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

时间:2023-08-20 15:01: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安全经济学的目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

第1篇

    1 药物经济学在研发新药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制药企业不断地进行药品的成本和效果分析,对于新药物的研发来说,具有着周期长、资金消耗大、风险大等特点。因此,制药企业必须对药物研发资源做出有效分配的决策,同时,企业要确保药物成本要在预期消耗范围内,才以实现预期收益。因此,在研发新药过程中药物经济学要为企业内部提供重要的信息,并在研发新药过程中应用于研发项目的选择与终止决策[3]。总之,药物经济学可以说是企业内部的决策者。

    1.1 研发项目的选择

    在研发新药的过程中,为了优化药物的研发资源需要提高研发过程的技术效率与分配效率[4],如在选择研发项目的过程中要选择哪一个药物进行投资,确保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药物企业要探索这一效率问题就需要通过药物经济学对成本和效益进行估计与分析。

    研发新药将会消耗巨大的资源,其中包括药物的临床试验、制备工艺、药物剂型、员工薪酬等多方面的费用支出,而经济学研究将会及时排除研发新药阶段中市场吸引力不高、效益低的项目[5]。并将所节省下来的机会成本合理的分配到具有市场吸引力、高效益的项目上,从而有效的减少新药研发过程中资金的浪费[6]。此外,由于大部份上市后的新药物其收入会少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药物经济学能为制药企业分析该药物上市后最终是盈利模型还是亏损模型,使企业能有更多的选择方案,以实现盈利。

    1.2 研发项目的终目决策

    药物经济学将会对研发研发失败或最终亏损的药物及早的做出终止决策,有效地提高的药物的经济性,同时能够避免后期投入更多的成本,从而降低了成本的消耗。据研究调查,将从Ⅲ期到第Ⅰ期中临床研发所失败的药物排除掉,可以降低7.2%的临床研发成本[7]。并为制药企业提供分析报告,使企业能够了解下一个备选项目的经济前景及价值。此外,对于终业不经济的项目企业需要将资源分配到具有价值的项目中,以实现最佳分配。

    1.3 提供可靠的经济学依据

    药物经济学的分析结果还能为医院、病人等提供可靠的药物价值证据, 有利于告知购买者药物的功效以及成本比值,使决策者能对药物做出正确的购买与使用决策,从而使药物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最终实现更好的经济效果。通常情况下, 药物经济学模型是外部决策者与内部决策者的联结点,是因为药物经济学能够将所有获得的药物价值证据进行整合。据研究表明,在药物的研发中若早期建立了药物经济学模型将会被得到更好地运用,关对药物整个生命周期以及市场效益都非常有益[8]。

    1.4 为研发新药提供新思路

    在研发新药物的过程中运用药物经济学还可以使新药物的研发范围得到拓展,从而使药物研发更更赋有新涵义。研发新药物不仅仅是指研发出具有新的的治疗效果或是更好的治疗作用的药物,其中还包括了如何最佳利用卫生资源、药物成本如何能降至最低以及药物成本比值得到有效的控制等,能以为研发新药物开辟一条新思路[9]。例如, 为了降低治疗成本,可通过改变药物剂型来使药物得到方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药物的成本比值。同时,为了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还可以通过研发“治愈”药物来促进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2 在研发药物过程中对药物经济学的评价

    如今,我们主要通过piggyback 实验作为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工具,主要是收集在Ⅲ期临床的效果变量以及成本资料, 并对所收集的这两种资料进行随机性的临床试验以及对照性的临床试验。以下主要介绍研发药物阶段能够为加强临床试验设计和最佳定价策略提供有效信息的几项技术,文中主要针对临床试验模型、投资评估、阈值分析这几项技术来进行分析。

    2.1 临床试验模型

    临床试验模型主要是对临床实验数据信息获得之前进行有效性与耐受性的评估。在研发新药物阶段为了将有价值的信息告外部知决策者, 应对这些信息在不同假设条件下检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临床试验模型是对药物作用、病程以及被实验者间的差异来采用一组数学关系的技术进行合成分析,并对应用概率的分布进行参数描述。

    探索Ⅲ期临床试验是临床试验模型的一个明确目标, 同时对Ⅲ期临床试验进行优化,并为Ⅲ期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南, 从而最大可能的增强研发新药物成功的机率。此外,临床试验模型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研发新药物过程中的卫生资源分配、药物进入市场的计划以及在市场中的销售潜力决策等是制药企业必须做出的决策。但此阶段的相关药物信息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主要是因为此阶段药物信息的有效性以及耐受性在Ⅲ期或Ⅳ期的临床实验中才能撑握,而临床实验结果是药物经济学模型中需要的一项基本数据[10]。因此,临床实验结果可以为药物经济学提供更多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来源,从而在研发阶段为决策者提供最有效的估计。

    2.2 投资评估

    投资评估能主要是对研究设计或不同产品的预期净现值来进行比较,应用投资评估方法来对临床试验设计进行分析、描述,并对预期预期净现值不同的研究设计进行比较。目标是实现一项实验设计的预期净现值最大化。此外,Chilcott 中提供了一个关于估计预期净现值的方法学理论, 主要包括成本、需求以及收益这三个方面。投资评估除了对药物经济学设计方案的评估以外,还能对临床试验中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收益进行具体的评价。同时还提出了药物经济学模型对药物的有效性、药物的可用性、药物的安全性、药物的耐受性以及成本和效果进行分析, 以此来对净现值进行估计。

    2.3 阈值分析

    阈值分析主要是通过数据信息来了解所研发新药物的一些基本信息,在Glick HA的研究中提出了关于阈值分析的简单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其一,描绘标准成本曲线;其二,标准质量调整生命年曲线[4]。这两种分析方法主要用来描述研制的新药与已上市的药物之间的参数组合。但对于这些参数组合可能会使得研制新药比已上市的药物更具有经济效果。其重要意义在于,虽然参数对于估计新药成本与效果目前都是未知的, 但阈值分析可选择参数组合对药物成本与效果的影响,其主要是通过对每一个方案的成本与效果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此来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准确合理的经济学模型。

第2篇

【摘要】 对近年来药物经济学的应用情况进行概述。药物经济学在更新药物评价观念,指导合理用药,新药开发、老药评价,完善药疗方案,控制药品费用等方面得到很好的应用。认为应用药物经济学可做到以最低的费用获取最佳医疗效果。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药物疗法;费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005-01

目前, 我国药品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凸现,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些问题归纳起来, 主要包括药价虚高、流通环节过多、不正当折扣让利营销和不合理用药。在全球药品费用仅占医疗费用10 %的背景下, 我国的药品费用占到医疗费用的50 %~60 % ,这的确应进行深思。高昂的药品费用, 造成社会经济的沉重负担, 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消费者个人,都已不堪重负。而不合理的药品定价,是上述药品市场问题的源头。

1、 药物经济学简介

20 世纪80 年代,药物经济学出现,它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药物治疗的干预措施进行完整的评估,为评价、确定和比较不同药物的应用成本和结果提供了一种工具。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药物治疗的投入产出的经济学效率问题,即药物经济评价。其研究目的, 在于促进合理药价和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主要思路是对药物治疗的成本和产出进行比较研究。药物治疗的成本分为: 1.直接成本――即治疗过程中所直接消耗的成本。2.间接成本――即治疗过程中由于生产能力下降和生产时间损耗所产生的成本。3.隐性成本――即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悲伤、抑郁等。以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导药品定价的基本思路是: 新药首先根据其成本及适当利润考虑设计申报价格, 然后选择合适的参照药物与参照价格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对基于成本的新药申报价格进行评价和调整。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评估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效果及其关系的边缘学科。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通过成本分析对比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或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的优劣,设计合理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案,保证有限的社会卫生保健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

