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平面设计的意义

建筑平面设计的意义

时间:2023-08-20 15:0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平面设计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筑平面设计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审美表达

文化建筑在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独树一帜,尤其是在文化属性表达上,更是将文化建筑的建筑特色与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进行融合,突出对人的审美性、物质性、艺术性、精神性的意蕴表达。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的时间与空间关系上,不能孤立地审视文化建筑格局,而是要从文化建筑平面设计思维、审美心理,以及对公众的审美传达等方面,来增添文化建筑的平面艺术审美体验。本文就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展开融合论述,并以首都博物馆为例,挖掘与呈现其审美表达方式。

1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

建筑领域中的文化建筑,泛指以文化教育等为功能基础的各类综合性建筑,如博物院、图书馆、展览馆、文化遗迹、学府等建筑形式。相对于其他建筑,文化建筑除了遵循建筑结构设计要求之外,更要挖掘建筑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在创造特色文化内涵上,需要利用平面艺术设计手法来打造独具文化韵味的建筑美学风格,如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凯旋门、英国的大本钟,以及中国的故宫等。这些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设计风格,既展现了文化建筑自身的功能特点,又从精神文化上发挥了教育功用。平面艺术设计始于环境要素,而建筑设计源自其结构与功能,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的融合,旨在通过建筑学、艺术学理论,突出文化建筑的美观性与舒适性,以及文化教育功能。作为泛称,对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表达,也需要从建筑内部结构、建筑外部环境,以及建筑规划总体有序性上,展现文化建筑艺术设计审美创造,满足人对文化建筑的心理体验与审美鉴赏。

2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的审美内涵

美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觉心理波动的理解与感受。美学认为,美有两种,一种为主观倾向美,另一种为客观倾向美。对于文化建筑的审美表达,就是基于文化建筑的美感,从建筑的直观美学与客观美学价值中作用于人的审美心理。审美心理学家提出,审美是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一种体现,也是对美感的体验活动,多表现为人的知、情、意。建筑平面艺术美学主要是设计师通过平面构图等来营造建筑环境,运用美学要素来吸引受众,让受众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感知建筑环境的美学意蕴。同样,对于文化建筑,设计师要把控当代受众的审美心理共性,改变文化建筑平面设计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多样化艺术语言来表达审美共性心理,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呈现文化建筑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审美感受。2.1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创造。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是基于对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合规性、合目性的统一,从而改造建筑结构与环境的关系,使其更好地满足人的审美规律需求。美学提出,“‘劳动’是活的,是塑造形象之火。对于‘劳动’本身,并非机械地劳动,而是基于创造性内涵‘活’的劳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规律性。”同样,恩格斯也提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可见,愈是高级的、复杂的劳动,就愈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艺术设计。所谓建筑平面艺术设计,就是要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以审美创造为目标来满足公众的审美心理。创造也是创新的过程,艺术设计的生命在于创新,平面艺术设计也在创新,如何从独具前瞻性、独创性的审美创造中推陈出新,就需要立足公众的审美诉求,进行创造。意大利前卫设计师李特萨斯在评价查理•依姆斯设计的椅子时提出,“并非只是设计椅子,而是设计一种坐的方式”。由此可见,对于文化建筑而言,平面艺术设计师需要结合受众对文化建筑的审美诉求,从而营造适宜的审美环境,达到审美创造的目标。2.2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欣赏。对于受众而言,其审美欣赏是什么?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有哪些是值得欣赏的?简而言之,对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的审美欣赏,就是从受众的审美体验中获得心理上的美的感受。比如对建筑外观的审美愉悦,对建筑空间的审美享受,对建筑结构的和谐体验等。无论是何种审美欣赏,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受众的审美认知。同样,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一些技术缺陷、不足等问题,也将影响其审美欣赏体验。总的来说,无论是平面艺术设计形式上的审美愉悦,还是精神上的审美满足,都会与其内外形式的合理、悦目化设计有直接关系。

3首都博物馆在平面艺术设计中的审美表达

作为文化建筑,首都博物馆更具典型性。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在平面艺术设计中更加注重审美表达的运用。3.1对公众审美需求的满足。文化建筑在建筑结构与格局上,不仅要满足功能服务,更要从体现审美价值上为受众营造独特的感官体验。也就是说,建筑与其文化属性的融合,旨在对受众精神与情感的双重交流,以凸显文化建筑的内涵价值。如何做到服务受众,需要从设计思想上表达真诚,从审美享受上突出人与建筑、环境的统一和谐。首都博物馆内部陈列的文物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在对其内容进行分类基础上,依照相应的时间、种类来进行有序陈列。一方面,从文物展示中突出文化意义;另一方面,从文物与博物馆平面艺术结构设置上形成内在契合。比如一些地域性文物、特色性文物设置专门的平面空间进行陈列,增强其艺术审美价值。3.2对设计思维的多维化表现。平面艺术设计同样需要讲究设计思维的创新与变化,文化建筑也不例外。文化建筑在融入审美艺术理念时,与其他建筑环境不同,需要从特殊性艺术符号设计与运用中挖掘和增强平面艺术的内涵,增进受众与文化建筑间的情感融合。当然,平面艺术设计也表现出矛盾性,有时在呈现不一样的艺术情感时可能与受众的认知相悖。当然,从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思维表现来看,多维性变化就是从服务性视角寻找与文化建筑的自身特征相契合。首都博物馆主展厅宽大宏伟,各陈列品依据建筑格局有序排列。在平面设计上,室内文物与室内平面空间环境浑然一体,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让文物文化与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形成历史追溯感。比如沙盘、模型、浮雕、书籍等多种文物构成的展览群,融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受众营造视、听多维感官体验。

总之,文化建筑平面艺术设计,不仅要从形式上借鉴不同的设计风格,还要从根本上构筑受众审美心理与整个建筑空间环境之间的契合点。毫无疑问,文化建筑与平面艺术设计,不仅是满足个体性审美诉求,还是将广大受众的审美共性作为基础性审美特征,从而表达建筑空间平面艺术设计的丰富内涵与审美体验。

作者:王娟 单位:开封大学

第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设计要点;应用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不再简单局限在居住环境上,对建筑的抗震强度也给予了较多关注。要做好建筑抗震设计,使其趋于科学合理,需要在建筑设计基础环节加以规范,使建筑设计技术规范符合建筑抗震标准。本文从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的关联入手,阐述建筑抗震设计中关于建筑设计的几个要点,希望为相关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之间的关联

建筑设计是建筑工程的参照和基本框架,需要在施工开始前完成。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综合考虑了建筑地质特征、建筑气候环境等众要素,是后续施工有序开展的重要依据。

建筑物要达到最优化的抗震效果,离不开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的密切配合,因为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次成形的特点,在设计完毕后往往无法加以大面积的修改,因此,要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就要在建筑平面结构设计、建筑空间布局设计、建筑构件安排、建筑材料运用等多方面加以统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物抗震性。

二、建筑设计环节抗震设计的重要部位及技术要点

(一)建筑顶部部位

现阶段在建筑实践中,多数建筑都存在顶部过高过重的问题,使得建筑物顶部压力较大,相应地,建筑物的墙体也受到顶部压力影响而形成了较大压力,一定程度上使建筑物本身的抗震性及牢固性有所减弱[1]。因此,作为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部位,在建筑设计中要使建筑物顶部与建筑物整体的重心保持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此外,在建筑顶部材料使用上,也要加以充分考虑,优选刚度均匀,重量较轻的材料类型,从而使建筑物抗震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建筑连接点及其构件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普遍关注建筑质量水平,建筑施工与前期相比,在施工规范上更加细化。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建筑工程的基础工作,在建筑设计中就要对建筑连接点及建筑构件部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从现阶段建筑工程实践来看,在建筑物外部设计上通常采用大理石及瓷砖等新材料类型,在建筑物室内设计中主要运用吊顶技术及人工造影技术。因此,在建筑施工中要确保施工材料质量水平,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效果。此外,还要对建筑连接点及构件的牢固性加以实时监管,避免地震引发建筑构件坠落而造成伤亡。

(三)建筑设计限值

结合建筑震害经验教训,我国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建筑设计阶段需考虑的抗震要求限值做出了相关规定:首先,建筑总体高度和建筑层数。在这项内容中,参考建筑结构类型、地震烈度及建筑砌体厚度等对建筑高度和层数进行了限值。对这项规定需严格遵守,以免造成建筑物结构形式的改变。其次,建筑抗震横墙及墙体尺寸。结合建筑楼盖类型、结构形式、地震烈度确定出建筑横墙间距;参考地震烈度,确定出建筑承重窗间墙应具备的最小宽度,承重外墙、非承重外墙、内墙阳角到建筑物门窗洞边最小距离。这些限值要求,都需在建筑设计中遵守执行。

