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1 17:2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历史的解题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模式构建;复习课堂
在现有的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复习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比较注重知识的回顾、习题的讲解,在课堂之上主要也是以教师为主,学生都是在倾听,这样的复习课堂的效果比较低。但是随著新课改的介入,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由教师主导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从教师主动解析题目,变成由学生主动解析,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分析能力,还让学生的成绩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这样就也达到了复习课堂的教学目的。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的目标和任务
1.知识与能力方面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上,应该对其基础知识上进行总结和概述,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发展路线的探讨,让学生对以往的学习中发展历史每一个阶段的不同,和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和意义,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在针对历史时序中的有影响的重要阶段,教师也应该带领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解读,以此让学生对历史的基础更加的了解,更加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应对考试。在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复习课堂中,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过滤,提高学生对课题中历史信息的解读,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身的看法,提高对问题探讨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应考的基础能力。
2.过程和方法方面
在初中阶段,学生最终都要面对中考,而中考的任何一科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史与社会也是一样。所以在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到复习的课程,达到应有的目的。在针对历史与社会学科进行复习的过程中,需要完善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不断的深化对历史事件和知识的理解。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指引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教学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要比直接强化的学生的记忆要实用。再者,学生也能够通过复习课堂再次对以往的知识进行温习,将原来已经熟知的知识重新进行分析,利用这样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探讨,积极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此达到能够对相应题型的熟悉。而且复习课堂最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知识量。
3.情感与价值方面
初中学生通过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能够不断的对相应的知识与历史的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而且在学习与了解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不断的体会历史事件存在的重要意义,让其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知。这样就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断的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能够不断的了解人类的发展史,还能够从中吸取到更多的经验,让学生能够以此为借鉴处理好现实中的问题,所以复习的课程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认清现实社会,让历史与社会学科成为学生提高自身价值的途径。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的教学策略
1.教学观念策略
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新的教学观念应用到其中,以此提高历史与社会故此课堂的教学价值。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内容都是针对学生的中考而进行的,这样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让学生对很多信息产生了厌烦的心理,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渐有了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教师为主导地位转变成为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互动频率,还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交流沟通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去探讨相应的问题。再者,在新教改的改革内容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核心素养教育为主要的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与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素养发展为主要的复习路线,并在德育的指引下,将历史与社会科学的真谛传达给学生。通过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思维的训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够也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上图)。
2.史学观念策略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思路就是针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阐述,所以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史学观念分为三种: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现代化史观。首先文明史观就是人类的发展史,从人类出现,文明出现开始,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有了观念,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文明的观念不断的变化,出息了物质文明以及政治文明。所以在学生进行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上能够重新的捋顺人们的文明史。第二,全球化史观。在人类历史进步发展的过程中,是整个世界在变动,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兴起了不同的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各不相干的部分和社会进行了接触和融合,这也加速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从全球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说历史存在的重要。第三,现代化史观。如今的社会是由历史不断演变而来,所以在针对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生探讨先下社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3.过程实施策略
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复习课堂的时间,制定有效的课堂复习计划,让学生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的掌握相应的知识点。首先,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注重对知识的总结和规划,将专题的内容结合到一起,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如图:公开复习课《20世纪的中国革命》。
在20世纪国内正处于革命阶段,也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阶段之一,所在本节公开复习课程中,教师利用了能够展现更多细节的导图,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利用练习的方式将事件过程理解的更加的透彻。再者,学生通过图片中教师列举的思维展示,对其中的时间和图片进行分析和解说,让学生答题的思路更加的清晰和明了解,更加了解历史的真实境况,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遇到相似的问题,就能够对快速的进行解答。
三、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
1.采用多种手段练习,以练促学
在历史与社会复习的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练习的力度,并以此督促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效率。在初中九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能够通过课堂的复习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以此应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选择典型、有层次、覆盖面比较广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对习题的里演练,达到对考试题型的熟悉。教师也需要在针对题型解答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反应,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的进行解题。再者,在复习的课堂中,学生还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将历史的知识点进行不断的巩固和加强,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当学生的知识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进行模式性的测试。
