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基本知识

高中语文基本知识

时间:2023-08-20 15:00: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基本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基本知识

第1篇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教学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因此,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自主学习教学法通过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等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动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中,通过采用语文学习小组等方式学习高中语文,有利于学生间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发挥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狂人日记》时,通过小组学习方式的自主学习教学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作者的基本概况、写作背景、文章特点和其他著作等进行全面、认真、细致地了解和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热情的激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学校有必要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以丰富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根据教学提纲要求,按部就班地要求学生分析和学习这一文章。而是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就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自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思考文章的内涵和特点。一方面,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又被动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自主学习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

所谓学习小组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基本学习内容和特定课题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良好互动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小组学习不仅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且丰富了传统的被动课堂教学模式。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而且有利于形成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对学生对语文知识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有必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要保证学习小组积极、有序、高效地运行。因此,教师必须采用随机或其他合理方法做好学习小组的分组,由学生推选负责人的小组组长,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和交流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赏析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讨论和交流关于这首词的语言韵律、写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二)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

语文知识竞赛是将语文基本知识和常识性内容组织知识竞答的比赛,是自主学习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学生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分组模式将语文知识竞赛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同时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果的评价检测。因此,应将定期组织知识竞赛的方式引入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实践活动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将“穷兵黩武”“买椟还珠”“为虎作伥”“羽扇纶巾”等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整理出题,以个人参赛方式进行高中语文基本知识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知识水平;教师也可以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唐宋家都指谁”“《史记》是第一部什么类型的史书”“四书指什么”等常识性知识整理归纳,组织高中语文常识知识竞赛。

三、结语

第2篇

差异性教学也叫做个性化教学,该教学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每一位学生在生理方面、情感方面、智力方面以及社会背景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适应这一种差异现象,才可使每一位学生均可在高中语文课堂学有所得。相关研究表明,高中阶段属于目前学生个体差异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一个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十分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学。现对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差异性教学的对策。

一.高中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性问题探讨

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机、文化背景、语言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等均各不相同,尤其是高中生。由于高中生在情感方面、身心方面以及认知方面等方面发生失衡,导致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男生通常擅于抽象思维,而女生擅于形象思维,因此女生在语文科目上的表现较为优异。其次,喜欢阅读的学生思维较活跃,因此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而记忆能力好的学生比较擅长做笔记,因此语文功底扎实。另外,有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有学生存在厌学心理。对于高中生之间的差异性,授课教师应首先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在高中语文中进行差异性教学的方法

1.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正确看待学生的差异,并进行有效处理属于高中语文差异性教学中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期间,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基本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以及拓展视野以外,还要同时兼顾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发展需求等。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尊重文本,对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进行筛选整理。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的构成包含有多个部分,如语言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积累、阅读理解、诗词鉴赏、课后练习等,因而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对知识点进行分层,以学生学习情况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评价制度。另一方面,以学生的爱好、需求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结合学生的诉求,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另外,教师可对高中语文的课堂练习、课外练习等进行优化,在方便教学之余,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2.对差异性教学的方法进行科学设置。授课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弹性设计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下限,对于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同时,还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问题,尽可能是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均可通过课堂教学获取满足感,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另外,在语文课堂练习上,授课教师还可结合学生需求,设计拓展练习、基础练习以及跟踪阅读等多种题型,从而在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之余,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高中生均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除了要进行一些类似讨论互动型的教学方法以外,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同时对小组合作学习比重进行适当加重。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期间,尽可能采取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方式,以分层方式推进教学。

3.对高中语文可以用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及时、客观的评价,针对学生层次应用相应的评价指标,是确保学生在得到尊重的情况下,均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在给予优生进行评价时,应选择高标准作为评价依据,鼓励优生不断跨越,对其语文基础进行深一步的推展。在给予中等生进行评价时,应委婉点出不足之处,并耐心、细心地指导学生不断进步。在给予学习困难生进行评价时,应多与学生交谈,寻找学生的进步点、亮点,通过及时的鼓励与表扬,给予学生信心,使其积极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当中。另外,在评价期间,教师还要遵循两个主要原则,一方面积极应用形成性评价,另一方面摒弃单一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进行整合。

综上所诉,差异性问题属于高中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关怀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自身发展加以重视,围绕学生展开差异性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上的需求,促进学生的进步,提高其语文素养。

