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5:0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化学工程;发展情况;措施
1引言
化学工程技术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性学科,它是采用一系列科学研究方法对化学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物理或者化学过程,它还包括对原有设备的优化和改进以及对新技术的研究。它以化学为指导思想,将科学理论和工程实际结合在一起,它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以及石油化工等领域。化学工程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工程,它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的步伐,同时化学工程也与高精尖技术联系密切,目前化学工程技术正朝着连续化、集约化、高效化、精细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化学工程技术不仅和工业产生联系密切,它和日常生活也有大的关系,因此对化学工程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吸收国内外最新的技术成果,还有利于改进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新型化学工程技术的研究
2.1绿色化学技术
绿色化学技术是指采用对高新技术使化学反应在进行的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绿色化学技术。它的理念是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采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减少或者消除人类健康有害、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化学原料或者溶剂等。绿色化学不同于传统的环境保护技术,它是从源头上来消除污染的,因此很彻底。它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将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能源的日益枯竭,环境保护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也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绿色化学技术必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2超临界化学技术
超临界液体是指当温度和压力处在临界点时,物体会处于一种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特殊状态,这时物体有气体和液体的双重性质。这种超临界状态的液体在化学工业、生物工业、食品工业等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医药工业领域更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目前,超临界液体的各种性质已经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发展前景十分诱人。而超临界的化学技术就是与超临界液体相关的化学技术,化学界已经将超临界水氧化法成功的应用到了环境保护的领域。目前,超临界化学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技术还不够成熟。
2.3新的分离技术
在化学工业中常常运用物理法和化学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离,例如,利用物质的沸点将不同的物质从分离塔中分离出来,另外还可以根据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离。这些都是传统的分离方法,这些方法技术比较简单,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但是这些分离方法的效率比较低,分离过程也比较慢,越来越不能满足未来化学工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工业中的分离技术也不断的完善,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化学技术相结合就形成新的分离技术。例如,在传统的半透膜分离技术中加入了一些新的控制方法,这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大大加快了分离的速度和效率。
2.4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化学技术
化学技术在发展时遇到了大量的数据计算和数据采集的问题,用传统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势必会严重影响化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化学技术中采用了大量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使得数据的计算和处理变的非常快捷,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计算机技术的在化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在流体力学和数值传热学上,它主要采用数值模拟法进行研究,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大量的实验作为支撑,然后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将数据直观的表示出现。这种方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研究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总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化学技术一定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3化学工程技术发展的优化措施
化学工程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化学工程技术也有很多不适合化学产业发展的地方,所以在化学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要采取以下几种优化措施:
3.1加强化学工程基础应用的研究
化学工程技术在发展时除了要紧跟科技发展的前沿外,还要对必要的基础应用展开研究。众所周知,基础应用研究投资大,研发时间长,短期内很难看到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出发为了化学工程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基础应用研究。另外,在引进外来先进技术时要注意消化吸收其中的基础技术,做好自己的技术储备工作。
3.2利用化学工程技术对现有的化学流程和工艺进行改造
在化学工业中,我们长期都是引进外国的产生工艺和生产线,缺乏独立开发自己生产线的能力。因此,以后我们在引用外国先进技术时要注意消化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核心技术。另外,要充分利用过程模拟技术对现有的生产设备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关键问题所在,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对现有的生产线进行改造。
3.3加强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高校和研究所搞的项目的和技术往往偏向于理论和研究,实际应用的项目不多,而在企业中往往都是实际的应用项目,但是这些项目缺精确的理论指导。这样就在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之间发生了脱节现象,以后必须要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三者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合作机制。将企业中的更多的实际课题拿到高校和研究所去做,这样既解决了企业项目理论性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高校和研究所项目过于偏向理论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和企业都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校企合作制度,这极大的促进了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所以,只有加强这三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才能更好的促进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
3.4加强绿色化学技术的研究
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目前我国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明确提出了保护环境,减少能源消耗的目标。而传统的化学工业作为污染的主要来源更要加强技术技术改造,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所以,加强绿色化学技术的研究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它的发展对我们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5做好人才工程的建设
21世纪国际社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以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谁在科技上遥遥领先谁就掌握了国民经济发展制高点。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作为支撑,因此,我们要加强化学工程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化学工程人才。另外,还要提高化学工程人员的待遇,稳定化学工程研究队伍,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最后还要鼓励创新精神,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做好创新工作也是化学工程技术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化学工程技术正处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化学工业过程技术开发力度的加大,化学工程技术必将以全新的面貌和辉煌的成就呈现在大家面前。
4结束语
现在的化学工程技术与以前传统的化学技术已经有很大的区别,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采用了很多的新技术,例如绿色化学技术、超临界化学技术、新的分离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我国的化学工程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很多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在一些关键领域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还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我国化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并且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房鼎业.化学工程的技术进展与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8,(05):33-36.
1.1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热捧的人才。特别是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把研究生关闭在校园里培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异地培养,多地培养成为必然。必须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链”的各个环节。在招生环节,我们对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考生的面试采取了与科学学位考生不同的方式,把对考生的实践经验作为主要的面试内容,让考生感受到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许多考生面试后积极主动地到工厂企业锻炼,入学后带着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学习,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培养环节,我们的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公共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专业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我们加大了公共课的比重,利用我校的有效资源,合理整合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计算机与管理类课程。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理论课中包含实践知识,实践课中包含理论知识。在实践培养环节,我们建立了湖南化工研究院、湖南海利化工有限公司、国家农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四达试剂有限公司等多个培养基地,实践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另外,鼓励研究生在学校组织的集中实践之外增加自主分散实践。在学位论文环节,我们要求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开题前认真查阅文献,尽量了解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选择直接来源于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应用技术课题和现实问题的课题。同时,聘请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开题报告会,对选题进行严格审定,多角度考虑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实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采用产品开发、工程或工艺设计、工程放大及新技术工程应用报告、典型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
