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5:0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在社会当中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能够使企业的管理得到优化,节省物力和人力。然而,在目前形势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此,探究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1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的有关人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充分与正确地认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首要的,认识不到位,就会使得行动的积极性大大地降低,很多人未能够充分地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效地管理企业、价值较大的辅助决策信息的提供、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快的速度等,感觉不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依旧能够管理好企业。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未能够引起高度的重视。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开始的时候,怀有过高的期望值,希望大大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可是当需要投入较多成本的时候,在没有看到显著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便失去了信心,他们的目光不够长远,这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2 技术上的缺陷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基础、管理基础、技术基础,可是一部分企业由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标准比较低,员工的计算机水平不高,这会使得企业的基础数据失真或者是残缺,基础数据的缺失,就不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企业的内部标准不够健全,这不利于企业内部实现信息的共享。与此同时,行业间的规范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这导致行业之间不方便使用信息,这大大降低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1.3 缺少信息化建设的人才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关键需要人才的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少不了一些能够应用与研究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及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一部分企业存在“轻人才、轻管理、重技术”的倾向,缺少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严重地缺少复合型的人才。这使得一方面企业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地流失;另一方面较难将优秀的信息化人才吸引进来。这些都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进行。
1.4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
在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很多的企业未能够意识到信息技术仅仅是方式,企业的需要才是最为关键的,他们一味地追求系统全和大的功能,这导致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跟自身的管理和业务流程存在很大的差别,从而不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最终导致投资的浪费与设备的闲置。而且,在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当中,缺少具备管理特色,套用和照搬信息化技术,系统的需求研究不够,导致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缺少实用性与针对性,因而不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
2 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想意识
在企业的发展进程当中,思想意识的差异能够影响着行为,想要更好地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提高认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观念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它对领导与员工的思想造成了束缚,消极地影响着企业信息的传输,因此一定要树立新型的思想意识。企业领导要明白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以使所有的领导、员工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进而能够从思想意识上引起高度的重视。此外,还应当应用和传播信息化建设的思想,以使企业的领导和员工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2 做好规范标准和基础数据工作
为了保障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进行,应当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采集,只有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企业才能够实施有效地管理。企业需要制定全面的、先进的信息化标准,以保障数据采集的标准性,全面性和真实性。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和行业的规范标准,跟企业一起制定出目前的标准。与此同时,每个行业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以便于每个行业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
2.3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技术过硬、知识结构合理、又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企业实施一系列有效的策略,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引进和培养人才,以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人员的综合素质。针对企业缺少的关键性人才,企业应当大力引进。不管企业是引进人才,还是培养人才,都应当创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用人制度,以能够创设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氛围。针对一部分不但懂得信息技术,而且懂得管理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应当给他们施加压力,以更加有效地体现出他们的作用来。
2.4 应用和开发信息资源,使信息孤岛消除
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信息资源的应用效率不高。不少的企业表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还存在着信息孤岛的情况,还有的企业表示“企业的部门之间各行其是,缺少一致规划的信息系统开发,共享数据比较困难,效率比较低,资源浪费严重,较高的生产成本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信息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中心就是应用和开发信息资源,这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我们应当对“轻信息资源开发、重网络建设”的现象进行纠正,注重开发信息资源,以使信息孤岛减少直至消除,以有效地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理想的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管理改革与思想更新的艰巨且复杂的工程。只有真正地将存在的问题解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将软件和先进的模式、方法、思想相统一,才可以更加有效地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江.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不足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
[2]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
[3]冯铁,杨柳.浅析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J].江西化工,2009(03).
[4]胡元岭,刘华锋.浅谈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02).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1-0000-02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ei Lin
(Sichuan Provincial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Chengdu610021,China)
Abstract: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e gradually accelerating,China successfully held the Olympic Games and World Expo will have a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ir own development diver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wer,the enterprises have created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model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system int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added to improved efficiency of the computer and artificial to carry out the modern mode of business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and form their own unique development model,in the market improve flexibility for scientific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Key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Construction;Development model
一、前言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发展的模式逐渐向着国际化标准靠拢,从我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仍然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企业发展问题。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将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向企业全面渗透,运用于流程管理、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在空间上是一个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的过程;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隐含知识的挖掘和编码化,进行业务流程的管理。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随着国际化市场的竞争加剧我国信息化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试产的高度竞争也向着国际化水平靠拢,在国际化市场中虽然占被动地位,但还是迫切希望加以改革,从而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在外国品片中跨国公司的著名品牌IBM和DELL,其他的包括SONY,SEC等品牌都在商业化模式的管理与操控中占据着主动权,这些国际跨国品牌的营销模式都令中国企业值得学习,比如说它们的零库存竞争战略,零资金耗损战略等都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它们的市场驾驭能力及商业经营策略切实地给我们补了一堂信息化管理的课。我国企业的发展也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速发现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是非常的大的,而且企业会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而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扩大是藏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信息化可以使企业的信息交换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目前最直接、最丰富和最快捷的联系方式"高效的信息沟通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种全新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在市场中的存在价值,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种信息化渠道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加强企业的生存效应。
第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可以提高网上信息交流的速度,加强网上信息交易的便捷度,提高信息化交易的安全性,可以节省杂物费和路费的开支,通过信息化办公解决一切繁杂的问题。
第四、企业信息化可以让很多繁杂的工作和繁忙的工作看起来更加简单有效,让许多工作的发展和管理存在更多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与方式,加强了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与过程
(一)企业信息调研
企业信息调查与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强调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基础性收集的作用于意义,要强调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收集的能动性与作用。提高信息化规划的能力与作用,信息化规划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到企业各项业务与管理的发展方向,避免陷入脱离企业发展目标只进行盲目建设的困境。只有与企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信息规划与开发需要准确度只有在建立了准确的信息化的基础环境下才有健康的信息调研结果,建立健康的信息化平台和管理模式。
(二)信息化需求分析
信息化需求分析的内容是强调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调查与研究采集过程中所提高的信息化的多样化信息技能的分析,要求详细分析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种类和功能,实现信息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最终的发展目的。要为企业建立合适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创新平台做出努力和探索,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与目的,实现更多的信息化发展动力,提升信息化发展平台,实现信息化商务模式和信息化企业管理的能力转变,提高企业信息化运行模式。这种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明确需要实现的内部信息,要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去提高需求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析准确度,实现分析的根本目的,要充分了解企业的运行过程和所需要掌握的业务工作准确内容的安排,要掌握好软件需求目标的信息制作,对需求分析的标志和进度进行分类和管理,加强分析的准确度,更好的设计信息化企业管理程序。
(三)应用系统规划
应用系统规划分为应用架构规划和数据架构规划两部分。应用架构(EAA)的目的是建立企业的业务架构与具体的IT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应用架构不是对某个系统的设计或者需求的分析。而是定义企业向业务部门提供的整体的Irr应用系统和功能。这里有4类需求分析,分别为:企业通用需求、共享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数据分离)以及特殊需求。企业通用需求就是所有的业务线有的相同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是部分业务线有的相同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数据分离)是部分业务线有相同的需求,但数据是相互独立的,与前面提到的不同点就在于数据分离;特殊需求即业务线的特殊需求。在此需要根据企业业务架构的“管理积木”,设计企业的信息平台应用架构的“系统积木”。数据结构是数据架构规划的基础,定义良好的数据模型可以反映业务模式的本质,确保数据架构为业务需求提供全面、一致、完整的高质量数据。只有理想的架构目标并不能确保数据环境真正得到改善,数据结构本身也需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调整。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这种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与建设模式就是要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可执行能力与可提高能力,转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功能与网络信息管理的科学性与人性化功能。信息化的管理需要考虑更多的前瞻性的问题,要考虑全面性的信息化管理风险,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结合,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真实发展与现实意义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强调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局面。对于企业惹眼最大化的降低风险,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确保实现既定目标和满足未来5年左右业务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可盲目地追求最新技术,增加项目的实施风险。
