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

时间:2023-08-21 17:23: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提升高中历史成绩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创设性地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指出历史教学要打破传统的目标设置,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注重强化学生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掌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高中历史教学也应革新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宗旨,致力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得到全面发展,使历史学科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为此,高中历史教学就应以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为导向,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学效果。

一、影响和制约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问题

纵观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在新课程的指引下,高中历史教学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改进,课堂氛围有所活跃,课堂效果有所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在目标、方法以及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目标模糊

当前,在高考和升学率的束缚下,为数众多的学校和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上,千方百计地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历史教学同样如此。

在高考的风向标下,教学目标被分数所牵制,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就陷于应试教育的僵化之中。这不仅难以企及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也不利于学生德育水平和历史素质的系统培养与提高,最终影响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制约教学效果,且极易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的脱节。

(二)教学方法不当

面对严峻的高考升学压力,教师往往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上压缩内容,强化理论灌输,教条性地讲解历史知识,使历史学科变得极为枯燥。在有失偏颇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繁琐的历史知识采取机械性的记忆方法,忽视了历史学科特有的客观规律,也忽略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深刻性和探索趣味性。

在单一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机械化地理解,很少予以主动思考,更无从谈及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探究。这也就制约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教学模式滞后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仍占有一席之地。教师居于课堂的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此模式下,教师在备课时也往往陷于桎梏,将重点置教学任务、高考大纲以及应试要求之上,并直接反馈于教学之中,使学生成为了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便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得一部分学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但能真正提升历史素养,在历史教学中锤炼整体素质的学生屈指可数。可见,滞后的教学模式不仅僵化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凝滞了学生的历史探索思维。

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对于深化学生的历史人文知识,提升历史素养以及锻造综合品质有着重要作用。上述问题的存在极大束缚和制约了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对学生深入掌握历史知识和相关的学习方法极为不利。因而,有必要从存在的问题入手,探析科学的解决策略,以最大化地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提升有效教学向导

目标是行动的指引和先领,对于行动的方向和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学要以新课程下三维教学目标为导向,结合历史学科实际,从宏观着手,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

具体而言,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坚持全面性原则,将教授学生知识与提升学生能力相结合,致力于对学生的有机引导,促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客观的情感态度,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教师教学内容的开展要严格服从教学目标,实现目标与实践的统一,以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贯通。

譬如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不仅是使学生深谙这一阶段的历史背景,更是要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盛况的学习,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体验,从而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热情,树立民族和文化自豪感,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确定此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应以目标为指引,深入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的表现和原因,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索,主动探究,既实现师生的有机互动,又与教学目标相契合。

(二)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主体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处于核心环节,对于达成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中,从而削减了历史教学的趣味,使学生倍感枯燥。

对此,教师就需深入思考,立足于自身的教学水平和风格特征,紧扣教学内容,通过情境法、探究法、图解法、联系实事法、师生互换法等的有机优化组合,活跃课堂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有效提升课堂效果。

譬如在讲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教师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春天的故事》作为课堂导入,创设改革开放的激荡情境,使学生在悠扬的乐曲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再适时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走出单独授课的束缚,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设置的各个环节都力争实现更多学生的参与,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比较能力,促使其掌握更优的学习方法,并提升学习效率,实现历史教学的目的。

(三)构建教学评价体系,重视教学模式创新

在应试教育和高考的沉重压力下,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而难以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综合性的考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考察不仅要体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更突出于学生对历史教学的参与度以及通过历史教学所获得的情感体验与人文素养。

这就需要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比重,并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统一化。与此同时,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评价中,既全面审视自我,也为教师提供积极的改进建议,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督促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同时,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深入推进下,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明显滞后于教学发展实际,难以满足当前历史教学的客观需要。这就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借助多媒体、网络等教学器具,采取既易被学生理解接受,也有利于深化教学效果的策略,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可行的教学体系,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有效性。

结语

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学校要重视高中历史课程的开设,走出应试模式的束缚,寻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课程设置;教师要认真研习新课改,将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为学生营造氛围良好的课堂环境;学生则要燃起对历史的浓厚兴趣,积极配合教师的讲授与教学,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进步,通过三方的努力切实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蔡联晋.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时事热点的初探.学苑教育,2011,(5).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13

