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活动

高中语文活动

时间:2023-08-20 15:0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活动

第1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语文活动写作

新修订完成的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从必修一到必修五,都设定了活动写作这一单元,这使得活动写作也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内容之一。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及各学校校园网的构建,使得教师在教学期间对网络的依赖性也不断提升。因此,在网络支持下,如何开展活动写作教学,保障活动写作的实践性,变成了高校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相关概念界定

所谓的活动写作,又被称为“活动型写作”,指的是一种相对于“课堂写作”这种为了满足考试要求出现的理论型写作教学,更加重视实践性的新型语文写作教学形式。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编对于活动教学的定义为:活动写作指的是通过向学生布置一项学习任务,设计一项写作教学活动,借助教学任务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组织活动完成写作教学。因此,就活动教学本身来看,其兼具任务型和活动型两大教学特点和性质。此外,网络支持是指以Wiki、Moodle等网络平台构成的校园网来构建出一个能够支持高中语文开展活动教学的“网络写作社区”。

二.分析活动写作实践的原因

1.新课改对写作教学提出的要求。自教学改革开始以后,各个版本的教材也在逐渐被重新修订。对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来讲,其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每一册的必修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设定了一章活动写作内容。就活动写作本身来看,其在教学中强调教师在面对特定教学对象,为了能够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组建一个能够引起大家共同兴趣的话题,引导大家展开对话交流和互动。活动写作在教学期间重视实战型的教学写作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收集文献资料、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影视视频等方式获得并分析相关资料,强调自主和合作学习。众所周知,好的文章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设定一些更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来提高活动教学的实践性,让高中生可以真正融入生活之中,更加用心思考活动写作教学单元每一节的内容,从而确保高中生本身的探究、发现和实践能力可以得到真正的提升,进而让学生迈入到一个“以我手、写我心”的教学境界之中。此外,苏教版新教材的大幅度改革,也应当引发我国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认真思考:即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才可以确保教材资源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满足新教材的教学要求、提高活动教学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确保新课标教学理念可以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等。2.网络技术为写作教学改革提供支持。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更加注重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发挥。即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写作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做出初步规划,以便确保学生可以借助活动教学这一课程来实践自己的全面发展,明确自己人生的价值追求。就写作活动这一教学章节来看,其强调的是一种实战式的教学活动过程,所以,其整个教学流程就需要借助相应的教学平台来记录,而校园网络环境的构建,则极大地满足了这一要求。在网络支持下,活动写作不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写作形式的存在还可以便于学生自主创作,让学生和老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来互相评定和修改。并且,因为网络环境本身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还可以扩大相关作品的阅读方位,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更多的示例,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使最终呈现出的文章立意和内容更加完美。此外,网络支持下的活动写作教学极大地打破了时空上的束缚,可以将整个教学活动从课堂上一直延伸到课堂之外,更加方便教师指导学生,从而提高活动写作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网络支持下活动写作实践研究

1.活动写作实践教学要求。在网络环境支持下,在语文活动写作教学单元中,教师应当以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为主线,将教学内容以更加巧妙的设计手段隐含到整个教学互动中,通过Wiki、Moodle等网络平台,构建出专门的网络写作社区,为活动写作学习环境的创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平台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或者是独立完成的方式,对教学任务展开实践研究。这样一来,当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就能够摸索出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此同时,就活动写作本身来看,其包含了写作前、写作时、写作后三大阶段,整个写作过程中“实战”意味较为浓厚,所以,教师需要以任务为导向,展开教学活动。在写作前,教师需要设定写作主题,借助网络平台支持学生共同协商活动任务,找寻相关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时,教师需要与学生协作完成文章的修改工作,这种协作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通过网络平成;在写作后,学生应当分别展示自己的习作成果,先在学生间互相评价,而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评价,最后,教师综合每个学生的写作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从而选定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模式。2.活动写作实践教学原则。首先,学习任务的设定需要具有层次感。高中生在学习活动写作知识时,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所以,学习任务的制定需要结合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在充分考查每个学生对新知识接受能力的同时,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出不同程度的学习任务。例如,从收集资料开始,再到综合所有资料和阅读成果后完成的论文写作,确保任务难度是由简单到复杂的整个过程,确保学生在初次接受任务时,就能够树立起自信心。其次,知识难点和重点需要被分散到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因为活动写作主题具有较强的开发性,所以,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需要结合每个单元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能够利用的社会和教学资源,对任务进行分解,将该单元主题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分散开来。最后,密切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对高中生来讲,如果自己长时间无法完成一项任务,其对于这一任务原本的学习任务就会所有降低,逐渐丧失自信心,对任务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导致活动写作的教学难度所有增加。因此,教师在设定学习任务时,不仅要合理规划学习任务的难度,还需要设定学生完成每项学习任务的时间,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同时,避免学生在学习期间出现惰性心理。此外,教师在课下利用网络社区布置教学任务时,也需要注意难度和时间,尽可能保证大多数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3.活动写作实践教学流程。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活动写作教学时,应当将其分成不同的教学阶段:第一阶段,教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明确本单元的写作任务的主题,结合实际情况,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引导学生通过协商的方式在教师明确的写作方向中确定具体的写作方向和内容。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参考教材内容阅读相关文章,进入社会活动相关的写作素材,学习写作知识,以写作来促进学生阅读,让学生的发现、探究、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真正意义的培养。第三阶段,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写作主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互评互比的方式对完成的文章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的创作成果,使学生写作写作、合作学习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4.活动写作实践教学案例。以苏教版教材必修五第一章节中的活动写作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是要求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人文情怀等写作观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创作说明类文章时,内容应当要将主题清楚明白地叙述出来。以2014年4月13日《新快报》报道的内容为例:主题:广州首家茶文化体验馆——“可以兴”茶文化体验馆落地广州分寸茶叶市场。内容:体验馆以茶叶为主要的载体,通过将品茶、赏茶、制茶等因素结合到一体,为市民深入了解和体验茶文化提供更多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撰写说明文类的写作文章时,应当要先设定活动写作目标、之后再明确活动教学的媒体和策略,最后划定具体的活动教学流程。活动目标:指导学生学习设计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调查报告和新闻的特点、学习撰写新闻和调查报告。学习多渠道收集材料、积累写作素材、思考分析的方法的;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给人们价值观和人文观带来的变化。活动教学策略和媒体:教师可以选择“茶文化的宣传”为主题,设定学习活动写作的网络和情境,借助一系列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该网站上完成阅读和写作任务,提升自己语言运用能力。活动流程:确定任务——实施任务——任务交流——任务评价和写作成果检测。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各行业领域转型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剧,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教育界也不例外。高中语文作为高考中的重要组成,其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高低,不仅会影响学校的下一步招生,还会对学生高考总成绩的好坏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大部分高中生本身的写作能力比较低,而活动写作教学对学生写作能力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在网络支持背景下,教师要想提高活动写作的教学水平,可以适当地借助网络教学手段,通过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方式来满足网络支持下活动写作的各项教学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考试成绩。

作者:周文峰 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参考文献]

[1]吴春玲.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及优化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6):171-172.

