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新课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标;教学改革;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29-01
历史这门学科综合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包括经济、政治等方面。在新课标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历史本身所独有的特色,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的情况,针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历史了解曾发生过的事件,对发生过的事件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历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新课标倡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但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只关注教学内容、关注学习成绩。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听教师讲解,没有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授官渡之战时,只是对历史背景、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发生的大致过程及官渡之战所产生的历史意义进行讲解,而不对人物背后的故事进行讲解;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没有考虑学生是否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没有对在当时情况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措施
1. 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对课堂的进程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关系着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贯彻新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标中提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务必让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转变教学观念外,还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参与为主要形式。历史课堂给学生提供的是具体的材料,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材料是活生生的,并从中提炼出有趣味的知识出来,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3.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对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每个历史事件都会包含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历史背景、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事件的意义等知识,这些知识需要通过很多文字来解释,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历史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秦始皇的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历史教学课堂的发展。
4.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拥有学习历史的兴趣比什么都重要。学生拥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更好地发挥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学习历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如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进行荆轲刺秦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的人物,亲身感受当时人物的心理变化。情境创设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有利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
三、结束语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除了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还要他们都可以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同时,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创设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总之,历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教师积极面对并努力解决,全面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逐步完成对历史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教学;备课;体会
我以为在组织和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兼顾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一般了解,做到详略得当
从目前客观条件来看,初中历史教师有很多是非专业教师,教学中很容易平铺直叙、主次不分,一堂课上完,只留下一些故事,根本没有历史的观念和印象。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备课中考虑教材内容时,应该首先研究确定一堂课的重点,这是贯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那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呢?我以为重点的确定应围绕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作为根本依据。为使研究问题时更有把握起见,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考虑重点的着眼点。
1.历史专业发展角度讲,重点即是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对一堂课来说,一节教材往往叙述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时这几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一条发展线索,其中必有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这条线索中的中心环节,这个成为中心环节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是课的重点。例如,北师大版七上《“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才可能采取的,而这些措施的实行,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是该节的重点。
2.从教学活动的要求来看,重点是指教学中的关键。有的内容,它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但它却是讲授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立足点,或是学生掌握知识时困难所在,着重讲好这一部分教材,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豁然贯通。具有这种意义的教材也应当确定为重点。北师大版八上《》中,关于中国的“十六字”政治纲领(),这对于学生了解的性质及目的,在中的表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是教材的关键所在,应该作为重点看待。此外,“大凡关于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较复杂的史实往往是中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一般我们也可以把它考虑为重点。
3.从思想教育方面看,重点也可以是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那部分教材。如北师大版七下《开放与交流》一课中,唐时期的开放和对外的频繁交往,进一步促进唐的繁荣,在授课中就应该开放与交流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兼容并蓄的胸怀。
以上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确定重点时应该根据具体教材作具体分析。
确定了重点以后,如何保证重点得以突出。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点:
(1)围绕主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必要时可更动教材顺序。
(2)为更清楚讲清重点,可以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
(3)对重点问题的阐述要集中和透彻,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材料分析、讨论交流等。
历史知识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全面性。一般了解的内容也是对重点内容的补充,因此组织教材时注意重点与一般了解相互贯穿起来,使整个的教材形成有机的联系,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一般,做到详略得当。
二、正确处理教材中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根据各地区的客观条件、当地的人文沉淀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教材可以作一定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怎样才是正确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呢?