(二)企业要加强与软件供应商的联系与配合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欠缺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设备的掌握不足的能力,对于信息化管理中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管理软件与平台的掌握存在障碍,而且由于长久失修的缘故信息化管理平台会出现一些弊端和问题引起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发展的障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造成企业的发展不顺利。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就必须与软件供应商取得联系,加强软件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新的维修信息和取得软件供应商最新的配置信息,了解软件供应商的软件和平台的操作特性,掌握软件的应用技巧。企业要在信息化过程中与软件提供商加紧合作,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进行诊断与创新维修,针对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作出一些解决方案,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规范,同时企业也一定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制作一定的配套解决方案,实现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模式。
五、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变成了企业需要关注的重点成分,在重点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于必要性,在前期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和基础信息的收集与调查研究,这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到所建立的信息化基础平台与管理模式的作用,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可靠性与健康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能力和机制,加强信息化的管理能力,提高人员的办公效率,改善信息化建设的商务模式,开展网络商务办公模式,提高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加强信息管理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李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4:67-68
[2]薛慧珍.浅谈企业信息化资源整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6:54-56
关键词:云计算;企业信息;可靠性;安全性;私有云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对应的英文是“Cloud Com puting”,普遍认可为由Google的Eric Schmidt于2006年8月在搜索引擎会议上首次提出。关于“云计算”的定义,IT 业界并没有统一的共识,很多学者和机构都对“云计算”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下面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云计算”的定义:
Cisco:云计算是基于整合的架构下,利用虚拟化的资源,通过 IP 网络提供规模化业务的实现方式。
IBM :云计算是一个术语,既可以用来描述平台,也可以用来描述应用程序的类型。云计算平台能够按需动态的提供、配置、重配置、撤销服务器。云中的服务器既包括物理机,也包括虚拟机。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云计算是一个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与访问的可定制的 IT 资源与能力池,采用按需使用,按需付费的模式,其中IT 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服务等。
对于云计算的定义,笔者比较认同NIST所给出的描述。云计算将计算能力、存储、网络和应用池化,构建资源池或数据中心,通过网络和安全机制安全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最终使用者。既然云计算是通过网络以服务的形式,将资源池中的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应用软件等池化的资源提供给最终使用者。那么资源池对于最终使用者必须是透明的且具备可伸缩性、高扩展性、高可靠性;而网络则应该必须具备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
二、云计算在企业信息工作中的应用
(一)云计算技术的可靠性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通常是网络信息技术人员通过建立企业的主服务器,使大家共享主服务器或使用服务器共享和传输数据,企业的数据通常存储在企业的主服务器上。这种主服务器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例如一旦发生服务器遭受物理破坏,如火灾、洪灾、雷击等事件时,主服务器被破坏,则企业数据将可能无法恢复,甚至永久丢失。
采用云计算技术建立企业信息化系统时,云计算下的企业相关信息都通过网络存储在云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器上,服务器由云服务器提供商专门维护和保养,企业所有人员只要具备相应的权限,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在云客户端访问云服务器,不需要网络信息技术人员开发和建立数据库。
(二)云计算技术的安全性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云服务器的安全性能远远高于普通的企业服务器,而且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的信息化系统不担心数据丢失,一旦云服务中的数据被侵袭或破坏则自动建立备份,省去了数据丢失的后顾之忧。企业或用户将数据交给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委托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运行数据时,云计算服务的提供商或运营商对企业或用户的数据的安全性能负全部责任,因此免去了企业数据遭黑客窃取的后顾之忧,而云服务器通过SSL 和 VPN 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性能较高,因此企业不用担心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问题。
(三)云计算技术的高效性和共享性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企业采用云服务器建设的云服务,使企业有信息利用需要的员工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从云服务器中获取所需数据,提高了信息化的传输效率,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例如采用云计算技术的企业的销售人员,在面对客户的疑问时,可以通过网络随时登陆信息服务器,下载最新的产品目录和产品介绍以及相关信息,使销售过程更具竞争力。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购置服务器、搭建企业网络平台、和购买相应的软件系统,以及支付大量的维护费用,在云计算中,企业可以针对自身需要购买云计算服务,而且无需花费大量的服务器维护费用,节省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开支。
三、云计算在企业信息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及效果
(一)技术架构确定
传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采用机架式服务器加存储的方式构成,为保证信息系统安全,通常采用增加备份服务器做双机热备,每个信息系统都使用独立的磁盘阵列存储作为数据存储介质,这样的系统架构导致服务器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单机运行的系统资源平均使用率小于 30%,双机热备的系统资源平均使用率更是小于 15%,同时众多的服务器、存储设备也不利于信息系统的管理。
经过对多个服务器虚拟化产品的对比,Vmware的 ESXi 平台成为了最终选择,该技术相比 VmwareESX 剔除了基于 Red Hat Linux 的服务控制平台,使
VMware 可以直接在 VMkernel 上运行。由于脱离了对基于 Linux 的控制台操作系统的依赖,整个软件平台的尺寸由 ESX 的约 2GB 缩减至不到150MB,并消除了底层 Linux 系统可能带来的安全性和稳定患,而获得授权的第三方模块也可在VMkernel 上运行。ESXi 同时使用了新的管理控制台 PowerCLI。
(二)私有云系统搭建
某公司搭建虚拟化平台使用三台IBM 3850 X5服务器搭载Vmware EXSI 4.1 平台构成,存储介质使用现有的EMC DMX950存储阵列,服务器与存储通过SAN交换机连接。为了集中管理和监控虚拟机、实现自动化以及简化资源调配,使用虚拟化平台创建一台虚拟服务器,配置为系统管理服务器,用于安装VMware vSphere套件中的vCenter Server管理软件,对3台物理服务器及其上的虚拟机进行统一的管理。
1、系统平台测试
为检验虚拟化平台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进行了一系列的极限测试,第一个测试是硬件故障测试,将虚拟化平台的其中一台服务器直接断电,该服务器上运行的虚拟机自动开始迁移,三分钟后迁移完成,虚拟服务器运行正常,数据完整;第二个测试是压力测试,在虚拟化平台上创建并同时开启30台虚拟服务器,使得硬件服务器的资源占用达到80%以上,经过15天的不间断运行,系统稳定,未发现异常;第三个测试是负载平衡测试,在三台物理服务器的其中一台上启动10台资源消耗较大的虚拟服务器,触发了虚拟化平台的资源负载均衡机制,自动将3台虚拟服务器迁移到了其他服务器上,达到了负载均衡;同时利用其他测试,通过对服务器CPU、内存利用率,系统I/O,系统响应时间,系统可用性,宕机率,应急处理,灾难恢复等多种指标分析,虚拟化平台的性能都明显高于传统信息系统平台,尤其在系统灾难恢复和宕机率方面虚拟化平台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2、系统迁移
Vmware 虚拟化平台提供完善的系统克隆软件VMware Converter,该软件包含两部分工具,一部分是把一台物理计算机Physical Machine原封不动转换为一台虚拟计算机Virtual Machine的一种工具VMware P2V Assistant,另一种工具是VM-ware为了与竞争对手抗衡,而推出的能够将其他形式的虚拟机映像转换为 VMware的映像的一种工具VMware Virtual Machine Importer,利用P2V技术可以将正在运行的服务器平滑迁移到虚拟化平台上。
(三)实施效果分析
利用虚拟化的技术整合企业信息化系统,使用三台物理服务器可以代替二十余台物理服务器,系统建设成本大幅下降,系统集成度大幅提高,电力消耗节约80%,系统管理效率提升80%。
参考文献
[关键词]湘南地区;信息技术;企业;规模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竞争和企业自主决策机制,促进了湘南地区产业集中度上升,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和规模扩大。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更加推动了湘南地区企业管理能力的提升,企业效率和成本得到进一步优化,企业规模经济发展更快。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日新月异,湘南地区企业规模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如何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对企业规模经济的促进作用,显得十分关键。
一、湘南地区企业规模经济发展不足
(一)大企业不大,产业集中度偏低
当前,湘南地区大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内和国际上大企业相比,企业规模仍然较小,大企业不大,规模经济利用水平低。比如:中钢集团衡阳重机有限公司、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湖南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白沙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湖南郴电国际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本地区或省内都可以算得上大企业,但是从经营规模、市场范围、效益情况、资产总量、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各方面来看,与国内或国际大企业相比,规模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
(二)许多企业规模扩大后缺乏竞争力
湘南地区政府在政策上支持企业走向集团化的道路,有的自当“红娘”,为企业合并牵线搭桥,有的甚至不惜使用行政命令手段进行“拉郎配”。这就引起了企业规模的发展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还是行政命令的结果。这种行政命令的结果在市场竞争中不能否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大量的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企业规模是市场不断选择的结果,大企业发展需要管理基础、资金保障、信用渠道、产权明晰等一系列条件为基础,否则只能导致企业失败。一些优秀的大企业迅速崛起,其规模经济的形成是企业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自发有意识的战略性整合而不是行政干预“拉郎配”被动性的调整。企业规模经济形成首先是对于企业来说核心不是规模,而是竞争力。其次大多数大企业具有国有企业性质,国有企业在兼并过程不可避免地在片面追求规模而非效益基础上的规模,这种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
(三)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低
企业规模结构反映了大、中、小企业之间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生产联系,体现出大、中、小型企业各自的生产能力在总生产能力中所占比重的大小以及大、中、小企业办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湘南地区企业的规模结构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大企业产值、增加值比重低,与要素占有份额呈非对称状态;没有按部门、行业的生产技术特点确定企业规模结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企业规模趋向小型化、分散化,社会资源大量地分散在众多的小企业内,它们只能低效生产、粗放经营,从而失去市场之优势;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水平相当低,全能型企业较多,生产同类型零部件的企业过多,产品批量过小,导致过度、低效竞争。
(四)企业的科技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使得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在新的经济中,知识要素或信息要素取代了传统的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然而在现实中,湘南地区企业的研发投入却严重不足,因而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前进动力,生产效率难以得到提高,出现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难以在高水平层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二、湘南地区企业信息化建设障碍
(一)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同,重视不够,领导者的支持参与程度不强
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同与重视不够体现在:对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对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难度估计不足;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模式、手段的认识存在偏差;对迅猛发展的世界信息化浪潮,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处于认识上的茫然状态。
(二)企业对信息的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人才缺乏
首先由于大多企业竞争力水平低下,利润薄,资金缺乏,因而企业投入技术改造的资金严重缺乏,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间的低水平竞争,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大多企业缺乏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这也导致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另外,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生产管理,又懂计算机使用的高素质信息人才。从总体上,湘南地区企业信息人才严重缺乏,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
目前国内厂家仅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附加值较低的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产品,高性能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国外产品及系统价格偏高,尤其是某些软件产品与服务价格很高。这是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后期使用与维护费用高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企业增加投入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四)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受内部阻力制约,信息管理不完善
湘南地区很多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使得企业不容易实现由低层次的感性管理模式迅速转变为高层次的计算机管理模式。
三、湘南地区信息技术促进企业规模经济发展对策
(一)从企业方面
1.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现有企业向公司制转变
湘南地区企业要成为真正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就必须建立规模化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已在世界上存在很多年,被国际公认为是一种最佳的企业制度或企业体制。这种现代企业制度在产权关系、责任制度、管理方式、筹资渠道、经营风险、规模经济等方面都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特点,特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具有普遍性意义。
2.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企业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并积极参与决策、亲自领导、组织、协调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管理者应该有超前的预见性与决策的长远性,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速度。其次,要坚持效益。务实的发展思路,找准企业信息化发展突破点。企业信息化建设遵循的轨迹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首先建立以生产控制为核心的自动化系统,其次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系统,再次建立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投融资决策与营销系统。同时,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培训,这是企业顺利推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3.培育并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战略愈来愈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独具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得超额利润的、具有延展性和难以仿效性的企业最基本的能力。在当今技术发展以及市场变化迅速的环境中,一个企业难以在多个领域同时推进,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必须尽可能集中其资源,培养并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核心业务,通过专业规模,并与其它企业进行合作,获得竞争优势。
