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分子化学的应用

高分子化学的应用

时间:2023-08-20 15:0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分子化学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分子化学的应用

第1篇

1.何为高分子化学

顾名思义,高分子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很高的分子,它是高分子化合物的简称。高分子化合物,又称聚合物或高聚物,是结构上由重复单元(低分子化合物—单体)连接而成的高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非常的大,小到几千,大到几百万、上千万的都有。我们有时将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高分子化合物叫低聚物。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同样也是从事制造和研究分子的科学,但其制造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大分子,即由若干个原子按一定规律重复地连接成具有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质量的、最大伸直长度可达毫米量级的长链分子,称为高分子、大分子或聚合物。

2.高相对分子质量与高强度

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是决定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相对分子质量高的化合物才有一定的机械力学性能,才能作为材料使用。例如乙烷、辛烷、廿烷、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都是直链的烷烃化合物,但是分子量变化很大,其机械力学性能因而也有极大的区别。

3.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

既然高分子化学是制造和研究大分子的科学,对大分子的反应和方法的研究,显然是高分子化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高分子科学不仅是研究化学问题,也是一门系统的科学。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有:如何将低分子化合物连

接成高分子化合物,即聚合反应的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其结构必然是不同的。为了得到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就要去合成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

二、高分子材料化学的应用

材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结构、组分和性能,并可应用于一定用途的物质。上世纪半导体硅、高集成芯片、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把人类由工业社会推向信息和知识经济社会。可以说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如果说现在人人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家家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处处离不开高分子材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最主要的应用是以高分子材料的形式出现的,高分子材料包括了塑料、纤维、橡胶三大传统合成材料,另外许多精细化工材料也都是高分子材料。

第一,塑料:一类是通用塑料,如容器、管道、家具、薄膜、鞋底与泡沫塑料等等;另一类叫工程塑料,其强度大,如汽车零部件、保险杠、洗衣机内的滚筒、电器的外壳等。

第二,纤维:人们开发出聚酯、尼龙、腈纶、维尼纶等高分子化合物,通过不同的加工,生产出了各种纤维制品,极大地满足着人类的需要。

第三,橡胶:天然橡胶的种类和品质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科学家们不断开发出了各种人造橡胶,如丁苯橡胶、丁腈橡胶、乙丙橡胶、氟橡胶、硅橡胶等。

第四,精细化工:比如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的各种涂料产品,如家具漆、内外墙乳胶漆、汽车漆、飞机漆等。女孩子用的指甲油,使牙齿变白的增白剂也都是涂料。还有万能胶、建筑用胶、医用胶、结构胶等黏合剂,以及各种吸水树脂等都是高分子产品。

三、高分子化学与高科技的结合

当今社会,人们将能源、信息和材料并列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而材料又是能源和信息发展的物质基础。自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那一天起,人们始终在不断地研究、开发性能更优异、应用更广泛的新型材料,来满足计算机、光导纤维、激光、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工程和机械工业等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生物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产量低、价格高、性能优异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也不断涌现出来,如分离材料、光电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光敏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等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是高分子材料中最活跃的领域,下面简单介绍特种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是指当有外部刺激时,能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做出相应反应的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高分子则是对外力有特别强的抵抗能力的高分子材料。它们都属于特种高分子材料的范畴;特种高分子材料是指带有特殊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其性能和特征都大大超出了原有通用高分子材料(化学纤维、塑料、橡胶、油漆涂料、粘合剂)的范畴。

第一,力学功能材料:强化功能材料,如超高强材料、高结晶材料等;)弹材料,如热塑性弹性体等。

第二,化学功能材料:分离功能材料,如分离膜、离子交换树脂、高分子络合物等;反应功能材料,如高分子催化剂、高分子试剂;生物功能材料,如固定化酶、生物反应器等。

第三,生物化学功能材料:人工脏器用材料,如人工肾、人工心肺等;高分子药物,如药物活性高分子、缓释性高分子药物、高分子农药等;生物分解材料,如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等。

可以预计,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特种与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将代表了高分子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高分子化学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环境同化,增加循环使用和再生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乃至用高分子合成材料治理环境污染,也是21世纪中高分子材料能否得到长足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比如利用植物或微生物进行有实用价值的高分子的合成,在环境友好的水或二氧化碳等化学介质中进行化学合成,探索用前面提到的化学或物理合成的方法合成新概念上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以及用合成高分子来处理污水和毒物,研究合成高分子与生态的相互作用,达到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等。显然这些都是属于21世纪应当开展的绿色化学过程和材料的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冯新德.展望21世纪的高分子化学与工业[J].科学中国人,1997,(11)

[2]王守德,刘福田,程新.智能材料及其应用进展[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

第2篇

一、高分子化学的内涵

1.何为高分子化学

顾名思义,高分子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很高的分子,它是高分子化合物的简称。高分子化合物,又称聚合物或高聚物,是结构上由重复单元(低分子化合物—单体)连接而成的高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高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非常的大,小到几千,大到几百万、上千万的都有。我们有时将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高分子化合物叫低聚物。高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分支,同样也是从事制造和研究分子的科学,但其制造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大分子,即由若干个原子按一定规律重复地连接成具有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质量的、最大伸直长度可达毫米量级的长链分子,称为高分子、大分子或聚合物。

2.高相对分子质量与高强度

相对分子质量和物质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是决定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相对分子质量高的化合物才有一定的机械力学性能,才能作为材料使用。例如乙烷、辛烷、廿烷、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都是直链的烷烃化合物,但是分子量变化很大,其机械力学性能因而也有极大的区别。

3.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

既然高分子化学是制造和研究大分子的科学,对大分子的反应和方法的研究,显然是高分子化学最基本的研究内容。高分子科学不仅是研究化学问题,也是一门系统的科学。高分子科学的主要内容有:如何将低分子化合物连接成高分子化合物,即聚合反应的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关系。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其结构必然是不同的。为了得到不同性质的高分子,就要去合成具有特殊结构的高分子。

二、高分子材料化学的应用

材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结构、组分和性能,并可应用于一定用途的物质。上世纪半导体硅、高集成芯片、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把人类由工业社会推向信息和知识社会。可以说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材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如果说现在人人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家家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处处离不开高分子材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最主要的应用是以高分子材料的形式出现的,高分子材料包括了塑料、纤维、橡胶三大传统合成材料,另外许多精细化工材料也都是高分子材料。

第一,塑料:一类是通用塑料,如容器、管道、家具、薄膜、鞋底与泡沫塑料等等;另一类叫工程塑料,其强度大,如汽车零部件、保险杠、洗衣机内的滚筒、电器的外壳等。

第二,纤维:人们开发出聚酯、尼龙、腈纶、维尼纶等高分子化合物,通过不同的加工,生产出了各种纤维制品,极大地满足着人类的需要。

第3篇

关键词:绿色化学;高分子;设计实验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是化学、化工、材料等专业必须修读的基础课程,与原有的四大化学并列,成为第五大化学。高分子材料已深入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每个角落。

高分子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实验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其完善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实践和更新论证的过程。将高分子实验课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加工和测试等实验内容有机结合,组成一门高分子科学实验课程,是高分子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高分子设计实验课开设的必要性

