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

时间:2023-08-21 17:2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职教育理论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职教育理论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最近几年,大数据的发展使得生物、环境、金融以及军事等领域都进行了一场革命,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如何充分抓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1高职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职教育过程中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前,我国很多高职在设置教育课程时侧重于对教材基本知识的课堂教学,无法与实际相结合,这样就导致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中的某些核心技术无法形成正确的理解,以及无法真正把握教育技术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而不能将所学习到教育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相结合,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第二,高职教育的实践力度小,约束了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大部分高职特别强调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教学,但是,还有一部分高职仅仅安排理论教育,没有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这就容易导致高职偏重教育理论往往忽略了教育的实践模式。更有甚者,有些高职的高职教育仅仅存在于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开设相关的高职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学习教育课程的积极性较弱,无法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薄弱。

第三,高职教育采取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加课堂讲解的教学手段,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的积极性。传统的高职教育采取多媒体教学与教师课堂讲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核心,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课程的演示讲解重点知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特点。高职学生学习知识仅仅通过老师讲解以及笔记来进行教育课程的学习,这导致高职学生无法培养独自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第四,高职教育的相关机制不完善。相关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大部分高职在开展高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的内心活动趋势,也同样为高职高职教学的工作者开展工作带来了很多难度。我国高职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课程考试以及平时成绩相结合的考察机制,教学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仅仅偏重于学生的过程化,这无法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高职开展高职教学的初衷,同时也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第五,高职的高职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化缺乏重视。社会的复杂性使得每个个体也具有各自的特性,这就导致了内心精神层面也存在差异化。在开展高职教学时,我国高职应该要求教学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化,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2高职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改进措施

2.1建立健全相关教学机制。完善的教学机制,使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精神思维的动态,真实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等都有很大帮助。基于此,高职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传统高职教学模式、推动人性化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等等。

2.2强化高职人才培养环境建设,重视高职教学工作。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加强高职教学尤其重要。加强高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除了景观环境的建设外,还需要注重高职精神文化的建设,这具有更高一层的意境,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应该完善高职的制度文化建设。

2.3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性发展。系统全面的知识理论对践行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时要重视创新性。除此之外,高职教育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性。

2.4提升高职教育队伍的整体质量。高职教育中的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培养一批高质量、高品质的教职工队伍。首先,高职教育中的工作者要具备强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高职教育中的工作者要具有较高的人才培养意识;再次,高职教育中的工作者应当树立平等的教育理念。

2.5改善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优良的技术能力,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高职教育的模式,这样可以呈现更好的效果,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3总结

我国在进行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我国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数据时代下,我国高职院校应该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为社会各界培养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引用:

[1]田其英.大数据时代对高职教育教学影响及变革研究[J].现代交际,2016,(16):229-230.

[2]吴地花.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6,(04):120-123.

[3]裴浪.浅析高职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发展趋势[J].无线互联科技,2015,(15):99-100.

第2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deficiency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setting and cultivation idea are prominent.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of "indispensable and enough theoretical knowledge" under the needs of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ensur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 In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interpreting the principle of "indispensable and enough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its rationality and connotation by using advanced theory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thre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realize it: first of all, to develop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ondly, to connect with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finally, to dialectically understand the needs of meet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关键词:“必须、够用”原则;量度;课程

Key words: the principle of "indispensable and enough theoretical knowledge";measure;cours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57-02

1 问题的提出

针对八十年代初出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愿望,领导和教师都要求偏急,又缺乏经验,出现了中专课程内容偏多偏深问题。在横向与国外培养同类型人才所设置课程相比较,我国大纲、教材的理论深度、内容广度都超过国外;从纵向与前课程内容相比较。加深、提高的要求过急,理论要求占了过多的课时,必然导致实践教学的削弱,从而降低了培养质量,提出“必需、够用”来压缩过高的理论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经过1990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座谈会的讨论,国家教委提出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于1991年1月6日印发实施。该意见的第七条中提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教学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的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的重点。”此后在如教育部[2000]2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附件――《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指出:“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均提到了必需、够用原则。以上文件均确认了高职基础理论教学的必要性,而 “必需、够用”原则是针对高职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而提出的基本要求。在今天的职业学校基础理论教学中我们仍然强调这一原则。但它却也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屡屡受到职教工作者和有关专家的质疑。在此,我们有必要再提“必需、够用”原则的认识和应用。

2 解读“必需、够用”原则

厘定“必需、够用”原则,首先是确定它们所涉及的可能程度和范围,然后是研究它们作用的方向和方式。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专业设置不是按照学科体系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根据社会和市场需要,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专项定向技能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概念,强化应用。高职教育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主要指普通文化知识和与技术实践有关的理论知识(或称为技术理论知识)。一定量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技术形成、巩固、迁移和提高的必要条件。但是在我们进行基础理论教学时面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排序时很容易发现必需的未必够用,够用了又可能包含不必需。对个体而言必需和够用的,未必对集体而言是必需和够用的,反之亦然。对某一阶段教学是必需够用的,对其它阶段或者整个教学过程而言未必是必需和够用的。对某一工作任务必需够用的,可能无法迁移至其他任务。什么算必需,多少算够用,怎么确定哪些、多少基础理论知识是必需同够用的,也就是说怎么把握“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里我们从质量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必需够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必需”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从词义上说,“必需”的核心是“需”。只有“必需”的理论知识才是掌握岗位要求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如果教学涉及的理论知识非必需,即使量再大,范围再广也无法确保学生掌握完成岗位特定工作任务,无法确认阶段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当然就更无法实现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这体现出了“质”的内涵,特定的质就是事物本身,即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必需性?正是因为它具有一定得有的性质才存在,它的存在正是说明了它的不可缺少?)。必需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实践技能习得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训练,及其实现其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的保障(“必需”的理论知识不是被规定为必需,而是由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学生发展需要所决定的内在诉求及实现基础)。

“够用”更偏重于量,它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根本特点是: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即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够用”不仅仅意味着理论知识在高职教学中数量或比例上的单纯减少或降低,也不代表漫无边际毫无节制的扩大和提高。从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高职教育学制等方面考量,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宜太高,学校不可能传授给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的,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唯有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提高。同时,我们也不能给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太少,这样他们可能连基本的工作技能都没有掌握,更不要提个人发展。在必需(即所谓的“一定范围”内)的前提下,足够的量才能保证教学要求的实现。

必需和够用不是绝对的质和绝对的量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但量服务于质,是质存在的必要条件和数量界限(所服务的质是什么,决定了相应的量;量的累积又保证河限制了质的存在)。“必需”和“够用”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缺失或者过度都将对另一方产生相应影响。我们在这里借质和量的统一,即度的概念,理解“必需、够用”的衡量尺度问题。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也就是一定的质所以能够存在的量的限度 (范围)。基于质量辩证关系,“必需”和“够用”二者互相补充,以有形和当下的定量与必需获得无形的发展的能力的统一。