李颖,教师,现居辽宁朝阳。

第3篇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必要性;实施策略

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来说,素质教育的呼声在逐渐提高,素

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本位而非为了考试的回归思想,因此,怎样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要实现教育事业的务实发展,特别是对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的应用,其次最关键的就是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别,对学生进行区别教育。在组织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因此,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要。

一、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法主要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具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最大化的调度,提高其课堂教学有效性。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同等的学习条件、同等的知识接受时间以及同等的速度、环境的影响下我们无法要求所有的学生掌握同样的知识体系,学生自身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能力的认知、知识体系等等又存在一定的不同,因此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对教学的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提升。这样分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非常有必要,老师要将教学的过程面向每一位学生,同时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有一定的效果,这样才能够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1.分化学生能力,采取分层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中,具体的分层十分重要,在对学生进行划分层次之前,为了保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全班每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的学习能力,以及实际的学习状态和性格差异还有自主探究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围绕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学生分为A层和B层,A层为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B层为认知能力较强,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各有所长,划分层次时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进行划分,而应综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多种因素分层。比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A层学生要求他们会阅读基本语文课文以及文体知识,再根据课后的练习题巩固认识能力。而对于B层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尽量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够更深一层体会文本的内涵。在教学中,只有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条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提高。

2.设计分层教学的具体内容

在高中语文分层教学中,首先应做好教学准备,能够预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针对问题应采取怎样的态度,然后教师应制订出完善的教学计划。实施分层教学法应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分为两步进行教学:第一步主要是针对A层学生进行设计:如:设计问题时,可以由低层向高层逐步深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如果积极回答问题,则还会受到表扬和鼓舞,另外,对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有很大的帮助。第二步主要是针对B层的学生,对于B层的学生在进行设计问题时,则应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然后引导刺激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还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能力。通过分层设疑,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回答成功的学生自然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得到了鼓励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整个课堂学习的效率。

3.语文练习要采用分层教学

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运用阶梯原理进行分层布置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只有通过布置的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根据A、B两个不同的学生层面,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对于A层学生,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是必要的,只要通过稍加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而巩固基础知识也通过训练加以提升。对于B层学生,在基础的层面上加以提高,可以适当地向高难度进行挑战,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自学

能力。

高中语文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认识体系,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在能力兴趣、基础知识上有一定的差异,

第4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研究意识;探究氛围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区别于研究型课程一种学习方式。以课题为核心的小组组合形式具有集中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操作中要树立系统观念,研究过程体现出自主性和渐进性,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仍然存在“教”与“学”的关系,其成功实施有赖于教师的引领与参与,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动态综合评价,评价主体多元。

一、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1.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1)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2)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3)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2.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3.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方法

1.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语文教学,即使是采用了问答式教学模式的启发式教学,表面看来,学生需要思考才能回答出教师的问题,但那些问题都是教师早就设计好的,学生还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所以启发式教学的本质仍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更谈不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了。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就势在必行了。研究性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所以要开展好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旧教学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所以说,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否则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研究性学习也就纯粹成了一种形式了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汉语言文学;语文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各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汉语言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目前的整个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汉语言文学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经过几十年来的多次改革以及发展,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尤其是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应对社会新要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归纳起来主要存在着教学模式老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以及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途径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目前,语文教学中,真正意义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是从高中开始的。由于学生文学方面知识基础十分薄弱,教师的作用愈发更加重要。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需要,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综合素质:(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教师不仅仅要掌握如字法、词法、句法等汉语言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与教材相关的中外作家、作品的基本知识,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学授课做好知识储备。(2)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当下,知识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终身学习已经是必然趋势,我国目前也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树立研究性教学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研究性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在学习中增加新知识。(3)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选派培训、推荐深造、素质考核等手段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养成的支持。