三、建筑设计各方面在抗震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建筑形体设计环节

建筑形体设计涵盖了建筑平面、立面及建筑空间体型设计等方面。在建筑物形体设计中,设计人员要考虑各类建筑外形具备的特点,结合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科学设计建筑物形体类型[2]。结合我国近年发生的大型地震,如汶川地震,可以发现,建筑平面复杂而不对称、局部连续性差或凹凸不规则的,遭受的破坏要更大。相应地,平面规范而又简单的建筑物遭受的破坏程度就小很多。

因此,在建筑形体设计上,要尽量保持建筑平面、立面及建筑空间的规则、简洁;多选择圆形、方形、扇形及矩形等防震效果明显的建筑形体类型,少设计内凹及外凸建筑形体类型,在建筑平面凹进尺寸上,要小于其投影方向整体尺寸的30%;建筑物楼板不要做过多开洞设计,楼板开洞在面积大小上要小于建筑整体楼面面积的30%,并尽量避免楼板错层。建筑物竖向不要做过多的不对称侧翼及长度较长的悬挑。在建筑物形体总体布置上,要使建筑物结构刚度及质量均匀分布,以减少因为建筑形体平面或竖向不规则,导致建筑物结构刚度与质量不相对称,进而引起的扭转反应。

(二)建筑平面设计环节

建筑平面设计反映了建筑物的功能及要求,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在建筑平面设计中,对建筑物内墙布置、柱子间距、房间数量及其布置、内部空间大小、楼梯通道及电梯井等设备的位置及布置等,需要在建筑平面图中加以一一明确标注。此外,受建筑物功能要求差异制约,建筑物各楼层间在平面布置上也要有所差异。

在建筑平面设计中,较易出现的不利于抗震效果发挥的设计类型有以下几方面:一,建筑平面中的内隔墙、填充墙等墙体、具备刚度及强度的建筑物非承重墙体与建筑物柱子布置不相对称,致使建筑物抗震效果不佳;二,将具备较大刚度的电梯井布置在建筑物平面的测角位置,由于其抗侧力刚度较大,在地震发生时可以吸引地震作用力,导致靠近电梯部位的建筑物损毁严重;三,建筑物平面布置上,墙体布置偏重一侧,导致建筑物平面质量偏心,刚度不均,从而使建筑物结构受力不均匀,引起扭转反应,对墙面构成破坏;四,建筑物平面内隔墙设计中出现中断或不对齐现象,致使地震力无法及时传递,引起刚度突变,最后导致建筑结构遭破坏。

基于以上问题,在建筑物平面设计上要使建筑结构的刚度及质量对称并均匀分布,避免扭转反应的发生,并合理布置建筑平面结构的抗侧力构件,将抗震要求充分融入建筑物功能中。

(三)建筑空间设计环节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矛盾日益凸显,高层建筑数量增多,高度增加,如在建筑空间设计上不够科学合理,无疑会极大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3]。建筑空间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物楼层(高度)结构的刚度及质量设计上。

在建筑空间设计环节,存在的一些设计问题,不利于其抗震效果的发挥,下面简要分析:一,受建筑物功能要求限制,在空间设计上常在地下设置商场,采用大空间及大柱距的设计标准,而在建筑物地面以上部门常设计成公寓及写字楼等,采用低层设柱,墙面为主的设计标准。这种设计方法容易导致建筑物刚度及质量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出现不协调,不均匀的情况,如建筑物楼层间刚度及质量数值差距过大,则会引起突变反应,不利于建筑物有效抗震;二,建筑空间设计中,受建筑物功能制约,极易出现楼层间墙体、柱子不对齐、墙体中断不连续、墙体数量上下不一、剪力墙数量过少或不对称、剪力墙无法通到建筑底层等现象,在地震发生时极易引起建筑倒塌危害。

针对这些问题,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一方面要使建筑结构刚度及质量均匀分布,另一方面在剪力墙的布置上一是要使其竖向贯穿整个建筑物,二是要数量充足并均匀布置,避免地震发生时引起扭转反应。

结语:

总之,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建筑设计的优化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基础和前提。要做好建筑抗震设计,要在重视建筑设计重要性的基础上,在建筑设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统筹考虑,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小云.浅谈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新材料新装饰,2014,(13):377+379.

第3篇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问题;对策

一、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正如上述分析中,我们知道了建筑设计中从抗震角度来进行设计是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就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不足之处带来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多层砖房的设计中,对于抗震设计的计算没有做到位,比如说房屋的抗震承载力计算,由于缺乏足够的设计经验,使得相似的砖房采用的砌体强度差别较大;还有在整体的抗震设计要求上没有一致,比如说关于柱和圈的设置,大部分的设计存在较多的富余,而有一小部分的设计存在不足。2、一些住房的要求不同,因此,设计的结构存在许多缺陷和隐患之处,有的房屋为了要求屋内面积足够大,就设置大窗户和大门洞,造成了结构的不规范性,还有的是室内设计要求复杂,设置的平面造型错综复杂,出现了不对齐和不连续等状况。3、在砖房建筑中,房屋的设置过高或者层次过多,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大面积的需要,因此,在顶层或者底层采用混杂的钢筋内框架结构,设计的要求不能与抗震设计要求相符合。总之,砖房作为我国大部分的建筑样式,它本身具有的结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抗震要求的设计,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亟待解决。

二、关于建筑抗震设计存在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建筑抗震设计对于整个建筑行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针对上述建筑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就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建筑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关于建筑体型方面的设计

在建筑体型方面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许多地震后造成的建筑破环现状来看,那些平面形状和空间形状比较复杂的建筑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抗震因素的时候需要注重平面形状和主体空间形状的简单与规范。就比如说在平面形状的设计上,尽量选择规则的形状,如圆形和矩形等形状,避免那些不规则或者是复杂的形状,如凹形和凸性以及一些不对称的体型,那些规则的形状有助于减少地震的强度。还要注意的是,建筑的体型布置中关于结构质量和刚度的分布应该要平均分布和设置,这是为了防止因体型设置的不规则性出现质量和刚度的不对称性,进而影响整个建筑的体型分布和合理设置。

第二, 关于建筑平面布置方面的设计

建筑的平面设计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方面决定着建筑屋的功能和相关要求,比如说墙体的设置要求、建筑房间的布置数量和大小和楼梯的位置安排等平面设计,如墙体与柱子的设置不协调导致地震时候的扭转现象,还有内隔强的不对称设置导致的中断或者不连续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对抗震有着重要影响的。因此,在建筑的平面设计中要尽量做到建筑结构的质量与刚度的均匀分布,防止产生地震时的钮转现象,还有,关于建筑平面布置的整体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建筑抗震要求达到平衡和协调的状态,使得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体现重要的意义。

第三, 关于建筑竖向布置方面的设计

建筑的结构设计不仅要反映在建筑平面的设计,也要重视建筑竖向的设计,关于建筑竖向布置主要是体现在建筑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布置。据相关地震资料显示,许多震后的建筑容易倒塌的原因主要是反映在建筑楼层结构的刚度不够,还有质量的分布也不够均匀,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建筑竖向布置的设计时,应该尽可能的在建筑的竖向分布上做到质量和刚度的分布均匀,使得整体建筑的布置能够从顶层到底层的合理和均匀布置,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地震带来的钮转效应,降低地震带来的建筑整体倒塌现象。

最后,关于建筑布置的其他方面的设计

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抗震设计;重要作用

引 言:建筑行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行业之一,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我国是多地震国家,但我国目前对地震的预防能力较弱,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及其巨大的灾害,因此,要加强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这是进一步保障我国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1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的现状

在建筑抗震设计领域,虽然我国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缓慢,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上,没有能够正确的处理好建筑设计和抗震设计的关系,虽然引进了一些西方欧美抗震设计理念,但缺乏符合本国实际的理论技术创新。很大方面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设计中,没有能够深入研究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的层次和顺序,难以做到重视主体的设计而兼顾细节问题。没有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的运用抗震设计准则。

1.2建筑抗震设计中缺乏科学规范的理论指导,缺乏实际经验的积累;我国对地质地震的认识尚不够完善,对地震的成因,预测,防治研究不够深入,地震防治规范不够科学。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候,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或依据的是不完善的理论。因此,难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完美融合防震设计理念。

1.3建筑抗震设计中,设计立足于固定参数,而忽视了实际情况,设计完全依据“计算设计”完成。而且将一定的地震或力学参数做出固定的规范,比如,在我国地震设计研究中,把地震的降级系数统一规定为2.81,将小震赋予固定统计意义。而小震多用于结构设计中,结构截面承载能力设计和变形的检验计算,需要依据一定的实际情况而行的。

