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历史解析

高考历史解析

时间:2023-08-21 17:2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历史解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历史解析

第1篇

一、审题

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审题包括审“求答词”、审“限定词”(包括时间的限定、内容的限定等)以及审答题的指向。

例如:(2010年全国文综)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本题中的求答词是“特点”,时间限定是“明清之际”、内容限定是“江南手工业发展”,答题的指向要求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只有把这些审明白,答题才会有思路和角度。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很难得到相应分数的。

二、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获取有效信息”是针对试题的设问而言,考生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认识材料。有效信息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提供的材料和设问有关,就是有效信息;反之,就是无效信息。在试题中,材料的有效信息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对于已学知识来说,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它能纳入已学知识的网络之中,形成新情境、新构架;二是对于设问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对论证核心思想来说,具有特定的实用性。有效信息埋藏在许多无效信息之中,要从可能反映历史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去寻找信息。

三、组织答案作答

对历史材料解析题答案组织的方法,我认为要做到“四要”。

(一)要点。点就是组织答案要做到要点化,使答案一目了然,层次清晰,要言不烦。

(二)要全。指组织答案要全面、完整,不要遗漏要点。

(三)要准。即准确,准确就是针对题目的设问要求作答阐释,按要求组织答案。

第2篇

【关键词】高考历史 材料题 特点 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41-01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历史这门课程在高考中试卷试题结构是一直有所改变的。结合过去几年间的出题规律来看,有很多试题是通过材料的方式来呈现的,且在全部试题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给予材料题教学给予充分重视,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去思考,并逐渐的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一、把握材料题的命题规律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材料题的命题大致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命题中材料形式的试题比例近几年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笔者通过对福建近 4 年高考历史试卷进行统计,选择题中的材料性题目,2012 年有 7 题,占 28 分,其余三个年份 2010 年、2011 年和 2013 年都各有 9 题,占 36 分,如果加上固有的材料解析题 52 分,整份试卷材料题达到了 80 及 80 分以上,由此可见,材料性题目在历史高考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次,命题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实践性,注意用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来解答问题。

再次,命题特别强调开放性与层次性,主张采取 SOLO 分类评价法,即开放式与能力层次评分法,以此达到三个重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史论与史观的培养。此类命题在历史的材料解析题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综卷第 38 题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具体说来,就是给出相关材料后,根据材料进行设问,设问往往围绕四个层次展开,分别为读取信息、辨别历史、阐释历史、论证问题。所谓的读取信息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图文材料和试题要求,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将有效信息完整地、准确地、合理地表达出来;辨别历史即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阐释历史就是要客观的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论证问题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从而能够批判、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注重复习准备工作,提升学习效率

(一)立足于基础知识,研究教材

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关键。现在有不少学生主观地认为,只要平常多接触一些深题、难题,那么,在考试中就会多一些胜算。其结果恰恰相反,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没能掌握透,那么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就更难以领会,又花了时间,又没有收到成效,做材料解析题也是如此。尽管课改以来,在命题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所提供的材料还是所提供的设问,都是立足于教材的基础知识,然后进行延伸与扩展。所以,笔者一贯主张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多研究教材,夯实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力求将知识点讲细、讲透,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好的“消化、吸收”。

(二)加强知识的整合,树立通史观念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采取模块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这种编写形式虽然有利于同类性质问题的综合归纳,但是,它本身也打乱了史学的通史体系,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做题。当材料题给出一则或几则材料时,学生往往由于通史概念的缺失,难以判断该材料所反映的时代以及前后相关联的史实,从而不能判断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那么这道材料题的相关设问也就无从回答。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和复习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在现有教材基础上重构通史体系,以有利于对历史的发展和延续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对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与背景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读懂材料,理解材料,然后做好材料题。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读多练

知道了材料题的命题规律和掌握了复习的一些注意事项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就能够顺利地完成答题。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具体的进行演练,一旦遇到题目,尽管理论上有一套一套的方法,但是还是会感觉难以应付。因此,在平常一定要多读多练。读得多了,不仅能够加快有效读题的速度,而且能够扩展材料接触面;练的多了,答题的感觉就培养出来了,就能够善于捕捉材料与问题的核心,还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临场的发挥都是有极大益处的。

三、讲究应对策略,提升解题能力

(一)先审题,后阅读

多数考生通常的做法是,拿到材料解析题后,就迫不及待地将材料进行阅读与分析,然后才看设问。这样做的不足之处在于,在不了解问题的情况下阅读材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也影响了对材料的理解度。所以,采取先审题,后阅读材料,可以做到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并且在所要考查的问题明朗的情况下阅读材料,很容易使我们体会到材料所反映的背景、核心等实质性内容,可以直奔主题,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可以说,材料解析题设置的问题为我们阅读理解材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仔细审题,认真阅读

做材料解析题的题目,最忌讳只浏览大意。没有仔细认真的审题和阅读,往往会漏掉许多重要的信息。这类题目,经常在问题的设置和材料中隐藏一些“陷阱”,比如一道题中,常常会包含不只一个问题,而是多个问题;所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浮于问题语言的表面,而需要经过细致的分析才能发现;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有时并不在材料段落中体现,而在于材料的作者或者该则材料的出处等等,这些都需要仔细审题。认真阅读材料才能有所发现,这也是做好材料解析题的必备条件。

(三)紧密结合教材,切忌答题与教材分离

众所周知,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一大特点是“材料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内”,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后注意与书本相关知识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进一步提取有效信息。

(四)答题序号化

目前评分标准多数还是采取“踩点给分”,即要点的全面是首要的,然后才是各点的完整性。因此,在答题中,笔者强烈建议必须分点答题,注明序号。这样既能及时发现答案的遗漏点,保证要点的齐全,又能显示答题的条理性,符合解题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 要〕分析历年高考题,我们不难看出史料题所占比重之大。面对高考应试的要求和新课改的要求,史料教学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本文概述了史料分析法的中外研究现状,总结分析了史料分析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史料分析 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

