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0 15:0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86-01
前言
现代医学科学的水平迅猛发展,手术学已实现了质的超越,各种新医学器械、新医学技术以及新医学仪器等纷纷应用到手术中,这表示手术护理质量的管理需要逐渐形成完整的系统。手术室是对病患实施手术治疗和救治危急病患的重要科室,它的护理工作在围术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手术成败的一个主要因素。通常手术室护理管理水平的高低能够体现出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大量的手术案例研究表明,做好手术室工作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是协助医生成功操作手术的重要关键之一。现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做好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加以阐述。
1做好围术期整体护理
围术期是患者进行手术的一个完整时间阶段,即分为术前访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和术后探视。
术前访视即是在手术前一天,手术室巡回护士到病区与病人沟通。通常做的工作是查看术者的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然后告知病人和其家属手术室的环境、手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手术所需的大概时间和手术的预期效果等等,在术前和病人的交流中,护理人员要表现出关怀、友好的态度,对病患的术前恐惧心理进行安抚,在必要的情况下,给病患演示麻醉与手术,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帮助病人掌握相关手术知识,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将身心状态调整到最佳,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次日的手术。护理人员还可以按照术前访视时收集的资料,制定出相关的护理程序,预防以及减少手术过程中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第二是术中护理。当患者者进入到手术室,应有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回护士三方核对病人姓名、病区、床号、麻醉方式及过敏试验结果、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通过和蔼可亲的态度、礼貌的言谈举止让病人感到自己被尊重,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病人紧张情绪会稳定很多。手术前、关闭体腔前后、缝合后与器械护士唱点术中物品并记录,核对无误,防止留在患者体内;手术开始时协助麻醉医师对患者进行麻醉,正确摆放手术,帮助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及保护好患者的隐私,在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保证手术器械、敷料、缝针、标本、输血、输液、皮肤及伤口引流记录正确。
第三是术后护理。手术结束,护理人员要多注意病人的姿势,防止其坠床;妥善放置各种引流装置;预防被意外拔出;伤口的包扎要正确仔细;观察受压部位是否有压疮,还要协助运送患者到病房,与病房护士交代清楚患者的病情及特殊情况等。
第四是术后访视。即是术后3日内,巡回护士到病房看望患者,观察引流管、引流液及切口有无渗出,和病患交流病情愈合情况,并且认真听取患者对术中护理意见或建议,以正确评估护理效果,有利于矫正护理工作的不足之处。
2手术室环境管理
手术室是一个进行手术救治的特殊场所,它的环境应该是清洁干净的、无菌的。目前医院多数启用空气洁净技术对手术室的空气进行净化。通过建立科学的人物流程及严格的分区管理,最终达到控制微粒污染,保护病人切口不被感染的目的。该技术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有效结合才能很好地控制手术室细菌超标,因此在使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均要进行严格的管理。主要注意事项如下:①保持洁净手术室的密封性;②保持手术室空气湿度不低于45%;③定期更换或者清洗净化系统的过滤器;④术后及时、彻底清洁室内所有物品、墙壁及地面。⑤每月进行一次空气细菌总数监测;⑥进入净化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专用的服装衣帽。空气净化技术的优点是在空气进入手术室前经过初、中、高效滤过器及手术的动态过程中对手术室空气进行滤过,这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室动态环境空气的含菌量,有效地保障了手术的质量。
此外,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也是污染手术室环境的一大要害,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和管理工作,可以有效防止医源性感染。
3做好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以及管理
手术室里的一切手术物品都要经过极为严格的消毒灭菌,灭菌后的器械、敷料按序存放于无菌间器械柜,特殊仪器、设备要专人保管,并要定期进行检修、保养等。手术完毕后由器械护士进行清点、登记、初洗,然后送进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彻底清洗、保养、打包和消毒灭菌。灭菌后再送回手术室,由手术室护士根据次日手术通知单进行无菌手术器械的分配.。手术准备的手术用品,须经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二人共同检查3M胶带合格,再打包检查化学灭菌指示卡合格后才能使用。以保证手术室器械灭菌合格,降低手术感染率。
4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
手术室的护理工作,是一项具有连续服务、节奏紧张、体力消耗大的工作。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要从强化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做起。我科经常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学习具体的法律、法规,加强其医疗风险意识。并且经常对护士进行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等的培训。另外,还经常不断督促手术人员的责任感,使得医护人员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依靠内心信念,自动自觉做事,体现高度负责的精神。
想要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管理水平,只依靠手术室内部的管理是不够的,手术室的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管理的整体,它需要各手术科室的医生共同参与,还要依赖医院各方面领导及护理部的监督,此外,还需要走出去学习其他医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必要时请专家来院进行指导,这样才能让手术室的护理质量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魏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02.
手术室是为患者进行手术诊断,手术治疗以及担负抢救任务的重要科室。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好坏将影响着医疗质量和病人的安危。因此,手术室必须有严密的护理管理知识,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无菌技术管理,才能高标准地完成日益复杂的手术任务。我院手术室是一个综合性手术科,每日除完成各科择期手术外,还要应付各种类型的急诊手术,参加手术人员,实习、进修、参观人员多,手术器械繁杂。
怎样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地把好管理关,主要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管理。
1 无菌技术管理无菌技术管理是手术室工作质量管理的重点,也是手术室感染管理中的关键,关系到手术切口的感染和病人术后愈合的情况,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手术室环境(手术室洁净度、空气和手消毒及细菌培养监测、污染性手术后处理),手术物品的消毒灭菌,术中配合的无菌技术操作。
