业在对员工选聘时就会多一重疑虑,进而出现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的情况。
3.2无法对学生能力进行准确定位
很多高等院校在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过程中存在着对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实际能力掌握不足的情况。从通信营销专业角度出发,由于学校不能充分了解自身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过于激进或懈怠,致使学生毕业时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人才要求相去甚远。
3.3教学方式存在漏洞
营销专业要想更好地实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目前,很多高校通信营销专业只有教学大纲,没有课程各个单元的标准,完全是由教师进行设定,缺乏对标准科学合理性的论证,如果教师教学水平不足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致使学生不能完全适应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要求。
4对于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一些建议
4.1完善通信营销专业国家职业标准体系
实现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对接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对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行完善。近些年我国很多企业在选聘营销人才过程中都重视人才职业资格掌握情况,企业对于通信营销岗位人才选聘时重视应聘者是否具备助理营销师资格或营销员资格,在对市场调研岗位人才选聘时则重视其是否具备调查分析师资格或业务员资格,在对营销策划岗位人才选聘时重视其是否具备营销师资格证书、营销经理资格证书、营销策划师资格证书等。但是现有的国家职业标准还不能够实现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对接,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对此,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完善《职业分类大典》补充通信营销方面新兴的职业,特别要重视对一些知识要求高、专业性强的技术和管理职业的补充和完善。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当及时对现有的国家职业标准更新,将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及社会需求三者充分结合,将职业标准细化为职业特定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时刻保持其先进性和适用性,进而实现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
4.2落实和完善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相关政策
近些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对如何实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际职业标准有效对接一直给予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等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对此,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管理的权威组织应当安排足够的人员加强对通信营销行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和国家职业标准的管理,充分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教育经验采取严格的监督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国家职业标准的权威性,提高高校对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视程度,实现对接目标。
4.3在“五个对接”的要求基础上实现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五个对接是指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等内容。如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脱离了“五个对接”,那么此项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首先,高校应当重视校企合作,充分结合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学生水平采取共同建设、管理等方式为通信营销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包含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商务洽谈等内容的综合平台;其次,高校还应当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要将职业资格证书及其考核形式直接与相关专业课程相对接;最后,高校还要积极树立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理念,时刻谨遵培养优质人才的教学思想,从学生就业角度出发看待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间接起到促进专业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对接工作顺利开展的目的。教学标准和企业的标注相互结合的关键在于课程标准,通信营销专业教育教学与企业职业标准的相互衔接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标准,同时要体现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拓展,以及对通信领域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适应。在考虑到国家职业标准的滞后性问题,在对通信营销专业的职业分析时,要对市场的通信营销人才的需求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对行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课程体系建立的目标要提高学习就业的竞争力和对职业的适应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要体现通信营销专业以技术为主的知识素质结构,同时要以职业标准为纽带,实现课程体系和职业标准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学校的教育方式、人才培养等能够与社会的直接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结论
高校要想提高人才就业竞争力,被社会所认可必须充分实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质量标准有效对接。本文针对通信营销专业提出了完善通信营销专业国家职业标准体系,落实和完善通信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相关政策,在“五个对接”的要求基础上实现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等措施来促进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熊熙,尹洪.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朱林.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比较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11):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