例如:在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讲古代史的发展里程建立成为简短的导图形式,以此加强学生的导向思维。(如图)
2. 指导解题方法归纳题型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上,教师应该针对相应的经典题型进行解题,并将相似的题型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提高解题的效率,减少解题的时间。
在针对历史习题复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瓷习题的题型进行辨析,在审题的过程中做到“三定”:即“定向词”、“定法词”、“定位词”,这三种定向能够清楚的确定题型的答案的方位、来源、及思路。第二,在针对题型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题型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并寻找其信息的关联点,只有这样的分析才能够让题目更加的清晰好辩,让学生更加容易抓住中心点。第三,在针对历史材料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答题方法,应该做到“四化”,即:提示化、要点化、术语化、序号化。这种“四化”方式的答题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踩中分数要点,提高整体得分情况。
3.建立错题档案总结反思
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经常出现错误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并给予一定的评估[4]。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习题的记录,并建立错题档案,将正确的解题方式和正确的解题思路阐述清楚,让学生更加清楚题型的问题所在,避免在日后遇到同样题型的时候出现丢分的情况。再者,针对学生模式试卷中的错误频率较高的题型进行整理,在复习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以此增加学生的认同度和熟悉度。在针对题型解答完毕之后,为学生留下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消化相应的知识,在消化的过程中牢记知识点的应用方式,在以后考试的时候学生要是能够需要相同的题型,就能够得心应手。
结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将知识储备进入到自己的大脑,但是也需要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复习,才能够更加的稳固。所以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学生应该充分的利用复习课堂时间,将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审视。而且教师在复习课堂上也应该调整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复习的内容M行有规律的总结的归纳。提高学生的能力训练,让学生在遇到相同题型的时候不出现丢分的情况。再者,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堂中,教师还应该建立错题的档案,将经常出现错误的题型进行总结,在进行细致的解答,让学生能够对题型熟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练习的过程中,熟悉习题的解题技巧,提高自身的分数。
【参考文献】
[1]王丽红.《新课程下九年级历史有效复习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5页
[2]叶小兵.《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及所面临的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2期
一、专题探究型材料题的归类解答
初中历史习题中,最常见的是专题探究型材料题。这一类题型的材料题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某一历史人物或者某一刊物、历史著作当中所提及的一个历史概念、历史观点或者历史结论等设置为一个主题,再配以适当的图表、文字史料或者漫画、谚语等,重新创建一个比较有趣真实的历史情境,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相关问题的设计,属于探究性的问题。
这一类型材料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学会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以及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依次探究与主题相关或者关联的历史的概念、观点或结论,寻找最佳答案来证明答案与主题之间的关联性。但是这类题目在解答时要注意一个问题,即题目设置的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很多时候往往就是下个问题的参照或前提,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考生对于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也是对学生对历史概念、观点以及结论等的理解、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还需注意,答案必须要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并且书写工整。这是历史材料题解答的基本要求。
二、说明论证型材料题的归类解答
初中历史辩证类材料题中的第二种就是说明论证型的材料题。这一类型的材料题主要通过引用某一历史文献记载的相关资料、某一刊物刊发的文章、某热点问题,或者某一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和现实热点等的不同评价争论观点,来进行论证历史观点的相关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这一类型的论证题,具有一定的论证性和开放性。要求读者站在不同的史学研究角度去对某一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或者是就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以此来实现学生对不同历史观点和历史认识进行归纳总结的目的。
针对这一类型的题目,在解答过程中我们首要注重的是材料的挖掘。一般情况下,这一类型的题目本身就隐藏着许多历史观点,因此解题的第一步就是充分挖掘材料中隐藏的史观,这是能否正确解题的前提和保障。解题的第二步,根据题目“结合历史史实”的要求,寻找史实。这一环节可以说是整道题目最为关键的一个核心部分。
三、提炼论证型材料题的归类解答
初中历史辩证类材料题中,还有一种材料题就是提炼论证型材料题。这类题目的见解通常是隐含在相关的材料当中的,而并不是直接提出来的。这就要求考生要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课本知识,结合材料中所表述的观点进行提炼,然后再用相关的历史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有效的论证。在此过程中,考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依据所学知识与材料将观点提炼出来,且观点要明确;其次,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找出史实,能选择现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中的其中一种来作为评价视角,还要将史论相结合,不可以只是空洞的史实论证。
论证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一是必须与观点紧密联系,为了证实观点而进行论证,不可以与观点相差太远,也不可以照抄材料;二是要从多角度、全面去论证,若是社会发展的问题,应该从社会生活方面来进行论证,如思想文化、经济、政治等,因为一个国家的兴盛转衰应该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
一、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将知识强行灌输到学生脑中,学生是知识的容器,成为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长期这样,学生对历史学习就失去了兴趣。有效教学就是在过去教学方法发展的前提下,利用专业化理论开展深入研究,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教师可以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创造不同的历史课堂气氛。如有的教师善于应用讲解法,那么就需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则可以有效节约教学时间,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还需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依据不同学生选择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发挥课堂资源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方法
1.创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平等对待优秀生与学困生,做到“一碗水端平”。特别是面对学困生时更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还需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给予无限的放大,鼓励他们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不能讽刺他们。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可以感动学困生,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信赖感,有利于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利用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2.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置于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学会自主学习。
一是教师要善于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其中享受学习过程。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相处,做学生的朋友,带领学生认识历史,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思考,每一个学生都敢说敢做敢问,敢于对教师的讲解提出置疑,敢于大胆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是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的位置,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应用新型教学方法,创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掌握学习方法。