史料就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史料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史料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史料获取历史信息。 常见的历史分析法有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历史比较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等。

国外对史料教学和对学生史料分析法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特别是澳大利亚,2004年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历史教学指导纲要》对史料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给与高度重视,而且整个澳大利亚教育界普遍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应用和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我国对史料教学的重视是从20世纪90年代正式开始的,朱煜的《论史料研究》、王铁成的《史料教学模式探究》、史斌的《中学历史材料解析题研究》(西南大学学报),李明朗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问题)、汪学毅的《试析近年来历史高考中问答题与材料解析题命题思路》都对之做了相关论述。近几年来,对史料教学和史料分析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相当数量的学者专家研究成果问世,硕士论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温州大学硕士张丽媛的《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孙玉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尚伦岳的《新课改中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和意义》;首都师范大学硕士李晓琳的《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些研究成果,都侧重于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而对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史料分析方法的指导方面,研究成果较少。通过分析高考题,研究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分析法的研究成果相对欠缺。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阅读思考、分析概括及判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许多教育发达国家中学历史教学注重运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我国现在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引入了各种类型的史料,这些史料不仅改变历史课本枯燥的特点,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说服力,还拓展了教材,扩大学生知识面,同时也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而如今高考出题也是充分结合新课改要求,对学生阅读思考、分析综合等能力纳入考试要求。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我们不难看出,高考中史料分析题目重要性凸现,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史料阅读、解析史料、分析史料、史料中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总之,对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学中的又一个挑战。

近年来的高考历史卷,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不会简单的问为什么,而是以史料的形式出现,学生在阅读分析后,回答所提问题。这种题型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归纳分析和文字表述能力,符合新课改教学对学生能力目标的要求。分析往年的高考试卷,我们就会发现,史料分析题考生得分率并不高。而且在历次的校内考试中,学生史料分析题,得分率也不高,究其原因,除基础知识不扎实外,主要是学生做题方法不当。如何提高学生高考的得分率,要求我们老师必修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自本次新课改以来,高中历史课本几乎每一课都有资料卡片呈现相关史料,而且在课本内容中也有史料作为结论的支撑。史料教学和史料分析法的运用有其价值所在:(一)运用史料可以使学生准确理解史实;(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史料的分析是建立在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所以史料分析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已学知识的检测,史料教学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让老师了解学生阶段学习状况;(三)扩展学生知识面。史料教学中课外史料的运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四)史料分析法的掌握可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教学过程中史料能力的培养有助于高考解题答题;史料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应该重视史料分析法。不断从高考史料题的分析探究解析史料的方法,通过调查学生解析史料存在的问题,把两者结合起来,找出适合学生的史料分析法,然后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史料教学让学生掌握史料分析法。史料分析法符合新课改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适应高考现阶段考试要求,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学生将会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所以有一定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4篇

解析老师:宜宾市一中高三英语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王彝秀

考纲特点:从《考试说明》来看,今年高考英语试题的基调仍然是稳定中有调整,取消了听力测试。听力测试取消后呈现两大特色:一是在阅读部分增加了新题型———补全对话,二是提高了单项选择、改错和书面表达的分值,明显加大了主观题的比重。

复习策略:

1、考试内容和目标仍侧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考查,考生可以脚踏实地地在以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内容和应用技能。在复习语言点的时候,要依据语言的横向组合和纵向聚合,依照点—线—面的顺序,构建知识网络环境,对知识内容进行巩固、深化和提升。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切忌带入个人经验,必须以阅读材料为背景,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补全对话题主要考查考生在连贯对话中对常用交际用语的正确使用以及交际情景的正确理解。此题要求考生在通读全篇对话的基础上,把握各部分的逻辑联系,充分理解对话内容以及谈话双方的意图。考生不仅应该熟悉初中教材所涉及的话题及情景交际用语,还应对高中教材里Speaking部分里所有的语言功能项目(FunctionalItems)巩固复习,深入理解并掌握在不同功能环境中交际用语的使用,且对教材上每个单元提供的有用表达法(usefulexpres-sions)进行替换练习和读背,其次要配合老师做一些开放性和仿真性的补全对话练习。做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通读全篇对话,弄清谈话的语境及内容;前后照应,注意对话的“链条”;先易后难;充分利用对话本身所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词;注意英美国家风俗习惯;重读对话,验证答案。

语文

解析老师:宜宾市三中语文高级教师郑勇

考纲特点:相对2008年考纲,2009年没有新变化,仍然维持了写作“每错1个字扣1分,重复不计”的要求,着重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内容明确要求具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能力,并注重对概念含义的考查;默写要求不变,但取消了对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要求,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选考部分,突出考查学生的分析、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复习策略:全面复习,随时查漏,及时补缺,逐项突破。

作文需及早着手整理和积累素材,解决考试中“巧妇”“无米”的问题;及早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以应对“错1字扣1分”的要求,适当体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

在语言知识与表达方面,应强化这些考点:字音字形,正确使用词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常见修辞方法,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等。

在文言文复习中,必须以翻译为重点,尤其是关键词语要落实。

数学

解析老师:宜宾市一中高三数学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王家泽

考纲特点:《考纲》与2008年完全相同,没有变化,仍然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对数学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

复习策略:

1、对照《考试大纲》理清考点。《考试大纲》中有哪些考点,每个考点的要求属于哪个层次,如何运用这些考点解题,要认真思考。可以画出知识网络图表,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2、从试卷结构的角度整理思路。数学高考题型有三种: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其最大特点是综合性)。要对选择题、填空题进行专门训练,对解答题中的每一个大题也应该进行集中训练,以达到一定的熟练度与高度。

3、在抓好“三基”的同时重视“综合”与“联系”。“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仍是高考的基调之一。随着高考命题的改革,基础题表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综合,因为高考常常在知识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

4、树立新的“能力观”。包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

政治

解析老师:宜宾县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马代莉

考纲特点:2009年思想政治考纲总体保持稳定,考核目标和要求均未改变,知识考试范围基本稳定,只有个别知识点作了调整,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时间限定为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

