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方面的知识

审计方面的知识

时间:2023-08-21 17:22: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方面的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方面的知识

第1篇

1.审计的对象的比较

财务审计的审计对象是财务收支的活动项目和载体会计资料。而绩效审计是政府部门,或者是政府部门的附属部门和企业单位。

2.审计的目的

财务审计的目的是检查被审计部门的会计资料是否完整、真实,能不能与规定的预算吻合,但是财务审计得到的相关资料有限,必须有绩效审计来进行完善,所以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帮助被审计部门分析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在保证资源投入合理的情况下高效率高标准的完成目标。

3.审计的职能

财务审计主要是评价和检查事后的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具有检查错误防止纰漏的作用,是属于防护性质的设计,主要是起到监督的职能。绩效审计主要是对别审计单位的各个方面进行检查,找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管理上的改善,主要是建设的职能。

4.审计采用的方法

财务审计一般方法是详查法和抽查法,还有顺查法和逆查法。具体方法是查询法、复算法、函证法、审阅法等,专门的技术方法是抽样审计法、内部控制测评方法、计算机审计方法。绩效审计法相对比较复杂,主要运用的方法是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的技术方法,具体有逻辑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等。

5.审计的程序

财务审计的审计程序有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绩效审计的程序就是在这三个财务审计的程序上最后多了后续的审计阶段。

6.审计的标准

而财务审计在审计时则采用相关法律以及公认的会计准则作为审计标准;绩效审计的标准是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以及得到公认的管理实务。

7.导向方面

财务审计就是在历史财务审计中发现问题。绩效审计往往是注重关于被审计部门未来的发展。对二者各要素差异的比较更有利于我们从本质上清晰、准确的区分二者。

二、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比较

第2篇

内部审计是企事业单位中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企事业单位内部实现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企业为了良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就必须重视广电企业内部审计管理问题,努力做好广电企业中的内部审计工作。然而,受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影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广电企业的真正应用中却不能发挥出完全的积极作用,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也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来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管理,逐渐实现了传统内部审计方式向先进内部审计方式的转变,对广电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广电企业;内部审计

在广电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其内部实行严格的审计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换言之内部审计是广电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良好管理、推动广电企业的发展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广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方式也得到了改革和更新,本文主要讲述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下,对广电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进而通过对内部审计制度的优化改革,推动广电企业不断向前的发展进程。

一、广电企业中内部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在广电企业中,许多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都没有对审计机构的设置引起重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没有统一健全的相关审计工作规章制度来作为内部审计的工作标准,致使内部审计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中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另外,一些单独设置了审计机构的单位,虽然保持了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但是却没有做好审计和财务工作,把审计和财务工作归类到一起,没有做好对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部分单位甚至撤销内部审计机构,使得审计机构受到严重干扰,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也束缚了审计工作的客观实质性和独立性。

(二)广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方式还比较落后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广电企业的审计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已经越来越被普及,改变了传统的内部审计管理方式。计算机管理不仅在广电企业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同时也在各个办公软件和系统中作为主要工作运用方式,使得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在广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形成的各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投入到审计工作中,使得内部审计方式得到不断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审计软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现实问题却是没有真正准确符合广电企业的审计软件系统,审计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模式,从而致使最终的计算机审计结果还不够完善。

(三)广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单一,专业知识素养较低

在广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中,相关审计人员大多都是财会人员,而对审计这块的知识面就很单一匮乏,缺乏审计专业人员,专业的审计经验和技巧都还不够,从而使得整个内部审计工作就很难全面实施,不能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机构也把重点主要放在财会方面,容易忽略广告经营、广播电视技术以及新闻宣传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得审计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另外,广电企业的审计工作对专业知识素养要求较高,但很多审计部门中的审计人员学历比较低,实际经验也不足,在信息技术和法律专业的审计人员非常少,大多都是来自会计专业,对互联网、计算机通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严重匮乏,从而就不能满足广电企业内部审计的总体需求,阻碍了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的提高。

二、改善广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建设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机构

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能够确保审计工作正常顺利地进行,及时了解广电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状态和各种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审计质量。除此之外,相关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实践中,必须确保自身的客观性,要具备客观理智的判断,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不断丰富自身在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去。

(二)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对广电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工作是其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才能使得审计工作有一个统一、科学而规范的标准,同时也使得审计工作中的各个部门都能得到有效协调和把控,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统筹性。另外,有了健全的审计制度,才能在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及其审计备案制度上建立密切的联系,共同推进审计工作的良好开展。

(三)努力提高广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

在广电企业中,审计工作设计广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要求都非常高,针对广电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单一的局面,必须全面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各方面知识的专业培训,要求审计人员不能只具备财会方面的知识,还必须具备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法律等相关知识,尤其这两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必须加强,制定相应的培训考核标准。除了对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也不能忽视综合素质方面,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其综合素养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明宏.浅谈信息化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J].低碳世界,2016(02):117-118.

第3篇

一、我国环境审计现状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十分关注资源环境问题,为防止空气污染、森林和土地资源破坏,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为在我国开展披露环境信息的环境审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理论基础。

(一)我国环境审计的法规建设

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的研究还不成熟,难以用来指导环境审计实践,此乃为不争之事实。而且落后于己经开展的环境审计工作。1994年9月,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在《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中,由国家审计署提出了4个环境审计示范工程,以此研究用于环境审计项目的程序、技术和方法,探讨中国环境审计的基本框架,编写环境审计手册,总结环境审计案例。1995年,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开罗会议上,中国审计署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和责任、环境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具体阐述。

(二)我国环境审计实践发展现状

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实践的开展程度和操作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但是,从政府、社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来看,我国环境审计实践均做了大量的工作。政府审计方面,拓宽了环境审计工作范围,如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和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在社会审计方面,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足,审计内容单一,环境审计的作用主要限于消极的防范,远未起到环境审计应有的作用;在内部审计方面,目前,全国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企业很少,原因在于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出于追求利润的动机,企业不可能对自身带来的环境问题主动进行有力的审计监督。

二、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正处于环境审计的初步发展阶段,所以在环境审计的发展中必然会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一)政府有关部门及公众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随着十几年的环境保护的宣传和发展,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虽然环境审计在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还算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对我国的大部分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及社会各类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为企业和公众对环境审计了解的很少,从而导致了在实际环保工作中对环境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而审计人员对环境审计的意义和发展前景也没有更好的重视,对环境审计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缺乏更深入的研究。