2 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标准

2.1 将概念设计理论和基于性能的设计理论相结合。结合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做出科学严谨勘探,掌握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考虑,做出最优势的战略设计组合。

2.2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辩证灵活运用其中抗震设计原则,严格执行设计施工标准,借鉴其中经验,结合房建本地实际,科学设计。

2.3要坚持实施多级防震措施。传统房建结构多采取的是三级设防措施,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但在新的时期,房建结构必须是采取的多级设防模式,保护建筑主体抗震能力,减轻经济损失,使得建筑抗震中更加安全。

3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3.1解决了建筑竖向布置设计的问题。

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主要是在建筑设计中,反映沿着高度或楼层结构质量、刚度分布问题。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建筑,无论是多层还是单层,都存在此类问题。尤其是在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表现的更为突出。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如果建筑底层是购物中心或商场时,要求大空间和大柱距,而上部的楼层为写字楼或多样化的公寓时,前者要求设置柱,墙少,而后者则是以墙为主。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导致建筑物沿着楼层或高度分布的刚度和质量都不协调、不均匀。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沿着上下相邻的楼层由于质量和刚度相差较大,造成突变。这是建筑设计时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在建筑设计中,要尽量确保沿着竖向结构的刚度均匀分布,特别是在结构不设置刚度较大的刚度转换层时,更要注意。概念设计中,尽可能使剪力墙布置较为均匀,并沿竖向贯通到建筑的底部,同时避免某一楼层的刚度过小,避免地震时的扭转效应。

3.2解决了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难题。

设计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时,屋顶建筑抗震设计也是整个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从多数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评定结果看,屋顶建筑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屋顶设计较高或者设计过重。屋顶设计较高或者设计过重,无形当中加大了屋顶建筑变形,而且地震作用也加大了,尤其对自身和屋顶之下的建筑物的抗震作用都不利。有时屋顶建筑的重心和屋顶之下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屋顶的抗侧力墙和屋顶之下的抗侧力强出现间断,在地震发生时,带来的地震扭转作用也会更严重,对抗震更不利。所以,进行屋顶建筑设计过程中时,应该最大限度的降低屋顶建筑的高度。选用强度较高、轻质、刚度均匀的材料,使得地震作用传递不受阻碍;屋顶重心和屋顶之下的建筑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如果屋顶建筑非常高,屋顶建筑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让屋顶建筑地震作用和突变降低到最小,尽量避免发生扭转效应。

3.3合理进行建筑平面设计、布置设计,提高建筑抗震能力

建筑平面布置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置情况直接反映建筑使用功能和相关要求。平面设计布置时,要将内墙的布置、柱子的距离、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空间活动面积大小、房间数量和布置、电梯井的布置等在建筑平面布置图上进行明确。建筑的使用功能不同,在楼层布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公寓、写字楼、餐饮娱乐、商场等,在进行建筑布置时,空间和房间划分上的差异较大。建筑平面布置多样化的同时,要考虑结构的抗震要求,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建筑平面上的内隔墙、填充墙、具有相应刚度和强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墙体的布置不对称;柱子和墙体的分布不协调不对称;建筑结构刚度和质量在平面上分布不均匀等因素导致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导致建筑损坏。

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影响很大,进行建筑平面布置设计是,要尽可能确保建筑结构的刚度和质量都均匀分布,结构要对称协调,尽量避免突变,防止在地震时发生扭转效应。墙体布置要均匀;剪力墙或抗震墙布置要和结构抗震要求相结合;刚度较大的电梯井要尽量居中布置,避免偏心。建筑平面布置设计要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分布创造条件,要将建筑施工功能和结构抗震要求融为一体,以此来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基础作用。

3.4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细节设计能力,实现结构抗震

高层建筑在进行结构设计、结构抗震细节设计中最关键的是薄弱环节的处理措施和对多道抗震设防措施的保证。结构抗震体系包含多个具有良好延性的分体组合,具有良好延性的结构构件通过设计连接,实现协同联合工作。建筑面临地震灾害时,通常情况下在主震过后,多次余震往往会造成比主震破坏程度更大的结构损坏。建筑抗震结构体系只有最大程度的增加外部和内部的冗余度数量,有意识的增加分布屈服区,来实现抵御以耗能为主的抗震性能要求。进行高度建筑结构设计时,不可片面过分强调构件强度,必须要综合处理好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要保证构件具有较长的有效屈服时间,能有效实现结构延性,增加抗倒塌能力。

3.5优化建筑体型设计,确保符合抗震要求

建筑体型设计主要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立体空间形状。大量的震害表明,在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外凸和凹进及侧翼过多伸悬、不对称侧翼布置等,都及其容易在地震中遭受破坏。平面形状相对简单、规则的单层或多层建筑,在地震中出现严重破坏的机率相对较低,有的甚至完好无损。建筑沿着高度方向上立体空间内形状复杂或形状不规则,如相邻单元的高差差距较大,高出屋面的建筑部分高度过高、建筑装饰悬伸过大等,由于沿着高度形状上的变化,造成在地震时、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容易发生破坏。

在建筑体型设计中,要尽量选择平面和空间形状较为简洁和规则的体型。在建筑平面形状上,要尽量选择圆形、方形、扇形及矩形,要尽可能少做内凹和外凸的体形,极可能不做非对称的侧翼和长度过长的伸翼。建筑体型布置时,要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均匀分布,避免因为体形不对称、刚度和质量不均匀导致建筑面临地震时,出现抗震不利的扭转反应。特别是在高层建筑设计中,通常为了立面美观和艺术创意需要,难以避免设计较为复杂的体型,但是在设计时,一定要将建筑使用功能、结构抗震安全和建筑艺术结合起来,在确保建筑结构安全基础之上进行艺术创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建筑抗震设计,提高抗震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因此,在进行建筑的抗震设计时候,必须要将建筑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综合协调起来,实现二者的配合,共同为建筑整体的抗震设计发挥出更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昭.概念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体现及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

第5篇

【关键词】建筑造型设计;平面设计;立面设计;细部设计

前言

进行建筑设计的前提是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建筑专业知识,毕竟建筑实践要有专业的建筑知识作为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不仅建筑设备在不断更新,建筑专业知识也有了新的发展,往往只有及时掌握这些新的建筑知识,才能做出好的建筑设计方案。另外,除了建筑本身的质量和功能,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建筑造型的设计,这也是目前建筑设计师们重视的项目之一。

1 建筑造型的含义

建筑造型的含义可以分为狭义上的和广义上的。在狭义上,建筑造型指的是建筑外部在空间给人视觉上的表现,当然这些表现是直接的,比如建筑的体型、色彩以及细节等。在广义上,建筑造型包含的内容较多,其中包括建筑的经济、技术以及审美等方面。很明显的,建筑造型的空间特征很强烈,与周边环境也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进行建筑造型设计时,不得不考虑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部分,也许这些细节部分对整体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细节部分的完善,无疑是优化了建筑造型的设计方案。

2 建筑造型与功能分析

现代建筑造型设计要求符合“安全美观、经济实用”的要求,也就是说建筑设计不仅要外观符合审美要求,内部空间的设计还要符合人体活动学的要求,能够使人类方便地生活,也就是功能最优化。如今评判一个建筑造型设计的好坏,不仅仅要看它的外观是否精美,更重要的是其内部设计要具有方便人类生活的价值。所以说建筑造型的重点不在外观,而是内部空间的设计。建筑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点、线和面的组合,现代建筑设计要求审美和功能同时体现出来,两者缺一就不能够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优化。

3 建筑的平面构思设计

建筑的构造很复杂,建筑平面设计的发展不仅能够反映出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技术的综合体。虽说建筑平面造型多种多样,但其外观的形状大多为矩形、正方形、圆型和三角形等常见形状。在建筑平面构思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建筑的体积,还要考虑它的结构形式。一般来说,影响平面造型设计的主要因素有建筑师的总体构思、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施工的技术等,所以在进行建筑平面构思设计时,不仅要做到设计方案的最优化,还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的约束范围,不然的话,再好的设计方案,没有实现其的技术水平,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常见的平面构造类型有连体式、独立式、组合体式、变平面式和自由体式,这些平面构造类型没有标准的要求去划分其好坏,适合建筑格局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在进行平面构造类型的选择时,不要一味地偏爱某种类型,要根据建筑的设计要求而选择。