4.积极推行虚拟运作
虚拟运作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将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运作模式。通过虚拟运作,企业突破了有形的、自然的组织界限,弱化了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结构。全方位地利用企业外部的虚拟资源可以弥补企业自身在某些领域的不足,适应了当今社会经济运济全球化、知识生产高度化以及产品技术分散化的特点。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发挥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5.重视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是企业通过资本形式,对资产存量和增量进行管理、重组和交易,使企业在短期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为企业带来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的经济活动。资本经营顺应了当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通过资本经营,企业不仅能剥离非相关业务,集中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主业,而且能够藉此实现超常规发展,在短期内产生巨大飞跃,形成巨大规模,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获得规模经营的优势。因而,资本运营是当今企业求得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忽视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即管理、技术等多方面能力的积累,另一方面企业的资本运营应着重于发展主导产业,发展核心业务。
(二)从政府政策方面
1.改革政府产业组织管制模式,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自组织作用
长期以来,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行为,表现在对产业组织的调整上单纯地“行政划拔”,即采用“关、停、并、转”与“组建”的行政方式来调整产业组织。在这一模式下,一方面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无法真正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没有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无法通过竞争不断壮大。市场化改革必然要求改革政府调整产业组织的模式,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采取“以市场调整为主”的新模式,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自组织作用,实现企业的“并”、“转”、“破产”、“退出”,使社会资源源源不断地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促进大企业、大集团的不断形成。可以说,“以市场调整为主”的模式有利于培育和增强湘南地区产业组织市场竞争.力。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对产业组织进行良好的调整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推动。从国际经验上看,虽然世界上大企业、大集团的产生大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它们的组建与成长,仍离不开政府强有力参与。从国有企业占绝对优势的湘南地区实践来看,转型期的政府在诸多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兼并中无不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起到“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当然,这里的“第一推动力”作用并不等于过去的“行政划拔”。靠“行政划拔”固然可以迅速成立巨型托拉斯并跃入世界500强之前列,但是,管理困境、X―非效率的产生仅能使其徒有大规模之名而无竞争力之实。这一点应在湘南地区各级决策部门应形成共识。
2.铲除地区、部门间壁垒,完善兼并机制
允许并鼓励适度市场垄断的兼并代表湘南地区产业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扩张要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的兼并、联合之路。为此,首当其冲的是要铲除地区、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加强政府的调控力度:一方面,该由政府制定的鼓励竞争、防止垄断、促进生产集中、规模经济利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业组织政策以及法规,就应由政府来制定;另一方面,在政策、法规的执行上,由于信息不对称,易产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行为,因此应加强政府的权威,真正做到令到即止。只有这样,才能铲除地区、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发挥兼并机制作用。同时,为了提高湘南地区产业组织的竞争力,必须最大限度地允许和鼓励适度市场垄断的兼并与联合。其理由在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得竞争在全球范围展开,在国内高度垄断的企业,一旦跨出国门,原有的垄断地位将为白炽化的国际竞争所取代;为了加强本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发达国家纷纷放松了对垄断的管制政策;从目前湘南地区看,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偏低、规模经济利用水平低、竞争性行业出现市场垄断的可能性极低。因此,应允许并鼓励适度市场垄断的兼并,给予兼并、收购的优惠政策,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利用水平,加速代表地区产业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形成进程。
3.制定专业化协作政策,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
要形成一个大、中、小结合的、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提高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政府不但要支持大企业发展,还要保护和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要支持以大带小、以大促小的企业间协作形式的发展;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信息引导等多种手段,促进专业协作健康地发展。如消除地区、部门的行政壁垒,健全兼并机制,鼓励企业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进行专业化协作的重组:通过征收增值税替代过去产品税的征收,促进企业的零部件和工艺扩散型的协作;对重点产品、基础工艺企业的新建与扩建以及技术改造给予财政、信贷、投资上的优惠;对大中小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所发生的契约、协作价格、交付款项等行为给予法律上的保障;通过强制推行标准化政策和许可证制度,解决不合理的、分散的重复建设问题;此外,还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引导企业适时调整生产,合理分工,形成网络化的产业组织。
4.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要加强企业信息化的政府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政府要做好:(1)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为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建立法律保障体系;(2)出台支持企业信息化的优惠政策。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应抓紧现行高新技术政策在企业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实施。针对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可考虑设立“企业信息化专项基金”、“风险投资”及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措施;(3)创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规范社会经济秩序,完善网上营销配套信息、物流和支持系统,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如数据库的建设,保证企业获得全面、及时、准确的国内外信息。同时,强化有效防范计算机的网络犯罪的法律和技术手段;(4)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引导,组织实施各种推进工作。比如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案例演示,提供背景情况,召开各种研讨会、培训班、推广成果展览,编制《企业信息化指导手册》等,进而引导企业管理者转变观念,增强信息化建设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李振,运用信息技术推进财务业务一体化,财政监督,2012.2.
[2] 王金华,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四川农业与农机,2013.12.
[3] 李锦全、刘向民,应用信息通信技术 推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汕头科技,2005.5.
[4] 黄勇、曾薇、黄毅,信息技术在陶瓷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江苏建材,2006.12.
窗体底端
谢朝阳,男,1970.6,湖南衡阳人,硕士,副教授,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与企业管理。
但是,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仍然是全新的课题,无论在规划还是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都存在很多疑虑和困惑。而一些it企业、咨询公司出于纯商业目的和竞争的需要,自觉、不自觉地误导企业,又进一步模糊了企业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及其效果的认识,使他们对究竟如何规划和建设本企业的信息化更加茫然,或仓促上马招致失败,或迟疑不决贻误良机。因此,对一批已经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用户企业来说,其当务之急是,在策略、战术上,借助外部的客观、中立、第三方的信息化咨询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问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本文从企业信息化项目规划和建设的实际流程、需求出发,从如何为用户企业提供客观、中立、第三方的咨询服务的角度提出企业信息化四个阶段的八个策略问题与大家讨论,供企业参考。
一是企业定位策略
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技术工艺、行业属性、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从来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企业,因此也就没有可以完全照抄照搬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高层决策机构首先应当借助外部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境和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地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力度和深度,才能既不脱离企业自身特点、基础和条件,又能很好地服从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二是时机选择策略
什么时候启动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战略上讲当然是时不待我,但从战术上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现在”就上马信息化项目。时机的选择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竞争的压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供应商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关系、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需要等等,构成信息化的拉力和动力。而企业在体制、管理、观念、人员it素质、资金预算等方面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都会成为信息化的阻力,推迟信息化启动的时间。企业应当在第三方咨询顾问的帮助下,全面、客观地分析这两方面因素的消长变化,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
三是全员培训策略
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不同于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实施商对系统和终端用户进行的应用操作技能的培训。它不仅有助于尽快形成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度和积极性、创造性,减少障碍,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擦亮用户的眼睛”,培养和提高企业管理层特别高层决策者对信息技术、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认识和判断力,以便正确地选择适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及其供应商、实施商,降低选型风险,防止决策失误。
四是招标选型策略
国内外软件厂商特别是erp厂商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为确保正确选型,企业应当在第三方咨询顾问机构的帮助和组织下,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的要求和不同阶段、不同应用系统的项目内容,编制标书,面向国内外it企业进行广泛招标,这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以上是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准备阶段应当注意把握和解决好的四个策略问题。通过该阶段四个策略的运用,企业在外部引入的第三方咨询顾问的帮助下,完成自我诊断、时机选择、全员培训和选型招标,形成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独一无二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整体规划》等前期工作成果。
五是实施监理策略
在完成选型后,供应商、实施商进入企业,信息化项目进入实施监理阶段。企业作为甲方,供应商和(或)其实施商作为乙方(一个或多个),需要由第三方作为监理方来沟通和协调双方的关系,以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规划内容、进度要求顺利进行和设计功能的全面如期实现。在项目实施监理阶段,监理方应依据有关监理的法律法规,对项目进度、质量、投资等进行全程、全面的监理并提供甲、乙双方共同确认的《监理报告》。
六是验收评估策略
项目实施完毕,进入验收评估阶段。由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复杂性,在没有引入第三方的情况下,甲、乙双方常常在项目是否可以结束、何时验收以及依据什么标准验收等方面产生分歧,相持不下。第三方咨询机构,按照信息化规划、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以及一套各方公认的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站在中立的地位,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提交双方确认,对确保项目成功和双方的利益都是十分必要和有利的。
七是维护扩展策略
验收评估结束后,信息化项目进入维护、管理与扩展阶段。对于it企业而言,项目竣工意味着用户买单,自己走人。但对用户企业而言,项目竣工,一切才刚刚开始。因为,系统建成正如生产线竣工,应用和投产才是目的。此阶段,企业与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阶段性信息化项目完成后的维护、管理与升级工作,紧紧围绕用户应用系统升级、扩展的要求,跟踪研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继续为用户企业提供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的服务。同时,帮助用户企业建立it供应商信用记录数据库及其根据用户系统维护、扩展需要作出快速响应、提供后续服务与支持的机制。
八是行业专家参与策略
这一组织策略贯穿上述四个阶段。在处于起步阶段的信息化咨询市场,it厂商、咨询公司尚未培养出“资深”的行业顾问,往往难以就项目规划、实施与用户的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深入的、实质性的交流,不可能为用户提供贴近其所在行业特点的专业、优质服务。第三方咨询机构要确保企业信息化成功,必须吸收真正行业专家参与用户信息化项目,用户企业和it企业也有理由要求其组建有用户所在行业的真正行业专家参与的专家团队,针对上述各个阶段工作的需要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顾问服务,协调甲乙双方的关系。只有这样,it咨询与管理咨询的结合才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具有相乘、倍增效应,项目的成功率才会大大提高。
以上八个策略,论述了处于不同企业信息化阶段的关键成功要素,这些策略遵循的好坏,往往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成败。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大量已经高度实现信息化的跨国企业涌入中国市场。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将很多国有企业进行合并重组为集团。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已成为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
随之而来的是重组后的集团企业最敏感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许多集团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全面支持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规划。信息化已成为集团企业在新的发展时期促进和带动各项管理工作创新与升级的重要手段。因此希望通过探讨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思路,为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1、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集团企业一般都是从事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集团信息化水平因行业技术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环境、效益等因素而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处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行业竞争压力大的,经济效益较好的集团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信息化建设水平也较高。如国内石油化工、电力、航空、烟草行业的集团企业。