复习策略:

1、注重基础知识,能够通过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2、要关注社会热点,将热点和学科知识相结合。3、重视基本能力培养,加强针对性训练。重视设问的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整合知识的能力、形成答案提纲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4、整理错题集,避免犯相同的错误。

化学

解析老师:宜宾市三中化学一级教师吴祖金

考纲特点:2009年四川高考化学《考纲》总体上和往年没有什么区别,但试题的难度会有所增加。大家要打消畏惧心理,不管高考试题怎么变,毕竟变的只是少数,而且变化也必然在考生学过的知识范围内。

复习策略:可以采用“广读、深思、熟记、精练”的复习方法。“广读”———读教材、读复习资料、读试题、读考试大纲。在读的过程中,既可以加强记忆,又可以查漏补缺,还可以训练思维。“深思”———对于重要的理论知识以及解题方法,一定要深入思考,做到真正理解,这样才可能形成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记”———对于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组成、结构、性质等,如果没有熟练记忆,很可能连题都读不懂,自然解题速度和准确率都会大打折扣。“精练”———要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练最有价值的题,要练好三类题:专题针对训练题、化学单科综合题、理科综合化学题。每类题都要精选,价值不大或者已经掌握的题要少练甚至不练,常考常错的题型要多练。

历史

解析老师:南溪一中历史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聂学海

考纲特点:2009年历史高考考试大纲与2008年相比,无任何变化。这反映了考试中心要实现保持稳定不变的考试内容、考试容量和难度,以及导向。

复习策略:要研究前三年的高考题,找规律,寻导向,最好把它们拿来做一遍。因为高考不回避重点,很多重点知识可能再考,只是命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要回归教材,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抓住基本概念,清理基本线索,记住基本结论。

要重视与现实联系密切的历史知识的掌握,最好把这些知识以专题的形式整理出来,并加以理性思考。但不要一味去追求热点,因为高考不回避热点,但不是专考热点。要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变迁方面的历史。从内容上看它既是民生新话题与民本老话题的统一,又是基点与热点的统一。

要用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来指导我们的复习,用现代化的眼光去审视历史,既要站在中国看世界,也要站在世界看中国,既要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又要探索上下前后的必然联系和进步。

生物

解析老师:宜宾县二中杨小莉

考纲特点:2009年起全国大多数省份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今年的生物高考考试大纲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一是部分试题难度有所提高;二是语言更科学准确。必考部分出现了六处内容方面的变化,考纲已经按新课标的精神有很大的体现,对一部分考试内容要求的描述更为具体、准确和规范,对考生认知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复习策略:针对这一调整,建议考生在复习中,搞清楚生物的基本概念、原理,能用不同的方式描述或表示;理清各单元知识点,并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小知识链,以便对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和应用;注意相同知识点试题的变式练习。

物理

解析老师:南溪一中物理教研组组长粟小红

考纲特点:2009年《考试大纲》理科综合中的物理部分,继续保持稳定,没有修订。

复习策略:

1、逐条钻研《考试大纲》,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明确要考查的知识和技能;认真研读分析课本,把整个高中物理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把所学的知识连成线,铺成面,梳理出知识结构,总结其规律,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梳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查漏补缺,争取在知识准备上不留死角,不留疑点和盲点。

2、抓住主干知识及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一些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较高层次的试题,都是与以上主干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

3、解题训练要有针对性,抓住中学物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思维方法。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解题时注意弄清楚物理过程,建立清晰的物理图景和恰当的物理模型。关注联系生产实际、社会生活最新科技成果的问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尝试解决新情景问题,提高自己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

地理

解析老师:宜宾县二中高三地理备课组长、高级教师黄虎贤

考纲特点:2009年地理考纲基本无变化,只是将“世界地理分区”修正为“欧洲的东部和北亚”(2008年的表述为“欧洲的东部和北欧”),这样就与教材相对应了,避免考生产生误解。其他考点与去年完全相同。

复习策略:

1、加强主干知识学习,构建知识网络。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太阳光照图的判读、时间计算);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产生的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第5篇

【关键词】历史材料题;高考;应试策略

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历史第40题多以材料解析题出现,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的失分较为明显。一些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没有掌握一套实际有效的解题方法,缺乏解题方法和技巧。

在答题时学生的常见毛病(以2016全国1卷40题为例):

(1)急于求成。不审题,不构思,怕时间不够,想一句写一句,结果不是会错题意,用错原理,就是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该回答的没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却写了很多。

(2)照本宣科。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复习资料或辅导老师给的相似题的答案答,结果由于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3)表达不准确、不科学,分析用词不当。

(4)书写不认真。字体潦草,涂改过多,论述不分要点,卷面不清晰。

(5)贪多求稳。认为回答得越多越好,来个撒网式战术,掩盖了重点,浪费了时间。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相对措施来提高学生解答历史材料题的能力。为此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强化意识

(1)强化时间意识。把涉及时间的词一定要画出来,这个题的第一问时间是清中期(那之前的原因就不行)第二问是近代(应该确定好是1840―1949年)。

(2)强化审题意识。科学审题训练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和前提。许多同学连题意还未弄清楚就急于求解,结果欲速则不达。因此老师要强化学生审题意识,将审题训练发展为信息能力培养。材料解析题设问部分结构组成(四定法):定向词(包括根据材料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定法词(包括概括、分析、比较、说明、评析、指出、列举等)、定位词(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特点、内容、成就、实质、影响、作用、意义、启示、认识等),一般来说,定位词前往往会有关键的定限词,限定答题的时间、空间、角度等。例如40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定向词),说明(定法词)清中期(定限词)人口膨胀的原因(定位词)及其影响(定位词)。

(3)强化方法意识。主观题常见问法:①“概括”、“归纳”类。②“原因”、“条件”类。③“影响”、“评价”类。④“论证”、“说明”类。⑤“变化”、“趋势”类。⑥“启示”、“认识”类。

下面以影响、评价类为例:发散性思维:多角度组织答案: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直接影响、深远影响;积极影响、局限性;总体评价、分别评价……

