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的儒家思想

传统的儒家思想

时间:2023-08-21 17:2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的儒家思想

第1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代体育,体育思想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众多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流派,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主流意识,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我国现代体育精神与儒家思想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是“仁”,历来主张修身养性,重视人、自然、环境相互之间的和谐统一,它将修身养性、治国齐家、强身健体等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体育文化思想融入在其底蕴深厚的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内外兼修、文武兼备以及保健养生的观念对我国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儒家思想在传统体育思想文化中的体现

1.1重“仁”、“礼”的体育道德观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孔子的基本观念之一,其核心内容为仁爱、爱人、人与人相亲。“礼”是儒家的一种行为道德规范和基本的生活准则,是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贵贱、长幼、尊卑的一种秩序。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形态的思想文化体系。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儒家的体育教育思想也是追仁循礼的。 孔子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也是“扬礼”的,教育学生“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遵守礼,就是大不敬,儒家思想中类似言语和行为准则还有很多。

1.2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思想

《论语・述而》曾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意思是说,君子立志在道,根据仁德而游学欲于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之中。六艺当中的射和御就很明显的属于体育教学的内容。如颜元所倡导的“文武相济”、“兵学合一”思想,希望教育的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儒家教育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类似于如今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

1.3仁者寿、内外兼修的养生观

“养生”,一直就是我国传统体育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者寿"的养生观点不仅在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成为儒学体育思想的重要亮点。孔子认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按照“仁”的标准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能够实现长寿。[1]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天人合一”;把神与形看做一个整体,强调“神形合一”。这些思想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在传统的气功、武术和养生活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通过身体上的锻炼活动,促进人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调身养息, “坦荡豁达”保持健康的心态、达到锻炼意志的目的。

2儒家思想在现代体育思想中的体现

2.1“自强不息”与“奋斗拼搏”的体育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 [1],这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正因这种奋发向上,拼搏,反抗精神, 对民族的凝集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融入了现代体育运动中,奥林匹克精神已慢慢渗入在现代体育思想意识中,如儒家思想倡导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对真、善、美的追求,把超越、进取、公平、团结作为一种竞赛原则,乃至一种竞赛精神。

2.2“正己”与“至诚”的体育道德思想

为了实现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要培B出坚强的人格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儒家提倡了以射习礼。孔孟认为射箭必须先要“正己”,就像射箭一样先有个“瞄准”的过程,尽管射者瞄准了目标,但仍有不中的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怨天尤人,应从自身找原因这个过程也就是“至诚之道”。在孟儒家学说里,体育的道德意义是自我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例如现代运动员们遵守严格的科学训练和在比赛后的心态调整一样,都需要正己和自省。

2.3“团结互助”与“共同进步”的体育思想

儒家文化所宣扬的“礼”与“仁”,现代体育传承了儒家思想体系中强调整体性,团结互助和友爱的思想,注重集体利益,顾全大局。比如现在的很多体育项目就十分注重团队的整体利益,在比赛过程中各位队员团结协作,更需要一种大局观念和团结互助的精神,体育参与者们能形成比较和谐的团结合作精神,为集体考虑,然后共同进步,这样的配合与协作在集体对抗性项目中显得极其重要。

2.4“大同世界”与“和平友爱”的体育思想

儒家理想社会的目标是“天下为公”和“大同世界”。大同理想的提出,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和对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批判。儒家所倡导的大同世界蓝图与现代体育思想密切相连,前者通过个体的努力,共同实现大同世界的和谐社会,这与奥林匹克精神中追求世界和平与民族团结的核心内涵所属一致。儒家思想中有具体的实践措施: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等,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中以文明的道德行为方式,公平、公正、公开地参与比赛的精神不谋而合。反之,面对体育界滥用禁药,斗殴,贿赂等违反体育道德的不良行为,极力克制。正确借鉴儒家优秀的德育成果,培养人们的“仁爱、礼仪、诚信”等良好的道德素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语

儒家思想中的体育思想观念仍然有着突出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我们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保健养生等体育思想文化的演进和发展过程中,都能够或多或少地寻找到儒家思想的存在,为中华民族的现代体育发展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的养生保健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派别的养生保健思想以及我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均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于促进现代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起着有利的促进作用。在当今的各种体育现象中,我们需要对经典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体现并利用儒家的经典思想,并赋予其新时代的精神内涵,使其在现代体育思想文化中得到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京龙.从《论语》看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J].体育科学,2012,32(1):77-80.

第2篇

关键词:儒家思想;医疗保健;伦理决策;访谈;定性分析

一、引言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由于政治和经济的改革,中国社会经历了根本的改变。在这些变化的影响下,儒家思想为家庭以及与之相关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日常行为提供了哲学基础[1]。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郭照江[2]指出,儒家的道德观念,比如仁义,博爱和孝顺,在中国传统的医学伦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范瑞平[3]指出,医疗领域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某种延伸。

本项研究调查了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伦理困境,以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影响医生和护士的伦理决策。山东是儒学发源、延展和研究的重阵,且相关的研究人员可以组织当地的医务工作者进行访谈,所以我们选择在山东省进行调研。研究在中国山东省的两所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章丘市人民医院)进行了小组访谈(医生11人,护士13人)。

二、分析和发现

以下5个从访谈分析中得出的主题反映了儒家价值观在相关领域的影响:1.病人的经济条件,2.家庭因素,3.儒家文化的影响,4.伦理决策过程,和5.伦理教育(见图1)。