2、目前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药品定价机制, 为药品虚高定价造就了条件。目前, 我国的药品定价机制主要是成本加成定价: 根据厂商的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比例,形成出厂价;出厂价加上一定的进销差率,形成批发价; 批发价加上一定的批零差价,形成零售价。这套定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厂商虚高申报成本。(2)定价时未考虑药品的治疗成本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即药品的性价比。在普通商品市场中, 厂家一般也根据成本确定产品价格, 这个价格将受到市场的检验, 如果性价比不够高就会失去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将被市场淘汰。而药品则不然。由于药品市场的特殊性,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最终能够在市场中胜出的,不是性价比高的产品,而是利润空间大的产品,其原因在于:利润空间大的药品在营销过程中占有优势。于是, 厂商在药品定价时, 会寻求尽可能高于其真实成本的定价, 而不用担心产品因为性价比低而失去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是虚高价格的品种战胜了价格实在的品种。由此, 也就造成了药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的药价虚高现象。既然市场机制不能将性价比高的药品筛选出来, 那就需要政府机制的介入。即在药品定价时,人为地判断药品的性价比,以确保所制订的药品价格是合理的。研究药品的治疗成本和治疗结果的技术,就是药物经济学评价技术。

3: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1)更新药物评价观念

本世纪内西方国家对药物评价观念发生3次大更新:①60年代以前评价药物的关键指标是毒性,即国家规定上市的药品必须保证无毒性。②60~70年代,政府审批新药时,不仅要求公司提供药物的毒性指标,同时还必须证明其有临床疗效。③80年代后期,人们要求对药物的评价必须注重“病人”,而不是“疾病”或器官。直到现在安全和有效仍然作为药物评价的二个标准。随着PE研究的深入,在药物选用原则上有了更新要求―安全、高效、经济。至今至少有5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已经制定和颁布了PE研究准则,旨在研究和评价各种药物与药物治疗的经济背景,为合理用药、药政管理和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并且从整个人群来考虑如何合理分配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医药经费。

面对药品市场快捷的更新换代,WHO于1975年开始推荐一些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的做法,并以此作为其药品政策的战略任务。我国八五期间基本药物的遴选与审定工作已于1996年末全部完成。基本药物是我国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药品中,经过科学评价而选出的同类药品中具有代表性的药品,其特点是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等。列入基本药物的品种,国家将保证生产和供应,属于公费和劳保医疗范畴。

(2) 指导合理用药,改变“医药不问价”的错误观念

对于合理用药方面,安全、高效和经济将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某些疾病在防治方面较少的投入可节约大量用于治疗的费用,使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3) 加强对新药开发指导,重新评价老药

近年来,由于PE的出现,一种新的观点正在悄然兴起,即新药的价值不再只是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表现在它对节约医疗资源消耗,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价值。由此引发人们意识到开发“治愈性药物”的效益优于“缓解性药物”,所以研制生物制剂等有治愈疾病功效的药品已成为药物开发的热点。

(3) 完善药物治疗方案

第3篇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需求增加

随着人类社会对医疗保健需求的日益增加,卫生保健费用(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药物费用)的逐年上涨已经成为妨碍各国卫生事业向前发展的沉重负担。如大多数欧洲国家全年卫生保健总费用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7%~9%,日本约占14.95,美国约占14%,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在10%~20%之间。

鉴于药物经济学在如下方面的作用:①可作为国家制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原则;②可作为制定卫生保健制度、公费医疗保健制度的可靠参考依据;③指导医院开展既能更好为病人服务(有社会效益),又能提高自身经济的医疗保健措施或项目;④帮助临床医生,药师在临床决策过程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期用最少成本获得最大效益;⑤有助于药品科研、生产、经营企业研制、生产和销售既能满足社会人群防病治病需要,又能获得自身利益的药品。目前药物经济学已被众多的国家用于控制药品费用的各个领域(见表1)。

有的国家已将药物经济学纳入一个药能否进入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的第四个条件上(另外三个是安全性、有效性和药品质量),最早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现在它正快速扩展到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如荷兰、葡萄牙、芬兰和挪威。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现在正在评估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潜在作用,美国的HMO组织(健康维持组织)现在对药物经济学在将药物纳入医学保险目录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正在加强。

药物经济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药物经济学评价常用的方法由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果分析法,成本-效用分析法以及这三种方法的特例――最小成本法。与药物经济学评价常用方法相对应的常用评价指标是效益-成本比,效果-成本比,效用-成本比指标,他们都是反映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效率型评价指标。

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对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收益均以货币形态予以计量和描述,并对货币化了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只有效益不低于成本的方案才是可行方案。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一般经济评价的常用方法,也是药物经济学评价最为基本的方法,同时也是成本-效果分析法和成本-效用分析法的基础。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常用的评价指标有时间型指标(用时间来反映方案对所投资金的回收或清偿能力,如投资回收期等)、价值型指标(用于反映方案所获净收益绝对量的大小,如净现值、净年值、费用现值和费用年值)和效率型指标(用于反映单位投资的获利能力,如效益-费用比,内部收益率等)三大类型。在目前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中,成本-效益分析法最常用的评价值表示效益-成本比,属于效率型指标。

成本-效果分析法

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中的效果,是值健康效果,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所谓成本-效果分析原本含义是将备选方案的成本以货币形态计量,收益则以临床指标来表示,进而对各备选方案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和比较的一种评价方法。

成本-效果分析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备选方案所产生的收益的计量方式不同,成本-效益分析法中的收益直接采用治疗或干预方案事实后所产生的健康效果或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治愈率,延长的生命年或血压降低了多少千帕,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值等)予以描述和计量,而无需进行货币化计量。

成本-效用分析法

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中,所谓效用是指所实施的预防、诊治或干预项目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人们对所接受的预防或诊治项目给自身健康状况带来的结果和影响的满足程度。

所谓成本-效用分析是将预防、诊治、或干预项目的成本以货币形式伎俩,收益则以效用指标来描述,并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进而对备选方案的经济性进行比较的方法

最小成本分析法

最小成本分析法是指对预防、诊治或干预的收益或结果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的成本进行比较,金额选择成本最小的方案的一种分析方法。最小成本法是在备选方案的收益或结果相同(即效益、效果或效用相同)的情况下,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或成本-效用分析的特例。

最小成本法的适用条件是备选方案的收益或结果相同。实际应用中备选方案的收益或结果完全相同的情况较少。因此,最小成本法的适用范围较小。但最小成本法有其自身的优势,那就是计算简便,评价结论易于理解,特别是对多个互斥方案评价时,可直接依据指标值的大小排序选优,简单易行。因此,在符合应用条件的情况下,最小成本法是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首选方法。

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热点

成本-效用分析中生活质量指标的研究

成本-效用分析的指标是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指标的确定将直接影响药物治疗后的效用值。采用统一的生活质量指标,有利于进行不同疾病诊疗措施间的比较。然而,由于生活质量指标是不同健康状态的一定比例组合,而不同疾病影响生活质量的不同方面,指标中具体健康状态的选择以及其占生活质量指标的比例大小争论较大。一方面,通用生活质量指标适用于不同疾病间的比较,在卫生决策中不可缺少。另一方面,疾病特有的生活质量指标较更适合该疾病不同药物治疗的比较,其结果较通用生活质量指标更可靠,对于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疾病特定的指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通用以及专用疾病生活质量指标的制定需要临床、公共卫生、药物经济学各方面专家的参与,特别需要具有卫生决策经验的研究者和卫生政策制定者参与。

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意愿支付法的方法学研究

成本-效益分析在其他公共决策中普遍应用,是公共金融学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其结果以项目的净社会效益来表示,较成本-效用分析更符合经济学原则。然而,成本-效益分析要求给予生命、健康一定的客观货币价值,较难为临床医务人员以及一般公众所接受。比较易于接受的方法是调查适当的意愿支付值,将其作为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该法为意愿支付(简称WTP法)。

意愿支付法是一种用以测量健康改善(包括病情改善和精神痛苦减轻)所带来的价值的方法,它是建立在效用理论基础上的。该方法目前在理论上比较成熟,但由于该法受到人的生活水平、对健康的看法以及知识层次等方面的影响,因而它的实际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