1.2突出课程教师和导师的主导地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通过相关课程和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来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担任课程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课程教学。如研究生自主参与教学、由多位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拼盘式”教学模式等等。在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加大了研究生教师编写适合我院工程硕士实践的教材或讲义的支持力度,加强了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导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导师最少两位,或多位导师,无论哪个培养环节都需要导师的指导与配合,校企导师分工配合,共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导师的选择上,我们把有横向课题,应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选作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导师和授课教师,把与培养基地联系较密切的老师选为校内导师,有利地促进了校企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及时准确掌握论文选题的进展情况等等。
1.3突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或技术管理人才,能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学校为研究生营造合理的宽松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外,只能靠研究生自己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训练,知识结构的改善,实践能力的提高,学位论文设计都需要独立完成,最终自我实现培养目标。
1.4重视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
尽管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时间短,但我校研究生教育历史悠久,有完整的研究生管理文件,管理制度也较为健全。我校研究生处成立了专业学位培养科,负责工程硕士的宏观管理与控制,学位论文的质量标准由研究生处学位办负责管理与控制,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了由科研副院长负责的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管理小组以及由院长、教授、领域带头人、企业专家组成的学位分委员会。
2全日制化学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困境
2.1生源问题
就我们这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生源问题非常严重,直接报考化学工程工程硕士的比例相当少,大多是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与我院同类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相比,化学工程工程硕士推免生只占其1/10。
2.2工程硕士学制问题
我校化学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为两年至三年的弹性学制,我们目前先按两年的计划安排课程学习、实践和学位论文,然后根据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安排论文答辩或适当延长学位论文的时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国家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位标准还未广泛宣传执行之前,导师对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还是沿用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标准,而学校研究生处在办理各种证件时(如学生证、毕业证)都只体现两年学制,普遍反映两年的时间培养既要实践能力强保证充足的实践时间又按时完成高质量学位论文的人才导师压力相当大。为了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以免出现矮化工程硕士的现象,现在大多数工科院校都把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制确定到了三年。
2.3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开放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的更新。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目前我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主要借鉴科学学位的课程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热情参与。
3建议
3.1加强宣传力度,改变观念和教育理念
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型,但无论是导师、研究生本人还是社会,对此都没有足够的认识,在我院关于“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的本质内涵与区别”的小型调查中,非常了解的导师只占9%,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导师各占36%,不太了解的导师还占18%。由于工程硕士的生源大都是调剂生,研究生本人也是不自愿接受工程硕士教育的,重学术轻专业的倾向普遍存在。因此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宣传媒体等都要发挥其作用。
3.2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不仅是对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也是对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是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指挥棒,方向标。推进职业资格认证,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持续发展的得力助手。在这方面,教育硕士就比较规范,工程硕士可以借鉴其他专业学位的经验。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导师,要加强专门的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对新导师要及时培训,了解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改革教学方式,要大力研究完善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等等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2、内容:我系毕业生要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撰写毕业总结论文,记录对大学生
活的点滴回忆,对同学友情、师生情谊的感怀,对母校的惜别之情,记录大学
四年的心路历程、实践感想、对成功与失败的自我评判和反思,对青春及人生
的理解和感悟,重新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制订今后的计划和目标,在
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毕业总结论文由学生自己命题,可采用记叙文
散文、议论文等多种形式。
3、页面设置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用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25cm
左3cm,右1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
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化工系统一规定的格式。
4、字体要求:文章要求3000-5000字,标题一宋体3号字,副标题、正文、标
题二均用仿宋体4号字。
5、页眉及页码: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大庆石
油学院华瑞学院化学工程系2011级届本科生毕业德育论文”。页码从正文开始
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要研究内容是无机化工、有机化工、高分子材料和能源等领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承担着我国化学工业发展人才培养的重任。学生在校期间的生产现场实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独立学院创建实用性应用人才所倡导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生产实习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更多的实际生产过程,掌握并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业经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从一个学生转变为一名职业技术人才。
1 化工专业生产实习现状及成因分析
1.1 生产实习现状
生产实习对于每一个在校大学生而言都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思考并解决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且生产实习对于树立工程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工工业生产过程一般都伴随着很多危险因素,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惨重的后果。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学生难免会因为各种因素在工作上出现差错,所以该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多多参与生产实习。在校期间就要对典型化工过程和各种生产设备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能够为其自身踏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因为种种原因,不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实际内容上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并没有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而且很多学生反映生产实习过程更像是一个参观过程,走马观花似的看一下各种设备,大致听一听技术人员的讲解就结束。学校考核时,学生都是从网上下载图片和资料应付过关。可想而知,这种生产实习教学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1.2 成因分析
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之所以出现当前这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校难以建立一个长期、稳定、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广泛挖掘企业资源,同时也需要企业给予积极响应。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更注重实际效益,而且很多企业都有技术保护制度。大学生到企业工厂实习肯定会对企业的技术保护造成一定的威胁,而且大多数学生在这里实习将来也不会在这里工作,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对于和高校建立长期生产实习基地兴趣不大;第二,学校经费严重不足,难以承担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的开销。有研究人员粗略的估算了一下,一个学生在生产实习教学环节中每天大约需要花费70元左右(包括交通费、住宿费、教师和技术人员的讲课费等),如果想要达到一定的生产实习效果,那么实习时间基本要至少保证3~4周。这样一来一个专业学生一次生产实习就需要学校花费较大一笔开支。对于经费已经非常紧张的高校而言,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三,现代工业日趋自动化、集成化,学生即使到现场也难以直接参与动手实践过程。在生产实习教学中,只能听和看,与课堂教学没什么太大的区别,这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影响很大。
2 化工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策略
2.1 全体动员,重视生产实习教学环节
生产实习环节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从思想上重视该教育教学环节,能够了解并认同生产实习对于学生技术技能提升的作用。同时学校要对每一批即将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能够重视学校给提供的这个来之不易的生产实习过程,努力学习更多的实际工业生产技术,积累更多的相关工作经验。作为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师的独立学院,从院领导到系主任、专业教师都非常重视化工专业的生产实习,实行责任制划分,落实到每位教师每个实习单位。
2.2 积极筹措资金,建立校内化工仿真实训基地