1.病人的经济条件

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到了躯体的痛苦,还会带来心理和社会层面的痛苦。社会层面的痛苦可以用疾病经济负担来表示,包括直接的疾病经济负担,间接的经济负担,以及无形的经济负担等。本研究的第一个主题是有关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对治疗的影响,也就是疾病经济负担造成的伦理问题。小组访谈中,病人经济承受能力经常被医生和护士提到,并且将之视为最紧迫的一个伦理问题(占15.2%的访谈内容)。鉴于过去三十年的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改革,原本对城乡居民免费的医疗服务不再由政府全部负担结果,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讲,选择什么样子的治疗完全依赖于他们的支付能力。因此,经济条件在医疗卫生系统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生和护士的相关伦理决策。在研究中,医务工作者提到的伦理难题包括:是否给病人昂贵的治疗,是否继续治疗(在病人无法负担治疗费用的情况下),如何为病人制定切实可行的医疗计划,以及在病人由于无法负担相关费用而要求终止治疗时该如何去做等等。被访医生做出了如下描述:

在肾脏科,大部分的病人都是老年人。主要的问题是患者的经济条件。对于那些绝症患者,比如说,当没有办法完全治愈时,我们会告诉病人家属实情,由家属对是否继续治疗来做最终的决定。因此,最终决定是由家属来决定而不是由患者。许多患者会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放弃治疗。如果患者选择继续治疗,他们家属的生活水平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这一点不仅提到了相应的经济因素,同时也提到了儒家观念的照顾病人与医院需要盈利才能生存之间的紧张关系。

2.儒家文化影响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这个文化资源和伦理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本研究的第二个主题是儒家文化对中国医务工作者的影响。在访谈中,13.5%的参与者提到文化和宗教因素对于他们的伦理决策有着不小的影响。根据儒家思想在中国医学伦理中的角色,医生和护士应该遵守传统的儒家价值观。访谈的医务人员做了如下说明:

在山东省,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医生们大部分的伦理决策是基于他们自身的文化背景。

对于所有的中国人来说,儒家思想是主要的道德观,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医疗卫生系统,同时也在其他的社会领域,例如商业,政治以及教育等等。儒家道德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互动。例如,儒家思想决定了医务从业人员的伦理观,而他们的伦理观又影响着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有趣的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道德观与功利主义是相互矛盾的,并且直接导致了医务工作者的相关伦理困境。

3.家庭因素

在儒家文化背景下,个人是一个以家为核心的有机个人,社会是一个以家为核心的有机体。家庭不仅提供经济支持,而且提供情感支持,不仅承载人的成长和人的再生产等基本职能,更是一个神圣的伦理实体。在生命伦理视阈下,家庭具有关心成长、呵护健康的职责,具有共同负担医疗费用、共同承受医疗后果的功能。本研究的第三个主题是有关病人的家庭因素。在小组访谈中,有大约20.3%的讨论涉及到了这点。医生和护士将患者家属的态度或者是相关的家庭因素视为他们所遇到的一种伦理问题。特别地,家庭因素影响到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以及他们对病情的接受程度,这两点在西方的医疗系统中是很基本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由患者家属作出最后的决定:是否继续治疗或者接受何种程度的医疗方案,医务工作者将遵从患者家属们的决定。在中国,通常情况下医生和护士是不会直接告诉病人们的病情,特别是那些绝症患者,但是他们却会和病人家属讨论病情。本调查的医务人员与护士提供了以下信息:

将真实病情告诉病人,这确实是个问题。比如说,在临床中,对于癌症,医生一般是不会告诉患者实情的。在中国,普遍来说,癌症患者都难以承受这些(实情),特别是对于那些教育程度比较低的患者。通常来说,对于病情很严重的病人,我们是不会告诉他实际病情的。

4.伦理决策过程

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经常会碰到伦理冲突,需要在道德规范之间、效果之间、规范与效果之间的进行权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就是是进行伦理决策,本研究的第四个主题是有关医务工作者的伦理决策过程以及医生和护士们用来解决这些伦理难题的相关方法。在研究中,有13.5%的访谈内容是有关这一点的。当遇到伦理难题时,受访的医生和护士谈到,他们会向他们的上级主管或者所在医院去报告这个问题,或者与自己的同事进行讨论,而不是根据已有的道德规范或者特别的解决方法来独自作出判断和决定。从访谈中可以看出,相关决定的作出是取决于医院内的等级制度,而非医生或者护士个人,这一点也与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是一致的。

被访医生作出了如下描述:

有时侯,病人是在很紧急的情况下被送到医院的。如果病人并没有钱,通常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作出决定。我们会把情况汇报给医院领导,如果他们签字,我们就会继续给病人治疗。有时,当我们面对这类的困境或者难题时,我们会和主管或者同事来讨论。如果科室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会把情况反映到更高一级的领导,一般来说也就是医院的管理部门。我们会和他们讨论这个案子,不然的话,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个很严峻的问题。

对此主题,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传统的儒家思维模式。一般来说,相关决策的作出,是由于儒家的管理等级观所致。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儒家思想倡导在不同的社会系统中都建立相关的等级制度[4]。而对于中国医院管理的等级制度来说,是遵从基层医生或者护士,到他们的主管,到科室主任,再到医院的领导这样一个顺序。因此,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在解决相应的伦理问题时,都要按照这个顺序来进行。通常来讲,医院的管理层是最终的决策人。有时候,如果问题非常棘手,更高层级的主管部门会作出最终的裁决[2]。另外,服从上级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情况。在本研究中,医务工作者的伦理决策过程反映了传统的内在的儒家价值观,特别是有关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服从的方面。