1.1 手术室工作环境质量控制管理:要求控感护士每月必须完成空气培养,手培养以及物品培养,并且记录培养结果,每季度做一次紫外线监测。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感染性手术后手术间及时消毒处理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污染器械、物品后再使用而导致交叉感染,如乙肝、癌肿、伤寒、结核绿脓杆菌感染的病人用过的手术器械应先用消毒液浸泡后再处理,手术间门、窗、桌、床踏凳等,手术室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cpu /m3,定期对各种消毒(灭菌)后物品进行抽样细菌培养,如化学消毒剂、高压消毒物品、护长可根据监测所提供的数据,认真总结消毒灭菌和清洁卫生质量,对出现的问题应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并督导全体人员执行。
1.2 手术物品消毒灭菌的管理:对已消毒灭菌的物品,每周清整一次,过期器械、敷料应重新消毒灭菌,熏蒸消毒物品由器械班每日检查、添加更换、订出各类物品消毒更换日期,落实执行者。
1.3 无菌操作技术的管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每一举动,即从入手术室至手消毒到手术台的每一操作环节稍有疏忽都可导致无菌技术的失败,造成手术感染,而对无菌技术的认真操作必须依靠全体医生、护士共同完成。
2 器械保管及维护情况一般器械由专人保管,定期保养,精密仪器定位、定人专管,采用登记本,由使用者签名,消耗性敷料定人负责,及时制作补充。
3 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配合器械班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建立各类手术器械准备用物本以确保手术用物齐全、适用、合符要求。要求手术室护士术前了解病情、手术方案、方式和,做好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做到技术熟练、准备、主动、工作细致。
4 差错事故的防范手术室容易发生差错事故的环节较多,如接送患者、手术部位、器械的准备、术中用药和输血、标本的送检、异物遗留体腔等,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均可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4.1 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岗位责任制,做到人在岗位在,谁在岗谁负责,健全规章制度使之成为习惯。
4.2 积极组织专业知识学习,以提高思想认识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做好以老带新,新老搭配排班,发现隐患及时解决,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4.3 定期组织讨论,分析差错发生的原因,借鉴其教训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
5 提高护士长的自身素质手术室护士长要有较强事业心,责任感工作才干,良好的思想品德及组织能力领导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增强科室凝聚力,以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关键词】 手术室;质量控制;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26-02
目前医疗技术不断的前进,对于护理工作来说也具备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工作的整体性进行质量提升。通过强化质量控制来建立起现代护理管理体系,让其满足现代医疗事业的需要[1]。质量控制是医院内部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让护理质量获得提升,形成规范化的工作流程[2]。手术室质量管理是作为医院综合实力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医院升级的标准之一,需要对其进行考核。手术室的每一个环节和操作都是和患者的生命安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需要特别的重视。我院自2007年以来就开始着手建立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组,希望能够对医院的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控制管理,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是一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共有层流手术间8个,年均手术量7500台次。现有护士19名,其中,主管护师6名,护师5名,护士8名。
1.2 明确各管理小组工作内容
1.2.1 业务教学管理小组 按照护理部要求和手术室的专业特点拟定业务教学计划,根据不同年资的护士确定培训内容。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3次,负责进修、实习护士和新护士的业务培训,指导、检查和落实三基考核实施情况,负责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学习。
1.2.2 急救物资药品管理小组 熟悉各种抢救设施设备的操作方法,随时检查各种抢救设备、器材、药品等装备,急救器材齐全,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抢救车内的所有药品、物品必须按要求准备,定数量、定位置、定品名,随时清点,固定放置,用后及时补充,以便随时取用。建立专职麻醉护士,加强对品、器材和麻醉用品的严格管理,品的管理必须“五专管理”,即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固定基数[3],严格执行品管理制度。
1.2.3 设施设备器材管理小组 主要工作就是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对设备建立档案,将其说明书、操作手册以及维护手册等等资料进行保管,便于对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每一台设备的入院记录都详细记载,每一次大修检修都详细记载,每一次设备的使用人员以及使用的手术名称,患者资料等等都记录好,确保精确管理设备。设备存放在保管室内要对其进行消毒,每次使用前后均要进行恰当消毒方式。保管妥善,为其进行防尘、防潮保护。
1.2.4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联合医院感染科共同开展工作。对医院的环境质量以及消毒制度进行完善,在消毒和灭菌等工作环节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完善管理措施[4]。对手术室重要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进行严格管理,包括无菌技术操作,无菌包的包装、灭菌和放置,消毒溶液的更换,内镜的清洗、消毒和灭菌,手术人员手的清洗和消毒,手术中和麻醉中的感染预防,手术后的处置以及手术间地面和墙体的清洁等,各项要求符合规定。
1.2.5 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制定手术室紧急预案设立安全管理小组[5],将责任和谨慎的态度贯彻于工作当中,医护人员能够对规章制度以及操作流程都规范化,操作前要仔细再三的核对,避免手术事故出现,将防范工作做到位。
2 结果
手术医生对手术室的满意度由开展前的91.5%逐年增加到97.2%,患者满意度由开展前的84.3%逐年增加到95.6%,手术包灭菌合格率达100%,无护理纠纷和事故发生,护理质量明显得到提升。
3 讨论
3.1 改变了长期以来护士长单一管理的传统模式
人事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6],以往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都是由护士长担任,因为手术室的工作量繁重,单凭一人之力很难面面俱到,工作难免会有疏漏。建立质量控制小组,由护士长主管,分配各小组责任范围,组员共同参与,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让手术室质量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层层递进,层层监督,将责任落到实处,保证质量管理的无死角,全程化[7]。
3.2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手术室不比普通的科室,其工作是紧张繁重的,手术人员没有机会进行其他的沟通,因此建立质量控制小组,能够将质控工作分配到各级人员当中,人人都是质控的成员,人人都有职责,这样工作就会更加谨慎仔细,相互之间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配合[8]。
参考文献
[1] 王方.现代化洁净手术部护理工作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19.
[2] 许军萍.手术患者全程护理质量环节控制与管理[J].吉林医学,2009, 30(16):1868-1869.
[3] 国务院.品管理办法[Z].1987.
[4] 余景霞.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程序化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3):146-147.
[5] 冼日凤.新形势下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2):1483-1484.