资金是学校开展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早在1998年国家教育部就针对高校建设仿真教学实训基地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意见。海滨学院自设立化学工程专业以来,就积极筹资建设化工专业仿真实验室,运行两年来,已培养了两届化工专业学生。校内化工仿真实训基地是当前高校化工专业生产实习的有效途径,仿真训练系统是一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意识的环境,学生可以反复试验自行设计的开停车方案和事故排除方案。对于相关教学改革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2.3 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校内化工仿真实训基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业生产能力和技能,但毕竟这个教学环节是在校内进行,与实际工业生产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所以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企业实习基地也是学校应该重点努力的目标。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以产品对口、技术先进、设备齐全为理想条件,毕竟这样的工厂代表了该领域最前沿科技和工业生产水平,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实习能够较全面的掌握相关技术技能,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全面加以应用。同时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努力构建“双师型”师资资源体系,为学生的生产实习配备专业、全面的师资培训队伍。学校可以针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关制度,以吸引更多的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稳定实习基地。结合地域性经济结构,依托环渤海经济走廊,海滨学院签署了十余家石油化工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合作比较成熟的有六七家,每年都为大四学生提供相应的顶岗生产实习岗位,稳固了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
2.4 构建全面有效的生产实习评价标准
全面有效评价标准是制约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的关键,学校要根据不同生产实习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达到全面真实考核学生实习效果的目的。同时考核内容不仅要针对于学生,还要有针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整个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进行考核,防止生产实习变为参观浏览,防止学校仅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浪费。所以化工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全面有效的评价标准是关键。
摘要:针对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性质、省属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特色,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通过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优化课程内容,采用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及改革考核内容与方式等,强调在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关键词:《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55-03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生产化工原料,再以化工原料制造各种产品,是化学工业的核心。由于化工产品易燃、易爆、有毒、具有腐蚀性,以及对产品质量、数量、生产效益的追求,再加上人们对安全与环保意识的提高,因此,与化工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化工自动化,应用越来越普遍,发展速度越来越迅速,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超。同时,人们对其认知程度越来越重视。正因为如此,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这门课程,多年来在多种专业、不同档次学校一直开设。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化学与材料等专业开设此门课程,理论学时30学时,实验10学时,使用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厉玉鸣主编的《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第四版。培养目标: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问题与现象
由于教材的内容、上课学时、学校条件,以及教师水平、经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等原因,特别是学时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基础内容没有学好,技能性知识也没掌握,控制系统内容更是糊里糊涂,跟没学一样。有例可佐证:①一学生毕业面试时,用人单位让他讲一讲双金属温度计原理,他竟然说没学过。②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实验时不会连接热电阻探头与显示表。③有学生用转子流量计去测酸性液体的流量,更可笑的是,当转子被腐蚀没了之后,还到溶液中去找。基于以上诸多原因,结合学生就业需要,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我们提出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改革
1.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工作在教育战线的第一线,是具体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因此,是教学改革的先锋。首先,要从教知识向教能力转变。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但对工科学生而言,获得能力更为重要。学到知识要做什么,要工作,要赚到生活的来源,要为社会、国家做贡献,要体现人生的价值。但当你学到一定知识找不到工作而被迫改行,所学专业非所用了,国家的培养、父母的期望作何用,只是提高了文化素质而已吗?所以,作为教师,社会问题我们解决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教书的观念。与其给学生“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如打造学生制造黄金的金手指。其次,要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由于学生多年养成的学习习惯,只会做题而做题,缺少为什么要做题,做题何用?以及做题与实际生产、工程实际有何联系,不做过多思考。对解决实际问题,不知道从何下手,过程如何进行不能制定。所以,我们提出,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以失去细节性、结果性知识为代价,换取对过程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最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不能“本专业”“本课程”观点不变。虽然我们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要专业课是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及设计等。但不一定非让学生从事工艺或工程的工作,或只能向此方向发展。鼓励学生有想法、有向某一交叉学科等钻研的想法,培养独有的能力,形成个人特色。前不久,我们到包头钢铁公司煤气厂进行脱硫实验,发现整个脱硫装置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出于车间一个学分析专业的韩姓工程师之手,其专业水平、完成速度,运行稳定程度,令我们震惊。另外,不能教啥课,啥就重要,要从专业、学生兴趣、发展等多方面向学生介绍,让学生自己判断、决定。对工科院校学生,应侧重培养动手能力与工程能力。在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理论之后,应该明确所学知识有何用。通过动手,亲自实践,掌握专业实际操作的技能,并在操作中体会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同时,进行工程过程的培训,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环节,达到一定的工程能力。应该说,基本专业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必经之路。
2.教学内容改革。①优化教学内容,编写适合本校教学的教材。工艺类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从教学内容上讲差别不大。但由于教学大纲、学时等有别,各等级的学校,教学侧重点不同。即使在同一个班,教师根据学生基础、兴趣等,从教学要求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本校特点,编制教材。重点突出常用仪器、仪表的制作原理、特点、适用场合及如何使用,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内容提出更高要求,尤其简单控制系统及常用复杂控制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作为教材重中之重。尽管计算机控制系统现已应用非常普遍,但由于专业性太强,学时紧张,因此只作为介绍内容。②增加实验投入,提供更多动手操作机会。由于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工艺类又是附属课,课程性质影响一些人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投入上力度不够,甚至根本不重视,以至于实验装置落后,台套数不足。而基础课上课班级多,人数多,此门课实验又非为独立设课,实验效果极不理想。现在,我们将实验课调整为独立课,新购一批实验设备,增加了较多控制内容。实验中,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操作机会,能根据实验讲义及个人理解,调节温度、压力、液位、流量以及电机频率等参数,积累动手能力,为日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③深入工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中,积累更多的仪表及自动化知识。除课堂教学外,在各种实习、社会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多深入工厂实际,了解生产过程,认识各种仪表、控制系统,并学会如何操作。对在仪表课上课期间,学生能上交一份相关仪表或控制系统的认识或实习报告,课程的平时考核中会加上5分。④从课程设计中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教材中有一章是设计化工典型单元操作过程控制方案,由于学时关系,课堂中没有专门讲授,但其中主要内容在前面的讲课中已有介绍。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针对以后实际工作的需要,精选一些化工工艺过程,设计相关控制系统。为此,专门下发设计任务书,明确任务的细节,并以小组形式参加答辩,每个人为答辩同学打分,作为成绩核定的一部分。学生的认真程度、积极性是空前的。在课程内容改革过程中,提倡学生自学,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及网络等便利条件,从中获取各种仪表的相应信息。广泛阅读专业期刊,如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西安自动化研究设计院),自动化及仪表(上海仪表研究所)等,了解各种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的研究及进展,尤其针对实际应用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实际工程问题处理、改进类的文献,拓宽视野。可能由于专业知识有限,不一定全部看懂,但通过广泛阅读,积累感兴趣的知识及实用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积累个人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深入工厂,打工实践,接触工程实际过程。目的不在于赚多少钱,而是通过接触实际生产、工程建设,感受生产气氛,体验工程、生产经历,领悟实际过程,总结理论学习的侧重点及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改变学习的思路及方法,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一、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实行“双证制”,其中一项就是职业资格证书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校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与考核主要由每个学校的技能鉴定所(站)完成,这样做能够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节约了成本。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地的人力资源部门只负责最基本的监督,缺少行业、企业第三方认证。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上岗前需重新培训考核,周期较长。
为了使高职区别于中职,很多地区、学校已经开始在高职院校中进行高级工考核,当地的职能部门也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但依旧存在问题,学生在学校获得的高级工证书,在企业看来,含金量更低,即使获得高一级的证书,进入企业后,相关的工资待遇也得不到体现。
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认识模糊不清。学校将“双证制”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却忽视了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大多数学生获得的证书仅是从毕业角度出发,并不能真正将职业资格证书与所学专业需要的职业技能要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职业资格证书是“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生所从事职业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能力,能明确地反映学生自身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资格。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链的调整,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证书的同时,同样注重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能让企业选择到合适的人才,对于学生而言,也能学以致用,提高对口就业率。
二、高职化工类专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改革措施
我们必须认识到,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拓宽就业空间的有效途径,也是高职院校适应新形势、确保高质量、办出新特色的重要举措。化工行业属于特种行业,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化工类专业技能鉴定,并积极进行改革实践。