下面以2016年全国1卷文综40题第二问为例: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这一点必须强调出对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必须有史实说明)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必须强调“不可行”)

严复的主张符合时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

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4)强化规范意识。

建议:

(1)作答时首先注意书写的工整有序、清楚明白,修改要合乎规范、有章法,不能乱涂改。

(2)在答案内容的组织方面要做到――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语要准。

(3)答案的编写上,要做到“三化”。最好做到“三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二、重视平时训练,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

第6篇

试题的解法取决于问法。我们先采用列表统计的方法来看看材料解析题有多少种问法(见表1)。

根据统计表1中的“提问方式”,得出表2。

表2 2009―201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提问方式统计

综合分析表1、表2,不难看出,材料解析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三种: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2.阅读材料……,概括……。3.结合所学,概括……。

明确了“问法”也就找到了“解法”。根据对表2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说,材料解析题的基本解题方法无外乎两种:1.课本知识的迁移。2.阅读并概括材料。第一种方法,即“课本知识的迁移”需要日积月累,在此不予讨论。本文探究的是第二种方法,即“阅读并概括材料”的具体操作步骤。

理论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是“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规范作答”。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并不适用。因为当做题者先阅读材料再阅读问题的时候,材料中的信息是否对回答问题有用已经很模糊了。这样,做题者就不得不再一次回过头去阅读材料。宝贵的时间在无效阅读中被浪费了。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倒读正做,逐句概括”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每次只阅读一个问题,明确该问题的求答项和需要阅读的是哪则材料、需要回忆和迁移的是哪些课文。

第二步,带着求答项去阅读这一个问题要求参考的材料并逐句概括。这是运用本方法解题的关键,须细致地分为三小步。

一是阅读材料的出处。一般可以获得时间、人物、著作等信息。时间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对材料中的事件进行历史定位。人物和著作信息则既可以帮助时空定位,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这些信息对解题都是有帮助的。当然,经常会遇到不认识作者更没读过著作的情况,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得到“材料出处对解题无用”的信息,在解题过程中可以不予考虑。“无用”也是信息。

二是句读材料。历史材料解析题本质上就是若干段汉语言文字,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语文课上学到的阅读技法拿来应用。笔者认为,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是“数一数标点符号”。有一个句号就是一句话。有一个分号(或逗号)就是两层意思。以此类推。在此过程中,用双竖线“”和单竖线“■”进行句读,为下一步“逐句概括”奠定基础。

三是逐句概括。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中学生做材料解析题的最大毛病恰恰就在于这两点,一是看到大段文字就头疼,不愿意仔细阅读,扫一眼材料就开始答题。二是无端地扩大材料的含义或者干脆抛开材料自说自话。因此,要想突破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困境,必须老老实实地 逐句概括材料含义。不用怕时间不够用,“磨刀不误砍柴工”。材料读得越细致,概括得越准确,才能得到精确答案,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才能上更高级的学校。

第三步,形成规范答案。大家知道,材料中的每句话并不一定都是对解题有帮助的有效信息。因此,虽然通过逐句概括得到了每一句话的含义,但是还不能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需要按照题目的求答项要求做进一步整理才能形成正确答案。书写答案时要做到“四到位”,即一要书写到位,文字规范化。二要格式到位,排版段落化。三要层次到位,要点序列化。四要语言到位,精简、准确和学科化。

下面,笔者采用“倒读正做,逐句概括”法来演示2013年浙江文综第38题的解题步骤(见表3),并与省考试院提供的参考答案进行对比。因要制作表格,笔者把原题第一则材料中的表格略去。

运用“倒读正做,逐句概括”法作出的答案与省考试院提供的参考答案是否一致?吻合度如何?请看表4。

第7篇

关键词: 古汉语史料 史料解读 高考历史

近年来在高考中,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越来越偏重于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理解、历史阐述、知识迁移和文字表达能力。考生往往因为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史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史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有机地将史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完成知识的迁移,而影响了得分。特别是涉及古汉语的史料,学生更是感到束手无策,力不从心。就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如何突破古汉语史料解析这一瓶颈,我进行了尝试。

一、收集数据,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为了得出客观的分析数据,我精心选择了近两年福建省高考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古汉语材料的选择题,对自己所教两个班级的94名学生的得失分情况做了认真统计,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让考生找找失分的原因,得失分情况统计如下表:

不难看出,两道题的得分都不高,而且做题所用时间超过了做选择题的平均用时量,尤其是第2题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我掩卷思考,认为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能力太弱。之后,我认真分析了学生问卷,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分析基本上是吻合的,在回答这两道题失分的原因时,绝大多数的回答是“读不懂材料”、“不会翻译”,有的还写道“最让我头痛的是翻译不准,导致选错”,“这种古汉语类型的题最大的障碍就是读不懂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就是学生古文知识欠缺出现的翻译卡壳导致失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古汉语史料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2.答题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欠缺。3.答题的规范程度和文字表述的准确程度、精炼程度不够。4.学生对古汉语史料解析题存在畏难情绪。

二、新高考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的一些做法

1.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在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克服怕古汉语的畏惧心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成败。教师要注意选择古汉语中既有史料价值,文采又突出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就生动地反映了秦的历史),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朗读、解读。最后老师归纳总结,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既激发兴趣,又获取知识。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贯穿古汉语史料的解读方法和答题规范。一是要求学生循序渐进,第一步粗读古汉语,弄清史料所说之事。第二步提取关键词,了解古汉语出处、人物、历史阶段或国别。第三步尝试概括古汉语史料的中心思想。第四步回扣教材,将古汉语史料迁移至课本具体基础知识。总之,我们阅读一段古汉语材料时,应该关注材料的出处,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提炼材料的核心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其实高考大多通过创设新历史情境设问,史料可能是陌生的,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往往能和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找到某种契合点。找到这个点,适当进行知识迁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3.精选强练,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古汉语史料种类庞杂,浩若烟海,有的艰涩深奥,有的抽象难懂。为克服学生对史料解析题的畏难情绪,要精选史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史料的选择范围上先课本、后课外;在史料的选择类型上先单一、后复合。加大训练力度。教师精心筛选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史料,精心设计出不同角度的问题,精心安排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不同层次的训练,以练促记,以练生趣,“缩短”历史与现实、学生与史料之间的距离,达到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的目的。