新课改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我以为应该合理补充:
(1)在处理重点时,可以补充典型的事例和材料,有利于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如讲述经济全球化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我们可以引用很多跨国公司的材料。
(2)解释教科书上过分抽象的概念时,我们有必要补充生动具体、浅显易懂的材料来使它具体化。如近代化概念时,必须补充相关的解析。
(3)为更好的服务于新课改,加强与现实的联系,我们有必要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史料、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等。
关于合理精简方面,一般我们不提倡精简。每一课内容专家都进行过论证,内容之间相互联系,除非出现下面一些情况可以进行合理精简:
(1)与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关联性不大的材料或内容,为优化课堂教学而精简。
(2)与其他学科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学生已有一定基础。
这里,应该强调是合理的进行补充和精简,目的是围绕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虽然,初中历史的备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内容,但新课标下,一切是为了课堂,一切是为了学生,课堂教学本不需拘泥,它也需要我们不断创新。
摘 要:一堂精彩的历史课应该是立足于精彩的备课。在此,我从自身的体会,根据初中现实教学状况,谈一谈如何处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
关键词:历史教学;备课;体会
我以为在组织和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处理好两个问题。
一、兼顾好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一般了解,做到详略得当
从目前客观条件来看,初中历史教师有很多是非专业教师,教学中很容易平铺直叙、主次不分,一堂课上完,只留下一些故事,根本没有历史的观念和印象。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我认为,备课中考虑教材内容时,应该首先研究确定一堂课的重点,这是贯彻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那如何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呢?我以为重点的确定应围绕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作为根本依据。为使研究问题时更有把握起见,以下三个方面可以作为考虑重点的着眼点。
1.历史专业发展角度讲,重点即是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对一堂课来说,一节教材往往叙述几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时这几个历史事件和现象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一条发展线索,其中必有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是这条线索中的中心环节,这个成为中心环节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就是课的重点。例如,北师大版七上《“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才可能采取的,而这些措施的实行,又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是该节的重点。
2.从教学活动的要求来看,重点是指教学中的关键。有的内容,它不一定是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但它却是讲授过程中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立足点,或是学生掌握知识时困难所在,着重讲好这一部分教材,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豁然贯通。具有这种意义的教材也应当确定为重点。北师大版八上《》中,关于中国的“十六字”政治纲领(),这对于学生了解的性质及目的,在中的表现,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部分是教材的关键所在,应该作为重点看待。此外,“大凡关于历史上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民族间的战争和疆域的变迁等较复杂的史实往往是中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所在”,一般我们也可以把它考虑为重点。
3.从思想教育方面看,重点也可以是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那部分教材。如北师大版七下《开放与交流》一课中,唐时期的开放和对外的频繁交往,进一步促进唐的繁荣,在授课中就应该开放与交流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兼容并蓄的胸怀。
以上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在确定重点时应该根据具体教材作具体分析。
确定了重点以后,如何保证重点得以突出。我认为要做到下面几点:
(1)围绕主线索,组织教材内容,必要时可更动教材顺序。
(2)为更清楚讲清重点,可以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
(3)对重点问题的阐述要集中和透彻,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材料分析、讨论交流等。
历史知识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全面性。一般了解的内容也是对重点内容的补充,因此组织教材时注意重点与一般了解相互贯穿起来,使整个的教材形成有机的联系,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一般,做到详略得当。
二、正确处理教材中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根据各地区的客观条件、当地的人文沉淀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认为,教材可以作一定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
怎样才是正确的合理补充内容和合理精简呢?
新课改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我以为应该合理补充:
(1)在处理重点时,可以补充典型的事例和材料,有利于学生充分透彻地理解。如讲述经济全球化时,为使学生充分理解,我们可以引用很多跨国公司的材料。
(2)解释教科书上过分抽象的概念时,我们有必要补充生动具体、浅显易懂的材料来使它具体化。如近代化概念时,必须补充相关的解析。
(3)为更好的服务于新课改,加强与现实的联系,我们有必要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史料、影像资料、文字资料等。
关于合理精简方面,一般我们不提倡精简。每一课内容专家都进行过论证,内容之间相互联系,除非出现下面一些情况可以进行合理精简:
(1)与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关联性不大的材料或内容,为优化课堂教学而精简。
(2)与其他学科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学生已有一定基础。
这里,应该强调是合理的进行补充和精简,目的是围绕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关键词:初中历史;素质修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48-01
1.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扎实的历史知识
历史构成于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整个领域。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扎实的历史知识。首先,历史教师要经常钻研历史史学著作,要做到临绝顶,览众山;其次,历史教师要弄懂教纲、教本、理清线索,形成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做到深入浅出,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再次,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起码要熟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还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现代科技方面的常识性知识,要具备一定水平的语言文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欣赏能力,其他如音、体、美等一般知识,都是初中历史教师做到博学多才所不可缺少的。
2.爱国主义教育便是高中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之一
由于历史课的特殊功能,爱国主义教育便是高中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源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过深远影响。从四大发明到敦煌莫高窟,从万里长城到秦陵兵马俑等等,这一切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和集中体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世界地位和对世界的贡献和责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忱。同时,要联系现实,进行国情教育,如讲戊戍变法、明治维新时要联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使学生懂得,一个国家结合本国的国情,通过学习他国的经验和长处来发展壮大自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闭关自守是不行的。学生不仅了解历史,而且接触了现实,把改革开放的观念植于脑海,激发学生的时代使命感,积极投身于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去。再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论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性,认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坚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教育学生树立好用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决心,为今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3.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初中历史教师决不应满足于做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应尽自已的全部心力,努力做一名理论水平、文化素养、实践能力等集聚一身的教育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还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主导和主体关系,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1 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3.2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3.3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原来的材料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内容多、程度深、观念陈旧等问题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围绕三个维度尤其把情感目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以学生发展为主”。我们从教材的使用情况认识到,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确实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经过比较,我认为,新教材与旧教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1.课文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这套教材在课文设计和编写体例上独具匠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纠正了教材只是教师“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教材每课的体例大体包括:导语(传说、故事,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文、资料(增强历史真实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材料阅读”(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供学生自行阅读)、动脑筋(生动有趣的问题,使学生的思想机器开动起来)、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把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几个学习栏目。这样的课文设计和编排,使新的历史教科书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学本。