3.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都喜欢活动,利用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可以使教学达到有效性。但教师要注意活动的选择,要求活动有一定的创意,也就是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形式宜多样。历史课堂上的活动形式可以有阅读、讨论、探究、编演历史短剧等,防止教师过多应用同一种活动形式,而缺乏层次感,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创意,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可以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资源。全面结合学生个人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在同一个班中,有的学生喜欢表演、有的学生喜欢讲解,教师要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在设计活动中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表现自己,这样的活动自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4.做好课堂检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可以利用课后测试的做法,教师需要做到及时批改。通常情况下,设计一个优秀的练习要突出代表性内容,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不但可以检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情况,而且也可以考察学生应用知识的情况。在练习中,一是教会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二是加大材料题的训练,帮助学生正确解答主观性试题;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四是做好练后讲解工作,要讲解学生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对学生进行启发。
5.构建和实施科学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在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利用评价机制可以验收教学质量,与学生的知识层次发展有关,促进教学反思与改革的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评价机制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利用这种机制可以看出学生在一段学习时期内的学习态度,但不能考察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要求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建设评价机制过程中不但重视考察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还需考察学生的进步情况,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积极改正,做到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6.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历史学科教学实践需顺应时展,学科间实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调动学生探索历史、积极研究的积极性。对于历史老师来说,要重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学科综合水平,以新课程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不但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让历史进入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就达到了目标。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期任务,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自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出发,认真研究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上述这些,历史教学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有效性就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小芳.试论如何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文汇,2014,(05).
【关键词】PBL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一、PBL教学法的概念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理念,是29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个教学情境,该情境要具有复杂、混乱的问题。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研究或者同学谈论的方式,去分析教学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同学根据所学内容用自己方式去解决问题,并发现问题背后历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用自己方式自主解决问题,体现出PBL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的特征。PBL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直接解决问题,而是使学生成为情境中的角色,通过教师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断深入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从传授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能自助探索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对主动学习知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二、PBL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传统教学的思路、方法和观念,让学生参与到历史学科思考讨论中,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内容。教学模式的转变,使教师学习先进教学手段,不断完善PBL教学方式,最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针对学生在历史学科中能力不足的现象,PBL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表达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在学习中能完成对课堂问题的思考,增加学习参与度,最终达到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模式通过设立情景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在学习中,知识获取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在PBL教学中,对老师能否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出较高要求,教师要能对学生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在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对问题产生自己的想法,并结合其他同学的观点结合自身知识,理解出更多新知识点,从而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三、PBL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以《》为事例
(一)教学过程
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设计问题情境:1.英国发动的目的是什么?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2.林则徐禁烟具体有哪些措施?3.的意义是什么?问题的设定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学生对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设置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的经过及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发动原因及过程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事件发生经过,梳理知识点,思考教师设计问题,得出结论。老师抽取学生进行回答,保证学生参与度,最后老师对问题进行总结讲解,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评价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现状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2-047-01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强的学科,知识面广。中华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世界各国历史,纵横几千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把握现在、赢得未来。
