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

时间:2023-08-21 17:22: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语文的思维导图

第1篇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43-01

引言

思维可视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适应新课程标准,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同时符合学生现状要求与心理学发展的要求。从思维可视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而言,其有利于实现高中生更有意义的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一、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利于记忆的情境

从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入手可以发现高中语文中大部分都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特别是长篇需要背诵的文言文部分,例如《游褒禅山记》、《蜀道难》等都是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从学生的特性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够浓厚,死记硬背的方式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的烦恼痛苦的记忆变成轻松快乐的记忆过程。对于文言文的教学,首选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经过一个深入的思考与理解的过程让学生自身形成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修正、补充与完善,最后帮助学生得到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游褒禅山记》的教学时,考虑到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更好记忆,该教师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的特点采用了视频展示与图片展示的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作为切入点,将褒禅山的命名、禅院、华山洞、前洞以及后续的探洞过程,这样的一个叙述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利用影视资料、图片将山的实景展示给学生,更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方式下学生能够更好的记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仿佛置身其境,以作者的角度去感受那种环境,在缓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畏难情绪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

二、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有利于形成学生思维的情境

思维作为学生理解高中语文知识点以及更深层次内部规律的认知过程,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需要结合思维的特点,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情境。利用高中语文知识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先将滕王阁各种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这个阶段可能学生往往处于一个比较粗浅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的第三、四段,一边结合图片进行分析,让学生以作者的角度仿佛置身其境一般感受滕王阁当时的景色。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练习并且逐渐形成思维导图模式,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的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总结,也更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此类课文的过程中就会条件反射的进行想象,就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利于概念形成的情境

学生一旦形成了对语文知识点的概念就能够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2]。]思维可视化中有一个关于思维导图的内容,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语文知识点中相近或相似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将原有的只关注答案、关注结果的方式变成更加注重答案与结果生成的过程,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建立一个全面、完整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后期进入到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过程中。思维导图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进行立体化对词语、图像等方面信息的理解与记忆,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之前,先将最符合原著最贴近原著的红楼梦87版中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播放的过程中一边进行讲解,讲解其中人物性格、人物说话特点,对视频中出现的每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做法将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得到具体化,学生不再是单一的、虚幻的想象,利用实际的视频资料将学生的想象结合现实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林黛玉进贾府这件事作为全文的主线将每一个出现的人物分析并联合起来,最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了整个事件中牵涉到的所有人物、所有存在各种关联的人物的内在联系更加明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整体概念。

四、结语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已经进入到教学过程中,虽然只是初级阶段,但是可以发现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思维可视化结合学生的特性、认知特点创建一个思维情境,帮助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能够加深理解,牢靠的掌握知识点。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47-0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策略能使教师更合理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利用教学辅助手段,组合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加以利用和研究,结合实际高中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策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资源优化。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使用现状

教师为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在网络上搜集课件或教辅资料。但是网络上的资源太多,挑选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教学资源,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使用多媒体工具能从视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是播放内容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够密切,则不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

2.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策略

在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创造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1]。教师可着重对教学资料进行吸收或删除,对教学工具进行灵活运用,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更改,从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

2.1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有效教学

因高中语文教学资料信息量庞大,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学习目的、任务要求进行信息的采集,进行有效地组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清楚明确。优化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师确定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定位更为清晰,准确抓住学习方向。优化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高中语文中《再别康桥》一课,是一首出色的离别诗,体现了徐志摩诗歌的特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课程目标是把握诗歌定的情感,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教师先让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及人生历程,对诗人有个自我的评价。再着重讲授代表“意象”的自然事物,并进行分析,逐渐使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进而传达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按课程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育资源的优化,实现有效教学。

2.2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媒体优势

高中语文需要有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在实际教学中,将教材内容与多媒体巧妙地结合,能满足学生不断增加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教学使语文内容从平面到三维,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加上视听结合,画面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思维发展。通过对多媒体工具的灵活运用,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当中。了解现代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优化对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实现有效课堂教学[2]。