2.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套教材切实贯彻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4.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
如七年级上册内容,每个单元的题目就是几个朝代的特点;八年级上册,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条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一体系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基本消除了现有历史课程中存在的“难、繁、偏、旧”现象,适应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 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由“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一节课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三段式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 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新的课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
一、遵循教学规律是历史教学的前提
“教学规律”就是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联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探索和严格遵循教育教学的各种规律。例如:教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教与学的规律,智育和德育的规律,不同对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规律等等。特别是学生个体发展、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活动也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凡是不符合个体发展和教学活动规律的行为都不利于历史教学。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教师才得心应手,学生也轻松愉快。教学实践证明:达到有效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教师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优质高效的成绩,就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二、注重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领头羊”,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在感知历史、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使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1.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和善于进行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中逐渐学会自我反思。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历史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素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把握有利时机,随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有些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仍然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教师总是把学生的答案往自己的答案上靠,学生的思路打不开,“标准答案”压抑了学生心中创新种子的萌芽。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敢于怀疑的精神,鼓励与众不同、百家争鸣。要不唯书、不迷信权威,时刻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善于从事物的多角度、多环节、多因素、多层次进行思考,激发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和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通过在实践中积极钻研并摸索出一些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标准中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因此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学习,教材中一些浅显的知识通过学生的预习是能够自行解决的。但是,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看书,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可以编制适当难度的预习提纲,保证预习的有效性。有的学校课堂45分钟教师只穿插讲解十分钟左右,剩余时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一个学生不能回答完整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人多思路广,学生实在回答不出的,要循循善诱。
(2)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力争做到人人参与,听、说、读、写做相结合相统一,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3)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但可以积极参与引导、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全过程,通过示范、讲述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平等的姿态、饱满的情绪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应让学生立足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过程互动、探索交流、思维拓展的效果,从多个层面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3.实现情感、精神目标
一、阅读――创设情景与设疑的导学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二、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三、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练习――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改革;创新
一、初中历史课程现状
1.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认为教授历史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中考时取得好成绩,忽略了历史教学的本质是使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并培养出良好的文化修养。因此,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片面地要求学生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以取得良好的历史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不能深刻认识历史知识。
除此之外,很多学校对历史科目并不够重视,认为其只是一门副科,不如语文、数学等主科重要,这种错误的观念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扰。
2.教学与现实脱节
很多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认为历史只是在讲过去的事,与现实生活无关,因此很少将历史情节与现代生活联系到一起,导致学生在学习时认为历史与现实没有关联,学会历史也没有用途,
从而产生对历史的厌烦情绪。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取得较高的分数,因此将历史科目当做是死记硬背的科
目,认为学习历史太过烦闷和无趣,无法对历史科目提起学习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1.改变教学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之所以出现很多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教学观念。新课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若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教学观
念。首先,学校要重视历史科目,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过去单纯将历史作为提高分数的科目转变为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历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了解历史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承担历史的责任,做到以史为鉴。
2.创新教学模式
想要改变历史教学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还要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统治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而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则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积极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各抒己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改革和创新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总结教学经验,吸取教训,只有不断通过探索改变教学观念,才能建立有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樊华.浅谈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神州,2013(11).