1.考核工种的选择应针对学生专业和就业
化学工程学院现有九大专业,在校生近两千人,本着“宽基础、共平台”的原则,学院将学生的专业分为“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工业分析”三大类,主要组织学生进行“化工总控工”和“化学检验工”工种的中级工技能鉴定。这两个工种在化工行业中应用广泛,它的推广主要用于强化学生的基础操作技能。同时,根据学生所学具体专业不同,学院从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验实训设施,先后增设了“塑料注塑工”、“药物制剂工”、“有机合成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从学生刚进校,就由专业负责人给学生进行专业介绍,使学生明确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从所学专业出发,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鉴定工种,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学习,使学生获得的证书能够与专业紧密结合,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从学生就业角度,每年的9月份,会有用人单位来学校预定下一年的毕业生,学院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联系企业的行业标准,在应届毕业生中进行“第二技能证书”的考核工作。让学生结合就业岗位群,在专业大类下相近的专业间选择合适的工种并主动申请鉴定。同一个工种可申请参加高级工工种鉴定,这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受益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得到了专业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人才。该项制度已在2012届、2013届毕业生中进行了尝试,得到企业和学生的广泛认可。[2]
2.考核方式的选择
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理论考核和实操考核,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生均采用理论免考的方式,我们针对不同的工种,以学生所学专业的三门主干课的平均成绩作为理论考核成绩的依据。例如:化工总控工选择“基础化学”、“工程制图”和“化工原理”三门课程;化学检验工选择“基础化学”、“常量组分分析”和“微量组分分析”三门课程。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从题库选择性出题进行理论考核或者利用学校有限的仪器设备进行实操考核,这只是过关性的考试,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生产一线中遇到的工艺问题,并不仅仅是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工人,而是成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场工艺工程师,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这种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3,4]
3.利用职业技能鉴定,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职业技能鉴定的认可与否,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成功的关键。学院根据职业技能、职业要求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增加针对性,及时了解行业动态。通过定期召开“专家指导委员会”,从行业、企业的专家口中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实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走访学生就业单位,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对岗位适应情况以及所学内容在岗位中发挥的作用,建立人才评价反馈机制,最终使学校教育能够和行业需求密切联系。
4.通过政企联合,承 办企业职工培训,建立健全考核管理制度
学院的紧密合作企业“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将企业青年职工的培训及职工比武大赛交由化工学院承办,并于2011年由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将企业的“化工总控工”高级工的理论与实操培训一起由化工学院教师承担,培训结束后,由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进行相应工种的高级工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校企合作,第三方认证”的考核方式严格遵循了“考培分离”的原则,获得的证书具有权威认证性,也是对学校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验实训装置建设的肯定。
学院地处长三角,周边化工企业很多,除了承担类似的职工培训外,学院还根据这些企业要求,陆续开办了“扬农班”、“中石化金陵班”、“中海油沙桐班”等订单班,在为这些班级单独制定教学计划时,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职业技能鉴定部分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本着从企业需求出发,从学生就业出发的宗旨,完善自身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形成职业技能鉴定与企业实际、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三方有机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为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行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5.考评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评员多为学院的专业课教师,除了正常的考评工作外,教师更多时候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也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提高修养。通过参加“访问工程师”深入企业一线密切联系行业产业,通过参加行业协会、省教育厅和高教部组织的技师、高级技师等各项培训,熟悉行业前沿和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知识,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在实际考评过程中,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随机抽取校外考评员参加技能鉴定工作,杜绝作弊行为。
学院自身也承担同类职业院校教师的“化学检验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考评工作,使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在同行技能鉴定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总 结
从2005年起,国内由化工教育协会牵头,每年在职业院校中组织“化工总控工”、“化工检验工”等化工类工种的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可获得相应工种的高级工或技师资格证书,该项赛事得到国内一些大型化工企业的赞助,并已先后得到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和教育部认可。但从高职院校自身出发,比赛仅仅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契机,将技能大赛这种考核机制引用到学校的技能鉴定体系中去,这样学校所颁发的技能证书才能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得到企业的青睐。[5]
【关键词】半焦试验;样品;孔径;结果分析
在煤的气化过程中,煤中的低活性组分的反应特性决定了煤气化过程必须采用高温、高压和长停留时间。对煤的气化过程的计算,近似用化学反应控制的缩核模型进行,其全部气化所需的停留时间是气化时碳转化率达到90 %所需时间的两倍。若根据煤的不同组分和不同反应阶段反应性不同的特点实施煤热解、气化、燃烧分级转化, 则可使煤气化技术简化,成本降低,并可以解决煤中污染物的脱除问题。半焦作为煤部分气化后的产物,与原煤在表面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化学组成上有很大的区别,且半焦的孔隙结构对煤气化和燃烧过程有明显的影响。
研究了煤焦气化过程中比表面积和孔容积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煤焦的孔隙结构在气化过程中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原煤的性质,而且取决于气化介质和气化温度; 张守玉等[7]研究了活化条件对煤活性焦孔隙结构的影响以及煤种及碳化条件对活性焦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得出了活性焦微孔容积、微孔面积与活化温度成正比关系,以及不同煤种制得的活性焦表面性质相差很大; 李庆峰等[11]研究了气化活性与孔比表面积的关系,发现石油焦的孔隙结构、孔的分布对其气化活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究影响半焦孔隙结构的因素,发现挥发分的析出或热解对半焦孔隙的生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研究部分气化后生成半焦的特性,得出了不同煤种制得的半焦中挥发分、灰分、固定碳等含量随制备温度的变化趋势。
1.试验样品和试验方法
试验样品为小型流化床N2气氛下煤的热解半焦和某烟煤,某烟煤的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见表1 。
表1 原煤的元素分析与工业分析结果
采用美国康塔公司生产的Autosorb-1-C 型物理化学吸附分析仪测定样品的孔隙结构。在液氮温度下,测定在预先设定的不同压力点下被样品吸附的氮气量(样品的氮吸附量) ,然后通过计算机处理数据,利用Quadrasorb 软件对具有20 个点的吸附等温线进行处理,由多点比表面积测定(BET) 法计算样品比表面积,由BJH 法计算总孔体积、平均孔径和孔径分布。
2.结果与分析
2.1吸附/ 脱附曲线
图1示出了粒度为(0.6~0.9) mm 的某烟煤及其760℃、716℃、673℃3个热解温度下半焦的N2吸附/脱附曲线,横坐标p和p0分别为测试压力和氮气的饱和压力。从原煤及其半焦的等温吸附曲线来看,在相对压力p/p0较低时,曲线上升趋势缓慢,在相对压力较高时,曲线上升较快,这说明相对压力较低时N2主要填塞微孔,而微孔的体积较小,使得吸附较慢。在相对压力较高时,N2主要填充的是中孔和大孔,这表明原煤中既有微孔,也有中大孔。此外,从等温吸附曲线可以看出,半焦的吸附量较原煤增加,且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吸附量增大。
一般来说,某一相对压力p/p0下吸附/ 脱附等温线分离程度越大,说明与此对应的孔含量越多,滞洄环越窄则微孔越发达,滞洄环越宽,表明其孔分布越宽,即孔结构中含有较多的二次孔,同时在其上发生了毛细孔凝聚现象。从图1可以看出,原煤和半焦样品的吸附与脱附曲线并不重合并出现滞洄环,由此可以判断原煤和半焦均具有较宽的孔隙分布,而半焦相对原煤而言,孔隙分布比原煤宽很多,这也说明了半焦较原煤具有更多的二次孔并发生了毛细孔凝聚现象。
不同热解温度下所得半焦的吸附/脱附等温线也有明显差别,从图1 的( b)、(c)、(d)中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吸附量增加,吸附/ 脱附等温线分离程度大大增加,滞洄环明显变宽,这说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毛细孔的凝聚现象越来越明显。
图1原煤及半焦的吸附/ 脱附曲线
2.2比表面积
原煤与半焦的孔比表面积见图2 。从图2可见,与原煤相比,半焦的孔比表面积S较小,且主要集中于微小孔,这与煤气化的半焦的孔比表面积分布有明显不同[12],其主要是因为煤热解过程中,煤中的挥发分析出,半焦的孔隙结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二次孔发展极快。煤气化过程相对热解过程而言,由于气化剂进入煤的内部进行反应,使得气化半焦的孔比表面积远大于煤和热解半焦。半焦的总比表面积S0远大于煤的孔比表面积,孔比表面积的分布更集中于微孔,而且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半焦孔隙变得更加发达,此时半焦总的比表面积也相应增加。
图2孔表面积及其分布
2.3总孔体积
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煤的反应活性增加,煤中挥发分进一步析出,当反应深入煤的内部,微孔和毛细孔进一步发展,使得总的孔体积明显增加。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总孔体积增加的幅度逐渐增大。
2.4孔径及孔径分布
半焦的孔径分布主要集中于小孔或微孔,大孔的概率几乎为零。原煤的孔则主要集中于中小孔,而且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微孔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孔径分布越来越集中于微孔,这主要是由于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形成了更多的毛细孔。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平均孔径急剧下降,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孔隙结构变得更发达的同时,出现了更多的二次孔,而二次孔多为毛细孔,导致了平均孔径的急剧下降。
3.结论
(1)对原煤和流化床热解半焦的吸附/脱附曲线的分析表明,与原煤相比,半焦的滞洄环宽度明显增加;原煤样品中有较大的中孔,也有较小微孔,而半焦吸附能力较原煤强,这说明在热解过程中孔隙结构变得更加发达,生成了更多的二次孔。
(2)热解温度对半焦的比表面积、孔容积、平均孔径影响较大,随着热解温度的增加,半焦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呈加速增加趋势,而平均孔径则随温度的增加迅速减小。这说明温度的升高促进了孔的扩展,特别是向微孔、毛细孔的扩展,进一步说明热解过程中半焦孔隙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3)煤在流化床中的热解阶段,挥发分的析出对半焦的形成和孔隙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温度升高加速了挥发分的析出,促进了孔隙结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智化,王勤辉等.新型煤气化燃烧集成制氢系统的热力学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6(12):91-97.