实际临床试验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未来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向是与药物实际临床试验研究相结合,在收集药物有效性、副作用等临床效果的同时收集有关成本、效果信息。实际临床试验具有严格的对照人群,能够提供可靠的药物疗效信息,但其对照药物往往不是现有的最佳治疗药物;试验设计一般不包括药物经济学研究所需的成本信息;其数据收集时间较短,常常不能观测到药物经济学研究需要的临床健康效果信息。药物经济学研究和实际临床试验的结合,需要从试验的开始,增加成本信息的收集,可能的情况下延长观察时间,或者进行远期疗效的模型预测。

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的矫正、敏感性研究以及统计学模拟技巧

药物经济学研究越来越重视不确定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常用的单一或几种参数敏感性分析,不能反映不确定因素的全貌,而且很难决定参数变化范围,妨碍了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随着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模型假设检验、事件的随机性检验以及包括蒙特卡罗模拟、自助法模拟在内的统计学模拟技巧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些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帮助药物经济学家在研究的设计阶段改进模型,在分析阶段进行结果的稳定性分析,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卫生决策参考价值。

对我国的启示

制订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相适应的研究指南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规,促进药物经济学的健康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欠发达,卫生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医疗制度的经济改革正处于摸索阶段,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药物经济学研究准则的制定必须借鉴国外准则中比较成熟没有争议的内容,同时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为此,提出以下建议:①采用全社会的研究观点;②以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物比较;③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必须以治疗反应的中间健康指标变化表示,即提倡成本-效果分析,慢性病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最好还应有成本-效用研究结果;④提倡将间接成本以及间接效益(人力资源)包括在研究结果中;⑤项目成本的计算建议标准成本;⑥选用5%的贴现率;⑦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最好还应和回顾性自然研究结果相比较;⑧注明研究单位和经费来源。

药物经济学准则的制定应在集中卫生行政部门人员,经济学家,公共卫生专家以及临床医生的共识。

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患者服务。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不仅影响药物生产厂家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直接影响患者的利益。能否对药物的经济学效果进行客观、公正和科学的评价将直接关系到药物经济学的健康发展和命运。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研究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一套与药物经济学研究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法规。其内容应涉及对研究单位、机构、人员的要求和规定,研究的组织实施以及样本数和成本测算方法等。规章制度和法规的制定与建立不是限制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发展,目的在于使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科学、公正合理,得以在我国健康地发展。

建立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心,得以在我国健康地发展

药物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需要研究者具有经济学、流行病学、统计学和临床试验的基本知识。如前所述,目前我国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人员主要以药师为主,他们缺乏药物经济学研究所需的知识,因而整体研究水平较低。

美国目前已有多所著名大学,如Arizona大学、North Carolina大学、华盛顿大学、Austin大学及加州大学等都有专门的药物经济学专业,培养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后。课程有经济学、流行病学、经济学以及统计学等,因而其药物经济学的整体研究水平较高。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国外的医疗保险机构也将进入中国的医疗市场,这必将促使我国医疗制度进一步改革,同时也将为我国的药物经济学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适应未来新形势的需求,必须加快提高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并将药物经济学纳入本科生的课程。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建立一个合适的机构,加快药物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另外药物经济学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开展工作的一套程序和研究方法,这必须通过一个有权威的专门机构的努力工作才能实现。因此,建议在全国建立药物经济学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受国家卫生部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的领导。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①从事药物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为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提供依据;②培训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专业,可以与国家医学继续教育计划相结合,分批组织实施;③制定各类药物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准则;④评估和宣传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

第4篇

关键词:重商主义;自由主义经济;

中图分类号:D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20-02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一门国际关系分支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探讨的是财富和贫困问题,以及谁能从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体系中得到什么的问题。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罗伯特・吉尔平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种“对国际政治学和经济学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与此同时又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性质解释为“研究全球经济及技术之间相互依赖的发展同国家所构成的国际政治体系的持续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总之,国际政治经济学就是将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联系起来,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国际关系的学科。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流派

在国际政治经济化和世界经济政治化的发展趋势下,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将经济学与政治学相互联系起来已经成为一大潮流,其主要目标就是研究国家、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在国际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国家和市场在国际领域的相互影响。但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理论流派即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在将经济学和政治学联系起来分析国际问题时,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一)重商主义

1.重商主义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主要主张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重商主义认为经济从属于政治。强调单一民族国家的利益,国际利益决定经济活动。由于深受政治现实主义传统的影响,重商主义者将国际经济看作是一种零和游戏。冲突是必然的即争夺经济资源是国际体系的内在性质,认为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主要行为者和分析对象。

2.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被称为古典重商主义。他们吸收了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等人的思想,认为“正式的权威如果不能节制自我利益的追求其结果必然是残酷的‘自然状态’。因此,必须借用公共权威将个人利益转换为普遍的社会利益”。古典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以便损害和削弱对手的实力,增强本国的实力。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9世纪,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强调从国家安全角度来论述贸易保护的必要性。将政治经济力量看作是一种保护国家生存的方式,外国竞争会对国内市场构成威胁。在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方面更加注重国家安全。

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总之,正如罗伯特・吉尔平在《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所概括的:重商主义的优点首先在于它将国家视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和经济发展的工具;其次,它深切关注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在组织与处理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性;最后,认识到市场必须运行到一个充满社会和国家竞争的世界体系中。其弱点在于把国际经济活动看作是一种不变的零和游戏,缺乏一种令人满意的关于国内社会、国家和外交政策的理论、强调保护主义。

(二)自由主义经济

1.自由主义经济的概述

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国家间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凯恩斯的政治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经济认为在经济事务中的中心角色应当是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个人;人类的繁荣有赖于自由市场经济的自由扩张,而且这种扩张不会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之内,它会超越国界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扩张。经济自由主义之父―亚当・斯密相信,即使政府不施加干预,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市场也会自然而然的扩张。经济自由主义认为个人在追求其经济利益时是理性的,当其把这种理性运用到市场之中时,所有的参与者都会获益,因此通过市场运行的“经济交换是一种正和游戏。市场将使个人、家庭和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国家间以及个人之间的经济交往是一个互利性的合作领域”。

2.自由主义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亚当・斯密为主要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集中阐述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从自然秩序的思想出发,反对任何形式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保护私人产权,要求实行放任的自由经济。同样是从自然秩序的思想出发,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有效地调节经济运行。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可以看出其国际政治经济观:经济自由主义相信贸易与经济合作是实现和平的两大基础,因为在分工贸易之下,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互惠共赢的,是一种正和的游戏;是相互依赖的,共存的关系。

第二阶段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又可以称为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反对古典经济学把生产放在第一位的传统思想,认为消费是第一位的,一切生产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凯恩斯认为靠市场自发调节很难恢复经济,于是他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思想,主张政府要积极地干预经济。他认为“市场经济能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好处,但同时也具有潜在的风险、不确定性和无知”。在此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来规范市场经济,实现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稳定性。

3.自由主义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影响

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在思想上与国际关系中的理性主义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承认国际无政府状态,但国际政治经济学更重视有序的国际交往;“强调国际关系中各国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观和共同规范对国际社会存在所具有的聚合作用和由此带来的和谐性”。自由主义理论是从经济上阐述人是理性的这一思想,其核心是比较优势法则。因此认为国家间通过加深经济交往,会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能促使各国在经济竞争中寻求政策的协调,良化竞争。这种协调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来加以促进,如当今世界世贸组织等。因此,自由主义者认为在改造传统的权力政治特性或者解决特定的国际冲突时,市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国际经济交往可以形成相互依存的国家间的新型关系,因此发展国家间的经济交往是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这种经济决定政治或改造政治的观点是自由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本质。