在具体应用中,必须全面考量度的区间即上限和下限。职业教育教学以实践为导向,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实践技能都以实际应用为原则。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应用为目的,传授定量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进行一定的实践训练,即胜任某一岗位群的最基本最一般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从而使学生有针对性的胜任具体工作目标,可以作为“必需、够用”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上的下限标准,也可表述为“用多少学多少”。“必需、够用”的上限标准则首先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的应用型劳动者。职业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工作知识和实践智慧。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对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共同信念的发展意义非凡。职业教育课程中理论知识的范围应以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必须掌握的社会共同知识为标准,而不应简单的以专业学习的“够用”为标准。其次,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要求一直都是十分明确的。职业能力的高低与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必需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包含着现实发展和未来发展两个方面。现实发展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效果的满足;未来发展指学生可持续学习和可持续成长的潜能的培养及实现。能力高低并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而在于理论知识在职业活动中是否适用以及适用的程度如何。教学实现知识增长和能力发展统一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的正向平衡,最高目标是使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达到良性非平衡效果,以较小知识教学投入获得能力发展的最大效果。换言之,“必需、够用”原则的下限其实就是理论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下限达不到,就谈不上对上限的追求。上限具有开放性特征,它是在下限基础上,立足现实的可能和需求,寻求个体潜质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它服务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然也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上限是开放的,那么就是永远不可能有“限”的,看不到“限”在哪里,那还谈什么追求“上限”?所以我们说上限是有层次之分的。

3 必需和够用原则的实现途径

3.1 辩证认识满足学生发展和知识发展的需要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是高职教育选择基础理论知识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实现“必需、够用”原则的基本出发点。但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在社会知识发展过程中的学生发展需要,也就是说,知识发展总是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供更充分的条件。目前而言,知识发展已经体现出:①增长方式从积累式到批判式,丰富想象,大胆猜测,合理假设等;②从确定性增长变为不确定性增长,知识增长的稳固基础不存在了,所有新知识都必须向进一步的批判开放;③综合式增长,来源于跨学科研究。高职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上,不仅是被学习理解、掌握意义上的储藏价值,而且具有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创新教育的价值,这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高职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要实现“必需、够用”,不仅要考虑学习自身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对学生思维素质、创新素质和科学批判精神的培养,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是其实现途径之一。

3.2 把满足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 高职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即便要坚持贴近社会实际需要办学,也是发展中的社会实际。因此处理好“贴近”与“超前”的关系,是高职教育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两者之间表面上是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实质上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即如何使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的问题。

3.3 开发高职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 高职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不同于学科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一,学科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以系统的学科关系组建课程设置,目标导向于研究型或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而高职不以学科连续关系,目标导向技术、技艺型实用人才的培养,理论知识体系是为实践技能需要设置的;其二,科学教育上百年传统,又大批课程专家,而高职由于专业变动快、专业门类多,课程权威和权威课程少,缺少一整套合法性和权威性的教材系列。

参考文献:

[1]谢广山,宋五好.对高职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思辨,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4-03.

第3篇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现状以及岗位群的确定

(一)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现状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录取批次是在本科录取批次之后。以广西高考录取分数为例,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在400分以上,第三批的录取分数线一般在330分以上,高职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210分,部分分数超过“三本”线的学生不愿意选择“三本”,而选择高职院校,因此较好的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会超过“三本”。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一般在210~330之间,部分优秀的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线在330~400之间。对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定位就不能对他们的英语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提出过高的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生源质量相对于本科生源存在一定的差距,学制上又比本科少一年,学科体系完整性不及本科,如果在培养定位和课程设置上不能有别于本科,体现高职特色,高职学生将不具备比较优势,难以在社会上与本科学生竞争。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的确定

包括中专、高职、本科在内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够对口就业的岗位如下:一是外贸业务员。人才的定位是:熟悉贸易流程,能够缮制各种单据,掌握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二是外运。人才的定位是:掌握货运知识及技能。三是报关员和单证员。人才的定位是:具备填制各类单证的技能。四是国际商务谈判师。人才的定位是:能够利用谈判技巧、外语能力和行业专业知识(如国际贸易法规、国际金融)进行贸易谈判与磋商。五是银行国际结算员或外汇交易员。人才的定位是:主要从事外汇买卖和国际货款的收付工作。六是国际贸易教师。人才定位略。七是国际贸易法律工作人员。人才的定位是:能够运用外语、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八是跨国公司管理人员。人才的定位是:熟悉财经知识,具有一定的商务英语能力。针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现状,以及该专业就业岗位对人才的学历和专业知识的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的岗位群应该定位在外贸业务员、外运、报关员和单证员。其余几个岗位在入门阶段对学生的学历和理论知识都有要求,不排除优秀的高职学生会达到这样的水平,但是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大多数高职学生现状制定的,并且根据教育部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模式的规定,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岗位群定位在上述几个岗位是合适的。

二、基于岗位群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具体设置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包括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也包括国家规定的职业素质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后两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已经形成比较规范的课程体系,因而不作讨论,本文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探讨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发展时间比较短,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上来的,高职教育又被归入高等教育范畴,高职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时一般会采用本科模式或者中专模式。采用本科相关专业的教学模式,会借鉴本科的学科式教学,按照“宽口径、广基础”原则进行人才培养,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方式上以讲授为主,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学制比本科少一年,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形成一个压缩的本科。采用中专的教学模式,会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容易忽略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只能掌握几种有限技能,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基于所定位的岗位群,在“课证融合”和集群式教学模式下,在弱化本科理论教育的同时,以若干门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形成若干课程集群,强化专业技能教育,同时辅之以核心技能培养所不可缺少的理论知识。

(一)“课证融合”的技能型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强调的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性的技能是高职教育培养的重点,也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重要区别。在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后,接下来就要确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也就是确定什么样的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高职专业的目标定位是一线技能型人才,在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时应以行业标准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以行业从业资格证书作为培养的主要标准。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如果要从事前述岗位群的工作,应具备的专业资格证书有:国际商务英语、报关员、国际货代、外贸会计,等等。这些从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就是高职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

(二)集群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置

要实现高职国际贸易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国际货代和单证员等岗位对本科的竞争优势,在减少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同时,应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以增强学生应用国际贸易知识的能力。本科教育本着“宽口径,广基础”的原则设置课程和建设学科体系,因此在微观层面和某些课程教学安排存在着宽泛化,面面俱到,不能透彻解释的问题。高职教育应当针对这种状况进行教学改革探索。集群式教学模式是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是简单地由几门课程组合而成,而是在构成集群课程中以一门课程为核心,另外几门课程构成支撑,核心课程作为基础,支撑课程作为拓展和延伸,由此形成对应于本科教育的比较优势。高职教育在削减某些本科课程的同时,应以其中几门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展与之相关的课程组,形成若干个集群课程。集群式教学模式首先要确定核心课程,只有核心课程确定后,才能构成相应的辅助课程以构成支撑,形成课程集群。核心课程应是在这个专业中起基础和承前启后作用的课程。核心课程在定位上可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也可以基于课程内部逻辑。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的内部逻辑定位为国际贸易实务和外贸函电这两门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在课时设置上一般安排48~64课时。教师在授课时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只能作一个较为简单的介绍就结束课程,导致学生在学习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后只能对国际贸易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未能真正实现对国际贸易流程的融会贯通。高职国际贸易实务集群课程是以国际贸易实务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系列课程,课程涵盖国际贸易实务基础、国际结算、海运保险、海洋运输、国际贸易方式、信用证、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合同英语独立设置的课程。学生在学习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基础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深入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后续拓展课程,整个课程组将延续4个学期学习时间,通过反复的一体化学习,学生能够达到对国际贸易实务的了解,形成对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实务集群课程不是对原有国际贸易课程内容进行讲授,在教学时进行分层教学,逐步深入。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比较琐碎,学生学习感觉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组中,将国际贸易实务基础课程的难度下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后续课程也不能再简单重复原来的相关知识,在有基础知识作铺垫的基础上,可以逐渐将实务知识加深拓展,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高职外贸函电集群课程以外贸函电课程为基础,课程组将涵盖外贸函电基础、外贸单证、国际结算英语、国际合同英语等课程。在教学中同样先将基础课程外贸函电的难度下调,在外贸单证等实践课程中再对外贸函电内容进行深化。