5.伦理教育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与人的生存、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医学伦理教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最后一个主题是有关医生和护士所接受到的伦理道德教育。在小组访谈中,有大约7.6%的内容提到了这一点。在(1966-1976)以前,中国并没有系统的生物医学伦理教育,所有的道德教育都是与儒家思想有关。在之后,特别是在最近的二十年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儒家的价值观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复兴,尤其是通过媒体(例如很多公共论坛,教育节目,以及电视和互联网的演讲都在讨论相关的伦理问题。)特别地,在中国的医学院里,虽然提供了一些伦理道德教育,但是却非常的空泛,并且这些教育仅仅是为了满足获得相关的专业认证的条件而已(范瑞平,2006)。另外,在访谈中,医生和护士都提到,在他们毕业之后,在工作单位中,接受到后续的相关伦理道德教育不是很系统。受访医生谈到了以下内容:

如果医生是在很久以前毕业的,那么在当时是没有相关的医学伦理道德教育的。而且,在医院里,也很少有相关的伦理道德培训。

实施医学伦理教育不仅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人员的重要手段,也是医务人员解决医学难题促进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医患矛盾。因此需要加强医院医生的继续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发展。

三、结论

从1978年以来,由于大规模的社会和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以及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这些改革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医疗系统,并且中国的医务工作者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也将面临许多新的伦理困境或者伦理问题。除了经济快速发展这个因素外,传统的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继续极大影响着中国医疗从业人员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本项研究的结论并不能推广到所有的医生和护士,但它却揭示出一些有趣的观点。第一,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在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它决定着患者的医疗方案并且直接影响着患者家属的态度以及他们对治疗方案的意见。第二,儒家的道德观,例如仁义,礼和孝道,影响到了医务工作者的观念和行为。由此,本项研究揭示了山东省医疗从业人员间的某些哲学关系。

下一步的研究可以在中国的其他省份展开,也可以采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由大样本调查问卷所采集的数据,分析出的结果会更具有代表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就中国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为基础,来调研各省医务工作者所遇到的伦理问题有何不同,以及他们是如何来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参考文献:

[1] Bowman,K.W,Hui,E.C.(2000).Bioethics for clinicians:20.Chinese bioethics.Journal of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163,1481-1485.

[2]范瑞平(2006).儒家的孝顺思想和对年长父母的长期照顾.医保伦理委员会讨论会18,1-17

[3]郭照江(1995).中国儒家文化和医疗道德传统.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21,239-246.

第3篇

 

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现雏形,其以“仁”、“礼”为核心思想,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人行事以君子的标准为榜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其中的“道”,大有深意,“以讲求人际关系技巧以和谐为目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儒家思想中浸了千百年的中国社会,无论是人情交际还是商业往来,行事作风依然保留着儒家思想的风骨。 如今,市场经济下中国经济社会,竞争激烈,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儒家思想中的经济思想又能为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多大的影响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一、 儒家思想对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促进竞争模式的良序化

 

我国现在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流动性大,特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竞争的强度可想而知。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市场还是我国,不正当竞争层出不穷,垄断的趋势也逐渐明显,这无疑对良好的市场秩序造成了冲击。事实上,从古至今,不正当竞争随处可见,完全杜绝是一件可能性近乎为零的事情,而我们应当做的是坚决反对,及时遏制,更重要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加以有力引导。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家经典中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商家面对商业利益时要如何抉择。不得不说,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不可否认一些外来价值观的涌入也对人们的道德观产生了冲击,面对金钱,商人向来是精明的,面对竞争,商人也有各种各样的招式,其中不免有些就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对良好的市场秩序造成了破坏。儒家经典中所强调的“道”,就是在引导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有序参与,公平竞争,在良性的竞争模式下寻求发展,才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道,社会经济秩序才能得以维持,市场经济才能长久不衰地发展壮大。

 

(二)缓和竞争矛盾,促进商业市场和谐化,完善市场经济秩序

 

在儒家经济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市场经济中讲求人际关系技巧以及以和谐为目标的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竞争激烈下剑拔弩张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商业合作的信任度,商业交易达成的同时人脉资源也得以扩充,不可不谓之双赢。竞争矛盾的缓和,也为不正当竞争的存在减小了生存空间,整个商业市场向着和谐的目标前进,秩序运转良好,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才能真正从市场经济中分一杯羹。相反,人与人之不信任,贸易往来中多欺诈多混淆多胁迫,交易是否能达成尚且不说,整个交易秩序都被打破,长此以往,秩序形同虚设,反倒凭借武力一类能独占市场鳌头,整个国家经济岂不是要乱套?儒家经济思想中注重交易中“信用”和“义利”,对整个商业市场的有序化和谐化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规范了市场经济参与者的贸易行为,自身的信用,相互间的信任,都为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儒家思想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

 

(一)减弱竞争意识,市场活力不足

 

中国人奉行人际关系优先主义策略,愿意把机会留给亲人或朋友。不得不说,这实在太常见,人人碍于情面,高风亮节,把机会拱手让人。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整个市场竞争力下降,活力不足。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人情,放弃竞争,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并非一言两语就能化解。市场参与者的竞争意识不足,也算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弱点。

 

(二)传统家庭模式掣肘,产业化创新化进程缓慢

 

儒家经典中强调家庭式社会的基本单位,我国农业中实行恰恰例证了这一点。举农业一产业来说,家庭模式的生产制度,人与人之间信任度高,团结度强,生产热情高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当是现代化,机械化,不仅仅是春种秋收,更要寻求与商业化国际化接轨的路径,而传统的家庭模式过于简单,没有专业的商业管理技巧,也缺少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满足于小富即安,不适应现代化进程。放眼商业市场,特别是我国南方的一些轻工业加工业的企业,管理模式也多为家族式,企业起步时,活力充沛,资金充足,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管理与发展模式,严重滞后了创新进程,竞争意识不足,竞争力也亟待提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陷入瓶颈,企业规模如何扩大也仅仅是一个空壳而已。

 

(三)家庭变成家族联合,垄断态势明显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并不适合家庭为单位的传统模式,特别是一旦家族联手,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垄断是不可避免的了,那些小微企业更没有生存的空间,整个市场秩序,生产秩序被垄断、被打破,何谈良好发展呢?