4 建筑的单体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的主要作用是体现建筑功能要求,其包含的内容有门、窗、墙、柱、阳台和雨篷等很多部件。另外建筑立面还能够反映出建筑的特征和功能。常见的建筑体型有组合体型和单一体型两种。组合体型是以多个简单的体型组成的,一般分为非对称组合和对称组合两种。非对称组合的特点是形式多变,没有轴线的约束,方便功能和技术的实现;而对称组合的特点是形态均匀对称,有明显的轴线,整体给人的视觉效果是庄重的。建筑立面设计还要对周边环境进行考虑,建筑的设计要求与周边环境在视觉上呈现和谐的状态。

5 建筑的细部设计

建筑的细部设计很容易被忽略,但有时候它对建筑造型的整体设计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建筑的细节设计内容包括节点、构造做法以及小型构件和施工工艺等方面,一般情况下,这些因素不仅可以影响建筑外观的审美水平,还会对建筑结构造成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材质。材质的作用不仅在于建筑的质量和结构,还在于外观的视觉效果。用一个建筑造型设计方案,如果选用不同的材质进行施工,它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设计师们对材质的选择很慎重的原因。材质的选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材质的质量要具有保证,因为好的材质给人一种协调舒适的视觉效果,而不好的材质会让人感觉到别扭;另一方是材质的种类上的选择,当今市场上材质的种类很多,但选择哪一种材质作为施工材料就要根据建筑的造型设计而定,能够体现出设计的特点的材质才是最佳的选择。

色彩。色彩是建筑外形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在视觉效果上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正确使用色彩可以提高建筑外形的效果。色彩对人类视觉具有很强的冲击性,所以在进行建筑造型设计时,可以单独使用色彩,当然其他因素也要与色彩搭配起来,比如材料。现代建筑设计对色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方向是色彩之间的冷暖关系。不同的建筑功能和周边环境对色彩冷暖关系的要求也不同,这就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去判断。另外,色彩可以将建筑造型设计的美感表现出来,其成效是很明显的。

轮廓。建筑平面外轮廓线是指建筑外墙面在水平投影上所呈现的形状,它能够表现出建筑形状,使人们对建筑造型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专业的角度上分析,建筑造型的墙面线条是建筑性格的表现手法之一,一般情况下,建筑师会采用竖向线条。竖向线条的优点是可以拓展建筑在空间上的体积,使人在视觉上觉得建筑很大气,另外还让人觉得建筑具有一种生机感。建筑外轮廓线对城市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简洁明确的外轮廓线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为城市营造一种活力时尚的氛围。

虚实与凹凸。建筑的空间界定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是虚实与凹凸相对比的手法。在理论上,虚实与凹凸是对立存在的,但在建筑实体的运用上,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弥补。虚部视线可以提高建筑物本身的轻巧感,而实部视线可以让建筑物更加具有生机。巧妙地使用虚实对比,可以使建筑物在视觉上呈现出轻巧通透和坚实有力的感觉。对于凹凸对比手法的使用,凹凸起伏的视觉效果,无疑让人觉得建筑具有灵动之感,也就是增添了建筑的活力。在进行建筑造型设计上,推荐将虚实与凹凸的两种对比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因为这样就可以既保证了建筑的整体感觉良好,还可以突出建筑的潜在美感。

6 结语

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能够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以及人对生命的赞美。这就是建筑造型设计所要追求的文化气息。建筑设计人员身上背负的不仅是构造人类居住生活的空间的责任,还有就是千万用户的生命安全。所以作为一名建筑设计人员,要时刻提醒自己的责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为人类建造出集审美和功能为一体的最优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锦贵.建筑造型设计之我见[J].建材与装饰,2010(01).

第6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基本原则;地域性原则;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

1 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1.1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应考虑三种人的利益。一,甲方,即建设单位的利益。房屋建筑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甲方对项目功能及经济性的要求。二,使用者的利益。使用者有时候是甲方,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使用者的职业各不相同,数量也不同。满足每个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的房屋建筑师不可推卸责任。三,施工单位的利益。这里面也包含了对施工企业施工的经济性及便捷性、安全性的考量。同时也要照顾到农民工、设备安装人员甚至包工头的利益及安全。

1.2综合性设计原则。对房屋建筑系统的研究,我们必须从它的功能、结构、要素、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地考察。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个体分析。每一个个体的分析结果都要反馈到上一层次的综合和整体分析对比中去,按照比较的差异从新进行分析、修改、整合,使部分与整体达到高度的统一。

1.3循环利用原则。房屋建筑的循环利用原则包括再利用、再循环两方面内涵。再利用是指将各种房屋建筑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利用。再循环主要包括对早期房屋建筑的改造利用以及对照明设施、各类设备以及砖石构件的重复利用。

2 地域自然环境因素对房屋建筑设计的影响

2.1地理条件。地理因素在微观上反映着具体的建筑场所,对建筑的处理起着决定性作用,表现为场地性;地理因素在宏观上对某一地区的心里认知及场所意象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之间不可分割且相互融合,对艺术及技术的兼顾性进行体现。比如,我们国家古代在设计的时候提出“倚山面阳、逐水而居”等一些风水思想,将这些思想当作基础的选址原则,这也是一种表现地理条件的朴素但全面的设计理念。地理因素既包括地形、地貌,还包括土壤、水文等一些状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就出现了变化多样的人类居住环境。

2.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和房屋建筑的地域特色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很大程度上对地域性原则中房屋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表现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气候条件的决定性作用表现为合理的利用能源:对气候因素进行合理地处理,既要做到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技术的依赖,还可以为业主提供良好的建筑环境。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平面布局、剖面、立面设计、景观设计和材料构建上。

3 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

3.1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1)标准层平面形式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形联系。平面形式是建筑形体的根本,尤其是标准层平面的设计对整栋建筑形体的影响最大。平面设计除考虑基本功能外,还要对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有所考虑。建筑标准层平面形态的构成主要分两种: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如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棱形、椭圆形等;由简单几何形变化组合构成,常用的有切割法(以直、曲线为“刀”来切割上述简单几何形,构成多种形态)、剪切法(几何形在“剪切”作用下错位)、平移法(几何形的一边或数边向外平移)、叠加法(相同或不同几何形错位相叠)。随时间的推移,建筑的造型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平面的基本形式却逐渐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些稳定的风格,比如“井”型、倒“丰”型、蛙形平面经久不衰,因为采用这些类型的平面形式每户的大小房间均可以获得自然采光和对流通风。(2)场地的相关因素与建筑平面的互动。基地现状对平面构思与外形创造的制约: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创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建筑的平面形状多受基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小块的方整地多适宜建造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基地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周边建筑与交通现状及景观等环境因素均会对建筑的平面和形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往往采用依山就势、临水而筑的构思创意,力求平面形式、空间组合与形体塑造能充分反映基地环境特征。

3.2建筑立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1)立面中建筑色彩运用的地域性表现.色彩是房屋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语言和因素,有序的建筑色彩搭配,不仅能带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的感觉,而且也使城市独具个性。建筑作为城市中醒目的元素,其色彩的运用对城市意象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的传统建筑也有着特征鲜明的色彩运用模式,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传统、伦理精神和审美取向。(2)立面细部元素及装饰工艺的地域性表现.从立面细部元素入手,传统地域建筑和民俗建筑细部元素的借鉴对建筑的整体艺术形象的创造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建筑立面的细部元素可以表现历史传统中的某些回忆、片断,表达地域的精神特征。建筑装饰工艺的地域性表达也大有可为。尽管早期现代建筑的先驱曾激烈地反对建筑中的装饰,但装饰从来就是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得体的地域性装饰使建筑更有亲和力、更具人性。热带地区建筑的遮阳就常常结合装饰艺术成为地方建筑的重要特征:把水平遮阳板做成漏空隔片、采用轻质材料制成垂帘式遮阳板、漏空花格或金属网格的处理、采用装饰性的活动遮阳设施等。

3.3建筑剖面设计的地域性表达。(1)剖面形式与地域气候的联系.建筑剖面设计与地域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隐性的联系,对地域气候环境和场所交往空间的关注,直接影响了剖面的外观形式。为使剖面设计有利于通风和遮阳,住宅采用半错层的方式交错布局,且每户形成一个朝东或朝西两层高的大花园阳台,构成居民生活、起居的重要空间。这些国外建筑师对建筑剖面设计的重视,表明建筑是如何适应地域气候环境、组织通风和气流、考虑日照和遮阳等问题的。而且在剖面设计中对景观视野的分析和因借也更直观。(2)剖面形式与当地传统建筑空间形式的联系.借用地方建筑定意义的空间模式是建筑地域性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因为这类空间一般在地区和民族中具有特定的心理意义。在高度上将城市空间划分出多种层次,人们在入口处看到的是正立面倾斜的阶梯,这里布置的城市小广场,可供人在此休息。同时,在这个小广场中,人们可以看到建筑螺旋形体的迂回上升,随着高度的变化,空间也在不断地变化,螺旋大厦与日本人潜意识中的“打破中心感”是相符的。