第2篇

皮亚杰的认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即“做中学”,所谓“做”就是实践,他认为由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最为巩固,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但语文课程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能力和情感价值观在课堂教学的层面上主要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而不可能全部由“做”中直接得到。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师既要向学生展现纷繁多变的世界,又要使学生感悟人间百态情感,语文学习的要求和课堂教学的局限就产生了矛盾,使高中语文课显得深沉有余而灵动不足。

难道高中的语文课堂就不能“活”起来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动手实践,而是更强调情境、想象、感受的体验活动。活动的形式很多,比如情境设计、角色表演、朗读、互相探讨等。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围绕一个宗旨,即让学生以自己研究、活动感受为方式完成学习,增进知识储备,打开走进语文殿堂的另一扇窗。那么,哪些活动适合高中语文课堂呢?在这里笔者将自己一段时期的实践经验和感受加以总结,以就教于方家。

一、创设情境,将生活引入课堂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担心在高中课堂使用“情境教学法”太幼稚,在他们的理解中,“情境”即活动,活动即热闹,热闹就要禁止,因为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但实际上活动与严肃并不矛盾,高中语文课堂也不能只是沉默,一个趣味与严肃并存、活动与思考并重的课堂,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高中语文课堂。

比如在分析《品质》中格斯拉先生的形象时,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手艺高超的格斯拉先生不会经营靴店,导致了饿死的结局。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情境:“我是靴店老板”,请学生说说他们如何经营靴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课堂立刻活跃起来,学生想出了不少招揽生意的方法,有的说:“打广告,请明星代言、打折促销啊。”有的说:“多招伙计,搞批量化生产。”有的说:“把靴店改造成股份制,请别人投资入股。”还有的说:“做时髦靴子,再将皮革分等级,把最好等级的弄成奢侈品,赚的就是品牌效应。”

讨论得差不多时,笔者反问学生:“这些现代经营策略真不错,那么大家想的方法,格斯拉先生会采用吗?”学生又一次讨论得很兴奋,在讨论、辩驳、思考中大家逐渐达成共识,这些方法格斯拉先生都不会采用,因为我们的各种经营策略是为了让靴店能赚钱,而格斯拉先生的梦想是做最好的靴子,并不是做会赚钱的生意人。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的创设,这篇文章的深度一下子就被挖掘到一个新的层面。生活离我们很近,将生活引入课堂,课堂就充满了活力,活力带来思维与情感的碰撞,语文课堂就在这样的碰撞中生成价值。

二、发挥想象,用表演深化课堂

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欲望,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但是在紧张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提供给他们的表演机会太少了。如果教师利用合适的课文,设计巧妙的表演内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似乎与表演扯不上关系,但若是采用表演的形式就会使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在即将进入课文第三节时,有一个男生插了句嘴:“打仗这么大的事,交给一个老头去解决,太假了吧!”严肃的课堂氛围被破坏,笔者有些恼火,窘迫之中突来灵感,临时设计了一个环节:“是啊,难道郑伯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只能派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用言辞去退兵。我们现在模拟一片混乱的郑国朝堂,请几位学生扮演郑伯和群臣,看看能否商量出更好的计策?”

几分钟的混乱之后,“郑伯”说话了:“国家大事到了这个地步,诸位卿家有何良策?”一位“大臣”说:“如今不如采用美人计吧,秦王好色嘛!”底下的学生笑倒一片,立刻有另一位“大臣”说:“不可,这只怕会勾起秦王的的贪欲,不如用苦肉计吧,打入秦军内部。”话音才落,第三位“大臣”赶紧反对说:“兵临城下,哪里来得及,我提议派死士前去暗杀。”还没等其他大臣们反对,已经有学生喊出:“抗日神剧看多了吧,国都被包围了,让那么多死士飞出城外吗?况且敌军的大营哪那么容易进啊!”表演到这基本完成任务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承认在“国危矣”的情况下,没有更好的计策,只能派烛之武去游说。这样看来文章不仅不假,而且真实再现了当时的背景状况,又突显了烛之武的能力。接下来进入到对烛之武游说言辞的分析中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表演使学生对文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增加了兴趣,通过设置特定环境、特定角色,学生走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氛围。他们站在角色的立场上说话、思考,真切感受角色的立场、情感,自然加深了内心体验,而这些感性体验都可以经过引导变为理性分析。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表演让学生丰富了情感世界,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感受式学习,使课堂更有生机,也深化了我们的教学实践。

有一个问题可能是许多教师的困惑,那就是教学设计重要还是教学活动重要呢。不少人会觉得两者并不矛盾,好的教学设计必然会包含恰当的教学活动。实际上,两者的立足点并不相同,教学设计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思考,去考虑教学步骤是否清晰,考虑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亮点,考虑如何在课堂上不断掀起,考虑如何尽快展现设计的价值,体现设计的精妙。而教学活动则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通过设计一些适合教学内容的活动,让学生对文本由陌生到熟悉,由畏惧到接受,以活动的方式打开走进文本的另一扇窗。说得通俗一点,教学设计是“师”本位,教师对课堂发展走向全盘掌握,不能容许也不会出现课堂教学的偏移,而教学活动则是“生”本位,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经常会有灵光乍现的情况。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活动课程 四个“忽视” 解决途径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正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于语言文字的规律”,因而构建语文活动课程成为语文课程体系的一大突破,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然而当语文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新理念、新实践异军突起之际,却出现了诸多形式化的,比较突出的是以下四个方面。本文对此四个“忽视”的成因及其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1.忽视思维能力的锻炼