廊坊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的高分子化学实验于2008年开设以来,由本专业教师在部分科研成果及其他院校高分子化学专业实验教学资料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设计实验的内容进行了设定。高分子设计实验的开设,为学生专业实验技能的培训、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创造力的提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探索新问题的兴趣、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开设设计性实验时,要注意紧紧围绕学生的综合能力、初步设计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这一目标,注意与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集中的综合训练相结合。

传统实验在与理论教学的配合上,是教师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或实验内容安排的,而不是学生根据各自学习中的需要或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所确定的,无法体现个性的发展。验证性实验一般是前人做过的,经过精简提炼,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实验,实验没有次要的实验现象的干扰,这对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对新事物的探索非常不利。在高校中开设设计性实验,营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注意培养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1.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或环境友好化学,是指设计和生产中,使用没有或者尽可能小的产生环境副作用的化学品。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一是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是重复使用,如催化剂、载体等;第三是回收,可以有效地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的要求;第四是再生,是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第五是拒用,如不用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严重的原料,这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方法。

开发新型的、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以及充分应用可再生资源,即:采用可再生资源做化学化工原料,是绿色化学的重要任务和方向。众所周知,“白色污染”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塑料作为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性能多样、用途广泛和价格优廉的优点,已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然而,废弃塑料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强调高分子材料的环境同化,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和再生技术,探索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实现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等内容。

2.绿色化学的重要指标

绿色化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原子利用率,其定义为:期望产品的摩尔质量占化学方程式中按计量所得物质的摩尔质量的比值。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包括单体的合成,聚合物的合成及聚合物的加工,前两步都有一个原子利用率的问题。要实现绿色化,只有在合成中提高原子利用率,才会真正减少废物的生成。

绿色化学的理想是指: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产生有毒有害的废弃物,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落后化学工艺。其目的是把现有的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

3.开设小量、半微量实验

有关绿色化学的教育才刚刚起步,国内大多数学校尚未涉足。现有的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难以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不少实验仍大量使用有毒有害药品,产生大量的“三废”,对微型化学实验研究推广不够。

传统的常量实验药品用量大,导致教学经费投入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可以在某些实验开设小量、半微量实验。这些小量、半微量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设计专业实验时,尽可能地采用专业、简单高效的实验路线,教师在讲授时将其他生产过程和工艺进行对比,强调整个实验过程的经济性和环保效益,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给学生灌输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学生今后生产设计和研究开发等工作提供一个基本的思想准则。

三、将科研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开发应用型实验

1.将废旧高分子的综合利用作为设计实验内容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化学基础学科,是材料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对于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不仅要全面掌握高分子化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高分子的实验方法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们从废旧高分子的综合利用出发,探讨科研成果转化为高分子设计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废旧高分子材料的综合利用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又能获得有价值的工业原料,对能源的再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在已经具备的课题组成员大量前期科研成果基础上,对废旧聚苯乙烯、废旧有机玻璃、废旧聚氨酯和聚酯进行再利用研究。设计实验的内容包括对控制反应的几个因素:升温速度、温度、催化剂种类与用量、反应时间等进行优选。这类设计实验的开设使学生对绿色化学的概念有一个深入理解,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掌握废旧高分子材料的综合利用方法,对从实际出发锻炼自身科研能力有重要意义。

在高分子实验教学中,适时引入“降解”这一高分子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并适当介绍高分子降解中的一些问题,如生物、光、辐射、热、机械及化学等因素引起的降解规律,并介绍相关高分子的设计方法。也就是让学生正面理解“聚合”的同时,也从反面理解了“降解与解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2.将天然可降解高分子作为设计实验内容

目前对付“白色污染”的方法一般是以填埋和焚烧为主,还有再生利用。再生利用的费用较高,难以推广,最好的方法是开发能够降解的环境友好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在环境条件下分解成能纳入自然生态循环的小分子物质。现在一般以淀粉、纤维素、甲壳素、壳聚糖等天然多糖为原料,采用共混或接枝等方法得到聚合物(如塑料),这类制品可以生物降解,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纳入生态良性循环。

高分子设计实验中可以开发一些能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型实验,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出高分子科学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基于此,在高分子设计实验中我们增加了“从虾壳蟹壳制备甲壳素和壳聚糖并用于工业废水的净化”,本设计实验是从绿色高分子角度出发,将回收的虾壳蟹壳经水洗、稀酸浸泡、稀碱浸泡等方法先制备甲壳素,然后用碱煮的方法将制得的甲壳素进行脱乙酰化,制备出壳聚糖初产品,再用沉淀法进行纯化得壳聚糖纯品。将壳聚糖纯品分别进行脱乙酰度、平均分子量、灰份含量、水份含量的测定。将得到的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于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和有机酸的吸附分离。

四、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和对高分子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只有具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主动花时间和精力钻研所学的内容。目前,实验课几乎全部是程式化过程,教师总是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被动地听,不去思考,机械地完成每一步操作,为实验而实验。实验带给学生的不是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思考能力和兴趣了。因此,在课程实验教学阶段,通过质疑引思、举例与联想、归纳总结、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实现开拓创新。