纵观现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形势十分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学校领导不重视;2. 各学校没有专业的历史老师,任课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3. 学生对历史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以上因素,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点记得不牢,考试起来就一味地翻书,直接影响中考的历史成绩。特别是2013年中考对题型的改革,并增加了中国古代史的考查内容,让学生非常不适应,从而导致整体水平为历年来中考最低。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实的现状,是一直以来形成的;从只学不考到要学要考,再到要考深考透,这一过程令无数历史老师无比纠结。中考历史分值只有那么可怜的五十分,当然不能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大科目相比,“一直是在历史遗忘的角落”。可作为一名历史教学人员,心里自然不是滋味,我们不希望喧宾夺主,但也不容忽视配角的作用。为此,笔者在此提几点自己的想法,供参考: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专职的历史老师,并鼓励教师多参与历史教学研讨,促进教师成长;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多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了如指掌;深刻研究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平时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许多学校因师资问题,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七八年级不作考查要求,这对九年级历史教学,特别是中考非常不利。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开卷考试简单,不外乎就是抄书而已;分数又不多,只有那么五十分。上课不认真,课后也从来不翻书、不复习,对要识记、背诵的知识点一无所知,更不要说理解与应用。因此,我每次在九年级第一节课上都会对学生做要求:学习历史与其它科目一样,要记忆与背诵,更要理解与应用;常规工作自然也不能少,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照常要做;并且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并不只是简单地抄书,更要注重方法与技巧。只有学生重视这门学科,才能认真去学习,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自己初中时的一位同窗,对中国历史知识了如指掌,倒背如流。同学们羡慕不已,问其原因,兴趣爱好是其学习历史最初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历史有兴趣,才能取得好成绩。历史知识本身枯燥无味,如果教师采用一贯的教学方法,学生便会对你及你的历史学科丧失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常规课与多媒体课相结合、历史课本知识与课外历史小知识相结合、制作历史小卡片与写历史小论文相结合……通过多渠道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学习方法与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历史目的非常明确――中考,在中考中能取得好成绩。教师应把握这一心理,在平时教学中要渗透一些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让你的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怎样去从容应对考试。就学习方法而言,最根本在于平时的积累,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时间轴的方式,将历史知识建构成体系,一目了然;学习历史还要学会对比(古今中外),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的异同点,这是近年来命题的主要方向;对于解题技巧来说,直接关系学生成绩的好坏,因此教师在平时应着重对此进行总结,并在练习及试卷讲评中适当渗透,如选择题的排除法与时间排序法等。
五、及时做好信息反馈
初中历史; 实施;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97-02
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实施,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严重阻碍现代教育发展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新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能力、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素质,而且,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化、发展这为我们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因此,在初中历史课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
历史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实践。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无孔不入的传媒,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处在一个起跑线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发展,教学再也不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而是教学双方“交互主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2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是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要使学习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不能包办代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 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更新设计,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努力提高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造成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产生“爱学”和“乐学”。
2.2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传统的教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等方面,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在教《两汉经济的发展》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汉朝人,你将怎样生活呢?”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然后分组扮演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角色,这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师只是穿插其中,略作评说,学生的发言大多抓住了汉朝经济的发展特点及都域繁荣的情况,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发挥。
2.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 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学习历史是 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 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某某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4要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正如“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历史教育对人的塑造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知识与技能的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到达知识的殿堂遨游。教师的社会责任是培养人的持续发展,形成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4.1创设情境:导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导趣,就是教师巧妙地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重点,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可从历史典故、诗词歌曲、投影录像、图片资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投入新课题学习,使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4.2精心设问:导思: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导思,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
关键词:初三历史;新课程教学;有效策略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再是过去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使教学充满了活力,更加具有趣味性,在初三历史教学中,老师要本着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主,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全面培育学生的历史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参与教学
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初三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生学业繁重,因此,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趣味活动、讲故事和加入一些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深和巩固。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教师所采用,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借助一些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画和丰富多彩的画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直观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讲解《拿破仑的文韬武略》一课中,学生可能对拿破仑不太了解,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他的资料,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将拿破仑的简介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播放给大家,使学生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威胁欧洲所有国家的,侵犯了人民的利益,从成功走向了失败的经历。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拿破仑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拿破仑的战争?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让学生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有的人说拿破仑是一个英雄,有的人说他是疯子,谈谈学生对拿破仑的评价。通过多方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学到知识。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发挥了自主讨论知识的能力,从而能够快速理解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式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新课程主张的是创新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以往的教学观念就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部分教师在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认识不到历史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历史老师在对初三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教学方法,不要过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要灵活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时间上的区分,教师要使用正确的指导方法,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搭配文字和表格的对比,发现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和重点,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