[2]尹延芹,徐洪玉.以多媒体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原则分析;生动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51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怎样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道不可绕过的命题,而精心创设情境模式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下面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让情境模式走进初中历史教学。
一、情境教学应遵循的教育原则
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一个核心、两个注重”。一个核心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两个注重就是注重过程和方法。新课标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新课标还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课标要求我们贯彻的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或者说潜移默化的教学原则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古人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就要注意创设的原则,只有把握清晰了方向才不会走歪路,这是我们进行情景教学的基础。
二、 正确理解情境教学
历史是对过去的陈述不假,但是历史更是曾经的鲜活生活的缩影,作为老师我们应着力还原其真实。情境教学要做的就是以情感教学为枢纽,以思维为核心选择那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境进入课堂,力求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进行巧妙链接,从而开动学生思考的大脑。一句话,情境教学是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来建构教学。所以,情境教学是能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创新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情境设计下调动了情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课堂,学习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三、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
1.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打造情境教学的平台
功夫在诗外。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绝非是想来就来的。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苟言笑,你叫他一下子去演绎一个爱笑的角色,那一定是皮笑肉不笑,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平时师生关系怎么样对于情境教学的效果影响极大。我们通常说“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要注意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由此可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境是靠人来创设的,要将历史课堂变得鲜活,人是最为关键的。那么,如何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笔者以为以下几方面必不可少:一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民主教学;二是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三是精心的设计课堂;四是多于学生交流,走近学生的心灵。故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打造情境教学的平台非常重要。
2. 善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简单地说就是“懂得不如喜好,喜好不如以此为乐”。“以此为乐”的境界很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但是它又是有章可循的,它的基础是感兴趣。兴趣从哪里来?大多数靠培养。学生的兴趣谁来培养?老师责无旁贷。初中生对很多东西都是好奇的,他们有着很强的求知欲。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个特点来激发兴趣。现阶段,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为我们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了一个有效的手段。历史曾经是鲜活的生活,学生要对历史理解的深刻需要其贴近它。多媒体技术弥补了传统板书的短板。文字可以想象,但无参照。对于初中生来讲,由于他们受知识和经验所限,他们在还原历史时常常出错,而多媒体海量的资源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它可以图文并茂,画面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时效果很好。如在讲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情境的:笔者先找到电视、电影的录像进行剪辑,让学生依次看看这样的画面:中国人未吸食鸦片前的社会状况、旧时人们吸食鸦片的丑态、吸食后带来的危害、今天吸食者的下场。通过这样一些画面和文字还有数据的呈现我发现学生的情绪被我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表情里有震惊、愤怒、害怕、决绝……这堂课上学生思考得很深入,很多问题都能切中要害。课后我分析原因,无非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大脑活跃了,参与度高了。
3. 用生动的、饱含激情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有人认为,既然多媒体有那么多的优势,那么我用多媒体不就解决了所有的情境创设问题了吗?非也!我们重视多媒体的作用,但并不唯多媒体马首是瞻。战争是人类历史中很重的一页。初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战争场面。我们如何处理呢?是简单的读一读还是照本宣科地介绍一下呢?此时我们不妨用生动的、饱含激情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如在讲到“一国两制”时,完全可以朗诵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充满相思之愁、离别之痛的诗句完全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以激发和升华。
四、结论
总之,创新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在实践中要牢记潜移默化的教学原则,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多媒体的重要作用,不忘最重要的教学手段――语言。
参考文献:
[1]孙先英. 浅谈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11) .