历史课程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相关的历史学科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受到诸多的限制,影响了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如何改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升该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该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历史课程在高中教育中所占据的位置是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作为一门学科,学生们通过进行该门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对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有很大作用,同时,历史学科和高中其他学科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对本国和他国漫长历史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是学生们了解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更可以深入的了解自己身处的世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大有裨益。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和局限,高中历史课程的任课教师们在进行历史课程的讲授时,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于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上,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历史情怀等方面的培养,只是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背诵情况。因此高中历史课程给学生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们面对的知识繁重的记忆任务,根本无法理解和体会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和乐趣,历史课程的课堂氛围也因此而变得压抑疲惫,使学生感到排斥甚至是厌恶,影响教师的知识点讲述和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性教学的顺利展开。

由于上述所说教学理念的陈旧,与此相对应的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上面,也就伴随着显示出单一、缺乏吸引力等缺点,因此,提升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进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善课堂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改进课堂环境,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提升呢?

一方面,由于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满堂灌”式的教学,教师对课堂有着绝对的掌控,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而教师由于将精力集中放在历史知识点的讲述上,很少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必要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消化和理解,因此师生之间也就缺乏一种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转变对于自身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将自己从课堂的掌控者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在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授时,教师不能由于想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不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更会使学生在知识点的理解方面产生疑惑和障碍,积少成多,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心理,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不满和排斥。因此教师应该和学生多多进行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调整,师生之间这种有效的沟通模式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有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从而提升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高中历史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勇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根据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来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例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城市和区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当地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实地观察的形式使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这种实地考察式的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的印记,体会历史课程所具有的沧桑感和历史文化感,改善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历史课程中来。而实地考察的学习方法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点的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除了进行实地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将班级里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小组内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点的自由讨论,在进行讨论之前,教师应该将课本中具有开放性的,有讨论空间的内容挑选出来。例如,商鞅变法在法律制定上的优点和缺陷,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局限等,通过讨论,教师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进行讨论时,不仅可以加深自身对于知识点的印象,有利于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在进行知识点的讨论时,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可以抒发自身对于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不同思维方式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拓宽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扩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述时,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重新排列,将知识点根据相似性和相关性进行重新组合,将知识点编织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方便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更加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说,新课改是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重大改革。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更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新课堂目标的落实,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树立新观念,最大限度提升历史课堂效率,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古老的历史学科焕发出时代的活力,是目前教师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这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一、全面合作教学,发挥“集团效应”优势

新课改虽在中国已经大面积推行开来,但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仍缺乏实践经验,如果仅凭传统经验单打独斗,不仅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往往造成课堂的沉闷和低效率,要扭转这种局面,就要实现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合作教学指的是充分发挥教师们的集体智慧,相互讨论,相互评课,相互批评,相互公开教学,在协同作战中谋求共同进步,以求在教学中不会迷失方向,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合作教学的形式主要是集体备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共同备课标,课标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也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师共同努力,能够更加合理教学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备教材,新的高中历史教材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不再是过去的唯教材马首是瞻;教学体例是全新的,鲜活的,不再是过去的唯结论一成不变。因此需要教师共同探讨全新的方法去完成课标的要求,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共同分析学情,共同制定计划,共同讨论提纲,共同分析重难点等,以实现教师之间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带动课堂学习效能,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二、理性整合教材,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新课改提出后,高中历史教学出现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编订,新的体例为专题史,这样的编排具有科学性,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更能实现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横向把握历史,构建框架体系,但历史不仅是横向的,而且是纵向的。毫无疑问,新课程的专题史体例要求以学生初中知识的清晰时间线索和基础知识全面夯实为前提。但事实是许多地方(比如内蒙地区)初中对历史学科教育不重视,并且实行开卷考试,学生只是单纯的翻书找答案,基础薄弱,时间线索混乱、片面,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高中模块教学的难度。如果教师完全依据教材顺序一成不变地实施教学,那么有些知识将会变得混乱无序,没有条理,从而使学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取代历史的纵向发展顺序。因此,我们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教材的整合。

历史教学应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线索、规律,也应该从微观把握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历史的发展是连贯的,有线索的,如中国近代史是以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受尽屈辱,但客观实现近代化为主线,世界史是以资本主义发展、落后民族追求解放及社会主义运动为主等等,如能将这些线索连贯在一起,必将促成学生学习最优化。这其实需要教师在课前熟读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调整章节顺序,使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认知历史规律的顺序性,又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

三、尝试“说”学历史,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历史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过去甚至消失了的人类活动,高中生不可能直接接触,而只能借助有关文字资料,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面,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边听边记,一学期下来,笔记有厚厚的几本,但是知识被局限在笔记中。大半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只能机械记忆,表达能力全无,文科生也成了“哑巴”生。偶尔,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时,教室却变得一片寂静,无人应答。