[6] 孙丽波.护理质量的提高需加强全面质量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2138-2140.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2月择期手术患者660例(全麻患者除外),男389例,女271例,年龄8~90岁。其中胃肠外科160份,泌尿外科94份,产科90份,骨科76份,妇科73份,肛肠外科50份,肝胆外科45份,乳腺外科37份,神经外科35份。
方法:采用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手术室护士服务态度、护患沟通方式、手术室环境、术前宣教的内容、操作前准备情况、技术水平、与医生配合度、手术摆放是否舒适、保护隐私、人文关怀等10个方面。按照等级评分,即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值分别为4分、3分、2分、1分,分值越高满意度就越高。问卷最后设有一个开放式问题,提出对科室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每个月由手术室护士在患者手术后第3天携调查表到患者床边,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明,患者当场填写后收回,有效回收率10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针对结果护士长组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并加以落实。并在第2个月进行对照追踪,检查落实情况,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经过系统分析后,病人的满意度每个月在逐渐提高,并且持续在较高的水平状态。
结果
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情况: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满意,其10个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服务态度9.15±0.53分,护患沟通8.78±0.65分,术前宣教8.98±0.69分,操作前准备9.16±0.76分,环境9.37±0.38分,技术水平8.98±0.69分,与医生配合度9.25±0.53分,手术摆放8.57±0.76分,保护隐私8.68±0.69分,人文关怀8.46±0.76分。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后患者满意度的比较,下半年的满意率比上半年的有了明显的提高。见表1。
讨论
护士的服务态度欠佳与沟通技巧的缺乏,都会造成患者的误会和不理解,有时一件很小的事情由于解释的不清楚,往往会给患者造成恐惧、焦虑的心理,这将会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及配合的程度,严重时还将影响手术。因此,手术室护士应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一般资料,通过热情诚恳的语言进行交谈,同时要观察患者的表情、语言及行为,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护理人员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麻醉的感觉及配合方法、手术前的注意事项、手术目的、方法、手术、介绍手术环境等,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做出必要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术前有效的访视能使患者建立对手术的信心和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同时感觉到医务人员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有利于其更好的配合手术[2]。
护士的技术水平也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因素,由于2009年招收了一批年轻护士,留置针的穿刺技术欠佳,一些技术水平还未达到要求,各种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操作还不够熟练,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使患者产生不安全感。因此提高护士的业务能力很重要,采取规范化的培训,是每一位手术室护士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
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及全程给予人文关怀也非常重要,由于手术室环境的要求,温度要保持在22~24℃,而病人经常因为麻醉或消毒而不能穿衣服,这样患者就会感觉到很冷,要及时给予盖被,给予关心体贴、保护患者的隐私,维护患者的自尊、维护患者的自主与隐私。在手术过程中要学会换位思考,积极响应医院“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号召,关心、关爱、尊重自己所护理的对象,让每一位患者都达到满意。
患者满意度调查是医院等级评审、医院管理年活动以及医院管理评价中检验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基础,也是护理质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满意度调查,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工作,完善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满足手术患者的需求,有利于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根据调查结果,及时加强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手术患者满意度调查的效能,保证手术患者平稳的渡过手术期,使患者对手术室满意度达到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分组;管理;手术室;质量控制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1]。质量控制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要因素[2]。只有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体系,有效控制影响质量的因素,确保手术室护理人员活动均能符合规范,按计划达标,2012年起根据等级医院的要求我科建立了质量管理小组进行分组管理,通过实施开展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1方法
1.1质量控制管理小组的建立 针对手术室工作的特点成立了:①手术区域管理组,②消毒隔离组,③临床教学组,④仪器安全管理组,⑤风险管理组,⑥后勤管理组,⑦文件书写组7个质量控制小组。每组设立组长1名,根据工作量配备组员2~3名,组长由中职以上的护理骨干担任,组员具有5年以上的手术室工作经验,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与奉献精神。
1.2质量管理小组的职责的制定 根据等级医院检查要求及手术室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制定各小组职责:①手术区域管理小组:负责检查手术区域以及各类辅助房间:如规范物品的放置,一次性物品有的效期、清洁卫生、手术护理质量等工作检查落实;②消毒隔离组:负责手术室消毒质量控制与感染监控等工作检查落实;;③仪器安全管理组:负责手术室仪器、电器及日常用电电路的安全检查及保修,并定期清点登记,确保仪器处于备用状态,并做好值班安全的检查;④临床教学组:负责进修护士、实习护士、新分护士的带教计划制定与实习管理,负责科室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的组织和安排、考核,负责各级人员的操作训练和理论考核;⑤风险管理组:负责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安全、药品及急救车的检查工作及整改落实,⑥后勤管理组;负责后勤物资、手术器械清洗、保洁员、工勤人员的工作检查落实⑦文件书写组:负责手术室所有手术记录单、各类记录本的检查落实及月报表的上报工作;每月负责召集各质量小组进行检查结果的反馈并进行讲评记录。
1.3实施 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本月科室工作重点和上月存在的问题,制定检查计划,除常规检查的内容外,再进行由针对性的检查,督促存在问题的落实,并把检查结果在每月的质量反馈会上进行反馈,针对出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改进措施,将切实有效的发放上升为操作标准和工作规范,逐步达到改进工作流程的目的。
1.4考核 设立以护士长负责的各组组长为成员的考核小组,每周进行护理行政查房,各组根据计划进行检查,月底各小组对所检查的情况进行反馈、讲评。对工作完成得好、措施落实的给予表扬及奖励,以提高小组的积极性;对不按要求检查落实、不公正、管理能力弱的成员随时进行更换或给予一定的处罚。
2讨论
自成立质量管理小组进行分组管理以来。手术室护理质量的管理更加细化、规范化,各项管理措施更加注重操作性和实用性,做到事事有人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也普遍提高。
分组管理是为了不断提高手术护理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2.1重视个质量小组的培训 质量小组活动开展的成效显著与否,取决于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因此,在实施前要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才能最大范围内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自觉性、自主地参与配合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人人关心科室的发展,人人学会全面、客观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护士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2.2循环管理程序是质量管理的保证 质量管理小组通过每周的质量检查督察,每月的护理质量考核讲评总结,完善考核机制、奖优罚劣,使全科护理人员个人目标与护理管理目标一致,通过对整体护理服务过程的监控,保证分组管理工作切实可行,避免发生偏差,达到持续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2.3完善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体制是质量小组发展的重要保证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小组体制是质量质量管理小组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各质量小组要建立各组的活动计划,按时如实、认真记录活动内容,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反馈,根据情况进行处理,对好的改进措施进行推广,客观全面评价各组活动开展情况,,建全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确保质量小组成员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4创立手术团队精神,实现个人和集体双赢 质量小组通过平时检查、观察、分析和调研,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各组的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规范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增加了广大护理人员参与管理、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护士长将质量的权利授予各质量小组,减轻了护士长的工作压力,充分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其参与管理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了多方面的建议,从培养团队精神方面获得收益充分发挥集体潜能作用。