语文活动课程,顾名思义就是要“活”起来、“动”起来。“活”主要指课堂形式、活动设计的灵活;“动”,不仅要求手动、口动,而且要求“脑动”。而我们却常见一些语文活动课还停留在“动”的表层形式化上。活动中设计的问题浅显,往往缺乏思维含金量,无须学生进行思维的锻炼,甚而在课堂上出现模仿狗叫熊爬的低幼倾向,让人咄咄称怪。设计者往往为了让课程冠以活动课程的时髦标签,在活动中贯穿着不是问题的问题,形式上似乎也有分组讨论、问答对话,但整个活动过程仅仅流于形式,成为美丽易碎的花瓶,成为课堂可有可无的装饰。缺乏思维价值的答案不言而明,所谓的活动安排还有什么价值,又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活动实践可以以课堂为阵地,也可以走出课堂,如影视欣赏、市场调查、走访社区、参观人文景观、了解民风习俗等。然而如今的影视欣赏成了热热闹闹看电影的表象活动,参观人文景观、了解民风习俗竟演化成了单纯的视觉旅游。而关于影片的创意、风格、主题的探讨,人文景观的内涵及现代意义,民俗的变迁和保存,这些颇具思维价值的活动却被忽视淡化。

活动课程应该设计难易得当的问题,既符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要求,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活动要让学生经过探讨合作体验到收获感。预设的问题应如同树上的果实,让学生努力跳一下就能够摘到。而这个“跳”的过程正是活动课程中思维素养得到培养锻炼的过程。高中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具备较高的能力和思维层次,比如学习资料的收集、整合、分析,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多角度对比,社会文化热点的辩证探究,等等。教师通过语文活动课程,让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与时代的脉搏合拍,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辩证分析、敏捷应变、准确表达等能力。

2.忽视教师主导的作用

为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些语文活动课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活动设计纸上谈兵,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畏首畏尾,不能机智地调整活动进程,甚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抢了学生的“风头”。学生完全自发的活动,怎一个“闹”字了得。

诚然,语文活动课程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参与,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冲动,并努力通过活动课程使之定型,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并促进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学生的创造精神。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无论是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还是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处处体现教师主导的作用。例如在《祝福》活动课上当学生就“到底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后,产生不同的意见观点时,教师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相机点拨,结合创作的背景动机,精要评点,给出主导观点,而不是用一句“大家说得都很好”来敷衍。

为确保学生在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处于“动”中,教师除了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以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活动程序,优化活动课课堂结构。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语文活动课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要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既有直接明示,又有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和疑问时,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导演”和指导密切联系,不过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地表现。因为活动课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能力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忽视一维目标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一些语文活动实践的目标却一味地定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美其名曰实现“人文”目标。于是语文活动课穿上“人文”的外衣,美妙的音乐之声此起彼伏,各样精美的图片动画变幻纷呈,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狂轰乱炸后究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了什么,提升了什么,不得而知。在自认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下,片面地将语文活动课程与人文性画上等号,过于强调“人文”的形式化只能将语文活动课引入死胡同。

在具体的活动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应该是教学目标拟定的总体思路,而不是机械地要求把三种维度照搬到每个活动设计中,成为新课程对活动课程的统一要求。不同的活动过程设计的侧重点,就可能落实到不同的维度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难在每一个活动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落实方法和途径。教师更不必在确定活动目标时面面俱到,牵强附会,非“人文”不可。

语文活动课必须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同样可以在活动中实现。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学生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绝不能因片面追求活动形式愉悦性,而忽略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促进作用,并在活动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汇报展示学习成果,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语文活动课程有助于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翼齐飞。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

4.忽视态度品质的养成

现今对语文活动课的评价,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会找寻活动中的亮点,津津乐道于活动设计的最终圆满完成,以至具体说到到活动中某某同学功不可没,甚而这个亮点还是老师与个别同学课前早就“心有灵犀”的。殊不知这个亮点,恰恰暴露了语文活动过于强调“圆满”的形式化,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性品质心理的养成。

语文活动课必须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如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艺术作品,有的学生喜欢看电影和戏剧,有的学生喜欢写诗歌散文,有的学生喜欢辩论朗诵、演讲。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如学生在“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那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就可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学生在写作方面不足,那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就可动员他参加校园新闻写作报道组,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绝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语文活动并不以目标圆满完成为终极目标,更应该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和端正。活动课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就是学生强劲潜能的诱发剂。学生们在一次次“语文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师始料不及。学生在好动、好胜心理的驱动下,对每次活动兴味盎然,竭力投入,人人参与并评判,虽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是公开的,活动着的,显得平易公正,劣者不馁,胜者也为多数认可,乐于容纳与借鉴。活动对班级整体智能的促进更是显而易见的。群体因其活动,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主动探索的态度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活动课中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优秀的语文活动课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心理。在活动课中首先,使活动小组的学生之间获得一种认同感,通过目标一致的努力和奋斗,使彼此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亲密合作,从而产生美好的心境,这能使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在这种美好的氛围中,学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沉重的负担,也不会带来过重的焦虑,而是会思路活跃,想象丰富,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如在课本剧的排队练过程中,学生们自由组合,通过排练、对表演成败共同的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和探讨问题的精神在相互的协作中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最终的目标已不再是简单的语文能力,而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活动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主动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郭沫若语),使他们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欢乐。语文活动课程的开展,应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有机地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以实现其多功能和高效益。因此语文教育的多功能高效益,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实施,语文活动课程可谓重担在肩。对此,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深刻地认识到当前语文活动课程中存在的形式化误区,摒弃不足,让语文教育走向更广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庄文中.审订中的语文新大纲体现了新思想、新观念.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

[3]于漪.弘扬人道 改革弊端.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6).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活动;语文素养;原则;问题

一、高中阶段语文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1.经典推介活动

这里所说的“经典”,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文学作品,还包括经典的影视作品。在语文课堂开展“经典推介”活动,活动的定位就在于鼓励学生大胆地走出“语文课本”的束缚,在经典文学、经典影视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

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笔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曾指导学生开展过包括经典文学、地方文化、作家性格文风、历史与文学、文学经典改编游戏等多种类型的研究性学习,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收集资料、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等能力得到了提高。