第4篇

关键词: 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物理 生物功能材料 教学探索

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是高分子科学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设计中,一般两门课程独立设置,其中各占有48到72学时不等。我校的生物功能材料专业开设了高分子方面的课程,其中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根据该专业特点,生物功能材料涉及领域较广,从无机陶瓷材料到有机高分子材料都有涉及。该专业学生只需掌握有关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因此我们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所设学时为56学时,开设时间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为三年级开设《高分子材料化学》等课程打下一定基础。该课程内容涉及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实施方法,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成型加工及其应用,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根据该课程具有涵盖内容广,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运用较多等特点,这样有限的课时设置就给授课带来了一定困难,导致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本课程知识方面具有一定难度。另外,我校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设置在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其中物理化学反应动力学部分讲授时间较晚,这也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授课带来了一定困难。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系统地讲授高分子学科基础知识,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1.选择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受授课学时的限制,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由魏无际等主编。该教材系统地阐述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教材内容全面,难度适中,比较适合生物功能材料专业的教学要求。针对课时较少的现状,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安排。对于高分子化学部分,重点讲解高分子的基础概念、缩聚和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聚合方法、阴离子聚合等内容,自由基共聚合、阳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可较简单讲解,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章节主要由学生自学。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能够掌握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反应,又没有因为课程过难给学生造成学习困难。对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例如聚合动力学的推导,在物理化学中化学动力学部分还没讲解的情况下,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记住所有推导和公式,仅提出聚合动力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动力学推导。对于高分子物理部分,我们重点讲解高分子的结构、高分子的分子运动、力学状态及其转变,简单讲解高分子固体的基本力学性质、高分子溶液的基本性质章节,对高分子电学、热学和光学的基本性质章节主要由学生自学。这样课程的安排,重点讲解能够加强学生对高分子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简单讲解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有科研需求的学生课下加强该部分内容的掌握;自学部分主要为了深化学生对高分子学科知识的理解。重点讲解、简单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了本课程重点、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克服了高分子学科教学中内容多、概念多、数学推导多等难于克服的难点。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穿着用的化学纤维、自然界存在的棉、麻、丝绸等,食品行业中的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建筑行业中用的涂料、各种高分子管材、胶黏剂、有机玻璃,行驶工具中应用的橡胶、工程塑料、增强纤维等。高分子科学在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是一门应用基础型的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教学,单纯的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显著。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列举了大量实例。例如讲解缩聚反应时,对涤纶、尼龙等一些重要的缩聚物的生产原理进行了重点讲解,对聚乳酸生物材料进行了系列概述,包括其生产方法、原理和应用等;自由基共聚合部分,讲到聚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树脂)、丁苯橡胶(SBR橡胶)等一些著名共聚物和常见聚烯烃产品及它们的制备原理、主要性能和用途。其中举例聚四氟乙烯(PTFE)用于流量泵、反应釜内衬和搅拌棒外面涂层,聚氯乙烯(PVC)用于各种集成吊顶和各种垃圾袋等。在高分子发展史中,讲授诺贝尔奖成果和获得者的发明典故,例如电高分子的发现、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发展,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高分子的发展典故。此外,让学生翻看塑料水杯的材质、衣服标签让学生认识各种标志上一些材质的名称,指出我们的水杯、服装由哪些合成高分子构成,并讨论目前常用的化学纤维名称和聚合原理;通过举例讲解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3.多媒体与板书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课程知识面广,其涵盖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加工等方面内容。该课程教学信息量大、理论性强,学生理解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同时辅以板书讲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既能够将理论的知识直观体现出来,又能够将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讲解配位聚合时,利用动画演示双金属活性中心机理和单金属活性中心机理中单体分子的插入过程与链增长过程;自由基聚合实施方法中,利用制作动画模拟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的分散过程,高分子物理中拉伸对高分子结晶形态的影响、动态黏弹性模型,等等。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多媒体课件也会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讲课节奏过快,学生难以吸收;教师过于关注幻灯片屏幕,减少了和学生的交流互动,等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和板书的有效结合,对重点知识内容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网络教学方法的运用

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讲课节奏过快,学生难以吸收等缺陷和板书教学进度缓慢等特点,对重要章节,我们采取课堂与课下网络教学相配合的方法。网络教学在原来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提供了全面支持。目前学校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上教学支撑环境,提供多媒体录播室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最后把课件与录制视频统一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有许多传统学习方法无可比拟的优点,例如学生学习自主性增强,真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少了许多限制,学习的探究性更加深入。另外,网络背景下学生在获取不同的资源时可以进行比较,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知识面更广。随着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在宿舍、教室和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对课堂内容进行学习。网络教学方法的运用,大大弥补了课堂多媒体课件存在一些不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5.开展互动式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行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目前高校教学方式偏重以教师“教”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样的“被动学习”,导致学生具有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等特点。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采取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包括师生提问、讨论和学生上讲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在下课前教师先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提出一些讨论问题,例如在讲述缩聚反应时,提出不同聚合时间获得聚合物分子量是否相同、什么样的单体能够发生缩聚反应、什么样的单体能够获得支化的高分子等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寻找答案,并在下次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另外,我校为农业院校,虽然学习《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基础》课程的学生是非农业专业,但是部分学生毕业后或许从事涉农相关服务业。考虑到此种情况,我们在授课内容安排上,对目前农业应用的高分子材料和高分子在农业方面的潜在应用进行了讨论,给他们提供了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自由基聚合章节时,我们就对强吸水树脂的制备现状和发展前景,主要针对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讲述,对高分子薄膜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带来的“白色污染”与应对措施进行了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我们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为学生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形成打下了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本课程的理解。

6.结语

通过对本校生物功能材料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些课程设计特点、面临的问题及目前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总结。《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虽然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在掌握该课程基本理论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将在总结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对本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善与创新进行探索,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无际,俞强,崔益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黄海霞.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探索.广州化工,2013,41(12).

第5篇

关键词: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应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chemistry, new building materials also obtained fast development. And based on the new building materials with beautiful, hard working, intensity, light qual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 on the characteristic that is widely used in building of.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new building to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d the types of new build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lication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is built.

Keywords: new build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型建筑材料层出不穷,从功能上可以分为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门窗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等等从材质上分为天然材料、金属、非金属材料、化学材料等。尤其是化学材料在新型材料中广泛运用,不仅使用不再仅仅的局限于普通建筑,还广泛的运用于桥梁、地铁等特殊性建筑当中,这也就为新型建筑材料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从当今的新型材料来看,其具有强度大、质量轻、性能好、绿色环保等优点,在工程建设之中得到较好的体现。下面就介绍几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建筑材料

二、几种新型建筑材料的介绍和应用

在材料的研发上,随着跨学科领域的交叉渗入,使得新型建筑材料越来越品种化和高性能化,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从近几年的建筑材料看,其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新型墙体材料――中空PVC内模轻质隔墙。它是一种以PVC塑料模板为骨架,外抹普通水泥砂浆的新型墙体,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内的非承重隔墙以及地下室防潮墙。如:住宅、宾馆、医院、学校、办公大楼、工业厂房等。它的特点:第一、重量轻,约为一般混凝土墙重量的1/3,粘土砖墙重量的1/2,大幅减轻建筑物自身荷载从而降低了建筑工程的综合造价,尤其适用于高层、软基地质的建筑物。第二、经济实用,由于墙体厚度薄(100~200mm厚已包括双面抹灰层)大大节省了结构空间,同时相应增加了建筑物的实用面积,相比240mm厚墙体每100m2约能增加3~5m2。第三、墙体的强度高、抗震性能强。由于隔墙边界与混凝土柱、墙、梁等采用锚固的连接方式使整个墙体形成一体,其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明显优于其他板材墙体1倍左右。第四、有良好的防火、耐火性能,优质产品的耐火极限可达到4小时以上。第五、保温、隔热、隔音性能好,根据权威部门热工性能检测结果,传热系数小于2.1w/m2.k,是建筑物实现节能减排的理想材料。第六、无裂纹和拼接缝,因墙面整体施工无拼接缝出现,又由于其内模为软质材料外挂增强钢丝网和防裂耐碱玻纤网布,各向同性,有效解决了其他材料因热胀冷缩及机械动力所造成的龟裂及拼接裂缝等工程质量通病。解决了目前施工单位保修过程中的墙体裂缝维修难题。第七、安装简便,施工工期短 ,隔墙施工安装简单方便、速度快,比一般墙体施工工期能有效缩短30%-50%。 第八、节能环保,中空内模板原材料可利用废旧PVC回收再生,对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有积极深远的意义。这是目前节能减排的大势所趋。了解这么多的优点,这种新型墙体材料施工流程是怎样的呢,其实也很简单,下面就对一般墙体的施工流程做简单介绍:结构墙、地面基层处理测量、放线固定上下龙骨配板、裁剪安装固定PVC内模板安装预埋管线、电盒满铺增强用钢丝网压抹1:3水泥砂浆填槽、拉毛满铺耐碱抗裂玻纤网布1:1:6水泥混合砂浆压光抹面成品喷水养护。