三、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环节切忌步入误区

1.在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中,切不可机械地胡乱引用,更切忌信口开河的点评,以类“风马牛不相及”之举臆断嫁接古汉语于历史教学中。这样不但会偏离教学主题,而且碍于有效课堂的构建,为避其弊害,教师当本作“好问则裕”的真诚觉悟严谨治学,处理好历史学科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切忌越俎代庖。由于各学科各具特色,古汉语切入教学环节中历史教师尤当扬长避短,且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指导、引领学生学习、赏折一些有特色的历史小品文、古诗词、楹联,还应当与学生融洽相处,培养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态度与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索空间。“事定犹须待阖棺”,教师切忌“以一己之蔽而掩众生之长”。2.古诗文历史课堂的古汉语教学切忌冲淡主干知识,应该明白它只能作为一种调节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学习主干知识的滋润济。古汉语历史是语文而不是历史,我们可以从那类似浪漫的文字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总之,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而易见,利用古代汉语作为背景材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学习历史,特别是古代史部分,学好古代汉语是师生绕不开的课程。切实重视加强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不仅是提升学生文综得分的需要,而且是新课程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2]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

“你们觉得高考几何试题的特点是什么?”

回答是:

“立体几何需要推理,解析几何则要计算。”

又问:“如何复习冲刺呢?”

回答是:

“多做题。”这样的回答貌似普通,实则包含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高考中,立体几何(必修2)的考查侧重于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断与论证,它注重逻辑推理,淡化运算;而解析几何的考查则偏重于坐标运算,淡化逻辑。另单老师在《解题研究》一书中谈及“怎样提高解题能力”时写到:“必须多做题,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也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的合理性,但如何科学高效地做好这部分内容的冲刺复习呢?下面围绕该话题谈几点思考与建议,仅供参考。

一、 回顾历史熟悉考情

江苏省普通高中自2005年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高考对几何部分的考查大致保持稳定(见表a、表b),在继承中保持着适度的创新。(建议同学们能将表a、表b中所涉及的试题先做一遍)

表a立体几何

年份

2008200920102011题号168、12、161616、17(交汇题)分值145、5、141414、14内容线面平行、垂直(判定)体积;线面平行、垂直(判定)线面垂直(判定);等体积法线面平行、垂直(判定与性质);侧面积与体积难度容易题容易题中等题容易题、中等题

表b解析几何

年份

2008200920102011题号9、12、13、1813、186、9、1814、18分值5、5、5、165、165、5、165、16内容直线方程、椭圆的离心率、Apoollonius圆、圆的方程椭圆的离心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双曲线的方程与简单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椭圆的方程及简单性质(含轨迹问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椭圆的方程及简单性质难度中等题、较难题中等题、较难题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容易题、中等题

回顾四年的高考,结合2012年的《考试说明》,我们看到,立体几何的B级考点――线面平行、垂直(判定)的大题每年均考查,题号(16)及分值(14分)一直保持稳定,A级考点――表面积与体积的考查也经常涉及,难度均不大;解析几何的C级考点――直线方程、圆的方程为必考题,有从大题降温至小题的趋势,难度适中,B级考点――椭圆的方程与简单性质每年都考查,反从小题升温至大题的考查,抛物线与双曲线的考查较少,但却不可轻视,需注意查漏补缺。

二、 研究核心把准方向

由于高考命题是参照教材围绕核心内容编拟考题,因此,考生在复习冲刺时务必要用好课本,弄清这一章的“三维核心”(图1),如立体几何一章的核心知识是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与性质,主要是八个定理的符号语言的规范使用,可结合图2来考虑平行、垂直的位置关系及定理的符号表示;核心载体是长方体,值得考虑的还有正方体、三棱锥、四棱锥、三棱柱等;核心思想(方法)是公理化思想(演绎推理)。这里顺便提及涉及理科附加题中的选考内容――空间向量,不少考生对必做试题中的立体几何大题与附加试题中可能出现的立体几何大题的解题方法的使用存在疑问或侥幸心理。事实上,必做试题中的立体几何大题通常宜使用逻辑推理来证明,空间向量法通常不易操作;而附加试题中可能出现的立体几何大题则用空间向量法,以空间向量为工具加以解决(传统的几何法通常难以奏效),这一点(核心载体的预设)在命题时会充分考虑,保证对核心知识、核心思想与方法的考查全部到位,又兼顾文理公平。

同样,解析几何的核心知识是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椭圆的方程与简单性质;核心载体是直线、圆、椭圆;核心思想是坐标的思想(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下面就解析几何的核心思想具体谈谈。

回顾近4年来江苏卷的解析几何大题,我们不难发现,每年的命题均围绕坐标的思想设置考题,这就让一些平时喜欢用纯几何解法或数形结合的考生吃了不少苦。要清楚,平时做的很多练习题(模拟题)的几何背景是较容易观察或发现的(导致不少考生平时尝到甜头),这些题其实是不符合考情方向的。高考解析几何大题重点考查的是代数解法(一般不涉及韦达定理),回避几何方法(几何背景很难被发现或超出中学范畴),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体现解析几何的本质!因此,复习解析几何大题时应注重坐标思想的渗透与运用,自觉淡化几何方法的使用。只有弄清核心,才能把准复习方向,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 精做好题学思结合

由于复习时间有限,对于考生来说,题目的质比量更重要!因此,复习期间需要精做好题,譬如立体几何的大题可以从课本上来,或稍做改编而来;特别是前几年的江苏省高考试题一定要做,并用心认真体会,包括一些市的模拟题(可以是近两年的),做完试题要认真思考以下几点:①试题考查的核心内容、核心载体、核心思想方法是什么?②试题有没有其他解法?不同解法的比较研究(方法与策略的选择);③类似的或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④解题过程中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或提高的?⑤我能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并解决吗?