3.辩论赛

在高中阶段开展辩论赛,有助于学生提高逻辑能力、辩驳能力和表达能力。笔者在任教的每一个班级都要进行辩论活动。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辩论知识的指导,然后进行辩论的实际训练。而且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已将辩论赛作为一项常规的语文校园文化活动。

4.话剧编演活动

话剧编演是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大型的语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剧本可以来自课本所选的剧本如《雷雨》《哈姆莱特》《窦娥冤》等,也可以改编课本中有思想内涵、情节冲突、鲜明人物形象的小说,如《变色龙》《项链》《守财奴》《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名篇。还可以选择中外经典的剧本或者改变经典小说、影视剧。最佳选择就是自编剧本了。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话剧比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表演才能、团队精神以及竞争意识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5.朗诵比赛

朗诵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朗诵也是一种学生兴趣较大的语文活动。可选择课本中适合朗诵的诗词、散文或者指导学生选择课外经典的朗诵作品。在活动前教师要进行指导,在活动后教师要进行点评。

当然,可开展的语文活动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高中阶段语文活动的原则

高中语文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而且能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活动时,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语文活动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活动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所以,开展语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在活动前的策划、设计,活动中的组织、指导,活动后的总结、点评等环节中,都需要教师的汗水和智慧。

2.语文活动必须切实保证学生的参与面

语文活动开展的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必须确保活动的参与面,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积极参与语文活动,绝不能仅仅让一小部分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教师在策划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并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考虑到活动的覆盖面。

3.语文活动要做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有机结合

语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具体形象,活泼有趣,但切忌片面追求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了其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目的。活动必须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有机结合。语文活动既要有声有色,又要实实在在,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都有所收获。

三、高中阶段语文活动的开展还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语文活动设计与语文教学阶段目标的契合

语文活动的设计应注意与语文教学的阶段性目标相契合。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是中外戏剧鉴赏单元,在学习本单元时可安排话剧编演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可安排辩论赛,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2.关注过程,注重激励

新课标提到:“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重点。”不能只重视活动的结果,而应关注学生在活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评价、充分肯定、认可付出、激励成长。

高中语文活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模块,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第5篇

(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614200)

【摘要】充分利用好课前五分钟,在高中的不同阶段,通过丰富的、有针对性的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帮助我们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一重要目标。

关键词 课前五分钟 字词积累 演讲 小说接龙 素材积累 汉字听写

文言实词虚词灵活性 针对性

高中语文150分,不少学生觉得从这150分中得九十几分,甚至一百零几分很容易,要把这分数提高却是难上加难。所以有很多学生,家长,甚至个别理科老师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与其在语文学科上多花功夫,不如多做几道理科试题。这样一来语文就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高考学科分值高,真正花功夫学的人却很少。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语文学科是高考诸多学科中应试倾向最不明显的一科,它的范围广,能力多,模糊性强,难测度高,这些特点使得语文水平的提高,如建坝筑塔,为台阶式而非直线式上升,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靠急功近利的“快餐”式学习,想“立竿见影”的拿高分,常会捉襟见肘,难以奏效。因此,不少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失去了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呢?我认为课前五分钟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值得我们好好利用。

那么,课前五分钟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呢?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高一阶段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目标安排课前五分钟活动。例如:

1、字词积累

每天由值日生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成语,两个需注音的词,两个有错别字的词。

如:

成语: 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注音:菲薄 造诣

改错别字: 家俱 按装

预备铃后,主讲人开始讲解成语的意思、用法、并造句,然后抽同学到黑板上注音,改错别字,最后由主讲人进行讲评。

字词积累这个内容对学生的表达表现能力要求较低,只要好好准备了,都能讲好,能够帮组学生克服紧张、怯懦心理,并且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抽同学做题,能尽快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台上台下能互动,在刚进高一的时候进行这种形式,比较适合。

但是进行这个活动我们注意几点:

第一,选的词语不能太生僻,要来自教材或教辅。

第二,值日生在上面讲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记好笔记,老师定期检查。

第三,长时间的词语积累容易让学生倦怠,所以隔一段时间可分小组举行一次竞赛,检测前段时间讲的内容,制定奖惩机制,激励学生课下对积累的词语进行复习。

2、自命题演讲。

演讲顺序按学号进行,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顺序,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是向大家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一部你喜欢的电影,也可以向大家介绍你旅游过的一个景点,也可以向大家讲述你经历的一件事,也可以发表你对某个热点问题的看法……但一定要围绕一个话题,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演讲时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语速不能过快,演讲完后,其他同学要进行点评,说出演讲者的优点和缺点。

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有点胆怯,拘谨,但后来他们的表现让人惊喜。如有一个学生酷爱京剧,于是他向大家介绍了京剧的魅力所在,并用毛笔抄写了《贵妃醉酒》的唱词张贴在黑板上,和大家一起品味京剧唱词的美,谈到兴浓处,还给大家唱上了两句。还有一个学生演讲的题目是《那些陪伴我们长大的动画片》,他先给大家放了一些动画片的歌曲,勾起了大家儿时的回忆,然后介绍了我国动画片产业过去的辉煌,对比了国产动画片现在了没落,表达了自己希望为国产动画片再创辉煌尽一份力的愿望。

高二阶段,我们应该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为目的。在高一学年的基础训练之后,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激发,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课前活动形式:

1、小说接龙

老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组,给他们一个开放性的小说开头,两组每天派一个同学进行两百字以内的续写,第二天在课前朗读给大家听,在续写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如,情节是否合理,是否精彩;人物形象是否丰满;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生动;有没有恰当地环境描写……总之,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贯穿小说阅读教学。一段时间后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学生很感兴趣。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吧班上的同学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进去。

2、命题演讲

在高一自由演讲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由老师确定,或班级共同讨论确定一些当前热门话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学生进行命题演讲。为了让这一活动更具趣味性,我们可以把这些话题写在一些小纸条上,由学生在演讲前一天抽签,抽到哪个话题,就讲哪个话题。

在他讲完后,同样要让同学对他的演讲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另外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老师

可贯穿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指导学生怎样围绕观点进行论证。

3、作文素材积累

从高二开始,学生要进入议论文的写作学习,很多学生都存在素材积累贫乏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来帮助学生进行素材积累。具体操作如下:

主讲学生上台先概述素材内容,并谈看法,其他同学补充,接着主讲人总结,最后由教师作点评。台下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素材积累本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主讲人、素材内容概括,评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所谓的标准观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多元化,富有个性的观点。一学期后一定要让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类整理。

高三阶段,应有针对性性的灵活的开展课前五分钟,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

1、高三知识点板块复习,当复习字音字形时,我开展了“汉字听写比赛”,当时中央一套的“汉字听写大赛”正举办得如火如荼,我便仿照这种形式,把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天课前五分钟,每组轮流派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给一个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一个字的字形,正确的计一分,一轮之后由课代表统计成绩,分数最高的一组受到奖励,分数最低的一组接受惩罚。那些词语由老师从复习资料上,教材上筛选最易错的词,做成PPT。以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记词语的热情,让枯燥的字音字形复习变得有趣一些。

2、复习到古诗文默写时,我开展“背诵默写比赛”;

3、班上学生诗歌鉴赏板块比较薄弱,我在课前五分钟开展“诗歌朗诵鉴赏活动”,要求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对所朗读诗歌的内容、描写对象、创设意境、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老师的点评和同学的讨论来完成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第6篇

摘 要:教学活动的展开必然要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语文学科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全部,可见其重要性,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入手,着重阐述其重要性及应用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思维能力;策略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基础语文知识和应用方法外,还应结合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具有直观有效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学过程的完成。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国学知识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灵活,老师带领学习的效果毕竟有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就要从思维能力的培养入手。

一、语文思维的多样性

教学形式以班集体的形式开展,即一人带课多人听课的固有模式下很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固化,单一没有特色,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是一味地跟随老师的思路去理解和解决问题。这种看似省时高效,实则不利于学生学习的长远发展。固定的思维模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学习本质上还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高中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老师都是直接大量地灌输给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有独立思维能力,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训练,需要在抛弃传统僵硬的教学模式下进行,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习惯于等待老师讲解答案,被动地认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就是背诵、套用书本内容,实则这种方法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上课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效率低下。语文学科的学习的确不像数、理、化等学科需要进行大量的思考和演算,但语文也不是思考为零的学科。因此,语文学习的参与者,老师和学生都要转变原有的观念。语文不像数、理、化等学科每一题都有固定答案,语文答案是有自己的思考、理解成分在里面,灵活性较大,生搬硬套老师的答案没有意义,反而造成做题时无法快速思考,影响解答。

敢于质疑。课本和老师教授的知识不是唯一,很多学生却视为权威,这种僵化思维严重制约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高效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挑战权威。文化的发展讲求,学习也如此,任何时候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不盲从、不迷信,拥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才能促进学习的进步、知识的传递。

二、提升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实践中,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可采取情境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教师在教授新的课程内容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以课本主人公的身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完成问题解答。

小组合作模式学。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各抒己见,既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又能够学习到别人有效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这种形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发散思维,综合学习。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聆听学习地位,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自然也就不能高效地学习课程内容。强调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提倡和鼓励多样化教学。

三、培养语文思维能力的教学意义

高中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和理解课程内容,就必须促进其独立思考,增加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多数人认为语文是记忆性学科,多读多背就可以,但语文思维是通过记忆获得知识,通过理解存储知识,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判断,给出总结,是集想象力、理解力和记忆力为一体的。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发挥导向性作用,加强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语言信息、文字信息的交换,优化思考结果。培养学生以更加开放、直观的态度看待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老师而言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学生本身来说也是渗透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了语文学习开放性思维,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

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学生难免会有一种惰性,依赖课堂、依赖老师和课本,只知道一味接受来自外界的知识,失去主动学习的欲望,削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被动懒散的态度永远不能促进知识的吸收,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成长。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拓展其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和自身的全面发展都是当前教学工作需要考虑的重点。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生活化现状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生活化,是创新语文教学的重要实践。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实施还有一定的困难。下面,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生活化现状进行几点分析:

1.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都会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模式产生影响。在多年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分数一直备受社会与多个家庭的关注。学生取得高分数,在班级内会得到同伴的羡慕,得到教师的肯定,成为学校的荣誉。学生取得高分,会让家长认可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活动,得到家长的赞扬。正是这种略发畸形的社会教育环境,让高中语文教学得不到正确的指导。为了分数而开展语文教学,会让高中语文教师更加关注课本内容,考试题型以及答题技巧,造成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不佳。在这样的外界因素影响下,教师意识不到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不会花心思去将生活实例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使教学活动与生活相分离。

2.教师教学思想落后

教师的教学思想,对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工作,是个人利益。许多教师习惯于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学习课文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分段,总结段意以及中心思想。通过适当的练习来确定学生能够完成阅读问题,具有答案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没有给生活实例留下应用的缝隙,加上教师对于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认可,生活实例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很难实现。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结合方法分析

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加强生活化实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观的更新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来分析几点高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实例的结合方法。

1.加强生活化教学观念的建立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对课内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更要积极地去开发与利用课外资源。将课内外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进行收集与利用,会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丰富。将生活实例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是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扩展的重要方法。要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建立起创新性的教学观念,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科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学要走出教室的限制,更要摆脱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要放远眼光,从生活的角度去分析与扩展教学内容,促进高中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

2.加强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将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与生活实例进行结合,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教学方式具有更强的生活性,那么生活实例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就会更加容易。教育事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在进步,从生活中学习,用学习来充实生活,是高中学生走入到学习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高中学生所学习的每一个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提炼,从自己的角度入手去分析生活。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实施生活化教学,应用生活实例。

比如在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文本进行阅读学习时,教师可以不再关注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再让学生做自己的聆听者,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文章去分析自己的生活。在阅读了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自己的生活中是否有生活在套子里的人,将身边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了课堂中的活跃份子,并积极将自己生活中的实例融入到课堂中,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3.加强高中语文作业的生活化

作业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程度,关注学生的语文技巧。在课堂活动中引入生活实例,教师要尽可能去发现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契合点,丰富高中语文作业形式。让学生做练习册,完成课后习题这样的作业安排,会激发学生的负面情绪,阻碍学生成为学习积极份子。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融入实践,会促进生活实例与语文教学的结合。