复习占据了初三历史的很大一部分,面临中考,大量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记忆的时候会比较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答案,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引导出与课本相关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把学生带进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对一些流行音乐和电影都特别追捧,在初三历史教学中有效地插入一些歌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快乐,让学生在享受美妙音乐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
三、注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
在指导初三学生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方法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预习和复习能够很好地相结合,根据老师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解题的方法。在初三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总结和归纳知识点,有效地找出问题的中心内容,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在历史课堂上正确地采用自主合作学习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初中历史由于容量大,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的运用,因此更需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教师要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吸取对方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灵活分析历史知识信息,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历史的趣味性和所蕴含的魅力所在,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初三历史教学是整个初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历史课程中不仅仅是为了中考而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条理地去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对所学的知识合理运用和练习,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善于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将它合理地运用到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这是现代授课方式的一个挑战,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原因。新课程改革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教师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以前单纯的教历史教材,转变为用历史教材教书,设计趣味性的“导入”,创设历史教学的情境,适当采用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方式,达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在初中阶段打下历史学习的基础,为高中历史学习培养学习技能。下面就谈谈如何让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的几点思路。
一、设计趣味性的“导入”,将学生引入课堂
俗话说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所以老师应十分重视并精心设计“导入”这一起始环节,力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架设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打开历史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通道。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历史故事、诗歌、名言、图片等巧妙导入新课;或以提出问题寻求解答的方式;或者以创设情境激起想象的方式;或者运用对比引导思维的方式,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有趣味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特别是每一具体问题的情境,诱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过渡到所要学习的内容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犹如小说的“引子”,戏剧的“序幕”,乐章的“前奏”,起着集中注意、酝酿情绪、引起兴趣、激发动机、带入情境、切入主题等作用,使学生初步知道要学什么,诱发求知欲望;了解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标。
二、采用历史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走近历史
什么是历史情境教学法?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的教学方法。在初中阶段运用历史情境教学法是由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还不成熟,需要通过巧妙设置形象化的历史场景来理解较难的历史概念。情景设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历史影视作品的视听渲染,教师语言描绘的言语渲染,用文字设置历史情景,运用音乐做背景的听觉渲染以及设计表演情境的体验感悟。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感悟历史的情绪中,与历史产生交集与共鸣,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直观的感触历史发展的规律,领悟历史发展的真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
三、适当引用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感悟历史
历史课本剧就是学生在教师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学生在课下搜集史料,编写历史剧本,自主分配角色,合作排练并在课堂上表演具有戏剧冲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从而使学生体验和感悟历史规律的综合实践活动。历史课本剧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既可以活跃初中历史课堂气氛,又可以锻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与技能,从而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学懂历史,学会知识;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体验历史,学会学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感悟历史,学会评价。历史课本剧将会使学生走近历史,探索历史,在初中历史课堂构建起教与学的良好平台。
四、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巧妙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引导教育,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讲、练、评是初三历史复习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缺一不可。初三历史复习时间少,复习的内容多,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卓有成效的复习?那就必须要做到精要的讲述、适当的练习、精心的点评,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一、精讲
作为复习课的讲授,应该区别于平时新课的讲授,不是“炒冷饭”,教师要做到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坚决不讲,要把重难点讲深讲透,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与整合,力求讲出新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知识框架。
而要做到精讲,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把握考试大纲;深入了解学情,把握学生心态。做到在不同的班级采取不同的方法,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是有差异的,教师在精讲时,要力求同中有异,而不应照本宣科。其次还要在复习中不断探究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精练
“精讲”是“精练”的基础,“精练”是检验“精讲”的必要手段。通过练习,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讲授时作出必要的调整。可以这样认为,在初中历史复习备课中,教案是不断调整、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而作出变化的原因就在于在“精练”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在练习时如何突出一个“精”字呢?