(三)理论课程的设置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是否应开设经济理论课程的问题,在制订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时是存在争议的,有的观点认为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经济理论过程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不应设置经济理论课程。有的观点认为高职专业对于理论课程的开设原则是“适度、够用”,因此需要开设部分理论课程。由于经济理论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抽象,因而只需为学生讲授一些浅显的经济学理论,省略抽象理论。高职教育开设理论课程是必要的,因为高职教育课程不同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如果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没有经过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系统训练,不在大体上了解国际贸易专业的框架体系,就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自主学习。

第4篇

摘要:我国的高职教育主要是区别于本科院校的研究型或是学术型高等教育模式,它重在动手实践并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强调学生在企业岗位中的工作实践能力。基于高职的教育模式的特点,本文将提出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构建模式思考,强调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构建关键是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构建模式

引言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转变,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滞后于会计环境的变化,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基于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安排、授课的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技巧等方面表现出诸多问题,会计专业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构建应始终围绕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系统教学模式。

1.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类型,主要是培养企业中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岗位的第一线技能型人才,为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的人才储备。高职会计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其目标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练就过硬的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发挥的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现行高职教育模式的内涵突出培养的学生以职业技能型为主,以理论学习指导为辅,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以理论够用为原则,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改变原有的传统纯理论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优化了会计领域的人才结构。我国高职教育是为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同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学历教育的层次不同也决定了其本身应具备如下主要特点:

1.1人才培养定位不同。本科院校重视理论研究,主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注重一定的学术研究水平。高职教育则是围绕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教育过程中注重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即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1.2师资储备定位不同。本科院校师资培养考虑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在人才引进时考虑更多的是教师的所创造的学术和科研成果。高职师资培养考虑的是教师个人在职业技能方面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在人才引进时考虑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从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称和企业就职经历等。

1.3就业方向定位不同。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考虑岗位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等,高职院校毕业生考虑岗位为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

1.4教学模式定位不同。本科院校在教学设计方面考虑更多的是国际上最具经典知识理论进行教学讲授,而高职院校教学设计考虑的是“技能优先、理论够用”为原则进行教学讲授。通过比对可以看出高职教学注重实用,教学设计以技能水平为重点,淡化理论水平,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构建模式分析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真正胜任会计工作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市场需要来确定。当会计专业出现理论更新和政策法规更新时,应及时将新的内容增加到课堂教学内容里面,避免理论知识教学环节与会计岗位需要相分离。此外,人才培养定位还应考虑加强会计实训环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熟练运用。目前,企业用人单位较重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为更好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考试,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另外,人才培养除了重视考核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水平、运用与创新的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外,还应突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诚实守信、沟通协作、分析问题和设计创新能力。

2.2重视师资储备力度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会计专业人才的紧缺,在招生时出现生源充足,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导致师资缺口突显,师生比重严重失衡,师资引进和培养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在师资引进应重视“双师型”和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为主要对象,满足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建设的需要。同时,师资引进时还需考虑专业建设急需的专业带头人,对其强调高学历、高职称和高技能型。师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对引进的人才应让其尽快融入教学队伍中来,让其熟悉教学各个环节,明白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另外,师资培养还要重视校内人才的发现,经常开展各类教研教改比赛和师资培训活动,充分考虑校内部师资潜力的提升。

2.3就业方向的多元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表现为毕业人数众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就业观念不正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当采取就业方向多元化,开拓较多的就业途径和就业岗位提供给会计类毕业生,强化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对口合作项目,完善合作机制,优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进校企合作,进而提高会计类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就业方向的多元化。

2.4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是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出会计专业要求技能应用性较强。因此,在确保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要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的比例,保证实践性课时占理论课时的40%以上。其次,负责会计专业实训的教师应参加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还应参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活动,不断实时更新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第三,要引进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校内实训教学,同时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最后,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围绕加强实践技能的操作演练,我们可以通过依托会计实训教学软件的仿真性,强化学生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中动手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财务会计软件的技能运用,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企业环境中得到实践锻炼,较好消化融会贯通所学会计专业知识。(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

[2]马骏.谈新形势下会计教学的改革[J].西北职教,2010

[3]张燕.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2011

第5篇

【关键词】实践向导 高职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7-02

一、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早期主要受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的约束。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广泛交流,在国外高职教育经验的借鉴基础上,开展了能力本位、项目课程、工作导向等模式的课程改革。但课程模式的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岗位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把培养学生较强的工作岗位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但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仍然不太适应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存在着知识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协调,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不足和课程内容比较单调不E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现象。这些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质量。因此,解决并改善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建设问题,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

2.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1)对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培养不够,课程目标定位比较的模糊,缺乏功能性的向导。技术和技能两者的培养不能明确区分。造成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和对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能力缺乏引导作用。其次,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教育模式的考量、教育策略的设计和实践能力培养课程设计中存在不足。最后是课程评价常常以知识掌握程度为评价内容,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标准,忽略了技术技能操作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评价,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后果。

(2)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没有实现良性过度,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国家教育政策明示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应该做到紧密衔接。但实际上两者的紧密性不强。

二、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促进学生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发展,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的完成企业岗位任务并且有所创新。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不能只注重技术技能训练,而忽略理论知识学习和创新。把实践能力培养和卢纶知识学习相互融合,在课程设计中技术理论知识为主,以工作实践学习为过程,突出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相互融合的重要性。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定位要从多方面了解和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评价,给学生正确的向导作用。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由高职教育特色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高职院校生源特征所决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育特色和招收学生的特点,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精确定位。实施因材施教,构建以实践为向导的高职分层次教学课程体系。做到“以人为本,以教育为手段”的理性教育,为实现高素质、高质量、高技能和高创新的新型人才,以达到国家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改善就业现状的教育目标。所以,以实践为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必要性。

三、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实施特点

1.建设以培养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题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是通过“学科到知识,然后在到课程”的过度。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课程体系。在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中,高职院校要有核心决策的专家、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团队,对职业岗位进行差异化分析,制定适合高职学生的核心岗位,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素质进行评估,从而最终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2.以培养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创新药在实践向导下实现,这就需要课程建设要体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宗旨。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通识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课设以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是对学生职业素质服务和专业服务学习能力的提升。

3.建设适应实践教学需求的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特色,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寻规律,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知识中教授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吸收专业知识、在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并不只是简单的换课本内容,和对课程安排进行调配。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岗位就业能力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实践向导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应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把实践应用能力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以学生的学习特征和习惯,及个人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提升了高职教育人才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为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丁金昌.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119-124.

[2]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5,10:59-60.

[3]杨彩平. 实践导向的高职思政课程改革与创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0:226-227.