 

儒家思想从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其影响之深已经刻入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分每一寸,对我们的行为处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儒家经济思想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演变也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积极也好,消极也罢,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没有全盘接受的道理,要根据现时现地的实际情况,“古为今用,批判继承”才是我们对待传统的儒家经济思想所应该有的态度。对于那些在长期经济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指导市场经济有序、稳定、和谐的发展;而对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只有这样,儒家思想才会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我们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逐步得以完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儒家道德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内容影响了中国每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对不同时代的人都起到了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到经济观念的影响,儒家道德思想有所弱化。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将儒家道德思想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不仅可以强化教育的民族性,更可以增强人的主观思想的向善性,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内在含义

儒家道德思想讲究仁德、中庸、守信。

仁德就是以“仁”作为思想核心,将做人的标准提出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这些都是对于人的道德规范,需要人在家庭和社会中与人交往都要严格遵守,否则就违背了社会道德。随着“仁”的思想由个体上升到社会乃至国家,其精神实质就扩展为博爱。正如孔子所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此谓之三无私。”即要求人不仅要在社会中平等相处,还要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度。儒教道德思想主张不仅要注重道德和谐,还要充满人文关怀,由此而将儒教道德思想中的人本精神呈现出来。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修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风尚。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庸”,主张通过适度把握而促进社会和谐。但是,中庸所主张的和谐不是没有原则地避让,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做事,即便存在着分歧,也要做到建立在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君子和而不同”。正如《礼记・中庸》中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者要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就要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做事。

“守信”是儒家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中,“仁”是基本要素,“信”则确立了道德地位,由个体的立身之本扩展到立国之本,无论是家庭中、社会中,“信”都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守信”是维护社会环境稳定有序的关键。

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推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和发扬了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将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法制和道德内容纳入其中,以思想传递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完善且具有时效性。

(一)将儒家思想充实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当代学生的各种极端行为在社会上是有存在的,所造成的后果严重地污染了社会环境,甚至一些学生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学生形象。将儒家中庸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少计较、多包容,就会促进社会和谐之美。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教育中,就已经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纳入其中,传承至今已经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思想。当代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的问题出现, 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将儒家思想突出来。

儒家道德思想源于儒家对于社会实践的理解,并总结出规律。其内容更为生活化,且语言表达生动。学生通过理解儒家道德思想,逐渐延伸到与现代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有延续性和完整性,更容易使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

(二)儒家思想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社会道德以“信”作为衡量标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忽视了诚信。注重诚信教育是健全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并逐渐扩展到社会,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中国教育改革深入到校园中,诚信、仁德、宽容的人文环境成为打造校园文化的主题。从客观的角度而言,校园环境如果人文气息不够,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就会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影响。要净化校园风气,就要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基点塑造校园文化,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环境保障。校园网络的普及,为校园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基于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也可以将网络平台充分地利用起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互动,针对传统文化进行讨论,并将话题逐渐转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仅满足了学生对文化的追求,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校园文化是社会的缩影,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利用网络实现网络空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将传播内容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道德思想的基础上更具有时代性,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时期。儒家思想源自于德育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对现代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贾钢涛.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11(03):49-50.

第5篇

关键词:老年人;社会工作;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关系

(一)儒家思想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共同之处:首先,两者最终目的都是让老年人能够保持独立性,有更好的发展、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其次,儒家思想和老年社会工作都看到了老年个体自身、老年人的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对老年人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中的“长幼有序”、“尊尊”和老年社会工作中的面向老年人家庭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内容都体现了两者在这一方面的相同点。

(二)儒家思想与老年社会工作的区别:儒家思想中充分肯定和强调了老年人的重要社会地位,老年人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是社会的财富,家庭及社会对待老人的态度亦是促进人文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孝”、“仁”还是“礼”对当今老年社会工作均有着环环相扣的影响,深远且重大。而当今的老年社会工作是在现实基础上,希望通过发掘老年人个体自身资源和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有利于个体独立发展的生活,对不同状况的老年个体有不同的操作性强的实际方法。

二、儒家传统文化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当代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仅需要依靠法制的强制作用, 更需要发挥礼教的作用。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中与老年社会工作相关联的内容主要有三点:

(一)儒家孝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1)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孝是包含在仁之中的,《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孝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当今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需要一套社会道德体系,孝思想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工作者在整合调动社会资源时,可以充分利用孝思想在中国人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我国家庭中,老年人一般是家庭成员关注的重点,赡养老人、孝顺老人是每一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家庭养老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孝道也为解决我国社会普遍面临的老年人自我认知水平低以及赡养问题提供了参考价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工作者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时的压力,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良好的运作基础和人员上面的精神支持。

(二)儒家仁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1)仁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作为儒家的中心思想,是贯穿其始终的。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仁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老年社会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自身发展需求,并适时给予老年人所需的资源,让老年人在晚年在精神世界仍然有所追求。“仁”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指人生观中的德行,表现在人的行为中即为互助、互爱、互存。“仁”是人类最高的、超越的完美,孔子说从来没有看到它完全被体现过。社会工作者本就是助人自助、是需要爱心和奉献的职业,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更需要社会关爱的群体,“仁”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特别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中应该有所体现。

(三)儒家礼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1)礼思想的主要内涵。“礼,孝之始也”、“志于道,据于礼,依于仁”都是说“礼”是“仁”一种外化表现,行据于礼,方才能成仁。(2)礼思想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当前,国家从政策上和道德规范上就已经开始向老年人倾斜,制定了很多优待老年人的特殊政策。老年社会工作者可以作为礼思想的传播者,长幼有序、敬老尊老的价值观的树立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老年人的家庭问题。孔子把传统礼制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从而使“礼”由外在的约束变为人的内在情感需求,从而使礼取得了内在的心理依据而人性化,具有了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付诸实践的有效性。

