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境教学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媒体;文学;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22-02
文学理论课程是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作为大学中文系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时,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其本身的理性色彩和逻辑性,又使得以感性见长的中文系学生理解起来颇费力气。鉴于此,文学理论课程在教学实践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急需改革,以适应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的教学要求。
一、文学与文学理论面临的危机
首先,文学的危机。文学在当今的新媒体语境下,已然陷入了危机,甚而有学者直接宣称文学死了。认为经济、政治、技术全球化的力量和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媒体的发展,正使现代意义上的文学逐渐死亡。的确,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印刷文学曾是其中一种主要途径的过往的经典文学时代已经终结。当下,在全世界,不论是好是坏,越来越多扮演这一文学角色的,变成了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甚而至于有的情况下,人们去阅读书籍,仅仅因为他们先看了已然由文学改编成的电影、电视。虽然印刷的书还会在很长时间内维持其文化力量,但它统治的时代显然正在结束,新媒体时代正在日益取代它。这是一个由新媒体统治的新世界的开始,文学的危机已然出现。
其次,文学理论的危机。面对社会转型后新的媒体环境,文学理论面临着诸多危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今天的社会生活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说熟悉是因为我们生活其中,说陌生是因为这样的生活离惯于生活于书斋中的我们太远,我们未曾遭遇过、经历过。文学理论面对的是活生生的、鲜活的社会生活,是作家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即文学作品。而当下的文学理论显而易见无法驾驭这些,它只是高校中文系的必修课,文艺理论学者的自我与陶醉,既不能对转型后的社会生活予以回答,也不能对转型后的文学实践予以评判,文艺理论陷入深深的危机中。
二、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
当下,不仅文学与文学理论面临着危机,文艺理论的教学亦存在着诸多问题,面临困境。
(一)理论教学脱离实际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平面的知识传授模式。它只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不重视已经改变了新一代的感知经验和方式的新媒体环境。目前的学生大多依靠新媒体虚拟经验成长起来,他们的阅读习惯、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很多是由新媒体环境塑造的,音乐、图片、影像、草根新闻、游戏升级、穿越小说等,是新一代新媒体公民的兴趣所在。在这种环境下,仅仅强调理论教学的传统性、理论性,而不与新媒体技术的嫁接是不行的,需要把两者充分融合在一起。
(二)重视教学的理论性,忽视教学方法
文学理论课程内容极为丰富复杂、逻辑性与思辨性突出,许多理论内容与知识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吃力,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只把学生当做一个不相关的客体,无视他们的情感存在,无视他们是有自己理解力的独立个体。其实,文学理论教学应该力求挖掘学生们的潜能,关注他们的兴趣,关心他们未来的生存。这样看来,文学理论实践教学的改革还停留在课堂教学分析或教学法的革新上,缺少整体性和立体性的改革思维。如果不考虑新媒体环境因素对于学生感知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影响,任何单一维度的教学法都是不会产生真正的实践效果的。
最后,重视专业教学,忽视就业选择。传统文学理论教学只关注是否正确地传递了理论信息与内涵,不关注学生在未来毕业之后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传统教学的评判标准就是只要把专业知识教好就行,实际上,一个学生未来更长的路是走出校门该怎么生存的问题,这才是人生第一要务。所以,文艺理论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适应社会相关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无论学生毕业后考研究生、公务员,担任中学教师、文秘,还是做个自由,都需要把就业的需求和日常的理论教学相结合。目前看来,我们日常的文学理论教学缺乏的正是这些。
三、文学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验中存在问题,问题中蕴涵契机。我们应该清楚经验中的问题,并根据新媒体环境这一根本现实因素展开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的当下性、价值性、自由性和功用性,决定了文艺学实践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丰富性、自由性和新的趣味感知能力,引导其自主地融入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现实,并保持应有反思意识和批判力。文艺理论教学要努力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让文艺学教学与当下社会现实、文学现实及大学生的学习现实结合起来,相互融通,合理统一。
(一)注重文学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当下性
文学理论要密切关注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消费实际问题。新媒体环境下的文艺学实践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媒体环境对于学生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的制约和影响,文学理论的活力在于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中。理论的确是死的东西,但是,它必须脱离死的、僵化的刻板概念,成为一种指导文学活动与文学实践的工具,它必须也必然与当下的社会问题紧密相连,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话语体系。在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克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僵化的教学模式,时时注意与当下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的紧密联系,使之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实用理论。
(二)注重文学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历史语境
在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文学理论的内在逻辑性与思辨性,在概念、范畴、判断、推理、逻辑中生存,并不太注重历史感。而真正的理论都是产生于特定的语境中的。今天,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理论也有自己特殊的语境。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一些非审美的服饰、家居、饮食、环境和广告等日常生活方式纳入到其视阈中,并带来了研究方法的转向,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研究尤其关注社会文化语境等问题。开辟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是新的历史语境下的必然选择。传统文艺学课程教学存在师生信息源不对称、价值坐标不统一、课堂内外的热点不同步、感性理性不协调等困境。文艺理论教学利用新媒体环境这一现实因素,坚持信息同源、热点统一和知识建构的感性化,使得理论的实践性与网络信息环境充分结合,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理论教学的新模式。
(三)打通学科之间的关联
文艺理论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都是人,马克思说过,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的社会性决定其必然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所以,打通学科之间的关系也势在必行。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阈是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了文化领域的重大变革,新媒体环境影响传统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范式,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文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成为了当务之急。融合体现在理论讲授与学生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是实践中的理论,实践是理论下的实践。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且体现在课内与课外。融合是体现为学生实践与新媒体环境的契合,实践是新媒体环境中的实践,新媒体文学现实是理论实践视野中的现实。使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同步化,开放的、多元的实践内容设计以及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开发一套符合网络时代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整合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网络答疑辅导系统,资源共享,方便学生自学、交流、提问,从而实现理论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同步化。连接好文学理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的关系,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的容量设计和课时比例分配。致力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模块方式。使经过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块,不仅包含传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还包括邀请媒体负责人参加网络座谈会,邀请专家为学生分析文学现实,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现实中,并加强了文学理论教学与文联、作家协会、文艺批评家、平面媒体等的联系。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应该扣紧时代的脉搏,把艰涩难懂的理论变成学生理解文学、把握生活的利器,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提供生存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美]希利斯・米勒;秦立彦译.文学死了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童庆炳.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当下文学理论的危机及其应对[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一、文学理论教学采用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不仅要引用文学经典作品,而且要大胆的引入大众文化热点问题作为实例
《文学理论》是一门理论性、基础性很强的课程,具有深奥性、抽象性、理论性、枯燥性的特点,现在的学生对纯理论性质的课程不感兴趣,即便学习了理论也不会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文学理论的枯燥、难理解使得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不能把文学理论学到的知识很好的用于实践活动中,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实通过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研究发现,文学理论课程蕴涵丰富巨大的信息量且近来发展迅速。这就给文学理论的教学带来了难度。大众文化时代,是个开放彰显个性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们大多数是伴随着电子媒介、影视、网络成长起来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们对新艺术、新形式、新媒介有很强的适应力、亲和力、接受力,比如他们对网络文学、动漫作品、大场面大制作的奇观电影感兴趣,而对于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不感兴趣,甚至表现出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疏离,他们喜欢收看动漫作品、奇观电影,不喜欢阅读纸质文学作品,更不爱看同样是电视节目的京剧、越剧等表演艺术。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是一些形象的艺术形式,因此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这样就很难适应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方式的转换,因而学习文学理论这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就比较困难,感觉很难融会贯通,认为文学理论比较难学习难理解。因此,为了解决这种难接受、枯燥的理论学习,适应大众文化的时代特征,在文学理论的教学中,例证的选择、分析就举足轻重,在教学中所举的案例尽量适合大众文化时代的需求,尽量迎合学生的兴趣点。由此可见,文学理论教学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案例,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说明一个原本十分枯燥、深奥的理论问题。翻阅多部文学理论教材发现,大多数教材多选择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例证,这些例子虽然能够达到有效说明理论问题的效果,但是太古板、生硬,缺乏新鲜性、时代性、活泼性。与当代大学生们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相差比较远,难以调动他们的兴趣。经过多年的文学理论的教学,我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奇观电影、动漫、电子读物、网络文学作品等方面,如果将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大众文化现象引入到文学理论的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巩固了大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又提升了大学生分析理论问题的应用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补充了文学理论自身的涵盖力。例如在讲到“叙事结构”这一节叙述视角内容时,我选取了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加以分析,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打破了以往抗日片中人物形象模式化、平面、视角单一的叙述模式。放弃线性叙事手段、采用独特的叙述视角,将日军的“反角”作为主角,采用了一个日本士兵角川的视角来经历。《南京!南京!》虽然是历史片,但是视角很独特。把侵华日军还原成人,采用了一个日本士兵的视角来经历。以一个日本兵的视角,一个占领者的视角来叙述,比较独特,新颖,比较能让现代观众接受,这表现出中国人已经有觉悟从更高、更开阔的视角来看待这场战争,而不仅仅着眼于民族情绪。但处理起来也有一些局限。陆川把角川这个日本人描写得太有血有肉,整条脉络和整个形象通过种种优美的细节自然铺陈。总之,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理论教学所面临着枯燥的理论如何选择合理的论据加以论证的困惑,选择什么案例对于讲课效果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文学理论教学体系中,当老师试图讲解、说明某一枯燥理论问题时,大多数选择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论据。这样的论据用得多了,就不新鲜了,学生不感兴趣,另外有时举到的文学作品的例子,学生没有读过,感到陌生,起不到说明理论的问题。然而,在大众文化时代,作为文学理论教学授课对象的大学生,他们经常面对的、感兴趣的恰恰不是所谓“文学经典”的文学作品,而是“应运而生”的众多身边的大众文化现象。他们感兴趣不是审美活动,而是大众文化产品如何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因此,他们的接受经验、接受能力大多数是由消费性、娱乐性、游戏性产品的讯息刺激而形成的。这样,当文学理论老师用“文学经典”的文学作品来说明抽象、枯燥理论时,大学生因为缺乏体验,没有读过作品,具体情节不熟悉,始终处于隔膜状态,这样最有说服力的经典例子也就失去了说明理论问题的经验基础。因此,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教学,不仅要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例子,而且要大胆的引用当今热门的大众文化产品的实例。这样不仅是为了适应当代大众文化语境的要求,尽可能地吸引当代大学生学习文学理论课程的兴趣,关注大众焦点,而且也是为了通过对当代大众文化产品的解释、赏析,使文学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从而促进大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针对学生文学活动体验薄弱的情况,采用“情景模拟”、“对话”式审美体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各种文学活动的兴趣