(三)政治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概述

以政治经济学对国际关系进行研究一直是国际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尽管马克思没有对国际层面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关系进行过系统的表述,但他的思想中也具有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成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制追求。同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随着商品和资本的输出,世界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会形成一种不平等的依赖关系,长期会形成世界范围阶级的联系和发展了世界性阶级对抗的政治结构。因此他们主张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内容所决定的。

2.代表主张

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他的起点是“世界体系”概念。世界体系以彼此相互依赖的某种政治结构和某种经济结构为特征。他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划分为一个具有核心区、区和半区的等级结构之上。核心区拥有先进且复杂的经济活动,具有成规模的市场工业和复杂精细的农业,而且这里的经济活动都掌控在资产阶级手中;区处于等级结构的最底层,这里主要是原材料的生产场地,工业基础薄弱,并且一切经济活动都掌控在来自核心区的资本家手中;半区在经济上混合,拥有相对比较先进的工业技术,处于核心区和区的中间地带。可见,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一种基本运作不平等的交换过程。经济剩余从区转移到核心区;利润从区低工资、低利润的生产者手中转移到核心区高收入、高利润的生产者手中。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强国有能力要求弱国继续这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就表现为资本主义国家核心区对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剩余价值的占有。沃勒斯坦在分析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时,将经济置于首要地位,政治次之。沃勒斯坦的论述给分析增添了色彩。

总之,的基本观点是经济是社会阶级之间,尤其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不平等的根源。政治在很大程度上由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经济居于主导地位,政治处于支配地位。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资本主义的扩张史以及这一过程所引发的阶级之间与国家之间的斗争。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必然会导致国家之间和社会阶级之间的新危机与新冲突。在者看来,国际政治经济的历史可以被看成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史。

二、结语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近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解决当今第三世界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实现全球和平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通过对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进行的简要论述,笔者认为三大理论的分野在于:在政治与经济关系上谁是决定性的,分析的对象是国家、个人还是阶级,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本质特征是什么。用下图可以明确表示。

参考文献:

[1]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M].杨宇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2]倪世军.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杨宇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罗伯特・杰克逊,乔格・索伦森.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M].吴勇,宋德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第5篇

1 药物经济学在研发新药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制药企业不断地进行药品的成本和效果分析,对于新药物的研发来说,具有着周期长、资金消耗大、风险大等特点。因此,制药企业必须对药物研发资源做出有效分配的决策,同时,企业要确保药物成本要在预期消耗范围内,才以实现预期收益。因此,在研发新药过程中药物经济学要为企业内部提供重要的信息,并在研发新药过程中应用于研发项目的选择与终止决策[3]。总之,药物经济学可以说是企业内部的决策者。

1.1 研发项目的选择

在研发新药的过程中,为了优化药物的研发资源需要提高研发过程的技术效率与分配效率[4],如在选择研发项目的过程中要选择哪一个药物进行投资,确保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药物企业要探索这一效率问题就需要通过药物经济学对成本和效益进行估计与分析。

研发新药将会消耗巨大的资源,其中包括药物的临床试验、制备工艺、药物剂型、员工薪酬等多方面的费用支出,而经济学研究将会及时排除研发新药阶段中市场吸引力不高、效益低的项目[5]。并将所节省下来的机会成本合理的分配到具有市场吸引力、高效益的项目上,从而有效的减少新药研发过程中资金的浪费[6]。此外,由于大部份上市后的新药物其收入会少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药物经济学能为制药企业分析该药物上市后最终是盈利模型还是亏损模型,使企业能有更多的选择方案,以实现盈利。

1.2 研发项目的终目决策

药物经济学将会对研发研发失败或最终亏损的药物及早的做出终止决策,有效地提高的药物的经济性,同时能够避免后期投入更多的成本,从而降低了成本的消耗。据研究调查,将从Ⅲ期到第Ⅰ期中临床研发所失败的药物排除掉,可以降低7.2%的临床研发成本[7]。并为制药企业提供分析报告,使企业能够了解下一个 备选项目的经济前景及价值。此外,对于终业不经济的项目企业需要将资源分配到具有价值的项目中,以实现最佳分配。

1.3 提供可靠的经济学依据

药物经济学的分析结果还能为医院、病人等提供可靠的药物价值证据, 有利于告知购买者药物的功效以及成本比值,使决策者能对药物做出正确的购买与使用决策,从而使药物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最终实现更好的经济效果。通常情况下, 药物经济学模型是外部决策者与内部决策者的联结点,是因为药物经济学能够将所有获得的药物价值证据进行整合。据研究表明,在药物的研发中若早期建立了药物经济学模型将会被得到更好地运用,关对药物整个生命周期以及市场效益都非常有益[8]。

1.4 为研发新药提供新思路

在研发新药物的过程中运用药物经济学还可以使新药物的研发范围得到拓展,从而使药物研发更更赋有新涵义。研发新药物不仅仅是指研发出具有新的的治疗效果或是更好的治疗作用的药物,其中还包括了如何最佳利用卫生资源、药物成本如何能降至最低以及药物成本比值得到有效的控制等,能以为研发新药物开辟一条新思路[9]。例如, 为了降低治疗成本,可通过改变药物剂型来使药物得到方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药物的成本比值。同时,为了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还可以通过研发“治愈”药物来促进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2 在研发药物过程中对药物经济学的评价

如今,我们主要通过piggyback 实验作为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工具,主要是收集在Ⅲ期临床的效果变量以及成本资料, 并对所收集的这两种资料进行随机性的临床试验以及对照性的临床试验。以下主要介绍研发药物阶段能够为加强临床试验设计和最佳定价策略提供有效信息的几项技术,文中主要针对临床试验模型、投资评估、阈值分析这几项技术来进行分析。

2.1 临床试验模型

临床试验模型主要是对临床实验数据信息获得之前进行有效性与耐受性的评估。在研发新药物阶段为了将有价值的信息告外部知决策者, 应对这些信息在不同假设条件下检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临床试验模型是对药物作用、病程以及被实验者间的差异来采用一组数学关系的技术进行合成分析,并对应用概率的分布进行参数描述。

探索Ⅲ期临床试验是临床试验模型的一个明确目标, 同时对Ⅲ期临床试验进行优化,并为Ⅲ期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南, 从而最大可能的增强研发新药物成功的机率。此外,临床试验模型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研发新药物过程中的卫生资源分配、药物进入市场的计划以及在市场中的销售潜力决策等是制药企业必须做出的决策。但此阶段的相关药物信息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主要是因为此阶段药物信息的有效性以及耐受性在Ⅲ期或Ⅳ期的临床实验中才能撑握,而临床实验结果是药物经济学模型中需要的一项基本数据[10]。因此,临床实验结果可以为药物经济学提供更多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来源,从而在研发阶段为决策者提供最有效的估计。

2.2 投资评估

投资评估能主要是对研究设计或不同产品的预期净现值来进行比较,应用投资评估方法来对临床试验设计进行分析、描述,并对预期预期净现值不同的研究设计进行比较。目标是实现一项实验设计的预期净现值最大化。此外,Chilcott 中提供了一个关于估计预期净现值的方法学理论, 主要包括成本、需求以及收益这三个方面。投资评估除了对药物经济学设计方案的评估以外,还能对临床试验中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收益进行具体的评价。同时还提出了药物经济学模型对药物的有效性、药物的可用性、药物的安全性、药物的耐受性以及成本和效果进行分析, 以此来对净现值进行估计。

2.3 阈值分析

阈值分析主要是通过数据信息来了解所研发新药物的一些基本信息,在Glick HA的研究中提出了关于阈值分析的简单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其一,描绘标准成本曲线;其二,标准质量调整生命年曲线[4]。这两种分析方法主要用来描述研制的新药与已上市的药物之间的参数组合。但对于这些参数组合可能会使得研制新药比已上市的药物更具有经济效果。其重要意义在于,虽然参数对于估计新药成本与效果目前都是未知的, 但阈值分析可选择参数组合对药物成本与效果的影响,其主要是通过对每一个方案的成本与效果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此来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准确合理的经济学模型。