比如在讲解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自己家附近具有特色的建筑进行观察,并借鉴阅读文章的结构与内容,记录一下自己眼中的独特建筑物特征,从生活入手进行语言表达练习。生活化的语文作业,让学生成为生活实例的引入者,让生活实例在课堂活动中的出现更加自然。

结语

第8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对教育教学过程认识的日趋透彻,教师的职业行为相应要求逐步提高,“教师必须在履职过程中不断进取、终身学习而实现专业化发展,以适应教育教学的相应要求”的基本观点越来越清晰地被确立。可见,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时展的要求。然而,当前山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缺乏教学经验、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对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了寻找有效促进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笔者对百色市西林县共79位高中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问卷79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9份,具体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缺乏教学创新能力

 

山区高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能力,特别是教师创新能力,其包括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三部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创新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和促进剂。调查结果发现,认为在教学中欠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教师分别占38%和40%,而对教材和疑难问题处理情况中能“独立钻研”和“以自己思考为主”的教师分别占13%和12%,这反映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的严重不足,见表1。

 

表1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调查情况[n(%)]

 

认为自己在教学中最缺乏的是 创新观念 创新思维 创新方法

 

10% 38% 40%

 

自己对教材的处理 以学生的实际为主 以教参为主 以自己的思考为主

 

48% 40% 12%

 

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疑难问题时 向同事请教 独立钻研 暂时放下

 

85% 13% 2%

 

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创新能力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上表现最为明显。与外地同行相比,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在目标把握、教学设计、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和课堂艺术等方面明显低一个层次。笔者曾参与外校名师和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讲授《荆轲刺秦王》的听课,相比之下,外校名师的授课效果更明显。外校各师采用影视导入课堂,先让学生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然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让他们说出许多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荆轲在易水送别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感情。而本地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对文章进行故事引导、介绍人物背景。学生在课堂上似听非听,课堂气氛较沉闷,课堂三维目标大打折扣。可见,山区高中语文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不佳。这也反映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较低,从而导致其教学质量不高,并导致了山区高中的高考语文成绩总体较低。

 

(二)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科研态度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结合教育教学新理论,不断探索教育科学,勇于开展创新型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教师不断拓展领域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科研热情和科研水平较低,见表2。

 

表2山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调查情况[n(%)]

 

参加教学科研活动的态度 主动要求参加 36.6%

 

被动参加 63.4%

 

参与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学习新课标、文件、学科理论 30.3%

 

听课、评课 42.7%

 

组织相关活动 22.9%

 

进行有目的的课题研究 4.1%

 

由表2可见,占63.4%的山区高中语文教师是被动参加教学科研活动,这说明了他们对自身的教学领域缺乏深入的知识探索欲望,对教研活动缺乏兴趣,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教学科研活动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花更多的时间辅导学生的学习。从参与教学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来看,教学科研活动大多是让教师参与学习一些例行文件、听课、评课活动,只有4.1%的教学科研活动是针对课题研究而进行的。在西林县所抽查的10所中学中,能正常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的学校未达到30%。教师普遍认为教学科研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和疑点,因而没有兴趣也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由此可见,教师不能有效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其科研成果不明显,影响了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三)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硬指标,无论是从应试、考核还是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写作能力都应该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的、首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素养。由表3调查的数据来看,占74.4%的语文教师从教以来没有发表过作品,可见,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普遍存在缺失现象,严重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学生难以在写作上提高语文成绩。

 

表3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调查情况[n(%)]

 

从教以来公开发表作品5篇以上 3人 2.6%

 

从教以来公开发表作品5篇以下 18人 23%

 

从教以来没有发表过作品 58人 74.4%

 

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能从容驾驭作文教材,对作文教材理解和把握存在偏差;二是作文评价方法单调,指导学生写作的效率低下,无法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三是对各类写作体裁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不了解。笔者曾参与某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讲授人教版第三册二单元《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的听课,该教师对名著了解比较有限,且没有预先设计学生该如何写这类作文,因此,他在布置作文的时候,并没有任何讲解和引导,就只在黑板上写出作文题目,并向学生提出上交作文的时间和要求就不了了之,让学生无所适从,结果可想而知。

 

(四)山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缺乏虚心向学的品质

 

自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以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山区学校带来了新的师资力量,也极大地提高了山区教学质量。然而,有些新来的教师因为在学历上高于老教师而自恃清高,与其他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沟通,导致自己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此外,还有部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上急功近利,凡事以岗位的提升、职称的晋升、教学或科研评优评先等奖励的获取作为教研活动的出发点,普遍缺乏虚心向学的品质,极易产生负面情绪,这就影响了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精神,也会影响教师教学过程的实施。

 

二、促进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相关教育部门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创新能力,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教研活动,重视教学反思,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自己成为一个专业教育者。

 

(一)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创新能力

 

山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教师专业发展在新课改中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到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如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制度体系。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做到自我进修、自我完善,使学习成为专业发展的内需,提升其职业修养,更新知识结构,增强理论底蕴;还要积极投身教学科研的改革与实践,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探求、感悟和反思,培养自己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全能型的教师。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而这些只有在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下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教师要在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制度下,通过积极参与业务学习和教育科研活动,不断地自我提升,博采众长,独立思考,潜心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使自己成为专业教育者

 

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山区高中语文教师在参加教学研究时,应将语文课程与教材、语文与其他相关的学科、学校特有环境等作为研究对象,把教学的相关环节或课堂授课方式或学生的学习方法等作为研究过程,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来检验其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课题、发表教学论文、编写教材、举办课题讲座等方式,不断检测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山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专业教育者。

 

(三)重视教学反思,做到虚心向学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要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要敢于结合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山区学校的特定环境,抓住课堂与课外的“关键事件”,总结一套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使自己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与此同时,老教师在处理教学难题时有一定的经验和方法,新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各种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山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使之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和教学活动之中。

第9篇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和学习自主性,尤其是高中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我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我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我们能够满足社会对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从激发学习动机、实现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认知活动三方面,详细分析高中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关键词:

高中语文;自主性;培养措施

学习自主性是指在老师引导下,能够自己学习,并且能够自己为自己创造学习活动,实现自己的知识学习,如果认知能力、综合能力较好则意味我们自己已经具备良好的学习自主性,即使没有老师指导也能够自行完成学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中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对我们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将好奇心作为我们学习高中语文的强烈动机