三、后续思考

笔者在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查阅时发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具体如何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等相关的论述较少;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作用这一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如果能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儒式”价值观,以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思想与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相结合,也许能以另一种方式促进老年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第6篇

《中庸》用中论析义

“孔颜乐处”,乐在何处

大同思想与传统文化

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学

儒家义利观内涵辨正

与中体西用

庄子体道次第思想简述

逍遥:庄子人学思想解读

中国文化与世界前途

道德流毒——段正元的故事

《宗镜录》的中观思想

《尔雅·释亲》的文化说解

终身学习——文化之正道

体宏容深博大精微孔子文化

孔孟的仁政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

孔子思想与香港和平回归

论孔子人生理念的现代意义

坡与晚明个性解放思潮

再论儒学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

论儒家“忠恕”之道的永恒价值

漫议中西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由法律看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画歪的脸谱孟德斯鸠的中国观

孔子的天道观形成于晚年

老子政治思想的永久魅力

新儒学经济活动中五行始生之序

《易传》圣人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文天祥的儒学思想与人格精神

佛教解脱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牟宗三先生的道德形上学建构

儒学是中华民族的哲学与宗教

“和而不同”的永恒社会人生价值

儒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当代新道家道家超越理想的科学阐释

香港孔教学院:现代民间儒教的基地

新传统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定位致和之道

《国语》中的“曰”字与“云”字分析

孔子中和哲学在二十一世纪的伟大作用

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段正元与现代新儒学“道统”观念之比较

儒家文化自觉精神以先秦儒家为对象的分析

论“儒”的演变与孔子对西周宗教传统的改造

黑犬是犬,白马非马及其他先秦名辩学派三题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大化流行之理有关当代横断科学之哲学实质的己见

第7篇

伦理学属于哲学的一个范畴,是一门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在西方,伦理学这一概念源出希腊文,本意是“本质”、“人格”,也与“风俗”、“习惯”的意思相联系。道德现象是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中西方的伦理学在道德现象的研究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中西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本文就以伦理学为切入点浅析西方伦理学和中国儒家思想伦理之间的矛盾。

中西方伦理学的核心

西方伦理学起源于古代希腊,在西欧和北美演变和发展的各种学说、道德观点和理论体系的总称。西方伦理学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西方古代伦理学强调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理性。中世纪重视强调上帝意志、仁爱、禁欲和神学他律;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重新返回对个人价值的准求,追求个人自由。西方伦理学发展到现代其核心是对个人主义的一种推崇。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伦理从先秦孔子的仁与礼,孟子的性善论,到西汉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直到宋明的程朱理学。总体上来看儒家伦理强调人从属于自然,从属于国家、社会与家庭。因而儒家文化历来推崇个人牺牲自己维护家庭和集体利益的道德准则,所以说儒家思想伦理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思想。

中西方伦理学的矛盾表现

家庭关系。西方伦理的家庭关系强调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父母不会过多的干涉子女的个人生活,特别是个人的隐私。而儒家的思想伦理则截然不同,儒家伦理强调长有尊卑。父子、母子、子女之间都有严格的道德规范。在西方家庭子女通常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姓名,这在儒家文化中是不可思议,是对长辈的一种严重不尊重。《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否则便是反了,大逆不道。而在西方伦理中却没有这么严格的规定,家庭事务通常由成员集体商议,子女并不一定要绝对的服从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家庭,父母可以严厉教训子女甚至是体罚。在电影“刮痧中”爷爷打了孙子的屁股,爸爸说打你是为了你好,这正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种特有表现,所谓“打是亲,骂是爱”,“棒下出孝子”。这种思想对于受西方伦理影响的西方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打骂怎么可能是一种爱的体现呢。

朋友关系。中西方在朋友关系上都认同互相帮助的价值观,但是仍然有很多区别。中国伦理对朋友的要求有时候甚至超过了法律。儒家伦理中必须对朋友绝对的忠诚,即使朋友的要求过分,对于中国人而言,往往都难以拒绝。电影“刮痧”中,主人公希望自己的美国朋友在法庭上作伪证替自己说话,而朋友确没有。这在主人公看来是一种出卖自己的行为,认为既然是朋友就应该去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作为深受西方伦理影响的美国朋友看来,法律精神更为重要,朋友关系并不意味着可以踩踏法律。

师生关系。西方社会的师生关系更为开放和平等,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提问,甚至将脚放在课桌上都被允许,课堂气氛非常自由。儒家伦理影响下的师生关系确截然相反,儒家伦理历来强调“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思想,把老师的地位推崇到很高的高度,老师和学生之间具有严格的尊卑关系。西方的课堂师生之间互动频繁,老师善于启发学生自学。而深受儒家思想的课堂,老师高高的站在讲台之上去给学生灌输知识。这种表现跟儒家历来对老师赋予是传书、授道、解惑的职责是分不开的。而西方在自由精神的影响下历来强调个人价值的发挥和实现。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西方伦理强调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在历史的沉淀积攒的一种文化。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西方社会更加推崇个人价值的实现,因而西方人更加重视民主与法制,人们善于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儒家思想却不同,儒家思想更加强调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儒家思想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从属于一个集体,国家、民族、宗室、家庭。我们人都应该自觉去维护集体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合理利益。这种舍己利他的精神一直被儒家思想伦理所推崇。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儒家思想伦理历来强调个人父母、宗长、统治者的无条件服从。因为这些人被看做是家庭、宗族和国家利益的代表。