(二)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滞后

我国在1995年的开罗会议以后才开始引进、宣传并开展了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受中国审计学会的推动,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才被逐渐的重视起来。但是审计专家、相关学者对环境审计尚无较为统一之认识,可谓是观点不一、立论种种,而且,大部分学者着重于研究环境审计的应用性理论研究,缺少实践上的论证。

(三)缺乏成熟的环境审计方法

从国际上来看,各国开展环境审计的一大障碍就是缺乏专门的环境审计方法,从而妨碍了环境审计的理论发展和环境审计实践的开展。尤其是在我们国家关于环境审计方法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因此有必要对环境审计的方法做系统的研究。

(四)环境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环境审计是一个综合了多种学科的领域,其中涉及到各种环境知识,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环境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大多精通于财经方面的知识,对环境专业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在目前的情况下难以胜任环境审计方面的工作。并且大多数的审计机构还没有开展过环境审计,审计人员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五)环境审计缺乏准则、立法的支持

我国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律和环境标准已经基本形成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督体系,为环境审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空白,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只能依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判断,在客观上给审计工作造成了困难。

三、解决环境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对环境保护与环境审计的宣传力度

加强环境保护与环境审计的宣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宣传:首先,加强对领导的宣传,领导是工作的主要核心,要让领导都认识到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带动整个环境审计工作。其次,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让企业认识到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使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视起环境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后,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二)加强对环境审计理论研究

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加快对环境审计方法、内容及程序的研究,以形成我国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方能确保环境审计工作质量,真正发挥审计工作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素质

环境审计涉及的领域广泛,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但具有扎实的审计业务知识,而且,还要求其掌握与环境有关的相关的知识,所以,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在高等院校开设环境审计专业,从学校里开始培养专门的环境审计人才,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审计队伍,为我国环境审计服务。

第4篇

关键词:审计案例;审计教学;案例教学

所谓审计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审计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审计实务的一些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解审计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强其审计实践操作能力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模式。

1审计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方面的问题

成功的审计案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而且要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同时还要能娴熟的驾驭课堂。然而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却缺少实际审计经验,而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审计人才,也不愿意到高校教学,因而导致学生缺乏对审计实务的感性认识,总感到审计学比较难学。审计学比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其他课程更需要实践经验,更讲究职业判断,审计人员积累的审计经验和技巧越多,审计职业判断就越敏锐。如果从来没有审计实践经验,有些审计任课教师自己都不能完全理解审计实务操作,那就更不可能将之通俗易懂的传授给学生了。另外,有些审计任课教师知识面比较窄,对与审计相关的会计、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在对案例者分析时就会不够深入、不够全面。

1.2学生方面的问题

有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差,对案例教学的参与度不够,很多学生为求高分,只注重死记硬背理,而忽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在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不配合或积极性不高,不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案例作业,不愿花费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和思考问题,在小组和课堂讨论中表现消极被动,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审计学课程产生了厌烦情绪。学生不配合案例教学使得他们实质上并没有真正领会案例教学的精髓,对案例素材的理解不够透彻,课堂上对案例的讨论也不激烈,课堂上仍然以教师为主,教师的提问、分析和点评全成了一个人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到了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使审计案例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1.3学校方面的问题

1.3.1教学课时少

目前我国各高校审计课程的教学课时较少,大多在48-72课时。要想在这样紧张的课时内较好地给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审计实务中,切实完成审计课程要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确是非常难的。在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下,在现有课时内也只能完成审计教材中审计理论和部分实务循环的教学内容,要想在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经典的审计案例和进行充分的课堂讨论更是不可能。再加上有些学校的审计学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级人数就有上百人,根本无法进行课堂讨论。审计课程教学课时少和班级人数众多已严重障碍了审计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

1.3.2缺乏审计模拟和实践环境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学好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审计实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弥补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掌握的不足,同时增强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对审计实习不够重视,一些学生想去实习但却找不到适合的实习单位。有些学生虽然找到了实习单位,但因为没有老师和审计前辈的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对审计实务仍是一知半解,再加上审计的保密性特点,使得他们在实习单位无法接触到实质性的审计工作,通常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跑腿或勤杂等工作,审计实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1.4其他方面的问题

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由于我国引入案例教学较晚,再加上审计资料的保密性,很难获取审计实践中发生的案例资料,与审计课程教材内容配套的审计案例教材更是少之又少。目前使用的审计案例绝大多数是根据实际发生的一些突出的审计失败案例编写而成,这些案例很少系统地展示整个审计过程。已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教师所选用的审计教学案例通常会选取一些较为经典的审计失败案例,但其年代久远,加上经济环境及审计准则的变化,多数已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些审计失败案例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外的审计案例,往往脱离中国的实情,不太适合作为我国审计教学的案例使用。还有一些选取的案例过于简单,不需要运用系统地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尚未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就已经可以猜测到结果了。这样的教学案例无法营造亲临审计现场的气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无法达到审计案例教学的要求。

2解决审计案例教学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2.1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审计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鼓励教师掌握更为广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审计实际操作能力。首先,高校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挂勾,成立审计教师实践基地,组织审计教师定期参加审计实践,即每隔一定的时间派审计教师到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兼职或脱产实践,以积累更多的审计实践经验,为审计案例教学配备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其次,可以聘请政府审计机构或会计师事务所、大型国企内部部门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来学校开设有关审计实务循环的专题讲座,通过听讲座,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整个的审计过程及其在审计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的措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开拓教师和学生的视野。

2.2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及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通常比较差,因此,必须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在课堂上增加生动的审计案例,对案例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用所学审计理论知识解决了审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所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改变审计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后不进行考核、不算入最终成绩,学生对案例教学就会没有积极性,从而发挥不了案例教学的应有作用。

2.3科学安排课时和班级人数

一方面,为确保审计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应合理安排审计学课程的课时量,既要保证有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给学生传授审计理论知识,又要有大量的课堂时间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如审计学一门课程的课时过多,不好安排时,可以把这门课拆分为审计学原理与审计实践两门课程,分阶段安排课程教学,并注意两门课程之间的适当衔接。在进行课程讨论之前,将讨论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让他们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积极准备,以避免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不深入,达不到预期的案例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和教学条件都跟不上,使得每个授课班级的人数越来越多,有的由于合班造成授课人数达百人左右,这种合班制授课无法有效开展案例讨论,不适合实施案例教学。审计学课程的授课班级应采用小班制,较为理想的授课人数为30人左右,以便于组织课堂的分组讨论,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2.4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创造实习机会