总体而言,我国绝大多数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跨国企业,甚至与上述集团企业相比差距也较大,基本上处于将信息技术应用局限于单一功能或管理领域的初级阶段,离信息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和应用于集团企业外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根据笔者在大型集团企业的实践体会,总体来说集团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集团成员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差距较大。国内新组建的集团普遍存在成员企业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集团总部和大多数成员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
(2)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复杂程度较高。除一些主体业务领域突出的集团企业可以围绕如ERP这样制造业通用软件或行业专业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外,很多集团企业往往是跨多个行业领域,这导致集团内部成员企业间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思路各不相同,极其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3)集团企业较少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去考虑信息化建设问题。集团企业还未形成定期制订或修订中长期信息化规划的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可以定期考虑信息系统能否支持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而不是缺什么就建什么,缺乏总体规划。
(4)集团企业缺少即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各级复合型信息化人才。集团企业信息化复合型骨干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使得各级信息化决策人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本质是管理问题,往往从技术和成本角度选择高校和纯软件公司进行自行系统开发,增加了项目的风险。
(5)集团企业信息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的落后约束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又由于缺少系统的管理手段和防范措施,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无法满足应用系统发展的需要。
2、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必要性
信息化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其核心内容是要从企业经营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中抽取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总体的、全局协调一致的信息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为进一步系统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
为了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效地规避风险,集团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要定期在集团经营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运用信息化规划手段来确定未来几年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发展阶段、建设重点、总体方案、所需资源和实施方案。信息化规划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通过制订信息化规划,集团企业可以围绕信息共享和协调工作为目标,消除集团内部应用系统间信息孤岛,规避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的风险,从而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信息化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已成为当前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3、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信息化建设以及开发应用标志着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用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推动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因此要以“服务于集团发展、服务于基层应用、服务于集中管理”为目标,抓应用促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支持集团企业业务发展规划的要求。
一般来说,集团企业在制订信息化规划时首先应注意遵循国家、省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然后紧紧围绕最新的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立足于集团和行业实际情况,以超前的思路、开拓的精神和务实的规划来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于那些信息化基础较薄弱的新建集团企业,笔者建议其集团信息化规划指导原则应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信息和资源共享为目标,分步实施,重点先行,基层应用和总部平台建设并举”。这些指导原则应贯穿于集团信息化规划的全过程,同时也是今后集团信息化规划实施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依据。
企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企业各级组织按照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流程去实现企业发展规划目标的一项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因此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行业中应用的规律来制订信息化规划。根据在集团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的一些经验体会,笔者认为在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1)坚持围绕集团战略确定目标的原则。信息化规划一定要从集团企业经营战略出发而不是单纯地从信息系统的需求出发,避免陷入脱离企业发展目标而进行盲目建设的困境。企业信息化规划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企业发展需求,必须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2)坚持关注核心业务制定建设重点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应从经营管理的变革出发而不是从技术的变革出发,这有利于充分利用集团企业的现有资源来满足关键需求,避免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集团企业领导的决策。企业应关心与自身核心竞争有关的核心业务的发展,优先发展与核心业务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
(3)坚持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实效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划各个核心应用系统建设时应选择具有各业务领域经验的成熟软件厂商为主以降低项目风险。在规划集团统一平台建设时应重点考虑各应用系统间信息双向的授权互动共享和高效的协同运作。在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目标的同时,应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4)坚持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团企业制订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必须强调以集团为主导,通过统筹规划,经费扶持等有力措施来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理顺各种关系,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5)坚持需求牵引和效益驱动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应切忌盲目冒进。除了重视集团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外,突出核心基层企业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和原动力,是信息之源。规划应调动集团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各种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坚持先进性与经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应具有前瞻性,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的局面。与此同时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在达到同样实施效果和满足未来三五年业务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成熟可靠、经济可行的技术和方案,切忌好高骛远,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增加项目风险。信息化建设采用新技术时也应考虑可实施性,切忌忽视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盲目上大项目,搞面子工程。
4、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架构
某集团公司作为上海着名的国有大型粮油企业集团,在上海的粮油经营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信息化建设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它的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思路应对其他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围绕集团国资发展战略,该集团提出了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推进四大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建设,综合运用广域网网络和数据仓库平台,初步建立实现各系统间信息共享的集团信息化应用平台,为集团领导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该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近期将围绕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来开展,以此为基础形成数据集成模式的集团信息化总体架构;将来为配合集团集中控制的应用系统建设,将利用外高桥码头项目。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开展集团内外各系统间应用集成,形成应用集成模式的总体架构。
5、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数据平台是基础,网络平台是载体、应用平台是核心,标准化和安全体系是保障。该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也是围绕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来开展,并根据集团和各公司的经营模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规划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任务。在此基础上,坚持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信息化投入促进效益增长,以效益增长加大信息化投入的良性循环。
5.1网络平台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集团信息化的根本保证。网络基础设施是所有应用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未来该集团将基本形成以集团中心机房、仓储中心机房和外高桥储备码头中心机房为通信中心,以集团广域网为主干,与粮油信息专用网、子公司局域网互联的数据通信平台。
5.2应用平台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该集团的集中管理和控制力度,分别进行集团层面的应用系统与四大业务基层应用系统建设,并由此构建整个集团应用平台。这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集团现代化管理的保证。
基层单位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是集团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团数据信息之源。因此该集团围绕四大核心业务重点进行粮油加工企业的系统建设、粮油储备企业的粮油储备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粮油仓储物流企业的外高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粮油贸易和零售业务的客户关系管理及供应链系统建设。
集团层面应用系统在继续完善满足对外宣传和信息要求的对外信息门户、满足信息共享和内部交流需要的对内信息门户、基于,技术的分析监控系统等的同时,该集团在集团总部层面还将重点着手对人力资源系统、报表数据采集系统、业务协同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
5.3数据平台(信息资源)建设
数据平台与网络资源是集团信息化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数据平台的建设要与网络建设和应用工程建设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该集团的数据仓库系统是集团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维护、分析的核心。未来随着集团报表数据采集系统、外高桥码头系统和系统实施完成,将进行数据平台(数据仓库)的二期建设,争取将数据仓库的经营数据范围覆盖到所有二级企业,报表数据范围覆盖到所有企业。
5.4保障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成功应用和效益最大化的一项重要条件是建立统一的信息保障体系。集团企业必须建立和形成符合自身管理要求的信息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要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等)、信息管理开发利用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些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是集团信息化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加速信息流通、实现信息授权共享、取得最大效益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1)信息基础标准体系。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基础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具有知识密集、资料密集、工作量大等特点的基础性系统工程。它是各个信息系统信息共享、交换和集成的保证。该集团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基础标准中核心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着手,将外高桥码头项目乃至集团内的各类数据进行统一分类标准,为数据集成打下数据基础。
第二步:制订统一的平台和数据接换标准,建立各应用系统集成的技术标准,为应用集成打下技术基础。
第三步:制订各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的规范,优化基础设施配置规范和软件开发的质量水平,实现信息化过程的标准化。
(2)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在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障基础网络和重要应用系统的安全。
首先采用密码加密、完整性校验和实体鉴别等机制,实现局域网互联过程的安全可信连接和安全通信。
其次设立安全管理中心和密码管理中心,提供认证、授权、实施访问控制策略等服务和互联互通密码配置、公钥证书、传统的对称密钥的管理。
通过建立信息安全的有效防护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从物理级、系统级、网络级和应用级采用一系列统一协调的安全措施,构造一个基础的安全防御技术和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供应链,整合,信息化建设,物流信息平台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逐步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丰田、大众及通用等国际汽车巨头纷纷落户中国,国内汽车厂家也都加快发展步伐,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降低成本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成为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为汽车制造企业深入研究和改善的方向。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及能纵向贯穿整条汽车流通链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多的成为汽车制造企业的第一选择。
1、汽车工业中的第三方物流
要在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中建立高效实用的信息系统,就必须了解其在整个汽车工业中的位置和作用。
1.1、现代汽车工业的供应链
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哪家汽车企业能够独立完成从零件生产、整车装配到最终把汽车卖到客户手中的全过程。过去福特汽车那种从橡胶园到销售店统统包揽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已经象福特T型车一样,经典但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及全球营销的现代汽车工业模式。汽车工业全球化的特点包括:1)市场的全球化导致需求的多样化,这就直接导致了汽车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革命。最简单的例子,现在一条汽车生产线上可能同时生产多个型号的汽车,既“混流”生产,这在T型车时代是不可想象的;2)汽车生产的全球化导致制造分工的明细化和国际化。如丰田汽车就有1800多种零配件来自世界各地的140多家零配件生产厂;3)采购的全球化导致流通复杂化。汽车原材料、零配件的全球采购与OEM生产模式,大大加快了新型汽车开发和投放市场的速度,也降低了零配件的采购成本,提高了产品品质;同时也使汽车工业的流通链的复杂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综上所述,提高新车型开发和投放市场速度、降低生产成本及提高品质已经不是整车生产厂一个企业自身内部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化的网络供应链问题,如图1所示。