例如,在讲到《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开始教课时就可以展示一系列的秋天的图片,营造秋天的氛围,再通过播放视频朗读文人骚客对秋的感慨的诗词,深化学生对秋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更好的理解重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也可进行情景再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练习,开发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练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语言文字转换成音像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到言听之美,形见之美,培养其审美能力。通过优化多媒体的使用,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3优化教学方式,获得最大效益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讲课的风格。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单一已满足不了新课改对于语文课程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自身的情况,不断更新改进教学方式,吸收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程教学取得最大的效益[3],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片断,建议学生在网上查询故事背景,然后让其提出不懂得地方,教师在结合学生的问题讲课。师生互动是一个活跃性强的教学方式,能起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的作用。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语文的乐趣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总结归纳经验,与同科目的教师交流意见或在网络上吸收借鉴他人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获得最大效益。

3.结束语

当今高中语文教学资源非常丰富,优化教学资源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实现资源优化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有效化还能体现语文这门学科带来的独特美感和思想内涵。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优化,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发挥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敏芬,林宣龙.以有效利用资源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浅论[J].江苏教育研究,2012,32(2):20-21.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个性化阅读 教学研究

在高中语文中施行个性化的阅读模式,主要是为了塑造学生的性格,增进他们的情感交流,接受语文知识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各个方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因此,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就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进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一、高中语文中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中语文中个性化阅读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高中语文中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应该从高中语文课本的基础知识学期,要按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来进行学习,对课本的知识要有所了解。

(2)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要能够明白课本中内容呈现的多元化,同时要理解每篇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要注重情感因素,正确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并且能够读懂作者的意图。

(3)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掌握自己所阅读的作品的作家的具体介绍,和作家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背景。同时还要掌握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怎样对文章进行构思的,通过阅读,在加上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有个总体的感受。只有学生熟读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才能锻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精神。

(4)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高中语文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觉得干巴巴的阅读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然而,有的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学生在下面开始东张西望,认为阅读的过程非常枯燥,这样,就使许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课程。

(5)与以往的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的气氛是比较活跃的额,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逐渐适应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然而,有的高中语文老师却把教学的方法弄混乱了,借用了一些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这样就使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走进了一个误区。

(6)高中语文课堂上过分的热闹,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有些老师很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整个课堂的气氛处于非常高涨的状态,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有些学生就开始不尊重老师,在课堂上起哄,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非常多,也使课堂上的气氛热闹了,但是当我们仔细的分析问题的时候,课堂上这种表面的热闹,只是掩盖了学生的不认真学习的思想,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二、个性化阅读对高中语文老师的要求

(1)引导学生要学会阅读。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老师,应该在课堂上不断的引导学生要学会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首先,高中语文老师要热爱阅读,教师应该熟悉高中语文阅读的方法,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日常的备课过程中,阅读语文课本,并且要与文章的作者对话,这样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够更好的教学生文化知识。

(2)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非常开放的,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老师就应该制定语文教学目标,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在高中语文中重视目标教学,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要抓住语文课程的总体思想和规律。

(3)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明确的教学计划。要熟悉,同时对教学的大纲和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要有所了解,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课堂上利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学生作出具体的要求,并且不断的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就可以在老师的教导下,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4)高中语文教学老师,应该优化教学过程。主动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创设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语文学习环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5)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增强语感。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感受,并且加深理解,要不断的在认知上获得一种能力。我们都知道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是处于活动的状态,我们的手、眼睛、大脑等感官是在进行相互的协调,是主要的直觉体悟语言的一种基本方式之一,是锻炼思维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经常阅读,并且对课文进行熟读,反复的阅读,经过多次的阅读,学生可以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时候增加语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们多多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阅读的语感,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语文。加强学生的语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抓好语文课本,引导学生们精读教材,对他们进行语感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舒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2]谢银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4).

[3]专注人本关怀 注重文言文基础----2010高考文言文阅读浅析准则.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0,(8B).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5-0062-0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高中生实际需求。深度阅读属于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覆盖面,帮助其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使学生的思维广度不断得到扩展,为其建立起一个立体式、平面化的阅读思维空间。

一、建立生态课堂

高中生的学习时光主要是在课堂上度过的,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语文阅读也朝着多样、灵活、开放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教育规律,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课堂。首先,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使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保持一致,能够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其次,学校可以适当开设“自主阅读课”与“讨论导练课”。在讨论导练课上,先由学生默读全文,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懂之处进行启发引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通常学生会难以理解“秋雨”这一节的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让学生认识到“雨”属于散文中的一个场景,“凉”既指天凉,也指人心凉,这是极度不负责任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扩宽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为学生讲解作者写作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处境,使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思考。还可以适当引入其他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凉”是特定环境下作者的爱国情怀。

二、丰富阅读量

现阶段,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海量阅读与大量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大家都认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于教会其举一反三,使其能够厚积薄发。站在深度阅读的角度上,仅从教育的角度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评判往往是不够的,还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首先,我们可以打造出一个阅读课程群,借助同类型的阅读文本进行对比鉴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做法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文本教学的不足。以《故都的秋》为例,我们可以为学生准备两种校本读物,一种为《郁达夫作品集》,其中包含有《春风沉醉的晚上》《采石矾》《沉沦》等文章,另一种为《郁达夫同期作品读本》,主要包括有叶绍均的《潘先生在难中》,王统照的《湖畔儿语》《微笑》等作品。其次,还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选修课程群,帮助其储备更多的能量。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某一天专门设置成阅读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阅读的书目以及阅读的时间。在节假日可以实行节假日作业签批制度,以此来控制作业的数量,提高质量,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多时间。

三、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要想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得让他们热爱阅读,将其作为一种动力来推动学生阅读。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一大阅读资源。学校拥有适合学生发展的、各种各样的图书,这些图书是最好的教育资源。从现阶段图书馆的利用率来看,多数图书都会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这样图书馆就形同虚设了。只有学生在图书馆中真正地进行阅读,或将书借出去,阅读完再还回来,这样图书馆才发挥出了它真正的作用。例如,学校在“自主阅读课”的时间,应该指导学生去图书馆进行阅读,确保其有一个适合深度阅读的环境。学校应该全天候开放图书馆,这其中包括节假日和双休日,保证学生随时能够借阅书籍,以此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在学生宿舍以及学校食堂等区域设置自助式图书吧,使学生能够随取随读,不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手续,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日常习惯。

四、活跃阅读文化

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与阅读相关的文化活动来帮助学生展示深度阅读的成果,这种文化活动的过程属于学生体验成功以及促进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在“经典诗词朗诵与研读”方面,要在校园生活中的每天、每周、每月以及每学期都贯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经典诗词朗诵与鉴赏等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情怀,进而提高其文化素养。学校可以挑选出包括校歌、市歌以及三德歌在内的《100首经典歌曲》在课间广播中反复播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团结活泼的校园文化。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阅读活动课程建设,以班级为单位,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每个月可以举办一次辩论赛或读书交流会。学校也可以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古诗词朗诵会,每一年都定一个不同的主题,适当引导学生关注经典。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施深度阅读,对高中语文教学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兴趣、知识广度和文字功底都有很大的提升,学习能力显著提高,促进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金桃.手机阅读引入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摭谈[J].教育导刊,2012(01).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品质 教学途径

引言

本文从教学品质和效率出发,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语文教学品质的基本内涵,并且对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途径进行研究浅谈。高中语文教育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的高考成绩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努力探究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高中语文学习现状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里去。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教师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要有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视起来,并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提升语文教学品质。

二、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基本内涵

语文就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工具性学科。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就是听、说、读、写。高中的文章要求的是一个人文情怀,重要的是立意要高,要有思想和内涵,阅读方面不仅仅是翻译和理解能力的测试,更多的是从文章中提炼出来的情绪情感。语文学科是最能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基础学科。谈尊重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弄明白“个性”的概念。学生的个性既有一般年龄特征的共性,又有个别的差异性。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信念和世界观等,它制约着人所有的心理活动,是产生积极性的心理动力。个性心理特征指每个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所表现的特点,它在个性中是比较稳定的成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得进行。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就是强调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正确的引导。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提高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认清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根本上重视语文的学习,积极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才能有实际的效果。高中语文教材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从各个方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近些年的语文高考试题越来越灵活,考验学生创新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题越来越多,语文教师要搞创新教育,要提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途径,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三、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途径

首先,教师本身要吃透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之后,才能得出授课安排。确定教学目标可以指引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师进行授课的前提要求,教师可以做出高中阶段的整体教学规划,也可以是当前学期的教学目标。明确目标后就可以将繁重的高中语文教学分解成连贯的体系,分层次的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连贯性掌握。语文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进行有机统一。高中语文教学更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改变过去只把语文教学禁锢在工具性程度的观念。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语文课堂转变为朝气蓬勃的欢乐场。教师应留意并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态度、情感及思想的变化。教学过程要摒弃过去分段分层、破坏文章框架的方式,不能一味的按照教参去给学生正确答案,要真正的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分析理解整篇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意境和人文精神,争取使学生能从思想的高度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采取诸如讲故事、猜脑筋急转弯等方法来活跃学生思维,通过点拨、纠错、回忆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在现代多媒体设备的帮助下,声像导学也会起到非常好的课程导入功能。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比较多的文章,进行个人诗朗诵等让学生体会到语文阅读的快乐。板书过程使用彩色粉笔也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利用课余时间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教师不定期的发放试卷、模拟题给学生完成,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四、结语

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品质,不仅需要教师研究各种途径,而且要学生积极的进行配合,教师要深刻的领会新课改的教学大纲,而且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求真正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语言积累。

参考文献:

[1]段树铭.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

[2]庄晖.创新教育教学理念_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

第6篇

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

第7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整合 初探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缺少积极性和自主性,学习被动,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教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所以,语文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必须现代化、科学化。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信息传输手段,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在计算机多媒体环境下,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可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枯燥无味,印象也不深刻。这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进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计算机及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如教学杜甫诗歌时,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视、听感官上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比如,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教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的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略知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这也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前沿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模式;重要意义;师生对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00-01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真正能够成功地将教学重点与学生学习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等提高相联系的则为数不多。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高中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与现行语文教学阶段不相适应的矛盾冲突愈发激烈,探索出一条创新且立足于学生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确,在21世纪,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还是各行各业之间竞争,都离不开"人才"这一核心,只有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创新性人才,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在教学领域也一样,创新教学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目的,如何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引入创新教学是实际教学过程亟待解决而又至关重要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创新教学。

1.传统语文教育教学模式亟待改革

纵观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虽然创新教学的口号一直在喊,从未间断,但真正能切实践行此道而又走得成功的寥寥无几。许多教师一边高喊创新教学的口号,另一边却依旧遵循着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比进度、比成绩,却从未将培养学生主体创新思维提上改革日程。这样的教学模式摒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为了教而教,学生在此情况下被动的接受知识,沦入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境地,不仅损害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实现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针对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教师有必要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有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创新教学。

2.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更关系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毫不夸张地说,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传统语文教学主要偏重于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及鉴赏、应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并提高学生将语文知识结合到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教师应致力为之的语文教学,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孕育创新型人才的"腹地"。所以,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质疑和改变,打破原有模式当中的理论误区,积极尝试探索创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3.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旨在促进学生阅读、写作、应用等能力全方位发展,要想实现高中语文创新教学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更新教学方式。语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语文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要变灌输式的教学为启发式的教学,变重结果的教学为重过程的教学,变单一的信息传递的教学为综合信息交流的教学,变单兵作战的教学为与他人合作的教学,变模式化的教学为个性发展的教学。只有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2 构建对等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要求教师角色转换。有人将教育定义为"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活动"。教师的理解是教育使人成为自主的、独立的,具有个性的人。教学中要体现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习活动,教学行为的中心是学习行为。教育者在教学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感知提高能力。课堂的重心是学生充满生命活力与个性张扬的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策划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需求的提供者、学习质量的评价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教学的主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目前,在新课改中还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教师因循守旧,大部分还存在"满堂灌",教学方式单一,而且常以成人化标准、方式方法去对待学生,给很多学生带来有害刺激和情感的伤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其实,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后就要求语文老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和帮助。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实际,不要把自己当"圣人"或者高高在上的"权威者"。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学都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动施教、学生被动受教的模式往往容易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教学层级严重脱节,以及学生自我思考和动手能力差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将教师与学生二者摆在对等位置,而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因此要想实现高中语文创新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不平等师生关系,重新构建对等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合理适度地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实现教师与学生双方讨论性教学。

3.3 加强情感教育。刘勰曾经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倡导将更多的情感因素倾注在语文教学中,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激情充沛、激情昂扬,让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下,获得美的享受、知识的提高、能力的增强。艺术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而且还在于作品本身能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从而重新品味生活,加深爱憎,最终领悟到的真谛。语文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生情,陶冶情操。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方式

现代文的阅读不但能帮助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从知识、情感各方面丰富学生的内涵,而且成熟优美的现代文名篇为学生的文字表达提供了优秀的学习模板。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是高考考察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参数。因此,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力求突破难题,寻求解决之道,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分析学生对现代文的态度可以发现,对与现代文阅读他们常抱着又爱又恨的态度,一方面由于现代文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或描绘出引人入胜的美景,或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或法人深省的处世箴言都使学生爱不释手、欲罢不能;另一方面由于知识面的局限,阅历的不足也使得学生无法理解文章中的表达的较深刻的思想感悟。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教师常不能准确应对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这种矛盾心态,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多的是运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总结中心思想,学生只能以自己的贫乏的经历感受去理解文章,结果常常片面而表浅,当老师公布正确答案时,学生会发现自己答题就像在猜谜,时对时错,无规律可循。有时候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常常授以考试技巧,根据文章结构找中心思想,这固然是帮助解题的有效手段,但如果过分强调这是答题技巧,忽视了理解文章所表达思想情感,也是有失偏颇、本末倒置了。对此,本文提出了提出一些教学思路为改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以作参考。

首先,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教导学生熟练掌握文章表达的结构类型。重视文章结构的理解,阅读理解不是虚无缥缈无迹可寻的情感猜测,可以从文章成文的角度举一反三,认识到任何文章之所以能结构流畅、表述清晰,必是按照一定的脉络延生,并且据此丰盈的。因此,教导学生认识到掌握文章结构是理解文章与学习写作的要点,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另一方面根据这一要点来练习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若能掌握文章结构并运用自若必将使语文阅读理解与表达事半功倍。

第二,教师应营造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建构注意教学理论把学习归纳为四个要素,环境是其中之一。现行阅读理解教育中较大的弊端是教师常重视题海战术的运用,讲求孰能生巧以期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殊不知语文不是理科,解题的关键是的是既定的定理概念,答案是唯一思维。语文的理解中心是作者的所思所想,千变万化不能通过定理求解。因此,若不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悟,题海战术收效甚微,甚至,由于大量的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答题准确信,题海战将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我们应该做的是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发掘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引线,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庞大的知识圈,为学生深入的理解各种类型的文章储备知识。

第三,阅读的精髓是对作者感同身受,正确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内涵,接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学生阅历的不足、情感经历单薄是不可避免得限制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做出有效的引导,从何种可能的角度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是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和感悟是阅读教学的精髓,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比如鲁迅先生的《致刘和珍君》一问,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种强烈的压抑不住将要暴发的深沉情感,要让学生体会到,必须要让学生认识到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通过推荐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影视作品,准确渲染出那个战火纷飞,人们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时代中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爱国学生的激情救国的行动,借助影视作品直观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有了身处那一时代的真实感后,再将作者爱国救亡的情感投射到学生思想中理解文章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结语:由此可见,现代文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强调掌握文章结构作为有效手段,扩展丰富有趣的题材激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悟增强自信,借助作品发生的时代背景的代入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帮助学生去理解文章主旨来提高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同样应注意到得是,阅读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丰富的过程,我们相信有效的教学方式辅以适度的练习持之以恒必将收获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陈锡能.现代文阅读教学思考及有效策略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第10篇

大家都知道,教学没有完美,充满着遗憾。高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虽说目前高中课改在强力推进,高考语文分值也将大幅提升,但实话实说,高中语文教学多年积淀的顽疾在短时间内的确难以根除。

一、顽疾简述

简言之,高中语文教学顽疾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系统在内外异常因素长期作用下,教学内容或结构形式发生异变或教学功能不全或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以致产生或明或暗的不良影响的不正常状态。

针对顽疾,医学上通常做法是:通过诊断病因,找准病根,接着开出药方,治病救人。此法亦适于高中语文教学。通过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病因诊断与剖析,及时并准确发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行为缺陷,从而制定相应对策。

二、病因剖析

语文教学是个多维的系统,同人的机体类似,出现的毛病有轻重之分,亦有内外伤之别。下面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予以剖析。

1、教师方面

(1)课前准备:比如必修、选修课程定位不准,各方面教学资源缺乏,对学情了解不到位,备课不认真,文本解读不透,预设课堂活动不周全,编写教学设计过于粗糙甚至不写,作业布置超时超量、难易度把握不够,专业素养、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充分,教学工具准备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等等。

(2)课中教学:课中教学:不考虑学生实情,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主要让学生被动地看、听、读、记、写,学习无互动,无快乐;学生阅读不够,体悟不透,只能胡乱理解,架空分析;解读文本不愿作个性化解读;课堂活动松散零乱,学生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教师没起好“导演编剧”“穿针引线”的规划、引导、点拨等作用,缺乏教学智慧等等。

(3)课后延伸:不重视作业的评改与反馈,在量与质上大打折扣;习惯于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参考资料,训练习题的设置过于粗糙,与学生实情不符,没有自主创新的精神;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与时代脱节,甘做井底之蛙,不愿吸纳教学新理念,不去关注教学新动态、新发展;教学上按部就班,不进行教学反思,也不愿与同行研讨交流,习惯于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等等。

2、学生方面

各种主客观诱因导致对语文本能性的不重视;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或者说是预习不够充分;不喜欢多读多看内外读本;学习资源匮乏;上课不听讲、不记录、不思考,学习方法单一,体验深度不够;作业马虎,甚至干脆不做;课后用于语文巩固与提升方面的时间与精力少之又少,该背诵积累的落不到实处等等。

另外,学校管理、学科分类、教师引导、考试机制、家长意见、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关联诱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活动开展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

三、治疗药方

1、勤练内功本领,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育的成与败,关键取决于教师。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巨变,我们语文教师要紧跟发展步伐,活到老,学到老。要夯实自身功底,不断充实专业素养、提升业务能力。要及时通过各类培训、学习、研修、实践,熟练掌握高中语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诊断知识、心理诊断知识体系以及课堂教学技能技巧,借助“教学相长”、同伴互助、研训进修等途径不断丰富专业涵养,提升专业水平,力争成长为成熟型、专家型语文教育工作者。

2、注重教学反思,增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造血功能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不断趋于成熟并最终成为反思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重要路径和渠道,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只有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促使教师增强教学责任感,提升专业知识内涵,丰富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成就教学辉煌。

高中语文教师要落实教学反思,就必须以自身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教学行为为努力方向,以教学日志、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后扎记、立体教研等为主要形式,借助新的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知识内容体系、教学活动组织等的合理性与决策性进行反思、审视、分析和检验,从而得出结果,并及时将之用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学习――实践――反思――提高”螺旋式发展。这样一来,由于注入了造血功能,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就不再是止步不前,而是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了。

3、勇于科学诊断,实施个性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靠教学反思解决教师的教学顽疾的确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还得有大量的行动与实践作支撑。受医学病理学启发,个人觉得应该勇于论断,运用个性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去治疗高中语文教学上的顽疾。

高中学生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的个性倾向渐次明朗,学习兴趣与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也更明显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好,可能主要是因为: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策略,存在阻碍他正常学习的心理、生理、环境等因素。因此,我们教师就要科学诊断,找准问题所在,以便开药方治病。比如,通过调查问卷、参考文献、行动研究、案例分析、观察访谈、经验总结等方法,开展一系列有关学生方面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性格差异、学习方法、兴趣动力、环境条件、智力因素等综合性研究,弄清学生语文学习实情,归纳分析相关数据材料,找出该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阻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科学论断,对症下药,制定学习问题个性化解决方案,及时反馈学生,并跟踪帮助改进。

4、创新教研形式,倡导集体会诊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11篇

关键词:导学案 培养目标 尝试 实施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17-01

导学案,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对于以“解决问题”为培养目标,以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为方向的职业学校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1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导学案教学实施依据

1.1 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成才的的需要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实用性,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实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

“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与职中教学倡导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1.2 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千千万万既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又拥有一定技术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导学案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导学案教学实施流程

2.1 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察、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潜心研究教材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根据不同的课型和要求进行设计。通过备课组研讨,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

导学案每个课时的基本结构及要求:

(1)课题及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应把学习的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目标明确,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2)学习重难点。根据《大纲》,确定学习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课前补充。在学习新知识前,设计一些思考问题,补充与该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趣事和热门话题等为学习该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4)课内探究。这是学案的关键,尽可能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将知识问题化,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层次性、启发性、趣味性,激起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5)课后提升。能力训练是学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后设置适量的思考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巩固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掌握方法和形成能力。

2.2 导学案的运用

导学案教学的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导学案中包含的知识、能力培养要靠课堂导学去实现,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

导学案的使用:发放导学案,依案自学讨论交流,信息反馈点拨精讲,解难释疑当堂反馈,优化补偿加强总结,反思领悟。

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掌握了解学生的模糊点,提高上课时“导”的针对性。

3 导学案教学尝试过程中的思考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导学案教学法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是可行的,对学生的成长是高效的。其主要意义在于:

(1)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思考和探究,增大了课堂学习容量。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性,更提高了课堂效率。

(3)能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技能学习。在“导学案”指引下,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和巩固,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有利于职中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

导学案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问题一:忽视导学案和教案的区别。部分老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规定或者限定了学生的学习路径,呈现的还是不容选择的过程,不断“强化训练”的过程,为落实知识点服务的过程,偏离编制导学案初衷的现象严重。通过实践,我们更清晰的明白,导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导”和“学”。应区别于着眼点在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的教案。

问题二:导学案编写习题化。有些教师始终相信题海战术,认为“导学案”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道道习题,以练促学,所以,他们在设计“导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认为这就是“导学案”。必定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问题三:导学案编写共性化和僵硬化,学案模式变成了流水线作业。导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有些老师忽视学生的差异,无视课型的不同,过分依赖导学案,被导学案束缚住手脚,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完善,我们相信,“导学案”教学模式会在构建职中语文高效课堂、培养合格的中等技术人才的过程中释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杨秀花.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初探[J].吉林教育(教研),2011(3):72.

[2]蒋宏达.试论职业高中培养目标的定位[J].职教论坛,1999(1):11-12.

第12篇

一、完善作业设计,提高学习系统性

传统的高中语文作业多是以课后完成辅导书或是讲义上的习题为主,还有就是布置各种背诵、积累的任务。然而在“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下,课前作业和课堂作业的设计也是语文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完善语文作业设计,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来完成,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系统化,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转化,提升语文能力。

例如,在教读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李将军列传》时,课前我设计了预习导学案。首先是知识回顾,设计四到六个词语解释以及两句文言句子翻译,回顾之前所学;其次是关于本篇文言文的知识背景介绍,以及部分相关的历史文学常识的填空;再次是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解释填空,还包括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子以及句子翻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行根据课本依次填入即可;再就是分析该篇文言文的结构层次,我以树状图的形式,根据文章内容建立好框架,引导学生自行分析文章的结构,最后设置一个思考题:思考李广悲剧的成因。通过这样的导学设计,让学生的预习更有目标和方向,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为“少教多学”课堂奠定基础。

再如,课堂作业的布置主要是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限时完成,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布置课堂作业能够及时巩固学生所学,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

完善高中语文设计,让语文学习更具系统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指引下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探究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设计开放性作业,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开放的作业设计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灵活多变的开放性作业设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之前,在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搜集课外资料,研读课文,交流讨论,找出自己认为文中值得探索的地方,自主设计问题,小组内部汇总,整理出有价值的或者组内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将自己的见解预先写下来。在课堂教学时,我预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小组答疑环节。首先,由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接着,大家共同思考,由其他组回答。然后,提问小组再给出组内思考的答案,对回答内容进行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完善内容,阐发或拓展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集全班的智慧解决问题,让语文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更自主。课堂答疑环节十分精彩,学生的问题既有发人深省的,也有另辟蹊径令人眼前一亮的。

在“少教多学”的教学背景下,开放的作业设计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来。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语文学习取材于生活,也要用之于生活。此外,语文作业不仅仅是书面作业这一种形式,教师要将生活融入到高中语文作业设计中,联系社会生活,创设情境,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发展一致,使得学生真正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了解社会时事,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

例如,实践性作业是要教师走出纸质作业的局限,在设计作业时侧重以活动为主体,以活动的形式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联系。比如,在李密的《陈情表》一文中,主要有三个角色,分别是祖母、君王和李密。这篇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自然,作者融情于事,既表达了自己对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抒发了自己与祖母之间深厚的亲情。其笔调真切感人,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这种情感,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这三个角色,以君王、祖母、李密的口吻对相应的段落内容进行复述。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中进行调查访问,询问他们在面临人生中重要的抉择时,是怎样选择的,当时又有着怎样的心境。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设计丰富的实践性作业,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内化,引导学生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