第6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培养目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90-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的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走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势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作为主要实施者的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高职教育的新目标,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并把当前最新的社会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采用最合适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保障高职教育特色,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高职教育传统教学方法应用现状及学情分析

(一)高职教育传统教学方法应用现状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在目前的教学组织中,大多数高职教师仍以“粉笔+黑板+教材”的传统模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已偏离了职业教育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1、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呈现出注入式、教条式的满堂灌,忽视了教师、学生、教材的整体性,无法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专业培养计划与现实岗位脱节,专业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脱节,最终导致教师们授课时只是片面强调系统全面地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没有针对职业教育特色,遵循理论教学“必需、够用”、实践教学“熟练、全面”的原则,结果是学生对理论一知半解、实践操作又很生疏;3、课程内容偏离或滞后于该专业职业岗位发展需要、脱离生产实际的现象突出,经常出现学生所学不能为所用、所学不够所用的现象。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职业技能满足不了实际生产的需要。显然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基础理论要新、应用性要强、理论深度要浅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多样化的、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

(二)高职教育学情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基础素质和学习目的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有所不同,关注高职教育学情,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有助于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力和理解力不高是高职学生的基本特点,特别是遇到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感觉学习很费力、难以集中精神,更谈不上与教师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倍感吃力。其次,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积极性、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加之缺乏学习兴趣,上课时无精打采、走神分心,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起来。最后,大多数高职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没有计划性,不考虑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对知识系统缺乏整合,课后留下的只有零散杂乱的、孤立的知识点,更谈不上将本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帮助学生不断总结概括、提炼提高。

2、高职学生学习更趋向于实务操作和实用性

虽然基础相对薄弱、理论素质比较低,但从另一个方面看,高职学生一般动手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兴趣广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发现,他们往往对实验实训课、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活动感兴趣,也就是说他们感兴趣的是可操作的、实用的、能让他们参与的内容,或是生动、具体、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教师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动的案例让他们分析,或模拟具体的场景让他们参与,他们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踊跃发言。这说明他们在学习时趋向于实务操作和实用性。比如会计出纳实训、公关礼仪实务、营销策划实务、物业管理实务等都会让他们十分感兴趣。因此,教师应抓住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要求,在克服高职学生诸多学习弊病的同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够用、顶用,足以指导好生产实践。

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探析

在分析了高职教育传统教学方法应用现状及学情之后不难看出,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事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在所教的学科领域拥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应有所突破和创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潜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的本质。

(一)明确培养目标、突破传统教学方法

第7篇

关键词:知识类型;高职教育;实践知识;隐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一、制约高职教育发展核心的问题是知识

知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概念。简单地说,所谓知识,就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产物、蕴含着人类智慧要素的观念总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知识被不断创造、传播、复制、分化、整合。在此过程中,旧的知识不断消亡,新的知识不断涌现。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更为迅捷。这使得对庞杂的知识进行分类成为一种必需。在教育领域,对知识进行分类,其意义有二:一是知识是构成教育体系最基本的要素,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如美国教育学家索尔蒂斯所述,“从根本上说,知识的概念与教育的概念无法分离。因而,我们关于知识和认识方面可能存在的很多问题的回答,对我们教育者如何思考和行动将有重大影响”。二是知识是确定教育类型的基本依据。教育的差异性并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的知识特质。有观点认为,教育的类型差异是由知识的差异性所决定。因此,对教育体系中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细化的认知,有助于促进教学内容整理与配置的科学性,提高知识传播和创新的效率。制约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核心的问题,在于始终未能形成与高职教育内在规律高度匹配的知识体系,从而无法建构起合理、高效的教学、课程体系。现行高职教育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学科逻辑建构起高职教育知识体系,造成二者的特色难以彰显。而在日益紧密深入的产学结合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在以书本和文字为主要载体的理论性知识和学科性知识的场域之外,在热火朝天的产业运行当中,存在并且在不断生产、创造着数量巨大、类型丰富的经验性知识。这些知识在形态上与传统的学科性知识迥异,具有实践性、隐性、程序性等特征。这些知识来自产业链,深刻反映产业规律,对高职教育的生长有重大意义。但这类知识长期为高职教育所忽略,未能得到有效的认识、开发、利用。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建设如火如荼,在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以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取得了丰硕成果。伴随着应用技术大学的出现,高职教育已经出现本科层次。在现行高职教育不断交叉融合走向复合的大背景下,对知识的认知和整理成为一种紧迫、必然的选择,正逐渐受到关注,成为认知高职教育的新视角。

二、高职教育中知识分类的三个基础性视角

分类是事物认知的基础性工作。相比之下,知识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科学认知活动。不同的知识论者,从不同的哲学论与价值观出发,依据不同的分类理论和分类方法,衍生出形形的知识分类方式。在教育领域,具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三个基本角度。

1.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按照知识的抽象程度把知识分为理论与实践知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外在形态上的区分标准,逻辑上的严谨性不强。就知识本身而言,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均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知。前者主要指经过收集、整理、归纳,最终体系化的知识;后者主要指尚未经整理、归纳、非体系化的知识,则往往存在粗放、不稳定、难以控制而易为教学过程所排斥。前者主要存在于书本当中以文字的形式保存,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以经验的形式保存。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把知识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高职教育与产业链紧密联系,而产业链中生产、传播、创新了大量的实践知识。如有观点认为,职业网络形成的技术链具有创新效应,可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和扩散,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技术链的学习效应和创新效应表明技术链具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性,能够生产、传播、共享知识,使之成为产业知识的重要来源。这些知识包括理论知识,但主要是实践知识。当前,这些知识因未能得到有效地整理与归纳,难以被广泛、便捷、规模化地交流与使用。二是实践知识主要以技能的形式存在。伴随着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技术、技能的交叉与复合趋势,传统的低端技能越来越蕴含着知识与技术,从而形成了较高的智慧含量和市场价值。这必然推动实践知识从传统的边缘化逐渐走向主流,逐渐被收集、整理、归纳,最终形成体系。

2.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标准似乎简单,但隐性知识的概念相当复杂。相比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转移和传播更为困难。如有观点认为,(1)隐性知识具有运用上的垄断性,这种垄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除非通过学习,否则隶属于某一主体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给其它主体;二是隐性知识主体不会主动转移自己的隐性知识,特别是可以为自己带来收益的隐性知识;因为这些隐性知识是自己经验、对事情的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长期的积累,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对知识的垄断是投入成本和精力回收的保障。(2)隐性知识具有对其载体上的依附性,隐性知识不同于其它的资产,它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只能在一定的载体上才能发挥效益,而且,相同的隐性知识在不同的载体上发挥的效益是不同的。(3)隐性知识具有收益度量上的困难性。隐性知识主体对于自身隐性知识的实际收益很难把握,只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主观上的估计。组织在挖掘隐性知识时也很难度量这些隐性知识给组织带来的收益。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对高职教育的意义有二:一是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这种知识以经验、技能等形式存在。第二,隐性知识本身的特质决定其不利于传播,从而对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和方案设计造成重大而深远影响。由于对隐性知识认知的缺失,在现实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编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考核,均以显性知识为基础。