[2]袁春花. 高中政治情景教学简论[J].考试周刊, 2013( 71) .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初中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刻板的授课方式,改变单一向学生灌输知识点的教学模式,对初中历史课堂进行改进,革新教学理念,探究教学技巧,才能达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分析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计划,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赋予历史问题以新的生命力,使课堂教学的主题更加鲜明,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学以致用。
1组织历史知识竞赛
初中历史教师应抓住中学阶段,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主题竞赛,教师设定相关主题,让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如,学生就应搜集与相关的资料,了解的背景、战争的过程以及该战争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等。在竞赛中教师提问与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或设定辩论题目,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对表现出色的一方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竞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讲解。通过这种竞赛方式,学生能够在较长的准备过程中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资料的搜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探究精神,对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具有重要意义。
2重视情感教学
首先,教师应注意到,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对事物的思考侧重于感性思考,所以,教师授课时应赋予历史人物和事件以情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教师需要把枯燥抽象的知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再现出来,加以适当的渲染,达到更鲜明的效果。例如,在讲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应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加以补充,并且在真实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情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圆明园被破坏的惨烈景象,认清当时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财物的丑恶嘴脸,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理解;其次,教师要善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用心教学,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使情感教学真正得到落实,提升教学质量。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步,网络充斥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独特的敏感性,网络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网络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资源与初中历史结合起来将对历史教学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充分收集与课本相关的知识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量;课上,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利用音频和视频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营造出生动的课堂效果。例如,在讲香港和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再现港澳回归的场景,再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场面,配合响亮的国歌,使学生燃起浓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将情感教学和知识教学相结合,达到了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和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教学目的。4增加社会实践教学历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历史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程度为基础、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感悟历史。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本市具有历史意义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历史遗迹等,在假期还可以组织同学进行历史文化之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有机会更为真切的感受历史,引发思考。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向长辈请教,如在讲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内容时,学生就可以通过向祖父、祖母以及父母询问他们年轻时生活各个方面的状况,对比现在的生活状况,总结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在类似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研究,增加了历史的真实性,更容易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4总结
初中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和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初中历史教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应得到学校和教师的充分重视。初中历史教师也要分析当前的历史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与时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贾红英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江艳梅.分析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打造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1)
[2]李社利.五环节教学法———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关键词】兴趣;多媒体;德育;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小学如火如荼地进行,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发生的变化,与以往的传统教育大不相同,符合了新课标的对课堂教学指出的目标。但是,现在有的教师觉得学生难教,许多学生感觉不会学历史,甚至对历史学科产生畏惧心理,敬而远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搞好历史教学呢?以下是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首要前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以兴趣为前提的教学把学习过程变得愉快,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有所爱、学有所得、学有所有,才能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1.运用多媒体教学。历史上的事件不可能再重演,我们如何让学生能在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学习历史,感受历史呢?多媒体是一种把图形、文字、图像、动画、音频等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完成一系列随时性、交互性操作的信息技术,是新课改提出的教育现代化的必备手段。多媒体提高了学生的感官认知能力,让学习变得鲜活起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体的运用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通俗易懂,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营造愉悦学习氛围,构建师生和谐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盎然的学习,促进学生乐学。学生都有较强的“亲师性”,会因对接受的喜恶迁移到对其所教学科的学习上。孔子曰:“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认可、喜欢教师就对学习充满兴趣,有热情,积极投入与教师的互动中,学习效果明显。反之,学生厌恶教师,就对学习漫不经心,没有兴趣可言,与教师唱对台戏,让教师备感头疼。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沟通,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诚挚的情感,会爱戴、信任教师,激发了极大的学习兴趣。
3.音乐导入课堂教学。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音乐是历史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它不是画图又胜似图画,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乐作为开场白,能够起到先入为主的影响,让每一个同学“入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音乐响起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高雅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这是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歌曲起到烘托了学习的气氛,为教材的讲解做了铺垫,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有效地利用音乐资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转变教学观念是搞好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思想保证
传统教育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而进行的。家长和学校把对高中生的教育目标更多的是定在了考上大学上。形成了教条的、僵化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中,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在如此应试教育下培养出的又会是什么素质的学生呢?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吗?这是许多人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新课程改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使学校教育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新课标呼唤着历史教师角色的重塑与转换,从传统中走出来,改变原有教学观念,才能与时俱进。所以,面对新课改,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也是搞好高中新教材教学工作的思想保证。
三、开展德育教学是搞好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之一,其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历史新课标指出,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掌握历史知识和单纯的学科能力培养,不再是历史课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的,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培养健全的人格并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时间上纵横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历史学科是能拓宽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而且能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当前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
四、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搞好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关健之处
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方法则又是重中之重。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往往就是依赖教师的讲解和板书完成,教学方式单调。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早已过时。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再一味的主导课堂,不是只是传声筒,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教师和书本有依赖感,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学生进行课内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大面积的拓宽历史信息。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进行探究、讨论,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弥补了思维的缺陷。对历史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强化学生纵向和横向的认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记忆,加深了理解。
总之,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要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将改革融入课堂教学中,大胆开展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研究。我们要不继探索和发现,掌握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乡土史料 初中历史 应用
初中历史新课标要求对乡土教材充分的进行开发利用,随时随地的发现并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从历史专家学者、历史见证人、阅历丰富的长者及历史教育者等,这些资源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历史素材及见解。诸如一个家庭而言,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资源,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家谱、图片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作为教师来说,应该抓住这一点,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对乡土史料有效的进行利用,在探究式学习和情境教学中,合理的进行运用,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游,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通过对连云港地区的调查了解发现,这一地区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对这些乡土史料进行运用具有可行性。纵观古今,如果想了解远古先民的活动迹象,可以到伊芦古迹;如果想了《西游记》等著作,可以到三元宫、山门、南天门、水帘洞、七十二洞等景点;如果想了解淮盐的集散地,可以到板浦镇;如果想了解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受日本法西斯的侵害,可以到义僧亭、抗日石刻及抗日烈士陵园等景点;如果想了解建国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到连云港码头。
1、史料的收集
在教学过程中,对乡土史料的收集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地调查。要实现这一点学生就必须得亲自去一些历史古迹进行亲身感受,例如:海州古城至今仍保存着碧霞寺、百子庵等宗教场所,并且修复了双龙井、鼓楼等遗址;西墅作为一个古老的渔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曲阳古城保存了较为清晰的城郭轮廓,作为道教发源地之一,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历史文化浓郁的古城的走访,可以了解到丰富的民俗文化,这是在课本中很难学习到的。再如流传于民间的谚语:六神台,六神台,山高上不来,要上六神台,带个薄皮(棺)材。说的就是伊芦古迹中的六神台,描述了该地山势陡峭,非常险峻。
2、史料的整理
学生在收集史料的时候,往往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不足,所收集到的史料相对比较混乱一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整理的依据主要是根据人物活动的主线索及时间顺序等,这样收集到的史料条理才能更加的清晰。此外,由于学生收集到的史料都是来自民间,来自生活,因此有一部分属于野史,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根据相关史籍,对收集的史料进行真伪的辨别,让学生知道,收集史料时一定要遵循客观历史,要真实,培养其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在学生收集到的人物资料中包含徐福、钟离昧、顾乾、李汝珍、许桂林、刘清韵、武同举、朱自清、朱爱周、武同儒、汪德成、汪德官、朱智贤、汪德耀、汪德昭、汪德熙、谷牧、朱月华、王辅一等,在对这些人物进行整理的时候,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时间排序法,按照历史人物的在历史长河中出现的先后瞬息进行排序,便于学生的了解和记忆。
3、提问与解决
在初中新课标的要求中,认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的过程。学生对历史知识首先的通过课堂进行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思维中的历史脉络逐渐形成,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增加,对历史知识逐渐加深理解。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及课后的活动,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艰辛与成就逐渐进行积累,并通过对乡土史料的收集,将收集到的史料与历史知识相结合,构建论据,独立进行思考,从而实现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与概括,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对人类的发展历史能够更深入的理解,并对其进行解释。