文学理论来源于文学实践,反过来又去指导文学实践,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的就是文学实践,学生只有具备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阅读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理论知识。“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文学活动的体验,包括文学创作、文学阅读等体验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学理论中涉及的各种文学现象、各种文学原理。采用“情景模拟”、“对话”审美体验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各种文学活动的兴趣。“情景模拟”就是讲到一些枯燥、抽象的理论时,通过设计一些直观、形象的情景,使抽象的理论尽可能的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掌握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学科的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展示自己的空间。比如我在讲到文学风格这一章时,为了证明有无文学风格,我就设计了“情景模拟”,即“一个小伙子遇到了一个彩票的漂亮姑娘,你模拟一下琼瑶、金庸、柯南道尔会怎么写。”我分别找了三个女生,三个男生,一个男生与一个女生自由组合成一组,让他们分别以琼瑶、金庸、柯南道尔的风格来模拟表演,学生调动了自己的想象力,生动演绎出了琼瑶、金庸、柯南道尔的风格,由此得出不同的作家创作风格是不同的,学生兴趣很高,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表演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易懂。再比如讲到戏剧时,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戏剧作品,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评价,这样戏剧的特点、分类等理论知识学生就自己总结出来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多幕剧《抢坐》、独幕剧《电热棒的故事》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话”式审美体验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采用启发性互动式教学方式。具体应做到:一、在教学中多使用疑问句,反问句等形式以启发引导学生对文学理论问题的积极思考,多给学生总结发言的机会,帮助他们养成边学边思考、边运用的良好习惯;二是课堂对话和课下对话同时进行,课堂对话是在教授文学理论的课堂中,老师围绕本堂课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精心设计一些环节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或根据课堂学生反应情况,即兴提出一些引导性话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用以来培养大学生进行理论思考的兴趣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对话”式审美体验教学模式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利用课外业余时间,课下进行,如采用电脑播放古今中外的经典电影,或播放当今一些学生喜欢的热点视频,组织学生观看,观看后安排学生讨论、对话交流,让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有直观的心灵接触,然后再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原著,了解文学经典作品的内容,通过比较文学经典与根据文学经典改编成的影视剧,学生发现文学经典作品一旦改编成影视剧后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蕴。这样提高了学生比较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审美趣味。课下“对话”式审美体验教学模式就是下课后给学生提供适合对话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场所,比如宿舍、餐厅、草坪自由结合畅所欲言地讨论,下次上课时再提供机会让他们阐述讨论的结果。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要不断总结改进“情景模拟”、“对话”式审美体验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基础的学生。全方位确立学生在文学理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文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往往剥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存在只是单纯的灌输、单纯应试等多方面的弊端。“情景模拟”、“对话”式审美体验教学模式,把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首先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模拟”、“对话”式审美体验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重大改革,它不但把课堂上与课堂下完美结合为互动状态,而且把审美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增强图像意识,大力推进文学理论课程改革
大众文化语境下,对文学理论的教学从对象到观念都提出了诸多挑战性问题,我们应该看到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大众文化语境中,文学理论的教学应合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合理吸收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的优点,大胆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图像意识,更好的推进文学理论的课程改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鲜活性和丰富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存在以下两点优点:第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形声兼备的视像效果,吸引学生眼球,增加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文学的形象性”内容时,我结合学生每天使用的手机,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影片《手机》的精彩片段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手机短信是文学吗?让学生踊跃回答,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我搜集了许多有关手机短信的视频资料,包括有审美价值的手机信息、手机短信连载小说《城内》、“全球通”短信文学大赛等,把这些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用以辅助课堂教学,使抽象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这一内容既在讲解的范围之内,又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而很具有现实意义,大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大增,他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再比如在讲解“文学意境”内容时,我结合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影片《英雄》的精彩片段后,用张艺谋的话来说明意境的重要性,张艺谋曾经说过:过两年以后,说起《英雄》这部电影,你肯定把整个电影的故事都忘了。但是你可能永远记得一些有意境的画面。你会记得在漫天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飞舞;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两个男子在以武功交流,在水面上像鸟儿一样的,像蜻蜓一样的。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我搜集了一些有意境的绘画,如朱耷的《荷花水鸟图》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第二,多媒体容量大、直观、形象。多媒体教学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应用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手段难以讲清楚,文学理论中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重点、难点,可以通过多媒体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采用鲜明的图片,生动动画和视频使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变得更直观更形象!这样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形象有趣,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学单调的模式,从而活跃学生的理性思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图像意识,更好的推进了文学理论的教学改革。
总之,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教学,应采用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不仅要引经据典,而且要大胆的引入大众文化热点问题作为实例;采用“情景模拟”、“对话”式审美体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各种文学活动的兴趣;合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增强图像意识,更好的推进文学理论课程改革,建立一套适合于本校学生学习的文学理论体系。遵从文学理论课程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尽量为枯燥理论注入鲜活生命,注重多媒体教学技巧的运用,使枯燥抽象的文学理论散发鲜活生动气息。
作者:王钦鸿孔莉李建春单位:山东济宁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 语境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现状 对策
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感悟到在英语学习中,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课程标准》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分成九个等级,高考要求达到八级水平。八级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功能、意图和态度等;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运用词汇给事物命名、进行指称、描述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然而,词汇教学在英语课堂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并不是量的输入不够,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观念陈旧,缺乏足够的思考。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参与,词汇学习停留于表层,教学效果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将语境与词汇教学相结合就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具体的、不同的的语言环境中认知、感受、总结、运用词汇,使词汇知识的形式、功能和意义达到和谐的统一,在自然习得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出综合的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词汇知识的灵活使用能力问题。
1. 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和听课调研情况,笔者发现:
1.1教师词汇教学观念陈旧,语境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词汇教学观念陈旧,对语境知识了解较少,导致在词汇的教学过程中无意识主动创设语境来教授词汇,或不经常使用具体的语境,而只是习惯性地将词汇的各种含义、用法、不同词性、搭配、相关词等一次性呈现给学生,详细讲解,面面俱到,让学生全部记下来。更有甚者,脱离课本,过度地扩展词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看似学生收获颇丰,一节课下来,笔记记了满满的好几页,很有成就感,可是长期处于这种脱离语言环境的词汇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仅仅是被动参与,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加之单纯的死记硬背而倍感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不好。这样的词汇教学事倍功半。
1.2语境输入的形式比较单一
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多数教师在词汇的教学过程中方法单一,往往只通过试卷、教辅材料或词典中的例句的呈现作为语境输入的方式,或直接呈现,或英汉互译,因为例句的资源丰富,查找方便,句子短小,便于理解,节省课堂的时间。而此时的课本往往就形同虚设,被搁置一边。结果学生误解例句即为语境,对词汇所使用的文化背景知识知之甚少。另外,笔者还发现,有些在课堂上所使用的例句不够标准,如表达不够准确、地道;未明确体现目标词汇的用法;例句过于冗长、结构过于复杂、出现不该出现的生词,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和记忆的负担。
1.3教师“一言堂”,或未考虑学生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单纯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记,学生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模式僵硬,这样的词汇教学课堂缺乏活力,像一潭死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对在这样的课堂上习得的词汇自然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
此外,教师也没有考虑到同一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差异,词汇不分级,扩展不恰当,语境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如同一班级所选语句语篇没有梯度,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使用同样难易程度的语句语篇。这样的词汇教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1.4词汇巩固方式比较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于词汇的巩固形式过于单一,仅仅限于词汇的听写、单句翻译,或简单地做几道单项选择题,很少有将词汇置于语篇中复现。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如口语表达、书面表达,依然错漏百出,依然无法正确、得体的使用所学词汇。加之学生语境知识的欠缺以及语境意识的匮乏,致使他们很少能够发现或指出错误的词汇语境使用。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词汇语境意识得不到提升,对以后词汇的得体使用产生消极作用。
2. 语境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2.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和方式
学习词汇教学理论,包括什么是词汇和词汇教学,当前词汇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和已达到的水平,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学习语境教学理论,如什么是语境和语境教学,语境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语境的分类,语境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意义,语境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意义。
用真实的语句语篇,进行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原则进行教学,绝不能孤立地讲授词汇,按照词汇表就词论词,要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在语境中模仿练习词汇,在语境中创造性的使用词汇,从而增强词汇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词汇,提高交际能力。除了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分析词义,教师应尽量做到用英文释义来解释词汇。
2.2语境输入的形式多样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或语境,通过直观、生动、新颖的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方式,刺激学生感官,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因素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习活动为中心设计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交际法强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进行教学,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运用语言的机会,使他们在使用语言中获得一门语言。
2.4词汇巩固方式要多样化
语境的运用不仅体现在新词汇的呈现上,还体现在旧词汇的巩固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词汇的理解和使用。如尝试摘出重要词汇将课文挖空、缩写、仿写、词汇分类话题写作、设计角色扮演、口语对话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地提供丰富的语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恰当地使用词汇。
[1] 孔蕾, 秦洪武. 语料库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词汇分层和教学设计[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3(04).
关联理论还强调在语言认知过程中输入最小的心理认知储备以获得最大量化的语言认知成果,谋求最佳语境关联倾向。可见,任一明示行为的背后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关联取向,这同时也是语言交际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前提。其中的最佳关联取向,正是建立在思想意识之上的语境效果获得,它与语言推理的过程密切相关,信息获取的途径增多,在语篇内容的理解上也就相对容易许多。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关联理论的关系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基本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中,关于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和思考。自英语阅读教学研究开展以来,先后产生了四套相关的教学理论体系,即自上而下式阅读理论、自下而上式阅读理论、交互式阅读理论以及图示阅读理论。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理论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效果取得上却是各有弊端,难以全面呈现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阻碍。任何一种教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服务于课程本身,因此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阅读必定是有效的拓展途径之一。关联理论运用到英语阅读当中,是在语言交际的基础上建立了必要的语境关联,这一关联建立的原则既包括了主观的认知原则,同时也包括了客观的交际原则。所谓主观的认知原则,是指最大关联性的统一应与人类的基本思想意识相吻合。而客观的交际原则则是强调任何一个明示推断都必须存在与之相联系的必要关联属性。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开展注重个体与文字之间的一种沟通和理解,不同于个体与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模式,在主体性质差异的影响下个体与文字之间更易产生情感的渗透和共鸣。在关联信息的指引下,个体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将这样的关联传递至沟通模式当中,呈现出自身的沟通意图。简单来说,英语阅读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在挖掘这一关联性的同时实现不同语境之间的互动,理解文章的本质涵义。
三、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关联理论的实际运用
作为一种有效的语用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关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关联理论的实际运用,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词汇中的渗透
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动态双向活动的呈现过程。这其中,语言交际的一方在明示环境下与另一方共同完成语境推断,实现语境交际的最大关联性。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词汇理解一直是学生的弱项,然而词汇又是语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平至关重要。此外,阅读中的词汇还是实现信息交流的关键,是语篇作者思想与情感表达的重要基础。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挖掘其中蕴藏的关联性,进而构建出必要的关联语境,发现作者的真实意图。这就需要我们对语篇的知识背景有切实的了解,在充实的知识储备下完成知识的背景渗透,进而对词汇和句型一一击破,在合理推断中理解文章的准确涵义。比如在碰到陌生单词或是一词多义的情况时,我们需要运用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推断来斟酌单词的准确释义。
2.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语篇思想中的体现
以往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主要包括学生集体朗读、分段式朗读、概括段落大意以及文章整体感知与讲解几个阶段,这种框架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束缚了学生探知与推理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更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热情,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语篇思想中的渗透,能够让学生理解语篇的中心思想,找到关键段落的主题核心,理清不同句型之间的关系对比,进而总结出文章的本质涵义。此外,运用关联理论还能训练学生寻找信息之间存在的最大关联性,促进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应用关联理论指导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不同文化差异对于学生阅读的影响,及时导入必要的背景介绍,力求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情境当中构建有效的阅读语境,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3.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语境构建中的应用
阅读语境的构建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关键,同时也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亟待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境构建,是建立在多种语言信息相互作用效果下的一种有效集结。需要注意的是,语篇中的语境创设并非是文章作者事先构建的内容,而是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理解文章的大意,进而产生的对于其中语言信息的一种整合意识,如此形成的语境效果对于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形成正确的语境构建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认知体验与语境内容相互融合,赋予每一个单词更加鲜活的生命意识,深化文章的情感表达。这一过程的实现与主体关联性的发挥以及语境推断显然存在着必然联系。
四、关联理论应用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解层面出发,我们认为关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呈现:其一,从字面释义理解文章的大意。这主要是指读者在对单词和句型的理解过程中了解语篇的字面释义,这对回味语篇的主要内容、其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辨认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以及构筑其中人物关系之间的脉络极为有效。其二,在推理过程中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单纯理解文章的字面涵义显然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是不够全面和系统的。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辨认人物关系和事件特征的基础上合理推断语篇的结构和形成背景,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悟语篇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以及创作目的。其三,在深入理解之后进行必要的自我判断和评价。在读罢文章之后,学生应当根据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来进行自我有效信息的判断和筛选,从自身的阅读经历出发,充分运用语言知识的应用技能来对文章内容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自我判断与评价,进而获取最为有利的阅读信息。综上分析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当中的认知原则是建立在有效的知识与背景分析功能之上的辩证评价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自我参与的过程,而并非被动去接受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应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思辨、自我推断和自我吸收的过程中加深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提升自我阅读水平。相比之下,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基本都是源于语码交际的教学理论,教师在分析和提供教学素材之后让学生自我预习,再针对其中蕴含的知识点进行逐句讲授,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答一些特定的问题,如此就算完成了阅读教学的讲授过程。教学实践显示,语码教学理论并非完全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程教学,而单纯对于单词和句型的解码并不是阅读,只能被看作是一种英语知识的传授过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既是阅读材料的最先接触者,也是阅读内容的接受者,同时还是对阅读材料整体感知最为透彻的语言传授者。正因为如此,教师自身必须对阅读材料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概括,筛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最佳材料,从综合性与连贯性的双重角度组织好阅读信息的传递,便于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文章的大意,进而作出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一过程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阅读环境,更是对于关联信息的一种高度概括,为学生的语境发展创设最佳条件。从关联理论对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向性来看,当前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开展理应朝着这样的模式发展:第一,教师在充分理解语篇大意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语境关联素材,指导学生把握语篇的知识精髓,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和认知语境。第二,教师应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挖掘素材中的关联信息,并加以组织和整合,创设有效的阅读语境和情景假设,在有效思辨的过程中完成对阅读内容的合理推断。第三,关于在阅读分析和阅读推理的处理上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阅读权利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关系建立和组织推断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阅读语境,提升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与感悟。第四,阅读过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阅读能动性,积极展开师生间或是学生之间的合理探讨与互动,让学生在内容判断上进行自我评定,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在讨论的过程中完善自身对于阅读内容理解错误之处的认知,加强对语言知识的理解。
五、关联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些技巧