3结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协作性非常强,是富有团队的集体劳动,质量小组的建立与实施,一方面让全科的护士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科室的集体分工与管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可以缩短手术室护士长的管理上所需的大量时间,使护士长在管理工作中及时全面的掌握手术室各项工作的具体情况,并经过调研、分析及时纠正执行中的偏差,以达到有效地控制,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80例手术患者,男36例,女44例,年龄22~72岁,平均(44.811.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与试验组38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调查对象的纳入标准为:住院时间>7 d,意识清楚,愿意参加调查并合作的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不进行质量控制,只进行常规护理配合。试验组进行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建立质量管理(QC)小组:QC小组是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在工作或生产岗位上,依据单位的经营战略和方针,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质量改进,以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以及人的素质为目的,将质量管理的理论以及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的小组。在手术室成立QC小组,其职责为全面监管控制手术室护理质量。以正副护士长为领导,五个专科组长为质控组长,其余成员皆为质控组员。分别设立专科配合组、消毒隔离组、贵重仪器组、护理文件组、环境质量五个组,各个成员明确分工,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②制定详细质控标准并不断完善:专科配合组根据各科各类手术配合要求分别制定出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考核标准;消毒隔离组制定出无菌物品使用标准、无菌技术操作标准、外科手消毒标准、手、无菌物品和空气检测等一系列标准;贵重仪器组则对手术室内各种仪器制定出标准化流程,严格规范了仪器的使用、清洁、维护和保养;护理文件组对手术核查表、术中护理记录、植入性材料登记、内镜使用登记、交接班记录等一系列护理文件制定出书写标准;环境质量组制定了更衣室、餐厅、护士站、仓库、手术间、间等管理标准。③组织学习,转变观念:各项标准制定完成汇总后,护士长通过网络发至每个人邮箱,使组员随时可通过电脑学习,逐步提高质量意识,规范护理行为。④强调过程管理,基于记录做过的,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这一理念,我们建立了手术间使用登记本、手术标本送检登记本、各项监测登记本、内镜灭菌使用登记本、手术器械及贵值耗材出入库登记本等一系列本子,做到事事有登记,物物能溯源。⑤定期检查,不断改进:质控组员每天督查,组长每周不定期查,护士长抽查,形成考核记录,每个月汇总,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并将考核分值作为个人考评依据,直接影响个人评优、评先及职称聘任。
1.3 观察指标:对手术患者术后5~10 d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手术室服务质量调查(患者)问卷》,统计患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与主动性,沟通与理解,环境管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与积极性等五项指标的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内相比,手术后两组患者五项指标的满意度均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后五项指标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护理质量已成为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护理管理的重要部分和标准,护理质控是保证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内容,在护理管理中发挥着不可估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及时、准确的进行监控、反馈、评价,护士长作为护理工作的最直接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是进行质量控制的主要检查者和实施者,起着主要作用。
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非常繁忙,尤其在手术高峰期常存在工作超负荷和护士缺编现象,专科性特别强别的护理单元又不能给与任何帮助,导致手术室护士疲于完成基本的手术配合而不能有效的保证优质的手术护理质量,为确保优质的手术护理质量就必须标准的实施手术室护理质控。
全员培训,全员参与,全员控制,充分调动了人员积极性。通过培训,我们建立的手术室质量控制体系被所有人员理解,从组长到每一位组员都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或工作,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改变过去以管理者检查为主、实施者被动接受检查的现象,转变成实施者主动、自觉按质量文件标准和程序工作,使质量管理过程标准化、制度化。
本研究中护理后所有患者对五项指标满意度均优于手术前(P<0.05;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常规的护理质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1.大连大学,辽宁大连 116622;2.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辽宁大连 116001
[摘要] 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能力以及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手术技术和手术器材的应用,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民群众健康观念、服务质量要求的变化,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同时,随着对现代化护理管理理念认识的深入,手术室护理管理向着规范化、安全化、高效化、专科化、信息化发展。
[
关键词 ] 手术室;护理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20-03
不断更新变化的医学模式,迅速发展的医学技术,逐步提高的手术专业化程度和复杂度,以及外科手术量的大幅增加,都对手术室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促使护理管理者探索管理新模式,转变管理理念[1]。随着现代化护理理念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不断出现的新型手术室管理模式给手术室护理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借鉴。手术室护理顺应医疗需要也逐步更新自己的技术、拓展自己的业务、改进自己的理念。许多护理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现综述如下。
1 手术室法制观念的提高
通过分析手术室护理中常易出现的法律问题,如术前查对制度落实情况、患者隐私权的保护等,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通过定期进行法律常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执业,保证患者和自身安全[2]。
2 手术室护理模式的改善
2.1 护理理念的更新
随着我国医学科研能力的整体提高以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自身特点和可利用资源,将整体护理、循证护理应用在手术室护理中,做好术前访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随访[3]。现代化手术室管理将工作拓展到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使患者及家属与手术室护士有了更多的互动,手术室护士可以为手术患者提供更多专业的术前照顾及咨询,方便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术前教育,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手术,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手术室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术前,护士应根据手术标准对室内温度、湿度等进行调节。手术开始后,手术室护士可陪伴在患者身边,帮助其降低消除不安情绪。同时,护士应保证手术室的安静,准确及时与术者配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对局麻清醒患者,在确保正常工作的同时要适当和患者传递手术信息。手术结束后,完善术中记录单,并安全护送患者返回病房,同时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详细地给予术后指导,告知患者家属术后相关注意事项及手术结果。通过术后随访可以获得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护理的评价、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及恢复状况,对护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有巨大的帮助[4-5]。
2.2 手术室护理的专科化
医学技术的发展使手术器械趋于复杂化、多功能化和精细化。技术的进步要求手术室护士应具备高度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随机分配配台护士难以让护士和医师达到默契,易出现沟通上的偏差。在特定的手术中护士与医生随着合作次数的增加,默契程度提高,熟练程度提高,避免减少失误的同时提高了手术护理质量。手术室工作应该培养专业人才,实施手术室护士专业固定,完善加强专业护士的培训。新仪器引进使用前,应对手术室护士进行专业培训。实现专科化,每种医疗器械都由专一的人员来使用[6]。
2.3手术室护理内容的多元化
随着全方位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大力提倡,部分三甲医院根据自己的情况,借鉴先进的经验,设立了手术室患者家属等待区、麻醉苏醒区,患者家属在等待区中可以第一时间获知患者的手术图片或影像信息以及手术进展情况,护士也可同时对在此区中等待的手术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和手术状态解释,医师也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第一时间联系到家属,便于通知协商手术的变更,提高手术质量[7]。
3 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的改革
3.1手术室新型护理管理理论的运用
