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总结

高中历史总结

时间:2023-08-21 17:2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总结

第1篇

今年,我省迎来新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经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及三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对于新课程教材不再陌生,并且有了些许自己的感悟。但是,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觉对于高中历史课改的推进与实践,我们还有太多的东西不了解,需要掌握,需要适应,产生了一些困惑。因此,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困惑一:历史必修教材内容深浅是否适度

首先,历史必修教材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本,人为割裂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 对新教材古今贯通、中外合编的专题模式,学生反映最多的就是跳跃性大,系统性不强,条理性不好,个别专用术语让人费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被弱化,造成新的知识密度太大的问题。例如必修一专题七第3课《民主政治的扩展》中关于“震荡中的法国”,教科书把1789年以来法国经历的大革命、拿破仑第一帝国、波旁王朝的复辟、七月王朝直到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的整个历史画面,仅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一带而过。这段历史在旧教材中至少3课时才能完成。而对法国大革命的详细介绍出现在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践》中。但这中间还要有两本必修课本的学习,是否学习选修二还要看各校的选择。如此一来,就增加了教师把握和驾驭教材的难度,展开讲,时间不够;不展开讲,学生不知所以然。再如必修三专题四第二课介绍思想的诞生提到“民国革命失败后,率部走上井冈山”的“民国革命”实则应为“”。

第三,新教材的有些专题和子目标题的使用,过于讲求文学的语言及形式美感,堆砌一些辞藻。语言文字表述内容不够精确,逻辑性不强,以偏概全,晦涩难懂,给学生的阅读制造了一些障碍,如必修一专题七第1课子目标题中的“光荣革命”、“小密室的演变”等。第一子目“光荣革命”的使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们都知道“光荣革命”只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如果把“光荣革命”换成“资产阶级革命”,把“小密室的演变”换成“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子目的中心内容就非常的明确而准确了。再如选修二专题五第三课第二子目“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其实讲述的是巴黎公社革命。引用国际歌的歌词做题目,可事实是很多学生根本就没听过也不知道国际歌。

困惑二:教材形式的显著变化与历史知识体系的矛盾冲突,学生很难形成历史线索

中学历史课程是建立在历史学科基础之上的,离开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不成为历史课程了。历史的发展和历史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都具有时序性的特点。因此,应该充分体现历史的时序性,才能客观地展示历史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而高中新课改完全抛弃历史学科体系,采用古今贯通、中外历史合编的专题模式,而且在整体编排体例上过于注重政治。必修一主要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但是,主要讲述政治并不等于完全不去涉及相应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如专题三第2课中,竟然对只字未提,而在必修三及选修二中有了详细的介绍。由此造成的影响是我们对于其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的分析缺乏理论依据。同一事件不同方面的介绍分散在若干本教材中,着重讲解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甚至选修中还有涉及,是新教材的一个特点。学完之后给人的感觉是同一事件总是在重复,很乱。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新的课程理念与历史学科体系必然要产生矛盾冲突吗?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们进行的的都是通史教学,复习迎考采用三轮复习方法,第一轮夯实基础,第二轮是专题总结,第三轮是习题的练习及讲解。新教材的教学是在还没有掌握和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就进入专题学习,要么是囫囵吞枣,要么就是将专题所涉及的大问题简单化,而最终流于形式。打破时序,不按历史发展的系统讲述历史,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与内容,而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时间跳跃性和中外历史跳跃性都过大,学生不易形成完整的时间与知识概念,也不利于掌握基础知识,更不易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无法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揭示历史的本质。甚至出现有的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先讲的事件就是先发生的,分不清、、的先后顺序。