好奇心是我们主动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只要将我们的好奇心转换为动力,或者直接通过老师之手引发我们好奇心,进而实现语文学习动力的激发和提高,驱动着我们自觉主动去学习高中语文,进而实现高中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具体引发我们好奇心的措施如下:第一,要高度重视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引入的情境教学,分析老师教学中讲过故事、笑话和做过的游戏等,以了解老师如何创语文知识内容情境,实现对情景学习法的掌握与应用,即利用情景法来将古板乏味的语文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生动化,以加深我们对高中语文知识的印象、了解和记忆,进而实现自己高中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第二,我们不断学习多媒体学习技术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语文学习,通过多媒体的视频功能、声乐功能和图片功能等,将复杂多变的一词多义、文言文和诗词等转换呈多姿多彩的视频、音乐和画面,以减轻自己的学习心理压力,让自己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语文,我们的高中语文学习自主性自然而然就得到了培养;第三,我们要善于探索性,并积极向老师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与见解,以及时解决自己的学习问题,增强自己的学习信息,保持自己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进而提高我们自身的语文学习自主性[1]。

二、要实现我们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了实现,使实现我们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成为培养我们高中语文学习自主性的重要途径,而实现我们自己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则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学习观的树立措施如下:第一,我们要主动抢占课堂上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即在课堂上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里好好学习,最好是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与老师讨论关于学习中遇到问题,以实现知识内容上的有效交流,进而增强自己的语文学习自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语文学习自主性;第二,我们要转变“老师是课堂控制者和主体者”的课堂学习观念,并以争取自己在课堂中获取老师公平、民主的对待态度,如遇到遇到学观念不强的老师,则好好利用老师引导学习的时间,好好学习好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如文言文重难点句式的引导与讲解,实现在课堂有限高效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不但有利于提高我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利于我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对我们高中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第三,我们要积极与与老师及学生,甚至是家长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以此进一步了解我们自己语文上的学习问题,以便于制定出符合我们实际的语文学习自主性培养方案,将正确的学习观实实在在落实到实际学习中,让我们自己学的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实现,有效增强我们的语文学习自主性[2]。

三、积极参加认知活动,扩展自己的语文知识领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表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将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进而失去学习自主性,因为书本上的理论也有不正确的,从另一方反应出学习实践性的重要性。所以培养我们高中语文学习自主性,必学积极参与相应的认知活动,并且参与认知活动时,要积极听取老师的引导或活动主办放的引导,积极主动的参加活动中的如何关于语文知识的抢答赛等,并协助老师或活动主办者将语文认知活动推到,以培养我们高中语文学习、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等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自主性。参与认知活动中培养自己语文学习主动性的途径包括:第一,我们要在语文认知活动中积极参与老师的问题探索活动,对于老师给出的语文问题,应积极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结合老师对语文问题的设置目标和点拨,然后利用活动现场有利的学习资源、资料资源及人力资源等,实现对问题的探索,如积极与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听取其他学生有用的意见及建议,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找到关于语文问题的资料资源,最后自己总结归纳出正确的语文问题答案;第二,学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语文学习基础,挑选语文认知活动中符合自己实际的语文知识进行探索和学校,直接将活动的参与权和主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协助老师将认知活动推到,积极鼓动其他学生参与到语文认知活动中,使自己在语文认知活动中得到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我们高中语文学习自主性的提高;第三,我们要敢于挑战我们不擅长的语文知识领域,善于质疑活动出现的语文知识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语文知识疑问,在问题提出及解决中培养自己的语文学习自主性[4]。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我们高中语文学习自主性对提高我们自身语文学习综合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学习自主习性培养是一个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与同学、与老师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在课堂中要积极占据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并通过提高自己对语文的好奇心来实现语文学习动力的引发;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己自主学习时间,实现自己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外还要积极参与语文学习认知活动,并利用新型学习技参与活动并协助老师将认知活动推向,实现我们高中语文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作者:朱佳丽 单位:贵阳市新世界国际学校高三3班

参考文献

[1]孙均.高中语文自主性学习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455.

第10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美学 教学方法

从上个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文学思潮开始涌入,当代人的文学观不断变化与完善。接受美学思想,就是让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与美学价值得以发挥,认可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文学作品的创作,不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而且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突出读者中心地位,是接受美学理论的第一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接受美学理论,就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促进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1.接受美学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

人们接受美学理论,其文学鉴赏的行为与能力会发生较大的改变。高中语文,是与文学鉴赏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接受美学会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于欣赏中产生情感体验,具有领悟作品内涵的能力,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行为,是学生个性化与自主化的行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与文本互动,而应当通过引导让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结合,通过语文阅读学习获得情感熏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促进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学生的语文阅读过程与结果应当是多元的,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有权利开展创造性的阅读。接受美学理论,在美学视阈下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是一种挑战,但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来讲是一种创新。

2.接受美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手段

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手段会更加丰富,语文教学活动会更加科学。下面,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对美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手段进行分析。

2.1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接受主动性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感受,而不是主动地将知识硬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减少自己分析文章的比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为学生营造和谐自由的阅读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从个性化的角度理解文章内容,思考问题。

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题目是文章的文眼,文章中多次提到康桥,表达作者对康桥的怀念、不舍与喜爱之情。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会提供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诗歌,想通过这个诗歌表达什么感受。这样的分析往往会剥夺学生自主理解诗歌内容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在字里行间体会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十到十五分的时间自主阅读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语文阅读学习效率的提高。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会更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2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只有接受美学理论,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满足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的不同期待,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阅读学习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爱好,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对于同一个文章,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阅读切入角度,获得不同的阅读成果。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需要针对阅读内容,开发不同的阅读学习方法。

比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在阅读方法的选择上,教师允许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一些学生习惯于默读,教师就让他们自主默读。一些学生习惯于有声朗读,教师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的分配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指导学生的思维向不同方向发展。另外,在阅读成果表达方式上,也可以进行丰富化处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画画的方法表达在文章中获得的信息,也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积累阅读看法,更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后演讲分享阅读想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间的美学内容,更好地体会文字的美、情感的美。

3.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的必要途径。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活动要肯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互动,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学作品内涵。接受美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代高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具有时代性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究与提升。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观念性教学;高中语文;影响;存在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师应该想法设从根源纠正以及解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推进观念性教学对高中语文的作用。观念性教学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掌握的没有预期目标、没有计划的知识、观念价值、思想教育、学习规范以及学习态度等。其中包括有隐藏在显性课程中意识形态、校风、知识观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指导思想等,从无形到有形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

1.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话题。当然这和采用的教材、教学模式以及语文教师的阅读导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总结概括为:

①文化积累浅薄,对传统文化持有距离感,对民族文化产生抵抗,进而导致学生对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大众文化将其取而代之,以致语文教学的懒散、具有功利性。

②学生缺乏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只注重校园活动,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的从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思维意识上转变观念,导致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出现较大的阻碍。

③苍白的情感价值观:高中阶段的学生价值观已逐渐趋于成熟稳定,但是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家庭教育严重的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家长对学生的宠爱,以致学生娇生惯养,无法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爱心、同情心,进而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对问题不能认真分析,构造虚假情感,无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2.高中语文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目前,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要求,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也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的问题,使得教师字考虑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考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高中语文教学如果只是单纯的从影视的角度处理教学的问题,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据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是比较散漫,没有规律纪律而言。

尤其是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方面,写作课堂显得松散而随意,如在命题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题目,写作内容、写作形式以及写作思路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以及引导,在学生完成之后,给予目标性的评价,进而导致高中语文写作方面得不到突破。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以教育改革的本质问基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以教育文化的理想性以及精神鞭策自己引进新的教学资源,以现代化的教育离你那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学生自觉主动的接受和认可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完成学习内容,感受文本知识,正确思考分析问题。不断扭转学生对语文知识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能够正面、积极感受文本知识内容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精神。

3.高中语文教师树立价值观念

高中语文教师的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且这种影响的形式是深远而持久的。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以及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价值观念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这就表明在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进新教学资源,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之人翁,以关爱学生为基础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语文知识以及语言逻辑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把握,课堂教学应该侧重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欣赏水平以及文学素养的培养反面。从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基础要点,转变传统书面测试成绩为主导的教学价值取向。从为人师表的角度出发,不断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文本知识,在文人师表的角度下,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践参与者,而且是教学的探究者、开发者以及建设者。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风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文本内容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以及对文学的欣赏角度,进一步推进观念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4.高中语文教师正确对待知识观念

教育改革的前提下,新的教学知识观,不仅强调了教师本身是知识发展的受益者,而且还提出教会应该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注入新的血液,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应该注入新的知识观念,其主要的内容可以总结为:①清楚认识教师不是全部知识的拥有者,对于某些学科不权威的知识,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挖掘新的教学资源,进而拉近师生间的关系;②教师不能传授所有的知识,只传授获取知识的经验途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③应该积极学习跨专业知识,向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师发展。高中教师应该逐渐向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和哲学等方面发展,掌握所有学科的精华部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清晰的认识到观念性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以及作用,忽略观念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其成为高中教学中的瓶颈。唯有根据文中提到内容,树立正确的教学意念、价值观念以及扩展知识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春燕.观念性课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4(06):5-6.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实用性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a)-0077-01

1 注重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实用性是语文作为语言工具的生命力。实用性的前提是把握住时展的脉搏,做到高中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将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落实好,学生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

1.1 促成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突破,使语文学科的作用实现正常发挥

语文具有明显的人文特点。注重高中实用性语文教学能够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理念,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的双重健康发展。学生在融入注重实用性的语文教学氛围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自然会得以展现,对学生未来的再学习和工作具有莫大的帮助。

1.2 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

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可以使学生内心发生重大变化,也会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技能水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为社会提供较为专业的服务型人才,尽量满足现今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

2 高中语文教学的困境

现代社会更重视人才的内在素养及潜在能力,高中教育如果不重视语文实用性教学,势必造成学生基本素养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其高高中习及大学学习,甚至影响学生就业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

2.1 不严格要求自己,导致基础知识差

高中生自认为语文作为母语,其并没有多大的作用,真正走向社会靠的是一技之长。因此,对语文教学比较轻视,语文学习的观念也较为单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写错字用错词却不以为然,造成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不应有的困难。

2.2 不注重实践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差

高中生对语文实用性教学的轻视,必然导致其在班级各种活动中出现语言表达上的缺陷。很多学生在面对全班同学独自发言时,显得十分拘谨,语言不顺畅,表情不自然,动作扭扭捏捏。这势必影响将来学习、择业或就业后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2.3 不重视思想品德,导致自身素质差

高中生忽略了语文这门基础课的实用性价值,非常不利于其良好道德操守观念的培养,注重今日的道德操守,将有助于提升就业后的职业道德,否则,这也对日后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3 提高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对策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时刻呼吁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真正回归。加强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已经成为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3.1 重视语文实用性教学,促其发挥工具性作用

近年来,企业单位对专业精通,技能完善的人才备受青睐,这无疑是高中实用性教学的应有之义。再好的本领也离不开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交流,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更需要用语言去沟通去争取。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语文在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其他人文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3.2 教学不应脱离生活,扎实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功底

应用文写作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未来的实际生活需要和社会工作需求。可见,应用文写作在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掌握过硬的语文写作技巧,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妥善的处理事务,促成与他人或部门的有效沟通,也能够使商洽事宜受益匪。同时,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也可能成为学生脱颖而出的亮点,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3.3 注重语文实践活动,做好适时中肯的评价

践行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形式,发挥学生应用语言、把握语言、情感融入等各方面的能力。实践活动过后,教师应当对活动予以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和不足加以评价,给出中肯的意见或建议。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挖掘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信心,并将这种自信延续到学生的继续教育过程中及将来的工作中。

3.4 在语文教学中灌输职业道德教育

高中语文实用性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人格,使他们树立正确学习观念和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应当发挥语文自身的人文性,注意抓住语文课本中积极的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灌输他们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牢牢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意识。

4 结语

高中是学生进入正轨教育轨道的关键阶段,各个学校都在积极的抓住机遇,谋求自身的发展。重视高中学校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在塑造学生性格、优化内在品德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健全学生的人格,扎实学生的知识,完善学生的技能,端正学生的态度,使高中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得以真正的实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时展潮流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 石峰艳.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7).

[2] 胡朝辉.中职语文教学实用性探讨[N].科技新报.2010.

[3] 谈青松.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J].教师(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