现代化的手术室既需要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更需要行之有效的配套管理模式,手术室管理从只针对人员、物品逐步拓展到提高信息利用率、最大化利用时间以及提高专科技术等细节方面。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根据自身的优势在手术室护理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尝试,可将管理理论大致总结如下:①PDCA循环管理法:吴小红等[8]将PDCA循环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制定计划、应用实施、标准检查、问题处理的循环模式,对细节问题进行量化考核,并通过各环节控制督导,每循环一次,使护理工作的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②“6S”管理模式:“6S”管理源于日本的“5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并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安全。李志荣等[9]通过在手术室实施“6S”管理,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使服务满意度由85.38%提高到95.35%。③扁平化管理:该法的重点是对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剔除流程中无效和低效的环节,在优化流程的基础上明确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责,通过合理地组合和调配以达到全过程、连续性管理和服务。李胜云等[10]通过手术室工作流程重组,取消无效的层级管理,并利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起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2009年、2010年手术量与2008年相比,增长率分别为30.9%和69.9%;平均护士年加班时间从723 h减至651 h;手术间利用率则由2008年的42.3%提高到2010年的56.6%。手术患者满意度由82.8%提高到94.6%,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由93.4%提高到98.9%。④层级管理APN小组责任制模式:该模式将层级管理与专科分组、APN排班模式相结合,层级管理思想具有直线指挥、分层授权、权责明确、标准统一、关系正式等特征,具有秩序性和效率性[11]。手术室专科护理根据手术特征划分组别,专科护士对该组的手术物品准备、手术器械传递、特殊器械应用等有针对性地学习,进而提高手术护理质量[12]。陈玉巧等[13]将手术室全体人员进行5层分级及对每组专科分组内部划分层级,明确各层级人员的权责,适当调整集权和分权,并制定APN上班方法,规定A班上班时间为8:00~16:00,P班上班时间为15:30~22:30,N班上班时间为8:00~12:00和22:30~次晨8:00,根据当日手术量安排A班人数,一般P班2人,N班2人,以手术病人为中心,满足临床手术需要为原则,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弹性安排。⑤持续质量改进法:该法是一种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更加关注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型质量管理方法。罗群等[14]通过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质量标准和标准流程,同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并定期考核。再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质量反馈,通过反馈信息,组织讨论,对标准、流程进行改善,杜绝错误再次发生。⑥护理标识法:吴雪琼等[15]将护理标识分为3类:患者类、警示类、环境类。患者类包括记录病人一般信息的腕带、管道管理卡、过敏警示牌以及特殊病人红色腕带警示牌。该方法的执行,使护士压力感降低,患者和医生满意度得到提高。
3.2 手术室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文化建设
Denise等[17]通过加强沟通和团队合作促进围手术期安全文化建设,从而减低了患者因安全问题导致的受伤或死亡。我国卫生部办公厅于2010年印发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用于指导规范手术室工作。李春丽等[16]通过术前访视核查、护理员接患者时核查、手术等候区核查、手术间核查及病区护士长核查五方面的共同查对,充分体现出全程式服务,确保了患者手术安全。
3.3 手术室物品管理
由于手术室一次性医用消耗品和贵重医疗物品较多,应根据其用途进行分类并由专人管理。对各种麻醉包及成本较高的医疗物资根据情况固定基数,按照基数领取并按班交接,同时作好使用记录。对低价格的小物品,浪费现象较普遍,应使全科人员参与监督管理。楼建红[18]采用“五常法”,通过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使物品取放有序,节约了查取时间,为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消除了因物品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同时由于标识清晰,大大减少了浪费和重复消毒灭菌。林小茜等[19]将PDCA循环法应用于手术室一次性物品的管理中,通过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制定计划、提出措施、实施计划,检查督促这样的循环,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了一次性物品的有效使用率。周培明等[20]在手术室建立二级库房,利用研发的二级库管理软件,实施二级库管理。该材料管理系统包括采购管理、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生产管理、领用管理、统计报表和维护。经过该方法的管理,方便了手术室对耗材使用情况的把握。
3.4 手术室信息数字化管理
现代化手术室的发展要求加快手术室信息化的建设,国外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对手术室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探索,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急速的发展,信息化建设更加异军突起。手术室不仅是医院的重要部门,更是外科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手术信息的采集、汇总、整理、报备、分析是医院整体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部分三甲医院将手术室信息资源数字化和管理模式融合,使手术的安排实现了数据对接,患者所有信息均完整提交数据库进行保存管理,并可通过数字信息得到相关手术量化资料,为医疗同行撰写学术论文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相关数据,同时也为医护人员作出正确的医疗决策提供了指导和帮助,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1]。
4 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控制
4.1手术部位的感染控制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是手术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也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卫生部出台多部手术室相关管理规范,包括了手术室管理规范、手术部位清洁规范、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等相关文件,制定了明确的行业执行标准,也提高了政策的执行力。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手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为手术室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对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颇多,主要集中在降低危险因素和寻求有效预防上,通过研究显示,预防措施主要有:①控制手术过程中人员数量,减少人员走动,保证空气质量;②合理备皮与术前肠道准备;③合理应用抗生素;④术中维持患者体温正常稳定,防止低体温发生;⑤合理使用引流管;⑥严格无菌操作[22]。
4.2严防术中低体温
Journeaux[23]建议明确低温标准定义,用以指导手术患者体温保持措施。在手术期间由于各种导致低体温的发生原因相对较多,使术中患者的体温保持正常成为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手术中在病人躯体非手术部位覆盖盖被、体温监测,静脉输液、输血均采用加温装置、用加温的液体冲洗体腔;术后进入苏醒室后即电子测体温并准确记录;苏醒室内的病人给予保暧。
综上所述,我国的手术室护理管理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手术室护理模式、护理管理理念都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更新。依据现代化护理管理理论,大量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手术室发展的新模式,促进手术室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手术室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应当从我国当下实际国情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寻求适合我国医院手术室的管理模式,不断推动护理工作向更高更精层次发展。
[
参考文献]
[1]陈秋英,李荷花,林晓玲.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管理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2):208-209.
[2]田秀玲.手术室护理的有关法律问题及护理安全防范措施[J].求医问药,2012,10(5):119.
[3]彭淑平,李世荣.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38-139.
[4]伍淑燕,陈美婵,冯正华,等.全程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1,17(34):114-115.
[5]韩春丽.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9):199-200.
[6]李英,雷琳,陈焕,等.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的设置与应用[J].广西医学,2011,33(8):1057-1059.
[7]敬洁.参观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手术室护理管理见闻[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91-92.
[8]吴小红.PDCA循环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3):176-177.
[9]李志容,查玉玲.6S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690-691.
[10]李胜云.手术室扁平化管理之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87-89.
[11]文英.浅谈科室护理目标层级管理[J].医学信息,2012,23(2):344-346.
[12]孟庆美.手术室专科护理分组对医护配合质量满意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4-55.
[13]陈玉巧.层级管理APN小组责任制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9):116-117.
[14]罗群.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施及效果评价[J].华西医学,2009,24(7):1878-1880.
[15]吴雪琼,马继,陈丽,等.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52-154.
[16]李春丽,曹芳,陈锦丽.“五次核查”制度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2,19(6):572-573.
[17]Scherer Denise,Fitzpatrick,Joyce J.Perceptions of Patient Safety Culture Among Physicians and RNs in the Perioperative Area[J].AORN Journal,2008,87(1):163-175.
[18]楼建红.“五常法”在手术室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0-71.
[19]林小茜,史力方,陈小花,等.PDCA循环在提高手术室一次性物品有效使用率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3):54-57.
[20]周培明,常后婵,曹艳冰,等.建立二级库提高手术室贵重耗材的管理质量[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85-186.
[21]张岭南,王玥.医院手术信息资源与管理支持系统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1,8(10):59-60.