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并不是死记硬背史实,而是对历史的学习中,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对存在的种种历史问题进行发现,观察当时人们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比不同方法的不同结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在各科的学习中,学以致用一直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历史学科也不例外,要让学生将思维能力运用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对史料的整理,使学生对在了解史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想法或者见解;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相关的史料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史料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这种方法在教学中被称为探究式学习,这是学习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也愿意同他人合作,对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学习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为了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检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问题的分析及思考过程表述出来,然后全班范围进行讨论。例如:针对海州古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话题,古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学生认识到海州古城过去繁荣和辉煌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古城历尽沧桑,城址也出现了多次的变迁。近些年,为了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政府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工作。尤其是对双龙井及鼓楼进行重修、开放碧霞寺及百子庵、新建秦东门和朐阳门石刻,使得古城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众多旅游者的目光。学生在对古城的历史发展及现在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时候,对古城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阐述自己对古城发展的一些见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历史学科来说,应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本地的乡土史料应该充分在教学中进行利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巧妙的穿插历史史料,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杰.初中历史不应忽视乡土历史教育[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新课标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已是历史教育学界的老生常谈,更是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不可避免的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要求更多的是经验型和形象思维,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更多的则是理论型和抽象思维。高一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思维转换过渡的最关键时刻,而高二和高三则是思维转换的成熟和定型期。这种思维转换的过程是一种逐渐深入的过程,要求教师耐心引导学生完成这种渐进式的深入。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我们应该转变自身的角色和教学观念,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立足实际,迎难而上,实现初高中历史教育的无缝连接和历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传递经验是手段,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才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只传递经验而不培养人的活动不是教育,也没有只培养人而不以传递经验为手段的教育活动。1综上所言,“知己知彼,百战而不殆”,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所以对学生的研究也是实现初高中教学衔接的前提。具体而言,教师应该研究的有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思维差异及学习方式的差异。
众所周知,新课标历史课程中内容和涉及面十分广泛,课时的跳跃性大,而教师所具备的课时有限,故课余教师常叹教学任务的艰巨性和不可完成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所知甚少,那么对衔接之事也就束手无策。反之,教师就知道在教学中何处宜详解,何处宜略讲,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高中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在从以往的经验型和形象思维向理论型和抽象思维转换。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有的思维方式的变化,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以完成学生思维上的衔接。再者说,初高中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着被动记忆和自主探究的差异。认识到这种差异,教师应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认真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笔记,课后复习和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人生,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只有当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学习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才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历史这门学科的渊博。
二、任重道远,上下求索
教师对自己角色的重新定位和对自己教学理念的重新认识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根本,而这种重新定位和认识实则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能够将课堂的一部分掌控权交到学生自己手中,实现与学生合作教学――共同学习、体验,共同感悟、成长。由“知识的权威”转换为学生的服务者,学生学习条件的创造者,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与学生携手完成教学任务。从另一方面来说,许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认为历史教学不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的培养,平时考试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不高,认为历史是一门只靠死记硬背就能蒙混过关的学科。这种普遍性的轻视心理是初中历史教学所造成的。是故很多高一的学生还抱着这种“平时学习历史没什么用,考前背背就能蒙混过关”的心态来完成高中的历史学习,导致日后在历史学习中觉得吃力,不知所措,甚至厌烦,最终放弃历史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引导,在端正自身的认识的同时还应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浩瀚的知识和生动的课堂氛围来还击学生的这种消极心理。以历史学科所不可取代的博大精深来熏陶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价值。
教师还要把应试性的传统教学观念,转换为“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观念。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错误观念,放下架子,对于课堂上学生所提出的不同的见解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对学生的错误要据理以批驳、纠正,对学生正确的见解要勇于虚心接受,以一种平等民主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更应鼓励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也要用宽容之心来对待学生的错误,与学生多交流,多了解学生。2实现这种教学观念的转换才能适应新课标,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完成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无缝衔接。在授课时,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课程的内在逻辑,整合一体知识,注重背景资料的补充,在迁移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的同时,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除此之外,教师更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历史教学专业水平,面对新课程改革,要发扬与时俱进,拼搏进取的精神,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的素养,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当中,参加培训或自我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总而言之,要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实现历史教育的飞跃,关键在于把握住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这一关键的一环。为此,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还应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努力探求与世代相适应同时又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