[2]段钰锋,周毅等.煤气化半焦孔隙结构[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35):135-139.
[3]周毅,段钰锋等.部分气化后半焦的孔隙结构[J].能源研究与应用.2004(4):24-28.
[4]盛宏至,刘典福等煤部分气化后生成半焦的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4,4(10):187-191.
[5]黄亚继,金保升等.煤气化过程中煤气化元素迁移规律与气化温度的关系[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6,2(4):10-15.
[6]向银花,王洋等.煤焦气化过程中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2,4(30) 108-112.
[7]张守玉,王洋等.活化条件对彬县煤活化焦孔隙结构的影响[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3,9(19):221-226.
[8]张守玉,吕俊复等.煤种及炭化条件对活性焦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J].化学工程,2004,10(32):39-43.
[9]范云鸽,李燕鸿,马建标.交联苯乙烯型多孔吸附剂的中孔性质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23(8):16222-1626.
[10]袁晓红,姚源,唐永良.活性炭吸附剂的孔结构表征[J].中国粉体技术,2000 (S1)(增刊):190-191.
关键词:高分子膜 生物酶 催化转化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057-02
高分子膜分离技术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在膜两侧自由能差或化学位差的作用下,使得原料混合物中的某组分选择性的透过膜,从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达到提纯、浓缩等目的的分离技术。膜分离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生物医药、食品等领域。
1 膜分离原理及分类
1.1 氨基酸分离原理
氨基酸生物酶催化转化结束后,其转化液化学组分复杂,相对分子量从几十到几百万不等,一般来说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学成分多为无效成分,应首先考虑将其去除。氨基酸或肽类的分离是在膜的选择透过性或传递性受到膜两侧的自由能差或化学位差所推动来实现的。氨基酸选择透过膜能力可分为两类:一是借助外界能量,发生有低位到高位的移动;二是借助本身的化学位差,发生有高位到地位的移动。移动和传递的驱动力可以是膜两侧的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化学成分通过膜移动和传递时,根据膜的结构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分离机制。
1.2 高分子膜应用分类
对于工业生产而言,以多种技术集成综合工艺应用为基础的膜分离技术发展很快,通常以分离机制、分离推动力、膜材料及结构形态等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法,按照膜材质如陶瓷膜、金属膜与聚砜类超滤膜、纤维素反渗透膜等进行分类。以下是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中使用的膜设备,根据分离技术的基本特点和膜孔径的大小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2 膜分离技术处理流程
2.1 物料预处理
一般生物酶催化转化的氨基酸料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性细胞碎片、细菌、可溶性高分子物质,不经过预处理直接微滤或者超滤,将会导致膜孔堵塞或聚集在膜的表面使膜污染,从而降低了分离性能和生产效率,因此,在使用液酶转化时必须对含有多种物质的物料进行预处理,一般采用的手段是去除高分子杂质,通常采用高速离心法或者絮凝澄清等方式,处理微生物灭活,一般进行高温或者pH调节处理,通过改变微生物的生L环境来改变微生物的特性,使分离膜设备在其适宜的温度和pH范围内进行快速分离,采用固定化酶将使以上问题变得简单。
2.2 分离操作
一般的膜分离设备在分离生物酶转化液时,多采用错流操作来减少物料在滤材上的沉积,具体操作方式是在压力驱动下,使物料在膜系统的一侧进行高速高压流动,在膜切面形成切向流,从而使小分子物质通过膜。大分子物质或颗粒被膜截留,从而达到分离、浓缩、纯化的目的。单程操作或循环操作在工业化生产上应用也比较广泛,通过多个膜组件进行串联,在增压泵作用下将料液进行二次加压分离,从而达到相应的效果,如此循环,直到达到预定浓度或预定值为止。
2.3 后处理工序
膜应用技术的后处理工序非常重要,主要分为膜清洗和膜组件的定期维护,膜清洗可分为酸碱、化学、电场或超声波洗涤等,将膜表面和膜孔内物质进行处理,从而恢复膜的性能;膜组件定期维护包括膜组件更换、膜组块交替使用等。后处理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使用环境,因此将生物酶制备成固定化酶对膜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显得非常重要。
3 膜分离技术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优势
膜分离技术作为高分子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交叉融会的新型高效分离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性质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性,与传统分离技术如蒸馏、萃取、吸附、深冷分离等技术相比,膜分离过程大多无相变(渗透汽化除外),可常温操作,设备流程简单,易实现工业放大,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浓缩和纯化、能耗低、分离系数大等优点。同时膜技术应用范围广,适用性强,形式多样,可根据工业应用特点选择中空纤维式、管式、卷式、框式、回转平膜和浸渍平膜等。
3.2 存在的问题
3.2.1 耐污能力
在工业应用上,高分子膜的耐污能力差是最突出的问题,分为膜污染和膜孔堵塞等因素导致的膜通透性下降和膜材质自身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导致的膜劣化,从而导致膜性能的改变。
3.2.2 特定功能
由于目标产物的性能差异,针对不同体系的膜选择有很大区别,特别是在氨基酸应用领域,相似特性,相近分子量,相近等电点物料的分离,是工业工程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改善膜设备对此种物料的分离,这种特定膜的研究显得非常紧迫。
3.2.3 膜材料回收再利用
高分子膜材料多采用有机添加剂或复合材料制备而成,在回收再生方面尚无成功案例,工业生产上多以固废进行处理,如此造成了大量基础材料的浪费,不利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
4 发展展望
高分子膜在生物酶催化转化的应用上越来越广泛,随着固定化酶技术、智能高分子膜技术、功能高分子膜、再生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其具有的工艺流程短、能耗低,人机效率高、节约环保的生产技术将会对整个氨基酸衍生物生产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摘要:有机化学实验是高校化学、化工、制药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近年来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在各高校中也渐成潮流。然而,作者在自身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低年级基础实验课程双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与质量,盲目开展、推广双语教学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关键词:双语教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24-02
一、引言