[22]廖维.手术室手术部位切口感染预防与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4):61-62.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手术室器械及耗材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成立由8人组成的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手术器械及耗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实施品管圈前后手术器械及耗材准备不完善率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器械及耗材准备不完善率高的原因主要是手术器械管理制度不完善、实施人员责任心不强、医护沟通不足及特殊器械的操作使用不熟练;经过品管圈活动,手术器械准备不完善率由4.78%降至2.04%(P<0.05) ;品管圈活动提升了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及积极性。结论:运用品管圈对手术器械及耗材准备进行管理,降低了手术器械及耗材准备不完善率,激发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 :品管圈;手术室;手术器械及耗材;管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62
品管圈(QCC)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将品管圈概念引入医院管理系统后,对医院各项工作质量的提高均有明显的提升作用[1]。我院手术室护理单元成立名为“天使”的品管圈小组,针对手术室器械、耗材准备等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头脑风暴法,不断发掘其管理中存在问题,利用品管圈方法加以分析、改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12年12月~2013年8月手术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将 2012年12月~2013年4月我科实行品管圈活动前作为对照组;2013年5~8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总手术患者628例,男299例,女329例;年龄在5~75岁,平均年龄(45.20±11.30)岁。试验组总手术589例,男277例,女312例;年龄在4~78岁,平均年龄(44.1±14.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成立圈名为“天使”的品管圈,圈徽设计为“在红十字背景下展翅翱翔的白鸽”,寓意为“为广大患者服务的白衣天使展翅高飞”。圈员由8人组成,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2名,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一名主管护师担任圈长,圈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圈员负责履行各自职责及分管项目的实施。
1.2.2主题选定品管圈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多个可实行的主题,结合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综合各位圈员的意见,最后以投票方式选出主题为“提高手术器械、耗材准备的完善率”。主题选定理由为:手术器械及耗材的准备是手术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手术顺利进行并成功的重要保障,需要加强手术器械及耗材准备的完善。
1.2.3活动安排品管圈活动每2周进行1次活动,每次活动时间1~2 h。第1个月学习“品管圈”课程,推选圈长,选出圈名及圈徽,设计圈会活动记录单;第2个月选定主题,进行原因分析,现状把握;第3个月设定解析目标,拟定活动计划;第4个月进行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第5个月进行效果确认、标准化;第6个月进行检讨与改进及资料整理。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手术器械及耗材准备不完善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手术器械及耗材的准备是手术过程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手术室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做好手术器械及耗材的准备工作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根据柏拉图80/20法则,总结出改进重点方向为手术器械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缺陷)、实施人员责任心不强(人员问题)、医护沟通不足(医护交流)及特殊器械的操作使用不熟练(技能掌握)等。针对手术器械及耗材的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应用品管圈分析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团队的力量组织、策划、评价出最有效的措施解决每一个环节的问题,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总结导致手术器械准备不完善的原因,我们发现手术器械管理制度不完善、实施人员责任心不强、医护沟通不足及特殊器械的操作使用不熟练等为导致高不完善率的主要原因,从而保障了手术患者的安全[2]。
品管圈小组通过建立《手术室质量管理制度——手术器械管理》,对责任人员进行定期安全教育及技能培训,加强护士长督导力度以及手术前积极同手术医师沟通等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积极改进,经过品管圈活动结果显示手术器械及耗材准备不完善率由改进前的4.78%降至改进后的2.04%(P<0.05),大大的提升了手术护理质量。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品管圈组员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积极性、自信心及责任心等方面均有明显程度提升。通过开会讨论、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的运用,圈员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护士工作热情、个人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责任与荣誉、QCC手法运用进一步提升,圈员均在科室进行一次以上PPT授课,两人在院内授课比赛中获奖。另外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激发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团队精神,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内涵,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工作的意识以及工作满足感与成就感[3-5],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将企业的品质管理理念融于护理管理工作中,形成护理质量品质管理模式,创新护理管理工作,使护理管理实现由以少数人员的管理模式向以人人参与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减少手术患者的安全隐患,保障患者安全,因此在手术室的质量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均可开展品管圈活动,从而持续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牟宝华,祝志梅,葛孟华.品管圈活动在我院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4):286-288.
[2]郭朔梅.品管圈在提高骨科外来手术器械准备完善率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3):304-305.
[3]黄荔葵.品管圈在提高手术室护士急诊手术配合能力中的应用[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1):82-84,附页4.
[4]刘敏,张健,白晓霞.品管圈模式在防止手术室物品清点误差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6):16-18.
[5]高江美.应用品管圈降低手术室仪器故障率的效果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8):1263-1264.
论文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护士实施层级管理的效果。方法 通过建立护士层级管理模式,制订岗位职责,并且制定有效的排班系统,以此对手术室护士进行有效的管理。结果 手术室护士的护理服务质量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得到明显提高,通过这样的管理,让护士本身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保证了手术室护理的工作安全度。结论 实施手术室护士层级管理,可利用有限的管理条件和资源,优化手术室护理专业的护理人力资源,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体护理服务质量。
当前医学层级管理中,各施其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建立护理人员的层级管理制度显得十分必要,其一方面可以根据护理人员的能力等级设定不同的管理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护理人员能够享受不同的工作权限和待遇,可以更好的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满足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病人的需要,确保护理质量。
对手术室护士实施层级管理,是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让手术室的工作落实到人,让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相应的职责, 这样一来,在手术中,我们就可以使每例手术能够安全、快捷、有序的进行,同时,也可以让患者接受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那么,针对于现在的状况,如何对手术室的护士进行分工才可以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我们做出了以下的分析。
1 运作小组的组成
手术室护理专业护士层由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组成。
2 组成员的作用
2.1 护士长 。
在层级管理中,作为手术室护理团队的核心人,是整个手术室工作能否正常运行的组织者和安排者,一方面要提出手术室护理工作目标,落实各项职能,提供资源,促进全员参与,另一方面,作为护理工作管理者,还应亲自检查绩效,组织实施与改进,落实工作,用自身的领导作用带动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努力的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确保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2 高级责任护士。
高级责任护士作为工作中的领头人物,通常由资历高且工作经验丰富,业绩出色、熟悉医院管理状况的人员担任。高级责任护士在一个组织内对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和改进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作为高年资的护理人员来说,其在工作中一般都起着领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手术室工作的运行起监督作用;对手术室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起参谋作用。同时,在质量管理方面起沟通领导和群众之间的渠道和纽带作用;起内外接口的作用;在质量体系的有效实施方面起事实作用。
2.3 初级责任护士。
作为手术室专科护士层中资历最低的一层,是手术护理专科的小组成员。需要高级责任护士的指导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服从组织机构分工,从基础做起,认真学习各项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轮转期间按阶段由浅到深参与专科小组的日常手术配合,并参与术前访视和术后随访工作,处理护患关系,互相监督小组成员工作等。并且在高级责任护士和护士长的协同安排下完成岗位职责。
3 实施效果
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分层管理,有效的实施护士层级管理模式以后,医院的手术室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包括手术物品准备、术中配合、感染控制、急救技术、病历书写等质量考核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工作质量上实现了极高的跨度,以此带来的病人满意度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分层管理,使得工作更加的具有系统性。护士长把握护理队伍建设发展的方向,制定专科护理工作目标,革新护理服务理念,重点加强对高级责任护士的管理,充分挖掘高级责任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高级责任护士作为手术护理团队的中坚力量,对科室管理链起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对手术医生提出的建议及需求能及时解决,参与制定各种手术配合流程指引,设置培训计划,掌握下层级护士的专业成长状况,根据每一位小组成员的专业能力给予不同的系统培训及指导。初级责任护士在上级护士的带动下接受系统的手术室专科培训。掌握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了解手术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提供系统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系统性以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手术室护理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可以让其按级别上岗、责任到人,使每一名护士均能在团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护理工作的成就感。
4 总结
总之,通过对手术室护士的分层级管理的实践和探索可以看出,通过一系列措施后,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上已经小有所成,一方面是较大程度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及专科医生的满意度,让手术室专科护士在层级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明显的体现,发挥每一个护士在护理团队中的作用,激发了努力工作的热情,同时也转变了服务理念,将以前的对待病人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服务水平,提高了病人的满意程度;而对于一些资历较高的护士来说,通过这样的分工,更加强了他们的责任心,从而担负起带领及指导初级护士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其工作的潜能,临床经验丰富和护理专业知识全面,也让他们在工作中充分的加强人际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对工作充满成就感的同时,也为年轻的护士起到带动的作用,并创造更加安全规范和轻松的工作环境,确保其护理的质量。而对于护士长来说,作为手术室护士团队的领导者,作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指导者和手术室管理的核心人物,起着带动全局,影响全局的作用,是手术团队能够正常有序运行的关键。由此,这也就对当前手术室各层级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个岗位各施其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安排每周工作重点,锻炼思维及提高总结能力。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也应当注重自身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要善于积累工作经验,在危、重症病人及特殊病例的护理实践和对下级护士的指导中获得锻炼及成长,充分发挥手术室护士层级管理的积极作用,努力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让患者满意、让整个手术团队满意。
参考文献
[1] 汤秀云,汤银惠,许志军.层级管理在手术室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2010,16,9,100—101.
[2] 林岩,潘丽芬,谭淑芳,彭刚艺.手术室专业护士分层级核心能力培训阶段性效果评价[J].护士学报,2010,17,03:044.
[3] 叶灵芝.层级培训在手术室护士培训中的实践[J].全科护理,2010,08,13:323.
【关键词】手术室;安全管理;探讨;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89-02
手术室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医学的发展促使各手术学科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提出了高质、高效、高水平的要求。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我院手术室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安全管理,健全和完善科室各项管理制度。近年来,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1 手术室护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手术室易发生差错事故的环节很多,一旦发生失误,轻则影响治疗,重则危及生命。因此手术室安全管理不仅影响着医院的声誉, 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2],在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1 接错患者,特别是儿童、老人、神智不清或精神障碍患者等,易发生接错患者或送错手术间。手术部位错误,特别是对称性器官容易出错。摆放不当或保护措施不全发生的压疮;约束带过紧或肢体过度外展造成血管神经过度牵拉与压迫;垫使用不当,影响患者呼吸及血液循环。患者皮肤与金属直接接触,造成压伤及电灼伤。
1.2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运送不当或术后未妥善固定发生的跌倒、坠床等;术后患者转运不当发生管道脱落或移位。术前,空腔脏器及体腔关闭前、后手术物品清点有误,造成物品遗留体腔等。器械、仪器准备不充分或性能欠佳造成手术困难;术中操作不当致器械缺损、缝针弹出,去向不明,造成寻找困难或异物遗留;病理标本保存不当或丢失;电外科使用不当发生的电灼伤。术后患者病历资料等物品遗漏、丢失等。
1.3 查对不严发生的输血输液、用药错误。药物摆放错误、标志不清,导致误用。执行口头医嘱有误。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室间空气消毒不达标、抗菌素使用不当等造成的切口感染。未严格执行各交接班制度所造成的点数不清、接错患者等失误。
2 手术室安全管理
2.1 手术前的安全管理
2.1.1 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的确认:接患者前认真检查车床或轮椅性能。严格按手术通知单、病历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区、床号、手腕带、手术部位、术前用药、禁食、过敏史等。对称性器官手术,术前应在患者体表做标识。接到患者后,必须送指定手术间,与巡回护士做好交接核对工作,麻醉前与麻醉医师核对。手术切皮前与手术医生、麻醉师再次确认患者及手术部位、手术方式。
2.1.2 防止因器械准备不充分,性能不佳造成的意外:各仪器设备专人保管、保养,定期检查、维护。器械班根据手术通知单准备特殊器械及仪器。新的重大手术前一天,应与主刀一同检查特殊器械和设备仪器。
2.1.3 手术: 摆放遵循“正确、安全、舒适”三要素原则[3]。护士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核对患者、手术部位标记,切皮前与手术医生、麻醉师再次核对患者及手术部位,必要时借助影像资料核对。护士应熟悉摆放各种的相关解剖知识、各架、垫及手术床调节开关的正确使用方法。摆放时,肢体应处于生理功能位,防止神经血管的过度牵拉与压迫;避免与金属接触,防止发生电灼伤。麻醉前评估全身皮肤,做好受压皮肤的保护,术中注意观察皮肤的温度及颜色,特别是受压肢体。麻醉清醒后,再次评估全身皮肤。
2.2 手术中的安全管理
2.2.1 严格执行清点查对制度:手术开始前,洗手、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手术物品,双人核对;手术中追加物品立即记录并核对。关闭空腔脏器及体腔、伤口前后均再次清点手术物品。术中交班时交接者共同清点手术物品。发生点数不清、抢救时不得交接班。
2.2.2 术中用药安全:严格三查七对,抗生素使用应查看皮试结果,备好抢救用药;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述两遍核对药名、剂量、给药途径,无误后执行并保留药品包装,手术或抢救结束再次核对。输血输液必须双人核对。手术间药品定点、定量放置,每班检查。
2.2.3 无菌技术操作: 手术者面对无菌区,双手保持腰以上无菌区内,采取面对面或背对背更换位置。控制参观人数并与无菌区保持30cm距离。不得跨越无菌区,避免在两个无菌区或无菌人员间穿梭。洗手护士应管理好无菌区,巡回护士做好监督工作。
2.2.4 防止病理标本丢失:术中切下的标本应妥善保管。每个标本分别放置并做好标记,防止混淆。术后,洗手护士根据病理单与手术医生共同核对确认后,逐一将标本放入甲醛溶液标本袋并注明患者信息及标本名称,做好登记。巡回护士核查标本留置情况,夜班护士再次根据病理单核对标本,次日定人定时送病理科。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存放于标本袋,专人送病理科。
2.3 手术后的安全管理
麻醉未清醒患者应妥善固定,注意保暖。过床时动作轻柔并防止各管道脱落。患者带物应与护送人员交接,检查患者肢体无伸出车床并维持患者正视前方的输送方式。
3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3.1 建立手术室管理手册,护理站备详细工作指引、各室间备简单工作流程指引以备随时查阅。做到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提高工作质量,确保手术顺利完成,防止差错事故。加强业务学习,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医学继续教育,订阅各类医学书刊。加强三基训练,提高专业护理技能及应急能力。
3.2 成立护理质量检查小组,定时检查护理质量并开展护理质量安全分析会,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环节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形成相互督促制度,发现违反操作规程的与年度考核挂钩。
关键词护理质量监控质量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257
手术室一般情况
建设布局:手术室依据国家建设部2002年颁布的洁净手术室的建设标准,我院设立一级手术间2间、二级手术间2间、三级手术间8间、四级手术间1间,共13间手术间。手术室设护士长1名、行政组长4名、专科组长4名、专科护士21名。
具体方法
自我管理控制法:自我管理控制是指护士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行为及工作质量进行控制。通过制定工作承诺、学习笔记、撰写配合体会、工作记录等方法来实现自我管理控制。①首先根据护理部的要求,制定出个人的工作承诺,能够达到的工作目标。每周2次的业务学习,认真记录笔记,完善自我,每月底上交行政组长查阅。②每月根据不同层次的手术配合,书写配合体会若干篇,从中找出不足,提高护理质量和业务能力,每月由专科组长查阅、评定,每季度护士长抽查,找出优秀者,供护士会上学习,共同提高。③对护士个人分管的工作认真好记录。④每月护士本人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评定,质控小组根据查阅的实际情况和护士的自我评价总结后打分。
内部控制法:①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质量标准,如:手术室的管理标准、急诊物品管理标准等,每个标准内设检查项目,每月由行政组长逐项检查。②手术间责任制管理,每位护士负责一个手术间或辅助房间。从手术间的设施到环境卫生系统的管理,每日手术后由在本手术间工作的护士负责整理全均要签字,以示负责。③手术配合专科化,提高护理质量,根据专科特点将手术室护士分组管理,使其系统化的掌握配合技术及仪器的使用,达到与医生默契配合的目的。④分层进行护理质量监控,确保各项质量检查标准的落实。我们采用三级查房制度,即:护士长、行政、业务组长、专科护士。每月护理查房4次,每月召开1次查房总结护士会。会议内容包括:当月护理数量、质量完成情况以及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大家集思广益,进行讨论,查找问题原因,提高预防的措施,不断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同时,按量化标准与奖金挂勾。