第8篇

摘 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是一种殊的教学过程,在此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根据其自身的特点,作为学校整体教学中的一份子,它承继着中学德育的一种尝试和途径。儒家的经典思想与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思想的碰撞融和所产生的效能和影响决定了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价值趋向。

关键词:价值 趋向 信息技术 儒家思想

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愈来愈显现相容的迹象。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发展是在改变和改造学生认识自然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来传播健康向上的科学的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发展着道德教育,这样极大地促进教育发展和进步,成为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标向。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思维的构建渗透着儒家思想的足迹并在发挥其功用

德育工作是建造学生心灵的工作。中学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道德完善。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的构建体系,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里形成中借鉴我国传统儒学道德积极思想:“仁爱”、“廉耻”、“礼仪”、“自省”、慎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修”、“信”、“义”、“忠”、“孝”等相关内容。对培养当今中学生基本的遵守信息技术教学规范的态度以及自我控制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具有有益的帮助。良心、名誉、尊严、羞耻等个性化的形象都在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时所面临的道德视野。

儒学思想的特点,自古以来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儒学思想它构建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主要的思想足迹。我们要看到儒学思想的贡献以及对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教育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根据现实需要,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把传统的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性。课堂教学计划有幻灯片、电影、录音、录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增加生动性寓教于乐。例如在上机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查杀计算机病毒。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机房各项规则,帮助学生养成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好习惯。

在日常学校教育教学里要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学科德育工作,从而更加突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及全面性。开展各种道德行为是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学生生活、扩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生活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的重要途径。

二.儒家经典思想与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思想的碰撞融和所产生的效能和影响

信息技术是一个开放的、共享资源的信息世界。各种信息使部分学生留恋忘返。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它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教育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注重传统思想的作用。

任何个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作为一名学生,必要有一定的道德思想。善于与人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力量,与人协作精神从而构造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而儒家的经典思想就是其中精髓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贯彻“德育为首”的方针,德育就能真正到位。也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教师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中,培养学生优良品德。

把儒家的经典思想与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思想积极融和在一起。例如在多媒体教学课上,在教师机上准备一些精美的图片,教学时播放一些优秀的古典音乐,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道德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不健康信息。在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中,当学生在教学中出现一些不太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信息技术有时会产生对人的负面影响,如会使学生沉迷于计算机世界中,迷恋于计算机游戏而缺乏同学之间的交往,或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做完全是儒家思想的潜滋暗长的结果。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价值

学生的科学态度、积极实践的热情,将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里得到升华。在信息技术课里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习惯,自我控制力,遵守日常规范,强调自我探求与他人合作精神。从而构建信息技术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体系。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网络时代所构筑起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网络是个规则、道德的空间。他们网络行为规范意识也就不再淡薄、有了是非观念。这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现实的价值所在。

全社会都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教育者则要把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营养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把正确的道德观念交给学生。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中的有价值的成分对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教育工作开拓新思路、充实新内容有利。与此同时要重视我国传统儒学道德思想里的人文关怀。在计算机及其技术教育课程中有机融入人文意识的教育。从人文价值的角度阐释、普及计算机文化,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人文素养,营造一种人文氛围。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中要追求完美,从而达到一种期待中的美学感官意义。这样的结合要求自然形成一种秩序,美就在其中衍生。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决定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反映着美的期望值。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在管理着美和经营着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过程的实施都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达到人与教育秩序的和谐,是人们的共同追求,也是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的目的。清醒地认识到它的美学意义无疑是一种无法取代的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正在改变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创新思维,吸取借鉴优秀传统儒家道德思想观念,充实和丰富信息技术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提高学校的德育实效性。总之,信息技术教学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涉及到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技术的改革和创新,需要从多角度探索研究。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思维与儒家思想结合的教育理念,掌握其中的德育精髓,从而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

参考书目:

1.李泽厚《美的历程》2001.3

2.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2000.9

第9篇

中国有着悠久的慈善传统。早在周代,就设立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这就是所谓的“惠政”。其中所蕴含的救人济世、福利民众的理念和准则,与慈善的内涵是完全相同的。

与此相应,中国的慈善文化也源远流长。先秦诸子对此都有过精辟的阐述,这些思想对中国慈善传统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直接促成了中国慈善风俗的形成。

而其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首推儒家思想。

【一】

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者人也”,就是从道德、理性上来解释人的属性。

“仁”就是“爱人”。《论语》全书贯穿的“仁者爱人”思想,是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内在价值。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仁心”;这里的道,就是“仁道”。“仁心”的本质在于人对人的善意和关爱;而“仁道”是与人相处中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态度与方法。只有拥有爱人之心,充满对人的关爱和善意,才可能最终形成人与人的和谐。

在后来孟子的理论中,这种思想被进一步强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是将“仁心”看作隐藏于人之中的生命本质,是人善性的发端。所以,人具有善性,仁爱之行都直接来自人们内心。

由此推论,善行是无条件的,没有功利目的,或者说,行善本身就是目的。也就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这实际上就是先秦儒家对于慈善的动机解释。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的意义来解说,“仁”是一种体谅和包容,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仁”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利他、助人的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扩展。这就是先秦儒家对于慈善的要求。

【二】

钱穆先生曾说:先秦儒家是“淑世之学”,宋明理学(儒家)是“自淑之学”。先秦儒家思想的着重点在于社会事业,更多着眼于“为政”。所以,儒家的慈善思想,首先表现为对中国政治的影响,这也就是“民本论”。

孔子在解释“仁政”时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所谓“其养民也惠”,意思就是施惠于民。到孟子那里,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为民制产”。孔子还提出过理想社会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样一个社会强调的是财物的平均分配,要求物同一体,无贫富差别,从而使人和睦相处,最终世界大同。