许多学生在接触阅读材料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认为大多数阅读材料都不存在太大难度,生词的数量有限,不影响对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句型结构上也能够大致明白意思,感觉理解语篇大意并非多么困难的事。这样的认知误区往往在考试中就会显露出弊端,比如一道题目在问到“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推断出什么?”时,学生大多会犹豫不决,不能及时作出准确选择。甚至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只是单纯地逐句翻译,单方面揣度语篇的字面意思,在具体应用时生搬硬套,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文章的本质内涵,缺少了必要的内容推断意识,忽视了语篇理解的整体性。关联理论的应用正是从语用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辨、判断及推理意识的发挥,这不仅符合学生基本的语言认知发展规律,更加突出了阅读教学的灵活性,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完善。为了更好地体现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极其重要的。
1.注重跨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英语阅读课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的交流过程,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对整体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关联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的一种体现,这对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关联理论主张语言交际过程当中的相互理解与渗透,这就需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能够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得以再创造,满足学生在语言认知方面的结构需求以及表达习惯。阅读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将语篇的知识背景与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帮助学生营造特定的语用氛围,在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跨文化意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加深了对西方文化及区域风土人情的了解,扩展自身的知识储备,而这些储备知识对于语言的关联性与适用性也将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
2.在关联性的指导下探究文章的内在涵义
语篇的内在涵义并非是从字面信息中整合而来的,而是需要读者通过有效的阅读途径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总结所得。无论是明示的信息,还是暗含的内容,都需要读者仔细品读,有效斟酌,在思辨及推理的过程中探究语篇作者的本质写作目的。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我们需要从语篇作者间接性的情感表达中概括出语言的实用价值,理解作者真实的交际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文章的精髓,在掌握文章关联性的基础上探究语篇的内在涵义,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3.在语境创设中感受不同语篇的文体风格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感受不同语篇的文体风格是对语言运用及综合技巧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这对语境关联的创设至关重要。这是因为语篇作者在进行文章写作时会首先对读者的综合认知能力进行基本推断,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某一文体形式表达语篇的内涵和意图。通常这一文体风格体现在其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因此,展现其特定文体风格的语篇里,必定存在与之对应的词汇、语法及整体文章结构特征。正如在说明文中,通常出现的都是非人称主语的词句,整篇文章鲜少带有感彩;而记叙文的显著特点则是通篇语句较短;至于议论文则通常采用传统的三段论格式,其语篇在语言技巧表达上比较严谨和慎重,目的在于突出作者的观点。可见,阅读课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解释不同文体风格在阅读材料中的体现,从而引导学生在语篇中找寻语言和结构的关联性。
4.在文章整体结构中探寻关联理论的应用
从语篇的整体结构来看,其文章内容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必定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而各分句必须与文章主题存在关联,文章各段落结构之间也必定有着关联性。语境作为这些关联性存在的基础,使得整体语篇的信息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有效集合,前段文章信息可以在后续内容中寻找到必要的关联性,这就使得语篇在境界上不断深化,促使文章整体结构越发有序和完整。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设计,从整体上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修辞手法和信息填充技巧的运用
阅读教学中对相关修辞和填充技巧的讲授也是极为必要的。比如在阅读素材中经常会出现的反语技巧,就运用了与文章本意截然相反的词句表达,以此来突出其中的讽刺或幽默意味。在关联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可通过对前后文推断来正确分析反语的使用技巧。此外,隐喻手法也是关联理论在认知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出于语篇简洁性的考虑,不少内容会被作者省略,而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篇内涵,就需要我们对文章信息进行填充,以此来推断其真正含义。
六、结语
论文摘要:作为《语言得体艺术》的书评,评介了该书在修辞学理论建设的贡故,并揭示了这部修辞学理论著作的四个鲜明特.点:着眼构建修辞学理论新体系,开拓修辞学研究祈领城、力图在比较研究中确立语言得体性最高原则的地位;对语言得体性概念的界定作出重要修正;调在语言的动态中研究修辞。
语言得体性是修辞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近年来“得体性”已成为修辞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中明确提出:语言得体性是修辞学的最高原则,抓住得体性原则也就抓住了修辞学的要领。
郑荣馨先生的(语言得体艺术》(25万字,书海出版社,200I)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第一部得体修辞学专著,也是作者历经5个寒暑精心完成的一项很有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全书分为八章。第一章“概论”,阐述语言得体性的概念和意义。第二章“修辞学的最高原则”,把“得体性原则”与以往的主要修辞学理论分别进行深人的比较剖析,显示出浓烈的理论色彩。第三、四、五、六章分别论述语言得体的“四性”:层次性、文化性、主体性和辩证性。这四章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也是其理论价值之所在。语言得体性是应用修辞的生命线,对人们的语言交际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最后两章侧重于语言得体性的具体运用:第七章论述“教学语言的得体性”,第八章安排了“语言得体性例析”。这部著作具有以下4个鲜明的学术特点:
一、着眼于构建修辞学理论新体系,努力开拓修辞学研究新领域
《语言得体艺术》的主要贡献,就是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修辞学理论体系,显示出很强的理论思辩能力。以语言得体性原则来构建修辞学理论体系,当然也要重视修辞手段本身的科学建设;但更重要的是—将修辞手段置于语言运用的大背景中,联系说写主体(即语言表达者)和语言环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动态考察,以探求修辞手段适应语用各种因素的规律。该书按照语言得体性最高原则的指导思想,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可以促使人们从新的思路、新的视角考察、研究、描述修辞活动,并进而总结规律。
二、力图在比较研究中确立语言得体性最高原则的地位
作者对历史上四种不同类型的修辞学理论体系—以修辞手段为核心、以“题旨情境”为核心、以语言交际为核心、“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与得体性最高原则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对比分析。例如总结归纳出:“修辞手段论”属于静态的、孤立状态的、平面的研究;而“语言得体论”侧重于动态的、在辩证联系中的、立体的研究等。既分别肯定了它们的成就和贡献,也客观地指出其缺陷和局限性。从而在深人而公允的比较研究中,把语言得体性确定为修辞学的最高原则,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着意对语言得体性概念的界定作出重要的修正
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通论)中明确指出:语言的“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材料对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经过深刻而填密的思考,郑荣馨先生对这个定义作出如下修正:“语言的得体性指的是语言材料对说写主体和语言环境的适应程度。”王希杰先生在对得体性进行论述中也涉及了说写主体,但他是把说写主体包括在语言环境之中论述的。《语言得体艺术》则主张把语言的说写主体从语言环境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语言得体的四要素(语言材料、说写主体、语言环境、适应程度)之一。笔者认为,这个修正,是对语言得体性研究和语境理论研究的一个贡献:把说写主体从语境中分离出来,突出其在语言得体理论框架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在理论上可以立住,而且在研究实践中更有利于对语言得体性规律做出科学辩证的描述和阐发。这个理论创新,源于郑先生对语言环境的新解释:“语言环境是与说写主体有关的客观环境”。对语境概念的这个修正,直接影响到全书的理论体系和论述,该书第五章“语言得体的主体性”就专门论述了语言材料对说写主体的适应问题。
四、强调在动态中科学辩证地研究修辞,语料丰富,论说流畅
[关键词] 语言学理论 商务英语 词汇特征 教学策略
一、 引言
在商务语境中,有些商务英语词汇处于突显的地位,在语言表达中往往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它们有时一词多义,有时一义多词;有时与其他词搭配产生多种意义。我们建议在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商务英语词汇特征进行教学,并提出了几点相应地教学策略。
二、 词汇特征
商务英语中的词汇少部分是新造词,大部分词义的表达通过词义演变和词汇搭配来实现。造词的特征人们已经有过许多探讨,本部分不再重复。我们着重词义特征和词汇搭配特征的研究。
1.词义特征。(1)词义演变特征。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模式、文化模式建构起来的概念,依附于语言符号而获得意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概念不断扩充与抽象化,于是赋予旧词以新义,既而产生多义现象。产生多义的过程主要涉及到两种演变一种是历时演变。例如:“stock”词义演变显示了社会进化的痕迹(备料库存股票债券、证券)。另一种共时演变,例如:“spread”包含了这些意义“普及”、“差距、差额”和“横跨两版的篇幅”。这些意义在同一时代语境中出现,但在具体的商务语境中“spread”显示出明确的意义。
(2)词义语境特征。Nunan认为,语境分为两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经验语境(experiential context)。语言语境指围绕一个篇章的词、语段、句子等的语境;经验语境指篇章发生的经验环境。
语境是新义产生的条件也是鉴别词义和词义表达方式的工具。也就是说,在商务语境中我们可以利用语境确定词义,也可以利用语境确定词义的表达方式。