学校要积极为学生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建设审计实验室,购买审计实训软件,为学生把审计理论应用于实践创造条件。在接受课堂上的案例理论讲解之后,学生在校内审计模拟实验室上机操作审计实训软件,对审计实务循环的各环节进行一次模拟审计,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务,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从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到最终出具审计报告的全过程。这对具有一定的课堂理论知识,但并没有接触过审计实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此外,学校还要积极与政府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合作,建立学生审计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审计实习的机会,并配备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答疑。通过审计实习,为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5加强审计教学案例库建设

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和整理审计案例。许多高校将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上传到相关网站上,任课教师可以借鉴这些资源中的案例资料,实现校内和校外案例资源共享。另外,教师在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兼职或脱产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将所了解到的审计实例进行筛选改编成适合审计案例教学的真实的审计案例。当然,建立健全审计案例库,除了需要依靠任课教师个人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审计教育界和实务界等多方面的齐心协力和集思广益。建议由中国审计学会牵头,每年举办一次或多次审计案例研讨会,各大高校将自己整理编写的审计案例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最终将案例资料整理成册,实现审计案例资源共享,从而可据此建立较为成熟的审计案例库。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计案例教学主要存在教师自身审计实践经验缺乏;学生缺乏学习审计案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审计教学课时少,授课班级人数多;缺乏审计模拟环境和审计实习机会;审计案例过于陈旧或不适用等多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例如成立审计教师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去一些单位兼职或脱产实践;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来学校开设有关审计实务的专题讲座;改变审计课程期末的成绩考核方式,将审计案例课堂讨论也纳入考核范围;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当增加审计课程的课时,实行小班制教学;建立审计模拟实验室,购买审计软件,营造审计模拟环境;并创建学生审计实习基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机会;加强审计教学案例库建设等。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但案例教学法并不能取代传统的讲授教学和实践教学。只有把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曲明.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经济,2015(02).

[2]唐瑞芹.案例教学法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09)(上).

[3]李兆东.审计案例教学的误区与再造[J].中国大学教学,2014(8).

[4]周经纬,袁明智,方文俊.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1).

[5]王磊,张海晓.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教育,2012(11).

[6]李慧.审计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综合,2012(8)(下).

第5篇

一、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一)开展环境审计是改善我国环境现状的要求和必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工业化水平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地方政府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工业产值比重的快速增加,却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使得我国目前已经面临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危机,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二)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发展的自身要求,同时也是纵向经济责任扩展的必然结果。纵向经济责任扩展,要求我们必须将过去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想,转变为保持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目标不仅是单纯经济性的,还必须要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

(三)开展环境审计是全面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必要条件。在现行的经济核算办法中,并未将环境资源列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实际上,环境资源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重要比重。许多企业只关心实际生产成本,并不考虑其产品的生产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导致了高昂的环境成本必须有社会和纳税人埋单。只有将环境成本一同计入其产品成本,才能促使企业自觉改善生产条件,加强环境保护。

(四)从国际方面来说,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许多国家的环境审计不但立法完善,还建立了环境审计机构、体系,并拥有环境审计方面的专门人才。自从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上越来越得到认可,但是我国的环境问题却并不被世界认可,为了实现我国的经济国际化,全球化,不但经济上要向世界看齐,环境上更要领先,所以我们也要重视,而且必须重视环境审计问题,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良性的自然环境。

二、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薄弱,宣传工作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极大的改善,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起步晚、宣传缺失等现状,导致人们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不高,环境常识匮乏,环保意识淡薄。这也直接导致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探索不足,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尚未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甚至于国内审计人员也没有深刻的认识,更谈不上发挥环境审计的监督作用。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严重制约着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我国《审计法》规定,审计工作必须依法执行。也就是说:第一,执行的审计是经过授权的;第二,审计工作中对经济责任进行评价时,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就目前来讲,我国环境审计仅后者相对较为完善,已经颁布了十多部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395项环境标准,基本完善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监管体系结构框架,为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参考依据。然而对环境审计工作的授权却远远滞后于发展需要。我国对环境审计在法律规定上并未作出任何职责上的规定和授权,使环境审计在执行中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三)无明确行为规范和评价标准,环境审计的依据不足。目前我国相关标准均未对环境审计做出具体实施的指导,也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估标准。审计人员在执行环境审计时,只能参照其他方面审计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范,这就导致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审计风险加大。如对环保资金的界限欠缺具体规定,就会影响环保资产、负债、成本的核算;有些环保的效果和成本难以计量,按照目前推算的数据很难作为审计依据;有些环保事项为非货币计量,其成果或损失在会计信息中的披露存在缺陷,因此企业无法提交出规范、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

(四)审计人员环境相关方面专业知识匮乏。环境审计涉及领域极广,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相关人员不但要精通财会、审计知识,又要熟悉环境知识和相关法规。我国目前的审计人员多为财会方面的人才,对环境知识知之甚少,很难保证环境审计的执行效率和准确性。

(五)环境审计起步晚,基础薄弱。起步较早的国家,环境审计的制度和法规已经相对完善,审计范围也已由内部审计、政府扩展到外部审计、民间审计,审计内容也已经涵盖了从环保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环境控制系统设计与性能评价,到企业关于环保信息的披露等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而我国起步晚,涉及面窄,甚至于对于现有审计资源仍不能充分利用,难以发挥外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在环境审计方面的作用。

三、针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审计人员懂得环境审计致使第一步,要顺利开展工作,还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重视。因此,审计人员应积极进行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讨论,摸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理论标准体系,科学指导日常实践。与此同时,通过这种渠道广泛地宣传环境审计,为环境审计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完善环境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原有法律中尚未完善的条款应尽快补充,确立环境审计工作的法律权威性,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同时还应加强和完善我国环保方面相关法规,提高其作为环境审计依据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快环境会计制度的建设。开展环境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会计这一前提条件。所以,推进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加快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增加关于披露和报告环境信息的的规定。只有改变我国环境会计相对滞后于环境审计的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四)加强基础建设,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工作最突出的现状便是基础薄弱,要加强基础建设,首先要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环境审计道路;还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学习和引进先进国家的优秀成果,为我国环境审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内容。