第6篇

关键词:意识形态;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21-02

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在高中教育阶段以政治经济学为核心,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当代大学生重新审视世界的窗口。如何辩证审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而非完全颠覆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成为当前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议题。大学生作为思想意识可塑性较强群体,如不能正确审视西方经济学的作用和地位,很可能造成其偏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随附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而高校教师对西方经济学的教材编著及课堂施教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将从高校群体着手调研,通过数据分析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展开探析,以期为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一、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概述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积极意义

1.西方经济学补充并完善经济学。高校开设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使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接触新的理论知识,从而有效补充了经济学的不足和疏漏。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学与时俱进的步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参考。西方经济学理论观点与政策主张主要是为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服务,其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理论等,均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3.深化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只有更好地了解对方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有利位置。只有在了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及其理论依据、经济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1.经济学边缘化。高校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先入为主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学地位受到动摇,作用遭到削弱,位置边缘化严重。自1990年以来,国内高等院校的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逐步由经济学向西方经济学过渡,国内学者不自觉地陷入一系列误区,只承认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而否定其阶级性,承认其科学性而否定其价值观判断[1]。在对经管类专业高校大学生的调研中,团队共发放5000份调查问卷,回收4908份,回收率为98.16%。当同学们被问及“在你心中占据主要位置的经济学理论学科是什么”时,共有3922人选择西方经济学,比重高达79.91%,而认为经济学更重要的只有986人,只占到调研主体的20.09%。调查发现在现有大部分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完全采取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判断,阶级性明显。当面对“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选择一个关键词”问题时,有2317人选择了“市场经济”,占到总调查群体的47.21%;选择“社会主义”的为1585人,为总人数的32.29%;选择“中国特色”的人最少,只有1006人。

2.西方价值观抬头。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许多理论的前提假设中排除一切必要排除的因素,且在西方经济学中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群体,即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非奉献和贡献社会的,这完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2]。它以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极力宣扬市场万能论,私有制永存,应最大化减少政府作用等观点,严重背离中国国情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政策。调查中,对人生和职业规划中,有41.54%的大学生选择了考取公务员,只有11.92%的群体选择了自主创业。在选择薪酬与社会贡献方面,选择后者的只有22.37%。表明当代大学生中奉献思想、贡献主义意识淡薄,安乐主义、拜金主义抬头。

3.西方经济家崇拜兴起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全盘西化,缺少与中国的实际国情介绍而完全肯定西方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科学理论发展方面更是完全剥离[3,4]。在调研中,面对“请选出你心中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时,面对四个备选选项:亚当・斯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吴敬琏,高鸿业,选择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的只有17.36%(高鸿业)和3.26%(吴敬琏),而选择亚当・斯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占据了被调研总体的79.38%。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造成了对西方经济学家的崇拜,从而助长了西方价值观在高校的扩张。

二、经济学教学负面作用的成因分析

(一)教师因素

教师的思想状态,常常决定了他所教授的学生的思想取向。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其老师。高校课堂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阵地,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未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学学习观念,即以马克思经济学为主体,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的学习观,由此造成在大学生接触西方经济学初期就在其与经济学之间摇摆不定,在西方经济学教学阶段结束之后大学生的经济学根本位置遭到动摇,或无所适从,甚至在教师群体中已经形成了西方经济学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二)教材因素

西方经济学,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其产生与发展就深深植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土壤中,其主要目标就在于企图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合理性。中国高校现行教材编著内容严谨详尽,但其中对西方经济学阐述中缺少联系我国实际,缺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介绍,缺少我国杰出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而是全盘西化,使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接触到国内实际,未能形成为振兴中国而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思想路径,国内完全意义上的西化教材进入高校课堂应当引起思考,此外,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不乏西方著作版本,只经过简单翻译之后就被高校定做必修和重点教材,这同样是导致西方经济学占据主流思想的一个重要缘由。

(三)课程因素

基本原理(其包含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二者同属于必修课程,但是所规定的学时却差别巨大,西方经济学在大学课程中分设两门课程,即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者的学时分别可以达到60个,而经济学只隶属于基本原理的一个分支,课程开设只给出15~20个学时。大学课程设置暗示了孰重孰轻,从而又在默认状态下肯定了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从而动摇了经济学的重要位置和对于我国的特殊意义。

三、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1.加强西方经济学教学教师队伍建设。要着力做好教师工作,尤其是教师的思想工作。必须加固和重塑经济学在教师思想意识中的主导位置。在高校,能否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看教师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思想状态,常常决定了他所教授的学生的思想取向。高校师资队伍自身思想信仰有偏差,更甚者有的老师自身已经使西方经济学在其意识形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高校应研究加强对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培养,特别是有关思想政治的要求,并把这些要求融合于日常的教学中去。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社会实践,尤其是西方经济学教师。多与社会接触,对国情就会更了解,对老百姓的愿望就会更了解,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也会更了解,切实增强身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对西方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2.改革西方经济学教材。在进入高校通道方面,作为高校经济类及其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读本,西方经济学课本应当接受审批,之后才可以进入校园作为必修课本。在出版西方经济学教材方面,第一要取精华,去糟粕。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关阶级价值判断性的观点进行取舍,如完全理性经纪人的表述方面要反衬阐述我国社会主义的优越之处。第二要扩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表述,体现出西方经济学是工具,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才是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终目的。

3.改革课程设置。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适当压缩西方经济学课程时间,扩大经济学课程时间,在高校师生当中形成经济学为本的基本思想。在高校课程开设方面应将基本原理细化,分别开设政治学与经济学,将马克思经济学作为单独的学科可以很好地与高中时期的课程衔接,而不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经济学完全是过时的、不适用的经济学的观念。

4.教学方法改革。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更好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更要结合我国的国内形势国际形势作出分析和判断,增强大学生对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西方经济学的工具性与经济学的根本性。

参考文献:

[1]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经济研究,2005,(10):4-11.

[2]植凤英.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3,(01):28-31.

第7篇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药物疗法;费用分析

目前,我国药品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凸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药价虚高、流通环节过多、不正当折扣让利营销和不合理用药[1]。在全球药品费用仅占医疗费用10%的背景下,我国的药品费用占到医疗费用的50%~60%,这的确应进行深思。高昂的药品费用,造成社会经济的沉重负担,无论是国家财政还是消费者个人,都已不堪重负。而不合理的药品定价,是上述药品市场问题的源头。所以我从网上等地参阅了一些资料,综述如下:

一、药物经济学简介

20世纪80年代,药物经济学出现,它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药物治疗的干预措施进行完整的评估,为评价、确定和比较不同药物的应用成本和结果提供了一种工具。1993年,澳大利亚卫生部将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药品定价和费用补偿的正式程序。此后,药物经济学在药品定价和费用控制中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完善定价和费用补偿机制最值得重视的选择。而在我国,药物经济学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使用还比较少。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药物治疗的投入产出的经济学效率问题,即药物经济评价。其研究目的,在于促进合理药价和合理用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的主要思路是对药物治疗的成本和产出进行比较研究。药物治疗的成本分为:1.直接成本——即治疗过程中所直接消耗的成本。2.间接成本——即治疗过程中由于生产能力下降和生产时间损耗所产生的成本。3.隐性成本——即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悲伤、抑郁等。以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导药品定价的基本思路是:新药首先根据其成本及适当利润考虑设计申报价格,然后选择合适的参照药物与参照价格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对基于成本的新药申报价格进行评价和调整。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评估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效果及其关系的边缘学科。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通过成本分析对比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或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的优劣,设计合理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案,保证有限的社会卫生保健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

