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

时间:2023-08-20 15:00:57

初高中历史的区别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课标课程性质不足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82

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同样的,历史课程的性质也是如此,按照“性质”一词的定义,历史课程的性质应当是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

一、2001年版课标中对课程性质的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01年版)》认为“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这一历史课程性质对表述具有极大的普适性,语、数、外等学科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此句话并不能很好地指出历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地方。这一课标对历史课程性质的表述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虽然具有了初步的历史的特性,比如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但是这些表述又偏重于知识与能力方面,与课标中的课程目标部分相似。最后一部分的表述是“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部分内容与课程目标部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在阐释相似的内容。综观2001年版的初中历史课标中的课程性质部分,可以发现:“无论从内容还是表达的方式看,《课标》展示给我们的‘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的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课程性质’的全部内容基本上是‘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浓缩。也就是说《课标》没有严格将‘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区分开来。”因此,2001年版的初中历史课标对于课程性质的定位是不准确的,它不仅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还与课程目标方面的部分内容重复。

二、2011年版课标中对课程性质的分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表述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段话虽然涵盖了历史课程的一些性质,但是与2001年课标的表述有相同的缺陷,都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个表述对于语文等学科也同样可以套用,而且“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语意表述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偏差。如强调‘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这里显然将‘历史课程’与‘历史学’混淆了,因为‘历史课程’并不隶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而不可能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显然,这里对于历史课程的界定就已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相较于2001年版的课标,2011年的课标中又增加了四个特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思想性是指“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历史课程的确有思想性的特点,但是从内容上并不能看出其特指历史课程。基础性是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虽然初中的所有课程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和性质,但是其基础性又各有不同,从其表述中可以看出课标把初中历史定位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一些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奠定学习历史的基本脉络,初中历史课程这一定位与高中的基础性地位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基础性的定位还是很准确的。还有两个特性,即人文性与综合性,其表述中也有关于历史课程的一些功能,但也具有很大的普适性。上述四个特性都属于历史课程性质的范畴,但我们并不能通过这四个特性看出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根本区别,也就是说这四个特性实质上并没有完全概括出历史课程的性质,我们无法通过其性质的描述,区分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

三、历史课程性质的定位

课程性质就是对课程的定位,因而历史课标阐述历史课程的性质就是对其进行定位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历史课程性质的解读,我们应该能够获知历史课程的大致情况及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性,这些特性共同构成历史课程,而不是从这些特性中还可以看到其他课程的影子。

要分析历史课程的性质,必须要清楚什么是课程,进而找出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区分开的独特性,最终得出历史课程的性质。

首先,历史课程是属于课程的,它具有课程性。课程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课程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要素,教育者通过课程使受教育者发展,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实现某种教育目标。它是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有选择、有序地组织起来的教育学的内容。课程作为一个体系,是由不同类型的课程和课程实践等不同方面构成的。历史课程首先具有课程的一般性。

其次,历史课程限定在历史,而不是其他科目,因而历史课程还具有历史性,这是历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特性。“初中历史应当是基于唯物史观(渔)的,以通史为线索(背景和时序),以时代特征为‘精气神’,以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人物、事件的故事为‘点’(鱼)的生动、具体、正确(或深入浅出)的历史课程。”也就是说,其历史性应包罗“渔”与“鱼”,“渔”就是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的方法,而“鱼”则是历史知识、历史意识以及基于知识、意识而产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历史性是历史课程所独有的性质。

最后,历史课程还具备一个特性即基础性,2011年版的初中历史课标已经将此特性分析得很好。它强调初中的历史课程以普及历史常识、为高中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为主。它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历史课程主要有三个特性:课程性、历史性、基础性。这三个特性并不是割裂的,它们互相配合,共同构成历史课程的性质。历史课程只有具备了课程的共性、历史的特性以及作为初中历史的基础性,才能准确定位历史课程,从而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确定起到指导性作用,也才能更加科学地组织课程内容,为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课程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德藻.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改建议[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 (6).

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兴趣;自学

一、台阶效应

大部分学生觉得高中历史比较难学,究其原因,在于初、高中之间存在着“台阶”,初中毕业以后,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台阶效应”让他们产生了高中历史知识既深又难的感觉。任何知识都有它的学习特点,任何难题都有它的解决方法,掌握其中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度过学习难关,从而传道功成、解惑果就。现将教学体会逐步列举。

二、认识到历史教学的不同之处

1.点、线、面、立体的区别

关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郑天挺老前辈曾经指出:“小学是个点,初中是个线,高中是个面,大学是立体。”所谓“点”,点到而已,大致上了解一下;所谓“线”,就是在点的基础上拓展,重点描述人物的、事件的、过程性的、具体的、史实性的知识;所谓“面”,就是揭示历史内在联系,叙述较复杂的、抽象的、史论性的知识,有一定深度的分析与评价,重点说明观点的、结构的(如,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性的知识。所谓“立体”,就是全面的洞悉历史,总结往昔成败,归纳过去兴衰,启蒙当下,昭示以后,视通万里,千姿百态,彻悟真源,穷研法理,运筹眼下,鉴往知来。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J.R.)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是“知什么”的知识,即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是“知如何”的知识,即主要认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说,初、高中历史的区别,即高中历史除对过程的描述之外,在理论分析方面,在“为什么”方面有所侧重,比较注重多层面地展开历史。

3.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有一定的高度

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差异、知识量的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认知水平的区别,所以,在教学方面也要有所区分。初中历史的教学侧重陈述性知识,高中历史的教学侧重程序性知识,即学习能力与方法。初中历史的教学,依据课本,高中历史的教学,将课本与教师的见解融为一体,教师对学习的内容有所诠释与延伸,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历史、学习历史,学习历史,不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增加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如何去正确看待与评价,看问题有深度,对课本有提炼。

三、清楚地认识到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

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作为非中考科目,这就为高中历史的教学埋下了“隐患”,学生不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他们平时的学习就很紧张,“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大,初中的历史学习没有打好基础,学校在教学方面也没有提起足够的重视,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引导不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一片懵懂,不是张冠李戴就是一问三不知,存在的问题可谓多多,这些都亟待高中教师的解决。

四、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路上的坦途。学生上高中以后,思想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变化,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理性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扩展,他们的观念逐步的成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升。在初中阶段,教师往往用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的教学内容仍留在感性阶段,到了高中,历史教学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注重能力渗透,情趣交融,情理汇合,分出层次。

比如说,鸦片战争的学习,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侵占中国的,人民水深火热,遭受奴役,学生都认为这是中国在历史进程上的倒退。这个时候就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一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他们的思维。

五、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育学家卡尔说:“别人所教用处不大,对自己的行为极少或者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都是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高中学生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他们自学,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他们在中学当中学会发现,能够穷因究果,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举一反三。在自学当中,要紧密跟随,适时点拨,有收有放,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仔细检查,不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大家一起商榷,加强他们的合作意识。自学指导贵在设疑、求疑、解疑,由矛盾始,到矛盾终,激起一个个求知的浪花,实现一个个求知欲望的满足。

第3篇

在泡桐树中学的课程体系中,初中历史隶属于“初中人文与社会领域”,为学生必修课。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课堂学习部分和游学部分。在课堂教学部分,初一到初二四学期每周为一课时,初三每周为两课时。在每学年的选课时段,学生自主选择历史学科班级。正式开课后,学生需要到历史学科教室进行持续1学年的学习。课堂学习之外,我校整合与利用成都地区和周边资源,设置游学课程,在每个学期的小学段内实施,每位学生三年内要选择4个游学课程,而历史是游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走班制下初中历史课程的自主开发

在泡中课程整体规划之下,历史教研组对初中历史课程做了如下的自主开发。

(一)重视学习环境,以教室建设开发课程资源

走班制下我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教室。历史学科教室在国外的历史教学中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设施,在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还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在建设历史学科教室时,我校历史教研组将历史学科教室定义为一种课程资源———通过建设历史学科教室,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必要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梳理出建设历史学科教室至少要遵循学科性与活动性两大原则:其一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其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活动的空间。在这两大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历史学科教室进行了如下设计。1.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追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鉴于此,笔者在教室门上粘贴了两幅卡通画,上有两个问题,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通过设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历史学科所探讨的是人类的过去,而学习历史重在以史为鉴。2.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提供历史学习工具为了创建历史学习情境,一方面在教室摆放了历史地图、历史模具或文物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实物;另一方面在上课前会播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浓浓氛围。此外,历史学科教室中设有历史图书角,张贴有中国古代朝代表、中国和世界地图等工具,以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3.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展示空间在教室的后方和侧面设有白板和软木板,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其中后方白板为定向展示区,分为“历史上的今天”“我们的历史”和“历史故事”等板块。而教室侧面的软木板上是自由展示区,多用于展示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课后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等。

(二)编制学习任务书,促进历史课程校本化

我校历史教研组以“历史学习任务书”的呈现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与开发。编制历史学习任务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衔接初中会考与高中课程,整合教材内容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是以时间为序,按中外历史主题分别编写的,初一为中国古代史,初二为中国近现代史,初三为世界史。成都初中会考考点模块分布是:中古史(初一)17%,中近现代史(初二)28%,世界史(初三)50%,成都史5%。鉴于此,在编制历史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以课程标准和初中会考要求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最后于初三上期完成教学内容,为复习争取了大量的时间。高中历史必修分为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和思想文明史三大模块,每一模块内以专题的形式呈现,联系古今,贯穿中西。而成都初中历史会考在近几年特别重视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鉴于此,在编制新课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注意将古今中外知识进行对比,分政治、经济和思想三大模块,按专题重新编排内容。2.强化历史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某些学习内容的呈现上比较松散,重点不够突出,学生比较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在编写学习任务书时,本教研组做了如下调整:(1)按时间顺序,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梳理该部分历史大事件,方便学生宏观掌握历史大势;(2)每学习主题编订“单元概述”,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梳理本主题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3)调整顺序,将相关性强的内容编排在一起。比如在处理七上第5课“春秋争霸”、第6课“战国争雄”和第21课“活跃的学术思想”时,我们将三者整合为一课,将“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作为百家争鸣的背景来处理。3.大量补充历史资料,还原历史囿于学时,在历史课堂上对很多知识都只能浅尝辄止,这样就使得部分学生觉得历史课不够有趣,慢慢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鉴于此,在编制学习任务书时,我们设置了“课中链接”和“课后延伸”两个板块,补充大量有趣的历史资料,尽量多给学生事实性知识,还原历史,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科学的历史概念。比如在学习“”这个历史概念时,我们补充了“跑步进入社会主义”“全民炼钢铁”“小麦亩产八千斤”等回忆性资料,让学生通过亲历者的讲述,多方面地了解的相关史实,继而形成对“”的科学认识。

(三)立足课程标准,开发历史游学课程

史料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游学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史料,了解课本之外的实实在在的历史。然游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史料甚多,如果任由学生走马观花,很难真正有所收获,故此游学课程的开发显得尤其重要。泡桐树中学游学课程目前已经开发了西安、广元、重庆等六条路线。历史教研组对游学课程的开发有以下步骤:第一,游学踩点,发掘和选择有价值的资源。第二,立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每个游学景点的学习目标。每个景点至多三个目标,尽量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以碑林为例,该游学点的学习目标被定为:1.通过了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李小孩石棺”等碑文和文物,理解实物史料对史学研究的重大意义;2.观看拓片的制作过程,了解其制作工艺;3.欣赏碑文书法,感受书法之美。第三,在游学景点学习目标的指导下,精选资源,制定学习任务。学习任务至少涉及历史史实、历史原因和历史评价等三方面,其中须以历史知识为基础,而此三者的比例关系可根据学生年龄等情况进行调节。此外,制定学习任务时,建议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手和脑,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管理难度,提高学习效率。第四,设置评价标准。游学不是游玩,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监测其学习情况。由于游学课程的开放性,评价标准设置应模糊化。评价的内容为学生一整天的表现,学生需在每晚的总结分享会之前将游学手册交给辅导员。

三、走班制下初中历史课程开发的反思与设想

第4篇

关键词:图示教学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一、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它的教学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应用各种图例,包括自制的历史图解以及历史图片,培养学生构建并回顾历史知识体系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从历史图解或者图例的解读中,读取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便于记忆和应用。比如说,著名的记忆树,即是将历史信息按照层次结构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中。图示教学法融合了系统性和形象性,让学生从图示中直观地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动手编制图示,更是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理解,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措施

结合上面所说的图示教学法的优势,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图示教学法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图示教学法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教师编纂历史图示,展示图示教学法的精髓

图示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历史图示和教学案例,让学生通过解读历史图例,更加清晰明了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和重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繁多的历史知识点,将它们进行有序的归纳和记忆。比如说,教师在教到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由于工业革命的内容十分繁琐,学生容易记得这个又忘记了另外一个知识点。而工业革命又向来是历史考试的重点内容,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细,这就要求学生记诵的内容非常多。这个时候,图示教学法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示范如何编制树状图,将三次工业革命的具体知识点都囊括在树状图中。比如说,珍妮纺纱机的树状图图解可以是这样一个层次: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手工工场―棉纺织部门―飞梭织布速度快―棉纱需求增加―“珍妮机”的发明。最后的结论是:珍妮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2.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提高动手能力,加深历史认知

通过教师对图示教学法的演示,教会学生如何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即常说的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方法,解析历史事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将看似繁多实则有序的历史知识点以图示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学生自主编纂历史图示,可以重新将历史分为多个层次,比如说,在时间的纵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现代历史等;在空间的横向分析角度将历史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图示编纂方法,比如,应用性最广的树状图,能够将历史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最好地展现出来,或者是概念图,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或者相似的概念的根本区别,比如,改革和革命的区别,改革是在一定条件下变革,采用温和改良的方式,基本保留原来那些制度、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原来的制度进行不触及根本的修修补补;而革命是旧的制度或者环境,除旧布新,脱胎换骨,基本上与过去决裂,用暴力的形式进行的。举个例子,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并没有改变封建制度,没有用暴力方式;商鞅变法改变了社会制度,但没有用暴力,保留了原来较多的东西。而法国大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用暴力形式,了原来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3.引入各类新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图示教学法除了应用图示外,还有许多有效的应用方式。比如说,由于个人的总结有限,可能占用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各自完成一部分的编纂图示的工作,最后将图示汇合起来,选择出其中优秀的部分,复印给全班学生使用。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历史图示,分享自己编纂图示的过程和从中获得的经验和心得,给予学生一些记忆的心得和建议,提高整体学生应用图示教学的效率。而其他同学通过学习优秀的编纂图示的方法,在编纂的过程中,掌握了初中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梳理出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于考试考查的内容了然于心。在反复地记诵图示的时候,根据历史顺序,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得到最好的初中历史知识效果。

三、总结

图示教学法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十分有效,是因为它与历史学科需要大量记诵知识的特点很切合。图示教学中应用到的树状图和概念图、历史相片等,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的工具,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应用有效的记忆方法,记诵必考的历史知识点。

图示教学法不仅以一种较为轻松简便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牢记繁多的历史知识,更是让学生在自己编纂历史图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体系的理解,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积极地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盲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卢志锋.图示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8).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思维;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55-02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的过程,新课程的推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思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水平与智力、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学生在思维方面的个性特点。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即:历史的时间观念、历史的领悟能力以及历史的分析和解释。下面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初高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差别及其能力:

1 历史的时间观念

历史的时间观念就是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历史思维,即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具有清晰的年代顺序感。时间顺序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是区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尺度。新课改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材实行通史编写体例,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编纂;而高中是按照专题+模块、中外史混合的体例进行编写。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时间非常敏感,几乎都可以熟练记诵朝代顺序表,都可以说出中国史、世界史的分期,都清晰记得历史上某年发生过什么大事件。他们或许会对某些历史概念模糊不清,但对于事件发生的朝代、历史人物活跃的时间却都是信手拈来。而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往往忽略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而对某个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记忆都非常牢固,经常侃侃而谈。可见,当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现行的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以及历史教学的跳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产生了消极影响。

2 历史的领悟能力

柯林武德说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时,仅依靠教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教材的层面上进行提升,开发自己的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处于12-15岁的年龄区间,正处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过渡的时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处于一个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与幼稚性、自觉性与盲目性、开放性与闭锁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 [2]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比较突出,优势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认知能力明显发展。学生自我意识的出现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评价能力上,学生开始有了自己评价事物的标尺,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他们不再拘泥于教师的评价,开始根据自我意识对其进行新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明显发展,开始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开始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思想开阔,直面敢言。

由此可见,初高中学生由于生理年龄的差异,其对于历史领悟的能力也有所区别,年龄的增长并不代表领悟能力的提高,由笔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历史领悟想象的能力上,高中生明显远远不及初中生。

3 历史的分析和解释

对于历史的分析和解释能力,波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不同思想价值观的对比,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的区分、史家观点争论的评析等。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已逐渐被重视。如笔者在讲述《三国鼎立》一课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探究题:

英雄?奸雄?奸贼?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曹操……

材料一:

粉白脸细眉长目,在脸谱中,白色象征阴险疑诈。

材料二: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鲁迅

在上面这道题目中,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以及相互讨论,参考材料内容,对曹操进行客观评述。这已不再是某一历史学家的定论或者权威性解释,而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这样就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

在习题或考试中,有的题目也已涉及到针对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的考察,如: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主要依据是( )。

A.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B.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开始了社会主义时期

D. 了南京国民政府” 5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 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 给与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6

上面题目是笔者在许多题目中随机选取的两题,它们从不同的知识点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这种题目在当前的历史测试中屡见不鲜,可见,历史分析与解释能力的提高,对于当前的历史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任课教师虽然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能力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结果却令人不甚满意。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都普遍较低。笔者在参与历史科目阅卷工作时,发现在考察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释的题目上,学生的失分率普遍较高,教师的教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所以,在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上,中学历史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学习阶段,由于诸方面因素,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不同的。新课程的推行,对学生能力要求提升了,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跟上提升的步伐。这就要求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历史任课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去着重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44

[2] [4]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13、15

[3] 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3

第6篇

村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促使农村历史教育更快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农村历史教师的一件大事。本文拟

从分析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出发,并提出一些粗浅的改革办法,旨在引起历史教育工作者的

重视。让大家共同研究、改革农村历史教学,从而培养农村孩子的历史与社会能力,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

教育水平。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尤其是历史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审视当前农村历史课堂教学实施素质

的情况,人们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基础作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

。时代呼唤新型的历史课堂教学,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一场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通过历史课堂生活的重建

,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真正的基础作用,

一.目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自己在农村初中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把目前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总结为以

下几点:

(一)有效性缺失问题

造成农村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教学效率低下

是一个重要方面。

(二)创造性缺失问题

创造性缺失问题是当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严重弊端,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僵死、教条

的课堂教学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译思维、轻归纳思

维;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意义和人性化

(三)主体性缺失问题

近几年来,教育界掀起的"主体热"方兴未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但是,

从实践层面进行观照,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的生成机制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

(四)情感性缺乏问题

情感发展不仅是历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

成部分,缺乏情感的教学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农村初中历史课堂

教学似乎忽略了情感培养这一重要内容,情感同素质多作为激发学习动机、促进认识发展的催化剂和手段

,与已有十分完整体及的知识技能教育相比,历史情感教育显得落后缺乏科学性,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的情感性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和模式中的情感性缺失;教学中的情感阻隔;

二.历史课堂教学缺失问题的解决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缺失问题严重抑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功能的整体实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了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场攻坚战。在这里笔者分别对提

高教学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先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

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

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

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

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也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

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的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

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2.重视学生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个性和创造性直接相关,压抑个性发展就会抑制创造望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人行为是由以有意识行

为--无意识行为和独立行为--角色行为为纵横坐标构成的"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从第一区域到第

四区域分别构成了直觉行为区,习惯行为区,确认行为区和自主行为区。其中,第四区域集中了最多与创

造有关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聚焦思维,扩散思维,多维思维活动,是培养创造性的一个核

心区域。教育的功能在于按照社会的要求综合平衡地发展各类行为,只有各类行为协调发展,才能有助于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然而,当前学校推崇的是确认的,习惯的"角色行为",而抑制了自主的,

直觉的"独立行为"过于重视角色教育而忽视对人自身的教育,从而造成重共性轻个体,重服从而轻自主的

"行为失调"病症。创造活动最集中的"自主行为"区域为素质教育的盲区,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历史教学

应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我们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改变教

学中存在的各类行为培养的失调现象,从而使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罗杰斯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

的两个基本条件,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常偏离常模的思想受到压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的学

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

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这里,特别要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

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情绪激动,有跃跃欲试的气氛,创

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4.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

历史课堂教学的情感性缺失与课堂教学设计中不设计情感有直接关系。现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只是

教学的科学性,即怎样整体、有序地建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忽视了教学设计中人文性和艺术性。特别是

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从而加剧了教学的情感性缺失;影响了真、善、美在教学中的有机结

合和统一。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首先,要重视历史课堂交往结构中的情感设计。这要教师考

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成进行教

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认识的发展,又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

感设计,这里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

、兴趣、情感、意志在认知论中的动力作用,并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始终。再次,要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

中的情感设计。这里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

最后,还要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

谐,相互帮助,好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好历史

5.结合历史学科实际,加强兴趣培养

从学生学习的整体看,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必须按照青

少年情感发展的规律,把情感培养与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这方面,我们的历史老师在

实践中总结提炼的"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最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愉快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着重

要意义。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引发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

学生举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介思,指导方

法,以指引等手段,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

通过教师的及时讲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第7篇

关键词: 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教学衔接 课例分析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然而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关注点。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意义重大。笔者分别对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周老师的一堂高一历史课“国共十年对峙”及杨老师的一堂初二历史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录像资料进行了研究,主要从教学时序、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多方面进一步探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这一问题。

一、教学过程的时序分析

(一)初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课主要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过程分析:

1.从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序过程中,不难发现初中历史教师对于多媒体的使用的比重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本课一共播放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视频资料。占了总时间的11%,相比较以前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教学模式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除了播放视频,该教师还时常展示图片、史料及当今热点,将当今的一些影像资料应用到了课堂中,这无疑是一个进步。相比较之前的枯燥的讲授法,这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能更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

2.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堂课中,教师通过引导提问,展示图片、影像资料的方式详细地讲述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的内容、背景,时间、经过、领导人等。可以看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更加重视历史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通过图片展示,视频的播放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该教师能带动课堂气氛,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如:让同学做“导游”介绍图片中的内容,和同学们一起朗诵诗歌,等等,这些都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自主性。

(二)高中:“国共十年对峙”课主要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过程分析:

1.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内容展示、回顾旧课的比重占了将近25%,高中历史教师不像初中历史教师那样把事件的内容、经过、影响讲述得那么详细,更多的是一带而过,主要是让学生复习回顾。高中历史教师更多地延伸了课程内容,提问一些书本之外的问题。这些是当今高中历史教学的主流,教师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

2.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用的史料比重占了整堂课的10%,几乎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有史料引用。教师通过引用这些史料提问学生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博古的故居,让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评价历史人物。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学是在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思考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在整堂课中,国情这条主线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的导入和结束都点到了这个主题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从而也突出了课程主旨。课程也与当今热点紧密相连,引用十的报告作为导入和结束,间接地促使学生关心时事。

二、对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一点看法

通过以上两节课我们清楚地看出了初高中教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初中主要着眼于历史学习间接兴趣的培养。通过学习内容的情节、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而高中则着眼于历史学习直接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到历史问题中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冲击。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外在形式的生动活泼,把更深刻的历史魅力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为深刻、较为抽象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和历史线索,从而使学生能对历史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1]

初中形成可以同化高中新内容的认知结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而高中采用合适的同化策略[2]。

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树立全局观念,立足学生长远,做好教育理念的衔接。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但现实是长期以来,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的状态。初高中教师往往“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不利于对学生的“一体化”教育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和学生全面发展观的教育理念,不仅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同时关注高中历史教学;不仅重视学生初中时段的成长,而且关注学生初中以后的发展。从自身做起,加强与高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搭建初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学科平台,为学生初中以后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二)熟知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做好评价标准的衔接。

初中学生认知水平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只具备初步的历史时空概念、史实意识、问题意识,评价也只着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的考查,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考查;而高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以理性认知为主,着重培养他们具备较强的线索意识、比较意识、归纳意识、论从史出的意识,评价上更突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对史料分析、概括、联系、比较等能力的考查。[3]两者在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要求上具有明显的承接性和发展性。初高中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是分属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阶段,但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个暑假的时间间隔,因此初中教师唯有明确初高中的课程标准,准确定位初中教学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搞好教学衔接[4]。

(三)夯实初中基础,培养历史思维,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历史学本身有其基本的体系和脉络。初中教师要善于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帮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做: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知识及知识结构特点,寻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阅读,发现有效信息和知识。当然,实际问题的设置必然隐藏着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时被提取出来的信息,这时教师可以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另外,还要经常渗透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注意总结历史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就会产生质的飞跃[5]。

(四)提前渗透差异,正确认识历史,做好学科理念的衔接。

在平时的教学中,初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做一些引导性教学,让学生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只有让学生适当接触高中的学习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初高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转化带来的陌生感和无助感,及时从初中那种学习思维定势中跳过来,让他们在行动上很快融入高中历史学习中去一般来说,初高中的历史学习之间有以下明显区别:第一,从知识层面上,高中历史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影响,而初中历史偏重于历史事件的过程;第二,从学习方法层面上,初中历史偏重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而高中历史偏重于让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实。[6]只有让学生了解了这些区别,让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上有很大不同,才能为他们以后学习高中历史做好思想准备。此外,还要让学生了解,学好高中历史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事先对如何学好高中历史有了初步认识,就为他们下一步的学习减少了阻力。

(五)畅游历史长河,感受历史魅力,确保学史兴趣的衔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一,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第二,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只有感悟到历史能带给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才能对历史产生持久的、浓厚的兴趣,从而为高中历史学习打下扎实的兴趣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幕颖.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以苏州地区使用的教材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何成刚.在继承与发展中创新—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解读.学科教学,2004(4).

[3]黄建华.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编撰的衔接性问题研究—以抗日战争史部分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06(3).

[4]周晶.略谈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教学与初中的衔接.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7(4).

[5]聂幼犁.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福建教育学报,2008(5).

[6]翁晓波.搭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台阶.教学参考,2008(10).

第8篇

关键词:沫若品牌;品牌价值;现状;对策

沫若品牌是一个多维度、宽领域的世界性品牌。但沫若品牌开发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全面开发沫若品牌、经营好沫若品牌不但可以直接为乐山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事业服务,而且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品牌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一、沫若品牌开发现状

(一)利用沫若品牌的意识自发形成

作为世界闻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各级政府和各种组织越来越认识到经营好文化旅游资源对本地区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这种观念的形成有利于统一思想和行动,是制定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的思想基础和认识前提。在历史文化名人荟萃的乐山,郭沫若作为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对当地各个领域都有着其他历史文化名人无法比拟的影响力。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借用郭沫若的名字或名义,对沫若品牌进行了最原始、最初级的开发利用。如文化教育领域的沫若中学、沫若图书馆、沫若博物馆、沫若艺术团、各种“沫若杯”比赛等等;经济开发领域的沫若旧居旅游景区、“沫若公馆”公寓住房、大沫宾馆、沫若良装、女神装饰等;社会发展领域沫若广场、沫若街区等。

(二)研究沫若品牌的队伍初步形成

郭沫若研究是与郭沫若的文学创作同时起步的。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培育,乐山官方和民间已经形成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郭沫若研究力量。郭沫若研究及其发展变化,不仅鲜明地映现出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伟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在相当深广的层面上体现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历史进程中的某些重要足迹。官方以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和乐山市及沙湾区政府宣传部门为主,民间研究力量多是一些各自为阵的研究力量。挂靠在乐山师范学院的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其研究专刊《郭沫若学刊》已经成为四川乃至全国郭沫若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虽然郭沫若研究主要集中在郭沫若本人及作品上,但对沫若品牌的论述随处可见,同时也带动和引导相关领域人员对沫若品牌的研究的热情和深度,在经营沫若文化资源战略和发展沫若品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和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各种研究工作的开展,以及乐山经常开展郭沫若研究学术活动和沫若品牌宣传推广活动,乐山正发挥着郭沫若研究基地的重要作用。

(三)沫若品牌资产初步形成

品牌资产是指只有品牌才能产生的市场效益,它是品牌的名字与象征相联系的资产(或负债)的集合。品牌资产是与品牌、品牌名称和标志相联系,能够增加或减少所销售产品或服务价值的一系列资产与负债。品牌资产主要包括5个方面,即品牌忠诚度、品牌认知度、品牌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和其他专有资产,这些资产通过多种方式向客户和组织提供价值。历史文化名人品牌源于地域的独特个性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城市发展与宣传的一张最重要的名片。“古有坡,今有郭沫若”,乐山城市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正是因为拥有在历史上以坡为代表的许多文化名人的游历宣传、流连忘返,在近现代有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诸多文化名人的颂扬传播。政府和民间对沫若品牌长期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和经营,促进了沫若品牌的品牌忠诚度、品牌认知度、品牌感知质量、品牌联想和其他专有资产的累积和提升,沫若品牌无形资产也初步形成,沫若名人效应也逐渐形成。

二、沫若品牌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沫若品牌开发总体情况不太理想

现阶段,四川省乐山市政府和民间对沫若品牌的价值利用还远远不够,还处于最原始、最初级的开发利用。大多数情况是简单利用“沫若”的品牌名字,如沫若中学、沫若图书馆、沫若博物馆、沫若艺术团、沫若公馆、沫若良装、沫若广场等。对与沫若品牌紧密相关的沫若作品的深度挖掘和开发较少,如女神装饰、女神宾馆则是浅尝辄止。增加品牌形象记忆和感知深度的标识基本上没有。对沫若品牌的行业集成应用和综合开发利用都有待深入。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沫若文化资源已物化为旅游观光景点的仅只有沙湾的郭沫若旧居、大佛寺的沫若堂和新建的沫若博物馆等。

(二)对沫若品牌价值认识有待深化

因为名人的瑕疵或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历史情况下的问题,无论是在民间还是政府层面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品牌价值总存在一些误区。人无完人,站在现阶段看历史文化名人,以现在的眼界和标准去衡量历史文化名人,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认识观。具体到郭沫若身上,乐山本地人总会比较隐晦地提到他后期的政治问题和街边津津乐道的“童养媳”历史。如果我们不能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对待,将对沫若品牌的全面综合开发以及弘扬光大造成极大阻滞;另一方面,由于不正确的政绩观,在地方政府层面现在逐渐形成了一种看法,就是地方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大工业、大投入。而旅游业发展、历史文化名人品牌开发则是一个长期投入过程,短期不能迅速带动GDP增长。因此在这方面的热情和投入都会下降。同时,发展大工业,必然会带来污染,也必然会侵蚀历史文化名人品牌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三)缺乏沫若品牌开发战略

长期以来,由于对沫若品牌的开发利用都是出于最原始、最初级的阶段和对郭沫若历史问题的忌讳,乐山各级政府和各种组织对于经营以沫若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品牌缺乏总体的经营理念,没有科学高效的市场营销策划手段,没有进行有效的品牌整合,缺乏沫若品牌综合开发利用的战略规划。现阶段,基于跨越式发展的地方发展战略和基于GDP的政绩观,地方政府的热情和投入集中在大工业上,也不会花费很多资金和精力来做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品牌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在如此的不良循环下,沫若品牌利用成效并不明显,而且将来还有可能成为鸡肋。

三、沫若品牌全面开发对策

(一)深化对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的全面认识

菲利普·科特勒指出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品牌包括显性品牌要素和隐性品牌要素。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之所以有价值,不仅在于品牌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蕴涵的沉淀成本,而且在于它是否能为相关主体带来值,即是否能为其创造主体带来更高的溢价以及未来稳定的收益,是否能满足使用主体一系列情感和功能效用。无论是从宏观层面的我国历史文化名人综合研究,还是地方层面的历史文化名人综合研究,沫若品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无论从文化教育领域,还是经济领域,尤其是当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沫若品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乐山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沫若品牌及其价值,在显性品牌要素及其价值背后,发现深层次的隐性品牌要素及其价值,让政府和民众都能够更深入的知道和认识沫若品牌的全貌及其全面价值。在此基础上,乐山市及沙湾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大量公关宣传活动和日常文化活动宣传和普及人们对沫若品牌及其价值的全面认识,为沫若品牌全面开发奠定思想意识基础。

(二)制定科学的、统一的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就是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经营战略。品牌战略是实现品牌快速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全面开发利用沫若品牌必须要有一个总体的战略构想和战略目标。沫若品牌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目标应是全方位、多维度打造历史文化名人品牌标杆——沫若品牌,全面研究和制定沫若品牌发展策略,以沫若品牌为标杆带动其他历史文化名人品牌发展,促进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开发产业的发展和进步,真正使沫若精神融入人民大众的心中,真正使沫若文化融入市民的文化行为中,形成宝贵的无形的城市文化资本。只有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引下,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沫若品牌设计和制定品牌发展战略与策略。

品牌战略,包括品牌化决策、品牌模式选择、品牌识别界定、品牌延伸规划、品牌管理规划与品牌远景设立六方面内容。品牌化决策解决品牌的属性问题,沫若品牌是既存品牌且有一定品牌基础。品牌模式选择解决沫若品牌的结构问题,是选择综合性单一品牌还是主副品牌。品牌识别界定确立沫若品牌的内涵,也就是公众认同的品牌形象,是品牌战略的重心。它从沫若品牌的理念、行为与符号识别三方面规范了品牌的思想、行为、外表等内涵,其中包括以沫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中心的核心识别和以沫若品牌承诺、品牌个性等元素组成的基本识别。品牌延伸规划对沫若品牌未来发展领域做出清晰界定,明确品牌未来适合在哪些领域、行业发展与延伸,以谋求品牌价值最大化。品牌管理规划从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上为沫若品牌建设保驾护航,为品牌的发展设立远景,并明确品牌发展各阶段的目标与衡量指标。

(三)沫若品牌及其价值开发策略

以沫若故里文化旅游城为载体,开发商业价值,打造强势商业品牌。沫若故里文化旅游城应以沙湾沫若旧居为中心,整合相关文化旅游景点,加强以乐山大佛景区的沫若堂和峨眉山景区郭老题写的“天下名山”牌坊为窗口的宣传功能,构建“沫若名人文化”特色旅游景区,打造“沫若品牌”强势主导品牌。沫若故居周边环境原貌恢复、博物馆、文化广场、文化街区和分散景点开发全部使用统一的沫若品牌及规划统一的品牌标志。鼓励相关道路、街区、社区、路标路牌、临街建筑外貌装饰、宾馆饭店、旅游纪念品等实体载体大力开发和利用沫若历史和作品作为子品牌,再现沫若品牌的丰富多彩。

以基于沫若文化的各种活动为载体,开发非商业价值,打造文化教育强势品牌。出版沫若作品及其作品中的故事、“弘扬沫若文化丛书”和“郭沫若建设丛书”等。在全市中小学增设与郭沫若相关的课程,从其著述中选出若干名篇,作为乡土教材,让郭老家乡的孩子们走近和了解郭沫若。进一步挖掘提炼沫若文化文艺节目,如《沫若·女神》、《铜河秋韵》,以及参与性、互动性强的小话剧、情景剧等。在广场和沿江两岸用雕塑小品、浮雕艺术墙等,表现沫若历史与文化。举办沫若文化艺术节,承办一些全国性的会议,扩大沫若文化和精神的传播以提高乐山知名度。

(四)成立文化传播公司经营沫若文化品牌

在乐山市政府层面或沙湾区政府层面成立一个专门经营沫若品牌的文化传播公司,并在涉及到相关政策和部门方面提供支持。公司运作的资金来源乐山市政府或沙湾区政府的财政资金和民间资金如文化旅游公司、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共同出资。公司管理人员应在文化传播和品牌经营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熟悉地方文化与环境;同时公司还应有专职或兼职的专门研究沫若文化、沫若品牌的专家。公司经营内容包括沫若品牌设计、制定和完善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实施和品牌管理等品牌开发与利用的所有事务。

第9篇

关键词:辅助历史拟合软件 自主 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TE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01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提出了各种历史自动拟合方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历史拟合的精度和工作效率,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成熟的辅助历史拟合软件,国外Eclipse 数模软件的SimOpt计算机辅助历史拟合模块算法比较简单、操作性差,MEPO(4)和EnABLE软件能与VIP、ECLIPSE等数值模拟软件相连接,价格昂贵。目前大庆油田的自主PBRS数模软件在现场应用广泛,但缺少与之相连接的辅助历史拟合软件。为探索出适应大庆油田的自主并行油藏模拟技术的辅助历史拟合方法及途径,突破制约多学科油藏研究技术应用的瓶颈,大幅度提高历史拟合的工作效率,降低开发决策风险,使历史拟合工作规范化,满足油田开发调整的技术需求,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出了自主的辅助历史拟合软件CAPHE。

1 自主的CAPHE辅助历史拟合软件的特点

与国外同类软件对比,CAPHE软件的特点。

(1)在不确定性参数设置中,CAPHE软件只需在客户端直接操作,而MEPO和EnABLE软件在服务端和客户端都需要进行设置,CAPHE软件中标记工具中的关键字导航、MOD卡继承及编辑、场数据显示、网格定位等功能使得参数设置方便快捷,而MEPO和EnABLE软件则没有这些功能。

(2)目标函数设置中,MEPO只有差平方和一种,EnABLE只有容差,CAPHE软件两种都有,可满足不同模拟目的需求。

(3)CAPHE软件优选了MEPO和EnABLE软件中比较先进的算法,并添加了目前比较先进的粒子群算法。

(4)MEPO和EnABLE软件只能在INTEL架构的机群上运行,CAPHE软件兼容IBM PowerPC和INTEL架构,使其具有更广阔的适用性。

(5)CAPHE软件实现了剖面对比功能,填补了国内外同类软件的空白。

(6)CAPHE软件多用户、多任务、多方式的用户管理和任务运行方式相对于国外同类软件单用户、单任务、多方式的方式更加先进和节约成本。

(7)CAPHE五级管理结构相对于国外同类软件三级或四级的管理结构更加方便用户进行管理和对比分析。

(8)新手向导和中英文切换功能使得CAPHE软件适应不同级别和语言用户的需求,这点国外同类软件是没有的。

2 软件在北东块二区喇10-252井区的应用

2.1 区域概况

喇10-252井区位于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二区,北起喇9-233井与喇11-222井连线,南至37#断层线及喇9-273与喇11-272井连线,区块于1974年投入开发,先后经历了一次加密、注采系统调整、二次加密和聚驱加密等阶段,目前共5套井网开发,其中水驱开采井网4套,采用300×300 m反九点法面积井网,共有采油井91口,水井76口。年采油速度0.31%,自然递减率11.58%,综合递减率7.64%,可采储量采出程度88.14%,地质储量采出程度

35.26%。

2.2 辅助历史拟合应用情况

观察全区含水曲线发现,开发初期全区含水偏低,产水偏高,决定通过修改相渗曲线来调整含水曲线。通过分析,S2、S3油层组在开发初期为主力生产层,且初期有射孔,参加生产,所以决定通过修改S2、S3油层组的相渗曲线(依次对应相渗曲线标号文件中的2和3)来修改模型。模型相渗曲线赋值是按油层组赋7条相渗曲线。

2.3 CAPHE软件的使用

ISAT卡是按照层ZVAR方式写的,使用批量打标方法,所有的编号为2和3的相渗曲线编号替换打标,参数名称都取swt,初始值10,最小值8,最大值10,步长1,精确度-1,2和3打标的参数属性相同。把相渗曲线标号作为不确定性参数,全区含水作为响应参数

设置8个容差,选取拉丁超立方,执行次数选择8次,方法串行。

通过拟合质量对比图看出图1,swt为8的曲线前期的含水比较接近观测值,可以稍作调整后使用。从不确定性参数表中可以看出,第1、7、9次模拟swt为8的初期含水拟合效果最好。

从模拟监控窗口中可以看到图2,每次模拟计算大概3.5 h,任务在下午15:51提交,如果不应用CAPHE软件,那么当天周五下班前只能提交一次模拟计算,而通过应用CAPHE软件,软件自动完成了9次模拟计算,不仅充分利用了机群资源,同时节省了8次模拟结果分析的时间,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实现了对全区开发初期含水的拟合。

第10篇

湖南与江西,山水相连,在中国的各省区之间,若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习惯等诸般客观与历史条件,两省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近几年来,江西抓住修建京九铁路和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实施的良机迅猛崛起,而且有可能近期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湖南。原因何在?比较之后,或许能够找到解开谜团的某些答案。 一、湖南与江西是山河走向一致的内陆省份,气候与土地矿产资源相似,清代前期的江西远胜于湖南。原因是什么? 在我国西高东低、面临海洋的大网格地形中,湖南与江西同在长江中游南岸,山川河流走向一致,均是东南西三面环山,北有大湖入长江。湖南与江西是同一等温线的内陆省份,同属季风气候的亚热带湿润地区,均属红壤分布广泛的丘陵地区,均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均享“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 湖南与江西的土地面积,分别为211829平方公里和166947平方公里。在地利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清代前期江西远胜于湖南。当江西人文昌盛、经营四方之时,湖南仍处于文化落后、愚懦守旧的状态。明清之时,江西以“多儒雅之风”,“文物颇盛”而著称。湖南却是另一番景象,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使湖南顿显衰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远较中原和江南地区为次,直到清代前期,湖南既非形胜之地,又非财赋充盈之区。“湖南自郡县以来,曾未尝先天下。”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湖南既远离全国的政治中心,又与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等地区很少往来。湖南在鸦片战争前的古代历史上很少有闻名全国的人物,也没有出现过几桩足以影响全国局势的大事。 一个地区的发展,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基本条件。江西在古代历史上何以能够远胜于湖南呢?江西主要得益于南宋以来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之“天时”。与江浙毗邻的江西,素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形胜之区”。从隋唐开始直至清代前期,一直是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江西建省也早于湖南。元代的驿道就从大都(北京)经九江直到九龙,与观在的京九铁路走向基本一致。万顷碧波的鄱阳湖和千里奔腾的赣江水,连接成为沟通岭南与北国的交通干线。从唐代开始,江西就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毓秀之地而闻名,历经宋、元、明各代,江西繁荣富庶,人才辈出。从历代人物和科举情况看,唐代以前湖南与江西所出的人才相差无几,北宋开始拉开差距,南宋至清初,江西远远超过湖南。在二十四史中有籍可考的5783位历史人物中,湖南只有57人,仅占全国的0.98%;而江西达378人,占全国6.54%。从明代科甲人物看,湖南有进士427人,占全国的1.9%,而江西有进士2724人,占全国的11.9%;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总称)人物,江西有55人,占全国的21%,为全国之冠。在明代89个状元中,江西有17人,湖南只1人。 二、近代以来的湖南从“碌碌无所轻重”的闭塞地区渐次变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的省份,而江西却落后了。原因又是什么? 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连侨居美国的华人主编的《北美日报》(纽约)1986年7月1日社论也认为:“湘籍历史名人、学者、政治家人数之多,近百年一直居各省之冠”。而江西呢?胡欣等人著的《中国经济地理》一书却认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当落后”。由落后而成先进,由先进而成落后,个中原因何在呢?两相比较,在诸多原因中主要有以下两条: (一)明至清初江西对湖南人口的大量迁徙,使湖南人口的量与质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湖南的崛起提供了人力条件 江西移民湖南始于五代,宋元两代成为潮流,明洪武时达到高潮,清初向边远山区推进,到乾隆以后盛势渐衰。明末清初,湖南全省几乎是江西移民的天下。据何业恒、董力三《湖南历史人口的基本特征》一文统计分析,迁入湖南的移民达16个省区,其中江西占64.45%。谭其骧对邵阳、武冈、湘阴、靖州等地的氏族志统计表明,移民由江西迁入者占63.1%。 江西为何大量向湖南移民呢?原因有三:一是江西由明至清初人口密度明显高于湖南,区域内人口压力达到饱和点时,往往会造成大量的向外移民运动,自发的移民流向往往首先向邻近的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迁徙。二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战乱以后,湖南丧失了大量人口,明太祖实行招抚流民政策,清顺治、康熙以至乾隆年间屡颁召民开垦的谕旨,于是大量江西移民进入湖南。三是江西赣江流域的一些人口稠密县与湖南东部地区相距不远,其间又无高山大河阻隔,举族迁入湖南相对于西 北部其他省份而言更为便利。由于江西经济开发较湖南要早,文化水平要高,经商意识要强,民间流传着“江西老表会占拐角”,“无江西人不成商场”之谚,加上移民有冲破故土难离观念的勇气,有较开阔的眼界和见识,有适应新环境的一技之长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不仅更新了湖南居民的族源和血缘,导致了人口素质的提高,还加速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林增平在《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发表的《近代湖湘文化试探》一文认为:“近代的湖南人,是经历了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大移民,在族源和血缘方面同清代以前湖南居民基本上没有联系的新居民。全省人口素质实现了更新,带来了移民所具有的开拓精神和进取心,又因与苗、瑶、侗、土家族等族联婚,吸收了这些少数民族强韧、犷悍和刻苦的习性,从而在湖南渐次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他省的朴实勤奋、劲直勇敢、好胜尚气,不信邪,甚至流于偏狭任性的乡俗民气”。据考证,元朝文学家欧阳玄,湘军首领-曾国藩、左宗棠,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及曾任两江总督的魏光焘,曾任北洋军阀政府总理的熊希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蔡和森等等,他们的祖先均是由江西迁入湖南的移民。 江西移民和其他外来移民的迁入,使湖南全省特别是洞庭湖区的开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到康熙时,已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长沙成了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继兴旺起来;湘潭在康熙末年已是“运往出卖,商贩交易,多集于此”,到雍正时更是“四方商贾辐辏,数里市镇,堆积货物”。与此同时,岳阳,衡阳也成了商业重镇。在湖南人口大量增加的同时,因为战争和移民,江西人口却大量减少。1994年底湖南省总人口为6355万人,人口密度为300人;江西省总人口为4015万人,人口密度为240人。湖南与江西人口数在全国分别居第7、第13位。 

第11篇

1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选择遵循的原则

所谓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样的道理,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中运用也是如此,因此,笔者对历史故事选择的原则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谈:(1)明确主题和思路。选择历史故事,一定要和当堂课程的知识相符,有明确的主题和思路,切忌偏离主题。此外,还要能够达到层次清晰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故事就能大概推测出所包含的历史知识。倘若选择的故事和主题和思路都违背,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的后果。在通过历史故事讲解历史的时候切记要做到循序渐进,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表述清楚,这样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有趣味,不要本末倒置,让人听起来厌烦。(2)通过情景式围绕大纲教学。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紧扣课本教学大纲,特别是针对重难点,以故事的方式便于学生轻松记忆。教师在讲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让课程紧密结合,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式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3)形式要多,内容要深刻。历史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对班级学的整体情况要有所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选择,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因素,切实把学生放在首位。历史故事的选择在形式上尽量多样化,做到让学生感兴趣,融入学生喜欢的元素,在内容上一定要和课本相一致,而且内容尽量深刻,能够以此感染学生,对其留下积极向上的印象,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三观也很有帮助。

2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研究

2.1了解并掌握语言的魅力。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师讲课时候要把握语言的准确性,避免因为不同的字而产生歧义。讲历史故事要做到声情并茂,尽量用上肢体语言和心理暗示,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真正被吸引。另外,历史故事的讲解要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讲英雄事迹时要做到慷慨激昂,讲革命烈士时要大意凌然,讲名人趣事时要兴趣盎然,通过自身情绪的带动,让学生明确大是大非,对善恶要有所区别,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选择的历史故事具有引导作用,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客观公正,不但要分析正面内容,也要对反面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知识,做到一分为二看待问题,此时教师的讲课语速要适中,注意和学生的理解能力相联系,避免太快学生听不懂,也避免太慢影响讲课效率。2.2讲课时要抓住时机。历史课上要选择时机加入历史故事,不能通堂课都讲。要在学生失去兴趣时以此带动学生,使其保持注意力集中。有研究表明,一般学生在讲课20分钟左右后会进入一个疲倦期,此时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师要在此时引入历史故事,以此提起学生兴趣,保持实现高效课堂,这样既让学生在思想上放松,也可以缓解课堂气氛,对教师的讲课质量也是提高。另外就是在攻克历史知识重难点的时候加入历史故事,有些历史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学生难理解,此时可以通过恰当的历史故事来降低难度,加深学生理解的深度。

3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初中历史课程应该探究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以使其换发出应有活力,在其中加入历史故事,很好的符合了新课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值得在以后历史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封明义 单位:重庆市綦江区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20.

第12篇

重庆市教委公布了2018年中考政策及安排, 2018年重庆渝北中考将于6月12日至14日举行,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为19.5万人。

5个区县试点实施英语听力智能考试

2018年重庆市继续实行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市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七科,其中物理与化学、思想品德与历史分别实行合堂分卷。思想品德与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其余科目为闭卷考试。

渝北中考时间安排在6月12日—14日。

黔.江区、涪.陵区、南.川区、綦.江区、丰.都县等5个实施初中毕业生英语听力智能考试试点区县,其英语听力智能考试时间定为:5月23、24、25日。

普通高中招生升学总分为750分。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各150分(英语听力30分),物理80分、化学70分,思想品德、历史各50分,文化考试总分700分;中招体育考试以50分计入升学总分。

随迁子女可在就读学校报名

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报名条件是:具有重庆市户籍和学校正式学籍的应届初三学生;2017年未获得初中毕业证书或因受记过及以上处分未参加初中学业考试且处分已撤销的学生;18周岁以下(2000年9月1日以后出生,下同)的往届初中毕业生。

按《重庆市实施办法》规定,在渝就读初中的归侨子女,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籍居民子女,可在初中毕业学校报名参加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含联招)考试。

具有连续两年重庆市初中学籍的市外户籍流动人口的随迁子女,可在就读初中学校所在区县报名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含联招),成绩和志愿符合录取条件,由该区县所属普通高中学校录取。

全市初中毕业生基础信息采集实行“一生一号”。报考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中职与本科贯通“3+4”分段招生的初中毕业生可兼报普通高中,联招区县的可兼报联招;其他报考普通高中的考生志愿与中等职业学校互不兼报。

今年联招志愿填报继续实行使用动态密码绑定学生或其监护人手机号进行验证登录填报的办法,同时,为了方便考生填报志愿,今年联招考生仍然下发网上填报志愿密码卡。

招生办法实行指标到校

按照普职协调原则,2018年重庆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为19.5万人。

区县属市级重点高中(不含原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招收指标到校生按不低于50%,不高于70%的比例分配到辖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农村初中和薄弱初中学校倾斜。重点关注18个深度贫困乡。严格控制分配到辖区市级重点中学本部初中的比例。

全市普通高中招生继续实行部分区县联合招生和其他区县自行组织考试招生的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市教委批准的24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和12所市级重点中学市级学生艺术团高中招生按市教委相关文件执行。

根据海军招收飞行学员工作办公室安排,今年继续在重庆市十一中学面向全市招收100名符合条件的“海军航空实验班”学员。

重庆市实验中学(原巴县中学)作为“空飞”预备学员培训基地,仍按有关规定面向全市招收40名飞行预备学员。

重庆市兼善中学、重庆市红旗中学承办的“珍珠班”各招收50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初中应届毕业生,其招生范围和办法按去年的相关文件执行。

这些情况可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