在教学实际中,我尝试利用每个星期班内的四节自习课(其中一节主讲历史),由学生主讲,而后学生发问,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我是一个旁听者。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说”历史,必须要得到学生的认同,很多学生尤其是一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往往认为,给别人讲题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或者有人认为,老师讲过了还让我讲,根本没有人听,就是在浪费时间。其实不然,“说”历史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且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它要求的不仅是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语言表达,还要有积极自信的态度,敢于在众人面前讲解的勇气。我多次向学生强调,与其说是给同学讲题,还不如说是给自己讲题,因为准备讲的过程就是一个高难度挑战。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我发现,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了,班内学习热情越来越高了,收获最大的是,更多的学生敢于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并且实现了其中一个班历史六次蝉联第一的记录。

总之,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效率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对教师而言,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对学生而言,是真正提升自我修养的有效途径。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应变被动为主动,以实现师生双赢。

【参考文献】

[1]谢树红.高中历史学习方式优化初探[J].中学政史地,2012,(12).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提问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问题来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在认识自我价值的同时和社会价值相统一,这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问所需要考虑的必要因素。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就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立足实际,丰富体验

体验即体会,是学生在经历现实生活中的事或对物的认识后的感悟或印象,只有在丰富的体验中所获得的认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引起主体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问来达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体验就必不可少。

要让学生的体验得到丰富,还得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让学生在经历中去感受、体会,这样才能引起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问题的设计就得结合教学目标和生活实际进行。

如在《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中,对分封制学生了解甚少,学习起来较抽象,同时,对禅让和王位世袭学生也只能是从历史事件中了解,如何通过问题来让学生获得体验?教学中教师可先用《封神榜》这一电视剧来导入课堂,然后以案例“某一老人有一儿子,但儿子漂游浪荡,对其不闻不问,该老人在临终前将其公司和财产立下遗嘱由其公司职员张某继承。”问:该老人这种做法和我国古代的那种政治制度有相似之处?”当学生在探究中,教师以“世袭和禅让”来作为引导,让学生了解“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古代政治制度。在对案例的分析中,学生可能会将重点放在谁该继承财产上,而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从继承中去体验为何老人要将财产给张某,这和大禹将王位给伯益有什么相似,丰富学生对“世袭和禅让”的体验。

二、合作探究,培养态度

虽然高中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逐渐定型,但还不稳定,特别是在面对利益冲突或认识冲突时,学生会以其他人的态度为参照来审视自己的态度,从而让态度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群体的作用,利用问题的讨论来促成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的形成。

如在《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在认识其基本常识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在新世纪依然具有乐于吃苦,不惧艰难,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教师可设置如“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精神”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来探究精神的实质,从而让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社会生活寻找到切合点。

其实,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高中学生人大了,合作没有必要了,只要课堂上让他们认真听,认真记,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而笔者认为,历史教学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成绩那么简单,而是要让学生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学习的过程让自己的认识得到逐渐修正,最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这就是所谓的“以史为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在探究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将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形成对比,在对比中修正、丰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找准规律,培养价值观

从高中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特点来看,首先,他们逐渐从直观认识转入抽象的理论认识,形成了从具体事件中分析综合的习惯;其次,高中生的价值观核心是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逐渐学会将自己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发展相联系起来;其三,高中生的价值观念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在对问题的思考方面呈现出各种不同;其四,高中生的价值观念还极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来调整学生的价值观念,最终让其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将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统一起来。

如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教学中,为让学生通过对西欧、日本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教学后,教师以1948年到1970年美国和法、德、日、英 四国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进行填表分析,然后提出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利还是弊?中国正在进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你认为我们可以从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中学习借鉴哪些宝贵经验?”这样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史为鉴,为民族复兴献计献策。

再如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后,为让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教学后以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的评论来作为材料提出问题“孟德斯鸠的评论是否有一定道理?理由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你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有何好的建议?”这样让学生在对历史的学习中从现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看到本质(封建制度的衰落和颓败),并在分析中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来探讨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这一范畴,并应用于生活实践。教学中抓住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规律,通过问题来逐步引导,这不仅有利于对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对价值观念的培养。

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这是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也是历史教学所要培养学生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轴心,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认识社会,发展自我,这才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于萍.浅谈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2]肖明玉.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三策略[J].考试周刊.2007年29期