自2001年教育部明文提出在高校中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开始,英语、汉语混合教学逐渐成为新世纪以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领域。作为高校化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许多高校即陆续开始尝试在低年级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英文教材,使用英文讲授,以使学生较早接触并熟悉专业英语,便于其高年级阶段的文献查阅、实验室科研等任务。我校也较早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至今已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借鉴、采用了一系列颇有效果的做法,如编写双语教材、强调化学化工专业词汇、实验讲解时采用较浅显的英文口语、繁难处采用汉语复述、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并使用英文完成实验报告等。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值得改进与反思。
二、反思
1.英文讲授。作为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实验课在高校中通常安排在低年级完成。刚开始接触该课程的同学,之前只经过了短期的大学生活,仅有少量的无机化学实验基础。猛然间接触更为复杂的,同时又以英文讲授的有机实验课,遭遇大量的新的专业词汇,对学生而言明显学习曲线显得陡峭了些。许多低年级同学听力基础也较为薄弱,更是难以适应英文讲解的环境。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多处报道的经验,我们尝试过使用由浅入深的授课方法,起初的几次实验大量使用汉语,而后逐渐提高英语比例,而较复杂的操作、步骤先使用英语而后再使用汉语对照讲解。这种英汉对照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习曲线的问题。此外,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切换中英文讲述,不可避免地引起了语言环境的割裂。汉语与英语在表述逻辑上本身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学生在听课时需要频繁地切换接受模式,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思维混乱,引起知识掌握的碎片化。更有部分同学在英汉对照讲解过程中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对英语不去深究,专等汉语的复述部分。这显然并非双语教学的初衷,反而是事倍功半的浪费。针对这一问题,有人建议以较大尺度(章节、课时)为单位而非以小尺度(句、段落)为单位进行英汉对照:先完全以英文讲解整个实验,以便为学生提供完整的英语环境,培养其用英语思考的习惯,进而理解相关知识;待英文讲解结束后,再使用汉语复述主要内容,纠正之前学生可能的理解偏差。我们的初步实践中也发现,这种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频繁语言环境切换的弱点,然而两次整体性的讲解会使得授课时间几乎成倍延长。在理工科高校中,基础课学时原本就异常紧张,这种做法偶尔使用尚有可能,但大规模、持续性贯穿整个实验课教学几乎没有可行性。
2.双语教材。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一本合适的英文教材必不可少。不少学校的双语教学,特别是理论课,往往直接使用外原版教材。然而实验课程存在其特殊性,各高校由于专业重点、实验室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开设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课内容上往往存在很大区别,国外的原版实验教材在这里更是“水土不服”。为此,我们特意编写了与本校情况契合的英汉双语对照实验教材。为保证教材英文的质量,还特地由有机化学与外语两个教研室合作完成英文部分的编写。但毕竟英语教研室编者对化学操作不甚熟悉,教材的英文部分依然很难称得上地道,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对学生的英文学习难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由于教材中英汉内容基本完全对应,很多学生往往不甚注意英文部分,在预习、复习及实验过程中通常只阅读汉语段落,英文部分遂成为摆设。我们曾考虑过撤除教材中的汉语部分,改为全英文教材,或可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该做法必然会使得斜率本已颇高的学习曲线愈发陡峭,因此也缺乏可操作性。
3.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中重要的总结环节,是对实验内容的复习与提炼,对教学成果的检测与反馈。与诸多其他院校相同,我们也要求学生使用英文完成实验报告。这种做法理论上在实验报告的原本功用之外,还可加深学习者对英文专业词汇的印象,检验其双语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其英文写作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受限于自身的语言水平,很难组织好合理、流畅的英文,撰写报告时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英文写作上,反而忽视了实验报告原本的用意。更有甚者,部分同学的实验报告并非自主撰写,而是几乎全盘照抄双语教材中的英文部分,抄写时亦不求甚解,乃至教材中的印刷错误也原封不动出现在报告当中。这种“英文”报告流于表面,毫无意义,完全丧失了实验报告原本的功用,严重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更遑论科学精神的培养了。根据我们自身的实践,盲目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不但完全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使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4.专业词汇。多处的实践都证明,在双语实验教学中,化学专业词汇是特别应当强调的内容。我们也发现,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主要熟记的也是诸如化合物命名、仪器名称、实验操作等专业单词。然而受低年级英语水平及阅读量的限制,学生通常依然无法达到更高的要求:胜任专业文献的阅读、写作任务。而这些英语词汇的学习,基本只是一个简单的记忆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准帮助并不大。更何况,这些词汇日后在《化学英语》课程中,在日后科研实验室工作阅读文献时又将重复涉及。我们曾对比过开展与未进行双语教学的学生在高年级阅读科技文献的情况,并未发现有显著区别。低年级时的双语教学似乎很大程度上做了无用功。
三、结语
总之,经过多年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都耗费更多的资源与时间后,我们发现表面光鲜的双语教学远未达到预期的成果,对低年级学生的专业英文水平提高并不显著。甚至因为学生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在陌生的专业英语上,反而会对实验课程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造成不良影响。英语并非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核心内容,因为双语这个芝麻而丢弃了西瓜,实有买椟还珠、舍本逐末之感。因此,我们认为,双语实验教学――至少在普通高校的低年级阶段――不应为追求新潮而强行大面积推广。对于绝大部分同学,应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而部分英语水平较好的同学或可设立单独的双语教学班。此外,双语实验教学即便展开,也应与之后的专业英语、文献查阅等课程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出现过多的重复、冗余内容。
参考文献:
[1]周萍.有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J].药学教育,2002,18(2):47.
[2]陈德英.有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J].药学教育,2002,19(2):36-37.
[3]万福贤,姜林,尹洪宗,李映,付蕾,李长城.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166-169.
[4]盛野,张雷,吕蕾,王海晶.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初探与体会[J].广州化工,2015,10(20):176-177.
[5]陈牲,田玫,徐丽英.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专刊:195-196.
[6]傅晶,黎俊波.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7):232-234.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落到实处的保障[1]。本文立足于我院化学工程系进行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探讨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意义、思路和内容。
一、高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意义
(一)现行高职教学大纲存在弊端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一直沿用教学大纲的提法,课程标准这个术语只是近年来才开始涉及。教学大纲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具体规定了学科知识的范围、目的、任务、深度、体系和结构、教学时间以及教学法上的具体要求,但由于规定的过于具体细致,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积极性;教学大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参与性,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学大纲的评价侧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能力是第一位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单一的结果评价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无法很好地反映出学生能力的形成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现行教学大纲的弊端就凸现出来,其目标、要求和蕴涵的教育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
(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意义
1.修订课程标准的必要性。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出:“职业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产生到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框架和课程实施建议等内容。它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对比教学大纲,从课程实施的进程出发,除强调对知识的了解、理解和应用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对培养全面素质发展、富有创造力的青年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课程标准有利于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提出实施建议,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做出硬性的、统一的规定,给教师教学留出了足够的创造性空间,便于教师不断学习学科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创造性地开展教学[2];另外,课程标准注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统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符合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
2.课程标准开发中融入工学结合理念的意义。工学结合强调把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结合,它重视工作过程中实践体验的习得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认知基础的奠定,在工作过程中的直接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是书本间接知识学习的有利补充,它符合人类最初的由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学生这一类群体比较有效的认知方式[3]。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美、德、澳、加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受到广泛推广。德国的“双元制”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起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我院“2+1”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德国“双元制”与太仓本地区域优势及经济形势相结合,实现了双元制的本土化,提高了办学水平。
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研究与实践
(一)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原则
1.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为基础的原则。课程的设置与开发,要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根据职业资格标准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我系通过对化工企业生产活动进行深入的职业分析,将化学检验工、化工试验工、化工操作工职业资格鉴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的开发中,坚持以职业活动为指导。
2.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合作之路”,因此,课程的内容设计应紧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动态更新,满足学习者毕业后的就业需要;同时,在课程标准建设中将知识、情感、态度三者相融合,让学生在综合性的活动中培养核心能力。
3.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既区别于本科教育,也不同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或中职教育,因此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中推行适用、够用做法的同时也不能仅仅满足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还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课程标准开发还需要紧扣职业学生的学习特征,着眼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主体
无论是为了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还是灵活性,课程开发都发必须依靠行业或企业完成,校企合作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支撑条件。以我院化学工程系课程开发为例,我们积极联系行业企业,以“太仓市精细化工研发中心”为依托,邀请了很多企业技术人员参加核心课程的开发;同时考虑到课程面向的是学生,所以通过对毕业生的走访和问卷调查及在校生的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和参考学生的想法,力求开发出一系列学生想学的课程、企业需要的课程。
(三)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及案例
工学结合课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工学结合课程的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二是工学结合课程的实施过程,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4]。我们围绕工学结合的理念来设计课程标准,以“化学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为例,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课程性质。主要写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如“化学品分析与检验”的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平台课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检验的能力。先修课程:单项技能训练、化学素养培养,后续课程:精细化工中间体开发与生产等项目课程。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其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另外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提出更进一步的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即具体目标,是指完成本课程之后,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应用技术知识,解决哪些问题,训练哪些能力,会做什么事情。课程目标的描述摒弃原来的“了解”、“理解”和“掌握”这些针对理论知识来说的词,而代之以“能”、“会”等适宜于高职高专的能力标准的描述。
“化学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目标:总体目标与专业目标一致。具体目标为:能根据实际检测情况进行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检测过程的设计,能规范使用常用的分析仪器(各种容量仪器、分析天平、旋光仪、折光仪、pH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等)进行分析测定操作,得出检测报告。
3.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与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合,力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来搭建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来选择项目,打破原来的知识体系,理论内容按项目的需要来选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化学品分析与检验”课程在内容上参照从初级中级高级的职业资格鉴定项目的编排顺序,与国家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4.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建议等。我们学习了姜大源、戴士弘等职业教育专家的理论后,通过一学年的改革试验,现已形成比较稳定的“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现已得到了学院的肯定与支持,学院在硬件上也给予很大支持,越来越多的先进的理实一体化教室正在建设。同时,课程标准虽然在教学各方面不规定得过于具体细致,但给出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建议。
“化学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建议:按照“接受任务制定分析方案采样样品处理和制样分析测试提交分析测试数据和测试报告”流程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起指导和引导作用,全部项目由学生自己完成;采用项目化院本教材,教材以学生为本,以完成任务的典型活动项目来驱动,实现理实一体,教材中的活动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5.课程考核。按照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我们将考核评价着重放在考核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上,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采取过程考核形式,并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注重课程考核的多元化、全程化和自主化。力求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另外,我们推行“双证”制,实行“以证代考”。
“化学品分析与检验”课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化学检验工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化学检验工大赛,参加省级以上化学检验工大赛获奖或取得化学检验工高级职业鉴定证书,允许实行“以证代考”。
关键词: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区域化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海外石油工程建设是我国石油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代石油工程发展的重中之重,一直深受国家及行业内企业单位的高度重视。在海外石油工程建设的管理上,经历了由传统的单体项目制管理到群体项目制管理,再到区域项目制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我国海外石油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竞争力。其中,海外石油工程建设的区域化项目管理模式对海外石油工程建设组织优化、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等多个方面的创新,表现出了明显的实践效果。对此,本文针对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区域化管理的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区域化管理的概述
区域化管理是现代营业规模发展扩大的必然要求,是将区域作为主要划分标准,通过建立区域管理部门,以负责区域内业务执行和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区别于单体制管理和群体制管理,区域化管理是整个工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石油工程建设发展不断壮大,经营区域和市场的拓展使得资源需求增长和资源协调共享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给工程项目建设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因此,区域化管理成为了我国现代海外石油工程建设管理的核心手段和途径。在实际应用中,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区域化管理通过职能划分,赋予区域内分公司统一协调管理的职责,有区域项目部门负责所在区域内项目一切经营活动的执行与实施。同时,实行分公司对区域项目部的直线式管理模式,采用经营责任考核制度,而区域项目部内部则实行矩阵式管理。
二、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区域化管理的优劣势分析
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区域化管理的实施通过分级机制对项目进行区域性划分,各级间具有明确的管理功能和职责权利关系。因此,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区域化管理模式具有高效性和精简性,在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和决策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区域化管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正规化、规模化发展。区域化管理能够激发石油工程建设项目的活力和创新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海外石油工程建设而言,区域化管理强化了工程承包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规避海外市场复杂的经营风险、安全风险和社会风险。区域化管理更适应石油工程建设的规律,能够提高整个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
此外,作为一种创新的项目管理体制,区域化管理仍存在很大的漏洞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完善。就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区域化管理的劣势来看,主要表现在由于项目资源的有限性而导致区域管理中产生地方保护意识。这就使得各区域项目部对资源的争夺在工期紧张时就会非常激烈,给分公司在区域之间的管理协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三、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区域化管理创新的表现
作为海外石油工程建设的新型管理模式,区域化管理的创新是在传统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革,以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下项目建设面临的问题。就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改进来看,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区域化管理创新主要表现在:
(一)区域化管理引入了可控成本,对于完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起到了巨大作用
费用划分是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实施区域化管理的一大难题。像采购费用这一成本控制的重点对象,项目经理也往往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对项目经理或者项目团队的考核,要区别可控费用和不可控费用,在预算阶段就应严格区分。区域化管理与可控成本管理的创新结合,对于完善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进一步改进区域化管理的缺陷具有重要作用。
(二)区域化管理有利于合理的设置绩效指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绩效考核是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绩效评估应有基本指标、次要指标和附加参考指标。依次为依据,可以清晰的对区域项目部进行考核,并核定有效的奖罚机制。海外石油工程建设的持续和改进,成功地对项目进行考核和管理是重要保证。在区域化管理中,对区域项目部的考核,主要是针对其项目执行水平和可控成本管理水平。
(三)重新定位组织,强化了项目经理负责制
在组织中,项目经理的作用得到了突显。在区域化管理的模式下,项目经理的定位是工程项目实施的关键点,项目经理的成功取决于组织对项目经理的定位。同时,在激烈的海外竞争市场环境下,项目经理直接向高层汇报,有利于赢得客户的好感,给客户留下好印象。此外,项目经理负责许多职能工作的协调,所以可以向指导所有智能部门的人汇报。
四、结语
目前,我国海外石油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已逐渐趋于成熟,区域化管理突破了传统的管理理念,对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创新,使得海外石油工程建设项目的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有效控制了项目成本,并实现了对项目绩效管理的促进作用。但就我国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区域化管理的实践现状来看,仍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加强实践,弥补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而确保海外石油工程建设区域化管理有效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尚松峰,朱健,杜光鉴,史俊学.苏丹油田地面工程项目区域化管理与实践[J].国际石油经济,2010(08).
[2]朱成安.PMC+EPC项目管理模式在石油天然气项目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08).