二、目前我国药品定价机制的弊端

我国现行的药品定价机制,为药品虚高定价造就了条件。目前,我国的药品定价机制主要是成本加成定价:根据厂商的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比例,形成出厂价;出厂价加上一定的进销差率,形成批发价;批发价加上一定的批零差价,形成零售价。这套定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厂商虚高申报成本。(2)定价时未考虑药品的治疗成本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即药品的性价比。在普通商品市场中,厂家一般也根据成本确定产品价格,这个价格将受到市场的检验,如果性价比不够高就会失去消费者的青睐,最终将被市场淘汰。而药品则不然。由于药品市场的特殊性,通过市场机制调节,最终能够在市场中胜出的,不是性价比高的产品,而是利润空间大的产品,其原因在于:利润空间大的药品在营销过程中占有优势。于是,厂商在药品定价时,会寻求尽可能高于其真实成本的定价,而不用担心产品因为性价比低而失去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是虚高价格的品种战胜了价格实在的品种。由此,也就造成了药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的药价虚高现象。既然市场机制不能将性价比高的药品筛选出来,那就需要政府机制的介入。即在药品定价时,人为地判断药品的性价比,以确保所制订的药品价格是合理的。研究药品的治疗成本和治疗结果的技术,就是药物经济学评价技术。

三、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1)更新药物评价观念

本世纪内西方国家对药物评价观念发生3次大更新:①60年代以前评价药物的关键指标是毒性,即国家规定上市的药品必须保证无毒性。②60~70年代,政府审批新药时,不仅要求公司提供药物的毒性指标,同时还必须证明其有临床疗效。③80年代后期,人们要求对药物的评价必须注重“病人”,而不是“疾病”或器官。直到现在安全和有效仍然作为药物评价的二个标准[3]。随着PE研究的深入,在药物选用原则上有了更新要求—安全、高效、经济。至今至少有5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已经制定和颁布了PE研究准则(guidelines)[4],旨在研究和评价各种(类)药物与药物治疗的经济背景,为合理用药、药政管理和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并且从整个人群来考虑如何合理分配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和医药经费。

面对药品市场快捷的更新换代,WHO于1975年开始推荐一些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的做法,并以此作为其药品政策的战略任务。我国八五期间基本药物的遴选与审定工作已于1996年末全部完成。基本药物是我国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种药品中,经过科学评价而选出的同类药品中具有代表性的药品,其特点是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等。列入基本药物的品种,国家将保证生产和供应,属于公费和劳保医疗范畴[5]。

(2)指导合理用药,改变“医药不问价”的错误观念

对于合理用药方面,安全、高效和经济将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某些疾病在防治方面较少的投入可节约大量用于治疗的费用,使卫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郭代红等[6]对146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表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计算ADR的治疗成本费用,表明出现ADR后须谨慎处理,及早控制患者ADR症状,使之尽快康复则有助于明显降低治疗成本。林曦敏等[7]通过比较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费用和收益,得出结论,用α-干扰素治疗该病病人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经济意义,平均每年为社会减少大量的由肝病导致的经济损失。

(3)加强对新药开发指导,重新评价老药

近年来,由于PE的出现,一种新的观点正在悄然兴起,即新药的价值不再只是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表现在它对节约医疗资源消耗,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价值[8]。由此引发人们意识到开发“治愈性药物”的效益优于“缓解性药物”,所以研制生物制剂等有治愈疾病功效的药品已成为药物开发的热点[9]。

杜文民等[10]通过抗高血压药物对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及PE分析,表明与传统降压药相比,新型降压药普遍提高了脑梗死的治愈率,而从PE分析,倍他乐克最好,卡托普利花费较大。此外,国外曾有人对患有急性膀胱炎无并发症的妇女,进行3天疗程4种抗生素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费用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用复方甲基异恶唑比呋喃妥因、头孢羟氨苄、阿莫西林疗效高,费用低[11],说明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并非新药贵药就比老药廉价药好。

(4)完善药物治疗方案

通过PE评价同一药物的不同来源(国产、进口)不同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以及同类药物的不同品种及不同药物配伍方案等,进行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药疗方案。

总之,药品定价和费用偿付机制方案的确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通过经济学评价将药品的附加价值作为定价和偿付类型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很有意义的。我国在完善定价和费用偿付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吸取多方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分区域先搞试点,稳步推进改革。

四、参考文献

(1)《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和费用补偿机制中的作用》,上海市徐汇区卫生局,张蕾,《世界临床药物》,2003.vol.24,No.5(260)

(2)《澳大利亚和英国药物经济学研究的经验借鉴》,复旦大学,蒋红利,《中国处方药》,2006.4,No.49

(3)《各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及对我国的启示》,马爱霞,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上海医药》2006年第27卷第6期(245)

(4)《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品定价中的应用研究》,陶立波,杨莉,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药房》2006Vol.17,No.1(31)

(5)《意大利药品费用控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政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叶露,《中国卫生资源》2002年5月第5卷第3期139页

(6)《药品价格政策与医药产业发展》,史录文,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中国药事》2004年第18卷第5期

(7)《试论中国药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蒋玲,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农业大学学报》Vol.7No.4

(8)《科学的新药定价方法是控制药价虚高的保证》,吕怀珍,《中国物价》2006.09

(9)《我国现行药品价格管理模式研究》,郭莹,孙利华,李春辉,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药房》2003年第14卷第2期

(10)宋秉鹏,丁玉峰.药物经济学概述[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5:179-83.

(11)林曦敏,徐志一,赵守军,胡德昌,张文新.上海地区alfa-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药物经济学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7;6:172-4.

(12)杜文民,王永铭,范维琥,耿晓芳,陈斌艳.抗高血压药物对脑梗死疗效的影响及药物经济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9;8:112-4

(13)史宇广.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情况介绍.中国药房,1997,1∶3.

第8篇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国家的经济政策理论研究部门,就已经将微观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提出了一些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重大宏观调控计划。由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时下的市场化经济,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资源总量利用程度已经基本确定的条件之下,推行各种有效的资源配置计划,实现生产资料和资金流向的最优配置。由于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各种商品等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的调解来实现的,市场的调解是“一只无形的手”,它摸不着、看不见,却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市场条件下供求关系的相对稳定和平衡。

二、微观经济学统计工作的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学研究,需要对市场中的额各种经济要素开展一系列有理有节的分析工作,经济学家主要针对市场经济中的“需求关系”、“供给关系”、“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进行深度调研和透彻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均衡指导价格。这些微观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和一系列市场经济逻辑分析,便是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的结构。由于市场化经济基础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需要国家的经济统计分析部门的高层领导者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内部的各项经济管理和调研工作。国家经济机关的执行单位层人员要全面处理好市场化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前要,通过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初步厘清市场的产销动向。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通过向市场供应商业附加值大的产品,提升经济市场的经营效率。

三、微观经济学内容展示

经济自由度概念的产生与与人们进行抽样调查密不可分,在微观经济学的调研过程中,往往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而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者较难解决的问题,然后对想要研究的市场竞争性对象进行调查。虽然在许多定律和假设条件中受到限制,为了降低判断微观经济学市场统计中的失误和调查不全面的情况,可以采取提高总体样本和抽样样本之间的相关性措施,在抽样样本数据的形成上必须慎重对待。基于满足总体和样本之间的约束原因,通过对部分变量和元素的调整以达到实现抽样调查的准确性的目的,因此竞争性市场效率分析的概念产生主要原因,就是样本在选择过程中的为满足相关条件进行的优化,从局部均衡达到一般均衡。

四、微观经济学的结构探讨和建设要求

(一)在微观统计学中的理论建设中,立足于《经济法》进行深入调查

国家经济部门事业单位的统筹管理人员,在立足于《经济法》进行微观经济学市场调查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将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与财务统计分析工作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经济内部分析和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高效的“经济风险测度”、“风险偏好”、“预期效用函数”、“风险的防范”、“风险资产”和“资产组合“的科学结构调查方式。微观经济学必须遵循从“局部”到“一般”的逻辑规律,通过深入论证“市场看不见的手”原理,体现微观经济学中竞争性市场的效率问题。