下面,重点谈谈解析几何题的解法问题。不少考生觉得解析几何题太难算了,常因运算量太大而导致解题无法继续。事实上,解析几何题的解答是有一定章程可以遵循的,应注意技巧的适当使用,否则会陷入一大堆繁琐的演算之中,在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对称性、轮换性,适度形式化可使计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②选用合理的参数及方程形式,正确理解不同量的性质,抓住基本量;③运算、化简、变形过程中,可消可约的部分不需牵动,巧妙的减元,顺势而下,方能简单;④注意设而不求法、整体处理法的运用;⑤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联想该问题的常用的基本结论。这样才能使解答井井有条,一目了然。但也不必为技巧而技巧,应以简单自然、直剖核心为好。

第9篇

一、漫画型补写

漫画是用讽刺与幽默的方式去表达哲理与反映现实的一门艺术。命题人将漫画、仿句、修辞结合起来考查,选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高考链接】(2010年湖北卷第22题)欣赏漫画《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活方式)。请仿照画面二、三的文字,补写其余两处。要求:①紧扣画面内容;②写两个5字句;③句末押韵。

【解析】解答漫画题时要认真审读漫画本身,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思考,透视画面本意。首先要读懂“画中话”,在此基础上,再研读“画外话”。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字数限制以及押韵的要求。

【参考答案】(一)洗衣不用电,手洗身体健。(四)急事你出马,平日你休假。

二、插入式补写

评论性的语段往往有一个统一的话题,有时命题人故意将其中关键性的评点话语抽出,让考生根据语意的指向及上下文逻辑关系去填充补写。

【高考链接】(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6题)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 ①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② 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 ③ ,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④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 ⑤ 。

【解析】解答此类题型既要注意行文结构的前后照应,又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①处,要注意前面的“质疑”一词,“质疑”什么?当然是将感恩片面地理解为给父母洗脚。②处,什么“无疑是正确的”呢?根据前一句话,是说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是从大处来说,结合这一语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了。③处,“简单地”是指做法,“不少学校”都这样,感恩教育模式化了。④处,要注意前有“不但”,后面可接递进关系或与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的语句。⑤处,既然感恩教育“涉及到很多方面”,单靠学校一方就很难做得很好了,需要各方一起努力。

【参考答案】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③“一刀切”的模式;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对联式补写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对联每年高考都有涉及,但是2010年重庆卷稳中翻新,运用拆字法考查对联,且题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高考链接】(2010年重庆卷第20题)有人用“千里为重,广大为庆”来解释“重庆”二字。请你以此开头,续写一副对联。要求能够体现重庆精神,上下联续写部分分别在8~20字之间。

千里为重,?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广大为庆,?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摇?摇?摇

【解析】拆字联是对联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形式。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予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本题拆字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引导考生就此进行丰富的联想,拟写时要注意对联的仄起平收原则。

【参考答案】千里为重,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名扬海外;广大为庆,人杰地灵生活幸福喜上眉梢。

四、提炼式补写

有时命题人提供一段说明文字,让考生提炼要点,去“伪”存“真”,删除冗余信息,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筛选归纳。

【高考链接】(2010年山东卷第16题)下面是一段介绍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开头补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字。

,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早、秋、晚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解析】这种题型是“下定义”的创新版,但是两者有区别,“下定义”筛选信息时必须是说明对象固有的本质属性,而本题则不然,必须将所有信息都筛选出来。为了避免失分,可将原文进行层次切分,归纳每层大意即可。

【参考答案】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人工养殖的观赏花卉,依据花序、花期、花瓣分为多种类型,可供食用药用,是高雅不屈的象征。

五、情境式补写

有时命题者设置一个具体的对话情境,从语言得体角度让考生根据不同的身份及要求有针对性地去补写。

【高考链接】(2010年重庆卷第21题)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学生坚持说: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解析】本题一般考生都有话说,但是不能过于直白平淡,要拿全分数,则要向“名嘴”学习,话中有话,话中见理,一语双关。

【参考答案】老师婉拒说:你的肩膀还很稚嫩,还是让我来担当自己的重任吧。学生坚持说:你不磨炼我稚嫩的肩膀,我以后怎么担当重任呢?

六、总括式补写

议论性语段最重要的是加上画龙点睛的总括句,能否准确根据上文内容补写丝丝入扣的总括句,体现出考生逻辑思辨能力的高下。

【高考链接】(2010年全国卷Ⅰ第19题)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5个字。

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例如:“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观念”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

可见,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观念,低碳经济其实?摇①?摇,低碳经济也涉及?摇②?摇。

【解析】本题不少考生对文段的概括不全面、不准确,所补句子不能与文段相对应。首先要理清文段的结构,找出中心句,是“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观念’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由此发现这段文字说的主要是对低碳经济概念的解释和相关概念的产生。然后分析提出问题的上下文,就会发现有两个词语给我们暗示:“其实”“涉及”。分析它们就可以发现答题的大致范围,即命题者要求从什么方面进行解答。“其实”是解释它的实质,“涉及”说明它的外延范围。我们发现那些例子中的解释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即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其次我们发现它们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科领域繁杂。

【参考答案】①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②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七、图表式补写

图表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频频亮相,已成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题型。

【高考链接】(2010年广东卷第22题)近代西方社会发展史表明,数学活动的中心(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总是与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发达的中心大致吻合。请根据以下图表所示的情况,补写下面文段中A、B处空缺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

从15世纪开始,数学活动的中心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又返移欧洲,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中心的转移而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转移。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在天文计算方面的成就标志着数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意大利;这个活动中心?摇?摇?摇A?摇?摇?摇;?摇?摇?摇B?摇?摇?摇数学活动中心。

【解析】本题要注意题干的提示“数学活动的中心(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总是与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发达的中心大致吻合”,同时要仿照补写句的开头,并结合图表中的内容去写。为了使句子连贯,可加上必要的关联词或代词。