4 结束语

房屋建筑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美观,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因此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地域性原则尤为重要。把握房屋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可以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使建筑更加人性化实用化,更好的融入环境。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平面设计;

前言

在高层建筑蓬勃发展的形式下,高层标准层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广泛重视,针对高层建筑标准层的研究也正在悄然兴起,对高层建筑标准层设计的要求也更加贴近时展步伐,对其进行的探讨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1 高层建筑平面分类

1.1 高层住宅的上部住户,日常出入完全要依赖电梯,根据电梯的位置、消防楼梯的位置和形式,以及水平交通走廊的有无和形式,住宅被分为单元式、独立式、走廊式和组合式。对于一般的家庭型住宅,不论采用何种形式都可以满足要求 ; 超高层住宅由于在结构上追求合理性和确保容积率的必要性,所以寻求简洁紧凑的平面。在交通方面,中央核心筒式、面对中庭的廊式比较多。

1.2 根据平面的形状,不同的住宅平面布局可以归结于以下的基本形式:板式住宅 -- 同进深相比开间较长的住宅、点式住宅 -- 同平面规模相比高度较高的住宅。

1.3 根据住户形式,不同的住宅平面布局可以归结于以下的基本形式:面层住宅,是指所有的住宅功能位于同一平面层上;双平面层或多平面层住宅,是指所有的住宅功能位于不同平面层上。

2 高层住宅平面布局与功能设计

2.1 卧室区域设计

2.1.1 设计基本原则。卧室区域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卧室及附属的浴厕区域,需要考虑的一是房间的安静,二是好的朝向,三是浴厕的管道设备单元。若希望保持卧室的好朝向,我们所以必须要有取舍。将辅助房间放到北面,包括书房,必要的时候也需要牺牲一间卧室的南朝向换取起居室的日照。卧室与浴厕区域连接的紧密程度,主要取决于家庭单位的大小和平面条件。

2.1.2 设计手法。两间以上的卧室相互连接,形成较为独立的区域,通常位于起居区的后部,远离入口,这是住宅平面设计中常用的手段,有利于动静分离,并自然形成白天与夜间活动的分隔。卧室可以一字排开、房门直接开向公共区域,也可以相对设置、房门通过共用前区联系公共区域,或是所有房门开向一条内走道,以此联系私密区与公共区。由于不同家庭成员的卧室总是采取就近原则布置,反而提供了另一种灵活性,即与入口区域相联的独立卧室犹如一套附加的单元,与其他卧室隔着起居区域相对而立。这个卧室可以被用作儿童房、客房、工作室等,无论喧哗或是夜间使用,都不会对主卧室造成太大影响。这间卧室还可以结合入口的洗手区及卫生间布置,有三间卧室以上的住宅平面尤其适合卧室区域的再分隔。

2.2 起居区域设计

开放的起居区域主要包括起居室、餐厅、进厅、工作或娱乐区域,空间如阳台等。起居区域的组织方式主要考虑的是房间的进深、朝向以及使用功能便利等。贯穿式起居的好处在于不仅使起居区域有均匀的日照,而且便利了组团转角处平面的布局。一般情况下,人们并不愿意展示未经整理的厨房,开放式的厨房仅在没有工作压力的情况下才受人欢迎 : 同时由于中餐的烹饪方式带来大量的油烟,直接对外的开窗以及与其他功能区域的分隔门受到使用者的欢迎,这种平面多用于面积较大的户型。就餐区域功能退化,缩小至厨房的一个区域,而起居室则拥有了更为完整和开阔的视觉空间。此种布局多用于 2 人家庭住宅中,居住者有职业无小孩,做饭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偶尔为之,对起居区需求更大;还有一种情况是高层住宅结构造成了厨房面积过大,结合就餐区可以达到更高的面积利用率。这种组合形式在满足中式厨房对油烟隔离的要求的同时,厨房后部的就餐区设置在平面中自然采光最弱的区域,借助客厅及厨房两个方向的间接采光达到照明目的。在高层住宅中,有限的外墙势必造成内部采光的匾乏,此种平面以其采光及封闭厨房特有的优势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2.3 交通区域设计

2.3.1 户内交通。一是内走道式,内走道式—交通空间脱离房间独立存在的平面形式,早期的内走道为所有房间的连系通道,起居室、餐厅均为独立封闭房间。现在起居区域开放,使得内走道更多的应用于卧室区,因此此种布局主要适用于双朝向开间多的板式高层。二是包厢式,包厢式—公共性的生活区域同时也是内部交通的结合区域,由此通达各个独立的房间的平面形式。三是入口分流式,入口分流式—通过入口区将主要居室分离,一部分朝南,一部分朝北,所有用水房间都集中在居住性能最差的中央区段,从而使各居室都有与户外的接触面。

2.3.2 户间交通。在高层住宅中,可使用的户间交通联系方式有单元式、独立点式、廊式、组合式等。我们需要以基础调查的资料为依据,明晰居住者的生活意象,并根据高层住宅的高度、结构性能、经济性等条件来选择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由于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以电梯为主、楼梯为辅,在建筑高度为 24m 的范围内,消防云梯可以起到第二条逃生通道的作用;超过 24m并且低于 32m 的时候,可利用安全楼梯间进行疏散;超过这个建筑高度则必须安装第二座电梯。在小高层住宅中,单元式住宅形式较为普遍,住宅平面的设计很大程度上继续沿用多层住宅的设计手法;12 层以上的住宅则更多的选用独立点式或廊式等连接方式;超高层住宅为了追求结构合理性和确保容积率,以独立点式及面向中庭的廊式较多。

3 高层住宅平面布局与户型设计

3.1 一室户户型,一室户通常是指 65m2以下,具有一间卧室的户型。由于高层住宅电梯井及设备间分摊面积较大,一室户的建筑面积相对多层住宅而言略高,可以达到 70m2。由于一室户住宅仅供单身汉或年轻夫妻居住,起居室与卧室的私密性在程度上相当,所以不需要象其他户型一样加以分隔。各区域紧密结合成一个宽敞的空间整体,可以大大改善小住宅的空间质量。一室户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是食寝分离。通常情况下,起居与就餐结合成起居就餐区,而当面积低于 40m2时,多采取将起居与睡卧结合、餐桌并入厨房、厨房简化为开放式烹调台等方式,达到面积的紧缩化。

3.2 二室户户型,二室户通常是 70-90m2的,具有两间卧室的户型。二室户较一室户而言,是面积紧缩型家庭住宅的代表,它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居住形式,满足了2-4人居住的可能性.由于居住人数的增多,各自需要独立的私密空间,分户门成为必须。卫生间视需求可与厨房分离,服务于卧室区域。在面积较为宽裕的情况下,餐厅从起居室中脱离出来,靠近厨房,形成餐厨区域。两室套由于面积紧凑,多用于塔式高层住宅中,仅有个别高标准住宅使用单元式交通联系。

3.3 三室户户型,三室户通常是指 90-160m2、具有三间卧室的户型。三室户是当今国内家庭住宅的主流户型,满足了最广泛的 3 口之家居住需求。在功能方面,除主卧、次卧外增加了书房( 客房 ),根据需要还可增设主卫,餐厅的地位有所上升,一般与客厅有明确的空间分隔,卧室数量增多,可进行卧室区域再划分等。

3.4 四室户及以上户型,本文主要介绍 160m2以上的,具有四间卧室以上的超大户型。若是所有房间置于同一平面层,过大的单元面积势必影响到标准层的布置,将二者合并考虑是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如果所有房间分布在不同平面层,则可大大缩减单元占地面积以及室内流线,较中小户型而言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4 结语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对于高层建筑标准层的设计要求也更高了。以上主要就高层建筑的平面设计问题,作出了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夏热冬冷地区 住宅建筑 特伦布墙 适用性

Abstract: Combined with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region, from aspects of the regional practical situ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and the functions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Trombe Wall,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s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rombe Wall in this region.