2.改革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1)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具有一定语言文学基础的毕业生;(2)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合格的高中毕业青年。笔者个人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理念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实际操作可从如下两点着手:(1)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教材的教学力度。现在高中阶段,学校大多在语文教材外配有相应的自读教材,学校应该从校级课程设定角度加大对这些选修篇目的教学考查力度,引导学生注重文学素养的培育。(2)提高教材中著名文学篇目的教学时数。高中语文教材的各种文体篇目中,基础知识性质的篇目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给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带来了极大限制。为此,笔者认为,学校甚至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对教材篇目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加大著名文学篇目的教学时数,争取把有代表性的文学篇目讲授得更加透彻,以典型篇目教学带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以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以及高中生文学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为根本出发点,创新教学方法,多采取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规律。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就较为可取。(1)互动教学。教师可以依托对一些文学篇目或作家的评价,在班级中开展讨论,营造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习,以此培养兴趣;(2)探究式教学法。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以一些问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质疑,探求问题答案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培养学习兴趣,达到释疑的目的;(3)自主式教学法。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利用本身拥有的网络信息资源,为高中年级建立一个现代汉语言文学资料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课件、讲义以及学生优秀文学创作作品等资源,使学生和教师得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自、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高中年级教师和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基于上文论述,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中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社会发展和我国语文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目前应试教育主导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实条件下,学校和一线语文教师是加强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有英.浅谈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文学教育:中,2010(07).

[2]邱薪颖.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群文天地:下半月,2012(8).

第6篇

一、高中语文的教材特点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作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的著名作家、政治家和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上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了教材中。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二、高中语文的课时安排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三、高中生的学习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他的自主能力和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面对新的学习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应有哪些相应的准备呢?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针对的是语文学习包罗万象、无所不及的特点,大家对资料要注意归纳,分门别类。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笔记外,我们建议同学们准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

1.知识本

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方面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知识本。

2.杂记本

杂记本主要用来摘录课文中的妙词佳句、精彩段落。杂记本要经常携带,努力坚持、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此外,杂记本也用于课外的一些摘录。学好语文要有一个深厚的积累。我们平时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和作文水平,使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上能得心应手。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彩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感等。

3.随笔本

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我们要准备一本专门用于练习写作的随笔本,通过平时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朗读背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这里,我们来看看“背”书和“说”书的具体方法。

教科书上都是精选的经典名文,其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原汁原味的背,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更不能走了样。

1.“三抓”背诵法。三抓”就是抓领头字,领头句,过渡句。抓住这些字和句,就像抓住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能使人在背诵时把语句迅速连贯起来;抓牢过渡句,能使人迅速地由上段接背下段。

2.分层理解背诵法。分层理解背诵法是掌握诗文脉络、层次、轮廓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的一种方法。背诵时先按自然段,每一自然段分出几个层次,先分析每一层次的意思,然后围绕每一层的主要内容进行记忆,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背记。

3.抄读法。边抄写边读,直至将课文背记下来。

第7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不仅是学校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更是课程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基地。一直以来,我国课堂教学深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影响,人们将课堂教学定格在教师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之内,却严重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导致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无效现象。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也逐渐受到多方的关注,虽然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有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教研活动,但是在这些教研活动的背后仍然存在大量的无效和低效课堂教学现象,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整合策略

教学目标,实质上是教师通过组织和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期待教学结果能够朝着其预期的方向发展变化,这种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期和学生学习情况改善的预期就是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能够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可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有效性。

1.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新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取代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书本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现象,即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针对全体学生,构建科学而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在上到《陈情表》课文时,教师可以这么设定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文章对祖孙之情的描写,感受“孝”这一传统美德,以此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其次,教师应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去深入探究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技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树立整篇文章,并对文中重点词语进行积累和总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制定教学目标,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掌握,还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基本知识过程中充分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思想,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一堂高效课堂。

2.整合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三维目标”被广大教师熟悉和应用起来,所谓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教师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出合理而科学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苏武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如下:

首先,设定“知识与能力”目标,在该目标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辅助和引导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阅读传纪文言文的能力;其次,制定“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目标可以由两步完成:第一步,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在逐渐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强化学生对文章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第二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让学生们相互探索历史传记的历史学价值;最后,是设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主要在于让学生感受和体会苏轼的忠义形象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设定,以此保证“三维目标”内在的统一性,与此同时,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整合“三维目标”时,还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进行适当调整。

二、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内容取舍策略

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重点都是怎么教的问题,却忽略高中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课程,在教学中都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是只有认识到教学内容是什么,才能进一步思考怎么教,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必须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1.整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应用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而不是纯粹教教材,而要想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叫“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进行有效整合。

首先,教师应熟悉和掌握教材内容,试着站在自己教学的角度与教材编者进行对话,充分感受教材中体现出的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等,将自己的观念与教材内容融合,将编者的意愿表达出来;其次,教师应能够带领学生对教材文本对话,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内容,然后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与教材对话过程中感受和理解教材编译的意图;最后,教师应灵活应用教材,将固定的教材文本用活,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参照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优质教材,并结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以教材为载体,运用教材中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促使教材作用的不断扩大。

2.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讲解课文时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首先是解词,再由词到句,然后由句到段,最后是由段到篇。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忽视对课文总体的把握力度,反而将精力都置于字、词、段的解析中,这就使学生和老师走进了阅读误区,忽视对文章总体的认识,那么,优美的文章设置在教材中就显得毫无意义。除此之外,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语文教材内容量较大,而课时相对较少,这就产生了课时少和教材容量大的矛盾。为了彻底摆脱传统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解决教材内容与课时矛盾的问题,则应该注重教材过程中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当然,重视整体,不能忽视了部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知识仍然是教学的重点,认字识词是其根本之所在,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而随着对文本内容的逐步理解,就应不断侧重篇的教学,当学生熟悉和掌握类似文章的阅读和学习方法时,则教师可以将类似文章进行整合教学,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学习技巧和规律。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界的热点。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重要课程,教师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责无旁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改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探索和研究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彻底改变高中语文教学无效和低效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综合有效教学观之下的有效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09).

第8篇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论文的内容理解为例,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这个中心句可通过分析段内层次或句群关系找到。找到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基本方法,现代文阅读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倘若能这样,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基本训练。所谓“基本”,是指训练量要适中,训练题要精选,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训练量要适中,太少不足以巩固阅读能力,不足以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太多则滥,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事与愿违。要做到训练量适中,我们就必须精心制作或选择训练题。在高一、高二的现代文阅读教学阶段,我们紧扣课本编制测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第一步,教师示范,向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基本知识”和文章阅读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充分运用于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是第一册中的《雨中登泰山》、《记念刘和珍君》、《灯》、《拿来主义》和《景泰蓝的制作》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难老泉》(第一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第一册)、《雄关赋》(第三册)、《作家要铸炼语言》(第一册)和《一个好树种——泡桐》(第一册)等,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自读具体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拨。最后,我们便开始实施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和近几年的高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其测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要熟练运用基本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个“基本”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高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他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他们的现代文阅读水平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综上所述,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为核心和主体,因为这四个“基本”的综合体正是现代文阅读基本能力的重要内涵。所以,现代文阅读教学如能狠抓这四大“基本”,是一定能达到真正培养阅读能力和不断提高阅读水平这一目标的。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语文新课改 两个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挖掘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唯理性教学模式”,使语文教育走出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泥沼,还语文教育以本来的面目,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是有的老师片面地理解为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目光只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忽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改了。

有的语文课,学生连课文都还没读通,教师就开始“牵”着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人文命题”,或深挖所谓“微言大义”,或以课文某一内容为由头,直接“切换”到社会现象进行时政评析,或生硬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情感熏陶和价值观教育。“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地解读文本,甚至游离于阅读文本之外的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时髦”。正像“所谓工具性、人文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

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在内涵丰富的语文学习中构建起来的。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没有了华丽。淡化语文认知,脱离语文情境进行人文教育,势必有碍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不但培养不了语文能力,也孕育不了人文精神。没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扎实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作依托,人文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借用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话来描述“语文”与“人文”的关系是十分恰当的。语知、语感、语能之“本”不立,人文之“道”又由何而生呢?刘国正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磨练是无可代替的。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

人文教育应该依托教材、有机渗透,不能脱离学科特点,不能以突出人文性为借口,把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地理课------应该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认真落实语文的“操作性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基本功――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否则,“文”远远大于“语”,只搞人文熏陶忽视语文习得,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而用起来却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语文新课改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为他们自我实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是非的裁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尊重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可以消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绝对化。有的教师认为“放”得越多越好,越能体现新课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于是乎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不加以引导点拨,教师被挤到教学舞台的幕后,使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过程。教要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而学生的积极性又依赖教师的培养,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交替,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共同目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张志公先生曾今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由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上的失控和混乱。

教师要扮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和善于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该管的还是要大胆去管,因为纵容学生就是害了学生;该讲的还要放开去讲,因为“愤”而不“启”、“悱”而不“发”是教师的失职;该练的还要严格去练,因为不训练就谈不上知识能力的落实。要掌握准“宽”与“严”的标准,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找准“讲”与“练”结合的点,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素养;育人功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教育的开展不再是简单的掌握知识,学习语言,应对考试,而是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拥有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问题的探究能力,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态度,为学生终身学习以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摒弃传统课堂的弊端,借助恰当的方式,充分展现语文的育人功能,以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语文课程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以促使学生在欣赏和感悟中审美情趣得到培养。

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为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对比教学模式。首先,在导入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一个问题“描述一下我们地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秋天的印象,之后,一句“接下来,让我们去感受一下郁达夫先生家乡的秋天好吗?”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正文的学习,接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作者笔下的秋天,并自主地和我们藏族的秋天进行对比,进而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秋的美,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

基础。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良好的应用能力是语文作为一门语言价值的直接体现,但是,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除了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之外,其余的听说读三方面基本上是被忽视的,导致学生缺少语言应用意识,再加上,藏族地区缺少一定的语言应用环境,严重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努力给学生搭建开口说的平台,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环境中大幅度提高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引导学生进行反复阅读之后,我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林教头”的认识,从哪些方面入手都可以。目的是要让学生开口说,同时,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时候,独立的个性也会得到发展,进而,让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在不断锻炼国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对于我们藏区的学生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知识视野相对来说是比较狭窄的,大部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仅是教材,这严重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日益剧烈的社会,因此,我们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

例如,我常常会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好的文章,比如,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和优秀作文、新概念作文以及网上的一些优秀作文等等;有时我还会引导学生观看一些视频或者是图片,比如: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山川以及名胜古迹等等。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课改以来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除了要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之外,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用恰当的方式,为语文教学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例如,在教学《陈情表》时,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文言词句进行讲解,接着,在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大意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自述家境,对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作用?(2)文章中那一句话表明了文章主旨?(3)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4)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感受文本中所包含的那份“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进而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学会珍惜亲情,学会感恩。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展现语文教材的价值,以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铺垫工作。

除上述几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品位以及思想观念等等。在此不再进行详细介绍。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在全面展现语文教学价值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课标解读、学科性质、课程理念、细化、教材特点

时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个背景下来谈课标的解读是很有必要的。课标的细化,离不开对学科性质的定位和对课程理念的领悟,离不开课程教学的载体教材,更离不开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对课标的细化解读又可以从理论层面推进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

一、 定位学科性质,领悟课程理念

1、 一种素养

一种素养指的是语文素养。“素养”,顾名思义是指平时积累的修养。这正契合语文学科的性质: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一以贯之的原则,就是重积累,抓过程。除了日常的课堂渗透,还要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坚持每周摘抄和练笔,对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提高写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两种性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性质。二者并重,不能有所偏颇。

3、 三大能力

新课标提出的应用、审美与探究三大能力,源于语文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正是因为语文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作为一种工具,才最应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并且是“较强”的应用能力。因为经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水平,所以,高中阶段则更应强化这种能力。而语文除了工具性的一面,还有人文性的一面,所以审美能力必不可少。不单单是会用,还要在语文学习中达到知、情、意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必不可少。所以语文课程要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4、 五大发展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学生应在五大方面得以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其中“积累整合”是基础,“感受鉴赏”重在审美能力,“思考领悟”重在探究能力,“应用拓展”强调应用能力,“发现创新”强调探究和创造能力。五个方面呈层级递进趋势,但每个方面又体现不同的能力要求。总的来说,还是体现语文的应用、审美与探究三大能力要求。

5、基本目标是促进两个层次的发展

两层发展是指终身学习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此次新课改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而进行的,所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也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落脚点。“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包含几层涵义:一是着眼于每个学生,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可能每个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不同,但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是可以,也应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提供基本方法的,这也是国民基本素质提高的一大途径。二是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不同的,所以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性和个性化。课标中提出的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课程设置上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就是相同的意思。所以,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三是每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或进步、或退步。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二、 把握教材特点,突出课改新意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是守正出新,从内容上说,它基本上保留了传统的经典篇目,是坚持正统,稳中求新。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还是坚持传统的好做法不放松,夯实基础,狠抓落实。传统的字词、背诵以及一些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是要好好抓牢,但传统不一定就是保守僵化,我们也还是力主改革,力促创新。哪怕有一丝亮色,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也是莫大的欣慰。