四、对我国环境审计的构想

(一)审计方式应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在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拥有最高权威,能够足够吸收环境方面的专门人才参与到环境审计工作中,以弥补审计人员在环境保护方面基本知识的欠缺,从而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和准确度,保证环境审计的顺利进行。

(二)审计模式应以联合审计为主。进行环境审计,不但要具备财务审计的技能,懂得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对环境相关专业知识要求也比较高,仅具备财会审计技能,却没有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环境审计工作中就无法判断和评估被审事项的环境成本和效益,审计报告也就很难具备说服力。因此,环境审计的具体方式,可以尝试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体,审计人员、环保法律部门和环境专家联合审计的模式,从而提高环境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权威性。

(三)突破传统的审计机构设置,建立环境审计专门组织机构。现行的审计机构设置,是按被审计对象行业性质确立的,然而环境审计的对象包含所有与环境有关的主体及各种经营管理活动,涉及多个领域、单位,具有较高程度的专业性、综合性与系统性。因此应根据需要,适时设立环境审计专职机构,处理环境审计的相关事务,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6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审计 问题 对策 内部控制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单位内部审计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评判单位各项工作绩效以及公益、服务水平高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其能够有效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以及财务收支状况等方面的合法性以及真实性等,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业务工作变得更为规范。内部审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经途径,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约束机制具有较强的促进意义。然而,当前时期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中存在诸多较为突出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以寻求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本文就是首先对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目的在于为行政事业单位科学事实审计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标准与规范。

一、当前时期下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一)审计意识十分淡薄,认识不足

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均对审计工作的意识十分淡薄,且认识度较为低下,对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极为不利。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与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对此项工作认识度低下。单位领导对审计方面的知识显得非常缺乏,在实际管理与制定决策过程中,往往极易忽略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某些领导干部则简单地将内部审计等同于单位内部查账,并未对审计的具体范围进行清晰地认识,大大降低了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单位普通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度偏低。行政事业单位属于财政拨款类型的单位,普通工作人员一直存在这样的一个错误思想,就是单位运营好差,与自身不存在任何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普通工作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开展审计工作对单位的重要意义,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审计目标、职能以及定位等欠规范、欠准确

对于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其审计工作多数以财务工作为主,并未将单位耗材采购、人员选拔以及各项三公经费开支、内控制度落实情况的评估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列入至单位内部审计的范畴之中,从而使得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变窄,且内容变得十分单一。此外,单位并未基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审计工作的目标进行设置,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挖掘审计工作的深层价值。还有一些单位并未设立具有独立性质的审计部门,更无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工作人员队伍,严重削弱了审计所应有的控制、管理、服务、评价等方面的职能。

(三)因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而造成审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审计不管在何种性质的单位,其专业化以及技术性要求均较高,属于一项层次较高的经济学监督,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精湛的专业技术等。然而,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一个存在明显的问题为:大多数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一般均是由担任财务工作或者纪律检查工作等人员所组成的,并未接受过系统化的以及清楚的审计方面的业务培训综合操作能力较差,很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弱化了审计工作的力度以及权威性,无法完全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

(四)单位审计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管控机制,从而造成单位审计工作毫无权威性以及严肃性。具体而言,一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审计标准未规范、未统一。目前,我国尚未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制定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某些单位审计工作受到了单位领导的重视与关注;关于审计工作方面,缺乏远期规划,仅仅停留于近期。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均机械化地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单位内部审计规划,但是在制定审计规划过程中往往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脱离。此外,单位也并未制定出一整套较为详实的审计计划,也并未对审计工作的频率以及实际操作顺序等作详细地说明与规范,造成审计工作变得形式化;未构建科学、规范的审计监督与制约体系。大部分单位对审计工作的监督与制约重视度不高,造成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极易导致各种审计问题或者纰漏的出现。

二、当前时期下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确保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对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均需构筑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内部审计队伍,具体而言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构建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培训制度,不断使其知识储备得以更新,以提高其审计的专业化水准;培育审计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以及审计职业操守,以确保单位审计工作不出现任何风险或者纰漏;定期加强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注重审计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学习,对审计方面的实践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把握,组织单位审计工作人员参加审计、财务等相关的业务、法规等培训,最终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二)不断完善单位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体系

不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等方面的体系,积极开展单位的各项审计工作。作为公权力部门,内部审计工作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乎着单位的形象,也关乎到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大的方面就关系国家治理的有效性。若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就应该依法依规开展各项审计工作。所以说,应该注重加强完善单位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及制度体系的构建,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具体来说:根据实际国情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将单位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加以完善,尽可能多地制定出操作性较强的法规体系;单位应该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起来,根据管理层对审计工作方面的要求,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内部审计章程与制度等,以制度层面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性更强,可操作性更强。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审计的认识度

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度:构建工作人员学习审计知识的在线系统或者体系。每次领导完成培训之后,可由其组织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传统培训的精神与实际内容,在培训课上,向单位工作人员强调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认识度真正地提升;可通过颁布文件的形式,发至单位各个部门,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牵头学习文件精神,并组织本部门全面学习审计方面的相关知识,每年可以开展4次学习计划,到年底时,对工作人员的实际学习情况采取书面加实践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参加不积极的部门应严厉批评,取消该部门参与本年度单位目标考核,并对考核成绩进行公布,对于考核成绩优秀的工作人员,应该注意树立典型,让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为有效降低学习成本,可建立统一的学习机制,由此既可以为参与学习的人员提供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而且还能使学习教育效果获得显著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然而针对实际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应该采取强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雅莉.如何加强对事业单位审计的信息化工作[J].财经纵横,2009

[2]朱书玉.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J].现代审计,2008

[3]胡晓焱,王恭让.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如何深化[J].中国审计,2004

[4]郑康萍.关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思考[J].现代商业,2009(6)

第7篇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072-02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的领域与职能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多领域知识开始渗透于现代医院的审计领域,所以,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综合素质更高的内部审计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审计人才既要具有丰富的审计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全面的整合审计资料,完成基本审计工作,又对其他多领域知识有所研究,综合知识水平较高。另外还能对宏观经济形势做出较好的综合判定,以及较好的沟通、学习等能力。