1.2、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用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上面论述的问题导致了汽车物流的复杂程度比以往增加了很多。主要体现在:
1)整车生产厂商根据订单安排生产进度,需要的零配件也是动态变化的。虽然理论上是可以提前通知上游厂商,使整个供应链实现订单化生产,但实际上是存在诸多问题的。一方面,整车生产厂会不断增加新的车型(包括调整原有车型的配置),短时间内的生产计划也是在不断调整的;另一方面,零配件厂商不可能真正做到订单生产,这样不符合规模经济。最常见的是零配件厂商根据整车生产厂相对长时间内的生产计划,批量生产,再根据整车生产厂的实际生产计划,送到生产线的消耗点上,以实现JIT生产。由此产生了2个最基本的问题,一个是零配件厂商的库存问题;一个是如何保证上百个零配件厂商的上万种零配件如何准确的送达生产线上的上百个消耗点,2个问题的解决前提都是要保持低成本。
2)全球化采购意味多个零配件厂商会同时向整车生产厂提供零配件;一个零配件厂也会提供多种不同零配件,甚至是向多个整车生产厂提供。如何在保证生产品质的前提下,降低物流成本也是一个问题。
当引入第三方物流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各零配件厂商将批量生产的零配件集中运送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一般离整车生产厂很近),在这一过程中,零配件厂商实现了集中运输和集中仓储,降低了运输和仓储成本。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生产计划,将库中的零配件集中运送到整车生产厂,甚至可以直接送达生产线的消费点上。在这一过程中,整车生产厂将物流配送的任务交给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对它一家发出物流指令,减少了实物流和信息流;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帮助整车生产厂监控库存数量。例如,零配件厂商SA、SB及SC向整车生产厂M提供零配件,M的生产节拍为每天10辆,第三方物流3PL加入前后的运送和仓储模式对比如图2和图3所示。
2、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在明确了第三方物流在汽车工作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后,就可以有的放矢的讨论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问题了。
2.1、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3个层次
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信息化、利用信息系统优化作业及供应链信息整合。
1)基础信息化需求依然是主流。这一层次主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及共享,最终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决策水平,从而为企业带来效益。这个层面上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流程改造和优化的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对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决策提供及时和准确地信息。
案例:国内某汽车物流公司,随着国内汽车产量的增加,规模急速扩张。在业务数据管理和财务数据分析上无法适应急速扩张的业务,公司领导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开发了一套业务管理分析系统。将业务数据录入系统,实现了各个不同地点的业务点的数据共享。通过数据分析,提供业务走势分析、比例分析及利润分析等信息,有效提高了业务决策水平。
2)设计流程改造的信息化需求日益突出。这一层次主要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管理制度之中。此时的信息系统作用有二,其一是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规范地贯彻执行;其二是在规定的流程中提高优化的操作方案,包括仓储存取优化方案和运输路径优化方案等,此时信息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
案例:某中日合资企业F,主要从事汽车物流业务。其使用的仓库管理系统,利用条码技术,将货位和部品的信息转化为数据存储在系统内;可以清楚地显示部品的存储位置、数量及进出库时间;并且通过预先设定的算法,可以优化存取方案:包括优化叉车行动路线、优化仓储空间、优化作业人员操作动作及优化货车装载时间,使其仓库作业始终保持低成本和高效率的运作之中。
3)第3个层面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韵作用上升,其中物流管理是主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及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调等。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神经系统。供应链的基础是建立互利的机制,但是这种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案来保证,信息系统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这种互利机制的手段。此时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要注重与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信息共享功能,对数据的处理要注重资源整合功能和预测功能。例如零配件厂的库存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自动补货系统来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由整车生产厂的物流系统管理。
2.2、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手段
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核心是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信息平台支持各子信息系统并提供全面的物流网络管理解决方案;同时,物流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效运行的软件基础,应当加强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物流园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都要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EDI就是将数据和信息规范化、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换和处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标准的表单可以为企业的商务数据交换以及客户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不受地域的限制。采用EDI技术可以提高交易频率、减少信息处理的差错、节省库存费用及降低贸易成本;但对基于互联网的EDI通讯应注意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2.2、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DBS)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物理上分散而逻辑上集中的数据库系统,它支持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是由一组数据组成,这组数据可分布在由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的不同计算机上,网络上的每个结点具有独立处理的能力,可以执行局部应用,同时每个结点也可以通过网络执行全局应用。图4为分布式数据库示意图,分布式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一些物流企业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进行物流管理,可以提高实时化水平。
2.2.3、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是研究模拟人类智能活动以延伸人类智能的科学。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中面向实际应用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它存储有某个领域的专家知识(构成知识库),并拥有类似于专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推理机制(组成推理系统)。系统能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并运用知识进行推理,作出决策和判断,其解决问题的水平达到专家的水准。利用物流专家系统软件,可使物流决策更加快速和科学。汽车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中应充分重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的研制开发。
2.2.4、国际互联网技术
依托国际互联网,物流企业可以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主动信息进行宣传以扩大企业影响力,从容面对国际竞争。企业内部网络(Internet)是一种内部信息管理和交换的基础设施,它可以使企业实现内部信息共享,让企业经营决策者动态和实时地进行物流管理,集约地实现物流功能。
2.2.5、其它物流信息技术
我国的汽车物流企业发展水平并不一致,既有传统的仓储及运输企业改制而成的物流企业,也有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延伸而形成的现代物流企业,还有近年来成立的个体和集体物流企业。因此各个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计划,加快运用信息化技术,诸如条码技术(BC)、射频技术(RF)、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快速响应(OR)、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订货系统(EOS)及数据仓库技术(DW)等。
2.3、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从需求层次上来看,3个层次的需求是由浅入深的,后一阶段往往以前一阶段的基础为起点,即流程改造和过程的优化控制要以信息化基础为起点,而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的管理又要以企业流程设计和运行优化为基础。由于我国汽车物流企业的发展势头都比较迅猛,而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提供了信息系统后发优势的可能性。所以有的企业常常三步并作一步走,不否定有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企业处理不好,不能对症下药,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伤筋动骨。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管理;发展影响;生产方式;组织结构
一、现代企业的发展问题
(一)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随着企业发展机制的不断健全,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机遇,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企业的市场经营及运作模式不断发生着变革,传统企业不仅需要面对传统式的市场竞争,也需要面对网络竞争,市场竞争对象增加,网络竞争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新的焦点。在这种趋势下,必须进行电子商务化运作模式的开展,从而适应当下全球化、网络化的市场竞争趋势。(二)企业面临的发展挑战问题。1.对网络经济影响的认识不足。在现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的管理者缺乏对网络经济影响的足够性认识,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真正理解网络经济的运作原理,其缺乏对网络经济概念的统一性、全面性、科学性认识,这就难以适应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运作管理趋势。有的企业的经营者片面的认为网络经济只对高新技术企业产生冲击及影响,对传统型企业的发展影响较低。随着互联网体系的不断健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网络经济模式的联系日益密切,网络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的经济价值链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传统型企业还是高新技术型企业都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及影响,其改变了企业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2.信息化建设问题。整体来看,我国企业缺乏健全的信息化建设机制,难以实现网络经济化环节、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环节的协调,从而不利于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建设模块的开展。在信息化发展浪潮中,如果企业不能抓住网络经济趋势下的市场发展机会,必然跟不上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不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推动现代企业的健康可持续性运作,必须进行网络经济管理模式、技术创新模式、信息化经营模式的结合,提升对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较低,缺乏网络经济发展体系的科学化运作及经营手段。在很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们不能按照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企业内部业务管理方案的优化,从而不利于企业现代化经营模式、销售模式等的开展。在网络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有些企业依旧使用传统的企业组织及管理结构,其经营模式过于陈旧,不能适应现阶段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3.网络经济发展管理问题。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经营管理模式与网络经济运作模式的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企业管理者没有深入了解现代化网络经济发展的本质概念,有的领导者片面的认为网络经济模式即企业网络化经营及管理模式,缺乏对网络经济发展模式的正确理解,有的企业即使建立起企业网站,却不能充分发挥企业网站的作用,不能对网站展开定期性的管理及维护,其网站建设模式缺乏自身企业的发展特色,很多企业的网站仅仅公布了公司的产品介绍及管理者信息,不能实现对企业网站的充分性利用。实践证明,通过对企业网站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企业产品的网络化营销,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发展形象。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自己网站的管理及宣传,缺乏战略性的网络营销策略,不能正确发挥企业网站的积极性作用。
二、网络经济运作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网络经济是重要的生产推动力。网络经济发展模式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网络经济发展策略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模式,通过对网络经济发展方案的应用,有利于推动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模块的有效性开展,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发展体系是网络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背景,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互联网体系的健全。整体来看,企业的稳步性发展离不开科学性的企业生产及经营策略,通过对网络经济运作方案的优化,有利于推动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块的发展。(二)企业发展与网络信息发展体系的密切联系。随着全球经济分化机制的不断应用,我国经济市场日益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网络化运营及管理的发展地位不断提升。通过对网络信息发展体系的健全,有利于提升企业产品的发展价值,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生产及管理信息数据的共享效率,实现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提升企业内部物质流及非物质流的运转效率,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网络发展策略的结合,有利于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三)新型市场的发展要求。在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获取渠道的缺乏,导致企业产品生产信息与市场营销信息的不对称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难以掌握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消费者难以将自身的需求信息反馈给企业。通过对网络经济模式的开展,有利于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模块与消费者互动模块的沟通效率,有利于解决消费者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问题。在网络经济发展背景下,企业能够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状况进行生产方案的制定,随着网络体系的不断健全,企业的生产信息获取渠道不断被拓宽,这让产品的即时生产变为一种可能,企业产品的库存量得到有效性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产品仓库更像是中转站而不是存货场所,零库存理念的兴起,有利于提升企业对消费者的服务水平,有利于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三、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管理模式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经济发展认知观念。为了适应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市场发展要求,进行企业管理者网络经济发展认知意识的提升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引起企业相关领导者的重视,进行现代化企业经营运作模式的应用,进行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模式的更新,进行现代化、创新型管理模式的应用,从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员工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经济发展医师,适应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树立对网络经济发展的正确认知,适应现阶段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了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性运作,企业管理者必须进行网络经济运作方案的优化,深入了解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状况,积极参与网络经济活动,实现企业经营及发展理念的创新,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满足现阶段信息化市场的竞争要求。