一词多义现象在商务英语中非常普遍,它的意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确定。例如:“special”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Special delivery”意思是“特种快递”;“special offer”意思是“大酬宾;“special package”意思是“优惠套餐”。
一种词义常常有多种表达方式在商务英语中也非常普遍。词义的表达方式不是任意的,按照具体语境来确定词义的表达方式。“根据、按照、以”这意义在英语中可以用“as”、“at”、“by”等词汇来表达。当接从句时常常用“as”且有时省略一些语言成分。例如:as agreed(按商定); as required(按要求); as seen(看货买卖); as is(按现状出售) ;as the matter stands(按照现状,按照实际情况)等。“at”常表示“按某种价格、比率、速度等”。例如:at $ 7.95(定价7.95美元),at an astonishing rate(以惊人的速度),at one’s premium (按某保险费率)等。“by”常表示按照、根据某种规则、标准等。例如:by inland revenue rules(按照国内税收规则);by specification(按规格买卖);by Chinese standard(按中国标准);by descriptions and illustrations(按说明书和图样);by sample(按照样品)等。
2.搭配特征。从上可知词义演变可以填补词汇空缺,但是当它难以满足词汇空缺的要求时,词义要求词汇结构发生改变。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词内搭配和词间搭配等方面。
(1)词内搭配。词内搭配有两种形式。一种通过词缀派生,例如:“person”通过派生可以获得新词汇“personal(私人的、个人的)”、“personnel(人员、人事)”等。另一种是通过合成,例如:“stand”通过与新语境词合成可以获得新词汇“standby(待机状态)”、“standstill(停滞、停顿)”、“standholder(参展商)”等。
(2)词间搭配。我们认为词间搭配包括下列类型:修饰型(personnelpersonnel manager );语义并列型(hospitality and lesisure industry, hotel and catering industry, etc.);语义叠加型(terms and conditions, loss and damages,etc.);扩散型(humanhuman resourceshuman resources manager)和收缩型(point of salepoint-of-sale)等。
三、 教学策略
词汇是语言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然而也是教学中最枯燥的部分。传统的教学法强调词汇的直接传授,这种教学落后于时代。我们建议从促进学生理解和逻辑推理等方面加强知识的导入以便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
1.加强语境知识的导入。一词有多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一般只有一个意义。某种意义常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表达方式的确定同样受到语境的影响。因此通过语境知识的导入可以告诉学生怎样确定词义和怎样挑选词义表达方式。
2.加强语义学知识的导入。根据语义学知识,词汇之间的关系类型有许多种:同音同形异义关系;多义性;同义关系;对立关系;下义关系;部分整体关系;形体关系;意义关系;实体关系等。这些传统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学生习得词汇。
多义性是词汇语义学的研究核心。我们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商务英语词义演变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学生示范性地了解专门义和引申义之间的一些关系,以便培养学生领会式记忆词汇能力。
3.加强词汇学知识的导入。一些普通英语的词汇知识是掌握商务英语词汇知识的基础。如词的构成方式中的转类法、合词法和缩略法等用得非常普遍。词汇搭配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扩大词汇量。词汇搭配的理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提高记忆效果。
4.加强专门知识的导入。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词汇体系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在语义方面,词义的演变主要受到语境的影响,演变的原型或次原型与语境关系越密切,相应地分裂或转化出的专门意义越丰富。同时,语义随务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此外,词义的表达因语境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词汇搭配方面,语境中的核心词常常成为搭配的原型,搭配的形式从简单到复杂,搭配意义呈现出从抽象到具体的趋势。
5.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词汇有许多特征,它是一个有序的知识体系,告诉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归纳词汇的特征。指导和督促学生亲自实践使他们获得语言的规律。
四、 结语
商务英语词汇既有普通英语的特征又有专门用途英语的特征。在词汇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普通语言理论知识的导入,也要加强商务英语词汇知识的导入和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遵循词汇之间的内部规律,不断总结,不断实践,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Nunan,D.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Penguin Group, 1993.
关键词:文学理论;原型;媚俗;危机
一、问题的提出
文艺学或文学理论课程在大学中文系中重要的理论课,包括文学概论、西方文论以及古代文论等在多年的理论课教学中,本人发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文学关注与理论严重脱节、教材观念陈旧内容老化,教材编写者与教学者文学脱节。这些问题已经积弊成疾,亟待解决,如若不然,则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久而久之,本来就很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会越来越差。统观教材,讲课模式、方式基本就是大一统的局面,就像当前的电视剧看得多了基本脉络一致,令人提不起兴趣。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家都是这么教,学生都是这么学,最终的所获寥寥无几,文学理论课失去了它的色,沦为一架干瘪的教学工具。那么,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我们究竟如何才能突破这张无形的大网,把自己拯救出来,把学生拯救出来呢?怎样自反地看待这些问题,应最起码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缺口和出站口。或许,在所有的问题中,教材教学才是问题的症结。文学理论能否简短一些,能否淡化意形态,或者改变体例,我认为这是我们应该重新考虑的事务。
二、文学理论的危机的体现
文学理论的危机表现在理论和实践四个层面。
1、首先,文学理论最严重的价值危机在于,很大程度上它是被硬生生地插在作家和读者之间,在文学实践最重要的两极——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之间,很难说它能起到多大的沟通和实践价值。不管那些理论本身的价值如何,单 从实际效果来看,它俨然成了一座脱离现实,孤芳自赏的象牙塔。
2、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文化研究、全球化等社会思潮的社会冲击力也日益加大。随着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大众参与文学活动实践机会的增多,文学理论的公众诚信度难以与往日相提并论,种种理论构建难以发挥效应,而且容易引起人们对文学理论权威性的怀疑。
3、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没有形成自己有独创性的文学思想和体系。这使得一些学者在面对中国文学现实的时候,总有一种阐释的无奈和焦虑感。
4、长期以来,我们对舶来的理论太宽容,反而对自己的本土理论太不宽容。不可否认,西方现当代文论曾对中国文学理论走向体系化和学科化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并非是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三、文学理论危机对策
综观文学理论当前的危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进行完善工作。
1、建设科学化的文学理论,必须要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精神,必须审时度势,针对现实提出的迫切理论问题,在动态变化的文学理论实践中不断刷新、调整文学理论科学化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传统的文学理论已很难适应现实,社会与文学状况的巨大变化使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文学理论必须变革以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另一方面,文学批评就和文学理论家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探讨新现象、新问题,总结当代文学的经验得失,以利于促进文学的良好发展,也满足社会对文学的需求。
2、文学实践是与社会密切关联的精神创造活动,因此,关注现实是对文学理论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学理论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学理论家不但要深入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人们的生存境况、各阶层的精神需求,还需要有感同身受的深切体验。要达到这个目标,仅凭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文学理论家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还要从现实中汲取营养,把自己的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结合起来,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文学实践上。
3、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实践性都很强,但目前文学研究脱离文学实践的情况却很严重。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研究都在强调和重视理论的宏观把握、总体涵括能力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揭示而忽视了论析的细密性和对语言修辞、文本结构、抒情叙事等问题的精细深入的研究。而正是这些方面传统积淀的不足和功底的积贫积弱使得我们的文学理论总是落不到实处,只能“从空中来到空中去”。纵观西方许多国家的文论发展史,不能发现他们都有自身绵长的文本学建设、发展历史。当下的文学研究者需要做的不应该是忙着进行“文化转向”,而是应该踏踏实实地多进行文本学研究。
4、作为文学理论研究者要公平对待中西方文论,首先应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换句话说,文学理论研究者只有从基本问题人手,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将当下的研究做好坐扎实,以民族精神为依托,不断突出中国文论的特点,才能通过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促进来了发展,在全球化语境中做到“和而不同”,与西方文论分庭抗礼,进而重新赢得大众的中心诚意的信服和自身的权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为我所用,并表达我们自己的声音也是发展文学理论的应有之义。文学理论走入困境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的“文学理论危机”话题并不应该令人感到震惊或惶恐,它是文学理论在寻求突破的时候的正常的学术话题。理论家们如果能够摆脱空洞的理论论证,而潜心于真正地理论沉思,这将是文学理论真正摆脱“范式缺失”危机,在质疑故有文学理论中进行理论创新的时机。(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献参考
[1] 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2.