3.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狭义知识观中所指的知识,其主要信息是“言语信息”。加涅(M.Gagne)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将其细分为五个小类: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情感态度。其中第三种知识认知策略也被称作“策略性知识”,其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被称为对内的知识。根据认知活动的复杂程度,认知策略可以分为:一般认知策略,如调节注意的策略;特殊认知策略,如学习某种学科的方法。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程序性知识与实践知识、隐性知识高度相关。三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形成了重大交叉。通过程序性知识,能够更清晰、深入地体认到高职教育的特质,从而更有效地打造起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第二,当前对程序性知识研究存在缺失,限制了对这种知识的传播与开发。第三,在提升程序性知识地位的同时,也不应忽略陈述性知识的价值。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可以相互促进,共同生长。高职教育应充分利用好学科性知识,促进技能的发展,打造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基础视角上衍生的其他视角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崛起,针对高职教育的研究开始深入,走向精细化。学术界在以上三个基本视角基础上,对高职教育的知识分类有了更细化的研究。如美国SCANS(基本技能开发委员会)区分了在工作世界获得成功需要的能力和技能,包括资源、信息、交往技能、系统、技术等类型。弗雷(R.E.Frey)则认为存在不同层次的技术知识,可以分为工匠技能、技术格言、描述性定律、技术理论知识四类。不同的视角体现出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并对高职教育形成重要启示。

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知识

谢尔腾(Schelten)教授和里德尔(Riedl)博士将应用性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范畴。并将陈述性知识再细分为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以及理解性和论证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指的是处置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应用性知识之外还存在一种元知识(Metawissen)。作为控制性知识和调用性知识,元知识的作用在于激活其他类型的知识。为满足实际的行动需要,通过元知识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成分,并使其相互链接,从而产生有效的行动知识。这种分类方法体现的意义体有二:一是分类更精细化。细化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个概念的内涵;二是通过增加元知识的概念弥补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之间存在的空白。认识到两种知识在各自发展运动之外,还有一种知识可以对二者进行激活,形成链接。体现出动态的知识观。

2.专门性知识、科学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

在传统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法之外,也出现了其他的分类法。如德国资深职业教育专家、多特蒙德大学教授裴措特指出,学习领域课程涉及新的知识评价观。他以全新的视野阐述了知识的分类:专门性知识、科学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专门性知识(Professionswissen,也译为职业性知识)是职业行动者实施职业行动的基础,也是其行动的可靠性与行动能力的基础。它包括单一性知识(Einzelwissen)、规律性知识(Regelwis⁃sen)以及相应的判断能力。职业性知识不仅包括经验部分,也包括规范部分。科学性知识与理论背景紧密相关而且在系统性上是逻辑自洽的。它致力于成为真理的标准,并不十分注重在实践中其自身价值转化的可能性。作为真理标准的科学性知识常常是“暂时性”的。在学术性职业领域里的科学性学习,即高等教育的学习,其目标就在于制造一种能评价并能继续开发专门性知识的框架。常识性知识(Alltagseiwsen)指的是不含科学性成分的专门性知识。它常常是非系统而且非关联的,无需通过正规学习,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就可以掌握。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不必经过长时间思考直接使用这些知识即能解决。这种分类方法主要从专业化程度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区分。其意义主要在于从管理或者使用的角度对知识进行了更有效的梳理。

3.对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分类法的质疑

从知识本身的特性与功能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是当前知识分类的主流,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但随着对这种分类法研究的深入,这种分类方式也遇到一定的质疑。如有观点认为,随着信息化世界的进一步形成,简单地把知识区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已经有所落伍。二者已经逐渐处于不对等的地位。比如,信息化时代学习介质和学习内容已发生重大变动,一些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已经不需要记忆,其重要性在下降。人的头脑已经不可能也没必要收集大量的外储化的记忆性知识,学习的侧重点不可逆转地转移到其他更重要的知识类型,才能更好地适应变动巨大的社会。当然,陈述性知识还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所在,其作用不可完全抹杀。与此同时,程序性知识的范围也显得笼统宽泛。由于学习内容日益与信息相关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人们更倾向于获取如何不断地从海量的信息中搜集和获得有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相对于对知识本身的获取,不如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是一种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虽然同样属于“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但是把它从中区分出来更符合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有学者将这种能力称为“策略性知识”。此外,传统意义上程序性知识涵盖的某些知识,如动作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应将此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知识类型——技术知识。

四、结语

加强对知识的认知成为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核心切入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市场推动下,伴随着产学结合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将取代学科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知识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加强对高职教育中知识类型的收集、整理、归纳,建构出合理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发展起学科、建构起更为科学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索尔蒂斯.教育与知识概念[M]//瞿保奎.教育学文集(智育).北京:教育人民出版社,1993:62.转引自:侯维芝,董兆伟.关于知识分类与高职课程组织结构设计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27):4-7.

[2]吴溢华.知识分类及知识管理应用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3]吴金明,张磐,赵曾琪.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5(2):44-50.

[4]王秀红,韩光平,等.主体隐性知识共享调查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11):944-948.

[5]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转引自:唐永中,孙杰远.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知识分类与课程设计[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9-102.

[6]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1-153.

[7]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兼职教师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Part-tim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Structure

QIAN Jingji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Ningbo Polytechnic, Ningbo, Zhejiang 315000)

Abstract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structure, a large proportion of part-time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force, but also the cornerstone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properties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philosophy, elabor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art-time faculty teaching task specificity, from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each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ability of the structure two aspects to construct vocational college part-time teachers' teaching capac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part-time teachers; teaching capacity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近十年来,高职教育的“双师型”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突破,特别是兼职教师的加入,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继续深入发展,兼职教师队伍日益庞大,由于兼职教师没有受过正规教师专业培养和训练,在教育教学方面经验不足,效果不甚理想,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因此,建构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是提升教学能力,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前提。

1 高职教育属性

1.1 高职教育特性

通过厘清高职教育发展特点来区别它与同一概念下的其它教育之间的区别,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提供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平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是从职业岗位出发,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为此,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地区性特点。

高等性。从专业理论上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理论是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进行,而技术层次越高,相应的理论基础、技术知识的要求也更高,为此,高职院校招收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的学生,通过高职教育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线高级技能人才。

职业性。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谋生手段,使其具备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因此,高职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性,是高职的本质特性之一。

实践性。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面向企业、生产的特点。因此,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教学现场的仿真性或真实性,在模仿真实的工作环境、岗位任务中,实现学生在专业技能、岗位能力、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习得。

地区性。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与地方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带有地方区域性是其又一特点。各个地方区域经济结构的特点和发展有差异存在,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办学规模等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特点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因地制宜,突出地区特点。

1.2 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是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前面也有阐述,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而普通高校所培养的是学科性人才,以学术研究、科研开发和产品设计为主。因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导致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高职教育的属性要求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是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根据职业变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灵活设置课程。普通高等教学的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知识系统性和理论基础性,突出学科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内容方面,高职教育要求实用性和针对性,一般侧重突出适应实际职业、岗位情景的项目,学生通过学习岗位技能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和训练项目任务的内容来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强调学科知识点系统性和完整性,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方法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专业理论基础上更侧重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突出能力的提高。与高职实践教学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教师通过有条理的授课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为此,高职教育的特殊属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输入行业、岗位的最新动态和知识技能,除了通过专任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努力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以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外,通过不断地引进处于行业发展最前端的,具备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企业专家能手,担任高职教育中的兼职教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2 高职实践教学理论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应用型强调的是技能熟练程度,培养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要重视理论性,加强实践性,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而实践教学理念是这一教学指导思想的基础,贯穿于整个高职教学过程。

高职实践教学既不单纯是指理论教学以外的所有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也不是指离开教室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进行教学的教学形式、方式。实践教学应该是一种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都应在实践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是指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借助特定的项目训练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①

与专职教师相比,兼职教师主要承担着岗位技能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兼职教师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发挥自身专长设计并借助符合现实职业情景的、结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项目,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岗位技能和相应职业素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传授专业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以及应变能力等。