(二)信息化管理方法。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及经营过程中,进行新型网络技术方案的应用是必要的,确保产品经营模式及服务模式的协调,实现企业网站体系的健全,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益,实现企业内部生产及经营活动的统一性管理,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满足现阶段企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的要求。(三)网络经济发展模式。为了适应现阶段网络经济的发展环境,必须实现企业发展模块与网络经济运作模块的结合,进行现代化企业运作战略方案的优化,实现企业内部网络体系的健全,优化企业内部网络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进行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及商务平台的构建,为企业网络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件运作环境。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企业需要进行办公自动化体系的健全,确保信息及资源共享模式的优化,实现企业生产及经营活动的高效率化,这需要建立企业的外部经营网站,提升企业内部工作的运作效率,进行企业网站信息的定期更新,实现企业内外经营及管理信息的协调性运作,提升企业内部经济业务的运作效率。这需要进行企业核心业务管理系统的构建,做好核心业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工作,比如进行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新型方案的应用,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四)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现阶段网络经济发展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通过对电子商务无区域限制交易模式的开展,有利于为客户提供稳定性的交易平台,突破了传统商品贸易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产品需求,增强消费者的使用体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实现了全社会的普及,为了顺应网络经济的发展潮流,必须建立与大型物流企业的长期发展及合作关系,进行产品配送网络体系的健全。通过对售后服务系统网络的构建,有利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从而增强消费者的产品使用体验,有利于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健全产品质量、功效等的反馈机制,让企业及时了解商品存在的质量问题,从而进行相关改进措施的应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要求,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企业必须实现生产经营模式与网络经济发展模式的结合,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运作环境,实现企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辰乐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烟台;人才建设
《审计署2008至2012年信息化发展规划》中表明要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讲话,他提出,要深刻认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山东省烟台市审计局以金审三期工程建设为载体,瞄准审计信息化建设前沿技术,着力实施规划引动、人才带动、考核推动、应用拉动“四轮驱动”规划,大力推动数字化审计,以“烟台市财政资金跟踪审计数据分析平台”为基础,全面推行审计数据集中管理,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
一、国有企业审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现状
调研期间,课题组成员面向国有企业的党组书记、企业业务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部分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和企业内审相关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360份,收回有效卷356份。调查结果如下。
1.岗位要求调查情况
约70%的单位希望每批学生岗位实践工作持续时间半年以上,90%以上的单位要求岗位实践工作持续时间三个月以上;65%以上的单位要求每次岗位实践工作半天以上,不固定岗位实践工作时间的单位约占20%;受访单位对学生专业要求比较宽泛,但主要集中在会计学、计算机应用、审计学、工商管理、理财投资、会计电算化、电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经调查,企业可提供的岗位以办公室、财务室等岗位为主;29%的单位希望学生做一些日常性工作或业务工作为起点,48%的单位希望学生做有一定发挥空间的工作。
2.对学生要求调查情况
约占33%的单位非常需要具备企业ERP、财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所需专业知识的学生,29%的单位比较需要;14%的单位非常需要外语能力强同时具备企业ERP、财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所需专业知识的学生,49%的单位比较需要;36%的单位非常需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及相关软件以及具备企业ERP、财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所需专业知识的学生,30%的比较需要;26%的单位非常需要有丰富法律知识同时具备企业ERP、财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所需专业知识的学生,34%的单位比较需要;26%的单位非常需要有良好财务业务经验以及具备企业ERP、财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所需专业知识的学生,25%的单位比较需要;41%的单位非常需要熟练进行日常业务工作同时具备企业ERP、财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所需专业知识的学生,27%的单位比较需要;46%的单位非常需要有良好写作功底同时具备企业ERP、财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所需专业知识的学生,25%的单位比较需要;44%的单位非常需要学生具有组织能力同时具备企业ERP、财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所需专业知识的学生,26%的单位比较需要。
3.对学生职业素养调查情况
问卷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职业素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受访单位都很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不怕吃苦的精神、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志愿服务意识、较强的社会奉献精神。
4.对学生工作预期调查情况
约50%的单位希望学生能根据学生意愿、特长、期望提供岗位;约70%的单位能够帮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71%的单位能使大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得到提高;61%的单位认为通过学生参与能够提高财务业务管理水平;60%的单位认为通过学生参与能够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66%的单位认为通过学生参与能够提高企业审计管理水平。
二、驻烟高校学生面向财务审计工作调研
面向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滨州医学院、鲁东大学、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烟台职业学院各院系部分学生干部、青年志愿者和普通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94份。调查对象中男性占44%,大一、大二学生占67%,学生党员占70%,学生干部占65%。所学专业以会计学、审计学、计算机应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为主,分别占受访对象的28%、10%、26%、18%、14%。
1.工作时间调查情况
调查显示,68%的学生能够提供的工作时间仅为寒暑假,10%的学生希望工作时间为三个月,11%的学生希望工作时间为半年;20%的学生能每天正常上班,23%的学生每天能上半天,57%的学生能提供的每天工作时间少于半天。
2.工作期望调查情况
调查对象中,愿意参与基层管理工作的学生占92%,不太愿意或坚决不参与的占8%;24%的学生参与过多次业务岗位实践工作,仅参与过或偶尔参与的占61%;63%的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工作;希望从事的工作方面,无特别期望的占27%,希望从事区直机关(街道办)工作的占43%,希望国有企业工作的占24%,希望民营企业工作的仅为6%。调查显示,学生希望从事的具体工作主要是出纳、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记账员、财务信息化管理、业务工作、内审员、审计信息化管理、秘书和办公室服务等岗位,分别占12%、15%、14%、10%、9%、7%、7%、8%、10%、8%。
3.实践预期调查情况
经调查,绝大多数(93%-98%)的学生认为能胜任交付的工作并帮助实现更好发展、可以提升企业活力、可以带动更多人参与岗位实践、可以帮助个人提高人际沟通等职业素养、可以帮助个人提高专业化知识水平、可以帮助加深对企业的了解。
4.影响因素调查情况
问卷对影响学生终止服务因素进行了调查,37%的学生认为在发现企业实际对自己所学专业无实践意义时会提前终止服务;44%的学生认为当参与企业业务实践工作对学生本人学习造成较大影响时会提前终止服务;34%的学生认为当感觉参与岗位实践对个人能力提高帮助不大时会选择提前退出;38%的学生认为当从事大量事务性工作与个人预期不符时会选择提前退出。
三、调研结果分析
综合对高校学生调查情况,作如下分析。
(1)绝大部分青年学生参与岗位业务实践的愿望比较强烈,能够形成工作共识。
(2)受访单位对学生的年级要求和志愿从事岗位实践工作的青年学生的年级有较大差距;受访单位对学生的专业需求、职业素养和热衷参与岗位业务实践工作学生的情况基本吻合。
(3)受访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与高校学生期望从事的工作基本一致,但在工作层面上存在分歧,受访单位能够提供的岗位更多集中在基层,而青年学生更希望能到财务部门、办公室工作。
(4)受访单位和青年学生关于工作持续时间和每天工作时长存在较大分歧,更多受访单位需要学生工作时间有一定的持续性,每批次至少工作三个月,而青年学生能够提供的工作时间主要是寒暑假;每天工作时长方面,大部分受访单位要求学生每天工作时间半天以上,而青年学生大部分满足不了半天需求。
(5)受访单位和青年学生对实践效果都抱有很大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何结华.安徽审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9
[2]徐崛威.我国国家审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企业家天地,2008(02)
[3]张祥金.浅谈审计人才队伍建设[J].理财,2011(02)
[4]胡靖.集团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策略初探.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4)
[5]钱华.审计信息化与审计“免疫系统”初探.科技创新导报,2011(29)
[6]王金夯.浅议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解读砀山县审计局的审计信息化道路.商场现代化,2010;28
作者简介:
关键词:物联网环境;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有效措施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普遍在使用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在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企业的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物联网在物流信息融合的管理上不能满足物流的实际需要、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问题等等,因此,为了提高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水平,相关的物流企业就应该重视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不断加快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并加快我国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建立互利共赢的物流体系,从而保证物流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1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物联网在物流信息融合的管理上不能满足物流的实际需要
目前,从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的现状来看,物联网在物流信息融合的管理上不能满足物流的实际需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物流业务管理主要依赖对数据及时有效的智能处理,但是,目前很多物流企业都忽视了物联网与服务层数据的融合及管理。与此同时,物联网储存主要是借鉴类比数据特征来进行存储,但是并没有建立物联网所特有的存储体系。除此之外,针对数据检索的应用来说,主要是根据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对信息数据进行跟踪识别,但是却没有重视服务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得管理不能满足物流的实际需要。
1.2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的信息化建设问题
众所周知,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物流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又解决了各种现实性的问题。但是,在物联网环境下,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目前物流的应用系统还没有与物流网络供应链系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不能使用物联网供应链的需求。我们都知道,物品一般都是处在运动状态,要想提高物品的运动速率,就必须提高物流的效率。第二,物联网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大部分都缺乏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信息的采集没有达到合理性和规范化。第三,物联网的体制还处于分割状态,资源共享效率不高,很多企业的相关部门都缺乏沟通。
1.3物流企业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很多物流企业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运输方式都处于分离状态,不同部门之间没有达成共识,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与此同时,由于受到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很多物流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实力不强,在这样的模式下,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1.4物流资源的调度、协同控制水平不能满足物联网需求
虽然目前物流网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实现了质量跟踪、防伪系统的应用等功能,但是,物流资源的调度、协同控制水平依然不能满足物联网需求。第一,目前,物流资源的调度依然还是由人工来完成,但是物联网在这个调度过程中起到了主要调度信息的作用,比如,调度资源的数量和时间等。但是,在这个调度的过程中,物联网系统的协同控制比较泛化,不能完成实际安排的任务。第二,从目前物联网的现状来看,资源调度主要是依靠应用的驱动功能,一般都是以小范围的调度为主,同时由于资源调度模式的不同,各个资源调度部门都没有进行资源统一,从而使得整个系统的调度模式通用性不强。第三,由于物联网的智慧性应用不足,不同领域的子网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互联形式,协同控制难度相当大。
2物联网环境下提高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
针对以上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物流企业就应该不断总结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工作,不断加快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并建立互利共赢的物流体系,从而保证物流企业的稳定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下物联网环境下提高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发水平的有效措施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1加快物联网的技术创新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联网技术依然不成熟,仍处于落后阶段,虽然物联网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发展优势,但是它在整体上依然存在核心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为了改变这些现状,相关研究人员就应该不断加快物联网的技术创新。由于各个物流企业的规模不同,拥有的资金实力也各不相同,所以在物联网技术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针对物流产业链内部的企业来说,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应该互相学习,彼此交流,不断积累以往的工作经验,从而实现物联网技术上的不断创新研究。最终增强企业自身的物联网应用能力。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应该定期对市场做一个整体的调查,不断促进企业个性化的发展,并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从而实现物流产业的全面升级。
2.2加快我国物流的信息化发展
目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是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加快我国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就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相关物流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物联网发展体系,不断与时俱进,从而推动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其次,要把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要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搭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不断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信息网络,把分散的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统一化管理,与此同时,物流企业还应该通过式联运平台来对物流枢纽进行整合,保证物流信息的统一化。另外,物流企业还应该建立统一标准的物流服务系统,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的效率,从而实现物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再次,物流企业还应该加快物联网的中间性技术发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对资源实现有效整合,避免一切重复性工作,提高物流工作的效率。最后,物流企业还要加快新型网络商务的建设,利用现代化技术,比如二维码、传感器等,来连接物联网,并按照相关规定对物流信息进行采集。同时,在采集完信息后,还应该对物流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网络体系,从而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促进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
2.3建立互利共赢的物流体系
在物联网环境下,要想提高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发水平,物流企业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物联网应用效率,建立互利共赢的物流体系。物流企业的组成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因此,物流企业就应该建立完善的共生存物流体系,形成统一的物流管理目标,从而保证物流环节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互利共赢物流体系,不仅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又能够实现协同控制作用。另外,物流企业各个部门应该互相学习,共同促进产业链的发展,实现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的高程度共享,并创建属于自身产业链的品牌,促进良性竞争发展。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应该实现物流服务智能化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产业链等级,从而保证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资源调度以及协调控制应用
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资源调度以及协调控制应用也属于物联网环境下提高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物流企业应该加大对物联网技术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动态模型。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应该实现资源之间的有效协同控制,不断促进物联网环境下资源的智能化发展,并不断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资源调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且系统的工作,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物流企业就应该不断优化物联网环境下的资源调度以及协调控制应用,并加快我国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建立互利共赢的物流体系,从而为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庆 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邱剑峰.物联网背景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框架[J].经营与管理,2016(01):78-79.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22-02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必要性
(一)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办学模式的转变,高校财务活动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高校办学资金筹措多元化,特别多校区办学与财务分级管理已比较普遍。高校财务管理面临严峻考验,而财务管理又是高等学校正常运行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与校园生活密不可分的基本环节,财务信息资源是数字校园的重要资源。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比较落后,只能基本满足日常会计核算的需要,不能对学院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但随着学校发展的扩大及业务处理方式的更新,原有的收费管理系统就没法满足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除了应用大量的报销业务、学生收费、管理工作、财务报表之外,还要应付师生的查询欠费、经费使用情况、经费余额、欠费统计等等。给高校的财务人员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也给财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部分高校财务部门的财务人员较少,难以深入监管基层的财务工作,而且财务信息化程度较低,甚至采用手工记账,财务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衰变程度严重,导致学校各部门难以获取及时、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甚至高校的有些部门不能理解财务管理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与财务部门难以配合默契,导致了高校财务管理不能顺利进行。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校财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向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提供数据共享,已成为高校财务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财务工作的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在传统的财务工作中,财务人员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财务信息的输入、输出和整理上,然而工作效率却很低。高校建设财务信息系统可以自动的对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财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资源共享。财务信息资源共享主要表现在各部门之间进行财务信息的相互传递和交换。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将学校各方面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学校各部门的使用者可以随时对所需的数据信息进行查询,实现财务资源的高度共享。
3、财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现代财务科学管理需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培养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引进先进的财务软件,完善财务控制体系,注重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使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全面实现信息化,满足了高校内部财务科学管理的需要。
4、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加强财务监督职能。伴随着我国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财务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使得学校的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加强了财务人员的互相监督,加强财务监督职能。
二、高校财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高校财务管理伴随高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信息化的雏形,甚至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进程走的更快,发展程度更高。但是,高校管理信息化仍在持续发展,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不断的提出新要求。更重要的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和环境制约,从而导致存在许多亟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要明显滞后。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热情不高,投入较少,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高校领导对财务信息化的认知不全面,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始,终始终无法切实的将信息化作为教学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高校财务的信息化建设。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目前,高校中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还有待提升,还需要一大批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在学校中担任维护和更新系统、管理各种软件的集成和开发的人才。而目前高校中专门的人员设置很少,仅仅是维护日常网络的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普及。同时财务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低,在执行会计活动的时候不能坚持原则、严格执法,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要求财务人员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发展、进步。
(二)网络安全性导致财务信息化平台搭建的风险增大
校园网的网络安全性,仍然是财务管理人员担心的问题,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目前的网络安全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网络安全的保护。首先,虽然高校内部会在网络的各个出口安装防火墙设备,但是财务数据以及会计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在使用内存卡、移动存储卡、局域网等传输介质之间传递的过程中,若工作人员疏于防范,或者不知道采取什么措施,防范不力,导致计算机受到感染,那么就会使得病毒肆意传播,使得财务系统受到病毒的攻击。其次在使用邮箱传递邮件的过程中若不使用加密技术的话,也不能保证交易信息不会被偶然发现这个页面的,未经授权并进行下载的人所截取。
(三)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不恰当
高校财务信息化,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高校对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没有正确的认识,管理模式落后,使得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尽管各高校在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一定的设想,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技术实现上都没有突破,停滞不前,不能实现高校财务的科学管理。所以,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保证高校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现行的软件功不能满足财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
部分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认为信息化就是购买机器设备,往往只注重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资金的投入力度比较大,而忽视了核心的软件信息资源建设。现行的财务软件仅仅是对人工会计工作的模拟系统,只能应付日常的财务工作,而对于比较系统的财务工作还不能够支持。财务软件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内部的财务软件系统需要可以对财务数据进行加工,并且可以兑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财务软件,提高财务信息的时效性。所以现行的软件功不能满足财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影响了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三、发展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今后的发展中,高校的财务工作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做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保证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克服现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的需要
在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领导和决策者对财务信息化的认知和支持,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条件。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努力工作,还需要领导在资金投入上的大力支持。高校领导要对财务信息化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把财务信息化视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与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与问题。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是一项对原则性和专业性要求很强的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是保证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必须要对财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培训,财务人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其次,要加强高校内部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严格遵守财务制度的自觉性,增强财务人员的责任感,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高校财务系统安全控制,加强技术防范,提高系统安全
财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系统,由于学校内部各部门间数据的流动性大,所以高校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对财务系统的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就要求学校加强财务系统安全控制,加强技术防范,提高系统安全。财务人员要掌握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及时的对计算机以及移动存储卡进行病毒查杀,对计算机的病毒库进行升级,做好预防计算机病毒的工作。同时财务信息化系统的通信平台、网络平台以及操作平台采取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如采用防火墙、信息加密技术等使得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得到保障。此外,建立科学的网络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由于财务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以及网络病毒等因素造成的财务风险。
(三)创新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上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当今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要求,这样就需要从管理模式的创新上来克服。作为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克服传统思想的束缚,强化创新意识。而高校领导也要从自身的办学层次及实际情况出发,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创新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在管理模式创新的同时要注意适时的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完成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由传统模式向新模式的过渡。改善财务部门的管理能力,提高财务分析、财务控制、风险分析能力,综合财务信息,为校领导、院系部分和个人提供财务信息服务。
(四)优化高校财务软件功能
优化高校财务软件功能是保证高校财务业务高效运转基本保证。财务软件从早期的财务电子计算机化发展到财务信息系统,进而发展到财务及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已大量融入了管理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对财务作简单的计算机模拟。在财务软件的具体应用中,对数据的来源,格式会提出一系列规范化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不规范、易出错等现实问题。同时财务违纪违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防范,这为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和外部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财务软件功能的优化对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效的财务软件够保障高校财务管理得以良性可持续性的发展。财务软件功能的提高,会计数据处理和工作效能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保障高校管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会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段。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还需要不断的完善,逐步的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财务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增强了财务管理的监督职能,为实现高校实现科学管理奠定基础,保证高校财务工作的高效率运行,也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断迈向新的境界,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高校管整体理水平提高,从容应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高校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段海艳.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途径[D].西北工业大学,2003.