[2] 陈传才,周文柏.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1研究设计研究对象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共计18人。使用的教材是由VictoriaFromkin主编的语言引论(AnIntroductiontoLanguage)。本书的特点是通过大量丰富有趣的例子和漫画来全面呈现深奥抽象的语言学理论与概念。该文采用课堂观察、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三个渠道。问卷和采访内容借鉴的是王俊菊(2003)、陈立平(2004)[5]对中国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的调查问卷。为了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发放问卷前,对学生进行了“语码转换”术语的简单讲解。问卷内容涉及:1)教师在语言学课堂上使用语码转换的频率;2)学生对教师课堂英汉语码转换的感知程度,所持态度以及接受程度。3)教师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课堂语码转换,语言学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功能。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对比,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教师在语言学课堂上语码转换的频率看法上存在差异,但总体来看,学生普遍认为教师在语言学课堂上不同程度都使用了语码转换的教学策略。其中认为教师经常和有时使用课堂语码转换的各39%,有22%的学生认为语言学课堂上教师会偶尔使用语码转换。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语言学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的汉语使用比例主要集中在0%-40%之间,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目的语的使用比例在60%-100%之间,这说明语言学课堂上教师语码转换只是一种教学策略,用来解释教学中难以用目的语阐明的语言现象,通过用汉语解释说明使学生更准确、全面地理解语言现象和理论,来实现习得目的语的终极目标。这符合Turnbull提出的二语课堂上教师目标语的使用量不得低于25%的标准,也符合外语教学中目的语优先、标记性母语兼用原则。由图3可知,大多数学生能够经常或有时意识到教师使用语码转换进行教学,这一方面说明语码转换已成为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也说明学生对语码转换这种教学策略已有较高的感知能力。
3顺应论指导下的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师语码转换
根据Verschueren,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选择各种可能的表达来传达特定信息,同时,语言的选择并非僵化,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在不能用英语完全准确地表现外国语言理论在汉语中的对应概念时,母语生动贴切的表达,更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语言深层的内涵。当教师调整自己的语码更接近接受者的语言来顺应学生的心理动机,表示自己的亲和,就能够减少沟通障碍,提高教学效率,省时省力,教师作出主动顺应,成功实现语言靠拢,多数学生表现出对语码转换的感知认可。语码转换是具体语境中的交际需要,是对语境关系的顺应,是语言使用者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所运用的一种语言交际策略。该文的研究对象——英语语言学研究生虽然已拥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在本科阶段习得了语言学基础理论知识,但和本科阶段相比较,研究生阶段语言学课程专业术语更多,学科分支划分更细,相关理论更抽象难懂,语言现象涉及面更广,因此语码转换成为语言学课堂上教师顺应学生语言现实的必要手段,比如教师用汉语解释抽象的专业术语、深奥的语言理论和现象等;此外,和其他学科相比,英语语言学理论深奥难懂,有些语言学理论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很容易使学生忘却止步,滋生厌烦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会注重顺应学生的心理动机,注重调节学生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实现自主性学习。
4结束语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在语言学这一特殊的课堂情境下,适当的使用语码转换策略是必要的,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掌握专业术语,更加清晰的理解语言学理论,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实现自主学习。因为完全使用目的语进行授课无法保证学生语言理论的可理解性输入(input)和吸收(take-up),因此,教师采取适量的语码转换,用母语来补充、解释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有益于学生更快、更全面地掌握目的语,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语码转换自我意识不强、缺乏自我监控和规范,导致有些课堂中汉语的过度使用甚至无效使用现象的产生。如何才能使老师既能发挥课堂语码转换的优势,又能避免过度依赖母语教学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作者:刘正中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用学;培养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是一门语言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即如何使一门知识性的课程转变成一门具体的应用学科。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是很多老师长期以来研究的课题。具体地来说,学习语言主要包括词汇,语法,语音等基本常识理论的掌握,但最关键的是如何使这用理论学习转变成知识的运用,本文从语用学的内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及其学生御用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语用学内涵探析
所谓语用学就是指在语言学研究中兴起的一门以研究语言意义为目的的学科领域,它专门研究如何使用语言,表达语言的一门学问。语用学研究就其本身研究的目的性和价值性决定了其与语法研究等纯理论研究的不同。换言之,它是一种注重实际应用的语境研究,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的是回到自身,回到语言本身的研究。近一个时期以来,很多的大学英语老师已经愈来愈关注语言学习与语用开发研究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相当重视语用学概念的使用和语用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也愈来愈重视增加语用学的实际贯彻和学生语用学能力的培养。我们还可以从学界众多方家那里了解到,语用学研究的另一个总要的含义就在于对语言本身意义的理解和描绘。我们通过著名语言学家何兆熊先生关于语用学探讨的文章中了解到: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动态发展的趋势来分析研究,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语用学研究的热门化则是语言意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对于意义的关切和体认。因此,在研究的目的角度出发,语境及其意义的理论对于语用学的具体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本文下面着重从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一般来说,大学英语教学经过了多个环节和多种层次的发展过程,他们之间是相互贯通,又互相促进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即提高学习者的英语交际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信息。”这就很明确地位英语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语用学理论的实际价值得到了实际的凸显。
(一)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内容,长期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然而正因为过分地强调了词汇本身的记忆和理解而忽视了其实际的使用意义。因此,教师应该跳出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偏重于从词的所指、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还有如何用它在一定情况下组成完整的句子。我们一般认为情境法教学则是上乘的教学方式,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我们如果还要通过词汇的运用得到一定的社会效果,那么必须要让学生知道词汇的社会文化含义,因为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的语言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某种文化在里面的,学懂学透和游刃有余的使用某种语言,我们才能称之为真正地掌握了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词汇教学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目标。
(二)语法教学中贯彻语用学理论
语法教学是从掌握英语语言的组织规律和逻辑规律出发去学习运用词汇,组成成句即让学生学会造句。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以前没有语用学研究时,大家很容易在实际的运用中出笑话,甚至走入死胡同。比如会出现出现形式与功能不一致的情况,如果我们单纯以语法形式为依据进行交际活动,这种不根据具体的语境使用则会导致失败的交际结果。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仅靠教学中语言形式的讲解和机械性的练习,学生难以掌握。因此,在英语的实际教学和互动过程中,教师很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不仅要帮助学生区分和辨认其中的同义结构,另一方面还有必要告知学生语法不光是还涉及语境,特别是说话双方对前述话语的共知程度、双方的社交背景、等语用问题。只用教师熟悉了相关的语用知识,把他运用到实际的语法教学过程中,他就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语用能力在学习英语过程提高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即研究成果表明: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并不随着语法能力的发展而自然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考虑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语言教师们还应精心设计和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以教材为主要素材,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以下是笔者的尝试:首先,本文认为应该经常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鼓励他们参加英文电影配音大赛。通过一段经典英文电影的配音,则能在增加学习气氛的情境下,扎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语言知识。其次是要求学生通过与外教的沟通学习,参加一些校园英语角的活动,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自我过程,使英语学习从让自己学转化为我要学的自觉过程,就能大大缩短英语学习的周期和提高英语学习的实际效果。最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互动课堂上,转变师生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面对面的实际语言交际,使英语课堂由教师的知识性灌输转变成学生的自觉接受的过程。老师们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有意识地使学生从教材里走出来,又走回去,实现动态学习的有机发展过程。扩大学生的眼界,开阔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的灵感。真正发挥语用学与语言学有机结合,实现增强学生使用语言能力的最终目的。(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基金项目:本文系通化师范学院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20
参考文献
1体验式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1体验式外语教学概述
考尔博是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体验式外语教学注重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包括听讲、阅读、实践以及研究等,这些体验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从而完成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将人的学习过程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两类,即右脑式学习和左脑式学习。右脑式学习就是与体验式外语教学相符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获得学习的知识点,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去参与、实践和体会,这样可以更好地消化学到的知识;而左脑式学习则是与体验式外语教学模式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思维,这种教学思维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一致,主要强调学生机械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无法进行自身的思考和体验。在体验式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四要素包括参与、愉悦、共鸣、环境[1],要想更好地达到学习效果,就必须具备这四要素。
1.2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的四个阶段,分别是体验阶段、思考阶段、抽象阶段和实验阶段。这四个阶段贯穿于体验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缺一不可。体验阶段是基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需要学习者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和接触世界,从而获得知识和感悟。思考阶段是学习者通过体验之后进行思考,对接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抽象阶段是学习者将自己的初步经验经过加工上升到概念阶段。实验阶段是指学习者离开体验的环境到新的环境中,将在体验环境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从而进行深化和掌握。
1.3克拉申教学理论
体验式教学理论是基于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所提出的教学理论。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教学因素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克拉申将情感分为动力、焦虑和自信三种类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自信以及过度焦虑会直接影响语言习得。反之,如果动机明确、自信满满会直接提高语言习得。所以根据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教师主要教学任务是将学生焦虑降低到最低程度。从各方面来讲,体验式外语教学不但可以减少教师在外语教学中的恐惧和焦虑,而且也能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的课堂。
2体验式外语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1创造学习环境
创造体验式外语教学人文环境及生态环境作为体验式外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的基础工作。从各方面来讲,体验式外语教学主要是全方面创造出有助于学习者产生内心体验的外语学习环境,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并且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这要求学习者自身语言学习环境需要具备一定的即时性、真实性、文化共通性。即时性就是学习对象与学习者之间能够展开交流和互动,简单来讲,就是学习者对于某个对象要素所做出的反应,学习对象应给予相应的反馈,学习者可以根据所得到的反馈,获取到相应的语言活动。所以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学组织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针对性地为学习者创造出更多的条件,充分运用好学校教育资源,为学习者设计出更多学习情境互动模式[2]。所谓语言学习真实环境,并不是要求实践者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展开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保证人物、气氛、语言三者有效结合。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实践者需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在外语语境中具备连接学习者文化语境所需要的要素,称为文化共通性。在外语教师将话题创设成对应的教学语境中,所创造的话题不但要反映出目标语言内涵的文化,而且也要反映出学习者在母语文化要素中所产生的关系。例如在外语教材中,设计与外国体育名人相关的故事,这样直接提供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文化的任务,所以应该尽量包括与学习者母语文化相关的名人故事。
2.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体验式外语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参与机会。其中参与学习分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形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直接获取到相应的愉悦体验。在教学任务设计中,教学组织者需要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自身的主体地位,学习时学习者才能将自身全部精力投入到语言学习中,并且产生相应的体验效果,但是要明确的是,这种活动并不是让学习者被动接受某些学习信息,而是教学组织者需要设计出相应的学习目的,学习者可以体验到自身的学习效果。在外语教学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充分调动起学习者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到语言学习中,在健康向上、和谐友好的学习气氛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3促使学生获取学习愉悦
对于体验式外语教学活动来讲,主要是追求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积极体验,与学生获取到愉悦紧密结合,这样既能给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学习乐趣,也能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时还需要意识到实现自身学习价值所带来的愉悦性。另外教学设计者要敢于将学习挑战转变成学习兴趣,克服在设计教学任务中所遇到的困难。唯有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者才会勇于面对一系列挑战,这样才能为主客体之间产生共鸣,创造出有利的条件。
2.4提高学习者学习动力
在语言学习理想环境创造的基础层次上,体验式外语教学能够促使学习参与者获取到愉悦轻松的学习体验,最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唯有学习者不断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才能积极评价自身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时也能为进入到共鸣和融合状态中提供更多的条件。这里所讲的共鸣状态可为学习者成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组织者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习者达到自身理想的学习效果,并且帮助学习者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
3体验式外语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唯有主动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3]。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学习才能获取到愉悦感,愉悦学习可以促使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之间产生共鸣,这也是体验的最佳境界。在传统外语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手段根本无法提供这些环境要素,所以不能保证学习人员可以达到体验式外语学习所要求的境界。简单来讲,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不但全面分析了语言条件和语言特点,而且在实践形式上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促使学生能够在体验外语的同时体验到外语学习的快乐。外语教学既是一个理论教学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教学的问题。笔者主要从外语教学理论层次上研究和分析,重视建立体验式外语教学的实践原则和基本框架理论体系,但是不管从理论层面上分析,还是从实践层面上分析,我国的外语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唯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促使外语教学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对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改革来讲,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体系仅仅是其基础工作,虽然是基础工作,但是却非常重要,是管理、开发外语教学资源,评估外语教学工作,促使外语教师发展等的理论基础。
4结语
体验式外语教学转变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生活,在体验中不断观察和认知,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体验式外语教学的具体应用仍然在探索阶段,具体的改革举措仍然需要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体验式外语教学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金艳.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国外语,2010,7(1):68-76,111.
[2]余渭深,韩萍.《大学体验英语》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作用的问卷研究[J].中国外语,2009,6(6):69-76,87.
关键词:文体分析 语音 词汇 句式
多年来,语言精读课的教学一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费尽心力,结果却差强人意。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精读课安排在了语言实验室进行,教师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采用了交际式、任务式、启发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还是注重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和句型,或者某个修辞手段的使用,不能把握语篇的宏观结构,洞察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和思想感情,这就影响了对整个篇章的理解和欣赏。文体学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是语言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跨学科比较研究,它是研究各类文体的语音语相、词汇句法和篇章语义的特点。在精读课中采纳文体分析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一、文体分析在精读课教学中的可行性
1.精读课中的文体分析可培养学生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文体学以各类文体的语音语相、词汇句法和篇章语义的特点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使用和分析不同情景中的恰当语言,涉及到语言的正确与得体使用的问题,文体分析有助于学生学会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使用不同的语体。在培养学生语言使用的正确性方面,我们是驾轻就熟,中学时期语言课上对语法的讲授系统全面,练习和测试也不计其数。但在培养学生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文体学研究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文体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理论基础。多数院校的语言专业把语言学概论开设在大三,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语言,把握语言与语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教学等各种关系,并提高对语言的重要性认识。而文体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综合了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了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辨证关系,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文体学与语言学是密不可分的。而且,高年级的学生语言技能相对较高,为其研究文本奠定了基础,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高级语言课本中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文章,可使学生使用正确的文学批评方法去欣赏和解读外国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语言基本功和综合人文素质,同时提升自身语言运用能力。
3.文体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对于分析作品和文本至关重要。高年级的高级语言课本上出现了一些文学作品的原著节选,使学生在分析作品语言的基础上,达到欣赏作品的目的。我们的学生往往独立分析的能力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大力指导下,对作品的大意和思想进行解析。“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文体学的任务是运用语言学理论与分析方法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帮助学生从语言技巧和思想内容的关系方面更深入地理解、合理地解释和充分地欣赏作品。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教师能对学生在文体分析方面要求严格,狠抓学生对作品的分析,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习得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密的思考方法。
二、文体分析在精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文体学理论在精读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文体分析上,其重点是分析具体文体意义和语言特征, 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 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1.语音。在传统的精读教学中, 教师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纠正语言课本朗读和情景会话中的发音问题。而把文体学理论引入精读教学中后,可结合上下文的需要介绍给学生如何通过语音的表达, 在特定的语境中取得与思想内容、语言目的相互呼应的文体效果,学会欣赏甚至模仿作者语言的独到之处。对语音的文体分析包括音韵、语调、重音、停顿、节奏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在诗歌的描写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2.词汇。学生在预习和自学中从字典上查到了词的性质、固定用法及其概念意义,而忽视了词的内涵意义,其实词汇的选择与语篇的主题、对象、写作目的关系密切。内涵意义是以概念意义为基础的,通过所指而传达出来的情感、语境、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当我们谈论词的内涵意义时,实际上我们谈论的是我们使用它时传达出来的对真实世界的经历。如《为失败者而牺牲的天才》一文,以具有文学天赋的勃朗特三姐妹为了她们的兄弟而牺牲自己为例,抨击了19世纪英国重男轻女的思想。文中有“弱的,不耐用的,不擅长的”等词汇,结合当时性别歧视的历史背景――女性是弱势性别。作者选用此词,既表达了女性在生理条件上的弱势,同时透析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地下,发人深思。探讨词语的内涵意义,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认识语言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句式。用文体学理论进行句式分析,不仅可分析句子的语法成分,还可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蕴含的作者态度、情感、心境等主观因素,透视句式的隐含意义,体会句式的特殊语用效果。如掉尾句把主要信息放在句尾,制造悬念,或发人深思,或引人入胜。《综合语言教程》中《我叔爷放弃当牧师的原因》一文,描述了一位非常招人喜爱的浸礼会的全职牧师――“我”的叔爷,他唯一的缺点是手脚笨拙。而文中多处使用的掉尾句非常精彩。句首的伴随状语展现了他如何在半夜顺着墙摸索着寻找电灯开关却没能找到的情景,充分说明了他的“笨拙”,并使读者急于了解后面发生的事情。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后,叔爷的心理状态先向读者展现了出来,使读者迫切想要知晓叔爷采取的补救措施,这样的文章跌宕起伏,妙趣横生,非常有吸引力。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有特点的句式进行文体分析, 探讨其句式组合、词语排列中可能蕴含的信息,以及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感彩等, 可使学生透过句式了解文章主旨,达到见木知林的效果。
三、 结论
综上所述,文体分析在语言专业精读课上的应用显而易见,它是提高学生理解、鉴赏和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技巧。教师应掌握一些文体学知识,从而使精读课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授课内容的深度和信息量,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语
参考文献
[1]2000年修订版高等学校语言专业教学大纲.
[2]王守元,郭鸿,苗兴伟.文体学研究在中国的进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徐有志.语言文体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工程思维;和谐;契合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是教学领域中富有争议的论题。教学界围绕二者谁指导谁、谁脱离了谁,二者应否脱离、能否融合,以及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中介、转化、实验验证等问题始终争论不休。正所谓“理论或许在挣扎着‘合理’的存在,实践却表现着存在的合理”。时至今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在当下的教学语境与教育环境中表现得更加扑朔迷离。无论是立于教学理论批评教学实践还是立于教学实践批评教学理论,总难免陷入“自是而他非”的窠臼,因而也就难以深入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两张皮”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研究视角的转换或许能够带来新出路的契机。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根本任务、操作程序和契合过程的分析,寻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之真谛。
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根本任务分析
教学理论的本真诉求,是为了揭示教学规律,展现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联,亦即对教学的本然状态进行如实揭示,这既是教学理论的根本任务,也是人们研究教学理论的本真目的。
教学实践的根本任务,则在于实现对受教育者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等,这一任务也正是人们积极进行教学实践的目的。
从(教学)理论的视角分析,我们可以推知“指导教学实践”并非教学理论的功能,也非教学理论研究的目的,人们所言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是人们应用教学理论的目的,是对教学理论应用所持的主观愿望,在进行教学理论研究时,以应用目的为研究目的很可能会影响到教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破坏教学理论的完整性。
从教学实践的视角考察,教学实践的根本任务在于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系统中的存在方式和状态负责,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理论绝非是为了“接受教学理论的指导”(而是为了依据教学理论所揭示的教学规律更加科学、合理、具体地进行教学实践)。
而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科学、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在期望的时间段内达到教育者所预期、同时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和受教育者所希望的一般社会化水平,并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亦即改造人的自然发展历程,尽快实现社会和教育者所预期、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因此,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就可以发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以教学目的相维系,就“真实”而言,教学理论隶属于“真际”、而教学实践则是“实际”,二者统一并共同服务于应然性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操作程序分析
教学理论作为特定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闭合系统,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逻辑主线,具备清晰、合理的逻辑结构,系统内相关联结关系间的推理具有逻辑必然性,正是这种逻辑必然性决定了教学理论对于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的约束力。而这同时也决定了教学理论在操作程序上是“理论思维”认知实体属性间的必然联系,并将联系形成判断、将判断联结成推理、将推理“一以贯之”以形成完整体系的思维方式,其特征是力求逻辑自恰、规避自相矛盾。同教学理论相比,教学实践则是开放性系统,需要全面认知教学中的各种实体及其不同属性,并直面教学中的各种矛盾。
就认知维度来说,特定教学理论是“少”、甚至可能是“单”,而教学实践所需的则是“多”、最好是“全”。教学理论的逻辑自恰性和必然性决定了其认知只能是立于特定前提的认知,这种认知所揭示的教学规律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而教学实践作为教学工程的系统实施,它对教学理论的应用并不讲求逻辑性,而关键在于“筹划”——从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精选并优化组合各种所需的教学理论。因此,教学实践的操作程序是“工程思维”——对“理论思维”逻辑地发现的属性间的必然联系进行直观地非逻辑复合,亦即对教学理论进行优化组合式的“筹划”。
教学理论以“理论思维”认知教学规律,必须逻辑地演进;教学实践以“工程思维”筹划教学工程,必须直观地非逻辑复合。“筹划”既取决于教学理论逻辑演进的深度和质量,又依赖于感性直观非逻辑复合的完整。由此决定了以“教学目的”维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筹划”阶段的必不可少。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契合过程分析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具体教学中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学理论同教学实践反复契合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分析从学理上可以离析出三个层面:
(1)教学理论视域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
(2)教学实践视域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
(3)教学实践视域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在教学理论视阈中的再审视。
教学理论所揭示的教学规律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检验、改造、修正、完善,这种教学规律在理论视阈中检视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这是第一层面;教学实践中教学理论见之于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形,同理论视阈中二者的契合会有诸多显著或不显著的差异,它是对第一层面的辩证否定,这是第二层面;第二层面教学理论同教学实践契合中所产生的问题会重新回到教学理论视阈中,进行理论视阈的再度审视,它同时也是对第二层面的辩证否定,这是第三层面。由此,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在此循环中,教学理论检验了自身的逻辑系统、其质量不断提高,教学实践加深了对自身的认识、其科学性日渐增长,由此教学的面貌不断革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也在持续循环中反复契合。
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之基本特征
(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状态:恒矛盾中求和谐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各有不同的根本任务,教学理论的存在目的并非为了指导教学实践,而是如实认知教学规律,教学实践的任务也不在于接受教学理论的指导,相反它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挑选教学理论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供依循的、并不仅仅由理论构成的教学方案、计划等。二者在应然性教学目的上相统一,因而二者之间不存在谁指导谁、谁脱离谁的问题,而是共同服务于“教学目的”。就二者统一于“教学目的”的要求而相契合的过程来说,教学理论的“真际”与教学实践的“实际”之间永远存在不可弥合的时空,将二者共同纳入实现应然性教学目的的轨道,则本然、实然、应然的矛盾与冲突就必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定教学理论相对于庞大教学系统的不完备性,显然使教学理论所揭示的“真际”总是满足不了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甚至我们集现有一切教学理论也不能穷尽对教学系统中任何一个实体的认知,比如教师、学生、课程、教材、文化等。“真际”与“实际”之间的恒久差距,本然与实然在应然性目的驱使下永远不可能“合二为一”,于是在教学领域就上演了一幕历史悠久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关系”论争剧,只是至今为止多数人尚未意识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合二为一”才是违反教学规律、永不能达到的“乌托邦”,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恒矛盾性”正是二者和谐关系的真态:和谐孕育了永恒的矛盾、在恒矛盾中求和谐。正是由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恒矛盾中显和谐”,才有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今天的繁荣,而现在正是我们认识其本真面目的时候了。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支点:筹划者与实施者的同一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以共同的教学目的相维系中,“真际”与“实际”才有了“真实”感,而在二者相互作用的契合过程中,“真际”终归要为“实际”的实施者所理解,否则其对于“实际”就没有意义,而“实际”也必须要为“真际”的研究者所关注,否则“真际”在“实际”面前就失却了旨归。一方面,“真际”离不开“实际”的滋养,尽管它不对“实际”负责;另一方面,更表明了教学实践对各种教学理论的“筹划”必须由实践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负责完成,而教学理论研究者尽管学有专攻,也只能是作为辅助者参与筹划或是对筹划提出建议,而不能代替实施者充当筹划者,二者契合的支点就是实施者,他们同时还是筹划者。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教学实践中的筹划是长期筹划与日常筹划的统一。教学实践的实施者要理解并精选教学中所需的教学理论,对其进行教学实际所需要的优化组合,筹划教学实施的方案、计划等。这种筹划既有长期性筹划,更有日常性筹划。长期筹划需要基于学生发展的高瞻远瞩,因此仅有理论学习固然行不通,即使是与学生日常相处的教师也未必能够做好长期筹划;而日常筹划即经常性筹划更是需要基于同学生朝夕相处的功力,这当然不是一般教学理论研究者能够亲为的,,而只能由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学实践实施者来完成。
第二,教学实践中的筹划是预先筹划与即时筹划的统一。无论怎样辩驳,其实教学实践中的预设总是在所难免,因而预先筹划自不待言,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谁都无法完全预设所有环节和问题,教学中的偶然性、突发性和创造性事件更是无法预设,故即时筹划在教学实践中就成为必须,预先筹划与即时筹划的统一正是教学实践实施者的工作性质,其他任何人包括教学理论研究者都无法越俎代庖。
第三,教学实践中的筹划是共性筹划与个性筹划的统一。就教学的最终目的来说,教学筹划是共性的,而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完整性却不容任意裁割,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并且学生与教师还具有主动发展的特性,为此,仅有共性筹划显然不行,而必须同即时筹划相统一,二者相辅相成,这种筹划当然也只有教学实践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才能够完成。
另外,教学实践必须以“工程思维”为操作程序,教学实践需要尽可能多的优质教学理论,同时也需要尽可能多的教学理论研究者的参与,这样就可能有效避免在教学实践中以“理论思维”操作教学实践的僭越,免除模仿特定教学理论的教学实践,或将教学实践还原为特定教学理论的演绎。
由此可见,教学实践的实施者成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契合的支点,而实施者要形成完成这一任务的能力,就必须具备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以学习、吸收并批判性运用(多质化的)教学理论,同时还要有博大的“实践情怀”,以全面认知、筹划教学工程,实施者在教学层面对于教学的实施与筹划不能依赖任何人,而必须自立、自强,必须彻底改变“伸手取经”的思维定势。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契合过程:循环式发展
上文所离析出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契合过程的三个层面,展示了二者循环的契合模式,而教学实践“工程思维”的操作程序决定了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并非直接由此及彼的线性契合,而必须经由一个“筹划”阶段,从而展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相互辩证否定、循环发展的契合过程,教学的变革也因此蕴含其中。
教学理论一般或直接或间接地源于教学实践,但教学理论视域中对教学实践的审视尽管以揭示客观教学规律为己任,却总难免带有研究者的主观色彩,而其逻辑推论也必须在实践中检验,所以教学理论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扬弃,教学实践的实施者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高度的理论自觉精神和博大的实践情怀精选教学理论并进行优化组合,制定出教学实施的方案、计划等,这一阶段即是筹划,教学理论经此阶段才进入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实践的实施者对筹划中的各教学理论进行检验,并随时调整、修正教学方案、计划等,同时为教学理论研究者对这些教学理论的再研究提供原材料,有可能会形成新的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