Keywords: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region; residential building; Trombe Wall; applicability

中图分类号:TS958.1+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我国建筑耗能总量大,能耗高,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用能正在持续快速上升,其所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从目前的27%左右上升到2020年的35%左右。太阳能是建筑可以利用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清洁能源,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以及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 ,可以保证建筑最大程度的利用太阳能,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在太阳能建筑中被动式太阳房由于构造简单、经济、节能效果显著,利用现有的技术已经可以和常规燃料采暖相竞争,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是直接应用于室内,不需要其他的采暖或者制凉设备,不损耗常规能源,而对自然能量加以应用的节能技术。这种技术也许会增加初次投资,但是通过节省下的常规能源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对于推动可持续性建筑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夏热冬冷地区在我国从气候上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区域,属于非集中采暖地区的最北端,尤其是靠近秦岭淮河一线的地区,冬季时对于保暖的需求比较高。与此同时,此区域是国内经济的发达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国的百分之五十,加之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区域对于居住建筑夏季和冬季的热环境舒适度提高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因此,要做好对于这一地区的室内热环境的控制,选择合适的节能技术是一项必须的,而且非常重要的工作。

1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与住宅建筑的热环境状况

1.1 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

根据我国建筑气候特征分布而划定的区域有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以及温和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处于我国寒冷地区与炎热冬暖地区之间,范围大致为陇海线以南,南岭以北, 四川盆地以东。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的全部, 四川、贵州的东半部, 江苏、河南的南半部,陕西、甘肃的南端, 广东、广西的北端, 涉及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致属于长江中下游一带, 该区域气候显著的特征是:夏季炎热气闷,冬季阴冷潮湿。最热月平均气温25℃~30℃,最高气温达40℃以上;冬季气候寒冷,日平均温度小于5℃的天数约20~80 d。冬夏两季空气湿度大,相对湿度经常在70% ~80%,对生活和工作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表1)。

表1夏热冬冷地区气候条件

2特伦布墙及其工作原理

2.1特伦布墙的概念

特伦布墙是以法国的菲利克斯 特伦布博士(Flix Trombe)的名字而命名的,这种墙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玻璃,既能保存住热量又不会阻挡阳光的射入。玻璃内是采用了蓄热性能较好的墙体,上端和下端均有透气孔用来交换室内外空气。墙体与玻璃之间有一段空间,可以让空气形成环流。

2.2特伦布墙的工作原理

2.2.1 夏季通风模式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中被动式太阳能蓄热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包括住宅建筑在内的各种建筑类型中了,然而由于南向的玻璃窗和蓄热设备过多等问题,夏季过热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很多应用了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的建筑,当然,运用比如遮阳这样的措施可以减缓这方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内部蓄热型的室内空间来说,不用机械方式而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办法是利用特伦布墙来加强室内空气的移动,从而达到了降温的目的。

2.2.2 冬季蓄热模式

在冬季蓄热模式中,空气从特伦布墙底部进气孔进入到玻璃层和墙体之间的空间内,如果室外空气比较的冷的话,就把墙体底部的风口打开,进行室内空气的内部循环,以保持温度,如果室外的温度还算比较适中,就把玻璃层的通风口打开,比如说室外空气大于10摄氏度的时候,通过玻璃下端进风孔进来的在中间空气层的加热后,由于浮力的原因而上升,最后被加热完毕,从墙体的上通风口回到室内,这样在室外空气不是很低并且经过加热后,回到室内的空气不但是室外置换进来的新风并且温度也不会太低。这样在完成了白天蓄热任务的同时,室内的空气在得到保温的情况下也得到了及时的置换。在夜间,为了保持室内的温度,墙体的换气孔应该被设置成关闭的状态,与室外完全隔绝,蓄热墙白天收集的热量,通过热辐射的形式,保证了室内夜间温度的适宜性。有的特伦布墙会在这个时间段,在墙和玻璃中间设置一条隔热卷帘,为的是减少宝贵的热量向外辐射。

3. 夏热冬冷地区特伦布墙应用技术措施

3.1 住宅户型的适应性

特伦布墙的设置一般情况下是会利用南向墙面丰富的太阳资源设置,在这种情况下 在平面设计中最好将全部居室朝南, 以充分接受太阳能, 而将其他辅助房间置于其他朝向。而且在装有特伦布墙的进深方向越小越有利于这种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的发挥。下面提出两个装有特伦布墙的设想方案, 为便于和原来不带太阳能技术的设计比较, 按照原有建筑面积定额和质量标准, 将图1的四开间,住宅改为图3六开间方案, 将图2 的五开间住宅改为图4六开间方案, 其指标见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 两个六开间特伦布墙方案基本上在不增加面积、不降低质量标准的情况下将全部居室朝南, 它们为太阳能采暖提供了最佳条件。当然这两个方案在建筑平面上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方案, 但却说明了建筑设计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说明从建筑方案着手,进行合理的平面设计,带有特伦布墙住宅的优越性才能充分的被体现出来。否则, 建筑平面不合理, 花钱再多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由于六开间太阳房方案开间加多, 加大了建筑长度, 使占地面积增多及带来的其他问题, 应结合具体设计进一步解决。

假想设计可以证明通过合理平面设计来优化特伦布墙工作效率的可能性,而实际例子则说明这种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实际中。卡万达穆娜住宅(Kawanda Muna),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诺顿萨米特镇(Norton Summit),该住宅集合了包括特伦布墙在内的多种太阳能部件。从该建筑平面图可以看到,从西到东的功能是卧室,书房,卧室,进深方向只有一个房间的长度外加走廊,这种布置会将特伦布墙的功效充分发挥,使其能够服务到所以主要功能房间。

3.2 特伦布墙位置的适应性

合理的平面设计做法可以让特伦布墙充分的服务到建筑的各个角落,而特伦布墙的位置的选择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特伦布墙的工作效率。

部件之间的遮挡是影响特伦布墙工作的一大因素,例如,雨棚,阳台之类的突出部件都有可能在太阳光最强烈的黄金时段对蓄热体形成了遮挡,从而影响对热辐射的蓄积。所以当雨棚和阳台等部件无法避免时,在对特伦布墙的设置上就必须要注意了,应当避免与上述部件的垂直布置。交错开一定角度会让太阳光最强烈的时候不会影响到墙体的集热,只是在正午前后的一段时间略受影响。这种情况在集中式住宅中更为常见。图中是天津大学某四层住宅楼,有效规避了正午的太阳光遮挡问题,最大限度地暴露特伦布墙。在设集热墙的居室中有一些房间是利用窗左边的集热墙、有一些房间是利用窗右边的集热墙。所有集热墙在冬季中午日照最强时, 都能躲开阳台垂直的阴影、仅在午前和午后特伦布墙的角部有些遮挡。

4.小结

笔者认为像特伦布墙这样的先进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适当引入,不仅给室内的热环境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完全利用了可再生资源太阳光的能量,不会产生任何的污染,是世界节能技术的大势所趋。对于这类的先进技术,要加强宣传,使全民对节能技术的社会意义,和基本概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使该地区的被动式太阳能住宅节能技术被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吕爱民.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120-126.

3.田蕾,秦佑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利用[J].建筑学报, 2006(2).

4.詹林,况龙川.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设计节能[J] . 住宅科技,2006(08).

5.史洁 苏伟.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太阳能一体化技术的适用性研究 [D] 同济大学 2010

第9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图;设计

本人在前几年主要做工业厂房的施工图设计,后来转作别墅和高层建筑设计。所以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分析了工业厂房和高层建筑施工图设计上的区别。文章后半部分主要是对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进行设计分析,通过比较总结,希望为今后的工作添砖加瓦,更上一层楼。

1.工业厂房和高层建筑施工图的区别与联系

1.1工业与住宅建筑区别:

1.1.1厂房有火灾危险性分类,有防爆要求。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主要的分类是要看厂房的使用物质。通常分为:甲级、乙级、丙级等。如在一座厂房中或一个防火分区内存在甲、乙类等多种火灾危险性生产时,如果甲类生产在发生事故时,可燃物质足以构成爆炸或燃烧危险,则该建筑物中的生产类别应按甲类划分,而住宅建筑没有火灾危险性分类。

1.1.2设计配合不同。在设计配合上,厂房建筑平面设计和民用建筑是有区别的,民用建筑的平面设计主要是由建筑设计人员完成,而厂房的平面设计则根据甲方提供的任务书和生产工艺资料进行设计,除首先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外,建筑设计人员在平面设计中应使厂房平面形式规整、合理、简单以便减少占地面积、节能和简化构造处理;结合工艺和结构,选择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柱网使厂房具有较大的通用性;正确地解决厂房的采光和通风;合理地布置有害工段及生活用室等。这些问题解决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厂房的使用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厂房的建筑造价和建设速度。因此厂房的设计配合比住宅建筑复杂。

1.1.3内部空间有很大不同。由于厂房中的生产设备多,体积大,各部分生产联系密切,并有多种起重运输设备通行,致使厂房内部具有较大的敞通空间,工业厂房对结构要求比住宅建筑较高。例如,有桥式吊车的厂房,室内净高一般均在8m以上;厂房长度一般均在数十米,有些大型轧钢厂,其长度可达数百米甚至超过千米。