说完了新型墙体,还有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新型建筑材料就是新型防水材料,目前常用的有:聚合物水泥基复合防水涂料(施工人员常称为JS);聚氨酯防水涂料;弹性体(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塑性体(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虽然它们都是用于防水的材料,但是应用的范围和环境有所不同,其中聚合物水泥基复合防水涂料不适合在零度以下及雨水中施工(稍微潮湿不见明水的条件下是可以使用), 而聚氨酯防水涂料克服了冷施工的缺点。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同样有这样的优点,弹性大,低温柔性好。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的最大优点就是既耐热又抗低温,而且抗紫外线能力特别强,所以使用寿命长。但与防水涂料成品相比,防水卷材的成本相对要高。具体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产品的特性灵活选择。

除了这些常接触的新型建筑材料,还有一些新型化学材料。如,高分子化学材料。高分子化学材料主要作为当今建筑物的涂料使用。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城市建筑讲究美观,从而使得高分子化学的涂料得到广泛的使用。其在制作当中使用树脂和有机硅合物,甚至在制作中加入沥青,这种制作材料使得其具有非常显著的优点,其中最主要的便是具有良好的防水密封功能,在使用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就对建筑物不仅起到美化作用,而且减少了建筑的损伤,很大程度上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该种材料还具有一定的保温隔热功能,不过效果不是非常的显著。对于房屋建筑而言,对其的后期维护也是非常的关键。高分子化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密封的功能,而广泛运用于房屋的外体保护。该种材料不仅可以涂于桥体对房屋起到一定的美观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隔绝钢筋混凝土与空气接触,减缓墙面的老化。而且在混凝土的拌制时,适量的加入高分子化合材料,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如抗腐蚀、抗冻、防水等功能,有效的防水机制可以防止雨水对结构的渗入,这也就减少了房屋墙体内部钢筋的腐蚀。由此可见,其对于房屋结构耐久性非常的重要。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诸多的新型建筑材料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其目前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当今建设的需求。新型建筑材料在诸多的领域还不够成熟,例如纤维聚合物的使用还有非常的局限性,在性能上还比较的单一。因此,新型建筑材质的不断研发和技术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生活和文化所必须的。

参考文献:

[1]尤平若.新型建筑材料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J]山东交通科技;2011(04)

[2]王志杰;周海容.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J].品牌与标准化;2011(08)

[3]王志杰;周海容.纳米技术在新型建筑材料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06)

第6篇

有机物的合成,是指通过化学反应使有机物的碳链增长或者缩短、官能团之间的互相转化、引入或减少官能团,从而制取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有机物。有机合成题目能够全面地考查学生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知识点。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接触到这样一道有机合成题目,出题者匠心独具,使得题目的解答思维比较符合上述要求,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了学习素质。

题目如下:

感光性高分子也称为“光敏性高分子”,是一种在彩电荧光屏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中应用较广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其结构简式为[1]: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它是由两种单体经酯化后聚合而成,试推断这两种单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

(2)写出在(1)中由两种单体生成的高聚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在高考参考书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而且该题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5全国卷(III)中的一道题目――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结构如下:

请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由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2)由甲基丙烯酸制备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3)由乙烯制备乙二醇。

从表面上看,此题与高考题框架相差甚多,但实际上解题基本思路却一模一样:先酯化后加聚。

这一道题目的典型之处在于题目能充分体现多方面知识的交集,并且综合考查了2006高考考试大纲里所要求的很多知识点,例如第4点(各主要官能团的性质和主要化学反应),第9点,(理解由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简单原理)以及第11点(组合多个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合成具有指定结构简式的产物)。

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道约定俗成的题目却出了“意外”。有一次,几位学生对这道题目提出异议:第(1)小题,按照“逆推法”,得到两种单体乙烯醇和苯丙烯酸,比较容易;当他们进一步思考验证一下合成路线时,却发现有两种途径,也就是说由第(1)小题得出两个单体去解决第(2)小题有两种方法:

①路径一:先酯化后加聚

②路径二:先加聚乙烯醇后进行酯化

学生所提出的两种合成路线,在理论上,可谓言之凿凿,均是成立的。但是参考书上的答案却只给出一个,是①先酯化后加聚。为此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析。

如果按照先加聚,再酯化的话,那么加聚得到的是聚乙烯醇,是否所得聚醇很难发生酯化,无法实现目标产物的形成呢?翻开中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段话:纤维素(是一种聚醇)酯化容易出现聚醇里n个羟基完全酯化以及不完全酯化的两种情况,因此产物也会有火棉和胶棉之分。以此类推,聚乙烯醇与苯丙烯酸发生酯化,很可能完全酯化或不完全酯化。

如果按照先酯化,再加聚的话,那么酯化后的产物就出现两个碳碳双键,如果再加聚的话,很容易发生乙烯醇上的碳碳双键发生加聚反应,而不是苯丙烯酸上的双键加聚。查阅一些大学有机合成书本以及介绍感光性高分子材料的书籍,大致得到如下说法:通过高分子的化学反应在普通的高分子上连接上感光基团,就可得到感光性高分子。这种方法的典型实例是1953年由美国柯达(Kodak)公司开发的聚乙烯醇肉桂酸酯(肉桂酸即丙烯酸)[3]:

聚乙烯醇因其结构中含有大量功能性羟基,作为光聚合预聚体而引入不饱和基是很方便的。而且在实际聚合时,由于肉桂酰基有一定反应活性,所以感光基团的保护存在许多困难。肉桂酸乙烯基单体中由于两个不饱和基团过分靠近,结果容易发生环化反应而失去感光基团。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按照这一实际生产过程,题目的合理答案似乎应该为先加聚后酯化。

综上所述,这道题目应该有两种解答:①先酯化后加聚或②先加聚后酯化。不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合成某一种产物,可能会涉及不同的方法和多种途径,应考虑并兼顾“原料省、副产物少、产率高、环保好、产品易于分离”的要求,选择最合理,最简单的方法和途径。但是上述两种解答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作为学生的解题训练,是比较有帮助的,参考书不应忽略②先加聚后酯化。

当然,这几个不受参考答案的影响的学生的敢于尝试与突破的精神是值得嘉许的,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解题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也能使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趣味性以及有机合成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张玉奎,赵爱君.高考新思路・化学(第三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300.

[2]曲一线.5年高考3年模拟・化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7.

[3]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三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242-250.