一、专业复合型审计人才应当具有的素质能力

1.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多领域知识。复合型的审计人才不但要熟悉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税法等法律知识,还应该具备管理、金融、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综合对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作出全面整体的把握,为医院的管理层提供精确、完整的多方面详细分析,评估医院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对重要项目之间的相关程度作出结论及报告。目前,许多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都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收支或医院相关收费等方面,没有科学系统的审计流程,所以,就需要我们的审计人员利用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改革、控制和审计。

2.持续学习能力。社会不断发展,现实情况日新月异,形势错综复杂,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也都处于不断的更新完善之中。作为一名复合型的审计人才,必须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不能止步不前,要顺应医院的发展和时代要求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不断进行学习,充实自身,丰富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以适应新形势下复合型审计人才的业务需要。

3.计算机应用能力。审计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是未来审计工作的趋势,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内部审计流程,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医院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相关审计人员要积极学习各种计算机技术和知识,了解医院网络安全控制情况,理解医院对网络环境的安全保密计划。

4.沟通能力,创新意识。有效的沟通可以取得组织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协调,减少冲突,改善与组组织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内部审计成员之间信息共享,互相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内部审计工作力量。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又要求审计人员应该有不断创新的意识,时刻紧跟时展与医院的各项发展。要勇于接受新挑战,学习新技能,研究新成果。

5.服务意识与自律能力。审计人员是为广大人民和整个社会服务的群体,医院的内部审计人员更是立足工作,服务大众的,所以,所有医院审计工作者都应该时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始终以服务者、协助者、帮助者的姿态进行各种审计工作。同时,要有清醒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严格自律。

二、有效进行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办法

1.注重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医院领导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督促他们在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基础上,一定不能忽视并拓展专业知识领域,而且要努力加强实践活动和电算化训练。医院要尽可能多地组织相应的培训和讲座,并结合考核制度,考核与鼓励并举,使审计人员不断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2.注重多学科多专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审计人员在学好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学习金融、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多领域交融吸收渗透,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多能力、多技巧的复合型人才。要注重实际审计需求,积极吸收多领域专业人才,这样既可以减少审计培养成本,又可实现审计所需目标。

3.知识和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除了专业知识,努力进行道德修养,创新意识,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培训对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同样十分重要。审计人员除了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等,具备较好的保密法律意识和素养,做到自觉遵守保密制度,自觉规范保密行为。同时,医院还要努力培养广大年轻审计工作者的责任心和学习积极性等,努力培养肯钻研、有上进心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

三、总结

随着国家财政部、卫生部的不断重视,内部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医院的内审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专业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较为紧缺,需要加大培养力度。所以,医院的领导、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都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加强和完善各种控制及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为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的更好发展提供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程晓燕,翁文基.医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审计&理财,2008,(10):11-12.

[2] 陈佳俊,贺颖奇.当代国际内部审计的变化与中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J].审计研究,2010,(2).

[3] 胡可为.浅析知识经济时代医院内部审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8):15-23.

第8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也随之迅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审计风险也日益加大。文章从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策。

[关键词]

电子商务;审计;审计风险

现如今,电子商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原有的传统商业模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这种环境下,相关电子商务的审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的概念

今天所说的电子商务一般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商业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就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商务活动以及反映这些电子商务活动的会计记录和网络记录进行的必要的审计。它包括两个方面:①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电子商务活动以及所反映的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进行审计;②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合规性进行审计。在这样的环境下,审计的一些主要要素也发生了改变。首先,审计环境由审计人员亲自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证据的收集变为借助因特网、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来进行;其次,审计对象由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的其他信息变为计算机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或者储存信息;另外,审计方法也由人工变为了系统自动运算生成。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的审计风险。

2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研究

2.1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不完善

虽然我国在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有关电子商务审计准则的制度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仍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一方面,我国电子商务还缺少基础性的法律。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已出台多年,但整个电子商务的法律体系还没建立,很多电子商务细节缺乏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现行的审计准则对电子商务审计有所涉及,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时的标准和具体程序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注册会计师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时和传统审计的方法一样,这很可能会带来审计风险。

2.2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网络安全问题严重

人与人之间的高度的信任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础,但是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人们的信用观念相对淡薄,企业的信用水平低下,这难以保证企业与企业、企业和个人之间交易的正常稳定的进行,很可能导致信息造假、欺骗、欺诈等风险行为,导致电子商务风险的出现。另外,网络安全问题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信息的造假、信息的篡改以及对信息进行窃取等。如果不能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无法获得真实可靠的审计证据,审计的风险自然就会增大。

2.3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内部控制薄弱

我国的电子商务兴起比较晚,很多企业刚开始运用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自己的业务,对电子商务的一些细节和特点还不太熟悉,电子商务的管理及其控制对于很多企业都存在很多漏洞,诸如运用电子商务的购销业务,电子发票的开具和保管等,这些都加大了我们对电子商务的审计风险。

2.4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够

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涉及审计、会计、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等多方面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审计时不仅要掌握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也要对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刚刚兴起,这方面的审计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专业胜任能力上都存在严重的不足。此外,审计老龄化也是个突出的问题,年龄较大的审计人员虽然在传统的财务审计方面经验丰富,但对电子商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

3我国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的防范

3.1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能够对电子商务活动起到规范的作用。虽然我国在电子商务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这些法律法规还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电子商务审计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制定上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制定出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隐私、保护平等竞争、保护公平交易为原则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3.2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维护网络安全

能否有效的解决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问题,依赖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与企业和个人相关的税务、工商、质检等系统,来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库,并且可以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提供信用查询,这样可以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状况做出评判,以此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3.3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提高管理层对电子商务内部控制系统的认识、强化电子商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因此,对企业管理层的现代化管理教育和培训十分重要。企业的管理层要重视企业内部控制部门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部门对企业管理的参与。企业的内部控制部门要定期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包括针对电子商务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

3.4加强电子商务审计人员的培养

第9篇

一、计算机环境下审计风险成因

审计是专业人员依据审计准则向社会提供的专业服务,其主要目的是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专家意见,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信性。分析现代审计环境和审计技术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机环境下导致审计人员未能有效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漏报情况,以致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技术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和审计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