(二)重视市场需求曲线变化,科学控制经济“膨胀”和“通缩”节奏

在市场化经济的浪潮中,地方政府想要进行更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建设,本地商圈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微观经济学研究,开展市场经济的相关内部控制,将市场经济水平调控到合理的水平,科学控制经济膨胀和通缩节奏。因此,国家经济工作人员,在开展基础经济行为调研和市场量化管理工作时,应该将其当做一项比较严肃且重要的工作来抓。

(三)对经济统计工作的人员配比及处理方法进行细化

对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统计工作的处理方法进行细化和明确,增强其市场调研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用严格高效的程序来避免部门统计操作人员的行为,影响了整套市场调研工作的有序展开,用制度的固定性来提高经济内控措施的力度。确保成本与效益达到合理比值,达到国有资产市场经营的最大化。

五、结束语

第9篇

关键词:经济行为;博弈论;应用

一、引言

博弈论也被称为对策论、游戏理论,它是运筹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是由美国数学家在1944年首先创立的,世界上也有几名博弈论专家因将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学中而成功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由此可见,博弈论与经济学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博弈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抽离出数学基本模型,从另外一个视角来帮助我们更加直观的来掌握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博弈论成功的应用于经济学,这就使得经济学越来越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研究经济行为主体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依据。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博弈论为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也逐渐占据了经济学的核心地位。博弈论已经成功的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紧密的结合起来,为经济复杂性的现象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博弈论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既有竞争的关系又是高度依存的,每个企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够应该选择一定的策略,在决定采取任何措施之前都要对对手做出的反应进行很好的预估,并相应的做出下一步的对策。

二、博弈论的主体构成部分及其分类

博弈论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些个体或者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和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者策略中进行选择并且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全过程。

博弈的分类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参加人的多少分为二人博弈和多人博弈;根据参加者是否选择合作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根据博弈结果的不同分为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在日常的经济行为中,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是比较经常研究的方向,合作博弈理论主要强调的是集体理性,而非合作博弈理论则是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策略进而使自身的利益达到最大化。除非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否则不会去考虑其它个体利益的一种决策原则。这种非合作博弈理论要求参与者中不能存在任何有约束力的协议,这也就是要求各参与者之间不能事先串通。现在大家所说的博弈论基本上是指非合作博弈论,广泛应用到经济学等各个领域。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是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不合作才是普遍的,这也就从客观上证明博弈论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应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三、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最大的希望就是想要达到利润最大化。我们经常说市场经济中的两只手,就是“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企业在相互竞争过程中就会渐渐发现只有企业之间联合起来,形成市场垄断,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市场,达到盈利的目的。但是这样的结果是消费者是最大的受害者,想买的东西却买不起。但是企业之间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依然不肯选择降价,最后会导致市场崩溃,这就是自由竞争中最大的恶果。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政府必须要伸出调节之手,对自由竞争中产生的恶果进行市场调节,避免更大恶果的出现。这种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和对市场的调节就是经济行为中最大的博弈,因为政府想要达到的结果是市场稳健的进行,但是这和企业之间想要达到的利益最大化相冲突,所以这两种力量之间的博弈是随时都会发生的,至少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可能消失的。博弈论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都建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博弈论注重经济生活中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向更大规模和更集中的方向发展,博弈论在经济行为中运用范围越来越广。

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学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大趋势了,随着对博弈论研究的日益进步和经济复杂程度的变化,博弈论的研究也成为热点。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博弈论分为的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在日常的经济行为中主要表现为企业投资者花钱雇佣管理者管理企业时,通常是采用合同的方式来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使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合作博弈。另外一种情况则是非合作博弈,这种博弈方式更加看重的是自己一方的利益,这样做的结果很有可能最后造成集体的非理性,但是合作博弈则是强调的是集体理性,如经济行为中的讨价还价。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已经不再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日益显现。这就要求博弈双方在进行行为决策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规章去约束,进而更好的规范经济行为,规范市场,最后以达到经济稳定的均衡状态。在任何经济行为中,个体永远离不开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为了维持这个系统的相对稳定,也是需要协议的约束,所以合作博弈成为一种趋势。在经济行为中如中央和地方一直都是处于博弈的状态,最终形成地方强、中央弱的局面。如果建立一种新的更适合的博弈规则,最大限度的保护地方利益,最终达到全局利益的相对均衡,才能更好的解决地方和中央的理性冲突。为了更好的实现协议,可以建立一种激励政策,对于合作的地方政府以政策上的支持与奖励,对不合作的地方政府以相应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使双方都获得合理的利益,避免出现利益的极端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博弈论对于信息的占有也是有很大讲究的,博弈参与者根据各自的信息分布类型来选择可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信息的掌握程度已经成为市场主体间竞争成败的重中之重,谁能获得和传递更多的信息,谁就能最终获得胜利,所以,在日常经济行为中,博弈论中的信息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在公共物品配置的过程中,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做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策略,得到不同的收益和均衡解,任何的经济行为,都可以通过对策完美均衡解来解释。

3、在以往的博弈论研究中,参与者的决策大多是非连续性的。但是随着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化,信息也在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博弈论的研究也更趋向于连续化。博弈论作为一种强有力 的分析工具,广泛的应用于经济学领域。

四、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实例

在我国的电力市场中竞争非常的激烈,参与者如何在市场经济允许的条件喜爱运用策略进行合法竞争最后使其利益最大化,并且如何预测和判断不合理竞争现象,这些都是需要运用博弈论来进行研究的。在上个世纪初,我国的电力企业充分显示了规模经济化,市场垄断可以为用户提供便宜但是又相当可靠的电力。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电力企业的规模经济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发电机组的效率也是已经达到了极限。以往的规模经济已不占什么优势,垄断经营模式的缺点也一点一点显现出来,例如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内部缺乏活力等问题。所以在20世纪中后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许多电力企业开始改革自身的体制,打破垄断,建立更加公平、公开的电力市场。电力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最终用户的用电成本,并最终降低整个电力工业的生产成本,吸引更多的投资,使自身的竞争力增强,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电力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定价时,企业的收益不仅仅是取决于自己公司的报价,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其他发电企业的报价,发电公司的报价过程就是一种竞价博弈。这样发电公司必然要运用博弈策略使得自己的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利益。一些电力企业还可以相互组成一个利益集团,联合在一起来控制电力市场的价格,从而可以抬高市场价格,这些都是博弈论的思想策略。

在电力企业中,考虑到交易模式,这是竞价的首要条件。其中交易模式住哟啊有两种,一种是发电方直接将电卖给用户,这就属于双边交易模式,这期间不需要任何中介机构的参与,是一种完全竞争的交易模式。发电方可以接受用户的直接选择,但同时也取得了选择用户的权利,发电方可以很自由的进入或者退出市场。而另外一种则是发电公司通过中介机构(电力企业)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易,在这种交易模式下,所有的发电企业都将电卖给电力企业,电力企业负责整个电能的买卖管理和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为了更好的体现经济行为中的博弈论,本文主要介绍后一种交易模式的博弈论体现。电力企业可以进行区域间功率交换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比如我国的西电东送工程,就可以得到错峰效益和水火联合调度的效益等,更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在过去传统的发输电过程中主要是由一个部门统一决策和实施的,相应的定价方法也是以设备和运行的成本作为依据,所以投资能够确保回收。但是在现在的电力市场中,发电容量的大幅度增加主要是由各个独立的发电企业自己来决定的,输电的具体规划也很难与发电的规划相适应和协调,并且投资的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虽然在市场化经济的今天,各方面的改革使得社会资金可以自由地进入到这个原本垄断的行业,但是更多的不确定性也造成了各方决策的困难程度。传统的发电扩建中,需要考虑的主要有扩建容量、地点和建设周期等,主体目标是以最大的成本来满足负荷增长的需要。但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力市场中,电力企业的目的是使利润达到最大化,尤其是想将成本能够尽快的收回。所以这就不可避免的要求发电厂扩建的周期逐渐的缩短,所以就存在着各个电力企业中的博弈行为。电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原本垄断的行业逐渐分成各个不用利益的主体。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运行成本要各个电力企业合理分摊,而合作博弈中的关于成本分摊的理论恰好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电力市场中,需要电力企业分摊的成本主要是有输电网固定成本、网损和输电阻塞成本。这其中输电网固定成本的有效回收是电网公司能够正常运行的有利保障,所以输电网络的固定成本在用户间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降低各自需要承担的费用,各个电力企业很有可能相互勾结,这也充分反映出博弈论研究在经济行为中的运用。