第7篇

从读博开始到现在,孙景志从事基础研究已20年。“我希望能够通过基础研究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系统的认识,然后再与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把它们运用到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科研之路的转变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但很多人尽管不满意自己当下的生活,却不敢迈出改变的那一步,毕竟每次转变都意味着失去很多原有的积累。但孙景志不是这样,他的科研之路经历过多次转变。“大概是游牧民族的基因在起作用吧。我喜欢流动,不太在意转变研究方向”。

1982年,孙景志考入吉林大学。4年后,他支援国家大中型企业建设,进入东北一家知名石化企业,一干就是十年。在企业工作期间,他l现,凡是重大的化工技术和重要的化工材料,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进一步观察后,他发现国内企业的技术和设备落后只是表象,本质是基础研究的落后。

“我刚到这家公司时的工作是制备高性能聚酯纤维,看别人的专利、模仿别人的配方占据了绝大部分研究内容。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人家会设计出这样的配方。这正是促使我读研究生的原动力。”孙景志回忆道。

1996年,孙景志在吉林大学读完了在职研究生,原单位希望他回去继续工作。但他最终选择放弃铁饭碗,继续在母校读博。博士毕业后,在导师的推荐下,他来到浙江大学材化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后留在浙大任教。

选择与被选择

2006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唐本忠受聘为浙大“光彪讲座教授”,并在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成立课题组,孙景志加入到他的队伍中,选择了功能性聚炔的设计合成作为研究方向。“唐老师当时的研究重点就是‘功能性聚炔’,因为选择了他的团队,这个方向就成为我的研究方向。从这点来说,一开始是研究方向选择了我”。

聚乙炔有过辉煌的历史,是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物质基础。但是因为长期看不到应用前景,很多人退出该领域,传统的功能性聚炔研究逐渐式微。如今,孙景志等人注意到双取代乙炔聚合物在结构稳定性、可加工性能上显著提高,能够选择性地通透某些气体和液体,还能高效率地发荧光,有望发展成为一类具有应用前景的共轭高分子。但其制备非常困难,30多年来只有很少几种聚双取代乙炔被合成出来。于是,开发新的合成路线,丰富聚双取代乙炔的结构、拓展其功能就成为一个前景光明但挑战性巨大的研究课题。

“到此时,就是我选择了功能性聚双取代乙炔这个方向。”孙景志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5年启动了以唐本忠为首席科学家的“基于三键化学的高分子合成”重大项目,他有幸参与其中负责炔烃可控聚合的研究。目前,他们在聚合后修饰方法制备聚双取代乙炔方面进展顺利,已经搭建起功能性聚双取代乙炔的一块合成平台。“希望再通过一到两年的时间能够正面迎战,并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基金委资助意义重大

对于基金委,孙景志满怀感激:“可以说,我身边每一个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都是在基金委的资助下起步的。”

以他参与的“基于三键化学的高分子合成”研究为例,孙景志介绍说,传统的高分子工业的基础是基于双键单体的高分子合成化学,而基于三键单体的聚合物是第四代高分子,将会为未来的高分子工业打下基础并带来新的机遇。“我主要研究双取代乙炔的可控聚合。虽然看得见的目标是合成出发光性能、稳定性能和可加工性能俱佳的聚双取代乙炔,但是如何让带有功能基团的双取代乙炔单体按照我们的要求去聚合,解决这个30多年来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高分子化学难题,才是我更加感兴趣的。也只有自然科学基金能够长期资助这样看似‘空中楼阁’一样的基础研究”。

AIE值得更多关注

孙景志所在课题组的另外一个科研重点是聚集诱导发光机理研究、材料设计和应用探索。聚集诱导发光(简称ME)是唐本忠在2001年率先提出的,历经15年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化学和材料方面全球关注度最高的研究领域之一。

传统的发光分子在稀溶液里可以高效地发光,但在浓溶液中或聚集状下,发光能力就会减弱甚至消失。此前科学家都试图避免让它们聚集在一起。但唐本忠独辟蹊径,用类似螺旋桨一样的分子结构代替像平板一样容易聚集的分子结构。变身后的分子“性情大变”,越紧密聚集,越能发出耀眼光芒。这种发光现象命名为聚集诱导发光。正是这个特殊的性质使AIE材料在很多传统发光材料止步不前的应用领域可以大步前行。

目前,孙景志主持的基金委的“用于生物检测与成像的AIE型红光纳米材料”面上项目刚结题,成果颇丰;而一个新的课题已经启动,进展顺利。“刚结题的这个项目的核心内容就是合成出发红光的AIE分子,制备成纳米材料,然后尝试其在生物检测和成像中的应用。目前我们已经开发出系列发红光的AIE分子,在传统红光材料的改造和利用电子给受体修饰AIE分子两条路线上都有收获,在细胞染色和成像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孙景志说。

谈到在AIE领域作研究的体会时,孙景志感慨道:“AIE是由我国科学家提出概念、挖掘机理、发展体系、引领方向的研究领域,这非常难得。”

“和AIE材料同样重要的,是AIE背后的故事。”孙景志说,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但是不能把“创新”简单地理解为“不同”,也不能把创新理解为“丰富和发展”。原始创新意味着打破和建立新的理论学说,就像AIE这样,从不能发光到能发光,从不被认识到逐渐被认识。

第8篇

关键词:配位化学;无机化学;配位化合物;研究方向

一、配位化学的起源与研究范围

配位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沿学科。它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为配位化合物(CoordinationCompounds,简称配合物)。早期的配位化学集中在研究以金属阳离子受体为中心(作为酸)和以含N、O、S、P等给体原子的配体(作为碱)而形成的所谓“Werner配合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机化学家在围绕耕耘周期表中某些元素化合物的合成中得到发展,在工业上,美国实行原子核裂变曼哈顿(Manhattan)工程基础上所发展的铀和超铀元素溶液配合物的研究。以及在学科上,195l年Panson和Miler对二茂铁的合成打破了传统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界限。从而开始了无机化学的复兴。

当代的配位化学沿着广度、深度和应用三个方向发展。在深度上表现在有众多与配位化学有关的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如Werner创建了配位化学,Ziegler和Natta的金属烯烃催化剂,Eigen的快速反应。Lipscomb的硼烷理论,Wnkinson和Fischer发展的有机金属化学,Hoffmann的等瓣理论Taube研究配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Cram,Lehn和Pedersen在超分子化学方面的贡献,Marcus的电子传递过程。在以他们为代表的开创性成就的基础上,配位化学在其合成、结构、性质和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广度上表现在自Werner创立配位化学以来,配位化学处于无机化学趼究的主流,配位化合物还以其花样繁多的价键形式和空间结构在化学理论发展中。及其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中。而成为众多学科的交叉点。在应用方面,结合生产实践。配合物的传统应用继续得到发展。例如金属簇合物作为均相催化剂,在能源开发中C1化学和烯烃等小分子的活化,螯合物稳定性差异在湿法冶金和元素分析、分离中的应用等。随着高新技术的日益发展。具有特殊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功能的所谓功能配合物在国际上得到蓬勃的发展。

自从Werner创建配位化学至今100年以来,以Lehn为代表的学者所倡导的超分子化学将成为今后配位化学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领域。人们熟知的化学主要是研究以共价键相结合的分子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变换规律。超分于化学可定义为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和分子组装的化学。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中高选怿性的识别、反应、传递和调制过程。而这些过程就导致超分子的光电功能和分子器件的发展。

二、我国配位化学的研究现状

我国配位化学的研究在前几乎属于空白。1949年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仅在个别重点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6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工作集中在简单配合物的合成、性质、结构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溶液配合物的平衡理论、混合和多核配合物的稳定性、取代动力学、过渡金属配位催化以及稀土和W、Mo等我国丰产元素的分离提纯以及配位场理论的研究。除了个别方面的研究外,总体来说与国际水平差距还较大。