3 高职院校兼职教学能力结构分析

3.1 兼职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结构

研究者们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不尽一致, 有学者把教师的教学能力看作是操作教学层面的能力,侧重外在外显性的教学活动,有的专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学活动做出分析和研究,因此,所提出的能力构成是有所不同的。但是,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也日趋全面和完善,而且也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理论观点。众多学者和研究者认为“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均应由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它们之间互为渗透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统一整体”。②这几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包括教学认知能力、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和反思能力。

基本教学能力是从事教师职业都应具备的基础性职业能力,是职业教师的基础能力,是有效传递知识、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虽然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来源、工作性质、工作形式和教学任务具有很大特殊性,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他们的教学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普通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有很多共通的部分,作为兼职教师也应该具备以下这四个基本教学能力。

(1)认知能力。兼职教师应该对高职教育有清晰的认知,把它作为教师职业和教学工作的总指导方针;其次,兼职教师正确地把握并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学习动机和现有的相关知识结构和水平;教材内容与水平也同样是需要兼职教师有充分的认识。

(2)设计能力。为确保整个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保证教学质量,兼职教师需要在课前精心准备,确立教学目标,有效组织和安排教材,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确立教学方法、策略的能力。课前设计好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3)组织能力。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兼职教师清晰、流畅的语言与丰富、生动的非语言表达(手势等肢体语言)能力,整洁和富有逻辑的板书与合理熟练的多媒体运用能力都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多媒体的运用是能够更加直观地将信息传送给学生的有效工具之一。此外,维持课堂纪律、积极评价学生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能力也包含在兼职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教学组织能力之中。

(4)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后教师对自身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省。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它不能立竿见影地体现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效果,但是对教师自我提升和进步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

兼职教师通过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将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的技术更替融入到教学中,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个人教师专业发展。

3.2 兼职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结构

在高职实践教学理论中也阐述到,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教学任务侧重点不同,与注重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专职教师相比,在实践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和指导学生完成符合现实职业情景的、结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项目是兼职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兼职教师教学内容更加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行业知识融入度高、更新快。专任教师讲授多、而演示操作少,兼职教师通过行业最新技术,利用真实案例来演示、操作本行业的最新理论或项目。因此,专兼职教师在专业教学结构中的能力比例也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认为兼职教师在具备基本教学能力基础上,应该更加重视其专业认知能力、专业知识设计能力、专业技能传授能力、专业素养传授能力,尤其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能力。

(1)专业认知能力。是指兼职教师认知行业动态、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培养要求。一方面为了将行业、专业最前沿的知识信息、技能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掌握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兼职教师对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的认知能力必不可少。

(2)专业知识设计能力。包括项目设计能力和教学场地、教具设计能力。兼职教师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体现情境性,尽量将学习内容设计成为贴近现实工作情景的项目或任务,而且每个项目和任务之间都应该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使学生通过一个学期或一阶段内完成每个子项目的训练后,最终能够掌握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教学场地和教具的设计,根据项目任务的不同需要兼职教师灵活地设计教学场所,可以是在课堂内模拟工作场景,很多情况也可以直接让学生亲临真实的工作环境或进入实验室等,另外,完成项目和任务相应的设备和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事先准备好必要的道具避免纸上谈兵。

(3)专业技能传授能力。包括分解和再现专业技术能力,指导使用专业设备能力,指导完成项目能力。专业技能传授能力非常关键,因为对拥有多年工作经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说完成一些基本的工作任务或项目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项目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很陌生难以理解,更何况是付诸行动进行操作,这就需要兼职教师具备将项目任务根据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水平来分解再现专业技术、指导学生使用专业设备能力、指导学生操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兼职教师可以借鉴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首先,将真实情景中的案例根据操作的逻辑关系一一分解,然后,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展示给学生,最后,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使学生在学习完某一阶段的内容后,基本具备了操作完整项目的能力。同时,兼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每一步操作给予积极合理的评价或反馈。

(4)专业素养传授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传授能力。一名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不但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术,还应该具备该行业的职业素养,因此,兼职教师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有效地融入其中。为此,兼职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外,还应该有大量的亲身案例,这样在传授过程中在能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分为基本教学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两个大部分,其中,基本教学能力包含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专业教学能力中有专业认知能力、专业知识设计能力、专业技能传授能力和专业素养传授能力。

注释

第9篇

一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1.多元化办学格局已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通过改制、划转、合并、升格、组建等途径,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短期职业大学、部分本科院校的附设职业技术学院、民办职业学院以及部分中等专业学校与职业技术学院联办的五年制高职班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2.规模迅速增长

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99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以上,在校生达到860万人。目前仅江苏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0所,专业点2679个,基本覆盖了江苏全部产业类别。

3.社会认同度大大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就达到96%。全社会期盼高技能人才出现的呼声日渐高涨,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4.发展思路更加明晰

从2001年10月开始,教育部曾先后在永州、武汉、无锡召开了三次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研讨会。2004年6月17日至19日在江苏召开的国家七部委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是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二 高职教育发展的困境

1.与本科院校报考生源火热相比,高职院校生源较差

由于高职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人们对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了解,往往倾向于把高职教育等同于原来的职业高中,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教育,由于不了解高职教育本身的高等教育性质,也不了解其性质和办学形式,导致在社会上对高职的认可度不高。更有不少人习惯盲目地把高职院校与普通的本科院校相提并论,并以为本科院校毕业生是干部,而高职毕业生却只能当工人,这样的观念无疑对高职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种认识还一定程度地存在于各用人单位中,直接导致了高职学生就业困难以及就业后发展上的困难。有的学生及家长片面、盲目地追逐文凭热,报考时本科以下的志愿就不考虑,许多高职院校的生源处于吃不饱的状态,谈何争夺优秀生源?

2.经费严重不足

法律不完善、政策不配套,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将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考虑,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招生方面也不能积极扶持并给予同等的优惠政策。职教经费来源不畅、不稳定和严重短缺,是十多年来职教事业发展的瓶颈,有限的职教专款也大多投入到中等职教中去了。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短缺,职业教育经费尤其短缺,而高职教育是一种高成本教育,高投入低产出是它的显著特征。如果政府投入不足,单纯依靠纯市场基础上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这一单一模式将会制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的学校还会陷入发展危机。而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组建时间较短,先天不足,抵御风险能力差,而一些老牌院校也由于不堪重负,只得开办一些成本较低的专业以维持运行。

3.教育教学存在诸多欠缺

人才培养的计划经济型与人才就业的市场开放型不适应。在专业设置与招生过程中学校的自主性较差,不能及时根据市场、社会的需求进行调整,专业设置存在先天滞后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办学历史不长,专业覆盖面狭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缺乏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的教育,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建设尚未成熟完善,对学生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技术示范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不强,这也势必会影响到毕业生面对变化万端的人才市场的适应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担子相当沉重,这也是解决自身能力不足问题的关键之一。