由于电力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各种策略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一些不合理的企图控制市场的行为也会随之出现。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在市场运营时运用博弈论来判别和分析这些不合理行为,尽最大能力去防止这类行为的发生,并且要进行及时的纠正,这也是博弈论在电力企业中成功应用的一个案例。由于电力商品的特殊性,这些电力企业很有可能联合起来,运用协作博弈的方法进行投标对市场进行垄断,所以在市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必须要阻止这种寡头问题的出现。如果一旦出现一些电力企业利用线路阻塞、峰荷运行的工况造成机组必须运行的机会,运用博弈方法和策略哄抬电价的行为更要及时制止。国家为了减少电力企业报高价以获得更好的利润及时的采取措施,制定合理的上网竞价规则,使这些电力企业的竞价能够更接近边际成本,合理的竞价规则则可以改变竞价博弈的支付结构。所以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注意竞争和调节的关系。政府的监管部门也应该在促进电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同时,对电力市场进行更好的宏观调控、制定出合理的竞价规则,使电力企业的利润都存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才能保证我国电力市场的平稳发展。

五、总结

博弈论是一种独特的经济学理论,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重要放大,在经济学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在演绎着博弈,优秀者们用世人叹为观止的手法去赢得最后的胜利。博弈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人们在负载的经济现象中做出理性和科学的选择。从博弈论的角度去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行为,每个局的走向都将有理可依。当经济行为和博弈论这两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得到完美融合的时候,瞬间就拥有了无限的魅力,引人去深思、去追寻。(作者单位:燕山大学)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编著.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李保明.效用理论与纳什均衡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彭建刚.博弈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8(5).

[5][美]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M].周洪,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7]侯光明,李存金.管理博弈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10篇

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硕士论文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而银行的信贷征信恰恰是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本文正是基于解决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期望通过对国内外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信贷征信体系;国内外比较;信用评级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研究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贷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受信主体的银行借款客户对硕士论文自己的经营状况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更了解,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作为授信主体的贷款方银行则对客户的相关财务信息和风险了解不够,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而银行的信贷征信恰恰是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通过银行信贷征信,能够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建立信用的记录、监督和约束机制,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本文正是基于解决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期望通过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

第11篇

1.1研究背景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又是金融的核心。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信贷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受信主体的银行借款客户对硕士论文自己的经营状况及其信贷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更了解,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作为授信主体的贷款方银行则对客户的相关财务信息和风险了解不够,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而银行的信贷征信恰恰是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通过银行信贷征信,能够增加借贷双方的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有利于建立信用的记录、监督和约束机制,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本文正是基于解决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期望通过硕士论文对国内外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

1.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我国和征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结合本国银行业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以便能够对解决我国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和提高我国银行业竞争能力有所借鉴。

中文摘要

银行信贷风险是各种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不仅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而且会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打乱市场秩序,造成经济动荡。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信贷风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很容易引发硕士论文受信主体信贷前的逆向选择和信贷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而引发银行的信贷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而银行的信贷征信恰恰是解决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好方法。本文正是基于解决银行信贷信息不对称问题和降低银行信贷风险的目的,期望通过对国内外的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情况的比较,得出对于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信贷征信体系;国内外比较;信用评级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法经济性HHI指数技术规范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经济法研究以来,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的特征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审视当前经济法学界,大部分的经济法学者仅仅运用传统的法学分析方法,通过经济法与传统法律部门的比较,试图揭示经济法的特征。然而,毕竟经济法是一门与传统法律部门差异极大的法律部门,这样的研究方法有它固有的局限性,唯有将经济法置于整个市场经济,并将其与经济学的经典理论紧密结合,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经济法的特征。

分析经济法规群的共同特点,笔者认为经济性是而且应该成为经济法的本质特征。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经济法的经济性进行论述,这也是笔者的一点思考。

一、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经济性

分析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市场秩序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以及社会分配关系。

从市场主体调控关系来看,国家为了维护市场的有效运行和整体利益,通过市场准入制度等制度,对市场主体进行经济调控。以《商业银行法》为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主要经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由于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至关重要,为了保障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国家对商业银行的设立规定了极为严格的准入条件。《商业银行法》第13条以严格的准入制度对金融业做出了调整。商业银行在设立后仍要受到持续调控,由于商业银行主要是经营负债业务,负债率就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新《巴塞尔协议》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各成员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应高于8%。我国也根据这一协议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这些规定无不显示出经济法对现代经济关系的积极调控,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经济关系的重要性,才引发了国家通过经济法进行有效的调控。

此外,国家为实现一定的产业布局调整以及社会公平目标,也经常通过产业政策、再分配政策、财政政策等对经济发生作用。这在日本等发达国家集中表现为《产业政策法》《结构不景气法》等法规。无论是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哪一方面,源于经济法的产生正是客观经济关系出现而传统的民法、行政法都无力调控,它们天生就具有强烈的经济性,这也内在地决定了经济法具有经济性,并且经济性理应成为经济法的本质特征。

二、经济法调整工具的经济性

经济法的发展与干预主义的出现密切相关。干预主义的经济学基础是凯恩斯主义。但干预主义并没有提出可供操作的干预经济的调控工具。随着西方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西方国家逐渐提出了操作性极强的调控工具。

以国家对垄断的干预为例,由竞争引起的垄断,反过来又必然妨碍、限制甚至消灭竞争,最终使市场机制遭到破坏。为维护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通过经济法限制垄断成为必然的选择,但何时该由国家介入呢?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市场结构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当竞争使得市场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出现垄断。衡量市场集中度有几种经典的指标,譬如四企业集中度(CR4)、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以及熵指数(entropindex,EI)。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采取了HHI指数作为判断企业收购行为是否构成了垄断威胁,国家是否应当进行干预。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

联邦贸易委员会要求意图实施兼并的企业必须提供该企业以及其竞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接着由该委员会计算兼并前与兼并后的HHI指数值的差值,倘若这个差值达到兼并法则规定的数值,联邦贸易委员会随即根据反垄断法作出允许或者不允许企业兼并的决定。运用HHI指数进行垄断的认定有一个相当典型的案例,即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兼并较量。倘若允许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实施兼并,将使兼并后的HHI值严重超过法则规定。

在美国反垄断法的实施过程中,经济学的工具被运用于判定垄断与否的标准,而反垄断法被称为“经济宪法”,是经济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法的调控工具具有浓厚的经济性,其数据完全来自真实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而诸如HHI指数之类的调控指数最先纯粹是经济性的指标,而后才引入了经济法的领域,故而经济性成为经济法的特征自然而然,并且应该成为经济法的本质特征。

三、专业技术规范的引入

经济法的重要表现,是经济法往往把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直接规定为法律。直接赋予经济规则以法律效力,也意味着经济法具有专业性。在我国经济法的法律框架之中,存在相当多的专业性技术规范。在经济法的各个领域内,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找出此类规范。譬如房地产法中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会计法中的《企业会计准则》。这类规范产生的目的带有极强的经济目的性,来源于对市场交易关系、结算关系进行规制的需要,显然这些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经济性。故而从经济法对专业技术规范的引入也反映出经济法的经济性特征。

以上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调控工具以及专业技术规范的引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适当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经济法的经济性着重论述,深化了对经济性这一特征的理性认识。当然,经济法仍具有诸如政策性、综合性、回应性、指导性、后现代性等特征,但与经济性相较而言,其他对其特征的表述均是第二位的,或可称为经济法的区别特征,但毕竟不是本质特征。因此,经济性是经济法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黄达.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