1.2工业与住宅建筑的设计联系:

1.2.1以人为本,绿色、节能设计。当代建筑都追求绿色节能设计,需要以人为本设计出一套舒适、适宜的建筑。

1.2.2适用“坚固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原则。我们秉承安全舒适的前提条件,以经济节约为基础,利用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协助,开展建筑设计工作。

2.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分析

2.1住宅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要合理、有层次感,其中: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要做到采光和通风良好。除此之外,住宅内部要避免噪音污染、视线干扰、气味污染等,真正做到住宅内部空间设计合理,层次分明。

在设计之初,要做到住宅空间设计的独立性和功能性,所谓独立性是指各个空间互不干扰,都可以独立的使用功能,比如:去卫生间的人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影响上厕所。功能性分区可分为:礼仪区、交往区、私密区、辅助区、室外区。礼仪区包括入口、客厅、餐室、客房、卫生间的对外区域;交往区包括起居室、厨房、活动室、早餐室、家庭室;私密区包括卧室、卫生间、书房、儿童房;辅助区包括洗衣间、储藏室、车库、地下室、阁楼;室外区D包括室外花园、露台、庭院硬地、室外活动场地等。

厨房一般考虑设置在一户中的北向,保持对外自然采光和通风,也把南向的好朝向让给起居室或卧室这样的主要空间。厨房的设计尤其要注意的是其通风性和不完全敞开性。原因有两个,第一:油烟需要排出;第二:油烟的污染性。

阳台就成了人们通向自然地一个平台,人们在这里流连的时间越来越多,也愿意把更多的休闲活动放到阳台上,所以阳台的功能就越来越多,面积也更大,装饰也更讲究,和过去的阳台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故有人将其称为生活阳台。生活阳台一般供人们休闲、赏景、晾晒衣物、养花种草,多与起居室相连,面积在3-5平米之间,不宜低于2.5平方米。大户型住在有很大面积的入户花园,也可承担起这类的功能。

客厅设置在靠近入口的位置,偏于对外。而起居室是家人使用的偏于私密的空间。面积一般在35m2以上,除了全套沙发外,还要放置其他家具和电器,比如电视柜、壁柜、立式空调等。中小户型的起居室与客厅合用,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面积在30m2到20m2为宜,最小不宜小于15m2,放置沙发、电视柜、壁柜、立式空调等。

卧室是住宅最主要的功能空间,其设计的合理性是户型设计的关键。主卧室应视户型面积的大小首先子以足够的空间。小户型的主卧室使用面积应在14 m2左右,开间应不小于3.3 m,有摆放各种尺寸双人床的自由度。中户型的主卧室面积应在16 m2左右,开间应在3.45一3.6 m,有摆放各个方向双人床的自由度。大户型的主卧室面积应在18m2以上,可在摆放足够大的豪华型的特殊形状的双人床。主卧室还应有放置床头柜、平衣柜、化妆台、体闲椅等常用家具以及电视机等家电的充裕空间。

2.2建筑方案要考虑建筑节能

作为一个优秀的环保节能的设计方案, 可能会积极地引导我国在节能建筑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举个例子,某单位以玻璃幕墙作为公关对象。为了将太阳光的辐射尽可能少的传进室内,改善建筑物内部的舒适度,降低其噪音,另外在过渡的季节上加强通风,方案的设计中用呼吸式的幕墙形式作为其护的结构。夏季时经常开窗通风,可以把夹层内的空气温度降低;冬季时经常关窗户,可以使夹层内的空气充分的吸收光能,使室内的热量散失减少,所以起着非常好的节能作用。

建筑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耗,所以应重点从建筑本身来做好节能的设计,可通过建筑体形设计达到节能效果,如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平面布局、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长宽比和朝向等因素都与建筑的节能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顶、热缓冲区及有效遮阳,提升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效果,也对建筑节能有着重大意义。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

2.3住宅建筑设计需与结构、水电专业密切配合。例如:建筑设计和给排水设计的专业人员,要与暖通、电气等其它专业一起考虑管道设置问题,考虑到梁上有管道需要铺设的情况,应该在预置梁期间进行孔道的预留,这样能够合理解决电气系统的线路和管道问题。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给排水管道数量多管道较粗对于管道的竖向布置尽量设置专门的管道井,使得水的走向一致,避免多条管道交叉等。总之结构设计与水电、防火措施等紧密结合,避免因为任何一项冲突造成设计图不可用。

3.结束语

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除了做到完整体现建筑创作意图外,还应满足经济性、生态环境保护、建筑节能和消防安全等的要求。我们只有树立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意识,才能不断地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节能

1 建筑节能的意义

建筑能耗 占国家总能耗的30%-40%,特别是我国寒冷地区传统建筑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门窗气密性和保温性不良,是造成冬季室内热量散失室温较低,单位建筑面积耗能大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为减少能耗,改善居住热环境,更好地完成建筑节能50% 和65%的奋斗目标,就应遵循国家相关标准、法规,提出配套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降低能耗的节能技术,是对实现建筑能耗具有现实意义。

2总平面规划

2.1建筑总平面规划中尽可能使长轴朝向东西向,即建筑为南北朝向,其所获得日照辐射多耗能少。

2.2住宅应选择在自然风存在处避免夏季主导风向阴影区内;利用高大建筑物或地形遮挡冬季恶性风流;呈U型布置的组团式住宅开口应面向夏季主导风向;行列式布置时,住宅平面错开或与夏季主导风向成45度~50度布置,小区规划应遵循建筑物南低北高的分布规律,以利于建筑物有充分日照。

3平面节能设计

3.1一般来说,体型系数越小,散热量越低,节能效果好。在平面设计中宜采用增大房屋进深跨度,减少平面凸凹变化等;体形系数每增大0.01,使耗热量指标约增加2.5%,一般宜使体型系数控制在0.3以下,若大于0.3,则屋面和外墙加强保温,使其符合“民用建筑节能标准”。

3.2推行建筑平面的温度分区法,将起居室置于建筑南部,以充分利用能源,通过室内的温度分区,以满足热能的梯级应用,运用建筑设计方法,使住宅空间成为热流失的阻隔体,达到节能目的。

3.3建筑平面通常南北向布置以便吸收更大的阳光。单元入口往往朝北,门经常敞开,因此冬季北风涌入吸收热量后,经屋顶人孔缝隙外逸,大量失热。为了减少散热量,楼梯间顶不宜设上人孔,在单元门外设挡风门斗,使入口背向冬季主导风向。

4 剖面节能设计

外墙的传热面积与层高和周长相关,在满足房屋使用净高的前提下,不应随意增加层高而应控制层高,顶层尽量作成坡屋顶。应用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原理进行建筑设计,组织被动式太阳能的对流循环、直接受益及附加阳光室等方法与建筑设计结合有选择地吸收太阳能,合理储存并正确释放,把通风和采暖有机地结合起来。墙面材质与色彩应合理选择,在寒冷地区外墙面宜暖色特征,吸收冬季阳光增加墙体的吸热量。

5 外墙节能设计

为使室内保持适宜的较稳定的温度,要求维护结构具有适当的热稳定性,以减少室温的波动。围护结构的蓄热能力愈大,室温波动愈小;从隔热上讲,主要是要降低内表面的温度。为此,可以通过建筑设计,将环境绿化、自然通风、遮阳和维护结构的隔热能力加以综合考虑。

5.1 满足外墙要求的最小传热阻值,最小传热阻值是根据室内一定的热舒适感或国家规定的节能要求,通过计算而求出的。因此,节能建筑外墙的传热阻较现有一般的建筑提高了,在体现节能的同时,又保证了室内一定的热舒适感,这是建筑设计者首先应该按规定执行的。

5.2-尽可能采用外墙外保温体系,以利于提高建筑的使用面积,外保温对室内热稳定有利、热桥易于处理,墙体在满足承重的前提下,尽可能取最小厚度,以减轻自重增加使用面积

6 屋面节能设计

屋面在住宅的围护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改善屋面的热工性能,对改善顶层住宅冬冷夏热的状况,提高顶层住户的舒适度,减少屋面的能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6.1屋面为达到最小传热阻值要求,屋顶保温、隔热的构造层次上, 屋面的防水层下面铺保温材料,为了在晚间不使热向室内辐射,屋面设有通风的间层或架设隔热板,或可考虑采用“保温材料倒置法”,在屋面上将保温层铺在防水层之上,使防水层被掩盖在保温层之下,而不受阳光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使热温差较小,且防水层不易受损伤。这种保温层材料最好采用吸湿性小的憎水材料,如目前所用的挤压型泡沫塑料,在保温层上可设保护层,以此可延缓保温材料的老化过程,可选择大粒径的卵石或混凝土板做保护层。