三 高职教育发展的途径

1.高职教育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产品升级换代、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以及大批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先进设施、设备和仪器被引进和应用。这些变化带来了职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改变。我国高职教育顺应时展应运而生。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有所不同。在人才类型上,是技术型、实用型人才,能把设计和方案“物化”,把思想“转化”为产品、商品和财富,既懂理论又能将理论运用于指导实践,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式”人才;知识机构上,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不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够用为度;职业能力上,具有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的技能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智力能力上,能胜任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具备良好的智力素质;职业岗位上,专业性明确,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获得高等职业学历证书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层次职业人才。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来看,其发展比例应占整个高等教育的50%左右。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全面提高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与其他各类高等教育应相互沟通,协调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而不是一种层次。当前,发展高职教育以专科层次为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理应有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因此,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只是类型不同,并无高低之分、贵贱之别。学校不但要澄清认识,还应广泛宣传,让社会理解、认识和关心高职教育。

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较扎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我院当前制定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就体现了学院抓住高职院校办学思想的实质内容。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现代应用技术的适应能力,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就要求教师们应是“双师型”的―既是教师,又具备技师、会计师和工程师的资格,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在教学中能够给学生直接的生产技术指导。这就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灵活措施,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在培养师资上,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派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学习技能,而不是到普通高校去读研;请企业一线的经理、工程师来校指导实训工作,而不是请普通高校的专家、学者讲理论知识),不能单一地固守着普通院校的学历观、学位观,那样会将高职教师的培养引入歧途。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用人、职称和待遇奖励方面,大胆创新,勇于改革,针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人事、职称制度,结合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逐一分析和研究,彻底清除严重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规章制度,创新并实施符合实际情况的人事和教学管理体制,为高职教师的健康成长和高职教育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奠定基础。

3.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当地政府、社会各界的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根据办学规模,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建成配套的实训基地、实验室、图书馆及必要的活动场所,特别是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更新,这是高职教学特色的重要保证。除了建设和完善校内实训设施外,还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应从办学思路上去明确发展之路,以完善的教学设备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保障,以“双师型”教学队伍为条件,努力迎合时代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把高职教育提升到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积极进取开拓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4(6)

第10篇

高职教育走在高等教育的前沿,应当满足市场对人才需求,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和调整课程标准以及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汽车类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专业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了高职汽车类专业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汽车;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汽车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汽车工业发展得更加迅猛,与此同时也拉动了汽车配件以及材料的市场需求。在汽车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而言从高职院校出来的毕业生已不能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以培养社会所需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针对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

1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21世纪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汽车类专业需要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创新具备“学、产、研”特色的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熟悉掌握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主动学习高新技术和相关知识并能应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去解决问题、能够指导实际操作和传播技术知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目前高职院校汽车类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

近年来我国汽车类专业仍是存在着课程结构以及课程时长比例不协调的情况,这导致实践课程少且课时少的问题;汽车类专业的公共课、专业以及实践课的联系不紧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很好地通过实践操作去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

传统的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受“三段式”教学方法和本校其他机械专业课程内容的影响会过多地设置与汽车类专业没有太多关联的理论课程,因而学生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时间安排并不合理。设置不当的理论课程占据了学生大部分课时,实践课程受到冲击,这样的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强化。

2.3教学内容落后陈旧

高职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与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确定教学方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是目前汽车类教学内容不容乐观:教学所用的教材明显落后于现代汽车技术发展速度,教学内容陈旧封闭,汽车类专业的教学特色弱化等。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3对高职汽车类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提出的建议

3.1高职汽车类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完善的高职汽车类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应该包括课程的目标、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的评估。(1)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目标的设置是课程内容的最重要因素,课程目标的设置以及实现贯穿了课程整过程。课程目标的设置当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趋势为前提,以实现学生全方面各方位发展为目的,对本专业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进行筛选和设计以此来还原课程目标的真实性。(2)课程的设置。汽车类专业高职教学应该采取“两段法”的专业技能教学,学生通过必修、选修、自修三种方式不间断地学习。“两段法”教学指的是专业技能教学要分两步走:一部分是对不同的专业内容作统一要求;另一部分是根据自己具体本专业偏重于不同内容。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学校还可以让学生积极自修其他专业非规定专业课程。(3)教材内容的选择。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在选择教材时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职教育应更多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选择教材时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要协调得当。第二,高职教育要满足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应当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第三,教材内容要反映最新技术的发展,图文并茂,增加学生阅读兴趣。(4)教学方式。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当把重点从过去的理论知识教育向实践能力教育转变。只有改变传统的偏重理论知识教育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之中灵活运用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增强他们对学习的热情。(5)课程的评价。课程评价的首要前提应当是课程目标的科学研制和实现,从本质上说只要课程目标科学制定且成功实现,那么课程评价的问题才能够成功解决。

3.2高职汽车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新时期高职汽车类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需要学校与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企业、公司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坚持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使毕业生适应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走“产学一体化”之路。(2)创新实践教学技术和手段。实践教学技术和手段对于高职教育而言显然十分重要,因此学校要创新教学技术和手段就要引进最先进的高新技术设备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和观摩中理解并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提高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3)强化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特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需要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要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其次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4结语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教育应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明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理论体系教学和实践体系教学进行完善,培养汽车类专业毕业生各方面能力,使之满足企业对职业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邢福荣.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汽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3(35).

[2]劳俊元.高职汽修专业实践教学策略初探[J].科技信息,2013(01).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广告设计;考试方法;改革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考试模式的现状

在现行的高校考试中,各个学校普遍使用传统考试模式,即在一个学期的期末,对整个学期所学的课程进行一次闭卷或开卷的笔试考评。通过这种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试方法,学校会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判断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我们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到其存在的问题。这种考评方法得到的分数是单一性的,往往不能科学地反应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往往也会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忽略对操作、应用知识的掌握。这就导致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知识掌握权重的严重失调。这种“唯分数论”的考试方式容易造成错误的学习导向,不利于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何改革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考试方法,以更为全面、多样的形式评价一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成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1]

二、艺术设计专业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路

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艺术基本理论知识、设计与制作技能,能够熟练操作相关专业应用软件,具有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考核应该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设计的能力以及设计制作实践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思路,考试的改革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严格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在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下,运用多形式、灵活性、实用性的考试考核方法。

三、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考试改革的方法——以“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为例

(一)考试时间的分阶段性传统在期末或课程结束后再考试的方法,容易让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专注,在临近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要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考试就必须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以“平面广告设计”课程为例,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学习、设计能力教学与实践制作教学三个阶段。课程的考核就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考核。当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学校应及时对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点进行考核。这有利于教师辨别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点是否掌握,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及时的考核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及时总结与巩固记忆。[2]

(二)考试方式的多样性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笔试考试。这种考试显然不适用于艺术设计高职教育课程。“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并制作广告海报。如果只采用笔试考核,无法真实考核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这就犹如纸上谈兵。说得再好,学生最终在走向社会时,还得有实际制作能力,才能获得公司、单位的认可。因此,高职教育的考试方式应打破单一笔试的局限,运用多种形式的考核办法。1.传统笔试。传统的笔试方法可以用于考核学生对广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理论的知识,其最终是形成文字被人们记忆在脑中。因此,笔试确实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考核行之有效的方法。2.手绘操作。对学生广告设计能力的把握,教师可以采用手绘画图实操的考核方法,让学生用快速的画图表达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这种方式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与客户沟通讨论设计方案,也是非常快速、有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要求学生用画笔手绘出对设定题目的设计思路。这样能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创意思维及手绘表达能力。[3]3.电脑制作。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技术型人才。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手绘能力,学生还必须掌握电脑制作的方式方法。在“平面广告设计”的教学中,在完成广告创意能力的阶段目标后,下一个目标是创意执行能力的掌握。好的广告创意,如果不能用好的表现方法去执行,最终也无法形成一个优秀的广告设计作品。新兴科技大环境下的广告设计必须顺应趋势,用新兴的科技软件去制作完成。因此,对于软件的使用、掌握对学生而言尤为重要。通过实际的软件操作,教师可以考核出学生对电脑软件的掌握情况,对行业时代性趋势的了解,对创意思路的最终执行能力。