第5篇

关键词:通史建构;能力培养;复习实效;应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67-01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建构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而能力以知识为依托的,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两者互为统一,这需要长期的积累、锻炼和训练。基于此,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科能力、应试能力各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和提高,提高复习实效,成为总复习的核心任务。

传统的高三历史总复习往往实行三轮式:一轮按专题模块重夯实基础,二轮按通史重阶段特征及综合能力突破,三轮搞强化训练重练、讲、评和回归教材。这样三轮下来往往一轮很费时很辛苦,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也似乎也很全面很扎实;二轮通史复习时却往往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思想文化归思想文化,整不到一块去,甚至还出现历史时序颠倒的现象。这样,历史学识中低水平的学生进行二轮复习时往往不知所云乃至不知所措,无法达到通史建构和能力突破的目标,同时直接影响三轮的模拟训练水平的提高。鉴于高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有必要在历史总复习一开始就三轮结合,参照各模块目录,以阶段或时代为纵轴,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横轴,按照通史体系进行,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精选典型例题和练习及时讲练,这样既抓基础又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总复习的实效性。结合现行教材体例及近几年高三历史总复习的得与失,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1.通史构建,夯实基础,全面认识历史

近几年高中历史新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都特别强调"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等考核目标与要求。新课改高考文综历史科命题题量虽少考查内容却很广,往往抽取历史阶段线索,挖掘知识联系,古今中外、纵横交错形成立体的知识考查系统。新教材均以专题的方式编写,把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模块单独呈现,虽然有利于学生对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却忽视了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时序性和完整性。学生读史完全按照书本的顺序,脑中形成的是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而不是一条线,一个面,只知历史事件本身,不知此事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高考试卷和模拟卷一旦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点线面结合构建通史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知识网络,而且要在此基础上 拓宽、挖深、抬高,全方位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知识体系。其基本方法是按考纲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用三条主线:中国与世界;古代、近代和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重组基本史实,搭建起一个包含全部历史基本史实的的三维知识体系。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网络,既有助于把分散在不同章节、互有联系的知识汇合形成连贯系统的知识体系,又可查漏补缺,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既能抓住重点和主干知识,又可沟通每个知识点,拓展知识面,提升学科素养。

2.能力培养,讲练结合

近几年历史高考能力测试目标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大不同层次的能力。因此要求历史总复习要在通史知识建构的前提下,抓住若干历史基本主题,挖掘历史知识间固有的内在联系,真正认识和把握每一个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适应当前的这种命题趋势。本人的做法是,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通过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深分析、高概括,引导学生真正吃透教材。同时,针对考点进行对点训练及扩展训练;既讲重点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又有针对性的进行测试、讲评、反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打好基础,又能提高能力,双管齐下,真正提高总复习的实效性。以下是针对高考能力测试目标及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的一些举措:

2.1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信息是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是对信息的理解。学生问题:不能全面、系统、正确地收集试题信息,答题脱离题目要求;不能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综合性解读等问题。针对训练:首先,指导学生运用语文学科的分析方法和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查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其次,帮助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剔除无效信息,建立由有效信息所构成的线索,实现信息的整合和整体解读。

2.2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头脑"记忆库"里的相应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实现两者对接迁移。学生问题:一是看到题目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下手,不知到底该用哪些知识、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虽然可以对接上相关知识,但解题思路不够清晰,答题层次不明,逻辑混乱等问题。针对训练:(1)建构知识网络,顺利实现与问题的对接;(2)重视建模训练,培养历史思维;(3)适当建立一些典型题模板,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

2.3描述和阐释事物:其能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 要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学生问题:一是历史概念、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表述不清;二是缺乏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词不达意;三是语言表述专业性差,口语化现象严重;四是对问题的阐释缺乏分析,逻辑混乱等问题。针对训练:(1)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客观叙述历史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2)答案要全面、要点化,语言表述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2.4论证和探讨问题:论证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及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探讨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问题:论证问题的观点不正确;不会运用一定方法去论证问题;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表述不清;创新性思维能力较差等问题。针对训练:(1)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论证重在分析、说明,历史主干知识、基本理论便是论证历史问题的坚实基础。(2)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去论证问题。

总之,高考历史总复习我们以"巩固基础、提高能力"为目标,一方面是对照《课程标准》看教材和教材的标题,进行通史构建,既夯实基础,又全面把握阶段特征;另一方面是对照《考试说明》看题目,讲练结合,培养能力。实践证明,这样能大大提高历史总复习的时效性,提升高考应试能力及成绩。

参考文献: