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5:0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历史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的产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挑战。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加强,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提了更高的程度。从历史学科来看,传统的初中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学主要是围绕初中生的现状、知识程度、心理特点、中考要求等开展的。在当前的中考制度中,历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就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要了解历史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这样在学习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去看待问题。此处提到的“历史素养”,主要说的是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修养和素质,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中,获得历史知识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也凸显出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心理素质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初中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历史素养,从表面看,主要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的主干知识,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能够科学的看待历史事件,清楚的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解释在历史事件中出现的重要现象,并根据这段史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能够详细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历史教学,在亲体体验和学习中培养自身思维能力。
二、加强历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状况。培养初中生的历史素养,需要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详细情况、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只有准备把握教学方向,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才能加科学有效。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在于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问题,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突发状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激发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兴趣是推动教学的内在动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激发了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那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俗话说: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好的品质影响周围的人,所以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榜样,不论是做人做事,都要认真对待,要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
四、学会记忆是根本,史论结合出结果
理论是从史实中总结出来的,史实与理论知识要充分结合一起,才是有效学习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看待史实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历史现象,透过现象去分析它的内在根源,得到具有规律性的历史结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史论结合的方式来分析知识点,从一个或者多个角度将零散的历史资料串联起来,这样既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历史动态,还能帮助学生灵活的记忆,机械的记忆方式只会让学生学得更累,有时候还会混淆时间,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能脱离历史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也是W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信息量比较大。虽然历史联系实际也非常重要,但是也不能脱离了课本,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首先就是要以教材为主,扎实基础,引导学生能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有效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与运用历史知识。
六、强化练习也是提高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有效方法
历史学科不同于语数外要搞一些题海战术来加深记忆,但是强化练习也是初中历史知识积累、提升能力的一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难点重点,选择出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辩论比赛等形式开展研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问题,师生共同搜集资源,并进行讨论与整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程度,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学习,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思想意志都得到了锻炼。
七、带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素质
初中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不仅仅依靠学校,还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初中生与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电影和小说等,通过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要鼓励初中生关心时事政治,以历史为鉴,能够活学活用。
总之,在新时期下,初中生担任着振兴祖国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初中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更新教学观念,使学生增加对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了解,具备初中生应该具备的情操与素养,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与创新能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更多。
参考文献:
[1] 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 (01).
[2] 苏建.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2015 (02).
[3] 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7(02).
[4] 李敏.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J]. 教育现代化.2017(04).
[5] 林丽.浅析世界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以《明治维新与日本崛起》一课为例[J].学理论.2014 (21).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重要性 存在问题 改进对策
一、引言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到了重要阶段。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生掌握好历史这门学科,不管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重要作用。初中生只有学好历史,才能在生活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若干问题,严重影响历史学科自身功能的有效发挥。改进初中历史教学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初中生学好历史的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明确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当代历史学家白寿彝说:“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从微观角度讲,可以开阔视野、增益智慧。从宏观角度讲,可以帮助人们在历史经验中得到有效借鉴,以此更好地认识现在,认清未来,为人们更好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是极其重要的。初中历史学科以人类活动为特定对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比起其他学科,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服务、为现实服务。初中生要明白,学习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历史事实,也是通过这些史实得出人生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学科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答案是不尽如人意。
1.教师对历史教学研究不足。
从目前来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是课堂教学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绝对的控制地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讲台下拼命地记笔记,如此一来,学生就成了历史知识的“接收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这种情况完全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将历史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布置一个话题就让学生自由讨论,这样的做法虽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会造成课堂混乱的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2.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学科都被当做“副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很多学校就不重视专业历史教师的配备,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半路出家。他们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课程培训,对于一些历史知识连自己都搞不清楚,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逼着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学生完全丧失了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3.教学手段还有待改进。
初中历史是一门文科课程,知识点较多,比较繁琐,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将历史知识统统传输给学生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一面黑板和一支粉笔就成了他们的“法器”。殊不知,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如果只顾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不会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提起历史,学生就会有毫无头绪。
四、如何改进初中历史教学
1.改变教育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背景下,三维目标虽然是统一的,但也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这一目标,教学将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如果没有“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将无法贯彻落实。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兼顾三维目标,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还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将它们看做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要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让学生讨论、合作三至五分钟。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要单独花费一些时间做贴标签式的讲授,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建构起正确的、清晰的、系统的历史知识框架。
2.改革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现在的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历史纪录片,如二战时的纪录片,这种直观式的方法可以极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为历史深深着迷。在学生看完纪录片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心中所想,谈谈对战争的感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活跃思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理解力和创造力。
3.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者持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教师都是初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所以教师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历史专业素养。一方面,历史教师要主动多读书,多做科研。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组织历史教师进行集中学习,让历史教师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只有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才可能提高。
五、结语
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要重视历史学科,明白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学生要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发现乐趣。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初中历史教学才能收到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海忠.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26.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激励策略;完善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初中历史课堂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因为初中生的好奇心强烈,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应当探索适合初中生的课堂激励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历史知识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摆脱考试压力的困扰,用轻松愉悦的心态来接受知识,探索历史学科的奥秘。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目的,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首要因素。正确的动机,可以激发学生对一门学科的热爱,引导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探求更多的知识。初中历史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历史学科本身的内容并不艰涩难懂,因此,教师只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正确的学习动机,就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教师应当善于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困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通常来讲,初中生学习动机不正确,是因为背负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如果教师能变换教学方法,增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并产生学习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目的性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设定自己的阶段学习目标,并鼓励他们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反馈学习效果,以奖励措施为主,树立他们对学习历史的信心。同时,教师还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强化指导教学。要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授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为学生播放备课时收集到的历史图片、电影片段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料,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调动他们对知识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探求相关知识。
二、适当鼓励批评
首先,要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并使学生对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采用表扬策略,尤其要鼓励那些成绩不是很好、学习热情不是很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为成绩好的同学发放一些小奖品,或者对回答问题准确的同学给予热情肯定,鼓励学生探索知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例如:教师在讲授的历史意义时,如果有的同学提出与教材不一致的观点,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并指导同学们讨论变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明确变法事件的历史价值,并帮助学生养成大胆提问的好习惯。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观点与主流观点不一致,就不予理睬,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挫伤,对历史知识的爱好就会受到打击。
在探索鼓励策略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采用一些批评手段。这样做不是为了单纯的惩罚学生,而是为了克服学生散漫、马虎大意、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学习习惯,更好地实现课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批评手段不能被过于频繁地运用,否则将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态,反而达不到批评的目标。教师要在保护学生积极性和自尊的条件下,恰当地鼓励和批评学生,而不能采用偏激的激励策略。
三、纠正消极心态
实际上,许多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不是十分强烈,有的同学甚至厌倦这门学科,认为上历史课的意义只在于被动接受知识,并应对考试题目。这样的消极情绪,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造成学生这种情绪的重要原因,是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对于课堂教学不够适应,同时,教师缺乏相应的引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要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心态,重新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就要着手研究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并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使他们的兴趣点转移到历史教学上来。例如:教师可以与爱好体育运动的同学一起探讨历史上知名的体育活动和人物,与爱好计算机技术的同学探讨计算机诞生的经过和发展步骤。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畏惧心理,有利于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吸收知识。
另外,教师要侧重鼓励那些后进的学生,对他们所取得的学习成果给予及时肯定。这部分同学的历史知识基础薄弱,在较短时间内可能难以取得显著进步,但是教师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心态,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要了解后进学生的学习障碍,鼓励他们探索高效的方法体系,从而更快地提高成绩。
四、引进合作环节
合作学习的模式,是随着初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新出现的一种灵活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上引入合作环节,可以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感情。例如:教师在讲授唐代的历史事件时,可以带领学生设计一个专用的历史事件栏,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唐代历史事件摘抄到新闻板上,供大家研究探讨。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安排不同的信息收集任务,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历史事件的有趣片段,在课堂上供大家交流分享。
五、结语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授课模式中,教师的讲解占据了课堂时间的绝大部分。然而,部分历史教师只注重单方向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实际上,只要教师改变一下教学策略,将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引入课堂教学中,就能消除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倦情绪,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励策略的合理性,是决定初中历史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不断探索激励学生的有效措施,积极接受新式的教学观念和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彦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激励策略[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07).
一、史料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生动地解释历史知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从实践基础上获得的直接、具体的认知,属于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间接而抽象,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许多抽象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这些理性知识是横亘在初中生学习路途上的难关,此时教师引用形象生动的史料来增加课本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再在这些感性认识的积累中升华成理性认识,无疑是事半功倍的。譬如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学习中,历史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自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反侵略战争及战后签订的一份份不平等条约,丰富具体的史料呈现在初中生眼前,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一目了然,落后就挨打的历史教训为学生深刻理解和牢记。在分析这些形象具体的史料的过程中,抽象、枯燥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被生动解释与印证,教学实效自然很好。
2.有助于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出发,而是对客观事物抱以热忱”。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他们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有了动力才能产生效果。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出发点,有选择性地挑取那些初中生感兴趣的史料,用形象生动的丰富史料激起其求知欲,使其发散思维,激发其灵感。比如教师在讲授远古人类时,可收集一些与“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相关的史料,除教材上的图片外,还可用多媒体展示更多关于远古人类的头盖骨及其复原情况,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史料交错而有序地向学生呈现,此时教师的讲解更加风趣生动,北京人与现代人头骨的不同也更加形象地被学生了解。生动、丰富而特色鲜明的远古人类史料给学生以直观印象,浓厚的兴趣刺激着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自然被他们高度关注着,在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历史知识的领悟也更深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时需把握的原则
运用史料辅助授课确实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进行史料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史料要有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形象生动的史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一些复杂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学生对历史规律与本质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更要注意史料运用的度,切记不可忽略教材。现有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初中历史课本无疑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其中的历史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其地位是任何史料、参考书目都无法取代的。日常教学中,因课本内容的限制,教师选取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史料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在印证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是可取的。但是要注意不能使用过多的史料,否则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课本。初中生正处于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此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最强,但他们对问题的宏观把握能力却不强,此时若是实施偏离教材的大纲式教学,对部分内容的史料关注过多,十分容易导致初中生思维的片面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今后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教材为施教主体,适度地选择史料穿插其间,千万不可喧宾夺主。
2.要选择直观易懂的史料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虽有了提高,却依旧偏向于接受直观易懂的事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挑选那些相对简单明了且特色鲜明的史料来辅助教学。虽然丰富、深刻的史料可以给人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原始史料更是给人真实感,但是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与史料的把握能力与理解能力不够,史料愈是原始、深刻,愈容易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样会影响运用史料的教学效果。譬如在学习女皇武则天这段历史时,《资治通鉴》中的话常常被教师引用:“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了解两点:武则天因女人当政常用官职来笼络人心,但同时也重视选贤任能。这段史料本来是不错的,但对初中生而言却显得难度大,很少有学生有兴趣去细读这些话,更难有共鸣。因此,史料并非是越原始越好,而应以直观易懂为优先选择。
3.不同教学阶段对史料的运用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文字史料与音像史料这两类史料在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作用。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直观的音像史料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音像史料本身具有的生动性与丰富内容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持久,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把握史事和理解历史概念与规律。因此,一般情况下,初中历史课堂上应首选直观易懂且信息量丰富的音像史料。而且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还应鼓励初中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资源,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尝试收集、分析、归纳史料,加深他们对史料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他们探究历史的问题意识与逻辑论证能力,提升他们学习的综合能力与思维能力。 然而,教师也要注意使史料的运用与实际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符,在多元化的史料运用中要有所侧重。初一、初二时运用音像史料的比重较大,而初三时随着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与升学考试的实际情况,则要较多引入文字史料了。比如初一讲授宋代历史时,可用多媒体展示名画《清明上河图》,引领学生进入宋代的社会环境了解宋人的社会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初一学生的兴趣,他们的认识也更深刻了。而到了初三复习阶段,教师则要为学生提供各类记录宋代历史的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总结规律。只有在不同教学阶段有重点地运用史料,才能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逐步提升其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辅助教学,生动地解释历史知识,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适应了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符合教学规律,提高了初中历史的教学实效。然而,在运用史料时要注意有度的原则,以教材为主体,同时选择那些直观易懂的史料,且在不同教学阶段有所侧重。如此,不仅能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分析能力与逻辑论证能力,真正做到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一)采用主题模式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历史教学在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专题的教学模式利用一个人物或者一个重大事件,进而展开向其他与其有关系的方面拓展。学生在历史主题教学的过程中所接受到的知识太过繁琐,进而导致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点困难。历史知识对于好多学生来说是一门很难学习的学科,因为其不但内容繁多,而且知识点很散不容易记忆,但是在初中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的方式,利用网络中丰富的历史人物知识进而形象生动的将相关的知识点连在一起,有助于对散乱知识点的整理和记忆。这种网状结构的历史知识,学生背过一遍之后不容易忘记,在提取时也会更加容易。例如:教师在讲解武则天的事迹时,用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武则天与唐代其他皇帝比如唐太宗、唐玄宗等作比较,看一下这几个皇帝在治国以及科举文化方面有什么不同,然后比下其共同点。这些内容太过繁琐,学生不仅仅容易记混,而且还不利于记忆后的信息提取。
(二)知识繁琐枯燥,不易理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拥有五千年的优秀历史,在历史的教学中每个年代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重大事件发生,这就造成了历史知识繁多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利用网络教学方式,不按照课本的教学顺序,而是首先抓住历史课本的主线,然后再利用网络中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活”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围绕课本主线的某一个点展开知识拓展,使学生先了解该课本中的概述,然后再利用视频和图片内容加深记忆,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和理解。
二、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一)改善初中教学模式,推广网络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多采用“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学生一般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对于老师而言要改善教学氛围,进行多元化历史知识的教学,应利用网络资源多增加一些课堂互动环节。教师是学生的指明灯和引路人。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网络的热度在上课选材时要多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点和面,结合这些东西准备上课内容,这样能增加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接受程度。在课堂上多从网络上面找些学生近期议论比较热烈的话题,然后把他们转变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觉得这堂课才是符合自己口味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网络历史教学,进而激发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利用网络独特的方式带动学习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敢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还可以在每节课上留出一些活动时间,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网络演讲或材料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利用网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引导学生们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主题,还能最大化的发散他们的思维,想出一些关于历史知识的创新性的想法。在上课的时候,多多鼓励学生对网络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发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在网络上面查找资料或者询问教师。
(二)开展课外历史方面的网络教学活动。
实践出真知,网络历史教学的课外活动也是十分必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活动的网络平台,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带动那些对历史知识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关注历史科目程度。少数带动多数,让网络历史教学在学校普遍的流传。此外,学校还可以联系外部的一些机构,共同合作组织一些网络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在活动中能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使自身的能力最大化的发掘出来,使其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新世纪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途径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由、快乐的学习。但传统教学观念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已不适应现代教学。这就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涛涛不绝的讲解,学生则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学方式,营造宽松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更新教师对学生的观念。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自尊心强,想得到教师和同学的理解与尊重。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深入了解学生。素质教育环境下,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探索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最后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大部分学生认为历史属于过去,是不能更改的,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所以课堂上没有必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考试前突击背背就行了。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课堂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践表明教学内容越与学生的认知接近,教学效果就会越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也就越快。所以,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找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点。
首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历史知识是过去式的,但教学内容的呈现则可以活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会使教学内容更显丰富、生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这样历史教学就不在枯燥无味。如教学“社会生活的变化”时,生活中学生接触到很多交通工具,但这些交通工具对社会生活影响是怎样的,可能不太了解。所以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了解交通工具发展史,也可以了解交通工具是如何影响社会生活的,也能拿交通工具的过去与现在的影响进行对比,从而深刻理解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其次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知识外,还可以结合本土历史进行教学。每个地方的发展都有独特的内容,很多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地名的历史来历、风景名胜的来历等,教学中加入这些本土资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情趣化
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这方面的工作有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情趣化。
首先借助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初中生活泼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具有愉悦、启善的功能。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启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故事、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排历史短剧、创设情境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其次教师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精彩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还包括与内容相关的课外历史知识,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枯燥、单调的课本历史知识。当然引入课外历史知识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多角度了解那段历史,拓宽学生视野。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景性和激发性,用精彩的语言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教学过程情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策略创新化
历史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如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不让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被列强侵占的经过,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港澳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给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教给学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参考文献:
[1]刘向东.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0(12)
一、历史教学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成为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个良好契机, 历史不仅能够使人了解过去, 更能以史为鉴, 促进自身修养的提高。因此,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要培养好他们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准则、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指导学生如何做事、做人、做学问。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历史责任感的培养,既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也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科学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和补充的,但是一个人的品格一旦形成了就很难改变,所以历史责任感的培养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从中学抓起。
对于增强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中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对中学生进行中学历史教育。因为它有着其他学科无可代替的作用,特别是教师可以利用学科优势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勇挑重担,迎接挑战,通过历史课堂给中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融入历史教学之中。
二、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现状
目前,我国初中生整体社会责任感不强。一方面由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利己思想强烈, 他们常常把个人利益、 家庭利益放在首位。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他们多是抱着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态度,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相冲突的时候, 他们会选择个人利益, 即使有时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由于教师、家长等强制要求。另一方面则源于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现代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并没有彻底形成, 此时的他们缺乏主见,容易被一些不良习气影响,而学校、家庭更多的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责任感等情商的培养相对滞后。
三、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状
(一)很多学校没有将社会责任感有效地融入历史教学中
初中生处于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借助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或是认识不够深刻, 没有很好地付诸实践。历史课上, 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历史知识,而且关注点放在与考试大纲对应的知识点传授上, 忽略了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结合起来讲解, 导致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无法发挥应有的优势。
(二) 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
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历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中感悟并学习在面对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时,如何做才能促进自身修养和行为的进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为了节省时间, 历史教师只是讲解历史知识,忽略了将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不能通过历史课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而仅仅是对历史事件、 历史名词进行记忆。
四、如何加强历史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一) 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历史教师可从三个方面来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语言引导、典例引导和制度规范。
1.语言引导。 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讲道理来引导学生, 同时结合时展、 学生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引导, 使学生明辨是非曲直, 告诉他们什么是真善美, 唤起他们善良的本性, 进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典例引导。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剖析历史人物来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 教师有力的引导至为关键。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再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3.制度规范。有纪律,才能有标准、有保障。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一方面是强制性地约束学生行为, 但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从中深刻认识社会责任。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自觉性不强,自主性缺乏,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能给予他们帮助。
(二)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初中生的情感波动比较大,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多样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整合现有资源, 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放映相关视频、 影音, 加深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可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 将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明白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 促使学生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 教师可以适当地推荐一些爱国教育片或书籍, 让学生有选择地了解, 通过给予学生适当的自学空间, 促使他们对课堂学习的知识产生深刻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
1.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走进了课堂。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了图片、音频和视频,利用丰富多彩的资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精彩的课堂。尤其是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且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联系贯通,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量很大,传统的灌输法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比较吃力。初中生的兴趣广泛,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初中历史课堂,学生的反映良好。一首歌曲、一张图片、一段视频都可以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很多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教师口述的效果要好。多媒体教学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了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如在学习某个内容较为简单、知识点较繁杂的章节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配小组任务,小组成员内部共同搜集资料,准备课件展示给全班,变教师主体为主导,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角,并培养其主动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小组合作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自承担自己的责任,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轻松又紧张的课堂气氛中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小组之间展开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擂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减少了教师的负担,而且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更加生活化,充满了趣味性。
3.引入发现式教学法
发现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取新知的过程和方法,非常适用于前后联系紧密、知识体系庞大的历史学科,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式教学法包括阅读指导法和讨论法。阅读指导法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准,要引导到位,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取历史知识;讨论法既有师生之间的讨论,又有生生之间的讨论,随着讨论的逐步推进,学生一边听取他人的意见,一边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尤其对于历史这样一个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前后贯通的学科,还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和创新,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
作者:熊绍安 单位:江西省丰城市丽村镇丽村中学
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62―01
历史相对于物理、数学等学科,是一门具有情境性的学科,教师可以运用形象化的情境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教材,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下面,笔者谈一谈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1.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初中是学生历史学习的入门阶段,也是学生身心蓬勃发展的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和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阶段,因此,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塑造一个科学的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其丰富的优秀文化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如,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些都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同时,能涉及其中的道理和优秀思想。为了让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知识,吸收这些优秀思想,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情境,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易于学生理解。比如,在学习“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仁政思想”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播放《孔子》这部电影,再加上教师在学生观影过程中的有效语言渲染,一定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触动,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崇敬之意,对孔子的精神产生崇敬之心。这样的情境教学一来能够让学生明白诸多的历史过往,懂得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二来能够促进学生对中西方先进文化的吸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能有效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情境教学法从走进各科课堂以来就成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历史教学多是纯文字的讲述,能不像物理、数学、生物等,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提高学生认识,加深学生理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学习兴趣,就要将枯燥无味的历史书本知识,通过多媒体、影视材料和图片等多种方式对历史进行情境演示,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只有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将历史知识形象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3. 能促进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近年来在我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的情况下,情境教学不但对教师来说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改革与尝试,符合当下的教学情况,而且情境教学也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提高我国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 古代史 全局观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28-01
历史是一门长期连续,不断地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学科。在对初中古代史的学习中,培养学习古代史的全局观很有必要。树立初中学生对古代史的全局观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一味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的弊端,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树立初中学生学习古代史的全局观中,应采用从点到面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社会进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古代史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拓展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方面的空间,最终达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在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逻辑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方法的目的。
一、树立初中古代史全局观的方法
(一)让学生进行模块化学习
模块化学习就是将诸多类似的历史问题总结在一起,并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索下找出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在对某一类历史事件进行总结的时候,老师不仅要单论这一类,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类放大到历史的全局中,更要从这一类事件中找出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具体在哪些地方与其他的模块有所不同。模块化学习不止要让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各个类别的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模块之间相互划分的原因。在学习中将模块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对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明确的区分。
(二)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联想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会有多如牛毛般的历史事件,在初中古代史里,老师主要捡取了教材与辅导资料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归纳。但是在以后的考试和实际生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闻所未闻的历史问题,学生要学会自己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这就需要老师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对历史问题的判断和联想能力。在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历史问题时,通过对已学的历史事件,判断出它主要归于哪种模块,找出这种模块的共性,再关联到这些历史问题中就能迎刃而解。
(三)定期进行专题研究
在古代史连续不断的进程中,很多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是无法通过截取某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就能全面了解的。因此,在通过不断地学习中增长了相关知识,了解了这一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之后,就需要历史老师进行专题研究以达到系统性学习的目的。老师可以通过贯穿教材中的要点然后利用网络、书籍中搜索出的资料加以补充,让学生掌握某个体系在历史长河中的来龙去脉。例如,古代封建专制是如何建立并逐步走向强化的、小农经济如何发展而来的,类似的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专题研究,让学生从整体上全盘掌握,学生才能对历史融会贯通。[1]
二、在培养学生全局观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培养古代史学习全局观的普及性和基础性
培养古代史学习的全局观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而在全局观的形成过程中,就要注意学生全局观形成的普及性和基础性。普及性一是要让全部学生的思维中都有全局观的概念和努力培养全局观的意识,不能让部分学生因耐心和毅力不足就半途而废;二是要学生在整个古代史的学习中都紧靠全局观,不能在一部分的问题对全局观有清晰的认识,在另一历史部分中没有。基础性是要学生在培养全局观的开始打好基础,首先,学生在学习古代史时就要抱着全局观的念头来学;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稳扎稳打,对主要的历史事件有透彻的理解。树立全局观的普及性和基础性,才能提高学习古代史的总体水平。
(二)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繁、难、偏的问题
在初中古代史的学习中可以在掌握主线和重点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拔高,拓宽学生的思维线路。但是在教学中不必要对繁、难、偏的问题都进行训练和讲解。一是此类题目太过浪费时间,并且此类题目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导致学生从中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少;二是对这些题目的训练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古代史的信心,慢慢瓦解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树立的全局观。[2]
三、总结
初中古代史的学习本来就是一项浩大而又繁琐的事情,它不仅涉及到了古今中外之间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功底,而且各个学习要点之间相互穿插,错综复杂,基本上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放大为一个考点。而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时间和能力都有点困难。因此,初中生必须从起点开始就要对古代史树立全局观念,从全局上把握纵横交错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摸透历史学习中的规律,然后在具体的历史问题中各个击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法;必要性;应用
社会在不断进步,为了让众多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脚步,教育也应当不断进步。为了响应时代的号召,促进学生全面、自主、个性发展,我们必须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学科目的教学特点、内容入手,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探究性教学法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方法如其名,它可以引导学生对初中历史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历史知识点,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可谓一举多得。
一、施展探究性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从教学手段来看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压力下,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历史只有一个印象,那就是“背”。教材,整本的背,教师的板书内容,背。历史成为了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而在背诵了那么多的内容之后,暂且不论是否能背熟,但是学生却会发现最后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无疑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诸多不便。近期来的新课改同时引起了试卷结构的变化,历史试卷不再仅对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进行考察,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传统教学法必定被淘汰,探究性教学才能走上新的舞台。
(二)从时展来看
在以往的时代,我国响应“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对有知识的人才大加重用,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它一直在以令人匪夷所思的速度增长着,仅有在校学习时间所学来的知识远远不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力成为单位用人的新标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可以在探究性教学法中获得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的实施是众望所归。
(三)从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他们活泼积极爱幻想,同时由于尚未深入接触外面的世界,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有着无以伦比的好奇心,同时经过小学六年以上的学习,他们大多数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有着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与认识对错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方法中,一味的灌输知识,学生极少有多余的时间对历史知识进行提问以及质疑,只能不停的抄写背诵,这将生生磨灭学生的天性,导致学生变成只会读书的机器。探究性教学却正好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这种天性,合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正确理性的对待历史知识,从而获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的应用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探究性教学中,身为教师,我们必须认识到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下,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的便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通过情境创设,我们可以落实这一点,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的帮助下,为学生还原历史,让他们“看到”历史,从而提高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究历史信息。
以七年级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为例,在上课之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放映在网络上搜寻到的照片,即远古人类生活的洞穴内部景观,远古人类的长相,他们在农耕之时所使用的相关工具,在引发学生疑问以及惊叹之时,我又播放了一小段《疯狂原始人》的动画视频,将学生带入到原始人生活的环境当中去。这不仅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丰富历史教学课堂,而且通过如此直观的认识,学生对与我们相距甚远的原始时代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减少了课堂学习的艰涩之感,而是怀抱着好奇进入课堂,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率也便理所应当被提高。
(二)自主表演,吸引学生自主探究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主要以历史事件为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授之时常具有一个固定思路,即由教师告知学生,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中间经历了什么过程,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这种方法并非不好,而是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效果。在探究性教学法中,我们应当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阅读教材,讨论交流,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进行自主表演,则是一个引子,吸引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设置悬疑,明确学生探究目标
解决悬疑问题永远是最容易吸引学生探究的形式,诸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通过设置悬疑,则可以十分容易的让学生明确探究目标,进而对初中历史知识进行探究。
如在教学“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时,我在课堂伊始,为学生们播放了关于以及的视频片段,当学生们看到华夏民族饱受欺辱,却又并不反抗,导致列强继续侵占中国疆土时,议论纷纷,神情激动,我趁此询问学生:“这些情景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你们知道在这些侵略战争当中我国签署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吗?我们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会不断被侵略?”学生怀着一探究竟的心情进入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三、结语
探究性教学法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型教学法,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带来诸多好处。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灵活运用探究性教学法,将优化课堂,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 学习兴趣 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艺术化及新颖化。多渠道、多策略的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为高效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与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型
现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编写的,学生只有学好通史知识,知道中外历史的基本史实,才能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初中历史已经纳入中考科目的考试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任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是副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学期,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这就要求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从了解历史提高到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注重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束缚
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创新是对能力的一种考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参考资料辅助下,依托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关键还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应试是主要目的,手段单一,方式死板。以往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历史课枯燥空洞,压抑着学生的个性,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历史教育的功能不能完全地通过这种陈旧的历史课堂表现出来,甚至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历史的教育功能。素质教育改革喊了很多年,但当前的历史教育,尤其是面向高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转变是非常有限韵。因为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应试教育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改变死板的历史课堂,我们只能从提高学生的兴趣方面人手。
三、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衔接方法
1.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
2.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抄报、出黑板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四、让高中生在课上真正“动”起来。进而有突出表现
1.教师首先要激起高中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针对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高中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2.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围绕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展开思维,依据他们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如在讲唐太宗李世民功过时,通过高中生的叙述、讨论、补充最后总结得出,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社会经济;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传播盛唐文化。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过:唐太宗后期征伐高丽,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大兴土木,奢侈现象增多。探讨唐太宗前后的变化,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高中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高中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疑问,进行有效探究,能够促使高中生掌握积极质疑的思想方法。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积极引导高中生进行辩论探究,最后达成共识: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闭关锁国,其他国家就不向前发展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绝不能闭关锁国,以求共同发展。
4.教师总结。课堂小结能够使高中生明确本节课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可以强化高中生的记忆,并对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给予表扬或指正。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有效性教学策略,利于明确教学目的,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将历史课堂逐渐推向科学化发展,为学生创建优良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张倩.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