(三)考试评价的开放性高职教育注重实践,任何教学最终都要到实践中去考核。一个广告作品的好坏最终要以它的社会价值来体现。学生做的作业能否转换为社会所需要的商品,需要市场来评判。市场的评价是来自多方的,有企业、专家、同行、群众等等。因此,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不应只来自学校,甚至于一个教师,而应该来社会的各个层面。1.引进实践项目。在“平面广告设计”的课程中,制作能力的教学一般以项目式教学的方法来实行。在实际的项目教学中,考核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是培养学生成为技术型人才的关键。在“平面广告设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实际项目,带领学生考察市场,做市场分析,通过小组协调合作,共同制作完成项目。最终完成的作品将向甲方(项目方)进行提案,邀请企业人士、专家从提案表述、广告概念、策划、创意思路、创意执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企业人士的评价代表着学生作品的实用性、可执行性,是对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评价。[4]2.引入专业比赛。在广告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进大学生专业广告设计大赛。学生通过对大赛策略单的分析、制定策划思路、创意发散、创意执行,最终完成作品,并投稿参赛。教师要让学生的作业不仅能在同班、同校同学中进行对比,还能在全省、全国甚至全球中进行比较,使其经过广告专家、高校教授的评审,最终获得荣誉奖励。这种方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发展。3.以展促学,以展促考。课程结束后,教师可将学生的作品在学校或展览馆进行展出,展示学生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甚至还可以在网络上、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展出,以展示学生的收获与成绩。这样一来,公众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加“接地气”,也能更直接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考核。这种评价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实践

教材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一、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办出高职院校特色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在清末民初已有雏型,但真正获得兴起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崛起于90年代,发展于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因此,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然而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还来不及编写高职自己的教材,而不得不沿用或借鉴本科及专科的教材。这些教材大多注重理论而实践环节薄弱,比较强调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各门课程的教材之间关联性较差,有些内容重复交叉,缺乏科学知识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实例。显然,原有本科及专科教材是不适合高职教育的。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自身教材建设迫在眉睫。

二、教材编写的原则

编写高职教材,首先要明确高职教材的特征,如同高职教育的定位一样,高职教材应既具有高教教材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的鲜明特色。因此,应具有符合高等教育要求的理论水平,重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即要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要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方便,并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时容易理解,容易吸收。这就要求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做到概念准确,层次分明,文字流畅,图表清晰。高职教材编写时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要具有高职特点(应用性)

高职教材要突出高职教育特点,编写专业系列教材要紧密结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编写者应明确本教材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实验和实训配套等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要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高职教材要摆脱理论分析长而深的模式,增加并充实应用实例的内容。要对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恰当的设计安排。在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上多下功夫,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操作与实训,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融汇于教材之中,并贯穿始终。

2.要具有时代特征(先进性)

由于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与提升之中,这些岗位都具有较高技术含量。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或固定在一种职业的时代将逐步消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业者正由“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岗位的流动、职业的变动,要求就业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这必需在教材里得到充分反映。为此,编写教材要强调知识新颖原则,教材编写应跟随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将新工艺、新方法、新规范、新标准编人教材,使学生毕业后具备直接从事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各种新的教育手段不断涌现,因此,高职教材建设,不但要注重理论教材的建设,而且还要注重实践教材的建设;不仅要注重传统的教材建设,更需要着力加强各种多媒体有机组合的电子教材建设。

3.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性)

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都需创新精神。把技术应用性人才片面地理解为“执行者”是不全面的。他们在把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的过程中也有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材中应十分注意创新精神的培养。

4.具有整体优化(整体性)

编写时不能孤立地对某一门课程进行思考,而要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去考虑,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并贯穿始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而是指综合的称职的就业能力。

为了强调整体优化原则,在编写过程中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课程前后衔接。首先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教材的衔接。要综合研究课程与实践教材的编写计划,使理论知识体系与职业的实践技能体系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3)对于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还要注意中、高职教材衔接。由于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人才规格不同,应防止脱节,避免重复。

三、教材建设的实践

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选择“土木工程施工与管理”专业作为教材改革与建设的试点专业。他们从专业设置人手,明确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整合新的教学内容,确立系列教材建设项目。他们在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在教材建设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具体经验有以下几点:

转贴于 1.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该专业由原来的“工民建”改为“建筑施工技术”方向,再到宽口径的“土木施工技术”后,立即对课程体系作了重大调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筹建实训项目和编写系列教材的计划和分段实施的建设目标,其改革重组的目的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有关施工技术方面的课程就以大土木施工为框架,除设置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外,还增设了道路施工技术、桥梁施工技术和地下施工技术,并将这四门专业课的共同施工工艺与技术的内容集中在土木工程施工工艺课程内。

2.制定教材建设计划

他们结合专业改革,并经反复论证,重组课程体系,确定了该专业的系列教材编写计划。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与教材的适用性,该院在上海市建委和校本部的支持—F,成立了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和第——线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教材编写组。自 1998年以来,共组织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工艺》、《建筑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土木工程测量》等16本教材,其中有全新的《土木工程技术实录》、《施工技术实训》。这些教材都具鲜明的高职特色,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

3,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要体现创新性。他们认识到高职教材编写要突出介绍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态势,并及时补充最新的科学知识,介绍相关前沿科学情况,使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蓄积创新的能量。他们把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目标明确地印在教材章节前面,鼓励学生通过课内外多种途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创新能力。他们把机械基础课程围绕创新能力综合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四门课程,克服了学科间的割裂状态,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内容,引进了先进的CAD软件,这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横向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用化学基础》教材中,他们分析了高温超导材料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情况,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新科技知识。《微机软件故障维护》教材把该课程的功能和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课时分配表、实验安排表、技能训练表、考核方式等列入教材中,为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课程内容和培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愈扎实的,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就会愈强。高职教育所培养的第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也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需要把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奠基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规划教材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为了保证教材建设的顺利进行,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制定计划

他们成立由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任组长,有关系和专业教研室主任任副组长的专业教材编写领导小组,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学院立足于长远发展,从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目标要求出发,制定教材的整体规划。为了更好地落实教材编写计划,保证编写质量,对于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聘请了在工程第一线专家参加审定小组;在编写教材之前,对主编和参编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明确每一本教材在本系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把教材建设列入教学研究课题项目

领导小组积极争取市教委和行业的支持,争取将系列教材列入市教委和行业高职规划教材建设项目。

3)产学结合共同编写教材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是高职教育显著特征之一。他们认为,高职教材建设也应通过产学结合来体现其特征。高校教师了解各自教学规律、编写教材符合规范要求,而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熟知工程技术的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掌握大量工程技术实例,把两者结合起来,既反映工程技术的要求,也有利于教材编写。他们规定,参加教材编写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背景、有一定的文字能力。他们聘请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专家及多年从事专业教育并卓有成效的教授共同组成教材编写组。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贯穿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条主线,明确规定每本专业教材均要安排一名来自工程技术一级的专家参编或担任主审,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工程实际,保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