6.2要保证室内的热稳定性,则围护结构的热惰性值不宜太小,当节能建筑的维护结构采用热惰性D值较小的材料时,要按D值的不同对其屋面、墙体的最小传热阻增大附加系数,以减少热振幅,避免室温忽高忽低。

6.3 保温隔热层宜靠进外表面,避免屋顶夏季储存过多的热量,夜间传至室内,对办公楼、教学楼以及白天工作的建筑屋面,保温层靠近内表面或外表面均可。对于住宅来讲,最好是将隔热层靠近外表面,通过空气间层的气流流动,可带走热量,不至于积在内部,将白天收到的热量,在夜间逐渐向室内渗透,提高夜间的室内温度,使人难以入睡。对冬季要保温,夏季要隔热的建筑,宜在保温屋面上增设架空隔热板。

7 门窗节能设计

住宅中的门窗是耗能的最大部位,热损失达40%,其中传热损失占25%,通过缝隙的冷热风渗透约占15%,如门窗的隙缝较大、气密性差,如无任何密封措施冬、夏季大量的冷、热风进入室内,给室内温度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首先要采取减少传热损失的措施。

7.1控制窗墙比、减少窗面积, 根据寒冷地域实际情况,南墙、东墙及北墙的窗墙面积比应分别控制35% ,30%,20%以内,以减少散热面。

7.2采用单框双层或三层玻璃窗, 因为双层、三层密封玻璃之间有空气层阻隔,能大大提高窗户的保温效果。国外在双层、三层玻璃之间充氩气的工艺,更提高了窗户的保温效果,要减少冷风渗透,除双层、三层窗外,密封做的要好,周围打密封胶,减少因冷风渗透引起的热损失,按此做法,一般可提高室温2℃左右,同时窗玻璃结露现象亦大大减轻。

7.3选用保温效果好的塑钢门窗, 塑钢门窗较钢或铝合金的门窗气密性好,变形小,缝隙严密,导热系数小,热损失小,原料来源丰富,并具有耐腐蚀、不生锈的优点,同时加强密封措施减少冷热空气渗透。如门窗上采用密封条,即可节约采暖能耗约10%~15%,具体应择优密封性好、耐久性强,使用方便价格适中的门窗密封材料和技术。

8底层地面节能设计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抗震设计;作用;注意问题

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中一个最基础的要素,只有充分的重视建筑抗震设计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和人生财产免受地震的倾袭,然而现阶段在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方面还存在有一定的缺陷,从而影响了我国建筑的整体抗震水平。

1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

建筑设计是建筑抗设计的基础,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有效的融入建筑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抗震性。在建筑的结构需要以建筑设计为依据进行的,如果在建筑设计中有效的考虑到建筑的抗震设计,可以帮助建筑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结构,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如果在建筑设计中完全忽略了考虑建筑抗震设计,就会导致建筑后期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出现各类问题,严重影响建筑的科学设计。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建筑设计和建筑抗震设计俩者的合理结合,从而有效的提升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2现阶段我国建筑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在建筑抗震设计科学的理论指导相对比较缺乏

现阶段尽管我国已经加大了对地质地震的研究,但是对造成地震的原因,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的防治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我国无法准确的预测地震并且做出科学的防范,因此在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上就缺乏相对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建筑抗震设计出现不合理的现象[1]。

2.2没有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建筑抗震设计

现阶段在我国的建筑具体的抗震设计中,很多时候都是以固定的参数进行建筑抗震设计,而没有结合实际的情况,这种完全依靠计算来进行的抗震设计难免会存在一些误差,导致建筑抗震设计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抗震作用。例如,在我国现阶段的地震研究中,会对地震的降级系数进行统一规定成2.81,这样就会给很小的地震赋予固定的统计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情况中,相对比较小的地震更多的会运用于实际的结构设计中,而建筑结构中变形的检验以及横截面的具体承载能力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设计的。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只是依靠统一的计算设计,没有深入的考虑到建筑结构的层次以及顺序,很难使建筑抗震结构发挥出重要的意义。

3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

3.1建筑的平面设计

建筑的平面设计是建筑设计中一个很重点的设计部分,建筑平面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整体功能,同时建筑的平面设计还和建筑抗震设计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要想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充分的运用到建筑的平面设计,首先要充分的注意到建筑的结构质量均衡分布的问题,需要保证建筑结构的对称性,只有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对称性,才能有效的避免建筑出现一些扭转的现象。因此,在进行墙体设计工作时,一定要保持结构的均匀性和对称性,对抗震墙进行设计时需要与建筑抗震结构进行相互结合,对于一些刚度非常大的电梯和楼层都需要设置在建筑的中心位置,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避免建筑结构出现扭曲的现象。总之,在进行建筑结构平面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结构抗侧力构建的重要性,使建筑的抗震设计与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紧密联合,从而设计出既安全同时又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建筑结构[2]。

3.2建筑的纵向结构设计

建筑的纵向结构设计主要是指对建筑的结构质量,建筑的刚度以及建筑物沿的高度设计。在建筑进行纵向设计时,需要尽可能的让建筑的刚度同建筑物沿设计形成相对比较靠近的系数,同时剪力墙结构一定要布局均匀,确保剪力墙结构可以沿建筑纵向一直延续到建筑底部,中间不可以形成中断,或者剪力墙无法连接到建筑底部。另外,在纵向结构的设计中,还需要极力避免在建筑楼层设计中,各个楼层出现刚度不均匀的情况,从而有效的避免建筑扭转情况的发生[3]。

3.3建筑的整体设计

建筑的整体设计主要是指建筑的立体空间以及建筑的平面的设计,在进行建筑整体设计时,需要保持建筑的空间和建筑的平面在整体形状是具有简洁性和规则性。建筑设计的平面形状一般可以选用方形,矩形或者圆形设计,因为像方形,矩形以及圆形这种形状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4]。另外,在进行建筑的整体设计时,还需要避免出现凹凸形状的设计,因为这种形状会限制建筑的抗震性设计,同时还会使建筑很容易出现扭曲的现象,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将建筑的抗震设计与建筑的艺术设计以及建筑所需具备的功能有效的结合,从而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例如,南昌的绿地紫峰大厦高为268米,该大厦是核心筒结构框架,对该大厦进行抗震设计时,建筑东西里面有内凹设计,它的内凹部分的荷载是由结构柱支撑在跨悬臂转换墙上。该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就充分的考虑到建筑的功能需求,同时进行该建筑的设计时还进行了反谱计算[5]。

3.4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超高层或者是高层建筑的设计时,整个建筑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就目前建筑抗震设计情况来看,很多的建筑设设计在屋顶设计上海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建筑设计的屋顶设计相对比较重或者屋顶设计过高,不论是屋顶设计较重还是屋顶设计过高都会使屋顶建筑很容易形成变形,使建筑的抗震性能减弱,尤其对屋顶下的建筑造成巨大的损害。再比如,有些建筑的屋顶之下的中心和屋顶建筑的中心完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会导致受力不均,一旦发生地震,就会使建筑发生非常剧烈的扭转现象,抗震效果非常不明显。因此,在进行建筑的屋顶设计时,需要严格的控制建筑屋顶的高度,一定不能过高。还需要选用强度较高,刚度均匀并且质地较轻的材料,同时要保持屋顶之下的建筑同屋顶的重心形成同一条直线,从而有效提高建筑的抗震性。

4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意识到建筑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有效的融入建筑设计的一些理念,从而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抗震性,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盖希君.浅析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196.

[2]代应君.试论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门窗,2013(08):203,206.

[3]程新波.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1):33-34.

[4]朱会海.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居业,2016(01):30,32.

第1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法发展

0引言

水利建筑本身作为一门跨专业的学科,工程往往由水利工程师担当设计,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不少水利工程师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建筑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做有建筑艺术化、环境景观化的水利工程设计力不从心,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钢筋混凝土形象。而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属建筑学理论范畴,但建筑师往往因缺乏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对农村水利工程环境的了解,无法胜任水利建筑的设计。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水利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很多水利建筑还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南京地区有很多老“三边”水利工程,基本上没有非工程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更无力考虑建筑艺术、生态环境等问题,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布局矛盾日益突出,管理单位纷纷提出申请,要求进行改造和调整。因此,创造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实现“以人为本,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战略,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地进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已势在必行。

1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方法

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1总平面设计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1.2建筑平面设计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

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1.3建筑造型设计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

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

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1.4建筑材料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新晨

2对未来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