1、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有待提高。计算机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审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只依靠审计人员过去的知识和技能是难以胜任的。此时,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会计、财务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硬件、会计软件、信息处理技术及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审计人员不同时具备这些知识,则在审计取证的过程中,在进行人机对话时,很可能出现审计人员所得与所想的会计信息存在偏差,而这当中也可能隐藏了重要的审计线索,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有待加强。与传统手工审计相比,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风险的内容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或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集中表现在计算机审计风险隐蔽性强、可控性差、破坏性大等特点上。审计人员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仅仅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而不考虑审计风险内容及其内涵变化,必然会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降低审计效率,从而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审计期间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公允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

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通常表现为手工控制,这种控制形式责任明确也便于审计人员的调查和做出客观评价。而在计算机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控制的方式由手工控制变为手工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相结合。手工控制主要通过设置不同人员的权限来实现,由于现行会计软件多为商品化软件,被审计单位对程序的设计缺乏足够的参与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被审计单位在人员权限设置上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计算机控制又受到程序设计的影响,程序审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控制的效果。不法分子也可能通过篡改程序或嵌入非法程序来影响计算机控制的效果。再有,被审计单位的组织形式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不同程度地调整,在手工会计系统中,被审计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地、轻易地实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而在计算机系统环境下,就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2、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审计所需信息。审计是审计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依据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资料进行鉴证的过程。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取得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如果被审计单位不积极提供充分的资料或隐瞒一些重要的变更事项,如会计程序的变更、人员权限的变更等,势必会影响到审计人员所取得审计证据及其对审计证据评价的客观性,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环境方面的原因。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也越来越复杂。各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广泛运用,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报表编报和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人们传统的认识程度,特别当企业跨地区、跨国家经营时,其复杂程度就更高。

1、审计的内容不断扩大。在计算机审计中,审计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手工审计环境的内容,还包括对会计软件运行的评估和审核及对程序中安全控制措施的审查,如人员权限的设置等。审计内容和范围的扩大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审计线索趋于隐蔽。在传统手工审计环境下,审计线索都是以纸质形式存储的,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可见的,需要时取得也较为便捷。而在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会计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的,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时必须通过人机对话,从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调出所需会计信息,才能加以阅读。会计信息存储的隐蔽性导致信息取得的复杂性,必然会加大审计人员审计风险。

3、会计软件种类繁多。市场中会计软件的品牌、版本众多,审计人员不可能完全熟练地操作所有的会计软件。同时,会计软件的升级,也会影响审计人员对历史数据的提取。软件公司基于保密的考虑,一般也不会轻易地向审计或其他外部人员透露其软件设计程序。这又势必会影响到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生成与传递及内部控制的评估。

二、审计风险防范建议

(一)严格筛选风险较低的审计客户。这一要求是指事务所在接受审计客户时,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目标、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诚信程度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仔细的分析,以把握客户的整体情况和审计风险的可控性。然后,选择审计风险较低的企业作为审计客户。这一要求并不表示在选择客户时,只能接受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很好的企业,而表示只能接受经营者管理层较讲诚信的企业作为审计客户。企业的经营情况好坏不是决定是否接受审计委托的根本条件,因为不管企业经营情况如何,只要企业经营者能按照会计准则和披露要求客观公允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只有当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执意歪曲财务报表时,审计风险就会变得难以控制,因而必须予以拒绝。

(二)加强审计人员培训学习,强化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风险意识,降低计算机审计风险。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准则的实施和执行。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在新的审计环境下,尤其要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出色地完成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强化风险意识,严格依照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降低审计风险。

第10篇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Judgment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根据以上我们对主体因素的界定,影响审计判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Einhorn与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中的前两个因素知识和能力属于主体因素。但用这两个因素概括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是不全面的,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审计判断主体因素应包括:性格、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经验、努力程度。

(一)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人格心理特征,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影响的反应而形成的一定的态度体系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它同样能够表征个体判断绩效方面的差异。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性格进行了分类。如A·培因和T·查理按照理智、意志和情绪哪一种在性格结构中占优势来把性格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三种。H·A·威特金按照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把人分为依从型和独立型。

在经济学中,根据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把人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三种。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判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判断错误的风险,但承担的风险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待风险的态度。如果一个风险偏好者进行审计判断,其判断结果往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把其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置于高风险的境地。风险厌恶者在进行审计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设法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从而导致审计成本上升、效率下降。应该说以上两者的审计判断绩效都不好,但就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的审计判断绩效强于前者。因此,我们认为风险中立者,或者考虑审计效率的风险厌恶者,具有取得良好审计判断绩效的基本素质。

(二)知识、技能、经验、记忆

一般来说,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但对个体来说,知识是指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显然,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个体已经获得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作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比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却讲不清这种知识;许多人能流利地说本族的语言,但却说不清语法规则。在审计判断过程也是如此,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虽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但却说不清审计判断是如何做出的。因此,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智力技能,即完成各种智力程序的能力。显然,程序性知识是长期实践逐步积累形成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判断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审计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无论在哪个国家,要成为胜任的审计人员,就必须首先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因此,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既是对要成为从事审计业务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是否具备从事此项业务的基本知识的检验。同时,审计人员做出正确的审计判断还需要具有程序性知识,也正是这些程序性知识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审计人员的个体的判断绩效的差异。因此,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但后者影响更大。

在Einhorn与Hogarth以及Libby绩效函数中,把能力(Ability)作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变量。这里所说的能力不是指普通心理学中所说的能力,而是指完成信息编码、检索和分析任务的能力。这一定义是从信息加上角度出发的。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能力相当于技能。技能是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稳定的、复杂的动作方式系统,这里的动作是广义的既包括外显的实际操作,也包括了内隐的智力动作。技能按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类,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动作的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但以抽象思维为其主要成分。因此,Einhorn,Hogarth和Libby绩效函数中的能力应属于智力技能范畴,而智力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一些研究审计判断的西方学者(比如,Libby,1995等)把经验作了更加广泛的定义,认为经验是包括第一手和第二手与任务相关的能够提供在审计环境中学习的机会的广泛的境况。根据此定义,经验不仅包括亲自参与完成实际审计的境况,也包括复核其他人的工作、收到上级人员的复核评论、收到结果的反馈、与同事讨论其他审计、阅读审计指南和培训。此定义存在以下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经验界定为可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是不恰当的,各种提供学习机会的境况只能是为增加经验提供了条件,或者说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但不等于是经验本身,经验应该是这一过程形成的结果;二是过于宽泛,包括了学习间接知识和获取直接经验的境况,很难划清知识和经验的界限,也不能体现经验的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审计人员的经验应界定为:直接通过实践形成的技能,或者说是技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它通过技能的形式影响审计判断绩效。Marchant(1990)也指出,间接经验形成一般知识,直接经验形成具体知识。依此就可以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能够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因为它们具有比较高的技能,而这些知识又需要长期的审计实践的积累。

被认为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事物的反映。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学家Hogarth(1985)指出,一个好的记忆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判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些研究人员(Pumlee,1985;Moeckel和Plumlee,1989;Frederick,1991)研究了记忆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并指出:在完成一个具体任务期间,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记忆对决策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记忆与经验、技能等要素是什么关系?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它们是把记忆作为导致不同经验差别的原因来看待的。大量有关记忆的研究是在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和新手之间进行对比。有的研究(Frederick,1991)表明,经验的审计人员存在着一个图表式的记忆结构,对内部控制优先回应,而新手只能根据线索回应;也有的研究(Choo和Trotman,1991)表明,有经验的审计人员能回忆起更多的与持续经营假设不一致的信息。我们认为,记忆既是形成经验的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在形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审计人员的陈述性知识、智力技能或程序性知识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智力技能是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记忆既是经验的形成手段也是经验的内容。当然,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雇员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个体内部因素(能力和性格等)、个体的外部因素(所受的教育、培训、经历等)的函数。上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与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动机和努力程度

动机是激发个体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因此,审计人员的判断绩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动机的影响。正因如此,一些绩效评价的研究者(Campbelletal,1993)把动机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原因。我们并不否认动机在绩效中的作用,但把它作为影响绩效的直接因素是值得商榷的。

在影响审计判断的绩效的诸多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努力程度是一个主观性最强的因素。在一项审计判断中,审计人员努力和不努力、努力程度大小都会导致审计判断绩效的不同。努力应该是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来自于审计人员的动机,动机越强努力程度也就越高。一个特别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比一个不太重视个人声誉的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绩效要好。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努力程度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直接因素,动机通过影响努力程度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审计人员的动机受需要和激励两个因素的影响。努力程度除直接影响审计判断绩效以外,还影响陈述性知识和智力技能,审计人员的努力程度与其陈述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成正向关系。努力程度、动机、需要与审计判断绩效的关系如图。(图见11期杂志)

三、审计判断绩效的任务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任务因素

我们认为,任务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主要因素之一。任务的特点不同,对审计判断绩效影响是不一样的。Hogarth(1985)指出,审计判断的正确性是个体特点和任务环境结构的函数。任务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任务的复杂性、任务的重复性、任务的规范化程度、任务的类型和任务质量等,其中前两项受到了广泛关注。任务的复杂程度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如表。(表见11期杂志)

从上表可以看出,任务越复杂,其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需要的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比较而言,复杂程度越低,或者说任务的结构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取得好的判断绩效。审计人员不断重复的参与同类审计项目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审计经验。

(二)环境因素

Libby和Lufut(1993)指出,审计判断的环境因素包括:判断指南和技术辅助工具、多层组织的背景、责任关系、连续的多期的判断任务以及为了得到一个好的绩效的相当程度的货币激励、时间压力等。无疑上述环境因素都会对审计判断绩效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基本上局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范围比较窄。事实上,审计人员做出审计判断不仅要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事务所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行业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因素应包括影响审计判断主体和客体的各种环境因素,既包括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环境因素,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之外的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多层组织背景、责任关系、激励和时间压力、组织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这里不再具体展开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 环境审计; 江西省; 障碍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指向生态经济,环境审计也是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江西是个生态大省,发展生态经济势在必行。江西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下,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实行环境会计、环境审计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审计要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保护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的措施就是实施环境审计,合理制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但目前江西的环境审计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江西实施环境审计的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足

(一)研究相对滞后

环境审计的开展,理论应先行,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理论相对滞后,不是理论指导实践,而是在实践中总结不成体系的理论。江西省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能结合实际去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因此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但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仅限于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我国环境审计实务及理论研究状况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虽然是1998年审计署组织了有关人员编写《环境审计》实务丛书,开创了我国“环境审计”的新局面,但由于环境审计的学科独特性,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及实务严重滞后,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开展。

据笔者调查,目前江西省所有的高校中都没有开设环境审计的课程,对环境审计开展专题研究,在江西省的省级课题立项中,也没有专门的对环境审计的研究。而且审计人员也鲜有将环境审计的内容融入日常审计工作中。

(二)对环境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同开展环境审计工作较早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差距明显,审计机关内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包括相当数量的审计人员在内,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的意义及发展前景。这种状况阻碍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

当前,江西经济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还相对淡薄,环境审计尚未被社会所公认。一是对环境形势严峻性认识不足,没有从宏观大局上去研究和思考环境审计,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二是对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维护经济安全、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意义,影响了环境审计的深入开展。

江西是革命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青山绿水,如要在拥有金山银山的同时拥有绿水青山,就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并能自觉接受环境审计的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审计氛围。从另一个角度讲,环境审计是审计研究的新领域,在刚刚起步阶段,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一项较为陌生的事物,包括审计人员在内的不少人至今还未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审计工作的内在联系,所以首先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从而使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审计立法缺失

(一)未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

目前,尚未制定具体的环境审计实施办法以及对审计结果的评价标准,这对环境审计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环境审计客体有关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前面提到的审计是否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特定主体造成的排污和生态影响进行评估,审计环境报告所披露的环境责任、环境费用和环境风险,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环境审计信息的真实、公允。

虽然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自然资源保护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些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但针对环境审计的实务,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怎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贸易以及污染责任保险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制订出台了高污染、高风险的产品目录,严格了企业上市的环境核查标准,但环境审计如何介入,如何干涉?审计出的结果如何应用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意义。

(二)环境保护立法不健全

自《环境保护法》1989年修改至今近20年。面对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与实际情况脱节,覆盖领域不全,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如缺少土壤污染、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核安全等。而据报道,中国的入侵物种占世界危害性入侵物种的50%。《环境影响评价法(草案)》第四条曾规定,“制定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区域开发、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即将一定类型的政策列入环评范围。这本来可以成为我国纳入政策法律环评的契机,但最终被以“缺乏可操作性、缺乏经验、立法条件尚不成熟”等理由而在正式立法中删除。

由于法规、政策的实施作用范围广,影响深远,一旦有误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环境法律配套滞后,不易操作、原则性规定多,影响了法律的贯彻执行。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却没有明确参与范围。大项目或污染重的项目,各级政府可以重视把关,中、小型建设项目却不在“评价”之列。而这些中、小项目不可能都建在园区,有些甚至紧挨居民区,却没有明确标准规定公众参与范围,使基层环保部门难以操作;许多新的制度与理念未能体现。排污权交易都没能在法律中规定;对当前环境问题针对性不强,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如地方保护问题等;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力度弱,缺乏强制手段,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008年颁布的《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中规定,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保部门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补办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没有建成,或者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而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①如此处罚力度,对于大的项目犹隔靴搔痒,客观上甚至有鼓励违法之嫌。

(三)环境审计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有关环境审计的体系尚未建立,这不仅仅是江西的问题,也是全国普遍性的问题,环境审计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审计机关的审计的时候也是无法可依,这也是导致实施环境审计很大的障碍,如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式;环境审计体系的基本模式;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的环境审计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等方面都没有相关的规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快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环境审计合法化、标准化、成熟化。

三、环境审计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教育培训机制

(一)审计人才培养中缺乏与此相关的知识

目前还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他们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他们的专业背景中没有相关环境的知识。

根据调查江西各高校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开设环境等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导致审计人员真正到了审计的岗位上缺乏环境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真正在工作中就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培养体系培养不了环境审计师,虽然现在高校大兴学分制,可以选修这方面的课程,但从调查的情况看,对于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课程大多数高校没有,即使有,对于这类专业性太强的科目,也很少有同学选修。

(二)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

环境审计的实施对审计人员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很高,要求审计人员要有经济学、统计学、工程学、法学、化学、医学和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现状是目前绝大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是会计、审计、财务、经济法等学科。由于我们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适应环境审计,要加紧对现有审计人员环境知识方面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使其增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法学等多方面知识,成为既懂财会又懂环境科学的环境审计人才。但目前江西对环境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没有相关的培训机构,审计部门也没有组织类似的学习活动,而现有审计人员大多出身财会,缺乏系统的环境审计知识,因此必须组织培训班,使审计人员拥有环境知识和相关知识,成为具备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通才,为环境审计人员队伍提供有利条件。所以,应从现在开始起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配备一批环境审计专业人员,以适应环境审计的需要。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工业发展融入生态保护中,探索生态工业模式,力争建一个全国性生态经济示范区,相信环境审计在这个目标中应大有作为,针对环境审计在江西的实施障碍,对症下药,扫清障碍,相信江西不仅能拥有金山银山,还能拥有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 陈淑芳,李青.关于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当代财经,1998(9).

[2] 陈思维,王晨雁.《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的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7).

[3] 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4] 傅东.试论环境审计[J].浙江经专学报,1997(4).

[5] 广东环境审计课题组.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审计[J].广东审计,2003(2).

[6] 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审计研究,2004(2).

[7] 黄飞.我国环境审计现状、问题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5(5).

[8] 蒋玮.我国环境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 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 刘家兰,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9).

[11] 李雪,杨智慧,王健姝.环境审计理论结构研究[J].财贸研究,2002(5).

第12篇

关键词:审计;培养;人才

我在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毕业后一直在会计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因而对审计工作的人才培养感触颇深。从审计对象看,既有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还有对大型企业集团年度经营状况的审计:从审计企业类型看,既有工业交通企业,流通企业,还有金融企业和新闻单位。多年的审计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审计工作是门综合性、应用性、政策性很强的科学。要搞好审计工作,必须加强对审计人才的培养。要从学校做起和在工作实践中刻苦的不断努力,培养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培养既精通国内业务知识,又要具有通晓国际业务的审计人才;培养既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又要懂的政策、讲究方法的人才。总之,只有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我,才能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人才。

一、应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应包括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两项基本素质:一个是专业知识素质,另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即通常所说的“德才兼备”。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职业界的新人就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即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撰写报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即适合会计职业的个人特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的能力,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领导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等。三是广阔的商业视角,即战略思维、市场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要求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中也同样适用。因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对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其中具体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指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能力等。

以上诸种能力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十分缺乏,涉及有关能力培养的教科书也寥寥无几,往往从学校毕业后很难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实践证明,一个审计人士的成功或者说一个台格的审计工作者,专业技术能力只占全部积极影响因素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则要靠上述诸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这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引起了相当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而我们大学教育缺乏接受这类培养的机会,导致学生毕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要去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大部分用不上,而要用的知识学校里没学到,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积累提高。如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需要与有关部门的行政领导和管理人员打交道,需要检查和评价他们的工作,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报告给他们及其上级有关部门。正是由于审计人员会发现被审计单位和人工作中的错误、无效或效率不高的情况,所以也就会存在着潜在的各种矛盾,人际冲突,也就必然需要熟练的协调能力,适应的表达和应变的能力。因此,在学校除了学习基本审计理论和方法外,还有必要结合审计实践中的案例,组织行为学中有关人际冲突、人际沟通的方法理论来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才能胜任审计工作。

二、应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外界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风起云涌,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改变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市场也必定是开放的市场,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必然要求审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求培养通晓各种国际会计、审计、国际经贸,金融知识和其他相关国际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为此,我们的教育和学习应瞄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积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级审计人才,这才是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目前,一些国家为若干专业设有国际通行的专业资格,为各自的领域设定准入标准。这种专业资格代表了各个专业的国际水平,审计职业也不例外。我们的教育要直接瞄准国际标准,全中国的国情和行业特点,既要采用国际流行的专业教材,掌握最新的教学内容,又要借鉴国际流行的教育模式:既要改进专业设置,革新教材内容,也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这样就能使审计人员及时掌握世界上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这样,我国的审计人才才能在国际会计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三、应培养具有高科技电算化审计人才

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是科技现代化主要特征,审计工作也不能例外。要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审计人才;另一方面,要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熟练掌握和使用现代科学技术。:

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民经济、电子政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变化既是对审计工作的挑战,也是对审计人才培养的挑战。这种挑战源于包括财务在内的各种管理活动的信息化环境日益完善,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日益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信息的记录介质、存取方式、处理方式正在实现电子化,从而导致了各种业务和财务数据的迅速电子化。在这种条件下,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甚至开始被废弃,全新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手段必将取而代之。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应用科学化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四、应培养多学科复合型审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