第10篇

【关键词】文科生;史料;历史;教学

历史知识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研究对象早以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构建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因而要真正的学习了解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历史史料,这也是这几年高考改革的方向。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条。由于不知道所接受的历史知识是怎样得来的,学生只能把它当作一系列难以捉摸的论断,对这些论断的学习仅仅是记忆而已。死记硬背的历史知识只能被用来应付考试,不能被实际应用,因而也是没有意义的。

史料的运用,即是确立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因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因此学校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自己运用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高一新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史料,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阅读障碍小,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素材。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呢?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史料,培养文科生对史料处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树立信心,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如能重视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景,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精神,由此产生积极思维的气氛。

二、巧用史料,培养文科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教学上,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动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口,培养学生的读说能力;动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处理材料、阐述历史和文字表达能力。所以,在史料教学和训练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外,还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并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一把掌握材料解析题的钥匙,从而达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

三、善用史料,培养文科生做材料辨析题的原则和方法

在漫长的岁月里,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

四、理解史料,培养和提高文科生的做题能力

高中文科生就是为了高考,在历史课上拿高分,考上理想中的大学,所以,一切都是为了过高考这关,所以对做题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即使是史料,其难度也不会超出高中语文水平的难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概念较少,难度适中的章节,放手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阅读历史教科书通常分三步走。第一步:学会浏览教材。要求学生学会通过教材的目录(包括总目录和各章节的子目录),对本书和章节所要求学习的内容、线索作大概的了解,以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步:精读。就是对各章节的具体内容逐句逐字地读,弄清楚段落大意、层次、重点、难点,并做好读书笔记。对某些或某个问题有疑问或有不同见解的作出标记,通过以同学、老师共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步:接受和整和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教材提供的信息(包括引用的史料),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要在接受信息时分析这些信息,用它们做为论据,以做到史论结合。当然说明论点的论据可以是教材里提供的,也可以是教材外的。这也要求学生除教材外,还要在老师的辅导下阅读其他历史读物。而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一些书籍和文章阅读,通过阅读多接触一些观点,体会各种观点、各种说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真伪,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在以上三个步骤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注意教材中每一个引用的史料。应用史料教学,不但可以活跃历史课堂气氛,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都有好处,延伸和拓展历史知识,还可以实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应该从高一年级开始,立足于课本,以兴趣引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把选取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方法,决不能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2]《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双重突破》.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

[3]《试析高考试题的能力考查要求》.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1期

[4]《略论史料的高效运用与能力培养》.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4期

[5]《论史料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第1期

[6]《信息参考》.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主办.2009年4月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小张化测试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05

所谓的小张化测试就是在特定的时间段,针对教学内容而进行的小规模考试,在题型和内容上与正规的考试有所不同。之所以称为“小张化”,是因为仅就所学的一小部分内容进行测试,知识覆盖面小。

一、小张化测试的主要作用

第一,可以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张化只是针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测试,对教师而言,通过测试卷可以及时了解哪些知识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学生模棱两可、理解不透彻,学生成绩的差异到底是知识的储备不足还是答题方法、答题习惯有问题等等,教师了解这些信息就可以为下一步的教学和复习工作提供参考,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完善复习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对学生而言,通过测试可以了解自己所学的效果,如果成绩不理想可以反思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听课不认真,还是课后准备不足,或者是在答题方法或技巧上存在问题,及时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明确学习或复习的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通过小张化测试可以复习巩固知识,夯实知识基础。小张化测试的内容是近期所学,通过做题更容易掌握相关知识。特别是在高考复习备考当中,小张化测试更能做到强化基础知识、夯实根基的作用,高考考查的重点是基础知识,所以,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有效应对高考,赢在高考。

第三,训练考试方法。小张化测试本身是一次考试,而考试不仅是对知识的考查,而且是对学生的心态、方法、素养的考查。教师在授课或复习过程中会提到一些方法或技巧,这些考试技能如果得不到应用,教师讲了也等于没讲。目前中学历史考选择题或材料解析题,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有好几种类型,其解题思路和方法又各不相同,通过小张化测试,学生可以应用教师所讲答题方法,不断在解题过程中提升答题能力。

第四,小张化测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小张化测试能够考查学生应试的心理素质和能力,阅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这些能力或要求为综合能力,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使这些能力得到提升。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索知识可以找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和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小张化测试正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更能适应新课改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小张化测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展策略

在试题命制上要突出简单、典型、有效。小张化测试的主要特色便是在试题的数量上不同于正规的考试,所以在命制小张化试题的过程中,要针对特定的内容,严控试题数量,确保学生能做完。如果试题过多,学生做题不认真,甚至完不成,那就失去了小张化测试的意义。笔者在测试过程中一般命制20道选择题,1道材料解析题,学生在40分钟内能做完,测试效果较好。另外,要选择那些典型有效的试题,既能突出难点又能全面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试题难易要有梯度。确保小张化测试有效的前提是教师要精选试题。

让学生重视小张化测试。小张化测试无论在规格水平上,还是在试题内容上,都与正规的期中期末考试不同,学生容易轻视小张化测试。所以教师要讲清有关小张化测试的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小张化测试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测试中来,认真做答,从而避免小张化测试流于形式。

第12篇

一、 语体转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形选择不同的语体进行交际。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包含不同语体的语言体系,即个人的“活用语言知识库”,能准确地进行语体转换是语言交际技能的体现。

【高考链接】 (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18题)假如你是广播电台少儿栏目的主持人,请根据少儿听众的特点,重新表述下面一段文字的划线部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80个字。

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水中的卵石清晰可见。溪边坐着一位长髯老者,面容清瘦,双目炯炯有神。

【解析】 画线部分书面语色彩过浓,给少儿理解带来难度,根据对象特点,改用平实的口语即可。

【参考答案】 一条小溪哗哗地流着,水里有好些圆溜溜的石头,像鸡蛋似的,看得可清楚了。溪边坐着一位长胡子的老爷爷,脸瘦瘦的,胡子长长的,那双眼睛可有神了。

二、 情境对话

现实生活中经常通过情境对话来测试选手对日常用语的掌握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将其引进到高考试卷中是“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理念的折射。

【高考链接】 (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20题)暑假里,几名高中学生相约去拜访班主任李老师,宛风给老师打电话预约,请你补写出以下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

宛风: ①

李老师:噢,宛风啊。

宛风: ②

李老师:好啊!欢迎欢迎!