1.精心选题:初中历史题目浩如烟海,“题海”战术费心费力,得不偿失。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前就必须大量地收集题目,同时要密切结合《课程标准》和学情,精心编写。做到学生会的不练、简单的少练、重点的多练。同一知识点,整合起来练;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练;中外知识点,对比起来练。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无用功,力求在有限的时间中追求最大的效益。
2.分层练习:在试卷练习中,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的方式,将题目按难易程度分A、B、C三个等次,让基础不同的学生分别完成不同的练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既促进优秀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又增强了基础薄弱同学的自信心。
3.精心批改:在平时的批改中,大多数教师仅仅是打个对错符号。认真的教师会统计错误率,但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在选择题中对某一条题目的答案改了又改,在材料题的阐述中有大量涂改的痕迹。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左右为难,模糊不清,在审题中思考不足,下笔匆忙,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我们在“精评”时提高针对性。
三、精评
练后的及时讲评十分重要,它起着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知识、查缺补漏、拓宽思路、总结经验、提高能力的作用。
但在讲评中我们常常出现几个误区:一是只对答案:教师按照参考答案核对答案后,对一些自认为重点的知识进行讲授。二是逐题讲评:从第一题开始,无论难易与否,重点与否,每题都讲,为了追求进度,一份试卷匆匆而过。三是就题讲题: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讲解答案,缺乏对产生错误原因的深层次分析。四是缺乏巩固:对讲评效果不进行巩固,留给学生回味的时间很少,这样做常常“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将一份精心准备的试卷评讲到位,真正让学生通过做题的形式,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并做到触类旁通呢?
一是要做到让学生参与到试卷的讲评中来。“心理学实验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所听到内容的20%,自己所看到内容的30%,自己所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青年文摘》合订本总347―348期X卷P36)从这项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交流的重要性。因此,在讲评试卷时,让学生分小组自查自纠、自我分析、自我讲评,才能自我提高。要改变教师为主角的形式,把讲评的舞台让给学生,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可谓一箭双雕。
二是要讲评思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试题浩如烟海,但方法思路却有迹可循。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疑惑,考纲上的考点都背了,题目也做了不少,可是面对不同的材料题却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找不准切入点。这也是上面所提到的,许多同学在解答材料题时,改了又改,反反复复,还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原因就在于缺乏正确的思路。因此,教师在讲评时要弱化学生对所谓标准答案的记录,强化切入点的训练,让学生讨论,分别列出几个切入点,看看哪个更好更科学。这样的训练,会使学生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一旦找准切入点,解题就变得简单得多。
三是要对比起来讲评。这里的对比讲评,不是指前后知识或中外知识的比较,而是指试卷的比较。在初三历史复习刚刚开始时,我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准备一个专门的夹子,将每次练习的试卷按时间整理好。每过一段时间,我会让学生找出前后试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就会发现,有些知识点,考试的形式不一样,问题的提出也不一样,材料的列举也不一样,但所考的知识点却是一样的,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增强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再次,通过比较还会发现,有些同学在某些知识点上重复出错,或者在某类题型上不断出错。这样学生就会明确地知道,自己存在哪些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去查漏补缺,不断修正自己复习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比教师强调千百遍还有效得多。
总之,“精讲精练,精心评讲”关键之处就在于一个“精”字,“精”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用最恰当的讲述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用最少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规律。“精”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博”,博览群书、博览试题,最广泛地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目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去除“题海”战术,真正让学生保持活跃的学习精神,使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养成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事物的习惯,这也许才是历史教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文化发展论[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2]徐振鲁.大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内涵探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3).