这些思想对于后世各个朝代的施政影响极为巨大,各朝政府常常致力于“力行仁政,敬德保民”,每有天灾,统治者都通过施粥、赈谷、调粟等多种慈善救济措施来赈恤灾民,以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另外,还兴办或扶持各种慈善机构,以尽可能维持民众生活的安定。

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时代政府的慈善事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三】

先秦儒家的思想不仅影响于君王,更影响于民间。民间“济贫弱、助危困”,以期“天下一家”的理想,直接体现在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中。

所谓“义”,实际上是“仁”的外在体现。把义与利联系起来,是儒家的创见。先秦儒家主张敦诚信义,重义而轻利。儒家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利”,而是主张追求“利”的过程中必须把“义”放在首要和核心的位置,并且作为分配“利”的原则。当义与利发生矛盾,不可兼得时,宁愿舍利取义。所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正是受儒家义利观的熏陶,古代的儒者大都重义轻利,致力于开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业;普通民众亦纷纷效仿,最终形成一种乐于助人的风尚。

第10篇

一、中国传统造园的自然观

大自然中的山峦、流水、树木、花卉、游鱼、飞禽、走兽等自然景物,皆可组成园景,大自然是一首充满着各种形体、色彩、质感和音调的既丰富而又和谐的交响曲,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中的成员,对大自然有着本能的眷恋和热爱。因而园林艺术创作就必然充满自然情趣和诗情画意。中国人的自然环境观,概括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系统化的自然环境,二是人情化的自然环境。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长期占据中国传统正统学派的地位。从根本上说,儒家思想是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混乱中建立秩序的理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房屋设计、甚至室内设计,都符合儒家的哲学准则。这种具有严格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也深深的影响到了古典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和部分寺庙园林,如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

古典文人园林体现了儒家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一方面借题寓意超凡出世,另一方对园林景观却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古典文人园林寄托了他们强烈的社会情感,这种对社会依赖的感情,导致了园林设计还寓含着深厚的社会意义。因此,古典文人园林的设计建造是建立在儒家治世哲学之上,但我们又很难说哪一部分是受儒家哲学的影响,应该说儒家思想为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

三、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

禅宗思想,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只因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古典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冥思的场所。而古典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也恰好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静寂,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因此在这样的古典园林中生活,既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又有助于接近“空”的境界。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禅宗信仰者,既求得了精神的解放,又达到了归依佛教之目的。园林为园主依托佛教对人生意义的问题提供了反思场所。可见。这种古典园林生活为佛教信仰与适宜的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和智慧海,就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造园的影响

如果我们说儒家和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布局和营建目的的话,那么道家哲学则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造园的技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花坛,没有修剪精致的草坪,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原始的植被分布方式。种植的花木,三五成丛、散聚自由、野趣横生、景色苍润。在设计种植上完全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朝揖之势、水有萦绕之情,体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自然风光。甚至在园林中的建筑物,也是按山水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格,之所以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古典园林设计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自然之美。这一审美方式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即对世界万物给予应有的尊重。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中建立秩序的理论,禅宗思想中对佛国世界的向往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求,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才能使中国古典园林达到享受自然之风致,享受自然之意趣,融入自然之中,成就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是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的,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造园思想必须与现代园林理念结合。尤其要借鉴外国许多成功的探索,拓宽园林艺术的深度和广度。正所谓“中西治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今日之世,讲究今日之学,未游西学不兴而中学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兴者。”在继承传统造园思想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是,以新的视角来理解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层挖掘。继承传统的意义就在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弘扬中国传统造园思想,从而取得不断的深化和进步。

第11篇

关键词: 东西文化 差异性 儒家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元素,它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文化的差异实际就是价值观的差异,即人们对有关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可行与不行的判断标准不同。

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东方重视整体,而西方重视个体。我们可以从语言上考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产品,也是文化的载体,它最能反映文化差异。汉字,作为文明古国的一个显著特征,从最原始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时刻影响中国百姓的生活。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汉字是四四方方、规规整整的,它的独特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正是由于汉字可“变”,才使得广大的劳动人民在生活及劳作中不断创新,因此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也正是因为“变”,才使得面对国家危亡的时候,爱国人士可以进行变中求生。汉字“正”的思想,使得中国人千百年来时刻都在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在其生活中不断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正”的思想,使得广大中国人在求变的过程中又有了一些保守性,进而使得汉字“变”的思想受到抑制。从英文和中文的比较可以看出,英文简单易写,而中文则讲究字的整体结构映衬,富有美感,但也复杂难写。西方的文字主要以拼音文字为主,如英文、法文、俄文等。这些文字的字根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在古希腊之前就是谜了。说到西方文字,最具代表性的应该算是英语。英文有自己独有的魅力。首先是英文的“变”,相同的字母,不同的拼写,也就组成了不同意思的单词。为避免因为写错顺序造成单词的错误和理解的分歧,小心谨慎是不可缺少的,久而久之,英美人士形成了相对于其他各国更谨慎的生活与工作态度。英文的书写相对是松散的,也正是由于英文的“散”的特点,使得英美等使用英文的人形成了享受生活、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汉语中,姓放在名的前面,这个人先属于某个姓氏,即整体,然后才是他自己;而在英语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后补充说明属于哪个整体。西方很早就出现民主和人权概念,这和西方重视个体的文化有关;东方的传统专制制度则是和重视整体的文化相适应的。

东西方文化中最容易影响百姓生活的还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影响百姓最深刻的是传统节日的庆祝。中国的节日都有很丰富的内涵,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的来历各不相同,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自己不同的故事和历史渊源。而西方的节日大多围绕宗教展开,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因而他们的节日宗教气息更浓。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为了娱乐,为了放松,而中国的节日往往带有某种寓意,且作为传统节日,庆祝的方法往往是单一的。