外部控制法:依靠手术科室的工作人员、病人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监控。①发放调查表,由手术科室的医生对护士进行评价,每月一次,内容为:护士的个人素质、配合能力、业务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工作态度、无菌操作、带教能力等七方面。②对从医生调查表收集的内容,利用护士会进行反馈、质量分析、个别谈心、力求改正。③利用术后回访病人,争求病人意见,对手术室护士的服务态度、告知解释、技术操作等方面进行议价。回收问卷计算病人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率。
讨论
体会:①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以往管理者只注重检查,忽视了护士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不能有效地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目标管理,有利于护士专业素质的提高,使护士目的明确、工作主动、减少差错,有利于自我成长和发掘人才,实现护士自我管理。②专科化管理提高护士的技能,达到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护理目标。随着分科越来越细,专科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手术室护士具有精湛的专科技能,采用专科化的管理,做到优质高效的服务。④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护理质量。
科学的管理手段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管理者应重视质量管理,不断总结经验,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管理型管理转变,并逐步走向全面的质量管理。
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公布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达到59.4%
本刊讯长期以来,相对于大医院的人山人海,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而这一现象在医改开局之年已有显著改善。在日前卫生部公布的《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中显示,我国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年入院人数分别较前年增长10.2%、17.4%,且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高,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达到59.4%。
截至2009年11月底,中央医改资金安排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00亿元,支持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986个县级医院(含中医院)、3549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15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另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补助资金17.3亿元。
现代护理管理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地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的其他人员或设备、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过程。现代护理管理综合应用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指导、照顾人们保持或重新获得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以达到身心健康、精力充沛。护理管理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环节,其管理水平将影响到医疗质量及医院的管理水平。现代护理管理应具有科学的计划性,符合客观要求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合理的设置组织机构及人员编配,可测量的质量考核标准及全面质量管理措施,有效地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达到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
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是整个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好护理安全,防止在执行护理操作技术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差错、事故等问题。结合本院手术室实际情况,建立手术室管理手册,健全和完善科室管理制度,加强制订目标管理,近年来,无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一, 手术室常规护理缺陷手术室易发生差错事故及护理缺陷的环节很多,一旦发生失误,轻者影响病人治疗,延误手术时间,造成时间与物品的浪费;重者病人致残,甚至致死。
1 接措病人特别是病人术前紧张及应用镇静剂后,不能正确回答问话,易发生接错或错放手术问。
2 手术安置方向有误安置不当导致压疮发生,约束带过紧或两上肢过度外展造成神经受压,衬垫不当影响病人循环呼吸。
3 器械准备不全 用物与手术所需不符,器械性能不佳、陈旧,钳端夹持不紧,刀、剪、针不锐,结扎线不牢,吸引管道堵塞不适。
4 清点有误 术前、关闭体腔前和体腔后,器械、敷料、缝针等清点有误。操作中不当导致缝针弹出,方向不明,寻找困难。器械完好性被疏忽;自动腹撑螺丝短缺或传递前忽略检查,导致心中无底。
5 术中仪器使用不当 准备时未试机,临时故障,电刀电极固定不妥,造成脱落和污染。病人皮肤与升降台或手术台金属直接接触,造成电灼伤。
6 用药有误 输血输液查对时有误,药物摆放有错,静脉和大输液标志不清,导致误用,执行口头医嘱有误,术中标志保存不当或丢失。
7 手术病人护送不当 护送途中发生各种管道和引流管脱落,病人坠床,术后病人x片、CT片、手术衣裤等用物遗漏。
二, 手术室安全创新管理
1, 制度保障 完善、系统的规章制度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
2, 手术室的一般制度 抓好落实手术人员规则,洗手规则,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接送病人制度,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及考勤制度,奖惩措施。
3, 安全管理制度 术前做到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制度。六查:接病人查(病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术前准备、术前用药及过敏性况);病人人手术间查;麻醉前查;消毒皮肤前查;执刀时查;关闭体腔前后查。十二对: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问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所需药品、物品、药物过敏情况、灭菌器械、敷料是否合格,用物是否齐全适用。四到位即:急救药品、吸引器、氧气、电凝止血器。
4, 清点制度 术中三人三数制度,即主刀、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前后共同清点台上纱布、缝针、刀片及手术器械等用物,并做好记录。三不交接制度:洗手护士手术末结束前不交接,巡回护士敷料、器械末点清不交接、值班护士物品短缺不交接。
5, 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会 对科内人员变动,新护士上岗,科内护理工作内容增加等变化,有些制度落实有可能偏差。针对这种情况,定期开展护理安全教育,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并重温各项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增强责任心,做到警钟长呜。平时形成分级督促制度,发现违反操作规程与奖惩年度考核挂钩。
6, 加强业务学习 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参加各级护理学历自学考试,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听课学习及学术交流会,要求护士每人订阅各类护理刊物。加强三基训练,提高专业业务技能及应急能力,做到术中主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