困惑三:高中生基本文史素质与课程要求的矛盾

新课程非常强调初中阶段的历史基础知识储备,而在实际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的比较薄弱,历史学科长期被定位于副科的位置上,从家长到学生根本不重视,还是停留在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认识上,实际上新课程教材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我市中考文综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难度降低。学生的文史素养普遍较低,高二的学生不知道南京古称金陵,基隆是台湾的港口。必要的基础知识不系统,缺乏基本的历史思维,尤其是部分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到了高中之后还在问“老师:历史开卷考试吗?”面对新课程高中历史的专题学习,初中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的衔接显得比较困难。

困惑四:新课程的探究活动在基层学校缺乏操作可行性。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在每册学习主体内容结束后,设“本模块学习档案”;每册教科书设2—3课“学习与探究”;每篇课文还有“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客观上来讲,这些课题的确是学生形成探究方法的好素材。但是就探究问题的设置而言,普通中学的多数学生是无能为力的。对教师而言,这些探究性学习的落实却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一是班级人数多,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难以有效指导,二是探究性学习活动耗费的时间较多,而课时总量又十分有限,如果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繁琐的教学评价环节,明显力不从心,无法完成.

第2篇

一、深化历史知识教学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化历史知识教学,因为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够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要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出历史概念。这是因为历史概念能够反映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抽象与概括。只有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注意,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不时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因为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深化历史知识教学,除了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注重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具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能够持久地、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和锻炼自己的历史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1)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教育的社会性与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学习历史不但能够借鉴成功的经验与总结失败的教训,还能够通过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2)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各个层次与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3)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1)高中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因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概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总结能力。(2)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思考,才能充分调动思维,积极分析,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诱导与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在讨论中有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历史教材中的思考题,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较好途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资料分析和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通过做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与实践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新课改阶段,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结合当今实际,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所以,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够创新,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在教育对象方面,与初中生不同的是,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善于思考,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教育层次方面,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 总结

总的来说,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1).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思维 培养 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01-01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只局限于识记,没有上升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够很好地打开学和说的历史思维能力。当前,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度解析历史概念,准确表达历史观点,并以此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透过现象看到事件本原的能力,并归纳出一定的观点。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把历史知识的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高中历史教师不能单纯地只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某一个方面,在培养学生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教师还要加深对高中历史教学广度的把握,不能把单个章孤立开来讲,而是要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要引导学生纵向分析历史事件,细致人微地阐述历史概念,把古今中外有共性的历史事件都合到一块儿来进行,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材中各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整个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通过指导学生思考、分析、挖掘和整理,帮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层次,培养思维能力。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手段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讲究层次和方法的。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那些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变迁进行多样性探究,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那么,在探究的过程中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1.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思维是否灵活,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一个人思维灵活,就会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做题速度以及做题质量。

2.教学中要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学生的智慧和能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探究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例如,在讲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将历史发展的进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必要的时候最好能辅之表格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甚至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

三、引导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并辅之相应的思考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挖掘其中的有效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答案。其实,这些步骤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过程。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仔细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进行探讨和研究。

疑问是思维的前提,只有产生了疑问,才会激发思维的动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设疑并组织展开课堂讨论,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我在梳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就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学生有的从政治角度回答,有的从经济角度回答,有的从军事角度回答,但很少有学生能从外交和文化角度回答。针对这一现象,我便让学生组成互助组来自由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积极交流,最后总结出了答案。

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起来的。有的高中学生会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好意思再像小学生那样勇敢地发言,大胆展示自己。这就需要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敢说、敢讲,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等于成功的一半。”可以说,良好的思维习惯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而言,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材料的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如提纲挈领地分析材料或找出重点语句,而往往文段的首句或结句就是每一段的主题或是文段的纲。学生在阅读时不要放弃或忽视某些重点词汇,因为这些词汇有时恰恰就是题意的暗示,要仔细研读。例如,“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主要战场在欧洲,故中文又常称为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到了协约国阵营。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这段文字里的“主要”和“波及”两个词的运用,就把世界大战的范围说清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亚洲国家的参与,且参与同盟国和协约国的国家也很清晰。这样把握住关键词句,学生才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有关的知识点。

其次,不要让学生一味依赖答案,要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由于历史的文科属性,学生常常会参考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思维也就难以得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无论是在做题时还是在听课中都要多思考、多总结,最好让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题干背后的意思,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哪怕不准确、不到位,教师也要予以表扬和肯定。只有这样,才会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改革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历史作为高中时期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必须要对这一环节给予充分重视。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职责,在教学中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平台,确保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这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霞.浅议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12:62.

第5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观念的解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同时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由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出发,从历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提升、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而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

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课堂教学应当精益求精,其教学方法需具备灵活机动的特点,可通过合理开发并规划历史课程内容,进而满足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保障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工作得以高效的实施。

一、树立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绝大数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历史教学仅仅是为学生讲授历史基本概念和知识,因而教学方法一直得不到及时的优化,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效果不佳。进入新世纪,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念。首先,历史教师本身应当具备创新意识,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主要脉络,进而更加轻松地驾驭高中历史教材。关于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应当改变教学观念,完成身份转换,进而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宽容的关系,为学生创造积极开放的历史课堂环境。其次,历史教师应当具有历史学科教研能力。历史教材经过数次优化,部分观点也有所完善。在历史学科分析研究中有着史无定论的说法,所以历史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当勇于质疑教材中的某些观点,通过全方位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和研究历史,进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研究中,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构建科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的提问应当科学合理,以便对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指引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断的探索,进而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提高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授课中可以通过问题式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应当创设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具体的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问题展开分析研究,进而让学生大胆地发表其自身的意见。如在评价康熙这一章节中,对于学生积极评价康熙的行为予以肯定,并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开展课堂讨论,通过民主的历史课堂教学点燃学生历史思维的火花。其次,教师应当科学地提出历史问题,大多数历史教材中的事件的概括性极强,因为学生理解能力的限制,对于这些概括性极强的事件的理解仅仅依靠重复的记忆,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如在俄国1861年改革的讲授中,为了让学生可以明确改革背景、意义和目的,教师可以提出相关具有建设性的问题,然后通过这些问题来加深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教材的限制,让学生站在发展的、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历史问题和事件。

三、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建议

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时,可以由引入野史逸事、注重方法以及强调研究这三方面入手:

1.引入野史逸事,创新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事方面知识较多,历史教师在授课中如果照本宣科,会导致历史课堂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实际历史授课中可以将历史知识与演义、小说、野史等结合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学习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举措这一章节时,可结合电视剧《汉武大帝》展开历史教学,以便历史课堂授课故事化。

2.梳理知识脉络,创新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授课所用的教材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构架清晰的知识体系,所以历史教师应当注重讲授方法,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架构清晰的历史知识体系。例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影响这一章节时,历史教师应当向学生提问“新航路的意义?”之类的问题,指引学生将新航路对世界的影响汇总为新航路的意义和表现,这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就会深刻。

3.善于总结归纳,创新探究模式。在高中历史授课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展开探究式授课,针对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历史课题研究小组,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针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一章节的授课,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继而让学生更加深层次地展开学习。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在历史授课时应当有着宽大的胸怀,吸取其他学科的经验。随着时代的进步,全新的教学理论、原则、模式不断出现,历史教师也应当将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完善和应用的,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时间的努力和不断的经验总结,进而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姚婵.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都市家教,2013(05).

[2]黄增强.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思考[J].河南教育,2009(Z1).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性化教学;启示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以人为本成为社会各行业各阶层发展的出发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活动同样如此。高中历史主要是基于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对过去史实的编写,这其中包含两种人本思想,一是对历史存在敬畏,二是正视历史。因而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人性化教学也成为当前教学活动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微观上来看,实现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是要求教师、学生都能够养成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能够尊重个性发展,开放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发展。

一、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特点

1.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具有传统与现实相联系特点

高中历史所讲述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历史以及历史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中历史和当代是相联系的。一方面人性化教学是基于历史事件和历史启示而展开的,但是却又在中国化的思想体系指导下展开教学的。即要求在人性化教学中纳入历史辩证主义。另一方面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是在素质教育体系发展下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即学生不仅仅要完成专业性学习还要求学生完成人性化、道德化学习。因而从这两方面可以说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是历史与现实的相联合。

2.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具有多重主体性特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下,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对于高中历史的人性化课堂教学而言,要求各个教学主体都可以实现人性化发展。一是学生要求能够从个性化发展出发,树立人性化的学习思想;二是教师能够采用人性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展开高中历史教学;三是要求学校能够实现人性化教学计划,即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喜好选择选修的课程,如某高中学校学生偏向于历史人物学习。

二、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的现状

1.高中历史教材人性化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主要要依托于人性化的教学内容,即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不断呈现出人性化特点。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历史教材的编写是按照农业经济、政治文化等为导向的,而高考考核中往往喜欢针对同一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事件的考核,对于学生而言,大大增加了难度。而随着素质教育体制的改革,开始按照按照时间朝代的编写方式,使历史教材形成了清晰的横向发展脉络。

2.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

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还体现在教学方式的人性化。一方面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制定教学计划,而非刻板的照本宣科,教师抛弃了讲台和教材,开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历史资料,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特点对其指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如某高中历史教师要求班级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能够对必修一的政治生活进行归纳总结,而对于其他的能力不足的学生只要求其能够熟练掌握并尝试总结即可;另一方面是利用多种模式、多种工具展开教学发展,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将cctv播放百家讲坛,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因而通过教学观念来指导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的人性化发展是当前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的重要表现之一。

3.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

在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的调动。众所周知人的发展在于在于人开始关注自身的思想发展情况。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利用多媒体、教材、课外读物对历史知识进行分辨掌握,同时还可以主动提出历史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某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在讲授王安石变法一课中去,学生甲在课前对北宋的整体发展进行一个掌握,并对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北宋皇帝的个性特点进行了解掌握,最终对王安石变化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看法和见解,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三、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的启示

本文对于人性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分析着眼较大,并且对高中历史一些细节处的人性化课堂教学缺少分析。但是总体上提出了当前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活动的优点和不足。在未来要求一是能够通过具体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指出教学观念的人性化、教学方式的人性化、教学主体的人性化的表现及作用,为各学科人性化发展提供参考;二是要求能够正确认识不同学科人性化学习的特点,即初中、高中、理科、文科等不同学科特点;三是要求能够充分调动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观念的体现、还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渠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向针。

总之,人本思想是未来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遵循人本化思想,才能调动学生的发展,而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同样属于人本思想,是当前重要的教学理论。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史为鉴可以知是非,历史对于现实生活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对于当代人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高中历史作为唯一正式的学习历史的途径,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至关重要。因而在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的相关探讨至关重要。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性特点、具有个人化发展特点,与此同时,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在教材的人性化、教学方式的人性化、教学思维的人性化,同时在教学工具、教学主体、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人性化特点。在未来还可以通过完善教学目的的人性化,优化加强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观念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创新。

参考文献:

[1]宋雪梅.高中历史人性化课堂教学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徐波.高中历史教学人性化课堂教学设计探析[J].中W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08:55.

[3]马丽.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第7篇

关键词 创新;预习方式;历史课堂;效率

西藏的学生在新课改下,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历史时,才不会很吃力,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预习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学习高中历史。可是很多高中生不重视历史预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其他科目方面,使得历史学习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面对这种情况需要鼓励学生重视历史学习,重视历史预习,采用有效的预习方式,使预习的作用得到发挥,也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一、预习作用

(一)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历史书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历史知识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不可能都讲解。历史教师只会重点讲解重要的内容,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只是简单带过,不会细讲。对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了解不清楚,分析历史问题就会不全面,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识。课前预习历史课本,可以很全面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也会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也可以很快的吸收。长时间的预习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在预习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会理清知识系统结构,考虑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预习是一项需要毅力的工作,要持之以恒才会有显著的效果。

(二)使课程效率得到提高

在教师讲解高中历史知识时,学生在课下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大概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新知识。如果没有预习,教师侧重讲解重点内容,很多学生对很多知识不清楚,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没有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所以课前预习很重要。预习新知识,对知识的结构有所了解,可以研究出学习高中历史的规律,知道重难点知识的具体结构,学习新知识就会比较容易,新章节的高中历史知识是继承和发展原先章节的历史知识,前后连贯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预习中碰到弄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授这些地方,就会加深对这些地方的理解。

(三)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学生在预习时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了学习中的难题,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如果还是没有解决不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中经过教师讲解,就会加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有在预习中由于没有人指导,对历史知识结构认识不全面,思考问题角度可能不正确,经过教师分析,对所学知识认识更加全面,达到巩固高中历史知识的目的。

(四)改善记笔记的方式

由于高中历史知识面特别广,学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也要讲究方法,方法不合适,也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只要是教师讲的内容都记在笔记上,没有侧重点,查看笔记的时候也很麻烦。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可以不用记在笔记本上,教师反复强调的地方要着重记录,复习的时候比较方便。不重视课前预习,不清楚上课的重点,盲目做笔记,既耽误时间,又不能提高学习能力。

二、创新的预习方式

(一)习题式

习题式预习方法是主要的预习方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习题册。高中学生做适量的习题,可以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习题中考查的知识一般都是每章节历史课的重要内容,做习题可以反映学习的情况,而且也不会给高中生太大的学习负担。教师也可以针对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印发一些重要的练习题目给学生做,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不懂的地方会去查阅资料,预习课本知识,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听课效率得到提高。

(二)提纲式

要学好高中历史知识需要对整体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书本上的知识结构比较适用于教学,学生需要自己列出高中历史学习的框架,然后在针对提纲的分支进行总结,整理出来的知识会比较容易理解。不仅学生可以自己总结提纲,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提纲,教师所列的提纲知识面更加宽,知识结构更全面,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三)笔记式

做习题和提纲预习方法可以锻炼高中生的预习能力,要进一步强化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笔记式预习方法就是改善学生记笔记的方式,把教师上课的重点记录在笔记里或者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里,然后让教师解答疑难点。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预习,综合小组内成员的问题,一起交给教师解答,大家学习的知识会更加多。

三、结束语

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创新的预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了解更加清楚全面,锻炼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学习效率。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快学习新知识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余明科. 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高效课堂 [J].华章.教学探索,2010(16).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11

课标的实施已将近十年,在这些年里,各学科在新课改上面都有着不同层次的变化和发展。无论是从教材的设计和使用,还是从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师来说,正确把握教材和历史教学的脉络,科学地设计历史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和重要保证。采用恰当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设计,是跟进和实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下面,笔者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设计进行详细分析。

1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1.1 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高中的历史学习而言,需要学生能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历史教材具有抽象性,很容易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因为课程的枯燥出现厌学的现象。比如,教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战争、或者王朝的建立,往往通过几个数字、几段文字来进行描述,但是几个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很好的连贯和贯穿,学生听起来很模糊,对其兴味索然,使学生很快地出现厌学心理,老师的传授解惑并没有影响和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教师只是单纯的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这就失去了新课标的目的和改革的意义了。

1.2 教师对历史教学讲解不够系统化

由于高中的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课和教学设计时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于历史事件安排比较分散,同时受历史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修养的局限和影响,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不能合理运用教材,不能清晰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分析历史现象的共性与个性,也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技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讲授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觉得没有逻辑性,分不清具体事件和现象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无法认识到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也就没法正确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2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设计

2.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理念提出,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秦始皇大一统时,根据大一统实现的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以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虽然形式上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实际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并没有达到充分吸收和熟练运用。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讲解秦一统天下的背景、时间,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的措施,并结合秦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由学生挖掘出实现大一统的条件。这样,不仅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建立的条件,对日后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2 合理安排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理解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引导下,高中的历史教师更应当合理安排历史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脉络的把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成绩,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比如,高三的老师在讲科举制时,可以联系时下的高考,讲述古代的科举制。其教学设计没必要采用一个朝代一个朝代那样硬性模式的讲解,而是可以采用“穿线”的模式,列出科举制从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样一个历史脉络,介绍科举制建立、发展、成熟到取消的过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每个朝代在科举制的实施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和影响有哪些。这种“穿线”的方法,就是运用单元间的联系与共性总结出来的方法。看得出来,总体的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一知识的要领。利用单元和事件间的联系去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安排,可以突破了教学上出现的壁垒和障碍,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历史兴趣,对其进行有效性学习提供不少帮助。

2.3 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该单元的特点后,才能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之后才是整个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课程具体设计。教师需要细致地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思路,进行三个维度的把握,分析出教学目标,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

3 总结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近十年来,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总体来讲,可取之处还是大于其弊端的。作为高中的历史教师,应当在当前时代和教学的背景下,切实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设计。转变教学中师生以往的角色,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自身对知识的挖掘创新,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克服历史学习中的障碍;教师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借鉴成功教学经验,探索和创新教学设计,结合自身教学的情况寻找到适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陈通行.对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党史文苑,2010,(6).

[2]王俊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J].历史教学,2006,(6).

第9篇

(一)做好对初中历史内容的总结和巩固

好的知识都是总结和积累出来的,学习知识也是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的,没有对初中历史知识的良好掌握就无法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温习,初中历史主要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大体描述,让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唯物史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而高中历史教学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延伸,学生扎实的掌握初中历史知识,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新授课时就能自然地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高中历史知识很熟悉和亲切,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新改革的教育体系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建构的知识体系可能并不全面,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意识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有的取舍得总结教学重点。比如在学习“祖国统一大业”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后,可以对“一国两制”内涵和港澳实践的重大意义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学到的历史知识运用到真正的现实情况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情境

借助历史图片和历史影像把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变成形象的历史现象消除了学生对久远历史的陌生感,多媒体技术能把失去的历史进行重现,调整了历史时空,通过亲身经历般的感受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发。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降低教师的工作量,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多媒体营造了一个活跃、生动的教学环境,学生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个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能使学生学习更加独立。采用纪录片的多媒体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观影欲望,通过观影学生能更直接地感知和触摸历史,而且很多的历史知识在纪录片播放时都能找到。给学生欣赏历史图片也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效果,比如为了让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搜集深圳、珠海、厦门等沿海城市的照片,把这些照片放映给学生们看,学生更能切实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四)把讲台留给学生

如果某个学生对历史问题看法很独特,教师要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为大家讲解,学生通过把思维过程、思维策略介绍给其他学生能实现历史知识的共享,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学生在进行讲解时,老师要认真听学生讲的内容,引导其他学生把演讲学生漏讲或错讲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这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发扬他们的个性。

二、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历史 有效性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1

素质教育正在全国各个学校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各个学科的教学也正在努力达成新课改的目标。高中历史主要向学生讲述具体的历史知识,教会他们科学的历史分析法,形成正确、积极的历史观,对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具有关键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也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具体的教学。虽然获得了不少进步,高中历史教学还必须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更深层次的改善。

一、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

有一个普遍的道理,解决问题必须先发现问题。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首要做的就是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具体的措施。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缺乏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缺乏兴趣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对历史学习产生厌倦感。高中历史是一门很严肃的学科,也是一门比较深厚的学科,其内容比较复杂,知识也比较琐碎,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这对于比较喜欢新鲜事物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另外,与初中历史相比,高中历史更注重专题研究,更注重学习方法,这对于一些基础未打好的学生来讲就比较困难。高中历史学习一定程度上需要学生记忆相关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负担稍重,这也挫伤了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部分学生学习历史只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可能本人对文科也包括历史并不感兴趣

2. 学习方法的不合理。所有学科的学习必须有合理、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法为基础。好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学起来事半功倍。目前很多学生之所以历史学不好,就是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如前所述,高中历史都是专题研究,记忆的内容也稍多。很多学生对知识的“专题性”视而不见,只知道一股脑的背诵和接受,不知道对知识进行分专题学习,也不知道进行归纳总结,也不知道对知识进行串联。

3. 教学方法的缺陷。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有学生的学,还要有老师的教。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主宰着具体的课堂教学,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了。许多老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述课堂知识,学生在下面无精打采的听,教学中没有学生与老师的交互性。笔者想到多年前自己还是学生时的情形,当时的历史老师整节课都坐在黑板前滔滔不绝的讲课堂内容,而有的同学都去见周公了。

二、提升教学有效性

上文分析了影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因素,那么下文就对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提出增强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措施,具体如下。

1. 建立自主性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针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角色本末倒置的情况,历史教学必须建立自主性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教师要做好角色定位,把自己置身于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这样的角色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课堂的主导者;是学习目标达成的参与者,而不是学生思想的学生课堂的控制者。教师在做好自己角色定位的同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转变教学方法。教师除了转换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之外,还应该完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拒绝单一的授课方式。高中历史课本的知识比较单调、枯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穿插小故事或者趣闻,来活跃课堂气氛,使之不再单调。另外,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多媒体技术具有画面、声音、视频等,可以将高中历史知识生动、鲜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学习或者互助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团结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一举多得。同时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分析、开阔、归纳、比较等,运用层进式、碎步式的教学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另问题的设计要非常讲究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的、身边的事例和历史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对历史学习的有效性的认识,也可以问一些学生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如讲文化专制的时候,问“想一想最早对我们进行文化专制的人是谁”,“父母对我们进行过思想专制吗”等等以引起学生的头脑风暴。

3. 采取好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而言,要想学好高中历史,必须具备好的学习方法。而这个方法必须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可以辅助学生分析他们自身的性格、学习状况、学习中具体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自己亲身探索出来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适合的。

三、结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有着更高的目标和任务。为了提升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做出改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改善教授、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成长为具备正确历史观和科学的历史分析能力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孙群章.论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策略[J].魅力

中国,2013(13):163-163.

[2] 李志斌.浅谈课标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J].华夏教师,2013

(8):86-88.

[3] 郑伟.浅议高中历史课堂效率的优化与提高[J].文理导航,2013

(28):66-66.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兴趣教学;探究;途径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比较多,内容也比较零碎化,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历史的知识也是有规律的。下面就高中历史兴趣教学的几点途径进行探讨:

一、注重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智商方法的衡量,各项基本素质的衡量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新课改以来,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了社会和教育部关注的焦点。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历史教材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可以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也能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历史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切实的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师应该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建立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高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全面素质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快乐、享受的过程。

二、挖掘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是经过专家和教育学者精心编写和实践而成的,其中的例子和事件一般都比较具有代表性、知识性和启发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还原历史的真实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比如在进行“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的时候,有关于“海禁”“闭关锁国”的素材内容选取,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的唐代“丝绸之路”和宋元时期的“海上交通图”,再结合清代时期的贸易路线,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清朝的对外贸易相比较唐宋元时期,规模小多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清朝的对外贸易量减少?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明清时期,海上倭寇猖獗,清朝实行闭关锁国。这个答案显然不能令人信服。教师可以继续给学生展示乾隆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天朝物产丰盛,无所不有,……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通过学生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兴趣高涨的进行学习,对历史进行探究,可以容易的总结出清朝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思想。