【关键词】高中历史 兴趣培养 钻研教材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178
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发展,于是在教育阶段便有了历史这一学科,历史让我们站在现代却可以看到过去,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观察研究古人的生活和思想,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和探究,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更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研读历史,吸取古人的教训,汲取历史文化中有营养的部分,有利于我们国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虽然探究历史对当代生活很有价值,但当下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历史与政治、地理等学科在高考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单单就历史这一学科来说,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枯燥无聊,教材中的插图还都是一些黑白图画,毫无生动形象可言。这让很多学生都提不起学习兴趣来,而高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较初中阶段更加深入,涉及的方面也更多,包含了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所有内容,这让许多学生都头疼不已,因此对于高中历史教师来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并且有效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一、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哪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颇有建树,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肯定是兴趣,只有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牵引着自己不知疲倦积极地研究创新。因此,要想学好高中历史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爱上历史,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学习探究,才能考出好成绩。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过渡呢?以下有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读书看报,关注新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通讯越来越发达,新闻传播的媒介也越来越多,信息共享的便利让我们观看新闻也更加容易,通过读书、看报、观看新闻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程度,而且高考的材料往往都是最新的历史素材,经常看新闻并且关注时事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高考命题,最重要的是新闻具有画面感,比起文字来说更加直观形象,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例如新闻联播中经常涉及我们国家的外交事务,从这一点来说可以和学习的中国历史上的反侵略战争联系起来,通过了解当代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引发学生对古代及近代史中我国的外交事件的思考,屈辱的近代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此奋发图强,争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二)参观历史文化古迹
历史文化遗址是我们研究古代的一面镜子,古代生活已离我们远去,但古人所生活过的地方以及他们曾用过的东西都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线索。国家花费大量物力财力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为保留了v史遗留下来的各种参考线索,以便我们更好的探究历史,尽可能真实的还原历史。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各种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古建筑、博物馆等等培养自己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旅游观光,参观文化遗址的同时还可以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一举两得。而且通过参观历史遗址或者博物馆,学生能够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文化情景当中,特别是当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种带有英雄影子的建筑时,能够马上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感,对历史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做到以史为鉴,投入到建设国家的奋斗中去。
二、以教材为主,引导学生钻研课本内容
尽管高中历史每次考题内容都特别广泛,但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最基本的教材,因此学好高中历史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掌握课本知识,统筹全局。虽然大部分学生反映历史学习枯燥无聊,解题也没有做出数学题那种极大的成就感,但是抛开高中历史的应试要求来看,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因此,可以暂时抛开考试,把历史课本当成一本故事书来读,从这个角度思考,阅读教材就显得有趣多了,带着兴致去阅读往往有助于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再通过做练习巩固,掌握历史发展脉络简直是手到擒来。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回归课本,以教材为主,盲目的做题是没用的。在做题之前要求学生先仔仔细细把材料阅读一遍,阅读完材料后要马上在脑海中搜寻相关的课本知识,争取把材料和教材内容对应起来,缕清答题思路,有条不紊地利用课本知识答题,只有课本知识掌握好了才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减少做题时走弯路浪费过多时间。
三、学会合作学习
【摘要】2010年8月,甘肃省开始实行新课改,我们也跨入了这个行列。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下面我结合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具体的做法,谈谈我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基础整合活力
我们是我校第一届实施新课改的,所以碰到的困难是最多的。一 新课改的条件不尽人意,虽然教师是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但在这个过程中受制约的因素太多,比如我们所在的偏远民族地区,没有建立起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学体制,没有建立起更适合民族地区的课改评价体制等;二 初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初中历史课改着眼于破除旧教材的繁难深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初中阶段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对历史课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认为可学可不学,并且历史课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中历史课改着眼于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呈现出的特点是份量重,内容庞杂,时间紧。那么在课改转型期,如何更有效,更顺利地搞好新课改,需要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不断反思总结。
一 正确定位,重视基础,提高素养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讲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讲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服务现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所以历史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并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树立关注民族和人类命运的理想,这应当而且始终是中学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可在现实中,中学历史成为升学的钥匙,从高一年级开始教学中明显存在一种倾向,就是不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现状,而是片面强调教学与高考接轨,希望学生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到位的理论分析,并不断培养其熟练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定位,往往因为起点过高,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畏惧,进而形成思想上的抵触,甚至厌学情绪,这种现象妨碍了历史新课改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搞好历史新课改工作,必须要有正确的定位。面对将来大部分学生学习文科这个现实,我们更应该注重夯实基础,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更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应付高考,历史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丰富知识,提高素养,健全人格。
二整合新课改下的教材内容
历史新课改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教材编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混编的专题式体例,反映出人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状况。新教材主题突出,注重个单元之间的对比和联系,比如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国与西方进行对比,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整体认识历史的发展,用一个较全面的眼光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但是这样的编排显然也存在一些不足。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跳跃性强一会儿中国史一会儿世界史,对时间把握模糊,很容易出现前后内容的混淆,增加学生学习困难,且理论性太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改降低教学难度,大量削减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给高中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如何用好新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是摆在我们每位老师面前的重任。这要求我们教师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多思考,对于教材已有的资料,如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必须充分利用;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设计,适当的取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必修一第13课《》,旧教材用了四节课讲述,新教材浓缩成了一课。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容量太大,消化不了,有些内容一笔带过,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所以如何处理教材?就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者少讲或者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这就对教师的素养、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课堂教学怎么组织、引导?