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国的配位化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配位化学研究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研究水平大为提高。特别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新型配合物、簇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和生物无机配合物,特别是配位超分子化合物的基础无机合成及其结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丰富了配合物的内涵。

(2)开展了热力学、动力学和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特别在溶液中离子萃取分离和均向催化等应用方面取得了成果。

(3)现代溶液结构的谱学研究及其分析方法以及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研究水平大为提高。

(4)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光、电、热、磁特性和生物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正在取得进展。它的很多成果还包含在其他不同学科的研究和化学教学中。

我国配位化学的进展具有一系列特点。作为化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的配位化学。在其学科本身发展的同时创造出更为奇妙的新材料,揭示出更多生命科学的奥妙。在研究对象上日益重视与材 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在从分子进到材料合成的研究中更加重视功能体系的分子设计。金属离子在生物体系中的成键。除维生素B12中的Co-C键以外,几乎都是以配位键形式结合。其功能体系组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这时要求将正确的物种放在正确的位置(在与动力学有关的问题中,还要按着正确的时间)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高效、经济和微量的组合化学的应用,将有助于分子合成和设计的实践。

从超分子之类的新观点研究分子的合成和组装,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化学模板有助于提供组装的物种和创造有序的组装,但是其最大的困难在于克服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要求的无序。这时配位化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和热力学进行妥协。尽管目前我们了解一些局部的组装规律和方法。但比起自然界长期进化而得到的完满而言。还有很大差距。正如有了一群能分别演奏各种乐器的音乐家。若没有很好的指挥。还不能演奏出一场满意的交响乐。其原因就是缺乏有意识地进行组装。对于组装的本质和规律。有很多基础性研究有待深入进行。

三、配位化学的研究方向

作为边沿学科的配位化学日益和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正如Lehn所指出。超分子化学可以看作是广义的配位化学。另一方面,配位化学又是包含在超分子化学概念之中。配位化学的原理和规律,无疑将在分子水平上对未来复杂的分子层次以上聚集态体系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其概念及方法也将超越传统学科的界限。我国配位化学家在进一步促进它和化学内有杌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以及凝聚态物理、分子电子学等学科的结合方面有了很好的开端。进一步的发展必将给配位化学带来新的发展前景。

中医是我国传统、独创的治疗方式,但是,中药制药的制药手段和方式正在突破传统工艺,如中药配位化学研究就是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新的研究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经济建设中有备方面的要求。还存在一些无人问津的薄弱领域,例如配位光化学、界面配位化学、纳米配位化学、新型和功能配合物以及配位超分子化合物的研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有明显的应用背景,具有开发成重大经济效益的潜力。它的基础和理论性研究也处在现代化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对下一世纪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翟慕衡.配位化学[M].北京: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09

[2]李英华,吕秀阳,刘霄,柳叶.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6年8月 31卷第16期

第9篇

关键词:注浆技术房屋病害修补与加固

Abstract: the grouting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very wide application rang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control the disease of houses, grouting method for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eepage preven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in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grouting technique and its features, analyzes the housing common disease, and explain the grouting technique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 and the role house method.

Keywords: grouting technology building and repairing and strengthening

中图分类号:TU7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注浆技术是一项实用性很强、应用范围很广的工程技术,该的广泛应用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目前注浆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门技术应用的综合性学科,集高分子化学、机械、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注浆技术除了应用于凿井、治水以及地下工程中,还可应用在日常的建筑工程中,作为一种修补房屋病害的手段。

一、注浆技术的概念及优点

1. 注浆技术的概念

注浆技术是用液压、气压以及电化学的方法,把一些能与墙体固结的浆液注入到建筑的孔隙、裂隙或空洞中去,使房屋体成为强度较高、抗渗性较好、稳定性也高的结构体,增加房屋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达到改善房屋的病害,并使房屋更加坚固以及防水等目的。在施工工艺方面,注浆设备轻巧,工艺简单、容易操作,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由于注浆技术是将液注入混凝土的裂缝中,对老化、蜂窝、蚀变性的混凝土具有改善其内部的密实性和强度,达到粘结补强的效果。此外,用于混凝土的注浆补强材料,一般都都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粘结性能较好,无污染。

2. 注浆技术的发展

注浆技术也被称为灌浆技术,起源于十九世纪,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注浆技术和研究发展速度极快,各国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施工公司。我国注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在水泥注浆材料的研制方面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注浆应用的领域也逐渐扩大,遍及了水利、建筑、铁路和矿业等诸多的领域。

3. 注浆技术的分类

注浆方法是以注浆参数的设计依据,同时也是注浆施工的关键。现阶段,注浆的方法很多,其分类没有特定的标准。按照注浆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化学注浆、水泥注浆及粘土类浆液注浆;按照注浆用途的不同,又可分为加固注浆、防渗注浆以及基础托换注浆几种;按照浆液的渗透方式也可分为充填注浆法、挤密注浆法、渗透注浆法和劈裂注浆法等。此外,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土层注浆中又出现了高压喷射注浆、旋喷注浆等注浆法,丰富了注浆内容的同时也扩大了注浆法的应用范围。

二、房建工程常见的病害及注浆法的应用

1.房建工程中常见的病害

房建工作中的渗漏病害主要包含两种:混凝土结构的病害,包括为受力结构部分的病害,如地下基桩基础、墙、柱、梁等部位,还包括房屋墙体的渗漏、施工缝渗漏,排水管穿墙孔的渗漏等等。房屋的渗漏病害通常出现在建筑使用之后,对已装饰过的建筑结构有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房屋的使用寿命。在处理病害时,如果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处理时,在其凿除的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难免会引起建筑各部位的接缝松动,进而导致隐性渗漏的可能性增加。此外,由于材料的不适宜性,也可能导致裂缝和局部渗漏现象的反复出现,使受害面再次扩大。

2.房屋病害处理中注浆材料的选择原则

注浆的材料在整个注浆技术中是最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注浆要起到堵水、加固的作用,也正是由于注浆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将其由液体转变成固体的结果。因此,注浆材料的选择要注意考虑综合力学性能较好的材料,应该具备强度较高、耐老化、粘结力强而充填性好的材料。选取的材料还要具有良好的渗透性和亲润性,在灌入微细的缝隙中时,要对潮湿裂缝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扩散性,其粘结性能要好。此外,要选择工艺简单、易操作、施工方便的施工材料,注意材料的环保、固结体无毒性的污染,也要耐老化。

3. 房屋病害处理中常见的注浆材料

水泥是一种很好的水稳定性材料,是在房屋病害处理中常用的主要注浆材料,因为水泥可以形成稳定的胶结体,氯化钙浆液,超细水泥、粘土以及膨润土浆等。水泥配浆时也可加入其它的化学浆液,或掺加入少量的化学外加剂,例如氯化钙等来改善水泥浆液的性能。用于注浆的材料除了要使用到无机高分子的化合物硅酸盐,及硅酸盐衍生物之外,有机高分子的聚合物也被广泛的应用,例如纸浆废液、硫酸浆液、水溶性聚氨醋浆液等等。

三、注浆技术在房建病害改进工程中的应用

1. 房屋墙体部位的应用

由于房屋的楼板受周边结构约束,在受到温度影响时,房屋的墙体会发生热胀冷缩的效果。砖墙体及门窗的注浆处理时,要在窗的框周布孔,重点是在框的底部注浆,注浆的材料要以水泥浆为主。水泥注浆结束后,再进行环氧的封闭处理,它的作用是控制水泥注浆后产生的干缩。墙体的渗漏应先找出渗漏面,然后采用墙面布孔注浆。灌注的压力要控制在0.5-0.8MPa 为宜,注浆的材料选择水泥浆为好,可改善空心砖的密实度,从而提高阻挡外墙雨水渗透的能力,取得理想效果。

2. 注浆技术在混凝土结构部位的应用

房屋的混凝土结构出现病害时,要依据病害的部位设计孔位。孔距要控制在300-400毫米内,孔径控制在0.8-1.2毫米。若是干缝面可设置在距缝两侧的30-50毫米处,并且涂上环氧胶封闭缝口,以免注浆时导致浆液从缝口窜出。在处理清孔和清槽后,要采用强水泥封槽和埋管;如果遇见干缝则可以注入低粘度的环氧树脂类的材料,把固化时间应控制在十四小时左右,可以让注浆材料充分充填到缝隙之内,从而起到全面积粘结的作用。若是湿缝应该选用对水具有亲和性的环氧材料,克服被粘物表面的水膜与被粘物有效的粘结,进而达到固结补强的目的。

3. 在厨房和卫生间内部的应用

房屋的厨房、卫生间等部位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渗漏,这主要是因为防水层的失效,厨房和卫生间的用水沿砖以及砖缝灰砂的毛细作用渗透导致墙体的发潮。在用注浆技术处理病害时,处理的方法是通过环氧灌注切断渗水的通道,进而控制水沿毛细孔扩大散。可在混凝土地板与砖墙的砖缝开一小槽,沿砖缝布孔,孔距在200-300cm 为宜,采用环氧砂浆嵌槽,埋管注入环氧浆,重复注浆至充填饱满。

参考文献:

[1] 赖富相.注浆技术在房屋渗漏治理中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02.

[2] 潘双贤.浅谈注浆技术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05.

第10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评价模式

初中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则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然科学中,化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化学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想将化学真正运用到人类生活中,就要有效培养化学人才。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促使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下面主要介绍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中学化学实验主要包括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两个部分。教师演示实验形象、生动、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保证课堂演示实验能够顺利进行,教师在做实验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进行演示时,保持动作规范,速度不能太快,以免学生无法仔细地观察实验的各个细节,速度也不能太慢,以免耽误了实验教学进度。同时,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需要列出具体的观察提纲,仔细地记录实验的每个环节和每个现象,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教材中有的化学实验的现象不太明显,学生观察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改进实验方法,将实验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在学校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化学教师可以将一些观察困难但操作方法简单的实验设置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实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的化学概念比较模糊、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过程中容易掌握这些概念。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实验:准备一盏酒精灯和一圈铜丝,将铜丝放在酒精灯里燃烧,在氧化的作用下,铜丝的颜色逐渐变黑,在氢气的作用下,铜丝的颜色又变回原来的红色。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个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理解了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许多学生反映化学反应方程式记忆的难度大,如果教师将化学反应方程式具体化,学生观察化学反应发生的全过程,那么就便于学生记忆。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当老师要讲解“走进化学世界”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来想一想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哪些化学现象呢?然后教师给学生留下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当学生思考完之后教师可以随机提问几个学生,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关的评价。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趣味性。又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分子”“原子”“离子”这些概念的时候,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着困难,此时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把握它们的区别,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运用这些概念。

三、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

原来依靠成绩来评价学生以及老师的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学,初中化学教师要制订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促使化学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初中化学教师要保证评价模式具有多元化,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应该全方位把握教学,精心备课,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艺术,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重视课堂小测的作用,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和复习的具体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才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宋素琴.关于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Z1):74.

[2]沈璐.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新课程・中学,2013(1):82-83.

[3]何冰晶,蒋华江,王庆丰.有机化学知识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分子通报,2011,11(3):107-108.

第11篇

2005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由前法国石油研究所化学家肖万 (Yves Chauvin, 1930~)、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教授格拉布斯 (Robert H. Grubbs, 1942~) 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教授施罗克 (Richard R. Schrock, 1945~) 三人共享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 (Metathesis) 研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宣布仪式上,人们还看到一段有趣的舞蹈:两位男士组成的一对舞伴与两位女士组成的一对舞伴在跳动中首先结合成一个四人组成的环,然而当他们再次分开时便转换为成为二对男女组成的舞伴。原来这是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主席阿尔伯格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在向大家形象地演绎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含义。因此,自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之后,烯烃复分解反应就被美誉为“交换舞伴的舞蹈”。

复分解反应的英文单词Metathesis 是希腊文字 meta (变化) 和 thesis (位置) 的组合。化学复分解反应可以简单地用化学方程式AB + CD = AC + BD来表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在烯烃聚合反应研究中观察到了烯烃复分解现象,他们发现丙烯在多组分钼催化剂的存在下可以生成相应的丁烯和乙烯。1965年又有人第一次在学术论文中引入了烯烃复分解反应的名词。在此前后的20多年间,烯烃复分解反应虽然已经在高分子化学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人们并没有理解烯烃复分解反应发生的真正机理。

直到1971 年,化学家肖万提出了金属卡宾引发机理,并用该机理解释了烯烃复分解反应中众多的化学现象。肖万认为多组分的金属催化剂首先形成了金属卡宾,然后引发了具有四步过程的烯烃复分解循环反应,人们称之为“肖万机理”。

在“肖万机理”中,金属卡宾中的金属原子与碳原子通过双键构成一对“舞伴”,烯烃分子通过双键构成了另一对“舞伴”。二对“舞伴”在“第一步”中首先结合成一个四员环。然后在“第二步”中分开时交换了“舞伴”,形成了新的烯烃分子“舞伴”和新的金属卡宾“舞伴”。后者在“第三步”中再次与烯烃分子“舞伴”结合成一个四员环,接着在“第四步”中分开时再次交换“舞伴”。当这个“四步舞曲”完成之后,原料烯烃分子被转化成了产物烯烃分子。

烯烃复分解反应重要的商业价值和美妙的“肖万机理”的提出,使得学术界明确了下一个共同的研究目标,那就是获得具有确定结构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的金属卡宾催化剂。1990年施罗克教授非常幸运地获得了第一个结构确定的金属钼催化剂,该工作证明了肖万提出的“交换舞伴”机理的正确性。虽然施罗克催化剂在烯烃复分解反应中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性,但是对反应条件要求苛刻和缺乏令人满意的化学选择性。

1992年格拉布斯教授获得了第一个结构确定的金属钌催化剂。1995 年,经过结构修饰后的“第一代格拉布斯催化剂”面世。该催化剂对水气和空气稳定,适合实验室的正常操作。它催化的反应具有较高的化学选择性,但缺乏令人满意的反应活性。1999年“第二代格拉布斯催化剂”面世并商品化,其选择性和反应活性相互兼顾几乎达到完美的程度。

所有的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碳元素,碳原子通过形成碳链构筑出结构各异的有机化合物的骨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存在都基于这些有机化合物,服务于人类的有机化合物(例如淀粉、氨基酸、葡萄糖、中药有效成分、纤维等等)主要来自于自然界的动植物。但是,它们也可以通过有机合成化学的方法在化学实验室来制造。碳链的生成是有机合成化学永恒的研究主题,也是对有机化学家研究能力的最大挑战。有机化学发展历史上,碳链生成的著名反应,例如Grignard 反应、Deals-Alder反应和Wittig 反应均先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0年以后,烯烃复分解反应已经被公认为是碳链生成反应的第五个里程碑,所以,20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三位化学家是在人们的期盼和意料之中。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对烯烃复分解反应在催化剂制备方法突破后的15年间所获得的巨大学术成就、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感到震撼。例如“壳牌公司”以烯烃复分解反应为关键技术有效地将资源丰富但不易储存的气体乙烯转变成用途更广的长链液体烯烃,从而大大地增加了人类对有限的天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最近报道,用烯烃复分解反应获得的二环戊二烯聚合材料在1.5英寸的厚度就可以抵抗9mm口径子弹的穿透,这一结果给烯烃复分解反应在新型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留下了足够的遐想空间。又例如:由于“格拉布斯催化剂”的商品化,烯烃复分解反应被广泛地应用于有机合成。许多结构复杂的药物合成在烯烃复分解反应条件下可以简单而有效地完成。在这些化学反应中原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副产物得到有效的控制,让世人看到了逐步实现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的美好前景。最有趣的是利用烯烃复分解反应不仅可以从基本化工原料一步得到市场价格昂贵OLR 昆虫 (一种以多种果树叶为食的有害昆虫)信息素,而且合成的OLR 昆虫信息素中顺反异构体的比例竟然与从OLR 昆虫体内获得的样品完全吻合。使用合成的OLR 昆虫信息素诱骗雄性成虫聚集后进行扑杀,就中断了昆虫的生活周期链。这种高度选择性地消灭OLR 昆虫的方法,由于不使用有毒农药,不仅没有环境污染,而且不对其它有益昆虫产生任何影响。

人类在地球上从事的所有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延续,科学研究的最终意义是为了提高人类生存和延续的质量。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并继续有益于人类的民生、健康和环境,所以他们获得化学研究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化学获奖是当值无愧的。

早在化学合成大师们在实验室合成出维生素B12和富勒烯等等具有美妙结构的化合物时,人们就高度赞誉化学合成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烯烃复分解反应再次向我们展示,化学合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分子的艺术。肖万、格拉布斯和施罗克三位化学家共同谱写了一曲烯烃分子的“四步舞曲”,并且指挥烯烃分子按照“四步舞曲”的旋律跳起了“交换舞伴的舞蹈”。

第12篇

1.精选实验项目,渗透绿色化学观念

在选择实验时,确保内容上与理论相呼应,除了培养学生研究自然科学的正确态度与思维外,更有利于验证理论。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的需求安排教学项目,例如针对生物工程和化工工程的学生,对学生进行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掌握玻璃管的简单加工,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干燥,常用玻璃仪器的装配和拆卸,加热和冷却,回流、蒸馏、萃取和洗涤、重结晶和过滤、液体和固体有机物的干燥,沸点和熔点测定和温度计的校正,同时还开设了环己烯的制备以及环己酮的制备两个合成实验;而对于应用化学与高分子化学专业的学生,增加了乙酸乙酯的制备、甲基橙的制备以及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的制备这三个合成实验项目。另外,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提供了一些开放性的实验项目,例如电化学还原马来酐合成丁二酸、微波法合成二苯甲酮、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南瓜籽油、相转移催化法制备苯甲醇以及纳米二氧化钛薄膜催化氧化降解苯胺,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装配反应装置,观察实验现象以及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这类实验非常有兴趣,看着自己制备出的产品,很有成就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实验教学内容、微型化实验、连续性实验、合理处置“三废”等方面,有效促进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革。传统的萃取实验是用乙醚萃取醋酸溶液中的醋酸,乙醚沸点为35℃,其蒸汽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此外乙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实验中易出现渗液和漏液现象大;而且利用乙醚作为萃取剂用量大,成本高,还会污染环境。以水为萃取剂,从醋酸与乙酸乙酯混合溶液中的醋酸萃取出来,乙酸乙酯毒性低,分液后上层溶液中的乙酸乙酯可以用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回收利用,整个实验操作简单,分层速度快,对环境友好,而且萃取效率高。在环己烯的制备中,传统方法是采用浓硫酸或者浓磷酸液相脱水环己醇,收率一般只有46~56%,同时硫酸的腐蚀性强,炭化严重,而磷酸的成本较高。而且用浓硫酸或者浓磷酸作为催化剂制备环己烯,副产物多,对实验造成较大影响。采用环己醇气相脱水制备环己烯,六水合三氯化铁代替浓硫酸或者浓磷酸作为催化剂,后续处理工艺简单,并且产率较高,同时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有效减低实验成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措施,从源头和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原料的用量,节约了成本,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与传统实验教学一样,能达到锻炼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填鸭式”,致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且传统的教学手段(挂图、模型、幻灯等)无法生动表现神奇的化学微观世界。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其集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极大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机化学实验的第一个内容是有机化学实验单元操作录像,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使枯燥的教学活动以形象灵活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或娱乐课堂气氛,缩短了教学时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向学生展示回流、蒸馏和分馏、水蒸气蒸馏、干燥、洗涤、重结晶以及熔点的测定等过程中的仪器安装以及操作演示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对基本操作的了解更加直观,为后续的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向学生介绍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基本常识与技巧以及常用仪器与设备的维护,提高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不仅仅是单纯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同时还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实验室工作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力图在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师生互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认真做好预习,写好预习报告,为使预习具有针对性,教师先提些思考题,这样学生才能认真思考,通过理论课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做出解释。此外,还要求学生查阅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对不同合成路线的利弊进行分析,该模式扭转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按照实验教材“照方抓药”的现象。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演示仪器的正确操作后,对于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随机问题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学生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再次强调。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仪器的装备、实验操作条件的控制,对于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纠正,并且要求如实记载实验现象和数据,培养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还增加了几项设计性实验等方法,供有余力或者是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通过网络以及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等手段,贯穿绿色化学的理念,通过采用绿色催化剂、溶剂、氧化剂、减少原料用量等方法来实现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4.学习成绩的评价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主要通过考查学生的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来判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再作为平时成绩以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总成绩,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忽视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对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标准进行改革。将“有机化学实验”课作为单独的一门必修课,综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计入总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资料查阅情况、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以及与同学的协作精神等方面,全方位衡量学生的能力。在全部实验项目结束后,将有机化学实验课进行闭卷考核,内容涉及所开设实验项目的原理,仪器的操作方法以及事故的处理方法,有效督促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同时有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到了全方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课成绩,改变了以往实验考核体系中仅依靠单一的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来评价实验成绩的弊端,有效提高了学生独立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