三、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实施以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课改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能为目标,以逐步取代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积极的转变教师角色,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的进行适合学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问题情境、多媒体、教学铺垫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活跃教学气氛,让学生踊跃的参加课堂教学活动,积极的探讨,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和辅助工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中,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高效的进行探究,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性。

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树立远大理想

通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文化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就高中历史学科来说,学生学习不只是为了有个好的成绩,而是在学习中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的境界,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报负和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以现实为基础,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的发展和提自身的高各项素质,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为了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学习和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加剧,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更需要学生具有各项基本素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通过教师期望效应,挖掘学生潜能

通过教育实践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教师态度的影响比较大,这种现象称作是教师期望效应。具体的说,假如教师对学生满怀期望,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比较关心学生,那么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让学生感到被认可的荣誉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拥有热情高涨的探索欲望。相反,假如教师对学生充满失望,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没有有效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就会导致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系和鼓励,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建立其积极的期望,对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也要进行适应的鼓励,挖掘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中,进行积极的学生,挖掘出应有的潜能,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六、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进行学习和探究,达到教学效果的理想状态。

作者:王蕾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1]任世江.关于深化历史课程改革的探讨[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9)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5-01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法有误区。高中历史的学习不能像初中一样简单地死记硬背,即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但对综合答题的解答就不尽人意。新课程的高中历史内容不是将中外历史简单罗列,而编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外合编的专题式教学内容,许多知识的专业性极强。高中历史课程需要学生对历史的政治、体制、经济、文化有整体的认识,要有较强的整体对比、归纳能力,对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异同点,学生对高中专题性教学内容的学习进行适应,才能很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二,教师不按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六方面的目标中,促进新课程实施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信息技术的进步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少的帮助,但不少教师努力将大量精心准备的历史课堂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讲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试图将全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过多讲述大量的信息和内容,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一旦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就会难以掌握课堂的内容。

第三,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内容是分成三大“主题”―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进程是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的整体进程而孤立存在,比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节的讲授,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容易将内容孤立,单一的讲授,没有与之前必修1的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情况联系起来,即便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很深刻的分析和讲述,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导致学生在高考中对综合题的解答都是很片面的,没有得到很好的成绩。

面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方法:

第一,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内容的差异,引导他们找适合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找到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不再简单地认为历史只是记得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历史地位,而是从整体上掌握历史课程的内容,以每个时期的政治体制为背景,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与文化,而经济与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政治,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从而有不同朝代的更替和发展,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在新课程内容上,课本是分成了一个个主题进行陈述,但教师可以在讲授一个主题,比如《中国的曲折发展》一节,先回顾必修1中这个时期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当时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政治的基础是什么?教师要把知识点都串联起来,要学生将知识整体性的学习与掌握,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二,利用“中美教学结合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在“美式”教学中,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和老师都积极参与教学的讨论中,在新课标改革的目标也很强调让老师与学生转变以前所“扮演的角色”,但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式”教学模式带到高中教学中,也不能再如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更好地融合两者,鼓励更多的发言和讨论,尽量对内容进行讲授和分析,但老师在准备教学前,要充分认识将要讲授的课堂内容在高考中的“地位”,认真考虑那一节适合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一节更适合老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辅助工具讲述的方式进行,每一节课都帮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得学生既能学得轻松有效,又能取得好成绩。让每个学生明白知识学习的方式的多元化,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新课程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在教学中做学生的“心理导师”。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大,面对多个科目的学习,感觉很困难。历史属于文科类科目,文科科目的特点都是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大量的记忆。作为高中历史老师,要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尽可能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方式给学生讲述,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认识观,价值观,如讲述“文化”主题时,多列举成功、有伟绩的历史人物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学习伟人的奋斗精神,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比较轻松有效地学习历史课,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总之,新课程的历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维能力,用客观辩证的角度看待历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应尽心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课本内容,让他们从中获取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云东.关于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神州,2012(32):169-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