新课程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教师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回答,这样有助于学生交流合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一些困惑。如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水平,太难太易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还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果散了就不能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二)如何驾驭课堂?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整体上讲学生基础差,课堂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甚至无动于衷,回答讨论问题成了个别学生的事,所以课堂把握不好就会失控,教学效率低下。那么怎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有较好的课堂驾驭能力。(三)新课程下,课堂上教师如何"主导"?要使课堂有效率,教师的"主导"必须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动手动脑能力差,问题一经提出,大部分表现的很盲目,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能很好的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所以新课改下这个"导"的度太难,现在关键的就是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四)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历史是对过去的一种展现,给现在及将来的一个借鉴,即历史就是为社会发展服务。而我们的历史课堂却是为高考做准备,这样的课堂枯燥、呆板,学生学习没有一点兴趣。那如何更好地上好一堂课,组织好一堂课,就是要使课堂"活"起来,那就要借助多种教学工具,如使用多媒体更直观地展示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更深刻的认识史实,这样的课堂才能更有效,更有活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只有经过精心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摘 要】高中阶段的教育是介于初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两个层次之间的教育,它肩负着既普及又提高的双重任务。既要传授历史知识,又要培养能力,既要对初中所学知识扩展和加深;又要运用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及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开拓和培养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大多文化水平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这为搞好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
【关键词】历史 课改 教学
一 要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教学课堂,课程教学实施的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性质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把这种资源看做是“唯一的资源”,只重视教材中的内容,“死教书,教死书”,让学生死记硬背,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本资源狭小、封闭、不全面,且不同的地方使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结果导致全部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科书”和研究考试大纲展开,这是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课改下《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样对教材性质的理解发生了转变,“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必须强调的是,教材绝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更重要的是,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这种工具与功能性的增加,意味着教材不仅不是师生学习的唯一资源,也不会是师生学习借助的唯一工具。所以,我们必须看清现在的形势,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是“一纲多本”和“一标多本”,与过去的教法和学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 历史教学要体现历史的特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们碰到了一些困惑和棘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课改的大环境不尽如人意。尽管教师是课改的具体实施者,但是教师受方方面面制约的因素太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有新课改的意图,是否建立起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新的评价机制,是否为新课改保驾护航,这些都是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二是初中、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从而加重了高中课改的难度。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于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其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点却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时间紧,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重视基础教学,强调人文熏陶仍很重要。历史讲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博大精深,既宏观又微观地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树立起科学且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在提高中学生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抓住这一优势,扬其所长,应当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指导思想。但在现实中,中学历史教学却被异化为入学的“敲门砖”,尤其是在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明显存在着一种倾向,也就是不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现状,片面强调教学与高考接轨,希望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到位的理论分析,熟练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定位,往往因为起点过高,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对历史学科产生畏惧,进而形成思想上的厌学情绪。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历史新课改的进行。
三 要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后历史的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分别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主题比较突出,有一定的条理性,注重各单元内容间的逻辑联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以及教科书选用多样化的制度,保证了教学的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由于相同年级可能进行不同的模块教学,各地区可能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无论从实现课程目标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综合考试或者高考评价的角度考虑,历史教师都应当以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作为历史教师,应认真研究模块教学带来的新变化,特别是模块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容易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教师应当注意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也由于模块教学的对象是选择模块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浓厚,更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础,更加努力地、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 改变教学氛围,创造新的课堂环境
新课改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学活动必须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人才。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总之,新课改对于我们高中历史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不能简单、盲从,要通过自己真实的体验,慢慢地摸索,与同仁探讨,不断地学习,逐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符合新课改理念要求的教学模式,因为,高中历史的新课改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