西方文化实质是一种资本主义文化,它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对西方传统的基督文化改造的结果。西方文化的特点主要有简单现实,崇尚个性自由,惜时如金,自由,平等,开放。作为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希腊与古罗马均处在海洋半岛上,多面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航海贸易繁荣,这就使这些国家形成了打破血缘关系的开放式社会。激烈的社会动荡、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的海洋造就了其开放变革的文化品格,铸就了其灵活、开放、勇敢、进取、协作的民族精神,倡导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欢标新立异、革故鼎新,富有冒险精神和挑战勇气。在西方,也正是这种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文化传统塑造出了西方人那种外向型人格。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家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主宰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自古以来西方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自然仅是被人认识、利用、征服的对象,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追求自由意志和独立精神。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战,大胆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达到目的、争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和心理状态,从而形成率直、豁达,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西方社会赞同的价值观就是平等、竞争,法律也保护人们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完全的竞争,就是自由、独立,就是认为财富有价,肯定人的正常物欲。

中国文化可谓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东方文化的特点主要有重视亲情和血缘关系,谦虚谨慎、含蓄内向,承认现实、满足现状,强调共性,礼尚往来。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三面连陆一面靠海的地理环境使中国自身文化保持很强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诞生于半封闭大陆自然环境的儒家伦理,教诲人们重土轻迁,安贫乐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人们在久远的传统中沉淀了一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保守,缺乏开放的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精神不强,时间观念和进取意识淡漠。国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这培养塑造了国人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美德。中国的这种自然环境及在这种环境影响下的文化传统了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

中国传统价值观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作为支配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张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导致科学在古代中国失去独立的人格价值和社会地位。从而表现出重义气,轻功利,好保守的人格精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这些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崩乐坏。”孔子坚决维护在君主专制之下的集权政治,坚决反对地方主义的分裂,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做保障,儒家学说的弘扬使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把“大一统”思想演化成了一种民族的心理定势,即只有国家的统一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大一统思想对于维护国家之统一及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士为己任,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更关系到黎民苍生,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道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取得了良好效果,要知道礼义廉耻,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可以接受教育的制度,很难相信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孔子具有这种非常眼光,这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平等化无疑是一大贡献,孔子这种教育思想推进了后世教育在下层社会中的逐渐推广。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格言警句对现代社会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同样,教育理念的创新符合素质教育和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化、教育的与时俱进,儒家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在东亚各国有广泛影响,儒家思想也伴随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扩大。对儒家思想的弘扬及其时代价值的彰显对世界文化、文明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世界的思想文化。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其产生及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时代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因此,文化既然已经形成,就没有优劣之分。这也是我们在研究文化问题时必须谨记的东西。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室内设计;传统文化;交融方式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92-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也逐渐偏向于西方文化,对西方设计理念的运用较为频繁。这种发展形式虽然能够实现现代室内设计的国际化发展,但是却忽略了本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作用,难以实现我国室内设计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宣传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1]因此,新时期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现代室内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现代室内设计的长远发展。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从儒家思想来看。儒家思想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思想,其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文思想,对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儒家思想倡导天人合一,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重视自然环境和室内空间设计的协调统一。[2]又如,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之道,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能够做到“恰到好处”。第二,从道家思想来看。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主张对自然环境的重视,重视室内设计中的虚实结合、泳步岷稀5谌,从佛教思想来看。佛教是我国的传统,佛教思想中的内容对于现代室内设计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3]例如,佛教的审美观念是以简约为美,这一点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具有重要体现。佛教包含的禅意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营造简朴、幽远的意境,这也是许多设计人员所追求的设计理想。

二、现代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方式

(一)文化符号的交融。现代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交融首先表现在文化符号方面。传统文化中具有较多的文化符号,如我国中的各种符号,各民族、各时代的重要图腾象征,以及其他重要的图像等。这些符号元素代表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而将这些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可以有效提升设计的内涵,增强现代室内设计的历史厚重感。[4]文化元素的交融和应用可以采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采用具有我国传统文化意义的元素,将其全部或者部分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中,或者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力量对这些元素进行简单加工和调整,使现代室内设计既能够突出文化特色,又能够具有现代化特征。第二种是对于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重组,实现传统艺术的创新,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享受。当然,这两种形式的核心要点均在于,既要融合我国传统文化,又要重视功能性和形象的统一,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

(二)风格神韵的交融。传统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还体现在风格设计上,设计人员在进行室内风格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参考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意境美”一直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园林艺术、建筑艺术还是书法、绘画艺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一直强调幽远、淡雅、宁静等意境的营造。[5]而从现代室内设计来看,要达到这种意境,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必须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通过框、显、遮、借等设计方法,合理规划现代室内设计的空间设计,重视虚实结合、意境和功能结合,实现现代室内设计功能性和意境美的统一。

(三)文化思想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还包括对称的美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些思想观念都是现代室内设计中可以借鉴的部分。例如,设计人员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时,可以重视空间布局上的对称性,采用对称格局进行设计。此外,设计人员在实际的室内设计中,还需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既保证现代室内设计的合理性,满足客户的设计功能要求,又能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生态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道家思想中强调的对自然的尊崇,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佛教倡导的文化意境,这些对于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要求我国设计人员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时,能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将传统文化的思维、神韵以及符号等运用于具体的设计中,实现现代室内设计功能性和文化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邢艳春.传统美学与现代室内设计思维的碰撞与交融[J].中国市场,2014,(24):101-102.

[2]李永慧.中国传统装饰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东方公馆酒店设计为例[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08-110.

[3]张译丹,杨豪中.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 美术大观,201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