宛风: ③

李老师:那就今天下午3点到我办公室吧。

宛风: ④

李老师:好的,再见。

【解析】 这是一道很有生活味的题目,题目给定的是一个师生对话的情境,要求补充的是学生的话语,根据上下文情境的提示内容进行补充并不难,关键是要得体,要符合说话的情境和学生的身份。

【参考答案】 ①李老师,您好!我是宛风。②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您,您看行吗?③老师,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您呢?④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您。老师再见。

三、 感恩致辞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是人性善的反映。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感恩的故事发生,如果用心去体会,时时都会有终生难忘的温馨。会写发自肺腑的感恩致辞稿是时代的要求。

【高考链接】 (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20题)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称呼语;③不超过l00字。

【解析】 本题多考点综合考查,要注意结合史铁生的生平与事件本身切入。

【参考答案】 “死亡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但当那一刻来临,您却留下了鲜花一簇,那是您身体绽放的玫瑰,您用行动诠释了您的誓言――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我将会把您的这种大爱传递下去,让更多的残疾人成为“轮椅上的强者”。

四、 手机短信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它以移动电话为载体,凭借浓缩的内容、灵活的形式、精练的文字、快捷的速度,成为电子时代应用最为广泛的传递信息的形式,受到各方人士的青睐。把短信写好,从中显示发信人的文化水准、高雅气质、艺术格调,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高考链接】 (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4题)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 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 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 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解析】 本题考语言表达得体,并结合手机短信,属于旧题新考。根据语体要求,A项中“拨冗”一词不得体,该词一般用于对方,如“请您拨冗出席”;B项中“事务繁忙”只是不想来的一种托辞;C项中“奉告”不妥;D项中“航班取消”是想来而无法来的实情。

【参考答案】 D。

五、 温馨提示语

提示语的目的是提醒人们注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近年来,各种公共场合的提示语正在悄悄“变脸”,由“禁止”“不准”“不得”等生硬的语言变得委婉含蓄,亲切友善,充满温情,甚至还不乏幽默,如“小草青青,脚步轻轻”,“高抬贵手,垃圾入篓”,“书海漫游,沉默是金”,“除了知识什么也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这样的提示语,人们可能更容易接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功能。

【高考链接】 (2011年高考湖北卷第20题)从今年5月1日起,我国在室内公共场所实行全面禁烟,请你为校园内的“禁烟提示牌”编写一条温馨提示语。要求:①符合场景;②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③不超过20字。

【解析】 注意审题,内容要符合要求,句式简单,语言简洁,力求有文采,有警示作用。

【参考答案】 ①让校园永远明朗清净,让心灵不受烟雾缭绕;②书香何须烟草香;③烟缈缈兮肺心寒,尼古丁一进兮不复还;④燃烧的是香烟,消耗的是生命;⑤健康,随烟而逝;病痛,伴烟而生!

六、 刻画形象

形象“丰满动人”是记叙文写作的要素之一,刻画形象可运用多种表达手法来塑造,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其中肖像描写应当简略传神,要抓住典型特征,创造出血肉丰满的形象,而这离不开生动的细节,细节描写的基本要求是“真”与“精”。“真”就是符合生活实际,经得起推敲:“精”就是精选能表现出人物个性的典型细节。

【高考链接】 (2011年高考江西卷第20题)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

① 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

② 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③ 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④ 不少于200字。

【解析】 做这一类试题,一定要注意审题,要落实每一条写作要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描写肖像,在描写肖像的过程中深化提升。如鲁迅的头发根根竖直,可以反映出他倔强的性格和傲骨精神;写鲁迅的眼睛可以与其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相结合;描写鲁迅的嘴唇时则可以反映他犀利而不失幽默的语言。

【参考答案】 先生,您是一座永不褪色的人文丰碑!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您的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刺透了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显示出您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您以思想者的姿态,凭超常的清醒与敏锐,注目远方,关注中国现实;凝神静思,思考民族未来;奋笔疾书,控诉吃人礼教。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您的脸上仿佛写满了孤独,但您是建立在对国家、民族、大众、他人,以至人类、世界、宇宙的“大关怀、大悲悯”基础上的“大孤独、大寂寞、大绝望”,而绝不是“一己的悲欢”的伤感的“咀嚼”。在今天这个追求物质财富而迷失了精神家园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您这样一座精神之塔为我们指引方向,需要这样一面伟大的精神旗帜为我们导航,更需要您的精神篝火来烘烤我们潮湿的心灵。

七、 书信用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尤其与港、澳、台等侨胞通信来往,更要注重通信格式和传统礼貌称谓语。如果能够熟练使用书信的格式、用语,就会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高考链接】 (台湾地区2011年大学入学学科能力测验国文试卷第3题)下列书信用语,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

A.“世兄”可以用来称呼晚辈。

B.给师长写信,信首提称语要用“砚右”。

C.书信结尾的问候语,“敬请金安”多用于商界。

D.给师长写信,为了表示敬意,结尾署名时要称“愚生”

【解析】 台湾地区高校入学国文考试中的某些试题常成为内地自主招生命题的“母题”。B项给师长书信的提称语可用“函丈”“坛席”“讲座”“尊前”“尊鉴”;“砚右”则是用于同学时的提称语。C项“敬请金安”用于父母或祖父母;对商界则用“敬请筹安”。D项给师长写信,结尾署名时要称“学生”或“受业”。“愚”字在应用文中,多是长辈对晚辈的自谦辞,非指愚钝,如父子合称愚父子、夫妻合称愚夫妇、兄弟合称愚兄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