[3]钟河.中石油工程建设公司:顶级EPC承包商是如何炼成的[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08(09).
[4]纪芒.“以人为本”理念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实践[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4).
一、工业工程的基本观念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是一门新兴的工程科学。早在1881年左右,泰勒(FrederickW.Taylor)就已具有工业工程的观念,但实际上工业工程这门学问却在1920年代才开始,到二次大战后才略具雏型。在国外,泰勒首先提倡「时学研究,而纪尔布雷斯夫妇(F.B&Gilbreths)则为「工学研究的创始人。(编注:有关时学工学的起源,可看另页「工业工程的两个小故事一文。)直到1930年代他们的研究才受到大众的重视,而正式成为工时学(motionandtimestudy),如今工时学可说是工业工程的领域中最基本的一部分,也是传统工业工程的基本观念。
当初,工时学的定义是指对于完成一项工作的操作方法、材料、工具与设备,及其所需的时间,加以研究。而其目的在1.寻求最经济有效的工作方法;2.进一步确认并规定因此所选定的工作方法、材料标准、工具规格及设备要求的理想标准;3.研究并制定工人完工所需的标准时间;4.训练并切实实行新方法。
二、工业工程的定义
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AIIE)对工业工程的定义是:「工业工程是对人员、物料及设备等,从事整个系统之设计改进及运用的一门科学。它利用数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及技巧,并利用工程分析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来规划、预测,并评估由此及其有关系统中所获得的效果。
从上述的定义,读者或许可获知一个大概。概括而言,所有人类及非人类参与的活动,只要有动作出现的,都可应用工业工程的原理原则,以及工业工程的一套系统化的技术,经由最佳途径达到目的。譬如工业工程中的动作连贯性分析(operationsequence),由于人类的任何一种动作都有连贯性,因此把各动作经仔细分析,分成一个个微细单元,删掉不必要的动作,合并可连接的动作,以达到工作简化、动作经济、省时省工之目的。
三、工程学与管理科学的桥梁
换句话说,工业工程就是衔接工程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科学。有人称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管理。
实际上,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工业工程是用工程师的手法去解决与工程和管理有关的问题。在工厂里,一个纯粹研究制造的人和一个精于管理的人常无法沟通,此时就有赖工业工程师作桥梁了。
四、与其它工程学有何不同?
那么,工业工程学与机械、电机、化学、土木等工程学有何不同呢?传统的工程学,以「设计更经济的系统为目的。如:机械工程设计高效率之「经济的机器系统,电机工程设计「经济的电路系统,它们设计的对象仅以机器、设备为着眼点。而工业工程除了考虑机器设备之设计外,还包含了人的因素(humanfactor),而以结合「人、材料、设备等之综合系统为对象。
五、与其它管理科学的区别何在?
读者或许又要问道:工业工程与企业管理(business-management),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management)同样都与管理有关,彼此之间又有何不同呢?工业工程与企业管理之区别,乃在于工业工程是透过工程途径(engineeringapproach),应用科学上及工程上之方法与技术,考虑人员、机器、设备、制程、方法、时间等因素来解决管理上遭遇的问题,而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便无法采取工程途径去解决管理上的问题。
六、工业工程师扮演的角色
既然工业工程科系培养的学生具备上述的知识,那么一个工业工程师在工厂中扮演个什么角色呢?要了解这一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工厂中所存在的几个普遍问题:
(1)工厂中,每位专业工程师专司其职,谁来沟通不同的专业工程师呢?
(2)工厂里,老板关心一件事(赚钱与产量),员工关心另件事(薪水与劳力的付出),那么谁来作老板和员工的桥梁?
(3)工厂里,人人关心赶货及品质,是否有人关心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又更好?如果有,那么这种改善的工作谁来做?
(4)人人关心机器、物料、……,谁来关心最重要的「人?如何使这些人做得更舒服、做得更多、赚得更多,而且受到尊重?
(5)大家关心产量,谁关心总成本?
(6)各个小单位往往都有本位主义,由谁来考虑整个工厂的最适点(optimization)?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适当人选就是工业工程师。
更详细地说,工业工程师在工厂里做的事有:工作方法的设计和改善、操作标准时间及物料标准用量的设订、制程、夹具与工具的设计、成本的计算与分析、生产计划与管制、产能计划与分析、物料管理、品质分析与管制、工厂布置、工业安全
作业、工作评价与奖金制度的设立、事务流程的改善、系统或制度的设计等等。
七、推广工业工程观念的阻力
一般来说,工业工程的观念与作法在工厂里推广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毫无阻力的,这可分三点来说:
(1)在一些闭塞的家族式企业中,企业主的观念不够开放,不愿公开办厂各方面的问题,也不愿提供周全的资料,没有资料工业工程师就无从下手解决问题。
(2)人类守旧的观念,拒绝改变,因此工业工程师即无从施展所长。
(3)一件新事物要经过学习的过程,人们才能驾轻就熟地应用,而学习的起步总是比较困难且成效不显著,因此人们即使费力些,也宁可继续使用习惯了的旧方法、旧东西。
这种种的阻力多少削弱了工业工程观念的推广,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企业界未能与已开发国家的企业并驾齐驱的原因之一。虽然工业工程观念早在民国四十二年左右就被介绍到台湾了,迄今,知道工业工程是什么的人并不多的原因也多少受了这些阻力的影响。
如引言中提及,时势潮流使得企业型态变大了,传统的用本能管理的方法势必遭到淘汰,虽说每个人都有管理的本能,但是管理的好或坏、管理人数的多或寡、管理幅度的宽或窄,都会受个人能力的限制,因此如何能用有系统的方法把大规模的工作作得更好、更快,就必须用科学方法来管理,也就必须借重工业工程了。
当然,工业工程师的能力决非万能的,但只要是学有专精的工业工程知识,则其失误的可能性较小,因为工业工程的做法不是凭直觉,而是依数据来做决定的。同理,如有了工业工程,做错误决策的机会也可减少很多。
八、工业工程师解决问题的途径
工业工程是经由下列两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一)问题的解决与决策(problemsolving&decisionmaking)
(1)确定问题:先了解问题性质及症结所在。
(2)分析问题:从找资料、记录现况、了解限制条件、探讨问题,以深入问题。
(3)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4)评估诸项方案,决定最佳决策。
(5)采取行动。
(6)考核行动结果,再提更佳解决途径。
(二)系统与方法工程(system&methodengineering)
从资料收集、组织、分析以及如何安排等数理计算及专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难题。
九、工业工程的未来
从上面种种的说明,工业工程师只能在工厂中工作吗?实际上,在已开发国家中,工业工程早已应用于工厂以外的地方了。像医院、农场、餐厅、旅社、邮局、银行、交通事业、建设业、军事机构以及各政府部门,都有用到工业工程之处。
国内,一些医院也已聘用学工业工程的人员,负责设备配置、人员运用、药品存量管制、数据流等工作(像马偕医院即属此例)。这种应用可说是工业工程的延伸。目前工业工程的领域已不限于工业界,为此,工业工程的名称已不能涵盖它的范围了。
在国内,工业工程虽有军方事业和国民事业率先实施,但是真正使它开花的,还是那些外资工厂。由于他们令人艳羡的成效,也说服了许多国资工厂开始注意这个新的玩意儿,多年来工业工程师的求才广告增多了,这正是工业工程开始在我国普遍被接受的一个明确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