1、“新”在三维课程目标的设计

高中语文课程坚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提出“三维目标”的重要意义在于: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知识、技能中同时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后者往往更为关键。关注“过程和方法”。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落实“知识和能力”。 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和方法”,并不等于轻视乃至放弃“知识和能力”。相反,对前两者的凸显、关注,落脚点在“知识和能力”;也只有具体落实为“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才有切实的着落。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因为对语文来说,“过程和方法”本身就浸润于学习的过程中。

2、“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对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自主意识在先,学习方式最为关键。没有科学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误入歧途。对于高中生来说,预习时自主学习的首要环节,只有充分的预习,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走进课堂,这样的课堂必定是富有张力和爆发力的课堂。当然,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假以时日,才可修成正果。 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以小组合作最为常见,易于交流沟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只是分组方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按列分组,那是行政性组织,而这是研究性组织。探究能力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并由合作交流来促进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来锻炼他们。探究贵在培养能力,但切忌脱离文本的、无限制的引申拓展。

三、 细化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改革

新课标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课堂要体现层次性,还要体现包容性。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21-01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类,从大到小一般可以细分为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这几方面并不是分裂开来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认清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关系,从而更好的去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方面,也是需要在教学中用力最多的地方。笔者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总结,认真的分析,此进行了相关探究,以便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能够少走弯路,更好的展开语文教学。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制定的情况来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比如第一,很多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着随意性,在进入课堂之前并没有很强的目标,在课堂上任意发挥,使学生不能够抓住老师的教学主线,导致了学习的盲目性和无目的性。

第二,语文课堂教学制定的目标过于笼统,不能够细致的剖析语文课堂的细节所在。比如很多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文本,其背后有许多深厚的思想内涵需要学生去挖掘,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做好引导,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这些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不会在意这些细节,只是把很多空泛的目标定位其中,使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变得模糊,把学生引导到空洞的说教课的圈子内,这样的话也就失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落实其中。

第三,还有一些语文教师在制定课堂目标的时候过于单一,不能够很好的让语文课堂更加具有立体感,使学生不能够得到综合的锻炼。这种目标的定制往往只盯住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不全面的,不能够让学生把不同层次的语文学习有机的融到语文课堂之中。

以上是典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的案例,我们必须剖析其问题所在,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去完成高中语文课堂目标的设计。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原则

我们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中可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既要结合高中语文自身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要体现高中语文课堂的综合性,还要细分每个不同的方面,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在课堂之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首先,坚持整体性与部分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要考虑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这不仅是对于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更是高中语文课堂自身的要求。在新课堂改革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双重培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这些特质去设计一个整体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控。

部分性原则是相对于整体性原则而言,因为高中语文自身就可以分为不同的板块来进行教学,比如字词、阅读、作文等等,这些不同的板块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设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方面,从每个板块的不同方面出发,进行明确的目标设计。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明确不同板块的学习目标,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更加有方面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更能够让学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坚持明确性与模糊性的原则。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很多客观存在,也有很多需要主观发挥的东西,因此根据这样的特点就必须进行不同的课堂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就是教学目标要集中,要精练,而且课堂实施比较具体,学生比较容易完成。教师对于这种明确性的课堂目标要始终牢记在心中,并且在教学中去不断的实施,一步一步的去接近教学目标。

另外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着一些模糊性的东西,这种往往是提升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地方,但是这种目标的实现不是明确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并且每个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是不同的,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性格原因,学生自身所收获的东西是不同的。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模糊化的目标设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整体目标的框架下,去完成高中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则,比如系统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等,这些是在高中语文设计中必须坚持的,有了这些原则,才不会在高中语文课堂设计中犯下以往的错误,走向更深的误区。

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应该不断的研习高中语文教材和最新的教学大纲,不能随意的进行课堂设计,教师必须从教材自身出发,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源于教材,同时也要高于教材,这样才能够在掌握好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去获得更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对于整个高中语文体系,以及教材中每个单元、每篇文章都要熟悉掌握,这样才能够从宏观上去完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且能够做到目标的科学性和连贯性,顺利地完成高中语文教学。

其次,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合理地进行目标分配,这样课堂目标才能够更加细致,不至于让学生抓不到学习的重点。因为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往往是多样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同的目标设计,从不同的方面去完成高中语文知识的梳理,让学生够找到一个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教学目标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