[2]罗兰.高校贷款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审计报,2006,03.
[3]陆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1.
[4]彭军岚.略谈高校的财务活动分析[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82-84.
[5]张海兰.网络信息时代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实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26-29.
[6]王建卫,范宏.高校信息化建设浅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06:215-223.
[7]柳虹.关于高等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事业财会,2005,02:24-25.
[8]骆光荣,程波,吴鸿彬.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04.
【关键词】构建;经营计划;管理体系
一、缘何企业要建立经营计划管理体系?
(一)经营计划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1.要成为一家能够参与市场竞争、并希望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须具备规范、完善的重要管理制度文件和具有竞争优势的管理机制;
2.随着企业与日俱增的资产规模,需大力推动企业整体的制度流程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与竞争对手相比,需完善企业不可复制的管理优势和资源;
3.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应能够及时整理、汇总,并协调内外部的可利用资源,为管理层有方向、有重点地进行下一阶段的管理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同时可在完成重点项目分析的基础上,为管理层提供更加系统的、数量化的技术支持;
4.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为企业绩效考核评价提供强有力的、量化的考核依据;
5.为应对上级主管单位和机构的业绩考核,以及相关报表的报送,企业须以一套成熟的经营计划管理体系为基础,能够及时协调并按照不同要求进行报送,与此同时,能够更好的为应对上级单位的期间检查做准备。
(二)经营计划管理体系建立的实用性
1.加强企业的全局性和系统化管理,在总结和调研的基础上,可协调企业和市场的可利用资源,全局性的、系统性的考虑企业某一阶段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可向企业管理层提供一定的决策建议和管理预警,可系统的跟企业整体或某项业务的具体进度,及时向管理层报备;
2.能够依照“战略规划——经营管理目标——经营计划——业务工作完成后评估——业绩考核”的主线,为企业的考核工作提供更加真实、合理、数字化的考核依据,同时可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企业自身的绩效考核工作;
3.能够及时、按需的向上级主管单位和机构提供更加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企业计划和统计报表,同时可更及时、有利的完成上级主管单位和机构对企业的业绩考核工作。
二、解读企业经营计划管理体系
(一)什么是企业经营计划
依据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经营管理目标、以市场化因素和企业内部实际情况为指导,将企业抽象的阶段性目标按照各业务模块进行合理的分解,形成的现实具有可量化的、可操作性的,以及可及时调整的具体的行动指导目标。
(二)什么是企业经营计划管理体系
以健全的经营计划制度为主线,以完善的企业各关键业务流程为基础,可利用信息化现代管理手段搭建的、可及时跟踪和总结企业某一特定阶段的经营现状,并能够及时协调各关键可利用资源,同时能够依据市场的发展方向,在经过系统性的总结和预测、或是对某一类特定项目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的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切实可行的经营管理工作建议,供管理层决策参考的管理执行平台。
(三)企业经营计划管理体系的定位和优势
企业经营计划作为能够有的放矢的具体跟踪、实现并及时反馈企业发展战略进程的可操作性手段,作为承接企业实现战略规划和开展各具体业务的“中间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经营计划管理体系作为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才能做出的管理经验总结和沉淀,其毫无疑问的具备了企业管理当中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经营计划有助于企业迅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把握正确的市场机会,并有助于增加股东的投资回报。
三、构建经营计划管理体系的关键执行模式
(一)完善体系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制度流程的建设
为保证企业有效的开展并执行经营计划管理体系,同时为把经过反复论证的管理经验和沉淀下来的管理优势引入到实际工作中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持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流程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通过对自身管理工作的总结,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如果要想切实在通盘统一管理并协调企业各业务资源的基础上,做到有重点、有方向对各业务的经营和管理,需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完善其相应制度流程,并严格保证制度流程执行的时效性是举足轻重的。
因此,我们可以在设立企业“计划与预算管理委员”,并明确其在企业计划和预算实行统筹管理的同时,严格执行企业各业务计划、统计报表(或报告)的报送时间和质量的相关要求;另外,应根据制度流程严格按照专门的管理机构下发的计划来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向。
(二)按不同业务、不同层次管理体系内的各业务计划
根据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各业务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要求,企业在不同周期下的计划管理工作,应当采取“统一管理、区别对待”的方式。
所谓“统一管理”,是指企业的各业务经营计划都应当遵从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综合计划管理部门在向管理层提供决策建议时要进行通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而“区别对待”是指企业应根据各业务的特性(比如操作周期、资金额度等)进行“不同时期有重点”的考虑,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在此,我们可以将经营计划按业务模块区分,并按照管理需要和业务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区别管理和统一协调。
(三)提升统计分析质量,提高信息资源的可利用性
为切实加强企业应用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结果控制和反馈的能力,同时提升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效力,企业计划部门应大力加强信息的统计及分析工作,能够应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为加强说明性及说明力度,可进行概率统计分析、(非)线性回归、时间序列分析等;同时,也可根据相关分析需求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以便更能强化经营计划的导向性和管理结果的真实性。
(四)强化体系的决策建议机制,重点打造管理预警机制
为保证企业战略规划有方向、有重点、有步骤的实现,同时为保证企业经营计划管理体系的有效执行,首先应当在加强计划管理效力、日常业务工作交流、强化业务信息数理化处理等手段的基础上,强化经营计划体系的决策建议机制,这不仅要求企业计划管理部门运用相对严密的测算方法和科学的统计分析“由下向上”提高分析报告质量,为管理层提供更为可行的决策建议,同时也要求“由上而下”的加强执行计划管理体系的管理效力;另外,计划管理部门可结合企业的战略规划积极发挥其中的相关职责,在了解外部市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内部的经营管理现状,对相关业务的运行情况进行统筹分析,如若出现“紧急”或“危机”问题,将适时根据情况启动管理预警机制,并通过报告的形式向管理层重点介绍问题,同时出具相关的决策建议供管理层参考。
(五)结合“大计划”概念,充分发挥集团经营计划管理的作用
如果企业正在进行集团化发展,为配合企业全面展开集团化管理的需求,为进一步加强母子公司经营与资源的管理,并为力争达到集团母子公司整体价值最大化和战略发展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企业可依据集团化发展的需求,结合多区域、多业务的特点,将有重点、有层次的逐步搭建并优化子企业相关计划统计的报送工作,同时将逐步形成更加有利于全面了解问题、统筹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沟通管理机制,从而为形成集团范围内的经营计划管理体系构筑核心环节,这将最终有利于集团公司能够更加有的放矢的指导子公司的关键工作。
四、整合并完善经营计划管理体系与其他业务的相关性
(一)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目标考核工作
在持续建立并基本完善经营计划管理体系后,企业可依照“战略规划——经营管理目标——经营计划——业务工作完成后评估——业绩考核”的主线,强化和优化每年目标设置的依据和程序,进一步提升考核工作科学性;同时,针对业界普遍存在的考核目标难量化的问题,企业可以根据计划执行的反馈结果,来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可以为目标责任人提供更明确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成果的预期,并进一步提升目标责任人的工作认同感和积极性,优化企业的激励机制。
(二)集中建立企业统一的对外报送机制
为便于企业统一口径集中对外报送计划统计资料,并为更好的完成上级单位和机构的期间考核工作和年度业绩考核工作,企业可借助体系基本完备后,计划部门作为企业“数据库”的优势,在对数据进行专业化的汇总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够更加规范、有效的提前做出应对措施。
(三)进行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铸造核心竞争力
在经营计划管理体系运作相对成熟的时期,可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契机,开发企业经营计划管理系统,这样将会在进一步规范基础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强化企业的执行力,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做到及时统计分析上期工作、并及时计划指导下期工作;另外,我们在也可在持续完善经营计划管理体系和其他相关业务整合的基础上,逐步将现有的和已经成熟的业务管理模式在系统上进行统筹,以便我们在固化和沉淀个性化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经验的同时,逐步铸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蒂法尼,史蒂文彼得森.如何制定企业经营计划[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6.
[2]代宏坤.经营计划与预算[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
[3]王忠宗.经营计划与预算管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6.
[4]王璞.母子公司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